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代工艺的特点等

元代工艺的特点等

元代工艺的特点等
元代工艺的特点等

中国元代是以蒙古族游牧主贵族为主,代表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地主和上层贵族利益的政权。其文化特征从总体上看,仍是融合蒙古族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元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遂使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得以复兴和发展。元朝尊西藏佛教为国教,梵像的传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均给元代工艺美术带来殊变或折射。统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和精神享乐的需要,将战争中掳掠来的欧洲、阿拉伯地区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组织起庞大的为皇家服务的官办手工业。匠籍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便于积累工艺经验,提高技艺,使官办手工业人材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反映了元代工艺美术的发达。

陶瓷工艺盛行于宋、辽、金时期南北各地的磁州窑、钧窑、官窑、

汝窑、龙泉窑、吉州窑等著名瓷窑,此时已走向衰落。唯江西景德镇窑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元代已逐渐形成了有巨大生产能力,并出现了划时代的新创造。朝廷专设浮染瓷局,负责烧造皇室用瓷,该局停办后改由饶州路总管监烧。景德镇陶瓷业的最大成就是青花、釉里红等品种的成熟。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瓷胚上绘以各种纹样,上釉后以还原焰烧成。其钴料有域外和国内两种。使用域外钴料,其色泽深邃如青金,庄重典雅。取自浙江、云南及江西等地的国产钴料,则呈色灰蓝或蓝中泛青灰。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其工艺、器型、装饰等大体与青花瓷器相似。但其显色较青花难度更大,成功的显色堪与宝石红媲美,但大都泛出深浅不同的灰色,有的呈乌金或淡墨色。红、蓝单色釉瓷的烧成,标志着中国单色釉瓷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间白釉瓷也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其釉呈卵白色,因印有“枢府”字,故又名枢府窑,其中以“天禧”款为其代表。磁州窑品种繁多,产量庞大,纹饰趋于简化。均窑显色不见火焰红和火焰青,仅见月白地或点红斑者。龙泉窑瓷器釉色偏绿,器体大型化。吉州窑也趋向潦草。元代对外贸易较之前代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陶瓷的输出也明显增多,为适应这种需要,东南沿海地区的制瓷业亦有所发展,产品大量增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中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并逐步超过了金、银、铜、漆等器皿。

[青花釉里红盖罐]

织绣工艺元代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继宋、金之后又有不少

进步和提高,其中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产品远销大都及其他城市。元朝内廷设官办织绣作坊80余所,产品专供皇室使用。绫绮局、织佛像提举司等官办织绣作坊所绣织的御容像、佛像等,应是元代织锦业重大发展的代表,纳石失则是其丝织业的新成就。它最初是由阿拉伯工匠以金丝色线织

成,地色与金丝交相辉映,富丽堂皇,故亦名织金锦,对后世织金锦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具有悠久历史的蜀锦仍盛行不衰,著名者为蜀中十样锦。绫、罗、绸、缎、绢、纱等各地均有织造,其中缎织物业已成熟,益臻精美,集庆纱、泉缎、魏塘机绢等都是元代丝织名品。缂丝似较南宋朱克柔等人缂丝稍嫌退化,但仍具有一定水平。棉、毛织业的兴起与发达也是元代纺织工艺的重大成就。花毯、花毡工艺的发展与蒙古族的生活起居有紧密的联系,大毯有的长达16.67米,宽7.5米,足知作坊规模非同一般。刺绣仍是城乡女红的副业,尚未形成地方名绣。印染业是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染缬又有它独立的审美价值,此时的松江棉布印染,其效果如同绘画般精巧细致。

[东方朔偷桃图缂丝]

玉器工艺元代礼仪,上承宋、金,亦用金玉作为典章用具。故元代

玉器工艺在宋、金玉器业的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中统二年(1261)在大都设金玉局,至元十五年(1278)设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玉局提举司,负责管理宫廷用玉的生产。至元十七年又设杭州路金玉总管府,辖金玉玛瑙工匠数千户。于是,大都与杭州成为元代金玉工艺生产的南北两个中心。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二年将新碾的渎山大玉海置于广寒殿,还以白玉龙云花贴玉德殿楹拱,内设白玉金花的屏台,上置玉床,说明元代内廷用玉远远地超过了前代。从出土和传世的元代玉器可以了解,有上承宋代礼制玉和观赏玉,和继辽、金的春水、秋山玉,还有元代官场和生活用玉,如玉押和镂空玉帽顶等。元代玉器的风格与宋、金相连,重写实与寓意,制做上善用镂空,技艺娴熟,形象生动。但作工稍显粗犷,保留了较多的斧凿痕,亦别具风味。

漆器工艺民间多用漆髹饰木竹器,可防潮牢固,适用美观。光素漆器

在宋代基础上继续生产。元代漆器工艺成就较大的是雕漆、犀皮、戗金、螺钿等,比南宋有了长足的进步。雕漆属于漆器中的雕镂,即雕刻为隐现、阴中有阳者,分为剔红、剔黑、剔犀等若干种。剔红名工有张成、杨茂等人,现存有盘、渣斗等小件器物,图案构图丰满,刀法藏锋清楚,磨工隐起圆滑,风格深厚清致,技艺极高。剔犀是在器胎上以黑、红两色漆逐层髹涂积累至相当厚度,再用刀剔刻出云纹、回纹等红黑相间的图案。张成造针划款剔犀圆盒雕云纹3组,刀口深达1厘米,属剔深峻型剔犀。戗金又称金,是在漆地上以锥划山水树石、花卉翎毛、亭台屋宇、人物故实等图案,再填金粉装饰。上述漆器均产于浙江嘉兴,元初曾于该地设嘉兴漆作局,负责漆器的生产制做,是元代漆工艺的重要产地。螺钿漆出于江西吉安庐陵县,漆坚而人物细致可爱。元代螺钿片薄,光彩闪耀,以铁锥刻划,精细密致,工匠萧震、刘良弼等均善此艺,自称铁笔。

金属工艺元代金属工艺以金、银、铜、铁、锡为其主要原料,以铸、

锤、、錾、刻、编、累、掐、嵌等技术制成不同用途的日用器物和高级工艺美术品。当时的贵族阶层和酒楼饭庄都普遍使用金、银器。但朝廷对金器如同玉器一样控制极严,只准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金、玉茶酒器。金器工艺以掐、累、镶嵌技术为其尖端,亦称金细工艺。除了以金制成器物之外,还削金为泥,锤为箔、丝等,用于丝织、漆器、木器的装饰及镀金以饰银铜之器。银器没有金器贵重,在城乡富有者中也普遍使用。银器工艺在技术上与金器相似。见诸著录或款识的金银工匠有朱碧山、谢君余、谢君和、唐俊卿、章仲英等。其中以朱碧山最为知名,他与书画家柯九思有过交往,所制酒器有槎杯、虾杯、蟹杯等,另还铸造过昭君像、达摩像等陈设和金茶壶。铸铜名匠有杭城姜娘子、平江王吉等人。铜镜仍是元人整容的必备用器,多重实用,精美者较少。

玻璃工艺玻璃古称琉璃,近世称“料”。元代玻璃器最重要的产地

是山东益都颜神镇。在此地曾发现过元末明初的玻璃炉址与残品,经检验表明,其钾钙含量较高,含铅量很低,属钾钙玻璃,与唐宋高铅玻璃已显著不同。甘肃漳县徐家坪元代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的一套浅蓝涅玻璃莲瓣口盏托,以范浇铸而成,未见化验资料,不得确知其化学成分,但以目验似出自颜神镇。江苏苏州市元末张士诚母曹氏墓出土了大量玻璃珠和一件玻璃圭。玻璃圭色涅白,长42.5厘米,是迄今所知元代最大的一块玻璃。玻璃珠经化验表明,属钾铅玻璃,可能是苏州本地所产。《元史》载“将作院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辖玉局,当是制造“罐子玉”的官办作坊,可能设于大都或颜神镇。新疆地区出土的玻璃瓶,以管吹制,浅绿透明,型制不规,可能是当地工匠吹制,说明河西走廊及新疆等地的玻璃器有地方色彩,与当时内地玻璃配方和成型上均有不同。

珐琅器工艺元代珐琅器是珐琅与金属的复合工艺品。珐琅是以硅、

铅丹、硼砂等原料,经熔炼、冷却、磨碎成粉末状彩料,以其填绘于金、银、铜、陶、瓷等器胎之上,经烘烧而成。元代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均先后传自西方,不久便在中国艺术土壤上扎根、开花、结果,并迅速完成了民族化过程,成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种类之一。掐丝珐琅在元代称做“大食窑”或“鬼国嵌”,系从阿拉伯地区传入,大都、云南均有生产,分金、铜两种胎骨,而以铜胎为主。铜胎掐丝珐琅是以薄而窄的铜扁丝掐成各种图案,焊于铜胎,再填以各色珐琅料,经烘烧、磨光、镀金而成。迄今尚未发现有可信的元代款识的掐丝珐琅器。但从旧珐琅器中可以找到与君士坦丁堡所制掐丝珐琅釉料相通,而又与明代永乐(1403~1424)、宣德(1426~1435)时期掐丝珐琅不同的珐琅器,应属元代晚期之作。錾胎珐琅元代称

“拂郎嵌”,由欧洲传入。当时欧洲的法国黎莫久、德国科隆均盛产錾胎铜珐琅,元代的拂郎嵌可能与上述两地的錾胎珐琅有关。

文房四宝工艺元代文房四宝工艺继承和发扬了汉唐以来文具的装

饰与审美的因素。元代吴兴制笔业在文人指导下得到了提高,先后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姚恺、陆震、杨鼎等名匠。其中冯应科笔与赵孟字、钱选画被称为吴兴三绝。张进中笔进贡内廷,而使湖笔名声大振,取代宣笔而跃居全国之冠。砚,当时人仍重端、歙等砚,各地多以本地石材制砚,尚有澄泥、瓷、漆玉、玛瑙、铁、铜等砚。造纸业曾一度遭到摧残,生产甚不景气,唯地处偏僻山峦中的安徽徽州造纸业,因受雕版印刷业的刺激,仍在大量生产着精良纸张。制墨业继续发展,有潘云谷、胡文中、林松泉、于材中、杜清碧、卫学士、黄修之、朱万初、邱可行、邱世英、邱南杰等10余人。元代湖笔,端、歙二砚,宣纸,徽墨为以后文房四宝制造业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元代宝石镶嵌工艺也开始抬头。陶宗仪《辍耕录》专辟“回回

石头”一节,介绍西方宝石的品种、名称、性能。皇帝也以宝石作帽顶装饰,为明清宝石镶嵌工艺的发展,开启了门户。玛瑙、甸子等彩石雕刻工艺在各地继续生产,制作各种佩饰和装饰品。竹、木、牙、犀、骨、角等装饰雕刻,为适应统治者、上层贵族及一般社会生活和审美的需要也在持续生产。冠服带履也极富特色,其形式和工艺装饰都有较高的水平。因其材料易腐,故现已不可多见。建筑与室内装饰用的琉璃、雕砖、塑砖、大理石、汉白玉等石料加工及木器家具等工艺,也比较发达。维吾尔、蒙古、藏、壮、苗、、白等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纺织、刺绣、金工、木、石、牙、角、骨等雕刻,均达到相当高度。

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及纹样特征

xx1,2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07;2.安徽三联学院艺术系,安徽合肥230601)摘要: 元代的青花瓷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非常特别的一个篇章,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感。 它特定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以及草原游牧民俗与中原汉民族传统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别具一格的装饰纹样,加之数量的稀少,仅有一定数量的青花瓷器传世,使之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珍藏品与各种拍卖会上的抢手货。本文通过阐述元代青花瓷的特殊历史背景及其纹样特征,试图翻开这一特殊时期的瓷器不一样的一面。 关键词: 元代青花瓷;历史背景;伊斯兰文化;纹样特征 中图分类号: TQ1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2596 (2013)07-0242-02 一、青花瓷概况 青花瓷,是指一种用钴料直接在瓷胎上绘制花纹图案,然后再施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是呈现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色调明快典雅,釉面光洁莹润,弥久犹新。“青花瓷”这一名称最早可以追溯到成书于元代至正九年(1349年)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他记载了作者从1330年至1339年间数度到南洋诸国所看到的情况,其中在有关当时中国对外交易记述中就有多处列有“青白花碗”、“青白花器”、“青白花瓷器”等名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色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深刻的文化内涵。《荀子·劝学》云: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色(蓝色)也是其他民族普遍喜欢的颜色,如青色(蓝色)在蒙古族象征着兴旺、永恒、坚贞和忠诚,是最高贵、最神圣的颜色,蒙古人的地名、人名都喜欢用“青”(呼和)字,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就是“青城”的意思。在青花瓷的绘制过程中,将中国画的笔墨效果与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是中国青花瓷艺术的一大特色。成熟青花瓷具有众多的优点,如色彩素雅大方、幽静明快、纹饰丰富、易与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相结合、彩料不易磨损、无铅毒等等。清代龚轼《景德镇陶格》中赞誉青花瓷的诗句“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被人们广为传诵。 据专家考证,青花瓷最早出现在唐代,此时河南巩县窑附近地区已有原始青花制作,遗存的青花瓷器及考古发现残片可以佐证。宋代青花瓷虽有生产,但仍属于初级阶段,发展缓慢,传世器物很少。元代的青花瓷制作工艺趋向成熟,尤以江西景德镇生产最为精致。本文主要是通过阐述元代青花瓷的特殊历史背景及纹样特色,来翻开这一特殊时期的瓷器不一样的一面。 二、元代青花瓷的历史背景 元代是中国古代瓷器生产发展史上的特殊时代,瓷器生产开始出现了新的发展特色。虽然元代以前,在唐代和宋代,已发现有青花瓷器的生产,但是,白地蓝花的青花瓷器到了元代才真正达到了烧制的成熟期。据记载,青花瓷并非为元朝皇室所使用。在明清两朝的皇宫收藏中没有元青花,在传统的瓷器收藏记录中也没有元青花,在早期的中国陶瓷艺术研究领域更没有元青花的位置。 元代青花瓷是在l4世纪中及稍后输往西亚、南非、欧洲和东南亚等地。这些地区的元青花现有传世藏品和出土物两类,其中传世藏品主要集中于西亚的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珀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的阿尔德比尔神庙,都是体形巨大,青花发色鲜艳、绘制精美的大型至正型青花。土耳其托普卡珀博物馆,位于首都伊斯坦布尔,作为欧、亚、非三州的交汇点,是连接东西方的枢纽,历史上曾是古“丝绸之路”的终点。千百年来,土耳其王国的宫殿中收藏了数量惊人的中国瓷器,其中有数十件是大型元青花,是世界上收藏元青花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博物馆。伊朗德黑兰的阿尔德比尔神庙是一个元青花的宝库。早在l7世纪初,阿巴斯王将l600多件中国瓷奉献给神庙,这些盖上印章的

第八章元代工艺美术第二节染织

第八章元代工艺美术第二节染织 教学目的:学习元代染织工艺 教学重点:元代染织工艺种类 教学难点:元代棉织工艺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元代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继宋、金之后又有不少进步和提高,其中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产品远销大都及其他城市。元朝内廷设官办织绣作坊80余所,产品专供皇室使用。绫绮局、织佛像提举司等官办织绣作坊所绣织的御容像、佛像等,应是元代织锦业重大发展的代表,纳石失则是其丝织业的新成就。具有悠久历史的蜀锦仍盛行不衰,著名者为蜀中十样锦。绫、罗、绸、缎、绢、纱等各地均有织造,其中缎织物业已成熟,益臻精美,集庆纱、泉缎、魏塘机绢等都是元代丝织名品。缂丝似较南宋朱克柔等人缂丝稍嫌退化,但仍具有一定水平。棉、毛织业的兴起与发达也是元代纺织工艺的重大成就。花毯、花毡工艺的发展与蒙古族的生活起居有紧密的联系,大毯有的长达16.67米,宽7.5米,足知作坊规模非同一般。刺绣仍是城乡女红的副业,尚未形成地方名绣。印染业是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染缬又有它独立的审美价值,此时的松江棉布印染,其效果如同绘画般精巧细致。 一、织金锦 纳石失(纳失失、纳赤思、纳阇赤),当译自波斯语。最尊贵、

影响最大的面料。它最初是由阿拉伯工匠以金丝色线织成,地色与金丝交相辉映,富丽堂皇,故亦名织金锦,对后世织金锦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二、棉织品 历史:地域偏远,发展缓慢。入元改变 著名产地:松江(在今上海) 黄道婆贡献: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传授邻里 装饰的变化:先织纹,元晚期印染图案 黄道婆在棉纺织工艺上的贡献体现在: (一)捍(搅车,即轧棉机) ,改进了用手剥棉籽的原始方法,运用了轧车,进入了半机械化,大大提高了功效;(二)弹 (弹棉 弓) ,改进了此前弹棉的线弦竹弧,改用4尺长装绳弦的大弹

元代工艺的特点等

不少进步和提高,其中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产品远销大都及其他城市。元朝内廷设官办织绣作坊80余所,产品专供皇室使用。绫绮局、织佛像提举司等官办织绣作坊所绣织的御容像、佛像等,应是元代织锦业重大发展的代表,纳石失则是其丝织业的新成就。它最初是由阿拉伯工匠以金丝色线织成,地色与金丝交相辉映,富丽堂皇,故亦名织金锦,对后世织金锦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具有悠久历史的蜀锦仍盛行不衰,著名者为蜀中十样锦。绫、罗、绸、缎、绢、纱等各地均有织造,其中缎织物业已成熟,益臻精美,集庆纱、泉缎、魏塘机绢等都是元代丝织名品。缂丝似较南宋朱克柔等人缂丝稍嫌退化,但仍具有一定水平。棉、毛织业的兴起与发达也是元代纺织工艺的重大成就。花毯、花毡工艺的发展与蒙古族的生活起居有紧密的联系,大毯有的长达16.67米,宽7.5米,足知作坊规模非同一般。刺绣仍是城乡女红的副业,尚未形成地方名绣。印染业是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染缬又有它独立的审美价值,此时的松江棉布印染,其效果如同绘画般精巧细致。 [东方朔偷桃图缂丝] 玉器工艺 元代礼仪,上承宋、金,亦用金玉作为典章用具。故元代玉器工艺在宋、金玉器业的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中统二年(1261)在大都设金玉局,至元十五年(1278)设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玉局提举司,负责管理宫廷用玉的生产。至元十七年又设杭州路金玉总管府,辖金玉玛瑙工匠数千户。于是,大都与杭州成为元代金玉工艺生产的南北两个中心。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二年将新碾的渎山大玉海置于广寒殿,还以白玉龙云花贴玉德殿楹拱,内设白玉金花的屏台,上置玉床,说明元代内廷用玉远远地超过了前代。从出土和传世的元代玉器可以了解,有上承宋代礼制玉和观赏玉,和继辽、金的春水、秋山玉,还有元代官场和生活用玉,如玉押和镂空玉帽顶等。元代玉器的风格与宋、金相连,重写实与寓意,制做上善用镂空,技艺娴熟,形象生动。但作工稍显粗犷,保留了较多的斧凿痕,亦别具风味。 漆器工艺 民间多用漆髹饰木竹器,可防潮牢固,适用美观。光素漆器在宋代基础上继续生产。元代漆器工艺成就较大的是雕漆、犀皮、戗金、螺钿等,比南宋有了长足的进步。雕漆属于漆器中的雕镂,即雕刻为隐现、阴中有阳者,分为剔红、剔黑、剔犀等若干种。剔红名工有张成、杨茂等人,现存有盘、渣斗等小件器物,图案构图丰满,刀法藏锋清楚,磨工隐起圆滑,风格深厚清致,技艺极高。剔

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及特点

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及特点 中国元代是以蒙古族游牧主贵族为主,代表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地主和上层贵族利益的政权。其文化特征从总体上看,仍是融合蒙古族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元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遂使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得以复兴和发展。元朝尊西藏佛教为国教,梵像的传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均给元代工艺美术带来殊变或折射。统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和精神享乐的需要,将战争中掳掠来的欧洲、阿拉伯地区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组织起庞大的为皇家服务的官办手工业。匠籍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便于积累工艺经验,提高技艺,使官办手工业人材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反映了元代工艺美术的发达。 陶瓷工艺盛行于宋、辽、金时期南北各地的磁州窑、钧窑、官窑、汝窑、龙泉窑、吉州窑等著名瓷窑,此时已走向衰落。唯江西景德镇窑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元代已逐渐形成了有巨大生产能力,并出现了划时代的新创造。朝廷专设浮染瓷局,负责烧造皇室用瓷,该局停办后改由饶州路总管监烧。景德镇陶瓷业的最大成就是青花、釉里红等品种的成熟。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瓷胚上绘以各种纹样,上釉后以还原焰烧成。其钴料有域外和国内两种。使用域外钴料,其色泽深邃如青金,庄重典雅。取自浙江、云南及江西等地的国产钴料,则呈色灰蓝或蓝中泛青灰。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其工艺、器型、装饰等大体与青花瓷器相似。但其显色较青花难度更大,成功的显色堪与宝石红媲美,但大都泛出深浅不同的灰色,有的呈乌金或淡墨色。红、蓝单色釉瓷的烧成,标志着中国单色釉瓷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间白釉瓷也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其釉呈卵白色,因印有“枢府”字,故又名枢府窑,其中以“天禧”款为其代表。磁州窑品种繁多,产量庞大,纹饰趋于简化。均窑显色不见火焰红和火焰青,仅见月白地或点红斑者。龙泉窑瓷器釉色偏绿,器体大型化。吉州窑也趋向潦草。元代对外贸易较之前代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陶瓷的输出也明显增多,为适应这种需要,东南沿海地区的制瓷业亦有所发展,产品大量增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中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并逐步超过了金、银、铜、漆等器皿。 [青花釉里红盖罐] 织绣工艺元代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继宋、金之后又有不少进步和提高,其中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产品远销大都及其他城市。元朝内廷设官办织绣作坊80余所,产品专供皇室使用。绫绮局、织佛像提举司等官办织绣作坊所绣织的御容像、佛像等,应是元代织锦业重大发展的代表,纳石失则是其丝织业的新成就。它最初是由阿拉伯工匠以金丝色线织成,地色与金丝交相辉映,富丽堂皇,故亦名织金锦,对后世织金锦缎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具有悠久历史的蜀锦仍盛行不衰,著名者为蜀中十样锦。绫、罗、绸、缎、绢、纱等各地均有织造,其中缎织物业已成熟,益臻精美,集庆纱、泉缎、魏塘机绢等都是元代丝织名品。缂丝似较南宋朱克柔等人缂丝稍嫌退化,但仍具有一定水平。棉、毛织业的兴起与发达也是元代纺织工艺的重大成就。花毯、花毡工艺的发展与蒙古族的生活起居有紧密的联系,大毯有的长达16.67米,宽7.5米,足知作坊规模非同一般。刺绣仍是城乡女红的副业,尚未形成地方名绣。印染业是纺织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染缬又有它独立的审美价值,此时的松江棉布印染,其效果如同绘画般精巧细致。 [东方朔偷桃图缂丝] 玉器工艺元代礼仪,上承宋、金,亦用金玉作为典章用具。故元代玉器工艺在宋、金玉器业的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中统二年(1261)在大都设金玉局,至元十五年(1278)设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玉局提举司,负责管理宫廷用玉的生产。至元十七年又设杭州路金玉总管府,

第八章元代工艺美术第一节工艺

第八章元代工艺美术第一节陶瓷 教学目的:学习元代陶瓷工艺 教学重点:元代陶瓷工艺种类 教学难点:元代陶瓷工艺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一、陶瓷:总的趋势是较为衰落 1、制瓷技术的新发展:青花、釉里红、颜色釉(红、蓝、卵白) 2、造型:①特点②品种(玉壶春、匜、马上杯) 3、装饰手法:画花成为主流 4、装饰花纹:松竹梅、莲瓣、云肩、八宝、云龙、花卉(多)、人物(少) 二、琉璃:1、属于铅釉陶 2、产地:山西最著名 3、用途:用于宫殿和寺庙的建筑上,以及寺庙的各 种器皿。 元代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暂的不足百年,由于蒙古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使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发生了倒退。但是,元帝国的建立,毕竟结束了宋、金、西夏三方长期对峙的分裂局面,一个短暂的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即有利于商品经济的繁荣,也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元朝政府重视农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也促进了陶瓷品种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

元代瓷器在我国陶瓷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宋、金时期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在元代虽然继续烧造,到元代后期,大多已成强弩之末。例如,磁州窑和吉州窑的白地黑花瓷、褐花瓷,钧窑的窑变釉,龙泉的青瓷、青白瓷,数量较多,民间很受欢迎,但其影响却远不及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窑因得天独厚的优势,蓬勃发展,迅速崛起。以此为标志,凸显了元代陶瓷的辉煌成就。 其实,赵宋王朝南迁之后,景德镇窑的生产规模就开始扩大,工艺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到了元朝,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瓷局”,主管烧造瓷器事宜,自此,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并以青花瓷、釉里红瓷、卵白釉枢府瓷而驰名天下,影响至今。(关于“浮梁瓷局”:目前有新的论点认为:元代的“浮梁瓷局”不是什么全国的瓷业生产管理机构,而是元代朝廷设在景德镇的元代官控瓷器和漆器的仓库管理机构。其主要功能是仓库管理。如同《宋会要辑稿》所载的汴京“建隆坊”性质相同。)“浮梁瓷局”具体何年撤销,史料无确切记载。 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的地位: 1、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主要窑场,仍然继续烧造传统品种。而且因为外销瓷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 2、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制瓷原料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为烧造硕大器型创造了条件。

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及特点

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 术成就及特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分析元代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及特点 中国元代是以蒙古族游牧主贵族为主,代表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地主和上层贵族利益的政权。其文化特征从总体上看,仍是融合蒙古族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元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遂使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得以复兴和发展。元朝尊西藏佛教为国教,梵像的传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均给元代工艺美术带来殊变或折射。统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和精神享乐的需要,将战争中掳掠来的欧洲、阿拉伯地区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组织起庞大的为皇家服务的官办手工业。匠籍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便于积累工艺经验,提高技艺,使官办手工业人材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反映了元代工艺美术的发达。 陶瓷工艺盛行于宋、辽、金时期南北各地的磁州窑、钧窑、官窑、汝窑、龙泉窑、吉州窑等着名瓷窑,此时已走向衰落。唯江西景德镇窑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元代已逐渐形成了有巨大生产能力,并出现了划时代的新创造。朝廷专设浮染瓷局,负责烧造皇室用瓷,该局停办后改由饶州路总管监烧。景德镇陶瓷业的最大成就是青花、釉里红等品种的成熟。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瓷胚上绘以各种纹样,上釉后以还原焰烧成。其钴料有域外和国内两种。使用域外钴料,其色泽深邃如青金,庄重典雅。取自浙江、云南及江西等地的国产钴料,则呈色灰蓝或蓝中泛青灰。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其工艺、器型、装饰等大体与青花瓷器相似。但其显色较青花难度更大,成功的显色堪与宝石红媲美,但大都泛出深浅不同的灰色,有的呈乌金或淡墨色。红、蓝单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八章 元代

第八章元代 蒙古国:公元1206~1271年 元:公元1271~1368年 第一节绪言 一、时代与工艺美术 ●多种文化并存:蒙古族、伊斯兰、汉族传统 以及藏传佛教、欧洲基督教、高丽 ●前三种是主要文化类型 ●工艺美术品常是文化交流的结晶 蒙古族文化—— 饮食起居、服饰的民族特色 渗透工艺美术: ●色尚:白、蓝(织物、青花) ●数字:重九恶七(装饰数量) ●品种:毡罽 ●饮食:造型硕大 伊斯兰文化—— ●早期西征建立的喜爱 ●大量穆斯林工匠东迁 ●广设局院。纳石失、撒答剌欺 ●大批伊斯兰产品输入 ●伊斯兰风(装饰带等) 汉族传统文化—— ●汉匠是主要制作者 ●传统样式均被保留 ●新组合令面貌大异宋金 二、生产格局 ●时代特点:官府作坊极多 中央性: 归隶:主要属工部、将作院、储政院。 分布:大都(今北京)、上都(今内蒙正蓝旗)一带最集中地方性:散处各地,以织染局为主 ●民间生产:北方不及江南

第二节织绣印染 一、引言 ●丝织兴盛:仅中央性官府织染作坊即有64所以上 ●官府作坊常规模很大:东织染局3006户 ●重要产区:杭州一带、两都一带 ●托:特殊的织物长度计量单位 ●织染的发展:缎的成熟 织金锦的繁荣 棉布的普及 毡罽的盛行 二、著名丝绸品种 1、织金锦 两种产品与其差异: 纳石失(纳失失、纳赤思、纳阇赤),当译自波斯语。最尊贵、影响最大的面料 汉地锦 大都等地的官府产品、蜀锦 3、纻丝(缎) ●特点:表面浮线较长,光滑、柔软、亮泽 ●历史: 宋欠成熟 元备受喜爱,官府作坊的主流产品 明清大发展,成为代表性丝绸品种

4、刻丝 ●已知的一般制品仅产在嘉兴民间 ●中叶以前,实用品为主流 ●后期,宫中刻丝已带较多的欣赏性质 5、织御容和织佛像 织御容—— ●图案:已故帝、后及王、妃的大幅肖像 ●用途:供奉祭祀 ●制作:官府作坊为皇家织造。先画后织 ●工艺:当为刻丝 ●工艺家:阿尼哥是现知制作的第一人 6、刺绣 ●实用性刺绣的兴盛 ●绣佛经 三、丝绸装饰 色彩——单色织物流行 ●白蓝红褐绿黑的常见与原因 ●图案(除纳石失、撒答剌欺)—— ●题材:花卉主流 ●八吉祥:宝轮、法螺、宝伞、宝盖、莲花、宝瓶、金鱼、盘长8种藏传佛教吉祥物。入元,开始进入内地装饰 ●吉祥图案 装饰方法 ●织、绣为主,还有绘画、印金 ●帝王亲贵奢华,常以珍珠、宝石装饰 四、棉布 ●历史:地域偏远,发展缓慢。入元改变 ●著名产地:松江(在今上海)

论元代时期蒙古游牧文化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

论元代时期蒙古游牧文化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 摘要: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结束了唐后期藩镇割据以来国内几个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分裂局面,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蒙古帝国征服过程中,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和地区间的交流,形成这个时期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元工艺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蒙古族游牧文化和蒙古贵族的审美情趣。 关键字:元代蒙古游牧文化中国工艺美术影响 一、元代蒙古游牧文化和工艺美术 蒙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使其艺术作品充盈了鲜明独特的草原文化内涵,其中,刚劲豪放的马文化艺术具有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艺术特色。 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蕴含着古老游牧民族生产生活、原始思维以及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草原文化研究离不开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艺术作品。对于草原文化而言,草原民族艺术是最深刻、最生动、最珍贵的展现草原文化之丰富内涵的载体。就文化形态方面而言,北方游牧民族所创造的古代艺术,具有草原游牧文化、绿洲农耕文化及山林狩猎文化等三种形态。 元代是蒙古族建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结束了唐后期藩镇割据以来国内几个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分裂局面,促进了民族的融合。蒙古帝国征服过程中,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但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和地区间的交流,形成这个时期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宗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元代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民族性格、宗教、风俗、习性、文化等因素给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面貌。 中国元代是以蒙古族游牧主贵族为主,代表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地主和上层贵族利益的政权。其文化特征从总体上看,仍是融合蒙古族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总体,是整

元代工艺美术

元代工艺美术 中国元代是以蒙古族游牧主贵族为主,代表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地主和上层贵族利益的政权。其文化特征从总体上看,仍是融合蒙古族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元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遂使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得以复兴和发展。元朝尊西藏佛教为国教,梵像的传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均给元代工艺美术带来殊变或折射。统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和精神享乐的需要,将战争中掳掠来的欧洲、阿拉伯地区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组织起庞大的为皇家服务的官办手工业。匠籍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便于积累工艺经验,提高技艺,使官办手工业人材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反映了元代工艺美术的发达。陶瓷工艺盛行于宋、辽、金时期南北各地的磁州窑、钧窑、官窑、汝窑、龙泉窑、吉州窑等著名瓷窑,此时已走向衰落。唯江西景德镇窑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元代已逐渐形成了有巨大生产能力,并出现了划时代的新创造。朝廷专设浮染瓷局,负责烧造皇室用瓷,该局停办后改由饶州路总管监烧。景德镇陶瓷业的最大成就是青花、釉里红等品种的成熟。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瓷胚上绘以各种纹样,上釉后以还原焰烧成。其钴料有域外和国内两种。使用域外钴料,其色泽深邃如青金,庄重典雅。取自浙江、云南及江西等地的国产钴料,则呈色灰蓝或蓝中泛青灰。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其工艺、器型、装饰等大体与青花瓷器相似。但其显色较青花难度更大,成功的显色堪与宝石红媲美,但大都泛出深浅不同的灰色,有的呈乌金或淡墨色。红、蓝单色釉瓷的烧成,标志着中国单色釉瓷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间白釉瓷也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其釉呈卵白色,因印有“枢府”字,故又名枢府窑,其中以“天禧”款为其代表。磁州窑品种繁多,产量庞大,纹饰趋于简化。均窑显色不见火焰红和火焰青,仅见月白地或点红斑者。龙泉窑瓷器釉色偏绿,器体大型化。吉州窑也趋向潦草。元代对外贸易较之前代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陶瓷的输出也明显增多,为适应这种需要,东南沿海地区的制瓷业亦有所发展,产品大量增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中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并逐步超过了金、银、铜、漆等器皿。[青花釉里红盖罐] 织绣工艺元代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继宋、金之后又有不少进步和提高,其中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产品远销大都及其他城市。元朝内廷设官办织绣作坊80余所,产品专供皇室使用。绫绮局、织佛像提举司等官办织绣作坊所绣

宋元时期的工艺美术

宋元时期的工艺美术 一、宋代的工艺美术:1、宋代的工艺美术,以陶瓷工艺具有突出的成就,名窑遍布南北各 地,百花争艳,可以说是一个瓷的时代。 2、另外染织工艺中的缂丝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铜镜、漆器也各 有特色。 1】陶瓷工艺: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陶瓷兴盛的主要原因有: 1、饮茶之风流行; 2、铜的缺乏,以瓷代替各种铜制器皿; 3、海上外销的兴起,特别是南宋之后形成了一条海上“陶瓷之路”。 2】论瓷者一般都说宋代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这是北宋时期的说法。 从整个宋代来看,可分为北方名窑和南方名窑: 1、北方:定窑、汝窑、官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 2、南方:景德镇窑、哥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 二、北方地区1、定窑:河北曲阳,定瓷胎质坚细,作乳白色,定瓷孩儿枕 2、汝窑:河南临汝县,北方第一个著名的青瓷窑。青瓷尊 3、官窑:官方经营垄断,汴京,青瓷莲花洗 4、耀州窑:陕西同官,今铜川县,刻花萱草纹罐 5、钧窑:河南禹县,红釉花盆 6、磁州窑:河北彭城,运用黑白对比的装饰方法,极富民间特色。磁州窑 虎形枕 1】南方地区 1、景德镇窑 2、哥窑(据历史传说: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 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 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裂纹,即开片。纹片细小如鱼子的,称为 鱼子纹,纹片大而呈弧形的称为蟹爪纹。 哥窑器以纹片著名,纹片大小相间的称为“百圾碎”。百圾碎 3、龙泉窑:瓷质厚润,釉色苍翠。 4、建窑:釉中所含铁的成分因烧制火度不同,而在黑色中形成各种美丽 的褐色斑纹 5、吉州窑:常用树叶和剪纸粘贴然后施釉,经烧制形成花纹,这是一种独 创,极富民间特色。树叶纹碗 2】宋瓷的艺术特点:1、造型:简洁,优美。器皿比例和尺度恰当。 2、装饰方法:刻花、印花、绣花、画花等。 3、装饰题材:多用折枝花以及飞鸟虫鱼等。 4、釉色:白瓷(定窑、景德镇窑) 青瓷(汝窑、耀州窑、龙泉窑) 黑瓷(建窑、吉州窑) 彩瓷(钧窑) 3】各窑特色:定窑、景德镇窑之清秀; 汝窑、耀州窑、龙泉窑之浑厚; 官窑、哥窑之典雅; 钧窑之绚丽;

第八章元代工艺美术第三

第八章元代工艺美术第三、四节金属、漆器 教学目的:学习元代金属、漆器工艺 教学重点:元代金属、漆器工艺种类 教学难点:元代漆器工艺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时数:2课时 一、漆器工艺 我国漆器的发展: 唐代以前,基本上是以彩绘作为装饰手段的,在战国和汉代曾达到高峰。元代以后至明清,漆器的装饰则以雕饰成为主流。 元代漆器的主要产地在浙江嘉兴地区,出现了张成、杨茂等卓越的漆器工艺家。他们的作品方法圆润,风格浑厚,具有层次感。不仅闻名国内,而且流行海外。在日本,以张成、杨茂的名字各取一字,被称为“堆朱杨成”,沿用至今,成为漆艺专用的姓氏。 品种:1、雕漆---漆器工艺家(张成、杨茂) 2、金漆 3、螺钿 元代的漆器有较大的发展。元代漆器的著名品种,有雕漆、戗金、螺钿等。 戗金:是宋代一种新的创造,它是用特制的工具在漆面 雕刻出花纹,在刻纹中上漆后,再填以金粉。 雕漆:亦称刻漆。其工艺技法是在胎体上层层髹漆,少 则几十层,多则百层以上,然后在漆上雕刻花纹。其胎以木制

居多,漆色有红、黄、绿、酱等。 以纯朱漆所雕者叫作剔红,而用“五色漆胎”所雕者称为剔彩,还有剔黄、剔绿、剔黑等名称,都是根据漆层的颜色而定。 此外还有用红黑色漆相间涂漆,再雕花纹,花纹的斜面形成红黑相间的线纹,这种工艺称为剔犀。 唐代以前,基本上是以彩绘作为装饰手段的,在战国和汉代曾达到高峰。元代以后至明清,漆器的装饰则以雕饰成为主流。 元代漆器的主要产地在浙江嘉兴地区,出现了张成、杨茂等卓越的漆器工艺家。他们的作品方法圆润,风格浑厚,具有层次感。不仅闻名国内,而且流行海外。在日本,以张成、杨茂的名字各取一字,被称为“堆朱杨成”,沿用至今,成为漆艺专用的姓氏。 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此盘为圆形,黄漆地上髹朱红色大漆约百道。盘正面雕刻盛开的大栀子花一朵,枝叶茂盛,花蕾点缀其间。盘背面雕阴文蔓草纹样,足内髹黄褐色漆,并有针划“张成造”竖行款。 此件器物雕工圆润精细,花瓣、叶片翻卷自如,生气盎然,是典型的元代雕漆风格。 二、金属工艺 代表作:朱碧山----“龙槎” 元代贵族统治者十分重视贵金属,所以金银器的制作比较发达。 朱碧山,元代著名银匠。名玉华,吴县人。以雕刻金银器 著称,一生名作甚作,如昭君出塞、达摩银像等,所制酒器最 为精妙,如虾杯、蟹杯、灵芝杯、槎形杯。

元代时期蒙古游牧文化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

摘要:元代蒙古游牧民族文化对中国工艺美术的影响,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去看,显的卓越无比。中国元代是以蒙古族游牧主贵族为主,代表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地主和上层贵族利益的政权。来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元代工艺美术风格趋向粗犷、豪放和刚劲。带有浓厚的蒙古游牧民族风格,对后面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粗犷豪放的风格,上层及贵族爱好,陶瓷工艺,织绣工艺,漆器工艺,金属工艺,玻璃工艺,珐琅器工艺,文房四宝工艺,宝石镶嵌工艺,多元结合体。 正文: 元代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民族性格、宗教、风俗、习性、文化等因素给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面貌。蒙古帝国征服过程中,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但却结束了唐后期藩镇割据以来国内几个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分裂局面,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及各民族和地区间的交流,形成这个时期多种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元代工艺美术在一定程度上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蒙古族游牧文化和蒙古贵族的审美情趣。 游牧民族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贡献,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去看,显的卓越无比。诸如技艺精湛的红山文化玉器、厚重的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绚丽多彩的马家窑文化与辛店文化彩陶、久负盛名的西域毡毯、蜚声中外的东夷黑陶,都是镶嵌在中国文化宝冠上的璀璨明珠。至于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手工艺品,更是争芳斗艳,美不胜收。 中国元代是以蒙古族游牧主贵族为主,代表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地主和上层贵族利益的政权。其文化特征从总体上看,仍是融合蒙古族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元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遂使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得以

元代工艺的特点等

中国元代是以蒙古族游牧主贵族为主,代表蒙、汉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地主和上层贵族利益的政权。其文化特征从总体上看,仍是融合蒙古族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他外来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总体,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元初,统治者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采取了一系列有利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的措施,遂使传统的工艺美术也得以复兴和发展。元朝尊西藏佛教为国教,梵像的传入及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均给元代工艺美术带来殊变或折射。统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和精神享乐的需要,将战争中掳掠来的欧洲、阿拉伯地区及西夏、金、南宋的各行工匠组织起庞大的为皇家服务的官办手工业。匠籍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便于积累工艺经验,提高技艺,使官办手工业人材荟萃,技艺精湛,生产出了大量高级手工艺品和消费品,反映了元代工艺美术的发达。 陶瓷工艺盛行于宋、辽、金时期南北各地的磁州窑、钧窑、官窑、 汝窑、龙泉窑、吉州窑等著名瓷窑,此时已走向衰落。唯江西景德镇窑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元代已逐渐形成了有巨大生产能力,并出现了划时代的新创造。朝廷专设浮染瓷局,负责烧造皇室用瓷,该局停办后改由饶州路总管监烧。景德镇陶瓷业的最大成就是青花、釉里红等品种的成熟。青花是以氧化钴料在瓷胚上绘以各种纹样,上釉后以还原焰烧成。其钴料有域外和国内两种。使用域外钴料,其色泽深邃如青金,庄重典雅。取自浙江、云南及江西等地的国产钴料,则呈色灰蓝或蓝中泛青灰。釉里红是以氧化铜呈色的釉下彩,其工艺、器型、装饰等大体与青花瓷器相似。但其显色较青花难度更大,成功的显色堪与宝石红媲美,但大都泛出深浅不同的灰色,有的呈乌金或淡墨色。红、蓝单色釉瓷的烧成,标志着中国单色釉瓷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间白釉瓷也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其釉呈卵白色,因印有“枢府”字,故又名枢府窑,其中以“天禧”款为其代表。磁州窑品种繁多,产量庞大,纹饰趋于简化。均窑显色不见火焰红和火焰青,仅见月白地或点红斑者。龙泉窑瓷器釉色偏绿,器体大型化。吉州窑也趋向潦草。元代对外贸易较之前代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陶瓷的输出也明显增多,为适应这种需要,东南沿海地区的制瓷业亦有所发展,产品大量增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中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并逐步超过了金、银、铜、漆等器皿。 [青花釉里红盖罐] 织绣工艺元代纺织、印染、刺绣等工艺,继宋、金之后又有不少 进步和提高,其中江南丝织业尤为发达,产品远销大都及其他城市。元朝内廷设官办织绣作坊80余所,产品专供皇室使用。绫绮局、织佛像提举司等官办织绣作坊所绣织的御容像、佛像等,应是元代织锦业重大发展的代表,纳石失则是其丝织业的新成就。它最初是由阿拉伯工匠以金丝色线织

工艺美术史试题及答案

工艺美术史复习提纲 一、填空题 1.吉州窑的窑址在__江西_省的吉安,它鼎盛于宋代(南宋)时期。 2.青铜是红铜_与__锡________的合金。 3.长信宫灯出土在河北省____满城___县,它以_青铜鎏金工艺制成。 4.我国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主要彩陶类型有半坡、___庙底沟_______、_____马家窑_____、半山和马厂。 5.德清窑在今日的_____浙江省_____省,六朝时,其产品的主要釉色为_____青色_____色。 6.青花以_____钴_____为呈色剂,它的成批出现在_____元代_____代。 7.汉代丝绸最流行的纹样是___云气纹_______纹,而在几何纹中,___双菱纹_______纹最常见。 8.明代金属工艺以景泰蓝最为著名。 9.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出现于战国时期时期。 10.宋代除了五大名窑外,还有一些非常有名的民间窑场,比如北方的耀州窑、和南方的建窑、江西的吉州窑。 11.清代吉祥图案最突出的特点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12.青花瓷以__钴____为呈色剂,效果一般为白地____青__ 花。 13.磁州窑鼎盛于____金代__时代,常见的装饰手法有___划花、白地绘黑花___地黑花等。 14.秘色瓷烧造于___五代___代。 1、15、____鎏金_____ 又称“火镀金”。汉代时称“金涂”或者“黄涂”。这种加工技术在_春秋战国 __时期已经出现,汉代时比较流行。 16、朱碧山是____元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银___________匠。 17、铜鼓最早出现于________春秋________时期,而_______汉代________代的作品最为精美。 18、古彩又称_____硬________彩,以________康熙________年间的作品最负盛名。 19、瓷酒具是宋代瓷器的重点产品,尤其是梅瓶和玉壶春堪称宋代酒具产品设计的新创造。 20、龙泉窑以烧造______粉青__________釉瓷器著称,是______宋代_____时期的重要窑场。(210) 21、魏晋南北朝植物纹样的代表是_____忍冬_________纹和______莲花_________纹。 22、最能体现元代时代特色的丝织品代表品种是一种加金的织物,在元代文献中被称为纳石失。 23、隋代的印染工艺中,有一种用木板雕出花纹,然后将布夹着入染的,称为夹缬。(154) 24、明代宋应星的《开工天物》,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207) 25、果园厂是明代封建官营的漆器生产机构。《髹饰录》是明代的一部漆艺专著,由黄大成所著。 26、青铜器在物理和化学性能上有硬度高和熔点低的特点。 27、西汉末期流行规矩镜,在这类铜镜上,一般都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作装饰。 28、战国最重要的铜镜产区是南方的楚国。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在陶瓷民俗博览区古窑景区错落有致的分布着古制瓷作坊、古镇窑、陶人画坊。在作坊里可见到“手随泥走,泥随手变”,巧夺天工的拉坯成型;在镇窑里,可看到神奇的松柴烧瓷技艺,从中领略到景德镇古代手工制瓷的魅力。在古窑,我们看到了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釉色变化等 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这一环节在古窑里我没有见到,深感遗憾,于是我在前往三宝村途中仔细寻觅,有幸亲眼目睹。这种瓷石加工方法历史悠久,应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同步。

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景德镇瓷土总收缩

率大致为18—20%,根据大小品种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软硬程度予以放尺。由于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拉制的坯体均比之其他黏土成型的要厚。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率,而且还要注意到造型。如遇较大尺寸的制品,则要分段拉制,从各个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景德镇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是与其独特的材质、工艺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由此,真正被“神灵”护佑着的正是这制瓷技艺的不断分工、进化和传承。这千年相传的技艺造就和组成了人类陶瓷史甚至是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环,这光环让人炫目,也让人敬畏。

宋元的工艺美术

宋元的工艺美术宋艺美术 张宁

绪言 宋元时期的我国传统手工业继续不断发展和提高。影响此时工艺美术发展的主要时代因素有: 1. 官方手工业管理机构比前代更加庞大。 2. 宋元手工业,已经普遍发展成为商品生产。 3. 宋元时期的民族交流日益广泛。 4. 此一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受到政治的负面制约的情况较为突出。 2

漆器工艺概说 漆器的发展在经历过汉的繁荣之后,其工艺的发展在中国传统器物 漆的发展在经的繁荣之后其艺的发展在中传统物 发展的历史上得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唐宋元时期,新的 漆器制作工艺不断出现并迅速成熟,此后中国漆器工艺的发展都只是在 此基础上的局部变化发展。 3

金漆是指用金粉作为漆器的装饰,主要品种有 漆器工艺 金漆工艺 戗金和描金。戗金是宋代一种新的创造,它是用特 制的工具在漆面雕刻出花纹,在刻纹中上漆后再填 ,以金粉。描金是用金粉在漆器上绘画花纹,也称泥 金。 。 4

雕漆又通称剔红。实际上,雕漆一词乃是漆雕 漆器工艺 雕漆工艺 的总称,其中以纯朱漆所雕者叫做剔红,而用“五 色漆胎”所雕者应称为剔彩。此外还有用红黑色漆 相间涂漆,再雕花纹,花纹的斜面形成红黑相间的 线纹,这种工艺被称为剔犀。宋代出现了一种新的线,这剔。 制漆工艺——犀皮,即将不同色彩的漆以凹凸不平 的方式髹涂 在打磨出漆色变化的图案。 的方式髹涂,在打磨出漆色变化的图案。 5

漆器工艺漆器工艺金银平脱工艺 平脱漆器是由汉代的贴金片演变而来。 平脱的作法 是用薄金片或银片按照装饰平脱的作法,是用薄金片或银片按照装饰 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贴在漆器上,髹漆 两三层 然后研磨显出金银贴花 两三层,然后研磨显出金银贴花。 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