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1、填空题大家自己网上找些看看就好了,仅列出部分,其他自己网上查找。

2、名词解释也仅是根据老师平时讲课时提到的列出,并不可能完全都是。5篇文献必有一

篇名称是名词解释。

3、老师明确回复5篇文献只会出在简答题上,不会出在论述题上。

4、论述题一题是《文学理论》或《批评意识》整本书的概述,另一题可能是艾布拉姆斯的

文学四要素。

一、填空题

1.文艺学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个分支。

2.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通常文学本体论、作品构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等五个方面。

3.文学理论作为对文学普遍问题的理性思考,具有自己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科学性。(2开放性。(3实践性。(4)中介性。

4.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其中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5.关于艺术分类,最具有普遍性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其所使用材料和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不同,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

6.着眼于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区分意象的类型,可以将意象分为兴象、喻象、抽象。

7.“落红万点愁如海”,诗句中的意象类型属于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

8.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精神愉悦性、2. 具体功利的超越性、3. 心灵的自由性。

9.文学媒介大体可以分语音媒介、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电脑媒介。其中,电子媒介又可以分为广播媒介、电影媒介、电视媒介。

10.真正的文学语言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两个不同取向:其一,文学语言的具体性。其二,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抒情文本的现象层,是指具体可感的生活片段,如人物、事件、场景、景物等。

12.文学文本的意蕴层面,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是历史意蕴层次、第二是审美意蕴层次、第三是哲理意蕴层次。

13.网络文学的特点如下:第一,结构开放性、第二,传播便捷性、第三,技艺综合性、第四,语言解构性、网络游戏性。

14.文学创作的动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言语传达阶段。

15.创作准备阶段一般包括: 1.素材积累、 2,情感体验、 3.创作动因生成、

16.艺术构思的主要方法一般包括:(1)整合法、(2)简化法、(3)漫画法、(4)倒错法、(5)变异法等。

17.文学风格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在表现形态上,文学风格体现为作家的个性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等。

18.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很多,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摹仿论、表现论、实用论、语言论、游戏论和文化论。

(下面是5篇文献可能出到的填空题,可能是问某部作品的作者,或者问作品中提出的理论,或者问作品名称)

19.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提出“非个人化”理论。

20.罗兰·巴特的《作者的死亡》

21.弗洛伊德的《创作家与白日梦》提出创作即白日梦,即被压抑欲望的变相满足。

22. 韦勒克、沃伦的《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对文学作品本体的探索,其文本层次理论中提到人工制品、声音序列、读者的体验、作者的体验、作者有意识的经验和无意识经验的总和、社会的经验和集体的经验。

23.姚斯的《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中提出期待视野的概念。

24.伊瑟尔“召唤结构”“隐含读者”概念

25、文学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中国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

二、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

3.摹仿论:内涵:摹仿论是关于文学的本质在于对宇宙万物的摹仿的看法体系。这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观念,又可称为再现论。摹仿论相信,文学及其他艺术都是来自对自然的摹仿。摹仿论在西方的代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评价:摹仿论重视文学的社会历史属性,重视作者的意图及理性力量的作用,重视对超个人的社会现实的表征,这都有其合理性方面,但若以此来概括文学活动的全部则是远远不够的。

4、表现论:内涵:与摹仿论坚持文学来自对世界的摹仿不同,表现论强调文学是作家情感的外在表现的产物。强调文学是作者的表现的产物、重视作者在作品中的表现活动,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很早就重视表现论(诗言志、诗缘情)。

5、实用论:内涵:实用论强调文学对社会的功能和效用。中国古代儒家的教化理论就是一种实用论。孔子就非常重视诗歌和音乐在塑造心灵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他把文艺当作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评价:实用论关注文学的道德感化与社会功用,有可取之处,但又有忽视文学审美愉悦功能之嫌。

6、游戏论:内涵:游戏论是一种从文学创作的发生、性质及功能的整体上将文学归结为无功利的自由活动的理论。中国古代有关文学怡情悦性的理论与游戏论有类似之处。认为文学源于游戏或本质上就是游戏。康德最早从理论上系统阐述游戏说,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其本质特征就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由的合目的性,换言之,艺术作为自由的游戏,就是合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和自然的统一。西方代表人物:康德、席勒、斯宾塞

7、文化论:内涵:1、文学文化论是指6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的十分关注文学的文化属性的诸种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它大致包括解构主义、符号学、后期心理

分析、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从创作看,任何表达意图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阅读和批评看,对文学意义和性质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

9、艺术构思:艺术构思指的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10、陌生化:“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提出“陌生化”的概念。文艺创作不能够照搬所描写的对象,而是要对这一对象进行艺术加工和处理。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必不可少的方法。陌生化理论强调了文艺创作的根本目的不是要达到一种审美认识,而是要达到审美感受。托尔斯泰小说中常常使用陌生化手法,如在《战争与和平》中称“圣餐”为“一小片白面包”等等。

11、典型环境:所谓典型环境,不过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12、文学意象:(从文学意象的本体特征角度)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形象性、怪诞性为基本特征的表意之象。(从作家创构意象的角度)作家通过物我交融和情景合一所创造出的感性形态。

13、文学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独创概念,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文论史上,相传唐代王昌龄所作的《诗格》,最早使用了“意境”一词。文学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的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 2、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3.韵味无穷的审美特征。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

14、文学典型:文学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富于魅力的性格,主要强调在叙事性文学中,如小说;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为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5、文学风格:风格既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的艺术造诣的标志。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在这个定义所包含的几种因素中,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语言、体裁、意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情境,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从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整体中呈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则是风格的现实的审美标记。

16、文学流派: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作家由于文学见解、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而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作家

群。判定一个文学流派有三条标准:(1)是否形成了有影响的作家为代表的作家群;(2)这个作家群的思想倾向、创作原则、文学见解和审美追求是否相同或相似;(3)这个作家群的成员在创作实践中是否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人风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似的艺术风格,即流派风格。

17、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

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18.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

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有正向顺应与逆向遇挫两种。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一方面,本文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遣动读者的想象。

20.文学忠诚:首先,作家必须热爱文学。作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爱好者,他必须热爱文学到了痴迷的程度,甚至把文学当作生活的意义所在。其次,作家必须献身于文学。任何职业都需要敬业精神,但文学创作要求更高,不仅是一般的敬业,而是献身、是付出整个生命。

21.作家修养:就是指作家通过后天的努力,自觉地提高文学创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作家修养包括思想修养、文化修养、文学修养三个方面。作家的思想修养包括认识水平的提高,还包括精神境界的提高。作家的修养还包括文化修养,即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作家的修养还包括文学修养,也就是直接提高文学创造的能力。

22、创作个性:文学创作是艺术个性的创造,对作家而言,就是创作个性的生成。创作个性的形成,既是作家区别于常人的标志,也是作家成熟的标志。创作个性的第一个特征是本真性。作家在创作中已经不是现实的自我,现实的自我不是真我,而是异化的自我。创作个性的第二个特征是独特性。在文学创作中,作家的个性得到解放,独特性得到充分发展,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因此,文学形象才那么新奇、那么独一无二、那么丰富多彩。只有拥有了独特的个性,作家才区别于普通人,成为作家。

23、文学天赋:指的是先天具有的而且在后天获得发展的某种禀赋、才能。文学天才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丰富的想象力和意象思维(即所谓形象思维)的能力和情感的丰富性、敏感性和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以及强大的语言运用、表达能力。

24、《作者的死亡》:罗兰·巴特批判了传统的作者观,他认为所谓作者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当人们脱离了中世纪,发现了个人的魅力,发现了“人性的人”,在文学方面赋予作者以最大的关注,这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在当代社会,作者已经开始步入了他的死亡,文学叙述不再是为了直接对现实发生作用,而是为了一些无对象的目的,诸如象征活动本身。这样,作者与作品就发生了分离,作者的声音就渐渐隐没了,写作也才真正开始。罗兰·巴特认为,写作实际上是非个人性的,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活动。

25.《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在本文中提出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和“非个人化”理论。艾略特的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的着眼点首先不在个别具体的作品,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

艾略特不仅把整个文学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把每一具体文学作品也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他的“非个人化”观点认为,首先,艾略特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对他的客观评价。其次,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再次,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三、简答题

第一章导论

1、文艺学包括哪三个分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一般认为,文艺学可以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关于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中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似乎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看成‘文学史’。”

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显然又不是各自独立的,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文学理论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吸收养分以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以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史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文学史家若没有过硬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无法恰当地评判文学作品,也不可能进行科学的文学史研究。

2、建构文学理论有哪两种可能方式?

(1)从文学作品出发来建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理论多从文学作品角度来建构的,也即从众多文学作品中寻找规律和共同点去建构。像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对李白、杜甫二人的评价以及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都是在众多作品中总结出来的。

2)从哲学理念出发来建构文学理论

西方关于文学的论述常常是由哲学家完成的,文学观念只是他们哲学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与亚理士多德提出的“摹仿说”。

柏拉图——否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仅仅是摹仿世界的“影子的影子”,同作为世界的本质的“理式”隔了三层,因此是虚假的。由此他否定了艺术存在的合理性。

亚里士多德——肯定性摹仿说:认为艺术摹仿的世界同样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他甚至认为,诗比历史记录包含更大的真理性,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

3、文学与文学理论有何联系与区别?(此题为北师大考博试题,ppt和百度未找到答案)

◆文学理论有哪些理论资源?(是作为填空题出现的,所以此处不再列入简单题行列)中国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

第二章文学性质论

4、历史上出现了哪些代表性的文学观念?如何评价它们?

(一)摹仿论

评价:摹仿论重视文学的社会历史属性,重视作者的意图及理性力量的作用,重视对超个人的社会现实的表征,这都有其合理性方面,但若以此来概括文学活动的全部则是远远不够的。

(二)表现论

评价:1、表现论并不排除文学对外界对象的描写,但认为这些外界事物只有经过作家的自我与情感的过滤之后才具有意义。2、表现论强调文学表现自我情感,突出情感、想象和天才的地位,有其合理之处,但过于重视情感无疑以偏概全。

(三)实用论

评价:实用论关注文学的道德感化与社会功用,有可取之处,但又有忽视文学审美愉悦功能之嫌。

(四)语言论

评价:1、语言论的贡献:它突出了语言在文学创作、语言建构、文学解读中的地位,使文学语言以及作为语言系统的文学成为文学理论的焦点。2、语言论的局限:它有脱离作者、读者和社会历史,对文学进行孤立化研究的倾向。(五)游戏论

1、游戏论在解释文学的发生、创造的自由性时确实有深刻的地方。

2、但是细加推敲便可发现,游戏论本身并不是一个统一的理论,这里的游戏实际上涵盖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游戏:一是看重文学的非功利性与超越性的严肃的游戏,一是偏向文学的消闲性与娱乐性的轻松的游戏,——伊瑟尔在其近著《虚构与想象》中分别称之为自由的游戏与工具的游戏。

3、西方的游戏论主要属于自由的游戏论,我国古代甚至现代鲁迅的游戏论基本上是工具的游戏论,如何将两种游戏协调起

来是游戏论面临的一个问题。

(六)文化论

评价:文化论的贡献:它留意到新的文学经验与文学变异形态,有助于从多方面看待和理解文学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也有助于观察文学与社会文化的多重关系。文化论的局限:它有模糊文学与一般文化、文学与非文学边界的危险。

5、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2、文学的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

(1)文学是审美的,表明文学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质。这里强调的重点在于“特殊”。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文学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这种特殊性在于,文学意味着对现实抱有无功利目的,采取形象方式,表现主体情感评价。

(2)文学同时又是意识形态的,这表明文学具有自己的一般性质。这里强调的重点已转为“一般”。正是这种一般性决定了文学又同其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乃至经济基础具有普遍的复杂联系。这种一般性在于,文学可以被视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从而必然带有间接的功利目的,有时运用理性方式并具有认识因素。

总之,在文学的双重性质中,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意识形态性质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3、文学的双重性质及其复杂性:

(1)文学并不直接体现其意识形态性质,而总是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但是,保持审美风貌并不仅仅意味着超乎现实社会之上而升入纯审美境界,而可能同时意味着更充分地和巧妙地体现意识形态性质。

(2)在某些特殊情形下,文学愈是审美的,便往往愈能寄寓意识形态意图;

反之也一样,文学愈具有意识形态性,便往往愈注意突出审美特性。

(3)同时,上述双重性质也不只是文学独有的,其他艺术如音乐、电影、戏剧、绘画、书法等也具备。应当说,这种双重性质是一切艺术的共同性质但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在文学中,这种双重性质总是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之中,并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6.如何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一)话语蕴藉的含义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

从创作看,任何表达意图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通过话语系统去显现。从阅读和批评看,对文学意义和性质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这种话语蕴藉。

2、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1)本文,即有待于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以后章节中将要论述的典型、意境、意象等都是这样蕴藉于本文中的。

(2)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本文。本文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本文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就是说,本文是特定的,但本文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

(二)、话语蕴藉的修辞形态

话语蕴藉的修辞形态藉性质为含蓄和含混。

1、含蓄是本文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

在有限的话语中,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用清代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的话说,就是“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

换言之,就是以少寓多、小中蓄大,令读者品味再三。

2、含混有时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是本文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换言之,读者阅读本文时可能感到其中含蕴着多重意义,有多种“读法”。

第三章文学创造论

7.在研读《传统与个人才能》的基础上,评述艾略特的作者观。

1.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

艾略特:“现存的不朽作品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美的体系。由于新的(真正新的)艺术品加入到它们的行列中,这个完美体系就会发生一些修改。”

(1)艾略特的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的着眼点首先不在个别具体的作品,而是着眼于整个文学。这样,所有的文学作品在艾略特心目中并不是某些个人写下的作品的总和,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文学家们的个别作品只有放到这个有机整体中,只有与之产生紧密联系才会具有意义,才会确立自身的地位。(2)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并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存在物,而是处在一种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过程之中。新的作品不断地加入到这个有机整体中,引起了它的调整、适应和变化。文学批评就应当从作品与这个有机整体的相互关系中评价作品。(3)艾略特不仅把整个文学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把每一具体文学作品也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他认为,作品的各组成部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有机的组合。因此文学批评家在解释和评论作品时,对构成作品的每一个部分都应当与作品的整体相联系,这样才能获得准确和客观的解释。

2.“非个人化”理论

浪漫主义文学批评把表现情感、张扬个性作为立足点展开文学批评。艾略特坚持反浪漫主义立场,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

(1)比较的观点

1)(在历史意识中比较)艾略特把文学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会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把他放在前人之间比较、对照,我们才能获得对他的客观评价。

2)(在文学史中比较)把文学家放在文学史的长河中考察,就可以看到,文学传统具有强大的影响,每一位文学家的创作必定会受到它的深刻影响,当然他的作品也会对文学传统产生作用,只是这种作用是极其微小的。

3)总之,正是这种历史意识使一位作家面对传统,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正因为这样,文学家就不应当处处突出自己,而应当适应传统。也就是说他应当不断地使自己归附更有价值的东西——传统,不断地放弃自己,作出自我牺牲,这样他才能前进。

(2)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

在艾略特看来,文学作品中最好的部分,即使最个人的部分也就是他前辈文学家最足以使他们永垂不朽的地方。

艾略特认为,诗人的创作不是表现个性,诗人仅仅是艺术表现的特殊工具:种种的印象和经验借助于诗人的心灵用意想不到的方式相互组合则形成了诗。诗人的心灵是一种贮藏器,收藏着无数种感觉、词句、意象,搁在那儿,直等到能组合成新化合物的各分子到齐了,心灵的催化作用则开始发生作用,诗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来,诗的产生实际上是一个冶炼、化合的非个性化过程。

(3)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

浪漫主义批评注重的是艺术表现艺术家个人的情感,而艾略特则完全否定艺术的情感是个人的。他认为,诗人所未经验的感情与他所熟悉的感情一样可以供他使用,他的任务是把寻常的感情化炼成诗,旨在表现实际感情根本没有的感觉。

从根本上说,诗并不是感情,它之所以有价值也不在于感情的伟大与强烈,而在于艺术过程的强烈。

总之,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一反从社会历史、道德、心理以及文学家个人方面解释作品的传统批评方法,一刀割断了文学家与作品的联系,要求文学批评把注意力只放到作品本身中去,文学批评家的兴趣应当从诗人转移到诗。

在艾略特看来,文学作品不是文学家个人情感的表现,文学家也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真正具有个性。这样,他提出了一种从作品本身出发进行内在研究的崭新的文学批评观。

8.在研读《作者的死亡》的基础上,评述罗兰·巴特的作者观。

(1)何谓“作者的死亡”?

罗兰·巴特批判了传统的作者观,他认为所谓作者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当人们脱离了中世纪,发现了个人的魅力,发现了“人性的人”,在文学方面赋予作者以最大的关注,这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在当代社会,作者已经开始步入了他的死亡,文学叙述不再是为了直接对现实发生作用,而是为了一些无对象的目的,诸如象征活动本身。这样,作者与作品就发生了分离,作者的声音就渐渐隐没了,写作也才真正开始。

罗兰·巴特认为,写作实际上是非个人性的,只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活动。

(2)如何论证“作者的死亡”?

1)现代语言学为动摇作者的地位提供了分析工具。

2)作者主体性的丧失导致了作者的死亡。

3)读者的诞生预示着作者的死亡。

(3)为何提出“作者的死亡”?

1)强调文本本身的内在结构。

2)消解作者的主体性,从而开放文本。

3)将视角引向读者。

4)引出“互文性”概念。

9.影响文学创造动机的因素有哪些?

客观因素:外在机缘,外在机缘是建立在作家长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

例如:杜甫创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柳青创作《创业史》

主观因素:内在需求

功利性需求:如为了谋生、为了出名;针砭时弊,以文学批判和干预现实等。无功利性需求:如言说与情感表达的欲求;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的需求等。

功利性需求与无功利性需求的相互关系:

功利性需求向无功利性需求的转化:巴尔扎克

无功利性需求向功利性需求的转化:曹禺

10.简述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的主要观点。

创作即白日梦:被压抑欲望的变相满足

艺术家通过创作,使自己的潜意识中的愿望得到假想的满足,并且还能引发并满足读者自身的潜意识愿望。

梦与文艺创作的相似点:

1、文艺创作与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他的替代物。

2、文艺创作与梦一样,都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文艺创作同梦一样,也徘徊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个时间点之间,即“目前的强烈经验,唤起了创作家对早先经验的回忆(通常是孩提时代的经验),这种回忆在现在产生了一种愿望,这愿望在作品中得到了实现,作品本身包含两种成份:最近的诱发性的事件和旧事的回忆。”

3、文艺创作与梦一样,都表现出一种超现实性。

4、梦的显义与隐义之于文艺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梦与文艺创作的不同点:

“艺术作品又不象梦中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性的产物,因为艺术作品旨在引起他人的共鸣,唤起并满足他人相同的无意识的愿望冲动”

“作家通过改变和伪装来减弱他利己主义的白日梦的性质,并且在表达他的幻想时提供我们以纯粹形式的、也就是美的享受或乐趣,从而把我们收买了。”11.文学创造的过程包含哪两个阶段?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一)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1、艺术构思的含义

艺术构思指的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2、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1)记忆①记忆的不稳定性与文学的丰富性

②文学创造与作家的个体记忆

作家的童年记忆

作家的创伤记忆——“见证文学”

③文学创作与民族的集体记忆

文学与记忆的相互阐释

从文学的角度看记忆:记忆如何通过文学讲述

从记忆的角度看文学:文学如何承载和转化记忆

(2)想象

①再现想象: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

②比拟想象: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③虚构想象:凭空地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物想成异物。(3)情感

①情绪:由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应。

②感情: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其体验。

3、艺术构思的基本方式(也可以当做填空题出)

(1)综合

(2)突出和简化

(3)变形和陌生化

(二)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1、物化的含义

物化,即通过语言、文字、纸张等媒介,把精神性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物质性的文本。(简而言之,就是讲文学构思说出来或写下来)

2、从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①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②作家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3、语言的表达

①语词提炼

②技巧运用

③即兴

④推敲

第四章文学本体论

12.试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例如余光中《乡愁》)(下面只是帮大家分析了这一章节的理论,这一题很有可能出到,具体以哪一部作品为例不知,但是只要理论有了到时候分析具体就顺理成章了。)

㈠文学话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1、文学话语是内指的。(人们面对一个现实世界和艺术世界,普通话语指向现实世界理解为外,文学话语指向艺术世界理解为内,指向人们的内心世界即心理时间和心理空间里引起的体验,只要符合人们心灵体验的真实就行)

2、文学话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文学话语重视语言的表现功能,蕴含了作家的知觉、感情、想象等体验,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和“鸟”已不单单是自然之物了,凝结着作者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伤感、悲戚的心情在其中)

3、文学话语具有阻拒性。(也可以成为陌生化,即这种语言可能不合语法,甚至意思不能被人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如《静静的顿河》中太阳已出来,为何天空仍是黑色的?既然太阳变成黑色的圆盘为什么又会耀眼呢?因为葛利高里埋葬了爱人婀克西妮亚之后,心碎了,所以眼中一切都变了色,虽是白昼,但他犹如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㈡文学形象层面——读者在文学话语的感染下,经过想象和联想,便可在头脑中唤起一系列相应的具体可感的文学形象,构成一个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

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来理解,来源于生活的部分是客观世界,而高于生活的部分则是作者主观想象构思等加工创造出来的,所以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文学形象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虚构性和假定性是文学形象的前提,同时它也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才会让读者觉得合情合理。)

3、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文学形象作为艺术概括的方式,具有一般性,

但它始终不摒弃形象的特殊性、个别性,甚至还要突出、强化这个个别体,如马致远的《天净沙》提出给我们的就是一个孤独落寞、客居他乡的人物形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一个人物,但同时它又代表了那个时代落魄天涯、羁旅异乡的失意文人的群体形象。具有一般和个别的统一。)

4、文学形象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黛玉是宝玉的的表妹,是一个美丽、聪颖、纤弱而又多愁善感的少女形象,这些都是确定的,可黛玉到底美在哪里?具有怎样的气质神韵,作者又没有具体的描写,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又是不确定的。)

㈢文学意蕴层面——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1、历史意蕴(如《水浒传》就描写了北宋时期一场农民起义,展示了农民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画面,记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特定事件。)

2、哲学意蕴(如陶渊明的《饮酒》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就富有哲学意味,渲染一种闲适避世的情趣。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形诸笔墨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言外之意”)

3、审美意蕴(审美意蕴是外在的,显而易见的,人们赏析文本时,最先呈现的是审美意蕴层面,其次才是历史和哲学层次。)

13.如何评价韦勒克的“文学的内部研究”?(需自行整理)

文学的内部研究:本体论的研究代表作《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人工制品”?

“声音序列”?

“读者的体验”?

“作者的经验”?

“作者有意识的经验与无意识经验的总和”?

“社会的经验和集体的经验”?

韦勒克的文本层次理论(1)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和格律;

(2)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3)意象和隐喻,即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

(4)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这可以由意象和隐喻几乎难以觉察地转换成;

(5)由叙述性的小说投射出的世界所提出的有关形式和技巧的特殊文体;(6)文学类型的性质问题;

(7)文学作品的评价问题;

(8)文学史的性质问题。

十四、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你对恩格斯提出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命题的理解和认识。

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

(一)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如《红楼梦》中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就是环绕着她的典型环境的产物。她自幼饱读诗书,才思聪慧,使她善于思考。年幼丧母,礼教的约束相对少,才有个性自由滋生的空间。寄居贾府,贾府的生

存环境与她自己格格不入。寄人篱下的凄苦和寂寞,使她常常临风落泪,对景伤情。林黛玉从内到外就是这样被环境决定着。典型人物不仅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二)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如《阿Q正传》中阿Q本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可当他从城里回来,把满把的铜和银往酒店柜上一甩,就成了全村人关注的中心,尤其当革命的风声传到乡下,阿Q大叫:“造反了”又立刻改变了他与未庄的现实关系,连赵太爷这样的人物见了他也害怕了。充分显示了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的反作用。这种现象在无产阶级英雄典型那里表现得尤其充分。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典型人物离不开典型环境的,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谈、行动都失去了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反过来,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没有了典型人物,这个系统就失去了中心成了一盘散沙。

所以,恩格斯关于“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是一个整体性命题,不宜拆开来理解。

十五、文学意象有哪些特征?

1、文学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以表达哲理和观念作为他们创造意象的目的和最高审美理想。如卡夫卡《变形记》通过商品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大甲虫的意象,深刻地表达了关于人性异化的思考。

2、文学意象的表现特征是象征性。

关于象征,黑格尔有过明确的论述:

“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因此,我们在象征里应该分出两个因素,第一是意义,其次是这意义的表现。

3、文学意象的形象特征是荒诞性。

对于文学意象的荒诞性特征,中国古代文论早有所揭示。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指出《庄子》、《列子》及《离骚》等”愈出愈奇,不可思议”的荒诞性特征。(1)艺术形象上的荒诞性。如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刑天,头被砍掉后,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

(2)生活情理上的荒诞性。《等待戈多》描写两个流浪汉在荒野里无望的等待一个不明身份的人——戈多的,表现人类对无望的未来充满期待的荒谬悲剧。

十六、文学意境有哪些特征?中国古代文论如何对意境进行分类?

文学意境,指的是抒情型文学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与联想的空间。

特征:1、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的三种类型:

(1)类型一:景中藏情“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类型二:情中见景,直抒胸臆。无形的情转化为有形的景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涕下”

(3)类型三:情景并茂情因景生,融情于景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是虚实相生。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台,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与描写。

虚境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和统帅的地位。

3、意境的审美特征是韵味无穷。“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意境的分类,理论上尚待深入。中国古代文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分类方法。(1)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他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艺概》)

花鸟缠绵,是指一种明丽鲜艳的美

云雷奋发,是指一种热烈崇高的美

弦泉幽咽,是指一种悲凉凄清的美

雪月空明,是指一种和平静穆的美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又提出一种分类方法。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举例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十七、什么是文学流派?判定一个文学流派有哪些标准?

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作家由于文学见解、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等方面相似或相近而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作家群。

判定一个文学流派有三条标准:

(1)是否形成了有影响的作家为代表的作家群;

(2)这个作家群的思想倾向、创作原则、文学见解和审美追求是否相同或相似;(3)这个作家群的成员在创作实践中是否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人风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似的艺术风格,即流派风格。

第五讲文学消费与接受论

十八、文学消费的广义和狭义分别指什么?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也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

狭义的文学消费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1、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可能出在填空题里)

①文学消费具有一般的商品消费的性质

②文学消费具有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的性质

十九、在研读姚斯《作为向文学科学挑战的文学史》一文的基础上,简述该文的主要观点。

①提出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考察文学史

②提出“期待视野”这一概念

二十、什么是期待视野?简述期待视野的正向顺应与逆向遇挫对于文学接受的意义。

期待视野的含义: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名词解释里)

期待视野的正向顺应与逆向遇挫对于文学接受的意义:

实际上,真正赢得大多数读者喜爱的作品,往往既有顺向相应又有逆向遇挫。一方面,本文不时唤起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读者

的期待惯性,以出其不意的人物、情节或意境遣动读者的想象。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读者既会因旧有经验的重温而快适,又会因期待视野得以丰富补充而欣慰。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显然与这样一种对读者期待视野丰富补充的程度,也就是超越读者期待视野的程度有关。

二十一、什么是文学接受中的误解?误解分为哪两种情况?

文学接受的过程也就是读者对某一作品阅读理解的过程。由于“期待视野”的存在,读者之于作品,必然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成份,即阐释学理论所指出的“前理解”。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相悖即为“误解”。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义有所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二十二、什么是文学接受中的共鸣?(也可以作为名词解释出现)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另一种意义上的共鸣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共鸣产生的条件:

一是作品本身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二就是读者的期待视野中必须含有与作品相同或相似的思想见解与情感体验。

二十三、什么是文学接受中的净化?(也可以作为名词解释出现)

文学的净化就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而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

概括地说,所谓“净化”,就是读者通过阅读作品而达到的一种“杂念去除,趋向崇高”的自我教育效果。

净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读者可以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因而暂时忘却世俗困扰和人生烦恼,维持心灵的平衡。

其二,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使读者的某种情绪得以宣泄,使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使扭曲的人格变得纯正。

从内在关联来看,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净化,实质上,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情感打动之后,所实现的一种人格提升。

论述题

一、在中国古代,“文学”一词的含义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出现的文学的三种含义:

1、先秦时期——是最广义的文学观念,所以也是最初期的文学观念。这时的文学与学术是分不开的,文学兼有文章和博学双重意义。

2、两汉时代——文和学分开来讲了,文学和文章也分开来讲了,把词章一类的称为文或文章,把含有学术意义的作品称之为学或文学。

3、魏晋南北朝——将文学看作学术中的一种,遂有玄学、经学、史学、文学。此时的文学与现代人所用的一样,还在文学中有了“文”“笔”之分。文是美感的文学,笔是应用的文学,文是情感的文学,笔是理知的文学。

4、隋唐时期——取消“文”“笔”之分。他们以笔为文,反对骈俪,看不起专讲辞藻、音节的文章。重在内容,主张明道。只做到以古人著作为标准。

5、北宋时期——北宋时期以学为文,主张文以载道,以圣贤思想为标准。(四)文学的现代义

文学的现代含义是: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以有文采的语言去表情达意的艺术样式。这样的文学术语基本上体现了狭义用法,是现代学术分类机制的产物,是目前世界上通行的一种用法。当然,与此同时,文学的广义用法也并没有消逝,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被采用。不过,把文学视为语言性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用法。

二、如何评价刘若愚对艾布拉姆斯“文学活动四要素”图示的修订?(或者艾布拉姆斯文学活动四要素是否现今还适用?)

三、二选一题

在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任选一本,对其进行整体概述。

四、乔纳森·卡勒说:“文学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认为是文学作品的任何作品”你如何理解和评价卡勒的观点?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一一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 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 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 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 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 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 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 “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 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 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 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 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样的。如《诗经》中的《硕鼠》表达了人对老鼠的厌恶,比以此引申为恶人。而秦观词:“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中的老鼠,又作为艺术作品中的可爱小生灵了。人的感觉不当可以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和道德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的关系。只有人才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 (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 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文学是审美的艺术:6.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7、情感性 (一)文学的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二)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 1)审美是一种非实用而又使人产生情感愉悦的活动。 2)审美是一种非概念而又能引起情感与认知的自由协调运动的过程。 3)审美是一种个体的同时又可以普遍传达的内心情感体验。 由审美价值评价的上述特征可以看出,情感构成了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文学的主要目的是表达情感,以情动人,情感因素在文学中具有主导形式,因此,情感性成为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重要特征。 文学的情感性的形式尽管有不同,但都是要发乎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 (三)情景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1)审美艺术是人类在一定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创造活动,其中既表现了创造者的感性直观,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也融合了创造者的理性观念,因此是直观与认识,情感与理性的相互统一。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题

文学理论课后习题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2.文学批评: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指分析评价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是批评主题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 3.文学史:文艺学三分支之一,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理清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4.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2、任务: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5.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6、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 第三章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通过主体的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2.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 3.游戏发生说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谷鲁斯 4.简要论述文学起源上的“劳动说”。 答: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5.试辨证说明文学发展的诸多原因。 答:1、经济因素决定着文学的发展。2、上层建筑各部门的相互影响制约着文学的发展。3、诸多因素形成合力,共同影响着文学发展。 第四章 1.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2.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答: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具体的说,文学的双眸意识形态表现在,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力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结构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力性、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和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在无功利、形象、情感中隐含功利、理性和认识。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这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的属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双重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由此看,文学具备审美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即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4.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十章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

(完整word版)文学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理论期末考复习 1、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意义 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人的创造是依靠自己头脑的思考,在创造过程开始之前就已考虑到了自己创造的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人的生活活动对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对象”指客体,“诗意情感”是指诗化客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是指外化,呈现,形式化。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这样才能生发出诗化的关系,而不像动物的生命活动完全从属于自然。在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人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条件自由地选取感觉事物的角度,人感觉事物的角度又是多样化的,人的生活活动除了经济技术和革命实践意义之外,就是审美创造意义。 ②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自觉”在哲学意义上自己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动”指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目的性”是指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根据一定的需要而设计的,“合规律性”是指人的生活活动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合乎或遵循一定规律的。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它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在这种创造中,可以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也就是达到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生活活动是对人“本质力量的确认”。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

力量的确认,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的层次上是审“对象”,而在深蕴的层次上,却是通过对象来审“自己”。只有在先在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审己”。同时,文学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认。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出来,使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2、模仿论和表现论有什么区别。 ①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作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 反映,表现论则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英国浪漫诗人华兹 华斯曾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我流露。” ②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虽不否认这一 点,但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因而看重考据 式的批评。 ③表现论不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而是将文学创作同科 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劳动在文学发生中的意义。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切其他基 本活动的前提,这一方面在于人要满足基本生存需要后才能从事 其他活动,另一方面在于人就是在这种生产活动中生成的。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的活动都伴随着一个自觉的目 的,而这一目的又是源于某种需要而设定的。如,史前人类在集 体进行的劳动中,为了协调行动,交流情感与信息,减轻疲劳等,就由这些需要产生了语言和最初的文学。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中大都描

文学理论期末考试试题库整理

1、什么是文艺学? 2、什么是文学理论?(学科归属、研究对象、品格) 3、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4、艾布拉姆斯《镜与灯》中的“镜”与“灯”各指什么? 5、文学活动的构成?例:什么是模仿论/表现论等?(四要素即四种理论视角) 6、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例:巫术发生说等概念?哪一种最合理?为什么?文学活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原因? 7、文学的含义?(三种含义) 8、什么是审美?审美指什么? 9、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属性? 10、怎么理解文学是一般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1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 12、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3、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 14、什么是话语蕴藉? 15、什么是精神/物质生产?关系? 16、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17、文学创造的客体与主体? 名词解释 1.话语:文学是一种话语。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 即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含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 2.陌生化(P142):以不常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任务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 而不得不以陌生化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的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使艺术描写不落俗套,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3.有意味的形式(P176):由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 意味的形式”。“意味”是指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形式,即“有意味的形式”。 4.艺术真实(P153):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诗意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 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特殊真实,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儿创造出来的审美化真实。) 5.熟悉的陌生人:别林斯基认为,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 为它来自生活,使读者能从这一典型形象联想到某些类似的人物。“陌生”是因为有这样个性特征的人似乎从来没有过,是寄托作家审美理想的新生命,指文学典型具有独特的个性,文学典型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古今唯一的独创,是一个读者熟悉的陌生人。 6.艺术发现(P127):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地依据自己 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7.期待视野P324:在文学阅读之先河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 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即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大一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 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 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 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 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 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 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 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点评也叫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它不需要谋篇布局,精心构思, 它一般都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偶有感悟的随意挥洒。 18.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 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1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或者构成环节包括世界、作者、作品 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该形成互相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20.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 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过程。 21.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读者。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中国文学理论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理论史》200601考试考前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1)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1)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1) ?命题阐述题复习指导 (3) ?问答题复习指导 (8)

第一部分考核方式介绍 一、考核形式:闭卷。 二、考试时间:2小时。 三、试卷结构: 本课程考试采用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命题阐述题、问答题。 (1)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2)命题阐述题: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3)问答题:共2题,每题20分,共40分。 第二部分复习指导 单项选择题复习指导 一、答题技巧 此类题型旨在考核对基本知识的记忆情况。题干常以陈述句或问句提出解题依据、目标、要求和方法等。备选答案是4个,但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其难点在于几个备选答案多是相似的,容易混淆。此类题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分辨正确和错误的能力,检查考生对课程基本内容,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类题型实际上也是判断题,只有经过判断才能将正确的、符合题意的答案选出。而能否选择正确,关键在于对课程内容和基本概念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二、复习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儒家文学理论的思想基础:“仁人”、“仁政”;儒家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思想及诗论;道家文艺思想的代表:《淮南子》;《周易》对“文”的观念的理解。 第二章:南北朝的“文笔之辨”及作品论;曹丕的《典论?论文》;钟嵘的《诗品》;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殷璠《河岳英灵集》中的诗论观点。 第三章:诗文革新运动;司空图文论及意义;黄庭坚的文学理论;严羽《沧浪诗话》的三大理论要点。 第四章:李东阳的“诗在六经中别是一教”;李梦阳的文学观;李贽的文学思想;汤显祖的文学思想;李渔的戏曲观;王夫之的诗论观点;叶燮《原诗》中的诗歌理论;桐城派姚鼐的文论;朱彝尊的词学理论。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1、填空题大家自己网上找些看看就好了,仅列出部分,其他自己网上查找。 2、名词解释也仅是根据老师平时讲课时提到的列出,并不可能完全都是。5篇文献必有一 篇名称是名词解释。 3、老师明确回复5篇文献只会出在简答题上,不会出在论述题上。 4、论述题一题是《文学理论》或《批评意识》整本书的概述,另一题可能是艾布拉姆斯的 文学四要素。 一、填空题 1.文艺学包括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三个分支。 2.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通常文学本体论、作品构成论、文学创作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等五个方面。 3.文学理论作为对文学普遍问题的理性思考,具有自己的品格,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科学性。(2开放性。(3实践性。(4)中介性。 4.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其中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 5.关于艺术分类,最具有普遍性的分类方式,是根据其所使用材料和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不同,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四大类。 6.着眼于主体与对象世界的关系来区分意象的类型,可以将意象分为兴象、喻象、抽象。 7.“落红万点愁如海”,诗句中的意象类型属于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 8.审美需要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需要,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 精神愉悦性、2. 具体功利的超越性、3. 心灵的自由性。 9.文学媒介大体可以分语音媒介、纸质媒介、电子媒介、电脑媒介。其中,电子媒介又可以分为广播媒介、电影媒介、电视媒介。 10.真正的文学语言必须同时具备下述两个不同取向:其一,文学语言的具体性。其二,文学语言的多义性。 11.抒情文本的现象层,是指具体可感的生活片段,如人物、事件、场景、景物等。 12.文学文本的意蕴层面,一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是历史意蕴层次、第二是审美意蕴层次、第三是哲理意蕴层次。 13.网络文学的特点如下:第一,结构开放性、第二,传播便捷性、第三,技艺综合性、第四,语言解构性、网络游戏性。 14.文学创作的动态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构思阶段、言语传达阶段。 15.创作准备阶段一般包括: 1.素材积累、2,情感体验、 3.创作动因生成、 16.艺术构思的主要方法一般包括:(1)整合法、(2)简化法、(3)漫画法、(4)倒错法、(5)变异法等。 17.文学风格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在表现形态上,文学风格体现为作家的个性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等。 18.关于文学起源的理论很多,历史上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摹仿论、表现论、实用论、语言论、游戏论和文化论。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考研重点笔记 1、文艺学:以~为对象,以揭示~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理论(研究~普遍规律即~的原理、范畴、判断标准等问题的学科;任务:~本质论,~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接受论)、~批评(对以~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活动和~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和~史(~发展与变迁的历史) 2、~活动: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由作品(与现实的差异: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作家(作者通过创作~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世界(~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具有精神性、审美性、意识形态性构成 3、~理论的性质:从学科归属上 看,是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以~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方法;对象和任务看,以~活动为研究对象,而~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又规定了~理论的任务即~发展论、~创作论、~作品论和~的消费与接受论;学科品格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的)4、~理论的基本形态:~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划分依据:~理论认识的客体:~活动的整体;~活动的流动系统:创作--~作品--~接受。~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消费5、马义~理论:是马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基;基石:~活动论(马义把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归结为人的生活活动,~艺术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能动创造,是一种“人学”),~反映论(马义从哲学的存在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艺术生产论(马在考察资经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活动的结果。一把艺术生产作为物质生产的比较对象,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二

文学理论复习要点整理

第七章文学接受 一、基本概念 1.文学接受,【百度: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 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读者,与其说读者是某种“人”,毋宁说读者与“作者”一样乃是人处于某种活动之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特质。只有当个体(人)投入对文学阅读活动中,并表现出能动的主体性时,文学接受中的“读者”才得以生成。 “读者”的演化——古典时代:被忽视的读者,被动式角色。接受美学及其之后的“读者”:主动式读者角色。当前的文化消费或文化产业理论,读者成为商品消费者或顾客。读者的消费者角色。 读者的作用——构成文学活动的接受主体(主体特征: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3.作品空白点,填空:英迦登提出,文学作品只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图示”或“骨架”, 其中留下了许多“未定点”、“空白”需要读者填补。 【自补对话:伽达默尔提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产。 召唤结构:由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即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结构机制。“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接受者在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由斯提出。当读者阅读的作品与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期待视野一致的时候,读者反而会失去阅读这部作品的兴趣。但是,当读者阅读的作品超出或校正了期待视野的时候,读者往往会兴高采烈,认为它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丰富了其审美经验,拓展了其的期待视野,为自己建立了新的审美标准。】 4.(阅读前的)素养储备,语言接受能力、生活体验、文学艺术修养 5.接受动机,指在文学活动中,推动接受者进行接受活动的心理驱力。在接受动机的驱使下,读者调动相应的全部主体力量展开对文本的接受行为。 审美动机; 娱乐、消遣动机; 求知动机; 受教动机; 借鉴动机; 批评动机

文学理论练习题及答案

文学理论练习题1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了后来影响久远的“____________”说。 2、____________是象征型文本的核心特征。 3、文学形象主要有文学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4、文学阅读效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____________、社会效果和____________效果。 5、“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孔子《____________》中,指文章和博学,被列为孔门四科之一。 6、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主要有再现型文本、____________、象征型文本及其多元呈现形态。 7、运用口语媒介的口语文学,往往有如下两种形态:一是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文学典型 2、文学史眼光 3、文学情境 4、审美感受力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请将判断结果填在题干的括号中,正确的填“√”,错误的填“×”) 1.从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和文学阅读的实际状况看,文学批评者的角色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学院型、媒体型、读者型。( ) 2.叙事性散文强调作者主观思想情感的抒发,在表现手法上以抒情为主,并辅以记叙、描写和议论。( ) 3.发生构成作家写作的核心环节。( ) 4.一种意象往往是为了表达特定条件下生成的一种观念或者认识,是受写作者个人意图支配的形象,而且一定要符合现实生活的形象特征。 ( ) 5.随笔以随想随议的方式发表作者在所见所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 ( )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为什么说文学创造中作为主体的作家始终处于主导性地位? 2、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文学媒介的特点中任意一个特点的认识。 2、你怎么样理解“媒介优先”理论,谈两种以上观点,并做简要论证。 文学概论练习题2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____________是文本的基本层面。 2、____________是最早的一种文学媒介。 3、塞万提斯的《____________》奠定了欧洲近代小说的基本样式。 4、叙事性散文包括____________、传记文学、游记等。 5、学习文学理论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一,____________;二,阅读理论;三,____________;四,思考问题。 6、高雅文化文本具有三种特征:语言形式创新、____________、个性化趣味。6、诗按其中抒情和叙事元素比重的不同,可以分为____________和叙事诗;按其是否遵守格律规范,可以分为格律诗和____________。 7、文学写作过程大致划分为____________、发生、____________、成文四个阶段。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剧本 2、原理批评 3、叙事诗 4、作品批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