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维的过程和形式

思维的过程和形式

思维的过程和形式
思维的过程和形式

第二节思维的过程和形式

一、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高级形式,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来实现的。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则是由分析、综合过程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来实现的。

(一)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方面或个别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如我们把植物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一整套广播体操分解为若干节;把花的色、香、味分出来,等等,均属于分析。通过分析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和方面。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方面或个别属性、特征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如我们把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合成整个的植物;把若干节体操动作结合为一整套广播体操;把色、香、味综合起来成为一种具体的花等等,均属于综合。通过综合,使人们了解事物的整体和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个别方面之间的关系。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过程,是统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总是把部分、属性或方面作为整体的部分、属性或方面分出来,是从它们的相互联系上进行分析的;综合则是对分析出的部分、属性或方面的综合,是通过分析而实现的综合。分析为了综合,分析才有意义;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才更加完备。因此,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很难截然地划分纯粹的分析和综合。但是,这即不排除在学习活动中有时以分析为主或者有时以综合为主,也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在分析与综合能力方面的差异,以及统一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有的人善于分析,看问题似乎带着显微镜;有的人善于综合,看问题好象带着望远镜。

为了全面地认识事物或现象,必须进行多阶段、多层次的分析与综合。一般思维过程都包括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循环往复、渐次提高的过程。分析和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或者直接进行实际分析和综合;或者在思想上分出其主要部分和成分,确定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后形成整体等。

(二) 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加以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当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性质上的异同、数量上的多少、形式上的美丑、质量上的好坏时,我们就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这些事物和现象。比较可以在同一类事物和现象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类但具有某种关系或联系的事物和现象之间进行。

比较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比较某些事物,首先要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分解出它们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各个方面。其次,再把它们相应的部分、相应的属性和相应的方面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这实际上就是综合)。最后找出和确定事物的相同点和差异点。所以说,比较离不开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又是比较的组成部分。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借助于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能较容易地理解和把握不同材料中的共同点和相同材料中的区别点。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纵向比较,即遇到难于理解的材料时,把它与以前学习过的材料进行比较。另一种是横向比较,即同时交错地把两种材料进行比较。比较除有助于理解外,对识记和保持也大有益处。

分类是依据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把它们归入适当的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

的属,以揭示事物的从属关系和等级系统。在教学中运用分类有助于学生明确某些概念的含义,掌握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及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从属关系。如学生掌握数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等。

(三) 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通过对各式各样的笔进行分析、比较,从它们的各种属性或特征中抽取出“能书写”、“是工具”这些有关笔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而舍弃其“圆柱型”、“棱柱型”、“红色”、“兰色”、“金属的”、“塑料的”、“灌墨水的”、“装铅心的”等这些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和特征,这就是思维的抽象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或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或现象中去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能书写”、“是工具”这些有关笔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综合起来,从而认识到“笔是书写的工具”,并把这个特征推广到各式各样的笔等一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就是概括。通过这种概括,我们可以认识一切笔的本质特征。

分析、比较是抽象的基础,抽象又是概括的基础。没有分析、比较所得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和特征,就不可能抽取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或特征,也就没有抽象;没有抽象也就不能概括。概括就是把分析、比较、抽象的结果加以综合,从而形成对事物的一般认识。概括的作用是使人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只有通过概括,才能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趋于深化、正确、全面,才能形成有关概念、原理、理论等。实际上,抽象是把本质和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的过程,而概括则是把本质属性联合起来的过程。因此说,抽象和概括是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更为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抽象是特殊形式的分析,概括是特殊形式的综合。

抽象和概括有两个层次:初级感性经验的抽象和概括和高级理性的抽象和概括。前者是对事物的具体属性、表面特征的抽象与概括;后者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联系和关系的抽象与概括。

(四) 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在头脑中把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原理、理论运用到某一具体对象上去的思维过程,也是利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化是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能把抽象的理性认识同具体的感性认识结合起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一般的原理和规律,使认识不断地得到扩大、丰富、深入和发展。具体化可以检验已概括出来的原理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避免理论与实际的脱节现象。教学中适当地运用思维的具体化(如解答习题、实习作业等),可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知识,不致于使之成为空洞的教条。

系统化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把事物组成一定系统的思维过程。如生物学家按界、门、刚、目、科、属、种的顺序,把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生物分了类,同时揭示了各类生物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在头脑中对生物系统化的过程。

系统化是在比较和分类的基础上实现的,在学生的学习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系统化的知识有利于学生本身认知结构的顺利构建,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融会贯通和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另一方面,系统化的知识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便于人们迅速地检索、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综上,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等思维过程,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辨证统一地贯穿于思维活动之中。这些思维活动过程的有效进行,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实现着认识活动的飞跃和升华。

二、思维的形式

人们往往通过思维活动过程掌握各种概念,并运用各种概念组成判断,用各种判断进行

推理。也就是说,人们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思维活动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心理学可以通过对思维形式的研究来认识人类思维活动过程的规律性。

(一) 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或现象的一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反映一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而不包括那些非本质属性。譬如,“人”这个概念,反映着人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即会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而不包括其他的表面的非本质特征(不同肤色、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信仰等等)。

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所谓内涵,就是指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所谓外延,就是指概念的范围。例如,“钟表”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计时工具”,其外延则是闹钟、挂钟、台钟、手表、怀表、跑表等一切的钟表。概念内涵的多少与外延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内涵愈小,外延则愈大;内涵愈大,外延则愈小。外延的大小由内涵的多少来决定。

概念是通过思维活动而形成,并且是用词来标志的。一切概念都是思维的结果,而一切的思维结果又都是用词来记载、确定和巩固下来的。概念和词又是不可分的。没有某一概念,就不会有标志这一概念的词;没有某一个词,就没有被这一个词所代表的概念。没有词,概念就不存在;没有概念,词就成了毫无意义的声音和符号。总之,词给概念以外衣,概念则赋予词以意义和内容。随着词义的不断充实,概念也在不断地加深或扩大。对人来说,掌握的概念越多,词汇就越丰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越深刻、越全面。

个体概念的获得一般经过两条基本途径:一是通过日常生活,在与别人进行交际、交往等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中掌握概念。这些通过日常生活掌握的概念,叫做日常概念。二是在专门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概念。这种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在熟息有关概念的内涵条件下掌握的概念,叫做科学概念。一般情况下,日常概念受个体狭隘的生活范围和有限知识经验的限制,常常带有片面性,甚至有错误和歪曲现象,概念的内涵中有时遗漏了本质特征,而包括了非本质特征。在一次对3岁半——8岁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儿童认为树不是活的,没有生命;有70%以上的儿童认为月亮是活的,有生命。还有的小学生认为“鸟是会飞的动物”,有的把蜜蜂、苍蝇、飞蛾等都看成是鸟,而不认为鸡、鸭、鹅是鸟。只有随着儿童经验的扩大,主要是在教学的影响下,日常概念才逐渐提高到科学概念的水平。例如,有些成人经常使用情感、意志、需要、动机等这些概念,但远不是每一个使用这些概念的人,都确切地理解和把握了这些概念的真正含义。

(二) 判断

判断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关系的反映形式。即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以句子的形式来表达概念与概念之间关系的,进而阐明事物,肯定或否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例如,当我们说“闪电后有雷鸣”时,便肯定了这两种自然现象之间在时间上的一定联系;当我们说“中国和日本是以衣带水的邻邦”这句话时,便肯定了两国地理位置在空间上的一定联系;当我们说“蝙蝠不是飞禽”这句话时,便否定了蝙蝠的本质特征与飞禽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之间的一定联系。由于事物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属性和关系,因而人们也就有各种各样的判断。判断不能摸棱两可,不是肯定,就是否定。判断是否正确,要用实践来加以检验。

判断主要分为直接判断和间接判断两种形式。直接判断是感知形式的判断,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表面特征的直接感知,并不需要复杂的思维活动参与而做出的判断。例如,“黄种人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白种人是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等都是直接判断。间接判断是抽象形式的判断,是通过复杂的思维过程,在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基础上

而做出的判断。例如,“水遇热会蒸发变成蒸汽,遇冷会结冰”这一判断,反映了水的三态变化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这不可能通过感知的方式直接获得,而是在多次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复杂的思维活动而得到的。

间接判断往往是通过推理来实现的。

(三) 推理

推理是判断与判断的联系,是从一个或数个已知判断推出新的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也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例如,以“果实是植物中有种子的部分(判断)”与“杏中有种子(判断)”这两个判断为前提,推出“杏是果实(新判断)”的结论。这就是推理。推理可以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

推理主要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三种形式。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例出发归纳出一般原理的思维形式。例如,从戏剧、小说、诗歌、散文等具体的文学作品中,看到它们都具有以语言和文字来形象地反映现实的特点,因而就可以归纳出:“文学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形象地反应现实的艺术”的结论。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原理到特殊事例的思维形式。例如,当我们听说某人是优秀教师时,就能够根据优秀教师都是忠于教育事业的普遍原理,推知这个人也是热爱教育事业的。类比推理则是从某个特殊事例到另一个特殊事例的思维形式。当人们发现两个或两类事物具有某些共同属性后,就能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可能有共同性。例如,发现甲乙两个人在性格的意志特征上很相似,由此便可以推出他们在性格的情绪特征上可能也相似。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凭借归纳推理,可以从特殊的、具体的事例得到一般原理;凭借演绎推理,可以把一般原理运用到具体特殊的事实,以验证一般原理。类比推理的结论是或然性的,要提高其可靠性,就要增强材料的准确性,抓住本质属性进行推理。否则,无论是类比推理,或者是归纳、演绎推理,很可能发生“误推”现象。为此,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演算习题等都要进行判断与推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或演算不仅要看其结论,而且还要进一步了解其内部的思维过程,这对于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判断、推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的推理习惯都是大有裨益的。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分析一个句子由哪些语言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分析与综合在人的认识过程中有不同作用。通过分析,人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属性和特征;可以分出事物的表面特性和本质特性,使认识深化;可以分出问题的情境、条件、任务,便于解决思维问题。通过综合,人可以完整、全面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间的联系和规律;整体地把握问题的情境、条件与任务的关系,提高解题的技巧。 分析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彼此相反而有紧密联系的过程,是相互依赖、互为条件的。分析是以事物综合体为前提的,没有事物综合体,就无从分析。综合是以对事物的分析为基础的,分析越细致,综合越全面;分析越准确,综合越完善。例如,学生读一篇课文,既要分析,也要综合。经过分析,理解了词义和段落大意;经过综合,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便获得了对文章的整体认识。对事物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只能形成片面的、支离破碎的认识;只有综合没有分析,只能形成表面的认识。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把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发现事物的联系和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事物。 分析与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人可以在直接摆弄物体的情况下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小学生用散装的零件自己组装成舰模或航模的过程;也可以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指挥员在军事图上分析敌情,服装师设计服装,建筑师设计建筑物等;还可以在思想上对抽象的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例如,公安人员分析案情,学生解题等,这是分析与综合的最高水平。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例如,教师要讲清“思维”这个概念,必须与相近的“思想”这个概念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它们的共同点是,二者都是理性认识;它们的差异点在于,思想是理性认识的内容,思维是理性认识的形式。通过比较,对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就更加准确了。 比较与分析、综合是紧密联系的。比较总是对事物的各部分、各种属性或特性的鉴别与区分,因此没有分析就谈不上比较,分析是比较的前提。然而,比较的目的是确定事物间的异同,因此比较也离不开综合。要比较事物,既要对事物进行分析,又要对事物进行综合,离开分析与综合,比较难以进行。 比较既可以是同中求异,也可以是异中求同。例如,在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

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方法概述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等。 要遵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错误。 逻辑思维把感性认识阶段获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逻辑思维分经验型和理论型,经验型是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论型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一般区别: 创新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但高考很难考察到创新思维。1)思维形式的区别。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从概念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形式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创新思维则不同,它一般没有固定的程序,其思维方式大多都是直观、联想和灵感等。 2)思维方法的区别。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是逻辑中的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而创新思维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猜测、想象和顿悟。 3)思维方向的区别。逻辑思维一般是单向的思维,总是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创新思维的思维方向则是很多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 4)思维基础的区别。逻辑思维是建立在现成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离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逻辑思维便无法进行。创新思维则是从猜测、想象出发,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虽然也需要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但不完全依赖知识和经验。 5)思维结果的区别。逻辑思维严格按照逻辑进行,思维的结果是合理的,但可能没有创新性。创新思维活动既然不是按照常规的逻辑进行,其结果往往不合常理,但其中却有新颖性的结果。 逻辑思维的一般作用 1、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可以使我们通过揭露逻辑错误来发现和纠正谬误。 3、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 4、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 (一)逻辑思维须遵循的规律 (1)同一律: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在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确定、同一、前后一致。 (2)矛盾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命题为真,那么与之矛盾或反对的命题则必为假。 (3)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思维的基本过程与解决问题资料讲解

思维的基本过程与解决问题 一、思维的基本过程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综合是在思维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分析可以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和方面;综合可以使人了解事物的整体和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个别方面之间的关系。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紧密联系的过程,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为了综合,分析才有意义;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者更加完备。 人与人之间存有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的差异,同一个人存有不同年龄的分析与综合的差异。例如,有的人善于分析;有的人善于综合;小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偏于对具体事物的分析综合的感性水平,中学生则提高到对事物的本质因素和内在联系的分析综合的理性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这些特点,加以积极地引导,以促进他们一般思维能力的提高。 2、比较 比较是指在思考中确定各种事物的相同点和差异点的过程。 比较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比较某些事物,首先就要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分解出它们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各个方面。其次,再把它们相应的部分相应的属性和相应的方面联系起来加以对比,这其实就是综合。最后,找出确定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所以比较离不开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又是比较的组成部分。 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的比较类型有两种。一种是同类事物间的比较,又我为纵向比较,或称顺序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区分开来。另一种是不同类事物间的比较,又称为横向比较,或称交错比较,通过这种比较可以将事物的本质特征更加清楚地呈现出来,还可以使事物间的区别与联系更加明确,这样就能有效地防止知识的混淆与分裂。 比较的原则是比较对象的相应部分或特点,根据同一个标准进行比较。否则,凤马牛不相及的事物或根据不同的标准,是无法比较的。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指在思考中抽出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并舍弃其它属性。概括是指地思考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事物的共同属性联系起来。

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科学人才的培养,历来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然而有科学知识并非就是科学人才。对于科学人才来说,也许更重要的是方法——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即要有创新意识,能够科学地思维和科学地工作,才能为祖国担起创业的大任,而不致于只抱着前人伟大的粗腿而不能前进一步。当前有关科学研究的著作很多,但相应的思维与方法学论述却较少。笔者在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深感钱学森院士所倡导的思维科学的重要性。 (一)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1. 形象思维 人类的思维,有时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进行的。这种思维,翱翔于客观现象的全部生动和丰富之中,常常带有感情的色彩并有很大的震撼力量。而对事物的认识,多寓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不带或较少带有条理性,一般称之为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丰富的客观现象直接作用于人脑而激发出的的一种思维活动,其发展是不可逆的。常常听到这样一种议论,即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但为什么像意大利复兴时期的绘画、古希腊的雕塑以及我国敦煌的壁画、西安的兵马俑等伟大的艺术在人类社会中不曾再重现过呢?从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来讲这是很容易理解的。人类和一个人一样,其认识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人类早期的认识比较集中于感官对外界刺激的捕捉,这时候的人类似乎还看不清人体的骨骼。而当“他”以后成了一名解剖学教授,当“他”面对一个血肉之躯,思考的确是索然无味的骨架,又怎能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所震撼呢?形象思维的基础是形象,是感官捕捉到的全部生动形象的总和——客观现象越丰富、越生动、越复杂,对人脑的刺激就越大,形象思维过程就越可能导致重要的成果。强调作家深入生活、强调医生临床实践、强调地质、生物学家注意野外观察等是因为“感多才能震撼”、“见多才能识广”,甚至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也可从中受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可视为一例)。形象思维全部生命力的源泉就在于丰富的客观形象之中。 形象思维并非是形象全部总和的缩影。最重要、最感人形象的选择,应该是形象思维的另一重要特征。然而,这种选择带有感性的性质,理性仅占有次要地位。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尽管这微笑到底代表什么人们一直在争论,但它确是这幅画中最感人的形象之一,是一个人、一代妇女、一代新生阶层特殊性格的反映。 联想是形象思维的第三个重要特征。中医给人看病,由摸脉而联想到气的运移;星相学家观天,由星移斗转而联想到社会的变迁;地质学家跑山,由褶皱而联想到造山运动;等等。联想是由形象到认识的中间环节。对形象思维来说,在联想与形象之间的联系是很薄弱的。同样的形象,经不同人产生不同的联想,可能得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想象是形象思维的第四个重要特征。简言之,想象就是形象思维对现象的观察、形象的选择和联想而激发出的对事物的形象认识。想象是一种创造,它所创造出的新形象,是对基础形象内容和本质的揭露。

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及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等。 要遵循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对立统 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错误。 逻辑思维把感性认识阶段获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再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分经验型和理论型,经验型是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理论型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一般区别: 创新思维是值得肯定的,对于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必要的,但高考很难考察到创新思维。1)思维形式的区别。逻辑思维的表现形式,是从概念出发,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形式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创新思维则不同,它一般没有固定的程序,其思维方式大多都是直观、联想和灵感等。2)思维方法的区别。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是逻辑中的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归纳和演绎,而创新思维的方法,主要是一种猜测、想象和顿悟。3)思维方向的区别。逻辑思维一般是单向的思维,总是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最后得出结论。创新思维的

思维方向则是很多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4)思维基础的区别。逻辑思维是建立在现成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离开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逻辑思维便无法进行。创新思维则是从猜测、想象出发,没有固定的思维方式,虽然也需要知识和经验作为基础,但不完全依赖知识和经验。5)思维结果的区别。逻辑思维严格按照逻辑进行,思维的结果是合理的,但可能没有创新性。创新思维活动既然不是按照常规的逻辑进行,其结果往往不合常理,但其中却有新颖性的结果。 逻辑思维的一般作用 1、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客观事物。 2、可以使我们通过揭露逻辑错误来发现和纠正谬误。 3、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知识。 4、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思想。 (一)逻辑思维须遵循的规律(1)同一律:任何一个思想与其自身是等同的。在一个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确定、同 一、前后一致。(2)矛盾律: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换句话说,如果一命题为真,那么与之矛盾或反对的命题则必为假。(3)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命题不可能既不是真的,又不是假的。 (二)逻辑思维的主要思路I 归纳与演绎1、归纳:从多个个别的事物中获得普遍的规则。例如:黑马、白马,可以归纳为马。2、演绎:与归纳相反,演绎是从普遍性规则推导出个别性

灵感_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规律_刘奎林

灵感 ——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规律 □刘奎林 【内容摘要】“思维的科学”即思维科学。思维科学概念和体系是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正式提出的。可是恩格斯对那个时代的思维科学仅包括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内容并不满意。到了20世纪下半叶是中国的自然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充实并发展了恩格斯的思维科学体系,认为思维科学除抽象思维形式外还有形象思维形式、灵感思维形式和社会思维形式。同时,也明确提出,对现有的思维科学体系也“不要封口”。其中,灵感思维形式属于非逻辑思维范畴。这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是一种独特的基本的思维形式。它虽然与其它几种思维形式相关联,但并非意味着它隶属于哪一种思维形式。为此,作者从客观原型律基础、非线性科学基础、大脑生理学基础等方面来印证了灵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规律。 【关键词】逻辑 非逻辑 灵感 一、恩格斯首提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思维科学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年柏林版)的序言中说,“1845年我们俩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着手‘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主要由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的见解的对立,实际上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从前的哲学信仰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1] 清算”过程中,提出了如下一些研究与发展哲学和思维科学所必须遵循的原则:原则之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础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这是哲学的重大问题,同样也是思维科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的关系问题” [2] 研究思维一旦离开了这项原则,就会像钱学森院士所说的那样:“你就容易掉进 ; 两个坑里,一个是机械唯物论,另一个是唯心论” [3] 原则之二:“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依然独立存在的,就只有关于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其它一切归到关于自然和历史的实证科学中去。这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阐述的一条重要原则。这条原则非常明确 了” [4] 地指出,以往的全部哲学唯独没有包括其内的,只有思维科学,更不用说用哲学 [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1页、223页、第364页, [3]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4页

思维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分析是将事物的组成部分和个别特征通过神经活动区分开来;而综合则是将事物的各个成份和个别特征联系起来,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比较是将几种有关事物加以对照,确定他们之间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抽象是抽出同类事物的一部分共同主要特征,摈弃该类事物的其他特征。 概括是事物的某类共同特征在脑中的结合。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通过分布、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借助于词的作用,就可以形成概念;反映事物关系的、概念之间的联系称为判断。把两个判断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一个新判断的过程,称为推理。通过推理,获得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称为理解。 由上述可见,思维是一个复杂的、高级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具有间接认识和概括认识的特性。 第四节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一般说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 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到处都有,时时都有。 找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 发现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依赖于以下三个条件: 1.依赖于主体的活动积极性。一般而言,主体活动量越大,接触面越广,越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掘平常人所不注意的问题总是属于从事研究、经常向未知世界探索的研究者。 2·依赖于主体的求知欲。求知欲在发现问题和明确的提出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追求某种现象或弄清某个问题的内部原因。求知欲高的人能在别人不发现问题的地方,在已有公认解释的事实中提出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他们对待一切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3.依赖于主体的知识水平。发现问题和明确的提出问题也和人的知识经验联系着。一个人知识不足,对于事物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究竟,会促使他提出许多问题。幼儿期(4~5岁左右)有人称之为“发问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儿童特别好问。他们有时候向大人提出“天上有人吗?”

思维的种类(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种类(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心理学中,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类型;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划分,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类型;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划分,将思维分为复制式思维与创造思维两种类型。从认识论的角度根据哲学界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性划分,人类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空间结构思维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一类以表征事物基本属性的作为思维材料,称为形象思维;另一类以表征客体位置关系或结构关系作为思维材料,称为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两者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心理学中所普遍认同的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后面要谈到的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复制思维与创造思维都离不开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的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例如,“修理电视机”这个问题十分具体:电视机的毛病出现在什么地方,如何排除故障等等。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几乎都不在实际拆开电视机之前,而在拆开电视机之后进行的实际操作之中,即在动作中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还有,运动员进行体操表演,也主要靠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以表象或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表象是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事物的表象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尤其是视觉表象。例如,幼儿计算应用题:“小明有5个苹果,吃掉3个,还剩几个?”他们在头脑中往往是利用苹果的直观形象数来数去解答问题。艺术工作者、文学家、建筑工程师也经常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所进行的“竹脑心算”、下盲棋,都主要是利用大脑中的“影象”来进行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故又称之为语词逻辑思维。例如,高中生学习数学、物理等课程,常常是以抽象思维为主来解决问题。政治工作者、哲学工作者常常是运用抽象思维解决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抽象思维又分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前者具有确定性,并反对思维过程本身自相矛盾;后者则具有灵活性,并强调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的统一。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逻辑思维是在形式逻辑思维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属于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应当相辅相成。 “曹冲称象”是一个辨证思维的典型例子。有人向曹操敬献一头大象,曹操想称一下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重,问大臣有什么办法。一位大臣说,可以砍倒一棵大树来制作一杆大秤。曹操摇摇头——即使能造出可以承受大象重量的大秤,谁能把他提起来呢?另一位大臣

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就思维形式而言,可以按不同原则有多种不同分类。比如,按思维容的抽象性可划分为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按思维容的智力性可划分为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按思维过程的目标指向可划分为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聚合思维(即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按思维过程意识的深浅可划分为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等等。以上各种分类原则皆有其合理性,对于研究思维心理的不同方面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思维不是一般的畴,它是人类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大自然作斗争过程中经历几百万年进化的产物,是人类大脑的特有功能。因此,如果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的高度来考虑思维分类,就只能有一个原则——认识论原则,要遵循人类对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认识规律,也就是要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思维形式的划分问题。遗憾的是广大心理学界和哲学界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目前国外学术界对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抽象(逻辑)思维一种,形象思维和其它思维形式都是次要的,甚至根本否认形象思维的存在。例如,目前具有相当大影响并作为我国高校文科统编教材的“思维心理学”中,对思维心理学的任务是这样规定的[2]:“它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人是怎样思维的?如果把思维看作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那么思维心理学主要不是去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的容,也不是去研究正确的概念、判断应遵循哪些规律,而是重点研究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人们是怎样掌握它们的?人是如何作出判断的?如何进行推理的?人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是把思维作为一种过程,研究它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显然,该书作者只是把思维看作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也就是仅指逻辑思维。事实上,在这本400多页专门讲授思维心理的教材中你看不到一句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还有一些心理学专著虽然也承认形象思维的存在,但是却极力贬低形象思维的作用。例如,文献认为,“形象思维只能实现对各种具体、特殊事物此时此地情况的认识和把握……,不能脱离具体特殊的事物,不能超出对具体、特殊事物现在的认识,不能由个别特殊走向一般,不能由现在走向过去和未来,也不能由此达彼,最终无法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只是“概念思维的初级阶段”。这种观点虽然也承认有形象思维,但是实际上只把形象思维看成是逻辑思维的附庸,否认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仍可归入到第一种。 第二种观点也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一种,但不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是视觉思维。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国际美学大师、艺术心理学的奠基人、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他认为[2],思维的基本材料是表像,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概念或语言。“语言只不过是思维主要材料(表像)的辅助者,只有清晰的表像才能使思维更好地再现有关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他还认为[2],“对事物的整体结构特征的抽象把握,乃是知觉和一切初级认知活动的基础”,而在知觉中最为重要的又是视知觉,因为视知觉的很大优点“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清晰的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能提供关于外部世界中各种事物的丰富信息。”视知觉还能灵便地“为意识随意利用”。阿恩海姆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视知觉本身已具有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即已具备了思维的功能,所以视知觉并不低级,相反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阿恩海姆首次提出了著名的“视觉思维”概念,并以此作为他多年从事人类思维规律研究而写成的专著的书名。

思维的过程和形式

第二节思维的过程和形式 一、思维的过程 思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高级形式,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来实现的。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则是由分析、综合过程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通过分析与综合来实现的。 (一) 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方面或个别属性、特征的思维过程。如我们把植物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一整套广播体操分解为若干节;把花的色、香、味分出来,等等,均属于分析。通过分析使人了解事物的组成部分、属性和方面。 综合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方面或个别属性、特征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如我们把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合成整个的植物;把若干节体操动作结合为一整套广播体操;把色、香、味综合起来成为一种具体的花等等,均属于综合。通过综合,使人们了解事物的整体和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个别方面之间的关系。 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过程,是统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总是把部分、属性或方面作为整体的部分、属性或方面分出来,是从它们的相互联系上进行分析的;综合则是对分析出的部分、属性或方面的综合,是通过分析而实现的综合。分析为了综合,分析才有意义;分析基础上的综合,综合才更加完备。因此,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很难截然地划分纯粹的分析和综合。但是,这即不排除在学习活动中有时以分析为主或者有时以综合为主,也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在分析与综合能力方面的差异,以及统一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有的人善于分析,看问题似乎带着显微镜;有的人善于综合,看问题好象带着望远镜。 为了全面地认识事物或现象,必须进行多阶段、多层次的分析与综合。一般思维过程都包括一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循环往复、渐次提高的过程。分析和综合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或者直接进行实际分析和综合;或者在思想上分出其主要部分和成分,确定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而后形成整体等。 (二) 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事物或现象加以比较,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当事物或现象之间存在着性质上的异同、数量上的多少、形式上的美丑、质量上的好坏时,我们就常常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这些事物和现象。比较可以在同一类事物和现象之间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类但具有某种关系或联系的事物和现象之间进行。 比较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比较某些事物,首先要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分解出它们的各个部分、个别属性和各个方面。其次,再把它们相应的部分、相应的属性和相应的方面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这实际上就是综合)。最后找出和确定事物的相同点和差异点。所以说,比较离不开分析综合,分析综合又是比较的组成部分。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人类认识客观事物都是通过比较来实现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借助于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学生能较容易地理解和把握不同材料中的共同点和相同材料中的区别点。教学中常用的比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纵向比较,即遇到难于理解的材料时,把它与以前学习过的材料进行比较。另一种是横向比较,即同时交错地把两种材料进行比较。比较除有助于理解外,对识记和保持也大有益处。 分类是依据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把它们归入适当的类别中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有共同点的事物划为一类,再根据更小的差异将它们划分为同一类中不同

思维的种类(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

思维的种类(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心理学中,根据思维的不同形态,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种类型;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来划分,将思维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两种类型;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划分,将思维分为复制式思维与创造思维两种类型。从认识论的角度根据哲学界关于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离性划分,人类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即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空间结构思维可进一步划分为两类:一类以表征事物基本属性的作为思维材料,称为形象思维;另一类以表征客体位置关系或结构关系作为思维材料,称为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在时间逻辑思维与空间结构思维两者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形式。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心理学中所普遍认同的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后面要谈到的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复制思维与创造思维都离不开这三种基本思维形式。 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它的特点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直观的、具体的,解决问题依赖实际动作。例如,“修理电视机”这个问题十分具体:电视机的毛病出现在什么地方,如何排除故障等等。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几乎都不在实际拆开电视机之前,而在拆开电视机之后进行的实际操作之中,即在动作中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还有,运动员进行体操表演,也主要靠动作思维

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以表象或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表象是记忆中所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事物的表象包括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尤其是视觉表象。例如,幼儿计算应用题:“小明有5个苹果,吃掉3个,还剩几个?”他们在头脑中往往是利用苹果的直观形象数来数去解答问题。艺术工作者、文学家、建筑工程师也经常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所进行的“竹脑心算”、下盲棋,都主要是利用大脑中的“影象”来进行形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问题,故又称之为语词逻辑思维。例如,高中生学习数学、物理等课程,常常是以抽象思维为主来解决问题。政治工作者、哲学工作者常常是运用抽象思维解决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抽象思维又分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前者具有确定性,并反对思维过程本身自相矛盾;后者则具有灵活性,并强调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的统一。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逻辑思维是在形式逻辑思维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属于抽象思维的高级阶段。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应当相辅相成。“曹冲称象”是一个辨证思维的典型例子。有人向曹操敬献一头大象,曹操想称一下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重,问大臣有什么办法。一位大臣说,可以砍倒一棵大树来制作一杆大秤。曹操摇摇头——即使能造出可以承受大象重量的大秤,谁能把他提起来呢?另一位大臣说,把大象宰了,切成块,就很容易称出来了。曹操更不同意了——他希望看到的是活着的大象。这时候年仅七岁的小曹冲出了个好主意:把大象牵到船上,记下船边的吃水线,再把象牵下船,换成石块装上去,等石块装船达到同一吃水线时再把石块卸下来,分别称出石块的重量再加起

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就是创立科学理论的基本思维形态。主要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顿悟和创新思维四种形式。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1)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形象思维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人们在头脑里所储存的信息有两种:形象信息,抽象信息,二者之间可以通过隐性的形象源互相转化。(2)抽象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直感思维;(3)二者的主要不同之处,抽象思维是由一个概念判断推及另一个概念判断,而形象思维是由一个意象推想到另一个意象。(4)二者的密切联系。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分工合作,某些功能是互补的,另一方面他们共存于统一的思维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交替、互相促进。 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1)二者的不同特点;收敛思维的特点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开阔思路、从不同的方面思考,从不同的途径探索,甚至标新立异,不受传统思想观点和已有理论方法的束缚。(2)他们在科学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在科学理论形成中有不同作用;在创立新理论的过程中,常常是先运用已有的理论去研究,经过长期集中的收敛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和困难所在,然后通过发散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新观点。(3)他们也是渐进方式和非渐进方式的关系。 顿悟——直觉与灵感:顿悟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直觉与灵感。前者在探索过程中径情直髓的顿悟,后者是思路受阻后的顿悟。一个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速洞察,一个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是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程,它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的运营。 科学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尤其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从而认识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且可以指导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第三,可以帮助青少年较快地健康成长,促使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第四,对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来讲,学习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这一个知识点,主要考察方式为客观题。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思维过程包括哪些,其中思维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环节是哪一个,其次做定义反选题,最后例子反选属于哪一个思维过程。做题时抓住关键词,理解思维过程。 思维过程就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存储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的过程,也可以称为思维操作。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也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其他过程都是在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1.分析与综合 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即从整体→部分(方面)。比如我们把一株树分解为根、茎、叶、花、果等。 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为一个整体的思维过程。即部分(方面)→整体。例如,把文章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就能把握全文的中心思想。 分析和综合之间既相互对立又不可分割。分析是把部分作为整体的部分进行分析,只有这样分析才有意义。综合是对各部分、各特征的分析来实现的。所以,任何一个思维活动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 2. 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指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相互关系的思维过程。比较是建立在我们对事物分析的基础上的。 分类是指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例如:西瓜、乒乓球、网球、橘子,通过比较它们的相同点都是圆形物体,可以滚动。不同点是西瓜和橘子可以吃,乒乓球和网球不可以吃,可以用作运动器材。我们根据事物的不同和差异将他们分为水果类和运动器材球类。

人类思维的分类

人类思维的分类 就思维形式而言,可以按不同原则有多种不同分类。比如,按思维内容的抽象性可划分为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按思维内容的智力性可划分为再现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按思维过程的目标指向可划分为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聚合思维(即集中思维、求同思维);按思维过程意识的深浅可划分为显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等等。以上各种分类原则皆有其合理性,对于研究思维心理的不同方面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思维不是一般的范畴,它是人类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与大自然作斗争过程中经历几百万年进化的产物,是人类大脑的特有功能。因此,如果从人类思维基本形式的高度来考虑思维分类,就只能有一个原则──认识论原则,要遵循人类对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认识规律,也就是要从哲学的高度来认识思维形式的划分问题。遗憾的是广大心理学界和哲学界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的几种主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抽象(逻辑)思维一种,形象思维和其他思维形式都是次要的,甚至根本否认形象思维的存在。例如,目前具有相当大影响并作为我国高校文科统编教材的“思维心理学”中,对思维心理学的任务是这样规定的:“它要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人是怎样思维的?如果把思维看作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那么思维心理学主要不是去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的内容,也不是去研究正确的概念、判断应遵循哪些规律,而是重点研究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人们是怎样掌握它们的?人是如何做出判断的?如何进行推理的?人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是把思维作为一种过程,研究它的发生、变化、发展的规律。”显然,该书作者只是把思维看作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也就是仅指逻辑思维。事实上,在这本400多页专门讲授思维心理的教材中你看不到一句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还有一些心理学专著虽然也承认形象思维的存在,但是却极力贬低形象思维的作用。例如,“形象思维只能实现对各种具体、特殊事物此时此地情况的认识和把握……,不能脱离具体特殊的事物,不能超出对具体、特殊事物现在的认识,不能由个别特殊走向一般,不能由现在走向过去和未来,也不能由此达彼,最终无法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只是“概念思维的初级阶段”。这种观点虽然也承认有形象思维,但是实际上只把形象思维看成是逻辑思维的附庸,否认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主要形式之一,所以仍可归入到第一种。 第二种观点也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一种,但不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是视觉思维。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国际美学大师、艺术心理学的奠基人、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他认为:思维的基本材料是表象,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概念或语言。“语言只不过是思维主要材料(表象)的辅助者,只有清晰的表象才能使思维更好地再现有关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他还认为[,“对事物的整体结构特征的抽象把握,乃是知觉和一切初级认知活动的基础”,而在知觉中最为重要的又是视知觉,因为视知觉的很大优点“不仅在于它是一种高度清晰的媒介,而且还在于这一媒介能提供关于外部世界中各种事物的丰富信息。”视知觉还能灵便地“为意识随意利用”。阿恩海姆以大量的事实证明了视知觉本身已具有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即已具备了思维的功能,所以视知觉并不低级,相反它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阿恩海姆首次提出了著名的“视觉思维”概念,并以此作为他多年从事人类思维规律研究而写成的专著的书名。由此出发,他原则上不同意有关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划分,正像滕守尧先生所指出的,在他看来,人们看到一种形象(不管是知觉形象,还是内心表象),就有了抽象活动;而每当人们思考一个问题时,都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出发点或基础。……按照常识,思维之所以是思维,就在于它是通过一般普遍性的概念进行的;表象之所以是表象,就在于它是个别的和具体的。假如这个别表象进入思维中,就会干扰概念的一般普遍性。如上所述,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总要有某种具体形象作为基础,因此,在阿恩海姆看来,这样的思维就既不是纯粹的形象思维,也不是纯粹的抽象思维,而是视觉思维。 第三种观点认为,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但在3岁以前的幼儿中主要是“直观行动思维”(或称“动作思维”),这是目前心理学界和社会人群中比较流行的观点。这种观点对抽象(逻辑)思维的看法与第一种观点基本相同,即都认为这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虽然抽象(逻辑)思维也要依赖动作和表象,但这种思维的主要材料是概念[5]。抽象(逻辑)思维又分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种:前者具有确定性并反对思维过程本身自相矛盾;后者则具有灵活性并强调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逻辑思维是在形式逻辑思维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而是应当相辅相成。关于形象思维,第三种观点认为,其特征是以表象或形象作为思维的主要材料,并可按其发展程度的高低划分为具体形象思维和一般形象思维这样两个不同的阶段。 第四种观点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除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外,还应包括创造思维。这种观点的代表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这里应当说明的是,钱老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所发表的文章中,曾经主张把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或基本类型)划分为形象(直感)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种,后来和戴汝为院士讨论后,又经过进一步研究其思想有所发展,对原来的划分作了修正。在1995 年6月28日致杨春鼎教授的信中,钱老指出:“思维学是研究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不管在人脑中的过程。这样我从前提出的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实是一个,即形象思维,灵感、顿悟都是不同大脑状态中的形象思维。另外,人的创造需要把形象思维的结果再加逻辑论证,是两种思维的辨证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应取名为创造思维,这是智慧之花!所以(应)归纳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从前提过的…社会思维?、…特异思维?等皆(属)不同脑

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终审稿)

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1、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 1、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就是创立科学理论的基本思维形态。主要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顿悟和创新思维四种形式。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1)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形象思维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人们在头脑里所储存的信息有两种:形象信息,抽象信息,二者之间可以通过隐性的形象源互相转化。(2)抽象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直感思维;(3)二者的主要不同之处,抽象思维是由一个概念判断推及另一个概念判断,而形象思维是由一个意象推想到另一个意象。(4)二者的密切联系。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分工合作,某些功能是互补的,另一方面他们共存于统一的思维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互相交替、互相促进。 收敛思维和发散思维:(1)二者的不同特点;收敛思维的特点是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开阔思路、从不同的方面思考,从不同的途径探索,甚至标新立异,不受传统思想观点和已有理论方法的束缚。(2)他们在科学创造过程中不可或缺,在科学理论形成中有不同作用;在创立新理论的过程中,常常是先运用已有的理论去研究,经过长期集中的收敛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和困难所在,然后通过发散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新观点。(3)他们也是渐进方式和非渐进方式的关系。

顿悟——直觉与灵感:顿悟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直觉与灵感。前者在探索过程中径情直髓的顿悟,后者是思路受阻后的顿悟。一个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速洞察,一个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是顿悟现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程,它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的运营。 科学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可以帮助人们自觉地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尤其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学会和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科学素养,不断增长才干,提高科学的鉴别能力,从而认识当今科学发展的主流和趋势;而且可以指导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第三,可以帮助青少年较快地健康成长,促使他们早出成果,多出成果。 第四,对于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来讲,学习和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及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研究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促进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