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这一个知识点,主要考察方式为客观题。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思维过程包括哪些,其中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环节是哪一个,其次做定义反选题,最后例子反选属于哪一个思维过程。做题时抓住关键词,理解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的过程,也可以称为思维操作。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其他过程都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即从整体→部分(方面)。比如我们把一株树分解为根、茎、叶、花、果等。

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即部分(方面)→整体。例如,把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就能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和综合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不可分割。分析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进行分析,只有这样分析才有意义。综合是对各部分、各特征的分析来实现的。所以,任何一个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2. 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指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建立在我们对事物分析的基础上的。

分类是指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例如:西瓜、乒乓球、网球、橘子,通过比较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圆形物体,可以滚动。不同点是西瓜和橘子可以吃,乒乓球和网球不可以吃,可以用作运动器材。我们根据事物的不同和差异将他们分为水果类和运动器材球类。

3. 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即“留本去非”例如,石英钟、闹钟。挂钟都能计时,因此“能计时”使他们的共同属性,而形状、大小属于非本质特征。这是我们通过抽象得到的。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我们对事物的概括性认识。一般定理、定义和概念都是概括的结果。

4. 具体化和系统化

系统化使指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照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例如,我们在学习数学时,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由包括整数和分数。

具体化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例如,我们掌握了浮力的知识原理就可以解释轮船为什么可以在水面上航行。

例题: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舍弃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是( )

A.分析

B.抽象

C.概括

D.综合

【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思维过程是把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抽取出来,并且舍弃非本质属性。这是抽象的思维过程。因此答案选择B。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分析一个句子由哪些语言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巧。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有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无从分析。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面;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例如,学生读一篇课文,既要分析,也要综合。经过分析,理解了词义和段落大意;经过综合,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便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对事物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面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人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小学生用散装的零件自己组装成舰模或航模的过程;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指挥员在军事图上分析敌情,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等;还可以在思想上对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公安人员分析案情,学生解题等,这是分析与综合的最高水平。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例如,教师要讲清“思维”这个概念,必须与相近的“思想”这个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理性认识;它们的差异点在于,思想是理性认识的内容,思维是理性认识的形式。通过比较,对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准确了。 比较与分析、综合是紧密联系的。比较总是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或特性的鉴别与区分,因此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比较,分析是比较的前提。然而,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要比较事物,既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进行综合,离开分析与综合,比较难以进行。 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

思维的基本过程与解决问题资料讲解

思维的基本过程与解决问题 一、思维的基本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综合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分析可以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和方面;综合可以使人了解事物的整体和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个别方面之间的关系。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为了综合,分析才有意义;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者更加完备。 人与人之间存有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的差异,同一个人存有不同年龄的分析与综合的差异。例如,有的人善于分析;有的人善于综合;小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偏于对具体事物的分析综合的感性水平,中学生则提高到对事物的本质因素和内在联系的分析综合的理性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积极地引导,以促进他们一般思维能力的提高。 2、比较 比较是指在思考中确定各种事物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的过程。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比较某些事物,首先就要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分解出它们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各个方面。其次,再把它们相应的部分相应的属性和相应的方面联系起来加以对比,这其实就是综合。最后,找出确定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所以比较离不开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又是比较的组成部分。 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比较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同类事物间的比较,又我为纵向比较,或称顺序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分开来。另一种是不同类事物间的比较,又称为横向比较,或称交错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将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加清楚地呈现出来,还可以使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明确,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知识的混淆与分裂。 比较的原则是比较对象的相应部分或特点,根据同一个标准进行比较。否则,凤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或根据不同的标准,是无法比较的。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指在思考中抽出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并舍弃其它属性。概括是指地思考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联系起来。

思维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分析是将事物的组成部分和个别特征通过神经活动区分开来;而综合则是将事物的各个成份和个别特征联系起来,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比较是将几种有关事物加以对照,确定他们之间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抽象是抽出同类事物的一部分共同主要特征,摈弃该类事物的其他特征。 概括是事物的某类共同特征在脑中的结合。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通过分布、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借助于词的作用,就可以形成概念;反映事物关系的、概念之间的联系称为判断。把两个判断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一个新判断的过程,称为推理。通过推理,获得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称为理解。 由上述可见,思维是一个复杂的、高级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具有间接认识和概括认识的特性。 第四节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一般说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 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到处都有,时时都有。 找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 发现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依赖于以下三个条件: 1.依赖于主体的活动积极性。一般而言,主体活动量越大,接触面越广,越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掘平常人所不注意的问题总是属于从事研究、经常向未知世界探索的研究者。 2·依赖于主体的求知欲。求知欲在发现问题和明确的提出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追求某种现象或弄清某个问题的内部原因。求知欲高的人能在别人不发现问题的地方,在已有公认解释的事实中提出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他们对待一切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3.依赖于主体的知识水平。发现问题和明确的提出问题也和人的知识经验联系着。一个人知识不足,对于事物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究竟,会促使他提出许多问题。幼儿期(4~5岁左右)有人称之为“发问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儿童特别好问。他们有时候向大人提出“天上有人吗?”

思维的种类(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种类(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心理学中,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类型;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划分,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类型;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划分,将思维分为复制式思维与创造思维两种类型。从认识论的角度根据哲学界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性划分,人类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空间结构思维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一类以表征事物基本属性的作为思维材料,称为形象思维;另一类以表征客体位置关系或结构关系作为思维材料,称为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两者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心理学中所普遍认同的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后面要谈到的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复制思维与创造思维都离不开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的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例如,“修理电视机”这个问题十分具体:电视机的毛病出现在什么地方,如何排除故障等等。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几乎都不在实际拆开电视机之前,而在拆开电视机之后进行的实际操作之中,即在动作中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还有,运动员进行体操表演,也主要靠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以表象或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表象是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事物的表象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尤其是视觉表象。例如,幼儿计算应用题:“小明有5个苹果,吃掉3个,还剩几个?”他们在头脑中往往是利用苹果的直观形象数来数去解答问题。艺术工作者、文学家、建筑工程师也经常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所进行的“竹脑心算”、下盲棋,都主要是利用大脑中的“影象”来进行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故又称之为语词逻辑思维。例如,高中生学习数学、物理等课程,常常是以抽象思维为主来解决问题。政治工作者、哲学工作者常常是运用抽象思维解决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抽象思维又分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前者具有确定性,并反对思维过程本身自相矛盾;后者则具有灵活性,并强调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的统一。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逻辑思维是在形式逻辑思维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属于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应当相辅相成。 “曹冲称象”是一个辨证思维的典型例子。有人向曹操敬献一头大象,曹操想称一下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重,问大臣有什么办法。一位大臣说,可以砍倒一棵大树来制作一杆大秤。曹操摇摇头——即使能造出可以承受大象重量的大秤,谁能把他提起来呢?另一位大臣

思维的过程和形式

第二节思维的过程和形式 一、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高级形式,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来实现的。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则是由分析、综合过程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来实现的。 (一)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方面或个别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如我们把植物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一整套广播体操分解为若干节;把花的色、香、味分出来,等等,均属于分析。通过分析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和方面。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方面或个别属性、特征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如我们把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合成整个的植物;把若干节体操动作结合为一整套广播体操;把色、香、味综合起来成为一种具体的花等等,均属于综合。通过综合,使人们了解事物的整体和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个别方面之间的关系。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过程,是统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总是把部分、属性或方面作为整体的部分、属性或方面分出来,是从它们的相互联系上进行分析的;综合则是对分析出的部分、属性或方面的综合,是通过分析而实现的综合。分析为了综合,分析才有意义;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才更加完备。因此,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很难截然地划分纯粹的分析和综合。但是,这即不排除在学习活动中有时以分析为主或者有时以综合为主,也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在分析与综合能力方面的差异,以及统一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有的人善于分析,看问题似乎带着显微镜;有的人善于综合,看问题好象带着望远镜。 为了全面地认识事物或现象,必须进行多阶段、多层次的分析与综合。一般思维过程都包括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循环往复、渐次提高的过程。分析和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或者直接进行实际分析和综合;或者在思想上分出其主要部分和成分,确定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后形成整体等。 (二) 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加以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当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性质上的异同、数量上的多少、形式上的美丑、质量上的好坏时,我们就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这些事物和现象。比较可以在同一类事物和现象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类但具有某种关系或联系的事物和现象之间进行。 比较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比较某些事物,首先要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分解出它们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各个方面。其次,再把它们相应的部分、相应的属性和相应的方面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这实际上就是综合)。最后找出和确定事物的相同点和差异点。所以说,比较离不开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又是比较的组成部分。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借助于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能较容易地理解和把握不同材料中的共同点和相同材料中的区别点。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纵向比较,即遇到难于理解的材料时,把它与以前学习过的材料进行比较。另一种是横向比较,即同时交错地把两种材料进行比较。比较除有助于理解外,对识记和保持也大有益处。 分类是依据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把它们归入适当的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这一个知识点,主要考察方式为客观题。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思维过程包括哪些,其中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环节是哪一个,其次做定义反选题,最后例子反选属于哪一个思维过程。做题时抓住关键词,理解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的过程,也可以称为思维操作。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其他过程都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即从整体→部分(方面)。比如我们把一株树分解为根、茎、叶、花、果等。 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即部分(方面)→整体。例如,把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就能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和综合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不可分割。分析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进行分析,只有这样分析才有意义。综合是对各部分、各特征的分析来实现的。所以,任何一个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2. 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指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建立在我们对事物分析的基础上的。 分类是指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例如:西瓜、乒乓球、网球、橘子,通过比较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圆形物体,可以滚动。不同点是西瓜和橘子可以吃,乒乓球和网球不可以吃,可以用作运动器材。我们根据事物的不同和差异将他们分为水果类和运动器材球类。

思维的基本规律

第十二章思维的基本规律 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逻辑思维各条规律的内容、要求以及违反逻辑规律的错误。 2、教学重点: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实质、内容、要求;分析违反逻辑思维基本规律的逻辑错误 3、教学难点:矛盾律和排中律在实际思维中的应用 4、计划学时:6 第一节概述 思维形式是受逻辑规律制约的。逻辑规律中,有的是关于某种思维形式的特殊规律,有的是适用于一切思维形式的普遍规律。例如,三段论的规则,只适用于三段论推理,不适于性质判断对当推理和判断变形推理,也不适用于各种复合判断的推理,更不适用于有关概念和判断的问题。而逻辑基本规律是对于一切思维形式普遍有效的,即是说,它们是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所要共同遵守的。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有三条: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保证思想的同一性,矛盾律保证思想的无矛盾性,排中律保证思想的明确性。而同一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则是思维有确定性的不同角度的表现。在现实的思维过程中,思维的确定性即同一性、无矛盾性和明确性是人们正确思想的最超码的要求,所以,这三条规律在各类逻辑思维形式中普遍起作用,成为最基本的逻辑规律。 逻辑规律尽管只是思维规律,它不同于事物本身的规律,但是思维规律既不是先验的,也不是约定俗成的,它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定性经过人们亿万次的实践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有其客观基础的。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总是具有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反映在人类思维中,就表现为思维的确定性。逻辑基本规律恰恰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思维的确定性。所以,客观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就是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第二节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与要求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与自身具有同一性。可用公式表示为:“A是A”,即“A→A”。它表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词项、每一判断都必须是确定的,都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 根据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我们可以将同一律的基本要求归结为以下两点: 1、在同一思维过程,我们表达思想时所用的词项,必须保持其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即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词项,原来指称什么对象就要一直指称这一对象,而不能随意变更。这样,运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才能保证思想内容的确定性,否则就会发生思维混乱并引起行动上的错误。 2、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仅要保持词项内容的确定性,而且还必须保持判断的确定性。即是说,一个判断陈述什么就陈述什么,并且其前后的陈述应当一致。同样,一个判断是真的就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也不能随意变更,否则也会发生思维混乱。例如,“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个判断的内容是确定的,我们运用它进行推理、论证的时候,必须保持其同一性,而不能时而认为它是这样的内容,时而又认为它是那样的内容;也不能一会儿说它是真的,一会儿又说是假的。在引论中,我们曾举出古希腊有名的“半费之讼”的例子。在这一例子中,普罗达哥拉斯最终陷人两难的境地。究其根源,就在于为了使自己在诉讼中处于有利地位,随意变更判定胜败的标准,即是说没有保持判定胜败标准的

《普通心理学》:思维的过程

;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分析一个句子由哪些语言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巧。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有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无从分析。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面;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例如,学生读一篇课文,既要分析,也要综合。经过分析,理解了词义和段落大意;经过综合,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便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对事物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面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人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小学生用散装的零件自己组装成舰模或航模的过程;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指挥员在军事图上分析敌情,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等;还可以在思想上对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公安人员分析案情,学生解题等,这是分析与综合的最高水平。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例如,教师要讲清“思维”这个概念,必须与相近的“思想”这个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理性认识;它们的差异点在于,思想是理性认识的内容,思维是理性认识的形式。通过比较,对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准确了。比较与分析、综合是紧密联系的。比较总是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或特性的鉴别与区分,因此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比较,分析是比较的前提。然而,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要比较事物,既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进行综合,离开分析与综合,比较难以进行。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某个对象,就把这个对象与它十分相似的各种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点;又把这个对象与它差异很大的对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这样,学生就较容易地明确这个对象的本质特征。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一定从属关系和等级系统。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由于学生年龄的差异,思维发展水平不同,分类的水平也不祠。小学生往往不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是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事物的功能进行分类;少年期学生容易把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并列来进行分类;青年期的学生则会按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

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维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成分,是智力活动的关键要素。思维又是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同时思维活动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有着不同种类、不同水平。思维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十分复杂的,而且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联系。我们必须分析了解并掌握思维活动的过程、活动形式、运作规律及有关原理,并学会运用思维的方法,才能提高智力水平。思维的基本过程和运行规律是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抽象和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归纳和演绎。其实人的思维过程,也被称之为思维操作或智力操作。因此也可作为人的思维方法,我们就称之为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思维是人脑的产物,大脑是思维的器官。思维活动的特点离不开大脑的功能特点。近年来研究发现,大脑两半球功能优势不同,大脑左半球负责语言、文字、分析、计算、写作、数理逻辑,即数理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占优势,而右半球则负责情感、态度、空间感觉、音乐、节奏、动作协调、想象创造,即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占优势。依照大脑功能特点来看,思维的活动类型主要分为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根据不同种类思维的运行规律,我们将抽象思维方法和形象思维方法也当作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二加以探讨。 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 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包括以下十种方法:分析法、综合法、比较法、归类法、抽象法、概括法、系统化法和具体化法以及归纳法和演绎法等。 一、分析法与综合法 (一)分析法 是在头脑中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把整体的个别特征或个别属性分离出来。如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等组成部分;把花分为色、香、味等不同特征或属性。把一篇文章分成若干段来领会,阅读时常把书的内容分解成若干部分、若干方面、若干知识点,从不同的层次结构上去掌握。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必然阶段,如植物学家只有确认了某种植物的花与果实,才能将其归类。又如老师教小学生认字,就是将字分解成笔划教给孩子的。 (二)综合法 是在头脑中把一个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个别属性(个别特征)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如把根、茎、叶、花、果实综合成一株植物,进行考察。把文艺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等,都是思维的综合过程。在阅读中把知识的不同方面、层次和知识点综合为系统性的知识,或建构为整体知识结构,都是综合法的运用。综合法的应用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有助于知识的贮存和提取。如果把已有的知识进行分解,进行新的组合,使之形成新的知识,则是知识创新的表现。 (三)分析法与综合法协调运用 分析和综合虽然是彼此相反的过程,但是,它们常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组成统一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过程。 1.对整体的分析;同时也是对它的综合。在思维活动中,分析和综合往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