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成都医学院?检验医学院检验一队4班任亮

摘要:丙酮酸脱氢复合体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主要是附着于线粒体上。丙

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2-氧(代)酸脱氢酶复合体中的一种。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一种限

速酶。主要作用是催化丙酮酸不可逆的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将NAD+还原成NADH,后

者进入呼吸链产生ATP。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还使得糖的有氧氧化中的糖酵解途径和三羧

酸循环联系了起来。

关键词: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调控机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一、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由三种酶以及相应的辅助因子形成,因物种的不同其各种成分的所占比例不同。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分子量为7×106kDa。

第一种酶为丙酮酸脱氢酶(E1),它的辅助因子是焦磷酸硫胺素(ThDP),所以这种酶是ThDP依赖型酶。它是以α2β2四聚体的形式存在。α、β亚单位的分子量分别是41和36kDa。

第二种酶为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它的辅助因子是硫辛酸,所以这种酶是硫辛酸依赖型酶,它的分子量是52kDa。

第三种为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它的辅助因子是FAD,所以这种酶是FAD依赖型酶,它的分子量是55kDa,是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

此外,在高等生物的体内还有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DK)、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PDP)、E3蛋白结合酶(E3BP)和NAD+、CoA-SH。

二、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结构

每个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由30个E1、60个E2和12个E3构成的,其中60个E2相互紧密连接但是以非共价键的形式形成的核心部分,而每个E2的亚单位都是由形成核心部分的内部区域和形成外部延伸部分的“Super arm”构成的,所以一个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就会有60个外部延伸部分。E1是以非共价键的形式连接在E2的外部延伸部分的E1结构区域。E3则是通过E3连接蛋白与E2的核心部分相连的。

三、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作用机制

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总的催化反应中。首先是丙酮酸在Mg2+( Mg2+结合在 ThDP 的磷酸基团上)存在下脱去的羧基与丙酮酸脱氢酶的辅助因子ThDP 形成羟乙基OThDP, 丙酮酸脱氢酶与 ThDP在α、β亚单位之间的深沟内结合。然后,羟乙基被氧化并将乙酰基转移到 E2,,即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的硫辛酰基形成中间产物乙酸硫酰胺,同时释放出ThDP,接下来在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催化下,乙酰硫酰胺上的乙酰基从乙酰硫辛酰基转移给辅酶A ,形成乙酰辅酶A。最后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 与二硫化物结合,被还原的硫辛酸重新氧化并将氢递给它的辅基FAD。在氧化和脱羧过程中硫辛酸充当乙酰基载体和电子传递体。

四、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调节

在人体中,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活性调节是由二个过程组成: ( 1) PDK 催化的 E1 的磷酸化,从而使其失去活性; ( 2) PDP 催化已磷酸化的E1 去磷酸化而使其复性。在特定的条件下还受到一下的几种因素的调节。

1、变构调节和共价修饰调节。整个反应的产物如乙酰辅酶A和NADH,当在线粒体基质中的浓度高时, 能够直接反馈抑制PDHc的活性。这时,通常在机体中的脂肪酸氧化强于丙酮酸脱氢反应。整个反应的产物乙酰辅酶A和NADH,在抑制PDHc的活性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同的营养水平下,丙酮酸的浓度变化显著,所以丙酮酸的量在PDHc活性调节中非常重要。

2、饥饿和糖尿病条件下,机体会通过调节PDK活性增加而导致PDHc的活性降低。和糖尿病条件下,会诱导线粒体PDHc的磷酸化从而使之活性降低的机制在人的多数组织中成立,但不是所有的组织都这样。

3、营养和激素调节对PDK的影响。在饥饿和糖尿病条件下,胰岛素、肾上腺皮脂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脂肪酸喂养都会影响PDK表达量的变化。

五、人类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缺陷

医学研究及临床检测发现, PDHc缺陷是人类遗传病中的一种代谢疾病,是导致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它是由先天的 PDHc 中E1、E2 和 E3 的基因突变所造成的糖代谢阻碍导致机体内丙酮酸大量积累,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1的缺失。E1ɑ亚单位( PDHA1) 缺陷是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最常见的原因,同时也是儿童乳酸酸中毒和早发性、退行性、神经变性病的最常见的病症。它是由于先天的PDHc 中E1、E2 和 E3 的基因突变所造成的糖代谢阻碍,导致机体内丙酮酸大量积累,被乳酸脱氢酶催化转化为大量的乳酸。从而引起乳酸中毒,故该疾病被取名为乳酸血症。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2的缺失。E2亚单位缺乏患者不会出现神经系统的改变,主要是患有胆汁性肝硬化。该病主要发于女性,临床表现为肝内小胆管慢性渐进性损伤,伴有肝门炎症并最终发展为肝纤维化。这些患者多有抗E2的自身抗体。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E3和E3结合蛋白的缺失。E3 和E3 结合蛋白的缺陷很少见,所报道的患者父母多为近亲婚配,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在三羧酸循环和支链氨基酸代谢中 E3 也参与其他2个脱氢酶的组成。其中E3结合蛋白缺乏的男性患者的临床表现与PDHA1缺陷的男性患者相似,主要表现为体格、智力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低下、乳酸酸中毒和 Leigh 综合症。对于乳酸酸中毒合并ɑ-酮酸尿症和血浆支链氨基酸水平增高的患者应高度怀疑E3缺乏。

六、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丙酮酸氧化脱羧转化为乙酰辅酶A是植物体内的关键代谢过程,是有氧代谢的关键环节, 必须在PDHc的催化下才能进行。并且,人们早已发现一些含砷、铜的农药以及某些杀菌剂都可以抑制丙酮酸脱氢酶系的活性。

七、总结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作为绝大多数生物体内有氧代谢的关键酶有着举着轻重的作用。当体内缺少这种酶时,机体将无法进行正常的代谢。近年来,对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结构、作用机制等的研究,对治疗机体代谢问题有着重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永革.丙酮酸脱氢酶多酶复合体研究进程.生命的化学,2002,22(1):69-71.

2.李凤艳.哺乳动物中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活性调节.生物技术通报,2006,1:09-12.

3.王涛.丙酮酸脱氢酶系除草剂品种的新靶标.应用化学. 2003, 20(7) : 613 -617.

4.何亚辉.丙酮酸脱氢酶测活方法比较.化学与生物工程,2006,23(8):27-30.

5.王琦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酶系研究进程.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3.23(1):94-9

6.

三羧酸循环总结

真题回顾 【2002 - 22 生物化学A 型题】在三羧酸循环中,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的高能化合物是 A. ATP B. GTP C. UTP D. CTP E. TTP 题目解析 在糖的无氧酵解和三羧酸循环中一共有三个底物水平磷酸化: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3-磷酸甘油酸+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丙酮酸+ ATP; 琥珀酰辅酶A + GDP →琥珀酸+ GTP。 故该题正确选项为B。 考点讲解 【2015 年西综大纲,生物化学,(二)物质代谢及其调节,2. 糖的有氧氧化(三羧酸循环)的过程、意义及调节】

一、三羧酸循环的过程 1. 在柠檬酸合酶的催化下乙酰辅酶A + 草酰乙酸缩合→柠檬酸。 2. 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 3. 在异柠檬酸脱氢酶的作用下异柠檬酸氧化脱羧→α-酮戊二酸。 4. 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的作用下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琥珀酰辅酶A。 5. 琥珀酰辅酶A 合成酶催化下琥珀酰辅酶A 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琥珀酸。 6. 琥珀酸脱氢酶作用下琥珀酸→延胡索酸。 7. 延胡索酸酶作用下延胡索酸→苹果酸。 8. 苹果酸脱氢酶作用下苹果酸→草酰乙酸。 二、总结 1. 反应5 为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GTP。

2. 每个循环消耗一分子乙酰辅酶A。 3. 反应3、4 两次脱羧,体内CO2 的主要来源。 4. 反应1、3、4 中三个关键酶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 5. 反应3、4、8 脱氢由NAD+ 接受,反应6 脱氢由FAD 接受,共4 次脱氢。 6. 反应于线粒体内进行,乙酰辅酶A 起始产生10 ATP,丙酮酸起始产生12.5 ATP,葡萄糖起始产生30 / 32 ATP。 7. 三大营养物资的代谢通路,糖、脂肪、蛋白质联系的枢纽。 8. 反应1、3、4 为不可逆反应,其他为可逆反应。 三、三羧酸循环的意义 1. 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资的最终代谢通路 (1)糖、脂肪、氨基酸生物氧化后都会生成乙酰辅酶A,然后,其进入三羧酸循环进行降解。

丙酮酸脱氢酶(PDH)活性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可见分光光度法

丙酮酸脱氢酶(PDH)活性检测试剂盒说明书可见分光光度法 注意:正式测定前务必取2-3个预期差异较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货号:BC0380 规格:50T/48S 产品内容: 试剂一:液体60mL×1瓶,4℃保存; 试剂二:液体1mL×1支,-20℃避光保存; 试剂三:液体50mL×1瓶,4℃保存; 试剂四:粉剂×1支,4℃保存; 试剂五:粉剂×1支,-20℃保存; 试剂六:粉剂×1支,4℃保存; 试剂七:粉剂×1支,4℃保存; 工作液的配制:临用前把试剂四、五、六、七转移到试剂三中混合溶解待用;用不完的试剂4℃保存一周。 产品说明: PDH(EC4.1.1.1)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培养细胞中,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DHC)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的限速酶,催化丙酮酸脱梭生成羟乙基-TPP,把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连接起来。PDH催化丙酮酸脱氢,同时还原2,6-二氯酚靛酚(2,6-DCPIP),从而导致605nm光吸收的减少。 需自备的仪器和用品: 可见分光光度计、水浴锅、台式离心机、可调式移液器、1mL比色皿、研钵、冰和蒸馏水。 操作步骤: 一、样本的处理 称取约0.1g组织或收集500万细胞,加入1mL试剂一和10μL试剂二,用冰浴匀浆器或研钵匀浆充分研磨,4℃11000g离心10min,取上清,置冰上待测。

二、测定步骤 1、分光光度计预热30min以上,调节波长至605nm,蒸馏水调零。 2、每个样本需要900μL工作液,按样本数加一取出一定量的工作液于37℃(哺乳动物)或25℃(其他物种)中孵育5min。 3、空白管:在1mL比色皿中加入900μL工作液和50μL水,混匀,立即记录605nm处初始吸光值A1和1min 后的吸光值A2,计算ΔA空白=A1-A2。 4、测定管:在1mL比色皿中加入900μL工作液和50μL样本,混匀,立即记录605nm处初始吸光值A3和1min后的吸光值A4,计算ΔA测定=A3-A4。 三、PDH活性计算 (1)按样本蛋白浓度计算 单位的定义:每mg组织蛋白每分钟消耗1nmol2,6-二氯酚靛酚定义为一个酶活性单位。 PDH活性(U/mg prot)=[(ΔA测定-ΔA空白)×V反总÷(ε×d)×109]÷(V样×Cpr)÷T =904.762×(ΔA测定-ΔA空白)÷Cpr (2)按样本鲜重计算 单位的定义:每g组织每分钟消耗1nmol2,6-二氯酚靛酚定义为一个酶活性单位。 PDH活性(U/g鲜重)=[(ΔA测定-ΔA空白)×V反总÷(ε×d)×109]÷(W×V样÷V样总)÷T =913.81×(ΔA测定-ΔA空白)÷W (3)按细菌或细胞密度计算 单位的定义:每1万个细菌或细胞每分钟消耗1nmol2,6-二氯酚靛酚定义为一个酶活性单位。 PDH活性(U/104cell)=[(ΔA测定-ΔA空白)×V反总÷(ε×d)×109]÷(500×V样÷V样总)÷T =1.828×(ΔA测定-ΔA空白) V反总:反应体系总体积,9.5×10-4L; ε:2,6-二氯吲哚酚摩尔消光系数,2.1×104L/mol/cm; d:比色皿光径,1cm; V样:加入样本体积,0.05mL;

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最全总结

在高等植物中存在着多条呼吸代谢的生化途径,这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多变环境条件适应的体现。在缺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和乳酸发酵,在有氧条件下进行三羧酸循环和戊糖磷酸途径,还有脂肪酸氧化分解的乙醛酸循环以及乙醇酸氧化途径等(图5-2)。 图5-2 植物体内主要呼吸代谢途径相互关系示意图 一、糖酵解 己糖在细胞质中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整个糖酵解化学过程于1940年得到阐明。为纪念在研究这一途径中有突出贡献的三位生物化学家:G.Embden,O.Meyerhof和J.K.Parnas,又把糖酵解途径称为EmbdenMeyerhofParnas途径,简称EMP途径(EMP pathway)。糖酵解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细胞中。 (一)糖酵解的化学历程 糖酵解途径(图5-3)可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图5-3糖酵解途径 1.己糖的活化(1~9)是糖酵解的起始阶段。己糖在己糖激酶作用下,消耗两个ATP逐步转化成果糖-1,6二磷酸(F-1,6-BP)。 如以淀粉作为底物,首先淀粉被降解为葡萄糖。淀粉降解涉及到多种酶的催化作用,其中,除淀粉磷酸化酶(starch phosphorylase)是一种葡萄糖基转移酶外,其余都是水解酶类,如α-淀粉酶(α-amylase)、β-淀粉酶(β-amylase)、脱支酶(debranching enzyme)、麦芽糖酶(maltase)等。 2.己糖裂解(10~11)即F-1,6-BP在醛缩酶作用下形成甘油醛-3-磷酸和二羟丙酮磷酸,后者在异构酶(isomerase)作用下可变为甘油醛-3-磷酸。 3.丙糖氧化(12~16)甘油醛-3-磷酸氧化脱氢形成磷酸甘油酸,产生1个ATP和1个NADH,同时释放能量。然后,磷酸甘油酸经脱水、脱磷酸形成丙酮酸,并产生1个ATP,这一过程分步完成,有烯醇化酶和丙酮酸激酶参与反应。

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PDH)试剂盒说明书

货号:QS2103 规格:50管/48样丙酮酸脱氢酶(Pyruvate dehydrogenase,PDH)试剂盒说明书 可见分光光度法 正式测定前务必取 2-3个预期差异较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测定意义: PDH(EC 4.1.1.1)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培养细胞中,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DHC)催化丙酮酸氧化脱羧的限速酶,催化丙酮酸脱梭生成羟乙基-TPP,把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连接起来。 测定原理: PDH催化丙酮酸脱氢,同时还原2,6-二氯酚靛酚(2,6-DCPIP),从而导致600nm光吸收的减少。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 可见分光光度计、水浴锅、台式离心机、可调式移液器、1 mL玻璃比色皿、研钵、冰和蒸馏水。 试剂的组成和配制: 试剂一:50mL×1瓶,-20℃保存; 试剂二:10mL×1瓶,-20℃保存; 试剂三:1mL×1支,-20℃保存; 试剂四:液体50mL×1瓶,4℃保存; 试剂五:粉剂×1支,4℃保存; 试剂六:粉剂×1支,4℃保存; 试剂七:粉剂×1支,4℃保存; 试剂八:粉剂×1支,4℃保存; 工作液的配制:临用前把试剂五、试剂六、试剂七和试剂八转移到试剂四中混合溶解待用; 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样本的前处理: 组织、细菌或细胞中胞浆蛋白与线粒体蛋白的分离: 1、称取约0.1g组织或收集500万细菌或细胞,加入1mL试剂一和10uL 试剂三,用冰浴匀浆 器或研钵匀浆。 2、将匀浆600g,4℃离心5min。 3、弃沉淀,将上清液移至另一离心管中,11000g,4℃离心10min。 4、上清液即胞浆提取物,可用于测定从线粒体泄漏的PDH(此步可选做)。 5、在步骤④的沉淀中加入200uL试剂二和2uL 试剂三,超声波破碎(冰浴,功率20%或200W, 超声3秒,间隔10秒,重复30次),用于线粒体PDH活性测定。 测定步骤: 1、分光光度计预热30min以上,调节波长至605nm处,蒸馏水调零。 2、工作液于37℃(哺乳动物)或25℃(其它物种)中孵育5min。 3、在1mL玻璃比色皿中加入50μL样本和900μL工作液,混匀,立即记录605nm处初始吸光 第1页,共2页

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活性检测试剂盒说明书 紫外分光光度法

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活性检测试剂盒说明书紫外分光光度法 注意:正式测定前务必取2-3个预期差异较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货号:BC0710 规格:50T/48S 产品内容: 试剂一:液体60mL×1瓶,4℃保存; 试剂二:液体0.6mL×1支,-20℃保存; 试剂三:液体55mL×1瓶,4℃保存; 试剂四:粉剂×1支,4℃保存; 试剂五:粉剂×1支,4℃保存; 试剂六:粉剂×1支,-20℃保存; 试剂七:粉剂×1支,-20℃保存; 试剂八:粉剂×1支,-20℃避光保存。临用前加入2mL双蒸水充分混匀待用,用不完的试剂仍-20℃保存。 工作液的配制:临用前把试剂四、试剂五、试剂六、试剂七转移到试剂三中混合溶解待用。 产品说明: α-KGDH(EC1.2.4.2)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培养细胞的线粒体中,是三羧酸循环调控关键酶之一,催化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 α-KGDH催化α-酮戊二酸、NAD+和辅酶A生成琥珀酰辅酶A、二氧化碳和NADH,NADH在340nm有特征吸收峰,以NADH的生成速率表示α-KGDH活性。 需自备的仪器和用品: 紫外分光光度计、水浴锅、台式离心机、可调式移液器、1mL石英比色皿、研钵、冰和蒸馏水。 操作步骤: 一、α-KGDH的提取

称取约0.1g组织或收集约500万细胞,加入1mL试剂一和10uL试剂二,冰浴用匀浆器或研钵充分研磨,4℃11000g离心10min,取上清,置冰上待测。 二、测定步骤 1.分光光度计预热30min以上,调节波长到340nm,蒸馏水调零 2.空白管: 取1mL工作液加入1mL石英比色皿,37℃孵育5min后取出比色皿,再依次加入40μL试剂八和60μL 蒸馏水,混匀并立即测量340nm处0s的吸光值A1,37℃准确反应2min,记录340nm处2min时的吸光值A2,计算ΔA空白=A2-A1。 3.测定管: 取1mL工作液加入1mL石英比色皿,在37℃(哺乳动物)或25℃(其它物种)孵育5min后取出比色皿,再依次加入40μL试剂八和60μL样本,混匀并立即测量340nm处0s的吸光值A3,37℃(哺乳动物)或25℃(其它物种)中准确反应2min,记录340nm处2min时的吸光值A4,计算ΔA测定=A4-A3。 三、α-KGDH活性计算 1.按样本蛋白浓度计算 单位的定义:每mg组织蛋白在反应体系中每分钟生成1nmol的NADH定义为一个酶活力单位。 α-KGDH活性(U/mg prot)=[(ΔA测定-ΔA空白)÷(ε×d)×V反总×109]÷(Cpr×V样)÷T =1473.7×(ΔA测定-ΔA空白)÷Cpr 2.按样本鲜重计算 单位的定义:每g组织在反应体系中每分钟生成1nmol的NADH定义为一个酶活力单位。 α-KGDH(U/g鲜重)=[(ΔA测定-ΔA空白)÷(ε×d)×V反总×109]÷(V样÷V样总×W)÷T =1488.5×(ΔA测定-ΔA空白)÷W 3.按细菌或细胞密度计算 单位的定义:每1万个细菌或细胞在反应体系中每分钟生成1nmol的NADH定义为一个酶活力单位。 α-KGDH活性(U/104cell)=[(ΔA测定-ΔA空白)÷(ε×d)×V反总×109]÷(V样÷V样总×500)÷T

6生物化学习题(答案)

5 糖类分解代谢 一、名词解释 1、糖酵解途径:是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进行分解,形成2分子丙酮酸并伴随着ATP生成的一系列反应。 2、柠檬酸循环:是用于乙酰CoA中的乙酰基氧化生成CO2的酶促反应的循环系统,该循环的第一步反应是由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形成柠檬酸。 3、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 4、磷酸戊糖途径:是指机体某些组织(如肝、脂肪组织等)种一个葡萄糖-6-磷酸经代谢产生NADPH和核糖-5-磷酸的途径。该途径包括氧化和非氧化两个阶段,在氧化阶段,葡萄糖-6-磷酸转化为核酮糖-5-磷酸和CO2,并生成两分子的NADPH;在非氧化阶段,核酮糖-5-磷酸异构化生成核糖-5-磷酸或转化为酵解中的两个中间代谢物果糖-6-磷酸和甘油醛-3-磷酸。 5、发酵:厌氧有机体把糖酵解生成NADH中的氢交给丙酮酸脱羧后的产物乙醛,使之生成乙醇的过程称之为乙醇发酵。如果将氢交给丙酮酸生成乳酸则叫乳酸发酵。 二、填空 1、糖酵解过程中有3个不可逆的酶促反应,这些酶是磷酸果糖激酶、己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2、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酶催化的反应是EMP途径中的第一个氧化反应。 3、糖酵解中催化作用物水平磷酸化的两个酶是磷酸甘油酸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4、在糖酵解中提供高能磷酸基团,使ADP磷酸化成A TP的高能化合物是1,3-二磷酸甘油酸和PEP。 5、糖酵解在细胞的细胞质中进行,该途径是将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同时生成ATP和NADH的一系列酶促反应。 6、丙酮酸还原为乳酸,反应中的NADH来自于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 7、TCA循环的第一个产物是柠檬酸。由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所催化的反应是该循环的主要限速反应。 8、TCA循环中有二次脱羧反应,分别是由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催化。脱去的CO2中的C原子分别来自于草酰乙酸中的C1和C4。 9、TCA循环中大多数酶位于线粒体基质,只有琥珀酸脱氢酶位于线粒体内膜。 10、丙酮酸脱氢酶系由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酰转乙酰基酶和二氢硫辛酸脱氢酶组成。三羧酸循环过程中有4次脱氢和2次脱羧反应。三羧酸循环过程主要的关键酶是柠檬酸合酶;每循环一周可生成1个A TP。 11、磷酸戊糖途径可分为2阶段,分别称为氧化脱羧和非氧化的分子重排,其中两种脱氢酶是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酸糖脱氢酶,它们的辅酶是NADP+。 12、在磷酸戊糖途径中催化由酮糖向醛糖转移二碳单位的酶为转酮醇酶,其辅酶为TPP(焦磷酸硫胺素);催化由酮糖向醛糖转移三碳单位的酶为转醛醇酶。转酮醇酶(transketolase)就是催化含有一个酮基、一个醇基的二碳基团(羟乙酰基)转移的酶。其接受体是醛,辅酶是TPP。转醛醇酶(transaldolase)是催化含有一个酮基、二个醇基的三碳基团(二羟丙酮基团)转移的酶.其接受体是醛,但不需要TPP. 13、植物中淀粉彻底水解为葡萄糖需要多种酶协同作用,它们是α-淀粉酶,β-淀粉酶,脱支酶,麦芽糖酶。 14、淀粉的磷酸解过程通过淀粉磷酸化酶降解α–1,4糖苷键,靠转移酶和脱支酶降解α–1,6糖苷键。 三、单项选择题 1、丙酮酸脱氢酶系是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多种酶和辅助因子。下列化合物中哪个不是丙酮酸脱氢酶组分? A、TPP B、硫辛酸 C、FMN D、Mg2+ E、NAD+ 2、丙酮酸脱氢酶系受到哪些因素调控? A、产物抑制、能荷调控、磷酸化共价调节 B、产物抑制、能荷调控、酶的诱导 C、产物抑制、能荷调控 D、能荷调控、磷酸化共价调节、酶的诱导 E.能荷调控、酶的诱导 3、下述那种情况可导致丙酮酸脱氢酶系活性升高? A、ATP/ADP比值升高 B、CH3COCoA/CoA比值升高 C、NADH/ NAD+比值升高 D、能荷升高 E、能荷下降 4、三羧酸循环中有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反应是: A、柠檬酸→α-酮戊二酸 B、琥珀酰CoA→琥珀酸(琥珀酸硫激酶) C、琥珀酸→延胡索酸 D、延胡索酸→草酰乙酸 E. 苹果酸→草酰乙酸 5、糖代谢中间产物中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 A、6-磷酸葡萄糖 B、6-磷酸果糖 C、1,6-二磷酸果糖 D、3-磷酸甘油醛 E、1,3-二磷酸甘油酸 6、1分子葡萄糖酵解时净生成多少个ATP? A、1 B、2 C、3 D、4 E、5 7、磷酸果糖激酶的最强变构激活剂是: A、AMP B、ADP C、ATP D、2,6-二磷酸果糖 E、1,6-二磷酸果糖 8、糖的有氧氧化的最终产物是: A、CO2+H2O+ATP B、乳酸 C、丙酮酸 D、乙酰CoA A、磷酸戊糖途径 B、糖异生 C、糖的有氧氧化 D、糖原合成与分解 E、糖酵解 10、三碳糖、六碳糖与七碳糖之间相互转变的糖代谢途径是: A、糖异生 B、糖酵解 C、三羧酸循环 D、磷酸戊糖途径 E、糖的有氧氧化

关键酶

糖酵解的关键酶——己糖激酶Hexokinase ,磷酸果糖激酶-1 PFK-1,丙酮酸激酶regulative factor:Insulin promotes the synthesis of three key enzymes 磷酸果糖激酶-1 PFK-1: 1)6- 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2,6-二磷酸果糖、ADP、AMP是变构激活剂。 2)ATP、柠檬酸及长链脂肪酸是变构抑制剂。 丙酮酸激酶: 1)1,6-二磷酸果糖、ADP是变构激活剂 2)ATP,乙酰CoA及长链脂肪酸是变构抑制剂。 丙酮酸氧化脱酸的关键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E1 TPP VitaminB1 E2 硫辛酸硫辛酸 coenzyme A 泛酸 E3 FAD Vitamin B2 NAD+ Vitamin PP Regulation:受催化产物ATP、乙酰CoA的抑制。AMP 、CoA 、NAD+增加乙酰CoA减少,酶激活 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 1)柠檬酸合酶 2)异柠檬酸脱氢酶(高能状态-ATP多-的情况下受抑制,and vice verse ), 3)α-酮戊二酸脱氢酶(类似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3,5形式) 产物堆积抑制TCA,主要是ADP 、ATP 的变化。 Ca+ 可促进TCA 磷酸戊糖的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受NADPH 的反馈抑制性调节 糖异生的关键酶——G-6-P酶,果糖二磷酸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草酰乙酸磷酸烯醇丙酮酸)、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草酰乙酸) 途径Ⅰ:果糖二磷酸酶(1,6二磷酸果糖G-6-P)G-6-P酶(G-6-P Glucose )2,6-二磷酸果糖和AMP激活G-6-P酶,而抑制果糖二磷酸酶的活性而抑制糖异生 途径Ⅱ:丙酮酸激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丙酮酸) 1,6二磷酸果糖是丙酮酸激酶的变构激活剂 增强糖异生,必要抑制糖酵解。 原料增加可促进糖异生,乙酰CoA可加强糖异生 丙酮酸羧化酶,辅基:生物素。需要Mg2+ 和Mn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有能量最高的高能磷酸键 糖原合成的关键酶——糖原合酶

儿内科试题及答案

2016年北京市医师定期考核业务水平测评 (儿内科专业试卷)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性别:__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数 共100分,60分合格。 一.单选题(80分, 每题1分) 1.小儿生长发育的两个高峰是() A.新生儿期和婴儿期 B.婴儿期和幼儿期 C.婴儿期和学龄前期 D.学龄前期和青春期 E.婴儿期和青春期 2.正常2岁~青春期前小儿体重(kg)应按以下哪项公式计算?() A.体重=出生体重+年龄(岁)×2 B.体重=出生体重+年龄(岁)×7 C.体重=年龄(岁)×2+8 D.体重=年龄(岁)×3+7 E.体重=年龄(岁)×3+8 3.正常2岁~青春期前小儿身高(cm)应按以下哪项公式计算?()

A.身高=年龄(岁)×7+65 B.身高=年龄(岁)×7+75 C.身高=年龄(岁)×2+80 D.身高=年龄(岁)×7+85 E.身高=年龄(岁)×7+95 4.一般正常小儿头围的数值正确的是() A.出生时36cm 个月时40cm 岁时46cm 岁52cm 岁54cm 5.一般正常小儿前囱的闭合时间为() 个月个月个月-30个月-36个月 6.关于小儿的生长发育,以下哪项是错误的() 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岁时身体中点位于脐部岁时身体中点位于耻骨联合 岁上臂围大于表示营养良好岁时腕骨骨化中心的数目为7个 7.为预防佝偻病,新生婴儿应在出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 D ,每天补充的剂量应为() 8.以下哪项不符合水痘() A.潜伏期8~21日 B.皮疹首先在发迹、颈侧部和耳后出现 C.皮疹最后达手掌和足底 D.皮疹一般在3~5日内分别出齐 E.疹退后不会遗留色素沉着 9.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睾丸炎或卵巢炎 B.胰腺炎 C.耳聋 D.脑膜脑炎 E.心肌炎

可治性罕见病—丙酮酸脱氢酶E1-α缺乏症

可治性罕见病—丙酮酸脱氢酶E1-α缺乏症 一、疾病概述 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系列的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并伴随线粒体代谢异常的疾病,也是儿童高乳酸血症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中,丙酮酸脱氢酶E1 -a缺乏症( pyruvate dehydrogenaseEl -a deficiency)是由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PDH complex)中E1 -a亚基的缺陷造成的。编码El-α亚基的PDHA1基因位于Xp22.1上[1]。该病呈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其临床表现和生化缺陷存在较大的异质性。该病尚无明确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报道,多为散发病例,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 PDH复合物是细胞核基因编码的线粒体基质多酶系统,催化依赖硫胺素的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连接起来,在线粒体能量代谢中起重要作用。PDH复合物缺乏导致丙酮酸代谢障碍,造成乳酸堆积和能量生成不足,引起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异常。该复合物包括 3种酶:丙酮酸脱氢酶(E1酶)、二氢硫辛酰胺乙酰转移酶(E2酶)、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酶)。E1酶的作用是移除丙酮酸上的羧基,并把乙酰基转给E2酶。El酶的a亚基是其活性部位,并且参与组成PDH复合物的核心结构。El-a亚基的缺陷可造成ATP生成减少和丙酮酸盐堆积,PDHA1基因突变是PDH复合物缺乏最常见的病因。ATP缺乏导致的能量供应不足对脑组织影响较大。丙酮酸盐堆积可导致丙酮酸盐、丙氨酸、乳酸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最终引起乳酸酸中毒。ATP缺乏常引起肌张力低下、肌无力或运动不耐受等[2]。 二、临床特征 PDH复合物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呈高度的异质性,发病年龄可从胎儿期至成人各年龄阶段,症状可从新生儿期的致死性乳酸酸中毒,到慢性神经功能异常伴大脑发育不全。本病一般在婴儿期和儿童早期发病,临床表现较复杂,主要累及代谢和神经系统。可有胼胝体发育不良、婴儿痉挛、Leigh病、复发性共济失调、慢性神经病变等。病情轻重及存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乳酸酸中毒的严重程度。患儿残存的酶活性越低,临床症状出现越早,血乳酸越高,死亡越早[3]。 男性患者可归纳为3类表型:一种是严重的新生儿高乳酸血症和大脑发育

(完整版)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4)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4) 第四章糖代谢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糖酵解( glycolysis ) 2.糖的有氧氧化 3.磷酸戊糖途径 4.糖异生( glyconoegenesis) 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6.三羧酸循环( krebs 循环) 7.巴斯德效应(Pastuer 效应) 8.丙酮酸羧化支路 9.乳酸循环( coris 循环) 10.三碳途径 二、填空题 21.葡萄糖在体内主要分解代谢途径有22.糖酵解反应的进行亚细胞定位是在23.糖酵解途径中仅有的脱氢反应是在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分别由 11.糖原累积症 12.糖酵解途径 13.血糖(blood sugar) 14.高血糖(hyperglycemin) 15.低血糖 (hypoglycemin) 16.肾糖阈 17.糖尿病 18.低血糖休克 19.活性葡萄糖 20.底物循环 、和 ,最终产物为。酶催化下完成的,受氢体是酶和酶催化。 24.肝糖原酵解的关键酶分别是、和丙酮酸激酶。 25.6—磷酸果糖激酶—1最强的变构激活剂是,是由6—磷酸果糖激酶— 2 催化生成,该酶是一双功能酶同时具有和两种活性。 26.1 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分子ATP,净生成分子ATP,其主要生理意义在于。 27.由于成熟红细胞没有,完全依赖供给能量。 28.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含有维生素、、、和。 29.三羧酸循环是由与缩合成柠檬酸开始,每循环一次有次脱氢、 - 次脱羧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生成分子ATP。 30.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氧化脱羧的酶分别是和。 31.糖有氧氧化反应的进行亚细胞定位是和。1 分子葡萄糖氧化成CO2和H2O 净生 成或分子ATP。 32.6—磷酸果糖激酶—1有两个ATP结合位点,一是ATP 作为底物结合,另一是与 ATP亲和能力较低,需较高浓度ATP才能与之结合。 33.人体主要通过途径,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 34.糖原合成与分解的关键酶分别是和。在糖原分解代谢时肝主要受的调控, 而肌肉主要受的调控。 35.因肝脏含有酶,故能使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而肌肉中缺乏此酶,故肌糖原分解增强时,生 成增多。 36.糖异生主要器官是,其次是。 37.糖异生的主要原料为、和。 38.糖异生过程中的关键酶分别是、、和。 39.调节血糖最主要的激素分别是和。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成都医学院?检验医学院检验一队4班任亮 摘要:丙酮酸脱氢复合体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主要是附着于线粒体上。丙 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2-氧(代)酸脱氢酶复合体中的一种。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一种限 速酶。主要作用是催化丙酮酸不可逆的转变为乙酰辅酶A,同时将NAD+还原成NADH,后 者进入呼吸链产生ATP。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还使得糖的有氧氧化中的糖酵解途径和三羧 酸循环联系了起来。 关键词: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调控机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一、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由三种酶以及相应的辅助因子形成,因物种的不同其各种成分的所占比例不同。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分子量为7×106kDa。 第一种酶为丙酮酸脱氢酶(E1),它的辅助因子是焦磷酸硫胺素(ThDP),所以这种酶是ThDP依赖型酶。它是以α2β2四聚体的形式存在。α、β亚单位的分子量分别是41和36kDa。 第二种酶为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它的辅助因子是硫辛酸,所以这种酶是硫辛酸依赖型酶,它的分子量是52kDa。 第三种为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它的辅助因子是FAD,所以这种酶是FAD依赖型酶,它的分子量是55kDa,是以二聚体的形式存在。 此外,在高等生物的体内还有丙酮酸脱氢酶激酶(PDK)、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PDP)、E3蛋白结合酶(E3BP)和NAD+、CoA-SH。 二、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结构 每个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由30个E1、60个E2和12个E3构成的,其中60个E2相互紧密连接但是以非共价键的形式形成的核心部分,而每个E2的亚单位都是由形成核心部分的内部区域和形成外部延伸部分的“Super arm”构成的,所以一个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就会有60个外部延伸部分。E1是以非共价键的形式连接在E2的外部延伸部分的E1结构区域。E3则是通过E3连接蛋白与E2的核心部分相连的。 三、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作用机制 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总的催化反应中。首先是丙酮酸在Mg2+( Mg2+结合在 ThDP 的磷酸基团上)存在下脱去的羧基与丙酮酸脱氢酶的辅助因子ThDP 形成羟乙基OThDP, 丙酮酸脱氢酶与 ThDP在α、β亚单位之间的深沟内结合。然后,羟乙基被氧化并将乙酰基转移到 E2,,即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的硫辛酰基形成中间产物乙酸硫酰胺,同时释放出ThDP,接下来在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催化下,乙酰硫酰胺上的乙酰基从乙酰硫辛酰基转移给辅酶A ,形成乙酰辅酶A。最后二氢硫辛酸脱氢酶E3 与二硫化物结合,被还原的硫辛酸重新氧化并将氢递给它的辅基FAD。在氧化和脱羧过程中硫辛酸充当乙酰基载体和电子传递体。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1 1.氨基酸的等电点:当溶液在某一特定的pH值时,氨基酸以两性离子的形式存在,正电荷数与负电荷数相等,净电荷为零,在直流电场中既不向正极移动也不向负极移动,这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用pI表示。 2.肽键:是指键,是一个氨基酸的α–COOH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α–NH2基所形成的酰胺键。 3.多肽链:由许多氨基酸残基通过肽键彼此连接而成的链状多肽,称为多肽链。 4.肽平面:肽链主链的肽键具有双键的性质,因而不能自由旋转,使连接在肽键上的六个原子共处于一个平面上,此平面称为肽平面。 5.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多肽链上各种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即氨基酸序列。 6.肽单位:多肽链上的重复结构,如Cα–CO–NH–Cα称为肽单位,每一个肽单位实际上就是一个肽平面。 7.多肽:含有三个以上的氨基酸的肽统称为多肽。 8.氨基酸残基:多肽链上的每个氨基酸,由于形成肽键而失去了一分子水,成为不完整的分子形式,这种不完整的氨基酸被称为氨基酸残基。 9.蛋白质二级结构:多肽链主链骨架中,某些肽段可以借助氢键形成有规律的构象,如α–螺旋、β–折叠和β–转角;另一些肽段则形成不规则的构象,如无规卷曲。这些多肽链主链骨架中局部的构象,就是二级结构。 10.超二级结构:在球状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顺序上,相邻的二级结构常常在三维折叠中相互靠近,彼此作用,从而形成有规则的二级结构的聚合体,就是超二级结构。 11.结构域:在较大的蛋白质分子里,多肽链的三维折叠常常形成两个或多个松散连接的近似球状的三维实体,即是结构域。它是球蛋白分子三级结构的折叠单位。 12.蛋白质三级结构:指一条多肽链在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及结构域)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盘绕、折叠,从而产生特定的空间结构。或者说三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维系三级结构的力有疏水作用力、氢键、范德华力、盐键(静电引力)。另外二硫键在某些蛋白质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3.蛋白质四级结构:由相同或不同的亚基(或分子)按照一定的排布方式聚合而成的聚合体结构。它包括亚基(或分子)的种类、数目、空间排布以及相互作用。 14.二硫键:指两个硫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在蛋白质分子中二硫键对稳定蛋白质分子构象起重要作用。 15.二面角:在多肽链中,Cα碳原子刚好位于互相连接的两个肽平面的交线上。Cα碳原子上的Cα–N和Cα–C都是单键,可以绕键轴旋转,其中以

初级师专业知识临床血液学检验-2

初级师专业知识临床血液学检验-2 (总分:100分,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B}}(总题数:50,score:100分) 1.缺铁性贫血时,骨髓象显示红系明显增生,以 ?【A】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为主?【B】原始红细胞和中幼红细胞为主?【C】中幼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为主?【D】晚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为主?【E】网织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为主 【score:2分】 【A】 【B】 【C】【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2.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中,幼红细胞 ?【A】体积大,血红蛋白饱满

?【B】体积大,胞核偏于一侧,胞质中出现颗粒?【C】体积小,胞质量少,血红蛋白着色偏碱?【D】体积小,胞质量不变,细胞核大而疏松?【E】体积、胞质和细胞核无显著改变 【score:2分】 【A】 【B】 【C】【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3.缺铁性贫血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红细胞 ?【A】<5% ?【B】<10% ?【C】<15% ?【D】<20% ?【E】<25%

【score:2分】 【A】 【B】 【C】【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D】 【E】 本题思路: 4.属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的特征是 ?【A】网织红细胞增多?【B】靶形红细胞增多?【C】有核红细胞增多?【D】红细胞的双形性?【E】红细胞的多形性 【score:2分】 【A】 【B】 【C】

【D】【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E】 本题思路: 5.铁粒幼细胞贫血的骨髓象显示红系明显增生,特别是以 ?【A】原始红细胞 ?【B】早幼红细胞 ?【C】中幼红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网织红细胞 【score:2分】 【A】 【B】 【C】【此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D】 【E】 本题思路: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4)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4) 第四章糖代谢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糖酵解(glycolysis)11.糖原累积症 2.糖的有氧氧化12.糖酵解途径 3.磷酸戊糖途径13.血糖(blood sugar) 4.糖异生(glyconoegenesis)14.高血糖(hyperglycemin) 5.糖原的合成与分解15.低血糖(hypoglycemin) 6.三羧酸循环(krebs循环)16.肾糖阈 7.巴斯德效应(Pastuer效应) 17.糖尿病 8.丙酮酸羧化支路18.低血糖休克 9.乳酸循环(coris循环)19.活性葡萄糖 10.三碳途径20.底物循环 二、填空题 21.葡萄糖在体内主要分解代谢途径有、和。 22.糖酵解反应的进行亚细胞定位是在,最终产物为。 23.糖酵解途径中仅有的脱氢反应是在酶催化下完成的,受氢体是。两个 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分别由酶和酶催化。 24.肝糖原酵解的关键酶分别是、和丙酮酸激酶。 25.6—磷酸果糖激酶—1最强的变构激活剂是,是由6—磷酸果糖激酶—2催化生成,该酶是一双功能酶同时具有和两种活性。 26.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分子ATP,净生成分子A TP,其主要生理意义在于。 27.由于成熟红细胞没有,完全依赖供给能量。 28.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含有维生素、、、和。 29.三羧酸循环是由与缩合成柠檬酸开始,每循环一次有次脱氢、 - 次脱羧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生成分子A TP。 30.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氧化脱羧的酶分别是和。 31.糖有氧氧化反应的进行亚细胞定位是和。1分子葡萄糖氧化成CO2和H2O净生成或分子ATP。 32.6—磷酸果糖激酶—1有两个A TP结合位点,一是ATP作为底物结合,另一是与ATP亲和能力较低,需较高浓度A TP才能与之结合。 33.人体主要通过途径,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 34.糖原合成与分解的关键酶分别是和。在糖原分解代谢时肝主要受的调控,而肌肉主要受的调控。 35.因肝脏含有酶,故能使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而肌肉中缺乏此酶,故肌糖原分解增强时,生成增多。 36.糖异生主要器官是,其次是。 37.糖异生的主要原料为、和。 38.糖异生过程中的关键酶分别是、、和。 39.调节血糖最主要的激素分别是和。 40.在饥饿状态下,维持血糖浓度恒定的主要代谢途径是。 三、选择题

血液检验试题 (3)

试题5及答案 医学检验专业血液学检验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0.5分,共40分) 1.人体内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造血细胞是 A.红系祖细胞B.造血干细胞C.粒系祖细胞D.巨核系祖细胞E.T淋巴系祖细胞2.造血细胞起源于 A.外周血B.淋巴结C.肺D.中胚层原始间叶细胞E.肾脏 3.核圆形,居胞体中央,染色质呈块状,核仁消失,胞质呈嗜多色性,该特征符合 A.早幼红细胞 B.中幼红细胞 C.原始红细胞 D.晚幼红细胞 E.网织红细胞 4.胞体大,有伪足,染色质纤细网状,有核仁,核畸形,有扭曲;胞质呈毛玻璃样,灰蓝,未见颗粒,该特征符合 A.中幼红细胞 B.原始红细胞 C.浆细胞 D.原始单核细胞 E.早幼粒细胞 5.下列描述原始粒细胞形态特点正确的是 A.胞体直径12~22μm B.胞质量较少,呈淡蓝色或深蓝色 C.核染色质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纱 D.核染色质比原始红细胞粗 E.核仁多而清楚,1~3个 6.正常原始红细胞胞体直径是 A.14~20μm B.14~25μm C.15~25μm D.15~20μm E.12~20μm 7.下列属于早幼粒细胞形态特点的是 A.较原粒细胞小

B.胞质量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 C.胞质内含较多特异性颗粒 D.核染色质比原粒细胞细致 E.核仁大而清楚 8.下列属于正常中性中幼粒细胞形态特点的是 A.胞质量多,呈蓝色 B.胞质呈淡蓝色或淡红色,内含非常细小淡紫红色特异性中性颗粒或S颗粒C.细胞核占胞体2/3以上 D.核仁可见 E.核染色质疏松 9.不符合原始细胞一般形态特征的是 A.胞体大,一般核质比大 B.细胞核内可见明显核仁 C.胞质中一般无颗粒 D.核染色质均匀,浓集 E.一般为圆形或类圆形 10.下列哪项符合血细胞发育过程的一般规律描述 A.细胞体积从小到大 B.核质比由大到小 C.核染色质结构由紧密粗糙到疏松细致 D.核仁从无到有 E.胞质颗粒从有到无 11.关于正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形态学特点是 A.胞核呈分叶状,常分2~5个叶 B.胞核呈分叶状,常分2~6个叶 C.核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 D.胞质内充满非特异性颗粒 E.胞体直径11~14μm 12.下列属于原始单核细胞形态学特点的是 A.胞体较原粒细胞小 B.形态常不规则,胞质呈不透明灰蓝色或淡蓝色 C.胞质内含粗大嗜天青颗粒 D.核染色质呈粗网状 E.核仁小而清楚

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活性测定试剂盒说明书

货号:MS2100 规格:100管/96样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活性测定试剂盒说明书 微量法 正式测定前务必取2-3个预期差异较大的样本做预测定 测定意义: α-KGDH(EC 1.2.4.2)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培养细胞的线粒体中,是三羧酸循环调控关键酶之一,催化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 测定原理: α-KGDH催化α-酮戊二酸、NAD+ 和辅酶A生成琥珀酰辅酶A、二氧化碳和 NADH,NADH 在340 nm有特征吸收峰,以NADH的生成速率表示α-KGDH活性。 自备实验用品及仪器: 紫外分光光度计/酶标仪、水浴锅、台式离心机、可调式移液器、微量石英比色皿/96孔板、研钵、冰和蒸馏水。 试剂的组成和配制: 试剂一:100mL×1瓶,-20℃保存; 试剂二:20mL×1瓶,-20℃保存; 试剂三:1.5mL×1支,-20℃保存; 试剂四:液体20mL×1瓶,4℃保存; 试剂五:粉剂×1瓶,-20℃保存; 试剂六:粉剂×1支,-20℃保存; 样本的前处理: 组织、细菌或细胞中胞浆蛋白与线粒体蛋白的分离: 1、称取约0.1g组织或收集500万细胞,加入1mL试剂一和10uL 试剂三,用冰浴匀浆器或研 钵匀浆。 2、将匀浆600g,4℃离心5min。 3、弃沉淀,将上清液移至另一离心管中,11000g,4℃离心10min。 4、上清液即胞浆提取物,可用于测定从线粒体泄漏的α-KGDH(此步可选做)。 5、在步骤④的沉淀中加入200uL试剂二和2uL 试剂三,超声波破碎(冰浴,功率20%或200W, 超声3秒,间隔10秒,重复30次),用于线粒体α-KGDH活性测定。 测定步骤: 1、分光光度计或酶标仪预热30min以上,调节波长至340nm,蒸馏水调零。 2、样本测定 (1)在试剂五中加入18mL试剂四充分溶解,置于37℃(哺乳动物)或25℃(其它物种)水浴10min;现配现用; (2)在试剂六中加入1mL蒸馏水,充分溶解待用;用不完的试剂分装后-20℃保存,禁止反复冻融; (3)在微量石英比色皿或96孔板中加入10μL样本、10μL试剂六和180μL试剂五,混匀,立即记录340nm处20s时的吸光值A1和 2min20s后的吸光值A2,计算ΔA=A2-A1。 第1页,共2页

α-酮戊二酸(α-KG)可抑制异柠檬酸脱氢酶-1基因(IDH1基因)突变型致命脑瘤

Science:α-酮戊二酸(α-KG)可抑制异柠檬酸脱氢酶-1基因(IDH1基因)突变型致命脑瘤 在特定的脑肿瘤中,存在着编码IDH1的杂合性突变,但是这种突变在肿瘤发展中的机制尚不得而知。我们发现,来源于肿瘤中IDH1的突变损害了此酶对它的底物的亲和力,并通过催化无活性的异二聚体形成,明显的抑制了野生型IDH1的活动。培养细胞中突变的IDH1的强制表达减少了酶产物α酮戊二酸(alpha-KG)的形成,并增加了缺氧诱导因子亚单位α(HIF-1α)的水平。缺氧诱导因子亚单位α(HIF-1α)是一种转录蛋白,能在低氧环境中促使肿瘤生长,它的稳定性能被α酮戊二酸调节。在含有IDH1突变的人类胶质瘤细胞中, HIF-1α的水平要明显高于那些不含IDH1突变的肿瘤细胞。因而IDH1似乎是作为一种肿瘤抑制因子而存在,一旦通过突变使之灭活,则可能会部分的通过 HIF-1α途径参与肿瘤的发生。 人类基因组有5种基因可以编码3种不同的IDH。其中IDH2和IDH3存在于线粒体中,参与三羧酸循环,只有IDH1存在于细胞质和过氧化物酶体中。有研究发现IDH1的突变是在R132位置存在一个单核苷酸取代了原来的精氨酸。 为了证明R132突变与肿瘤产生的关系,作者根据文献建立了IDH1的化学结构模型,发现R132的侧链和底物的α螺旋和β折叠之间形成3个氢键,而未变异的只形成2个氢键,这说明了R132的变异从空间的电子水平影响了酶与底物的结合。 比较在293T细胞中表达的三种R132上的变异,R132H;R132C;R132S。得出与野生型相比,他们的催化活性降低了大约80%。(方法:将在HEK393T 细胞中FLAG标记的野生型和突变型IDH1用免疫沉淀反应纯化,用FLAG肽洗脱;右图:HIS标记的野生型和突变型IDH1用镍树脂纯化)从大肠杆菌的纯化的重组R132同样显示出这种结果。这三种突变使IDH1与异柠檬酸盐的Km 值与野生型相比有很大的下降,但与NADP的Km值下降不明显,最大反应速率下降也不明显。可以得出IDH1突变使酶的活性和协同作用降低。 根据文献可知IDH1酶正常时应该是同二聚体形式,我们猜想IDH1突变的分子与野生型形成了异二聚体,为了验证这一假说,作者在大肠杆菌中用组氨酸标记的野生型IDH1和用FLAG标记的突变型共表达,用第一镍树脂提纯异二聚体。用凝胶过滤分离纯核野生,纯核突变和杂合突变。我们观察到WT:R132H 异二聚体展示出4%的活性。通常情况下,IDH1在催化过程中展示出3种不同的构象,我们的研究表明IDH1的突变影响了其构象的形成。这说明IDH1突变影响了他与异柠檬酸的亲和力。图2C说明降低了突变IDH1与异柠檬酸的协同作用。(异柠檬酸盐浓度不同时同二聚体和异二聚体的最大反应速率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