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复分解制碱的看法

对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复分解制碱的看法

对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复分解制碱的看法
对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复分解制碱的看法

合成氨碳酸氢铵工艺

一.合成氨的工艺过程 1.概述 (1)合成氨工业的重要性 合成氨工业是基础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十分广泛的用途。 氨可生产多种氮肥,如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酸氢铵等;还可生产多种复合肥,如磷铵复合肥等。 氨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基本化学工业中的硝酸、纯碱及各种含氮无机盐; 有机工业各种中间体,制药中磺胺药物,高分子中聚纤维、氨基塑料、丁腈橡胶、冷却剂等。 国防工业中三硝基甲苯、硝化甘油、硝化纤维等 (2合成氨工业发展简介 1784年,有学者证明氨是由氮和氢组成的。19世纪末,在热力学、动力学和催化剂等领域取得进展后,对合成氨反应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1901年法国物理化学家吕·查得利提出氨合成的条件是高温、高压,并有适当催化剂存在。 1909年,德国人哈伯以锇为催化剂在17~20MPa和500~600℃温度下进行了合成氨研究,得到6%的氨。1910年成功地建立了能生产80gh-1氨的试验装置。 1911年米塔希研究成功以铁为活性组分的合成催化剂,铁基催化剂活性好、比锇催化剂价廉、易得。 合成氨的生产需要高纯氢气和氮气。氢气的主要来源有:气态烃类转化、固体燃料气化和重质烃类转化。 (3)合成氨的原则流程 合成氨生产的原则流程如图示。

2. 氨合成的热力学基础 从化学工艺的角度看其核心是反应过程工艺条件的确定,而确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需先从事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研究。 (1氨合成反应与反应热 氢气和氮气合成氨是放热,体积缩小的可逆反应,反应式如下: 0.5N 2+1.5H 2==NH 3 ΔH?298=-46.22 kJ·mol -1 其反应热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压力和组成有关。 (2)氨合成反应的平衡常数 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可知,低温、高压操作有利于氨的生成。但是温度和压力对合成氨的平衡产生影响的程度,需通过反应的化学平衡研究确定。其平衡常数为: 式中, p ,p i —分别为总压和各组分平衡分压; y i —平衡组分的摩尔分数。 f ,γ分别为各平衡组分的逸度和逸度系数. p H N NH H N NH H N NH f K K p p p f f f K ?=???=?= γγγγ5.15.05.15.05.15.022*******

教案常见的盐

常见的盐 教学内容 这节课是在酸、碱的学习思路之上学习盐的组成特点、分类及盐的用途、盐的化学性质(盐与金属反应、盐与酸反应、盐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并由此总结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又是高中继续学习重要预备知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常见的盐:NaCI、Na2CO3、CaCO3 NaHCO3 的用途; 2、初步理解盐的组成特点; 3、理解盐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盐的化学性质,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记住复分解反应的发生的条件,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过程与方法】 1、通过In ter net 资源学习几种常见盐(NaCI、Na2CO3、CaC03 NaHC03)的用途,初步培养学生搜集学习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有用资料的预筛选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学会分析简单的化学实验现象并从中得出相关的、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难点 常见的盐的性质用途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常见的盐 一、引入新课 播放课件:生活中常见的盐 同学们在家有没有做过饭烧过菜?烧菜过程中应加哪些调味品?最主要的是加一些盐,厨房中的盐通常指食盐,主要成分是NaCI。 同学们,我们化学中的盐是指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一类化合物,不仅仅指食盐,而且有些盐是有毒的,如我国曾发生过多起因误将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当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碳酸钠(NaCQ,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 (NaHCO俗称小苏打)、高锰酸钾(KMnQ和大理石(主要成分为CaCQ 等。 二、新课学习 播放课件:生活中常见的盐01 (一).氯化钠 指导阅读: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常见的盐,请大家阅读教材P70-71有关氯化钠的知识。 思考下列问题: ①通过阅读教材,你对氯化钠有了哪些进一步了解? ②你所知道的氯化钠的组成如何?身体每天对氯化钠的摄入量大约是多少?为什么?能否过多地食用食盐?氯化钠有那些重要的用途?它在自然界的分布情况怎样? 1氯化钠的组成 2.氯化钠的用 3.氯化钠的分布

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分析及处理案例

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分析及处理案例 一、近年校园事故的概况和特点 学生安全工作是学校管理中的头等大事。据一份全国性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因意外事故死亡的,平均每天有40多人,相当于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消失 1、、2006年全国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概况 200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报的各类安全事故中,事故灾难(溺水、交通、踩踏、一氧化碳中毒、房屋倒塌、意外事故)占59%;社会安全事故(斗殴、校园伤害、自杀、住宅火灾)占31%;自然灾害(洪水、龙卷风、地震、冰雹、暴雨、塌方)占10%。 其中,溺水占31.25%,交通事故占19.64%,斗殴占10.71%,校园伤害占14.29%,中毒占2.68%,学生踩踏事故占1.79%,自杀占5.36%,房屋倒塌占0.89%,自然灾害占9.82%,其他意外事故占3.57%。 从整体上看,2006年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61.61%发生在校外,主要以溺水和交通事故为主,两类事故发生数量占全年各类事故总数的50.89%,造成的学生死亡人数超过了全年事故死亡总人数的60%。其中,交通事故导致受伤人数最多,占全年受伤总人数的45.74%。溺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暑期和节假日到非游泳区域游泳导致事故发生。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驾驶员违规驾驶。 另据统计,2006年发生的学生食物中毒事故比2005年有所增多,全年发生的各类学生食物中毒事故占全年各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故总数的31%。各类学生食物中毒事故中,28%是微生物性食物中毒,24%是有毒动植物中毒(其中81%是由于豆角未炒熟所导致),9%是化学性食物中毒,39%是不明原因食物中毒。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学校领导的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对学校食品与卫生工作的监督与检查力度不够,学校食堂工作人员操作还很不规范,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普遍缺乏专兼职卫生人员,学校食堂、饮用水、厕所、宿舍等生活与卫生基础设施与条件简陋,存在很多卫生安全隐患。 2、、2006年中小学安全事故的特征 从事故发生的区域、学段、时间、地点、日期、责任等方面分析,2006年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 1.农村是校园安全事故多发地区。 2006年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27.68%发生在城市,72.32%发生在农村。农村中小学的安全事故发生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都明显高于城市,分别是城市的2.9倍、3.9倍和4.2倍。 农村中小学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不完备,另外,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学校安全管理存在明显漏洞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2.低年级学生更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2006年全国各地上报的各类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中,43.75%发生在小学,34.82%发生在初中,9.82%发生在高中。2006年小学、初中、高中事故发生数比为4.5∶3.6∶1,死亡人数比为6.6∶4.8∶1,受伤人数比为7.4∶4.7∶1。 相对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安全知识都比较欠缺,安全意识相对淡薄,自我防护能力也比较差,这是导致低年级学生安全事故多发的主要

盐及复分解反应

常见的盐及复分解反应 盐在日常生活中是用途非常广泛的一类物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添加大量的亚硝酸钠来保鲜食品 B .硝酸钾在农业上可用作复合肥 C .农业上常用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D .用纯碱除去面粉发酵生成的酸 下列盐的用途中,错误的是 A .用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用盐烹调食物 B .用碳酸钙作补钙剂 C .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 D .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化学学习中要善于总结规律,认识物质时要抓住“结构相似,性质相似”。铵盐是一类含NH4+ 的盐,下列有关铵盐的认识错误的是( ) A.都易溶于水 B.受热都易分解 C.都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D.铵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都会升高 碳酸钠(Na 2CO 3)和碳酸氢钠(NaHCO 3)是生活中常见的盐,有着广泛的用途。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中阴离子对应的酸都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2)碳酸钠常用作食用碱,水溶液pH ______(填“﹥”“﹦”或“﹤”)7 (3)碳酸氢钠在医疗上用作治疗胃酸过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员老师整理药品时,发现一瓶失去标签的白色固体,可能为NaCl 、Na 2CO 3中的一种。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水中配成溶液,通过以下操作即可判断: (1)若向配制溶液中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只出现白色沉淀,则是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向配制溶液中加稀盐酸,如有_____________产生,则是 ______________。 各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 .银和稀盐酸 B .铁和硫酸锌溶液 C .硝酸钾溶液和食盐水 D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 4.上海医疗器械厂的科研人员研制成的不用电的化学冰箱,其原理是将一种物质溶解于水时的吸热作用作冷源,达到降温目的。这种物质可能是 ( ) A.浓硫酸 B.氢氧化钠 C.石灰石 D.硝酸铵 某建筑工地发生民工食物中毒事件,经化验为误食工业用盐—亚硝酸钠(NaNO 2)所致。亚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 ) A.+2 B.+3 C.+4 D.+5 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小强设计了如右图的实验进行探究,以下关于此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有气泡产生 B.表面皿内壁有浑浊出现 C.贝壳逐渐溶解 D.烧杯中溶液的质量不变 某园林工人配制农药波尔多液时,将胆矾(CuSO 4·5H 2O)晶体、生石灰(CaO)分别与水按1∶50的质量比混合(胆矾溶于水得到硫酸铜溶液),然后 把得到的两种液体在桶里混合并充分搅拌。 (1)配制波尔多液不使用铁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种液体在桶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防止病虫害,农民常会对生长过程中的蔬菜喷洒农药。据有关专家介绍,用清水,特别是碱性溶液浸泡冲洗蔬菜,可使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毒 性降低。因此买来的蔬菜在食用前 可用清水浸泡一段时间,浸泡蔬菜时最好加入适量下列物质中的( ) A.食醋 B.纯碱 C.白酒 D.白糖 金属元素和人体健康有很大关系。钾元素可以调节体液平衡,维持肌肉和神经的功能代谢。如果人体缺钾会出现肌肉不发达、心律不齐等症状。市场上出售的一种叫做果味钾的补钾药。其主要成分 是枸椽酸钾(C6H7K3O8)。下列有关对枸椽酸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中含有25个原子 B.物质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是6∶7 C.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D.该物质是由碳、氢、钾、氧四种元素组成的

碳铵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碳铵的性能及使用方法 碳酸氢铵碳酸氢铵是一种碳酸盐,化学式为NH4HCO3,相对分子质量79,含氮17%左右。生产碳铵的原料是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式为: NH3+H2O→NH3*H2O+热量 NH4OH+CO2→NH4HCO3+热量 碳酸氢铵是一种无色或浅色化合物,呈粒状,板状或柱状结晶,比重1.57,容重0.75,较硫酸铵(0.86)轻,略重于粒状尿素(0.66)易溶于水,0℃时溶解度为11.3%;20℃时为21%;40℃时为35%。 从碳酸氢铵的化学式不难看出,碳酸氢铵其中有N(氮)元素。所以可以把碳酸氢铵当作一种化肥(氮肥)使用。它的俗名有“碳酸氢氨”、“碳铵”、“碳氨”等。纯净的碳酸氢铵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7.72%. 碳酸氢铵的化学性质不很稳定。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NH3)、水(H2O)、二氧化碳(CO2)。其中氨气有特殊的氨臭味,所以在长期堆放碳酸氢铵化肥的地方会有刺激性气味。 因为碳酸氢铵是一种碳酸盐,所以一定不能和酸一起放置,因为酸会和碳酸氢铵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使碳酸氢铵变质。但是也有农村利用碳酸氢铵能和酸反应这一性质,将碳酸氢铵放在蔬菜大棚内,将大棚密封,并将碳酸氢铵置于高处,加入稀盐酸。这时,碳酸氢铵会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NH4Cl)、水(H2O)和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增加蔬菜产量,而生成的氯化铵也可再次作为肥料使用。 碳酸氢铵的化学式中有铵根离子(NH4+,即带1单位正电荷),是一种铵盐,而铵盐不可以和碱供放一处,所以碳酸氢铵切忌和NaOH(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化学名氢氧化钠)或Ca(OH)2 (俗名熟石灰,化学名氢氧化钙)放在一起。因为铵盐和碱共热会生成氨气使化肥失效。 碳铵在水中呈碱性反应。易挥发,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10~20℃时,不易分解,30℃时开始大量分解。我国多数地区主要作物的施肥季节在5~10月,其间平均温度在200C以上,恰值碳铵开始较多分解的转折点,施用时必须采取各种防挥发措施。 碳铵怕”热”也怕”湿”,因生产时不能按常法加热干燥,故碳铵产品常有吸湿水,引起碳铵分子潮解,结果使密封包装下的碳铵结块,敞开时则加速挥发。 碳铵的优点主要表现在农化性质上。碳铵是无(硫)酸根氮肥,其三个组分都是作物的养分,不含有害的中间产物和最终分解产物,长期施用不影响土质,是最安全的氮肥品种之一。 碳铵的另一个特点是其铵离子更易被土粒吸持,故当其施入土后不易随水下渗流失,淋失量仅及其他氮肥的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表2-2)。因此,只要碳铵能较完全地接触土壤,被土粒充分吸持,施用后的挥发并不比其他氮肥高。有些条件下,如在石灰性土壤上,深施后还可比其他氮肥减少挥发损失。 施用:碳铵适用于基肥,也可用作追肥,但都要深施。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不离土不离水和先肥土、后肥苗的施肥原则即把碳铵深施入土,使其不离水土,被土粒吸持并不断对作物供肥。深施的方法很多,如作基肥的铺底深施,全层深施,分层深施;作追肥的沟施和穴施等。其中以结合耕耙作业将碳铵作基肥深施,较方便而功效高,肥效稳定。对旱作物如小麦、玉米作追肥深施,效果也较好,但须注意适宜用量,防止烧苗,应结合灌水,才能充分发挥其肥效。 ②避免高温季节和高温时期施用的原则碳铵尽量在气温小于20℃的季节施用,一天中则尽量在早、晚气温较低时施用,均可明显减少施用时的分解挥发,提高肥效。提倡碳铵与

校园伤害事故处理案例分析

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及案例分析 一、校园伤害问题的现状 根据联合国专家统计分析,每年全球死于意外事故约 200万人,其中青少年儿童接近100万人;我国每年死于意外事故的少年儿童( 18岁前)约 1万多人。面对每一次残酷的事故,面对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瞬间逝去,我们每一个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1996年,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全国中小学生伤害教育的通知,确定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的伤害教育日。 “生命不保,何谈教育”? 2006年,教育部令第 23号《中小学幼儿园伤害管理办法》颁布实施, 200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伤害教育指导纲要》,把中小学校公共伤害提到了更高的重视程度。 校园伤害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因素。家庭关注度过高,教育观念的变化,保障机制不健全等,伤害问题有扩大的现状(大中小学有所不同); 近几年几次重大的校园伤害事故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全国中小学生2亿多,办学点10万个,每年因各种事故非正式死亡1万多人,相当于平均每天死1个班的学生 ; 在实际的调查中,中小学大概平均每校每年发生1起学生伤害事故 ; 调查表明小学高年级、初中的事故发生率最高 ; 校园伤害问题实际上是学校办学活动中必然要面对的风险,要树立风险意识。 长期以来,学生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是发生在学校的事故,均是学校的责任,造成很多事故难以处理,甚至引发严重后果。主要原因是以前处理校园内学生伤害事故没有一种专门的法律依据,都是参照《民法》进行处理,《民法》则以谁过错谁负责来认定责任,在处理过程是往往校园内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方很难提供无过错的证据,例如,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生在上放学路上、学生擅自外出等造成伤害的,校方就很难提供无过错的证据。自从2002年国家颁布了一系列与校园伤害有关的法规规章:《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2002,教育部与卫生部联合发布);《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3);《中小学幼儿园伤害管理办法》(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2009)。2011年4月22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了《淮南市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这就为今后我们市中小学校发生校园伤害事故提供了法律依据。 下面我对校园伤害事故处理谈几点我个人的意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二、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理 (一)校园伤害事故的界定 校园伤害事故是指因过失行为造成的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关联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其内涵是:一是事故必须是发生于中小学生接受学校教育期间;二是受害人为未成年在校受教育者;三是行为人已经对受害者造成了伤害结果;四是伤害结果的发生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关系。如果事故的发生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关联,即使发生在校外,如学校组织的春游、扫墓、社会实践等,也属于校园伤害事故,反之,如果事故的发生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无任何关联,即使伤害事故是在校园内发生,也不属于校园伤害事故,也不一定要负责任。这并不像某些家长所说,我把娃儿交给你学校了,在学校发生的一切伤害事故,均应由你学

安全事故典型案例教学总结

《农村小学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研究》事故典型案 例及分析 为体现课题价值,有效预防和最大限度减少各类突发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广大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我们对近年来我市及全国各地发生的一些学生及校园突发案例进行了收集、整理,摘录与学生安全密切相关的踩踏事故、交通安全、心理健康、溺水事故、校园伤害事件、消防安全以及其他突发事件等典型案例20多个,为学生保驾护航,真正起到借鉴警示、防微杜渐、引以为戒的作用。 从收集整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来看,除自然灾害引发事故以外,从中发现存在以下三大显著规律特征: 1、安全事故多发类型有规律可循。溺水、交通、自杀、暴力、食物中毒等六项涉校涉生安全事故,占各类学校安全事故的70.3%,虽然这些事故大部分不是发生在校内,但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溺水、交通、自杀事故已成为学生意外死亡三大“杀手”。 2、安全事故多发时段有规律可循。月份分布:五月发生学校安全事故最多,其次六月、四月、九月,这与气候温度有很大关系,如一月、二月由于天气寒冷,学生活动量较小,事故相应要少得多。部分事故也表现出明显的月份分布规律,如溺水事故集中在发生在5、6、7三个月,食物中毒事故9月份最多。时刻分布:下午四至五点时段的事故明显多于白天其他时段,这应该与人体生物节律、活动安排有关。年龄分布:对学校安全事故当事人的学段、年龄分析表明,受害、施害最多的是小学和初中生,约占60%,尤其到16岁达到顶峰。

3、事故发生主因问题有规律可循。在收集的安全事故案例中,究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安全防范措施落实不到位,家庭或社会监管教育不到位,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建设不到位,心理健康教育或生命教育不到位,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整治不到位,监督检查或整改落实不到位等。 ●典型事故案例 1、踩踏事故 (2) 2、交通安全 (3) 3、心理健康 (6) 4、溺水事故 (7) 5、校园伤害事件 (9) 6、消防安全 (11) 7、其他突发事件 (12) 一、踩踏事故 [案例1] 2006年10月25日晚上8点,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广纳镇中心小学学生晚自习下后,刚走出教室,灯突然熄灭,楼道一片漆黑,有学生怪叫“鬼来了”引起学生恐慌,大家争相

实验一 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制备碳酸钠

实验一碳酸氢铵和氯化钠制备碳酸钠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了解联合制碱法的反应原理。 2、学会利用各种盐类溶解度的差异并通过复分解反应来制取一种盐的方法。 二、原理 碳酸钠又名苏打,工业上叫纯碱。用途很广,工业上的联合制碱法是将二氧化碳和氨气通入氯化钠溶液中,先生成碳酸氢钠,再高温下灼烧,使它失去一部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纳。反应方程式: NH3+CO2+H2O+NaCl==NaHCO3↓+NH4Cl △ NaHCO3===Na2CO3+H2O+CO2↑ 在第一个反应中,实质上是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在水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因此本实验直接用碳酸氢铵与氯化纳作用来制取碳酸氢钠 反应方程式 NH4HCO3+NaCl==NH4Cl+NaHCO3↓ NH4Cl、NaCl、NH4HCO3和NaHCO3同时存在于水溶液中,是一个复杂的四元交互体系。它们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互相发生影响。不过,根据各纯净盐在不同温度下在水中的溶解度的互相对比,也仍然可以粗略地判断出以上反应体系中分离几种盐的最佳条件和适宜的操作步骤。各种纯净盐在水中溶解度见下表: 表1 各种纯净盐在水中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度度℃ g/100g水 溶质 NaCl 35.1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NH4HCO311.9 15.8 21.0 27.0 NaHCO3 6.9 8.2 9.6 11.1 12.7 14.4 16.4 NH4Cl 29.4 33.3 37.2 41.4 45.8 50.4 55.2 当温度超过35℃NH4HCO3就开始分解。所以反应温度不能超过35℃。但温度太低又影响了NH4HCO3的溶解度。故反应温度又不宜低于30℃。另外从外表还可以看出NaHCO3在30~35℃温度范围内的溶解度在四种盐中是最低的,所以当使研细的固体NH4HCO3溶于浓的NaCl溶液中,在充分搅拌下,就析出NaHCO3晶体。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案例及分析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案例及分析 近些年来,校园伤害事故迭出,因校园伤害引发的诉讼、矛盾、纠纷也越来越多。长期以来,学生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是发生在学校的事故,均是学校的责任,造成很多事故难以处理,甚至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加强安全防范,尽量避免或减少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已经成为学校和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案例1:某天课间操时分,开着校门的某地某学校,走进一个西装革履的男子。没有人询问他是谁?要干什么?于是,他大摇大摆地登上学校二楼教室,一个学生恰好从他身边经过,被他抓起来扔下楼,死了。经法院查明,该男子患有精神病。学校被判决承担安全责任,对该学生家长给予大额经济赔偿。之后,该校校长,一个兢兢业业的老教师被撤职。 以上案例显示,该学校在安全、保卫等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明显的疏漏,在学校门口,既没有值勤保卫人员把守,对非本校人员进入校园,也未有建立规范的登记、询问制度,致使学生受到意外伤害,学校及门卫因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告诫学校应实行外来人员出入登记制度。非学校人员和车辆未经学校同意不得进入校园。任何人不得将非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有毒有害物品、易燃易爆物品、管制刀具、动物及其他危及人身安全的物品带入学校。 案例2:某校体育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对该校五年级某班学生进行立定跳远和掷实心球测试。教师在指导男女学生一起做好准备动作后,给学生讲了安全注意事项,随后将男女学生分开,安排男同学先练习掷实心球,教师带女学生进行立定跳远测试。当夏某将实心球掷出后,跑出去捡球之时,李某已将实心球掷出,恰好砸在捡好球正欲站起身的夏某左头部。夏某当夜恶心呕吐,送医院治疗后共化去医疗费、CT检查费等共计5800元。经教育行政部门数次协调,最终三方签署协议书。学校一次性赔偿夏某医疗费及其它费用5100元,李某一次性赔偿夏某医疗费及其它费用1000元。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复分解反应设计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继续和延伸,同时也是溶液知识的延伸,也是对酸、碱、盐之间相互反应知识的有效归纳,学生对它的掌握会帮助他们有效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它的应用贯穿第十和十一两个单元,是酸碱盐学习的一条重要知识主线,同时它也是初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②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能否发生反应; ③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②重视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 ①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保持和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判断。 难点: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接触本节知识前,已经掌握了一些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但是判断酸碱盐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学生有这个欲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对比分析、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宏观:生成物中有水、沉淀或气体 微观:溶液中离子数目减少 二、不能共存的离子 【教学设计反思】在设计时,体现一个突出、一个重视 突出: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直观效果,使抽象知识和实际体验相结合,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重视:本课题的教学结构上重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由学生归纳、分析得出结论,使知识得以内化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3课时 复分解反应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3课时复分解反应 主备:杜夕花 学习目标: 1.利用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归纳出常见盐的溶解性并记忆 2.能自己总结出盐的化学性质 3.会运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学习过程: 一、课前延伸 1、前面我们所学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有、、。 2、回忆金属的化学性质中金属和一些盐的反应: 铁和硫酸铜反应: 铜和硝酸银反应: 3、写出至少10种常见的盐,并试着对它们进行分类 。 二、课内探究 (一)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阅读】课本109页部分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归纳出常见盐的溶解性, 填空并记忆: 钾盐、钠盐、氨盐、硝酸盐都____________,硫酸盐不溶,微溶 盐酸盐不溶,碳酸盐只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盐的化学性质 1、请完成下列方程式:(3分钟后小组内互查) (1)铁和硫酸铜溶液 (2)碳酸钙和盐酸 (3)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 (4)硝酸银溶液和盐酸 (5)硫酸钠溶液和硝酸钡溶液 2、请试着总结出盐的化学性质:(先自己总结,再组内交流互助) (1)盐+金属→_____________(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____________的金属,才能把排在____________的金属从他们的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例如: (2)盐+酸→_________ 例如: (3)可溶性盐+可溶性碱→_________________-例如:

(4)可溶性盐+可溶性盐→_________________例如: 3、为检验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同学们展开探究: (1)甲同学用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你认为它_______(填”能”或”不能”)成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在三支试管中各放入少量的该瓶溶液,用酸、碱、盐三种物质分别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均获得成功,她所用的试剂依次是{写化学式}:酸________;碱______________;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阅读】:课本71页并观察(二)中的五个化学方程式回答问题: 1、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比较复分解反应和化合、置换、分解反应的不同,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试着写出它的通式。 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分解反应的特点是 置换反应的特点是 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它的通式可表示为 【思考与交流】 1、复分解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并举例说明。 2、复分解反应要想发生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答:两种物质在中相互交换,生成物中如果有、、,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否则就不能发生。 3、填空 三、精讲点拨 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16例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及审判结果

16例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及审判结果 案例一: 1999年10月29日,某县某初级中学下午第三节课,任课老师让学生自习,自己在教师内批改作业。原告康某与被告李某同坐一排,相互开玩笑,康某用圆珠笔戳李某头部,李某用铅笔向康某戳去,刺中康某右眼,致原告康某右眼外伤,晶体半脱位,视网膜脱离,眼球穿通伤,经法医鉴定为七级伤残。因原被告之间赔偿协商不成,原告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和被告某初级中学承担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法庭经审理认为,李某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给康某造成身体侵害,应承担主要民事赔偿责任,其后果应由监护人(父母)承担。同时李某与康某同是在校学生,康某身体受害的事实发生在学校上课期间,该初级中学负有对学生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由于学校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疏漏,造成原告康某、被告李某在课堂上嬉闹而致康某受伤,估学校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法院依法判决被告李某赔偿9446元,被告某初级学校赔偿4723元,原告康某承担1574元。在这个案件中,学校因为在履行教育管理、保护学生的职责上有一定过错,与事故的发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且事故造成了损害,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学校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案例二: 所谓故意是指致害人施加行为时,明知自己的行为违法并将造成学生合法权益的损害,仍然放任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2000年4月3日晚7时许,云南某县某中学教师聂某晚自己时检查初一年级学生所做的历史笔记,因张某(16岁)等三名学生未交笔记,聂某遂将三名学生喊到讲台旁罚站。8点30分许,聂某看见张某捡粉笔头与同学打闹,便上前质问,并用手打张某的脸,因张某避让,聂某放下手中的书,左手揪着张某的头发,用右手打了张某十余个耳光,致其当场呕吐并昏迷,在送医院抢救过程中死亡。本案致害人聂某履行教师职务时明知体罚和殴打学生是法律禁止的行为而继续为之,就属于故意违法行为。 案例三: 所谓重大过失是相对于一般过失而言的,是指不但没有注意到其身份或职务上的特别要求,而且未能预见和避免普通公民能预见或避免的事情,构成重大过失。2000年9月22日下午第二节课是某小学一、二年级的游泳课,该校体育教师丁某和黄某安排学生下水清理游泳池。当时,游泳池正在排水,但水仍有齐胸口深。丁某和黄某警告学生不要靠近排水口后,就走开了。突然,二年级学生岑某被卷进直径约三十多厘米的池底排水口。半小时后,才将岑某救起,但由于窒息时间太长而死亡。本案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 1 生活中常见的盐 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 李小玲 教案背景: 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课题一第二课时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探究。 教材分析: 复分解反应,书上讲的内容非常少,就几行字,但复分解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的应用贯穿第十和十一两个单元,是酸碱盐学习的一条重要知识主线, 同时它也是初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的衔接点,所以学好复分解反应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 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的条件; (2) 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进行; (3) 能够正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能从微观的角度,即离子之间的互换反应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具体复分解反应的探究,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 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 重视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让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增长知识,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对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的判断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流程:

袁I提出间题讨诊实验方素 I 』置作业 得出结论练习巩固I 』课后小结 1. 温故知新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酸、碱的性质和酸、碱、盐的溶解性,下面我们首先练习,指出下列物质名称、类别和水溶性。 出示卡片:HCI、F2SQ、HN3 NaOHCa(OHt、Cu(0H2、BaC@、CuSQ、N^CQ、H2S、FeCl2、Fe(0H)3、CaCO、BaSO、AgCI、(NH4)2SQ 生:略 师:以上都是酸、碱、盐,在学习酸、碱、盐性质时经常有同学问起其反应条件。 2. 实验探究 师:那么酸、碱、盐之间会两两反应吗?如果反应则反应类型是哪类呢?从我们前面学习的酸+盐、碱+盐反应类型可知该类型为什么反应类型?是否所有酸、碱、盐都可以发生反应?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实验练习课探究一下这三者之间 的反应。 板书:(课题) 思考:酸、碱、盐之间发生反应可能有几种情况? 生(投影):酸+碱、酸+酸、酸+盐、碱+盐、碱+碱、盐+盐问:如果以上是复分解反应的话,哪些可能无法生成新物质?生:酸+酸X,碱+碱x 师: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实验了解另外四种化学反应能否发生?从而总结出酸碱盐之间发生反应的条件。实验前请同学们先考虑一下我们可以 从哪些实验现象来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与否,请同学考虑酚酞有何用处,思考后再两两进行实验,同时把实验记录下来,再利用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写出反应方程式。 投影:提供试剂:HCI、H2SQ、NaOH Ca(OH》、酚酞、CuSO、NazCQ、NaCI 分组实验: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 板书:酸+碱盐+盐碱+盐酸+盐 学生:实验探究 3. 交流归纳

碳酸氢铵

版序号: 分发号: 阿拉尔青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操作文件 Q / QSHG×.×—2011 碳酸氢铵 2011——发布2011——实施 阿拉尔青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审批页名称:碳酸氢铵编制人: 审定人: 批准人:

二零一一年月 前言 本操作文件是根据阿拉尔青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质检中心的安排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技能,保证产品质量合格。 本操作文件是由阿拉尔青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提出。 本操作文件单位:阿拉尔青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质检中心 本操作文件单位:阿拉尔青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质检中心 本操作文件主要编制人: 本操作文件首次发布:2011-月

碳酸氢铵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吸收二氧化碳制得的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该产品在食品加工中作膨松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中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用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2008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ISO 780:1997,MOD) GB/T 5009.74—2003 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限量试验 GB/T 5009.76—2003 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 GB/T 6678 化工产品采样总则 GB/T 6682—2008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ISO 3696—1987,MOD) HG/T3696.1无机化工产品化学分析用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HG/T3696.2无机化工产品化学分析用杂质标准溶液的制备 HG/T3696.3无机化工产品化学分析用制剂及制品的制备 3 分子式、分子量 分子式:NH4HCO3 相对分子质量:79.06(按2007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4 要求 4.1外观:白色粉状晶体。 4.2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不允许磺酸盐防结块剂。 4.3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铵应符合表1要求。

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典型案例

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典型案例 2014/10/31 9:23:38 各学校、幼儿园: 近几年,全国各地校园意外伤害事件明显增多,关于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的处理方法也越发复杂,为此,选择几个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典型案例,提供给大家参考。 案例1:电影院拥挤发生意外 某小学组织全体学生在某影院观看电影。当最后两个班正在进入观众厅双号过道时,电灯熄灭,电影正式开演。学生急于入座,发生拥挤,秩序大乱。导致一年级学生许某被踩踏死亡,另有轻伤一人。时隔不久,在某市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某中学组织学生到电影院观看电影,由于电影院管理失误,入场检票时单、双号门却还紧闭,致使五六百学生检票后仅能待在过厅而不能进入放映场,电影开演五六分钟后,影院才仅开单号门让学生入放映场地,而天窗紧闭,不开电灯,黑暗中学生发生拥挤,致使三名学生被挤倒在地,其中高三女生孟某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两人受轻伤。 分析: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本起事故可以算作是学校责任事故和第三方责任事故的竞合,即属于混合责任事故。本案中学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大型集体活动时,应当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特别是有教育经验的人应当意识到学生在入场时如果不按一定的秩序,很容易发生拥挤和互相踩踏的情况。另一方面,电影院应为按规定购票的观众提供安全的观看场所,做好维持秩序的组织工作等应尽的职责。受害学生或其监护人有权请求赔偿损失,学校和电影院应当按比例分担赔偿责任。由于电影院对事故的发生负主要责任,因此,电影院对死亡学生的家属及受伤学生应负主要赔偿责任,本案中学校的过错程度较轻,应对受害学生或其家属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案例2:体育课摔倒造成手腕骨折 一天下午体育课上,诸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立定跳远训练。诸老师选择学校校园内的水泥场地作为训练场,首先带领学生进行训练前准备运动,接着通过示范讲解讲清要领和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立定跳远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小敏不慎摔倒了,诸老师发现后马上将小敏扶起,并关切的询问小敏伤了没有、疼不疼,在确知小敏无事的情况下,继续进行了她的课堂教学。 第二天早上,诸老师得知小敏昨天体育课摔倒造成手腕骨折正在医院治疗的消息后,立即向校长进行汇报,校长派诸老师和小敏的班主任老师到医院进行了慰问,当时在看护小敏的爷爷对学校里对小敏给予的关心表示感谢。 事后,小敏的家长来校反映,要求学校赔偿所有医疗费,并提出签字承诺“十年内,小敏骨折处生长发育时造成骨质增生,学校须承担一切后果”的要求。其理由是,学校领导未亲自去医院慰问学生小敏,诸老师教学时选择的教学场地和教学方法不正确,因此造成小敏摔倒后手腕骨折。 学校领导对小敏伤害事故非常重视,并由分管学校安全工作的副校长负责协商处理此事。首先,校方与小敏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长对解决此事的真实意图;其次,校方查找《学校校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有关处理条款,请教律师,掌握处理小敏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同时,请人民医院骨科主治医师进行医学

以芒硝和碳酸氢铵为原料制备纯碱和硫酸铵试验方案

芒硝和碳酸氢铵为原料制备纯碱和硫酸铵试验方案 一、反应原理 Na2SO4+2NH4HCO3→2NaHCO3+(NH4)2SO4 二、工艺流程 三、试验步骤 1、对芒硝和碳酸氢铵原料进行成分分析,并记录数据; 2、芒硝饱和溶液配制:利用原工铵厂房反应釜1台,加水3.0m3

开启搅拌,加蒸汽预热到40℃;加入芒硝,比重达到1.3g/cm3,制成芒硝饱和溶液。 3、复分解液相转化反应:在芒硝饱和溶液罐内徐徐加入碳酸氢铵,加料持续时间控制在45—60min;在继续搅拌下,温度温度在35—38℃,恒温反应1.5—2.0h。 4、反应完成后,将反应釜中的碳酸氢钠晶浆通过釜底取样口放入成品槽内。 5、在成品槽内隔离出2.5m2空间,制作真空抽滤箱,滤液经烧碱现有真空分离系统回成品槽用作芒硝溶解使用。碳酸氢铵滤饼经洗涤后做重碱全分析,对重碱成分及粒径进行取样分析。 6、滤液的蒸发、洗涤、过滤在试验阶段暂不具备条件,可对其成分进行化学分析。 根据第一次试验结果,调整溶液浓度、温度、反应时间等反应工况,进行下一步。 四、试验准备工作 1、芒硝、碳酸氢铵原料采购。 2、反应釜顶部需安装一套碳酸氢铵螺旋或星型加料装置,起到反应釜密封和均匀加料的目的。 3、反应釜底部安装球阀一个,配Φ108mm管线10m至成品槽内。 4、在成品槽内隔离出2.5m2空间,制作真空抽滤箱,铺设金属网和滤布。 5、在烧碱预挂过滤机滤液分离器与真空抽滤箱之间配Φ57mm

真空管线30m,滤液由滤液泵经软管送回成品储槽备用,原滤液真空系统用盲板隔断。 6、反应釜安装测温装置一套。 7、质管中心做好四种原料、产品及Ca2+Mg4+SO42-溶液组分的分析检测。 二0一四年十二月

体育课伤害事故案例

职业高中体育课伤害事故案例 灵武市职业教育中心姬志强 在某中学举行的秋季田径运动会上,一男生邱某始终在径赛的终点处走来走去,影响终点裁判工作,经多名教师招呼不听,仍在终点处逗留,裁判员请终点裁 判长把该生请出场,终点裁判长曾某(一名体育教师)吼了几声,该生仍充耳不闻,这时跑道上正在进行着高二年级男子1500米跑,曾某实在难忍,冲过去就给该生一巴掌打在脸上,该生气急,想反抗,被几位负责保卫的老师拉出比赛场地,后 经批评教育才离开运动场。该生被打后,称耳朵听不见了,后来家长带学生去医院检查,经医生诊断为耳膜受损,于就是住院治疗。 过程回放:学生不听指挥,在田径运动会的终点处走来晃去,影响裁判员工作,老师冲动,给学生脸上一巴掌,造成耳膜受损,住进医院治疗。 相关链接:该学校就是一所县城中学,每学期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裁判工作人员大部分就是其她学科任课教师,重要环节就是体育教师把关。该校的学生体育活动在全县都属开展得比较好的,有一块200米环形跑道供田径教学、训练与比赛。 事故处理:该生被打后,称耳朵听不见了,后来家长带学生去医院检查,经医 生诊断为耳膜受损,于就是住院治疗,同时家长找到学校,要求索赔,经校方领导 与家长协商解决。 在学生伤害事故中,体育课上发生的伤害事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就是与体育课自身所具有的运动性、激烈性、对抗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分不开的。本文试从成因、法律责任以及预防及对策等几方面,对体育课伤害事故作一些简要分析。 体育课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 1、因设施存在安全隐患而导致的伤害。就是指因学校的场地、设施、器械等不符合国家或有关部门的安全标准,存在安全隐患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 案例1:某学校的体育课上,一男生在自由活动时跃起抓住足球门栏,但因该门栏固定不牢,导致门栏翻倒压在该男生的腹部,造成重伤。 2、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正常承受能力。就是指因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难度、强度等明显超过了学生的正常身体承受能力而导致的学生伤害事故。 案例2:某小学四年级体育课上,教师在32米的距离内用板凳设置四道障碍,要求学生越障碍往返跑。练习中,学生高某在越障碍时被板凳绊倒摔伤,被送往医院治疗。该学生家长与学校协商未成,向法院提起诉讼。经法院审理查明,该体育课教学内容安排违反了原国家教委《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其强度与难度均超过了四年级学生的承受能力。法院因此判决学校支付医药费、护理费、交通费等费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