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治素养“专题

”法治素养“专题

”法治素养“专题
”法治素养“专题

干部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培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2.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3.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A.法治建设

B.文化建设

C.社会建设

D.制度建设

正确答案:A;

4.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A.基层干部

B.中层干部

C.储备干部

D.高级干部

正确答案:D;

5.“四个全面”战略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布局,是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

A.组织者

B.推动者

C.实践者

D.执行者

正确答案:ABC;

2.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要做()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A.尊法

B.学法

C.守法

D.用法

正确答案:ABCD;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等基本法治观念,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

A.宪法法律至上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权由法定

D.权依法使

正确答案:ABCD;

4.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的干部。

A.法治素养好

B.法学专业毕业

C.法律条文精通

D.依法办事能力强

正确答案:AD;

5.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些?

A.合法原则

B.合理原则

C.权力救济

D.合情原则

正确答案:ABC;

行政诉讼法修正案解读——我国行政诉讼

法制革新的方向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行政诉讼是行政系统外部的纠错机制,是横向的权力性的监督机制,同时,它还是一种()。

A.事前监督机制

B.事中监督机制

C.事后监督机制

D.全过程监督机制

正确答案:C;

2.目前,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属于()。

A.行政法院型

B.普通法院型

C.介于行政法院型与普通法院型两者之间

D.三权分立型

正确答案:C;

3.本讲提到,()是一支重要的异体监督力量和社会稳定力量,是常规状态下公民合法权利的最后一道保障线。

A.民事诉讼

B.仲裁

C.刑事诉讼

D.行政诉讼

正确答案:D;

4.我国的诉讼程序主要分为四大环节,分别是:1.起诉和受理;2.一审程序;3.二审程序;4.执行程序。

A.对

B.错

5.在我国所有的国家权力中,掌控资源最多而且对人民群众生活、市场、社会影响最大的是()。

A.刑事权利

B.行政权力

C.民事权利

D.经济权利

正确答案: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以下有关判决和裁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判决解决程序问题

B.判决解决实体问题

C.裁定解决实体问题

D.裁定解决程序问题

E.判决和裁定的实质相同

正确答案:BD;

2.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行政诉讼制度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不适应的问题日渐突出,人民群众对行政诉讼中的“三难”现象反映强烈。其中,“三难”包括()。

A.立案难

B.发现难

C.审理难

D.执行难

E.监督难

正确答案:ACD;

3.本讲提到,我国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分为一般原则和特有原则两种。其中,特有原则包括()。

A.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

B.独立形式审判权

C.被告举证原则

D.合法性审查原则

E.司法变更权有限原则

正确答案:ACDE;

4.现在,全世界主要有“行政法院型”和“普通法院型”两种行政诉讼制度。下列国家中属于“普通法院型”的是()。

A.美国

B.英国

C.意大利

D.日本

E.法国

正确答案:ABD;

5.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建立于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它的理论基础来自于()的法治思想——权力分立与相互制衡的思想以及法治、宪法的理念。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孟德斯鸠

D.苏格拉底

E.黑格尔

正确答案:AC;

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 作者:郭祎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这种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不妨概括为新时期领导干部必备的法治素养,应当包括应有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观念和法治能力。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法治中国建设系统部署的新征程中,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领导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新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核心表述,具体来看:首先是正确认识和对待权力。一直以来,法律与权力的关系始终是法治的核心问题,权力本性决定了法治的要义在于约束和规范公权力,促使其沿着社会公益最大化方向行使。领导干部能否正确认识这一点,对于其能否正确行使手中权力、避免公权私用等至关重要。其次是充分尊重和保障权利。在实践中这一要求是具体的、生动的。领导干部若强化此理念,在工作中就能及时顺应民意、倾听民意、回应民意,告别简单的官僚思维和稳定思维。再次是发扬民主。民主与法治关系的密切性决定了法治素养必须高度重视发扬人民民主,以民主推动和深化法治进程。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已经进入一个明显的“商谈对话”的时代,我们已经不是按照一种硬性命令模式来安排我们的生活和秩序,我们更经常地通过对话,直接参与到自己给自己创造秩序的过程中了。新时期,这种“对话”或“参与”在各个领域的表现都极为明显,且这种趋势也将伴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而逐步加强。最后是最大程度促进公正。法治的目标是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最大化,尽管法治并非万能,但没有法治的底线保障和规范厘定,公平正义就难以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呈现,公平正义也将因为法律程序规定或实施不足而出现瑕疵,抑或是造成巨大伤害的冤假错案。作为领导干部,坚持促进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不断强化程序思维,在实践中科学处理法律与权力、法律与情感、法律与道德、法律与上级等之间的关系,用严格的依法行政、依法用权推动实现公平正义。 提升干部法治素养的基本路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干部,应该说都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或法治基础知识,所以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关键在于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进一步强化、进一步提升。一是要领会宪法要义。宪法是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从我国宪法第二条的精神来看,其主要表达三层内涵:国家权力归属、最高权力机关和权利行使路径。所以,领导干部应当更多地读宪法、懂宪法,将宪法文本转化为工作能力,将宪法精神转化为工作习惯。二是要强化法治理念。法治理念是法治的灵魂,领导干部需要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事务中有所超脱,应当化繁为简,即以法治理念把握复杂的利益关系,找出明确的权利义务主体及其之间的法律关系,综合实际形势作出符合法律规定与社会效果的科学决策。三是掌握工作法律。领导干部不是法学家或律师,不需要对每一部法律规定都了解掌握。但是对其和自身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等应当熟悉,因为这是能否依法行政、依法用权、依法办事的根本依据。现实中,一些领导干部作讲话、发文章或定决策时往往是秘书或研究室操刀代办,错误认为自己学不学法律规定、有没有法律知识影响不大。这既不符合党章规定与宪法精神,也很难很好地适应法治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四是坚持依法办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中央怎么做,上层怎么做,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 法治素养是法律之治、规则之治,而非长官意志之治。领导干部首先应当树立规则性法治素养。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规则性思维 法治是法律之治、规则之治,而非长官意志之治。领导干部首先应当树立规则性思维。规则性思维的基本要义可以概括为先立规矩后办事,立好规矩再办事。 先立规矩后办事要求重点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在法和政策的关系上,以法为重。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治国理政所依之法主要是指狭义的法律,而非法规、规章,更不是政策。应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尽快实现法规、规章的升级换代。即使立法条件不成熟,也应尽可能提高制度层次,减少规范性文件的适用空间。当然,法治社会的规则并非只有法律。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时,也要建章立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资产,不能主要依靠会议决定、批示、指示办事,不能动辄特事特办。二是在立法和改革的关系上,立法先行。实践表明我国过去奉行的“先实践探索后立法”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立好规矩再办事强调的是规矩的质量。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其实,有规矩也不一定成方圆。治国理政,光有规矩、仅有法可依是远远不够的。规则性思维不仅要求先立规矩、有法可依,更强调规则可遵循、法律可依,也就是说法律和规则要求人们做的必须是其能够做的,必须让人们对法律和规则先心“服”后行“从”。法律和规则不是越严越好。而要达此目的,必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使得法律制度具备公开、明确、稳定、可预期、无内在矛盾、可遵循、具有同一性等品质。领导干部应当具备的法治素养:合法性思维 法治意味着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接受、服从法律的统治。对于公权力而言,法定职责必须为,否则构成不作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否则构成乱作为。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合法性思维,凡事都应事先问一下“这合法吗?”或者“这有法律依据吗?”与之不同的是,对于老百姓来说,法无禁止即自由,因此,老百姓只需问“这违法吗?” 合法性思维首先要求合乎法律文本的具体规定。不同的法律,效力等级不同,在立法、执法、司法、法律解释以及规范性文件制定过程中,当法律文本规定不一致时,应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确定应当依据或适用的法律,也就是说要找准、用准法律依据,既要杜绝“黑头的不如红头的、红头的不如白头的”现象,也要避免根据个人喜好或利益选择性适用法律,自觉维护法律的统一与尊严。 其次,合法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没有法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不明时,根据法律的原则、法治的精神去填补法律漏洞、解释适用法律,既不能为所欲为,也不能恣意解释、适用法律,“打擦边球”、“搞变通”等应当尽力避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不能绕开具体规定直接适用法律原则。 最后,合法性思维要求正确对待“坏法”。“坏法”的存在在所难免,在我国当下立法质量总体不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问题是,领导干部能不能以法律法规“不好”为由拒绝执行?与明目张胆违法违规不同,以法为“坏法”为由拒不遵守、执行的现象,在我国的实践中比较常见,且容易为人们宽宥。其实,这恰恰是值得警惕的。对领导干部来说,这一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的德治、人治思维更为接近,有时会更有利于眼前问题的解决,因而更具诱惑力。但问题是,一般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好法”或“坏法”的最佳判断者?一旦允许随意突破一条“坏

(完整word版)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法律素养

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法律素养 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必须具备的重要的素质。作为祖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栋梁之才,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就必须自觉、认真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一、提高法律素养 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法律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立足社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但近年来发生的马加爵案件,硫酸泼熊案却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缺漏,尤其是当知道后者的当事人来自中国第一高等学府,让我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提高个人法律素养。 1)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了解法律法规,更好的领会法律精神,运用法律思维思考、从法律角度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2)树立法律信仰。大学生应当通过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精神,从而树立起对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信仰。 3)敢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大学生不仅要有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权威,且要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采取事前预防事后制止、检举、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二、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思想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人的重要品德之一。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正心”与“修身”,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在学好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1)要认真学习学校开设的关于思想道德素质的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认识水平,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致使我们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2)不断加强学习,学好专业文化知识,严格要求自己,规划好自己的大学生活。多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与交流,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增加对社会的了解。 3)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与诱惑。在大学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诱惑,这时,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用坚强的意志力去抵制诱惑,要有自己的主见,不随波逐流。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所以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不断提高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才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律素养

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律素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绘就了全面依法治国新蓝图,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了新的里程碑。全面依法治国,要求作为新时期青少年、未来社会公民的我们将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观念贯彻落实到我们的意识深处,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来。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保障了我们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在初中政治课堂上,我们就已经了解并且初步学习了我国的宪法和一些与我们密切相关的基本法律。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已经成为一名高中生的我们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即更加深入地学习法律知识,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 首先,我们从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经济方面说起。近年来,“消费者维权”已然成为了一个热词,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究其原因,是人们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消费者维权”中来,使这个队伍日趋壮大。虽然如此,但是消费者知道要维权却不知怎样维权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鉴于此,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了解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知识,在自己的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时,不要一味忍气吞声,而是积极运用所学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其次,我想谈谈我们在时常接触到的网络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不传谣,不造谣,自觉维护健康稳定的网络环境。其实我们对造谣事件一点儿都不陌生,电视、报纸的新闻报道上时常会提到一些网络造谣事件。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如果我们不对自己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一定的判断识别,就有可能误信甚至误传谣言。而这样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止于助长传谣者的气焰,让谣言在网络空间里继续肆无忌惮地流窜,甚至有可能在无意间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这些结果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因此,我们应当谨慎甄别网络信息,不轻易传播网络上未经核实的信息。这不仅是为维护网络环境出了一份绵薄之力,而且是为自己穿上了一层保护服,避免自己在无意中成为造谣者利用的工具,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最后,作为一名学生,我想我还得说说和我们密切相关的文化方面的事。目前看来,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看电视、读书、读报、看电影等等活动,已经很是普及了。然而,伴随着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种侵权行为也纷至沓来。这就要求我们在积极维护自身文化方面权利的同时,也自觉参与到打击侵权行为中来。这其实不难,诸如不买盗版书、不看未经授权的网站上提供的电影此类的行为就是在打击侵权行为。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理应提高法治意识,增强法律素养,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祖国的法治建设中去。

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探析

依法治国背景下提升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探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依法治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顶层设计。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战略部署,取决于法治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更取决于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能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有益于党员干部明晰权利与义务的界限、党纪与法律的关系,有助于党员干部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履行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保障。 标签:党员干部;法律素质;必要性;措施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1〕。这一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所在,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法治进程的加快,广大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提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 一、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内涵 党员干部法律素质,是指党员干部在接受法律教育过程中的认知力以及在实践法律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与素养。概括之,即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干部法律素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党员干部学习、掌握必要法律知识的能力。即对法律概念、法律精神、法律原则、法律关系等内涵与外延的掌握以及具有比一般公民较强的法律敏锐性和鉴别力。其二,党员干部树立必需的法律观念。这些法律观念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法律至上观念、法制统一观念等。其三,党员干部养成法治思维方式。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按照法治的观念和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要求党员干部崇尚法治、尊重法律,严格守法、秉承程序、自觉将法律付诸实践,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依法办事,能够自觉的维护法律的权威。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直接关系到权力能否得到正确行使,直接影响到依法治国的成效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党员干部法律素质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2〕由此可见,推进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自身法治化水平的高低,对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中国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党不断提高法治化水平,建设法治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才能充分发挥党在法治建

论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

论学生法治素养及其培育 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应该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度,将学生法治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贯穿学校治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程序之中,形成法治素养教育、法治素养实践和法治文化熏陶“三位一体”的有效路径。 目前,无论是在政策范畴还是在学术领域,“学生法治素养”均是一个使用频次较少的政策用语和学术概念。在已生效实施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中,20XX年7月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首次使用了“学生法治素养”这一概念,并提出探索建立综合性的学生法治素养评价机制。为了丰富“学生法治素养” 的学术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为教育政策法规中合理使用“学生法治素养”提供法理依据,同时为探索建立综合性学生法治素养评价机制奠定理论基础,笔者认为,对学生法治素养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其内容进行充分地论述和解析非常必要。 一、解析法治素养相关概念 从理论上辨析学生法治素养的内涵和外延,首先需要厘清法治素养、法制素养和法律素养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学生法治素养、法制素养和法律素养的关系 法治素养、法制素养和法律素养三者是递进式的包含与被包含的

关系。 法律素養强调的是主体所具有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状态和程度,着眼于公民权利的保障和义务的履行。 法制素养是在法律素养的基础上,通过静态和文本层面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凸显主体对法律规定的服从、对法律秩序的维护和对法律权威的认可。 法治素养则是在法制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动态的、规范化的“法”的运行机制,重视主体作为权利主体对立法、执法、司法活动的民主参与和主动监督,强调宪法的最高权威。 (二)学生法治素养概念界定 在明晰法治素养与相关概念区别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这一主体身份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学生法治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法治教育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和训练,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法治追求和法治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和尊崇捍卫的状态。 具体来说,学生法治素养就是学生了解和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常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依法履行自身义务,能够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愿意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认同法治的价值追求和道路选择,树立法治观念并形成法治信仰。 二、分析学生法治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内容 (一)学生法治素养的构成要素

”法治素养“专题

干部法治思维与依法办事能力培养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改正的要调离领导岗位。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2.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3.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A.法治建设 B.文化建设 C.社会建设 D.制度建设 正确答案:A; 4.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A.基层干部 B.中层干部 C.储备干部 D.高级干部 正确答案:D; 5.“四个全面”战略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布局,是中国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 A.对 B.错 正确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0.0分,共50分) 1.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 A.组织者 B.推动者 C.实践者 D.执行者 正确答案:ABC; 2.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要做()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 A.尊法

B.学法 C.守法 D.用法 正确答案:ABCD;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等基本法治观念,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挺身而出、坚决斗争。 A.宪法法律至上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权由法定 D.权依法使 正确答案:ABCD; 4.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的干部。 A.法治素养好 B.法学专业毕业 C.法律条文精通 D.依法办事能力强 正确答案:AD; 5.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哪些? A.合法原则 B.合理原则 C.权力救济

关于提升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法治素养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6c11777499.html, 关于提升新时代青少年学生的法治素养几点思考 作者:苏小四 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4期 摘要:新时代国家治理要依法治国,青少年是国家未来,肩负历史使命。提升青少年的法治素养势在必行,教育的责任重大,主要从法治品格、法治精神、法治思维三方面着力培养。 关键词:新时代;青少年;法治素养 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培养新时代的青少年,教育要担负起培养他们的责任,培养具备新时代品格、时代精神、时代能力的青少年。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培养文化素养,感悟知识本身的魅力,更要思考知识与时代的接轨,明确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培养具备什么样技能的人才,为他们奠定迅速走进新时代,融入新时代,建设新时代的良好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新时代的“四有”人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培养具备法治素养的人才势在必行,如何培养具有法治品格,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的新时代中学生,几点思考如下。 新时代法治品格。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应该具备的法治品格。法治品格有哪些呢?主要有:公平、公正、平等。而培养青少年的法治品格要从课堂开始,按照新课标要求,自每门课、每节课都要渗透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品格。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经典文化教育与现代社会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例如,交通工具,过去的马车、小船,现代的高铁、飞机。信息的传递过去使用快马、驿站等,现在的互联网、智能手机等。而且人人都可以享受到。这就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平与公正。过去的私塾教育与现在的义务教育对比,体现当代教育的平等。正是《义务教育法》,实现人人享受到平等教育。这些教育潜移默化在学生的思想,会产生比较,逐渐内化成青少年公平、公正、平等的思想品格。 新时代法治精神。宪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了“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弘扬法治精神就是弘扬宪法精神,学校的法治精神就是依法治校,争创平安和谐文明学校。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应该是教育思想的领导,而后才是行政领导。学校章程就是学校的宪法,弘扬学校的章程就是依法治校,学校领导要带头执行学校的章程。依法治校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路径分析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素养路径分析 摘要: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坚持全面依 法治国,关键在于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 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切实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助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是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素养;路径 1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法治思维能力 法治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决策的制定上,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在解决矛盾 纠纷时,应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法律程序,严格贯彻实施法律。领导干部的 法治思维方式具有极强的示范功能和指引作用,其法治思维方式和法治行为方式 深刻影响着其他公务人员,特别是其下属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甚至 对社会公众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1)规则性思维 规则思维,即所谓尊重既定法律规则。法律既已制定,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 以任何理由去违背法律规则,只能严格遵照执行。法治思维体现了法律所固有的 规则性及其内在的逻辑力量,表现出稳定性、确定性的刚性色彩。在既定法律面前,只有严格遵循方为合法正当。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 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 同意志的尊严。 (2)合法性思维 法治意味着宪法法律至上,领导干部应当具备合法性思维。合法性思维,要 求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时,无论是推动发展、深化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都应完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包括行为目的、行为内容、行为手段、行为权限、行为程序等都应做到完全合法,要求权力的行使在法治的轨道和框架下进行。 (3)程序性思维 法律程序属于行为程序,为了达到一定的法律目的,通过法律预先设定行为 方式和行为步骤,再通过对这些步骤和方式的遵循,一环扣一环而逐步充实展开,获得确定性法律后果。法律程序的意义在于可以实现人的参与需求、理性选择和 正义价值,还可以切实推进政治职能转变,提高法治政府水平。要完善重大行政 决策程序制度,明确决策主体、事项范围、法定程序、法律责任,规范决策流程,强化决策法定程序的刚性约束。 (4)权义性思维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要素,是判断是非对错的重要标准。法治思维 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确认与 运作,实现法律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无论是治理国家,还是 管理社会,无论是执法,还是司法,都要尊重保护权利,履行法定义务,承担法 定职责。 (5)权责性思维 权责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在行使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与权力相对应的责任。要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有权必有责,指领导干部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自觉做到从严律己,慎重对待人民赋予的权力,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几点思考法制通常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指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法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代表着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是全国人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法制宣传就是通过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理论文章、文艺演出、新闻报道等宣传手段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传播给全国公民,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的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手段,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引导群众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形成自觉学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推行依法治国重要保证。 经过三十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普法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法律还没有真正

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遵守。 一、法制宣传的目的对象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要求政府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普通民众守法有机结合。开展法制法制宣传教育,普通民众是主要对象,是法制宣传的接受者。目的让他们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每个民众都能依法办事,有好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我们依法治国的步伐就会更快一些。长期以来,老百姓整体的法律素养和意识并不强,这就需要整个社会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全社会营造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经过三十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

浅析如何进一步提升各级干部法律素养

浅析如何进一步提升各级干部法律素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领导干部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贯彻十八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着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能力。 一、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养是推动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保障 (一)提高各级干部的法律素养是新时期做好领导工作的形势要求 法律素质,是一个人知法、守法、依法办事能力与水平的综合体现。领导干部必须懂得法律法规,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依法办事,并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项事务,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对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 第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历史任务,要求各级干部必须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党和政府历来强调,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学会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尤其是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正常秩序,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因此,重视法制建设,抓好普法工作,必须列入党政领导工作的重要议事

日程,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也自然成为对领导干部的一项客观要求。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各级干部必须具备依法管理经济的能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基础。而市场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等特点,客观上要求以法制为其健康发展作保障。法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条件。市场经济越发展,要求法制越健全,对经济运行的决策者、领导者的依法管理能力和水平的要求自然也就越高。 第三,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要求各级干部具有依法治国、依法管理各项事业的本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诸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均有赖于法律的调节和保障。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依法办事已成为领导干部必须恪守的重要原则。一个健全的法制国家,其各级管理者、领导者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否则依法治国、依法管理各项事业就无从谈起。 第四,群众法律意识的普遍增强,要求各级干部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当前“民告官”的现象日益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有些群众的法律意识甚至比我们的领导干部还高,而领导干部如果不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势必影响执政水平和执政效果,终将为历史、为现实、为群众、为组织所鄙弃。 (二)提高领导干部法律素养是根治当前违法执政行为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八大对依法行政与行政执法作出了新部署,十八大报告根

领导干部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依法治国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肩负着领导、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重要职责。今天小编整理了领导干部依法治国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领导干部依法治国心得体会篇一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深化,依法行政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审计、行政执法人员和公务员是依法行使政府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我们能否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和引导依法行政,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新时期要求审计、行政执法人员和公务员必须增强自身法制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真正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才能潜移默化地为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法制引导和示范,做到研究问题先学法,决策问题遵循法,解决问题依据法,言论行动符合法,依法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为推进审计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水平,促进“五五”普法规划的全面实施。现将我在学法用法的体会如下: 一、积极参加各类法律学习,推进依法行政

从“四五”普法以来,我积极参加各类法律的法律知识培训,参加培训了审计法、公务员法、行政许可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和行政复议法等法律培训。通过参加严格的培训、考试,增强了我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提高了学法用法的积极性,提高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在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审计、依法行政。 二、认真学习审计法,坚持依法审计 《审计法》颁布十多年来,我国审计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成果,特别是在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管理方面探索出的一系列做法,同样需要以法律形式总结确定下来。因此,有必要对原《审计法》中一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和审计工作发展现状及要求的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以进一步健全审计监督制度。《审计法》的修订对于促进审计机关全面依法履行审计职责,进一步强化监督力度,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贯彻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精神。《审计法》的修订表明了我国审计事业已步入了新的阶段。我们要把《审计法》学深学透,能全面掌握应用。切实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大胆履职、敢于碰碰硬,坚持依法审计,规范审计行为,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如何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

如何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时至今日,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面对重庆公交车坠江惨案,昆山反杀案等备受社会关注的典型案件,不禁思考全民普法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把法治基因融入到民族血脉中去,培养和造就具有法治素养的现代公民,法治中国这座大楼才能建立在广泛而又可靠的群众基础之上,有助于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培养法治思维是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前提。法治思维是不同于人治思维的,人治思维是拍脑袋思维,做决策不受规则约束,随意性强,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经常出现违反社会治安,因为一己私利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而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心中有戒尺,行为有所止,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心中始终有戒。培养法治思维,就是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违法要问责、受追究,从而使人不敢懈怠,更不敢违法乱来,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感,从而发自内心的对法治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创造优化利民、惠民的法治环境是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根基。长期以来,很多民众认为要解决问题就一个字——“闹”,官员认为要解决问题也就一个字——“钱”,缺少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是得不到优化的,既要依法办事,也要考虑情理,符合大众需求,考虑到民

众的认可度。早在王安石的《周公》便有这样的记载,“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管子·任法》中也提出:“今天下则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虽然各有侧重,但无论《管子》中的“守善法”还是王安石的“立善法”,都是以利民、惠民为法治基础环境,从而得到民众拥护和支持。所以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处理机制,规范联合接访、统筹协调、信息化管理等机制,为群众依法解决诉求提供便利的条件。 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力量源泉。干部是不是懂法、会不会用法,不仅事关法治政府的建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施政的质量和政府的威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党员干部作为行政机关的细胞和人民群众的公仆,不但要学习了解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知识,还要把宪法法律列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和其他相关培训机构的培训必修课,要带头遵纪守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落到实处,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为群众做好表率,从而带动群众将心比心,跟着守法,久而久之,全民族法治素养也就随之提高了。

如何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精品范文】

如何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 如何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时至今日,法治不仅是一种社会信仰,也是一种生活刚需,面对重庆公交车坠江惨案,昆山反杀案等备受社会关注的典型案件,不禁思考全民普法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把法治基因融入到民族血脉中去,培养和造就具有法治素养的现代公民,法治中国这座大楼才能建立在广泛而又可靠的群众基础之上,有助于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培养法治思维是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前提。法治思维是不同于人治思维的,人治思维是拍脑袋思维,做决策不受规则约束,随意性强,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经常出现违反社会治安,因为一己私利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而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心中有戒尺,行为有所止,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原则不动、底线不松,心中始终有戒。培养法治思维,就是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违法要问责、受追究,从而使人不敢懈怠,更不敢违法乱来,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正义感,从而发自内心的对法治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 创造优化利民、惠民的法治环境是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根基。长期以来,很多民众认为要解决问题就一个字——“闹”,官员认为要解决问题也就一个字

——“钱”,缺少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是得不到优化的,既要依法办事,也要考虑情理,符合大众需求,考虑到民众的认可度。早在王安石的《周公》便有这样的记载,“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管子·任法》中也提出:“今天下则不然,皆有善法而不能守也。”虽然各有侧重,但无论《管子》中的“守善法”还是王安石的“立善法”,都是以利民、惠民为法治基础环境,从而得到民众拥护和支持。所以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完善涉法涉诉信访处理机制,规范联合接访、统筹协调、信息化管理等机制,为群众依法解决诉求提供便利的条件。 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力量源泉。干部是不是懂法、会不会用法,不仅事关法治政府的建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施政的质量和政府的威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党员干部作为行政机关的细胞和人民群众的公仆,不但要学习了解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知识,还要把宪法法律列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和其他相关培训机构的培训必修课,要带头遵纪守法,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落到实处,发挥榜样带头作用,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为群众做好表率,从而带动群众将心比心,跟着守法,久而久之,全民族法治素养也就随之

提升政治干部的法治素养和能力要做到“四个强化”

提升政治干部的法治素养和能力要做到“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内在地体现着对法规制度的信仰,外在地体现着对法规制度的坚守。部队政治工作落实暴露出的问题,往往都能找到法治意识不强、法治思维缺乏的根源。思维一旦缺失,法规就会休眠、制度就会麻木、落实就会踏空。政治干部应当带头培育法治思维,敢于向一般化标准说不、向老一套做法开刀、向习惯性思维叫板,切实使法规制度真正成为谋划工作的原点、推动落实的基点、解决问题的支点。 二是强化刚性执行。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现在,我们不缺法规制度,缺的是贯彻力执行力。法规制度一旦成了“稻草人”,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强化刚性执行,一方面自身要非常过硬,坚决杜绝搞选择性执行、变相式执行、功利化执行那一套;另一方面要敢于较真碰硬,对不循法不合规的人和事坚决制止、从严纠办,使法规制度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切实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 三是强化依法指导。 法规制度是部队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蕴含着明确的思想要求和原则规定,反映着具体的内容规范和程序方法。抓部队搞建设,必须把法规制度作为根本遵循。现在政治工作落实中单靠讲话文电指

导工作、单凭习惯经验指导工作、单以个人好恶指导工作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必须把依法指导贯彻到工作落实的全过程,实施决策、谋划建设、推进任务都要做到于法有据、遵法有序,切实提高政治工作的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四是强化监督制约。 提高法治素质,单靠个人修为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发挥监督的制约作用。当前,一些政治工作落实中之所以出现以言代法、以情代法、以权代法等现象,监督的缺位是一个重要原因。政治干部必须具有勇于接受监督的胸怀和境界,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官兵监督、舆论监督,确保各项工作都在全天候的“探照灯”下运行,切实在部队形成依法决策、依法指导、依法落实的良好局面。(作者:新疆军区政治部主任刘林福)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对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几点思考法制通常指国家的法律和制度,或者指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我国社会主义法制是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法制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代表着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的最大利益和意志,是全国人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法制宣传就是通过传播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电影、理论文章、文艺演出、新闻报道等宣传手段将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传播给全国公民,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的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手段,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引导群众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形成自觉学法用法、维护法律权威、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推行依法治国重要保证。 经过三十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普法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法律还没有真正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遵守。

一、法制宣传的目的对象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要求政府和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和普通民众守法有机结合。开展法制法制宣传教育,普通民众是主要对象,是法制宣传的接受者。目的让他们学法、懂法、用法、守法,每个民众都能依法办事,有好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我们依法治国的步伐就会更快一些。长期以来,老百姓整体的法律素养和意识并不强,这就需要整个社会加大法律宣传的力度,全社会营造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法制宣传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经过三十年的普法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不断增强,各项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普法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提升

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提升 作者:黄桂梅 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2期 摘要: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问题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问题。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各大会议上一直强调,领导干部在推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责任,要发挥模范作用,在法治素养方面要有更严格的要求。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升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1 一、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的重要性 新时代领导干部必备的法治素养应当包括应有的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和法治实践能力。领导干部作为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其法治素养的高低决定着依法治国的进程,提升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1.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养 领导干部作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主力军,提升法治素养,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才能在改革中做到于法有据,使改革不偏离法治的轨道,从而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有效运转。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面对新征程新目标新要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重考驗,普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因素。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法治素养,更加扎实地推进法治建设,努力在全国工作的各个方面实现法治,为中国法治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领导干部提升法治素养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是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保障,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领导干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理应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因此领导干部具有法治意识、法治信仰、法治实践能力,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一些领导干部在法治素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