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热针临床操作方法

内热针临床操作方法

内热针临床操作方法
内热针临床操作方法

内热针临床操作方法

一、进针方法

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两种。

单手进针法即是用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身,中指指端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内热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图4-4)

双手进针法即是刺手与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常用的双手进针法即为夹持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拟刺痛点的皮肤表面,刺手向下捻动针柄,押手同时向下用力,将针刺入痛点皮肤。(图4-5)

图4-4 单手进针法图4-5 双手进针法

二、操作手法

针刺后,连接加热线时,一只手固定内热针,一只手安装连接线,避免安装连接线时针尖刺入危险部位。工作结束时会听到三声报警声,此时关闭电源,拔出内热针。

内热针发明人荣贺简介

荣贺:主治医师,中医世家,现任济宁一方中医专科门诊部主任、济宁市任城区康复针推职业培训学校校长、中华中医药疼痛学会委员、济宁市现代针灸研究所所长、华夏疼痛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济宁市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特聘专家,擅长治疗顽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质增生症、各型颈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强直型脊柱炎、风湿 / 类风湿关节炎、带状疱疹后疼痛、老年性耳聋/耳鸣、面肌痉挛、面神经炎、各类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和脊柱相关内科疾病,治愈率可达 95% 以上。首创内热针疗法,其特点:安全、无痛、微创、高效、费用低廉;主编《中华内热针大型系列视听教材》、参编《中华内热针诊断与治疗》、《内热针治疗慢性疼痛 ---新式针灸》等专著,获济宁市科技进二等奖 2 次,三等奖 2 次;至目前培训内热针疗法 50 余期,学员 4000 多人,总结出来一套实用技术,并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广应用于临床;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内热针发明人、腰椎侧隐窝注射针发明人、椎间孔针发明人、麻醉剂助推器(麻醉枪)发明人,其发明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张“不动髓核,保护椎间盘”新理念 --- 同样治愈疼痛顽疾!

内热针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内热针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内热针治疗的适应症 内热针治疗的适应症范围比较广泛,经过大量的临床应用,对其疗效卓越、安 全可靠的各种疾病进行规范性的研究,现就其比较成熟的适应症,分述如下。 1.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2.骨质增生性疾病与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等。 3.各种神经卡压综合征如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跖管综合征等。 4.与脊柱相关的慢性支气管炎、功能性心律失常、慢性胃炎等内科疾病。 5.与脊柱相关的痛经、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疾病。 6.鸡眼、带状疱疹后遗症等皮肤科疾病。 二、内热针治疗的禁忌症 1.凝血机制异常者。 2.施术部位有红肿、灼热、皮肤感染、肌肉坏死,或在深部有脓肿者。 3.有心、脑、肾脏器衰竭者。 4.患有糖尿病、皮肤破溃不易愈合者。 5.高血压病血压不易控制者。 6.严重代谢性疾病,如肝硬化、活动性结核患者。 7.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者重要脏器而施术时无法避开者。 当施术部位的皮肤感染,全身急性感染性疾病者得到有效控制,内脏疾病及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机体状态得到恢复,可以实施内热针治疗。

内热针发明人荣贺简介 荣贺:主治医师,中医世家,现任济宁一方中医专科门诊部主任、济宁市任城区康复针推职业培训学校校长、中华中医药疼痛学会委员、济宁市现代针灸研究所所长、华夏疼痛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济宁市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特聘专家,擅长治疗顽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质增生症、各型颈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强直型脊柱炎、风湿 / 类风湿关节炎、带状疱疹后疼痛、老年性耳聋/耳鸣、面肌痉挛、面神经炎、各类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和脊柱相关内科疾病,治愈率可达95% 以上。首创内热针疗法,其特点:安全、无痛、微创、高效、费用低廉;主编《中华内热针大型系列视听教材》、参编《中华内热针诊断与治疗》、《内热针治疗慢性疼痛 ---新式针灸》等专著,获济宁市科技进二等奖 2 次,三等奖 2 次;至目前培训内热针疗法 50 余期,学员 4000 多人,总结出来一套实用技术,并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广应用于临床;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内热针发明人、腰椎侧隐窝注射针发明人、椎间孔针发明人、麻醉剂助推器(麻醉枪)发明人,其发明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张“不动髓核,保护椎间盘”新理念 --- 同样治愈疼痛顽疾!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

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 1、灸法总论: 灸法的内容看起来虽然比较多,但在实践技能第二站的考试中,考点主要集中在艾柱灸的间接灸和艾条灸的悬起灸。这是复习的重点。在灸法内容的复习中,首先要分清每个灸法的大概类别和内容,这样就容易多了。 艾灸主要分两大类:艾柱灸和艾条灸。这两类的划分,是用于灸法的材料的不同。

内热针治疗的麻醉选择

内热针治疗的麻醉选择 随着麻醉药物的新发现,各种仪器应用以及设备的不断更新,麻醉方法的改进,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而仍然是根据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而产生的全身或部分区域的痛觉消失,将麻醉分为如下几类。 一、局部麻醉 (一)局部浸润麻醉 将局麻药溶液沿治疗部位按组织层次由浅入深注射在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传导,称为局部浸润麻醉。 1.常用药物根据治疗时间的长短选择应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的局麻药,可采用利多卡因一般用0.25% ~0.5% 溶液,一次剂量不超过0.4g(个人建议在0.2 g 内最安全)。 2.适应证及麻醉特点:适用于治疗范围较小、治疗针数少、表浅部位的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特点是操作简单而安全,多由术者自己操作,病人神志清醒,对全身生理干扰轻微,应用范围广。 3.禁忌症:对于治疗部位有感染或恶性肿瘤者不宜施行局部浸润麻醉,以免感染或肿瘤的扩散。 4.并发症及操作时注意事项 常见并发症为局麻药中毒。为避免中毒反应发生,操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每次注入局麻药量不要超过极量。 (2)每次注药前应回抽注射器,以防局麻药注入血管内。在加压注射过程中,一边注药一边进针,使局麻药液保持在针尖前方,这样借压力作用易使药液侵入神经纤维,而且对周围组织起到压力分离及止血作用。局麻完成后须等待 4 ~5min,使麻醉作用完善后在进行实施治疗。 (二)退出式麻醉 目前,内热针治疗所涉及的都是体表直接可以达到的身体各个部位,虽有一些是比较表浅部位的治疗,但大部分是在体腔外的深层次部位,因此,它的浸润麻醉也与外科常用的局部浸润麻醉(逐层浸润麻醉)有着很大的不同。为安全起见,内热针治疗应用与常规局部麻醉完全不同的方法~退出式浸润麻醉法:针头进入肌肉组织后回吸无血、无液,针筒内呈负压状态后再边退针边注入局麻药,直到退出皮肤为止。采用这种麻醉法,十多年来,从未发生麻醉中毒等不良反应,从而保证了麻醉的效果,又绝对保证了麻醉的安全。 ( 三) 麻醉剂助推器 麻醉剂助推器,由于其作用原理酷似枪,故业内俗称麻醉枪(图3-1)。

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规范

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工作目标: 正确使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二、操作要点 1、评估和观察要点:①评估病情、年龄、意识、心肺功能、自理能力、合作程度、药物性质、过敏史等。②评估穿刺点皮肤、血管的状况。 2、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安全静脉输液的原则。 3、告知患者留置针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4、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弹性适当的血管穿刺,正确实施输液前、后留置针的封闭及护理。 5、留置针穿刺:消毒皮肤,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角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进入少许,保证外套管在静脉内,将针尖退入套管内,连针带管送入血管内,松开止血带,撤出针芯,连接无针输液装置,用透明敷料妥善固定,注明置管日期、时间并签名。 6、严密观察留置针有无脱出、断裂,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及时处理置管相关并发症。 7、嘱患者穿刺处勿沾水,敷料潮湿应随时更换,留置针侧肢体避免剧烈活动或长时间下垂等。 8、每次输液前、后应当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拔除导管,给予处理。

9、采取有效封管方法,保持输液通道通畅。 10、根据药物及病情调节滴速。 三、标准 1、患者或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 四、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操作目的、方法及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或家属不可随意调节滴速。 3、告知患者穿刺部位的肢体避免用力过度或剧烈活动。 4、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五、注意事项 1、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和静脉瓣,下肢静脉不应作为成年人穿刺血管的常规部位。 2、在满足治疗前提下选用最小型号、最短的留置针。 3、输注2种以上药液时,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4、不应在输液侧肢体上端使用血压袖带和止血带。 5、定期换药,如果患者出汗多,或局部有出血或渗血,可选用纱布敷料。 6、敷料、无针接头或肝素帽的更换及固定均应以不影响观察为基础。 7、发生留置针相关并发症,应拔管重新穿刺,留置针保留时间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而定。

(技术规范标准)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

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

静脉留置针操作评分标准

静脉留置针操作流程 操作者准备:着装规范、洗手 评估:患者病情、穿刺部位皮肤及浅静脉现状、治疗计划;解释、问二便、准备核对医嘱:检查液体和药物名称、剂量、用途、有效期、有否浑浊、变 质 用物准备:静脉留置针、肝素锁(肝素帽)、透明敷料、封管液、余同静 脉输液法 备药消毒输注口、加药、插输液管、排气 再核对、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选静脉 现在粗直、血流量丰富的静脉,避开静脉瓣,首选头静脉 消毒范围:直径8×8cm 选择留置针根据病情及血管选择型号 连接、排气头皮针接输液管,取出肝素帽连接留置针,将头皮针插入 肝素帽内并排气 再消毒扎止血带、消毒 松动套管 进针前查对 进针:在消毒范围内1/2或2/3处,夹紧双翼以15-30°角进 针,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约5-15°角),再进约0.2cm 查对、进针退针芯:松开两翼并用食指、中指固定,另一手退针芯0.5-1cm,将软 管全部送入血管(第四代留置针一手退针芯0.5-1cm,另一手 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 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 拔针芯:左手拇指、食指固定两翼,右手将针芯全部拔出 固定透明敷料以穿刺点位中心固定,延长管与穿刺血管呈U字型 固定(Y接口勿压迫穿刺的血管),注明穿刺时间、穿刺者姓名

调数按年龄及病情调节速度 查对签输液卡 交代注意事项输液期间可适当活动,洗澡时注意防水,保持敷料固定 整理床单位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整理整理用物,分类放置 洗手 记录 备注:1、封管液种类:生理盐水或稀释的肝素溶液。 2、肝素液浓度:每毫升盐水含10-100U肝素钠(我院使用50U),用量2-3ml。 3、正压封管:将针尖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冲管后余0.5ml封管液边推注边拔针。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 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 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 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 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 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内热针操作指导

内热针操作指导 一、操作人员的要求: 1.严格按无菌操作要求操作 2.至少2人参与 3.严格控制适应症:有明确压痛点,或麻木感。 4.操作前需仔细检查患者:疼痛点、麻木部位、明确有无出血性疾病,血糖控制情况,严重心血管疾病,局部有感染灶,排除肿瘤。 二、操作程序 1.操作人员职责: (1)操作者职责:负责术前检查患者、决定治疗方法、标记布针点(每次控制在20针左右,如确实需要,可在30针以内)、配制麻醉剂、麻醉、布针、拔针、清洗器械。 (2)助手职责:打开消毒包、消毒皮肤、连接内热针治疗仪、协助操作者止血。 2.操作步骤 (1)将患者摆放适当体位:舒服而便宜操作。 (2)按要求确定布针部位 (3)操作者用手术记号笔标记布针点 (4)助手消毒皮肤 (5)助手打开消毒包外层,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并打开消毒包内层 (6)助手取20ml注射器,撕开外包装,协助操作者配制麻醉剂 (7)操作者取出注射器(注意无菌操作),用注射器抽取5ml利多卡因(1支)、2ml地塞米松(1支),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ml,并摇匀混合液 (8)操作者取出麻醉枪并初步安装,将配制的麻醉剂注入麻醉枪,20ml注射器换牙科麻醉针麻醉皮下至骨膜。麻醉操作完毕将注射器及麻醉枪置于消毒盒外。 (9)操作者取出内热针,逐个布针。 (10)助手连接内热针治疗仪,打开仪器,并设定治疗温度(42度)及治疗时间(20分钟)(11)治疗期间至少留一人陪伴、观察患者 (12)治疗结束,操作者拔针,有出血者,应加压止血。针眼应用碘伏棉签点击消毒 (13)嘱患者休息数分钟,3天内不洗澡,无不适可回病房 (14)操作者清洗器械,注意:麻醉枪需拆开清洗并消毒,清洗完毕摊开待干。 (15)由护士打包,送消毒。

静脉留置针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静脉留置针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一、操作规范 1、用物带至患者床旁,对床号、姓名,向患者解释 2、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打开导管针外包装,戴手套。 3、选择血管。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压脉带,按常规进行局部皮肤消毒,待干。 4、取出导管针,去除针套,转动针心使针头斜面向上。将已备好的静脉输液器的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注意排尽空气,关闭输液器开关。 5、针头与皮肤呈15~300角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0.5cm。穿刺。嘱患者握拳,左手绷紧皮肤,右手以拇指和食指夹紧导管针的护翼。右手固定导管针、左手拔出针心0.5~1cm,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松压脉带,嘱患者松拳。 6、抽出针心,用专用敷贴固定导管针,在敷贴上写上患者姓名、留置日期和时间,然后固定肝素帽,取出压脉带。 7、脱手套,再次查对无误后,在输液卡上记录时间、滴速并签名。根据医嘱和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参考静脉输液法) 8、助患者卧于舒适位置,整理床单位,按皮内注射法处理用物,洗手。 9、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根据情况进行健康教育。 10、封管:当液体输完后进行封管。 ①常规消毒肝素帽。 ②将抽有封管液(生理盐水和肝素液生理盐水)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 (肝素液的配制浓度:1支肝素1.25万U稀释于125~1250mL生理盐水中,即每毫升含10~100U肝素,用量5mL,严格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一般生理盐水维持6~8小时,稀释的肝素溶液维持12小时)。 ③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 ④用夹子将留置针硅胶管夹好。 11、再次输液。 ①常规消毒肝素帽:松开夹子,将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先抽回血,再推注5~10mL生理盐水。 ②然后将输液器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打开调节器调节滴速进行再次输液。 ③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在完整敷料表面沿导管走向触摸有无触痛。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 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 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 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 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针灸秘传十八绝招

针灸秘传十八绝招 一、身柱妙用 部位:在脊椎正中线上,于第三、四胸椎棘突的中间凹陷处取穴。采取坐位,俯首取穴。 针法:用1.5寸28号针(长4.5cm,直径0.32mm)对准穴位直刺,不可稍偏,针尖下边有抵抗,针尖达到脊椎骨膜上边为度。如果针下空软,那是针刺偏了,急宜提出向穴位直刺,如果刺偏而误入胸膜则有发生气胸的危险。 针进到应刺的深度则停止,使针身正直不偏不歪,留针20分钟至30分钟。起针时先动摇针柄,感到针体松动时以不紧不慢的手法拔出,即用消毒干棉球压住片刻。 作用: (一)增加强壮 1.先天不足或后天亏损者; 2.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者; 3.多次针灸不效者。 (二)预防感冒 1.冷天、大风天外出以前针之; 2.感冒流行发生季节; 3.同室的人有感冒时; 4.经常好感冒的人。 (三)抗高烧 1.感冒高烧至39℃者,针后半小时汗出烧退,轻松愉快。 2.常发低烧者。 (四)小儿疾患 小儿疳疾、惊风、便溏、虫积。可用艾卷灸身柱穴十分钟,每日1次。连续3—7天。 病例举要: 1、高烧 1984年,光明函授大学召开筹备会议时,夜间一代表突发高烧,为针身柱穴。半小时后,周身大汗而烧退。 2、感冒

辽宁中医学院一教研室,4位教师,经常感冒。每人针身柱3次,从此竟不再感冒。 因此,针刺身柱穴对预防流行感冒,多次实验有效。 二、针刺后遗痛 有一种病人主诉:周身某处作痛,视之皮肤如常,其痛处恰在穴位上。问其原因由于针灸后所发生。询问原治疗医生,针处既然没有改变,医生也无法解决也不能算做治疗失误,但患者确实疼痛。我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在发生疼痛穴位的相对处针之。例如内关痛针外关,阳陵泉痛针阴陵泉,如果两穴对得准确无不应针而愈。无以名之,故名为“针灸后遗痛”。 病例举要: 王XX,女,50岁,家庭妇女 主诉:左手腕内侧有——小块疼痛,由于怔忡失眠,医生曾作针灸,病愈而此局部痛,其痛可以忍受,但干扰日常生活。曾去询问原治疗医生,无法解决。针处既无红肿,医生也无责任,但其疼不止,服药无效。我试用相对缪刺而愈。类似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 三、大接经 《内经◎海论》中叙述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分布周身各处,上悬贯于脑,内联于脏腑,畅气血往来,各经保持相对的平衡,自然无病。经络不平衡,人就会生病,经过针灸多次而不效的疾病,可用大接经的针刺方法。 具体做法是,只用一根l寸长的28号针,每次只针一侧,针刺十二经的原穴和络穴,依照经络循行的顺序各穴只刺一下而不留针。每次只针一侧,下次针另一侧。共针4次,久病则由原穴到络穴,新病则由络穴到原穴。 (一)由原穴到络穴 肺原[太渊]——大肠络[偏历]——胃原[冲阳]——脾络[公孙]——心原[神门]——小肠络[支正]——膀胱原[京骨]——肾络[大钟]——心包络[大陵]——三焦络[外关]——胆原[丘墟]——肝络[蠡沟]。 (二)由络穴到原穴 肺络[列缺]——大肠原[合谷]——胃络[丰隆]——脾原[太白]——心络[通里]——小肠原[腕骨]——膀胱络[飞扬]——肾原[太溪]——心包络[内关]——三焦原[阳池]——胆络[光明]——肝原[太冲]。 案例举要: 刘X,男,40岁,某设计院会计师

中医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 【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腧穴点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 2.刺络 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3.散刺 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 3.1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 3.2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5.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平衡针灸”学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 以中医阴阳整体学说为基石,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在体表的特定靶点,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的调节机制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平衡的目的,从速缓解症状。 二、适应症 (一)运动系统 腰腿痛、扭伤、挫伤、劳损、风湿性关节炎、落枕、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背痛。 (二)神经系统 眩晕、头痛、面瘫、面肌痉挛、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脑血管痉挛、失眠、癔症、癫痫、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鸣。 (三)心血管系统 心绞痛、高血压、冠心病。 (四)消化系统 膈肌痉挛、胃下垂、胃痉挛、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胆囊炎、肝炎、前列腺炎、便秘。 (五)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六)其他 糖尿病、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痤疮、脂溢性皮炎、

面部疥肿、色素沉着、月经失调、牙痛、假性近视、白内障、痔疮、急性乳腺炎、疲劳综合征、原发性痛经、子宫脱垂。 三、禁忌症 (一)具有严重内脏疾病患者。 (二)具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 (三)精神过于紧张,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四)婴儿颅骨囟门未闭、局部病灶不宜针刺。 四、操作流程 (一)用物准备 75%酒精溶液用于针具、皮肤针刺部位和操作者手指的常规消毒,针具规格 直径0.32毫米,长20-40毫米毫针。 (二)针具选择 根据不同病情、针刺部位及手法,选择不同规格的针具。 (三)体位 一般不受限制,为防止晕针最好采用坐位或者卧位。 (四)针刺手法 快进快出,三秒钟之内完成针刺过程,一般不留针,以刺激相关神经束为主。 1、直刺法:垂直进针方法,针刺时针体与皮肤呈90度直角。针刺定位要求高,一次扎到要求的深度,针刺透皮感觉轻微。适用于局

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操作规范

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操作规范 (一)目的: 1、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便于抢救。 2、适用于长期输液患者。 (二)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同静脉输液物品,另备静脉留置针1个,透明贴膜,适量肝素溶液(生理盐水250ml+肝素钠12500-25000U)。 (三)操作程序: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协助病人取合适卧位,做好解释。 2、检查留置针有效期,包装有无破损、漏气,打开留置针外包装,取出留置针。 3、将已排净空气的输液器头皮针插入留置针肝素帽中。 4、将治疗巾置于穿刺部位下方,放好止血带选择静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面积8×8㎝待干,备透明贴膜。 5、再次核对,扎止血带,嘱病人握拳,排净留置针内空气,针尖斜面朝上,手持碟翼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再将导管推入少许,嘱患者松拳,松止血带,打开调节器,一手固定碟翼,一手将针芯从导管中排出。 6、视液体滴入通畅后,用无菌透明贴膜作封闭式固定,并在贴膜上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

7、调节滴速,再次核对,并在输液卡上记录时间签全名。 8、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 9、输液结束,将输液器头皮针从留置针肝素帽中拔出,消毒肝素帽用一次性10ml注射器抽取肝素液5-10ml脉冲式正压封管,封管完毕,将注射器置于弯盘内;固定好留置针延长管,整理用物。 10、告知患者保留期间的注意事项;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及用力过猛,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11、洗净双手,在治疗本签执行时间与全名,在护理记录上记录穿刺日期、时间、输注药液、患者反应等,并签名。 (四)注意事项 1、更换透明贴膜后,也要记录当时穿刺日期。 2、静脉留置针停留时间可参照产品使用注明或根据使用情况而定。 3、每次输液完后应当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拔除导管给予处理。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1.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五、注意事项

第七章 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鍉针、火针、芒针

第一节三棱针法 三棱针法:是用三棱针刺破血络或腧穴,放出适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或挑断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放血法:放出适量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属刺络或刺血法 三棱针有:点刺法、散刺法、挑刺法 三棱针刺法的理论指导:宁失其穴,勿失其络 一、针具 三棱针全长6.5cm,针柄呈圆柱体,针身呈三棱果椎体,三棱为韧,针尖锋利。 使用之前应在细磨石上磨至锐利,称为“开口” 使用前应采用高温消毒,或将针具用75%乙醇浸泡30分钟 二、操作方法 (一)持针姿势 (二)操作方法 1.点刺法 此法使用三棱针点刺腧穴或血络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点刺穴位 即点刺腧穴出血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 (2)点刺血络:有浅刺、深刺 浅刺:即点刺随病显现的浅表静脉出血的方法 深刺,又称泻血法:即点刺随病显现的较深、较大静脉放出一定量血液的 方法。 2.散刺法 此法是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进行连续点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可连续点刺 10~20针以上 3.挑刺法 此法是以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三、临床应用 (一)适应范围 本法具有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泻热开窍等作用,临床主要用于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所致,以疼痛、发热、肿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并常用于急症的治疗 (二)处方示例 1.偏头痛 选穴太阳穴 2.腰肌劳损 选取委中 3.陈旧性软组织损伤 选穴局部阿是穴 4.咽喉肿痛 选穴双侧少商 5.目赤肿痛 选穴太阳、耳尖

6.中暑 选穴曲泽、太阳、委中 7.毒蛇咬伤 选取伤口及其周围 8.座疮 选穴阿是穴 点刺穴位及浅刺血络、散刺法可每日或隔日1次;挑刺、深刺血络法宜5~7日1 次 (三)注意事项 1.对于放血量较大者,术前做好解释工作 2.由于床面较大,必须无菌操作,以防感染 3.操作手法要稳、准、快,一针见血 4.若穴位和血络不吻合,施术时宁失其穴,勿失其络 5.点刺穴位不宜太浅,深刺血络要深浅适宜,针尖以刺中血管,让血液自然流出 为度 6.为了提高疗效,应保证出血量,出血后可立即加用拔罐 7.避开动脉血管,若误伤动脉出现血肿,以无菌干棉球按压局部止血 8.大病体弱、贫血、孕妇和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慎用 9.重度下肢静脉曲张处禁用本法 第二节皮肤针法 皮肤针法,又称毛刺、扬刺、半刺:使用皮肤针叩刺皮肤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操作方法:运用灵活的腕力垂直叩刺为主 皮肤针法:就是采用皮肤针叩刺皮肤,通过孙络、络脉和经脉以调整脏腑功能,通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一、针具 梅花针(5支短针)、七星针(7支短针)、罗汉针(18支短针) 因刺激轻微,适用于小儿,又称小儿针 二、操作方法 (一)持针姿势 1.软柄皮肤针 2.硬柄皮肤针 (二)叩刺方法 叩刺时要运用灵活的腕力直刺、弹刺、速刺。不可斜刺、压刺、慢刺、拖刺,避免 使用臂力 (三)刺激强度 1.弱刺激 用较轻的腕力叩刺,冲力小,针尖接触皮肤时间较短,局部皮肤略见潮红,患 者无疼痛感觉 2.强刺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