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宁河流域水文特征初步分析

安宁河流域水文特征初步分析

安宁河流域水文特征初步分析
安宁河流域水文特征初步分析

安宁河流域水文特征初步分析

摘要:利用安宁河流域主要水文站点的多年水文资料,对该流域的气象、水文特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水文特性;分析;安宁河流域

1地理概况

安宁河是雅砻江下游左岸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北,河道全长337㎞,流域面积11150 km²。两岸多山,故支流多短小,比降较大,流域狭长,南北长250㎞,东西宽26~75㎞,呈不对称羽毛状。

安宁河流域地处横断山脉东缘,海拔高程在992~4721m之间,流域地貌以山地为主,中游沿河两岸多河谷平原和山间盆地。流域地势北高南低,海拔3000m 以上山地占流域面积36.5%,海拔1500~300m山地占流域面积47.4%,海拔1500m以下的河谷平坝、山间盆地和二半山阶地仅占流域面积的16.1%。

2气象特性

安宁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极地大陆气团和暖湿海洋季风的交替影响,旱、雨季明显。流域内日照时间长,霜冻时间短,夏季多雨,冬春干旱,四季不明显,干雨季分明。

(1)气温

流域内气候温和,寒暑区别不大。除高寒山区外,多年平均气温均在14℃以上。总体上看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递减,但因高差起伏较大,气温的垂直变化明显,例如西昌站和喳都站直线距离不到60㎞,因高程相差900m,年平均温差达5.7℃。

流域内最高平均气温在21~25℃之间,多出现在7月。最高气温在34.1~39.9℃之间,一般出现在5、6月;最低气温-2.4~8.7℃之间,多出现在2月。

(2)日照

流域内日照充足,在干流河谷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均在2000小时以上。热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年总量一般都在122千卡/平方厘米·年以上。

(3)湿度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教学文案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流速: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凌汛: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流程(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 6.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关系)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水系归属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 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 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条件2.政治因素3.军事因素4.宗教因素5.科技因素6.旅游因素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白沙河1#滑坡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1 工程概况 白沙河1#滑坡区前缘为省道208线,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S208线乌(斯河)金(阳)公路起于雅安市汉源县乌斯河镇,经甘洛、越西、中所、普雄、昭觉、金阳,止于凉山州金阳县芦稿镇,全长354.56 公里。拟整治滑坡段为S208线乌斯河-金阳(芦稿镇)中的一段,位于越西与过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滑坡主滑方向30°,纵向长约140m,滑体中部横向宽约215m,滑坡面积约25700m2,滑体厚约4m,滑坡方量约10.3×104m3,其规模较大,属中型浅层滑坡。 据现场调查,白沙河1#滑坡K72+660~K72+750段内侧挡墙已推移变形,出现局部垮塌现象。 为分析评价滑坡坡稳定性及其对拟设线路的危害性,本次主要工作内容为工程测量及地质测绘,并辅以控制性钻探、采样测试等。工作中,主要依据以下规程、规范展开:《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完成实物工作量详见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表1 通过本次勘察,基本达成了以下预期目的与任务:调查滑坡区地质环境,详细查明滑坡范围、成因、滑动史、活动迹象;了解滑坡结构组成、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评价滑坡稳定性,预测滑坡发展趋势及其可能规模;提供了滑坡防治设计所需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2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 2.1地形地貌 工作区地处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由于受横断山脉的褶皱、隆起与断裂,加上河流的急剧切割作用,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显现出典型的中山地貌特征。 白沙河1#滑坡位于S208线甘洛县城与越西交界地带的白沙河右岸,影响路段桩号K72+580~K74+795地形地貌属于剥蚀构造中山地貌,主要为砂泥岩分布区。地表被滑坡堆积层(Q4del)覆盖,其前缘剪出口标高约1375m,滑坡后缘标高为1400~1405m,相对高差25~30m。滑坡后缘边界呈“圈椅”状,滑坡体地表坡度25°~30°,坡体基本解体,处于变形失稳状态。测区内,坡体地形变化较大,多斜台、陡坎等微地貌,植被稀疏,多生长杂草及低矮灌木水,无居民居住。 2.2地层岩性 场区出露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4)松散堆积层及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地层。 2.2.1 第四系(Q) 区内,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分布广泛,其成因类型主要为滑坡堆积层(Q del4)、坡残积层(Q dl+el 4 )等。 1)第四系全新统滑坡堆积层(Q4del):为粉质粘土夹碎石,厚度一般5~20m。 2)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主要由碎石土、角砾土及粉土、粘土组成,为附近基岩全(强)风化产物,现多为农田,松散,稍湿~潮湿,厚度2~10m。 2.2.2侏罗系中统新村组(J2x) 岩性主要由灰紫、紫红色泥岩、砂岩夹灰绿色泥灰岩、灰黑色页岩组成。厚度260~383m。 泥岩:褐红色,成分以泥质物为主,含少量粉细砂,粉砂泥质结构,薄~中层状构造,泥质胶结为主。岩性软弱,呈泥状,采取岩芯失水易开裂,采取岩芯极破碎,多呈1~5cm的碎块状,少许呈10cm~15cm的柱状,RQD=15~46%。 砂岩:成分以石英、长石、泥质物为主,泥钙质胶结,薄~中厚层状构造。岩性较软,锤击易断,采取岩芯失水开裂。采取岩芯较完整,多呈10~40cm的柱状,少量呈1~7cm的碎块状;RQD=31~81%。 2.3地质构造与地震 2.3.1 区域断裂构造 工程区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处于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坳—凉山陷褶束内,其西侧紧邻康滇地

安宁河流域地质概况

1.1 地形地貌特征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崇山峻岭、峡谷纵横,是典型的中高山峡谷地区。该地区地势形态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冕宁县则尔山一带,山顶海拔4958m,野鸡洞东侧桦头尖海拔降落至4791m,登相营北的窝洛几峨峰海拔4500m,泸沽东侧的娃来服布峰海拔3608m,至礼州时,最高山脊线的海拔高度仅略高于3000m(王新民, 1998)。受构造作用控制,该地区主要山脊线均呈南北向展布,呈南北向的主体山脉与主干河流呈山水相间分布。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地区自新生代开始强烈隆起,更新世-全新世隆起逐渐向四周扩展,波及到包括安宁河断裂在内的川滇地区。该地区地貌特征的形成,极大程度上受到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并且,由于隆升作用同时伴生强烈的差异运动,多种局部地貌变异带因此产生,使年轻的沉积物亦发生强烈变形(王新民,1997; 王新民, 1998; 裴锡瑜, 1998)。根据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对地貌形成的影响,该地区地貌按照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划分为侵蚀堆积地貌、侵蚀构造地貌、构造溶蚀地貌、冰蚀构造地貌四个大类。 (1)侵蚀堆积地貌 该类地貌单元主要由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组成,主要分布于安宁河河谷及两岸附近,河谷地段地形较平缓,坡度5~10o,其余地段地形相对较陡,一般为15~25o,局部达35o,堆积物按成因类型有冲积、洪积层,局部见坡积、残积、残坡积层等。该类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发育局限、保存零星、规模较小,但它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组成物质和发育区域,而且,村民修建的房屋、生活居住地等也有很多都位于这些区域,地质灾害对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很大(冯华锋,2007)。 (2)构造侵蚀地貌 构造侵蚀地貌分布最广,是该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类型单元。根据地形切割深度、山峦高度及其形成特征,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深切割高中山、高山宽脊沟谷地貌和深切割高中山、高山缓脊峡谷地貌两个亚类。深切割高中山、高山宽脊沟谷地貌占据整个安宁河流域及部分越西河流域, 安宁河流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代至三叠系花岗岩、震旦系中酸性喷出岩及

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特征 一、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判读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是:的大小,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从曲线高峰期了解的时间和长短,从曲线低谷区了解的时间和长短。 河流径流量过程线图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河流流量大小取决于(或)及。如雨水补给的水量一般较大,冰雪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一般较小;但同样是雨水补给,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河流的径流量大小差别很大。 (2)河流的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以补给为主的河流季节变化大,以补给为主的河流季节变化小。 (3)汛期出现的时间。如冰川补给汛期在季;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汛期大多在季;同样是降水补给,夏雨型气候区的河流汛期在季,年雨型的热带雨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则。 (4)有无断流。一般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的河流不会出现断流的情况。内流河往往由于气温低,冰雪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 (5)曲线变化和缓,多是补给,也可能是气候区或气候区,还可能是的调节功能。 二、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方法和解题思路如下 (1)横坐标—时间变化—分析水文特征: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汛期、冰期、断流等情况。 (2)纵坐标—数值特征—分析径流量特征:数值高低(峰值、谷值)、径流量变化幅度、极值出现时间。 (3)解题思路分析:结合地理位置与海陆位置——分析气候特征——确定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三、判断下列河流是我国哪个地区的。 注意 1、一条河流的流量的大小除了与降水补给量和冰雪融水补给量的多少有关,还与该河流的支流多少和流域面积的大小有关。 2、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可以很好的判断河流所处的地区。 【本节练习】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分析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分析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 征分析 河流是自然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对河流综合开发利用的前提就是要认识河流水系特征和河流水文特征。河流水系、水文 特征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联系密切,所以高考中经常以此为载体考察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有那些呢?与地形、气候、人类活动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一、河流水系特征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有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系数)。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为地形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流域面积、河道状况和河流水系形态。

常见的河流水系形状有:?树枝状水系:支流较多,主、支流以及支流与支流间呈锐角相交,排列如树枝状的水系。多见于微斜平原或地壳较稳定,岩性比较均一的缓倾斜岩层分布地区。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水系形状是树枝状的,如中国的长江、珠江和辽河,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南美的亚马孙河等。?向心状水系:发育在盆地或沉陷区的河流,形成由四周山岭向盆地或构造沉陷区中心汇集的水系,如中国四川盆 地的水系。?放射状水系:河流在穹形山地或火山地区,从高处顺坡流向四周低地,呈辐射(散)状分布,例如亚洲的水系特征。?平行状水系:河流在平行褶曲或断层地区多呈平行排列,如中国横断山地区的河流和淮河左岸支流。?格子状水系:河流的主流和支流之间呈直线相交,多发育在断层地带。?网状水系:河流在河漫滩和三角洲上常交错排列犹如网状,如三角洲上的河流常形成扇形网状水系。 二、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特征有河流水位、径流量大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含沙量、汛期、有无结冰期、水能资源蕴藏量和河流航运价值。 1(水位、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水位和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和流量季节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地区的河流水位和径流量变化很小,但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水位和径 流量变化较大;以冰川融水补给和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变化特点决定,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夏季流量大,冬季断流,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在春季由于气温回升导致冬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另外径流量大小还与流域面积大小以及流域内水系情况有关。 2(汛期及长短

最新大桥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

大桥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

大桥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 辜明清 四川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 四川郫县 611731 摘要:大桥水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本文根据勘察、施工及运行资料,对大桥水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区域稳定评价,水库诱发地震,副坝昔格达岩组建坝条件,“三洞”进口边坡稳定分析评价和引水隧洞围岩分类及稳定评价)为在高烈度地震区和复杂地质条件环境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启迪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稳定、水库诱发地震、昔格达岩组、边坡稳定、围岩分类 1、工程概况 大桥水库工程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境内,是安宁河流域水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第一期开发的骨干工程和龙头水库。主要水工建筑物有:主坝、副坝、溢洪道、导流、放空隧洞、发电引水隧洞、调压井、压力管道和发电厂房。水库正常蓄水位2020m,总库容 6.58×108m3,主坝最大坝高93m,副坝最大坝高29.4m,电站装机4×2.25MW。 大桥水库于1993年11月15日开工兴建,1999年6月19日水库下闸蓄水,2000年6月28日通水发电。 2、工程区地质概况 工程区内出露的岩石以印支期中酸性混染岩为主,少量华力西期辉长岩和下更新统昔格达组(Q1x)的半胶结的砂岩、泥岩。 工程区处于川滇经向构造带之安宁河断裂带北段,主、副坝、发电引水隧洞及厂房均位于安宁河断裂带之东、西支两条断裂之间。两条断裂相距8-10km,主坝距东、西两条断裂垂直最近距离分别为1.6km和0.5km。西支断裂被水库库水淹浸长度为5.0km,东支断裂在苗冲河支库尾段淹浸长度约2.2km(见图1)。 地震地质研究表明:第四纪以来,东、西两条断裂活动强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西支断裂活动微弱,很少有地震活动;东支断裂在活动时空,强度上具有明显的分段性。西昌——

黄河流域水文计算

1 设计洪水计算 1.1 流域特征值量算 流域特征值量算与流域产流、汇流等的确定是设计洪水计算得基础,流域特征值包括流域面积、河长、河道纵比降等。 1、流域特征值量算 根据1:10000地形图,勾绘流域分水线,并量算流域面积、河长及河道纵比降,量算结果见表1。 表1 流域特征值量算成果表 2.设计洪水计算 吴堡水文站1935年6月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设立,抗战爆发,于1937年10月停测,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9月下迁3.3km恢复观测至今,测站位置为陕西省吴堡县柏树坪树村,东径111°43′北纬37°27′,流域面积433514km2,距河口距离1544km,属于黄河中游水文水资源局管辖。为一类精度流量、泥沙站、国家基本水文站、黄河重要控制站、国家重点水情报汛站。主要的观测任务有:水位、流量、泥沙、输沙率、颗分、降水、冰凌、水温、气温、比降、水文调查、水质监测、水情报汛、洪水预报等。本站的洪水主要来源于黄河干流和支流窟野河、孤山川、皇甫川,洪水时主流稳定,呈涨冲落淤型。本站调查最大洪水Q=32000m3/s,设站以来最大洪水Q=240000m3/s,实测最

大含沙量888kg/m 3(1970.8.2)。断面布设浮标测流断面间距320m ,比降断面间距300m ,基线长度为160m 。 从吴堡水文站收集1952~2008年的洪峰流量资料中计算统计参数成果见下 表2,设计流量见表3: 经实地考察,吴堡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433514km 2,吴堡水文站距离该工程 一级泵站约15.87km ,积水面积405084.8km 2。考虑距离较近,控制流域面积较相近,下垫面条件相近,于是选用了陕西吴堡水文站作为参证站,借助吴堡水文站实测资料希望寻找到满意的设计洪峰流量。 该工程所在断面的洪峰流量采用山西省水利厅2011年3月新编制的《山西 省水文计算手册》水文比拟法来估算。计算公式如下: 参设,s ,p p A Q K K Q = 其中:ββ-1-1参设参设A N A N A A A K = , 参设p s S S K p = 设,p Q —— 设计流域的设计洪峰流量,m 3/s ; 参,p Q ——参证流域的设计洪峰流量,m 3/s ; A K ——面积比拟系数; s K ——雨力比拟系数; 参p S , 设p S ——分别为参证流域和设计流域的定点设计雨力的面平均值,mm/h ;

长江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

长江黄河的水文水系特征 黄河水文特点(1)水少沙多、水沙异源 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雨量仅约400mm,水量极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但黄河泥沙之多,为世界大河所罕见,其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108t(入黄总沙量),多年平均含沙量高达m3,水少沙多。此外,在空间分布上是水沙异源。黄河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的上游地区,其控制面积为花园口以上控制面积的30%,水量占58%,沙量仅占9%,黄河的90%以上泥沙来自中游黄土高原。如头道拐(河口镇)至龙门区间的黄土高原面积为11×104km2,区间径流仅73×108m8,占花园口以上的13%,但该区间的输沙量高达×108t,占全河总输沙量的57%。显然,黄河水文是上述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的水沙不同组合的过程,使下游和河口的水沙过程更加复杂多变。 (2)高含沙量输沙 黄河流域半干旱气候,雨量既小,变率又大,沙源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使黄河输沙主要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大沙年,甚至集中在几场大洪水过程内。据统计,黄河干支流各站最大年输沙量,可占25年总输沙量的10—20%,最大6年的输沙量约占25年输沙量的5%,在一年之中,输沙较径流更为集中,干流站7—9月输沙可占全年的80%,支流站接近100%。陕县站1933年输沙量高达×108t,7—9月输沙量占了全年的90%,其中8月输沙量为×108t,占全年输沙量的71%。黄河干流主要测站的多年平均的水沙相关曲线表明,其时序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反映了黄河上中下游洪峰和沙峰在时间上出现的同步性。这种同步性反映了全河输沙在年内分配上的不均匀性。 (3)径流和输沙量年际变率大 黄河流域雨量小,雨区分布的影响有所不同,如是中水大沙年或小水大沙年,则下游河道输能力减弱而淤积,尾阎河道淤积,延伸加快。 长江水文特征 1.汛期降雨和洪水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009届河流专题复习 一、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二、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内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小(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三、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外流区、内流区分界线:北段大致沿着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大体相近)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和成因:

西昌市袁家山地区地层简析及区域地质概况

西昌市袁家山地区地层简析及区域地质概况 发表时间:2015-02-05T16:23:11.32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12期下供稿作者:周乐荣 [导读] 综合来看,场地所处区域稳定性差。 周乐荣 (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一大队,四川省西昌市 615000) 摘要:通过对西昌市金色极地项目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对袁家山地区上覆第四系冲、洪积(Q4al+pl)细粒相组地层进行初步剖析,并对该地区所处区域地质概况进行简单介绍。 关键词:细粒相;昔格达组;小花山向斜;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核桃村断裂;西昌断裂 1 场地地理位置及场地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西昌市袁家山村,整个场地地势呈较平缓,地形起伏较小。场地地貌属山间河谷地貌,场地微地貌属安宁河河谷平原上的Ⅰ级阶地与山麓地带的交汇处,由第四系冲、洪积(Q4al+pl)细粒相组覆盖在第三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2x)的的地层之上。 2场第地层岩性 场地勘探深度范围内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系填土层(Q4ml)、冲洪积层(Q4al+pl)形成的粉质粘土、粉土、粉砂、细砂、卵石及第三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2x)的粉砂岩、泥岩组成,现将各地层的分布及岩性特征自上而下描述于后: ①填土:杂色,松散;稍湿,主要以粉质粘土。 ②粉质粘土:灰-灰白色、黄褐-红褐色,硬塑,絮状结构,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 ③粉土:红褐色,中密,湿。摇振反应中等,干强度低,韧性低,局部间夹薄层粉砂,部分地段分布。 ④粉砂:红褐色,中密,湿。主要为石英、长石砂,磨圆度较好,局部地段顶部夹薄层粉土、中砂,局部含少量腐烂植物残骸,部分地段分布。 ⑤细砂:红褐色,中密,湿。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磨圆度较好,含有机质,局部间夹薄层粉土、粉砂、卵石,顶部夹薄层粉土、粉砂,偶见腐烂木屑,部分地段分布。 ⑤1粉质粘土:灰色、红褐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切面稍有光泽,部分地段分布,为⑤细砂层中夹层。 ⑥卵石:稍密,湿。卵石含量约60%,粒径20-100mm,母岩成分主要为花岗岩、石英砂岩,强风化,亚圆状,充填物主要为细砂,及少量粉质粘土,局部间夹薄层细砂,偶见块状木头,部分地段分布。 ⑥1细砂:红褐色,中密,湿。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磨圆度较好,部分地段分布,为⑥卵石层中夹层。 ⑦粉质粘土:灰-青灰色、黄绿色、红褐色,硬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部分地段分布。 ⑦1粉质粘土:灰-青灰色,可塑,无摇振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有光泽,,部分地段分布,为⑦粉质粘土层中夹层。 ⑦2细砂:灰-青灰色,中密,湿。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磨圆度较好。,部分地段分布,为⑦粉质粘土层中夹层。 ⑧粉砂岩:黄-黄褐色,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石英、长石等矿物组成,岩芯多粉砂状,RQD约为20%,岩层呈水平产出,为第三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2x)的半成岩,遇水易崩解、软化。 ⑨泥岩:黄-黄褐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黏土矿物组成,RQD约为20~40%,岩层呈水平产出,为第三系上新统昔格达组(N2x)的半成岩,厚度较大。 据区域地质资料显示,昔格达组下覆白垩系小坝组下段(K1x1)长石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砾岩。 3区域地质构造 场地区域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缘,康滇地轴北段,江舟—米市断陷的米市断凹西缘。场地处于西昌盆地中部偏北,区域构造以南北走向和北西走向为主(见图1),区内主要构造有:小花山向斜、安宁河断裂、则木河断裂、核桃村断裂、西昌断裂等。 小花山向斜:位于尔乌背斜之西,南起特尔果乡,向北经日斯领、李家湾、小花山、清水沟、马市洛而出图,场地区域出露主要为该向斜北段,其轴向呈北25°西延伸,于象鼻寺补核桃村断裂截断,核部出露小坝组,地层产状东翼230°∠28°,西翼60°∠5°轴面向南西陡倾,枢纽向北西倾伏,为直立、对称倾伏褶皱。 安宁河断裂: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安宁河断裂带纵贯康滇地轴,北起金汤,向南沿大渡河至石棉,经冕宁、西昌、德昌、会理过金沙江入云南与易门断裂相接(见图1)。安宁河断裂属安宁河断裂带中段,具深断裂性质,该断裂带在西昌附近沿安宁河谷发育,由东、西两支断裂及其间的挤压破碎带构成,宽3-4km。东支断裂位于安宁河谷东岸,南从区外延入,向北经黄连关、经久、合营、诗家村、黄家坝、锅盖梁,至小林屯附近延出区外;西支断裂位于安宁河西岸,南由区外延入,向北经野猪湾、河西、高草、新营、三关庙,经樟木箐北延出图。该断裂带新构造运动强烈,第四系变形、变位明显,有多处温泉出露,是一个地震活动带,1936年新华7.5级地震,1952年石龙6.5级地震均发生在该断裂带上。 则木河断裂:该断裂北在礼州以东与安宁河东支断裂交会,向南经锅盖梁的青山咀、殿呷莫、李金堡、汽修厂、大石板、回龙沟,至大箐,并延至普格、宁南、云南巧家,全长140公里。断裂带北段走向近南北并逐渐转为北15°西,南段走向北30°西,断面倾向北东东,局部向西倾,倾角50°~70°,构造破碎带100~500m,为压扭性,第四纪以来,该断裂继承性活动强烈,为一条活动性断裂。1972年5月7日发生在西昌盆地西北部的4.1级地震及2003年6月17日发生在西昌盆地中部的4.8级地震均与该断裂有关。 核桃村断裂:该断裂北从马市洛进入区内,向南经石干甫、清水沟、高山堡子、邛海东岸、核桃村、大箐,于四呷布史交于则木河断裂上,区内长37km,走向北15°西,断面倾向北东东,倾角65°~85°,构造破碎带宽50-90m,该断裂在大坟堆至邛海东岸一线被第四系及湖水掩盖。为一压性、压扭性左行走向逆断层。在新构造运动中有一定活动性,为一条活动性断裂。2003年7月10日发生在西昌盆地东部的4.6级地震与北东向的核桃树断裂有关。 西昌断裂:该断裂被第四系掩盖,在地表和基岩区表现不明显,故推断为隐伏断裂,断裂走向近东西,长约10km,西起三垭口,向东经西昌城区、高枧,东至林场,性质可能为向南陡倾的正断层。 场地位于西昌盆地区域内,拟建场地距西侧安宁河东支断裂约1.7km,距南西侧的则木河断裂约3.2km,距东侧的核桃村断裂约

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必看.doc

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 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析河流特征的成因 1.河流的流向:受地势的影响; 2.河流的流域面积、水系形状和海陆轮廓、地形有关; 3.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形和降水有关; 4.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受降水量(河流补给)、流域面积(集水区域)影响;汛期出现的 时间、长短受雨季的早晚和雨季长短影响; 5.水位流量变化与气候,补给类型,流域内水库、湖泊的调蓄有关; 6.含沙量受下垫面(土质和植被状况)和流水强度的影响; 7.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1)洪涝灾害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水系特征 (支流的多少、干支流构成的形状、河道的弯曲度、河流落差的大小) b.水文特征 (汛期长短、流量大小及水位变化、含沙量大小及河床泥沙淤积情况、有无凌汛现象) c.气候特征 (降水量的大小及变率) d.地形(地势平坦,水流不畅) ②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 (2)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举例】长江洪灾的原因 (1)自然原因: ①水系特征:流域广,支流多;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增大;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②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③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2)人为原因: ①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 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8.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是流速(如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二是径流量大(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9.河流航运的有利条件: ①自然条件:流量大小、流速快慢、有无结冰期,地形平坦。 ②经济条件:河流沿岸经济发达,城市众多,运输量大 10.河流地貌的形成(高一地理新教材) (1)侵蚀地貌:不同形态的河谷地貌 (2)堆积地貌:洪积 -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 11、河流与人口分布、迁移 12、河流与乡村城市的区位选择 13、河流与工业

(完整版)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精心整理1.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 黄河地处中纬度,处于大气环流西风带。影响气候的大气团主要是极地冷高压、青藏高压、副高,它们相互交绥,形成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流域内各区气候有明显差异,兰州以上属西藏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上中游的大部和下游全部为半湿润带,上中游偏北的 带。 等 ); 54.1%, 12 (强 雨一般 生在840天 11.04万km2,降雨中心九治站总雨量313.2mm,仅有1天雨量达43.2mm,其余各天雨量均<25mm。黄河中游降雨特点:强度大,历时短而频繁,雨区面积较上游小,但大于50mm的暴雨面积则较上游大。河口镇~三门峡区间次暴雨历时一般<24小时,日暴雨(>50mm)面积一般在1~2万km2,大的可达6~7万km2,1977.8.1木多才当(陕蒙交界)9小时雨量达1400mm(调查)创世界记录,其50mm雨区范围达2.4万km2;渭泾北洛河中下游常出现一些连阴雨天气,降雨历时5~10天或更长,日降雨强度较小(100mm左右);三花区间暴雨频繁、强度大,点暴雨300~500mm/日以

上,降雨历时一般2~3天,最大可达5~10天,暴雨区面积一般为2~3万km2,最大4万km2,如1982年7月底8月初的一场暴雨,历时5天,暴雨中心石蜗站7月29日最大24小时降雨量734.3mm,5日总雨量(7.29~8.2)在200mm以上的面积超过4.4万km2。由于黄河面积大,各地暴雨天气条件不同,上中下游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多不同时发生,同属中游的河口镇~三门峡区间和三花区间的大暴雨也不同时发生。 2.四川九寨沟的美景与水文的关系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以有九个 108个 年5月8 丛景观? 相反? ?厚 持续进行;流域内植被发育?土壤中富含CO2及腐殖酸?岩石中还含有可产生酸类物资的有机质和含硫矿物?这给地下水提供了较丰富CO2来源?使地下水具有了较强侵蚀能力。 九寨沟喀斯特溶蚀主要表现是发育有规模客观地下的岩溶通道。例如:长海无地表出水口?日则沟、丹祖沟的下段呈于谷?均证明有地下的河存在。 通过水均衡观测和同位素示踪研究已证明?长海的水有相当一部分通过长海至原始森林、长海至'鹰爪的洞一带地下暗河补给到日则沟?使得日则沟成为九寨沟内水量充沛、海子最为集中风景的地段。

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特征分析与应用 作者:李红勋单位: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邮编:457000河流是自然地理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正确认识河流水系特征和河流水文特征对于解决各类河流问题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河流特征分析 【例题】读下图,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图示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阐释地理问题能力。据图示经纬度及图例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描述河流特征要联系区域环境特征从水系和水文两大角度描述。图中河流水系特征从河流的长短、发源地、时令河等信息即可判断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则要联系该区域的位置、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答案】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成因: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知识拓展】 1. 河流主要水系特征的分析 河流水系特征是指干、支流的组合结构特征,它包括河流的流程、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态(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水系归属、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弯曲系数)及落差等。不难看出,影响河流水系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 ①水系形态:看干、支流的组合形状特征。常见水系形态有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向心状水系、梳状水系等。如海河五条支流在天津汇合,独流入海,状如芭蕉扇的茎与柄,故为扇形水系;四川盆地地势四周高,支流从四周向中心汇集,形成向心状水系。 ②水系归属:看河流最终的注入地。最终注入海洋的河流为外流河;最终没有注入海洋而注入内陆洼地的河流为内流河。如黄河、长江为太平洋水系,雅鲁藏布江为印度洋水系,额尔齐斯河为北冰洋水系;塔里木河注入塔里木盆地,为内流河。 ③河流流向:看流域地势状况。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中,要通过图例反映的地势状况来确定流向。在等高线地形图中,观察山谷沿线等值线数值大小可判

攀枝花概况

第2章项目区域概况 2.1 攀枝花市概况 2.1.1 自然地理 攀枝花市位于中国西南川滇交界部、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东经101°08′~102°15′北纬26°05′~27°21′。是长江上游第一城。北距成都749公里,南接昆明351公里,是四川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本项目位于攀枝花市东区。 2.1.2 城市性质及规模 攀枝花市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开发我国西部丰富的矿藏资源,改善我国工业布局而建设发展起来的现代城市。经过近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我国西部工业重镇和新的经济支撑点、川滇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流域经济带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攀枝花的资源得天独厚,已经查明的主要矿产有47 种,尤以钒钛磁铁矿为最其中钛储量占世界第一位,钒储量占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水能资源亦非常丰富。1999年已建成的二滩电站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在三峡电站全部建成前为全国之最。装机容量50 万千瓦的桐子林电站即将竣工,新的水力开发还在进行。 攀枝花城市建成区面积61平方公里,2010年末总人口111.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2.9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城市化水平达到60.1%。常住人口121.41万人,年平均增长1.07%。攀枝花的城市布局根据资源、用地、地形条件和工业企业的协作关系,在金沙江南

北两岸由西向东布置了功能不同、规模不等、相互联系的八个片区。城市中心区由炳草岗、渡仁、弄弄坪、攀密四个片区组成,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商贸、金融等职能于一体;面积40平方公里,人口40-42 万人;城西分区由格里坪、河门口、陶家渡三个片区组成,以能源、建材工业和木材储运加工业为主,兼有向滇西北中转、集散物资和商贸功能,面积15-17平方公里,人口18-20万人;城东分区由金江片区和团山-马店河沿线组成,以铁路运输、物资集散和发展钛化工工业为主,面积9-10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 2.1.3 历史沿革 攀枝花市由原四川省(西康省)和云南省部分地区组成。进入民国,市境仍分属川滇两省。1951 年在会理、德昌部分地区,建立迷易县,次年更名为米易县,隶于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 年,西康省撤销,会理、米易及盐边等县,随西昌专区重隶四川省。市境江北西部地,初属云南省丽江专区华坪县,江南地属楚雄专区永仁县。1958 年,合永胜、华坪两县为永华县,永仁县并入大姚县,市境两地亦随之改属。1965 年1月7日,中共西南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作了《关于成立攀枝花工业区政府的请示》,建议在攀枝花工业区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一个工业区人民政府。1965年3月20日,徐驰宣布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成立。1965年5月30日,国务院秘书厅制发了“四川省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印章,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转发给渡口市人民委员会启用。1974 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将永仁县的平地公社(不含落水涧、大麻塘、小石桥)3个生产队和大龙潭公社,划归渡口市。

黄河长江简介

黄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全段成(几〕字形。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省区,最后流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黄河流域面积752,000平方公里,养育人口1.26亿人,占全国人口11.5%。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各段有它的地势、气候等环境特徵。上游自源头至内蒙古的河口镇,高程由海拔4,500米降至1,000米,流域面积384,00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之半。自甘肃省兰州市以上,河流由西往东,流域内地势崎岖,平地稀少,每年雨量处於300-600毫米之间。虽然雨量并不丰富,但因人口稀薄,用水需求量不大,成为黄河水资源主要供应区。自兰州以下,河道转往北方,进入沙漠地区,雨量略减,流域面积也小,但途经青铜峡(宁夏)灌区和巴盟黄河(河套)灌区,这两地区的用水量极大。以黄河平均年流量581亿立方米计算,上游自兰州以上地段的流入量为323亿立方米,而采用量不过是18亿立方米,可是自兰州至河口镇地段,流入量为6亿立方米,而采用量占103立方米,是为黄河得益最大地区,也是从水资源考虑上“入、出”最不均衡的地段。 黄河中游于河口镇至河南省旧孟津之间,流域面积344,000平方公里,河道高程由海拔1000米降至400米。中游北段途经黄土高原,流域气候乾旱,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沙区,每年产沙十多亿吨,中游南段的主要支流为汾河与渭河,两流域的气候与雨量都算优惠,自古以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文明昌盛,为古代中华文化与经济的发源地,赢得“中华文化摇篮”之称。 河南孟津以下的黄河河段为黄河下游,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占地极小,只拥有两岸大堤以内的滩地和泰山北麓的高地。流域两旁地区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对河水的需求量很大,随著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对水源供应的要求不断增加,黄河水资源不胜负担。 黄河流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世界古文明发祥地之一。 黄河的支流 洮(táo)河是黄河上游的支流,在甘肃省西南部,源出甘、青两省边境西倾山东麓,东流到岷县折向北,经临洮县到永靖县城附近入黄河,全长500余千米。 湟水在青海省东部,也是黄河上游支流。源出海晏县包呼图山,向东南流经西宁市,到甘肃省兰州市西面的达家川入黄海,全长349千米。上游河谷呈串珠状,下游宽阔,水能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便利。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在山西省中部。源出宁武县管岑山,经太原市南流到新绛县折向西,在河津县西入黄河,全长716千米。上游穿行山地;中游经太原盆地,介休县义棠镇以下河谷变窄,过灵石峡进入临纷盆地;下游河谷开阔。 渭河在陕西省中部,是黄河最大支流,源出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东流横贯陕西渭河平原,在潼关县入黄河,全长787千米。上游及经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农业发达。南有东西走向的秦岭横亘,北有六盘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为东西二部∶西为黄土丘陵沟壑区,东为关中平原区。 长江 长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边境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雪山,与长江南源当曲会合后称通天河;南流到玉树县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宾市间称金沙江;宜宾以下始称长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