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经济学角度看世界粮食价格上涨

从经济学角度看世界粮食价格上涨

从经济学角度看世界粮食价格上涨
从经济学角度看世界粮食价格上涨

从经济学角度看世界粮食价格上涨

摘要: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显然粮食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问题,间接的影响到人类不断向前发展。人类的一切脑力活动,人类的一切科技发明,人类的一切精神文明建设,人类的一切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等等,这一切活动都要在有了粮食能够生存的前提下进行,因此粮食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还有8亿人左右由于粮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还处于饥饿和贫困的生存环境,市场经济的今天粮食价格的变化备受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最近两年由于世界粮食供给和需求矛盾突出导致世界粮食价格总体上涨,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世界粮食价格上涨。

关键字:经济学理论粮食价格上涨

(一)供给需求矛盾

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们知道:在其他条件不变得情况下,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是成反方向变动,即是商品价格上涨商品的需求减少,反之;在其他条件不变得情况下,商品的供给和价格之间成同方向的变动,即是商品价格上涨商品的供给增加,反之。供给定理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在其他条件不变得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对于世界粮食价格而言由于供给和需求矛盾引起需求大于供求(供不应求)的状况,在世界粮食供给曲线上我们可以的看见,需求曲线向右上方运动,供给曲线向左下方运动,当他们形成新的均衡点的时候,三我们可以发现均衡价格上涨,即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具体情形如下图所示,P2即是新的价格,也是新形成的世界粮食价格。

一供给方面

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得情况下,商品的供给和价格之间成同方向的变动,即是商品价格上涨商品的供给增加,反之。对于世界粮食价格而言当粮食的供给减少时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反之。本文将从如下情况说明影响世界粮食的供给。

1粮食生产成本

通过学习生产论和成本论的知识我们知道他们之间的关系:STC的增加必然导致SAC的增加,这将导致要让企业赢利,企业对产品价格定位的时候P大于SAC。这也让P小于SAC的企业退出该行业。

对于粮食生产生产论和成本论之间的关系同样适用,即是在粮食生产的成本增加,将导致粮食的产量减少和粮食的价格上升。粮食生产的成本有如下:土

地劳动力农资设备自然条件

土地

粮食生产属于农业版块,然而农业是利用土地进行的生产活动。所以土地优劣和多寡直接与粮食产出的多少有关。纵观全球由于人为和自然原因造成的土地流失,土地沙化等破坏行为直接导致种植的粮食的成本增大,产量减少。大部分耕地荒芜,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也不再增加,也导致粮食产量低。

劳动力

农业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劳动力的多少也直接影响世界粮食的产出量。然而在很多数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的发展出现大量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情况。他们进城打工出现在城市中的各行各业。与此同时,荒地越来越多,土地利用率却不断下降,农村劳动力不断外输,也导致农村剩有劳动力不足,导致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自然使粮食价格呈井喷式上涨,加之多方面原因,以至于劳动力外移,粮食产量不足。

农资设备

粮食产出需要投入大量农资设备,而农资设备的价格也直接影响了粮食的产量,间接影响世界粮食的价格。在物价大幅上涨下,化肥,种子,农药,劳动力等价格上涨使农业种植提高了成本,在此环境下,农资产品的终端物农产品也面临涨价压力。尿素,钾肥,氮肥得不断上涨使得农产品价格面临压力。据资料统计:国际尿素价格持续上涨,国内尿素出口量大增。2007年美国尿素价格从年初的300美元/吨上涨至目前的430美元/吨,上涨了40%。其次,由于2007年尿素及磷酸二铵出口量的增长,导致我国2008年春耕用肥供应会偏紧。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化肥和能源的价格居高不下,可能使粮食生产的成本上升,降低产量和供给。在过去5年中,化肥价格和能源价格增长均高于粮食价格飞涨的1994年-1996年的水平。当时,由于粮食库存低、化肥价格高、经济发展导致粮食需求增加,玉米和小麦价格翻了一番,大米价格上涨了一半,现在的情况与那时类似。

气候环境条件

近年全球变暖引起气候变化,干旱、洪涝、农作物和家畜疫病增加,也影响着粮食的供应。例如在美国的农业大州加利福尼亚,2006年的反常炎热使农业蒙受很大损失。预测表明,由于全球变暖使气温上升、山区积雪消融过快影响地区水源,加州农业在今后几十年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综述

从粮食生产的四个成本方面可知:世界粮食生产的成本上涨是影响世界粮食供给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间接影响到世界粮食价格的上涨。

2 世界粮食库存

由于世界粮食产量下降,而消费平稳增长,2006年世界粮食库存为3.74亿吨,比上年减少7308万吨,下降16.3%。粮食库存占当年粮食产量的16.9%,占年度需求量的16.4%,低于18%的粮食安全线。显如今,粮食库存越来越低,也导致国际粮价大幅提升。资料显示:印度过去拥有6000万吨的粮食储备,但现在储备粮仓快被掏空了,只剩下不到1800万吨。”导致印度大米从1公斤大米的价格已由原来的20卢比涨到现在的40卢比。欧盟,乌克兰粮仓也空了,导致发生了大规模抢购,其国内粮价,正在节节攀升,结果粮食价格上涨已成为各国宏观调控的主题。粮食库存降低,导致了什么?世界粮食库存降低直接导致世界粮食的供给不足,世界粮食价格上涨。

二需求方面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得情况下,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是成反方向变动,即是商品价格上涨商品的需求减少,反之。结合以上的供给原理我们可以可以知道在供给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需求的增加会形成新的均衡点,世界粮食价格将上涨。

1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增加了人民的经济收入,让更多的人有能力丰富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让人们的食品消费增加。人口众多的新兴市场大国集中进入了改变膳食结构的时期,从而极大提升了粮食需求。随着中国、印度、印尼等发展中人口大国居民收入的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口摆脱了贫困状况,进入了改善膳食结构的阶段。人们越来越富裕,能够买更多的肉、蛋和奶。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年4月公布的一份有关中国收入增加的分析报告也预言:人们的收入增加会导致植物油、肉类和奶制品消耗量大增。世界银行的报告说,由于经济发展,石油输出国家组织的粮食消费增长了17%,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国家粮食消费增长了25%。

2消费群体

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的供给情况。

人口消费

全球人口发展速度超过全球粮食增长速度,世界粮食供需矛盾紧张。尽管近年来世界各国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的健康发展,世界及各国粮食产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仍然赶不上人口增长而增加的社会需求量,粮食供不应求的状况仍然较为严重。

动物消费

饲料行业的发展使饲料的需求猛增,出现了动物和人争夺粮食的局面,就全球而言粮食的需求增加,加重了供需之间的矛盾。

3 生物燃料

生物燃料的开发和生产将消耗大量粮食,长期支撑世界粮价上涨。生物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将从长期上改变国际粮食市场固有的价格波动周期,长期支持粮食价格上涨;如果粮价下跌,会刺激更多的粮食用于制造生物燃料,从而增加需求,促使粮价回升。

由于油价高涨,生物燃料备受青睐,许多国家都开始建设以玉米制造燃料乙醇之类的项目,这是玉米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有数据表明,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玉米现货平均价比上年同期增长86%。

联合国粮农组织指出,用玉米生产的乙醇燃料需求的增加,是导致2006年上半年世界粮食储备减少的主要原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警告说,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已导致玉米、大豆价格的上升和石油价格的变化。

(二)弹性相关知识

需求的收入弹性: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

正常品:是指需求量和收入成同方向变化的商品。

恩格尔定律:在一个国家和一个家庭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在的比例随着收入增加二减少。

粮食属于正常品,并且0〈Em〈1属于生活必需品。当今世界还有很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生活品支出增加。

场博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的互动。很多经济学家和分析师认为,本轮全球粮价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期货市场上的投机活动加剧所导致。于2007年夏季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重创了全球金融市场,美国和英国的房地产市场深度下挫、全球股票市场跌跌不休、衍生产品市场的波动性显著加大,在这一背景下,大量国际资本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中撤出,进入能源和初级产品期货市场炒作获利。在2008年3月30日,全球大米期货价格在一日之内上涨30%,这其中固然有基本面因素的作用,但更大程度上可归因于投机资本的炒作。而粮食期货价格的飙

升,则通过倒逼机制推动了现货市场价格的上升。而现货市场上供求矛盾的恶化,也会进一步推动期货市场价格的上涨,从而形成轮动效应。

作为全球粮食交易最重要计价货币的美元大幅贬值,客观上也推动了全球粮食名义价格的上涨。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在短短几个月之间将联邦基金利率削减了300个基点,拉大了与其他主要货币之间的利差,导致美元相对于欧元、日元、人民币以及其他主要货币的大幅贬值。例如,从2007年初到现在,美元对人民币双边汇率已经贬值了11%。计价货币的汇率下跌,自然会导致相关产品的名义价格上升。各种迹象显示,目前在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市场中,炒作的利好题材已经由供求矛盾转化为美元贬值。

周其仁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研究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周其仁 天则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现在已经出版了第一批成果(张曙光,1996)。这批成果的一个显著特点——将自科斯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的许多新发展运用于中国近年发生的制度变迁——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同时,这项研究也比较系统地在中国实践科斯研究经济学的方法。但是这一点,还没有引起已有评论的注意。因此,本文侧重讨论这项研究的方法论含义,并借此机会和读者交流关于科斯研究经济学方法的体会。 一、科斯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科斯有一个迷人的特点:他的研究成果好像总也造不成“立竿见影”的“轰动效果”。读者一定知道,科斯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要到二三十年后才被世人刮目相看。后来大行其道的“交易费用”概念,据科斯自己回忆,形成之时约为1932年。其时,科斯还是一个中国人所讲的“小年轻”,在英国一家经济和商业学院里担任“担心备课达不到水平”的助理讲师。五年后,论文发表,师友学长中有人前来道贺,但竟无一人讨论科斯的新见解。当时看好这篇论文对经济学发展异常贡献潜力的,好像只有科斯自己(他当时写信告诉友人,“我不相信我的一生中还会做出如此重要的工作”)。到20世纪50年代,论文被选入美国一本重要的价格理论文选;60年代,有人在脚注里加以引证;70年代,开始有人讨论;直到80年代,引证和讨论才突然与日俱增,以致比“以前40年的总和还要多”。1991年11月,当科斯在斯德哥尔摩为他在交易费用、产权、企业和社会成本问题上对经济学的贡献而领取诺贝尔奖时,他已经80多岁高龄,垂垂老矣。 不过,即使在科斯名扬四海之后,还是少有人谈到他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贡献。我们看到,无论行家里手们同意不同意,“科斯定理”已经被广泛“考虑”过了。“交易费用”概念,有人阐述,有人运用,有人批评,也已经广泛地、甚至过于广泛地被“考虑”了。“社会成本问题”的思想,对产权、商业纠纷、环保和其他公用财产的利用,以及一切具有所谓“外部效果”的合约问题的深远影响,更是有目共睹。但是,科斯何以得出这些影响和改变当代经济学的成果来的?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五年来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研究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战略物质,因此,粮食问题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国家,粮食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时空间隔,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这些关系,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是政府不可回避而且必须承担的任务。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综合生产;能力;储备 一、粮食安全的涵义 粮食既是一般性消费品也是一种特殊商品,粮食的基础性决定了维护粮食安全对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 20世纪70年代中期,联合国粮农组织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即“保障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生存和健康所需的足够粮食。”198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又确定了新的定义,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粮食”。[1]

但是人们往往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赋予“粮食安全”不同的内涵。几经演变,现在的表述是“所有人在任何人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2]以看出,粮食安全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二是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保障人们的购买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粮食安全要求大力发展农业,保障国民购买力,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供给基本上结束了短缺状态。有资料显示,中国粮食安全整体水平仅次与加拿大、法国、美国与澳大利亚四个国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 (一)中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从全国上来说,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到1983年总体上已经基本解决。此后26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先后登上四亿吨和五亿吨水平,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在90.5%以上,粮食储备

经济学论文

摘要:经济与生活密切相连。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学习经济学无疑是每位在校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必备课程,对其择业、就业、创业有较深的影响。 关键词:经济学市场生活就业创业指导关系密切 在机电系,每天与汽车机械生活在一起,浑身沾染着浓厚的理工味,我本是文科生出身,没有才华但渴望文学,酷爱文学,文学可以让我似乎徜徉在一个隐逸的无比平静的世界。但大二开设经济学与生活这门课程后,才感觉到要融于当今的现实社会,真正感触现代生活,不能追求陶渊明一样的隐逸,说这些并不是不在喜欢文学,只是要同时注意投资理财、就业创业、个人发展这些词汇,做一个德才兼备,适应社会的当代大学生。 经济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西方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时代,在我国则可追溯到孔夫子那里。但如果以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的发表作为经济学诞生的标志,则经济学至今也不过只有200多年的历史。经济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实用科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当今社会是个经济时代,经济学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运用经济学规律进行选择和取舍,消费、投资、理财、谈判、营销、管理乃至人际交往、职场竞争、爱情婚姻…无时无处不与经济有关。大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小到个人日常消费的计划。经济学是一门生活化的学问,经济学就在我们身边。对经济学的理解,大致具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的调整发展,污染的日益严重,森林和地下水等可再生的资源及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匮乏,甚至就连以往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空气和江河之水也因污染而变得稀缺起来。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因此,人们的各项经济活动都牵涉到选择问题。在这里,效率意味着一国经济应将它的生产和消费单位组织得使社会能够得到最大数量的所需要的物品和劳务,而且,在现行习惯、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经济资源应得到最充分的利用。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09-06-19T08:38:51.293Z 来源:《赤子》2009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建成 [导读]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定与团结。 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安定与团结。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生活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城乡居民的粮食消费将会不断发生变化,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将会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家之一,目前在粮食生产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条件下,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以及损耗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粮食消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因此,对我国的粮食消费形势进行全面分析,把握粮食消费特点与发展趋势,是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粮食消费;发展;需求1 我国粮食消费现状及基本构成 1.1消费现状。人类要生存,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粮食消费最多的国家。粮食属于人类生存的必需品,是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粮食价格高低变化对粮食需求影响幅度很小。 1.2粮食消费的基本构成。口粮、饲料用粮、加工用粮、种子用粮以及损耗是当前我国粮食消费的主要方式,其中口粮是最主要的粮食消费途径,另一重要途径是饲料用粮。由于近年来食品、医药等工业的迅速发展,加工用粮成为粮食消费中仅次于口粮和饲料用粮的又一重要消费渠道,种子用粮相对平稳。 2 我国粮食消费存在的问题 2.1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的矛盾。根据世界粮食供求形势和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仍然将坚持粮食供给以国内生产为主的方针。农业生产系统不仅要满足现有13亿多人口和每年新增的1000多万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要把目前人均粮食供给仅为世界发达国家1/2的水平逐步提高,这就给生产粮食的主要资源耕地和水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 (1)计划生育少生4个亿,减轻了1亿吨以上的粮食需求和6亿亩以上耕地的人口压力,成绩显著。粗略估算,1970年以来,因实施计划生育因素,少生4亿人口。以人均消费粮食350~375kg计算,相当于减轻了1.4~1.5亿吨的粮食需求压力,约为中国目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1/4;以目前的粮食平均单产3.5t/hm2计算,需要耕地4000万hm2(6亿亩)以上,超过现有耕地面积的1/3。应该说,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缓解了中国日趋严重的耕地、粮食与人口矛盾,减轻了耕地与粮食压力。 (2)30年来新增人口4个亿,约消耗新增粮食产量的1/3。尽管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1971~2003年中国人口仍由8.52亿增加到12.92亿,净增4.4亿;虽然中国粮食同期生产力翻了一番,由2.5亿吨的产粮水平增加到5亿吨,但粮增人增,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只有 400kg。结果是,新增粮食产量的34%用于新增人口消费,只有2/3可以用来提高食物消费水平、改善膳食营养结构。可以预见,21世纪初期的20~30年内,中国人口仍将持续增长;由人口总量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带来的粮食消费总量扩张势头难以遏制。 2.2饲料用粮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饲料用粮主要为玉米、稻谷、小麦、高粱及薯类等直接用作饲料或它们加工后的产品。近年来,人们的膳食结构得到改善,营养水平得到提高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在全部食物消费中,动物性食物消费所占比重增加。随着畜禽业和水产业的快速发展,饲料用粮食呈逐年递增趋势,饲料粮消费正成为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增加的一个主要需求方面。饲料粮消费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类食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多,要求畜牧业生产有较快的发展。 我国畜、禽、水产品消费快速增长,人均动物蛋白食物消费量从1978年的11.44kg/人增加到2002年的38.33kg/人,年均增长速度为 9.79%。同期饲料用粮增长速度远远超出粮食增长速度。未来我国饲料用粮呈快速增长趋势,饲料用粮占粮食总需求的比例将由1995年的25.93%增加到2010年的34.38%。饲料用粮过快增长是导致我国出现粮食供求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控制饲料用粮过快增长,甚为重要。 随着人们食物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善,特别是畜、禽水产品消费的持续高速增长,畜禽饲料用粮增长已远远超出同期粮食产量的增长,对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较大压力。 3 针对问题的对策 3.1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协调发展。中国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问题与耕地保证程度研究表明,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扩张,中国未来人口的耕地规模和人均耕地面积会进一步下降,人均粮食消费水平和粮食需求总量将进一步提高;2020年在人均粮食420~435kg的消费水平上,基于18亿亩耕地资源保证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以基本满足1 4.3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在人均450kg的消费水平上,中国未来耕地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足以支持人口高峰时期14.73亿人的粮食需求,但受18亿亩耕地资源约束,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很难有进一步提高。从耕地、粮食与人口关系来看,中国未来人口的粮食安全必须向食物安全转变,从耕地资源约束的粮食生产与人口增长驱动的食物消费两端着眼,建立动植物并重型食物结构;从生产与消费两方面来认识和解决中国中长期人口发展的食物安全问题。 3.2“藏粮于土”工程。实施“藏粮于土”工程,全面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应成为中国人口中长期发展的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2000年以来,世界谷物连续4年出现大额缺口,粮食储备降至30年来的最低水平。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对未来20年世界谷物市场的预测均得出了需求大于供给和贸易量不增的结论。在全球粮食形势严峻、国家粮食生产徘徊不前、耕地人均量持续下降、粮食生产面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增长双重压力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耕地与粮食安全问题,即使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资源安全战略之下,90%以上的贡献仍有赖于中国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因此,必须注意中国食物总量需求增加与农业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矛盾,实施“藏粮于土”工程,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土”工程,近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切实保护耕地,建立国家级耕地保护区。严格“耕地动态总量平衡”和“建设用地占补平衡”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必要时实施“耕地储备”制度,切实保护耕地。在现有各类耕地保护区基础上,与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适应,有计划、有目的的建立一批关乎国计民生的“国家级耕地保护区”,稳定我国耕地资源保有量,保护和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以确保国人粮食安全。 第二,合理开发利用荒地、继续土地整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一方面实施“拓荒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现有的1亿亩后备耕地,以补充耕地之不足;一方面搞好土地复垦,继续土地整理,把城镇与乡村改造和土地复垦有机结合起来,有望增加耕地1亿亩。只有这样,才可能在保持耕地面积稳定的前提下,全面提高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第三,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单位面积产出率。要因地制宜地配套农业基础设施、推动区域农田基本建设和基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50年来,世界农业取得了巨大进步,粮食产业发生很大变化。从全球范围看,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产量和消费量基本保持稳中有升态势,产量持续上升,而区域结构逐渐发生变化,消费总量平缓增长,工业用粮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世界谷物贸易缓慢增长,年度间波动较大,地区间的供需失衡导致主要谷物价格大幅波动。 1 世界粮食产业发展现状 1.1世界粮食生产分析 1.1.1 世界谷物总产变化世界农业在二战后取得了巨大进步,世界谷物产量不断提高,生产水平稳步上升,地区结构有所变化。1961~2011年,世界谷物总产量从7.99亿t增加到23.15亿t,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 2.2%。从谷物产量变化的趋势看,1961~1970年增长速度最快为 3.4%,1971~1980年增长速度降至1.9%,1981~1990年年均增长2.0%,1991~2000年年均增长0.9%,2001~2011年年均增长2.0%。20世纪90年代,世界谷物生产很不稳定,增速减缓,而21世纪以来,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世界谷物产量增速明显加快。 中国、美国、欧盟、印度和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谷物生产国和地区,2011年谷物产量分别为4.38亿t、4.18亿t、2.86亿t、2.26亿t和0.83亿t,共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62.7%。受资源约束及技术进步差异影响,各地区产量增速不同,在世界谷物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份额呈下降趋势,而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份额明显上升。

分品种来看,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在谷物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世界粮食生产越来越集中于3大作物。2011年世界水稻、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7.1亿t、6.7亿t和8.8亿t,分别比1961年增长2.2倍、2.1倍和3.3倍,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2.3%和3.0%;分别比1991年增长37.5%、22.7%和77. 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1%和2.9%。由于各种作物产量增长速度的差异,谷物生产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玉米的相对份额明显上升,而小麦和水稻有所下降。1991~2011年,玉米在3大作物中所占的比重由30.1%上升到38.1%.而水稻所占比重由32.2%下降到30.7%.小麦所占比重由33.9%下降到28.9%。 1.1.2世界谷物单产变化 50年来,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世界谷物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单产从19 61年的1388kg/hm2增加到2011年的3987kg/hm2,平均每年增长52 kg/hm2,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2.1%。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在此期间的单产分别增长2.5倍、0.8倍和3.5倍: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在此期间的单产分别增长2.8倍和2.2倍。谷物主产国的年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分品种来看,各品种单产增长存在一定差异。1961-2011年单产平均增长最快的是玉米,从2100 kg/hm2增加到5122kg/hm2,增长1.4倍,年均增长1.8%;其次是小麦,单产从1120 kg/hm2增加到2996 kg/hm2,增长1.7倍,年均增长2.0%;水稻单产从1990 kg/hm2增加到4204 kg/hm2,增长1.1倍,年均增长1. 5%。 1.2世界粮食消费分析 世界谷物消费量平稳增长,工业用粮成为新的增长点。从总量来看,2011年世界谷物消费量达到23.11亿t.较1961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2.1%;较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2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一:互动媒体教学设计西方经济学论文 一、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通过具体学科的教学交互活动的安排,以达到充分利用数字互动媒体设备与数字信息资源,促进学习者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者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利用数字化设备与信息资源的信息素养能力。因此,在互动媒体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包含的步骤有:教学活动整体设计、师生交互设计、学习者交互设计、交互内容设计以及交互媒介工具设计。 (一)教学活动整体设计 教学活动整体设计是在互动媒体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通过教学活动整体设计来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进而结合目标和客体去设计必需的、合理的活动情景主题,明确大致的活动流程,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从而在后续环节中便于操作和执行。教学活动所具备的情景主题,为师生之间、学习者及其群体之间的共同理解与经验分享创造了宝贵的交互机会。教学情景的设计旨在促使学习者通过原有经验知识的回忆与提取,为学习目标提供共同经验,同时有助于为良好的互动关系建立基础。 (二)师生交互设计

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人际交互的主导核心仍然是师生双方。教学活动中,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知识的建构、技能的获得、情感态度的变化等,都有赖于教学活动中交互操作的结果。在互动媒体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尽管处于同一个时空维度中,但互动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却可以使双方有多维度的交流和互动———不仅有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向的面对面、言语书面信息传播方式,还有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通过多媒体的人———机———人的交互传播模式,从而使得交互的实时性和互动性更强。这种师生间的交互形式以互动媒体为依托呈现出言语书面交互、实验操作交互、教师主导交互、学生主导交互的形式。 (三)学习者交互设计 学习者交互的设计是对学习者及学习者团体之间的具体安排和组织。基于教学活动整体设计的安排可供学习者交互选择的方式有合作式交互、竞争式交互以及角色式交互。合作式交互可以使学习者在个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通过小组讨论、沟通、展示、汇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学习目标的建构。竞争式交互能够使学习者间形成进取的氛围,强化学习者自觉学习的动力。角色式交互可以使学习者端正认知态度,明确学习动机。 (四)交互内容设计 交互内容是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参考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涉及目标内容设计、支撑内容设计、交互规则设计。针对具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交互内容首先让学习者了解学习目

计量经济学期末课程论文设计 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广西工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期末课程论文设计 科目金融计量经济学 课题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任课教师杨毅 班级国贸091班 姓名 二○一二年元月

对我国GDP影响因素的分析 (研究范围: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 【摘要】:运用1990-2009年我国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的数据,建立了ARLM、古典线性回归模型,通过OLS回归、怀特异方差检验、BG自相关检验、非正态检验、多重共线性分析、RESET检验、邹至庄检验等实证分析了城镇、农村人均收入、恩格尔系数以及就业人数对我国GDP影响。通过这一系列统计分析和检验方法,拟合出比较优良的GDP模型,得出1990-2009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情况。由此来分析所选取的这四个变量对GDP的贡献情况,结合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找出目前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GDP 恩格尔系数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巨大成就,持续25年年均增长率超过9%,经济总规模已经稳居世界第四。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10%。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最好的。由此可见,GDP作为现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核心指标,它的总量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其结构可反映社会生产与使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宏观经济效益,对于经济研究、经济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从1985年我国开始正式统计GDP后,它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GDP的核算中有许多因素在起着作用,为此,本文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因素作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以期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21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格局调整期的新特征

21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格局调整期的新特征 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征。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将深刻地影响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加深和知识经济的推进对新世纪的影响最大。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的变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过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又在质与量两方面影响着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 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紧密相关。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建立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世界之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反映在经济上,实质是两种经济体制的竞争。90年代初,冷战格局随着苏联和东欧剧变而宣告结束。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衰退到缓慢回升的阶段。发生在90年代后半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也说明现在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不完全适应变化中的国际经济的需要。 (一)在21世纪的前5年里,国际贸易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贸易数量将大幅增加,但价格则相对较低且变化无常。 同它相对应的是,制成品贸易将大幅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较大比重。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人口增加的压力将推动初级产品贸易的发展。 第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只能依靠初级产品出口量的增加,缓慢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展示知识化经济时代的特征。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导纤维、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软件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推动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加工、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将成为制成品贸易的主要内容。 (二)国际贸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经济差距 21世纪初的前5年,国际贸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将进一步拉开不同类型国家间的经济差距。下述几个方面的状况可能在未来5年里继续存在。 (1)发达国家仍将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2)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到国际贸易中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增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所占份额下降,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的丧失。 (3)发展中国家内部将进一步拉开差距。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国,在经济发展上更接近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仍处于原料提供国和制成品销售市场的地位。 这些国家由于处在国际生产与分工体系的最底层,受到种种国际、国内因素的限制,因此,从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将是有限的,经济可能继续处于低水平状态。 (三)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的推动 国际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将会有很大发展,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将显著加

经济学基础论文

从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垄断现象浅谈日常生活 学院:文新学院班级:汉语言文学1401 姓名:柳自全学号:201430401081 一、摘要 市场垄断指的是企业通过市场行为在竞争性行业形成的独家垄断或多家垄断,企业通过这种“寡头式”的垄断对某个区域内的某种市场进行价格操控,从而造成消费的被垄断和被抬价,给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市场垄断的含义及其表现 (一)市场垄断的含义 市场垄断指的是企业通过市场行为在竞争性行业形成的独家垄断或者多家垄断。市场垄断这种这种垄断行为是在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中会产生,在这样的市场经济制度下,市场垄断行为才得以生存。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经济中一些行业的壮大和行业中某些规模较大的企业的发展,多家企业联合起来对市场进行垄断甚至是独家企业对市场中的某个领域进行垄断,这已经开始成为一个趋势。(二)市场垄断的表现 从较大的范围内讲,在某一个区域内,可以是一个地区,比如珠三角、华北地区、华南地区等等,也可以是一个省份内,都有一些地区性的企业会对该地市场进行一些垄断,以攫取更大更多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市场中,消费者往往是处于被动地位,任由独家或多家垄断企业

对该地的某个市场领域进行独家蚕食或瓜分,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买方和卖方实际上并不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而更多的是卖家处于比较优势地位,而消费者是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特别是在这样的市场垄断行为下,消费者挣扎更显得苍白无力。有些消费者是无法选择自己家里

面使用的燃气供应公司的,有的人从一开始,自己选择权就被房地产开发商“垄断了”,因此燃气供应这块自然也“被选择”和“被垄断”。就算消费者不满意现行的燃气供应公司,想选择其他的燃气供应公司也发现自己无能为力。一来是本身所处的小区已被燃气公司捆绑;二来,当某个区域内所有燃气供应公司都选择联合起来定价,不同的燃气公司价格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也只能付出同样的价格来购买同样的服务。所以在这块领域不存在竞争,损害的自然是消费者,得益的是燃气供应公司,因为所谓的“定价权”被秘密的掌握在他们的手里,但是我们不要忘了,燃气供应公司是企业,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利润。 三、市场垄断有利有弊 当然,我们也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样的市场垄断。也就是说,市场带来的影响有利有弊,它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无法否认市场垄断有利的一面,而相对于市场垄断的本身来说,统一定价是这种垄断行为的表现,因为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发展水平,资金实力,运作模式不尽相同,如果采用统一的定价方式,势必会造成不同的企业之间所获得的利润是不同的。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

近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对比分析摘要:对中国粮食进口到岸价与国内批发价分析表明,美国、泰国等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总体高于中国国内批发价,目前国外粮食市场对中国尚不构成直接冲击,但由于国际粮价波动幅度明显高于中国,应防止国际粮价继续下跌冲击中国市场。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与其他主要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相差不大,无明显出口优势。 关键词:粮食;价格;对比。 长期以来,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走势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需求也受到影响,国际粮价是否对中国构成冲击,值得关注。 1. 国内粮价与国外粮价比较。 对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长期走势的研究表明,粮食价格变化大约每1 0 年一个周期。长期以来国内、国际粮食价格走势接近一致,两个市场价格相关性呈逐步增强态势。而通过对近年两个市场的价格对比可以看出,近期粮价差距缩小,目前,国外粮食进口到岸价高于国内批发价,中国与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粮食出口至目的地到岸价格相差不大。由于影响价格对比的因素复杂,特选择品种、品质及价格条件接近的进行比较。 1.1 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美国、泰国粮食到岸价比较。 国外粮食是否对国内冲击,关键在于国外粮食进口至中国后与国内粮价的比较,在此通过选择当前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市场(美国小麦、玉米及泰国大米),与国内粮食批发市场价格进行比较,可看出2008 年以前,国内批发市场小麦、玉米价格一直比进口到岸价低30% 左右,大米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经过2008 年国际粮价大涨大跌后,目前中国小麦、玉米及南方大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 小麦:近年来,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低于国际市场进口到岸价,自2008 年二季度开始,国际小麦价格迅速下滑,两种价格差明显缩小,目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低位波动,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基本接近。比较国内(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优质白小麦为例)和国际小麦进口到岸价(以美国硬麦到岸价为例,以出口离岸价+ 粮食海运费计算),2005、2006 年,国内小麦批发价格比进口小麦到岸价格低30% 左右,由于2007 和2008 年前期国际小麦价格高幅上升,国内批发市场小麦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逐步扩大,最高时为2008 年3 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640 元/t,比进口到岸价低62.2% 。此后受国际小麦价格大幅回落的影响,两者差距迅速缩小。2009 年 3 月,国内小麦批发价格为1980 元/t,低于美国小麦进口到岸价57 元/t(2.8%)。 玉米:近年来,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持续低于进口到岸价,受2008 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国内玉米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到岸价差距迅速缩小。比较国内玉米(以辽宁、山东、吉林三地平均批发价为例)和国际玉米进口到岸价(以美国到岸价为例),除2005 年下半年国内玉米批发价格与进口到岸价接近外,2008 年9 月前,前者低于后者约30%,最低时为2008年6月,达44%。2009 年年初以来,两者价差迅速缩小,

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与实践 1 从大型研究结果引出的思考 Symplicity HTN-1是首个肾交感神经消融(renal sympathetic denervation, RSD)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1], 45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接受了RSD治疗, 结果显示术后即刻与术前相比平均诊室血压降低, 术后1个月显著降低。随后, 该研究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至153例, 随访2年结果显示, 患者血压水平有明显的下降[2]。最终3年的随访结果显示[3], 术后12个月、24个月、36个月, 患者血压分别降低27/12 mmHg、30/13 mmHg、32/14 mmHg。术后随访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时, 分别有69%、81%、83%、85%、93%的患者收缩压降低10 mmHg以上, 提示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延迟起效。虽然该研究提示RSD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是不能排除安慰剂效应和观察者偏倚, 因此提出需要进行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 为解决HTN-1试验设计的局限性, 2010年Symplicity HTN-2试验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设计[4], 106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组, 一组接受导管消融术和常规降压药物治疗, 另一组仅接受降压药物治疗。6个月随访时, 与基线血压水平相比, 手术治疗组血压下降32/12 mmHg, 药物治疗组血压无明显改变, 两组间平均血压差为33/11 mmHg, 存在明显差异。随后, 该试验对照组中35例患者接受了RSD治疗, 再随访6个月后平均收缩压显著下降(24 mmHg)[5]。此项随机试验证实了以前的研究结果, 但也同样有局限性。第一, 样本量相对较小。第二, 随访时间有限。第三, 继发性高血压筛查有限, 患者用药依从性不可控。第四, 以诊室血压作为主要观察结果而非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易产生测量误差和观察者偏倚。第五, 顽固性高血压定义和药物治疗不严格。第六, 患者不设盲故不能排除安慰剂效应。 基于以上理由, Symplicity HTN-3多中心试验于2011年开展[6]。该研究为单盲、随机、对照研究, 入选530名难治性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RSD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按2∶1比例随机分组), 主要研究终点指标为术后6个月患者诊室收缩压变化, 次要终点指标是术后6个月患者24小时血压动态监测的平均变

《经济学概论》课程论文

《经济学概论》课程论文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题目:失业的形成机理和治理方法 学生姓名:张晗 学号:20091303030 院部:遥感学院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09 级 任课教师:徐常萍 二O一一年五月二十七日

论失业的形成机理和治理方法 摘要:论文主要探讨了失业的含义,划分出主要集中失业的类型。由于我国是失业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因此可以透过对我们国家失业形成原因分析,了解学习国内外尤其我国对于 失业的治理方法。 关键词:失业;分类;原因;治理; 一.失业的含义 所谓失业,是指能够并愿意接受工作的适龄劳动人口,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劳动力市场做过努力,仍得不到工作岗位的现象。失业是各国是各国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对于什么事失业,哪些人属于失业者,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的认识和规定。 在我国,对于什么事失业也有各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所有那些未曾受雇,以及正在变换工作岗位,或未能按照当时通行的实际工资率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第二种看法认为,凡是统计时被确定有工作能力,且在此前四周曾专门做过寻找工作的努力,但没有找到工作的人都是失业者;第三种看法认为,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间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尽管对失业有许多不同的界定,但界定失业的标准还不难概括。即作为失业者,一般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①在统计点差是没有工作;②属于劳动力范围,能参加工作;③在前四周曾专门做过寻找工作的努力但没有找到。 这样,我们就把失业定义为:统计时被确定为劳动力的人,在一定时间内(如四周)内,通过劳动力市场做过努力,仍然没有得到工作岗位的现象。[1] 二.失业的分类 (一)自然性失业 自然性失业又称正常失业,它通常不是由总需要不足这类宏观经济问题引起的,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关系不大,即使在求职人数与工作岗位几本均衡时,这种失业也会不可避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摩擦性失业 在经济高速增长,劳动需求旺盛时期,也总会有一些人处于失业中:他们辞去原有的工作寻找新的工作,从一个城市搬迁到另一个城市,或是从学校、家庭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等。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正常波动,一方面引起一切企业解雇工人;另一方面引起另一些企业增加工人,这也劳动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基本相等时出现失业现象。这类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2.结构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 3.季节性失业 季节性失业在这几类失业中显得并不太重要,通常对整个经济的影响较小。

世界粮食价格问题

世界粮食价格问题 有一天我到市场买东西时,我发现东西的价格都比以往同期涨了不少,经过我对商家的一番调查后,总的来说粮食涨价最为显著。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我得出以下结论。 通过对经济的学习,我认为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与商品的价值规律有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就如我们平常买一件商品,一辆汽车与一辆自行车相比,当然是汽车的价格高,同样粮食也一样优质的大米也比普通的粗米贵。 但同时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就拿2000年的“非典”时期,那些平常价格并不高的白醋,板南斤,甚至食盐也涨价了很多,而那时的人们都到处抢购,使市场上出现供不应求的场面,促使这些商品价格不断升高。和有一段时间的牛蒡也在市场的供应上出现同样的问题。其原因是人们当时都听说这种药草对身体健康,于是就争先抢购,价格从几块钱涨到几十甚至上百元。同样现今的粮食价格也如此,它也受供求的影响。 同样,价格也受居民的消费影响,消费主要受居民的收入影响。就拿上海和山西这两个地方比较,在上海三十多元的大米,人们都买,同样的大米在山西却只能买几元,这明显时种区别。 同样这也受这国家或地区生产粮食和人口的关系有关。如,世界粮食计划署面临的资金紧缺问题最为严重。由于粮食价格上升,该组织自身做出的一些承诺都无法兑现。该组织今年的预算资金总额约30亿美元,用于为世界饥饿人口提供援助。目前的资金缺口大约为7.5亿美元,其中近一半已经得到各国政府的承

诺,将提供这笔资金。展。(记者胡红蕾)新华社电近日,在中国(齐齐哈尔)第八届绿色食品博览会期间举行的中国粮油市场信息报告会上,国家粮食信息中心副主任杨卫路表示,今年在世界粮食危机,国际粮价飞涨的情况下,中国粮食有望继续实现增产,总产量将达到5.1亿吨以上,国内粮食价格将基本保持比较平稳的状况。 粮食的价格受多方面影响,包括自然等因素。杨卫路说,今年以来,在努力克服年初雨雪冰冻等灾害影响的基础上,我国农业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早稻产量基本持平,秋粮长势良好。特别是在今年国际市场粮价飞涨的情况下,我国的粮食等农产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200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达5.115亿吨,比2007年净增1000多万吨。其中,稻谷产量将达到1.8549亿吨,比2007年净增101万吨;小麦产量将达到1.0986亿吨,比2007年净增264万吨;玉米将达到1.5183亿吨,比2007年净增417万吨;豆类将达到1754万吨,比2007年净增346万吨。 杨卫路认为,由于我国粮食有望连续第五年实现增产,虽说增产幅度有限,但各类品种均出现当年结余,加之国家通过最低收购价粮食的收购和拍卖活动等宏观调控手段,国内粮食价格将基本保持比较平稳的状况。 杨卫路说,价格暴涨是今年粮食危机的主要表现,但价格上涨的动力来自石油价格,涨价的直接原因是石油问题。未来的粮价将越来越多地看石油的“变化”,在石油不足或价格过高的情况下,相关农产品就会在利益驱动下向能源转化,包

2020年(财务知识)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财务知识)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成为高考的考查热点,建议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发展趋势 2.中国和区域经济集团的关系,和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关系。 3.于全球化趋势下,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考纲要求: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史论共享: 1.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为了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除了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外,美国仍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于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于壹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壹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壹种新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3.世界贸易组织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壹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于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参和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4.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是壹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从不利方面见,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此外,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结构要点 壹.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壹)布雷顿森林会议 1.背景:①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使人们认识到战后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的必要性。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德、意、日战败,国内废墟壹片;英法实力大

中国粮食概况

中国粮食现状与前景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中国的焦点问题之一。1994年莱斯特---布朗发表了《Who Will Feed China》的著名论文,对中国粮食增产和粮食安全的前景进行了较为悲观的预测。他认为,中国当时随着粮食产量达到高峰,长期的下降可能开始了,到2030年中国粮食产量很有可能至少下降将近1/5,或每年下降0.5%;未来中国巨大的粮食需求缺口将会大幅推高世界粮价,其粮食匮乏将成为世界性的匮乏。此文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受到了学界、社会乃至多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莱斯特---布朗先生的预测虽然未必准确,但对于中国加强粮食安全却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在该文发表数年后,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状况的变化,客观评价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前景,是十分有必要的。 1.中国粮食的基本概况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按国土资源部内部的统计,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7亿亩。中国农业用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比率不足59%。 从耕地类别看,旱地面积比重较大,占55.1%;水田和水浇地面积分别占26.0%和18.9%。从坡度等级情况看,0-15度的耕地比重最大,占8715%;15—25度、25度以上的耕地分别占9.2%和3.3%。 2.人口状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最新公布的人口数量显示:目前中国人口总数是13.6亿;其中城镇人口占53.73%、农村人口占46.27%; 男性占51.2%、女性占48.8%;15岁以下占17.5%、60岁以上占 14.9%。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用全球7%的耕 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成功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被看作值得自豪的成就。 3.主要粮食作物及生长习性 小麦:小麦耐寒、耐旱,适应性强,按播种季节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在春季播种,夏、秋季收获,生长期为80天到120天。冬小麦在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生长期较长,南方为120天左右,北方为270天,西南地势较高地区一般为330天以上。2、水稻:水稻喜温、喜湿。由热量条件可分为:单季稻、双季稻、三季稻。我国秦岭以北地区以单季稻为主,以南以双季稻为主。3、玉米:玉米是喜温作物,品种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生长期80到140天。 4.中国公民的食物来源 来自农作物 中国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和薯类五个主要品种,此外还有高梁、谷子等杂粮作物,在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品种中,产量一直居于首位的稻谷,占粮食总产量的 40%左右,小麦产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