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理公开课教案

地理公开课教案

地理公开课教案

教案概述:

本次地理公开课将以《地球与地理》为主题,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理要素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并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互作用。

3. 理解地球的外部特征,包括大陆地壳变迁、地貌类型和气候分布等,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

2. PPT制作:准备一份包含地球概念、地理要素以及地球内外部结构的PPT,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 视频资源:准备一些与地球相关的科普视频,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地球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地球与地理》。

2. 师生互动:提问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

位置等。

二、地球的基本概念(15分钟)

1. 展示PPT,介绍地球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位置等。

2. 激发学生兴趣:播放相关科普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的特点。

三、地理要素的介绍(20分钟)

1. 通过PPT,介绍地理要素的概念和分类,包括自然地理要素和人

文地理要素。

2. 以图片和实例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思考地球的各个要素在地

理环境中的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地球的内部结构(25分钟)

1. 结合PPT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它

们的特点和相互作用。

2. 利用实验及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组

成和运动规律。

五、地球的外部特征(25分钟)

1. 展示PPT,介绍地球的外部特征,包括大陆地壳变迁、地貌类型

和气候分布等。

2.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不同地貌

类型和气候分布的图片和案例。

六、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5分钟)

1. 介绍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包括环境污染、资源开发等。

2. 激发思考:提问学生人类活动可能对地球造成的影响,并引导学

生在小组内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总结与延伸(10分钟)

1. 总结本堂课所学内容及要点。

2. 提出延伸问题: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地球和地理的相关知识,并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地理公开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概念、地

理要素以及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

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在

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氛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和学生引导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这样的公开课教学设计,学生们对地理知识有

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七年级地理下册鲁教版】

《“白山黑水”——东北三省》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东北地区的总体自然地理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举例说明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尤其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冷湿的气候。 【教学难点】 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1.【地理探索】长白山脉; 2.【活动设计】归纳东北三省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3.【地理探索】林海雪原。 教学资源 制作PPT所需资源。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多媒体哈尔滨冰雕展视频。

教师:哈尔滨位于我国什么地区?为什么哈尔滨的冰雕闻名遐迩? 学生:东北地区 教师:通常所说的东北指的是我国的哪几个省份? 学生: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的东北三省。 【新知讲解】 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位置范围 多媒展示“东北三省地图”,学生读图,回答问题。 问题:说出东北三省在中国的大致方位?大致的经纬度位置?包括哪三省?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引导。 (1)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 (2)大致位于38°N~53°N、118°E~135°E之间,所处纬度较高。

(3)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 2.地形与河流 多媒体展示“东北三省”地形图。 学生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东北三省有哪些主要地形区? (2)东北三省有哪些主要的河流? (3)如何描述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归纳: (1)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区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以及东北平原,地形结构呈“马蹄形”。其中,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2)主要河流有:黑龙江、松花江、嫩江,还有中朝边境的界河图们江和鸭绿江等; (3)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呈现“山环水绕”的特点。 教师:“白山”“黑水”分别指什么? 学生:“白山”——长白山;“黑水”——黑龙江。 多媒体展示“东北平原景观图”。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7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不能死扣教案,把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压下去。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

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地理课微教案模板(共14篇)

地理课微教案模板(共14篇) 第1篇:初中地理微课地图方向的教案地图方向的判读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学会判读不同地图的方向 2、过程和方法:判读不图地图的方向,建立起学生读懂地图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空间思想能力【教学着重】:地图的方向判读【教学难点】:经纬网地图方向的判读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通过学校的平面地图上来描述学校的食堂楼位于教学楼的什么方向呢?要要正确的判断地理事物的方向我们必需要学习地图的另为一次重要的要素——方向 【讲解新课】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地图,(插入ppt)在这次地图中我们能够看到有一次方向标,这种有方向标的地图,我们要依据方向标来确定方向,方向标的箭头指示正北方【活动】完成学习卡第一题 【讲解新课】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这样的一张地图,(插入ppt )在这次地图中我们没有看到方向标而是看到有经纬网,这样的地图我们怎样来确定方向呢?前面的章节我们了解到了经纬线是可以指示方向的,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所以有经纬网的地图了我们要根据经纬线指示的方向来确定该地图的方向。【活动】完成学习卡第二题 【难点知识的处理】注意如果经纬网是倾斜时候的处理【新课讲解】如果同学们拿到的地图既没有方向表也没有经纬网,就像我们现在看到这幅地图,(插入ppt)我们怎样来确定方向呢?在这种情况下呢,我们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插入ppt)进一步我们可以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次方向。【活动】完成学习卡第三题 【总结】地图方向的判读,我们就讲完了。我们来小结一下刚才讲的知识点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示正北方。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来定方向 既无指向标有无经纬网的地图: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教学效果的预计】:我要通过简单地图来描述几种确定地图方向的方法。学习每一种判读方法的时候,插入练习题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最后的总结可以再一次加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教学反思】 第2篇:微课教案古诗文阅读中的互文修辞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曹晓玲 授课时间:2016-4-21 教学目标: 1、复习初中至高中阶段古诗文中所运用过的互文修辞手法。 2、理解什么是互文,互文有几种形式。 3、积累古诗文名句并理解其含义和意境。 教学着重难点: 1、着重是互文修辞的判断和理解,如何运用此知识解释相关的诗文。 2、难点是区分对偶和互文两种修辞的不同。 教学方法: 朗读、讲授、讨论、实践 教具: 教案、PPT、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我们的古诗文阅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如:比方、拟人、对偶、夸张等等。

七年级地理下册公开课教案4篇

七年级地理下册公开课教案4篇 ,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下册公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中存在着许多地理之谜、地理问题。 2、通过联系实际,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经济建设、社会文化等方面离不开地理知识。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注意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动态的地理知识和发展中的地理知识。 2、通过熟悉我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提高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情感目标 1、教师通过丰富的图片、生活实例及愉快、融洽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今后的地理课产生一种“企盼心理”。 2、通过了解地理与世界各地风土人情的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地理学习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理学科,培养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兴趣。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及风土人情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法 教材准备 搜集一些有关沙漠、海洋、山峰、南极、四季景观、风土人情、日常生活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人们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样的词句来称赞一个人的博学多才、知识渊博。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它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 二、课前热身 欣赏所搜集的图片,并让学生讨论:地理到底研究什么内容我们耳边有哪些地理问题呢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初步知道地理学方面的内容以及身边的地理知识,那么地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人文环境等有何密切联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一问题自学课本内容。 2、四边互动 互动1: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地方沙漠茫茫为什么昔日的海洋如今变成了世界最高山峰为什么酷寒的南极大陆沉睡着万顷煤田为什么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吗……这都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你能解答这些是为什么吗这也都是大家心中的地理之谜。本节课我们无法一一解决,需要留等以后学习中逐一了解。 (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就在身边,而且有许多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互动2: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有何关系(可以进一步熟悉自己生活的环境、懂得确认方位、知道天气与气候,了解世界各地的基本情况,进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互动3: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等许多方面,那么地理与我们的工农业生产有何联系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工业生产也要考虑生产运输等方面的条件。) 互动4:展示千姿百态的风土人情,并提示风土人情指的是文化艺术、宗教

人教版八年级的地理课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的地理课教案5篇 人教版八年级的地理课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

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相关内容及教材中所配的各种图表,对一些重要的知识划起来;再结合教材完成学习资料中的导学练习。 ③要求: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13分钟左右) 学生按要求进行自学,完成导学练习。 教师巡视,督促个别学生进行自学,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在预习情况,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做好准备。对一些速度快的学生,特别是对一些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表扬与鼓励,催促一些较慢的学生抓紧时间。 布置一些已完成任务的学生思考:青藏地区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工农业、交通等各种地理事物的特色是什么,它们之间有无联系 [教师精讲](18分钟左右) 1、结合板图,让学生指出本区的位置和范围,特别是本区重要的界山。 2、面积、人口、民族与宗教的内容,由几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面积、人口占全国的比例,得出本区特点:地广人稀。多媒体展示本区的一些宗教图片,如雄伟的布达拉宫、信徒朝圣的景象等。 3、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交等生产、生活情况,主要通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其内在关系,教师用知识网络图的形式逐一展现;并在板图中由学生指出相关地理事物,如: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指的是哪三条江,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青藏铁路、中尼公路等。同时,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资料,如青稞、藏民生产、生活的场景、牦牛、青藏铁路沿线风光等。 课后小结 结合学习目标,将板书中的划线部分内容删除,让学生一起再填一遍,进行

初中地理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

初中地理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优秀3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次为您整理了初中地理教案【优秀3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初中地理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置(海陆

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2. 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二、地形特点 1、岛国——四大岛为主体 2、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3、山地地形为主---多火山、地震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初中地理教案篇二 河北省 教学目标: (1)了解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认识美丽壮观的新唐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爱我家园,建设家园"的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大家都学过历史上的"战国七侯",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你们知道当时赵国和燕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吗?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三站:"燕赵大地"--河北省。

初中地理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4篇

第1篇初中地理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自然环境的特征 【教学难点】1.教材中指出的重要地名及其位置的记忆 2.西亚北非热带沙漠广布的原因 【教学用具】西亚北非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课件)阿拉伯民族服饰图、石油产区景观图、撒哈拉沙漠景观图(提问)这三幅图表现了世界上哪个地区的地理景观? 西亚和北非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块神秘的土地。 (讲授研讨新课)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开篇,讲解教材将西亚、北非合为一个地区的原因。 (提问)根据同学们的日常获得的知识和刚才提供的图片,能不能说说有哪些国家属于西亚和北非? (>课件展示)西亚北非政区图 引导学生先在地图中确认西亚北非的范围,然后依次找出主要国家并进行填图练习。 (教师演示>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西亚北非政区图 (提问) 1、西亚北非从纬度位置看,大体在多少纬度之间?属于什么纬度地区?哪一条重要纬线穿过本区?从他的纬度位置来看,它应该以何种温度带的气候类型为主? 2、西亚和北非周围面临哪些海洋?其中海有几个?大洋有几个?里海是不是海? 3、本区有哪些主要的海峡? 4、西亚、北非分别属于哪个大洲?除了这两大洲之外,周围还紧邻哪个大洲? (引导学生在图中依次找出并进行填图练习,注意大洲之间的界限) (/Article/Index.html>总结)西亚北非的位置极其特殊,有人将其概括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 (启发式提问)西亚北非一直是一个不稳定的地区,从古至今发生了多次战争,这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它的地理位置重要,使得很多强国都想控制这个地区,以便从中获利。那么,它的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课件展示)丝绸之路、苏伊士航海线路图、土耳其海峡图 (学生讨论)注意在讨论过程中思考下列问题: 1.印度洋通往大西洋的航线最便捷的路线; 2.俄罗斯及中亚各国想通过黑海进入地中海必须经过哪个海峡?) (讲解)陆路——有铁路、公路通三大洲。 航空——由我国飞往东非、北非、西欧,都经过新疆、西亚。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形》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国的地形》优质课教案、教 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中国的地形 1.熟悉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2.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 3.能够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壮丽山河,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5.通过研究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 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上课前开始播放视频《中国地形地势歌》(小苹果版)。伴 设计意图 引起学生注随着优美的歌曲,我们进入今天的研究主题《中国的地形》。意,同时与本节 所学内容密切相 关。目标展示研究目标 1.识记我国山脉的走向与分布,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 明确进修目 标,增强进修的针 对性,有利于提分布与特征。2.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 高课堂效率。特征。3.学会分析地形对中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 的地形、 地势特征 多媒体: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势图”、我国各类利用图片地势类型面积占全国的比例饼状图,让学生总结出等资料,让学生“地势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阔”的结论。

通过资料自主 N)”引导学展示“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沿32° 进行归纳,提生总结出“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结论。高学生读图能展示“中国地形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找 力。出三级阶梯的主要界限。 问题承转过渡: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对地理环 问题 探究 问题探究有境和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多媒体:展示探究的问题。 要求:以组为单位讨论,并记录讨论成果。 提问学生回答讨论的成果。 助于提升学生利 用所学知识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多媒体:展示正确答案,教师并点拨更正补充。 中国地势意义:水汽输入、水运沟通、水能丰富(即 三水”)

《自然特征与农业 (南方地区)》示范公开课教案【七年级地理下册鲁教版】

《自然特征与农业》(南方地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运用南方地区的地形图,找出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地理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读图说出南方地区的范围; 2.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对生产的影响。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堂引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欣赏一组美景。 多媒体展示南方地区的红土地、芒果园、江南水乡、水田、桂林山水、三亚海边图片,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教师:你知道刚才我们一起欣赏的美景位于我国的哪个区域? 学生:南方地区 过渡:对,我国南方地区,山清水秀,物产丰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新知讲解】 一、气候湿热的红土地 1.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多媒体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和“南方地区政区图”。 学生读图,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问题:

(1)说说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南方地区包括哪些省、市、自治区? 学生交流讨论,个人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价,做出总结: (1)南方地区大致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东海和南海。 (2)南方地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省级行政区的全部或大部。 2.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 多媒体播放“动画类:南方地区的地形”。 教师:请问南方地区地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总结: 南方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位于第二、三级阶梯。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是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分布有面积较大的平原和三角洲。 南方地区地形图

高中地理课优质教学设计5篇

高中地理课优质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地理课优质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课优质教学设计1 一、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本节知识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课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解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性移动规律,为后面课时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第二章中重要的一节,本节内容在第二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全球大气运动的规律需要在前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运用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原理、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的关系等知识来分析,而后面的气候类型的判断则也需要由全球大气运动规律的知识来分析。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因此三圈环流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以免死记硬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由于九年级地理课程开设的缺失,基础较差,同时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化繁为简,层层推进,加强讲解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三、教学目标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公开课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掌握由气压带、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及特征。(综合思维) 2.联系生活感受,理解气候形成的影响因素。(综合思维) 3.结合观察自然景观,分析气候对自然景观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1.影响降水 (1)低气压带的影响 低气压带控制―→(2)高气压带的影响 高气压带控制―→2.影响气温 暖性高压控制冷性 (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高低纬间的气流运行影响 ⎩⎨⎧低纬―→高纬:气温变低,降水较多高纬―→低纬:气温变高,降水较少 2.海陆间的气流运行影响

⎩⎨⎧海洋―→陆地:水汽充沛,降水较多陆地―→海洋:水汽稀少,降水较少 3.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影响:气候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 4.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三)气候与自然景观 1.影响原理 气候类型不同―→―→形成不同 自然景观 2.典例 (1)撒哈拉沙漠地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荒漠景观。 (2)我国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常绿阔叶林景观。 (3)塞伦盖蒂和马萨伊马拉: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分明―→草原南北枯荣季节相反―→食草动物迁徙景观。 每年6~9月,东非的塞伦盖蒂草原保护区的青草被逐渐消耗,食物变得越来越少。为了食物,草原上的动物会长途跋涉3 000多公里北上,上演地球上最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场面。数百万动物大军碾过茫茫大草原,场面壮观,声势浩大。当到达终点之后,由于气候的变化,短短两三个月之后,这支食草野生动物组成的远征大军将再次不辞辛苦地追寻青草返回塞伦盖蒂。 问题1(综合思维)东非高原上的动物为什么会有季节性迁徙的特点? 提示:这里为热带草原气候,一年中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变化,草原上植被存在枯荣的季节性变化,导致大量食草性动物为寻求充足食物而发生季节性迁徙。 问题2(综合思维)当大量食草动物离开塞伦盖蒂大草原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判断此地受何控制? 提示:该地正处于干季,降水稀少,应受东南信风带控制。 问题3(地理实践力)推测塞伦盖蒂草原的气候成因。 提示:干季时受东南信风带控制,湿季时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归纳提升]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在单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其终年气温和降水较稳定,季节变化小,分析如下表所示: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公开课教案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分析地域差异产生的原因。(综合思维) 2.结合图表资料,掌握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特点与表现。(综合思维) 3.实地考察,了解地方性分异的特点及原因。(地理实践力) 【教学重难点】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一)地域差异 1.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 (1)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2)地域外部条件 2.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规模有大有小。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1)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①特点:自然地带横穿整个大陆。 ②主要自然地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2)中纬度地区 ①特点: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②主要自然地带: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针阔叶混交林带); 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1)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海拔的变化。 2.形成基础:水热状况差异。 3.分布特点 (1)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 (2)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是一首描写北方边地奇丽风光的乐府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雄奇豪壮的边塞诗,开篇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的情形。 问题1(区域认知)敕勒川所在区域的自然带是什么? 提示:温带草原带。 问题2(综合思维)造成诗中两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海陆位置的不同。 问题3(综合思维)两地区的景观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哪一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归纳提升]主要的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受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影响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在水平方向上虽存在地域分异,但又呈现出

小学社会教案:《地理游戏》公开课教案

小学社会教案:《地理游戏》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 了解地理知识:通过地理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观念。 2. 培养合作精神:通过团队合作的地理游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通过地理游戏的探索和互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学生地理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2. 小组合作的培养和提高。 三、教学准备 1. 地理游戏相关的教具和素材。 2. 团队合作的任务卡片。 3. 学生所需的研究材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疑问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的重要性和乐趣。 2. 游戏环节(15分钟) 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地理游戏,游戏内容可以选择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例如地理知识的问答、地理名词的串联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3. 总结分享(10分钟) 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游戏中学到的地理知识和合作经验,引导学生总结并归纳游戏中的重要观点和问题。 4. 拓展延伸(15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教学需要,进行与地理游戏相关的延伸教学,深入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回顾学生的研究收获,并鼓励他们继续发展地理兴趣和能力。 五、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游戏环节中的表现、分享和拓展延伸阶段中的参与程度和研究成果,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方面。 六、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为下一次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以上是《地理游戏》公开课教案的简要内容,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祝教学顺利!

《欧洲西部》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地理人教七年级下册】

《欧洲西部》教案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形图,归纳欧洲西部的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 2.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欧洲西部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影响。 3.举例说出欧洲西部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教学重点】 运用地形图,归纳欧洲西部的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畜牧业生产的关系。【教学难点】 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说出欧洲西部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影响。 二、教学策略 这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为了落实本节的教学内容教材选择了欧洲西部的位置与范围、经济发展特点与地位,畜牧业发展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旅游业发展的自然与人文条件等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第2课时的内容,“现代化的畜牧业”突出了畜牧业生产与当地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是分析本地区人地关系的一个切入点。“繁荣的旅游业”不进例举了欧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胜地,重点还在于利用这些旅游胜地作为例子,说出本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本节课以新冠疫情对英国伦敦市民日常生活影响为导入,引导学生去思考欧洲西部的饮食结构与中国差异较大的原因,从而了解欧洲西部的畜牧业;同时模拟探究农产主选址,探究欧洲西部农业生产(畜牧业)与当地地理条件(欧洲西部的气候、地形条件)的关系,突出人地关系;再通过欧洲西部《牛奶加工流程一体化》视频,欧洲西部畜牧业生产的两个突出特点:产值高、机械化程度高。旅游业是欧洲西部的一个特色,同样以疫情影响下,欧盟寻求重启旅游业为导入,展示“2017年国际旅游人数分布饼状图”与“2017年国际旅游收入分布图”,较为直观地说明了欧洲西部是国际旅游业最发达的地区;紧接着分析了欧洲西部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展示了欧洲西部引人入胜的旅游景观,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流程

《中国的地形》公开课教案

中国的地形 朱行园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比较笼统。虽然提起来并不陌生,但是让他们具体谈一谈,就说不出太多的东西。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生活阅历较浅,因此,应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教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 2.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3.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4.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 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地理事物内在的联系、以及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的情感。 2.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三、学法指导 多媒体演示法、列表比较法、启发法、图示分析法、演示法 四、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山脉纵横交错。 (二)难点

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三)解决办法 借助于录相、地形图、动态地图、教具等教学媒体,使学生弄清楚我国的地形特征和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突出本节的重点内容等教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提出假设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以达到解决“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一教学难点的目的。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组织学生演示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利用动态地形图让学生更好的认清地形位置;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媒体演示】录像《三国演义》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 【导人新课】歌词中哪一句表示的是长江 的流向?,为什么长江会自西向东流呢? 对,这是我国的地势特征造成的。下边请 同学们和我一起来学习《第二章中国的自 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的第一个 特点地势特点。 【转折过渡】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 趋势。请问同学们,你们可以通过什么地 图看出地表的高低起伏。 感受情景、思考、回答。利用媒体能从 视听觉感受多方位 感知,这比文字更能 吸引学生,能更好的 创设情景,激起学生 求知,让学生感到所 学的是实际中存在 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而不是空洞的纯理 论的。 讲授新课 1、中国的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媒体演示】中国地形图 【提问】中国的地势特征是什么? 【教师总结】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 得出了结论,我国地势特点: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 【演示】:由三位同学, 利用道具演示我国地势 特征,并说明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 曾说过:在人的内心 深处,都有根深蒂固 的需要,这就是希望 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和探索者,而 在学生的内心深处,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为加深学生印象,所 以我利用道具由学 生自己读图自己演 示的方法突出这一 重点。 2、各级阶 【媒体演示】中国地形图【分析图例回答】第一级利用动画,充分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多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多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 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 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 [启发]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案例3篇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翔实,是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实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通过积极参预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学习“天气系统”知识,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以便日后自己能判断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生活、指导生产。高中地理在初中学过的有关风、雨、阴、晴等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进一步探讨这些气象要素变化的基本依据,是知识的深化和提高。限于学生的知识和篇幅有限,教材只重点介绍了几种重要的天气系统——气团、锋、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高中地理中有不少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不少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时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 鉴于教材中的图象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我就思量,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方法能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掌握呢单纯的平面图形不会达到直观的效果,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不能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营造动态立体的运动效果,显示气旋与反气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上的大气流动状况。同时又可从实际出发,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怯学到愿学再到想学,觉得学习气旋与反气旋这样的知识是一种乐趣,再也不抽象、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为解决这个难题,我就从学过的知识入手,分三步走,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通过图形的变化,给学生一个简明的理解与思量过程。

《第二节 自然环境》教案 (公开课)2022年人教版地理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自然环境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答复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鼓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