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1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1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1水文、地质基础资料

1水文,气象条件

茨达河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夏凉,旱雨两季分明的气候特

点。因工程区地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纵谷区,是季风暖湿气流北上

的通道,盛夏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来自西南和东面的暖湿气流

沿安宁河谷而上,降水随地势升高而增大。夏季暴雨发生频次高,具有

强度大,历史短,雨区面积小的特点。

据德昌县气象站(海拔高程1340m)多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多年

平均气温17.5℃,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7.4℃,极度最低气温—4.6℃。

年平均日照时数2147h,无霜期287d,光照和热量充沛。区域内多年平

均年降雨量1059mm,11月至翌年4月为旱季,降水量一般在20mm以下,

约占全年总量的6%,旱季最长可达3个月无有记录值的降水。年降水量

最多集中在每年的6~9月,其降水量一般在200mm左右,约占全年总

量的76%。多年平均蒸发2362.0mm。多年平均风速3.6m/s,最大风速

23.0m/s,相应风向NNW。

德昌县气象站主要气象特征统计表见下表。

昌县气象站主要气象特征统计表

项目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年

气温(°C)

月平均10.412.916.920.121.621.722.321.920.117.413.616.617.5极端最高24.927.131.235.736.637.433.5343430.527.123.637.4极端最低-3-4.60.6 3.68.39.713.713.39.6 5.30-2.2-4.6

相对湿度(%)平均53464247557076778075686362最小1177912173326212521127

降水量(mm)

月降水5 4.49.620.382.421023517419798.118.351059最大一日降水14.5820.223.468.887.691.688.812610529.423.5126

平均蒸发量mm(Ψ=20cm)1702173013073092011731691241311291322362多年平均日照时数(h)216210272272061341471701041291651902147

风速(m/s)多年平均 3.8 4.4 4.7 4.34 3.4 2.9 2.5 3.0 3.2 3.4 3.5 3.6最大风速22.0 16.3 23.0 20.7 20.0 18.0 17.0 14.7 1914.0 16.7 18.0 23.0

风向N NNW NNW NNW N NNW2G NNW NNW NNW NNW NNW NNW 茨达河流域径流主要由降雨的年内变化基本一致。根据插补延长后

跃进站径流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径流700.6mm。径流年内分配不均,

6~11月径流量的78.1%,12~次年5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21.9%,

其中4~5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7.2%。径流的年际变化较大,年径

流Cv值为0.30,最大年平均流量8.00m3/s(1974年)为最小年平均

流量2.49 m3/s(1972年)的3.21倍。最大年平均流量和最小年平

均流量分别是多年平均流量的1.76和0.55倍。

茨达河流域洪水由暴雨形成,洪水发生的时间与暴雨相应。5月为汛

前过渡期,6~10月为主汛期,年最大流量多发生在这一时期,11月

为汛后过渡期,最大流量逐渐减小。由于河道比降较陡,降雨强度较

大,洪水常具有突发性强、峰型尖瘦,多以单峰形式出现,历时一般

在1~3日。

和平水库坝址分期洪水见表7-3

和平水库分期洪水成果表

表7-3

洪水分期

各频率设计值(m3/s)

使用时间5%10%20%

1-4月 1.89 1.310.8071月1日-4月30日

5月29.320.612.05月1日-5月20日6-10月2191831455月21日-11月10日11月21.813.5 6.2811月11日-11月30日12月0.9280.8450.74312月1日-12月31日和平水库设计洪水过程线见表7-4

和平水库实际洪水过程线

表7-4

历时(h)

流量(m3/s)

P=0.1%P=2%P=3.33%P=5%P=10%

0 3.64 3.64 3.640.9390.933

128.319.518.1 1.221 1.213

213990.482.6 1.690 1.679

3315203185 2.160 2.146

4422270244 2.629 2.612

5378243219 3.099 3.079

6322207186 3.381 3.358

7273176158 3.756 3.732

8235152137 4.601 4.571

9205132119 5.634 5.597

101741121017.3247.277

1116010393.410.0489.982

1214895.596.416.90316.792

1313687.879.424.41524.256

1412480.272.430.04929.853

1511272.565.436.62236.384

1699.764.858.5 6.43 6.43

1787.757.151.61715.6

1881.853.548.428.424.7

1976.349.945.250.342.9

2070.846.442.0 94.179.4

2165.342.938.9138116

2259.839.435.7182152

2354.335.932.5215180

2448.832.429.3226189

2544.0 29.326.7215180

2640.327.0 24.5182152

2736.724.622.4138116

2833.0 22.320.394.179.4

2929.320.0 18.250.342.9

3025.717.616.0 28.424.7

3122.415.514.217.415.6

3219.213.512.3 6.43 6.43

3316.111.510.5

3412.99.468.68

359.797.44 6.86

36 6.64 5.42 5.03

和平水库水位~库容关系曲线成果见下表7-5

和平水库水位库容曲线表

表7-5

水位(m)1747.00 1760.00 1765.00 1770.00 1775.00 1780.00 1785.00 1790.00 库容(万m3)041.284.2143223323452607

水位(m)1795.00 1800.00 1805.00 1810.00 1815.00 1820.00 1825.00 1830.00

库容(万m3)7921010126015401870223026503120

坝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成果表见表7-6

和平水库坝下水位流量曲线成果表

表7-6

水位(m)1745.00 1745.50 1746.0 1746.5 1747.00 1747.50 1748.0 1748.50 1749.0 流量(m3/s)0 1.07 3.40 24.189.0 238441698994

和平水库80.0%保证率的月平均流量表见表7-7

和平水库80%保证率月平均流量表

表7-7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流量(m3/s)0.8950.6910.430 0.2750.2660.908 1.79 2.47 3.49 2.54 1.45 1.01各频率设计洪水总量见表7-8

表7-8

项目

各频率设计值

0.1%1%2% 3.33%5%10%20%

设计洪峰流量(m3/s)417302266240219183145

设计洪水总量(万m3)14801090964870796666536

2、地形、地质条件

工程区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大凉山系南部,是横断山脉高山峡谷的一部分,工程区总的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地形地貌受结构、岩性控制,主要山脉走向与河流走向基本一致。区域范围内的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

工程区内地形地貌受结构、岩性控制,地貌单元以构造剥蚀为主。主要表现为浅~中等切割中山,构造上表现为地壳缓慢上升,形成中山,沟谷呈树枝状发育,一般呈不对称“V”型谷,局部地段有较开阔的“U”型谷地,如下坝址区。基岩裸露地段为陡崖或峻坡~悬坡,残坡积、崩坡积地段形成缓坡、斜坡甚至陡坡。工程区内物理地址现象主要表现为岩体风化、松散堆积坍塌,未发现大的滑坡等地质现象。

根据区域地震地质条件和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工程区中小地震记录频繁,表现场地地震危险性主要来自外围强震影响,由于工程场地不在2008年“5.12”地震后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范围内,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其中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5g,相应的地震裂度为Ⅶ度。按《水电水利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勘察技术规程》(DL/T5335-2006),工程区属区域构造稳定性较差区。

工程区内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的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孔隙潜水主要埋藏于河床、漫滩和阶地含漂砂卵石、砂卵石、含砾砂层和粉质粘土层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河床补给,向下游河床排泄及渗入基岩裂隙中。基岩裂隙水主要埋藏于基岩裂隙中,与孔隙潜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同样受大气降水补给,以下降泉形式排泄于沟谷或河流。

河床坝基段为现代河床、河漫滩,地面高程1747~1752m,覆盖层总厚3.92~4.39m,从上至下一次为粉土、砂砾石。河漫滩上部粉土厚0.00~1.70m,结构松散;河漫滩下部和河床砂砾石厚2.22~4.39m,结构松散~稍密状。覆盖层下伏二叠系岩浆岩—辉长岩。全风化带厚0.00~1.19m,岩芯呈砂状;强风化带厚5.74~6.25m,岩体破碎,裂隙发育,透水性中等;弱风化带厚12.70~15.80m,岩体较完整,局部完整性差,强度中等,透水性弱~中等;微、新鲜岩体较完整,岩体较完整,局部完整性差,强度较高,厚微~弱透水层。

工程区地下水及地表水为地下水、地下水为重碳酸钙镁水,对水泥及拌制品不具腐蚀性。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和答案

绪论 (1)水文地质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 本课程是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岩土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为后续的专业课奠定有关现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能够初步掌握解决工程/煤田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2)地下水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 >>宝贵的资源①理想的供水水源②重要的矿水资源③良好的景观资源 >>敏感的环境因子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环境因子。地下水的变化往往会打破原有的环境平衡状态,使环境发生变化。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干扰地下水,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图14-1): ①过量开发与排除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径流衰减、沼泽湿地消失、土地沙化、海(咸) 水入侵等; ②过量补充地下水→地下水位升高→土地的次生盐渍化、次生沼泽化; ③地下水位下降导致的粘土压密释水释放有害离子、化肥农药的不适当使用、废弃物的无序排 放──地下水恶化、污染; ④地下水位的变动会破坏其与周围岩土构成的统一的力学平衡,而产生某种效应──地面沉降 与地裂缝、岩溶塌陷、地下洞室垮塌或突水、滑坡、岩崩、水库诱发地震、渗透变形。) >>活跃的地质营力地下水的主要作用是传递应力、传输热量和化学组分、侵蚀(化学溶蚀、机械磨蚀和冲蚀)等。 >>重要的信息载体由于地下水是应力传递者,同时又是在流动,所以地下水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等的变化或异常可以提供埋藏在地下的许多信息,如找矿、地震预报、地质演变。(3)试分析我国地下水分区的特点,并探讨分区的自然背景。 略。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试比较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 >>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着,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文循环是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研究的重点。 >>水的地质循环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与深层圈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研究水的地质循环,对深入了解水的起源、水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乃至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水文循环特点──速度快、途径短、转化迅速。 内因──固、液、气三相可相互转化。 动力条件──太阳辐射和重力的共同作用。 形式──蒸发、径流、降水。) (2)试述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并分析其对水文地质工作需求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降水偏少,年总降水量比全球平均降水量少22%; (2)人均水资源量偏低; (3)空间分布不均匀,东部丰富,西部贫乏; (4)季节及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 (5)水质污染比较严重。 合理有效地利用及保护水资源,是中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头等大事。 (3)地球上水的循环按其循环途径长短、循环速度的快慢以及涉及层圈的范围,可分为水文循

《水文地质学基础》完整版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一、名词解释: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业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2.地下水:地下水是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3.矿水:含有某些特殊组分,具有某些特殊性质,因而具有一定医疗与保健作用的地下水。 4.自然界的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层圈中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 5.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6.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7.大循环: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 8.小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 9.绝对湿度: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空气中水汽的含量。 10.相对湿度:绝对湿度和饱和水汽含量之比。 11.饱和差:某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含量与绝对湿度之差。 12.露点: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气温。 13.蒸发:在常温下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14.降水: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达饱和状态时,超过饱和限度的水汽便凝结,以液态或固态形式降落到地面。14.径流:降落到地表的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15.水系:汇注于某一干流的全部河流的总体构成的一个地表径流系统。 16.水系的流域:一个水系的全部集水区域。 17.分水岭:相邻两个流域之间地形最高点的连线。 18.流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19.径流总量:某一时间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20.径流模数:单位流域面积上平均产生的流量。 21.径流深度:计算时段内的总径流量均匀分布于测站以上整个流域面积上所得到的平均水层厚度。 22.径流系数:同一时段内流域面积上的径流深度与降水量的比值。 二、填空 1.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它研究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 2.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生态环境因子、灾害因子、地质营力、或信息载体。 3.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6.水循环是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周而复始进行的。 7.主要气象要素有气温、气压、湿度、蒸发、降水。 8.在水文学中常用流量、径流总量、径流深度、径流模数和径流系数等特征值说明地表径流。 三、判断题 1.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一部分。 ( √ ) 2.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大循环。 ( ×) 3.地下水中富集某些盐类与元素时,便成为有工业价值的工业矿水。 ( √ ) 4.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和地表水之间的水循环。(× ) 5.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而水质得以净化。(√) 6.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 ( √ ) 7.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均是H2O分子态水的转换。 ( ×) 8.降水、蒸发与大气的物理状态密切相关。(√) 9.蒸发是指在100℃时水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大气的过程。(× ) 10.蒸发速度或强度与饱和差成正比。 ( √) 四、简答题 1.水文地质学的发展大体可划分为哪三个时期? 1856年以前的萌芽时期,1856年至本世纪中叶的奠基时期,本世纪中叶至今的发展时期。 2.水文地质学已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属于基础性的学科分支有哪些? 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区域水文地质学。 3.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的区别?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中国矿业大学《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上) 1、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目的:查明天然及人为条件下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和运移特征,地下水水量、水质的变化规律,为地下水资源评价、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环境问题、地下水灾害的防治提供所需的资料。任务: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查明含水介质的特征及埋藏分布情况;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查明地下水的水量及变化规律;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要查明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还要查明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形成条件。 2水文地质调查分哪几个阶段? 1准备工作(主要是设计书):已的水文地质工作评价、工作设计。2,野外工作。3,室内工作:测试、资料整理分析、编写报告 按不同目的分类:供水水文地质勘查、矿区水文地质勘查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划分为:地下水普查;详查;勘探;

开采 矿区水文地质勘查阶段划分:1,普查勘探阶段:普查、详查(初步勘探)、精查(详细勘探)2,生产建设阶段(补充勘探) 3水文地质调查包括哪些方法?水文地质测绘(地面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物探、水文地质化探、水文地质试验、实验室试验分析、其它方法 4水文地质勘探工作程序应遵偱的原则? A工作范围由大到小,工作要求由粗到精。B按测绘—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的顺序安排。C根据具体条件由少到多,由点到线,进一步控制到面。D每一勘查阶段按准备工作、野外施工和室内总结三段时期进行。 5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测绘)主要进行哪些方面的调查? 气象资料、地表水、地质地貌、地下水露头 6水文地质观测路线及测点的布置要求?观测路线:a沿垂直岩层或岩浆岩体构造线走向。b沿地貌变化显著方向。c 沿河谷沟谷和地下水露头多的地带。d沿含水层带走向。观测点:a,地层界线断层线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b,标志层典型露头和岩性岩相变化带等c地貌分界线和自然地质现象发育处d井泉、钻孔、矿井、坎儿井、地表坍陷、岩溶水点如暗河出入口、落水洞、地下湖和地表水体。 7水文地质钻探的任务和特点?任务:1、研究地质、水文地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能力拓展练习 班级: 学号: :

一、阅读以下材料,分别说明A、B两区的气候类型并比较两种气候类型对地下水的影响。 (1)A区处于黄土高原地带,气候变化显著,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年平均气温9.9℃,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9.8℃。年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7.2mm,最大年降水量767.4mm(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385.4mm(2004年)。最大年蒸发量2346.4mm,最大冻土深度61cm。全年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2)B区为温带季风区海洋~大陆性气候气候,四季分明。据气象站1959年1月到1998年11月的观测资料: 年平均气温13.5℃,月平均最高气温34.3℃(1957年7月),日最高气温41.6℃(1960年6月21日),月平均最低气温-9.8℃(1963年1月),日最低气温-19.4℃(1964年2月18日),多年来最低平均气温月为1月,平均气温-2℃,平均最高气温月为7月,平均29℃。 年平均降雨量677.17mm,年最大降雨量为1186.0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为347.90mm(1988年),日最大降雨量177.1mm(1965年7月9日),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7、8月份。一般春季雨量少,时有春早。年平均蒸发量1728.27mm,年最大蒸发量2228.2mm(1960年),年最低蒸发量1493.0mm(1984年)。春夏两季多东及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力8级,平均风速为2.3m/s。历年最大积雪厚度0.15m,最大冻土深度0.3lm。 说明:本题通过实际材料向学生说明气候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 本题主要从降水量、蒸发量等要素说B区比A区降水量丰富,蒸发量小,更有利于地下水形成。 本题中A区实际是山西省潞安矿区,B区实际是山东省济宁矿区。

水文地质学资料

第8章 ◆系统思想与方法的核心: 把所研究的对象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并从整体的角度去考察、分析与处理事物。 8.2 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1.地下水系统概念的产生 2.地下水系统的概念: ☆地下水含水系统:由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 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 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3.地下水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比较 (1)含水系统将包含若干含水层与相对隔水层的整体作为所研究的系统。系统的边界是不变的; 流动系统以地下水流作为研究实体,边界是可变的。 (2)含水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力联系;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整体性体现于它具有统一的水流。 (3)含水系统与流动系统都具有级次性。 ?控制含水系统发育的主要是:地质构造 ?控制地下水流动系统发育的主要是:水势场 8.3 地下水含水系统 含水系统在概念上是含水层的扩大,因此,关于含水层的许多概念均可用于含水系统。 8.4 地下水流动系统 1.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动力特征 2.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化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的不同部位,由于流速和流程对水质的控制作用,显示出很好的水化学分带: 在地形复杂,同时出现局部、中间、区域流动系统时,以垂直分带为主。 地形变化简单,只出现区域流动系统时,主要呈水平分带。 3.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温度特征 地下水流动系统提供了一个十分有用的水文地质分析框架; 根据渗流场、水化学场、水温度场之间的密切内在联系,利用地下水流动系统这一理论框架,可以将各方面零散的信息综合成一副有序的图景。 第9章 9.1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1. 地下水动态: 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含水系统)各要素(如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 2. 地下水均衡: 指某一时段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盐量、热量、能量)的收支状况。 3.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关系 ◆均衡是地下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实质); 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 ◆均衡的性质和数量决定了动态变化的方向与幅度; 动态反映了地下水要素随时间变化的状况。 4.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的意义

1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水文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和地位 《水文地质学基础》是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基本知识也是与地下水有关专业的选修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获得水文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对与地下水有关问题进行水文地质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在公共基础课与地质基础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它既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阐述其本身的理论,又为后继课程《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岩土工程勘察》、《专门水文地质学》及《工程地质学》等专业课的教学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了解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以及在所学专业的地位,对水文地质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重点掌握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研究方法 ★ 掌握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运移特征和规律,学会运用水文地质学原理,科学分析和解决相关水文地质问题的思维方法。 ★ 掌握简单的水文地质专业作业方法。 二、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课程的主要内容应以地下水的形成、赋存、分布和运移规律及各类地下水的特征为中心进行选材,并注意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配合与衔接。 教学内容共分十五章,一至九章阐述地下水形成的理论和有关概念,为本课程的基本理论部分。十至十二章进一步阐述各类地下水的埋藏、分布、交替循环等特征,是前一部分理论的应用和深化。十三、十四章介绍地下水的资源特征及其供水意义,并介绍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环境问题。十五章介绍地下水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课程总学时为72,其中讲授50学时,课程实习12学时,综合课程设计(实习)10学时。在大纲基本内容和总学时不变的前提下,部分教学内容、体系和课时分配,可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和具体条件以及专业所需,适当灵活掌握。学时分配见下表。 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水文地质学基础各章习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库 [第1章] (1)一个地区的年降水量,是用什么表示的,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答:以 雨量计降雨量,以某一地区某一时期的降水总量平铺于地面得到的水层高度mm 数表示。 (2)某山区的地表水系如下图所示,由分水岭圈闭的流域面积为24 km 2, 在8月份观测到出山口A 点的平均流量为8.0?104 m 3/d ,而8月份这个地区的总降水量是700 mm 。试求出该流域8月份的径流深度和径流系数,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径流系数小于1.0;A 点的平均流量中是否包括地下径流。 解:Q= 8.0?104m3/d , F=24km2, X=700mm (3)空气湿度和风速如何影响蒸发量? 答:水面蒸发的速度和量取决于气温、气压、湿度、风速等因素。主要决定于气温和饱和差(饱和差=饱和水汽的含量-绝对湿度)饱和差愈大,蒸发速度也愈大。风速是影响水面蒸发的另一重要因素。 (4)地球上水的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它们有哪些区别?水循环的大气过程属于其中哪一种? 答: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是很不相同的自然界水循环。水文循环通常发生于地球浅层圈中,是H2O 分子态水的转换,通常更替较快。水文循环对地球的气候、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影响显著,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直接的密切联系。水的地质循环常发生于地球深部层圈水与表层圈水之间,常伴有水分子的分解和合成,转换速度缓慢。 (4)地下径流与地表径流的特征有哪些不同点? 答:径流可分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两者具有密切联系,并经常相互转化。 降落到地表的水通过下渗环节,对降水进行地表与地下径流的分配。 (5)沙漠地区降雨量很少,但是也能发现大量的地下水或者泉水,为什么?(P14) 答:它们或者是从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获得补充,实际仍是固他体降水的转化补给;或者是在长期地质历史时期积聚起来的,是多年水文循环的积累。 [第2章] (1) 对比以下概念: 空隙和孔隙;孔隙度和孔隙比;孔隙和裂隙; (2) 在一个孔隙度为30%的砾石堆积体中,充填了孔隙度为60%的粉质粘土,试估算该堆积体的实际孔隙度。 (3) 请对以下陈述作出辨析: A. 地层介质的固体颗粒越粗大,孔隙度就越大; A 分 水 岭 mm 103.3102431108.010F QT Y 3-43-=???=?=15.0700 3.103≈==X Y a

专门水文地质学考试资料

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 水文地质调查的任务主要有4项: 1、查明地下水的赋存条件 2、查明地下水的运动特征 3、查明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4、查明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当前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常用的方法有六类: 1、水文地质测绘(地下水资源地面调查) 2、水文地质钻探 3、水文地质物探 4、水文地质(现场)试验 5、地下水动态观测 6、室内分析、鉴定、模拟试验和实验。 新技术与新方法 1、遥感技术(1)利用航片和卫片(2)利用红外测量 2、同位素技术 3、GIS技术(1) 建立地下水数据库及模拟系统(2)识别含水层(3)进行地下水水质研究 (4) 进行地下水资源管理(5)编制水文地质图 4、核磁共振技术 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 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按其目的、任务和调查方法的特点,可分为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两种类型。 1、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小比例尺(一般小于l:10万),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一般要求大于1:5万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分类 (1)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水文地质特征: 1)基岩岩层水平或倾角很缓,构造简单,岩性稳定均一,多为低山丘陵; 2)第四系沉积物均匀分布,河谷、平原宽广; 3)含水层埋藏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清楚; 4)水质类型较单一 (2)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水文地质特征: 1)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明显,岩性岩相不稳定,地貌形态多样; 2)第四系沉积物分布不均匀.有多级阶地且显示不清; 3)含水层埋藏深浅不一,地下水形成条件较复杂,补给和边界条件不易查清; 4)水质类型较复杂 (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水文地质特征: 1)基岩褶皱和断裂变动强烈,构造复杂,火成岩大量分布,岩相变化极大,地貌形态多且难鉴别; 2)第四系沉积物分布错综复杂; 3)含水层不稳定,其规模、补给和边界难以判定; 4)水质类型复杂 4、供水水源地需水量大小分级 拟建供水水源地按需水量大小,可分为四级: 1)特大型需水量≥15万m3/d 2)大型5万m3/d≤需水量<15万m3/d 3)中型1万m3/d≤需水量<5万m3/d 4)小型需水量<1万m3/d

最新专门水文地质学--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

专门水文地质学--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

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专门水文地质学 §6.2渗透系数和导水系数 渗透系数又称水力传导系数,是描述介质渗透能力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根据达西公式,渗透系数代表当水力坡度为1时,水在介质中的渗流速度,单位是m/d 或cm/s 。渗透系数大小与介质的结构(颗粒大小、排列、空隙充填等)和水的物理性质(液体的粘滞性、 容重等)有关。 导水系数即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与其厚度的乘积。其理论意义为水 力梯度为1时,通过含水层的单宽流量,常用单位是m 2/d 。导水系数只适用于平面二维流和一维流,而在三维流及剖面二维流中无意义。 利用抽水试验资料求取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导水系数方法视具体的抽水试验情况而定,下面就各种情况下的计算公式加以简述,其原理及具体计算步骤可参考地下水动力学相关教材。 一、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抽水孔水位下降资料求渗透系数 1. 当Q ~s (或2h ?)关系曲线呈直线时, (1)承压水完整孔:r R sM Q K ln 2π= (6-9) (2)承压水非完整孔: 当M ﹥150r ,l /M ﹥0.1时, )12.1ln (ln 2r M l l M r R sM Q K ππ-+= (6-10) 当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时, )]2.01ln([ln 2r M l l M r R sM Q K +-+= π(6-11) (3)潜水完整孔:r R h H Q K ln )(22-=π (6-12) (4)潜水非完整孔: 图6-2 土壤含水率变化曲线

当h ﹥150r ,l /h ﹥0.1时,)12.1ln (ln ) (2 2r h l l h r R h H Q K ππ?-+-= (6-13) 当过滤器位于含水层的顶部或底部时, )]2.01ln([ln )(22r h l l h r R h H Q K +-+-= π (6-14) 式中 K —渗透系数(m/d ); Q —出水量(m 3/d ); s —水位下降值(m ); M —承压水含水层的厚度(m ); H —自然情况下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 h —潜水含水层在自然情况下和抽水试验时的厚度的平均值(m ); h —潜水含水层在抽水试验时的厚度(m ); l —过滤器的长度(m ); r —抽水孔过滤器的半径(m ); R —影响半径(m )。 2. 当Q ~s (或2h ?)关系曲线呈曲线时,采用插值法得出Q ~s 代数多项式,即: n n Q a Q a Q a s +++= 221 (6-15) 式中 a 1、a 2……a n —待定系数。a 1宜按均差表求得,可相应地将公式中的 Q/s 和公式中的 2 2h H Q -以1/ a 1代换,分别进行计算。 3. 当Q s /(或Q h /2?)~Q 关系曲线呈直线时,可采用作图截距法求出a 1后,按上述方法计算。 二、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观测孔水位下降资料求渗透系数 当利用观测孔中的水位下降资料计算渗透系数时,若观测孔中的值s (或2h ?)在s (或2h ?)~r lg 关系曲线上连成直线,可采用下列公式: 1.承压水完整孔:1 221ln )(2r r s s M Q K ?-= π (6-16) 2.潜水完整孔:122 221ln ) (r r h h Q K ??-?= π (6-17) 式中 s 1、s 2 —在s ~r lg 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m ); 21h ?、2 2h ?—在2h ?~r lg 关系曲线的直线段上任意两点的纵坐标值 (m 2);

水文地质学

什么是水文地质学? 狭义: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广义:研究地下水圈的科学。 地下水圈包括地壳浅部岩石空隙中的水以及地球深部层圈中的水。 具体:研究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研究如何运用这些规律去兴利除害,为人类服务。 水对人类生活与生产起着不可或缺的重大影响,地下水是水资源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为: (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 (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 当代水文地质学发展趋势: 1.核心课题转移:找水水文地质学→资源水文地质学→生态环境水文地质学 2.视野扩展:含水层→地下水系统→水文-生态环境→技术-社会系统

3.目标改变:由当前的问题转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4.内容扩展:从地下水的水量为主,转向水量与水质的研究并重;从狭义地下水,扩大到广义地下水,乃至地下水圈 5.多学科交叉渗透成为主流:地下水科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交叉渗透,以多学科方式研究与处理问题 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地球上的水: 地球是个富水行星。地球上的水不仅存在于大气圈、地球表面、岩石圈和生物圈中,也存在于地球深部的地幔乃至地核中。 地球各层圈水的分布状况及其存在状况差别很大。 深部层圈:地壳下部直到下地幔范围内的总水量为现代海洋的35-50倍。地壳下部深约15-35km范围,压力很大,400OC,水以压密的气水溶液存在;地幔物质的5-7%为水。 浅部层圈:大气圈到地壳上半部。包括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及生物体水。浅层圈中水的总体积约为13.86亿Km3;平铺地球表面水深约为2718m。

专门水文地质学填空题

二、填空题 1.小比例尺一般小于l:10万,比例尺根据工作任务而定,一般要求大于1:5万 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划分为:普查阶段、详查阶段、勘探阶段、开采阶段 3.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类型可分为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和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 4.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地层岩性调查、地质构造调查 5.地层岩性调查包括基岩调查、松散岩层调查和地层调查。 6.基岩调查主要调查基岩的岩石类型、可溶性、层厚和层序组合。 7.在水文地质测绘中地质构造调查包括:褶皱构造调查、断层调查、裂隙调查。 8.流量的测量方法有堰测法、容量法、断面法。堰测法有三角堰、矩形堰、梯形堰。 9. 水文地质调查应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渗流参数 10.水文地质调查必须按照先设计后施工、先测绘后勘探的程序进行。 11.稳定流抽水试验在技术要求上主要有水位降深、抽水试验流量、稳定延续时间及水位和流量观测。 12.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技术要求抽水流量、选择水位观测、抽水延续时间。 13.观测孔的深度一般应达到所要观测的含水层最低水位以下2~5m,其管口应高出地面0.5~1m,孔口应设置保护装置,在孔口地面应采取防渗措施。 14.岩石按力学性质可分为脆性岩石、半脆性岩石和塑性岩石三类。 15.按富水程度可将断层划分为富水断层、储水断层和无水断层,按导水性能将断层分为导水断层和阻水断层。 16.气象资料调查主要是降水量、蒸发量、气温。 17.一般要求孔深小于lOOm时,孔斜不得超过1.5度,当孔深大于lOOm时,每增加lOOm 孔斜不得超过1度,并要求每50m测一次孔斜,以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18.抽水试验主要分为单孔抽水、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试验性开采抽水。 19.过滤器类型:骨架过滤器、包网过滤器、缠丝过滤器、填粒过滤器。 20.地下水动态观测项目主要包括水位、水温、水质、水量、水文及气象等因素。 21.一般包括四类图件:基础性图件、要素性图件、综合性图件和应用性图件。 22.地下水水质指标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指标、化学性质指标和生物性质指标。 23.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的水质指标项目类别分为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细菌学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24.侵蚀方式有分解性侵蚀、结晶性侵蚀和分解结晶复合性侵蚀等 25.地下水资源的特点系统性、流动性、可恢复性、可调节性 26.地下水资源划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量三类 27.管井的成井工艺,包括从钻进开始直至下管、回填、洗井等多道工序。 28. 水文地质钻孔的基本类型有勘探孔、试验孔、观测孔、开采孔 29. 水文地质试验包括抽水试验放水试验注水试验 30. 矿井水灾害按水源划分类型有:地表水害、松散含水层水害、煤系砂岩水害、灰岩水害 31.按矿泉水的用途:可分为工业矿水,医疗矿水和饮用矿泉水。 32.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的计算方法水量均衡法、相关外推法、开采试验法、补偿疏干法. 33地下水资源评价包括地下水水质评价和地下水水量评价。 1、水文地质调查方法包括:地面调查钻探物探水文地质试验 2、水文地质钻孔的基本类型有勘探孔试验孔观测孔开采孔

水文地质学基础

1.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与地质循环。 2.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水文循环的速度较快,途径较短,转换交替比较迅速。 3.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4.海洋与大陆之间的水分交换为大循环。海洋或大陆内部的水分交换称为小循环。 5.表征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统称气象要素,包括:气温、气压、空气湿度、降水、蒸发、风等 6.简述水文循环的驱动力及其基本循环过程? 水文循环的驱动力是太阳辐射和重力。 由海洋和陆地表面的水蒸发成为水汽进入大气圈,水汽随气流飘移。在适宜的条件下,重新凝结成液态或固态降落,降落的水分,一部分汇集江河湖泊形成地表水,另一部分渗入土壤岩石,成为地下水。地表水蒸发为水汽,返回大气圈;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其余部分流入海洋。地下水直接蒸发或通过植物间接返回大气圈,部分形成地下径流。地下径流或直接流入海洋,或在转化为地表水,然后再返回海洋。 7.影响水面蒸发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影响? 影响因素有:气温、气压、湿度和风速。主要取决于气温和绝对湿度。温愈高,绝对湿度愈低,蒸发愈强烈,反之,蒸发愈弱。气压是通过气压差的大小影响空气对流而影响蒸发的,气压差和风速愈大,蒸发就强烈,反之,蒸发愈弱 8.自然界水循环的意义? 水通过不断循环转化使水质得以净化;水通过不断循环水量得以更新再生;维持生命繁衍与人类社会发展;维持生态平衡。 9. 孔隙度是指某一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孔隙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分选程度及颗粒排列情况,另外颗粒形状及胶结充填情况也影响孔隙度。对于粘性土,结构及次生孔隙常是影响孔隙度的重要因素。

水文与水文地质学复习资料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复习题 一、填空 1、水文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水体的形成、分布、循环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自然界水循环的动能和外因是太阳能和大气运动。 3、在对河川径流特征分析与计算过程中,资料缺乏情况下选用方法为等值线图法和水文比拟法。 4、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延长一般要求高水部分延长不应超过当年实测流量所占水位变幅的30% ,低水位部分延长不应超过10% 。 5、水文统计对水文资料的要求包括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 6、某枯水位Hi的频率P(H≥Hi)=95%,那么此枯水位的重现期为20 年,称为20 年一遇,其余几年的水位大于或等于此枯水位,平均有95% 的可靠性。 7、在相关分析中,同期观测资料一般要求n ≥12,相关系数│r│>0.8,且回归线误差Sy≤(10%~15%)y 。 8、岩石的水理性质有容水性、持水性、给水性、透水性等四个方面。 9、地下水按其埋藏条件分为包气带水、潜水、承压水等三类。 10、水文地质钻孔对孔斜的要求是,一般规定孔深在100m深度内孔斜度不大于 1.5°。 11、水量平衡的原理是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任意区域在一定时段内,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的蓄水变化量。 12、河湖中的水位涨落、冰情变化、冰川进退等水文循环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称为水文现象。 13、我国大部分地区洪水系列的经验点据与皮尔逊Ⅲ型曲线配合较好,一般均选用该曲线作为洪水频率曲线的线型。 14、水在岩石空隙中的存在形式包括结合水、毛细水、重力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15、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主要有褶皱、节理、断层。

16、我国水文计算规范规定,水文频率计算中都采用数学期望公式求解经验频率,用以近似估算总体的频率。 17、正确使用水文比拟法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参证站。 -是低矿化水的主要阴离子,主要来自于水对碳酸盐岩的溶解。 18、HCO 3 19、抽水试验中,影响半径综合地反映了含水层的规模、补给类型和补给能力。 20、由地面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的特点决定了地下水污有隐蔽性、难以逆转性和延缓性三个特性。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我国的洪水以雨洪为主,洪水过程常表现出峰高、量大、涨水急剧而落水较缓的特征。(√) 2、净雨和它形成的径流在数量上相等,径流源于净雨,所以径流随净雨停止而停止。(×) 3、当供水充分时,下渗率大于下渗力,供水不充分时下渗率小于下渗力。(×) 4、皮尔逊Ⅲ型概率密度曲线是单峰曲线,只有一个众数,是一条两端对称的正态分布曲线。(×) 5、断层的上盘就是上升盘,下盘就是下降盘。(×) 6、重力水能够传递静水压力,呈层流运动,具有冲刷、侵蚀和溶解能力。(×) 7、上下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叫做承压水。(×) 8、稳定流抽水试验对最大水位降深的要求是,潜水s 在含水层厚度的1/3~1/2 max 不得大于承压水头,并应尽量接近生产实际的动水位。(√)之间,承压水s max 9、断裂破碎带的透水性和富水性极不均匀,打井取水时应首先确定富水部位。(√) 10、两眼井在不同含水层中同时工作,井间距小于两个影响半径时,也会产生相互干扰形成干扰井。(×) 11、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就是恰好每隔一百年一定会遇上一次的最大流量。(×)

完整word版《专门水文地质学》习题集.docx

《水文地质勘查》试题库 绪言 1.水文地质勘查? 2.水文地质勘查的任务? 3.水文地质勘查研究内容? 4.水文地质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在哪些方面还需加强研究? 第一篇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一章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概况 1.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 2.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按其目的、任务和调查方法的特点分为三 类:、、。 3.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比例尺? 4.专门性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比例尺? 5.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阶段划分的必要性? 6.我国不同部门对供水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划分? 7.划分水文地质调查阶段的具体要求? 8.最基本的水文地质调查所使用的手段(或称工作种类)有六 种:、、、、和。9.水文地质勘探包括、和,其中最主要的是,其次是 。 10.水文地质野外试验包括、、、、等。 11.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的项目一般包括、、、等。 12.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普查)使用的调查手段(工作种类):以为主, 配合少量的和工作。 13.水文地质初步勘探阶段使用的调查手段(工作种类)为:、、、 。 14.水文地质详细勘探阶段使用的调查手段(工作种类)以和为主,以及 地下水动态观测和室内分析、实验。 15.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一般程序? 16.水文地质调查设计书编写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1.水文地质测绘? 2.水文地质测绘的目的? 3.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进行。 4.水文地质测绘通常在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若没有地质底图,则 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倍。 5.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和调查内容? 6.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水文地质剖面图、各种地下水点和地表水体的调 查资料,以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 7.水文地质图的主要内容? 8.水文地质测绘中对岩性观察研究的主要内容? 9.水文地质测绘中调查研究地质构造的目的? 10.地貌调查在水文地质测绘中的意义? 11.调查是水文地质测绘工作的核心工作。 12.泉的调查研究内容? 13.泉的不稳定系数? 14.水井(钻孔)的调查内容? 15.水文地质测绘中对地表水调查研究的意义及调查研究的内容? 1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调查研究的内容? 第三章水文地质钻探 1.水文地质调查中采用的勘探工程,包括、、、。 其中最主要的是水文地质。 2.水文地质钻探的基本任务? 3.水文地质钻孔设计书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4. 用于供水的钻孔,一般要求孔身斜度每100m 小于度。 5.在钻进过程中水文地质观测的主要项目? 6.水文地质勘探钻孔的布置原则? 7.为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布置的钻孔,一般主要勘探线应沿着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的 方向布置。 8.在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区,主要勘探线应沿着冲洪积扇的方向布置;在河谷地 区,主要勘探线应河谷布置; 9.以供水勘查为目的的探采结合孔,钻孔一般应布置在含水层、成井把握性最 大的地段。 10.对于傍河取水水源地,为计算河流侧向补给量,必须布置河流的勘探线。 第四章水文地质物探 1.水文地质物探? 2.物探方法的特点? 3.物探方法的基本原理? 4.在水文地质调查中使用的物探方法有两大类:和。 5.简述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中主要使用的物探方法?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重点

水文地质重点(结合以前画的) 绪论&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学。 2、地下水:地下水是指赋存和运动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3、自然界的水循环包括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 4、水文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5、小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降落入海洋;或是大陆表面蒸发的水汽,仍以降水形式降落回陆地表面。 6、大循环:是指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在地面,再通过径流返回海洋的过程。 二、简答: 地下水的功能: (1)地下水是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2)工业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地下水。 (3)农业生产需要有充足的水源保证。 (4)地下水是良好的载热物质,可将热能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地表供人们使用。(5)某些地区的地下水含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并具有较高的温度,利用这些地下水可治疗某些疾病。 (6)有些地下水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矿产资源。 (7)利用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作为找矿标志寻找某些有用矿产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空隙:包括松散沉积物中的孔隙、坚硬岩石的裂隙和可溶岩的溶穴。 2、对地下水储存和运移具有重大影响的是孔隙的多少和孔隙的大小。 3、孔隙度:衡量孔隙多少的指标称为孔隙度。它指岩石中孔隙体积和岩石总体积之比。 4、裂隙:是坚硬岩石形成时或形成之后由于各种内外应力的作用,使岩体遭受破坏而形成的空隙。 5、结合水:由于静电引力作用而吸附在岩石颗粒上的水叫结合水。可分为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 6、重力水:岩石空隙全部被充满,在重力作用下运动的液态水称为重力水。

7、支持毛细水:由于毛细力的作用,水沿毛细孔隙上升一定高度,形成毛细水带,其下部有地下水面支持,故称为支持毛细水。 8、容水性:是指岩石能够容纳一定水量的性能。取决于岩石的孔隙度、裂隙率或溶穴率。 9、给水性:是指饱水岩石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给出一定水量的性能。取决于岩石的空隙大小,其次才是空隙的多少。 10、透水性:是指岩石可以被水透过的特性。决定于空隙的大小,可用渗透系数K作为衡量指标。 11、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12、隔水层:不能透过并给出水或只能透过和给出极少量水的岩层。 二、简答: 包气带和饱水带运动的区别: (1)饱水带水运动取决于重力势,包气带水运动则取决于重力势和毛细势。(2)饱水带任一点的压力水头是一个定值,包气带压力水头则是含水量的函数。 (3)饱水带的渗透系数是个定值,包气带的渗透系数随含水量的降低而变小。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1、水力坡度I:水力坡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消耗的机械能。 2、起始水力坡度I。:克服结合水的抗剪强度,使之发生流动所具有的水力梯度。 3、根据渗透系数在空间位置变化情况,可将地下水含水介质划分为均质各向异性、均质各向同性、非均质各向异性、非均质各向同性。 4、流网:有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所组成的网络成为流网。 二、作图: 1、流网作图细则: (1)首先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或流线:地表水体的断面一般可看做等水头面;河渠的湿周必定是一条等水头线;平行隔水边界可以汇出流线(平行隔水边界)。 (2)中间内插(注意疏密的变化要符合实际情况)。 2、达西定律作图: 参考课本P44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填空:

水文地质学资料课件3

Basis of Hydrogeology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三章 地下水的赋存
The Occurrence of G.W
吴 勇 博士、 教授
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本章内容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3.2 含水层 隔水层 弱透水层 含水系统 3.3 地下水分类 3.4 潜水与潜水含水层 3.5 承压水与承压含水层

3.1 包气带与饱水带
一、包气带与饱水带的划分 地下水面(水位):
包气带与饱水带
地下一定深度岩石中的空隙被重力水所充满, 形成一个自由水面,以海拔高度表示称之地下水位
(一般通过打井,地下开挖来确定)

包 气 带 与 饱 水 带
地下水位

3.1.2 包气带
包气带(zone of aeration or zone of unsaturation) ?特点: ①岩石空隙未被水充满
②是固、液、气三相介质并存介质
?水的存在形式(多样)
结合水、毛细水(各种)、重力水、气态水
?包气带水的垂直分带
土壤水带, 中间带(过渡带) 支持毛细水带,毛细饱和水带 包气带是饱水带中地下水参与水文循环的一个重要通道;“重力 水”通过包气带获得降水、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补充),部分水 又通过包气带将水分传输,蒸发,消耗出去。

3.1.3 饱水带
饱水带(saturation zone)
?岩石空隙被水完全充满 →是二相介质(固相+液相水) ?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
①重力水
②结合水
? 重力水:连续分布(孔隙是连通)→传递压力→在水 头差作用下,地下水(空隙中的水)可以连续运动。
? 地下开挖,坑道,巷道,基坑,打井在此带均有重 力水涌出来!

专门水文地质学复习与总结

专门水文地质学总结与复习 第一章:地下水资源与地下水系统 1. 我国的地下水资源特点: ①时空分布极不均匀,与降水量和地表水分布趋势相似,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 ②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北方,岩溶水和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南方。 ③在北方地区,东部的松辽地区和华北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约占北方地下水总量的50%,补给模数大于西部。 ④北方地区中部的黄河流域,包括黄土高原及其相邻地区是我国地下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 ⑤西闻的内陆盆地处于干旱的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小于100m m,但由于四周高山的降水及冰雪融水的补给,50%--80%地表水自山区进入盆地后便转化为地下水,地下水资源量较丰富,但地表水与地下水应统一规划和开采利用。 2. 地下水资源特点系统性和整体性流动性循环再生性可调节性 3. 地下水储量分类动储量静储量调节储量开采储量 4. 允许开采量定义:允许开采量,又称可开采量或可开采资源量,是指在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并在整个开采期内出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在允许范围之内变化,不影响已建水源地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环境地质问题等前堤下,单位时间内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开采含水层中可以取得的水量,常用单位为 m3/d 或m3/a。 简言之,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取得出来,但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的最大出水量。 组成:由以下三部分组成,即开采补给量减少的天然排泄量储存的变化量。 5. 地下水系统水力方面的主要功能:储存功能、传输功能、延时功能、平滑功能。 第二章:地下水资源调查 1. 地下水资源调查的目的和任务地下水资源调查(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查明天然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