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秀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展示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图片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主预习】

展示曲阜三孔的图片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

人。

(学生讨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学说是什么?

(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提出仁的学说。)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则

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

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思想家老子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三)百家争鸣

学生结合课文及课见图片,总结了解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合作探究】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你最喜欢的是哪家的学说?为什么?

2、哪家的学法更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

3、如果你是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应该如何治理学校、班级?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以学生为主总结各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主要思想,完成表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导入新课】家乡美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和鲁国,那么我们济宁地区属于哪一个诸侯国呢?(鲁国)济宁有哪些称号呢?(孔孟之乡、礼仪之邦) 我们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今天,让我们回到春秋战国那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去追寻圣人的足迹,去品尝思想文化的争鸣盛宴! 解读“学习目标”。 (一)智者老子:自主学习 师:孔子如此伟大还经常向一个人请教问题,孔子说他是能上天入地的人,他是谁呢?老子是神话传说中太上老君的人物原型,是春秋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简单了解一下。 请大家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人物名片”——老子 (二)圣人孔子 【合作探究】 1、大思想家孔子 师:孔子为什么称为大思想家? 生答:因为他创立了儒家学派。 提问:儒家思想是一个很大的思想体系,包括很多方面,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生答:是仁和礼。

教师一边利用课件,一边解释“仁”:“仁”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大家猜猜看,“仁”字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总结)“仁”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用孔子的话解释,仁最根本的含义是“仁者爱人”。当然,这里的“爱人”不是我们现在平常说的男女之间的爱,而是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社会人群要互相敬爱、谦让,和谐相处)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提问:孔子所说的礼是指什么呢? 生答: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使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要符合社会规范) 师: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不仅对普通人要求,对统治者也提出了要求,在政治方面孔子有什么主张呢? 生答: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 师:孔子有这样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但他当年周游列国十四年,积极推行其政治方案,为什么还不被统治者采纳呢?(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 ①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②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对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他们的需要。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秀教案范文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秀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展示各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图片进入新课的学习。 【自主预习】 展示曲阜三孔的图片指导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内容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活动):请给孔子先生做一个名片,那我们该如何介绍呢?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世界历史文化名

人。 (学生讨论):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学说是什么? (主张恢复西周的奴隶制度,提出仁的学说。) (讲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最高的道德准则 什么是仁?包含一切美德 仁者爱人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苦役和任意刑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思想家老子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并指导学生归纳出以下内容:老子是春秋时期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一书。 由教师或学生讲述塞翁失马的故事,通过对失马、得马、伤人到避战祸的关键内容的分析,体会到老子思想中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 (三)百家争鸣

第8课 百家争鸣(表格式)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8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建议】利用教材文字,学习老子思想及其政治主张,利用故事等形式加深理解;利用材料研读和孔子的其他言论,学习孔子的思想、政治主张和教育、文化成就;利用教材内容和其他材料,比较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学习“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争论的内容和作用;结合现实,感受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导入新课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 上面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的评价,他为什么给予这些思想家这样的评价?这些思想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老子 1.图片展示:老子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集中在哪一著作中?

3.教师补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图片展示:孔子像 2.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是主张以礼治国,即是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二是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并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贴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三是要求实行德政,反对苛政,主张爱护百姓,并以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思想主张、孔子和儒家学说;知道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思想。理解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2.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通过阅读课文编制表格,增强阅读能力,学习制表的基本方法。 3.学习孔子的教育成就,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对儒、道、法代表人物思想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思想、尊重别人意见的个人素质和勇于创造的探索精神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家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和主张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学术领域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让我们走进第8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 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主张无为而治。代表作:《道德经》。 2.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 解释:福与祸相互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 这反映了老子的什么思想?大家知道什么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问题。 《塞翁失马》的故事 在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有匹骏马无故逃跑到胡人那里去了。人们都对他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 百家争鸣教案

第八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1.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成就;掌握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思想及代表人物。 2.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的学习,引导学生评价孔子、老子的思想观点及孔子、老子本人。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历史与本课思想史的联系,初步形成历史的整体观。 4.对于孔子的教育成就及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通过让学生看书,归纳掌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及教育成就;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掌握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 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分布的图片 教师:老师今天带来一幅图片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来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这幅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或者说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1:孔子学院分布的范围很广 学生2:孔子的影响力非常大 教师:是的,孔子的思想影响力非常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

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为何我们要回首2500年,去学习孔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老子 出示老子图片和问题 老子什么时期的人?哪个学派创始人?主要思想是什么?主要著作是什么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顺应自然,事物有对立面,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孔子和儒家学说 思想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一、老子(重点) 1. 地位: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 2. 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老子像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重点) 1. 生平: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年轻时做过小吏,后收徒办学,成为知名学者。中年后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

2. 思想 “仁”的思想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礼”的思想 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孔子像《论语》书影 材料研读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你认为孔子倡导的“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是对现实政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而设计出来的一项治国方案。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

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因而受到历代政治思想家的高度重视,对稳定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秩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了必要的思想资源。如今我们既讲以德治国,也讲依法治国,法治德政都是手段,两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3. 成就 教育: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文化:孔子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4. 地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百家争鸣 1.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影响最大。 2. 代表(重点)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精品教案

《百家争鸣》 教材分析 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学术自由,思想空前繁荣,形成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学说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体系,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尤以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为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同学们,下面是一个字的古汉语解释,你能猜出来是什么字吗? ①婴儿;②孩子;③儿子或女儿;④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⑤泛指人; ⑥特称孔子;这个字呢?就是子,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常用到第四种“对人的尊称”,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很多思想家,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为“子”,今天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学习诸子百家的思想,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讲授新课 (一)百家争鸣 (1)教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发明和推广,生产力水平提高。这引起了经济、政治方面的巨大变革,也带来了社会秩序失衡、战争频繁等许多问题。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8课《 百家争鸣》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各家学说:‘指导学生用图表、归类等方式自学,掌握利用图表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列表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启发学生、教育学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难点: 通俗讲解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苛政猛于虎”的故事;“塞翁失马”的故事;课文相关内容的文字资料;PPT课件。 教学基本过程:

导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学术思想空前繁荣,空前自由和活跃。各家学派为了让统治阶级接受自己的主张,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观点。因此把这一时期的这些学派称为“诸子百家”。你知道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吗?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感知理解 一、老子 1.老子生平。请同学们从课本的描述中,概括老子生平的基本内容。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人。他做过周朝的史官,掌管王室的藏书,知识非常渊博。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很多问题,而且对他评价很高。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有著作《道德经》(又名《老子》)留世。 2.从《道德经》看老子的思想。 (1)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把关于老子思想的描述找出来。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等;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2)讲解:老子的思想,主要通过<道德经》反映出来。《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和无为。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子的这种思想会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不会。因为诸侯争霸靠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如果在当时主张清静无为,那就会被别国吞并。因此,老子的思想不会受到当时统治者的重视。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 【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班级学生书法作品《百家争鸣》,百家是指哪些学派,争鸣又是什么意思,百家争鸣是一场什么运动,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讲授新课 一、老子 同学们谁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请他讲给大家听一听。学生讲述故事《塞翁失马》,这个故事里包含了一个俗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翁丢失了马,哪里知道就不是福气呢?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好事可能变坏事,坏事可能变好事。你能举出学习或生活中的一个例子吗?考试考好了骄傲,不认真努力,结果下次考试就考差了;后来认识到自己的自满,虚心学习,又考好了。(生) 看来古人的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老子还有哪些观点,在治理国家上他有什么主张? 万物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其自然。(生)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生) 西方学者说世界有三个圣人,一个是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另一个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还有一个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你知道人们为什么尊称孔子为〝圣人〞,称他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有哪些主要的历史贡献呢?让我们首先来认识孔子。(过渡)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走近孔子,了解生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 历史 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老子及其思想;孔子“仁”的学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文化的贡献;战国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通过“献计献策”的方式,运用知识培养想象探究和表述历史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弘扬传统文化;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孔子的儒家思想和教育、文化成就 难点:掌握诸子百家及其思想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大变革,即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逐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的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社会的大变革使得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变革发表不同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学术思想领域有那些成就?出现了哪些怎样的繁荣景象? (二)、讲授新课: 一:老子 1、老子简历: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孔子曾经亲自前往周都洛阳,专门拜访老子,向老子请教“礼”。老子先让孔子谈了谈对“礼”的了解和看法,然后告诫孔子:“你所说的这些,他们的人都已经没了,骨头大概都已经烂了,只有他们说的话还存在。作为一个君子,遇到明君就出仕做官,遇不到明君就如蓬草一样随遇而安。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深藏起来,表面上好像没有货物一样;作为一个君子,他有高尚的品德,表面上却笨笨的,像个傻子一样。去掉你身上那些骄人的气息和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8课 百家争鸣 教案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8课百家争鸣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老子、孔子及其他思想家的主张,掌握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记住百家争鸣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2.列表比较诸子百家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情景剧表演切身体会各学派的主张。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树立良好的学风,敢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的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有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出现了怎样的繁荣景象? 一、导入新课 利用《论语》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 说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概括其共同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

成。 3.初步认识孔子的历史地位,感受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重要意义。 三、自主学习 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老子 学派: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__道家__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顺应自然_;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相互转化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无为而治”。他的学说集中在《_道德经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2.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_仁__”,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以德治国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有教无类__”,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_道德教育和__文化知识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影响:孔子是_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__论语__》一书。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百家争鸣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_百家争鸣__”。 四、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归纳“百家争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墨子: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民互爱互利;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2)孟子:儒家的代表,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七年级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目标】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哲学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孔子那里读到一颗爱心,构建和谐; 在孟子那里读到一股正气,平治天下; 在墨子那里读到一腔热血,救助苦难; 在韩非那里读到一双冷眼,直面人生。 ——易中天 上面是著名学者易中天对春秋战国时期几位思想家的评价,他为什么给予这些思想家这样的评价?这些思想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问题,我们来学习第8课《百家争鸣》。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老子 1.图片展示:老子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老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学说集中在哪一著作中? 3.教师补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后期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的史官,管理王室的藏书。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目标导学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图片展示:孔子像 2.孔子的政治思想 一是主张以礼治国,即是加强道德规范的约束,以恢复周礼来维系社会秩序;二是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爱护,并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统治者则应体贴民意,爱惜民力,这样社会才能和谐;三是要求实行德政,反对苛政,主张爱护百姓,并以德来教化天下,人民才能心悦诚服。 3.孔子的教育成就: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教学设计

《百家争鸣》 第一课时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

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同时将有关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同学们还记得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吗?——(众答:儒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1) 第8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老子与《道德经》;孔子的思想《论语》;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制作知识卡、观点辩论、图表归纳、小组竞赛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了解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扩展思想、古为今用,增强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老子与《道德经》;孔子的思想 难点:百家争鸣的影响与意义 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学生每天通读的《弟子规》导入 (课件出示《弟子规》总序:“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同学们每天读第子规,你们知道这个圣人人指的是谁吗? (学生回答:孔子)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各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生活热点切入,过渡自然,理解课程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自学教材 [教师过渡]请同学们带着下面三个问题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1.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2.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主张各有哪些? 3.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的思想各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熟悉内容。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个別答疑。这些问题在书中都能找到,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读书,完成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任务。

梳理基础知识如下: 1.老子的思想主张 (1)思想主张: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政治主张: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3)老子的著作:《道德经》 2.孔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主张 思想主张: 面对当时社会的混乱,孔子在政治上提倡恢复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行提出“仁者爱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教育主张: 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 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的思想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他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修生活,提倡节俭。 韩非: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课标要求,整合教材,提出问题,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学教材。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カ、阅读能力,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二)合作交流 [教师过渡]通过阅读教材,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初步的了 解。接下来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进行进一歩的学习了解。请同 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讨下面的问题。 1.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今天有什么借 2.结合《论语十则》,说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 习有 鉴意义? 些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教案 新人教版

《百家争鸣》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教学难点】 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是一个称霸争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图强的时代。这一社会现实付诸于意识形态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又成为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各个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从而带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发展的黄金时代! 二、新课学习 (一)老子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教师:老子是什么时期的人物? 学生:春秋时期 教师:老子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学生:道家学派创始人。 教师:老子政治上的主张是什么? 学生:“无为而治”

教师:老子在思想上主张什么?思想精髓: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主张遵循自然规律,反对强做妄为。多媒体展示图片 教师:老子的朴素的辨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而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教师:老子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找出你所知道的事物对立面相互转化的事例或理论? 学生:有——无难——易长——短高——低大——小强——弱动脑筋:老子主张以柔克刚,相传老子曾经张开嘴让弟子看,然后对弟子们说: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还在,想一想,老子的话竟是什么意思?他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主义社会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学生:(1)老子的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辩证看问题的思想。 (2)我认为有用。 (3)它使人认识到,什么事务都不是绝对的,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貌似强大的人可能会被弱者打败,看起来聪明的人可能一生无所作为,平凡的人出于努力可能就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 (二)孔子 教师播放孔子视频 教师:在书中找出重点内容 教师:孔子是什么时期的人物? 学生:春秋晚期 教师:他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 学生: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师:他主张什么思想? 学生: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教师:孔子有怎样的成就? 学生: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培养出的学生有3000多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被称为“孔门七十二贤”。 教师:孔子的教学思想是什么? 学生: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教师:有什么著作? 学生:学术著作:《论语》(由其弟子整理) 多媒体展示孔子图片及居住图 教师:山东省曲阜县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现存建筑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面积327.5亩,南北长1120米,东西宽200米。(多媒体出示图片) 教师:“苛政猛于虎”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状?孔子的在这方面的理想是什么? 学生: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减轻剥削,主张行德政,省刑罚,反对暴政虐民。

[七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教案]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教案]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 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初中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要想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做好教案是离不开的!所以,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百家争鸣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以及他的主要思想主张。 2.掌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及他在思想、教育领域的重要成就。 3.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4.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概况及影响。 【自主学习】 一、老子 1.概况 (1)春秋后期_______人,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他的学说被集中在《______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2.思想 (1)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_____。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_______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人物简介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_______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2.思想核心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 3.治国主张 (1)主张以_______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_______,体察民意。 (2)反对_______,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_______,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4.教育主张 (1)创办_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 (2)在教学中,注重_______和_______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5.文化成就 孔子的文化贡献:___________。 三、百家争鸣 学派姓名时期思想主张著作 儒家孔子 孟子 道家老子 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韩非子 兵家孙武 【合作探究】 1.材料一“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 材料二“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择可劳而劳之;薄赋敛”。 材料三有一天,孔子去齐国,路经泰山,见一妇人在坟前痛哭,他叫住学生子路去询问, 得知是苛政逼得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亲人又被老虎咬死,既然这样,他们仍不愿返回故乡。孔子感叹:“残暴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呀! ”。 (1)依据材料一回答:孔子提出什么思想? (2)依据材料二,孔子对“仁”做了哪些具体的阐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质教案

《百家争鸣》 第一课时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同时将有关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同学们还记得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吗?——(众答:儒家) 对,那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儒家这一学派,还有其他派别吗?——(众答:有)对,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春秋战国乱纷纷,诸子百家闹哄哄”,大家可以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到春秋战国的哪两种局面?——(学生:乱,闹)那在这样一个乱纷纷的时代里,诸子百家们到底在闹什么?诸子是谁?百家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在今天的新课《百家争鸣》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6页。 二、进入新课: 知识模块一可以采用教育论坛。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二可以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老师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反对苛政的,在他的思想中,就有仁政的内容。那么,孔子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 (一)老子 自主阅读课本P36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