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磁州窑系窑口区分及工艺特征

磁州窑系窑口区分及工艺特征

磁州窑系窑口区分及工艺特征
磁州窑系窑口区分及工艺特征

北京东方大学

毕业论文(传统文化) 论文题目:磁州窑系窑口区分及工艺特征

学生都子傲

导师

院别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

专业文物鉴定

年级 10 级

学号

2014 年月日

目录

内容摘要、关键词 (3)

(一)浅谈磁州窑系 (3)

(一)磁州窑系历史 (3)

(二)磁州窑系特征 (4)

(一)磁州窑系窑口

(一)磁州窑系窑口分支 (5)

(二)磁州窑系各窑简介 (5)

(一)磁州窑系装饰工艺

(一)磁州窑系装饰种类 (13)

(二)磁州窑系装饰内容 (15)

(四)结语 (17)

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

磁州窑系窑口及工艺特征

都子傲

【摘要】磁州窑系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本文通过鄙人对于磁州窑系窑口工艺特征了解,从而使大家对磁州窑口体系认知程度得到更大提升。

【关键词】磁州窑系、历史、窑口、特点、工艺、

浅谈磁州窑系

(一)磁州窑系历史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时,巨鹿是邢国的属地。公元前六三五年,卫文公攻灭邢侯,巨鹿成为卫国的属地。战国时期,巨鹿为赵国属邑。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设置巨鹿郡。巨鹿从此开始成为郡的首府。

在中国陶瓷史中,磁州窑的窑址与制作风格是最难确定的。磁州窑乃是以北宋、金代为主要时期华北一带民窑系陶瓷的总称。过去曾被称为“巨鹿”或“巨鹿陶瓷”,不知何时被称为磁州窑。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从严格意义上讲磁州窑指的是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和彭城镇的窑场。但据解放后中国详细的窑场考察结果向人们明确指出:磁州窑陶瓷产品不仅在河北省,河南、陕西、山西、山东省等其它广阔地域均烧制过同样的产品。因此可以说磁州窑非常难以确定其作品与窑址。(二)磁州窑系特征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

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中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磁州窑系窑口

(一)磁州窑系窑口分支

随着“窑系”概念在古陶瓷学界的运用,磁州窑以其发现早且窑址考古成果多,遂有“磁州窑系”之称。磁州窑系泛指以磁州窑为中心,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宋元时期生产化妆白瓷、彩绘瓷和化妆土剔刻花装饰瓷器的民间窑场。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窑系”和“磁州窑系”概念提出了辩驳,也激发了民间瓷友对“磁州窑系”的争论。在目前还没有比这更科学的学术表述方式的情况下,“磁州窑系”仍不失为宋元北方民窑最为适用的概念。以下介绍“磁州窑系”其他重要窑场的概况。

(二) 磁州窑系窑口简介

(一)磁州窑系临水窑、彭城窑、观台窑、

观台窑王字瓷片

磁州窑馒头窑

磁州窑系临水窑、彭城窑、观台窑。关于磁州窑三大中心窑场的传承关系。长久以来,临水窑一直不为世人所知,近来虽有学者

提到该窑,但均论之不详。而以往几乎所有的学者和论著都认为,观

台窑在元末停烧,窑场转移,彭城窑才成为烧造中心。有的学者干脆称彭城窑为“明代”窑场。前述磁州窑的烧造历史及近年来彭城、临水窑考古发掘表明:(1)临水窑始于北朝,延续至明清,时间长达上千年,在磁州窑三大窑场中烧造年代最早,持续时间最长。(2)彭城窑始于宋,元末或明初观台窑停烧后,彭城窑非但没有停止,而且在产量上还有所增加,并一直延续至今。(3)观台窑虽以烧造品种繁多、装饰技法丰富、绘制精美著称,但其烧造时间从宋初至元末,只有400年左右。比临水窑晚半个世纪以上。且在观台窑烧造期间,临水窑不仅同样烧造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白地釉下黑彩等品种,而且还大量烧造精美的红绿彩、印花白瓷、印花青瓷、钧釉瓷等,这些均为观台窑所不及。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临水从公元222年(三国魏黄初3年)始置临水县,至公元1073年(宋熙宁6年)省县为镇,设县治长达851年,且此地扼古太行八陉之“滏口陉”,“西入秦晋、东出齐鲁”,一直是古代磁州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地。因此,磁州窑首先在此兴盛起来,然后再向附近的彭城、观台扩散发展,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此,我们有理由得出结论:临水窑是古磁州窑最早的瓷器烧制中心,而彭城、观台两窑均是受其影响发展起来的。

(二)磁州窑系修武当阳峪窑

修武当阳峪窑剔花填釉枕残品

修武当阳峪窑位于河南修武县城西北22公里、太行山南麓的西村乡当阳峪村,遗址东西长约2000米,南北宽约1000米。20世纪30年代,在焦作煤矿任职的英国人R.w.Swallow曾调查过当阳峪窑址;20世纪50年代陈万里先生在窑址发现了一通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德应侯百灵翁之庙记》碑刻,碑文说明了创建窑神庙的原因及其与耀州窑的关系。及其该窑产品以白釉为主,酱釉次之,黑釉、褐釉、绞胎、绞釉、三彩、绿釉等较为少见,造型有碗、盘、钵、罐、灯、壶、花瓶、瓷枕等。白底釉下彩绘划花是当阳峪窑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纹饰流利洒脱而为人们所赞誉,又以强烈的黑白对比而独具一格,装饰之美居“磁州窑系”诸窑同类产品之上。当阳峪窑还以绞胎、绞釉称奇。宋金“釉下绞彩”瓷以当阳峪窑一带的产品最为丰富、精美,具有天然不琢、变化莫测的图案效果,造型有玉壶春瓶、花口瓶、带座瓶、碗、盘、炉、盒、罐、水注、水盂等。陈万里1954年

在《论当阳峪窑》一文中曾指出:“我以为在黄河以北的宋瓷中,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外,没有一处足以与当阳相媲美。磁州的冶子窑以及安阳的观台窑终逊当阳一筹。”日本的小山富士夫也说“在北宋,没有像修武窑那样富有变化,纹样优秀、色彩丰富的窑”。根据当地人士考察,以当阳峪窑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柏山窑、西王封窑、狮涧窑等应属一个窑群。由于对当阳峪窑址一直缺少系统的考古发掘,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三)磁州窑系扒村窑

扒村窑鱼盆底残件

扒村窑位于河南禹州市西北13公里的浅井乡扒村,窑址东起龙母奶奶庙,西至虎头山下,北起扒村村北高地下,横跨扒村河,南到花果岗坳,总面积达170多万平方米。1950年陈万里先生来禹州调查时发现扒村窑,在《禹州之行》一文中公布后,一些专家多次来此

考察,民国《禹县志>山志》载有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张克己为东张镇(今扒村)柏灵翁庙撰写的碑记:“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远矣。是镇金国末年最为繁荣,人稠物充,几有万室,市井骈阗,不减城邑。逮壬辰(1232年)兵烬之余,百不存一”

扒村窑流传器物很多,以白底黑花装饰为主,其次翠青底绘黑花、白釉、黑釉、宋三彩、红绿彩等时有发现。窑址采集到的标本有白釉、白底刻花、白底黑花、褐底黑花、绿釉黑花、黄釉黑花、白底划花、绿釉划花、黄釉划花、绞胎、绞釉、绞釉画花、孔雀蓝釉、黑釉刻花、黑釉酱彩、黑釉堆线、绿釉、黄釉、宋三彩、红绿彩、钧瓷、青瓷等,碗、盆居多,其次为瓶、枕、盘、壶、罐、炉、盅和人物塑像及各种动物玩具。一种折沿大盆在遗址里散布较多,又见于距此不远的白沙宋墓壁画。此大盆既可供妇女梳洗,又可供厨房洗菜洗碗,用途多种多样,需求量自然很大,为扒村窑的特色器型。扒村窑瓷器胎质疏松,釉面不甚结实,容易发生小疵或失亮、剥落现象。白地黑花瓷器釉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达到了白如雪、黑如铁的程度,装饰构图严谨而繁密,喜用花草、莲瓣、水藻、婴戏、鸟兽等纹样,笔调粗放简练,在似与不似之间,富有浓郁的民间生活气息;有的精品绘画生动独特,在瓷器上表现出写意水墨画风格,为磁州窑系的新亮点。黑釉留白“正八”款龙纹瓶仅在扒村窑产品中有发现,绞釉、绞釉上加画花也是其独到之处。不少品种都与临近诸窑有密切关系,白地黑花、白底划花近似鹤壁窑、新密窑、磁州窑,黑釉凸弦纹近似鲁山窑、鹤壁窑、磁

州窑,宋三彩、红绿彩近似登封窑、磁州窑。

(四)磁州窑系淄博窑

博山窑线条罐

原名博山窑,位于山东省淄博市磁村、坡地、华严寺一带。近代《古今中外陶瓷汇编》中曾记载。上世纪70年代调查,1976年山东省发掘了磁村窑址,证明磁村窑创始于唐而终于元。磁村窑唐代时烧造黑釉,宋以后烧造白瓷,装饰技法有剔花、划花等,造型有碗、盘、瓶、罐、盏托等。金元时期仍以白釉占多数,黑釉占有一定比例,装饰除剔花、划花外,出现了篦划、绞胎、黑釉凸线、白底黑花、白釉

红绿彩等新品种。磁村窑产品中的黑釉凸白线纹器(当地人称之为粉杠),是金代瓷器中最富特色的品种之一,这种装饰与河南鹤壁窑、新密窑、登封窑同类产品的区别在于它们的白线纹多呈黄色,线条较细,器内壁一般无釉或半釉,而磁村窑的这类产品白线纹色白而粗,器内满釉。博山窑口线条可谓是器中之精美。

(五)磁州窑系介休窑

介休窑马蹄枕

介休窑位于山西省介休县洪山镇,是上世纪50年代山西省最早发现的一处古瓷窑址。洪山镇附近源神庙内的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源神庙碑阴题名有“瓷窑税务任韬”“前瓷窑税务武忠”字样。据调查,该窑创烧于北宋,历经金、元、明、清数代。早期以烧白瓷为主,中

期开始烧制具有定窑及磁州窑风格的瓷器,窑址遗存的瓷片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釉下黑彩划花、白釉釉下褐彩,造型有盘、碗、罐、盖碗、盆、洗等。其釉下彩绘多画折枝叶纹,纹饰外罩透明玻璃釉,胎上敷有洁白的化妆土。其白底红花与磁州窑、当阳峪窑的白釉釉下黑彩划花装饰极为相似,但色彩更加鲜艳漂亮,为介休窑的绝佳作品。介休窑金代黑酱釉碗有细线条印花,青黄釉印花大盘上装饰有孩童荡舟于莲池的纹饰。金代黑釉剔花产品多以卷草、鱼莲为装饰,造型有瓶、壶、坛等。山西省具有磁州窑风格的窑址还有位于霍州陈村一带、创于金盛于元的霍窑,位于长治八义镇、在金代以烧造白釉红绿彩闻名的长治窑。

(一)磁州窑系装饰工艺

(一)磁州窑系装饰种类

磁州窑系刻划工艺在中国陶瓷装饰中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在陶瓷刻划纹样,河姆渡文化中的刻划猪纹,便是典型器物,磁州窑继承、借鉴了这一传统工艺,在陶瓷制作上广泛应用并有许多创新。

磁州窑装饰内容以及制作工艺各具特色,如果从使用工具和技法上划分,可以分成三大类型、十几个品种。三大类包括:第一类是以道具为主要工具的剔、刻、划为装饰手法的品种,去主要包括白釉地剔划花、白釉地划花、白釉地釉下黑彩划花、珍珠地刻划花、黑褐釉彩的剔刻花。这类装饰工艺属于胎体装饰,是传统的陶瓷装饰方法。第二类是以毛笔为装饰工具的陶瓷品种,

这是带有变革性的工艺创造,是将中国画技法运用在陶瓷装饰上,使画出的纹饰更加自由豪放,释放更为强烈而淳朴的民间文化意韵。如白釉地红绿彩、白釉底黑花、白釉地黑花加褐彩、绿釉地黑彩、黑地铁锈花,这一类出现证实磁州窑窑工已经熟练掌握用毛笔在瓷柸上绘画的技巧。第三类是黑釉瓷和低温颜色釉瓷器。这些不同的装饰技法和材料的使用,创造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奠定了磁州窑装饰基础,表明其走向多样化,多元素发展,走向更加成熟的趋向。

1.白釉地剔划花装饰工艺

白釉地剔划花装饰工艺是磁州窑陶瓷装饰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之一。此种装饰工艺充分利用了磁州窑材料的特征,将陶胎和化妆土都作为装饰的一部分加以利用。陶胎的颜色是灰白色,这样一白一灰,一粗一细,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表现了民间陶瓷大方质朴,明快活泼,易于加工生产又经济实用的特点。白釉地剔划花工艺有以下几个特点:1巧妙利用化妆土与陶瓷胎体的对比。2剔划兼用,画出的图案。磁州窑白釉地划花工艺是施用化妆土后,正在化妆土还未干透时,用竹针类工具,刻划出的团,刻绘工可谓以刀为笔,自由挥洒。3浸施透明釉,在刻划图案完成之后,陶瓷器通体施敷无色透明釉,这一过程也要在潮湿状态下完成,若化妆土太干上釉,釉则会脱落。这所有工序完成后,晾干入窑焙烧。

2黑釉地剔划花装饰工艺

此类工艺与白釉地刻划花工艺相似,只是基础色不同,这种工艺是在黑釉上刻划出图案纹样。剔掉图案外围的黑釉,漏出白地,黑白分明。由于采用减除法,剔刻掉一层胎体,形成浮雕妆对比,视觉冲击力强烈,具有浓郁的北方民间风格,是磁州窑典型品种之一。

3珍珠地划花装饰工艺

珍珠地划花的方法是从其他工艺借鉴而来,早在唐代金银器之上就有此类纹饰。不过称谓不同。金银器纹饰被称为“鱼子纹”。珍珠地划花装饰工艺最大特点就是简洁而活泼。以竹针类工具在白化妆土上刻划出主题纹饰,然后用管状工具戳印小圆圈,类似粒粒珍珠。故得名珍珠地划花。

例如此类装饰工艺,白釉地釉下黑彩剔划花装饰工艺、白地黑剔刻划装饰工艺、白釉地划花装饰工艺、白地釉下黑彩装饰工艺、黑釉地铁锈花装饰工艺、红绿彩装饰工艺、绿釉釉下黑彩划花装饰工艺、绿釉白地划花装饰工艺、低温颜色釉装饰工艺。

(二)磁州窑系装饰内容

磁州窑装饰技法是以绘画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以直观的视觉形象,为产品增添美感与艺术欣赏价值。磁州窑制品的绘画与纸上绘画不同,它必须根据陶瓷坯釉的干湿而进行操作,绘画

的布局也常因不同产品的器形特点,因形制宜而形成不同的绘画风格。如有的画面疏朗别致、简洁典雅;有的繁缛致密、工笔细致;有的粗犷豪放,由此提升装饰的表现效果。

磁州窑多以植物类图案纹样、动物类图案纹样、人物纹样装饰、情节人物纹样、文字类装饰纹样、

磁州瓷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反映了人们的情趣,适合人们的审美习惯,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根据出土的大批瓷器归纳整理,有精工细刻的花鸟鱼虫;

有千姿百态的飞禽走兽;有绘画生动的山水人物;有结构严谨的儿何纹样;有龙飞凤舞的吉样图案;还有“云鹤游天”、“八仙庆寿”、“伎乐飞天”、“唐僧取经”、“牛郎织女”、“红楼人物”等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这说明磁州窑的工匠们有超高的生活水平和高超的绘画水平。

在花卉装饰的作品中,尤以折枝、缠枝牡丹为最多,笔者认为这种装饰内容的出现有两个因素,一是与唐宋以来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是与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有关。牡丹花历来被我国人们称为“国色天香”、“花中魁首”,用它来做装饰,含有大福大贵之意。直至现在牡丹花仍然是人们喜爱的重要装饰题材。

(四)结语

磁州窑在中国太艺术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最杰出的成就是其整体所边线处的浓厚淳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以及透过这种艺术风格所反映出的中华民族热爱生命,崇尚自然,乐观向上的民族思想。

磁州窑艺术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国无数的陶瓷美术爱好者,使磁州窑艺术广泛地远播国内外。磁州窑产品既对其发展过程中的纵向延伸产生过深远影响,也对其他窑系艺术横向上产生较大影响。我们在学习其艺术的同时,也要学习其作为北方一大窑系生生不息的演变过程中的精华。

参考文献:

[1]王建中、磁州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2.

[2]赵学峰、中国磁州窑重庆出版社 2004

[3]郝良真、磁州窑古瓷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4

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风格独特的磁州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融入本地特色,精细粗犷并存,豪放工致兼有,与同时期的五大名窑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浓厚的民间情趣,装饰形神兼备,别开生面,颇具北方特色。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历史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 磁州窑 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 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磁州窑由于目前的存世量很少,所以它的历代产品都成为国内外珍惜的藏品。金代磁州窑的装饰风格趋于简化。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近年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 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清朝初期,彭城磁州窑又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时期,窑场增多,窑型改大,品种增多,产量增大,日用瓷覆盖民间市场。《磁州志》记载,“彭城滏源里居民善陶缸之属,舟车络绎,售于他郡”。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境内

磁州窑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境内,以磁县观台镇为中心,因磁县在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很有影响的一个窑口,以至于江西、河南、河北以及辽所属地各窑口仿烧磁州窑产品,形成了庞大的磁州窑体系。 磁州窑以酒具、瓶、盆、罐、缸、壶、玩具为多,以剔花、珍珠地划花、白地褐斑为主要特色。 用竹、骨、金属制成的雕刻工具、笔法流畅,但很少画全景、全植物、以单枝、独花朵为特点。底因用化妆土,底显白,白地黑花显得明快,古拙、瓷枕、大罐等大器常有题诗和寄托语、笔法随意形成图文并茂,寓意深长,表现出当时工匠的心情,刻划牡丹和水纹、云纹使瓷器表现出黑白相间的流畅与自然,是古代人文艺术的真实写照。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因其窑厂主要位于古磁州而得名。 磁州窑的烧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磁州地域即今河北邯郸的峰峰矿区、磁县和武安等地,早在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这一地区曾多有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及商周的灰陶和战国印纹硬陶;并已出现了制陶作坊,标志着制陶的生产已初具规模。汉代磁州的釉陶臻于成熟,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瓷青瓷的转化,开始烧制白瓷。隋唐五代的化妆白瓷在工艺技术上更趋成熟,胎釉蔚为大观。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并跃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这时直系窑口生产主要分布在以峰峰矿区临水、彭城为主的滏阳河流域和以磁县观台为主的漳河流域。观台窑与元代几近衰落;临水、彭城窑口则薪传于今,生产规模日益壮大,遂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磁州窑瓷器面向大众而品相纷华,在宋元众多瓷窑中风骚独领。它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丰富的装饰技法,即有各类色釉装饰、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白地釉下绘划花,又有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和印花白瓷、印花青瓷等三十多种;尤其是铁锈花技法突破了五大官窑单色釉的局限,具有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并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以后青花和五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磁州窑的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画师们以极其潇洒的手法和高妙的画技,将民间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珍禽瑞兽、山水人物、戏曲故事、诗词曲赋、格言民谚、婴戏杂剧等绘于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及浓郁的民间色彩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对国内乃至世界陶瓷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该地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建于宋代,所烧器物纯供民间使用,品种繁多,如瓶、罐、盆、碗、缸、瓮等,以白地黑花(属釉下彩装饰)为主要特征。白地黑花保留了不少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如马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题材丰富而清新,纹饰线条流畅豪放,黑白色彩对比强烈,发展了陶瓷的装饰艺术,当时深受北方地区人们喜爱,曾对南北方不少瓷窑产生很大影响。磁州窑始烧于宋代,经元代、南宋而终于明。品种繁多,主要烧白瓷和黑瓷。产品有瓶、壶、炉、枕、缸、瓮、钵、碗、盘、盆、盒等。峰峰矿区的彭城镇位于邯郸市西部,总面积32.6平方公里,是磁州窑的主要产区。 溯源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磁州窑由于目前的存世量很少,所以它的历代产品都成为国内外珍惜的藏品。 金代磁州窑的装饰风格趋于简化。到了元代,彭城地区的磁州窑又掀起了一个制瓷高潮,除继承宋金时期传统品种外,又扩大了生产规模,大型器物的生产也增多。1973年,在彭城大路沟曾出土有"大元国至元三年……"的石制碾槽,并出土了很多元代典型的鱼藻盆残片。其型制、装饰风格与北京元大都出土的鱼藻盆极为相似。近年来,在彭城的旧城改造中更是大批量、大规模地发现和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元代瓷器、瓷片。 明代彭城磁州窑仍保持着相当大的产量,并在彭城设置了官窑,在磁州南关设立了存放官家酒坛的仓库--"官坛厂",以备顺滏阳河舟运入京。彭城作为磁州窑的中心,也随之而成为北方瓷都。 元代磁州窑产品趋向厚重,器型硕大、圆浑,纹饰主要有云龙、云风、云雁和鱼藻纹等。

辽金元时期的瓷器设计

16、辽金元时期的瓷器设计 辽、金、元时代的陶瓷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地域特点。 一、辽代陶瓷 陶瓷器类 辽代陶瓷器多为酒具、茶具、盛食具、贮藏器和日用杂器,大都为民窑产品。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和北京地区的辽契丹贵族墓和汉人墓中均出土有辽窑烧制的白瓷和酱、黄、绿色釉及三彩陶器。传世品中辽陶瓷以黄、绿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居多。 辽代瓷器有白釉黑釉白釉黑花瓷。陶器有黄、绿、黑、白单色和黄、绿、白三彩釉陶。民窑制品胎质粗糙,均施化妆土。白瓷釉白微黄,胎色白带红、黑色杂质点;黑釉瓷釉色纯黑;白釉黑花瓷胎色白,黑花呈色黑黄官窑白瓷胎质细白,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釉质莹润,佳者与定窑上品相类,有的于器底刻“官”或“新官”款。黑釉瓷胎质细白,釉色黑中闪绿,积釉处如堆脂,光泽较强;白釉黑花瓷的胎色白中闪黄,有黑色杂质点;单色釉和三彩釉陶器的胎质细软,作淡红色,施化妆土。官窑三彩色釉娇艳光洁,民窑三彩色釉鲜艳不足,釉层易剥落。白釉陶器釉质欠润泽,白釉上点绿彩者颇为美观。 陶瓷器造型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这一类型瓷器的主要器型有注壶、温碗、盖罐、小罐、盏托、长颈壶、花口碗、唾盂、香炉、盘、碟、怀等。精细瓷器胎白、坚致,釉润似玉,颜色白中闪黄,外壁多刻莲瓣纹。有的底足阴刻"官"或"新官"、"尚食局"等款。一般白瓷胎稍厚,釉胳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凤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制的痕迹郡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辽代瓷窑集中在今辽宁和河北、山西的北部,主要有上京窑(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镇)、赤峰缸瓦窑、辽阳江官屯窑、北京门头沟窑等,主要产品是白瓷、黑瓷和三彩陶器 陶瓷装饰技法

元代工艺的特点等

不少进步和提高,其中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产品远销大都及其他城市。元朝内廷设官办织绣作坊80余所,产品专供皇室使用。绫绮局、织佛像提举司等官办织绣作坊所绣织的御容像、佛像等,应是元代织锦业重大发展的代表,纳石失则是其丝织业的新成就。它最初是由阿拉伯工匠以金丝色线织成,地色与金丝交相辉映,富丽堂皇,故亦名织金锦,对后世织金锦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具有悠久历史的蜀锦仍盛行不衰,著名者为蜀中十样锦。绫、罗、绸、缎、绢、纱等各地均有织造,其中缎织物业已成熟,益臻精美,集庆纱、泉缎、魏塘机绢等都是元代丝织名品。缂丝似较南宋朱克柔等人缂丝稍嫌退化,但仍具有一定水平。棉、毛织业的兴起与发达也是元代纺织工艺的重大成就。花毯、花毡工艺的发展与蒙古族的生活起居有紧密的联系,大毯有的长达16.67米,宽7.5米,足知作坊规模非同一般。刺绣仍是城乡女红的副业,尚未形成地方名绣。印染业是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染缬又有它独立的审美价值,此时的松江棉布印染,其效果如同绘画般精巧细致。 [东方朔偷桃图缂丝] 玉器工艺 元代礼仪,上承宋、金,亦用金玉作为典章用具。故元代玉器工艺在宋、金玉器业的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中统二年(1261)在大都设金玉局,至元十五年(1278)设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玉局提举司,负责管理宫廷用玉的生产。至元十七年又设杭州路金玉总管府,辖金玉玛瑙工匠数千户。于是,大都与杭州成为元代金玉工艺生产的南北两个中心。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二年将新碾的渎山大玉海置于广寒殿,还以白玉龙云花贴玉德殿楹拱,内设白玉金花的屏台,上置玉床,说明元代内廷用玉远远地超过了前代。从出土和传世的元代玉器可以了解,有上承宋代礼制玉和观赏玉,和继辽、金的春水、秋山玉,还有元代官场和生活用玉,如玉押和镂空玉帽顶等。元代玉器的风格与宋、金相连,重写实与寓意,制做上善用镂空,技艺娴熟,形象生动。但作工稍显粗犷,保留了较多的斧凿痕,亦别具风味。 漆器工艺 民间多用漆髹饰木竹器,可防潮牢固,适用美观。光素漆器在宋代基础上继续生产。元代漆器工艺成就较大的是雕漆、犀皮、戗金、螺钿等,比南宋有了长足的进步。雕漆属于漆器中的雕镂,即雕刻为隐现、阴中有阳者,分为剔红、剔黑、剔犀等若干种。剔红名工有张成、杨茂等人,现存有盘、渣斗等小件器物,图案构图丰满,刀法藏锋清楚,磨工隐起圆滑,风格深厚清致,技艺极高。剔

磁州窑文化普及阅读课

磁州窑文化普及阅读课(六年级) 峰峰矿区进修学校苗文芹 一、指导目的: 1、结合当地“磁州窑文化”拓展学生阅读视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回顾总结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利用阅读卡,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收获积累下来,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二、指导的重点: 指导学生如何概括文章大意以及如何选择积累好词妙句。 三、课前准备: 学生从报刊、书籍、网络上查找有关磁州窑资料整理出来,以备课上阅读交流 四、指导课时:一课时 五、指导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峰峰是著名的北方瓷都,有着源远流长“磁州窑文化”哪个同学了解有关知识的请举手。看来很多同学都准备病了解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老师今天也和大家一起来进一步深入的了解更多的关于磁州窑文化的一些文学作品。 (二)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到“磁州窑文化”的? 师:同学们,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了解到磁州窑文化的,又是通

过什么途径了解到的呢?(生回答:家长叙述、本地书籍、网络查询……) 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磁州窑文化”的文学读物呢?(生谈)师:能不能把你看到的有关“磁州窑文化”的文学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跟大家分享一下呢。板书:分享有趣的故事内容 师:你们上小学以后,语文老师常常会布置你们看课外书,同时也会让你们做很多社会调查,了解我们乡土文化,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吗?(生谈自己的想法) 师:对,看课外书、了解我们乡土文化不仅让我们了解很多有趣的故事、科学,还能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使我们更了解我们的家乡,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在这次搜集阅读“磁州窑文化”作品过程中,你们一定对怎样读书收获更多,有了新的体会吧?(生答) 师根据回答总结: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以后运用到自己的文中。板书:摘好词妙句 看了这些新的书籍以后,自己一定会有一些深刻的体会,从中明白一些道理,我们可以把这些感受写下来。板书:写感受(三)概括读书的方法 师:大家回顾一下,平时你是怎样看书的,你知道有哪些读书的方法?(精读、速读) 师:当你读书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时,你会怎么做?(问爸爸妈妈、问同学老师、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四)运用读书方法进行阅读

磁州窑

磁州窑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有延续。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概况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近似的瓷器。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有关宋代磁州窑瓷器的文献记载,宋代尚未见到,主要集中出现在明清两朝。明代初年有曹明仲的《格古要论》、王佐《新增格古要论》、谢肇制《五杂俎》、清初《磁州志》、《明会典》、朱琰《陶说》、兰浦《景德镇陶录》和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等书,磁州窑瓷器在造型、釉色、烧造地及工艺特色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记载和描述。 磁州窑的历史 位于磁州地区的峰峰先民们,早在7500年前便开始了烧制陶器,彭城以北20公里的磁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曾出土过大量的夹砂褐陶和红陶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命名为“磁山文化”。从而确定了这个地区作为古老陶器发祥地的历史地位。 两晋南北朝时期,彭城、临水地处中原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成为京师邺城西郊的名胜之地。陶冶技术也趋于成熟,已经烧制出了青瓷和化妆白瓷,完成了由陶向瓷的飞跃。在过去的考古调查中曾发现临水窑窑址,出土百余件青瓷碗,这些器物有一半以上开始在口部施用白化妆土,上罩以青黄色透明釉,化妆部分显现出黄白色,这是磁州窑釉陶向化妆白瓷过渡的初级阶段。1975年又在临水发现了一处唐代古窑址及化妆白瓷器残片。说明此时磁州窑化妆白瓷的烧制已经步入成熟时期,窑器也由支烧改为笼(匣钵)钵装烧。 到了宋代,磁州窑开始步入兴盛时期。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器的典范,无论在造型或装饰上都着眼于实用、美观和经济。在长期的陶与瓷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风格与特征(即白化妆技法),多用统一的造型、独特的装饰技艺构成了磁州窑产品的风格体貌,体现出地方特点、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它的产品多是日常生活必须的盘、碗、罐、瓶、盆、盒之类的用具,线条流利、自由奔放,表现出民间艺术所共有的豪放朴实的风格。宋代的磁州窑汲取题材广泛,形成多样,寓意丰富。并将陶瓷技艺和美术揉融在一起,将陶瓷器物提到了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开创了陶瓷艺术的新纪元。在磁州窑的诸多品种中,尤以白地黑花(铁锈花)、刻划花、窑变黑釉最为著名。它的装饰技法突破了当时流行的五大名(官)窑(汝、官、钧、哥、定)的单色釉局限,运用了数十种丰富多彩的装饰技法。磁州窑的匠师们吸收了传统的水墨画和书法艺术的技法,创造了具有水墨画风的白地黑绘装饰艺术,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先河,它那一气呵成的娴熟画艺,令许多艺术大师叹为观止。

参观磁州窑艺术博物馆

参观磁州窑艺术博物馆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匠心在何处?就在氤氲千年的磁州窑里…… 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峰峰职教邀请了磁州窑烧制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全国人大代表安际衡大师到校进行磁州窑文化讲座,学生们受益匪浅。 为让学生们将讲座内容与实际感受深层次结合,学校招生就业处组织工艺美术专业学生赴安大师创建的磁州窑艺术馆参观学习,旨在进一步了解磁州窑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受磁州窑艺术之美,体会匠心精神。 在现代陶艺展厅,学生们欣赏了大家陶艺公司生产的磁州窑仿宋瓷和公司创新研发的磁州窑现代艺术精品。件件作品精雕细琢,充分展现了技师的独具匠心和磁州窑的独特魅力。安大师逐一解读了展品呈现的陶瓷技法。 在名家陶艺展厅,学生们有幸看到国家级、省级大师的作品,一件件艺术品把学生们的审美提升到新的高度和境界;在古文物展示厅,一方方精美的磁枕让学生们了解到磁枕涉及范围之广,包括历史、文学、体育、战争、戏曲、儒释道等各方面;在古代瓷器展厅,各种古代生活用瓷,诉说着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学生们在各个展厅驻足观看,赞叹技艺的同时,品味着展品背后的故事,涵泳着展品的历史文化价值。 参观结束后,学生们来到工坊,观摩了陶艺大师现场拉坯的场景,无论是杯形、罐形或是其他形状,都在大师们的巧手下塑成,惟妙惟肖,学生们惊叹万分,比量自己的差距,纷纷表示拉坯学习必须再下苦功。 在壁画生产车间,安大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陶瓷壁画是如何诞生的,看到创作者们深厚的美术功底,学生们再次感慨,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丰盛的磁州窑文化盛宴让学生们流连忘返,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更深入地了解了磁州窑各个时期的历史文化,深切地体会到工匠们的匠心精神,激发了他们对磁州窑历史文化的兴趣、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进一步学好专业课的热情。

金磁州窑虎形瓷枕

金磁州窑虎形瓷枕 时间:2014-12-03 15:28:49 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磁州窑虎形瓷枕系金大定二年(1162年)制作。尺寸:高12.8厘米,长39.6厘米,宽19.5厘米。由上海博物馆收藏。 枕以虎为造型。猛兽为枕可镇妖避邪、早得贵子。唐代韦后的姐 姐出嫁后便用豹、熊形枕,以辟魅求子。金代器物纹饰常出现虎、豹、鹿等,也与其民族“秋捺钵”(秋天狩猎)的生活习俗有关。此枕将虎的威 猛及水鸟的灵巧和谐地组合一起,体现了工匠的丰富想像力。枕底有 墨笔行书“大定二年六月廿六日张家”十一字,应是买主随手写下的。瓷枕为夏季寝具,宋代瓷枕上有题诗为:“久夏天难暮……一枕最幽宜。”磁州窑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民间瓷窑,以白地黑花装饰为特色,画面活 泼自然,笔法简练豪放,图案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具有官窑所缺 乏的奔放、洒脱的自然之美。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磁县宋代属磁州,故名。据考察,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烧造历史悠久,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下来的遗 物也多。 磁州窑的器型和纹饰为民间所喜闻乐见,影响范围较广,发展迅速。北方各地纷纷仿制,中心窑场以邯郸市的观台镇为中心,形成了 一个庞大的磁州窑体系,主要分布在河南鹤壁集窑,修武当阳峪窑, 禹县的扒村窑,登封曲河窑,山西介休窑,霍县窑,山东淄博窑,江 西吉安吉州窑,福建泉州,四川广元等,都大量烧造与磁州窑风格相 近似的瓷器。 风格独特的磁州窑瓷器,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继承了唐代南北民窑的特点,融入本地特色,精细粗犷并存,豪 放工致兼有,与同时期的五大名窑相比,有很大不同,其作品更具有 浓厚的民间情趣,装饰形神兼备,别开生面,颇具北方特色。磁州窑 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中国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 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 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有两点:其一是白地黑褐 彩绘,把传统的书画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其二是把诗词、谚语、警句和文学作品作为纹饰,这是很有历史价值的文化遗产。现藏于广 州博物馆的北宋磁州窑“枕赋”铭长方形枕,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元磁州窑白地赫彩西游记方型枕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磁州窑的制品构图严谨,典雅古朴,形象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展现了宋元时期的社会风俗,为研究这个时期的民间绘画等艺术提供 了丰富的资料。

磁州窑瓷器中的儿童世界(图)

磁州窑瓷器中的儿童世界 明代彭城窑白地黑花褐彩婴戏图罐

明代彭城窑白地黑花人物图碗残片

明代耀州窑白地黑花婴戏图双系罐 唐代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观念的局限,文人阶层对于儿童关注的程度不高。宋代以来,上层文人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平民阶层,而源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艺术家们更是将平民生活有关的题材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与儿童生活有关的纹饰即婴戏纹在宋代兴盛起来。这些纹饰一方面表现了儿童生活玩乐的形态,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一定的吉祥寓意,因而作为一种传统装饰而延续至今。

磁州窑系的民窑装饰艺术堪称我国瓷器艺术中的一支奇葩。无论是在以刻划花、篦划花、模印花等为主要装饰的前期装饰艺术阶段,还是以白地黑花为重要表现形式的装饰艺术空前繁荣期,亦或在元代铁蹄践踏下观台窑址的衰落期,以及明清时期以白地褐花装饰为主和清代民国青花五彩等装饰艺术的多元发展期,磁州窑都为我们留下了儿童的身影。 一、宋金时期——磁州窑的婴戏纹饰盛行的时代 (一)磁州窑婴戏题材盛行的背景 宋金元时期,社会风俗呈现多样化的局面,少年儿童的游戏亦很多样,小河边、草地上、山间、溪流旁等到处可以寻找到他们嬉戏的身影。这些便成为民间陶瓷艺术家们装饰艺术的灵感之源。 宋代经济繁荣,文人画坛亦呈现欣欣向荣之象:[1]工笔、写意、水墨、重彩、变勾、没骨等绘画技法日臻成熟;人物画注重个性的细腻和深刻,画风趋于写实,而其中表现的非文人阶层的生活洋溢着淳朴、热情;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以民间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相当盛行,其中描写儿童生活的婴戏题材绘画独立为专门的画科;再者,宋朝统治者以文治国,而金元朝统治者对文人阶层的控制较为松弛,整个社会风气比较宽松,失意于科举制的文人亦参与到瓷器的创作中来。为民窑的釉下彩绘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挥空间。

磁州窑考古研究的主题分类

磁州窑考古研究的主题分类 一、关于磁州窑的定义 要谈磁州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首先要厘清磁州窑的内涵和外延。磁州窑作为一个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磁州窑是指古瓷州境内的窑场,有两个中心,一是在滏阳河流域以彭城镇为中心,一是在漳河流域以观台镇为中心,包括了观台、冶子、东艾口、申家庄、观兵台、南莲花、荣华寨等窑场。广义的磁州窑是一个窑系或者大而化之的说是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陈万里将这个概念下的器物称为“宋代北方民间瓷器”,从中可窥见磁州窑类型的产品生产之广。本文所讨论的磁州窑主要还是指的狭义的概念。 二、对于磁州窑研究主题的分类 笔者根据掌握的磁州窑的相关资料,将除去遗址调查及发掘报告的磁州窑的相关研究分为以下七类: (一)综述及历史研究。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秦大树发表在《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的《简论观台窑的兴衰史》,将观台窑的烧制过程分为初创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亡期四大阶段来介绍观台窑的发展、变化。综述类的研究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丰富而不断充实完善,因此

在1958年对观台窑址的发掘之前,是没有足够的资料展开此类研究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此类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出现了分朝代的更加细致的综合研究。 (二)特定器型研究。此类研究中最多的便是对瓷枕的研究,研究的方向包括馆藏瓷枕的介绍;瓷枕的造型与装饰艺术概论;其上的诗词及书法、绘画;“张家”造枕等。此外磁州窑的瓶类器物如梅瓶也是一个研究的焦点,主要探讨的问题有瓶类的分型分式、器型演变、装饰手法及胎釉、功能作用等。但也应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瓷枕的研究虽多,但大都停留在表面,对瓷枕的烧制工艺及地点、分销路径还应有更加细致的研究。 (三)装饰品种研究。分为对釉色和对具体装饰手法的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对白釉剔花、白地黑花、红绿彩、黑褐色彩瓷、彩绘牡丹纹、翠蓝釉等装饰手法的研究上。此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还需科技考古手段的介入使之更加深入。 (四)艺术鉴赏及文化现象研究。包括了对磁州窑器物上的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鉴赏研究及磁州窑相关的民间文化现象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更多的和文学史、艺术史及民俗学联系在一起,极大的拓宽了磁州窑的研究范围。

宋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宋元磁州窑文字枕概述及断代(上篇)].doc

瓷枕是磁州窑器物中一项独立的门类,造型各异,装饰技法繁多,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其中文字枕尤为引人注目 ,历史上“诗、词、曲、赋”等文学形式在瓷枕上均有展现。本文拟将宋元磁州窑文字枕的发展脉络梳理清楚,并探讨 瓷枕分期及装饰内容、技法等相关问题。 磁州窑指今河北省南部邯郸的磁县和峰峰境内太行山东麓漳河、滏阳河流域宋元时期的制瓷窑场,这里当时属磁州管辖,故名,为磁州窑系中心窑场。建国后,漳河流域的观台窑先后经过三次考古发掘,特别是1987年第三次观台窑发掘,不仅出土器物丰富,还为磁州窑器物提供了科学的分期断代标准。加之漳、滏流域墓葬、遗址出土,以及建国前后散失国外和私人收藏瓷枕,这些都为宋元时期文字枕的纵向排列打下了基础。 一、宋代磁州窑文字枕1987年观台窑发掘出土的Ⅱ型2式带文字的珍珠地叶形枕有3件标本:(1)珍珠地划花,枕面纹饰以双钩“福德”二 字为主体,文字周围有缠枝蔓草花纹(图1);(2)珍珠地划花,枕面双钩文字“福德枕一只”(图2);(3)枕面前部残片 ,珍珠地划花,双钩“福”字头,边上有草叶纹。这3件标本属观台窑二期前段,时代约为北宋中期,此类珍珠地划花“福德”、“福德枕一只”文字叶形枕为迄今发现宋元时期磁州窑较早的文字枕。叶形枕是观台窑的典型器物,珍珠地 技法出现很早,流行于观台窑一期至二期前段,时代约为五代、北宋早期至北宋中晚期。磁州窑系的河南登封曲河窑、密县西关窑和新安城窑等窑口也有珍珠地划花“福德”文字枕。如:美国纽约帕克博 耐特美术馆藏珍珠地划花文字长方形枕,枕面珍珠边划花双钩“福德”二字,枕前墙有深剔花双叶菊花纹。英国大不列 颠博物馆藏珍珠地划花文字长方形枕,带年款,枕面珍珠地划花双钩“家国永安”四字,文字两边分别划书“本冶底赵 家枕永记,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三月十九日画”,枕前墙亦有深剔花双叶菊花纹(图3)。此枕与前枕的型制、纹饰完 全相同,为河南窑口,可作时代参考。《枕杨永德伉俪捐赠枕》(以下简称《枕》)中收录一方山西窑口(晋南)白釉剔花“福德长寿”文字豆形枕,现藏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枕面白釉,剔刻上荷叶下荷花,双栏方框内划书“福德长寿”四 字(图4)。可见“福德”文字枕大概在北宋中期磁州窑系不同窑口中部很盛行。观台窑还有一种篦划花技法,与珍珠地技法联系密切,篦划花器物上也可见到文字装饰。美国印第安娜波利斯艺术 博物馆藏白地篦划花“忍”字叶形枕,枕面于荷叶花草丛中双钩“忍”字,篦纹地(图5)。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 物馆藏白地篦划花“忍”字叶形枕,与前枕形制相同,枕面仅双钩“忍”字,无荷叶花草纹装饰,篦纹地。另外,《枕 》中还收录一方山西窑口(晋南)的白釉划花“忍”字腰形枕(图6)。不仅是瓷枕上,其他器物上也有“忍”字装饰,日 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白地划花“忍”字宽沿浅腹盆,盆内壁有曲带纹、菊瓣纹,底部双钩“忍”字(图了)。1987年观台 窑发掘出土的Ⅱ型2式盆“圆唇,平沿,沿面斜曲,浅腹,腹壁斜直,下腹有一台棱,隐圈足”,属二期后段,具体时 代为宋末金初,与上述双钩“忍”字盆型制相同。上述带“忍”字装饰的器物多以篦纹为地,“篦纹地”装饰技法出现 在观台窑二期前段,时代约为北宋中期,晚于“珍珠地”技法。而此时“珍珠地”已经发展成熟,成为主要装饰,与新 出现的“篦纹地”并存。“篦纹地”与“珍珠地”装饰技法作用类似,均为突出主题花纹。而“篦纹地”又较“珍珠地 ”的制作程序简单,可视为“珍珠地”的简化或替代品。因此,二期后段(约宋末金初),“珍珠地”技法逐渐衰落而为 “篦纹地”所取代。同时,珍珠地双钩“福德”叶形枕与篦纹地双钩“忍”字叶形枕之间有明显的继承关系,篦纹地双 钩“忍”字叶形枕的流行时代当属宋末金初。观台窑二期后段(宋末金初)新出现黑釉剔花装饰品种,大英博物馆藏黑釉剔花“道德清净”叶形枕可作代表,枕面 剔刻出“道德清净”四字。此枕应届宋末金初磁州窑产品。综上所述,大约于北宋中期文字首先出现在观台窑珍珠地叶形枕上,有“福德”、“福德枕一只”。磁州窑系同时 期其他窑口还有“福”、“福德”、“家国永安”、“福德长寿”等文字,也多装饰在珍珠地枕上。此时文字字数较少 ,常在几个字以内。内容多为吉祥、祝福语。宋末金初,文字多出现在篦划花、绘划花和黑剔花等技法装饰的各类器物上,内容有“忍”、“道德清静”等,以“忍”字纹枕为多。这可能与宋末金初动荡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态有关,从 “福德长寿”、“家国永安”到“忍”,其间变化很大,是社会由安定、富裕向动荡、贫困转折的真实写照。 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是白地黑花技法。1987年观台窑发掘资料表明,一期后段(宋末金初)始出现白地黑花装饰技法。较早的白地黑花是在白釉钵等小件器物上绘单株花草,绘画简单。北宋是否存在其他形式的白地黑花?邯郸武安邑城乡曾出土一方白地褐彩椭圆形文字枕,乳白轴,开细碎冰裂纹,枕面与侧墙相接处微出檐。枕面内凹,前倾,未开光,褐彩直书“欲作高堂梦,须凭妙枕歌”句(图8)。彩呈黄褐色,用手抚摸有凸凹挡手之感,属釉上彩,与白地黑花 釉下彩不同。经仔细观察,这种釉上褐彩文字的装饰效果与观台窑的白釉点褐彩相同。白釉点褐彩装饰品种观台窑一期(北宋前期)地层中即存在,有草叶纹和麦穗纹;到二期前段(北宋中期)白釉褐斑技法使用最多,第一期的草叶纹演变为 梅花点。具体制作过程为酱褐彩与釉料混合在一起,装饰在小钵、罐、小碗等器物的釉上,属釉上彩,与用黑彩直接在化妆土上绘画,再上透明轴的白地黑花釉下彩技法不同。又观台窑V型l式标本2椭圆形枕,属二期后段,与此枕型制大体相同,而此时白釉褐彩盛行。因此,这方白釉褐彩文字椭圆形枕大体属北宋后期。河南林县曾征集一方同时代的白釉文字椭圆形枕,与此枕型制、釉色、胎质均相同。枕面无开光,酱彩分三行书写“春,微风媚日,和扇景远”。同类枕 的文字内容还见过“风吹前院竹,雨打后庭花”;“父母无忧因子孝,夫无横祸为妻贤”(图9);“立身之本行孝为先

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及特点

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及特点 中国元代是以蒙古族游牧主贵族为主,代表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地主和上层贵族利益的政权。其文化特征从总体上看,仍是融合蒙古族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元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遂使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得以复兴和发展。元朝尊西藏佛教为国教,梵像的传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均给元代工艺美术带来殊变或折射。统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和精神享乐的需要,将战争中掳掠来的欧洲、阿拉伯地区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组织起庞大的为皇家服务的官办手工业。匠籍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便于积累工艺经验,提高技艺,使官办手工业人材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反映了元代工艺美术的发达。 陶瓷工艺盛行于宋、辽、金时期南北各地的磁州窑、钧窑、官窑、汝窑、龙泉窑、吉州窑等著名瓷窑,此时已走向衰落。唯江西景德镇窑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元代已逐渐形成了有巨大生产能力,并出现了划时代的新创造。朝廷专设浮染瓷局,负责烧造皇室用瓷,该局停办后改由饶州路总管监烧。景德镇陶瓷业的最大成就是青花、釉里红等品种的成熟。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瓷胚上绘以各种纹样,上釉后以还原焰烧成。其钴料有域外和国内两种。使用域外钴料,其色泽深邃如青金,庄重典雅。取自浙江、云南及江西等地的国产钴料,则呈色灰蓝或蓝中泛青灰。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其工艺、器型、装饰等大体与青花瓷器相似。但其显色较青花难度更大,成功的显色堪与宝石红媲美,但大都泛出深浅不同的灰色,有的呈乌金或淡墨色。红、蓝单色釉瓷的烧成,标志着中国单色釉瓷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间白釉瓷也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其釉呈卵白色,因印有“枢府”字,故又名枢府窑,其中以“天禧”款为其代表。磁州窑品种繁多,产量庞大,纹饰趋于简化。均窑显色不见火焰红和火焰青,仅见月白地或点红斑者。龙泉窑瓷器釉色偏绿,器体大型化。吉州窑也趋向潦草。元代对外贸易较之前代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陶瓷的输出也明显增多,为适应这种需要,东南沿海地区的制瓷业亦有所发展,产品大量增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中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并逐步超过了金、银、铜、漆等器皿。 [青花釉里红盖罐] 织绣工艺元代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继宋、金之后又有不少进步和提高,其中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产品远销大都及其他城市。元朝内廷设官办织绣作坊80余所,产品专供皇室使用。绫绮局、织佛像提举司等官办织绣作坊所绣织的御容像、佛像等,应是元代织锦业重大发展的代表,纳石失则是其丝织业的新成就。它最初是由阿拉伯工匠以金丝色线织成,地色与金丝交相辉映,富丽堂皇,故亦名织金锦,对后世织金锦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具有悠久历史的蜀锦仍盛行不衰,著名者为蜀中十样锦。绫、罗、绸、缎、绢、纱等各地均有织造,其中缎织物业已成熟,益臻精美,集庆纱、泉缎、魏塘机绢等都是元代丝织名品。缂丝似较南宋朱克柔等人缂丝稍嫌退化,但仍具有一定水平。棉、毛织业的兴起与发达也是元代纺织工艺的重大成就。花毯、花毡工艺的发展与蒙古族的生活起居有紧密的联系,大毯有的长达16.67米,宽7.5米,足知作坊规模非同一般。刺绣仍是城乡女红的副业,尚未形成地方名绣。印染业是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染缬又有它独立的审美价值,此时的松江棉布印染,其效果如同绘画般精巧细致。 [东方朔偷桃图缂丝] 玉器工艺元代礼仪,上承宋、金,亦用金玉作为典章用具。故元代玉器工艺在宋、金玉器业的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中统二年(1261)在大都设金玉局,至元十五年(1278)设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玉局提举司,负责管理宫廷用玉的生产。至元十七年又设杭州路金玉总管府,

【东方陶瓷】第二波江苏省出土的高古瓷器欣赏------上篇

【东方陶瓷】第二波江苏省出土的高古瓷器欣赏------上篇 夹砂红陶带盖甗陶器,新石器时代。盖顶设圈足形捉手,盖面弧突,平缘。器圆唇,侈口,深弧腹,束腰,腰外附加一圈宽沿,圜底,三凿状足,腰内附加一宽1厘米的凸棱,并镂有二、三并列的小孔数组,为承箅而设。腰上、下各饰凹弦纹数周,足根处饰捺窝纹,足面刻划竖线纹。春秋青釉鸟饰带盖原始瓷罐瓷器,一级文物,春秋。1975年江苏金坛鳖墩西周墓出土。罐为短直沿、斜圆肩,丰在上部,平底,高20.8厘米,肩部饰以水波纹,腹部饰以编织纹,有盖,盖面圆鼓,盖上立有一只形象简练的小鸟,造型生动,稚拙可爱。罐内外通体施釉,釉色青黄发亮、薄而匀净,胎釉烧结紧密,是一件趋于成熟的早期青瓷。其胎质较细腻,制作较精良,反映了西周时期原始瓷烧制技术的提高,应用范围的广泛。东汉黑釉小罐瓷器,一级文物,东汉。宽鋬带流黑陶杯为饮水器,1983年5月出土于江苏镇江丹阳王家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泥质黑皮陶,灰胎。盖顶设圆钮,弧顶。器身侈口,前侧有一上斜的长流,束颈,腹略外弧,矮圈足,腹后设半环形宽鋬,鋬面上方镂双孔,两侧刻划两组竖线纹。此杯造型设计轻盈匀称,宽鋬与长流彼此呼应,构成和谐与美的统一,具有十分突出的稳定感与实用性,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艺术精品。上虞窑青釉瓷扁壶上虞窑青瓷扁壶1970

年8月出土于金坛县白塔公社惠群大队东吴墓。造型继承了汉代扁壶风格,直颈,小平口,扁圆腹,圈足扁圆外侈,肩部塑造两只飞鼠形系。釉色青中泛黄。腹部上方刻划一装饰图案,下方刻写“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者也”十三字。 另一面腹部上方也刻划一装饰图案,下方刻写“紫是鱼浦七丶也”六字。此壶的刻写文字“紫是”就是“此是”,在浙江方言中“此”音读“紫”。“会稽上虞”是地名,现为浙江省上虞县,意指浙江上虞窑。“范休可作土甲者也”意即作土甲的人叫范休可,为工匠名。“鱼浦”是上虞县境内的湖名,叫鱼浦湖。此扁壶 自铭产地、窑口、工匠名,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上虞窑珍品。青釉八系带盖瓷扁壶2008年镇江禹山北路和融优山美地三 国吴墓出土。盖面设双孔,瓜棱球形纽。器身平口,直颈,扁园腹,圈足扁圆外侈,肩、下腹各饰对称的横向系,壶身两面中间设对称铺首衔环系。盖面以纽为中心刻同心圆圈纹,口沿以联珠斜方格网纹为饰,腹部两面饰菱形纹带呈心形。胎灰白色,全器施釉,底部无釉。青釉楼台百戏堆塑瓷罐1973年出土于金坛县白塔吴天玺元年墓(吴末帝孙皓:276年),是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建筑的重要资料。罐上堆塑九层楼台,勾栏回廊,层层相叠,十分雄伟,整个造型既优美又有气魄,充分显示了东吴时期青瓷制作的高超水平。罐的盘口周围还塑有:人骑异兽、犬、羊、狮子。罐腹上印贴有:虎、狮子、羊、人骑异兽、蜥蜴等。在一件器物上聚捏塑、模印、堆贴

磁州窑观后感

磁州窑观后感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峰峰矿区“走进磁州窑”主题征文小学组 拜访磁州窑 第四小学五年级(4)班张雷祥 磁州窑有辉煌的艺术的珍品﹑深厚的文化﹑悠久的历史着称于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和独特的地位。磁州窑是中国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我很荣幸能去磁州窑,想迫不及待地拜访一下它。 到达目的地,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座四层的“磁州窑”艺术馆。在那里,我们站好了队等待着进入那富有古今代陶瓷文化的艺术馆。有一位工作人员带着我们五年级的学生一起去“穿越时空”,回到我们的文明古国,了解磁州窑的文化。我们一边看着那些精美的艺术品,一边听工作人员的解说。我听到工作人员说:“磁州窑艺术馆是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安际衡’先生建造的。”我一听到这,心里想:他是怎么想出这样精美的陶瓷,花费了多少精力。他用自己的实力来发扬磁州窑的文化,让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弘扬磁州窑文化。 我们先参观了两个展厅:一个是古代陶瓷展,另一个是现代陶瓷展。参观古代陶瓷展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三国演义》里的一名刘备生死之交的兄弟——关羽!他坐在一块石头上,梳理着自己的长须,身边立着青龙偃月刀,上面沾着一丝鲜血,皱着眉头怒视前方,似乎他看见了曹军,正要和他们决一死战!在参观现代陶瓷展时,我看见了三个陶瓷盘子,上面有一些老虎。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朱伯华朱老师在上面用水墨画出的老虎。”朱老师的老虎画得栩栩如生。其中第一只老虎在

懒洋洋的睡觉;第二只老虎趴在草丛中,好像在等待时机捕捉猎物;第三只是只母老虎带着自己的孩子,在草地上玩耍。 我们还参观了一楼的陶灯展,里面有一些陶灯,在灯光的照耀下十分美丽。尤其是‘芭蕉雨’这个陶灯,上面有几片芭蕉叶,芭蕉叶上面有一些小洞洞,这就是雨。我们还看到了一个用十二神肖组成的‘寿’字的陶瓷和一些十二生肖。还有一些有着可爱的小动物的陶瓷水杯。工作人员说:“我们一起去这件看看工人师傅是怎么做出这些陶瓷和‘芭蕉雨’,好不好?”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接着我们迈着步子去车间了。 到了车间,我们看到了一些师傅在做荷口瓶,他们利用机器的帮助来完成这件得意的作品。我们还看到了一位阿姨正在专心致志地刻茶杯,她似乎没有察觉到我们在她身边围着,仔细的刻画着每一条线。我们还看见了一些叔叔阿姨在做陶灯,他们用细小的针来掏空一些小地方,硬硬的陶泥,在他们的眼里也是小菜一碟。他们工作是那么认真,时刻不忘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观完了,我们在外集合,留下了和指导我们的工作人员的留影,我们一起围着‘磁州窑艺术馆’的石柱拍了留影。在回去的时候,有两只小狗伴我们左右。我边走边想:磁州窑的发展道路反映出了磁州窑人长期不停的苦苦探索与创作思考的过程。其实,磁州窑的文化道路还有很长﹑很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