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元时期钧窑与钧窑系的特点

宋元时期钧窑与钧窑系的特点

宋元时期钧窑与钧窑系的特点
宋元时期钧窑与钧窑系的特点

?宋元时期钧窑与钧窑系的特点

?2009-8-8 10:10:55来源:互联网跟帖0 条

?钧瓷大碗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据记载: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钧窑的兴起在宋徽宗时期。当时,奇花

?

钧瓷大碗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据记载: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的兴起在宋徽宗时期。当时,奇花异木聚集京城,器皿需用量急剧增多,钧窑产品供不应求,民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和“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评说。

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分析:钧窑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达700余年,以河南省禹县(古称钧州)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钧窑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以神重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也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才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火遍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

民国年问,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1955午,钧瓷才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瓷器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窑变美妙,彩色缤纷”为其他窑

口的产品所不及。尤其是钢红窑变釉,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大放异彩。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虽色泽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成为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其瓷器釉透、釉活,胎质精纯、坚实细腻,叩之声圆润悦耳、清脆动听,观之形端庄优美、古朴典雅。

钧瓷烧成工艺也不同于其他,为二次烧成,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器卜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比较敏感,必须在还原焰1250℃以上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条件稍稍偏离就得不到正常的红色,技术难度比较大。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独一无二的,古人曾用“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菟丝缕,夕阳紫翠总成岚”等诗句来形容钧瓷釉色灵活、窑变微妙之美。

它的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浑然天成,其中最著名的有:玫瑰紫、葡萄紫、茄皮紫、海棠红、鸡血红、朱砂红、胭脂红、火焰红、葱翠青、鹦哥绿等。另外还有各种深浅色调的监色乳光釉,如天青、天蓝、月白、碧蓝、米黄诸色。

钧窑瓷器还有一个叫显的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这种纹是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使其出现裂纹。然后再上釉,使釉料流入空隙填补裂罅,进人二次高温烧制才成的。

在宋代,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更好地向朝廷交差。制作上艺非常精细:首先是将取回的泥料去掉石子、草根等所有杂质后.露天堆放,让它饱经日晒雨淋。上冻解冻后,再日晒雨淋、再上冻、再解冻,使泥料完全疏松风化。然后,以石头砌一圆形槽.放上泥料,槽中间插一木桩,用木作轴,木杆与耙连接.可以绕轴转动,木轴上端连以牛鼻绳,往泥料中加水,赶牛沿着石槽外走,泥就被耙碎,变成泥浆,再沉淀陈腐,放出浮水,再加风干,然后练泥。用铲子将泥铲起,反复拍打。彩釉也用当地的釉石,敲碎成核桃般大小,然后用石碾碾成粉,去掉杂质釉粉,用无杂质之草木灰浆配釉。配釉时浆水必须要匀。为官家和皇宫制作的钧瓷,必须要用颍河的水。据说:该水出于嵩山幽谷,那里是金玉玛瑙的产地,饱经日月精华,蕴有山川精灵,融天地万象气质。将泥料用陶轮拉坯成型,然后用圆雕浮雕装饰,或用模子印制。坯胎成型后,先将其加温到100℃,然后缓慢冷却,到100℃后开窑,此乃素烧。接着在冷却的坯胎上施釉彩,重新入窑烧制成品。唐末宋初是“青一色”的,后来变成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在多窑瓷器的烧制过程中,对风向、温度和选料、窑址等方面都有很深的讲究,有人说“钧窑万变,难在烧成,贵在窑变”,十烧九不成,所以钧窑产品才显得名贵。经过窑变出来的瓷器,宛若“峡谷飞瀑菟丝缕,夕阳紫翠总成岚,绿如春水初升日,红如朝霞欲上时”,就像一幅天然的绘画。所以,宋徽宗下旨,除了宫廷收藏外,禁止民间收藏钧窑瓷器。

在御用钧窑瓷器中主要有两种形式的铭文:一是于烧前刻在坯胎上的“奉华”、“省符”;二是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刻的清宫殿名,是器物陈设处所的标志,如……养心殿”、……重华宫”、“景阳官”等。

除上所述,最多见的是在花盆、盘、洗、尊等陈设器的底部,刻“一至十”之间的数字标号。大多刻于烧前的坯体上,极少的是在器成后补刻的。数字标号,是器物型号规范化和统计烧制件数的标记。

被世人所称颂的宋代五大名瓷,发展到元代,其中的汝、官、哥、定四窑已销声匿迹,

唯独钧窑生命力极强,自成窑系。元代末期,钧窑的生产在北方已逐渐衰落,但由于其历史的影响,明清以来江南地区的仿钧又悄然兴起,并在仿烧中创出新的釉色品种,如江苏的宜兴、江西省的景德镇以及广东省的石湾窑等。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已经走向衰弱,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仍在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陕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略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后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釉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采用模具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三个小尖足或兽足。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代钧窑继续生产宋钧的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以月白色釉为主,此时已不见玫瑰紫釉和海棠红釉;造型多为民间生活用具,已不见陈设用具;装饰则采用色釉、堆帖花和镂雕三种技法。

北宋时钧窑已影响河南省内一些瓷窑,金元时期影响面更为扩大,不仅今河南省内烧钧窑的瓷窑有了显著增加,而且影响及至今河北、山西两省,形成了一个钧窑系。但是钧瓷的早期历史仍然很不清楚,一些唐代遗址只是提示钧窑早期与唐代花瓷有关。钧窑形成窑系在北方诸窑中是最晚的,时间延续到元以后。

1.河南临汝东沟窑

临汝窑窑址共发现八处,其中:宋代三处,元代五处。宋代三处窑址分布在大峪店区的有东沟及陈家庄。东沟窑所烧的青瓷既具有汝窑特征,又具有钧窑特色,可以看出两窑的影响。东沟窑的扳沿洗,具有典型宋钧窑的特征。洗底轮旋有凹入的浅圆窝,在天蓝釉地里带几块玫瑰紫色斑点。这种洗也有通体施青绿色釉的,釉色介于钧、汝之间,釉质纯粹滋润,可说烧制得恰到好处。这种洗都是里外施满釉,洗底留有支钉烧痕,也具有两窑共有的支烧特色。

2.宜兴窑(欧窑)、景德镇窑(炉钧)、石湾窑(广钧)仿钧

江苏宜兴窑仿钧始于明代,仿钧作品有“宜钧”之称。以明代后期欧子明的作品最为成功,也称欧窑器。江西景德镇仿钧最早始于明成化时期,盛于清雍正至乾隆年间,其仿钧作品被称之为“炉钧”。广东石湾窑仿钧始于明代后期,清代仿钧成风,素有“广钧”之称。釉以蓝色为基调,搭配白、红、紫诸色。有一种蓝釉,由于流淌,有“雨淋墙”之称。

钧瓷始烧年代之谜

钧瓷始烧年代之谜 钧窑是以禹州钧台窑址而得名的宋元时期瓷窑系。禹州,位于河南省,是钧瓷的故乡,也是钧窑的集中发现地区。钧窑的典型遗址,也在禹州,即钧台窑。据目前的考古调查和 发掘资料,禹州境内已有上百处钧窑遗址,其中多数位于禹州的西部或西南部山区。 钧窑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钧瓷系瓷器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赢 得了人们的长期喜爱;同时,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一个直到明代的文献中才直接 出现记载的瓷系,其身世受到了广大陶瓷考古专家们的热烈讨论和研究。 二、始烧年代 对于钧瓷的始烧年代,目前在学术界有多种认识:一般都认为钧瓷始烧于北宋,此外还 有唐代说、金代说、元代说和明代说。 早在上世纪50年代,陈万里等专家曾提出了钧窑创烧于金代的观点。后来冯先铭先生又认为钧窑创烧于北宋,而不始于金代。20世纪70年代初的发掘主持者赵青云先生,根 据发现的大量钧瓷残片堆积和用钧瓷泥制作的“宣和元宝”钱范分析认为:钧台窑创烧于 北宋初期,盛烧于北宋中、晚期。这一观点被考古界诸多专家所认同。秦大树先生依据神 重镇刘家门窑址的发掘资料,认为钧窑是北宋末期兴起的一个以生产高档瓷器为主的窑场。2005年在中国禹州钧窑学术研讨会上,有些专家再次提出了金代说的观点。亦有部分专家 提出了元末明初,甚至很可能在明洪武至永乐时期或其前后不远阶段的新观点。郭培育先 生在钧台窑址西区发掘后,对不同时期地层的出土文物进行了分析和初步研究,认为这批 钧瓷与70年代发现的钧瓷有所不同,并进而提出了元代说的观点。 (一)北宋有钧说 1、北宋说 关于钧瓷的始烧年代,主流意见认为是北宋,在此基础上,还衍生出钧瓷始烧于唐朝甚至 隋朝两种意见。可以把北宋说、唐代说和隋代说都归之于“北宋有钧说”一类,其核心是北 宋说。关于钧瓷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朝文献《宣德鼎彝谱》。明朝文献没有明确指出钧窑的 烧制年代,只是《宣德鼎彝谱》把钧窑与宋代的柴、汝、官、哥、定诸名窑并列,并且放在定窑之前,会让人产生钧窑也是宋代名窑的猜想。清朝文献开始明确指出钧窑始烧年代是北宋,有的还指出是北宋初年。清初孙承泽《砚山斋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册872)首次提出“宋钧”概念。约成书于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也说钧窑是“北宋钧州所造”。嘉庆年 间的《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云:“钧窑,亦宋初所烧,出钧台,钧台宋亦称钧州,即 今河南之禹州也。”晚清和民国著录钧窑的文献,都沿袭此说。晚清陈浏《陶雅》卷上 云:“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曰钧、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龙泉、曰建。”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概说第一云:“吾华制瓷可分为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其余各窑则统名之曰小窑”,其说窑第二云:钧窑系“宋初禹州所造。禹州昔号钧台。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两部重要的陶瓷专著《瓷器概说》和《中国陶瓷史》,这两本书 都继续阐扬钧瓷北宋说。1935年郭葆昌《瓷器概说·历代名窑》云:“北宋名窑最多。定、钧、东、汝、官、龙泉、哥弟诸窑南北互峙,后先辉映。”1936年刊出的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说:“当时(宋代)瓷艺,即精进如斯,故官窑辈出,私窑蜂起,其间出群拔萃最著 名者,有定、汝、官、哥、弟、钧等名窑。” 解放后,钧瓷研究开始走出书斋,进入田野考古阶段。以故宫博物院冯先铭、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赵青云、禹州市钧瓷研究者晋佩章等为代表的一些专家,大力提倡钧瓷北宋说。1964年,故宫博物院的冯先铭、叶喆民、杜乃松到河南临汝、郏县、禹县进行为期三周的考察。 叶喆民在1964年第8期《文物》杂志发表《河南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说此行“证知钧

中国美术史瓷器专讲

中国美术史瓷器专讲 主讲人:艺术设计王浩 各位同学好,中国有两种物品在世界上最为闻名,一个是丝绸另一个就是瓷器,这次我为大家讲的就是瓷器。 课件一:中国与瓷器 课件二:提到瓷器就不得不讲一下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早在东汉时期的昌南也就是现在的景德镇古人就已经建造窑坊烧制瓷器,东汉时烧制的瓷器叫做原始青瓷与现在的瓷器还不相同,唐朝时改进了制瓷手艺制出青白瓷,在十八世纪以前欧洲还没出现瓷器所以中国的瓷器大受欢迎。 课件三:陶瓷是以瓷石和瓷土也就是高岭土为原料,关于制瓷的过程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这一步之前还有选择瓷石和磨制一步,选料之后就是拉坯,拉坯最考究匠工的手艺不能轻也不能重,拉好坯后就要进行晒制,如果要进行釉下彩创作在这一步之后就要进行一些艺术创作,然后进炉烧制。这是制作陶瓷的简略过程。 课件四:中国瓷器的发展是由萌芽到成熟然后走向繁荣,瓷器的发展经过了非常重要的四个朝代唐代宋代和明清。 课件五:我只挑几个讲一下,先讲宋代 课件六:宋代有五大名窑,汝哥官定钧,按体系分又分为青瓷,白瓷,黑瓷三个体系我们着重讲一下青瓷体系。 课件七:青瓷体系以汝窑,哥窑,龙泉窑也就是弟窑和钧窑制作

最为精致。哥窑和弟窑是章生一和章生二兄弟两个主管,其中哥窑的冰裂纹瓷器最为出名,瓷器通体开片,开大片为“冰裂纹”,开细片“鱼子纹”,极碎为“百圾碎”,若裂纹呈黑、黄两色,则称为“金丝铁线”。其中有一个美好的传说相传在浙江龙泉地区,有章氏兄弟二人擅长烧瓷。人们把他们的瓷窑分别称为哥窑和弟窑。有一天,弟弟出于忌妒的心理,趁哥哥刚刚烧好一窑瓷器回屋休息的时候,将冷水泼进瓷窑。过了些时候,哥哥从窑中取出瓷器,一下就惊呆了,因为每件瓷器的表面都有很多裂纹。没想到,坏事变成了好事,人们觉得这些裂纹不仅不影响使用,还有一种装饰美,于是这窑瓷器卖了比往常更多的钱。这只是一个传授,真实性有待考察。 课件十三:接下来讲下一个朝代,明代瓷器。我国陶瓷工艺经过宋代的普遍发展后,在明代又进入一个新阶段,明代以前我国陶瓷的釉色是以青瓷为主,明后则主要是白瓷,白瓷的发展改变了唐宋时期流行的刻花,划花,印花等方法改以绘画为主,主要有青花,五彩等技法。 明代不得不谈到景德镇,在明代景德镇已成为产量最多规模最宏大的瓷都,明代官窑瓷器开始用年号做款,用吹釉代替了原先的蘸釉。景德镇包括官窑和民窑两种。在明洪武三十五年,开始在景德镇珠山设“御器场”。一种是皇室使用的称为钦限瓷器由民窑生产,另一种是供皇室欣赏的瓷器称为部限由官窑生产。

珍贵瓷器见证历史进程(图)

珍贵瓷器见证历史进程 瓷器珍品

瓷器珍品 1月15日,一场重量级的展览在扬州市双博馆拉开帷幕。由扬州市文物局主办,扬州博物馆、上海天物馆、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扬州文物商店承办的“横空出世——唐宋元明清瓷器极品展”,汇聚了82件难得一见的瓷器,其中不乏世界孤品。昨天,记者从市双博馆获悉,上海天物馆再次精选8件瓷器珍品参展,将于今天与广大市民见面。 珍贵文物,国际罕有 上海天物馆将数年间花巨资从世界各地征集来的一大批瓷 器精品悉数拿出,参展“横空出世——唐宋元明清瓷器极品展”。这些展品主要为明清两代官窑瓷器以及元代青花大罐等极品,不

少展品均是海外回流,不仅充实了国内瓷器的收藏,一些品种更填补了国内和亚洲收藏的空白。 此次,上海天物馆再次选出的8件瓷器分别为:钧窑茄紫釉鼓钉洗、黄地青花一束莲纹盘、黄地绿彩云蝠衔葫芦纹碗、斗彩团花卷草纹卷缸、青花海水云龙纹折沿大盘、祭蓝描金夔凤纹瓶、粉彩五福捧寿纹大盘以及斗彩葫芦瓶,除了钧窑茄紫釉鼓钉洗为北宋时期外,其余均为清朝文物。 与此前的展品相同,这8件展品也均为世间罕有的珍贵文物。斗彩团花卷草纹卷缸为清朝乾隆年代文物,这件文物在乾隆御制彩瓷之中堪称别致。取案缸为形,尊贵中见秀雅,装饰雍容华丽。其设计独具匠心,画面虽繁密却不乱,花叶分布各有主次,婉转舒展,颇见柔美之姿。 清朝雍正、乾隆时期,两朝君王的喜好均体现为中西合璧,这件文物正是十八世纪清宫西洋风尚流行的见证,昭示着乾隆皇帝博采诸家之长、兼收东西之妙的博大胸怀。作为乾隆御瓷斗彩之重器,本品存世数量极罕。目前众人皆知的,仅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日本静嘉文库美术馆二处,至为宝贵。 众文物揭示中国历史 此次展品除了稀世罕有外,更在于揭示中国历史,激励今人。 源自北宋的钧窑茄紫釉鼓钉洗,为河南禹县八卦洞窑专为北宋宫廷烧制的陈设用瓷。钧窑匠师们严格控制釉料配比及窑温变化,成功创烧了“釉具五色,艳丽绝伦”的窑变瓷器。沉稳端庄

历代钧窑欣赏

“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历代钧窑欣赏 博山美术馆2018-06-12 16:18:12 唐均釉 冯先铭《中国陶瓷》一书中提到:“均瓷的烧制更可以追溯到唐代……”。但是唐代均窑在何处?唐均又是什么样?无人知晓。唐玄宗李隆基“赏其精美、喻起峻险、示其独秀、惊起易变”到底是不是指的是唐均釉,也有人质疑。现代有人收藏有“唐均釉”,描述其特征为“唐均皆为蓝色釉,同样是以釉面有蚯蚓走泥纹为特征。胎色深褐,胎体厚,饼式底,全裸釉,四周上部和下部各有怪兽贴在器壁上。这些器物大多为祭祀用品。”这种说法也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认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唐均釉还是一个迷。

在大英博物馆Room33,陈列着世界上收集最全、最精美、展览最丰富的中国瓷器,总共有1700多件展品,时间垮度从公元3世纪到20世纪,一些展品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一件,它包括中国五大名窑中的全部:汝窑、官窑、钧窑、定窑和哥窑。 大英博物馆藏品中有不少钧窑、钧釉器物,逐步上一些供大家鉴赏学习。 北宋:

宋官钧烧造时间很短,大约在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烧造品种丰富多样,但是烧造数量不是很多。 宋官钧器型基本上仿自古代青铜礼器,所以造型古朴典雅。宋官钧的胎质并不精细,通常泛出灰色,甚至褐色,但是胎质坚硬,叩之有金属声。施釉一般及底足,很少露胎。宋官钧为多次施釉,釉层较厚并且平静肥腻,有些情况下有流淌现象。宋官钧有五大特征:(1)蚯蚓走泥纹。宋官钧在上釉前为了避免瓷坯在高温烧造成破裂或变形,只用较低温度素烧坯体,以便于挂厚釉。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部分釉质流入孔隙填补裂痕,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隐纹,如象蚯蚓在泥中游走,因此称为蚯蚓走泥纹。传世器形较大的器物无一例外有这种现象。

钧窑瓷器鉴定

钧窑瓷器鉴定 一、造型 要全面研究钧窑瓷器,必须了解钧窑所处的历史环境。正如前文所述,钧窑的兴盛与宋徽宗密切玻璃质料含量过高,且烧成工艺又未能达到宋钧水平,故而仅能得貌似。 过去古玩商人中流行一句行话:“钧窑不带红,一辈子要受穷。”说明当时钧窑文物中,没有红斑者,价格远远低于带红斑的。其实评论钧窑瓷器的价值,并不能单纯以釉色定论,红釉固然难烧,又是钧窑首次大批生产,其斑斓的红斑也确实令人赏心悦目。但没有红斑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月白釉出戟尊、月白釉匜等,虽没有红斑,但造型庄重,做工精细,仍不失为国宝级的文物。 二、铭文 钧窑瓷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铭文,并非所有钧窑瓷器都有此铭文,这主要见于尊、盘、盆、奁和洗造型之上。其铭文为烧制以前刻上。据考古发现证明,数字为配套而刻,一号最大,十号最小。 此外,故宫中旧藏钧窑瓷器还有刻宫殿使用铭文及乾隆御制诗的,多为清代宫廷工匠所刻。其铭文有“养心殿”“长春书屋”“重华宫”“静憩轩用”“瀛台”“涵元殿用”“明窗用”“漱芳斋用”“虚舟用”“金胎玉翠用”“建福宫”“凝辉堂用”等。字体工整,刻工精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件钧窑枕,刻乾隆御制诗一首:“汝州建青窑,珍学柴周式。柴已不可得,汝尚逢一二。是枕犹北宋,其形肖如意。色具君子德,睟面映于背。髻垦虽不无,穆然以古贵。今瓷设如兹,脚质在所弃。贵古而贱今,人情率若是。然斯亦有说,鲁论示其义。大德不逾闲,小德可出入。色润玛瑙釉,像泯烟火气。通灵旁孔透,怡神平底置。我自霄衣人,几曾此安寐。”诗后题“乾隆丙申中秋御题”。钤印有二,为“比德”和“朗润”。是诗当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所作。此外,乾隆还于乾隆二十九年、四十一年、五十七年分别写过咏钧窑瓷器的七首诗。刻诗的均为宫廷工匠,属“大内高手”,其字体刚健俊秀,后人实难模仿,这也是鉴定的要点。 三、鉴定要点 第一,首先分清宋钧和元钧。后者多见,但其价值与宋钧相差甚远。元钧产地很多,河北、河南、山西、浙江、广西等地都有生产,主要特征是胎质粗松,釉色僵硬。浙江铁店窑产品曾远销国外,1976年韩国木浦沉船出土钧窑系瓷器,即为铁店窑产品。造型有花盆、瓶等,其胎质为灰黑色,坚硬致密,釉色多为月白和蓝斑。胎体则较薄,釉质不如宋钧厚重,地方特点十分明显。 第二,其次要分清后仿之品。后仿宋钧者,明代仅见宣德仿钧盘、碗两种,颜色均为玫瑰红色,虽无款识,但造型为宣德典型器。故宫博物院收藏宣德仿钧盘两件,台湾清玩雅集个人亦藏一件与故宫的完全一样,米糊底,玫瑰红色。至清代雍正、乾隆景德镇窑所仿最佳,这些仿品都是唐英任督陶官时所仿,属于官仿官,其制作精细,几可乱真,如不仔细分辨,还真会鱼目混珠。但仿品毕竟是仿品,与真物相比,还是有区别的。如故宫博物院陶瓷馆曾展出清雍正仿钧窑鼓钉洗一件,通高7.3厘米,其口径23.5厘米。宋钧窑鼓钉洗底刻“一”号者,通高在9.2厘米~10.5厘米之间,口径则在23.5厘米~26.3厘米之间。底刻“二”号者,其高为8.7厘米,口径为22.5厘米。底刻“八”号者,其高为

宋元时期钧窑与钧窑系的特点

?宋元时期钧窑与钧窑系的特点 ?2009-8-8 10:10:55来源:互联网跟帖0 条 ?钧瓷大碗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据记载: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钧窑的兴起在宋徽宗时期。当时,奇花 ? 钧瓷大碗 钧瓷起源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那里地处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的传说。据记载:生产钧瓷如果离开这些条件,在任何国家都不会成功。 钧窑的兴起在宋徽宗时期。当时,奇花异木聚集京城,器皿需用量急剧增多,钧窑产品供不应求,民间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和“黄金有价钧无价”的评说。 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分析:钧窑的烧造历史始于晚唐、盛于北宋、遗续于金元,前后达700余年,以河南省禹县(古称钧州)为中心,向四周扩展。钧窑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 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 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40处,以神重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也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才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火遍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10余家。 民国年问,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1955午,钧瓷才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 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瓷器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窑变美妙,彩色缤纷”为其他窑

钧瓷主题公园

钧瓷主题景观设计说明 世界上第一个主题公园的问世,给景观艺术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各国也疯狂的效仿。主题公园在过去几十年间由开始的盲目模仿到理性的规划设计,可谓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曲折中前进成长。主题公园也不断在走向开发规范。本案结合许昌钧瓷文化同当前主题公园存在的问题摸索出一条以文化资源文本,丰富浏览内容,提高观赏质量,适合当前发展的景观之路。 一、国内外现状 主题公园是以某一主题或综合几种主题于一体为内容,投资量大、高度发达、收取入场费的独立的休闲娱乐场所。1952年荷兰微缩景观“马都拉丹”问世,成为第一个主题公园雏形。1955美国加尼福尼亚州诞生迪斯尼乐园,开创了世界主题公园的新篇章。主题公园以其独有的魅力和神化般的经济效益,被世界各国旅游开发所模仿。结合各国的国情和旅游开发优势,形成了不同的主题公园的发展模式。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开发,开始于1989年在深圳建成的“锦绣中华”。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磨合,已经从以前的盲目模仿跟风发展到理性思考和规划阶段。但是在发展中却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主题公园的健康发展。仅从设计上分析还存在几点问题:第一主题公园定为主题缺乏新的创意而且在设计无休止沿用,各地主题公园模仿雷同;第二多主题即没主题,淡化了设计初衷;第三规划设计简单,施工质量粗糙;第四文化水平含量低,设施落后等因素导致重游率低等。 本案将结合我国主题公园发展的现状,研究和分析中国在发展主题公园中发现的问题。并结合许昌钧瓷文化,试图改变现有状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主题公园营造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许昌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许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许昌市区的园林绿化、公园、景区建设在质上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先后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卫生城、旅游城、国家宜居城等称号。在“保护地域文化,体现城市特色”的大时代背景之下,文化问题受到城市发展的普遍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也中曾提出以钧瓷文化等旅游资源为重点的发展要求,结合许昌旅游资源的现在发展状况、其旅游功能需求和市场发展的趋势,充分发挥我们的区位优势,根据许昌市城市发展规划东移北上,推进市区向北延伸的大好时机。继续强力打造地域旅游品牌和标志。

钧瓷知识简版

钧瓷基础知识 什么是陶 陶器是指胎体烧结程度差,结构不致密,断面粗糙而无光泽,机械强度较低,吸水率大,敲击时声音沉浊的制品。 什么是瓷 (2)瓷器的瓷胎已烧结,基本不吸水,胎体致密坚硬,釉层透明有光泽,无剥釉现象。 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差别 (1)原料不同。陶器:就地获取的易熔黏土,即陶土。瓷器:耐火度较高的黏土,即瓷土。 (2)烧成温度不同。陶器:一般为850°-1150°;瓷器:一般为1250°-1380°。 为什么说钧瓷属青瓷系列 1、青瓷是母亲瓷。在宋代以前,青瓷是我国陶瓷生产中的主流,各地名窑基本都以烧青瓷为主。所有的釉色瓷都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从钧瓷胎釉所用原料和工艺方法来比较,人们都能看到青瓷的身影。早期的宋钧釉色就是以蛋白石光泽的青釉为基调,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焙烧,呈现出天青、天蓝、月白、葱翠青等色彩。 颜色釉瓷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青瓷的出现,是窑工们在制瓷的原料中发现了铁元素的存在。在相同的烧制气氛下,随着铁元素的增加或减少,就会出现黒釉和白釉。钧窑成功创烧的铜红釉,被认为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里程碑。景德镇至明代逐渐成为闻名全国的制瓷中心,以集大成的方式,将中国的色釉瓷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瓷器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决定瓷器颜色的因素非常复杂,不同的胎、釉原料、烧成温度、烧成时间、烧成气氛等都会影响瓷器的色泽。 钧瓷之名因何而来,为什么是因古钧台而非钧州得名 从现有可查的资料来看,钧瓷之名最早出现在明代。出自明宣德三年(1428年)吕震等人编撰《宣德鼎彝谱》。钧窑是由明人命名的,明以后沿用此名。钧窑所产之瓷就是钧瓷。禹州夏有古钧台,钧瓷之名由此来。 钧台之名因何而来,其大致位置在哪里 夏启把庆祝建国的地方叫做钧台,是把钧台看做与钧天(天帝居住的地方,天的中央)相对应的地方,是地的中心。现存的禹州古钧台遗址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禹州市老城区内,禹州市一高南大门东侧。真正的钧台究竟建在哪里,至今还是个谜。 何谓宋代五大名窑 钧、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一词的出现,最早源自明宣德吕震编撰的《宣德鼎彝谱》一书。 钧窑与其他四大名窑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地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了铜红釉之先河。

2009年《陶瓷器基础知识》(A卷)及答案

2009年度申报第一类文物拍卖经营资质企业专业人员考试 《陶瓷器基础知识》(A卷)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陶瓷史》将我国瓷器产生的时间定于时期。 2、钧窑陈设类瓷器多施满釉,釉质肥厚,呈现“乳浊现象”,釉面下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文献中称为 “”。 3、广东佛山石湾窑仿均釉中,以一种俗称“”的最为著名,它是一种蓝釉中流淌成葱白色如雨点状的品种,好像夏日在蔚蓝的晴空中,突然下一场暴雨似的。 4、高濂《遵生八笺》记载:“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指的是_____瓷器。 5、龙泉青釉大体分为石灰碱釉及石灰釉两类,北宋为,南宋为。

6、斗彩属于和相结合的瓷器品种,次烧制而成。 7、卵白瓷是元代景德镇在青白瓷生产的基础上,烧造的一种卵白釉的新品种,这种瓷器又被称为。 8、紫砂属于,产地在。 9、即试火具,是瓷器焙烧时测验生熟的窑具,在掌握火候、保证烧成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0、是清代康熙年间御窑厂仿明代宣德祭红而创烧出来的一种名贵色釉瓷器。 11、雍正珐琅彩瓷器上的年款以最为多见,笔法极其工整。 12、元青花最主要的器型是,说明元青花在当时主要是返销伊朗。系按照伊斯兰国家人的饮食习惯,置于地毯上盛放食物的。

13、汉代瓷窑生产青瓷与黑瓷,而以为主,瓷器的质量以生产的为最好。 14、纯蓝色的霁蓝釉是代发明的。 15、乾隆粉彩中工艺最复杂的是交泰瓶和。是乾隆二十年唐英与其副手催总老格研制的。 二、选择:(每题1分,共10分,单项或多项选择) 1、邢窑的釉色有()。 A、白色 B、黑色 C、黑褐 D、褐黄 2、()是广东佛山石湾生产的一种仿钧釉陶。 A、泥钧、 B、炉钧、 C、欧窑 3、()代的龙纹为:毛发上冲或前冲,虾米圆眼,身躯细瘦,猪嘴,爪为风车状。 A、汉 B、宋 C、明 4、东晋鸡头壶的鸡颈比西晋的()。 A、长 B、短

显微镜下瓷器表面气泡研究

古陶瓷的釉中有气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有的器物的气泡特征十分明显,用肉眼即能观察清楚,形成很深的直观印象;而有的器物虽然有明显的气泡,但气泡的特征却不是很明显;也有的器物釉面无明显的气泡,甚至无气泡。 有关气泡形成的原因和变化规律,目前尚未处于探索阶段。有人认为它是由釉层中的水分子变化而来的。在陶瓷烧制过程中,窑内的高温会使釉层中的结晶水或液态水都变成气体,当釉层厚时,气态水分子被釉膜包住,释放不出来便形成为气泡。 当釉层薄时,气泡冲破了釉层,则在釉表形成无数小坑凹(麻点)。气泡的形成与器物的窑口、釉质、釉层厚薄、烧成时窑内的温度变化、窑内气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的作用 目前收藏界尚有不同说法,肯定者认为,气泡在古陶瓷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可以作为鉴别新旧和窑口的主要依据之一;否定者认为,气泡不过是釉层中的一种自然现象,气泡无规律可循,不具有区分标识的功能,因而不能作为鉴定的依据。事实上,这两种观点都不完全正确。尽管不同器物的气泡在具体形态、疏密、多少、大小及层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千差万别,有时难以用同一个标准去把握,但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同窑口或品种的器物,由于釉的原料、配方、施釉方法、釉层厚薄、烧成时的窑内气氛、温度变化等方面都大致相同,因而烧成后的器物在气泡特征方面会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这种共性和规律,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后,有时也可以作为古陶瓷鉴定的依据之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相对于古陶瓷的胎、釉、造型、纹饰等其他鉴定标准来说,气泡并不是最典型最本质的特征,气泡标准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不能无限夸大气泡在鉴定中的参考价值。对于一些釉中无明显气泡或虽有气泡但特征不典型的陶瓷种类,不宜通过气泡特征进行鉴定。依据气泡进行古陶瓷鉴定,最基本的前提在于对被鉴定对象的气泡特征要了如指掌,这种了解应是在观察、上手大量真品实物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升华,而不能只是通过书本得来的未经对照实物检验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所谓气泡特征。 历代各个窑口陶瓷气泡的特征

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二)

故宫藏宋代瓷器欣赏(二) 宋代部分建阳窑黑釉盏黑釉盏,宋,高7.5cm,口18cm,底径5cm。 器口外撇,斜壁,浅圈足。通体施黑釉,釉面呈现黑、褐相间的兔毫纹,满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黄褐色。 此盏口径较大,线条流畅,造型十分优美。虽然它的胎、釉、造型都与建阳窑黑釉盏明显不同,例如,前者胎为白色,而后者为紫黑色胎,但它仍属于建阳窑类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盏以福建建阳窑烧制的产品最为著名,烧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区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烧制。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盒,宋,通高3.4cm,口径5.2cm,底径4.8cm。 盒呈菊瓣形,子母口,平底,造型精巧别致。盖面印有密集的锦纹,纹饰模糊不清。盒里外施青白釉,施釉不到底,露胎。外底印有“蔡家盒子记”。 带铭记的盒子在宋代景德镇窑的产品中比较常见,是不同的作坊在各自产品上所作的标记,以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一般均为印在盒子外底的“×家盒子记”阳文一行款,而且“盒”均写作“合”。目前已发现的有“段、许、蔡、吴、汪、蓝、朱、徐、程、张、余、陈、潘”等13家。这种带作坊名称标记的青白瓷盒在国内外均有出土,从一个侧

面反映出当时商品竞争之激烈。哥窑碗哥窑碗,高7.5cm,口径19.8cm,足径5.6cm。 碗敞口,弧壁,浅圈足。里外满饰青釉,釉厚润如脂。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深浅不一,如网如织,深纹片呈黑色,浅纹片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纹。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宋,高15cm,口纵20cm,口横16.5cm,足纵13.4cm,足横10cm。 花盆长方体。广口委角,折沿,斜直壁,平底,四云头足。通体施天青色和玫瑰紫色釉。釉面呈现“蚯蚓走泥纹”。底有5孔,外底施酱色釉,并刻有数目字“十”。 此花盆虽小,但胎体厚重,造型古朴大方,釉色典雅润泽,边角利用微曲的弧线作过渡,有柔和舒适的美感。 花盆为钧窑瓷器中的重要品种,是当时为满足皇宫需要按照宫廷出样设计和烧成的。钧窑鼓式三足洗 钧窑鼓钉三足洗,宋,高9.2cm,口径24.3cm,足距16cm。 洗敞口,浅弧壁,外壁口沿下和近底部均装饰鼓钉一周,分别为21枚和18枚。平底,下承以三个如意头形足。外底刻有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一”。通体内外施釉,内施天青色釉,青中泛白;外壁釉色蓝中泛紫,绚丽夺目。 鼓钉洗是钧窑瓷器中常见的造型品种,这种富于装饰性的器物配以如意头形足活泼轻巧,匠心独具。此为宋代宫廷陈设用瓷。吉州窑黑釉剪纸贴花三凤纹碗吉州窑黑釉剪

钧瓷历史及其发展的调研报告

许昌学院赴禹州大宋官窑有限公司钧瓷历史发展与材料釉色调研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 【调研单位】许昌学院赴禹州大宋官窑有限公司钧瓷历史发展与材料釉色调研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 【调研指导老师】:朱聪旭、于笑寒 【调研参与人员】:胡尔康、贺钰博、张磊磊、李闪、宋焱、李凯阳、代亚威、卢强、豆保平、王朋飞、李秋兰、闫影影、周梦丹、甘家辉、刘闯、杨哲、罗美琴、陈军奇 【调研主题】:调查研究禹州神垕镇钧瓷的历史及其发展状况 一、调研背景:禹州神垕素有“钧都”之称,禹州的钧瓷,是我国五大名瓷之一,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著称。钧瓷之名,得之于禹州历史上曾经是我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都城,大禹之子启曾在这里的钧台宴会天下诸侯,举行盛大的开国典礼。由此而得名的钧瓷,它始于唐,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在这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为世人所青睐,特别是宋代以来,钧瓷一直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只能皇家使用,不许民间收藏,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之盛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钧瓷其观赏价值之高,艺术魅力之大,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 钧瓷之所以名贵,首先在于其禹州神垕境内特有的土质、水源和气候。这里既有秉乘天地之灵气的大龙山、风翅山特有孔雀岩、豆腐石、玛瑙岩、虎皮绿的名贵矿石和独特的土质,又有含自然之精华的特有的颖河水配料,再加上暖温带季风型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这样矿藏丰富的土质,由寒风的冰冻,春暖的软化,夏日的暴晒,秋雨的浸润,就形成了禹州境内独特的烧制钧瓷的独特资源。自成五色瓷土,十色釉药,所烧制的钧瓷胎质精纯,坚实细腻,釉色浑然天成,乳光晶莹,绚丽多彩,相映生辉,极富诗情画意。其次是它的“窑变无双,钧瓷无对”。谁拥有任意一件钧瓷,谁就拥有了世界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其三是钧瓷那似琴如玲的开片声,拌似纵横交错的冰裂纹络使其莹润釉质更加透活欲滴。其四是它的烧制“十窑九不成”。

中国美术史论文——钧窑

宋代钧窑瓷器探析 学生:马鹏 学号:20110551080 艺术设计(城市环境)二班 概述 钧窑为宋五大名窑之一,位于今河南禹州。因古属钧州,故名。以钧瓷钧窑着称于世,属北方青瓷系统。创始于唐,兴盛于北宋,以后历代都有仿造。"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是其最大的特点。 历史背景及史料记载 唐代已烧黑釉带斑点器物,时称“花瓷”,对宋代紫红斑点装饰有直接影响。宋代首创釉中加入适当铜金属,烧成玫瑰紫、海棠红等紫红色釉,美如晚霞。北宋后期,专为宫廷烧制供养植奇花异草用的各式花盆与盆托;钧台窑是宋代众多钧窑中最具代表性之一。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

曰‘神垕’。有土焉,可陶为磁。"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 |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而钧窑瓷是极其珍贵的,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列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所以可想而知钧窑瓷在当时的珍贵程度。 对前世的传承和后世的影响 钧瓷从唐代兴起,到了北宋初年已蓓蕾初放,赢得了信誉,倍受广大用户所喜爱,尤其钧瓷铜红釉的烧制成功,及其复杂的窑变机理,形成钧窑绚丽多彩,艳美绝伦,窑变奇特,红紫相映,更为其它窑口所不及。到了北宋末年曾一度被宫廷龚断为官窑,一方面从民间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同时又采用种种措施限制民间生产钧瓷,就连钧台窑为宫廷烧制的御用品中,除成品经挑选之后,其不合格的残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在民间流传,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对钧瓷技术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然控制越严,偷袭越甚,传播更广。所以从宋以来,仿钧之风波及全国,尤其到了金元时期,更风靡一时,近而达到复苏的程度。 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在禹州市神垕 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 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十余家。民国年间,

禹州钧瓷考察报告

2012年禹州钧瓷考察报告 2012年5月15日在我院的组织下我们09级陶艺班深入禹州进行钧瓷的考察与调研。此次考察是由我系的王静老师带队,考察的几个主要目的有:1.了解钧瓷文化与产区地文化2.了解钧瓷产业的发展状况3.各窑口钧瓷的特点4.了解钧瓷的生产工艺流程5.了解钧瓷与其它瓷区的不同点。考察为期3~4天。 第一天我们一大早就乘汽车出发,两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禹州。禹州市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文化遗迹追溯到上古时期,禹州属于应龙 氏部落领地。发祥于黄帝,昌明于大禹, 传承于夏启。与中华5000年文明史同步。 同时他还是中国的钧瓷之乡,其陶艺制作 已有1700多年历史,今天我们来的目的就 是要深入这座古老的城市寻找它,品读它 的灿烂文化。 (禹州大禹像) (禹州市地图)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禹州的钧窑遗址博物馆,钧官窑遗址博物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均为仿宋风格,青砖灰瓦,雕梁画柱,八角风铃,巍巍壮观;门楼、厢房、展厅、迎壁和钧官窑保护房与院内的草木山石、鸟语花香交相呼应。构成了庄严、肃穆、完整的仿宋建筑群,再现了北宋皇家钧窑的建筑风貌。几

年来,钧磁研究所和钧官窑博物馆对宋钧官窑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钧官窑址博物馆已经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点是集钧磁科研、博物、旅游为一体的禹州对外窗口。钧官窑址博物馆自1991年成立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20多万人次,其中有国家领导人和国内外专家、学者2万余人。钧官窑的大门向世人敞开着,现 代的钧窑人愿为 颂扬民族文化使 钧瓷这一千古名 瓷名扬天下而奋 斗。 (博物馆外景) 博物馆主要藏品是有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宋代钧瓷官窑窑炉两座及各类古瓷标本,主要标本有宋钧官窑瓷片300余片、宋元时期钧瓷民窑瓷片3000片和宋元时期青花、影青瓷片,磁州窑系白地黑花瓷片6000余片。宋钧官窑瓷片主要 釉色有天青、月白、玫瑰红、海棠红、葡 萄紫等;纹路主要有蚯蚓走泥纹、蟹爪纹、 兔丝缕等,宋元时期钧瓷民窑瓷片大部分 属碗碟罐之类,主要以天青紫斑为主,天 青、月白、豆绿色较多。(如图左) 钧窑遗址博物馆除了藏有古时的钧窑 瓷器外还有大量的现代钧瓷大师作品,他 们的作品丰富了博物馆的藏品内容,他们 的作品代表了现代钧瓷的水平。其中代表 性的钧瓷大师主要有卢广东,任坚,刘富 安,晋佩章,任星航,孔相卿。他们的 作品如一颗明星使博物馆的光环永不退 却。而博物馆记录着他们对整个钧瓷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四大名瓷与五大名窑

四大名瓷和五大名窑 四大名瓷、五大名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项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它是瓷器爱好者必须了解的。其中,五大名窑中“汝、官、哥、钧”为官窑,“定”为民窑,目前官窑瓷器件之所以涨幅高,一是因为质量精,二是因为存世量少,因此一些官窑精品如今的价格已达百万元之巨。 四大名瓷 青花瓷、珐琅彩、粉彩、高温颜色釉瓷亦称中国四大名瓷。 青花瓷被誉为“瓷国明珠”,是以色料在胚胎上描绘纹样,施釉后经高温烧成。青花瓷经久耐用,瓷不碎,色不褪。 珐琅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是唯一在紫禁城内烧制的瓷种,在历代瓷器中,珐琅彩瓷造价最贵,艺术水平最高,被誉为官窑中的“官窑”。 粉彩享有“东方艺术珍宝”的美誉。粉彩亦称软彩,画工细腻工整,有国画风味,又有浮雕感,画面充满浓郁民族特色。 颜色釉瓷被人们誉为“人造宝石”,蕴涵丰厚,光彩照人,在釉料理加某种氧化金属,经过烘烧以后,就会显现出某种固有的色泽,这就是颜色釉。 五大名窑 中国宋代瓷器生产,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 汝窑其传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贵,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官瓷胎体较厚,这是因胎、釉受热后澎湃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是北宋官窑的典型特征。 哥窑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其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 钧窑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 定窑为民窑,以烧制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 陶瓷,我们并不陌生。中国享有“瓷国”之盛誉。在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里,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

古瓷资料:清帝王堂名款瓷器!

古瓷资料:清帝王堂名款瓷器! 堂名、齋名壹般是文人士大夫的居室之名,這種風氣在清代尤為盛行。據《清人室名別稱字號索引》壹書記載,當時有據可查的齋名、室名就有數千個。清代帝王也常將自己居住的地方冠以書齋、堂名、以明其誌、抒其懷。這種堂名、齋名之風在瓷器上也有所表現。清人許之衡《飲流齋說瓷》壹書中說:“瓷款之堂名、齋名者,大抵皆用楷書,制品之人有四類,壹為帝王,壹為親貴,壹為名士而達官者,壹為雅匠良工也。”其書漢雲:“稱堂、稱齋者,親王、親貴、達官、名匠皆有之,若稱書屋、山房者,稱珍藏、珍玩、雅制、雅玩者,親王達官有之,而帝王無是也,故此類款,概謂之稱家款。”據耿寶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鑒定》壹書中對清代瓷器的不完全統計,屬於堂名款壹類的瓷器有250多種,但是在這些堂名款瓷器中,哪些屬於帝王專用之瓷,文獻中卻很少記載。帝王堂名款瓷器出現的時間較早,在宋代定窯、汝窯、鈞窯瓷器上就有“奉華”、“慈福”、“德壽”等銘文,主要是宋室宮殿之名。歷代帝王都有自己的堂名款瓷器,也往往用壹些典雅的堂名、齋名書於瓷器上,在傳世品中這些瓷器占有壹定比重,只是目前很難與文獻記載相對應。關于清代帝王的堂名款瓷器,《飲流齋說瓷》一書有少量論述,其曰:“乾隆有彩華、彩秀二堂,皆內府物也,雍正為東園、

文石山房;雍乾間為紅荔山房;乾隆為友棠咨硯書屋、瑤華道人;道光為十硯齋。”但是《飲流齋說瓷》中的這些記載究竟依據的材料是什麽?他所記載的堂室是否確有出處? 這些堂室是否均為帝王所有?據目前筆者所掌握的資料看,帝王的堂名往往與帝王的活動範圍有關,其中大部分應在紫禁城宮中或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等地行宮內,目前能夠確切查有出處的帝王堂名款瓷器有以下幾種:“中和堂”款瓷器:中和堂为圆明园内建筑,康熙皇帝曾在此居住,传世品中书“中和堂”款器物,主要为青花釉里红器,有盘、碗、碟、盆等,纹饰多为山水人物图。“中和堂”款中又有“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十年,公元1672年)、“康熙壬子中和堂制”(康熙十一年,公元1673年)、“康熙癸丑中和堂制”(康熙十二年,公元1674年)、“中和堂制”等不同款识,分别代表不同时期中和堂款瓷器。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以康熙时期堂名款瓷器居多,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帝王及王公贵戚们的兴致所致,另一方面也与康熙初年颁布禁写年号的告谕有关。《浮梁县志》记载,“康熙十六年,邑令张齐中,阳城人,禁镇户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朗金閣”瓷器:“朗吟閣”為雍正皇帝登基前為雍親王時在圓明園中的居所,“金”跟詩的吟是通假字,“朗吟閣”又稱“朗金閣”。瓷器上書“朗金閣制”器物有鬥彩杯、鬥彩碗、白釉花澆、天藍釉僧帽壺、藍釉盤、藍釉碗、白釉碗、匜等。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