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机膜过滤实验报告

有机膜过滤实验报告

有机膜过滤实验报告

一、实验单位:江苏清涵环保公司。

二、实验设备:有机膜过滤设备,材质:PVDF (聚四氟乙烯),数量:4支,单支通量:0.1m 3/ h 。

三、实验过程:本次实验选用成品刮刀水。实验分两组进行:第一组分为刮刀原水不加药和加药;第二组分为刮刀原水和刮刀压滤水。 四、实验数据:

第一组:实验所加药剂为聚合氯化铝(絮凝剂,呈弱酸性)和氢氧化钠(调节PH );

本次实验投加絮凝剂后水中形成较大絮凝体(D 絮凝体﹥D 膜孔),膜孔不易堵塞,对超滤膜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会造成电导率升高。故如果选择此种方法需要测试出絮凝剂的最佳投加量。

产水量升高是因为实验进水和出水闭循环,水温升高,导致膜孔扩张造成的。

本次实验中产水量在初期有一个明显下降后,慢慢趋于稳定。

第二组:本组实验选择压滤机进水和出水作对比。

压滤机进水实验即第一组实验中的不加药实验,其数据如表二。

本次实验中产水量在初期有一个明显下降后,慢慢趋于稳定。

五、化学清洗效果

10月27日实验后,选择用盐酸和氢氟酸清洗。清洗10S其通量达到0.67m3/ h。10月28日再用刮刀水做实验,观察其通量恢复情况,数据如下:

清洗后通流量恢复,且清洗所用药剂可以重复多次使用,节约清洗费用。

膜分离实验报告

药物分离 实验报告 院系应用化学系 班级制药1011 学号 201012040105 姓名刘文利

实验名称膜分离技术制备超纯水 日期 2012年5月29 日 同组者姓名阳晓红、李鹏、奉周玲、王小芳、尹海燕、昌成周、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多功能膜的结构和原理。 2、学会世杰膜分离设备的操作使用。 3、学习利用反渗透膜结合去离子装置制备纯水。 二、基本原理 膜是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材料。利用膜的选择性分离实现料液的不同组分的分离、纯化、浓缩的过程称作膜分离。它与传统过滤的不同在于,膜可以在分子范围内进行分离,并且这过程是一种物理过程,不需发生相的变化和添加助剂。膜的孔径一般为微米级,依据其孔径的不同(或称为截留分子量),可将膜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和反渗透膜,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无机膜和有机膜,无机膜主要还只有微滤级别的膜,主要是陶瓷膜和金属膜。有机膜是由高分子材料做成的,如醋酸纤维素、芳香族聚酰胺、聚醚砜、聚氟聚合物等等。反渗透(RO)的研究始于1965年,1986年前后醋酸纤维素非对称RO膜投入生产,其脱盐率90%~92%,最高达到95%.由于反渗透分离技术的先进、高效和节能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于水处理和热敏感性物质的浓缩,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制备饮用水、纯水、超纯水、海水、苦咸水淡化等。 三、训练目标 1、膜分离设备的介绍; 2、膜分离设备的正常启动和停车操作; 3、学习利用反渗透膜制备纯水。

四、工艺参数 处理物料:已经过微滤级别以上处理 工作温度:≤42℃ 工作PH范围:2.5~11 超滤膜: 正常操作压力: 0.45Mpa ~0.90Mpa,最大操作压力: 1.1Mpa 纳滤膜: 正常操作压力: 1.0 Mpa ~ 2. 0Mpa,最大操作压力: 2.5Mpa 反渗透膜: 正常操作压力: 1.0 Mpa ~ 2. 0Mpa,最大操作压力: 2.5Mpa 五、操作步骤 1、接通电源 2、操作方法:(以纳滤膜组件为例) 当一支膜组件被选用,须将其浓缩侧的进、出口阀和渗透侧阀门打开;而未选中的膜组件及其相应的阀门须关闭。 先将水加入原料罐中,打开通路阀门,关闭其余阀门。排空辅泵腔内气体后启动辅泵,待流量计有稳定流量后再变频启动主泵(启动频率为20~30HZ),通过调截止阀的开启度来控制系统的操作压力和循环流量;通过调节列管换热器冷却水的流量来控制系统的操作温度。当原料浓缩至指定要求或者因物料过少以致泵无法正常运转时,可以确定为过滤结束,先停主泵,再停辅泵,通过排放阀将系统内的浓缩液排尽,分离工作结束,准备清洗。 3、每种过滤方式都测其流通量,及量取5s的体积,且取50毫升原料罐中的水,以便做比较。 六、原始数据 超滤5秒流量500毫升 反渗透5秒流量100毫升 七、数据处理 取超滤后的水50毫升、取反渗透后的水50毫升以及原料灌中的水50毫升标号1、2、3 ①检测氯离子:再三个瓶中加硝酸银,无白色沉淀则无氯离子

企业案例7采用膜(有机膜)法过滤粗盐水生产.

企业案例7 一次盐水制备先进的生产工艺 ——采用膜(有机膜)法过滤粗盐水生产(先进的) 一、案例陈述 在离子膜烧碱生产过程中,从盐场送来的原盐氯化钠晶体在化盐池内,采用热水溶解后,制成饱和状态的粗盐水溶液,再加入精制剂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与粗盐水溶液中的Ca2+、Mg2+进行精制反应,分别在助沉剂三氯化铁溶液和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酸钠溶液的作用下,以除去Ca2+、Mg2+和粗盐水中的其他机械杂质,再加入盐酸调节盐水溶液PH值达到8~10后,这些盐水溶液含盐量达到315g/l左右、含NaOH为0.1~0.3g/l、含Na2CO3为0.3~0.5g/l、含Ca2+、Mg2+总和小于0.008g/l。此时的盐水溶液已经能够达到隔膜法电解盐水制取烧碱生产工艺使用盐水质量指标要求,这样的盐水溶液习惯上称为一次合格盐水。一次盐水制备技术在近几年有了较大程度地发展,目前在一次盐水制备生产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膜法过滤盐水生产工艺。膜法过滤盐水生产工艺主要是将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粗盐水溶液,用泵送入盐水喷射器内,利用喷射盐水高速流动产生的抽力作用,将压缩空气带入盐水溶液中,这些溶解了少量空气的粗盐水溶液再通过文丘里混合器,定量地加入三氯化铁溶液,从浮上澄清桶的中部斜板间隙中进入。粗盐水溶液中的不溶性杂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机械杂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沉降到浮上澄清桶的底部,新生成的悬浮杂质氢氧化镁沉淀在助沉剂三氯化铁的作用下,随着从粗盐水中解吸出来的溶解空气一起上升,从浮上澄清桶的上排泥口排出,而清液则通过浮上澄清桶中部的清液上升管溢流而出,在位差的作用下流入碳酸钠溶液反应罐内,并在此处加入配置合格的碳酸钠溶液与盐水中的Ca2+进行充分地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反应时间应在30分钟以上,反应后的盐水汇集到盐水高位缓冲罐内,在盐水位差作用下流入膜过滤器(戈尔膜过滤器、颇尔膜过滤器或凯膜过滤器等)内进行固液分离。由于新形成的碳酸钙沉淀颗粒比较大,不能通过膜法过滤器内过滤膜的微孔,所以被截留在膜的表面上,这些沉淀物在通过膜过滤器的自动反冲洗清膜操作,脱落沉积在膜过滤器的锥形底部,通过定期排放到盐泥混合池内,送往盐泥压滤生产岗位进行处理,而清液则会透过过滤膜进入膜过滤元件内腔,在过滤盐水压力的作用下,上升到膜过滤器的清液腔内,通过清液溢流口进入盐酸折流反应槽内,加入盐酸进行PH值调节,调节后的盐水流入到一次盐水罐内。从而实现了膜法过滤生产一次盐水的生产过程。

超滤膜分离实验

超滤膜分离实验实验报告 1.根据实验装置流程图绘出溶液流动路线,标出所经部件所起的作 用。 答:

1-料液灌:储存一定浓度的牛血清蛋白溶液; 2-磁力泵:给牛血清蛋白溶液提供动能; 3-泵进口阀; 4-泵回流阀:旁路调节,防止溢流; 5-预过滤器; 6-滤前压力表:记录过滤前压力; 7-超滤进口阀; 8-微滤进口阀; 9-超滤膜; 10-微滤膜; 11-滤后压力表:记录过滤后压力; 12-超滤清液出口阀; 13-微滤滤液出口阀; 14-浓液流量计:记录浓液流量; 15-清液流量计:记录清液流量; 16-清液灌:储存清夜; 17-浓液灌:储存浓液; 18-排水阀 2.膜组件中加保护液有何意义? 答:为防止灰尘,微生物等进入膜组件,造成堵塞,起膜的保护作用。 3.查阅文献,回答什么是浓差极化?有什么危害?有哪些消除方 法?

答:浓差极化:在超滤过程中,待浓缩循环液加压于膜面,由于小分子物质的透过和根膜管内壁边界层的存在,膜内表面形成圆筒状高浓区,以膜管中心为对称轴,均梯度地分布于膜内表面。在高浓度区内附着于膜内壁形成一个新的“皮”,使小分子物质透过膜的阻力大大增加,从而产生浓度极差。 危害:影响小分子物质透过速率。 消除方法:选择更大流量,使流体流动状态处于或接近于湍流,扩大分子对流,破坏浓差极化的形成。 4.为什么随着分离时间的进行,膜的通量越来越低? 答:随着小分子物质的透过,在膜内表面上形成一个高浓度区,浓度达一定程度时,形成膜内表面的二次薄膜,这层膜极大增加了小分子物质的透过阻力,也使膜的有效管径变小,变得更易堵塞,所以膜的通量越来越低 5.实验中如果操作压力过高或流量过大会有什么结果? 答:压力不仅是超滤的推动力,还增加浓差极化的程度。所以超滤时,不能无限增加压力。超过一定阈值的压力越大,流量越小,流体在膜管内的流动状态就越接近于层流,边界层就越厚,浓差极化程度越大。 6.简述紫外分光光度计原理。 答:紫外分光光度计原理:利用一定频率的紫外可见光照射待分析的有机物,引起分子中价电子的跃迁,选择地被吸收。一组吸收随波长而变化的光谱,反映试样的特征。在紫外可见光的范围内,对于一个特定的波长,吸收的程度正比于试样中该成分的浓度,因此测量光谱

膜分离实验报告

膜分离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 2.了解膜 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 3. 了解和熟悉超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二.基本原理 膜分离技术是最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分离技术。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 择性透过功能的人工合成的或天然的高分子薄膜(或无机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 加(或存在)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 的分离,并实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 差(也称跨膜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 膜及施加的推动力不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 微滤(mf)、超滤(uf)、纳滤(nf)与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过 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大 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与性能。微滤膜 的孔径范围为0.05~10μ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或 直径不大于0.1μm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的盐 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关,通常的压差在 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及操作压 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 2.1微滤与超滤 微滤过程中,被膜所截留的通常是颗粒性杂质,可将沉积在膜表明上的颗粒层视为滤饼 层,则其实质与常规过滤过程近似。本实验中,以含颗粒的混浊液或悬浮液,经压差推动通 过微滤膜组件,改变不同的料液流量,观察透过液测清液情况。 对于超滤,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该理论认为,膜表面具有无数个微孔, 这些实际存在的不同孔径的孔眼像筛子一样,截留住分子直径大于孔径的溶质和颗粒,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应当指出的是,在有些情况下,孔径大小是物料分离的决定因数;但 对另一些情况,膜材料表面的化学特性却起到了决定性的截留作用。如有些膜的孔径既比溶 剂分子大,又比溶质分子大,本不应具有截留功能,但令人意外的是,它却仍具有明显的分 离效果。由此可见,膜的孔径大小和膜表面的化学性质将分别起着不同的截留作用。 2.2膜性能的表征 一般而言,膜组件的性能可用截留率(r)、透过液通量(j)和溶质浓缩倍数(n)来表 示。 r?式中, r-截流率; c0?cp ?100% (1—1) c0 c0-原料液的浓度,kmol/m3; cp-透过液的浓度,kmol/m3。 对于不同溶质成分,在膜的正常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下,截留率不尽相同,因此这也是 工业上选择膜组件的基本参数之一。 j?式中, j-透过液通量,l/(m2?h) vp (1—2) s?t vp-透过液的体积,l;

过滤及吸附实验报告

过滤及吸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探究过滤和吸附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并通过实验操作, 掌握过滤和吸附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1. 过滤 过滤是将混合物中较细小的固体颗粒或液体颗粒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孔径比混合物中颗粒小的过滤介质,使其通过 介质孔洞而被截留在介质上方。常用的过滤介质有滤纸、滤膜、砂子等。 2. 吸附 吸附是指气体或液体中溶解性成分被固体表面吸附而分离出来的现象。其原理是利用固体表面与气体或液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将 气体或液体中某些成分吸附在固体表面上。常见的吸附剂有活性炭、 硅胶等。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 1. 过滤杯 2. 滤纸

3. 玻璃棒 4. 水样(自来水) 5. 活性炭 6. 硅胶 四、实验步骤 1. 过滤实验 (1)将滤纸放入过滤杯中,用玻璃棒压平。 (2)将自来水倒入过滤杯中,观察水通过滤纸后的颜色和悬浮物质。(3)更换新的滤纸,再次进行实验。 2. 吸附实验 (1)将活性炭和硅胶分别放入两个干净的试管中。 (2)将自来水倒入试管中,观察水通过活性炭和硅胶后的颜色变化。(3)比较两个试管中水的清澈程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1. 过滤实验结果:通过滤纸过滤后的自来水颜色比较清澈,悬浮物质明显减少。更换新的滤纸后,过滤效果更佳。 2. 吸附实验结果:通过活性炭吸附后的自来水颜色变得更加清澈,硅胶吸附效果不如活性炭。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实验器材要干净,避免杂质影响实验结果。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过滤和吸附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并掌握了过滤和吸附的基本技能和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过滤和吸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等领域。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技术的学习和研究,为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过滤及吸附实验实验报告

过滤及吸附实验实验报告 过滤及吸附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了解过滤和吸附实验的原理与方法 •学习合理使用过滤和吸附技术进行分离与纯化物质实验步骤 1.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 2.将待处理液体倒入漏斗中 3.使用滤纸、滤棉或滤膜等材料进行过滤操作 4.将过滤液收集在容器中 5.选择合适的吸附材料,如活性炭、硅胶等 6.将吸附材料加入待处理液体中 7.静置一段时间,让目标物质吸附到吸附材料上 8.进行过滤或离心操作,将吸附材料与其他杂质分离 9.收集吸附后的纯化物质

实验注意事项 •操作时注意安全,避免接触有毒或有害物质 •选择合适的过滤和吸附材料,确保其能够有效分离目标物质 •控制好吸附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导致效果不理想 •注意操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实验结果及分析 •过滤操作能有效去除悬浮物和大颗粒杂质,使液体变得清澈 •吸附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能够进一步纯化目标物质,提高其纯度 结论 通过过滤和吸附实验,我们可以对液体进行分离和纯化处理,得 到纯净的目标物质。合理选择和使用过滤和吸附材料,可以提高实验 效果和目标物质的纯度。 注意: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具体内容与实际实验情况有关。请根 据实验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和记录。 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过滤操作能够有效去除悬浮物和大颗粒杂质,使液体变得清澈。实验中使用的滤纸具有细小的孔隙,可以捕捉悬浮物,使其无法通过。这种过滤方法适用于需要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

物,如悬浮液或浊液。过滤能够去除大部分的固体颗粒,提高液体的纯度和澄清度。 吸附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能够进一步纯化目标物质,提高其纯度。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活性炭作为吸附材料进行吸附实验。活性炭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能够吸附水溶液中的有机物质、杂质和色素等。实验中,我们将活性炭添加到待处理液体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活性炭吸附了目标物质,使液体得到净化。 结论 通过过滤和吸附实验,我们可以对液体进行分离和纯化处理,得到纯净的目标物质。合理选择和使用过滤和吸附材料,可以提高实验效果和目标物质的纯度。 在实际应用中,过滤和吸附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制药等领域。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条件,可以得到满足不同纯度要求的目标物质。 注意: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具体内容与实际实验情况有关。请根据实验要求和实际情况进行具体操作和记录。

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实验报告

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反渗透膜的基本原理,学会使用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 2.掌握反渗透膜的组成结构及其影响因素。 3.通过实验,了解反渗透膜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和优点。 二、实验器材 实验器材包括:反渗透膜分离装置、超纯水制备设备、PH计、计时器、天平、移液管、量筒、实验用水、电导率计等。 三、实验原理 反渗透膜是由多层薄膜复合而成,具有微孔结构,可使水分子透过,而截留其中的微 小杂质和病原菌等物质,从而实现水的纯化。 在反渗透膜分离制高纯水时,首先要将原水通过机械过滤器等装置除去较大的悬浮颗 粒物和粗大的杂物,然后由加压泵将原水压入反渗透膜分离器中,靠分离膜对浓缩水进行 截留和去除。经过反渗透膜的过滤,就可以得到高纯水。 四、实验操作 1.准备工作 (1)检查并确认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 (2)将反渗透膜分离装置竖放于实验台上,并插上电源。 (3)将清洁后的实验用水放入水箱内,并将水箱置于实验台下方平台上。 (4)确保反渗透膜分离器滤芯已清洗干净,各连接管路已连接牢固。 (5)开启水泵,排出风管内的气体,压缩空气排除干净。 2.实验操作 (1)通过机械过滤器等装置处理掉原水中较大的悬浮颗粒和杂物。 (2)将原水通过电动加压泵压入反渗透膜装置。

(3)待反渗透膜分离器排出的浓缩液为淡紫色时,关闭仪器电源,取出所制备的高纯水做PH值和电导率测试,记录测试结果。 (4)根据需要,可将所制备的高纯水进行二次及三次甚至更多次处理,以获得更高纯度的水。 五、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得到较高纯度的水,对于实验、工业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实验操作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然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实验用水的处理,将水质保持在清洁的状态,才能获得较高纯度的水。

过滤与反冲洗实验报告

过滤与反冲洗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过滤的原理和分类; 2、掌握利用实验方法检验、调节和评价过滤水的效果; 3、学会如何进行过滤反冲洗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 1、过滤的原理及分类 过滤是一种分离混合物的物理现象,其原理是利用过滤材料的孔隙,使液体通过但固 体不通过,分离掉混合物中较细小的颗粒或杂质,从而达到过滤效果。 按过滤材料不同,过滤可分为机械过滤、化学过滤、生物过滤等几种,其中机械过滤 应用最广。基本原理是利用一些含有孔隙的过滤材料,如滤纸、滤膜等,让紊流流体中的 含悬浮颗粒的流体通过孔隙而捕捉这些颗粒,从而使得过滤液变得清澈。 2、反冲洗的原理 水处理通常用的滤料包括石英砂、活性炭、以及各种颗粒材料。随着过滤的进行,这 些颗粒将被留下作为过滤物,污物的沉积和储存在过滤料上的时间变长。当污物积累到一 定的程度时,将会大大阻碍过滤液向下而持续不断的流动,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必须进 行反冲洗,目的是冲走过滤料表面的污物,以恢复过滤层的清洁状况。常规反冲洗会使得 本来定存于过滤料中的颗粒高速移动,撞击生石英砂颗粒,从而把混入过滤料中的杂质冲 洗出来。 三、实验步骤 1、装压滤器:在锥体上插上三只橡胶贴片,把锥体放进过滤杯里,将装有滤底的蠕 动泵调好,连接与滤器连通的胶管。 2、实验记录:记录滤底材料厚度,滤料材料颗粒大小、过滤滤液质量、滤液最大流速、滤液最小流速和滤液的流速; 3、收集过滤液:滤液从蠕动泵流入滤杯,等重量水收集器看到“0”时立即关闭阀门,称称取的水重量,计算出滤的时间和滤液流量;

4、反冲洗:先关闭阀门,开启逆向吸水,之后倒入适量反冲洗溶液,打开逆向水泵,使其按照原来相反的方向通过滤底材料,把被快速气泡的水润透的过滤物给震落,从而达 到洗涤的目的,反复三次,洗完后抽干,加入清水中进行洗漱,然后开始新一轮的过滤。 四、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选择了一种过滤材料——石英砂,过滤液为自来水,滤器的口径 为50mm,滤底材料深度为5cm,通过记录实验数据得到:过程中流速的最大值约为400 L/h,滤液最大流速为475 mL/min,最小为250 mL/min。反冲洗实验中,采用了逆向吸水的方法,每次反冲洗后我们都进行了清水洗漱,经过三次反冲洗操作后,过滤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颜色加深,悬浮颗粒明显减少,滤速大大提高。 五、实验分析与结论 通过本次过滤与反冲洗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滤液的基本原理和过滤材料的选择,了 解到在过滤操作中反冲洗的必要性、反冲洗的方法步骤,掌握了滤液质量的检验以及过滤 水的效果评价方法。而对于反冲洗过程中反复清洗的目的,以及清洁水质的关联性有了更 深刻的理解。实验阐明了反冲洗过程对过滤水的质量改善,得出合理的反冲洗策略,实现 了本次实验的目标。

超过滤膜分离实验报告

超过滤膜分离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超过滤膜实验,熟悉超过滤膜的使用及其在分离过程中的应用。 实验原理: 超过滤膜是将物质按其分子大小分离的一种膜。在实验中,我们采用的是聚乙烯醇膜,其分子量截止值为10万~100万,用于分离大分子物质。超过滤膜在分离过程中,可有效 地分离细胞、酵母、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也可用于染料、水处理及医疗材料等领域中。 实验器材: 超过滤膜、过滤漏斗、烧杯、吸滤器、离心管、超声波清洗机、称量器、紫外线灯、 紫外线探头、显微镜等。 实验流程: 1.准备超过滤膜,用超声波清洗机去除膜表面的杂质。 2.使用吸滤器将待分离物质加入烧杯中,待过滤以后将滤液收集到离心管中。 3.将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2000rpm离心10min,去除残留物质。 4.将上步得到的滤液倒入过滤漏斗中,过滤漏斗内放入超过滤膜,超声波清洗漏斗及膜。 5.开启吸滤器,将滤液边过滤边收集到烧杯中。 6.收集所有滤液,称重。 7.倒掉过滤漏斗中的残渣和超过滤膜,将超过滤膜放入紫外线灯箱中,在紫外线灯下 观察膜的变化。 实验结果: 为了比较不同操作情况下的滤液收集情况,我们设置了以下3种实验组: 实验组 I:使用未经清洗的超过滤膜进行过滤。 |实验组|操作情况|得到滤液质量/g|得到滤液体积/mL| |I|未清洗的超过滤膜|1.12|100|

从实验结果来看,使用清洗后的超过滤膜进行过滤能够得到更多的滤液。同时使用多 次过滤也能够增加滤液的得率。 另外,在观察膜变化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放入紫外线灯下的超过滤膜会产生蓝色光芒,说明膜中含有吸收紫外线的物质。 超过滤膜是一种有效的分离方法,使用超声波清洗后的超过滤膜可以提高滤液的得率。另外,观察膜变化可以发现膜中存在吸收紫外线的物质,可能是超过滤膜材料自身的特 性。

膜过滤实验实验报告

膜过滤实验实验报告 本实验旨在了解膜过滤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并通过实际操作,掌握膜过滤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操作技巧。 实验原理: 膜过滤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它利用膜孔的选择性通透性分离混合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溶剂通过膜孔,而溶质被截留在膜上,从而实现分离目的。膜过滤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食品工艺、环境保护等领域。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膜片、设备清洗干净,消毒处理。 2. 组装膜过滤系统: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膜片并安装在过滤设备上,确保密封不漏水。 3. 热水浸泡:将膜片放入热水中浸泡,以使其充分膨胀触水。 4. 开始过滤:将待过滤溶液缓慢倒入装有膜片的容器,开启抽吸泵进行过滤。 5. 收集过滤液:通过出水口收集过滤后的液体,定时记录所收集溶液的体积。 6. 换膜清洗:当膜片孔道堵塞时,可拆下膜片进行清洗,然后重新安装。 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本次膜过滤实验,成功分离了待过滤液体中的溶质与溶剂。记录并比较了不同时间内所得到的过滤液体积,发现随着过滤时间的延长,过滤液体积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这是因为随着过滤时间的延长,溶剂逐渐通过膜孔,溶质逐渐被截

留,导致过滤液体中溶质的浓度逐渐降低。 实验误差分析: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主要误差来源包括装置密封不严、过滤速度不均匀、膜片损坏等。这些误差会导致实际过滤效果与理论值有所偏差。 实验改进方案: 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案: 1. 质量管理:对膜片、设备进行严格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2. 操作规范:操作人员须按照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操作,确保装置密封完好、过滤速度均匀。 3. 膜片选择:根据具体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膜片材质和孔径大小,以提高过滤效果。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膜过滤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并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了膜过滤实验的基本步骤与操作技巧。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膜过滤技术在分离溶质与溶剂方面的优势和应用优势。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案。通过不断的实验和改进,我们相信膜过滤技术将在更多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有机膜过滤技术

有机膜过滤技术 有机膜过滤技术是一种利用有机膜作为分离层进行过滤的技术。有机膜过滤技术在水处理、废水处理、食品加工、药物制造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本文将从有机膜过滤技术的原理、应用领域以及优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有机膜过滤技术的原理 有机膜过滤技术是利用具有特定孔径的有机膜作为分离层,通过物质的分子尺寸、形状和电荷等特性,使溶质在有机膜上发生分离。有机膜过滤技术可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逆渗透等不同的膜分离过程。 微滤是利用孔径在0.1-10微米范围内的有机膜进行过滤,适用于去除悬浮物、细菌和大分子物质等。超滤是利用孔径在0.001-0.1微米范围内的有机膜进行分离,可以有效去除溶解性高分子物质、胶体颗粒和微生物等。纳滤是利用孔径在0.001-0.01微米范围内的有机膜进行分离,可以去除溶解性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和无机盐等。逆渗透是利用孔径小于0.001微米的有机膜进行过滤,可以去除水中的溶解性离子、有机物和微生物等。 1. 水处理领域:有机膜过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工业用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领域。通过微滤、超滤和逆渗透等过程,可以

去除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细菌、病毒和溶解性有机物等,提高水的质量。 2. 废水处理领域:有机膜过滤技术可以用于废水的深度处理和回用。通过逆渗透和纳滤等过程,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离子、微生物和溶解性盐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食品加工领域:有机膜过滤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浓缩、分离和净化等。通过超滤和纳滤等过程,可以去除食品中的杂质、色素、蛋白质和微生物等,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4. 药物制造领域:有机膜过滤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分离和纯化过程。通过超滤和纳滤等过程,可以去除药物中的离子、杂质和微生物等,提高药物的纯度和稳定性。 三、有机膜过滤技术的优势 1. 高效性:有机膜过滤技术具有高分离效率和高通量的特点,可以快速、有效地分离溶质,提高生产效率。 2. 灵活性:有机膜过滤技术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孔径的有机膜进行过滤,以适应不同领域和不同溶质的需求。 3. 可控性:有机膜过滤技术可以通过调节操作参数,如压力、温度和pH值等,来控制分离效果和膜通量,以满足不同工艺条件的要

超过滤膜分离实验报告

实验二 超过滤膜分离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和熟悉超过滤膜分离的工艺过程; 2.了解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二、分离机理 根据溶解-扩散模型,膜的选择透过性是由于不同组分在膜中的溶解度和扩散系数不同而造成的。若假设组分在膜中的扩散服从Fick 定律,则可推出透水速率F W 及溶质通过速率F S 方程。 1、 透水速率 ' () ()w w M w D c V p F A p R T ππδ ∆-∆= =∆-∆ 式中 2 2 3 3 2 /; ;//;;;/w w w M w w M F g cm s D cm s c g cm V cm m ol p atm atm R T K cm D c V A g cm s at RT πδδ -⋅-⋅--∆-∆-----⋅⋅’ 透水速率,水在膜中的扩散系数,水在膜中的浓度,;水的偏摩尔体积,膜两侧的压力差,膜两侧的渗透压差,气体常数;温度,; 膜的有效厚度,; 膜的水渗透系数(= ),。 2、溶质透过速率 2323() ()s s s s s D K c D K c c F B c B c c δ δ ∆-= = =∆=- 式中 2 /;s s D cm s K B c ---∆-溶质在膜中的扩散系数,溶质在溶液和膜两相中的分配系数; 溶质渗透系数;膜两侧的浓度差。 有了上述方程,下面建立中空纤维在定态时的宏观方程。料液在管中流动情况如图十三

所示。 取假设条件: (1)径向混合均匀; (2)A BX π=A ,渗透压正比于摩尔分数; (3)A B N N ,31A X ,B 组分优先通过; (4)/AM D K δ⋅,1A X K 同或无关; (5)0U L PeB E ==∞,忽略轴向混合扩散。 图十三 料液在管中流动示意图 由假设看出,其实质是一维问题,只是侧壁有液体流出的情况,因为关心的是管中组分的浓度分布和平均速度分布,只需做出两个质量衡算方程即可求解。 由连续性方程: 和总流率方程:

超滤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报告

超滤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报告 超滤纳滤反渗透膜分离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掌握不同类型膜的 特点和应用,了解分离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1. 超滤膜:利用超滤膜孔径的大小选择性地过滤大分子物质,从而实 现对水溶液中高分子物质的去除。 2. 纳滤膜:利用纳滤膜对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进行筛选,从而实现对 水溶液中小分子物质的去除。 3. 反渗透膜:利用反渗透膜对水溶液进行筛选,从而实现去除水中杂 质和盐类等离子体。 三、实验步骤 1.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所需材料和设备,包括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膜等。 2. 超滤实验:将高分子物质加入到水溶液中,在超滤装置中进行过滤。根据孔径大小选择合适的超滤膜,将水溶液通过超滤膜进行过滤,筛 选出高分子物质。

3. 纳滤实验:将小分子物质加入到水溶液中,在纳滤装置中进行过滤。根据孔径大小选择合适的纳滤膜,将水溶液通过纳滤膜进行过滤,筛 选出小分子物质。 4. 反渗透实验:将含有盐类等离子体的水溶液加入到反渗透装置中进 行过滤。根据反渗透膜的特性,通过高压力使得水分子穿过反渗透膜 而去除杂质和盐类等离子体。 四、实验结果 1. 超滤实验结果:经过超滤后,高分子物质被成功地筛选出来。 2. 纳滤实验结果:经过纳滤后,小分子物质被成功地筛选出来。 3. 反渗透实验结果:经过反渗透后,含有盐类等离子体的水溶液被成 功地去除了杂质和盐类等离子体。 五、实验结论 本次实验通过超滤、纳滤和反渗透技术对不同类型的膜进行了分离, 成功地筛选出了高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和去除了水中的杂质和盐类 等离子体。这些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提高产 品纯度和品质。 六、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2. 实验前要检查设备是否正常,避免设备故障影响实验进程。 3.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避免误操作导致实验失

过滤实验

过滤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滤料级配方法 2、熟悉过滤实验设备的过滤、反冲洗过程 3、验证清洁砂层水头损失与滤速成正比 4、加深对过滤基本规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及设备 在水处理技术中,过滤是通过具有空隙的粒状滤料层(如石英砂等)截留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从而使水得到澄清的工艺工程。滤池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以石英砂为滤料的普通快滤池使用历史最久,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现了双层滤池、多层滤池和上向流过滤等。 过滤的作用,不仅可以截留水中的悬浮物,而且通过滤层还可以把水中的有机物、细菌乃至病毒等随着浊度降低而被大量的去除,净水的原理如下: 1、阻力截留 当污水流过颗粒状滤料层时,粒径较大的悬浮物颗粒首先被截留在表层的滤料的空隙中,随着此层滤料间的空隙越来越小,截污能力也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一层主要由被截留的固体颗粒构成的滤膜,并由他起到重要的过滤作用。这种作用属于阻力截留或筛滤作用。悬浮物粒径越大,表层滤料和滤速越小,就越容易形成表层筛滤膜,滤膜的截污能力也越高。 2、重力沉降 污水通过滤料层时,众多的滤料表面提供了巨大的沉降面积。重力沉降强度主要与滤料的直径以及过滤速度有关。滤料越小,沉降面积越大,滤速越小,水流越平稳,这些都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 3、接触絮凝 由于滤料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它与悬浮物质间有明显的物理吸附作用。此外,沙粒在水中常常带有表面负电荷,能吸附带正电荷的胶体,从而在滤料表面形成带正电荷的薄膜,并进而吸附带负电荷的粘土和多种有机物等胶体,在沙粒上发生接触絮凝。 在实际过滤过程当中,上述三种机理往往同时起作用,只是随着条件不同而有主次之分。对粒径较大的悬浮物颗粒,以阻力截流为主,因为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滤料的表面,通称成为表面过滤。对于细微的悬浮物,以发生在滤料深层的重力沉降和接触絮凝为主,称为深层过滤。 在过滤当中,滤料起着核心的作用,为了取得良好的过滤效果,滤料应具有一定级配。滤料级配是指将不同粒径的滤料按一定的比例组合。滤料是带棱角的颗粒,不是规则的球体,所说的粒径是指把滤料颗粒包围在内的球体直径(这是一个假想直径)。在生产中,简单的筛分方法是用一套不同孔径的筛子筛分滤料试样,选取合适的级配。我国现行的规范是采用0.5mm和1.2mm孔径的筛子进行筛选,取其中段,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却不能反映滤料粒径的均匀程度,因此还应该考虑级配的情况。 能反映级配状况的指标是通过筛分曲线求得的有效粒径d10、d80和不均匀系数K80。d10时表示通过滤料重量10%的孔径,它反映滤料中细颗粒的尺寸,即产生水头损失的“有效”部分尺寸;d80时表示通过滤料重量80%的孔径,它反映滤料中粗颗粒的尺寸;K80=d80/d10。

垃圾渗滤液膜处理实验报告

德国MFT特种膜中试实验报告 报告编号:******* 项目名称:垃圾渗滤液 项目单位:内部实验 实验日期: 2013*** 报告日期: 2013***

目录 一、实验背景......................................... - 2 - 二、实验目的......................................... - 2 - 三、原料来源......................................... - 2 - 四、实验设备......................................... - 2 - 五、实验日期......................................... - 3 - 六、实验地点......................................... - 3 - 七、实验人员......................................... - 4 - 八. 工艺流程图....................................... - 4 - 九.工艺流程简介...................................... - 4 - 十.膜选型及操作流程.................................. - 4 - 十一.实验内容........................................ - 5 -

一、实验背景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垃圾渗滤液具有不同于一般污水的特点:BOD5和COD浓度高、金属含量较高、水质水量变化大、氨氮的含量较高,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等。由于渗滤水中难以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所占的比例高,存在的重金属产生的抑制作用,所以常用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相结合的复合系统来处理垃圾渗滤液。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生物法与膜组合的工艺,如UASB+兼氧+好氧+MBR,MBR+NF+RO,MBR+DTRO,两级DTRO。 SUPER RO膜元件是从德国MFT引进的特种膜产品,该产品以独特的圆盘式内部结构、开创性的涡流螺旋导流设计,改性升级后的抗污染和耐清洗RO膜片,保留了传统圆盘式膜组件无以伦比的抗污染性能,又增加了产品极低能耗的优势,克服了一般反渗透系统在处理渗滤液时容易堵塞的缺点,使系统更加稳定、运行费用更低,在垃圾渗滤液领域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本次实验通过采用SUPER-RO 第三代碟管式反渗透膜元件运行,来验证该产品对垃圾渗滤液MBR产水的处理效果。 二、实验目的 1.使用标准膜设备,考察德国MFT特种膜SUPER-RO对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的回收效果和操作可行性,为推进项目和工程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2.考察单级膜过滤处理垃圾渗滤液MBR出水的效果; 3.考察不同膜浓缩倍数情况; 4.考察水质情况对膜片的污染以及清洗性能恢复情况; 三、原料来源 四川省****垃圾填埋场,渗滤液MBR出水。 四、实验设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