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热针布针方法(二)

内热针布针方法(二)

内热针布针方法(二)
内热针布针方法(二)

二、臀部密集型内热针布针方法

(一)髂翼外面臀后侧

1. 布针范围:臀后侧位于髂嵴后缘与坐骨大切迹之间的皮肤区域。

2. 主治: 臀痛、下肢病症。

3. 目标软组织:髂棘后缘与坐骨大切迹之间,臀中肌,部分臀大肌、臀小肌附着处,同其坐骨大切迹后缘、中缘附着的延伸骨膜。

4. 布针方法:患者俯卧位,可腹部垫高枕。自髂嵴后缘下0.5cm 处开始,作4排横向的孤线,间隔2cm,每排为 6 个进针点,针距1cm,再在坐骨大切迹后缘取 3 个进针点。上面两排向坐骨大切迹方向做骨膜下刺;下两排向坐骨大切迹后缘作斜刺;下面 3 针需先打到坐骨大切迹上方的髂翼骨面,再小幅提插到坐骨大切迹的后缘,并刺准中缘后改作骨膜下刺,贯穿骨膜后针停在坐骨大切迹边缘,切勿继续深入打入坐骨大孔。(图7-19、图7-20)

图7-19 髂翼外面臀后侧针刺治疗定点图7-20 髂翼外面臀后侧针刺全貌图

5. 注意事项:靠近髂前上棘的那一针骨膜下刺很容易弯针。起针后按压片刻,这些部位通常与“臀中部”一起打,并可同时打骶骨的外侧缘。

6. 臀部少针精刺或多次治疗图谱

6.1 臀部痛点针刺治疗点,下次可选择上次治疗点中间治疗;(图7-21、图7-22)

图7-21 图7-22

6.2 坐骨大切迹针刺点(图7-23、图7-24)

图7-23 图7-24

6.3 臀部少针精刺和多次治疗点在骨骼上图(图7-25、图7-26)

图7-25 图7-26

(二)髂外侧面(髂外三肌)

1. 布针范围:髂翼外侧面髂嵴至股骨大转子之间的皮肤。

2. 主治:臀痛、大腿根疼痛、下肢外侧及前外侧病症、局部疼痛、腹股沟区疼

痛、大腿外侧及小腿外侧疼痛。

3. 目标软组织:髂翼外面旁侧三肌,阔筋膜张肌,整个臀小肌,部分臀中肌。

4. 布针方法:健侧卧位,下方之腿屈曲,上方之腿必须伸直,两腿之间垫两个枕头,以病人姿势舒适为宜。在髂翼外侧髂嵴至大转子之间,根据髂嵴至股骨大转子的距离定 5 ~7 排针,第一排沿髂嵴缘,最后一排在大转子上方1cm。第一排针均为骨膜下刺,纵向的前后两排针也采取骨膜下刺,其余采取直刺或斜刺,最好是斜刺。(图7-27、图7-28)

图7-27 髂外侧面(髂外三肌)图7-28 髂外侧面(髂外三肌)针刺全貌图

5. 注意事项:该部位是内热针针刺中最痛的部位之一,尤其是骨膜下刺,针刺过程中针感(一般为酸胀感)通常会传导到小腿外侧,考虑髋关节外展、内收肌群的拮抗平衡关系,臀外侧部一般与股内收肌部对应针刺治疗。针刺结束后病人仰卧位做主动蹬腿锻炼(术者协助抗阻力),下床后要马上走路或蹲起锻炼,坚持10分钟以上,至行走基本自如,才能离开诊室。

6. 少针精刺与多次治疗点图(图7-29、图7-30)

图7-29 图7-30

(三)臀内侧部(骶骨外侧面)

1. 布针范围:髂嵴内三分之-- 骶骨外侧面-- 尾骨上段。

2. 主治:臀痛、尾痛、大腿后侧病症。

3. 目标软组织:髂翼外面内侧、骶骨背面臀大肌、骶结节韧带。

4. 布针方法:从髂后上棘外缘-- 髂后下棘外缘-- 骶骨末端背面(接近尾骨)尾骨上部。左右两侧臀部各打两排,针距为2cm,上排约7 ~10 针,下排6 ~9 针。先直刺至骨面,再作由内而外的骨膜下刺。(图7-31、图7-32)

图7-31 臀内侧部(骶骨外侧面)图7-32 臀内侧部(骶骨外

针刺治疗定点侧面)针刺全貌图

5. 注意事项:针刺起针后要局部加压,防止出血引起血肿。

(四)大腿根部(股内收肌上部)

1. 布针范围:股内收肌群和闭孔外肌附着处。

2. 主治: 大腿根部软组织损害引起的膝内痛、泌尿生殖系统病、下肢病症。

3. 目标软组织:针对耻骨上支-- 耻骨结节-- 耻骨下支的股内收肌,和闭孔外肌附着处。

4. 布针方法:仰卧位,大腿屈膝外展位,大腿下垫枕。第l 针以耻骨结节为定位标志,第2 针先摸到耻骨上支平行线上的股动脉搏动处在其内侧进针后,内避开股动脉朝着第 1 针方向斜刺,刺到耻骨上支骨面后,再沿着骨面作小幅度提插退回至股动脉后方的耻骨上支病变软组织。第 3 针位于第 1 针下方,并与前两针成等边三角形,进到骨面后沿耻下支向第 1 针方向斜刺。第 4 针位于上述3 针的中央,直刺,朝着耻骨体,然后尽可能转向耻骨下支作骨膜下刺。第 5 针自髂前上棘直刺髂翼外面下端臀小肌深层附着处的皮肤进针点。(图7-33、图7-34)

图7-33 大腿根部针刺治疗定点图7-34 大腿根部针刺全貌图

5. 注意事项:

(1)第l 针下面肌肉较少,较难固定,可在进针后将针的周围皮肤拎起一

点,勿使针尖浮起。

(2)定点时要定出股动脉并标记之。

(3)禁止打到闭孔里面去,避免伤及其他组织,针尖尽量不要离开骨面。

(4)针刺后要加压,防止出血。

(5)根据需要可增加进针数量,以加强治疗效果。

6. 内收肌群在骨骼上针刺点,为了加强疗效也可以密集型针刺。(图7-35、图7-36)

图7-35 图7-36

(五)坐骨结节

1. 布针范围:坐骨结节附近软组织压痛范围。

2. 主治:大腿后侧痛、久坐久站后臀下部痛等。

3. 目标软组织:骶结节韧带、股二头肌内侧头、股方肌、内收肌、股薄肌、半腱肌等。

4. 布针方法:侧卧位,小腿内侧需垫枕,患者以舒服姿势即可。以坐骨结节压痛点为中心定N点,务必摸骨头定位。打第一针时,另一手触摸坐骨结节以定位定向,每一针首先达到骨面后,在小幅度提插松解坐骨结节软组织。可围绕坐骨结节围刺,针距为2cm,务必针打在骨头上,切勿落空。(图7-37、图7-38)

图7-37 坐骨结节针刺治疗定点图7-38 坐骨结节针刺全貌图

5. 注意事项:如坐骨结节处疼痛一定要先排除继发引起的疼痛,(也就是先检查腰臀部),一般一次常规治疗即可。

6. 围绕坐骨结节少针直刺或围刺在骨骼上图(图7-39)

图7-39

(六)耻骨联合

1. 布针范围:耻骨联合上缘的腹直肌和棱锥肌附着处。

2. 主治: 小腹痛、痛经、性功障碍、直腰受限等。

3. 目标软组织:腹直肌和棱锥肌的耻骨联合上缘附着处。

4. 布针方法:患者仰卧位。自两侧耻骨结节连接线上缘作出相应的一排或几排针距为lcm 的横向稍偏弧形(凸面向上)的进针点群,并用龙胆紫点成记号。均作直刺,贯穿耻骨联合上缘肌附着处,在耻骨上做小幅度提插,常规治疗一次。(图7-40、图7-41)

图7-40 耻骨联合针刺治疗定点图7-41 耻骨联合针刺全貌图

5. 注意事项:直刺到耻骨上缘后,针尖要贴着趾骨内上缘小幅度提插,进针深度不要超过2cm;进针不要太深,始终以耻上支为标志,以免伤及腹部腹膜及脏器。

(七)股骨干外侧

1. 布针范围:股骨外侧的诸肌附着处。

2. 主治: 用于股直肌、股外侧肌损害及膝外侧疼痛。

3. 目标软组织:股直肌、股外侧肌及相应骨膜。

4. 布针方法:仰卧位,小腿和胭窝垫枕。按压痛点范围布N 排针,间距离约2cm,针距为2cm。直刺至股骨干,对骨膜可做小幅度提插。(图7-42、图7-43)

图7-42 股骨干外侧针刺治疗定点图7-43 股骨干外侧针刺全貌图

5. 注意事项:针尖朝向股骨体的方向,治疗后加压防止出现血肿,建议患者针刺结束后病人仰卧位做主动蹬腿锻炼(术者协助抗阻力),下床后要马上走路或蹲起锻炼,坚持 5 ~10 分钟以上,至行走基本自如,才能离开诊室。

内热针发明人荣贺简介

荣贺:主治医师,中医世家,现任济宁一方中医专科门诊部主任、济宁市任城区康复针推职业培训学校校长、中华中医药疼痛学会委员、济宁市现代针灸研究所所长、华夏疼痛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济宁市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特聘专家,擅长治疗顽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质增生症、各型颈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强直型脊柱炎、风湿/ 类风湿关节炎、带状疱疹后疼痛、老年性耳聋/耳鸣、面肌痉挛、面神经炎、各类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和脊柱相关内科疾病,治愈率可达95% 以上。首创内热针疗法,其特点:安全、无痛、微创、高效、费用低廉;主编《中华内热针大型系列视听教材》、参编《中华内热针诊断与治疗》、《内热针治疗慢性疼痛---新式针灸》等专著,获济宁市科技进二等奖2 次,三等奖2 次;至目前培训内热针疗法50 余期,学员4000 多人,总结出来一套实用技术,并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广应用于临床;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内热针发明人、腰椎侧隐窝注射针发明人、椎间孔针发明人、麻醉剂助推器(麻醉枪)发明人,其发明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张“不动髓核,保护椎间盘”新理念--- 同样治愈疼痛顽疾!

内热针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内热针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一、内热针治疗的适应症 内热针治疗的适应症范围比较广泛,经过大量的临床应用,对其疗效卓越、安 全可靠的各种疾病进行规范性的研究,现就其比较成熟的适应症,分述如下。 1.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 2.骨质增生性疾病与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股骨头坏死等。 3.各种神经卡压综合征如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跖管综合征等。 4.与脊柱相关的慢性支气管炎、功能性心律失常、慢性胃炎等内科疾病。 5.与脊柱相关的痛经、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等妇科疾病。 6.鸡眼、带状疱疹后遗症等皮肤科疾病。 二、内热针治疗的禁忌症 1.凝血机制异常者。 2.施术部位有红肿、灼热、皮肤感染、肌肉坏死,或在深部有脓肿者。 3.有心、脑、肾脏器衰竭者。 4.患有糖尿病、皮肤破溃不易愈合者。 5.高血压病血压不易控制者。 6.严重代谢性疾病,如肝硬化、活动性结核患者。 7.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者重要脏器而施术时无法避开者。 当施术部位的皮肤感染,全身急性感染性疾病者得到有效控制,内脏疾病及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机体状态得到恢复,可以实施内热针治疗。

内热针发明人荣贺简介 荣贺:主治医师,中医世家,现任济宁一方中医专科门诊部主任、济宁市任城区康复针推职业培训学校校长、中华中医药疼痛学会委员、济宁市现代针灸研究所所长、华夏疼痛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济宁市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特聘专家,擅长治疗顽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质增生症、各型颈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强直型脊柱炎、风湿 / 类风湿关节炎、带状疱疹后疼痛、老年性耳聋/耳鸣、面肌痉挛、面神经炎、各类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和脊柱相关内科疾病,治愈率可达95% 以上。首创内热针疗法,其特点:安全、无痛、微创、高效、费用低廉;主编《中华内热针大型系列视听教材》、参编《中华内热针诊断与治疗》、《内热针治疗慢性疼痛 ---新式针灸》等专著,获济宁市科技进二等奖 2 次,三等奖 2 次;至目前培训内热针疗法 50 余期,学员 4000 多人,总结出来一套实用技术,并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广应用于临床;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内热针发明人、腰椎侧隐窝注射针发明人、椎间孔针发明人、麻醉剂助推器(麻醉枪)发明人,其发明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张“不动髓核,保护椎间盘”新理念 --- 同样治愈疼痛顽疾!

中医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内热针治疗的麻醉选择

内热针治疗的麻醉选择 随着麻醉药物的新发现,各种仪器应用以及设备的不断更新,麻醉方法的改进,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而仍然是根据麻醉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而产生的全身或部分区域的痛觉消失,将麻醉分为如下几类。 一、局部麻醉 (一)局部浸润麻醉 将局麻药溶液沿治疗部位按组织层次由浅入深注射在组织内,阻滞神经末梢传导,称为局部浸润麻醉。 1.常用药物根据治疗时间的长短选择应用于局部浸润麻醉的局麻药,可采用利多卡因一般用0.25% ~0.5% 溶液,一次剂量不超过0.4g(个人建议在0.2 g 内最安全)。 2.适应证及麻醉特点:适用于治疗范围较小、治疗针数少、表浅部位的麻醉。局部浸润麻醉特点是操作简单而安全,多由术者自己操作,病人神志清醒,对全身生理干扰轻微,应用范围广。 3.禁忌症:对于治疗部位有感染或恶性肿瘤者不宜施行局部浸润麻醉,以免感染或肿瘤的扩散。 4.并发症及操作时注意事项 常见并发症为局麻药中毒。为避免中毒反应发生,操作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每次注入局麻药量不要超过极量。 (2)每次注药前应回抽注射器,以防局麻药注入血管内。在加压注射过程中,一边注药一边进针,使局麻药液保持在针尖前方,这样借压力作用易使药液侵入神经纤维,而且对周围组织起到压力分离及止血作用。局麻完成后须等待 4 ~5min,使麻醉作用完善后在进行实施治疗。 (二)退出式麻醉 目前,内热针治疗所涉及的都是体表直接可以达到的身体各个部位,虽有一些是比较表浅部位的治疗,但大部分是在体腔外的深层次部位,因此,它的浸润麻醉也与外科常用的局部浸润麻醉(逐层浸润麻醉)有着很大的不同。为安全起见,内热针治疗应用与常规局部麻醉完全不同的方法~退出式浸润麻醉法:针头进入肌肉组织后回吸无血、无液,针筒内呈负压状态后再边退针边注入局麻药,直到退出皮肤为止。采用这种麻醉法,十多年来,从未发生麻醉中毒等不良反应,从而保证了麻醉的效果,又绝对保证了麻醉的安全。 ( 三) 麻醉剂助推器 麻醉剂助推器,由于其作用原理酷似枪,故业内俗称麻醉枪(图3-1)。

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规范

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工作目标: 正确使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 二、操作要点 1、评估和观察要点:①评估病情、年龄、意识、心肺功能、自理能力、合作程度、药物性质、过敏史等。②评估穿刺点皮肤、血管的状况。 2、遵循查对制度,符合无菌技术、标准预防、安全静脉输液的原则。 3、告知患者留置针的作用、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4、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弹性适当的血管穿刺,正确实施输液前、后留置针的封闭及护理。 5、留置针穿刺:消毒皮肤,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角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进入少许,保证外套管在静脉内,将针尖退入套管内,连针带管送入血管内,松开止血带,撤出针芯,连接无针输液装置,用透明敷料妥善固定,注明置管日期、时间并签名。 6、严密观察留置针有无脱出、断裂,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及时处理置管相关并发症。 7、嘱患者穿刺处勿沾水,敷料潮湿应随时更换,留置针侧肢体避免剧烈活动或长时间下垂等。 8、每次输液前、后应当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拔除导管,给予处理。

9、采取有效封管方法,保持输液通道通畅。 10、根据药物及病情调节滴速。 三、标准 1、患者或家属知晓护士告知的事项,对服务满意。 2、护士操作过程规范、准确。 四、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操作目的、方法及配合要点。 2、告知患者或家属不可随意调节滴速。 3、告知患者穿刺部位的肢体避免用力过度或剧烈活动。 4、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五、注意事项 1、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避开关节和静脉瓣,下肢静脉不应作为成年人穿刺血管的常规部位。 2、在满足治疗前提下选用最小型号、最短的留置针。 3、输注2种以上药液时,注意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4、不应在输液侧肢体上端使用血压袖带和止血带。 5、定期换药,如果患者出汗多,或局部有出血或渗血,可选用纱布敷料。 6、敷料、无针接头或肝素帽的更换及固定均应以不影响观察为基础。 7、发生留置针相关并发症,应拔管重新穿刺,留置针保留时间根据产品使用说明书而定。

(技术规范标准)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专科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

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

内热针操作指导

内热针操作指导 一、操作人员的要求: 1.严格按无菌操作要求操作 2.至少2人参与 3.严格控制适应症:有明确压痛点,或麻木感。 4.操作前需仔细检查患者:疼痛点、麻木部位、明确有无出血性疾病,血糖控制情况,严重心血管疾病,局部有感染灶,排除肿瘤。 二、操作程序 1.操作人员职责: (1)操作者职责:负责术前检查患者、决定治疗方法、标记布针点(每次控制在20针左右,如确实需要,可在30针以内)、配制麻醉剂、麻醉、布针、拔针、清洗器械。 (2)助手职责:打开消毒包、消毒皮肤、连接内热针治疗仪、协助操作者止血。 2.操作步骤 (1)将患者摆放适当体位:舒服而便宜操作。 (2)按要求确定布针部位 (3)操作者用手术记号笔标记布针点 (4)助手消毒皮肤 (5)助手打开消毒包外层,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并打开消毒包内层 (6)助手取20ml注射器,撕开外包装,协助操作者配制麻醉剂 (7)操作者取出注射器(注意无菌操作),用注射器抽取5ml利多卡因(1支)、2ml地塞米松(1支),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ml,并摇匀混合液 (8)操作者取出麻醉枪并初步安装,将配制的麻醉剂注入麻醉枪,20ml注射器换牙科麻醉针麻醉皮下至骨膜。麻醉操作完毕将注射器及麻醉枪置于消毒盒外。 (9)操作者取出内热针,逐个布针。 (10)助手连接内热针治疗仪,打开仪器,并设定治疗温度(42度)及治疗时间(20分钟)(11)治疗期间至少留一人陪伴、观察患者 (12)治疗结束,操作者拔针,有出血者,应加压止血。针眼应用碘伏棉签点击消毒 (13)嘱患者休息数分钟,3天内不洗澡,无不适可回病房 (14)操作者清洗器械,注意:麻醉枪需拆开清洗并消毒,清洗完毕摊开待干。 (15)由护士打包,送消毒。

静脉留置针操作评分标准

静脉留置针操作流程 操作者准备:着装规范、洗手 评估:患者病情、穿刺部位皮肤及浅静脉现状、治疗计划;解释、问二便、准备核对医嘱:检查液体和药物名称、剂量、用途、有效期、有否浑浊、变 质 用物准备:静脉留置针、肝素锁(肝素帽)、透明敷料、封管液、余同静 脉输液法 备药消毒输注口、加药、插输液管、排气 再核对、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选静脉 现在粗直、血流量丰富的静脉,避开静脉瓣,首选头静脉 消毒范围:直径8×8cm 选择留置针根据病情及血管选择型号 连接、排气头皮针接输液管,取出肝素帽连接留置针,将头皮针插入 肝素帽内并排气 再消毒扎止血带、消毒 松动套管 进针前查对 进针:在消毒范围内1/2或2/3处,夹紧双翼以15-30°角进 针,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约5-15°角),再进约0.2cm 查对、进针退针芯:松开两翼并用食指、中指固定,另一手退针芯0.5-1cm,将软 管全部送入血管(第四代留置针一手退针芯0.5-1cm,另一手 将软管全部送入血管) 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 拔针芯:左手拇指、食指固定两翼,右手将针芯全部拔出 固定透明敷料以穿刺点位中心固定,延长管与穿刺血管呈U字型 固定(Y接口勿压迫穿刺的血管),注明穿刺时间、穿刺者姓名

调数按年龄及病情调节速度 查对签输液卡 交代注意事项输液期间可适当活动,洗澡时注意防水,保持敷料固定 整理床单位 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整理整理用物,分类放置 洗手 记录 备注:1、封管液种类:生理盐水或稀释的肝素溶液。 2、肝素液浓度:每毫升盐水含10-100U肝素钠(我院使用50U),用量2-3ml。 3、正压封管:将针尖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冲管后余0.5ml封管液边推注边拔针。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静脉留置针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静脉留置针的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一、操作规范 1、用物带至患者床旁,对床号、姓名,向患者解释 2、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打开导管针外包装,戴手套。 3、选择血管。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压脉带,按常规进行局部皮肤消毒,待干。 4、取出导管针,去除针套,转动针心使针头斜面向上。将已备好的静脉输液器的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注意排尽空气,关闭输液器开关。 5、针头与皮肤呈15~300角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0.5cm。穿刺。嘱患者握拳,左手绷紧皮肤,右手以拇指和食指夹紧导管针的护翼。右手固定导管针、左手拔出针心0.5~1cm,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松压脉带,嘱患者松拳。 6、抽出针心,用专用敷贴固定导管针,在敷贴上写上患者姓名、留置日期和时间,然后固定肝素帽,取出压脉带。 7、脱手套,再次查对无误后,在输液卡上记录时间、滴速并签名。根据医嘱和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参考静脉输液法) 8、助患者卧于舒适位置,整理床单位,按皮内注射法处理用物,洗手。 9、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根据情况进行健康教育。 10、封管:当液体输完后进行封管。 ①常规消毒肝素帽。 ②将抽有封管液(生理盐水和肝素液生理盐水)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 (肝素液的配制浓度:1支肝素1.25万U稀释于125~1250mL生理盐水中,即每毫升含10~100U肝素,用量5mL,严格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一般生理盐水维持6~8小时,稀释的肝素溶液维持12小时)。 ③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 ④用夹子将留置针硅胶管夹好。 11、再次输液。 ①常规消毒肝素帽:松开夹子,将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先抽回血,再推注5~10mL生理盐水。 ②然后将输液器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打开调节器调节滴速进行再次输液。 ③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在完整敷料表面沿导管走向触摸有无触痛。

中医儿科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 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 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 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 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1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 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 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 腧穴,宜深刺。 3.行针基本手法 3.1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 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 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补泻手法

中医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三棱针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三棱针古称锋针,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疏经通络,治疗顽固性痹证的作用,既适用于实证和热证,也可用于寒实证。常用于某些急症和慢性病,如昏厥、高热、中暑、中风闭证、急性咽喉肿痛,目赤红肿,顽癣、疖痈初起、扭挫伤、疳疾、痔疮、久痹、头痛、丹毒、指(趾)麻木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三棱针、0.5%碘伏、棉签、弯盘等。 【操作方法】 常用刺法有以下几种: 1.腧穴点刺 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常规消毒皮肤、针尖后,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0.3cm,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数滴,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止血。 2.刺络 用三棱针缓慢地刺入已消毒的较细的浅静脉,使少量出血,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止血。3.散刺 又叫豹纹刺,按不同疾病有两种不同刺法: 3.1顽癣、疖肿初起(未化脓),严密消毒后可在四周刺出血。 3.2扭伤、挫伤后局部瘀肿,在瘀肿局部消毒后如豹纹般散刺出血。左手按压施术部位的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将经过严密消毒过的腧穴或反应点的表皮调破,使出血或流出粘液;也可再刺入0.5cm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高,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局部消毒,覆盖敷料。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配合。 2.患者取合理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施针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3.右手拇、食两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1~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刺法。 4.在施针过程中,应观察患者面色、神情,询问有无不适反应,预防晕针。 5.操作完毕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三棱针刺激颇强,治疗时须注意患者体位舒适,并须与医生配合,还须注意预防晕针。 2.由于三棱针针刺后针孔较大,必须严密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散刺必须做到浅而快,切勿刺伤动脉、出血不宜过多,一般以数滴为宜。 4.身体虚弱,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住的患者,不宜使用。 5.每日或隔日针治1次,3~5次为一疗程。急症也可每日治两次。如治疗需出血较多者,每周治疗1~2次为宜。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

洪江市第一中医院 平衡针技术操作规范 一、概述 “平衡针灸”学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 以中医阴阳整体学说为基石,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在体表的特定靶点,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的调节机制达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自我平衡的目的,从速缓解症状。 二、适应症 (一)运动系统 腰腿痛、扭伤、挫伤、劳损、风湿性关节炎、落枕、坐骨神经痛、末梢神经炎、背痛。 (二)神经系统 眩晕、头痛、面瘫、面肌痉挛、脑血栓形成、脑溢血、脑血管痉挛、失眠、癔症、癫痫、肋间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鸣。 (三)心血管系统 心绞痛、高血压、冠心病。 (四)消化系统 膈肌痉挛、胃下垂、胃痉挛、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胆囊炎、肝炎、前列腺炎、便秘。 (五)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六)其他 糖尿病、感冒、慢性支气管炎、痤疮、脂溢性皮炎、

面部疥肿、色素沉着、月经失调、牙痛、假性近视、白内障、痔疮、急性乳腺炎、疲劳综合征、原发性痛经、子宫脱垂。 三、禁忌症 (一)具有严重内脏疾病患者。 (二)具有自发出血倾向的患者。 (三)精神过于紧张,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 (四)婴儿颅骨囟门未闭、局部病灶不宜针刺。 四、操作流程 (一)用物准备 75%酒精溶液用于针具、皮肤针刺部位和操作者手指的常规消毒,针具规格 直径0.32毫米,长20-40毫米毫针。 (二)针具选择 根据不同病情、针刺部位及手法,选择不同规格的针具。 (三)体位 一般不受限制,为防止晕针最好采用坐位或者卧位。 (四)针刺手法 快进快出,三秒钟之内完成针刺过程,一般不留针,以刺激相关神经束为主。 1、直刺法:垂直进针方法,针刺时针体与皮肤呈90度直角。针刺定位要求高,一次扎到要求的深度,针刺透皮感觉轻微。适用于局

内热针临床操作方法

内热针临床操作方法 一、进针方法 常用的进针方法有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两种。 单手进针法即是用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中部,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的深度。此外,还有用拇、食指夹持针身,中指指端抵触穴位,拇、食指所夹持的内热针沿中指尖端迅速刺入。(图4-4) 双手进针法即是刺手与押手相互配合,将针刺入穴位的方法。常用的双手进针法即为夹持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拟刺痛点的皮肤表面,刺手向下捻动针柄,押手同时向下用力,将针刺入痛点皮肤。(图4-5) 图4-4 单手进针法图4-5 双手进针法 二、操作手法 针刺后,连接加热线时,一只手固定内热针,一只手安装连接线,避免安装连接线时针尖刺入危险部位。工作结束时会听到三声报警声,此时关闭电源,拔出内热针。

内热针发明人荣贺简介 荣贺:主治医师,中医世家,现任济宁一方中医专科门诊部主任、济宁市任城区康复针推职业培训学校校长、中华中医药疼痛学会委员、济宁市现代针灸研究所所长、华夏疼痛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济宁市佳科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特聘专家,擅长治疗顽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骨质增生症、各型颈椎病、肩周炎、骨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强直型脊柱炎、风湿 / 类风湿关节炎、带状疱疹后疼痛、老年性耳聋/耳鸣、面肌痉挛、面神经炎、各类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和脊柱相关内科疾病,治愈率可达 95% 以上。首创内热针疗法,其特点:安全、无痛、微创、高效、费用低廉;主编《中华内热针大型系列视听教材》、参编《中华内热针诊断与治疗》、《内热针治疗慢性疼痛 ---新式针灸》等专著,获济宁市科技进二等奖 2 次,三等奖 2 次;至目前培训内热针疗法 50 余期,学员 4000 多人,总结出来一套实用技术,并在全国各大医院推广应用于临床;取得多项发明专利:内热针发明人、腰椎侧隐窝注射针发明人、椎间孔针发明人、麻醉剂助推器(麻醉枪)发明人,其发明产品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主张“不动髓核,保护椎间盘”新理念 --- 同样治愈疼痛顽疾!

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操作规范

静脉留置针输液技术操作规范 (一)目的: 1、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便于抢救。 2、适用于长期输液患者。 (二)用物准备 1、个人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洗手。 2、物品准备:同静脉输液物品,另备静脉留置针1个,透明贴膜,适量肝素溶液(生理盐水250ml+肝素钠12500-25000U)。 (三)操作程序: 1、携用物至床旁,核对,协助病人取合适卧位,做好解释。 2、检查留置针有效期,包装有无破损、漏气,打开留置针外包装,取出留置针。 3、将已排净空气的输液器头皮针插入留置针肝素帽中。 4、将治疗巾置于穿刺部位下方,放好止血带选择静脉;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面积8×8㎝待干,备透明贴膜。 5、再次核对,扎止血带,嘱病人握拳,排净留置针内空气,针尖斜面朝上,手持碟翼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再将导管推入少许,嘱患者松拳,松止血带,打开调节器,一手固定碟翼,一手将针芯从导管中排出。 6、视液体滴入通畅后,用无菌透明贴膜作封闭式固定,并在贴膜上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

7、调节滴速,再次核对,并在输液卡上记录时间签全名。 8、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 9、输液结束,将输液器头皮针从留置针肝素帽中拔出,消毒肝素帽用一次性10ml注射器抽取肝素液5-10ml脉冲式正压封管,封管完毕,将注射器置于弯盘内;固定好留置针延长管,整理用物。 10、告知患者保留期间的注意事项;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及用力过猛,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11、洗净双手,在治疗本签执行时间与全名,在护理记录上记录穿刺日期、时间、输注药液、患者反应等,并签名。 (四)注意事项 1、更换透明贴膜后,也要记录当时穿刺日期。 2、静脉留置针停留时间可参照产品使用注明或根据使用情况而定。 3、每次输液完后应当检查患者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拔除导管给予处理。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1.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五、注意事项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阳江市中医医院

目录 一、针刺疗法技术 (1) 毫针刺法 (2) 头针技术操作规范 (3) 耳针技术操作规范 (4) 腹针疗法操作规范 (5) 眼针技术操作规范 (6) 手针技术操作规范 (7) 腕踝针技术操作规范 (9) 三棱针技术操作规范 (13) 皮内针技术操作规程 (15) 火针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16) 皮肤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19) 穴位注射法 (21) 埋线疗法操作规范 (23) 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规范 (25) 靳三针技术操作规范 (27) 电针技术操作规范 (39) 针刺麻醉疗法 (40) 口唇针疗法 (42) 浮针疗法 (43)

二、灸类疗法技术 (48) 直接灸技术操作规范 (49) 隔物灸技术操作规范 (50) 悬灸技术操作规范 (52) 天灸技术操作规范 (53) 温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55) 热敏灸技术操作规范 (56) 雷火灸技术操作规程 (59) 三、刮痧疗法技术 (62) 刮痧技术操作规范 (63) 撮痧技术操作规范 (64) 放痧技术操作规范 (65) 四、拔罐疗法技术 (67) 留罐技术操作规范 (68) 闪罐技术操作规范 (69) 走罐技术操作规范 (70) 针罐技术操作规范 (71) 刺络拔罐疗法技术操作规范 (72) 药物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73) 刮痧拔罐技术操作规范 (75) 五、中医微创类技术 (77)

六、推拿类疗法技术 (80)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 (81) 七、敷熨熏浴类疗法技术 (82)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83) 冷敷技术操作规范 (85) 中药湿敷操作规范 (86) 中药熏蒸操作规范 (87)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规范 (88) 八、骨伤类疗法技术 (90) 理筋技术操作规范 (91) 复位技术操作规范 (94) 正骨技术操作规范 (96) 夹板固定技术操作规范 (97) 石膏固定术操作规范 (99) 外固定架技术操作规范 (101) 牵引技术操作规范 (102) 练功康复技术操作规范 (106) 九、肛肠类技术 (110) 枯痔技术操作规范 (111)

外周静脉留置针操作规范

安庆市立医院 外周静脉留置针技术操作规范 【定义】:外周静脉留置针是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作为头皮钢针的换代产品,于1958年应用于临床,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被广泛采用,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套管柔软,随血管形状弯曲,对血管刺激小,可减少液体外渗,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并且使静脉输液更加方便,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既能保证静脉用药,又能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分类】外周静脉留置针分为开放式留置针和密闭式留置针两大类,开放式留置针又分为开放式普通型、开放式药壶型、开放式防针刺伤型;密闭式留置针又分为密闭式普通型和密闭式防针刺伤型。 密闭式防针刺伤型留置针具有保护医务人员防止针刺伤发生和避免血源性暴露的作用。 【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1.减少穿刺次数。 2.减轻患者痛苦。 3.减少并发症发生。 4.防止针刺伤。 5.减少劳动强度。 【适用范围】 1.输液时间长、输液量较多的患者。 2.老人、儿童、躁动不安的患者。 3.输全血或血液制品的患者。 4.需做糖耐量试验以及连续多次采集血标本的患者。 【禁用范围】 1.连续使用发泡剂及刺激性药物治疗、胃肠外营养时。 2.连续使用PH小于5大于9的液体或药物时。

3.连续使用渗透压大于600mOsm/L的液体时禁用。 【护理要点】 1.血管的选择应选择柔软而富有弹性且较直的静脉。 成人:可选择上肢的背侧和腹侧表面可发现的血管。 新生儿和儿童:可选择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但不宜首选头皮静脉。 2.穿刺部位的选择 (1)选择穿刺部位时,首先对既往静脉穿刺以及静脉损伤的情况进行评估。 (2)选择穿刺部位时应避开静脉瓣及肢体关节部位。 (3)应常规首选上肢远端部位,再次选择应位于前次穿刺点的近心端。 (4)不宜选择的穿刺部位有: ①关节部位; ②弹性差的静脉; ③已有渗漏、静脉炎、感染及血肿发生的部位; ④血管弯曲的部位; ⑤手术同侧肢体及患侧肢体; ⑥反复穿刺的部位; ⑦成人应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由于有发生血栓和血栓性静脉 炎的风险,下肢静脉不应作为成年人选择血管的常规部位)。 3.外周静脉留置针的选择 (1)原则上在满足输液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型号小的短导管。临床实践证明细而短的24G型静脉留置针进入血管后 漂浮在血管中,可减少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摩擦,降低机械性 损伤和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从而延长留置时间。 (2)应考虑患者的年龄、静脉局部条件、输液的目的和种类、治疗时间和患者的活动需要。 (3)静脉留置针型号的临床选择:

三棱针诊疗操作规范

三棱针法操作规范 三棱针法是指使用三棱针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治疗疾病的方法。亦称“刺络法”。 (一)操作方法 右手拇指,食指持住针柄,中指扶住针尖部,露出针尖 1 —2分许,以控制针刺深浅度。针刺时左手捏住指(趾)部,或夹持、舒张皮肤,右手持三棱针?针刺。常用的刺法有以下几种: 1?腧学点刺先在腧穴部位上下推按,使血聚集穴部,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针刺时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施术部位,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3毫米左右,立即出针,轻轻按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放血,如十宣、十二井穴等处。 2.散刺法亦称豹纹刺,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根据病变部位大小 的不同,可刺10-20针以上,由病变外缘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淤滞的瘀血或水肿得以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目的。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针刺深浅根据局部肌肉厚薄、血管深浅而定。 3.刺络法先用带子或橡胶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 消毒,针刺 时,左手拇指按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人脉中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孔。在其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外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4.挑刺法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或夹起皮肤,使皮肤固定,迅速消毒后,右手持针迅速刺人皮肤1-2毫米,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液或少量粘液;也可再刺人3-5毫米左右深,将针身倾斜并使针尖轻轻提起,挑破皮下部分纤维组织,然后出针,覆盖敷料。此法常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肩周炎、失眠、胃脘痛、颈椎病、支气管哮喘等。 (二)适用范围 三棱针刺络放血具有通经活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肿止痛等作用,各种

内热针治疗腰椎小关节病的方法及治疗机理

内热针治疗腰椎小关节病的方法及治疗机理 发表时间:2018-03-26T15:33:53.583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6期作者:燕金霞张戈峰张广霞白玉[导读] 内热针的加热作用能够改善局部微血管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代谢,从而起到缓解无菌性炎症,治疗腰椎小关节病的作用。 (赤峰市蒙医中医医院康复疼痛科内蒙古赤峰024000) 【摘要】内热针是一种治疗慢性肌肉损伤、腰椎小关节病的新方法,它使用内热针在损伤的肌肉软组织区域行针同时加热内热针,使内热针的温度传递到周围的肌肉筋膜及软组织中,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降低肌肉张力,减轻无菌性炎症,进一步使受损的骨骼肌深(浅)筋膜恢复正常状态;改善症状,达到治疗目的,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将传统的针刺治疗和热疗结合起来,治疗深度可达骨膜,而普通的物理治疗主要集中在皮肤表面以及皮下组织的表浅部位,所以内热针在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关键词】内热针疗法;作用机制;小关节病 【中图分类号】R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6-0119-02 腰椎小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腰痛常放射至臀及大腿,后伸时产生疼痛或加剧。下腰部僵硬,特别是晨起、未活动时。腰椎小关节病在引起非特异性下腰痛的原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资料显示约15%的年轻患者与约40%的老年患者的慢性腰腿痛是由于慢性腰椎小关节退变所致[1]。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理机制有腰椎椎旁肌肉、筋膜、韧带的急、慢性损伤会引起腰椎力学关系失衡,因此修复腰椎小关节椎旁受损的肌肉、筋膜等软组织有着重要的意义[2]。腰椎小关节由上、下关节突构成,属滑膜关节,形状类似“C”或“J”形。关节囊主要位于关节的后外方,并借后外侧的多裂肌肌束而加强。而在关节的前内侧,关节囊与黄韧带相融合并几乎为后者所替代。其最主要的神经支配则被普遍认为被腰神经后内侧支则所支配,同时,位于小关节后外侧的关节囊也具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关节囊内的滑膜中也有丰富的有髓神经纤维和毛细血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骨关节进入自然的退变过程。在腰椎小关节退变的早期,因关节囊滑膜炎刺激滑膜上丰富的神经末梢而产生刺激性腰痛,出现关节突压痛,关节囊松弛后导致关节活动幅度增大,关节失稳以及松动,当异常的应力改变时可引腰椎小关节、关节囊、关节韧带受损,继而引起脊柱侧弯、假性滑脱等病理改变,继而引起周围肌肉、筋膜及软组织的损伤;或是周围软组织水肿、椎间孔变窄、压迫或刺激周围神经,引起无菌性炎症。因此,腰椎小关节病变患者腰部肌肉紧张及压痛,主要是腰腹肌及腰背筋膜失衡,刺激神经根造成支配区域的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痉挛,收缩[3-4]。 内热针是一种内置热丝的钢针,针体温度恒定可控。内热针技术是将内热针根据不同疾病刺入人体腧穴或病变部位软组织,并调节针身至一定温度,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其源自宣蛰人[2]开创的密集型银质针针刺疗法,后经王福根教授研究发现银质针具有对人体软组织损害所致的肌痉挛有持久的松弛作用,并能够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内热针具有对人体软组织损害所致的肌痉挛有持久的松弛作用,并能够改善病变部位血液循环。 内热针治疗部位:腰椎两侧的腰部深层肌松解,腰椎两侧针刺点选择在T10-S4棘突两旁。布针方法:内侧排贴着棘突边缘直刺,然后提插到椎板或背面;外排距内排约2~3cm,向内斜刺至椎板或背面,再向外下方提插至后关节或背面外侧。针刺完成后,连接内热针治疗仪,设置针体的温度为38℃~42℃,根据临床观察41~42℃为疗效最佳温度,治疗时间为20分钟。每周治疗1次,治疗2次为一疗程。内热针的治疗机理: 内热针在腰部针刺的解剖层次由浅入深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胸腰筋膜、竖脊肌、腰方肌及横突棘肌至腰椎小关节。其中,背阔肌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和全部腰椎棘突及髂嵴,止于肱骨小结节嵴。胸腰段脊柱的背中层肌为下后锯肌,位于背阔肌中部的深层,以腱膜起自下位两个胸椎棘突及上位两个腰椎棘突,止于下位4个肋骨外侧面。横突棘肌肌束起自下位椎骨的横突,斜向内上方,跨越1~6个椎骨不等,止于棘突。胸腰筋膜,分为浅深两层,浅层居斜方肌、背阔肌、下后锯肌的深层,遮盖骶棘肌和背深肌的短肌,深层位于竖脊肌的深面,向上附着于第12肋下缘,向下附着于髂嵴,内侧附着于腰椎横突,外侧与该筋膜浅层结合,构成腹肌的起始腱膜,胸腰筋膜的深浅层共同围成竖脊肌的肌纤维鞘。 内热针在治疗过程中由浅入深,对腰背部软组织逐层松解,起到松解肌肉痉挛、筋膜挛缩,减轻局部神经、血管卡压,从而改善局部血供,促进炎性物质的代谢吸收。而内热针在椎体两侧的针刺松解能有效的从横突棘肌的起止点及走行部对多裂肌进行松解治疗,改善肌肉的血供,减轻肌肉萎缩,从而减轻腰椎小关节的机械压力。 因此,在腰椎小关节病的治疗中,内热针针刺的外排深刺达腰椎关节突关节,脊神经后支行经并发出分支置腰椎关节突关节囊,因此,内热针的局部针刺可以起到抑制局部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物质的渗出,还能减轻横突根部及周围炎性充血;内热针的加热作用能够改善局部微血管和淋巴循环,促进炎性物质吸收代谢,从而起到缓解无菌性炎症,治疗腰椎小关节病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宣蛰人.软组织外科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141-153. [2] Kostelianetz M, Espersen JO, Halaburt H, et al. Predicitive value of clinical and surgical findings in patients with lumbago-sciatica A prospective study[J].ActaNeurochir(Wien) ,1984,73(3-4):67-76. [3]郝瑞兰,母春雷.运动疗法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会[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0):503. [4]刘小云,谢峰江,易元成等.骨盆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机理的再认识[J].中国骨伤,2000,13(11):66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