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概述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简史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社会化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社会知觉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第三单元归因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第三单元社交情绪

第五节态度形成与态度转变

第一单元态度概述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第三单元特点测量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单元身体语言沟通

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第四单元人际吸引

第五单元人际互动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爱情

第二单元婚姻

第三单元离婚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1、社会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从两个科学母体(心理学、社会学)里继承研究传统,

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2、侧重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FH奥尔波特: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他主张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3、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

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4、本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5、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

6、社会行为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竞争、群体的

决策行为等等,但不包括本能行为。

7、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

8、勒温公式B=f(P,E) 含义: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

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9、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间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

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1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11、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

学习等。

12、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13、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

会影响等。

14、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15、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1)关注的中心是个体关注的中心是群体和社会

(2)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心理状态尝试通过分析一些社会变量,如社会和人格特质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地位、角色、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3)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研究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

(4)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调查、参与观察法

(5)国际上的核心学术刊物是美国APA 美国的ASA协会的《社会心理学季协会的《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刊》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1、美国学者霍兰德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实证分析三

个阶段。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确立期。

2、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至19世纪上半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社会

3、围绕着“人性”的哲学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4、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卢梭、孟子——性善、社会决定论

5、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性恶、人性决定论。

6、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

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7、经验描述阶段对社会心理学起到“催生”作用的学术思潮:达尔文的进化论、德国的

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8、德国的民族心理学的三次重大意义事件:

(1)拉扎鲁斯的《民族心理学与语言学杂志》

(2)谢夫勒的现代意义的“社会心理学“术语

(3)冯特的《民族心理学》

9、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1)塔尔德的《模仿律》,用模仿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2)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中主张社会不能还原为个体,群体并非个体之和,而是一种结构形式,要以与构成它的个体不同的方式思考、感受、行动。

(3)列朋的《群众心理学》是法国社会学家有关群体意识理论发展的高峰。

10、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麦孤独的《社会心理学导论》(1908年),这年社心诞生。他指出:先天的或遗传的倾向是一起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源泉和动力,十二种本能可以衍生出全部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

11、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是潜意识(无意识)、性本能、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

12、实证分析阶段自1920年开始至今。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

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3、实证研究的先驱者:

(1)特里普利特、莫德---“他人存在对个体行为影响”的实验

(2)FH奥尔波特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认为“合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会使个体的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他的《社会心理学》(1924)开创

了实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他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者。

(3)墨菲夫妇的《实验社会心理学》,引入和确立实证方法。

14、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社会心理学蓬勃发展的一个时期。

(1)瑟斯顿、李克特--在态度测量的研究方面成绩卓越,提出瑟斯顿态度量表并简化使用。

(2)谢里夫—“游动效应”研究群体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变化。

(3)莫里诺—发展了社会测量法,1937年创办了《社会测量学》杂志。

(4)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最早倡导群体动力学研究,其中最有名的是领导风格对群体氛围以群体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倡导社会心理学进行行动研究,致力于将理论研究融合于社会实践。

1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的特征:研究领域拓宽、理论发展多元化、开始重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16、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概念。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社会心理学研究遵循的三个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2、价值中立原则:研究者要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客观事实不歪曲和臆测,不批

3、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进行积极的干预和

引导。

4、系统性原则有:动态原则、整体原则、有序原则、反馈原则。

5、伦理原则:

(1)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2)在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者同意。在特殊情况下的欺瞒须经严格程序核准,并在事后向被试者说明求的理解。

(3)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4)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5)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6)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6、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

7、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分为自然观察、参与观察。

8、自然观察法没有干预。参与观察法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

观察者通常要隐瞒自己的身份。

9、调查法也叫询问法,研究者拟出一系列问题请被调查者回答。分为口头调查(访谈)

和纸笔调查(问卷)。

10、访谈法中,访谈者必须在双方沟通的人际沟通中创造信任的氛围。访谈还具有特

定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实施的原则。

11、问卷法有两个特定:标准化承担高、收获快。

12、问卷的七个构成部分: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备选答案、人口学数据的记

录、结束语、计算机编码。

13、问卷设计的主要原则:目的性、全面性、非歧义性、非暗示性、适度规模、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1、社会心理学的注意理论流派:社会学习论、社会交换论、符合互动论、精神分析论。

2、社会学习论源于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早期代表-----巴甫洛夫、华生

发展了行为主义------霍尔、斯金纳

用学习的原则研究人的社会行为----米勒、多拉德

提出了社会学习论-----班杜拉、沃尔特斯

3、社会学习论提出学习的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条件反射)、强化、模仿。

4、奖励是给予喜欢的刺激属正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属于负强化。

5、人语言的习得过程是通过模仿进行社会学习的典型例子。

6、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7、观察学习包括四个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8、社会学习论强调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的作用。用它来解释许多社会行为的习得过

程。

9、社会交换论是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的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它强

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

10、社会交换论的创始人----霍曼斯,代表人物----布劳、爱莫森、蒂博特。

11、社会交换论是综合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文

化人类学、社会学的一下理论而发展起来的。

12、社会交换论的基本观点(霍曼斯提出的五个相互联系的普遍性命题):成功命题、

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边际效用递减)、侵犯—赞同命题。

13、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弊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

14、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跨度收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

如果收益(产出)与代价(投入)平衡、那么互动就得以维持,相反如两者不平衡,则互动难以长期维持。

15、布老发展了社会交换论,认为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的人们自愿活

动。它存在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社区之间。布老还引入了权利、规范、不平等的概念,使社会交换论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

16、符合包括:语言、文字、记号、个体的动作、姿势等。

17、符号互动论源于詹姆士、米德。最早使用“符号互动”术语的是布鲁默。

18、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

(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

(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

(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19、主要观点:

(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

(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社会的内化过程伴随个体的外化过程。

(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

(6)在个体和他们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

(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20、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意识与潜意识、力必多、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生本能与死本能、人格结构。

21、荣格是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

力和完整的人格,而不是治疗症状。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22、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23、新精神分析论——霍妮的“文化因素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概念

第一单元社会化

1、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

2、社会化设计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3、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的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4、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培养社会角色。

6、个体社会化的基本条件: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约13-25年)、较好的遗传素质。

7、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参照群体(同伴效应)。

8、社会化类型:语言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9、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往往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10、男女之间的差异有三个方面:性、性别(人格特征)、性别角色。

11、性别是指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12、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

13、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的过程。

14、爱国意识的发展和培养师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15、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阶段: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社会角色的分类:按角色获得的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

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

按角色的功能——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

按程度者的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

3、角色扮演过程含有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4、角色失调的四个形式: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5、角色冲突有角色间冲突、角色内冲突。

6、角色间冲突指:同一主体内,两个或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冲突。

7、角色内冲突指: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的不同期待所引起的冲突。

第三单元自我、身份与自尊

1、自我有称自我意识、自我概念。是个体对其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

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社会角色的认知。

2、詹姆士的主我、客我。主我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

察者。

3、米德的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4、自我主要有五个层面: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反思自我。

6、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生理自我(自我中心期)、社会自我(客观化时期)、

心理自我(主观化时期)

7、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8、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9、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自尊是一种高级的需要。

10、自尊包括两个方面:对成就、优势、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

欲望。

11、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中自尊的公式:自尊=成功/抱负。

12、影响自尊的因素: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的进行社会比较。

第三节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一单元社会知觉

1、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不包括判断、推理等辅助认识。

2、社会知觉包括个人对他人、群体、自己的知觉。

2、社会知觉中的“知觉”与普通心理学的“知觉”有所不同。后者一般指个体对直接作用于他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不包括判断推理的高级认识过程。而前者则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既有对人的外部特征和人格特征的知觉,又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以及对行为原因的推理判断解释。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

4、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5、图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6、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影响自我知觉、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第二单元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1、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个认知客体的印象。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

般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是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2、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几种效应:首因效应或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3、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不熟悉或少见的人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4、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

5、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具

有社会适应的意义,能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往往具有消极作用。

6、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7、印象管理也称印象装饰、印象控制,是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即个体进行自我印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8、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是:印象管理是信息输出,是向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的

过程施加影响;印象形成是信息输入,是自己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9、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我与自我太高、按社会期待管理

自己、投其所好。

第三单元归因

1、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2、行为原因分类:内因与外因、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

3、个体进行归因时,首先注意的是内因与外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叫内归因。

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称为外归因、情境归因。

4、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变化的预测。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人

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准确的预测。

5、控制点理论:控制点是罗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一种个体归因倾向理论。

6、人的控制点在个体内部,称为内控者。让其在内部接受自己。他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符合社会期待。

7、倾向于放弃对自己生活的责任,他们的控制点在个体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9、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

10、归因理论的另一个主要贡献值凯利提出了折扣理论。

11、人们归因时,如同科学家在科研中需求规律,试图找出一种效应发生的各种条件

的规律性协变。凯利指出,人们可通过检查三种特殊信息来进行归因,凯利的归因理论被称为三维理论。

12、根据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1)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一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2)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特殊的反应是否相同。

(3)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13、影响归因的因素:社会视角、自我价值保护倾向、观察位置、时间因素。

14、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倾向于外归因。成功

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则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的策略。

15、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减少他人成功对自己的心理压

力),失败内归因。这种做法明显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称为动机性归因偏差。

16、失眠患者认为失眠是内部原因造成的。对于部分失眠患者,可以通过改变其归因

模式来使失眠承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

1、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

为动机过程。

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目标—需要满足紧张解除—新的需要

3、社会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与调节功能。

4、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

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1、主要的社会动机: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2、亲合是个体语言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

3、亲合起源于依恋。

4、亲合的作用: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获得信息、减轻心理压力、避免窘境。

5、影响亲合的的因素:情境因素、情绪因素、出生因素。

6、恐惧是现实威胁引起的情绪体验,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

7、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高焦虑者的亲合倾向较低。因为在焦虑状态下,

与他人在一起,不仅不能减少焦虑,反而能增加焦虑。

8、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

9、美国学者克利兰在成就动机的研发做出来开拓性的贡献。

10、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

重要估计。

11、个体抱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成就动机的强弱。与两个因素相关:成就动机、以往的成

功经验。

12、影响成功动机的因素:目标的吸引力、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13、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家庭的教养方式、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14、家长对儿童的自律训练的严格程度与儿童成就动机呈正相关。

15、权利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权利需要是权利动机产生的心理背

景。

16、温特认为存在两种权利动机:积极的权利动机、消极的权利动机。

17、引起权利动机的因素大致有两个;社会控制的需求、对无能的恐惧。

18、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19、侵犯由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

20、伤害行为包括身体伤害和言语伤害。

21、侵犯动机即伤害的主观意图,是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

22、社会评价是:违反或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性质,而维持社

会规范和准则的行为具有亲社会性质。介于两者之间的伤害行为即被认可的伤害行为。

23、侵犯行为的原因:本能的解释、挫折—侵犯学说、社会学习论的观点。

24、弗洛伊德早期认为侵犯是性本能的一部分,后期认为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侵犯是死

本能受到求生欲望的妨碍而对内的破坏倾向转向外部。侵犯作为一种心理能量必须宣泄出来,可以用社会承认的宣泄方式如体育比赛等替代性的侵犯冲动的释放途径。

起来的,他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具有生物保护的意义。侵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应采取耗散本能的办法如发展冒险性体育运动。人口的拥挤可能会增加侵犯事件发生的几率,人口爆炸可能会增加大战争爆发的危险性等。

26、多拉德提出挫折—侵犯理论,他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

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

27、挫折—侵犯学说的要点如下:

(1)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

(2)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正比。

(3)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28、米勒指出: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29、伯客威兹认为: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

30、社会学习论认为侵犯行为是习得的,学习是侵犯的重要决定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学会

侵犯,也通过学习消除侵犯。班杜拉提出的这一观点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

31、去个性化:是个体的广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

在去个性化的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事情。

32、利他行为的性质:是一种亲社会行为。

33、利他行为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的观点—动物以个体的自我牺牲换取物种存在和延续的一种本能。

社会规范论的观点—人类道德准则中的交互性规范、社会责任规范。

34、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外部因素、利他者的心理特质(心境、内疚、人格)、利他机

能。

第三单元社交情绪

1、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

映。人的社会需要的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2、几种基本的社交情绪:社交焦虑、嫉妒、羞耻、内疚。

3、嫉妒情绪的特点: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4、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是人适应社会生活、改善自己的一种重要

力量,过少或过多的羞耻感都是不健康的,都对个性发展不利。

第五节态度形成和态度转变

第一单元态度概述

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中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2、态度的特定:内在性、对象性、稳定性

3、态度的成分: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A)、行为倾向成分(B),ABC理论。

4、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他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

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是行为倾向。

5、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比较复杂。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

动,还受情境、甚至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6、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评价决定态度的强弱。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影响,这种影响通过个

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

7、态度与价值有根本的不同。一方面,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

更不容易转变。另一方面,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用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儿最终影响行为。

8、卡茨认为态度有四个方面的功能:工具性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知功

能。

9、态度的维度: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10、态度的形成:美国学者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

第二单元态度转变

1、态度转变模型: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受者)---情境

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因素。

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

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态度转变是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

接收者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一切说服的努力只有为态度主体所接受,才能发货作用。

情境,沟通和说服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

2、态度转变的影响因素:传递者方面、沟通信息方面、接收者方面、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

3、沟通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的立场、说服的意图、说服者的吸引力。

4、沟通信息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信息的提供方式。

5、接收者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

6、情境方面的影响因素:预先警告、分心、重复。

7、信息传递者的威信、传递者与接收者的相似性,会影响其发出的信息的说服效果。

8、如果传递者的立场是中立的,特别是自我牺牲的,那么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9、如果传递者没有操作接收者的意图,接收者心理上没有阻抗,接受信息较容易。

10、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认同。

11、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威信高的传递者对于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威信低的传递者对于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较大。

12、信息如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有利于说服。但畏惧与态度转变不是线性关系,是倒U形关系,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

13、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

14、个体卷入较浅的态度,单一倾向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个体卷入较深的态度,提供正反两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

15、口头传递比书面途径效果好,面对面的沟通比通过大众传媒的沟通效果好。

16、已经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受者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的一部分,难以转变;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接受者根据直接的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与个体的需要密切关联的态度不易转变。

17、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信服权威,比较容易接受说服;自尊水平高,自信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接受者易受他人或公众的影响,易于接受说服。

18、沟通信息的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成倒U形。

19、态度转变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认知失调论、社会交换论。

19、海德平衡理论:海德认为,在人们的态度系统中,存在某些情感因素之间或评价因素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如果出现不平衡,那么就会倾向于朝平衡转化。人们在转变态度时,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即个体尽可能少地转变情感因素而维持态度平衡。

20、P—O—X模型,个体P、他人O、对象X,三角形的三边表示P\O\X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有两种关系,即肯定形式或否定形式,分别以“+”“-”号表示。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则整体存在平衡关系;如果全是否定的或一种否定的,则整体存在不平衡状态。

21、P—0的关系最为重要。

22、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关于自我、环节、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行”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23、认知失调的可能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的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的向悖。

24、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主要有三种:

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个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

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

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各方的强度。

25、社会交换论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26、逆反心理有三种:超限逆反、自我价值保护逆反、禁果逆反。

第三单元态度测量

1、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有:量表法、行为反应测量法等。

2、态度量表有单维量表、多维量表。

3、单维量表:瑟斯顿的等距量表、李科特的累加量表等

4、多维量表:奥斯古德的语义区分量表、博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

5、投摄测验的基本假定是:个体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感、观念倾向投射到其他对象上,知

觉成对象的实际上为其自己具有的特性。

6、著名的投射测验有:摩根的主体统觉测验、罗复的墨迹测验。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机构与功能

1、沟通: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大众沟通。区别是中介不同。

2、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3、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符号,也可以是形象

符号(文字)。

4、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

5、个体在接受带有信息的各种音形符号后,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把它“转译”为沟通

者试图发送的信息、态度、情感。

6、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货过程。

7、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

8、沟通的主要功能:获取信息的手段、

思想交流情感分享的工具、

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供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9、人际沟通的分类: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单向沟通双向

沟通、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现实沟通虚拟沟通。

10、沟通网络:正式的沟通网络、非正式的沟通网络。

11、沟通质量的常用指标有:信息传递速度、准确度、接受者的接受信息量及满意度。

第二单元身体语言沟通

1、身体语言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妆饰、

人际距离等等。

2、眼睛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示器。

3、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

4、人能较为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表情肌,因而面部表情表达的情感状态可能与实际的情况不

一致。

5、特殊情况下,个体的目光与面部表情会出现分离,此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

目光,而非面部表情。

6、身体运动中,手势语占重要的位置。

7、个体都有被触摸的需要,这是一种本能。

8、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主要有性别、环节、社会地位、文化、民族等等。

9、美国学者霍尔发现四种人际距离:公众距离(12-25英尺)、社交距离(4-12英尺)商

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个人距离(1.5-4英尺)、亲密距离(0-18英寸)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

第三单元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1、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包括:个

体性、直接性、情感性。

2、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3、定向阶段涉及注意选择交往对象,与交往对象进行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4、情感探索阶段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和批评。

6、稳定交往阶段,交往的双方在心理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秘密

性领域,沟通与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7、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

8、奥特曼发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自我暴露

的深度和广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9、自我暴露的承担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水平:情趣爱好方面、态度、自我概念

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隐私方面。

10、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但有一个特例,

就是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人,有可能做到完全的自我暴露。

11、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12、心理学家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基本人际关系取

向理论(FIRO),主要观点是:

(1)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

(2)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足,那么就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

(3)对于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人们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三种人际需要与两种满足方式构成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即主动包容、被动包

容、主动支配、被动支配、主动情感、被动情感式。

(4)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

13、群体形成过程的开始是包容、而后是控制、最后是情感,这种循环不断发生。群

体解体的过程相反,先是感情不和、继而失去控制、最后难以包容,导致群体解体。

第四单元人际吸引

1、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2、按照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可分为亲合、喜欢、爱情。

3、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4、影响希望的因素:熟悉与邻近、相似与互补、外貌、才能、人格品质。

5、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成倒U形曲线。

6、人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交往,相似包括:信念、价值观、人格特征

兴趣、爱好

社会背景、地位

年龄、经验

7、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增加吸引和喜欢的三种互补关系:需要的互补

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

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如内向外向8、人格品质是影响喜欢的最稳当因素之一。安德森研究发现,受喜欢程度最高的六个个

人品质都与真诚有关。安德森认为,真诚受人欢迎,不真诚令人厌恶。

第五单元人际互动

1、人际互动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互动是一个过程,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社会互动组

成。

2、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竞争。

3、合作的基本条件:目标的一致、共识与规范。

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5、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解释竞争与合作行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

(1)个体行为的目标手段与他人行为的目标手段之间如存在相关依赖的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

(2)当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之间存在积极肯定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相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合作关

系。

(3)当不同个体的目标手段之间存在消极或定型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个体的目标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竞

争关系。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1、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2、从众行为的特点:

(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抉择;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的跟随多数人行为。

(3)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3、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公共价值观的功能;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4、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

5、权宜从众: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附和群体的要求。

6、反从众: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

7、从众行为的原因:寻求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

8、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因素、个体人格因素、情境的明确性、其他因素。

9、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产生从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但超过这个范围,群体规模的影响就不明显。群体规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人。

10、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众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尚未发现这些因素与从众之间有明显的确定的关系。

第二单元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1、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隐含在场。

2、与社会促进相反,有时候他人在场,反而会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干扰,或称社会抑制。

3、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结伴效应、群众效应。

4、20世纪20年底(社心发展的经验描述阶段),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FH奥尔波特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

5、扎荣克的《优势反应强化说》可以较好的解释社会促进与社会干扰的现象。他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供,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6、优势反应是已经学习和掌握得相当熟练的动作,不假思索即可做出。

7、社会懈怠也称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8、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是: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第三单元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1、模仿是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模仿他人,是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

现象。

2、模仿的特点:自愿或无意识的、相似性即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

3、模仿可分为:有意模仿、无意模仿。无意模仿并非绝对的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较低。

到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5、塔尔德(群众心理学)于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

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三个模仿律:下降率、几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6、暗示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音、表情、姿势、动作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

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暗示往往采用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

7、暗示设计三个要素: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8、暗示的分类:按信息来源——他人暗示、自我暗示

按暗示者的目的——有意暗示、无意暗示

按暗示双方接触方式——直接暗示、间接暗示

按暗示效果——暗示、反暗示

9、影响暗示效果的注意因素:

(1)暗示者的权利、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影响

(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那么暗示效果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效果也有关系。

(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个体处于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易受暗示。

10、社会感染: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音、表情、动作及

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11、社会感染的特点:双向性、爆发性、接受的迅速行。

12、社会感染的分类:个体间的感染、大众传媒的感染、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13、

14、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爱情

1、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

彩的高级情感。

2、爱情的特点是:

(1)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

(2)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园没有爱情体验。

(3)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感。

(4)有生理基础。

(5)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展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3、爱情与喜欢的区别在三个方面:依恋、利他、亲密。

4、爱情发展的四个阶段:取样与评估、互惠、承诺、制度化。

5、李J.LEE提出的爱情形式有六种:浪漫式、好朋友式、游戏式、占有式、实用式、利他

式。

6、哈特菲尔德提出的爱情形式:激情爱、伙伴爱。

7、斯坦伯格提出爱情三角理论:爱情由亲密、激情、承诺三因素组成。

第二单元婚姻

1、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婚姻是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习俗规定而建立的。

2、夫妻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3、婚姻的动机一般有三种:经济、繁衍、爱情(包括性)。

4、夫妻关系的类型:爱情型、功利性、平等合作与分工型、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一体

型。

第三单元离婚

1、心理冲突往往是离婚的原因和前奏,而离婚往往是心理冲突激化的结果。

2、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由以下几个因素引发:需求不满、价值观念不一致、“自我”的远离、

夫妻的性差异。

3、离婚的原因:低龄结婚、未婚先孕、恋爱时间短、家庭有离婚史、婚前性经验、夫妻不

平等、性生活不和谐。

第四单元家庭

1、家庭是有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构成的。

2、家庭的特点: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其成员之间有较多的

面对面交往,有直接的互动与合作;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它包括:性、生育、赡养、生活、事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关系。

3、家庭的结构要素:家庭成员的数量、代际层次、夫妻数量。

4、结构模式: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他家庭。

5、家庭的功能:经济功能、性的功能、生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感情交流功

能、休闲娱乐功能

6、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社会与环境因素、家庭成员的素质、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

7、家庭生命周期是指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该概念只适用于核心家庭。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222-第2章 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2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1节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心理学倾向于心理学的定义是( )。 A.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以群体生活的心理为基础 B.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C.研究特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D.研究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以解释社会互动 [答案] B [解析] B项是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侧重于心理学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A项是艾尔乌德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定义。C项是我国心理学家潘菽对社会心理学做出的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定义。D项也是侧重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定义。 2.关于社会心理学,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社会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 B.美国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F.H.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1924)一书中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C.心理学和社会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 D.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答案] D [解析]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3.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是有区别的,社会心理是( )。 A.外显的B.内隐的 C.客观存在的D.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 [答案] B [解析]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二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而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二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4.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他人影响而发生改变,他人影响不包括( )。 A.现实B.宏观C.想像D.隐含 [答案] B [解析] 奥尔波特把社会心理学界定为“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为了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他人的影响有三种形式,即现实的影响、想像的影响和隐含的影响。 5.( )是勒温提出的研究人们社会行为的公式。 A.B=f(P,E) B.P=f(B,E) C.B=f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 一、社会心理发展 1、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 二、认知社会心理学 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 三、社会互动 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 四、社会影响 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 二、产生阶段阶段 (一)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 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二)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三、迅速发展阶段 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 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 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 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 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点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节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认为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美]G.W.奥尔波特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勒温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 ?B=f (P,E) B——行为;P——个体;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 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 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哲学思辨——启蒙期。 经验描述——形成期。 实证分析——确立期。 K.勒温——社会心理学之父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价值中立原则 ?对于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系统性原则 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伦理原则 第二节社会化与自我 第一单元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1) 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从个体视角看 ——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概念(2)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 ?成人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中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社会化的基础) ?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乐国安-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电子教案 优质文档 新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

第八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整理讲课讲稿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1、事后聪明式偏见(后视偏差) 也被称为“我早知道了现象”即个体面临不确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时,往往对先前获得的信息有过高的估价,进而在决策上发生偏差。 2、我们如何从事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假设的形成与验证 相关研究:探寻自然关系 实验研究:探寻因果关系 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 1、焦点效应 是人们高估周围人对自己外表和行为关注度的一种表现。 焦点效应意味着人类往往会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注意程度2、社会自我的发展的影响 我们扮演的角色 我们形成的社会同一性 我们和别人的比较 我们的成功与失败 其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3、直觉到的自我控制 ①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②控制点 个体在周围环境(包括心理环境)作用的过程中,认识到控制自己生活的力量,也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结果的责任的认识和定向 ③习得性无助: 当动物或人经历无法控制的有害事件时,他们就会习得一种被动和无助感 自我服务偏见 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 自我服务偏见有关的结论 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 每个人都高于平均水平吗? ③盲目乐观 ④虚假普遍性和虚假独特性 虚假独特性效应:在能力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自己的才智与品德 ⑤对自我服务偏见的解释 ⑥自我效能和自我服务偏见的反思 5.自我展示 ①虚伪的谦逊:一种表面化的感谢只是为了表现谦虚,而在道谢者自己内心里,荣誉还是归于自己的 ②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物来阻扰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我并没有失败- 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印象管理: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别人形成的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六节沟通的结构与功能.doc

第六节沟通与人际关系 第一单元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一、沟通的定义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 1、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2、大众沟通(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如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二、沟通的结构 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景七个要素构成。 (一)信息源:信息源是具有信息并试图沟通的个体。 (二)信息:是沟通者试图传达给他人的观点和情感。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语词。语词可以是声音信号,也可以是形象符号(文字)。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本身的信息外,还有沟通者的心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使沟通双方产生情绪的互相感染。 (三)通道:是沟通过程的信息载体。人际沟通是以视听交流为主的沟通。在各种沟通方式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因为面对面的沟通除了语词信息外,还有交流双方的整体心理状态的信息,并且沟通者和接受者还有互动和反馈,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保证沟通的顺利进行。(四)信息接受者:信息接受者是沟通的另一方。 (五)反馈: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 (六)障碍 (七)背景: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沟通的背景包括心理背景、物理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等。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沟通是获取信息的手段; 2、沟通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 3、沟通是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 4、沟通是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5、沟通能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一)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按组织系统划分) 1、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优势: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参考资料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心理咨询师真题整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含复习资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 心理咨询师(三级)真题2010年5月 1.(单选)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 A社会认知 B社会心理 C社会行为 D社会影响 2.(单选)最严重的角色失调是() A角色不清 B 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3.(单选)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是() A哲学思辨阶段B学派阶段C实证分析阶段D经验描述阶段 4.(单选)“性别”表示() 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在社会方面的方面 5.(单选)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是() A近因效应 B收银效应 C光环效应 D刻板印象 6.(单选)班都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的代表性理论 A新行为主义 B认知心理学 C发生认识论 D精神分析论 7.(单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不包括() A交换原则 B平等原则 C强化原则 D相互原则 8.(单选)信息出现的顺序对印象的行成有重要影响,反映在() A光环效应 B刻板效应 C近因效应 D期待效应 9.(单选)罗特关于个体归因倾向的理论叫() A控制点 B三维 C可控制 D平衡 10.(多选)通用的问题解决策略包括() A算法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复述策略 D启发式策略 11.(多选)人类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 A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脑复杂的神经网络 C良好的社会规范 D社会角色的引导 12.(多选)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家庭教养方式 B行为表现的反馈 C活动的性质 D参照群体 13.(多选)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 A情绪 B兴趣 C动机 D经验 14.(多选)态度的特点包括() A完整性 B内在性 C稳定性 D对象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七节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社会影响: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特点如下: (一)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 (二)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使个体通过理性选择,选择从众;也可在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发生影响,使人不自觉地跟随多数人行动。 (三)从众行为虽然有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但是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从众的重要特点。 二、从众的功能 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价值与行为方式。只有这样,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1)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从众还具有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 (一)真从众 (二)权宜从众 个体的外在行为与群体保持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判断,相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附和群体的要求。这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由于外在行为与内在的判断不一致,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 (三)反从众 个体的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比如群情激奋时,作为领导也受感染,想法和感受与员工一致,但为了防止事态失控,领导在行为上的表现却很理智和冷静。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一)寻求行为参照 在许多情境中,个体由于缺乏知识或其它原因(如不熟悉情况等)而必须从其它的途径获得自己行为合适性的信息。按照社会比较理论的说法,在情境不确定时,其它人的行为最有参照价值。个体从众,选择与多数人的行为一致,自然是找到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统。 (二)对偏离的恐惧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本章导学 本章概要 本讲将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习指导 本讲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需参照案例和资料领会贯通。 案例导入 心理研究中保护被试的守则 1. 心理学家应致力于提高心理学科学、教学和实践的准确性、诚信度的真实性。 2.心理学家应该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个体的隐私权、私密的自我决断的权力。 3.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时候,无论是当面进行,通过电子交换系统还是其他形式进行交流,都必须征得个体的知情同意。 4.在征得同意时,心理学家应告诉被试研究的目的、预期的持续时间和过程,让他们知道有权参加或者在实验开始之后退出研究。 5.保护任何媒介记录的私秘性信息是心理学家的一项基本义务,他们对此应该合理谨慎的措施。 6.心理学家不应进行欺骗的研究,除非他们作出判断,认为研究预期的重要科学、教育或应用价值可以使其技术运用合理化,并且有效的非欺骗备选过程不可行。 7.心理学家应尽可能早地向被试解释作为实验设计和进行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任何形式的欺骗。 8.心理学家提供机会,让被试及时得知有关研究性质、结果和结论的确切信息,应采用合理措施来纠正被试可能形成的错误观点。 章节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而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其实就是寻找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当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很多,有人曾说过,有多少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鉴于我们不可能一一陈述,因此我们把国内外主要的学术观点进行分类介绍。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什么是社会认知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1、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认知是包括感知、判断、推测和评价在内的社会心理活动,而不仅仅局限或等同于其中的某一过程。例如,一个人对于他人在许多场合下的行为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以后,就有可能把一些相对稳定的印象归结到那个人的身上,推测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将会产生类似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在许多场合下都很兴奋、激动,就可以推测他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产生兴奋、激动的行为。人们就是通过社会认知来推断他人的行为的。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自身的经验认识他人当时潜在的心理状态,即所谓“以己度人”。一个心胸宽广的人往往认为他人的心胸也是宽广的。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会发生偏差,特别是在复杂的情况下,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与行为动机更加容易发生错误。 2、社会认知的依据:即认知者凭什么来推测判断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 一是依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 二是依赖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与归纳, 因此要正确地认知他人就需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例:因为你经常与某人打交道,非常了解他,知道了他在某种情形下或在某种态度上的行为后经常会产生某种相应的行为态度。 如:某女孩一挨批评就抹眼泪,当他又犯错被老师叫去时,同学 们就会推断,她肯定又会哭鼻子,或看见她红着眼睛从老师办公室出来,就会推断,她肯定又被老师批评了。 人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推测与判断时往往根据是自身的经验与体会来认识他人当时的潜在的心理状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即所谓的以己度人,因此这种推测与判断往往容易发生偏差,尤其在复杂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例:说别人推测错误时,常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或“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固有的认知结构。因此,即使是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其社会认知也必然会表现出种种不同的特征。 1.认知的选择性即人们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的进行社会认知。 人们对于社会刺激的态度不同,在认知上也不同,可能认知也可能不予认知。这固然与社会刺激物本身的强度有关系,但所谓强度,主要不是社会客体本身的物理强度,而是其本身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对认知者来说价值的大小。也就是说,它给人们带来的是奖励还是惩罚,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如果估计某种社会刺激将给自己带来奖励,有益于自己,就会选择它作为认知对象。相反,如果它将给自己带来惩罚,或者对自己不利,就会采取置之不理或逃避行为,不以他为认知对象。 可见,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的社会意义的性质及其价值大小而有选择地进行社会认知的。简单地说,人们是根据社会刺激物是否对自己的生活、工作有用及有用的程度大小来决定取舍的。 例:人们知道够买福利彩票,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自己,一方面有可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甚至巨额的回报,另一方面可得到社会赞许,获得精神汇报,因此人们会争相购买。 2.认知反应的显著性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测验题)

一、单选 1、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P指() (A) 行为(B) 个体所处的情境(C) 个体(D) 函数关系 2、社会心理学的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A) 观察(B) 实验(C) 思辨(D) 归纳 3、社会行为是由()引起,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A) 社会因素(B) 现实生活(C) 周围环境(D) 即时情境 4、社会行为公式B=f(P,E)中,E的含义是() (A) 行为(B) 函数关系 (C) 个体(D) 个体所处的情境 5、社会学习论的理论根源是() (A) 心理分析(B) 行为主义(C) 认知理论(D) 人本主义 6、()不是社会化的载体。 (A) 家庭(B) 大学(C) 杂志(D) 意思 7、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系,即() (A) 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B) 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C) 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 (D) 从心理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 8、角色承担者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这属于() (A) 角色冲突(B) 角色不清(C) 角色中断(D) 角色失败 9、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 主我(B) 客我(C) 镜我(D) 超我 10、全部社会化的前提是() (A) 性别社会化(B) 政治社会化(C) 道德社会化(D) 语言社会化 11、詹姆士的自尊公式是() (A) 自尊=成功/自信(B) 自尊=成功/抱负 (C) 自尊=自信/抱负(D) 自尊=抱负/成功, 12、自尊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A) 社会角色(B) 自我概念 (C) 自我意识(D) 自我价值

社会心理学笔记(侯玉波)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导论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 (一)认识自己 (二)认识他人:“大五”人格理论、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三)认识社会 (四)认识生活的价值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与常识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领域 1、个体过程 2、人际过程 3、群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脉络 (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 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 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 (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阶段(1895-1934)

2、起步阶段(1935-1945)

3、发展阶段(1946-1969 ) 4、危机阶段(70年代) 5、繁荣阶段(80年代之后)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假设与理论 ( 1)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二 ( J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三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 3、人际层面 _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 、 ( J如何提出问题 — ( J如何阅读文献 二 ( J研究方法选择 三 1、相关研究 2、实验研究 (四)收集数据的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实验法 4、档案研究法 5、元分析方法 (五)研究的设计 (六)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七)论文的撰写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生物理论 (二)学习理论 1、学习理论的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2、学习理论的特点 (三)诱因理论 1、理性决策论 2、交换理论 3、需求满足论 (四)认知理论 1、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 2、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四节社会动机概述教学教材

第四节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 第一单元社会动机概述 一、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二、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产生新的需要,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三、社会动机的功能 (一)激活功能 社会动机激发个体产生社会行为,使个体处于活动状态,是行为的启动因素。 (二)指向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总是指向一定目标,社会动机使社会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指向性。 (三)维持与调节功能 个体的社会行为在达到目标前,社会动机起维持作用;如果行为受阻,但只要动机仍然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会以别的开工继续存在,比如由外显行为改为比较隐蔽的行为,这是动机的调节作用。 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 动机引发与维持活动,对提高活动效率有重要意义。但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并不呈正的线性关系。一般说来,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根据研究,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这种最佳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第二单元主要的社会动机 人的社会动机主要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动机与他所处的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社会动机各类很多,本单元主要介绍五种:亲合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侵犯动机、利他动机。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一般认为,社会心理学诞生于1908年。 2、F.H.奥尔波特(F.H.Allport,1924)指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科学。 3、社会学家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 4、勒温(K.Lewin,1936)关于行为的著名公式是:B=f (P,E)。其中,E的涵义是个体所处的情境。 5、社会行为是个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6、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7、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8、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时尚属于社会层面的研究内容。 9、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中,态度属于个体层面的研究内容 10、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按顺序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 1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12、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 13、历史上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是围绕人性的哲学争辩。 14、经验描述阶段,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 15、经验描述阶段的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6、实证分析阶段始于20世纪20年代。 17、实证分析阶段的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 18、对一些反社会的价值观和一些引起心理障碍的价值理念,咨询师应该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 1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原则是指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往往要采用一些手段控制情境或被试者,因而要特别注意因欺瞒与恫吓所产生的后果,尽力避免对被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0、口头调查又称为访谈法。 21、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与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是访谈者通过一定的中介进行的,常见的有电话访谈等。 22、关于访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访谈法就是普通的聊天。 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研究者应该严格按访谈问卷的顺序以及原有问题提问。 24、关于参与观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参与观察的主要目的在于观察者的自我体验。 25、系统性原则不是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26、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过去及现在的)资料,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方法地,叫档案法。 27、关于档案法,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心理咨询中考察求助者的个人成长报告,不属于档案法。 28、勒温被学术界认为是现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29、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0、观察学习所包含的过程有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 31、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存在所谓的“生态学效度”问题 3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是F.H.奥尔波特。31、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33、社会交换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摩60年代初,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 34、关于社会交换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社会交换关系式建立在利益冲突基础上的人们的竞争性活动。 35、“个体或群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则该奖赏的个体的价值越小”,这是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剥夺-满足命题 36、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设不包括事物的意义在于得与失的权衡结果。 37、集体潜意识不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的主要概念。 38、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认为心理治疗的目的应该是发展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八节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爱情 一、爱情的定义 著名的爱情研究学者哈特菲尔德。 爱情: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其特点如下: 1、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侠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 2、爱情是个体发展到身心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一种低级情绪。 4、爱情有生理基础,包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 5、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衡量一个人对异性有无爱情、强度如何,可以通过“是否发自内心,帮助所爱的人做其所期待的所有事情”这个指标来判断。 二、爱情与喜欢 社会心理学家鲁宾对爱情和喜欢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爱情不是喜欢的一种特殊形式,爱情与喜欢是两种不同的情感。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依恋。卷入爱情的双方在感到孤独时,会高度特异性地去寻找对方来伴同或宽慰,而喜欢的对象不会有同样的作用。 2、利他。恋爱中的人会高度关怀对方的情感状态,觉得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出高度的宽容。最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的人,在恋爱中也会表现出某种理解、关怀、宽容和无私。 3、亲密。恋爱的双方不仅对对方有高度的情感依赖,而且会有身体接触的需求。性是爱情的基础,是爱情的核心部分。 三、爱情的发展阶段 社会交换论者视求爱者为理性主义者,人们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幸福的对象做伴侣,而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据此理论,爱情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一)取样与评估 男女双方在某一群体中选择愿意交往的对象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交往的受益与成本以及相互抵消后的盈余。如果受益与盈余超过自己的期望值,那么对方就会成为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二)互惠 在此阶段,男女双方尽可能地交换收益。既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DOC)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 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和社会学之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的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的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 两者的区别: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 影响人的行为。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 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 为的动机与自我概念等是如何发生作用 的。 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二)现场调查 (三)现场研究法 (1)现场实验 (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是围绕着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 隐蔽性观察)

(四)模拟研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动向 1、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的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 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 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 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 20-30年代: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 40年代:信仰、偏见、劝导、宣传 50年代:社会交际 60年代: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70年代:重点涉及归因研究 80年代:日益重视认知、应用的研究 代表人物:勒温 2、第二章中相关的理论(了解) 第三章社会化(重点) 一、社会化的定义 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特点 (1)个人的社会化是以其生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人的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的 (4)社会化是通过人的 三、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文化的影响 (二)学校的影响 (三)家庭父母的影响 四、社会化的类别(自己看一下就行) 五、社会角色的获得 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的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的期待效果。(了解) 六:社会化的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看几遍)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1.道德判断从他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

基础知识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第一概述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从孕育它的两个主要学科母体——心理学和社会学里继承了不同的研究传统,形成了两种基本的取向,即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科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实证分析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美国学者霍兰德(E.P.Hollander,1976)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描述与实证分析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期是经验描述阶段。 一、哲学思辨阶段(人文学科时期) ▲社会心理学的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在这一段,有关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和一般的心理学见解混杂在一起的,很难把“纯”的社会心理学观点分离出来。 二、经验描述阶段(社会科学时期) ▲经验描述阶段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其特点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㈠达尔文的进化论㈡德国的民族心理学㈢法国的群众心理学㈣英国的本能心理学㈤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三、实证分析阶段 ▲实证分析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其特点是,社会心理学从描述研究转向实证研究,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此后,由于研究方法的进步,社会心理学取得了越来越丰富的研究成果,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日益广泛。 ▲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两位先驱是:①勒温(K.Lewin)是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之父。 ②F.H.奥尔波特——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 第三单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①价值中立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伦理原则。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二)调查法:1.访谈法2.问卷法(三)档案法(四)实验法 第四单元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①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②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一、社会学习论 ▲社会学习论试图通过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变化。社会学习论吸收了行为的主要理论假设,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 (一)简史:社会学习论起源于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是班杜拉。 (二)学习的机制 ▲在社会学习论看来,学习的机制主要有):①联想;②强化;③模仿(榜样)。 (三)观察学习(模仿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