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纲要

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纲要

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纲要

嘉兴市实验小学

“德育类综合实践课程”的一般项目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材:校本开发

◆授课时间:一周3课时;◆设计:嘉兴市实验小学

◆授课对象:3到6年级学生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密切学生与生活、学校、社会的联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延展的时间、立体的空间、多元的实践体验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地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发展实践与道德认知能力,实现自我生成、精神成长的过程。因此,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确定在于将已有兴趣与态度、行为与认知、思想与修养运用于具体的社会生活实际中,在不断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学生珍爱生命、以积极心态来解决问题,健康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具体目标

根据3到6年级学生的德育目标、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确立“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等四个纬度的课程目标。分别以对自我、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为核心,以涉及到的对自我、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规范为基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外在标志,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整体目标体系。

三、课程原则

1.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以“学会关心”为主题的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和活动主题上上向

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2.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指在以“学会关心”为主题的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能引领孩子到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中,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自己到社会上做调查,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上网、到图书馆、书店找阅资料,和老师、同学、家长讨论问题,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承担责任,实实在在地动手动脑,实实在在地合作解决问题。

3.自主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是指在以“学会关心”为主题的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能把学生看作是生命发展的主体,把学生真正当作课程的“参与者”、“组织管理者”,而不是“旁观者”,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之意识到自己作为课程的主体有权利也有责任并真正自愿地、主动地、直接地、民主地参与到校内外各种活动中,从而主动地选择、接受各种活动的影响。

4.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是指以“学会关心”为主题的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必须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在课程中的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到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去感受,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的反复体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并逐步内化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内在个性特征。

5.生活化原则

生活化原则是指以“学会关心”为主题的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作为活动的起点、背景、空间和归宿,将把学生引向与周围世界的广泛交流,引向与环境的积极对话,拓宽并践行人与世界的生动、活泼、丰富的关系,拓展实现个人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可能途径。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

围绕“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这四条主线,整合校内校外课程资源,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核心,不断形成并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体系,三至六年级每学期围绕各条主线,开发并完善不同领域的主题活动,并分不同活动版块、内容和形式开展活动。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为了更高起点、高目标、高效率的实施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指导力量、课程实施时空保障、过程管理和监控、表现形式等多方面保证活动的有序有效进行,从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一)力争实现多团队全员化的指导

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决定了活动主题宽泛,活动空间广阔,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的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开展必须有多元化指导力量予以支持,并能以团队化的形式进行指导、协调,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学生更有效地开展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学习、实践的需求,我们将各个层次的力量汇聚起来,组建了从校内到校外、国内到国际的多元化指导团队,整体协同推进。其组建对象及策略(表一)及形式(见附件)

上述表格中提到的“合作型家庭成长联盟”就是学校学生校内外开展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的一支非常重要的指导力量。每个家庭成长联盟都由一个班级的五至六户家庭组成,由班主任负责家庭成联盟的建立及定期联络工作,每个家庭根据各的特色成立独立的家庭工作室(如家庭读书室,家庭实验室、家庭数学吧、家庭体育场、家庭小网吧、家庭手工坊),由家长担任工作室的指导教师,根据这一联盟,可开发不同的课程资源、并带领孩子们顺利开展各项德育主题探究活动。

同时,我们学校通过发放“给家长的一封信”(见附件),努力挖掘家长资源及社会资源,为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更为稳定和专业的指导力量。

(二)规划拓展多空间广时段的保障

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三年级到高中设置的必修课程,按照国家课程设置,三至六年级每周3课时,列入学校周课程表之中。考虑到现行的课时计划,为确保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我们将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地方、校本课程及活动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使用,占总课时的16~20%,课时安排的原则是:1.长课时与短课时相结合;2.长线活动与短线活动相结合;3.分散安排与集中安排相结合。

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内进行交流、分享后,还有大量的活动内容将以小团队分散行动的形式在课外进行。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一、二年级虽然没有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事实上小学低段的孩子也有探究生活、探究社会的强烈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更有延展性、更为弹性、丰富的活动时空来保障学生活动有效开展。我们在时段上对德育类综合

实践活动的实施又作了如下延展:

(三)科学设计全过程多层次的监控

如何确保每一位指导教师、每一个指导团队都能在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指导,如何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这是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上的难点。除了上述的各项保障措施之外,关键还在于学校有无对师生实施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机制。对于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可采用不同的管理监控流程和策略。

▲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

并进事项,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指导小组成员担任观察员角色,他便能对论坛时成员的表现和活动效果予以实时的监控和把握。网络主题研讨:在具体开展活动过程中,各指导老师可以分散进入不同班级或团队开展指导,因为学生年龄、特点的不同,指导将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和效果,通过网络主题研讨,实现对教师在实践指导过程的团队合作、交流、提升。网络事务管理系统同样可实现校内论坛功能,利用此功能进行网络主题研讨,老师根据主题进行回复、跟贴、上传附件,好处在于组织者一是能够定向发给校内哪些教师、团队,二是能监控到哪些老师、团队已浏览、跟贴,从而分析出教师指导学生的情况;第三是能自动生成主题研讨的过程记录。▲校外指导力量

社会专业人员、家长力量、社会志愿者也是学生开展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指导力量,所以也需要学校通过一定的载体和方式来监控其在指导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合作型家庭成长联盟为例,其实施流程与监控形式如下:▲学生参与者

学生的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一般有活动计划——活动实施——成果形成——活动拓展等,为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根据每个学期、每个年段不同的学习主题,开发了一至六年级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手册。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手册既是学案,也是学生活动记录手册,主要内容为:不同主题活动的设计意图、活动方案、成果叙述、行动联系单、个体和团队感悟等。学生可以借助此手册对自己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的记载。而正是通过人手一册的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手册,学校管理者可以很有效地监控到每一位孩子一个学期中参与综实践活动的整体情况与成效。以中英课程共建项目“人与社区”主题活动为例,我们借助“人与社区”探究卡对每个学生整学年的活动过程实施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与监控:

学生在进入中英课程共建德育类项目“人与社区”主题活动之前,都将获得一本针对不同年段、不同的活动阶段和不同的活动需求的“人与社区”探究卡,以方便他们可以更好地关注自己在社区行动过程中的调查、访问、体验、探究等活动。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于社区中独特的见解和收获,可以借助“艺术发现日记”这一载体,以艺术和文化的方式加以个性化地表达。在20XX年度的寒假结束之后,我们就收到了3700多本各具特色、各种表现形式的艺术发现日记。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将自己的行动和成果回馈给自己所生活的社区和英方的学校,并以行动联系单将对方的情况进行反馈,从而使活动更具交流、沟通性、社会影响力和服务性。

(四)引导学生产生多形式立体化的成果表现

学生在亲历了活动过程之后,势必会生成多元、丰富的体验、经验,学生在与他人、团队分享、交流时,也趋向以更个性、专业、丰富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探究成果。也因此,在不断引导学生的成果表现形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平面走向立体,逐步形成几大类型的表现形式:

1.文字类的表现形式:通过对社会、自然现象及问题等深入仔细观察、探究,从而以小论文、小课题、PPT等侧重语言表达的成果表现,帮助学生理性呈现个人或团队的观点。

2.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此种表现形式不同于美术课上对某一种物品、场景的描摹或创作,它是基于对某一现象、问题的调查、研究,从而获得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发自内心的艺术创作、设计,从而让观众感受他所能感受到的震撼。如在“人与社区”这一主题中,学生进入月河社区,深入探访之后,形成了“月河达人寻访记”、“月河社区的幸福人生”等5大探究主题,20余个小课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们开展各式各样的体验、实践、设计、创造活动,并尝试用绘制长卷、制作水墨灯箱、拍摄DV、绘制灶画等多种富有激发力的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

3.行为表演类的表现形式:学生通过对某一项目的研究之后,通过设计、制作形成相应的“产品”,并通过各式不同类型的行为表现形式来与他人交流、分享。如:学生在进行环保的相关主题关注后,针对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设计,制作产生了各式各种有创意的环保服装,他们通过走秀的形式,向大家直观地表现他们的思想。

4.跨区域网络对话形式:因为网络使得地球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越来越多的学校与不同省、市,甚至是国家的学校缔结成友好学校,它们通过对同一事物的关注,引发彼

此的思考,但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所受的教育差异,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学生间、区域间通过E-mail、视频、作品空间等网络形式,使大家便于交流、分享。

二、评价建议

(一)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指导的有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评价应以本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注意综合性和简约性相统一,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

(二)评价的目标和内容

把学生的社会实践、自我成长作为整个研究活动评价的重点内容,就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评价,又在评价中进行自我成长,人格完善,使得学生形成“以评促发展”成为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和谐地贯穿在实践过程的始终。

1.学生德育类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如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课题组活动,努力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积累和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活动设想、建议,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和辛苦,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等。主要对学生在参与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是否乐于帮助同学、主动和同学配合、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对班级和小组的学习作出积极的贡献等。

2.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考察学生在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结果中实际表现予以全面和客观的评价,也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

3.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主要评价学生对查阅资料、实地观察记录、调查研究、整理材料、处理数据、运用工具、操作工具、交往与表达等方面技能、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水平。

(1)资料搜集中的评价。通过对资料搜集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对有价值的资料的识别以及删选的能力,促进学生分析能力的不断提高。在资料搜集中的评价,可按以下环节进行:①资料获得的渠道评价,是否多渠道(网络、图书馆、寻访故人、专家、民间流传等);

②资料真实性的评价,是否客观真实;③资料有效性的评价,是否对本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帮助,有些有意思但对活动没实质性帮助的是否能舍去。

(2)对调查访问的评价。学生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在于积极地思考。学生在调查访问这一过程中外显出来的表达、沟通等积极性与其内隐的思维主动性息息相关。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环节进行,如:

①在设计调查问卷时的完整性和条理性,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

②在调查问卷的灵活性和抗挫性。鼓励学生走出去,接触社会各行各业的人;③在访问专家时的敏捷性和组织性,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有效问题并把握专家回答重点的能力。

(3)对学生相互合作的评价。议论式的学习活动能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通过评价,有助于促进人人参与,增强合作的意识,井从中受到启发,发展语文能力。在议论中评价,大致可分为两类:①在学习材料方面,通过议重点,评价把握内容的准确性;议词句,评价体会语言的情感性;议表达,体会作者思维的独创性。②在学习实践方面,通过议朗读,评价谁读得有感情,应该怎样读;议思考,评价谁的想法独特,应该怎样想;议发言,评价谁的表达清楚,应该怎样说。

(三)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1.以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多元评价方式

学生才是研究性学习的真正主人,对学生进行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应该坚持以学生的评价为主体。教师的导评和家长、社会的评价都是要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以学生评价为主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使其敢于评价。学生不仅可以评价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同学的研究过程,还可以评价指导教师的表现,甚至可以评价资料、社会现象,发表对社会发展的不同看法,从而让学生打破评价的束缚,敢于挑战偶像和权威。塑造创新性人格,增强对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的创新意识。

(2)提供学生评价的机会,使其爱评价。对同一主题的研究,不但要尽可能让组内以及组外的多位同学评价,还要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直至他们满意为止。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对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信心。

(3)拓展学生评价的时空,让其乐评价。除了学生自评外,还可以通过同一分工同学互评、活动小组互评、全体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者互评,以拓展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时空,促进人人主动参与,提高效率。

(4)启导学生评价的方法,让其会评价。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帮助学生矫正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方向,点拨研究方法,启迪研究思维,化解研究时的矛盾,从而促

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掌握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要点。

2.家长、参与活动的专家和社会参与者的评价方式

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从评价环节分析,可以分为进入前评价、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4个部分,而家长和参与活动的专家可以从以下两个阶段入手进行评价。

(1)开题阶段:

开题评审会由校内外专家、教师组成专家评审小组,听取研究小组的汇报。在评审过程中可由研究小组一名同学为主陈述,其他同学共同参与回答专家小组的提问。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设想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人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具体方法上,可通过活动记录、调查表、观察记录。自我评价、开题报告会等。对选题的可行性、新颖性和研究计划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附专家评审标准和指导老师评审标准:

附一:

评价标准(专家评审部分)

(补充:专家评审标准是就表格中的开题与结果部分进行评价,而指导老师则还要附加过程部分的评价)

(2)结题阶段:

结题评价不仅包括对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参与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的体验情况、资料积累、成果展示和交流、答辩、学生的人格完善等的评价。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则可以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通过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之后产生的变化。多以文字和表格评分的形式呈现他们所看到的变化。附家长评价表格和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后家长的话。

评价标准(家长评价部分)

3.建立“成长记录袋”加以展示。好的评价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成长记录袋评价必须为提高研究性学习服务。研究性学习活动应与成长记录袋评价的方式紧密结合,使参与参与研究性活动的成员便于评价、乐于评价,让学生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心。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采用的方法是:

(1)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主要是学习计划产生和编制的文件的记录。通过这部分档案集记录的内容,学生选择目标与制定计划时的理想就能展现出来。它的形成可以多种多样,如既可以是伴有说明的一系列草图,也可以是在计划过程中录下的几盒录音带。

(2)系列作品是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计划的过程中创作的各种类型的作品集。如果说,对一项作品产生过程的记录表明了学生在某一学科领域中成就的深度,那么档案袋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即学生的系列作品,则表明了学生取得成就的广度和范围。

(3)学生的反思记录。它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成长尤其重要。在学期的不同时间里,教师要求学生充当专门批评家或传记作家的角色,让学生描述自己作品的特征、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进步、已经实现的目标等,这些都可作为反思记录的内容。通过这种反思,一方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习惯。

档案袋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档案记录。在档案袋的制作过程中,学生是选择档案内容的决策者和作品质量的决定者。一般积累的资料和信息主要有:观察所得的信息、作业实施的标本、考试信息群。例如: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次数、内容和行为结果;观察日志、讨论过程、访谈记录、研究计划、论文、作品、结论、感想、他人的评价等等方面的内容。

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纲要

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纲要 嘉兴市实验小学 “德育类综合实践课程”的一般项目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材:校本开发 ◆授课时间:一周3课时;◆设计:嘉兴市实验小学 ◆授课对象:3到6年级学生 第一部分课程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密切学生与生活、学校、社会的联系,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为延展的时间、立体的空间、多元的实践体验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地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发展实践与道德认知能力,实现自我生成、精神成长的过程。因此,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确定在于将已有兴趣与态度、行为与认知、思想与修养运用于具体的社会生活实际中,在不断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学生珍爱生命、以积极心态来解决问题,健康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具体目标 根据3到6年级学生的德育目标、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确立“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等四个纬度的课程目标。分别以对自我、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为核心,以涉及到的对自我、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知识、技能、方法和能力、规范为基础,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外在标志,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整体目标体系。

三、课程原则 1.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以“学会关心”为主题的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和活动主题上上向

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2.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指在以“学会关心”为主题的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能引领孩子到无限广阔的生活天地中,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自己到社会上做调查,到大学、科研机构等单位访问、请教,上网、到图书馆、书店找阅资料,和老师、同学、家长讨论问题,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使他们实实在在地承担责任,实实在在地动手动脑,实实在在地合作解决问题。 3.自主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是指在以“学会关心”为主题的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能把学生看作是生命发展的主体,把学生真正当作课程的“参与者”、“组织管理者”,而不是“旁观者”,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之意识到自己作为课程的主体有权利也有责任并真正自愿地、主动地、直接地、民主地参与到校内外各种活动中,从而主动地选择、接受各种活动的影响。 4.体验性原则 体验性原则是指以“学会关心”为主题的德育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必须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在课程中的情感的体验,引导学生到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中去感受,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的反复体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并逐步内化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内在个性特征。

德育教学大纲

《德育》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120 学时 适用专业:汽车维修专业(预备技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德育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内容包括:道德法律与人生、经济与政治常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2、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意识; 3、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4、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

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树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部分道德法律与人生 第一课谱写新的人生教学要求 从正确认识职业开始,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了解职业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描述自己的职业兴趣,解释职业理想的作用,懂得学习的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尝试进行学习生活的自我设计教学内容 1—1 职业伴随人生 一、职业与人生 二、现代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 三、职业教育与个人成才 1—2 学习改变命运 1.有理想才会有追求 1.会学习才能成人才 2.善把握才会有成效 第二课培养健康心理 教学要求 列举心理健康的表现,解释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成才的关系。感受环境的变化,了解适应环境的方法和途径。解释自尊自信的重要性,了解提高自信心的方法,掌握人际交往与合作的原则和技巧,熟

实验小学“我爱我家”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实验小学“我爱我家”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理念 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点,在学校“五彩童梦”课程整体规划引领下,整合多方资源,开发并实施“我爱我家”红色理想课程。红色理想课程的开设紧密围绕实验小学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总体发展目标,顺应各年龄段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年龄特质的需求,通过校内外多元的教育载体,构建课程架构,实施课程内容,践行课程理念。逐步构建并形成一至五年级德育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和课程内容。 1.优化育德资源,构建课程实体 德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是学校育人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学校德育工作秉承“修德允能、圆融通达”办学理念。围绕“个性阳光、文明尚礼、智慧创新、和谐圆融”十六个字的学生培养目标,根据每个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个性发展需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多元的教育资源,构建1-5年级课程实施体系,逐步形成具有实验小学特质的德育校本课程。 学校将德育工作与课程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活动等有效的进行优化与组合,让学校的每项活动都成为德育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教育的关怀。德育教育在中小学生中占重要的地位,把德育活动融入到课程中,以课程为基点,面向学生逐步扩展的整个生活世界,从封闭的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中,探究中,旨在为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生夯实基础,从而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2.挖掘课程内涵,提升教育功能 德育课程分为五个子课程,一年级“我爱校园”:以“丽园有约”新生入学导图为载体,从认识校园、了解标识、知识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激发一年级新生对校园生活的浓厚兴趣,从各种感官和认知上帮助他们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期,使他们能尽快地融入到小学的学习生活中。二年级“我爱家庭”:以家庭生活体验为教育载体,家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创新学习的形式,推进学习沙龙的活动,发挥课题的导向作用,汲取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即“2+1”的模式。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教师组织学生全员参与,及时对班级或小组的活动情况加以指导。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阅读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

德育教学大纲

德育教学大纲 引言 德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为了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本文档制定了一份德育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提供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惯和道德品质。 3.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 培养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 6. 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教学内容 1. 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 设计和实施德育课程,包括道德、公民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 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服务、环境保护等。 - 组织德育主题讲座和座谈会,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2. 德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 采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 - 运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交技巧和沟通能力。 - 组织德育主题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评估与反馈 - 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工具,评估学生的德育水平和进步。 -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和提高自身品质。 教学流程 1. 制定教学计划,包括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 2. 实施德育教学活动,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组织和引导。 3. 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评估学生的德育水平和进步情况。 4.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 5. 持续跟踪学生的德育发展,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和讨论。 结论

本德育教学大纲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通过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活动和科学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我们相信学生的德育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

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德育课是技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大纲旨在规范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公民意识,使其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能力,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具备服务社会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1、基本道德观念:介绍道德的基本概念、道德推理和道德规范。 2、个人道德品质:探讨个人品德的构成要素,包括诚实、勇气、责任和自律等方面。

3、社会道德:分析社会道德的内涵,包括公正、公平、公益和守法等方面。 4、职业道德:讲解各类职业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 5、家庭道德:阐述家庭成员间的道德关系和责任,包括孝顺、亲情、爱情和婚姻等方面。 6、道德实践:组织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如义务劳动、志愿者活动等,以提升其道德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分析、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德育课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案例教学: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分析能力。 3、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道德实践和社会调查,提高其道德实践能力和社会认知水平。 五、评估方式 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评定。 2、期中考试:采用书面考试形式,测试学生对德育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采用书面考试形式,测试学生对德育课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4、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参与的道德实践和社会调查等活动表现进行评估。 六、课程实施建议 1、注重德育课与其他学科的相互配合,形成全面的德育教育体系。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潜力。 3、注重德育课的教学实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加强德育课教师的培训和提高,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七、课程评价与改进 1、定期对德育课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听取学生对德育课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3、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成长。 总之,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是规范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文件,旨在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学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德育与法治下册课程纲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德育与法治下册课程纲 要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德育与法治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及道德品质的提升。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公正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课程内容 1. 德育教育 - 了解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 掌握良好的交往与沟通技巧 -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 法治教育 - 研究法律基础知识和宪法基本原则 -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 了解社会法律制度和法律权益保护 - 研究法律与公正的关系 3. 实践与案例分析 - 运用真实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 促进学生的公正思维和价值取向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1. 教学方法 - 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 - 利用多媒体等教育资源加强教学效果- 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 2. 评价方式 - 小组讨论和个人表现的评价 - 书面作业和实践报告的评估 - 课堂参与度和表现的评定 四、研究要求与考核

学生需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实践任务,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基于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质量和实践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 五、教材与参考资料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德育与法治下册教材 - 相关的德育与法治参考资料 以上为《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德育与法治下册课程纲要》的内容概要,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在德育和法治方面有所提升,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德育课教学大纲

德育课教学大纲 导言: 德育课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道 德品质、习惯和价值观。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追求真、善、美,全面发展其品德潜能。本文将探讨德育课的教学大纲,以确保 学生在德育课中获得充实的学习体验。 一、教学目标 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习惯和价值观。具 体目标包括: 1.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如诚实、友善、助人为 乐等; 2. 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包括守时、守纪律、尊重他人等; 3. 探讨社会伦理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判断;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

德育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道德价值观的教育:从小事做起,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2. 社会伦理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伦理困境 和道德选择,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念; 3. 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通过文化、艺术、体育 等方式,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 的公益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德育课的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下面列举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1. 案例研究:通过真实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判断伦理 和道德问题; 2. 讨论和辩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 维活跃性和批判性思维;

3. 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的道德冲突和解决方式; 4. 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义工活动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反思和评价:通过学生的反思和自我评价,促进其对德育课学习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 德育课的教学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道德品质、习惯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评价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日常表现:包括言行举止、遵守纪律、与同学和师生的关系等; 2. 课堂学习表现:包括课堂讨论参与度、观点表达、思维深度等; 3. 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和表现; 4.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

六年级综合实践课程纲要

六年级综合实践课程纲要 六年级综合实践课程纲要 综合实践课程是近年来教育界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六年级综合实践课程是指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文化体验等,促进学生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能力发展。下面我们将针对六年级综合实践课程的纲要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等多领域知识。 3.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 4.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课程内容 1.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综合实践课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透过科学实验,学生可以学到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2.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了解社会、掌握社会动态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社会调查,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风俗、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角色。 3.文化体验。

文化体验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剧场等体验文化,了解历史、文化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 4.实践动手能力。 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如农艺、木工、编织等。 三、课程实施方式 1.小组合作。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实践任务,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课内外实践。 学生课内外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形成学以致用的习惯,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践中。 3.游戏体验。 学生通过游戏体验的方式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四、评估方式 1.表现评估。 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等,从而作出评价。 2.成果评估。 通过学生的实践成果,如各种实践报告、作品以及答辩等,综合考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以得出评估结果。 五、教师指导

美德在我心中白坡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美德在我心中》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冨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在道德体验活动中,一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 一、课程目标 1、注重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在活动中"形成〃德育。为学生提供可以发展自我、表达自我的舞台; 2、落实各项常规教育,在自我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能力。丰冨少先队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习得。 3、在课堂中引入活动课程意识与思想,力求突出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同时实施弹性课程制和选用丰冨的校本课程,为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4、成立各种活动小组,为学生搭建展现他们风采的舞台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育,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高尚人格的发展。 5、加强育人队伍建设,促进德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优化组织管理,进一步凸显校园特色。 6、挖掘在教育教学中蕴藏着的德育资源〃宝藏〃,努力构建学校、

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网络,形成德育工作〃新的生长点〃。 二、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养以爰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2 )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养正确的理想和信念。(3 )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 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 小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文明、勤学、卫生、守纪、锻炼、创新意识等习惯,以〃爱心〃为核心,以小见大,从爰父母、爰同学、爱老师……开始,胸怀祖国,逐步提升为爰人民、爰祖国。使学校、家庭、社会明确,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使学校、家庭、社区都树立〃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思想。 三、课程实施网络 1、家校联系网络。如学校家长管理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校互访、家校联系卡包括电话、网络联系等。 2、学校内部网络。学校完善德育的三条主线。即以”校长室一教导处一教研组一学科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渠道主线,把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以〃校长室一一大队部——班主任”为主体的常规教育主线;以〃大队部——中队一一小队〃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主线,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德育系列化工程》校本课程纲要

《德育系列化工程》校本课程纲要 双塔中心小学自主开发研制了校本课程,这本书是一到六年级的德育系列化内容,将小学德育要求进行整理、归纳、补充和完善。小学德育即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标志,从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参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在小学教育中居重要地位,它与其它各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对捉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 一、培养目标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明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思想品德基础。 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 该校本教材主要是向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有关的社会知识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识,浅显的政治常识以及同小学生有关的法律常识)。着重教育学生心中有也人、心中有人民、心中有祖国,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1、热爱祖国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自已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固山河壮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图主义的欺辱和进行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很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作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2、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了新中国,现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面全意为人民筹高尚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共产党走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造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3、热爱人民的教育 教育学生知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没我们的国家;了解我国人民勤劳智慧、勇敢顽强、酷爱自由与和平等传统美德,培养热爱人民的感情;要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改革开放中的先进人民学习,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知道热爱人民要从身边做起,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友爱同学,同情和帮助残疾人,助人为乐,与各族少年儿童、外国小朋友友好相处。

南京市九龙中学“H”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南京市九龙中学“H”德育校本课程纲要南京市九龙中学地处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九龙路99号,南眺长江,毗邻南钢。聚汇霸王山脉之灵气,依缘金陵人文之底蕴。翠岗藏校园,碧树掩高楼。海棠成荫映“群星”,柳烟依依汇“成德”,松影葱茏践“力行”,香飘四季沁“景行”。我校是南京市首批小班化实验学校,是落实市素质教育示范校,师资力量雄厚精萃,现任教师143名,各类骨干教师40多名。秉承“为每一位学生幸福成长奠基”理念,立足“小班化、寄宿制、信息化”优势,关注精致化管理过程,积极构建幸福教育。 一、课程理念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秉承“为每一位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的德育校本课程正是基于学校的幸福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需求为宗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创建有特色、有个性的幸福校园。“幸福”,英文为:happiness 。我们的“H课程”也因此而得名,是一门多元化的、有层次性的、相互融合的课程,涵盖以下四个维度:1.Habit(习惯):习惯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好的习惯有助于获得幸福人生。因此,习惯养成教育是幸福教育的基石。 2.Health(健康):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样重要。

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身心健康是幸福教育的必要条件。 3.Hobby(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情操。通过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乐于学习,丰富精神世界,提升综合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4.Heart of responsibility(责任心):学会承担责任是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表现,是走向成熟的标志。责任心是一个合格公民的最基本品质,也是当代中学生最需要培养的道德品质之一。 道德教育是幸福教育的主要途径。我们的“H课程”,以生为本,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按照“知、情、意、行”的统一发展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习惯、健康、兴趣、责任心”四个维度出发,开展一系列的德育主题活动,最终培养出有德行的幸福的中学生。 二、课程资源分析 在“为每一位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基”这个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确立了以“润泽生命幸福成长”为主题的德育校本课程。“润泽生命,幸福成长”试图从“习惯、健康、兴趣、责任心”四个方面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在小班化校园中幸福成长,让每一位师生在教育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积极向上、和谐幸福”的生活状态。 为创设“幸福教育”的良性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师生体验幸福、追寻幸福、享受幸福,将校园建设成能激活每一个师生潜能,让每一个师生共同幸福成长的乐园,我们对学生周边的资源进行了调查与分

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张作民2010年3月8日 15:34 浏览数:523 | 评论数:0 日照经济开发区中学 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一、德育校本课程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中学德育大大纲》、素质教育等有关要求为依据,全面落实课程标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确定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在保证对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基础上,努力构建具有开发区中学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力求在德育校本课程认识上有所突破,在德育工作实践上有所创新,在德育工作实效上有所提高,全

2)、初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志向。 3)、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行为习惯文明,团结友爱,孝亲敬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具有现代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的观念;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5)、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 6)、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初步了解党的基本知识,为将来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 三、德育校本课程的理念: 1、坚持德育为首理念: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确保德育在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位置。坚持德育为首、成才先成人。 2、坚持全员管理理念: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有全员管理观念。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形成人人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

(2020年整理)教育部综合实践课程纲要

(2020年整理)教育部综合实践课程纲要 学海无涯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熟悉、分析息争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

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欢迎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全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研究生活、社会生活或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实在体验,建立研究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制止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举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履历实践进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进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按照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进程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

中小学德育课程纲要中小学德育健康课程教育计划

中小学德育课程纲要中小学德育健康课程教育 计划 中小学德育健康课程教育计划篇1 一、深化养成教育,不断强化学校常规管理。 德育健康工作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养成教育是德育健康工作的基础,更是教育学生“成人”的基本工程。学校要组织学生学习并实践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要将“三仪式一典礼”活动(即“升旗仪式,入队(团)仪式,成人仪式和毕业典礼”)纳入学校德育健康常规工作,充分利用小学生加入少先队、中学生加入共青团等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具有深刻意义的教育活动。建立养成教育的成效在于这项工作的系统化和常态化,在于我们持之以恒地反复抓,抓反复,在于我们坚持养成教育的生活体验和道德实践。20________年,在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结合镇江市文明委《关于开展“大爱有行--迎世博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巩固礼仪教育成果,将文明行为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树立全市中小学生文明礼仪规范形象。注重养成教育内涵的研究,探索并创

新养成教育的思路与方法,提高各年龄段养成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开展镇江市中小学“学生行为规范示范校”创建活动,推进我市中小学养成教育向深度发展。 二、夯实德育健康课程,扎实开展德育健康专题活动。 首先,加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各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选择敬业乐教、师德高尚的骨干教师任教品德课程,逐步建立稳定的专业教师队伍。要着力于品德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确立正确的学生观,使品德课程的实施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根本上克服过去那种空洞乏味的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逐步形成“以形引知,以情催行,寓教于境,知行并举”的教学模式,变单一的教条式说教为师生共同参与、学生自主活动、自我感悟等灵活多样的课程形式,使德育健康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政治》等“德育健康”的课堂里更加生动鲜活,真正发挥“思品课”课堂教学在学校德育健康工作的主渠道作用。 其次,在各科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认真分析^p 各科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人生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找准知识传授与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抓住教学中有利契机,努力将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卓有成效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达到“随风潜入

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

江苏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纲要 (试行)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规范、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改变学校过于偏重学科课程的倾向,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发展,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等相关文件,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反映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克服书本知识与课堂教学的时空局限,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为学生探究、理解各种新的社会问题提供特殊的机会。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其性质如下: (一)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超越学科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要求学生面向完整的生活世界,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不断探究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 (二)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与学科课程相对应的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并经历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考察”、“实验”、“探究”、“设计”、“操作”、“制作”、“服

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与解决问题,积累与丰富经验,体验与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 (四)探究性 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关注日常生活及周围环境中的问题,激发探究的热情。学生在尝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能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积累科学探究的经验,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从事探究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精神与品格。 (五)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封闭的学科知识体系与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其课程目标与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在开放的社会生活中进行学习,其学习活动的方式与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六)生成性 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课程,必须注重活动过程中的自主建构与动态生成,处理好课程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学生的研究课题或活动项目产生于自己对生活中现象的观察、问题的分析。活动的展开将使学生的认识与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思想火花不断迸发,活动的目标与主题不断生成。 二、课程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如下基本理念: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与各种操作活动。突出学生主体,就是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要,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五门德育课教学大纲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 (国家教育部 2022 年颁布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及其与职业理想的关系,明确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了解职业、职业 生涯、职业理想的内涵。理解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 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基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形成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态度。 区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人群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培养自信、 自强的心态。 ( 1 )职业与职业生涯。 ( 2)职业生涯的特点与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 ( 3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 1 )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 2)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 3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的实现。 匡助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个人特点、了解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立足本人实际,把个人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热爱专业,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自信心。 了解所学专业及其对应职业群和相关行业,了解职业资格与职业生涯 发展的关系,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个性要求和自己的个性特点。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理解“兴趣能培养、性格能调适、能力能提高”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 树立行行出状元、中职生能成才的信念,形成正确的职业价 值取向。 分析所学专业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本人发展条件,了解本专 业的社会需要;体验个性调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挖掘自己与职业要求相符的长处,找到存在的差距。 ( 1 )专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群。 ( 2)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 ( 3 )职业资格与职业生涯发展。 ( 4 )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 1 )兴趣分析与培养。 ( 2)性格分析与调适。 ( 3 )能力分析与提高。 ( 4 )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调整。 ( 5 )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分析与改善。 ( 1 )家庭状况变化分析。 ( 2)行业发展动向分析。 ( 3 )区域经济发展动向分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