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政治思想史人物

西方政治思想史人物

西方政治思想史人物总结

1、柏拉图

柏拉图继承苏格拉底对希腊现实政治的批判和关于“知识即美德”的观点。

柏拉图以城邦为基础,首先确认权利(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支配)是政治的核心问题,但权利只是手段,目的是保证知识。

他的政治思想集中体现在其著作《理想国》中。人类才能是单一的,社会是多面的,因此社会分工与合作,国家基于这种分工和人的相互依赖而产生。他将不同天性人的划分成不同的等级。正义是各等级的人各司其职,国家有掌握真正知识和美德的哲学王统治,理想的国家是实现正义的国家。同时要在统治者和守卫者阶级消灭私有财产和家庭。强制性公民教育思想。

随着理想国的政治实践的失败和认识的深化,柏拉图从理想国向二等好的国家转变,著有《法律篇》。其中,对私有财产和家庭方面有所松动。强调法治与民主。他强调,为圣贤所制定的法律不可轻易更改,同时为了保证法律和城邦的生命力,又要始终为贤者们保留发挥智慧的渠道。

2、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是最高层次的科学,努力实习实现制度的稳定、完善和为人所接受。城邦的目的是至善。

在政治学的研究上,他指出政治学要研究优良的政体,同时要考量不同城邦的具体情况和比较之间的差异,还要遵循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法律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人人必须服从法律,法治优于人治。他相信,真正的理性是相信人类的理性是不完美的,因此法律也是不完美的,但不能轻易地改变法律,以防止法律权威的丧失,人治大行其道。

3、公民与城邦

古希腊人的特点是与物质财富相比,他们更注重精神追求,个人对城邦高度依赖,生活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个人只有成为城邦的一部分才能实现本质。同时城邦在公民的教育、财产、信仰的众多方面有特殊的权力。

4、自然法

自然法指人类所共有的权利或正义体系。西塞罗认为首先正确的理性与自然是一致的,人的理性能够把握自然规律。其次自然规律构成了“真正的法律”的基础。

罗马的自然法观念来自于他们的政治和法律实践。任何人类的法律都必须以自然法为基础,法律必须体现理性、普适性、公平正义。自然法指导着政治法律思考和实践。

阿奎那道出了自然法的三原则:保护人的生命使其避免故意伤害,维持两性关系并照顾后代,保证社会生活能够产生其所能实现的益处。自然法是人法的基础,人法必须服务于善的生活。

5、罗马法

罗马法是古代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分为市民法(适用于原来的罗马公民)和万民法(适用于背罗马征服的地区)。二者相互影响。

罗马人认为,法律是在某种特定职位上的个人所发布的合乎司法程序的命令,是整个政治体意志代言人的最高统治。

罗马法开始对公民权利提供明确保障,对个人的财产予以确认和尊重,个人而非国家才是罗马法的核心。他经典并沿用至今的原则有:不能以思想对人定罪、不能强迫某人以违背其自身意志的方式为自己辩护、不能由于某人的罪行对其他任何人进行惩罚。

罗马法在公私权利的区分、保护公民权利、明确国家与社会的界限又有重要意义。欧洲大陆各国广泛吸取,促进了欧洲近代法律体系的产生。

6、西塞罗

西塞罗认为罗马共和国属于全体人民,法律高于国家。

西塞罗对自然法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首先正确的理性与自然是一致的,人的理性能够把握自然规律。其次自然规律构成了“真正的法律”的基础。任何人类的法律都必须以自然法为基础,法律必须体现理性、普适性、公平正义。

7、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是古罗马时期基督教政治思想家。在著作《上帝之城》中首先驳斥了罗马灾难原于对于原先神灵的背叛,为教会的地位进行辩护。其次他对上帝之城和尘间帝国作了明确区分,前者是上帝理性的体现,后者上帝对人的堕落的一种惩罚。

奥古斯丁认为上帝创造的人是平等的,国家作为一种等级制机构,是对上帝精神的背离(国家是不洁的产物)。但他认为教会成员应该服从尘间哪怕是非正义的统治,为的是平静和秩序稳定。

在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中他论证教权高于俗权。

8、阿奎那

阿奎那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共同体,法律因此也随之划分成:永恒法、自然法、神法和人法。

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性与智慧,人只能通过信仰接近,而永远无法理解。

而自然法是永恒法的具体化,人可以通过理性把握。他确立了自然法的三原则:保护人的生命使其避免故意伤害,维持两性关系并照顾后代,保证社会生活能够产生其所能实现的益处。人法必须以自然法为基础,服务于善的生活。

阿奎那指出国家是人类理性能创造出的最高成就。统治者只有在为民众的集体利益服务时,其统治才是合法的、公正的。而面对不合法的统治,他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革新应该是渐进的过程而不是对传统的全面、骤然的弃绝。

9、马丁·路德

德国宗教改革家。彻底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反对罗马天主教,捍卫德意志民族利益。他还将《圣经》译成德文。

马丁·路德认为,要破除教会的弊端要取消它在信仰上左右信众的垄断权力。每一位信徒都有寻找自己灵魂获救的权利和途径,每个信徒都有权根据自己的良知对《圣经》进行解释。宗教的实质在于内在的体验,基本上是神秘而不可言传的。外在的形式不过只对达此目的起一种帮助或阻碍的作用,因此教会不起决定性作用。

路德强调了世俗政权必要性,世俗权利是上帝为维护人间的和平和秩序所创的,教会无权干涉。同时世俗权利也不应该干涉信仰。

他的宗教改革理论当中包含着重要的革命思想,不但有益于破除罗马教会对人们的精神束缚,同时还鼓舞了个人与民族精神,为欧洲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10、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1469—1527),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赞美共和政体,但在当时的社会动荡的意大利,主张结束意大利在政治上的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从人性出发,以历史事实和个人经验为依据来研究社会政治问题,他把政治学当作一门实践学科,将政治和伦理区分开,把国家看作纯粹的权力组织。

著作:《君主论》

政治主张:将政治与伦理道德分开而论,政治无道德论。

优: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独立统一意大利国家的愿望,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神权统治的积极作用;最早用人的眼光考察国家;他提出了近代外交关系的基本原则,即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

劣:割断了政治与宗教和道德的关系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的本性自私卑鄙,君主统治国家须考虑人的本性。君主要建立强大国家,巩固政权,须将权力与权术相结合。君主统治的最高原则是国家的强大安全,为此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政治面前无道德。一种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理论。

11、布丹

布丹(1530-1596),法国政治思想家,近代主权学说的创始人,第一次区分了国家的类型和政体。提出了“国家”、“主权”两个概念,并进一步证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国家,是由若干家庭及其共有物在某种合法的强制性主权之下结成的政治组织。主权,是不受法律约束的、对公民和臣民进行统治的最高权力,是统治一个国家永恒的、绝对的、至上的、不受限制的和不可分割的权力,是国家的标志。国家必须拥有主权,必须在七内部享有某种不受干涉地决定自身事务的权力。他认为主权决定着国家的形式,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最好的)、贵族政体和平民政体。

著作:《论国家》在法国宗教战争的背景下,为国家独立的、超越一切世俗与宗教限制之上的权力提供逻辑上的论证。

12、霍布斯

霍布斯(1588-1679),17世界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政治学理论的系统阐发者,公认为专制主义的拥护者。他的哲学政治观为机械唯物主义,首次将几何学的演绎方法系统地运用于国家理论。霍布斯以社会契约论的形式论证了权力产生的过程,以自然法的方式论证个人权利的合理性,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观的基础。

著作:《利维坦》描述了人们为摆脱自然状态而通过契约建立的国家

自然状态:

假设了一个自然状态。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他认为国家成立以前,人类生活在自然状态中。人们不仅是平等的,而且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人们通过自然法作为行动指南。人的本性是利己的,人的第一共同欲望就是对权力不断、无休止的欲求。为了保存自己,维护和平,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大于一切人的公共权力,使人们的安全得到保

障。国家由契约产生的,为了摆脱“自然状态”,彼此间共同约定,放弃自己全部权力交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这样公共权力或国家就建立起来了。

社会契约论:

契约论是一种将国家与法律看作是人们通过契约而产生的理论,是政治思想世俗化的表现。国家产生于人们的契钓。人们订立契约的宗旨是自我保存。缔约者自愿交出全部权力和权利。国家是集合在主权下的人群,国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绝对权力。国家和法律是人们在契约中自愿交出的权利和权力而形成的公共权力和公共意志。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不受契约的限制。

主权理论和反对权力制约学说:

将主权视为国家的本质,并指出了主权至高无上、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性质。

他认为,主权者的权力不受任何个人、团体的权力限制,也不受法律的限制。他否认任何对主权者的约束。

民众的权利与主权者的义务

1、霍布斯是从公民的自由出发来论证臣民的权利的。他认为,作为一个臣民,有两种自由,一种是即使有主权者的命令,人们仍然可以拒绝不做的自由,即国家侵犯人民自由权利。另一种是在主权者未以条令规定的地方,臣民有自由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或不采取行动。提倡经济自由,第一次把国家权力限制在政治活动领域内。

2、根据人们在国家中的权利,霍布斯又规定了主权者的义务。他认为主权者的根本义务是保卫人民的安全。他将服从自然法作为君主的主要义务。

除此之外,他还为主权者规定了一些具体的义务,具体如下:主权者必须保护好主权;教育人民;根据良好的法律和平等的原则进行统治,即符合自然法的法律。确定和保护人民的私有财产。

13、休谟

休谟(1771-1776),18世纪英国的经验论和怀疑论者,政治上倾向于保守主义。他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对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进行了批判。认为对权威本身的维护是人类社会能够维持稳定和逐步走向发展的必要条件,要求人们尽可能地服从已经建立的权威。为英国革命之后急于建立新秩序的托利党人所欢迎。著作:《Mor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14、洛克

约翰•洛克(1632--1704年)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近代自由主义的奠基人提出了自然权利理论,探讨了政府的起源和目的,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法治和分权的政治思想家,为政治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自然权利理论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财产权、自由权、生命权,奠定了近代西方自然权利理论的基础。他还提出法制与分权理论,认为要想保护人权一靠法制、二靠分权。这些价值观念及其制度架构构成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著作:《政府论》。

双重社会契约理论:

第一种契约使人们在相互之间建立公共社会,这是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契约;第二种契约则使人们与统治者之间的契约,通过这一契约政府得以成立。他认为,政治社会的本性就是“保护所有物的权利”。

法治与分权理论:

法治:洛克的法治理论是同自由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对自由的界定,他论证了法治的原则,从而在政治制度上为自由提供了保障。他区分了两种自由,一种是“自然自由”,这种自由、既不受人间任何上级权力的约束,又超出了人们的意志或立法权,只以自然法作为它的准绳;

一种是“处在社会中的人的自由”,这是一种社会状态下的自由。从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下的两种自由出发,他论证了法律的存在与自由是共容的。洛克将立法权看作是国家中的最高权力。同时认为,这一最高权力也需要限制。通过对立法权进行限制性的规定,他提出了立法权的四个原则:即目的原则;方式原则;财产原则;归属原则。

分权:为了有效地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财产,实现法治原则,洛克将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他主张立法权与执行权应该分开行使。

霍布斯与洛克的差异:

首先是它们对自然状态的不同理解,从根本上说是他们对人性和社会为自由提供的可能性具有不同的理解。在洛克看来,人性与社会为人的自由提供了相当大的存在空间的话,那么霍布斯的看法则与之相反,认为在乌政府的社会中泰中人性的自由发挥最终只能彻底毁灭自由。

其次是与霍布斯相比,洛克对政府权力设置了严格得多的限制。正是因为这些限制,霍布斯的利维坦可能制定的对个人自由产生较大约束的法律,以及可能采取的对个人自由造成明显威胁的行为,在洛克的国家中根本不可能出现。

霍布斯与洛克的差异是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差异的根源。

15、密尔(自由主义)

密尔(1806-1873),19世纪组主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坚持个人自由至上的自由主义基本原则,阐述了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密尔不仅认为国家权利必须受到严格限制,特别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干预同样应该受到约束。这种强调个人不受国家干预的自由被称为“消极自由”。

他对边沁的功利主义有所发展,指出,不管什么形式的快乐都是快乐,它们只有量的差别,没有什么质的不同。人类追求快乐、避免痛苦有四种制裁方法。维护和实现自由是密尔政治思想的核心。其自由有公民自由、社会自由。强调言论自由的必要性,反对政府干涉自由。提出了代议制政府的理论和主张。

代议制:

普通民众通过选举代表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保护公众利益不受“坏政府”的侵害,另一方面又可以制约已经获得了选举权的下层阶级当中存在的非理性冲动。

从精英主义的立场出发,密尔支持代议制的原因是希望通过这种政治制度人们能够选出那些最杰出的人作为他们的代表,从某种程度讲,经营的自由已经压倒了民众的自由。

著作:《论自由》为思想和言论自由所做的论证。《代议制政府》一个代表“人数众多的中产阶级的政府就是民主的政府”。

16、伯克(保守主义)

伯克(1729-1797),爱尔兰政治家、哲学家,近代保守主义的创始人。理性的保守主义,反对社会契约论和自然权利理论。支持北美独立运动,对英国议会缺乏独立性进行批判。他所批判的是近代政治理论中过分乐观的理性主义倾向,以及这种倾向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他反对社会契约论和自然权理论,认为政府并非人类自由的产物,而是对其欲望进行控制的工具。他的思想核心是宗教性的秩序观念。

著作:《反思法国革命》

对英国国内的法国革命支持者进行反驳,后者相信法国人继承了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的精神;对革命者采取的各项措施及其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和批判。

17、卢梭

卢梭(1712-1778),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个人自由的捍卫者。卢梭更注重个人精神自由的一面,即个人不受社会环境支配的自由。他相信人们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只有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政治共同体,使它可以以全部力量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卢梭认为,摆脱生理欲望和冲动的支配,服从理性的指导,服从公意,人们才能获得自由。主要提出人民主权思想,国家应该是为民做主,主权在民。著作:《社会契约论》在平等的基础上理解自由。认为相互服从即等于自由。在订立契约之后,这一结合行为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个人。

18、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提出政治自由概念,认为分权还要制约,以权力制约权力,不允许存在不受制约的权力。他认为,政体原则是政治制度的灵魂,它维系着政体的存在、发展及腐败。他强调了政体划分的法治原则。他认为各类主人能够体都应该遵循最初的基本法律。在国家的管理形式上,他主张君主立宪政体。在国家的结构形式上,他更倾向于联邦政体。他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

著作:《论法的精神》

探讨了法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法与这些事物综合起来就构成所谓“法的精神”。

从多个方面考察“法”与其依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法的理性精神。

根据法律解释对象的不同,将法分为四种主要的类别,即自然法、国际法、政治法和民法。分权学说

1、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分权学说。他的分权学说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即分权,他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组成部分。第二部分即制衡,他认为三种政府权力之间应该是彼此制约,以到达一种均衡。

2、他对西方政治思想做出的最大成在于是他还提出了权力相互牵制、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的重要思想。他认为,行政与立法权之间的制衡尤为重要。他还主张立法机关之间的内部分权。

3、他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

19、潘恩

潘恩(1737-1809),近代思想家,将国家与社会完全对立起来,并赋予它们以完全不同的道德地位。人除了拥有自然权利外还享有社会权力。天赋权力(自然权利)是人在生存方面所具有的权利。公民权利是人作为社会一分子所具有的权利。潘恩自由主义人事,认为政府是服务于人的工具,相信社会而怀疑国家,要求限制国家权利,实行“小政府”。著作:《潘恩选集》《常识》

三权分立

三全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其核心是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三权分立具体即为行政、司法、立法三大权力分属三个地位相等的不同政府机构,由三者互相制衡,是当前世界上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民主政治

思想。

分权学说

最早由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学家洛克提出的两权分立行政、立法,用以巩固当时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后来该学说被法国著名人物孟德斯鸠诠释为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形式,解决了在该种政治制度下可能出现的部分问题,在当时被广泛认为是民主制度的有力保证。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分权学说。他的分权学说实际上包含了两个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即分权,他将政府的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组成部分。第二部分即制衡,他认为三种政府权力之间应该是彼此制约,以到达一种均衡。他认为,行政与立法权之间的制衡尤为重要。他还主张立法机关之间的内部分权。他的分权与制衡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组织原则。

20、托克维尔

托克维尔(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社会学的奠基人。他认为民主和平等是时代的潮流,论述了民主与平等,自由和平等、专制与革命的关系。呼吁当权者对民主加以引导,发展和完善民主制,使民主的政策适合时间和地点。他认为民主制优于贵族制。美国是当时民主制的典范。著作:《论美国的民主》美国的民主制平稳发展的原因是美国自身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诸多方面的综合。

21、黑格尔

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他构筑了一个囊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庞大哲学体系,作为这一体系的基础是关于理念的理论。围绕这一命题,黑格尔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黑格尔主张德国必须统一,建立君主立宪制。他指责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即看到了个人自由却忽视了共同体本身的存在;它也批评自由主义理论导致人们对个人意志与能力的盲目乐观。黑格尔的民族主义的思想在20世纪被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所利用。

理念:整个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根本,其本身处于一种通过自我扬弃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上升过程可分为三个大阶段:逻辑、自然、精神阶段;精神阶段又分为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三个小阶段。

国家理论:理念在历史中的展开最终需要通过国家来体现,国家是伦理理念的现实。他将理念、历史和国家编制为一个整体,一切道德的和政治的问题都必须围绕股价得到解决。单个人的自我意识只有在国家中才能获得“实体性的自由”。国家是行走在地上的神。著作:《法哲学原理》最集中、系统表达马克思的政治思想的著作

22、边沁(功利主义)

边沁(1748-1832),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法理学家和政治家,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提出了功利主义和幸福原则。他反对自然权利理论,认为其背离了功利原则,权力只能由政府提供。他把国内功利主义上升为政府的一般性原则,以功利最大化作为政府行为的依据,因而潜藏了为供了最大化而限制甚至剥夺个人自由的可能性。作为弥补其不足,他又提出政府的唯一目标应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增进所有人的幸福,该思想为后来的福利经济学提供了基础。

功利主义: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正确与错误的衡量标准。

幸福是一切行为的共同目标,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我们称之为他的功利,其中背离的倾向则称之为祸害。

“边沁主义”(边沁的功利主义)成为了自由主义者的国家政策的最主要的元素。著作《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则导论》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边沁衡量国家法律和制度好坏的根本价值标准。认为追求功利是一切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并以此来解释政府的起源和目的,形成了他的政府理论。后者主要阐述了两个原理:一是功利原理和最大幸福原理,二是自利选择原理。

23、马克思

马克思(1818-1883),德国政治家、哲学家、革命理论价。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创建了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矛盾与问题在于不同阶级的利益掠夺和斗争。根据历史唯物论,他大胆假设,资本主义中将被共产主义取代。他认为国家作为阶级斗争的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将最终走完其生命的全部历程,未来取代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将是一种没有国家的社会。同时,马克思还论证了如何推翻资本主义国家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强调了无产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中建立独立革命政党的必要性,并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它决定着与其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使他们被区分为不同的阶级,而国家政权就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为保护其物质利益建立的暴力工具,因此是社会分化为阶级之后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巴国家视为阶级统治的产物和社会分工的一种体现形式。著作:《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24、莫尔

莫尔(1478-1534),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他创造了“乌托邦”一词,开创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思想也成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潮的来源之一。莫尔提出了关于乌托邦社会制度的设想:这个国家最基本的特征是公有制,劳动是这里的基本宗教,人们被组织到家庭中从事生产,一切贸易和交换活动都被严格禁止。乌托邦内实行民主制度,一切管理都有民选产生。

在拉丁语中为“乌有之乡”。书中莫尔接一位来自他幻想的岛国乌托邦的游客之口,即猛烈抨击了英国的社会现实,又介绍了他自己设计的理想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通过描述和分析现实社会中各种不公正不合理的显现,得出结论认为私有制是世间一切罪恶的根源。在《乌托邦》中,莫尔首次用“羊吃人”来揭露罪恶的“圈地运动”,并提出了公有制。

25、哈耶克

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通过对人类知识的整体反思,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进行批判强调尊重集体行为中所谓的“自发秩序”以及在此基础上反对政府干预与重申个人自由。他相信自由竞争的社会环境是对个人行为进行协调的最好途径坚定地捍卫自由经济原则。其认识论包括:1人的意识世界归根到底是整个自然世界的组成部分。但在这一更大的自然秩序中的确切为止我们无法确定。2反对从柏拉图的传统形而上学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分3人对事物的认识方式决定了这种认识结果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是人类认识不可避免的缺陷。他秉承经验论与怀疑论,批判理性主义和绝对主义,主张“进化论的理性主义”他称之为“自发秩序”即“一种事物的状态,在其中各类不同因素相互联系在一起,是我们能过通过对其机体的某些空间的认识,而对剩余部分进行推测”它既反对政府对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的控制和管理,

也反对经济上的计划与干预。政府的作用应该限于确保社会存在系列公平的原则,其目的是为个人确定其可以自由行动不受他人或者政府侵犯的领域。政府根据普通性原则到法律下自由,高度评价政治。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人在理性判断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一种能过最大限度保证个人自由的社会与政治结构就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自由的个人,才能对其他人的要求及其在一个复杂社会中的行动具有充分的敏感性并对其作出迅速的反应。

26、奥克肖特

另一个对近代理性主义进行深入批判的思想家

认识论强调:1 人类的知识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 各种知识体系之间是有不可通约的特征。认为事实即经验,而真理性则是观念在逻辑上的一致性。

经验的样态中三个着重部分:历史、科学、实践(是经验的意志的部分)人的自由是实践的基本条件。重视传统,但传统并非万世不易,传统的原则就是延续的原则。

政治学是一门关于传统的学习,通过对人类实践的分类说明政治行为与政治组织的特性。认为存在两类不同的实践。即“思虑性的”与“道德性的”的实践。前者具有确定的共同目标,后者完全是非工具性的、存在两种相互区别的人类联合模式。即 a.思虑型或事业型的 b. 道德型或实践基础上的联合,也即“事业型联合体”“道德型联合体”

公民联合体概念:其中自由与法治是两根重要支柱。推崇自由的价值,强调政治中传统与经验的独特性与重要性。对人类理性即人类政治表极度悲观。“对暗示的追求”体现为人们在政治过程中对那些通过传统延续下来的,人们无法拒绝的联系的感悟。它在某种意义上使人们能判断政治的方向。如:妇女普选权

27、罗尔斯

在多元社会的前提下,正义原则是具有不同利益、观念与追求的人们协调共存的基本前提,因而国家有必要在社会正义领域进行强制干预。明确肯定了政治生活中正义原则的核心位置,并通过经验主义和分析哲学的方法对这种价值进行论证。正义就是给个人他所“应得”之物,历史上对正义原则的讨论分为两大类:以柏拉图为代表的把正义理解为一种社会政治安排,即国家向个人分配各种资源的是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以霍布斯为代表的把正义理解为一种对人的道德要求。罗尔斯所关注的是制度正义的问题,倾向于从公平的意义上规定正义,其正义理论的两方面基本目标首先是澄清并批判功利主义在正义问题上的错误,其次是拯救传统社会契约论的基本原则。“起始位置”和“无知之幕”的假设是其正义理论的关键。罗尔斯提出一种“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他反对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正义观,把正义作为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和每个人的先天权利。他的正义理论的对象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和负担的方式。正义原则是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平等自由原则;第二,机会的公平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其中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在第二个原则中,机会公平平等原则又优先于差别原则。

28、哈贝马斯

他认为人类精神领域出现了两大基本趋势:合理性逻辑的扩展和价值领域的分化。片面的合理化过程使生活世界内部分化出一个按照目标合理性原则和行动的领域,他称之为“系统”,其中两个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官僚制的国家机构和资本主义的事成经济体系。系统的扩张与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在社会与个人两个层次上都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这两个层面的影响相互强化使得人们越来越缺乏对政治公共生活惊醒参与和批判的动机。哈贝马斯对实证主义持

明确的批判态度。精神科学所理解的恰恰是它自身所创造的东西。他认为价值中立是不可能的。其后期思想的核心是交往行为理论,把人类行为分为目的行为和交往行为两部分。他尤其注重交往行为的语言特性。加我昂合理性的基本要求是交往行为必须是“论辩性的”和“施为性的”。言语行为理论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他把交往行为分为交往行为和论辩两个层次。他提出了作为论辩伦理集中体现的普遍化原则即所谓的U原则。在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上他又提出了“论辩民主”理论,在政治上始终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在多元主义的时代重新开启了对普遍性道德原则的理论讨论,为协调个体主义与社会团结开辟了一条具有建设性的道路。

29、伯林

在一个袪魅的,多元化的世界上,彻底杜绝政治生活中对自由人生价值的追究,让每一个人自主决定其生活方式与生活道路是避免强制与暴政的唯一选择。他将可能压制自由的自由称为“积极自由”,而那种不受外来干涉也不干涉别人的自由称为“消极自由”。积极自由的实现意味着一个人成为自己的主人。但积极自由的观念完全有可能使一种自我支配的思想发展为公然主张以自由知名对他人进行强制的思想。各种价值之间彼此矛盾,人们必须接受这一事实:所有的选择都会带来损失,所以都会有痛苦,为了某些终极价值而牺牲另一些是人类困境的永恒特征。在没有高层次的标准可以诉求的情况下,必须拥有一个“当每一个人依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的时候,不受来自他人妨碍的领域”即消极自由的领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和平有序的平台,而且对消极自由的保障本身就是一种道义上的要求。伯林强调消极自由的价值,并几乎为消极自由赋予了某种绝对的地位。他不认为参与政治是个人自由的必要条件,他也承认消极自由的领域还是必须有所限制。

30 施特劳斯

对历史主义与韦伯关于价值中立的主张的批判是他政治思想史研究的出发点。他认为历史主义发展到顶点会成为某种类似于犬儒主义的东西,因为如果把人类的一切精神与物质生活都还原到具体的历史环境,必然从根本上拒绝在是非对错问题上任何绝对的判断标准。而且历史主义还会体现为文化上的相对主义。他认为是有统一的价值标准的,价值中立会导致历史主义,从而导出“所有的价值都是合理的”,而这是不合理的。他实际上是一位柏拉图主义者,他对于政治哲学的定义便是“以关于政治的本质的知识替代关于政治的意见”。他认为人的社会性及人在社会中完善的可能性构成了对自然正当性进行理解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对完善的人生生活的追求最终必然导向对完善的政治秩序,即反映了正当年性的政治秩序的探索。他强调的是人只有在政治社会的生活中才能获得其本性的完善。他指出基督教在政治学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基督教对普遍平等的提倡动摇了基于人的差异性的古典自然正当性观念,二是基督教的信仰体系中,最佳政体(上帝之城)的问题失去了其重要性。就思想史研究方法而言,他被称为“文本中心主义者”,在他的政治哲学里“真理”与“意见”是一对基本的矛盾概念。

31 阿伦特

自由主义思想家。《极权主义的起源》她关注的焦点是20世纪出现的极权主义,认为极权主义的长生是现代西方社会古典传统的丧失以及物质主义泛滥的结果。是近代政治的萎缩,是政治公共空间的消亡。她的遭遇使她认识到任何游离于某个确定政治体之外的人都不可能得到完全的保护。她的研究就成为了探讨西方社会公共性丧失以及孤独的个人产生的历史的过程。把人类行为区分为理论的生活和实践的生活两大范畴,后者又分为劳动、制作和行动。

32、斯金纳语境主义

反对文本中心主义,强调必须尊重历史上的思想的自身的独立价值,具体的预警差异使得也不能通过思想史研究为当前的问题寻找答案。他强调历史上思想的独特性与具体性。对思想史而言,最重要的是必须把基本的历史事实与思想家在抽象层面上的历史作用予以明确的区分。提出政治思想的语境问题,尤其注重对思想史上具体对话语境的把握,要把它放在一个特定的对话语境中加以理解,并且全面把握作者进行写作时的历史的、习惯的背景。为了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不仅必须了解文本的内容,还必须理解作者的整个精神世界。

33、诺齐克《无知政府、国家与乌托邦》

与罗尔斯不同的是,他认为任何一种社会性的正义原则,特别是涉及对财富的再分配,在本质上都是不正义的。在国家的社会职能问题上,必须认真对待无政府主义的观念,即国家必然侵犯个人权利,因而从本质上说是不道德的。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国家的权利与职能范围都不能随意扩大,个人自由仍然必须享有尽可能广泛的空间。“最小限度的国家”是既具备了国家的一切条件,同时又对自己的职能进行了严格限制的国家。它的产生过程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且没有损害任何人的权利。人们之所以认为国家必须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一个最主要的理由就是相信国家必须介入再分配的过程,因此他在论述国家起源及其基础之后便对“结果原则”和“模式原则”这两种分配原则进行了批判。认为国家的再分配不仅有违基本的社会公正,而且必然带来各种政治上的恶果。与之相对,诺齐克提出了“资格理论”,他认为资格理论为人们对财产的拥有提供了唯一正当的依据,允许人们自由地对财产吉尼系那个占有、交易、转让和使用。并通过“应得”和“资格”的区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最小限度的国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最经济的、而且在道德上是唯一正当的国家,也是现实社会中最可取的国家,它仅为人们提供最起码的保护,不会干涉任何与公共安全无关的社会行为。他尤其强调,国家绝对不应该介入财产的分配领域,财产权不能因为社会正义原则受到侵犯。他坚持“占有的正义”,对其的补充时矫正原则,即对那些不正当的财产获取方式进行矫正。总的来说,他的基本立场是首先,个人应该依从自己的意志自由行使其权利,其次是在满足这一前提的条件下进行社会选择。

34、达尔

多元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试图为现代民主政治提供一种非传统的解释。他的理论出发点是现代社会被冠以民主之名的国家没有一个真正处在人民的直接统治之下这个自相矛盾的事实。他认为多头政治能够实现对统治者的控制,它可以被视为政治独裁会政治垄断的对立物,它意味着一种政权既不掌握在某个特定的集团或个人手中,而是分散在几个不同的、相互竞争的集团之间的政治体制模式。认为美国社会中的不平等分为积累性不平等和非积累性不平等,总的来说虽然不同社会集团在某个具体问题领域影响力各不相同,因而有可能表现出一种影响力的等级,但在不同的领域中,这种等级本身就各不相同。他认为这正是多头政治体制中政治字眼分配的基本特征。并且他认为吧民主政治理解成多头政治或多元主义民主,不见你能够为现代民主提供一个相对客观和实用的衡量尺度,而且还可以在不同政治体制之间就其民主程度进行比较提供某些确定的依据。同时,达尔认为经济不平等和美国存在的明显的“利益集团政治”已成为威胁多元主义民主的重要因素。

35、精英主义

产生于19世纪末。代表人物有帕累托、莫斯卡、米歇尔斯。他们强调一个基本的社会事实

是人并不平等,也不可能平等。在任何社会,真正进行统治的永远只是少数人。大众从心理上存在一种对领袖的需要与依赖。帕累托认为社会职能由少数精英统治是人与人不平等之一基本的社会事实。统治阶级之外的其他社会集团可以被视为产生新的经营的“黑暗的坩埚”即他提出的关于精英循环的理论。他把经营的统治与社会道德的更新联系在一起,他看来近代民主制的负面效果之一就是某些政治精英为了取悦民众而导致了社会道德的堕落。二战后的代表人物有拉斯韦尔和戴伊,集中在美国,认同民主的政治价值,并更多的把自己的理论视为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揭露和批判。他们认为政府永远是少数人的政府。当代精英主义的重点在社会现实本身,主要批判多元主义或多头政治理论。熊彼特认为民主制的本质不在于是政府体现民众的意志,而在于一种竞争性的选举过程,精英民主论意味着统治已经无可置疑是少数精英的事情,而民主不过是对由什么样的精英进行统治加以选择。熊认为可以用市场经济对政治民主进行类比。

36、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1864——1920

一、理性化与“世界去魅”

韦伯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由宗教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法律社会学和社会学研究方法等内容组成的庞大体系。在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中,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研究、政治的社会学基础的研究、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对政治社会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理性化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范畴。他的社会学理论体系的中心是论证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化”这一社会学命题。韦伯认为,人的社会行为,不仅受利害关系或实现利益的方法的制约,而且受人的精神理念即对世界的认识,包括人与自然、人与超自然的神灵世界的关系的认识影响。据此,人类的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目的合理型、价值合理型、传统型、情感型。理性化作为资本主义的精神特征不仅表现在资本主义的劳动组织上,而且也表现在它的政治法律制度上。

从宗教社会学出发,韦伯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在宗教社会学中,韦伯对东西方宗教和天主教与新教做了对比研究。在韦伯看来,东西方的宗教,除了中国的儒教以外,在其形成和其后的较长时期的发展中都对现世的世俗社会采取一种拒斥的态度,即贬低、排斥世俗社会的意义。同时,在早期的宗教中,理性化的成分很少而多和巫术的东西联系在一起。韦伯用“魅力”一词表示巫术所表现出来的“神秘的力量”、“超自然的力量”。韦伯通过对东西方宗教和基督教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认为,西方宗教的发展演变过程就是“理性化”不断实现的过程,也是“世界祛除魅力”的过程。

西方宗教理性化过程完成的标志是加尔文教的建立。正式加尔文教的预定论和禁欲主义精神彻底地排除了一切个人和组织在救赎问题的作用,完成了“世界祛魅”的任务;将信仰和现世的事物变成互不相关的两个领域,并培育了一种节俭和争取现世成功的新的伦理精神。

二、合法性与政治统治的类型

在政治社会学中,韦伯论证的中心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合法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体系中的又一个重要概念范畴。韦伯所说的合法性是通知单或权力的心理基础,是社会成员对统治的心理认可和赞同。韦伯对政治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他系统地考察了政治统治是如何获得合法性并使民众愿意服从其权威。合法性信仰的来源可以是多种的:习惯或习俗,对神的信仰或对领袖魅力的赞同,依法建立的规则。韦伯非常重视合法性信仰在政治统治中的作用,并将其作为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依据。据此,政治统治的类型可以分为:传统型的政治统治、魅力型的政治统治、法理型的政治统治。

1、传统型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历来存在的制度和统治权力神圣的基础上。其主要特征是:(1)没有现代的官僚体制,行政管理人员与统治者之间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主人与仆人的关系;(2)选择官吏的标准是依据与统治者的旧有关系或对统治着个人的忠顺;(3)在行政管理人员中没有固定的、合理的等级关系,也没有明确固定的权限和经常的、固定的薪金;(4)没有按照自由契约任命和晋升官员的制度,全凭统治者个人的任意。

在人类历史中的长老制、世袭封建制是典型的传统型政治统治。韦伯认为,传统型政治统治是保守的,在这种统治类型中,任何新的法律和管理原则都不可能经由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产生出来。这种统治类型对理性经济行为合理性经济关系是严重的障碍。

2、魅力型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被统治者对统治者个人超凡的能力和品质的承认上。其主要特征是:(1)在统治团体内部没有专门的行政管理职位,管理者与现代社会的官僚完全不同,不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管理人员的选拔与关系无关,全凭领袖的个人的好恶;(2)不同类型的领袖选拔管理者的标准不同,既没有任命或罢免,也没有资历和升迁,而仅依靠领袖对被召唤者魅力的评价;(3)领袖与管理者的关系是直接的,无需经过任何机构和程序,也不一定在社会结构中担任职务;(4)统治者与日常的经济活动无关,他们的财富来自人民自愿的奉献或以武力和政治手段获得。

韦伯认为,魅力型政治统治是一种非理性的统治形式,往往在社会出现动荡或精神信仰危机的时候出现。这种类型的统治富有革命性,因为它有利于解除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人们的束缚。

3、法理型政治统治建立在对统治着的章程所规定的的制度和指令权利的合法性信任基础上。这种统治必须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观念基础上:(1)任何法律都必须以理性为取向,无论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2)任何法,按其本质都是一些抽象的、一般是有意制定成章程的规则总体;(3)统治是以制度而非个人为标准;(4)服从者仅以团体成员的身份服从法,服从非个人的制度,而非服从统治着。

法理型统治者的特征主要有:(1)是依靠现代官僚体制的管理进行统治;(2)是持续的、受规则约束的;(3)具有一定的职权范围;(4)具有一定的职务等级原则;(5)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组织的财产与管理者财产也必须分离;(6)任职人员与职务之间不是占有关系,而是受规则约束的工作关系。

法理型统治是最具稳定性与合理性的统治形式,能够为合理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组织提供理性法律的保障,是现代社会中最具有合法性的统治形式。

三、科层制与民主理想

韦伯将科层制(亦称官僚制)看做现代社会最合理的社会组织形式,韦伯所说的科层制是一种分级、分部门、分职责的组织管理制度。这种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构成原则:(1)权责分明的原则。按照人事与工作量确定工作职责,有细致的分工和明确的职责;(2)层级原则。管理工作人员有严格的等级划分,不同等级的人员有不同的权责和待遇,层层节制;(3)非人格化原则,处理事务应按既定的标准,不受个人因素的影响;(4)量才用人原则。人才录用根据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晋升有一定的标准和途径。韦伯认为,科层制之所以是现代社会最合理的组织形式,首先是因为它像资本主义的法律制度一样具有一种形式的合理性。其次是它符合资本主义经济所要求的绩效原则。科层制把组织的功绩和效率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

韦伯还把科层制与民主制联系起来。韦伯的民主观是一种精英民主观。他认为,民主可以从

三个层次上来理解:领袖层次的民主、管理层次上的民主、民众层次上的民主。1、领袖层次的民主主要体现在领袖统治的合法性是否来自于人民大众。根据德国的社会发展的特殊性,韦伯欣赏魅力型的统治,并将魅力型统治与领袖层次的民主等同起来。因为魅力型领袖的统治和权威是建立在被统治者认同度基础上。2、管理层次的民主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它体现为所有人都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另一方面它体现在管理者权力范围的缩小。

3、民众层次的民主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它既包括直接民主,也包括代议制民主。对于民众层次的民主,韦伯认为两个方面都有其弊端。议会制民主容易造成政治的僵化,而群众的直接民主带有强烈的感情因素,易于造成无秩序、非理性的街头政治。韦伯理想的民主形式是把魅力型领袖统治与科层制结合起来的精英民主,韦伯认为民众的意志和意愿是一种主观虚幻的东西,一般人不可能真正参与社会重大事物的决策,治理国家应该是具有超凡魅力的领袖和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绅士所组成的政治精英的事业。

韦伯在肯定资本主义合理性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其不合理性。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要求的是工具理性或形式理性,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还需要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的极端发展或绝对化就会否定价值理性,就会使手段变为目的,使人成为工具,丧失了人自身的价值。

西方政治思想史人物

1西方政治思想史著名人物 对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复习,重要人物一定要总结出来,还有他们的学术著作,比如今年就考到了博丹的《共和六书》!!! 一、名词解释: 1.波利比阿(前201一120年)希腊化时期的史学家,政治思想家。 主要思想: 1.政体循环论,认为历史上的政体是一个周而复始的更替过程; 2.混合政体论,认为混合政体就是结合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因素而形成 3.主张:罗马国家应该通过执政官、元老院以及平民三种权力相互牵制,以保证政治上的持续与稳定。 主要著作:《历史》 2.格老秀斯:1583-1645,17世纪,荷兰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先驱,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近代国际法学奠基人,开创“论证体系”时代,是主权学说的发展者。 主要思想: 第一次把国际关系问题引入政治学说,把主权国家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改变了古罗马以个人权利和契约为基础的万民法概念,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 提出了自然法学说,国家和主权学说,政治学方法论,否定人民主权原则。主要著作:《战争与和平法》 3.《乌托邦》 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英国人莫尔的著作。全名《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集有理又有趣的金书》。乌托邦,即实行财产公有,共同劳动的力量社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家庭是基本经济单位,农业劳动实行义务制,公民有大量的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文化学习或艺术活动,人人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实行政治民主制度,最高首脑是一位哲学王,城市权力在人民大会手中,法律极为简单明了,公民人人精通。此书深刻的批判当时的专制君主、封建贵族

和教会僧侣,指出国家无非是在为一伙私人利益谋划,法律不过是把富人的阴谋规定成大家必须遵守的东西。(这个已经考过了,不知道会不会重新再考) 4.《上帝之城》 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著作。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奥古斯丁以《圣经》为基本依据,从神学的角度研究国家,从上帝与人的关系中来考察人,考察国家和政治问题。借助于他的声望,这套政治哲学在整个中世纪对于人们的政治观念及教会与国家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5.《论美国的民主》 是托克维尔的代表作。全书分六大部分,上卷的两个部分分别讲述美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美国的民主现状,下卷的四个部分阐述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社会学的思想。 6.《论法的精神》 是孟德斯鸠于1784年写成的学术巨著,他在书中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系统地提供了政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指出法与各种事物综合就是“法的精神”表达了孟德斯鸠对影响改制和法律性质的规律性的理解。这部著作奠定了他在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直接影响了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波及到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界。 7.斯宾诺莎 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的伦理学说对近代西方思想有重要影响。 主要思想: 他最早提出思想自由、无神论,系统阐释自然权利,他用演绎推理的方法阐述了社会契约论和政体主张。 主要著作:《神学政治论》、《伦理学》、重释《圣经》、无神论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讲义 绪论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政治思想是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关于政治问题的观点和主张。集中体现在关于如何认识国家、组织国家和管理国家的观点和主张。 政治思想的构成要素:对政治现象的描述、分析,对政治问题的价值选择。 政治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构成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是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西欧和近现代西欧北美的政治思想发展史。 二、西方政治思想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1、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思想。 2、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3、西方近代政治思想, 三、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意义 1.有助于全面正确认识西方政治文化 2.丰富有关政治学方面的知识 3.提高思维能力和理论水平 4.认识政治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分析认识政治问题的能力 5.为中国政治现代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第一章古典希腊城邦时期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古希腊城邦制度与政治思想特点 一、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发源地。 希腊人将科学、哲学与宗教、巫术区分开来,将从直接经验而来的技术上升为抽象的科学。 希腊城邦制度是产生政治思想的基础。 二、城邦制度的形成和特征 希腊城邦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城邦形成的三条道路和三种类型。 城邦制度的外部特征:小国寡民的规模和多元主义的政治格局。 城邦制度的内在特征:城邦是公民的自治组织。城邦的基本社会结构,公民的地位和权利,发达的公共生活和政治辩论,政治体制的多样性,公民政治文化。 三、政治思想特点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3.以政体研究为中心,以协调公民内部关系为主题。 4.公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视角。 第二节柏拉图以前的政治思想 一、早期自然哲学家的贡献 早期自然哲学家的主要派别、代表人物和政治活动。早期自然哲学家对西方政治观念形成的贡献:理性思考的开端及求知传统;宇宙秩序和人类社会;逻各斯和自然法;自然秩序和社会和谐、社会正义。 二、智者的活动和影响 智者的产生和派别。智者是民主生活繁荣的产物:智者的主要代表人物。 智者的基本政治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国家产生于人的约定;法律是人约定,自然高于法律。 智者对政治思想的重要贡献。由自然转向人,从一个新的起点研究政治现象;开阔了人的视野,影响和促进了城邦的政治生活。

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 1、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提出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上帝之城是圣者、谦卑者、虔敬者、被拣选者之城。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 2、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是西欧封建社会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阿奎那神权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 调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论证教会与国家的关系以及教权高于俗权的合理性,国家理论,关于法的本质、目的、特征和分类的思想。阿奎那的神权政治思想对中世纪乃至近、现代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自然状态:国家之前的状态,是一种非真实的状态,是国家学说的逻辑前提,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 4、神学政治观: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思想一直是西欧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督教神学思想的统治在政治上的表现是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维护封建统治,提高和巩固教会的地位。神学政治观以《圣经》为信仰的绝对权威,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以爱“上帝”作为人们首要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主张王权神授,教权高于王权。神学政治观改变了古代观察政治问题的立足点,改变了古代的道德伦理观念。 5、社会契约论:契约论是一种将国家与法律看作是人们通过契约而产生的理论,由于自然状态不安全,理性指导人们订立契约,即订立契约转让自然权力给个人或集体,从而换取公共力量的保护,即国家(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理论观点。以社会契约的理论来探讨国家的起源、发展及其解体,论证权力的来源以及个人权利的保障是资产阶级革命早期政治思想的基本方法,如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家霍布斯通过描述社会契约论的发生过程,得出了国家的本质以及权力产生的过程。卢梭亦使用社会契约的方法来阐发其政治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人民主权的基本思想。社会契约的理论在17、18世纪西方近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近现代的西方政治文明有很大的影响。) 6、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思想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君主论》是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代表作。马基雅维利明确地将政治与道德分开,从权力的角度和从人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和研究现实的政治和国家问题,从而为权力政治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他还从权力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总结了君主统治的方略,全面地架构了权力政治观的体系。 7、洛克:17世纪中后期到18世纪初期的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政府论》上下篇等著作。洛克将霍布斯等人的理论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进一步将人的自然权利充实为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并阐释了法治和分权理论,主张建立议会主权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奠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为西方近代政治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政府论》被奉为资产阶级的“圣经”,而洛克本人亦被奉为资产阶级“自由的始祖” 8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展示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在欧洲历史上,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首次向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发起猛烈进攻在文化诸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对日后欧洲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恩格斯高度赞扬文艺复兴运动称其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

西方政治思想史徐大同版笔记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雅典政制》、他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政治学》。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1.他的学术研究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对知识的系统考察和全面把握。 2.他最主要的贡献:首次形成了自觉的学科分类意识,并对人类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将人类知识分为理论知识(研究神、宇宙)、实践知识(研究社会关系)、记忆知识(研究物)。 3.第一次把政治学和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并形成它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4.关于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城邦,研究领域:对前人的思想进行研究;比较政体;阐述理想社会。他把政治学视为“最高主宰的科学、最具权威的科学”,政治学就是以实现城邦的善为目标的。 5.研究方法:历史和经验的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溯源法:由追溯城邦的起源认识城邦的本质;要素分析法:将城邦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通过对要素的分析了解城邦的本质。三、城邦的起源、本质和目的 1)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城邦起源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他认为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人类的目的是实现三种“善业”: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良好的道德即灵魂的善是最本质的,任何孤立的个人都不可能实现这三种善业,只有组织起来,形成城邦,才能做到这一点。 2)在与家庭和村社的比较中,城邦的本质显现出来。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因为人类生活可在城邦范围内得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人的善业在城邦中得以完成。城邦的目的是“至善”,是公民的“优良的生活”。 3)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上,整体主义观。 4)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本质的抽象的诠释包含着公民的普遍信仰,即城邦的公共生活是人类完善自身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只有享受有这种公共生活的人才是完整的人,真正意义的人,实现了自身的本质。 5)亚里士多德指出,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他认为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公民,而城邦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即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城邦与家庭及东方君主制国家的不同,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不是主人与奴隶的结合。城邦政治家的权威是对自由人的治理,是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嘱托的权威。 1.溯源法:城邦是自然而然发展而来的,是自然进化的产物---人→家庭→村社→部落→城邦 2.分解法:城邦是平等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a公民的是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b公民平等→城邦民主 四、政体的分类及其变革 1.划分政体的标准。第一是宗旨,看政体是照顾全邦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统治者自身的利益。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第二是掌握城邦最高治权的人数的多寡,看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是一个人、少数人或多数人,这样共划出二类六种政体。即正宗政体三种,有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又有变态政体三种,它们是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政体。君主政体的五种形态:1)斯巴达国王:事实上只是军事统帅,没有绝对权力2)世袭君主政体3)民选的国王4)史诗时代的王制:王位是祖传的,王位的始祖都是军功起家5)掌握绝对权力的君主 2.政体的决定因素:他看重经济结构和党派力量的对比。他认为,人的本性是睡求自己或自己党派的利益,它导致统治者的堕落和党派之争。特别是寡头派和平敏派的冲突,是引起政体变化的根本原因。 3.他的政治理论不是从原则、理念出发,而是从历史事实,经验材料出发。

西方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西方政治思想史》试题及答案 《西方思想史》课程复习大纲(2010年2009级) 第一章西方政治学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其重要思想家简介 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杰出人物简介: 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安提丰、德谟克里特、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芝诺、克吕西波、色诺芬、维、塔西陀、希罗多德、安提斯泰尼、第欧根尼、普壁鸠鲁鲁塔克、波利比乌斯,尼提乌、波塞东、卢克莱修、西塞罗、修昔底德、塞卡、爱比克波利比乌斯西塞罗 泰德、奥勒留、查士丁尼等等。查士丁尼柏拉图: (Plato,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原名阿里斯托勒斯。柏拉图之名据说是体育老师给他取的,意思是“宽阔”(指柏拉图强壮的体格)。柏拉图一生著述很多,其最经典的作品是《理想国》、《政治家》和《法律篇》等。公元前399年,格拉底受审并被判死刑,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完全失望,于是开始游遍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昔兰尼等地以寻求知识。在四十岁时(约公元前387年)他结束旅行返回雅典,并在雅典城外西北郊的圣城阿卡德米创立了自己的学校—— 阿卡德米学园(Academy),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也因此而得名,也是中世纪时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大学的前身。阿卡德米坐

落于一处曾为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得摩斯(Academus)住所的 土地上,因而以此命名。学院存在了900多年,直到公元529年被查士丁尼大帝关闭为止。学院受到毕达哥拉斯的影响很大,课程设置类似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传统课题,包括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以及声学。据说,柏拉图在学园门口立了块碑:“不懂几何者不准入”。学院培养出了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最杰出的是亚里士多德。经院哲学的兴起:(名词解释,需略作加工改写) 中古时期,在西欧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官方哲学是经院哲学,因其产生于天主教会办的学院(经院)里,故而得名。经院哲学的基本容就是神学思想,基本任务是以形式逻辑来进一步论证基督教教义和信条使之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更好地为教会的神权政治服务。经院哲学不研究自然和社会现实,轻视经验,反对实践,因而完全脱离实际,极其空洞和烦琐,所以又称烦琐哲学。正是由于经院哲学不研究自然和现世的问题,所以,经院哲学往往误入歧途: “一个针尖上能站几个天使?”(一个在经院哲学界争论颇为激烈的话题,但毫无现实意义。) 经院哲学经常讨论的另一个话题是“上帝万能”,经院哲学家们不厌其烦地试图对此加以论证。这又引来了另一个反论:“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也举不起来的石头?”(有关上帝万能的思辨论题,反映了基督教教义的在矛盾。) “自然法”思想的传承: 虽然学术界普遍认为中世纪是西方

夏德峰老师西方政治思想史人物及其政治思想百度版

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一)柏拉图的正义思想 柏拉图是古代希腊奴隶主贵族派的主要理论代表。他的国家观和他的正义思想是紧密联系的。关于正义的讨论贯穿于他的著作《理想国》始终。何谓正义,柏拉图认为就是当初建立国家时所依据的原则。它包括下列内容:(1) 分工论。认为人们由于生活需要,只有分工互助,才能过好共同生活,这是建立国家的主要原因。(2) 等级论。认为由于人们的本性分为理智、意志和情欲三类,在社会生活中相应地形成了与之相应的统治者、保卫者和生产者等级。并认为这三个等级分别是由金质、银质、同铁质构成的,每个等级的天然属性是不能改变的。(3) 理想国家。即正义国家。在这种国家中,各个等级各有专司,互不干扰,通力合作,理想的正义秩序便实现了。(4) 正义论的实质是通过等级秩序的确立,以实现少数奴隶主贵族对下层自由民以及奴隶的统治。 (二)柏拉图的共产共妻主张 柏拉图认为为了防止第一、第二等级可能出现的任何纷争,他认为应在这两个等级中实行共产并取消家庭,任何人除了生活必需品之外,不得占有任何私有财产。国家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在政治上,各种职务所有公民都可参加,以此维护第一、第二等级的内部团结。柏拉图所谓的共产制度是建立在奴隶主阶级共同剥削奴隶和自由劳动者的基础上的,是一种集体剥削制度。 (三)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 哲学家执政是柏拉图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是正义国家实现的关键,也是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家执政的根据:(1) 人的品德是政治的基础,保持公民完善的品德,矫正人们品德的堕落,有赖于具有完善品德的哲学家。(2) 知识是美德的基础。它是对“理念”的认识与回忆,而非源于物质世界。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这种知识,回忆这种知识。(3) 治国需要知识、美德和权力的结合。(4) 哲学家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训练过程。柏拉图的哲学家执政思想,其实质是要恢复奴隶主贵族政体,以挽救城邦的危机。 (四)柏拉图《法律篇》中的思想 柏拉图的《法律篇》在一定程度上对《理想国》进行修改。《理想国》重视人治,轻视法治,《法律篇》突出法治的重要性。认为若要挽救国家,必须使法律高于统治者。但柏拉图仍把一个由哲学家执政即哲学王的统治看作头等的理想国,而法治国家则只是“第二等好的国家”。 《法律篇》重新对社会等级作了划分。认为国家应分为公民、工匠和商人以及奴隶三个等级。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工匠和商人享有人身自由,但不具有政治权利;奴隶没有人格,从事农业生产。 《法律篇》对共产共妻制度作了较大的修改。主张每个公民都享有一份土地,但是土地份额应该尽量限制,尽量平均。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的政治思想虽有所改变,但他的奴隶大贵族阶级的立场仍然未变。 (五)柏拉图的政体思想 柏拉图把哲学家当国王的政体视为唯一正确的、正义的政体,并以此为标准,认为凡是违背这一形式的则为非正义政体。 柏拉图把执政者的心灵和品质作为区分政体的标准。认为贤人政体是正义的政体,因为统治者的心灵和品质合于智慧与美德。而作为非不义政体的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僭主政体的统治者,他们的心灵和品质均有悖于智慧和美德。 非正义政体依次按照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逐步堕落。唯有贤人政体则为最稳定的理想政体。 柏拉图的政体思想反映了他对贵族政治的向往之情。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的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目的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西方最早创立独立的政治学体系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奴隶主中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代表。他对城邦国家的产生、本质和目的做了系统地论述。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古代希腊政治思想 什么是“中庸”原则?梭伦改革对雅典城邦的影响? 答:影响:梭伦的改革在雅典建立了有限的温和的民主制,为日后民主制的发展和繁荣奠定基础。其调解公民内部矛盾的中庸思想为亚里士多德所吸收。毕泰戈拉学派的影响? 答:毕泰戈拉学派认为,数是外物的本源。整个世界万物都具有数的比例关系,适当的数的比例关系就构成和谐。“和谐”的原意是将不同的事物连接或调和在一起。该学派用它指一定数的比例关系。反合乎这种比例,就产生和谐。比如,各天体之间距离的数的比例关系构成整个天体的和谐;人体内的湿和干、冷和热、苦和甜之间适当的比例使人健康;“黄金分割段”作为一种数的比例关系产生和谐的美感,这种造成适当和谐的比例、尺度就是正义。 关于城邦(古希腊城邦有哪三个阶级构成,哪些人在治理,城邦的特征(内、外部看),有哪些思想家对城邦的稳固做出了贡献) 答:特征: (1)古希腊的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从外部特征上看,最显著的特征是小国寡民。 (2)从本质上说,城邦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力的义务的政治体系。 (3)城邦政治是极其多元化的; (4)政治制度变动不居; 组成: 所有城邦都由三个身份集团构成:奴隶、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和自由公民。 奴隶与自由人的区分是城邦制度的基础。 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包括妇女和外邦人。 古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代科学的研究方法; (3)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所谓的政治学就是关于城邦的技术和学问,它包括对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职能等的一般认识,以及关于如何组织和管理城邦的观点和主张); (4)公民的政治视角。 什么是智者? 答: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在希腊一些城邦中用涌现出了一大批自称“智者”的职业教师。他们向人们传授有关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并收取学费。作为第一批专注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学者,他们对社会、政治和伦理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阐述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主张。他们的活动以雅典卫中心,同时遍及其他一些主要城邦。其代表人物有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安提丰等人。智者并不是统一的思想流派,没有统一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点。他们几乎没有完整的著作流传下来,其思想也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这批人思想活跃,敢于质疑,将对自然界的探讨转向为对人类社会的探讨。其思想构成后来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理论的出发点和思想来源。苏格拉底:与智者同时代。他与智者一起,推动了希腊哲学研究兴趣的转向,即

西方政治思想史总结

西方政治思想史 基本概况:随着城市的兴起,商品经济和市民阶级开始发展起来,反教权反封建思想也逐渐形成壮大。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政治上支持王权以打击教会,而思想领域则先后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近代科学的大突破,政治思想的世俗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理性、自然和契约论等观念开始得到越发的重视,为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宗教改革:15、16世纪欧洲社会最重要的政治事件。资产阶级以理性为武器猛烈攻击教会特权和等级制度,抨击繁冗的宗教礼仪和禁欲主义,表达了其希望在国内外摆脱教皇干预,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统一民主国家并存进经济发展和扩大交流的要求,其实就是资产阶级力图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宗教改革的结果是教皇国逐渐推出了各国教俗两界的权力范围,教会势力几乎被全部逐出政治事务。主要代表人物是路德和加尔文(简单了解二人的具体主张)。 人文主义:是人文学科,也指提倡以人为核心、尊重人的人道主义和人道精神。抽象的人性论。按自然生活的伦理观。 文艺复兴:14、15世纪,力图摆脱封建主义束缚的资产阶级继承和借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以此猛烈抨击天主教教义并攻击教会的统治地位,他们用人文主义思想反对封建神学,提倡理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桎梏,提倡现世幸福反对禁欲主义,把理性、个人自由和追求个人幸福看做人类普遍的永恒的本性。文艺复兴刺激了新语言如法语的产生,存进了文学、考古、翻译事业的勃兴,带来了哲学的更新、近代政治学的创立、印刷术的发展、学校的兴办以及现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而人文主义的传播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文化,即从人的角度看待社会以及各种问题。文艺复兴逐渐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实际是资产阶级在反封建反神权旗帜下开展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人类历史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运动,展示了资产阶级在上升时期的革命热情和首创精神。大致可分为三阶段。(1)从14世纪到15世纪中叶,是文艺复兴初期。(2)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末叶,文艺复兴逐渐走向繁荣,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等诸多领域。(3)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是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兴起的时期。 文艺复兴的基本特征: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由中古向近代转型时期的思想解放运

西方政治思想史

孔斯坦:本扎曼·孔斯坦(1767—1830),是法国自由主义思想家、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领导人物。自由主义是他的核心西思想。其代表著作为《立宪政治教程》。边沁:名耶利米·边沁(1748—1832),是英国法学家、政治思想家、功利主义学说的创立者和主要代表。功利主义是边沁的核心思想,权利是可以按功利原则进行理性衡量并确定的是边沁权利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其代表著作有:《政府片论》、《道德与立法原则》、《赏罚原理》、《司法论据原理》、《宪法典》、《新逻辑体系》、《义务学》和《行为的动力》等。地位:1972粘被法国革命政府选为法国荣誉公民,是“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的工人领袖。柏克:埃德蒙·柏克(1729—1797)是英国政治思想家,保守主义政治理论的奠基人。其代表著作有:《关于目前不满情绪的根源》、《法国革命论》、《对自然社会的剖白》、《多新近出版物‘现代民族国家’的评论》、《下议院代表制的改革》、《新辉格党人向老辉格党人的呼吁》、《关于匮乏的随想和细节》等。杰斐逊:托马斯·杰斐逊(1743—1826)是英国独立战争时期和战后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民主主义思想家。其代表著作有:英国美洲权利概述》、《独立宣言》、《弗吉尼亚笔记》等。 联邦党人政体学说的主要内容: 联邦党人坚决拥护新宪法所确立的以代议制为基础的联邦共和国制度。驳斥了对新宪法的责难和抨击,强调建立联邦主义和国家主义相结合的联邦共和制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主张建立中央相对集权的强大的联邦政府,以保证政治上的统一实现国内安定,促进经济繁荣,但也不过多地侵犯各州和个人的权利;阐述了联邦应具有的权力,联邦各部门间权力的划分,联邦机构的设置,联邦在国内安定和国家安全防务、对外贸易方面优于邦联的特殊作用,联邦各机构首脑的职责和任免,选举制度,国会议员的选举原则等问题。 黑格尔是怎样论述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 1,国家是一种到市民社会之外而又高于市民社会之上的领域的力量。2市民社会有赖于国家权威确立和维护; 2,国家赋予市民社会以道德性和统一性;市民社会有待于上升到国家,即实现更大程度上普遍性;3国家须保证市民社会一定程度区分,国家也应保证一定特殊性:这是自由保证和理性体现。 康德永久和平思想主要内容和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包括六项预备条款和三条正式条款 预备条款:1、任何一个和平条约在签订时不应有引发战争的隐蔽的可能性,否则就不应被认为是和平条约。2、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继承、交换、购买或让与等手段侵吞一个独立国家,不论这个独立国家是大是小。3、以自由公民自己组织的民兵取代常备军,以达到逐渐完全废止常备军的目的。 4、国债不能用于国家对外事务。 5、任何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府机构都不应受到他国的强行干预。 6、任何国家在与别国交战时都不得采用会使在未来的和平条件下建立互信成为不可能的敌对行动。 正式条款: 1、每个国家的都应该是共和政体。 2、各自由国家的联盟是国际法的基础。 3、任何来到其他国土的陌生人都应受到尊重,这是世界公民法所保证的。 现实意义: 1、是一个消除战争、保障各国人民永久和平的计划和方案 2、永久和平是人类的目的,它是各国间确立永久和平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3是人类实现福祉的现实目标,是人类道德境界提升的重要尺度。 孔斯坦述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的区别: 古代共和国的公民虽然在政治上享有自由,但他们在私人生活方面却没有自由,国家既规定了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信奉的宗教,同时又可以干预公民的财产。所以古代公民虽享有政治自由,却没有个人自由。现在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主要的是个人对国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在孔斯坦看来,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政治自由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而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乃是个人的主动创造精神。自由就是个人独立性的胜利。几天人们所需要的真正的自由就是个人的财产、经营、贸易等自由。 密尔社会自由思想的主要内容: 维护和实现个人自由是密尔政治思想的核心。 1、人总是要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因此人需要服从某种权利以维持社会的存在和福利。但每个人的自由又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动力。2要保障个人自由,不仅要防 御官府的暴虐,还有防御习俗、多数的舆论、得势的图画本的等所造成的社会的暴虐。3思想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人类精神福祉所必不可少的,没有这种自由人们在智力和德性方面就会有毁灭性的后果。4人不仅应该有思想言论的自由,还应该有按照自己的意见去行动、去生活的自由。5要想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就必须打破习俗的专制,使个性自由地发展。 边沁的功利主义: 边沁所阐述的功利主义,是一种把个人利益看作人类一切行动的动因,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根本道德原则的哲学伦理学说。他把“求乐避苦”视为人的本性和个人利益之所在,并认为它决定了人的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在边沁哪里能够给利益攸关的当事人带来快乐(或幸福、利益、好处、善良)或防止痛苦(或危害、邪恶、不幸福等)的食物特性就叫功利。而功利原则就是要求无论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都要增加当时人的幸福,减少当事人的不幸。 哲学王: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柏拉图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他把现实国家的改造和理想国家实现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真正的哲学家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上。根据柏拉图设计的社会政治结构,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其他各等级则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他认为,这体现了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与绝对的最高权力的结合。这样城邦才会发展,个人才会完善。这个观点是柏拉图理想国家的核心内容。 1.城邦的理念是至善。城邦的正义体现在社会分工上。 2.哲学家治国要做到:1建立社会分工制2在哲学家和军人内部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3教育等出于政治目的,靠人治,忽视法治。 3.整体主义思想,文化专制主义的始作俑者。 评价:1.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哲学家,是对希腊民主制度的否定。2.体现了文化专制主义精神。3.忽视了法律的作用 阿奎那: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合身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神学大全》是他最重要最系统的著作。坚持基督教信仰,致力于调和信仰和

默默--西方政治思想史名词解释

城邦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其周围面积有限的农村,是自给自足的国家,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城邦,特征是小国寡民,本质上就是自由公民的自治团体,城邦由三个身份集团构成:奴隶、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和自由民。 自然法 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自然法的意义包括道德理论与法学理论,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 来库古:斯巴达政治制度的创建者,主要功绩有:颁布了“瑞特拉”,创建斯巴达政治制度;创建“平等者公社”,实行共餐制。 梭伦:为雅典政治制度奠定基础的立法家。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中庸”原则,在雅典建立了有限的温和民主制。 逻各斯:指的是自然的普遍规律和共同法则,也是万物共同的、普遍的尺度,是最高的支配力量,是人间法律的源泉、准绳,是后来西方政治哲学非常重要的自然法概念的前身。 智者: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在希腊城邦中涌现出的职业教师,向人们传授有关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第一批专注于社会政治问题的学者,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 苏格拉底对希腊政治思想作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强调道德是城邦政治的基础,而知识和教育是城邦政治的根本,提出"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断. 柏拉图:古希腊城邦时代的政治哲学家,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作品有《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主要思想有:正义的城邦是城邦的理念,哲学家治国思想:哲学家执政,政体思想:贤人政治。 《理想国》:柏拉图的代表作,主题是“什么是理想的国家”,描述了一个理想城邦,包括其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乌托邦主义的传统,还以大量篇幅详尽地讨论教育问题。 哲学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把政治统治权完全交给少数哲学家,哲学家垄断城邦全部政治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即哲学家为王(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创始人,西方理性与科学传统的先驱;希腊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百科全书似人物。主要著作有《雅典政制》、《政治学》。 政治思想:城邦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理想的政体是以“中庸”为原则,以中产阶级为基础,温和的整体主义 斯多葛派:希腊化时期产生的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流派,相当长时期内为罗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创始人芝诺,核心是伦理哲学,使自然法成为完整理论。该派奠定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独具特色绵延不绝的自然法传统,极力推崇人得内在的精神自由,认为人人平等。 波里比阿: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品《历史》 西塞罗:是罗马共和国末期的政治家和政治思想家,其代表作是《论共和国》,信奉斯多葛派的学说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法成就达到了顶点,集中体现为《查士丁尼国法大全》,它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理论的总集,是罗马上千年悠久法律传统的结晶。 双城论教父学最高权威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的观点,这是他政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内容,依据人类原罪说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世人之城注定被上帝所摈弃, 奥古斯丁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基本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西方政治思想史

西方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 1、马基雅维利:(1469---1527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政治思想家、历史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其主要政治思想是非道德政治观和君主专制论,他使政治与道德分离,使政治与宗教分离,是西方近代第一个提出注重统治术的思想家,代表作品是1513年《君主论》。 2、格老秀斯:(1583-1645):17世纪荷兰人,近代自然法理论创始人,近代国际法奠基人。开创“论证体系”时代,主权学说的发展者,被称为“近代国际法之父”,其主要政治思想是自然法学说,国际法的原则,国家和主权学说。著作《论海上自由》,《战争与和平法》。 3、洛克:(1632-1704)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最早的代表人之一;最早对自然权利理论进行系统论证。其政治思想对英国革命时期的各种政治观点进行了清理和总结,阐述了自然权利理论,政府的起源和目的,以及法治和分权,是议会主权论者,其著作主要有《论自然法》,《政府论》,《论宗教宽容》,其中《政府论》被资产阶级奉为“圣经”。 4、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现代民主政体”之父。卢梭一生被公认的三大思想:社会平等思想,人民主权学说,社会契约论,平等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是西方近代第一个完整提出人民主权学说的思想家。著作主要有《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社会契约论》。 5、杰斐逊:1743-1826十八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和战后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民主主义思想家,美国民主传统的缔造者,受委托起草《独立宣言》,美国第一任国务卿,第二任副总统,第三任总统,其政治思想主要有自然权利理论和民主自治思想,第一次在自然权利中以追求幸福权利代替财产权,并将自然权利原则写入《独立宣言》,使得17世纪以来欧洲的自然权利说以纲领的形式肯定下来。其著作《英属美洲权利概述》《弗吉尼亚笔记》。 6、汉密尔顿:十八世纪美国建国初期的争孩子思想家,活动家,1787娘美国宪法的起草者,联邦党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美国“宪法之父”,其主要政治思想:性恶论和精英论,分权与制衡思想,著作《联邦党人文集》。 7、托克维克:19世纪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政治社会家的奠基人,政治思想主要有: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民主与平等,自由与平等,专制和革命,其中民主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著作主要有1835年《论美国的民主》上卷和1840《论美国的民主下卷》以及《旧制度与大革命》。 8、斯宾塞:19世纪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思想家,社会进化论和社会有机体论的早起代表人物,最早将达尔文的进化论中适者生存在社会领域阐述,被誉为“社会达尔文之父”,政治思想:普遍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和同等自由法则。著作:《社会静力学》《个人对国家》。 9、平均派:17世纪英国革命时期主要派别之一,代表人物主要是约翰·利尔伯恩,其著作为《人民公约》,平均派思想核心是要求政治权利的平等,具体主张包括废除封建专制制度和贵族特权,主张人民主权;主张共和制;要求普选权;立法者不能同时是司法者等。

西方政治思想史四个人物的思想简介(霍布斯、洛克、杰斐逊、汉密尔顿)

霍布斯与洛克 霍布斯: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霍布斯是 1 7 、 18 世纪流行的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之一。他从抽象的人性原则出发,从人的本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出发来解释国家的产生及其基础。 霍布斯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趋利避害即自我保存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则,善恶并无固定标准,全以是否符合人的自我保存为转移。在霍布斯看来,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人类第一共同的“欲望”就是对权力不断的、无休止的欲求,“死而后已”。这种利己主义是霍布斯全部政治思想基础。 霍布斯认为,在国家成立以前,人类生活在一种自然状态中。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对同一事物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同时,人人又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运用自己的权力以求保全自己的本性,即保全生命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人的自然权利。既然人们的权利是平等的,而人人又只顾自己的保全,因此,当人们同时想占有某物而不能共或分享时,则必然成为仇敌,每一个人都企图用伤害他人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霍布斯把引起人们相互争斗的原因归结为三种:利益上的竞争,对他人可能伤害自己的猜忌和对名誉的追求。由此,霍布斯得出了自然状态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的结论。在那里,人人都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人的生命是“孤独、贫穷、龌龊、凶残和短促的”霍布斯的自然状态并不是对历史的真实描述。他自己也承认这不过是一种想象,从来“也不存在这样的战争状态”。 在自然状态下,人们自由地运用自己的权力保全自己,结果却导致战争状态,破坏了“自我保存”因此,他认为人们必须放弃自己的权力摆脱自然状态。自然法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方便的准则。霍布斯认为,自然法是“理性所发现的诫条,或一般法则”。自然法通过它的律令禁止人们做伤害自己生命的事情。他为自然法规定的主要原则是尽力寻求和平;为了和平和自身的安全,每个人都应该放弃自己的力量和权力;应当履行契约等等。其中最根本的原则是寻求和平。霍布斯认为,人们按照自然法的原则去做,就可以实现和平幸福的生活。 然而,在霍布斯看来,人类心灵中感情的作用人于理性的作用。由于人人都想攫取大于他人的权力以保存自己,从而使和平难以实现。因此,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大于一切人的权力的公共权力做自然法的后盾,这样才能镇摄住人们无限的欲望,使人们的安全得到保障。这个公共权力就是国家。霍布斯将《圣经》中一种巨大的海兽“利维坦”作为他的书名,正表明他要求国家用强力来制止“内乱”,维护和平。

西方政治思想史(全)

西方政治思想史 一、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探索: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政治观:从政治思想发展来看,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政治思想的奠基时期。古希腊政治思想伴随着希腊奴隶制城邦的形成而产生,并随着它的发展而演变。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奴隶制度与城邦制度,特别是希腊人对城邦生活的感受和认知,使得自然政治惯成为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政治观。自然政治观将国家起源与政治秩序的建立归因于自然,并依据是否合乎自然秩序来评价国家制度与政治生活优良与否,古希腊人很早就开始了对宇宙的认识,这促进了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提出“人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的经典命题。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思想也具有整体主义国家观与伦理政治观的特征,也是自然政治观的体现。古希腊人在哲学、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政治思想也不断丰富繁荣,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并深刻影响到中世纪和近代的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柏拉图) (二)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将现存的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关系都看做是由上帝创造并由教会批准的,其目的是维护上帝的权威与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神学政治观有三个特征:一是一切权威来自上帝,上帝的启示与《圣经》是唯一的真理,基督教的教义规定了基本的政治价值;二是教权与王权、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成为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三是以既定的启示与教义为依据,通过形式逻辑的推理得出政治问题的结论,这是神学政治理论特定的论证方法。奥古斯丁为教会高于国家、教权高于王权进行了权威的论证,开创了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阿奎那创立了庞大的神学体系,是基督教神学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奥古斯丁、阿奎那。。路德、加尔文) (三)近现代西方的权利政治观(文艺复兴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权利政治观是一种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政治观,以抽象人权为国家公共权力(政府)的基础,认为国家、政府来源于人们的同意或委托,其目的和作用不过是保障个人的权利,实质是一种以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政治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提出自然权利的观念,并利用社会契约论来系统阐述其国家学说,从而完成了权利政治观的创立。权利政治观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它从人出发而不是神出发,用人权代替

西方政治思想史重点

《西方政治思想史》 思考题归纳 1.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政治观 国家与政治秩序的建立归因于自然,并依据是否合乎自然秩序来评价国家制度与政治生活优良与否。 人和城邦是整个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城邦起源于人过政治生活的需要。 亚里士多德:“人在本性上是一个政治动物” 整体主义国家观和伦理政治观。 (二)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政治观 基督教会的庞大势力,哲学、政治学、法学等一切学科成为神学的婢女 中世纪,上帝在人间的统治:一切社会关系是上帝的创造并由教会批准 神学政治观的三个特征: 1、一切权威来自上帝,上帝的启示和圣经是唯一的真理,基督教的教义规定了基本的政治价值。 2、教权与王权、教会与世俗政权的关系成为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3、以既定的启示和教义为依据,通过形式逻辑的推理得出政治问题的结论。 宗教改革运动 (三)近现代西方的权利政治观 权利(契约)政治:西方近代、现代的基本政治(天赋权利,立约)

权利政治观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 人权是国家公共权力(政府)的基础 萌发于15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创立并兴盛于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经过19世纪的发展变化而延续至今。 权利政治观的基本表述: 1 国家产生之前,人处于“自然状态”,享有各种自然权利; 2 对抗自然不便,人们通过契约结合成国家,建立政府; 3 政府的目的和作用是运用公共权力的强制力量维持秩序,保护个人权利; 4 保护个人的权利既是政府的目的,又是政府权力的边界,一旦超出了这个界限,就会侵害个人的权利,政府就会失去合法性,人们就有权反抗它。 近代历史 积极意义:从人出发/批判封建制度/保护个人权利/政府合法性 局限性:人的抽象/资产阶级内部政治民主与权力制衡/阶级统治的工具 2.城邦 (一)、什么是城邦: 所谓“城邦”就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连同周围不大的一片农村所构成的独立的“城市国家”。 (二)、城邦的特点: 1、城邦之间彼此独立 2、对内享有完全的自主权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 亚里士多德作为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的人物”,一生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其政治学的代表作《政治学》一书,第一次将政治学和其它学科区分开来,使政治学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亚里士多德由此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 在政治学的领域中,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向善的,都有一个向善的目的,而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由于实践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便产生了不同的技术和学科。他认为,哲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主要源于好奇,以作为“存在”的存在为对象,以求知为目的,而其它各门学科都只是截取“存在”的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学科的性质来划分,亚里士多德认为可以分为思辨性学科、实践性学科和创制性学科,政治学属于实践性学科的一种。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学科都是为实现某种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善”,其中政治学的目的最高,因为政治学研究的是如何实现一个国家的“善”(是最高的“善”)。他说:“世上一切学问(知识)和技术,其终极(目的)各有一善;政治学术本来是一切学术中最重要的学术,其终极(目的)正是为大家所最重视的善德,也就是人间的至善。” 亚里士多德把政治作为独立的对象加以研究。亚里士多德是最早试图对当时人们已经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知识进行系统分类的人。他对当时已经形成的各门科学都有创造性的推进,同时还开创了政治学这一新的领域。虽然从泰勒斯、梭伦等人开始,毕达哥拉斯、普罗泰戈哥、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思想家已经广泛地讨论了许多社会政治问题,特别是柏拉图,他的《理想国》对政治问题的讨论已经达到了非常深刻的境界,但是,包括柏拉图在内的所有这些思想家都还没有把政治学当作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亚里士多德不仅第一次试图对所有学科进行分类,而且还最早把政治学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并且确定了它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 亚里士多德坚持主张,人类在本质上是一个政治动物,个人不可能脱离城邦而存在。因此,在他的科学分类体系中,政治学便取得了很高的地位。从他的角度来说,政治学是“最高主宰的科学、最有权威的科学”。亚里士多德除了确立了政治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还确立了经验的、实证的、实践的研究方法。 亚里士多德还是特别强调政治学与伦理学的区别。他的所谓广义解释,只是从都追求“善”这个意义上讲的。就具体研究内容而言,他认为,政治学的主要对象应该是政治制度。在《伦理学》一书的结尾,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完成了起点之后,他曾概述了政治学应该研究的主要内容。他将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对前人关于政治体制理论进行回顾;第二是对158个城邦的政治体制进调查分析,考察一下什么样的政制保全了城邦,什么样的政制毁坏了城邦,为什么有的城邦治理得好,有的治理得差:第三是进一步考察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每一个城邦应该怎样维持秩序,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法律和风俗等。 古希腊的思想家,包括柏拉图和苏格拉底,都特别重视个人特别是统治者个人的修身养性,并且常常把统治者个人的品德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亚里士多德并不反对这一思想,但他却认为,这两个问题有所区别:1.研究个人的修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