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文本结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超文本结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超文本结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超文本结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课题名称:超文本结构、学习目标导向和个体认知风格对网络学习效率的影响研究

课题批准号:EBA030410

课题类别:教育部青年课题

课题拨付经费:1.4万元

学科分类:教育心理

课题鉴定时间:2010年1月

课题负责人:张智君浙江大学

主要成员:任衍具朱明泉符德江宿芳唐日新

研究总报告

超文本学习和信息搜索的影响因素及用户模型研究

摘要:阅读网络课件和搜索网络信息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网络材料中,信息一般超文本(Hypertext)的形式呈现。超文本以非线性的方式组织信息,更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特征,但同时也存在认知负荷高、干扰多及容易偏离学习主题(迷路)等问题。已有研究仍未从整体上对超文本结构、任务类型和导航等效应进行系统的探讨,对网络信息搜索的特征和策略的研究也少见报道。鉴于此,本项目以模拟和真实的网络环境为背景,采用实验室研究、行为观察以及多变量统计与分析等技术,系统地考察超文本信息搜索的影响因素与用户模型。本研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结构、任务类型和导航对超文本信息搜索的影响;(2)文本组织形式和结构化水平对中文信息搜索绩效的影响;(3)互联网信息搜索用户模型的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文本组织形式、结构化水平、任务类型和导航等对超文本阅读和信息搜索有重要作用;浏览时间、“页面跳转”、“提交请求”、“主题目录链接”和“相关链接”等事件显著影响互联网信息搜索的模式和效率。本研究结论认为,对超文本相关因素进行合理设计,有助于提高超文本和互联网资源的使用效率,有利于提高用户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超文本文本结构信息搜索用户模型导航

1 引言

阅读网络课件和搜索网络信息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网络材料中,学习材料一般以超文本(Hypertext)的形式呈现。超文本以非线性的方式组织信息,灵活性高,更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特征。将超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编制出声情并茂的多媒体课件。

但是,以超文本为基础的多媒体网络材料也存在不利学习的因素。在学习中学生需把不同空间区域的信息(称“节点”)连接起来(即“跳转”),以形成

某种概念或知识体系,既要学习与保持各种主题信息及其关系,又要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认知负荷非常高。过高认知负荷会妨碍对网络系统内各概念及其关系的把握,在超文本结构中迷失位置或偏离学习主题,后者称为“迷路”(disorientation)。在迷路时,学生往往需重复打开相同的节点,因而降低了学习和信息搜索效率。

1.1 超文本结构、目标导向和导航对超文本学习的影响

研究表明,超文本结构对超文本的迷路有重要影响,是影响网络材料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除此以外,目标导向和导航对网络学习也有重要效应。

超文本可分为层次、网状和混合等三种结构。已有研究均表明网状结构最差,但对层次结构与混合结构的相对效率却看法不一。这可能与不同研究者所使用的实验材料性质、超文本结构的层次数、目标导向或作业任务类型等差异有关。此外,无论采用哪种结构,网络还存在以“自上而下”形式还是“自下而上”形式组织学习材料的区别。Lee的研究表明,究竟选用何种形式组织取决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目标导向等重要因素。

目标导向或作业任务类型对网络学习的影响已得到许多研究的支持。Last 等人在研究中将被试分为两组,要求一组被试在学习过程中回答一些特定的问题(强目标组),而仅仅告诉另一组被试掌握所学习的材料(弱目标组),结果两组被试的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均出现显著差异,并与已有知识存在交互作用。Dugan探讨了用户经验、任务类型(封闭的或开放性的问题)和结构(线性文本或超文本)对网络学习的影响,发现“开放性问题+超文本”情境下效率最高。Zumbach等设置了三种目标诱导情境:在第一种情境下为被试设立了某种外部的特定目标,在第二种情境下诱发被试产生某种外部的非特定目标,在第三种情境下诱发被试产生某种内部目标,结果第二种情境更有利于学习。

利用适当的导航技术,可以避免迷路或降低迷路的程度,减少用户的认知负荷。其中,绘制导航线路是目前比较重要的导航技术之一。所谓导航线路,是一种基于某种阅读目的、按照信息内容由浅入深安排的超文本节点链。借助导航线路的引导,用户可提高超文本学习效率。更具体地说,目前超文本系统大都具有信息检索的功能。从理论上讲,一旦检索成功,用户即可以从当前节点直接跳转到目标节点去阅读相关的内容。但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直接阅读目标信

息而没有掌握某些必备的基础知识,则阅读的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因此,需要为用户选择一条通向目标的节点序列,这一节点序列就是导航线路。以往学者已对导航技术的问题(包括导航方式和导航线路等)进行许多有益的探讨。

1.2 网络信息搜索策略和用户模型

以往对网络搜索策略的研究主要通过行为观测来进行。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用户的行为策略进行分析。其中,由于搜索引擎是网络搜索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因此相关研究也较多。与使用搜索引擎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搜索请求方面。一些研究者在充分考虑网络搜索行为影响因素和用户搜索策略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可揭示用户与网络交互过程的行为模型。

1.3 问题提出

已有研究未从整体上对导航、超文本结构和目标导向等效应进行过系统探讨,尤其各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资料少见报道。同时,已有研究大多以英文学习材料为基础,缺乏应用于汉语文的适用性信息。对网络信息搜索的特征和策略的研究虽然考察了影响网络搜索绩效的主要因素,并强调用户与系统交互的重要性,但没有考察这些因素影响搜索行为进而影响搜索绩效的方式,也无法确定这些因素在整个交互模型中的权重,不利于相关研究者根据模型提出相应的设计建议。此外,以往对中文网络搜索行为的研究多限于在自编的有限网页上进行,与真实网络环境存在差别。对上述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程序与内容

本项目以模拟和真实的网络环境为背景,采用实验室研究、行为观察以及多变量统计与分析等技术,系统地考察超文本学习和信息搜索的影响因素及用户模型。具体采用的方法是:

(1)实验室研究方法。通过严格的变量控制来探讨文本组织形式、结构化水平、任务类型和导航等对超文本阅读和信息搜索的影响。

(2)行为观察和分析技术。

在真实网络环境下,借助录像及其相关技术,综合定性和定量数据来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探索用户与网络交互的行为模型。具体步骤为:(a)利用视频软

件(Hyper-cam)实时记录被试的搜索行为;(b)利用Window Media Player软件回放记录到的视频资料,提取关键事件并对行为进行编码;(c)对编码信息进行统计处理,建立用户信息搜索的行为模型。

(3)多变量统计和分析技术,应用结构方程和链分析技术,建立信息搜索的用户行为模型,准确分析各因素的效应及其相互作用。

在上述各类技术的支撑下,本项目开展了三个方面的研究:

2.1 结构、任务类型和导航对超文本信息搜索的影响

超文本作为重要的信息组织方式已广泛应用于互连网。但是,其固有的特性也导致了较高的认知负荷,容易出现“迷路”等问题。减少迷路,提高信息搜索绩效是当前超文本可用性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超文本一般分为层次(Hierarchical)、网状(Network)和混合(Mixed)三类结构。层次结构完全按层次来组织信息,任何节点都只能链接到相邻上、下层次的节点;网状结构则非常灵活,理论上任何两个节点之间都可实现跳转;混合结构介于层次与网状结构之间,是在层次结构基础上适当填加交叉链接形成的。虽然从发生迷路的情况看,层次结构和混合结构一般较优,但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看法。导航辅助是降低认知负荷、减少迷路的常用方法。目前使用的导航方式以认知地图和内容列表为主。相关研究一般支持认知地图导航优于内容列表导航的结论,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就超文本搜索任务而言,以往研究常将其区分为特定任务和主题任务两种类型。但事实上,用户经常还需面对另一类任务—关系任务,即需要寻求客体或对象之间关系的信息,并通过比较和综合多个节点的相关信息来解决问题。

我们认为,不同研究之间的差异可能与所涉及的信息库规模和任务类型等差异有关。我们预测,只有在信息库较大、任务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导航辅助才能显示出其潜在的优势。

鉴于以往学者较少考察导航、文本结构和任务类型对超文本信息搜索绩效的交互影响,也没有对用户在搜索过程中的认知负荷进行评定和分析,我们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探讨超文本结构和任务类型对信息搜索绩效的交互影响,而实验二则进一步分析了超文本结构和导航对关系任务信息搜索绩效的影响。

其中,实验一采用2×2的被试内设计。自变量为超文本结构(层次结构,

混合结构)和任务类型(特定任务,关系任务)。因变量为平均搜索时间、正确率、平均总节点数、平均重复节点数、时间估计差异和主观满意感。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采用2(层次结构,混合结构)×2(有导航图,无导航图)的被试内设计。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1)任务类型有着显著的效应。对特定任务的信息搜索绩效高于关系任务。我们认为,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两种任务在性质上的差异引起的,即关系任务由于需评价、综合、分析和比较2个相关网页的信息,因此要求广泛地搜索并验证答案,表现为搜索时间延长,同时也更易发生迷路,表现为平均总节点数和重复节点数增加。(2)超文本结构和任务类型交互影响被试的搜索绩效。对特定任务,层次型超文本的搜索绩效稍优于混合型,但没有显著差异,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对关系任务,混合型超文本的搜索绩效显著高于层次结构。后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其可能原因是:层次结构的超文本没有跨层次的或同一水平层次间的链接,不利于关系任务。因此,不同的文本结构有利于不同类型的任务。

实验二结果表明:在搜索时间上,有、无导航图对信息搜索的绩效差异不显著;从平均总节点数和重复节点数来看,导航图有它的优势。导航和超文本结构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在不提供导航图的情况下,使用层次结构超文本搜索信息时的平均总节点数和重复节点数都比使用混合结构要多,而在有导航图的情况下,两者处于相当的水平。因此,导航图对指导信息搜索(尤其是对层次结构超文本)有一定的作用,它有利于减少搜索信息的盲目性,减少了节点选择的决策难度。

综合实验一和实验二的结果,我们的结论认为:(1)超文本结构和任务类型对信息搜索绩效有显著的交互影响,就关系任务而言,混合结构超文本优于层次结构超文本,但就特定任务而言,两者无显著差异;(2)导航对信息搜索行为有指导作用,尤其对层次结构超文本有利;(3)两种主观指标的结果与客观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2.2 文本组织形式和结构化水平对中文信息搜索绩效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超文本不仅与传统的线性文本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其阅读和信息搜索绩效受组织形式、用户知识背景、信息材料的专业性程度和结构化水平

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国外许多学者以英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超文本类型和层次深度对超文本阅读绩效的影响,但所获结果不一。我们曾以中文材料为对象,探讨了文本组织形式对结构化水平较低的专业材料信息搜索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超文本层次深度对搜索绩效有显著的影响,而超文本类型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本研究以地理介绍类材料为对象,考察文本组织形式对结构化水平较高的一般信息搜索绩效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超文本组织形式的影响效应。

具体地说,本研究以文本组织形式为自变量,以材料的结构化水平为控制变量,以搜索时间和迷路指数为因变量。其中,文本的组织形式包括了线性和3种不同类型(层次、混合和网状)的超文本。所谓层次型,是指超文本中的各个节点按层次进行链接,被试只能进入相邻上一层次的节点或下一层次的节点,不能跨越层次,也不能进入同层次的其它节点,本研究共有3种层次型的超文本,分别为4层、7层和11层。混合型超文本通过在层次型超文本中加入36个跨层次的交叉链接构成,同样分为4层、7层和11层3种结构。所谓网状型超文本是指超文本中的任何两个节点之间都能进行链接。因此,本研究共设置了包括线性、层次(4层)、层次(7层)、层次(11层)、混合(4层)、混合(7层)、混合(11层)和网状在内的8种文本组织形式。

结果发现:(1)文本组织形式对搜索绩效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对于结构性较强的材料来说,虽然对线性文本的搜索时间最多,但在阅读线性文本时极少出现迷路现象。就超文本来说,层次型超文本最有利于被试的搜索,混合型次之,网状型超文本的搜索绩效最差。(2)对层次型超文本而言,4层次的搜索时间显著短于7层次和11层次。鉴于本研究结果与以前利用结构化水平较低的专业材料所做的实验相一致,因此认为材料的结构化水平并不是影响超文本信息搜索绩效的主要因素。

2.3 互联网信息搜索用户模型的探索性研究

互联网信息搜索已成为最普及的网络活动之一。但是,由于网络信息的大量涌现,网络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信息搜索效率因而受到较大影响。对此,许多研究者正努力探索网络信息搜索的特征和规律,希望设计出更好的搜索工具和更有效的信息组织方式。该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网络搜索行为的影响因素、用户搜索策略以及信息搜索过程中用户与网络的交互模型等方面。

对搜索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表明:用户特征、搜索任务类型、系统能力和搜索结果反馈等均对用户的搜索行为和搜索绩效存在重要影响。其中,用户特征涉及用户的背景知识、计算机使用经验、信息需求、在特定领域拥有的知识、认知能力、情感状态和人口统计参数等方面。而对任务类型的研究则显示,搜索问题的开放性对用户的搜索行为有显著影响。

网络搜索策略的研究主要通过行为观测来进行。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用户的行为策略进行分析。Hawk和Wang(2000)以直接输入URL、应用搜索引擎和应用超链接等来区分用户的搜索策略。White和Iivonen(2001)将搜索策略分为直接地址、主题目录和搜索引擎,并发现在最初选择策略时使用搜索引擎最多(43%)。Navarro-Prieto等(1999)提出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混合模型等三种搜索策略。此外,Hawk和Wang(2000)以纵览、重复检查、探索、跟随链接、后退和前进、寻求捷径、引擎使用、忠实的引擎使用、引擎搜寻和元搜索等行为为依据去分析用户的搜索策略。Kim(2001)则通过嵌入式链接、后退键、主页键、跳转选项和关键字搜索等行为去考察不同导航方式的影响效应。由于搜索引擎是网络搜索中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因此相关研究也较多。与使用搜索引擎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搜索请求方面。

一些研究者在充分考虑网络搜索行为影响因素和用户搜索策略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可揭示用户与网络交互过程的行为模型。例如,Spink 和Saracevic(1998)提出了信息提取的分层交互模型,该模型包含用户和计算机两个成分,用户领域包含的要素有情境、情感、认知和请求,计算机领域包括的要素有界面、工程、加工和容量。Wang等(2000)提出了一个多维模型,该模型包含用户、界面和网络空间等三个在搜索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成分,并认为可将用户与网络的交互活动看作是由界面促进的交流过程。上述两个模型的差异在于,后者将界面看作成一个独立的维度,并将各个维度的元素细化。Hodkinson等(2000)则用流程图的方式概括了用户的网络搜索行为,清晰地描述了用户的一般搜索过程。

所有这些模型囊括了影响网络搜索绩效的主要因素,并强调用户与系统交互的重要性。但是,它们均没有考察这些因素影响搜索行为进而影响搜索绩效的方式,也无法确定这些因素在整个交互模型中的权重。

本研究在真实的网络环境下,以搜索行为作为中介变量,探索用户与网络交

互的行为模型。即借助行为观察技术,综合定性和定量数据来分析用户的搜索行为,并由此考察各种重要因素在网络信息交互模型内的作用机制,建立网络信息搜索行为的一般模型。

本研究采用实验室研究的方法。在研究中,要求32名大学生或研究生被试完成不同类型(开放型与封闭型问题)的信息搜索任务,记录整个搜索过程,并提取各类关键事件的发生频次和时间等数据进行分析。记录和分析的具体步骤为:(1)利用视频软件(Hypercam)实时记录被试的搜索行为;(2)利用Window Media Player软件回放记录到的视频资料,提取关键事件并对行为进行编码;(3)对编码信息进行统计处理,建立用户信息搜索的行为模型。

结果发现:(1)任务类型因素通过“主题目录链接”与“相关链接”的相关对搜索时间产生非因果效应,个体因素通过“页面跳转”对搜索时间产生间接因果效应,通过“相关链接”对绩效产生间接因果效应,环境因素通过“浏览时间”和“提交请求”对搜索时间产生间接因果效应;(2)浏览时间、“页面跳转”和“提交请求”对搜索时间有较大的影响,而“相关链接”影响搜索的准确性。

三项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成果详见附录(论文,p57)。

3. 结论与意义

研究发现:文本组织形式、结构化水平、任务类型和导航等对超文本阅读和信息搜索有重要作用,而浏览时间、“页面跳转”、“提交请求”、“主题目录链接”和“相关链接”等事件显著影响互联网信息搜索的模式和效率。对超文本相关因素进行合理设计,有助于提高超文本和互联网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用户的积极性。

本项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探讨了文本组织形式、结构化水平、任务类型和导航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对揭示超文本阅读和信息搜索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2)在真实的网络环境下探索用户与网络交互的行为模型,发展了客观的网络行为研究方法,初步揭示了用户的网络信息交互模型,为后续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总之,该研究追踪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对具体研究内容的选择立足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并有创新与发展;研究中采用了多种先进的方法;研究成果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可以丰富和发展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本研究较好地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 分析和讨论

超文本以非线性方式组织信息,灵活性高,更符合联想思维的特征。但是,以超文本为基础的网络课件和信息等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学习和信息搜索的因素。例如,过高的认知负荷会导致阅读者在超文本结构中迷失位置或偏离学习主题,从而达不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本研究所揭示的规律,有助于教师或相关人员编制符合个体认知特征的超文本材料,这对于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因认知负荷过高诱发的心理压力,避免学习挫折,提高学习兴趣,扩大各类电子教材的采用率和普及率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用于指导电子商务及其他互连网系统信息的合理设计,从而提高阅读和信息检索效率。

5. 建议

本项目获得的成果可应用于教育(尤其是远程教育)、电子商务及其他互连网信息系统等领域。

由于研究规模和经费所限,本项目难以对网络信息搜索的策略问题做进一步系统、深入的探讨。建议后续研究以已有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考察网络信息搜索的策略及其与诸因素的交互作用规律,揭示学生在网络情境下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为设计、开发适合学习者认知特点的网络信息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可集中在以下二个方面:(1)网络信息搜索最佳策略;(2)网络信息搜索和学习中的多通道融合。

6. 参考文献

Calisir F, Gurel Z. Influence of text structure and prior knowledge of the learner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browsing and perceived control.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3, 19(2): 135-145

Dalal N P, Quible Z, Wyatt K. Cognitive design of home page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rehens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00, 36(4): 607-621

Gordon M, Pathak P. Finding information on the World Wide Web: the retrieval effectiveness of search engine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1999, 35(2): 141-180

Hawk W B, Wang P. Users’ interaction with the World Wide Web: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In L Woods (Ed.), Proceedings of the 62nd ASIS Annual Meeting. Medford,NJ: Information Today, 2000, 256-270

Hodkinson C, Kiel G., Mccoll-Kennedy R J. Consumer Web search behaviour: diagrammatic illustration of wayfinding on the Web.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0, 52: 805-830

Hsieh-Yee I. Research on Web search behavi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1, 23(2): 167-185

Jennifer W P, Woods D D. How experienced users avoid getting lost in large display network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1999, 11(4): 269-299

Kim K S. Information seeking on the Web: Effects of user and task variabl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1, 23(3): 233-255

Lehto M R, Zhu W, Carpenter B. The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hypertext and tex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1995, l 7(4): 293-313 McDonald S, Stevenson R J. Disorientation in hypertext: The effects of three text structures on navigation performance. Applied Ergonomics, 1996, 27(1): 61-68 McDonald S, Stevenson R J. Effects of text structure and prior knowledge of the learner on navigation in hypertext. Human Factors, 1998, 40(1): 18-27 McDonald S, Stevenson R J. Navigation in hyperspace: 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navigational tools and subject matter expertise on browsing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in hypertext.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1998, 10(2): 129-142 Mohageg M F, Graphics S. The Influence of Hypertext Linking Structures on the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Human Factors, 1992, 34(3): 351-367 Niederhauser D S, Reynolds RE, Salmen D J, et al. The influence of cognitive load on learning from hyper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2000, 23(3): 237-255

Nilsson R M, Mayer R E. The effects of graphic organizers giving cues to the structure of a hypertext document on users’navigation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2, 57(1): 1-26 Otter M, Johnson H. Lost in hyperspace: metrics and mental models.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2000, 13(1): 1-40

Ozmutlu S, Spink A, Ozmutlu H C. A day in the life of Web searching: an exploratory stud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2004, 40(2): 319-345 Ozmutlu S, Spink A, Ozmutlu H C. Multimedia web searching trends: 1997-2001.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2003, 39(4): 611-621

Rouet J. What was I looking for? The influence of task specificity and prior knowledge on students’search strategies in hypertext.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2003, 15(3): 409-428

Smith P A. Towards a practical measure of hypertext usability.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1996, 8(4): 365-381

Spink A, Ozmultu H C. Characteristics of question format web queries: an exploratory stud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2002, 38(4): 453-471 Spink A, Ozmutlu H C, Lorence D P. Web searching for sexual information: an exploratory stud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2004, 40(1): 113-123 Spink A, Saracevic T.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Nature and manifestations of feedback.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1998, 10(3): 249-267

Wang P, William B H, Carol T. Users’ interaction with World Wide Web resources: an exploratory study using a holistic approach.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2000, 36(2): 229-251

White M D, Iivonen M. Questions as a factor in Web search strateg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2001, 37(6): 721-740

7.附录(详见第57页)

(1)论文:结构、任务类型和导航对超文本信息搜索的影响

(作者:张智君, 任衍具, 宿芳. 心理学报, 2004, 36(5): 534-539)(2)论文:文本组织和结构化水平对中文信息搜索的影响

(作者:张智君, 沈昉, 朱伟, 唐日新. 心理科学, 2005, 28(2): 368-370)(3)论文:互联网信息搜索用户模型的探索性研究

(作者:朱明泉, 张智君, 任衍具.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6, 33(4): 475-480)

国家级科研所名单

国家级科研所名单 金川有色金属公司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甘肃 上海机电工程科技情报研究所上海 华北石油管理局采油工艺研究所河北 华北油田井下工艺研究所河北 吉林省油田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所吉林 大庆石油管理局采油技术服务公司工艺研究所黑龙江 新疆石油管理局油田工艺研究所新疆 胜利油田设计规划研究院山东 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研究所四川 华北石油管理局橡胶制品暨防腐技术研究所河北 化学工业部乳胶工业研究所云南 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市分行科学技术研究所湖北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研究所甘肃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 金陵石油化工公司塑料厂研究所江苏 中国轻工总会玻璃搪瓷研究所上海 四川维尼纶厂研究所四川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天津大学天津石油化工技术开发中心天津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扬子石油化工公司研究院江苏 中国石化销售公司株洲石油储存研究所湖南 萍乡市焰花鞭炮科学研究所; 农业部烟花爆竹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江西化学工业部海洋涂料研究所山东 中国中医研究院第二临床医学研究所(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研究所) 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天津 民政部北京假肢科学研究所北京 卫生部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吉林 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上海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北京 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四川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北京 中山医科大学寄生虫学研究所广东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北京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 西北高科技开发公司陕西 北京科技大学金属压力加工研究所北京 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北京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北京 北京星航机电设备厂北京 铁道部第五工程局科学技术研究所贵州 机械工业部机械科学研究院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北京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铁道部劳动卫生研究所北京

2019中国教育产业研究报告

01 教育产业前沿综述 教育产业发展分析 教育产业发展趋势 02 03

中国教育政策演进三阶段 2015年以前 2015年-2017年2018年至今 以纲领性文件为主推动教育改革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教育部关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 育健康发展的通知》 各细分领域顶层设计逐步完善,并推动其发展 2010《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推进民促法修订,扫清教育资产上市障碍2015.08《教育法律一揽子修正案(草案)》2017.01《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7.09 新版《民促法》实施进一步推动细分领域发展2016.06《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5.04《义务教育法》修订推进新版民促法实施条例修订&送审,规范民办教育发展2018.08《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2019.0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各细分领域顶层设计逐步完善、规范2018.08《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2018.1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8.11《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2019.05《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产业升级 科技与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加速进步,AI+教育成为行业内的新浪潮,塑造出新形态。AI 老师、AI 批改作业、人脸识别、个性化推荐等技术被众多教育企业运用在自身业务场景中,提升学习效率的同时为用户创造新的体验。 作业批改AI 老师 个性化推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取代老师做一部分基础工作,如作业批改、打分等; 还可以根据系统对用户进行口语评测,发音纠正;帮助老师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AI 老师拥有全面的知识储存技术,可以24小时在线为用户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了人工不在线问题的同时提升了用户体验。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分析用户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微表情变化并输出智能评测数据,侧面反映出用户的专注度及课堂表现,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用户状态。AI 技术与大数据的结合可以识别不同用户的特点及需求,并定制相应的学习计划;另外可以从海量的学习资源中匹配出符合用户学习的内容,使每位用户获得适合自己知识 程度的教学系统。 人脸识别

研究所大全

中国主要研究所名单 中国航天研究机构 11所陕西动力机械设计研究所(六院)/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一院) 12所北京航天自动控制研究所(一院) 13所北京控制仪器研究所(十院) 14所北京特殊机电研究所(一院) 15所北京特种工程机械研究所(一院) 16所西安(六院) 17所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一院) 18所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一院) 19所北京航天信息情报研究所(一院) 101所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一院) 102所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一院) 165所陕西动力试验技术研究所(六院) 23所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二院) 25所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二院) 203所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研究所(二院) 204所北京计算机应用和仿真技术研究所(二院) 206所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二院) 207所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二院) 208所北京电子文献服务中心(二院) 210所西安长峰机电研究所(二院) 31所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三院) 33所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三院) 35所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三院) 303所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三院) 304所北京京航计算通讯研究所(三院) 306所北京特种材料及应用研究所(三院) 310所北京海鹰科技情报研究所(三院) 41所陕西动力机械研究所(四院) 42所湖北红星化学研究所。襄樊(四院) 43所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四院) 44所陕西电器研究所(四院) 46所内蒙古合成化工研究所(六院) 47所陕西向阳化工机械公司科技信息研究所。蓝田(四院) 401所西安航天动力测控技术研究所(四院) 502所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五院) 503所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五院) 504所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五院) 508所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五院) 509所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五院) 510所兰州物理研究所(五院) 511所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五院) 512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五院)

《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习题

《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习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有一个底面为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是棱锥 B.用一个平面去截棱锥,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是棱台 C.棱柱的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而底面不是平行四边形 D.棱柱的侧棱都相等,侧面都是全等的平行四边形 2.若棱台上、下底面的对应边之比为1∶2,则上、下底面的面积之比是( ) A.1∶2 B.1∶4 C.2∶1 D.4∶1 3.如果一个棱锥的各个侧面都是等边三角形,那么这个棱锥不可能是( ) A.三棱锥 B.四棱锥 C.五棱锥 D.六棱锥 4.正四棱锥S—ABCD的所有棱长都等于a,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作截面SAC,则截面面积为( ) A.32a2 B. a2 C. 12a2 D. 13a2 5.在下面4个平面图形中,哪几个是各侧棱都相等的四面体的展开图?其序号是 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6.如图所示的是一个三棱台ABC—A1B1C1,如何用两个平面把这个三 棱台分成三部分,使每一部分都是一个三棱锥. 7.如图所示,侧棱长为23的正三棱锥V—ABC中,∠AVB=∠BVC =∠CVA=40°,过A作截面AEF,求截面△AEF周长的最小值. 8.一棱锥的底面积为S2,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其截面

面积为S1,现用一个平行于底面的平面将截面和底面间的高分成两部分,且上、下两 部分之比为γ,求截面面积. 答案: 1.A 2.B 3.D 4.C 5.①② 6.解 过A1、B 、C 三点作一个平面,再过A1、B 、C1作一个平面,就把三棱台ABC —A1B1C1分成三部分,形成的三个三棱锥分别是A1—ABC ,B —A1B1C1,A1—BCC1. 7.解 将三棱锥沿侧棱V A 剪开,并将其侧面展开平铺在一个平面上,如图所示,线段AA1的长为所求△AEF 周长的最小值,取AA1的中点D ,则VD ⊥AA1,∠A VD =60°,可求AD =3,则AA1=6.故△AEF 周长的最小值为6. 8.解 设截面面积为S 0,以S 1、S 0、S 2为底面的锥体的高分别为h 1、h 0、h 2. 由棱锥截面的性质得h 1∶h 0∶h 2=S 1∶S 0∶S 2, ∴γ=h 0-h 1h 2-h 0=S 0-S 1S 2-S 0 . 由此可得S 0= S 1+γS 21+γ. ∴S 0=? ????S 1+γS 21+γ2.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所采用的方法。中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采取多种方法,以探求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的质与量之间的变化和规律。 古代的中国和西方,都有总结教育经验的记载,所用方法有的是有关事实的记录,也有初步的经验概括,但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兴起,社会科学研究的调查法、文献法、历史研究法,以及自然科学研究的归纳法、实验法、统计法等,都先后进入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特别是K.马克思、F.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教育科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使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如下: 观察法。教育科学研究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和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而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观察法不限于肉眼观察、耳听手记,还可以利用视听工具,如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等作为手段。观察法的步骤是:①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制订观察计划。先对观察的现象作一般的了解,然后根据研究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观察的目的、内容和重点。如果情况复杂或内容多,可采取小组分工观察。最后制定整个观察计划,确定进行观察全过程所需的次数、时间、记录用纸、表格,以及所采用的仪器等;并考虑如何保持被观察对象的常态等等。②按计划进行实际观察。在进行过程中,既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必要时也可随机应变。要选择最适宜的观察位置,集中注意力,记下重点,不为无关现象扰乱,观察时可借助仪器及时作记录,不要事后回忆。③及时整理材料,对大量分散材料利用统计技术进行汇总加工,删去一切错误材料,然后对典型材料进行分析。如有遗漏,及时纠正,对反映特殊情况的材料另作处理。 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来全面地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查阅的文件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可选用。文献法的步骤是:①搜集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文献,如图书、资料、文件和原始记录等。然后从中选择重要的和确实可用的材料分别按照适当顺序阅读。②详细阅读有关文献,边读、边摘录、边立大纲。 ③根据大纲,将所摘录材料分条组织进去。④分析研究材料写成报告。使用这一方法须注意:查阅文献之前,要有与研究问题有关的知识准备,否则难于从材料的分析中作出正确的结论。调查法研究者有计划地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包括口头或书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比较充分地掌握有关教育实际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在大量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找出科学的结论,以指导以后的教育实践活动。 调查法。一般的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法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调查法的步骤是:①准备。选定调查对象,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研究有关理论和资料,拟定调查计划、表格、问卷、谈话提纲等,规划调查的程序和方法,以及各种必要的安排。②按计划进行调查活动,通过各种手段搜集材料。必要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计划作相应的调整,以保证调查工作的正常开展。③整理材料。包括分类、统计、分析、综合,写出调查研究报告。 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以求得对研究的教育现象作出数量分析的结果。这是数理统计方法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统计法可用于对教育行政效率的检验,对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对课程分量规定的测定,对学生的成绩的科学比较等等。在教育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描述统计研究情况,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 目录 学会简介 学会职责 学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三章会员制度 第四章组织机构 第五章资产管理与使用 第六章章程修改与解释 第七章终止程序 第八章附则 学会简介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英文全称为:The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Society,缩写为:CERS。正式成立于2006年9月10日。中国教育研究学会由从事教学研究与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自愿组成,是全国性、非营利性、学术性民间社团组织。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本会会徽图案为圆形徽章,由科研 图标、书册、萌芽、麦穗及学会中英文 名称组成;背景辅以中国地图和世界地 图。徽标以蓝色和绿色为基调,辅以橙 黄色的麦穗。释义:书能启迪智慧,是 理想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是科研活 动的原动力,产生的能量促使萌芽充满 生机和活力;橙黄色的麦穗象征我们的 研究工作收获硕果累累;寓意所有教育 工作者植根中华大地,团结一心,充满 希望,默默地为人类最光辉的事业增光

添彩、贡献力量;呵护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幼苗茁壮成长。会徽形象生动,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宗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宣传“科教兴国”思想,团结组织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开展教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科研人才的成长,增强我国教学研究工作者的科研能力,转化科研成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学会职责 中国教育研究学会职责:接受政府委托,协助主管部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收集整理教育信息和教研成果,为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宣传中国教学研究专家,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辉煌经历,吸收会员、建立教育人才库,向有关教学团体、机关单位举荐人才。聘请优秀知名学院院长、学术期刊编辑、教育企业家、教学研究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和荣誉理事,成立专业委员会,由各优秀学校组成教学研究中心。 学会章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会名称是中国教育研究学会。英文全称为:The Chinese Education Research Society,缩写为:CERS。 第二条本会由从事教学研究与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会员和团体会员 自愿组成,是全国性、非营利性、学术性民间社团组织。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三条本会宗旨: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尊师重教传统,宣传“科教兴国”思想,团结组织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相关法律,开展教学研究与创新活动,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促进教学科研人才的成长,增强我国教学研究工作者的科研能力,转化科研成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第四条本会职责:接受政府委托,协助主管部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收集整理教育信息和教研成果,为广大教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咨询服务,积极宣传中国教学研究专家,展示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辉煌经历,吸收会员、建立教育人才库,向有关教学团体、机关单位举荐人才。聘请优秀知名学校校长、学术期刊编辑、教育企业家、教学研究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和荣誉理事,成立专业委员会,由各优秀学校组成教学研究中心。

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

教案 教学过 (课前检测、预习新知、课 学、激励环节设计、随堂练习、课堂检测或课后巩固)【课前检测】 【预习新知】 【课堂导学】 [情境导学]观察下面四个几何体,这些几何体都是多面体.那么多面体有怎样的结构特征?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探究点一多面体及多面体的有关概念

1.多面体 (1)多面体是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所围成的几何体. (2)把一个多面体的任意一个面延展为平面,如果其余的各面都在这个平面的同一侧,则这样的多面体就叫做凸多面体. 探究点二棱柱的结构特征 2.棱柱 (1)棱柱的主要特征性质: ①有两个互相平行的面; ②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夹在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每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互相平行. (2)棱柱的这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两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棱柱的高. (3)棱柱按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分别叫做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4)侧棱与底面不垂直的棱柱叫做斜棱柱,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叫做直棱柱,底面是正多边形的直棱柱叫做正棱柱. (5)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棱柱叫做平行六面体,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平行六面体叫做直平行六面体,底面是矩形的直平行六面体是长方体,棱长都相等的长方体是正方体. 例1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棱柱的面中,至少有两个面互相平行 B.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平面一定是棱柱的底面 C.在平行六面体中,任意两个相对的面均互相平行,但平行六面体的任意两个相对的面不一定可当作它的底面 D.棱柱的侧面是平行四边形,但它的底面一定不是平行四边形

7.正三棱柱ABC—A′B′C′的底面边长是4cm,过BC的一个平面交侧棱AA′于D,若AD的长是2cm,试求截面BCD的面积. 解如图,取BC的中点E, 探究点三棱锥的结构特征 思考1我们把下面的多面体取名为棱锥,据此你能给棱锥下一个定义吗?棱锥的底面、侧面、侧棱、顶点分别是什么含义?你能作图加以说明吗? (1)棱锥的主要结构特征: ①有一个面是多边形; ②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2)棱锥中有公共顶点的各三角形,叫做棱锥的侧面; 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 相邻两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 多边形叫做棱锥的底面; 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叫做棱锥的高. (3)棱锥按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分别叫做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三个棱锥从左到右可分别表示为S-ABC,S-ABCD,P-ABCDE.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与底面的形状是相似多边形. (4)如果棱锥的底面是正多边形,且它的顶点在过底面中心且与底面垂直的直线上,则这个棱锥叫做正棱锥.正棱锥各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三角形,这些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都相等,叫做棱锥的斜高. 如图:

中国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

中国石油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 一、基本情况 四川石油管理局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点研究院,专门从事石油天然气钻采工艺技术及装备工具研究,并进行钻井试油工程现场特种技术服务。在长期与川渝地区高温高压高含硫地层,多产层、多压力系统地层,各种软硬交错复杂地层的较量中,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钻井工艺技术,擅长解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钻井技术难题。在定向井及水平井、欠平衡钻井、气体钻井、井控和油气井抢险灭火、油气井测试、钻井取心、钻井液及堵漏等多项技术领域名列全国前茅,有的已跨入了国际先进行列。 我院拥有一支掌握国际先进装备(工具)、技术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业界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队伍,从事科研和技术服务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0%;我院拥有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欠平衡钻井、气体钻井、定向钻井、油气井测试、取心工具和装备,固定资产原值近4亿元。 多年来,我们先后参与打成了我国第一口水平井磨3井、第一口气体钻水平井白浅111井、第一口全过程欠平衡钻井邛西3井,以及三口亚洲第一深井:关基井(7150米)、塔参1井(7200米)、塔深1井(8408米);参加了世界著名的科威特油井灭火大会战。先后获得国家、集团公司、四川省、管理局科技进步奖近400项,其中国家级奖24项、省部级奖90余项。2006年,我院承担了2项国家“八六三”科技攻关项目。我院的特色技术服务和特色产品已遍及国内各油田以及科威特、伊朗、伊拉克、埃及、印尼、印度、新加坡、越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委内瑞拉等国,2006年特色技术服务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 二、实习目的和内容 1.实习目的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要学好理论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外,到现场实习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涉及到各门专业课的学习,此时安排学生到现场参观、顶岗、听讲座、搞社会调查等活动的生产实习,有利于学生将课堂学习内容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增加感性认识,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

2019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

2010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2010年是我国教育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这一年,教育研究也取得新的进展。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理论成果众多,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报告根据有关文献,对2010年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评析。 一、育人为本与教育的价值取向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坚持育人为本,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构建育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和教育价值观。 (一)育人为本: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学者们普遍认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深刻反映了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强化了教育培养人的重要使命。 有学者指出,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仅要关注人的当前发展,还要关注人的长远发展,更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还要关注服务对象——国家和人民,不断满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不断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1]有学者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全社会都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

中船重工----7打头的各研究所介绍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各研究所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简称中船重工)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由中央管理。 中船重工是我国船舶工业的骨干力量。拥有48个工业企业、28个科研院所、15个控股、参股公司,分布全国20多个省市。其中包括驰名中外的大连造船厂、大连造船新厂、渤海造船厂、山海关船厂、北海造船厂、武昌造船厂和中国舰船研究院以及中国船舶贸易公司、中国国际海洋石油工程公司等。 中船重工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可承担30万吨超大型船舶在内的各种民用船舶、海洋工程和大型水面水下战斗舰艇、各种军辅船和水中兵器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研究、设计、建造和修理。自行设计、建造的上百种民用船舶、海洋工程和其它机电产品,出口到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利用造船和军工技术开发的数百种非船舶产品进入国内航天、冶金、轻工等20多个行业和领域。 中船重工的经营范围包括:集团公司和成员单位全部国有资产;承担以舰船为主的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经营国内外民用船舶、设备和非船舶产品的设计、生产、修理;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境外带料加工、工程建筑、安装、境内外投融资以及国家授权、委托法律允许的其他业务。 (中船重工集团第七○一研究所)

https://www.doczj.com/doc/3112219425.html,/news/hire.asp?id=595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是我国从事舰船研究设计的国防核心科研事业单位,被誉为“战舰的摇篮”。本部位于湖北武汉市繁华市区,在上海设有分部。 本中心由多种专业、多学科的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工程师等组成主体队伍,其中包括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获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等学者和科技精英。 本中心下设有总体研究室(部)、专业研究室、计算中心和情报研究室等部门。建有国家级电磁兼容性重点实验室,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舰船电磁兼容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以及船舶与海洋工程和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先后获得34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成果,连续多年获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称号,2005年又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 热忱欢迎有志投身舰船事业的高层次人才到我中心建功立业,谱写出你人生辉煌的一页。 七○二所 建于1951年,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地处太湖之滨-江苏无锡,在上海设有分部,在职职工800余人占地1000余亩。主要从事舰船及水中兵器、海洋工程等领域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和声隐身技术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高性能船舶与水下工程的研究设计与开

聚焦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聚焦深度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房山教师进修学校周长凤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这是首次在国际课程改革的重要文件中明确使用“核心素养”一词。自此,我国基础教育界便“卷起”了一股核心素养的“旋风”,教育也由知识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对核心素养概念的关注与讨论,承载着人们对教育寄予的所有美好期望,其尊重双基、功能论思想(指向问题解决)、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等诸多观点都非常具有合理性。核心素养关注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指向的是学习结果。所以,在近两年时间里,一些与学相关的高频词“学生”“学习”“学习科学”“深度学习”等不断见之于报端和学术论文中,为什么学、学什么、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成为每一个教育者关心的话题。本文笔者仅围绕“深度学习”展开讨论,谈谈如何通过深度学习,让核心素养“软着陆”。 一、深度学习的提出、理论基础与内涵特征 (一)深度学习的提出 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对学习的认识也日益深刻,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特定学习概念的表达以及相关的专题研究实际已由来已久。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 开展了一系列对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并在 1976 年联名发表的《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①一文中根据学习者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将学习者分为深度水平加工者和浅层水平加工者,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这两个相对的概念。此后,Ramsden、Entwistle 和Biggs 等学者在这一概念基础上都对深度学习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相对而言,国内对深度学习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而且最早是由教育技术界广为关注,这与 AECT2004 教育技术概念的传播有密切的联系。2004 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重新修订了教育技术的定义,其中突出强调了深度学习的思想理念,并将促进深度学习作为教育技术的重要目标②。随着 AECT2004 定义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广泛传播,深度学习也开始得到国内教育技术研究者的关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Marton F,Saljo 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Outcome and process[J].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76,(46): 4-11. ②雷钢.从 AECT 定义演变看教育技术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13-15.

教育重演论与中国教育改革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教育重演论与中国教育改革 ●张红霞 聂克?福斯克特 一、教育重演论的概念与历史 教育重演论(R ecap itu la tion theory of ed u2 ca tion)的基本原理是,第一,一个人的教育发展是一个过程。进入高一级的教育阶段一定是以通过了低一级的教育阶段为前提,阶段不可跳跃或颠倒。第二,现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对人类文化(原仅限于欧洲文化,本文将其引伸为整个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一种认知(Cog n i2 tive)意义上的重演,即现代人的认知发展(Cog2 n itive d evelopm en t)是对其祖先认知水平长期演化过程的浓缩,①恰以生物学上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过程重演祖先的进化过程。根据对儿童语言发展及语言文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伊根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划分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四大阶段:神话(敏感)阶段(4、5岁—9、10岁),浪漫(敏感)阶段(9、10岁—14、15岁),哲学思辨(敏感)阶段(14、15岁—19、20岁)和隐喻批评(敏感)阶段(大于19、20岁)。② 处于神话阶段的儿童,其思维特征与历史上使用神话阶段的人类相似。他们的智力工具和知识成份不是理性的和逻辑的,而是情感上的和道德上的。据前人研究③,神话的特殊作用有四,一是提供使用者智力上的肯定感、安全感。而神话阶段的儿童也恰好要求精确、具体、肯定的概念。第二,神话和孩子们一样缺乏时 空观,规律观,缺乏逻辑联系和因果关系。第三,神话忽视世界的客观性和统一性。第四,神话故事往往建立在简单的二元论的基础上,生死,好坏,勇敢与胆小,自然与文化等等。这和孩子们的精神生活中最原始的二元化概念相同。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兴趣进而开始注意现实中的二元对立物与神话中的二元对立物的差异。现实中的能力有限的英雄会比神话中的能力无比的英雄更有吸引力。这标志着他们已进入了“浪漫阶段”。通过对现实的观察,孩子们又开始懂得,界于二元对立体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连续体;他们开始注意事物的规律性。这已是进入“哲学思辩”阶段的标志。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会发现某些既定的定律不能完美地解释所有相关的现象,因此他们要发明自己新的模式去解释世界,这就是隐喻批判阶段。这里要稍加说明的是,此外“浪漫”和“哲学”二词是广义的、超出我们常用的含义。 教育重演论还进一步指出,为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学习内容应该放在一定形式的文化背景之中。以读、写教学为例,对于孩子来讲,没有内容的纯粹的读、写技巧的训练不仅是低效的,而且破坏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不要作大量的认字和默写生字的训练,而要作大量的读故事、写故事的练习。大量的阅读不应该被看做是课外的任务,而应该是包括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我国当前十大教育热点问题研究 【浏览字体: 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03-31 来源: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简介:该研究成果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8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集体项目“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批准号:GY200839;批准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重要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结论部分刊登在2010年8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上,并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教育学》2010.10)。 问题是时代的呼声。自觉地关注问题、回应问题,是我们的工作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改革也进入深水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正确对待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问题,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基于这一目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对当前我国十大教育热点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专题研究。这些研究从教育热点问题入手,努力用科学的教育理念、生动鲜活的案例,解读我国教育热点问题产生的症结和原因,全面总结国内外相关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解决教育热点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途径,力图形成促进教育自我完善、科学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化解矛盾,引领教育研究的方向,对推动教育的改革创新与科学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进入21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与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国教育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于2008年8月正式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工作。为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分别于2009年1—2月、2010年2—3月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收集到大量意见和建议,反映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热点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课题组主要以《教育规划纲要》意见征集为基础,对公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近年来两会代表意见中显示的教育热点问题、地市级教育局领导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课题组采用SPSS15.0的描述统计方法,对确定的教育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并排序。位列前10位的教育热点问题包括:高考招生制度问题、农村教师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择校问题、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教师评价问题、政府教育投入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幼儿教育普及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 这些热点问题反映了公众对教育的关切与期盼,其主要特征:一是覆盖面广,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方面

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 §1.1.1 棱柱、棱锥、棱台的 结构特征 一、核心知识点 探究1:多面体的相关概念 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围成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多面体的面,如面ABCD ;相邻两个面的公共边叫多面体的棱,如棱AB ;棱与棱的公共点叫多面体的顶点,如顶点A .具体如下图所示: 探究2:旋转体的相关概念 由一个平面图形绕它所在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旋转所形成的封闭几何体叫旋转体,这条定直线叫旋转体的轴.如下图的旋转 体: 探究3:棱柱的结构特征 1.概念:一般地,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prism ).棱柱中,两个互相平行的面叫做棱柱的底面,简称底;其余各面叫做棱柱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柱的侧棱;侧面与底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柱的顶点.(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叫棱柱的高) 关键点:侧棱平行且相等 注意点: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不一定是棱柱。 2.分类: 新知4:①按底面多边形的边数来分,底面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棱柱分别叫做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 ②按照侧棱是否和底面垂直,棱柱可分为斜棱柱(不垂直)和直棱柱(垂直). 拓展:正棱柱与直棱柱 常见四棱柱的关系 O ' /O A /A 轴 面 D 顶点 棱 A B 'C 'D 'A 'C B

. 3.表示:我们用表示底面各顶点的字母表示棱柱,如图(1)中这个棱柱表示为棱柱ABCD —A B C D ''''. 例 1.关于棱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只有两个面平行B.所有的棱都相等C.所有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D.两底面平行,侧棱也互相平行 探究4:棱锥的结构特征 1.概念: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个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锥(pyramid).这个多边形面叫做棱锥的底面或底;有公共顶点的各个三角形面叫做棱锥的侧面;各侧面的公共顶点叫做棱锥的顶点;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做棱锥的侧棱.顶点到底面的距离叫做棱锥的高; 关键点:侧棱交于一点 2.分类:棱锥也可以按照底面的边数分为三棱锥(四面体)、四棱锥…等等。 3.表示:棱锥可以用顶点和底面各顶点的字母表示,如下图中的棱锥S ABCDE -. 拓展:1.正棱锥 2. 四面体、正四面体与正三棱锥 探究5:棱台的结构特征 1.概念: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底面与截面之间的部分形成的几何体叫做棱台(frustum of a pyramid).原棱锥的底面和截面分别叫做棱台的下底面和上底面.其余各面是棱台的侧面,相邻侧面的公共边叫侧棱,侧面与两底面的公共点叫顶点.两底面间的距离叫棱台的高. 关键特征:各侧棱延长后交于一点,也是判断棱台的方法 2.分类:类似于棱锥. 3.表示:棱台可以用上、下底面的字母表示 拓展:正多面体 二、典型题型 三、当堂检测(时量:5分钟满分:10分) 1. 一个多边形沿不平行于矩形所在平面的方向平移一段距离可以形成(). A.棱锥B.棱柱C.平面D.长方体 2.棱台不具有的性质是(). A.两底面相似 B.侧面都是梯形 C.侧棱都相等 D.侧棱延长后都交于一点 3.已知集合A={正方体},B={长方体},C={正四棱柱},D={直四棱柱},E={棱柱},F={直平行六面体},则(). A.E F D C B A? ? ? ? ? B.E D F B C A? ? ? ? ? C.E F D B A C? ? ? ? ? D.它们之间不都存在包含关系 4.长方体三条棱长分别是AA'=1AB=2, 4 AD=,则从A点出发,沿长方体的表面到C′的最短矩离是_____________. 5. 若棱台的上、下底面积分别是25和81,高为4,则截得这棱台的原棱锥的高为___________. 四、课后作业 1. 已知正三棱锥S-ABC的高SO=h,斜高(侧面三角形的高)SM=n,求经过SO的中点且平行于底面的截面△A1B1C1的面积. 2. 在边长a为正方形ABCD中,E、F分别为AB、BC的中点,现在沿DE、DF及EF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审结果一览表一等奖(15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名次学科姓名单位成果名称 成果 形式 发表出版单位或 适用范围 1 教育发展战略郝克明国家教育发展 研究中心 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着作广东教育出版社 2 教育心理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 心理学整合研究 着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3 教育发展战略“中国教 育与人力 资源问题 报告”课 题组 教育部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 国 着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基础教育魏国栋人民教育出版 社 面向21世纪中小学教材建设 现代化研究与实践 研究 报告 人民教育出版社 5 教育经济与管 理 陈玉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评价学着作人民教育出版社 6 教育心理莫雷华南师范大学文本阅读双加工理论的系列 实验研究 论文心理学报 7 体育卫生美育杨贵仁教育部体育卫 生与艺术教育 司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 研究 报告 大中小学校 8 教育经济与管 理 杜育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着作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9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吴康宁南京师范大学课堂教学社会学着作南京师大出版社 10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廖哲勋 田慧生 华中师范大学 中央教育科学 研究所 课程新论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11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着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12 教育理论与教 育史 刘海峰厦门大学中国考试发展史着作 华中师范大学出 版社 13 国防军事教育雷渊深军事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教育发 展史 着作军事科学出版社 14 国防军事教育于清吉总参军训和兵 种部 我军新型院校体系类型结构 研究 研究 报告 军委、各总部 15 国防军事教育向德全空军工程大学军事教育评价发展研究研究 报告 总部机关、军事 院校 二等奖(73项,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以得分多少排序)

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 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简介:本报告系2008年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课题“中国教育竞争力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Y200846;课题承担单位: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课题负责人:王素。本报告曾摘登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7日第四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科学技术竞争力的核心是人才竞争,而人才培养要靠教育。 教育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要素和基础。国家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教育竞争力则是国家竞争力在教育领域里的体现。国内外对竞争力问题的研究广泛涉及经济、社会、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而近年来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各国人才与教育的竞争,教育竞争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教育竞争力的内涵 一般认为,竞争是指不同主体之间由于机会、资源等问题而产生的,为获得或实现既定利益与目标的行为过程。竞争包含了几大要素:竞争主体、竞争缘由、竞争目标和竞争领域等。英文中“竞争”(competi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ompetere,意指“寻求”,适时适地为疑难寻得适切的解答。现代英语中compete为动词,是指为赢得某一对象而与他人进行对抗、比赛;竞争为名词,可指参与竞争的人,也可指力量、技巧、能力等的较量或对抗行为。 竞争力是指不同竞争主体在竞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较之对手处于优势地位的能力。从竞争主体来看,竞争力是其具有的某种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组织能力、盈利能力、市场销售能力、核心能力、创新能力或综合能力;从主体比较来看,竞争力是竞争主体的某种优势,这种优势可能是投入要素的优势,也可能是竞争过程中的行为优势,或者可能是投入产出的效率优势,还有可能是竞争主体所处的环境方面的优势;从竞争客体来看,竞争力是主体对客体(要素)的吸引力;从竞争结果来看,竞争力最终反映在主体的获益大小上,可以是出口份额及其增长,也可以是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课题主持人:王素;核心成员:方勇、孙毓泽、苏红、王小飞、李协京、李建忠、姜晓燕、田辉、胡玲、蓝建;报告执笔人:王素、方勇、苏红、孙毓泽。

关于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关于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现状的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一系列教育政策的颁布和实施,我国义务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之国内对义务教育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本文试图运用文献内容分析法对2000~2007年义务教育的研究论文进行总结,通过梳理纷繁复杂的义务教育研究来分析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及不足。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因素,是提升国民素质、弘扬本民族文化、传播人类科技和文化基础知识、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2006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及“二免一补”政策实施之后,义务教育更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 二、研究方法的运用 本文运用的是内容分析法的发展分析模式,即A-X-T模式。发展分析模式是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内容资料量化结果的比较,分析该对象的发展过程、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模式。本文试图运用此模式来分析国内义务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及不足。在本文中,A表示选取的样本来源,即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核心期刊,X为同一内容变量,即有关义务教育论文,T表示抽取样本的不同时间,T1~T8分别表示2000~2007年。具体操作是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项,以“义务教育”为检索词,时间分别设为2000年到2007年,范围为核心期刊。本文主要从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的问题领域、研究性质、作者单位、研究形式、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三、统计研究及相关结果 1.义务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文对每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义务教育的论文数量进行了统计,统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