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汽车设计指南 轿车设计指南 车身工程设计指南

小汽车设计指南 轿车设计指南 车身工程设计指南

车身设计指南

概述:

车身是整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整车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车身也一样,它主要包括车身本体、外饰件、内饰及附件,由于它是轿车上载人的容器,因此要求轿车车身应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此外,轿车车身又是包容整车的壳体,能够最直观地反映轿车外观形象等特点,所以,轿车车身设计应非常注重外形造型,以满足人们对轿车外形地审美要求,取得较好的市场。而汽车人体工程学、汽车空气动力学、汽车造型及审美艺术、汽车车身新材料的研究及开发、汽车车身结构强度分析、汽车车身设计方法及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正是设计出具有良好性能的轿车车身的必要基础。

下面,分章予以说明:

第一章:轿车车身设计要素

轿车车身设计要素,亦是从事车身设计工作时,设计人员所必须考虑的方面和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是提高车身设计质量的关键内容。全面掌握、研究和应用车身的设计要素,是设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从现代轿车车身设计的角度出发,汽车产品的设计要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车身外形设计方面

⑴车身空气动力特性要素

⑵车身尺寸确定的人体尺寸要素

⑶车身外形设计、内饰造型的美学要素

⑷外形的结构性和装饰的功能性要素

2.车身室内布置设计方面

⑴人体工程要素,包括人体尺寸、人体驾驶和乘坐姿势、人体操纵范围、人眼视

觉和视野、人车视野、人体运动特征、人体的心理感觉等。

⑵车身内部设计的安全保护要素。

3.车身结构设计方面

⑴结构设计的强度、刚度要求;

⑵轻量化设计要素,包括结构合理性和合理选材;

⑶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要素

⑷车身防腐蚀设计设计要素

⑸车身密封性设计要素

⑹结构设计的制造工艺性要素

4.产品开发方面

⑴产品开发的市场性要素;

⑵系列化产品发展要素;

⑶生产、工艺继承性要素。

第二章:整车开发流程

随着汽车设计技术及手段的发展特别是现代工程技术方法的飞速进步,日益成熟的CAD/CAE/CAM一体化产品开发技术在轿车车身设计领域的应用,轿车设计方法正逐步由传统的设计方法向着以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提高产品设计精度方面转变。

一般来说,整车开发时间为三年,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为抢夺有限的市场资源,整车开发时间逐渐缩短,更新换代非常平凡,稍微大一点的公司每年基本上要推出1款新车,有些汽车生产公司一年还有好几辆,以前的开发流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汽车设计的要求,根据最新的时间概念,设计一款全新的轿车,从项目成立到小批量生产,最快的大概只需18个月的时间了。

一、第一项目开发流程图:

从时间的需求角度来说,大致时间安排如下(从立项日开始):

25天30天75天120天140天190天240天310天360天480天500天540天

600天

二、第二项目开发流程图:从主要节点出发

注:此处Test/试验包括一下部分(当然,这些试验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1.安全气囊的匹配试验

2.电喷系统、ABS、匹配试验

3.排气系统、悬挂系统、转向、制动等系统匹配试验

4.整车碰撞试验,国家强检及3C认证试验

5.相关零部件的性能、寿命试验

4

第三章:项目开发流程

1、项目策划阶段

1.1在项目概念批准之前,项目经理应协助销售公司市场部做好市场调研,提交《新产品市

场调研报告》。

1.2与质量保证部一起,确认《同类产品历史质量清单》

1.3提交<产品可行性分析报告>,通过评审后,存档并下发

1.4形成<设计任务书>

1.5形成<产品描述>,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1.6提交<立项建议书>,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1.7完成项目战略准备工作任务书

1.8完成组织机构及职责划分,形成书面文件,评审后下发

1.9完成开发职能划分,形成书面文件

2、概念设计阶段

2.1 提交<开发指令>,批准后下发存档

2.2 列出技术边界条件,形成书面文件

2.3 完成<产品开发计划>,统一格式,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并下发

2.4 分析产品的目标成本并细化到主要总成系统,形成<目标成本控制书

>,评审后下发存档。

2.5 制订产品的质量指标,评审后下发并存档

2.6 依定义,做方案草图(6~12种)方案,评审后下发存档

2.7 方案草图(3~5种),评审后下发存档4.1确定方案图,评审,下发存档

2.8 确定方案图,评审,下发存档

2.9 油泥模型方案评审,修改,冻结

2.10 1:1/1:5切削加工模型评审,冻结

2.12 整车总体布置设计和开发:外观概念草图、外观效果图、外观整车

带图、外观树脂模型图、外表面数模图零部件,评审后形成书面文件

交资料室存档

2.13 底盘部分的造型,设计开发,电器系统的造型,设计,发动机部分

的设计匹配,以及相关零部件的结构设计,评审后形成书面文件交资料

存档;

2.14 车内装饰造型设计和确认:内饰概念草图、内饰效果图、内饰油泥模

型、内饰数模、内饰验证模型方案的确认,评审后形成书面文件交

资料室存档

2.15 白车身、内饰、外饰、开启件、其他零部件方案的确认,评审后形成书面文件交资料室存档

2.16 设计FMEA的完成,按要求评审后存档

2.17 系统,子系统,总成的零部件的清单,并进行目标功能评审并存档2.18 供应商清单及外包战略,形成书面文件,上交资料室存档

2.19 方案样车及确认

3、技术设计阶段(B认可阶段)及确认

3.1 完成<方案草图>,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3.2 提交<研究试验大纲>,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3.3 提交<总成图>,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3.4 提交<主要零部件总成图(草图)>,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3.5 提交<零部件(草图)>,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3.6 提交<文件目录>,评审后资料室存档

3.7 工艺战略方案确定,形成书面文件

3.8 对车身进行模态、强度、刚度、噪音、电磁场、流场的CAE,做出CAE报告

3.9 对零部件进行冲压成型仿真、模态、强度、刚度分析、疲劳耐久性CAE,做出CAE报告

3.10 整车进行操纵稳定性、平顺性以及风阻的CAE,做出CAE报告

3.11 采购件目标成本的分解,供应商的送样及配套合同的签定,形成书面文件

3.12 签定各种配套件的开发试制协议,评审后形成书面文件

3.13 制定模具方案,落实模具制做厂家

3.14 落实夹具,检具制造厂家

3.15 制定全部零部件开发计划,形成书面文件

3.16 工艺路线及方案--生产线,形成书面文件

3.17 1a/1b样车的财务测算报告,形成书面文件,评审后存档

3.18 制定DVP&R计划,形成书面文件,评审后存档

3.19 CAE确认

3.20 提交<计划书>,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3.21 提交<设计说明书>,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3.22 提交<明细表>,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3.23 提交<零件图>,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3.24 提交<总成图>,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3.25 提交<产品标准及技术条件>,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3.26 提交<产品质量特性重要度及报告>,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3.27 第一轮样车装车,并进行样车评价与试验,做出完整的书面报告,如果合格继续进行,如果样车验证出现问题,寻找原因,重新对问题键进行开发及再次评审,再进行样车试验。

3.28 B认可:零部件OTS,整车OTS,白车身SOP,形成认可报告并存档

3.29 总结、分析、研究、评价,形成书面文件,上交资料室存档

4、生产准备阶段(D阶段)及确认

4.1 报国家公告和环保公告

4. 2 报欧二减免税项目和省级新产品

4. 3 报产品的专利

4. 4 提交<开发D阶段图纸标准>,评审后交资料室存档

4. 5 图纸的发放、控制和维护

第四章:可行性分析阶段

一般来说,可行性分析分为两个阶段,初步的可行性分析和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初步的可行性分析在效果图评审时就要开始,知道油泥模型的冻结;详细的可行性分析从整车的布置/Package开始。

初步可行性分析阶段:

此阶段主要工作是对整车的各项法规满足性、总体布置等可行性进行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前、后保险杠处满足碰撞法规要求

2.发动机最小迎风面积的检查,最小迎风面积不小于冷却系统的30%。

3.前雨刮在风挡玻璃的刮扫面积,A区应大于98%,B区应大于80%。

4.驾驶员的视野校核。

5.发动机盖内板到发动机的最高位置间隙不小于70mm。

6.前、后大灯的发光角度要求。

7.前、后轮包络线的检查。

8.前、后安全带固定点检查。

9.前、后门玻璃半径的确定。

10.车身整体尺寸检查。

11.前、后盖开启角度的确认。

具体可行性分析阶段:

此阶段的可行性一般为法规的符合性分析、各结构的刚度、强度分析,各种车身附件位置的确认、安装方式的确认,车身结构形式的选取;此时表现出来的一般为各种典型截面,由这些截面来确认其可行性。

此阶段的输入文件有:

1.CAS外、内表面数据

2.各沿用件、更改件的清单、三维数据

3.法规的满足性要求

4.公司车间的各种焊接、装备工具(焊枪、气动扳手)及相关设备

5.焊装、涂装、总装车身运输孔及吊挂孔相关尺寸的沿用,为共线生产准备

一般来说,典型截面大致包括一下内容:

请参考典型截面图册:

第五章:车身相关间隙设计规范

针对公司现有车型开发项目较多,为提高通用性,降低成本,特制定以下设计规范,以后各车型开发必须遵从此规范。

第一章:有关间隙的标准

图一、门内间隙

门内间隙应保证两个间隙,如图一所示:

尺寸一

尺寸二

说明:尺寸一:门内板到侧围上门洞止口边外侧的间隙值为16mm。沿门洞一圈,前后门一致。

尺寸二:门内板侧部与侧围门洞配合面之间的间隙为10mm。沿门洞一圈,前后门一致。

图二:门内板与门槛处:

说明:1. 门内板和门洞(门槛处)止口外侧鈑金之间间隙为16mm,沿门洞一周相同。

1.门洞止口高度为16mm,沿门洞一周相同。

2.门内板台面与门槛面间隙为10mm,同图一尺寸二。

3.外板与门槛之间外表面间隙为6±0.5mm。

图三:门上端与A柱处: 相关尺寸如图所示。

说明:1. 门内板上部和侧围配合处间隙为10mm。

2.门内板配密封条处止口长度为12mm

图四:门上部与侧围上梁处:

说明:

1.门内板上部内侧与侧围止口外侧之间的间隙为16mm,沿门洞一周。

2.侧围门洞止口长度为16mm。

3.多层鈑金搭接,一般情况下外侧鈑金比内侧长1~1.5mm,现规定此值为1.5mm。

4.此为门洞密封条的结构尺寸,此密封条截面必须沿用。

图五:门上部和B柱处:

说明:1. B柱前止口外侧和前门内板间隙为16mm。

2. B柱后止口外侧和后门内板间隙为16mm。

3. B柱前、后止口长度为16mm。

4. 门框上部内侧止口长度为12mm。

5. 门框上部和B柱配合面之间的间隙为10mm,沿门洞一周。

第六章:车身外间隙设计规范

为提高整车外观,根据奇瑞公司的具体情况,特制定以下外观间隙要求。1)前翼子板和前门处间隙。

图一

说明:前翼子板和前门处间隙,设计间隙为4±0.5mm;

前翼子板和前门外板在Y方向,车门向内收缩0.5mm。

2)前门和后门处间隙

图二

说明:前门和后门处外间隙,设计间隙为4±0.5mm;

前门和后门外板在Y方向,后门向内收缩0.5mm。

3)车门下端与门槛处间隙

说明:车门下端与门槛处间隙,沿门槛所有外间隙为4±0.5mm;

4)车门的上端与侧围上部配合处:

说明:门的上沿与侧围上部配合处从A柱到C柱,外间隙为4±0.5mm;5)后门后端与后翼子板处:

说明:后车门后端与后侧围处间隙,所有外间隙为4±0.5mm;

后车门与侧围后部面差为0.5mm。

6)顶盖与后盖处

说明:顶盖与后盖的间隙为5~6±0.5mm。

7)油箱口盖与侧围的配合:

说明:沿油箱口盖一周,间隙为:3±0.5mm.

油箱口盖外板与侧围外板面差为0.8±1mm.

8)后盖与后保险杠处:

说明:后盖与后保险杠处间隙,沿后盖下沿所有外间隙为6±1mm;

第七章:密封条的截面沿用规范1.门洞密封条截面,沿侧围门洞一周。

2.四门窗框处密封条,如下图所示3.门上段外侧密封条

4.门上段B柱处:

五. 门内板上,前、后门内板一周。

第八章:鈑金过孔的问题

此章涉及到白车身中焊接凸焊螺钉、螺柱、螺母时,各层鈑金过孔直径大小定义的问题

附件一:

第九章:铰链的结构设计

车身铰链是车身中重要的受力件,其性能应满足国家标准QC-T 586及GB-15086,现对部分车型铰链汇总,下面分开述说:

发动机盖铰链:

汽车结构设计

汽车结构设计: 汽车的结构设计,是确定汽车整车、部件(总成)和零件的结构。也就是说,设计师需要考虑由哪些部件组合成整车,又由哪些零件组合成部件。零件是构成产品的最基本的、不可再分解的单元。毫无疑问,零件设计是产品设计的根基。零件设计时,首先要考虑这个零件在整个部件中的作用和要求;其次,为了满足这个要求,零件应选用什么材料和设计成什么形状;最后,零件如何与部件中其他零件相互配合和安装。 1.材料选择 按照零件所使用的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大类。金属材料又可分为钢铁(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两大类。汽车所采用的非金属材料种类繁多。钢铁是汽车上所使用的最重要的材料,占全车重量的大部分。钢铁的主要优点是强度、刚度和硬度高,耐冲击和耐高温,因而用于汽车上载荷大、高温、高速的重要零件。所谓强度高,就是这种材料可承受较大的力而不被破坏;所谓刚度高,就是这种材料可承受较大的力而变形很小。汽车的零件在工作时,有的零件承受拉力而有伸长的趋势;有的零件承受压力而有缩短的趋势;有的零件承受弯曲力矩而趋于弯曲变形;有的零件承受扭转力矩。事实上,许多汽车零件的受力比上述例子复杂得多。如汽车变速器的轴就同时承受了拉、压、弯、扭多种力。汽车零件不仅是承受静载荷,而且,由于汽车的行驶随路况变化,还要承受十分复杂的动载荷。作为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零件的受力情况,经过周密的计算,确保零件的强度和刚度的数值在允许的范围内。 2.零件的形状 确定汽车零件的形状,也要花费设计师许多心血。例如,发动机气缸体的形状就非常复杂,需要设计气缸和水套,考虑与气缸盖、油底壳的接合,安装曲轴、进气管、排气管和各种各样的附属设备,乃至气缸体内部细长的润滑油通道……,所有这些因素都应考虑周全,每个细节均不能遗漏。汽车车身零件的形状就更特别,既不是常见的平面或圆柱体,也不是简单的双曲面或抛物面,而是造型师根据审美要求而塑造的。在确定零件的形状时,还需要考虑零件的制造方法,例如零件在机床上怎样装夹定位,刀具怎样加工,半成品怎样传送、堆叠等。 3. 汽车布局 一部汽车的布局元素包括发动机、传动系统、座舱、行李舱、排气系统、悬挂系统、油

汽车设计流程

汽车设计流程 概念设计阶段 概念设计主要分三个阶段:总体布置、造型设计、制作油泥模型。 1( 总体布置(草图) 总布设计是汽车的总体设计方案,包括:车厢及驾驶室的布置,发动机与离合器及变速器的布置、传动轴的布置、车架和承载式车身底板的布置、前后悬架的布置、制动系的布置、油箱、备胎和行李箱等的布置、空调装置的布置。 2(造型设计 (手绘草图) 在进行了总体布置草图设计以后,就可以在其确定的基本尺寸的上进行造型设计了。包括外形和内饰设计两部分。设计草图是设计师快速捕捉创意灵感的最好方法,最初的设计草图都比较简单,它也许只有几根线条,但是能够勾勒出设计造型的神韵,设计师通过大量的设计草图来尽可能多的提出新的创意。这个车到底是简洁、还是稳重、是复古、还是动感都是在此确定的。 当然,如果是逆向设计,则就不需要这个过程了,把别人的车型直接进行点阵扫描,然后在计算机中进行造型勾画就行了。 3. 制作油泥模型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草图绘制完成后,可以用使用各种绘图软件制作三 维电脑数据模型(这种模型能够直接将数据输入5轴铣削机,铣削出油泥模型),看到更加清晰的设计表现效果,然后进行1:5的油泥模型制作。

完成爱生活,爱悠悠濮阳例油泥模型制作后,进行评审,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美学、工艺、结构等,OK后进行1:1的油泥模型制作。 传统的全尺寸油泥模型都是完全由人工雕刻出来的,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而且模型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制作一个整车模型大约要花上3个月左右的时间,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各大汽车厂家的全尺寸整车模型基本上都是由5轴铣削机铣削出来的,这种方法制作一个模型只需要1个月甚至更少的时间。三、工程设计阶段 (数模构建) 在完成造型设计后,开始进入工程设计阶段,工程设计是一个对整车进行细化设计的过程,各个总成分发到相关部门分别进行设计开发。

侧围设计指南

奇瑞 S12项目白车身设计指南 (侧围部分) 汽车工程研究院.车身部车身 科.侧围室 2005年03月

目录 一.总述 (1) 二.概念设计 (2) 一)侧围总成部分 (2) 二)侧围外板部分 (4) 三)侧围内板部分 (7) 三.详细结构设计 (13) 一)工艺性 (13) 1.冲压工艺性 (13) 2.焊接工艺性 (17) 3. 总装工艺性 (17) 二)设计中的数据检查和发放 (19) 四. CAE分析对侧围部分设计的影响 (19) 1

一.总述 首先在设计侧围部分,侧围通常是作为周围部件的基准.尤其是侧围外板,胸中有个概念就是明了侧围外板在整个BIW设计中的领导地位,在设计中不要轻易地更改.因为它直接影响着门的开启,以及整个车身的焊接关系和顺序.而且这个件不管是在设计产品设计阶段还是在模具的设计制造阶段,所占的开发设计周期都是最长的,直接影响决定着整个项目的进度。所以在设计初期阶段,与之相配合装配的部件(如前后门铰链,接触开关等)的布置就显的尤为重要,不能因部件布置的更改而频繁的要求侧围相应部位的改动。除此之外另外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我想就是整车A_CLASS_SURFACE的确定,在做造型的时候,虽说造型设计师只关心外观表面的美感,但不能完全不考虑工艺方面的要求。造一个生产实施不了的型,只能说是概念造型,最终产品是要付诸生产的,生产工艺实现不了,再Wonderful 造型也没有用,这个问题在后面会提到。 侧围内板的设计工作主要以外板和截面线为基准,然后考虑到焊接关系,使侧围有较好的强度.内板也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TRIM的安装,它是内CLASS A的参照基准.所以其大的型面初步确定以后,也不可做大的改动,否则TRIM的设计将要重新开始. 2

CATIA汽车车身设计

CA TIA汽车车身设计方法 汽车车身除了要有漂亮的外表和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同时还要能安全可靠地行驶,这就需要整个设计过程融入各种相关知识,包括车身结构、制造工艺要求、空气动力学、人机工程学等。细化开发流程与同步开发手段,对于设计出消费者认可的新车型至关重要。 汽车车身设计简单理解是根据一款车型的多方面要求来设计汽车的外观及内饰,使其在充分发挥性能的基础上艺术化。汽车车身除了要有漂亮的外表和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同时还要能安全可靠地行驶,这就需要整个设计过程融入各种相关的知识:车身结构、制造工艺要求、空气动力学、人机工程学、工程材料学、机械制图学、声学和光学知识。从一个灵感到最后实现,需要一系列的步骤。得到市场的认可,性能优良的内“芯”,再加上一袭新衣包装,才是新车待嫁时。下面,让我们看看正向设计如何为一款新车设计“嫁衣”。 项目策划 项目策划包括:项目计划、可行性分析、项目决策及组建项目组等几个方面。图1为项目策划阶段的示意图。 图1 项目策划阶段示意图 汽车企业的产品规划部门必须做好企业产品发展的近期和远期规划,具有市场的前瞻性与应变能力。项目前期需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生成项目建议书,明确汽车形式及市场目标。可行性分析包括:政策法规分析、竞争对手和竞争车型、自身资源和研发能力的分析等。 项目论证要分析与审查论点的可行性和论据的可靠性与充分性。经过这一阶段,要开发一个什么样的车型,类似于同行什么等级的车型,其性价比方面有哪些创意与特点即展现在我们面前。 项目策划的最后阶段是组建项目组:组建新品开发项目小组、确立项目小组成员的职责、制定动态的项目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项目工作目标、规定各分类项目的工作内容、计划进度和评价要求。 概念设计阶段 概念设计在新产品开发中有着重要地位,因此,新产品概念设计流程再造是新产品开发流程再造成败的关键所在。一个全新的汽车创意造型设计分为以下几部分: 1. 总体布置草图设计:绘制产品设计工程的总布置图(如图2),一方面是汽车造型的依据;另一方面它是详细总布置图确认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将产品的结构具体化,直至完成所有产品零部件的设计。 图2 某车型的总布置草图

【精品完整版】-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 (说明书) 题目: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姓名:、、、、 编号:、、、、、、 、、、、技术学院 年月日

、、、、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姓名、、、、 专业汽车运用技术 任务下达日期年月日设计(论文)开始日期年月日设计(论文)完成日期年月日设计(论文)题目: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A·编制设计 B·设计专题(毕业论文) 指导教师、、、、 系(部)主任、、、、、 年月日

、、、、技术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记录机械工程系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于年月日进行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设计题目: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专题(论文)题目: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指导老师:、、、、 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提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经答辩委员会讨论评定,给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为。 答辩委员会人,出席人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字): 答辩委员会副主任(签字): 答辩委员会委员:,,,,,,

、、、、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评语 第页 毕业设计(论文)及答辩评语:

业设计说明书(论文) 摘要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融入全球的竞争之中,入世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巨大推动力量,使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若想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具有过硬的产品质量,先进的技术水平,才能不断地发展自己,巩固自己,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在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如何在设计阶段提高车身制造质量在当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目前的汽车车身的发展现状,进行有关车身的探讨和研究,并从车身造型演变及发展现状,车身概述,车身外形的设计方法等方面对汽车车身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进行了相关的设计与构思。以期达到对汽车车身更好的探讨和理解。 关键词:车身概述,发展现状,车身设计,功能设计 论文类型:毕业设计

汽车设计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汽车总体设计 1、进行总体设计应满足如下基本要求:(1)汽车的各项性能、成本等,要求达到设计任务书所规定的指标;(2)严格遵守和贯彻相关法规、标准的规定(如外廓尺寸符合GB1589-1989规定),注意不要侵犯专利;(3)贯彻“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4)进行有关运动学方面的校核,保证汽车有正确的运动和避免运动干涉;(5)拆装与维修方便。 2、 概念设计:从产品创意开始,到构思草图、出模型和试制出概念样车等一系列活动的全过程。概念设计是要将商品计划中确定开发的产品定义更具体化,使之达到能进行具体设计的程度。 主要工作内容:明确产品的开发目的、产品的使用调查、产品水平分析(产品先进性分析)、形体设计:概念草图、初步布置图、美术效果图,并制作缩尺比例模型、产品的目标成本、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绘方案图、初步性能计算 3、 制定设计任务书:①画总布置草图(不同于方案图):各部件的布置位置更准确;各部件的形状、尺寸更准确;确定各总成质心位置与质量大小;确定总体布置尺寸参数。②性能计算:轴荷分配、质心位置如不满足要求,可调整总布置草图中的部件位置;整车主要性能——据此确定各总成的技术参数,并保证总成之间参数匹配合理。目的:保证汽车各性能指标达到原定指标要求。③编写设计任务书:可行性分析,包括市场预测,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分析,产品开发目的,新产品的设计指导思想,预计的生产纲领和目标成本及技术经济分析等;产品型号及其主要使用功能、技术规格和性能参数;整车布置方案的描述及主要总成结构、特性参数;三化水平(如标准件占百分比数,通用件占百分比数);国内、外同类汽车技术性能分析和对比;拟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 4、技术设计:①总成设计师: 根据设计任务书给出的条件和总体设计师的要求进行总成设计。 ②总体设计师:协调总成与整车、总成与总成之间的矛盾;进行整车性能计算、运动校核;编制技术文件;出试制图。 5、 改进设计:试制总成并进行总成试验;试制整车并进行整车试验;改进设计,再试制、试验。 6、 鉴定定型:工艺审查,成本核算,出图,编制鉴定文件等。 7、生产准备阶段:小批量生产,交用户使用;同时进行生产准备——出生产图,工艺调试;用户使用试验、改进。 8、 生产销售阶段:大批量生产,并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工作,征求用户意见,并向技术部门反馈。 一、汽车的分类:① 乘用车: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临时物品的汽车, 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九个座位。② 商用车: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运送人员和货物的汽车,并且可以牵引挂车。商用车可分为客车、半挂牵引车、货车。客车:在设计和技术特性上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的商用车辆,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超过九座。 客车:城市客车——车厢容积大;座位数少;前后桥承载能力大;车厢地板及车门踏板高度要适当降低;车门数多,车门宽度大些;起动性、制动性、加速性好。长途客车——一般为两门;座位多;座椅用可调式;有靠枕和肘托;比功率大。旅游客车——车窗视野开阔;舒适性好,采用空气弹簧,有空调,对座椅要求也高。机场摆渡车——地板低;座椅少;车门多;车速低;外形尺寸可不受法规限制;站立空间尺寸足够高。 二、 汽车形式的选择: 1. 轴数:影响汽车轴数的因素:汽车的总质量、道路法规对轴载质量的限制、轮胎的负荷能力。选取原则:总质量大的汽车,轴数应该取多些,但结构复杂,成本高;m a <19t ,常采用两轴汽车;19t~26t ,常采用三轴汽车;不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不受此限制 2. 驱动形式:表示法: m×n(m 车轮总数,n 驱动轮数)。影响驱动形式选择的因素: 总质量m a 大,汽车轴数增加,m 、n 才会大;汽车通过性要求高时,应该采用全轮驱动形式;驱动轮数少,结构简单,成本低。 3. 布置形式:指发动机 、驱动桥和车身(驾驶室)的相互关系和布置特点而言。布置形式对汽车的使用性能有重要影响。乘用车、商用车布置形式差别很大。 布置形式——乘用车: 布置形式——客车: 形式 特点 FF FR RR 说明 改装方便性容易容易困难*布置后门、货箱困难供暖除霜机构简单简单复杂*管路长 操纵机构简单简单复杂等速万向节需要*不要不要转向、驱动轮胎寿命短*长长前轮胎 爬坡能力较弱*较强较强质心后移,附着力小制动稳定性差*较差较好后轴负荷小,抱死侧滑正碰损失 大* 大 小 维修费用高 形式 特点 FR MR RR 说明 发动机影响* 大 大 小噪声、振动、气味和热量 检修发动机方便 接近性好 轴荷分配前重*合理合理前轴超载、转向沉重后部舒适性较差较好好*后桥簧上质量增加车厢面积利用 差 好 好* 发动机横置

汽车总布置设计指南

精心整理总布置设计指南 目录 1.方向盘,转向管柱和踏板位置 2.如何确定前悬 3.离地间隙 4.发动机舱布置和检查项目 5.变速器换档杆设计指南 6.驾驶员前方能见度 7.内后视镜设计指南 8. 9. 10.H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驻车制动手柄 33.组合仪表 方向盘,转向管柱和踏板位置 1.范围 方向盘,H点和踏板位置建立在所开发汽车的基础之上。 它们表示方向盘,H点和油门/刹车/离合器踏板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定义 如何设计与H点和方向盘相关的油门/刹车/离合器的踏板位置。 3.设计基本程序 方向盘,转向管柱和踏板位置

3-1)油门/刹车/离合器位置 *SgRP(座椅参考点):H点 单位:mm 踏板间距踏板高度差 分类 C B *1)A *2)A-B B-C 油门-刹车刹车-离合器 设计指南70-80 40-50 最小165 60-70 70-80 30-40 0-5 注:*1)右置:最小155;*2)右置:同样概念 方向盘,转向管柱和踏板位置 3-2)与H点和方向盘紧密相关的油门/刹车/离合器 AHP(油门踪点) θ1:1°-2°(正常:1.5°) *1①② 注: *2H 尺寸 注:*1 设计指南 1. 1-1) 1-2) *前悬 离地间隙 1.介绍 做一条可满足最小离地间隙要求的地平线。 2.定义 2.1俯冲姿态 -前悬架处于最低压缩位置 -前胎半径比静态负载轮胎半径小13mm -后车轮处于回弹位置。 -后胎半径为悬空轮胎直径的一半 2.2最低压缩位置姿态

车辆工程汽车总布置设计论文

车辆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汽车整车论文 摘要 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是车身设计的重要内容。车身总布置设计是在整车总布置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包括汽车车身底版的布置、前围的布置、车身室内人体工程布置、车门布置、发动机舱、行李舱的布置以及其它装备的布置。其中车身室内人体工程布置是主要的内容涉及到人体工程学的知识。可以说车身总布置设计的好坏是决定车身设计和轿车设计好坏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次7161轿车车身总布置设计主要是利用已给的数据和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知识对该车型的车身外形布置和内部布置进行设计,并进行相关的动力性和经济性计算以检验设计的合理性。通过本次毕业设计,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对某一轿车车身进行车身总布置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这将为我们以后毕业从事汽车车身设计的工作打下基础。 关键词:车身总布置设计人体工程学车身外形布置设计车身室内布置设计 Abstract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car body design. It is on the basement of car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ncludes car floor arrangement、front fender arrangement、interior body ergonomic arrangement、door arrangement、engine module and luggage compartment arrangement and other establishments arrangement. Among them, the interior body ergonomic arrang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as it relates to ergonomics. We can say that the quality of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which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body design and car design. During this time’s Ao Tuo mini car body gene ral arrangement design, the mainly part of my work is to use data which is given by my guiding teacher and the infrastructural knowledge of ergonomics to design Ao Tuo car body external and interior arrangement, and to conduct some calculation about this c ar’s power and economy performance. This calculation can check that whether the car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is reasonable or not. Through this graduate design, I fully know and master the steps and methods of 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to a specific car body, which will lay the foundation for our car body design work after graduation. Key words:body general arrangement design ergonomics body external arrangement design interior body arrangement design 1.绪论 1.1汽车设计的规律,决策与设计过程 汽车设计尤其是新新车型的设计,是根据社会对该车型的使用要求而提出的整车参数与性能指标进行计算的,显然,那只能从宏观入手,即从整车的总体设计开始,然后通过总体设计的分析与计算,将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分解为有关总成的参数和功能后,再进行总成和部件设计,进而进行零件甚至某一更细微的局部设计与研究。 汽车设计过程:

汽车设计-下车身重要安装硬点结构设计规范模板

汽车设计- 下车身重要安装硬点结构设计规范模板XXXX发布

下车身重要安装硬点结构设计规范 1范围 该规范适应于M1类车辆下车身重要安装硬点(动力总成装配硬点、悬架装配硬点、排气系统装配硬点)结构的设计。主要介绍了汽车开发过程中下车身重要安装硬点的作用及在整车中的影响。对下车身重要安装硬点在整车中的功能进行了概述,同时对下车身重要安装硬点设计要点作了描述。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 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CS 05 034-2015 前减震器座设计指南 3术语和定义 3.1动刚度 是指计算结构在周期振荡载荷作用下对每一个计算频率的动响应,也称为频率响应。 4安装硬点及分布介绍 下车身主要安装硬点有:发动机悬置安装点、副车架安装点、排气系统安装点、前减震器安装点等,其位置如图1所示。 1 1

图1 下车身主要安装硬点位置 5、功能介绍 5.1一般功能 提供发动机、悬挂系统、排气系统等功能块的固定安装要求,起到连接底盘、动力总成与车身的作用。 5.2 特殊功能 发动机的振动、轮胎的动不平衡和路面的不平所产生的振动、排气系统的振动等一切振源的振动,最终都是通过动力系统、悬挂系统、排气系统和车身的连接点,把振动的能量传入车身的,最终车身的振动转换为人感觉得到的振动和噪声。 连接点动刚度是室内怠速噪声与路面噪声的重要影响因素。 5.3性能要求 考虑到安装硬点的一般功能,固定时需满足可靠耐久性。考虑到本系统的特殊功能,还需要满足以下性能要求: a) 足够的强度 能为动力总成、悬挂、排气系统提供足够的连接强度,以便操控良好。因此关键部件通常采用高强度钢板。需要通过CAE 计算满足强度要求。 b) NVH 性能 满足动力总成悬置点、悬挂、排气连接点等的噪声、振动、平稳要求,需要通过CAE 计算满足动刚 2 2 3 5 5 5 5 2 2 3 3

车身设计指南-典型截面图

白车身部设计开发指南第四章 典型截面图 车体骨架的设计应满足车身刚度和强度的要求。刚度不足,将会引起车身的门框、窗框、发动机舱口及行李箱口等的变形,导致玻璃破裂,车门卡死;低刚度必然伴随有低的固有振动频率,易发生结构共振和声响,并削弱结构接头的连接强度;此外,还会影响安装在底架上的总成的相对位置。而结构强度不够则引起构件早期出现裂纹和疲劳断裂。 在进行单个零部件设计的时候,由于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从单个零部件来看,可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一旦这些零部件和其它的零部件组装在一起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有干涉的问题,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画出相关部位的典型截面图(Typical Section) 的方法来进行检查具体的干涉情况. 为了避免产品出来后才会发现干涉的问题,在还没投产前,就要进行严格的干涉检查,在最可能出现干涉的地方,多截几个截面,看看周围的搭接情况,进行确认. 还有一方面,除了考虑几个相邻的搭接部件的干涉情况外,还要考虑产品加工时的状态,比如焊接的地方,要留出足够的焊钳空间; 需要上螺栓的地方,要考虑足够的扳手空间等等 一、壁杆件截面形状与刚度的关系 薄壁杆件的截面形状对其截面特性有很大的影响,与刚度有关的截面特性是弯曲惯性矩I,扭转惯性矩J k等。 薄壁杆件的截面形状分为闭口和开口两类,他们的截面特性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对于闭口截面,扭转惯性矩J k=4A2s t/s,式中A s为板料厚度中线所围成的面积。可见,中线周长s一定,材料厚度t一定,扭转惯性矩J k与A s的平方成正比,而截面形状无独立意义,所围面积大小则很重要。可见,在材料面积A和壁厚t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闭口截面的抗弯性能稍次于开口截面,但闭口截面的扭转惯性矩要比开口截面大多啦。 因此,从提高整个车身和构件的扭转刚度出发,宜多采用闭口截面,但是还需要考虑构件截面的其他因素,如结构功能、配合关系以及制造工艺等等。因此,实际车身骨架构件的截面形状往往是比较复杂的。 二、骨架结构中的应力集中 当受力杆件的截面发生突变时,就会由于刚度突变引起截面变化处应力集中。在经常承受交变应力的汽车车身上,应力集中可能锈发进展行裂缝,导致疲劳损坏。因此,在结构设计时要避免截面急剧变化,特别是要注意加强板和接头的设计。 三、典型截面图与冲压工艺和焊装工艺的关系 Ⅰ,针对截面图与冲压工艺的密切关系,现在以一个简单的截面来分析。截面如下图:

汽车车身侧围设计要点

汽车车身侧围设计要点 如今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迅速,人们对汽车外型和汽车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给汽车设计尤其是车身侧围的设计带来巨大的挑战。首先要有好的安全性能,因為汽车一旦发生碰撞,车身侧围作为车身的重要结构,它将承受侧面碰撞带来的碰撞力,而它的变形模式、侵入速度及侵入量直接关系着乘员的损伤及生命安全;其次,要满足舒适性要求,噪音、灰尘、雨水侵入乘员舱都会严重影舒适性。所以,好的汽车车身侧围设计能有效的减轻乘员在交通事故中的损伤,并具有良好的密封及隔音性能。本文以某全新平台电动车项目设计开发作为参考,介绍了汽车车身侧围设计的一般流程与设计要求,达到提升设计质量、减少后期设计变更的目的(图1)。 2 项目前学习 项目前学习是整个项目开发中的重要一环,尤其对于设计经验有所欠缺的设计者,直接影响到设计质量的好坏。学习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①相关法规学习:汽车相关法规是汽车产品必须满足的最基本要求,侧围结构相关的法规主要包含:乘用车正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汽车门锁及车门保持件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乘用车内部凸出物、轿车外部凸出物、汽车护轮板、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乘用车正面偏置碰撞的乘员保护、乘用车顶部抗压强度等;②侧围设计基础知识学习;随着汽车结构、制造工艺的创新与发展,

侧围设计基础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掌握最新设计知识,确保在之后的设计工作游刃有余,相关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设计指导、工程标准、DFMEA、标准截面等;③以往项目经验教训学习:经验教训学习是避免重复犯错的重要途径,通过经验教训学习,可以避免犯以往项目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并举一反三,保证设计的可靠性;③产品定位学习:通过产品定位学习,了解产品所需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卖点、大致性能要求、主要配置情况、需要解决的痛点问题等等; 3 竞标车分析及结构选型 竞标车分析是实现设计过程中取他人之所长补己之不足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产品中要使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时,竞标车结构分析往往成为设计好坏的关键。可以通过产品定位、产品主要配置情况、造型创意等因素,锁定对标车型;然后从结构、工艺、材料、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估,若有多个对标车型,可以从多个维度打分评估,最终选取最优者作为本产品的主要研发参考。 在充分的竞标分析后,应根据产品市场定位、性能目标、整车参数、底盘形式、产品配置表等输入,制定侧围框架结构、制造工艺、零件材料策略。以某乘用车为例,为满足正碰、侧碰、车顶抗压等需求,采用A 柱下加强板、A柱上加强板、B柱加强板、门槛加强板互相连接绕前门洞形成一个加强框架总成,也可以视具体性能要求,预留将A柱上加强板与C柱上加强板连的空间,这样可以与B柱加强板、门槛加强板、前护板、后轮罩上支撑板形成绕后门洞的加强框架总成,达到进一步提升性能的需求;在材料方面,B柱加强板是承受侧面碰撞的主要零件,推荐采用热

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设计指南

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设计要点及其判断标准等。 本标准适用于新开发的Ml 类和N1类汽车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 乘用车尺寸代码》 热轧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重量及允许偏差》 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薄钢板和钢带》 汽车车身术语》 《整车车身设计公差与装配尺寸链分析》 《螺栓连接的装配质量控制》 3术语和定义 3. 1车身结构 3.L 1车身结构是各个零件的安装载体。 3. 2副车架 1.2.1 副车架最早的应用原因是可以降低发动机舱传递到驾驶室的振动和噪音。副车 架与车身的连接点就如同发动机悬置一样。通常一个副车架总成需要由四个悬置点与车身 连接,这样既能保证其连接刚度,乂能有很好的震动隔绝效果。副车架能分5级减小震动 的传入,对副车架来说,在性能上主要目的是减小路面震动的传入,以及提高悬挂系统的 连接刚度,因此装有副车架的车驾驶起来会感觉底盘非常扎实,非常紧凑。而副车架悬置 软硬度的设定也面临着像悬挂调校一样的一个不可规避的矛盾。所以工程师们在设计和匹 配副车架时通常会针对车型的定位和用途选择合适刚度的橡胶衬垫。由于来自发动机和悬 挂的一部分震动会先到达副车架然后再传到车身,经过副车架的衰减后振动噪声会有明显 改善。副车架发展到今天,可以简化多车型的研发步骤。这是因为悬挂、稳定杆、转向机 等底盘零件都可以预先安装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超级模块,然后再一起安装到车身上。 3. 3前副车架安装点 3. 3.1前副车架安装点指安装在车身的安装孔中心线与安装面下平面交点的位置(XYZ 坐标)及装配孔公称尺寸。 4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技术要求 4. 1车身安装硬点要求公差控制在±1. 5mm 范围内; 4. 2前副车架与车身安装平面间的平度要求控制在±0. 5mm 范围内; 4. 3车身安装硬点所采用的带法兰面的螺母或者螺纹管要求能够承受的扭矩2 160N. m ; 4. 4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强度由CAE 部门依据安装点所选材料及车辆工况分析确定; 4.5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刚度要求达到5000*10—10000比/111111。 5车身前副车架安装点设计要点 《GB 11566-2009 (GB/T19234-2003 《GB/T 709-2006 《GB/T 710-2008 《GB/T4780-2000

汽车设计-汽车后围板设计规范模板

XX公司企业规范 编号xxxx-xxxx 汽车设计- 汽车后围板设计规范模板 XXXX发布

汽车后围板设计规范 1目的、范围、内容概要 1.1目的 主要目的:指导后围板总成设计;提供一个后围板总成设计的思路。 1.2 范围 该规范主要适应于M1类车型的后围板总成的设计。M2,M3,N,O,L 类车后围板总成设计可以参考此指南的相关内容。 1.3 内容 该规范主要介绍了汽车开发过程中后围板总成设计的过程,首先对后围板在整车中的功能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以及后围板总成设计所需要注意的要点,并且针对后围板处潜在的失效模式和以往车型出现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汇总,在新车型开发过程中需要着重注意排查这些问题。 2.后围板总成主要功能定义 2.1后围板总成功能概述 后围板是车身骨架的一个重要构件,其功能主要有:创造空间功能、提高整车性能功能,主要包括碰撞,整车刚度、安装功能等。 2.2后围板总成对行李箱空间的考虑 后围板一个重要功能是“围”,围的目的就是创造空间,所以在后围板设计时首要考虑的是其创造 空间的功能,行李箱的最主要的功能是储物,而对于大多车行李箱内会有备胎的布置,所以对于备胎 布置在行李箱内的车型,在后围板设计时必须考虑: 1.后备胎的取放(备胎布置在行李箱内情况) 2.其它随车工具的存放 在满足以上存放空间的同时,使行李箱容积最大化。 2.3后围板布置对碰撞的考虑 白车身在整车碰撞扮演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于后部碰撞,根据经验后部吸能空间必须有足够的间 隙,才能满足碰撞法规,使整车碰撞性能满足目标要求,所以在造型过程中,后围板设计需校核与后 保险杠外蒙皮间隙,给后保横梁、后保险杠以及保险杠吸能泡沫提供足够的布置空间,以便有充足的 吸能空间,使整车满足碰撞设计目标。为了满足中国和欧洲的后部碰撞法规要求,后围板到后保横梁 距离至少需在35mm以上,推荐大于50mm。 图1 后围板处典型截面

(汽车行业)汽车车身设计基础知识

(汽车行业)汽车车身设计 基础知识

汽车车身设计基础知识 车门、车窗及其附件和密封 车门是车身上重要部件之壹。按其开启方式可分为顺开式、逆开式、水平移动式、上掀式和折叠式等几种。顺开式车门即使在汽车行驶时仍可借气流的压力关上,比较安全,而且便于驾驶员在倒车时向后观察,故被广泛采用。逆开式车门在汽车行驶时若关闭不严就可能被迎面气流冲开,因而用得较少,壹般只是为了改善上下车方便性及适于迎宾礼仪需要的情况下才采用。水平移动式车门的优点是车身侧壁和障碍物距离较小的情况下仍能全部开启。上掀式车门广泛用作轿车及轻型客车的后门,也应用于低矮的汽车。折叠式车门则广泛应用于大、中型客车上。在有些大型客车上,仍备有加速乘客撤离事故现场以及便于救援人员进入的安全门。轿车、货车驾驶室的车门以及客车驾驶员出入的车门通常由门外钣、门内钣、窗框(有的车上仍装有三角窗)等组成。门内钣是各种附件的安装基体。在其上装有:门铰链、升降玻璃及其导轨、玻璃升降器、门锁、车门开度限位器等附件。有的轿车门内仍布置有暖气通风管道和立体声收放音机的扬声器等等。车门借铰链安装在车身壳体上。在汽车行驶时,车身壳体将产生反复扭转变形。为避免在此情况下车门和门框摩擦产生噪声,车门和门框之间留有较大的间隙,靠橡胶密封条将间隙密封。汽车的前、后窗通常采用有利于视野而又美观的曲面玻璃,借橡胶密封条嵌在窗框上或用专门的粘合剂粘贴在窗框上。为便于自然通风,汽车的侧窗玻璃通常可上、下或前、后移动。在玻璃和导轨之间装有呢绒或植绒橡胶等材料的密封槽。某些汽车的侧窗仍采用有利于汽车布置的圆柱面玻璃。侧窗玻璃采用茶色或降热层可使室内保温且具有安闲宁静的舒适感。具有完善的冷气、暖气、通风及空调设备的高级客车常常将侧窗玻璃设计成不可移动的,以提高车身的密封性。 汽车车身造型的演变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汽车设计师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汽车的机械工程学的发展和 革新上。到了20世纪前半期,汽车的基本构造已经全部发明出来后,汽车设计者们开始着手从汽车外部造型上进行改进,且相继引入了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人体工.程学以及工业造型设计(工业美学)等概念,力求让汽车能够从外形上满足各种年龄、各种阶层,甚至各种文化背景的人的不同需求,使汽车成为真正的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最佳表现形象,最终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汽车造型师们把汽车装扮成人类的肌体。例如:汽车的眼睛--前照灯;嘴——进风口;肺--空气滤清器;血管——油路;神经壹电路;心脏壹发动机;胃--油箱;脚——轮胎;肌肉--机械部分。力图将壹个冷冰冰的机械注入以生命,使之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给人以美感。汽车车身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马车型汽车、箱型汽车、甲壳虫型汽车、船型汽车、鱼 壹、马车型汽车 我国古代早有“轿车”壹词,是指用骡马拉的轿子(图1-9)。当西方汽车大量进入中国时,正是封闭式方形汽车在西方流行之时。那时汽车的形状和我国古代的“轿车”相似,且和“轿车”壹样让人感到荣耀。于是,人们就将当时的汽车称为轿车。最早出现的汽车,其车身造型基本上沿用了马车的形式,因此称为“无马的马车”英文名Sedan就是指欧洲贵族乘用的壹种豪华马车,不仅装饰讲究,而且是封闭式的,可防风、雨和灰尘,且提高了安全度。18世纪这种车传到美国后,也只有纽约、费城等少数大城市中的富人才有资格享用。1908年福特推出T型车时,车身由原来的敞开式改为封闭式,其舒适性、安全性都有很大提高。福特将他的“封闭式汽车”(Closedcar)称为Sedan。著名的福特T型车是马 车型汽车的佼佼者。 二、箱型汽车 美国福特汽车X公司在1915年生产出壹种不同于马车型的汽车,其外形特点很像壹只大箱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习题与解答(已编辑版)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习题与解答(已编辑版)《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习题与解答 第一章车身概论 1、汽车的三大总成是什么?答:底盘、发动机、车身。 2、简述车身在汽车中的重要性。 答:整车生产能力的发展取决与车身的生产能力,汽车的更新换代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与车身,我们所看到的汽车概念大多指车身概念,汽车的改型或改装主要依赖于车身。 3、车身有什么特点? 答:a:汽车车身是运载乘客或货物的活动建筑物,由于其在运动中载人、载物的特殊性,所以汽车车身的设计与制造需要综合运用空气动力、空气调节、结构设计、造型艺术、机械制造、仪器仪表、复合材料、电子电器、防音隔振、装饰装潢、人体工程等不同领域的知识。 b:自1885年德国人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研制出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三轮汽车,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汽车制造公司――奔驰汽车公司以来,汽车车身的造型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科技的进步经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马车车厢形车身;20世纪20、30年代的薄板冲压焊接箱形车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60年代冷冲压技术生产的体现流线型、挺拔大方的车身。而到了20世纪70、80年代现代汽车的各种车身造型已初具雏形,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更使得汽车车身的设计制造得到了飞速发展。 4、简介车身材料。 答:现代汽车车身使用的材料品种很多,除金属(主要是高强度钢板)和轻合金(主要是铝合金)以外,还大量使用各种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橡胶、玻璃、木材、油漆、纺织品、皮革、复合材料等。随着汽车车身制造技术的发展,为了轻量化以及提高安全性、舒适性,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在汽车车身的加工制造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5、车身主要包括哪些部分? 答:一般说,车身包括白车身及其附件。白车身通常是指已经装焊好但未喷涂油漆的白皮车身,主要是车身结构件和覆盖件的焊接总成,并包括前后板制件与车门。车身结构件和覆盖件焊(铆)接在一起即成为车身总成,该总成必须保证车身的强度与刚度,它可划分为地板、顶盖、前围板、后围板、侧围板、门立柱和仪表板总成。车身前板制件一般是指车头部分的零部件,包括水箱框架和前脸、前翼子板、挡泥板、发动机罩以及各种加强板、固定件。 6、车身有哪些承载形式? 答:车身按照承载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非承载式、半承载式、承载式三大类。 7、什么是非承载式(有车架式)车身? 答:货车、采用货车底盘改装的大客车、专用汽车以及大部分高级轿车都采用非承载式车身,装有单独的车架,车身通过多个橡胶垫安装在车架上,橡胶垫则起到减振作用。

轿车整车通用设计规范..

白车身设计规范 一、冲压件设计规范 1.孔 1.1钣金上的冲孔设计要与钣金冲压方向一致。 1.2孔的公差表示方法 1.3过线孔 1.3.1过线孔翻边 1.3.1.1过线孔翻边至少要3mm高。此翻边对钣金起加强作用,防止在安装过程中产生变形,从而影响此孔的密封性。 1.3.1.2如果通过过线孔的零件是面积≤6的固体,或者钣金足够厚,使其在不借助翻边时也能够承受住过线孔安装时的压力,那么此过线孔可以不翻边。 1.3.2过线孔所在平面尺寸 1.3. 2.1过线孔为圆孔(半径设为Rmm)时,孔周圈的平面半径应为(R+6)mm 1.3. 2.2过线孔为方孔时,孔周边的平面尺寸应比孔各边尺寸大6mm。

1.4法兰孔 1.4.1 1.5排水孔 1.5.1排水孔设计在车身内部空腔的最低处,其直径一般为6.5mm。 1.5.2对于车身内部加固的防撞梁,应同样在其空腔的最低处布置排水孔。 1.5.3在车身结构件的空腔及凹陷处必须布置排水孔。 1.6空调管路过孔 1.7螺栓过孔

1.8管道贯通孔 2.圆角 2.1对于在同一个件上喷涂两种不同颜色的零件,要设计分界特征,并且最小特征圆角为1.5mm。

3.边 3.1密封边 3.1.1行李箱下端 3.1.1.1.为了使水排出止口,如图所示需要留出3.0mm的间隙。 3.1.1.2安装用止口应该具备恒定的高度和厚度(用于弯角的凸缘除外)。 3.1.1.3车门开口周围的止口厚度变化,包括制造变差的范围通常在1.8mm至6.0mm之间。厚度的极端值会产生较高的插入作用力和密封条稳定性等问题。 3.1.1.4止口厚度的变化在任何位置不得超过一个金属板的厚度。如果可能,仅可以使垂直的止口产生厚度变化,绝对不要使弯角半径产生厚度变化。止口厚度的阶段变化会使密封条托架中的水渗漏。 3.1.1.5应该避免带有焊点的止口出现燃油和其它润滑油,这些物质会降低稳定性。 3.1.1.6止口结构类型及其优缺点

轿车悬架系设计指南。

轿车悬架系设计指南 (华福林编写) 1.概言 一辆性能优良的轿车,几乎所有的整车性能,譬如:动力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舒适性、经济性、通过性及安全性,都与底盘设计的优劣息息相关。所谓汽车底盘,一般指车身(含内外饰件)以外的所有零部件总成装配成的平台而言,而汽车设计业内人士则还需将发动机、车架及它们相配套的零部件总成排除在外。因此,汽车设计部门往往将《底盘》定义在两大系统之内,即:1.传动系统:含离合器、变速器、分动器、传动轴、前后驱动桥(包括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等)。 2.行路系统:含前轴(包括车轮及轮毂)系、转向系、制动系、悬架系等。 经验丰富的驾驶员在对一辆新车试车后,除对其动力性、经济性评价外,该车的操纵稳定性、平顺性也是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诸如车辆高速行驶下“发不发飘”、“摆不摆头”、“跑不跑偏”等等。以下仅就个人近50年汽车设计的经验,围绕轿车悬架结构因素对性能影响的简明讨论,供缺乏悬架设计经验的设计师参考。 2.汽车的悬架系 2-1 悬架系是汽车的重要部分。它是将车身(含车架)与车桥(轴)弹性联结的部件,主要功能是: 2-1-1 缓解由于路面不平引起的振动和冲击,保证良好的平顺性。 2-1-2 衰减车身和车桥(或车轮)的振动。 2-1-3 传递车轮和车身(含车架)之间的各种力(垂直力、纵向力和横向力)和力矩(制动力矩和反作用力矩)。 2-1-3 保证汽车行驶时的稳定性。 2-2 汽车悬架通常由弹性元件、导向机构和减震器组成。 2-2-1弹性元件(含各类弹簧)用来传递垂直力和缓解冲击;当汽车横向角刚度较小时,还需装横向稳定器(横向稳定杆)以减小车身的横向 滚动角(侧倾角)。 2-2-2导向机构用来控制车轮相对于车身的运动特性,以保证必要的稳定性,同时传递除垂直力以外的力和力矩。 2-2-3减震器仅用来衰减车身和车桥(或车轮)的振动振幅,它并不能改变悬架的“硬软”程度。 2-3 悬架结构一般分为两大类:独立悬架和整体桥悬架(非独立悬架)。 2-3-1独立悬架分为3个类型,如图4所示 1) 麦克菲尔逊支柱型:亦称滑柱式或简称柱式,如图1所示。结构简 单,质量轻,占有空间小,适合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的布置。 2) 双摆臂型,如图2所示。为了获取最佳的前轮定位及其运动几何学, 通常上、下摆臂具有不同的长度和安装角。该结构经常被中型以 上的轿车、皮卡及轻型越野车上采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