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盛唐气象简介

盛唐气象简介

盛唐气象简介

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它不仅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有很大的发展,也在气象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下面将从盛唐时期的气象表现入手,探讨一下盛唐时期的气象概况。

一、盛唐时期气象情况

据《唐书》记载,盛唐时期的气象状态比较稳定,多数年份的气候是温和的。而像蝗虫、风沙、水灾等灾害多数发生在盛唐末期或唐朝灭亡后。同时,盛唐时期的天文气象学也有着较大的发展,颇具特色。

二、盛唐时期的降雪记录

盛唐时期的气候状况主要通过气象灾害、温湿度等指标来确定。其中,降雪情况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盛唐时期,大雪纷飞的年份比较多,例如天宝十四年(755年)、景龙元年(710年)等等。这些雪灾导致了北方小麦大面积减产,一时引起了社会不安和经济困局。

三、盛唐时期的气象变化有哪些?

首先,盛唐时期的气温波动较大,尤其是晚唐时期明显偏冷。其次,降水量较多,河流水位偏高,水灾时有发生。还有大风、闪电、雷电等气象灾害成为了引起社会不安的重要因素。然而,总体来说,盛唐时期的气候状态比较平稳,相对来说比较宜人。

四、盛唐时期的天文气象学发展

盛唐时期的天文气象学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制定历法。盛唐时期按周制定了国历、通历和太初历等多种历法。其次是赏星的风气,盛唐时期贵族和皇帝们非常热爱观赏星象,所以“观星”成为了时下的热门话题。最后是唐朝的四大发明之一——漕渠,它可以说是盛唐时期的水利工程杰作,对于盛唐时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盛唐时期的气象概况相对较平稳,发生的灾害也比较少,表现出来的气象特点是温和多雪。其次,盛唐时期的天文气象学在历

法、赏星、水利工程方面都有着不少的表现,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报告 篇一: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调研报告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调 研 报 告 班级: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广告学1003班姓名:吴昌俊 学号:20XX020XX319 日期:20XX—4—3 调研方式:书籍、网络信息收集及实地考察 调研对象简介: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作为陕西省历史文化精髓,是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筹建于1983年,1991年落成开放,占地6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60(:陕西历史博物馆考察报告)0平方米,文物库区面积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11000平方米,文物370000件,上至古人

类下至1840年社会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大100万年。作 为中国十三代王朝的建都之地其丰富的文物藏品成为展示 陕西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是第一座拥有现代化设施的大型国家级博物馆,属国家4A级旅游景点。 博物馆展示主题及分析:馆内展示从上至古人类初级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 皆在表达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展示一种文明与社会的不断进步,向人们展示一种智慧的结晶及古现代的一种完美结合,是一个提升自我修养内涵及放松心情和旅游度假的必去之地。如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速,人们紧跟时代步伐,人们忙碌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难以保证,为了站在时代的前沿而一直努力着。在这个急促的社会中人们不免会遗忘历史与发展的路程,为了能让人们更好的记住历史感受文化内涵,特此建成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以供人们欣赏,充实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延成中国古代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同时作为上班一族的人来说,更是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他们在一周的忙碌之后终于有一个放松心情的理想境地。每一个外省来游的人及外国友人来到西安,那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他们的必游之地。通过这里可以使他们更好刚深入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 建筑设计说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建筑面积55600平方

盛唐气象简介

盛唐气象简介 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它不仅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有很大的发展,也在气象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下面将从盛唐时期的气象表现入手,探讨一下盛唐时期的气象概况。 一、盛唐时期气象情况 据《唐书》记载,盛唐时期的气象状态比较稳定,多数年份的气候是温和的。而像蝗虫、风沙、水灾等灾害多数发生在盛唐末期或唐朝灭亡后。同时,盛唐时期的天文气象学也有着较大的发展,颇具特色。 二、盛唐时期的降雪记录 盛唐时期的气候状况主要通过气象灾害、温湿度等指标来确定。其中,降雪情况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盛唐时期,大雪纷飞的年份比较多,例如天宝十四年(755年)、景龙元年(710年)等等。这些雪灾导致了北方小麦大面积减产,一时引起了社会不安和经济困局。 三、盛唐时期的气象变化有哪些? 首先,盛唐时期的气温波动较大,尤其是晚唐时期明显偏冷。其次,降水量较多,河流水位偏高,水灾时有发生。还有大风、闪电、雷电等气象灾害成为了引起社会不安的重要因素。然而,总体来说,盛唐时期的气候状态比较平稳,相对来说比较宜人。 四、盛唐时期的天文气象学发展 盛唐时期的天文气象学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制定历法。盛唐时期按周制定了国历、通历和太初历等多种历法。其次是赏星的风气,盛唐时期贵族和皇帝们非常热爱观赏星象,所以“观星”成为了时下的热门话题。最后是唐朝的四大发明之一——漕渠,它可以说是盛唐时期的水利工程杰作,对于盛唐时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盛唐时期的气象概况相对较平稳,发生的灾害也比较少,表现出来的气象特点是温和多雪。其次,盛唐时期的天文气象学在历

法、赏星、水利工程方面都有着不少的表现,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初中历史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历史中华书局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盛唐气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了 解长安的繁华。通过学习,掌握唐朝的转折是“安史之乱”造成的;了解唐朝的灭亡。使学生初步了解唐朝鼎盛的出现和衰亡的整个历程。 2.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为什么说武则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2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自己的思想及特有的观点;但是,刚刚迈入初中的他们,知识结构还很零散,分析、整理、概括的能力还不强,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设问的角度和深度,要注意引导其分析,帮助其整理,鼓励其概括,以期达到教学目的;同时,虽然他 们对历史学习有着一定的距离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上容易僵化学习内容。如何搭建一个图文结合的平台,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和锻炼他们的观察、阅读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他们与历史的距离,就成为了教学活动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了。 3重点难点 重点:(1)武则天承上启下的统治; (2)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唐朝的盛世景象。 难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 师:说起武则天,同学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关于武则天的故事或者谈谈你对武则天的了解? 生:(回答略) 师:武则天,因为受电影、电视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影响,有些同学对这一历史人物的正面作用产生了怀疑。武则天是一个争议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她专断、刚烈、爱才、狠心、

人教版七下历史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3课盛唐气象教案

第3课盛唐气象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1.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2.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说明唐代民族和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 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 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 中,感受各民族之间友好团结,了解各民族人民共同谱写中华文明发展的光辉篇章 【重点难点】 重点:1.经济的繁荣。 2.民族交往与交融。 难点:民族交往与交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筒车是当时最先进的灌溉工具,由唐朝农民创制,可以随流水自行转动,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白居易描绘长安城的诗句,唐都长安规划整齐,与当时欧洲的罗马和西亚的君士坦丁堡并称为中世纪世界三大名城。

你还知道唐朝出现了哪些领先世界的生产技术吗?你知道唐都长安的城市布局和城市繁荣的盛况吗?让我们走进《盛唐气象》里去了解吧! 【新课探究】 1.经济的繁荣 (1)农业 ①表格展示:农业发展的表现 水利工程在全国各地修建很多水利工程 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生产工具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筒车 ②重点解读: 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一是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二是加装了犁评,由于犁评厚度逐级下降,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地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这种犁出现后逐渐被推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筒车: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竹筒,把转轮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 (2)手工业 ①图片展示

诗仙李白介绍

诗仙李白介绍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仙”李白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的一位,也是一位充满了谜团的人物。李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生结了几次婚?有几个孩子?他靠什么收入来维持自己的漫游天下?文采超群的李白为什么在政治上却会彻底失败?他最终又是怎样死去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李白的故事。说到李白,就不能不说到盛唐,人们喜欢用盛唐气象来形容那个恢弘浪漫的时代,而李白与他的诗,正是盛唐气象最典型的人格与艺术象征。李白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古代诗人。他的诗妇孺皆知,老少咸宜。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语言清新明畅,情感强烈执著!千百年来,正是这些言浅意深的杰作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培育着我们对祖国、亲人、朋友,对自然山川的深情厚意。李白不仅是唐朝、唐诗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绝对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他的一篇篇旷世之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虽跨越千年却光彩依旧。李白又是一个矛盾体,他经历过盛唐的太平盛世,也饱受过“安史之乱”的战争苦痛,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的仕途经历构成了他人生中的两个冷热

极端,命运总是让他在成功与失败间游走。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康震副教授通过详实的史料、客观的分析,为我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李白,一个伟大的李白,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李白。在这个诗歌文化逐渐没落的年代,让我们用这种方式向这位永恒的“诗仙”致敬! 目录 01 李白出道之谜 02 李白翰林之谜 03 李白遭谗之谜 04 李白参军之谜 05 李白入狱之谜 06 李白家世之谜 07 李白交游之谜 08 李白收入之谜 09 李白信仰之谜 10 李白死亡之谜 分集剧情 李白遭谗之谜 李白的一生在诗歌上是一个辉煌的顶点,然而在仕途上,却让李白痛苦万分,他62年的人生是一幕离奇的悲剧。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李白,在长安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视,一直处在以诗文侍奉皇帝的御用文人尴尬地位。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

初中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盛唐气象》教学设计

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唐朝前期的经济繁荣情况,了解唐代的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况和社会风气,以及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的历史奉献。 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故事,以及对相关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鉴赏,了解、感受盛唐气象,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在学习唐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史过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团结,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谱写了中华文明开展的光芒篇章。 教学重点 民族的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 教学难点 开放的社会风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眼中的唐朝: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和课外了解,说说学生严重的唐朝。 2、外国人眼中的唐朝:在唐初诸帝时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对照的是那样的鲜明……中国呈现了繁荣、幸福和文艺活泼的景象远在任何同时代国家的前头。 3、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唐朝盛世景象。 二、经济的繁荣 农业的开展:观察图片,了解曲辕犁和筒车;了解唐朝蔬菜的种植。感受唐朝农业的进步。手工业:欣赏唐三彩、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 观察唐都长安布局图,感受唐朝的盛世繁荣。 三、民族交往与交融 1、欣赏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图片,讲述他们的故事。 2、以吐蕃为例简介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和交融,认识文成公主对汉藏友好团结做出的奉献,认识到我国悠久历史是有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3、思考:唐太宗为什么被人尊称为“天可汗〞? 四、开放的社会风气 感受唐朝的开放和兼容并包。 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阅读课本,感受唐朝开放表达的几个方面:政治、商业、艺术、生活习俗等。 五、多彩的文学艺术 1、千古吟诵的唐诗。思考两个问题:唐朝诗歌成就斐然得益于哪个皇帝的什么举措?你知道哪些唐朝诗人? 2、结合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感受三大诗人不同的诗歌特色。

长安三万里历史背景简介

长安三万里历史背景简介 最近《长安三万里》的电影正在热映,好评如潮。电影通过高适回忆的视角来讲述盛唐到安史之乱这段历史进程中,文采风流的才子们的故事,里面浓墨重彩的讲述了谪仙人李白等诗人的一生。是我们了解唐朝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诗歌文采,以及盛唐气象的一部难得的佳作。 但是看完仍然有很多不够明白的地方,例如为什么如李白之才,为了入士还需要到处拜谒而不得重用呢?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为什么唐 朝的长安会最后破败不堪呢? 1.被人才制度耽误终身的盛唐才子李太白 看完《长安三万里》电影的同学们,一定很好奇,既然唐朝就有科举制度,为什么李白之才也没有机会,王维和高适也要在岐王的宴席上博取玉真公主的赏识呢?那我们就讲讲中国的人才制度的演变吧。

我们知道,文明之初是按照血缘为纽带通过部落发展起来的,于是就形成了部落首领和祭祀这样的贵族阶层,在夏商周王朝建立之时,通过分封制度的形式正式确立了“世卿世禄”的人才制度,就是你生下来是贵族,就世世代代都是贵族,这个制度经历了夏商周上千年的! 这个制度在春秋战国的时代逐渐被打破,商鞅变法的通过奖励耕战而给予爵位的“军功爵制”,以及六国的“养士制度”,就是这样的变法激活了社会底层的能量,让春秋战国成为思想最活跃的时代,百家争鸣的场面影响至今,商鞅的变法也最终让秦一统天下。 秦末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让天下英雄“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这位中年得志的底层人士开创了汉家天下。为了改变现状,于是就确定了“察举制”的人才制度,也就是各级官员有义务考察当地“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举荐给中央任用。但是这个制度,最后让官员相互庇护,既然推荐别人也是推荐,那不如推荐当地有名望的门阀士族的子弟。 于是到了曹魏之时,曹魏政权也是起家于寒门,就提出把察举制进行改良,推出“九品中正制度”。就是考察不能仅仅是地方官,还要朝廷推荐的中正官来品评,而且还把人才分等级录用。 但是司马懿政变建立晋朝以来,历史迅速倒退,门阀士族垄断朝堂,社会混乱,进入南北朝时代。 虽然隋唐也是起源于关陇门阀,但是隋唐一朝一直在做对抗门阀对政局影响这件事。于是推出了科举制度,那个时候的科举制度跟宋明的科举

李白《望天门山》的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的赏析 李白《望天门山》的赏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首七言绝句。为开元十三年(725)李白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望天门山》的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天门山 朝代:唐朝|作者: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翻译/译文 雄伟的天门山被长江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相对耸立着拔地而起,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注释 1、天门: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所以叫“天门”。 2、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 3、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4、开:劈开,断开。 5、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6、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 7、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出:突出,出现 9、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 赏析/鉴赏 该诗为725年(开元十三年)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李白无比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该诗描写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天门山为今安徽省芜湖市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总称。 《江南通志》记云:“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博望山曰东梁山,总谓之天门山。” 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与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与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与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与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简介 王昌龄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位诗人,为了加深了解,我们再来看看他的简介吧。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生平 他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世称为七绝圣手。如《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又如《从军行》等,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长信秋词》、《西宫春怨》等,格调哀怨,意境超群,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闺怨》、《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送别之作《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千古名作。沈德潜《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

西安作文之西安博物馆考察报告

西安博物馆考察报告 【篇一:西安艺术考察报告 (500字)】 西安艺术考察报告 一、考察地点: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半坡遗址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安大雁塔 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城墙 二、考察时间:2013年11月4日——2013年11月10日 三、考察形式:实地考察 四、考察内容: 1、概述 如果中国是一颗参天大树,北京会是树冠,而西安则是这棵树深扎 地下的根系。西安,古城长安,历史悠久。在这里,中华民族几千 年的沉淀与底蕴仍然静静地延续,文化、习俗、美德、传统、甚至 糟粕都包括其中。“长安自古帝王都”,周秦汉唐的辉煌让与雅典、 开罗、罗马并称世界四大古都的西安透着一丝难掩的王城气概。这 里遗留下太多太多的东西,随便一块地方,挖下去可能就会出现一 堆秦砖汉瓦,几件国宝。一座座建筑和一堆堆墓冢其实并不能真正 代表这座城,这里的空气充满了历史长河中远去的典故与传奇的味道,甚至一条小巷的名字都会来自汉武唐宗。走在街上,穿行在巍 峨的城墙下,不经意间,游人便与古老厚重的历史有了奇异的交错感。 经过多年的发展,西安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城,衍 变成了一个充满着时尚氛围的现代化大都市,古老与现代在这里结 合出特别的风格。现代西安是中国西北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综合科技实力排名全国第三,是亚欧大陆的重要枢纽,是一个科技、工业、旅游三业并举的现代化城市。昔日西安的辉煌让人骄傲,今 日西安的腾飞更让人惊叹。中国建筑历史长久,所覆盖之范围又极 为辽阔,其历代兴造之建筑不但类型众多,而且累计数量尤为宏巨。虽然目前还保存下来若干建筑遗构和建筑文献,但就中国建筑总的

历史成就而言,它们不过是沧海一粟。这就使得我们对过去的历史 发展与成就,难以作出全面与深入的剖析与评价。 2、考察基本情况 第一站: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 去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必去之所,就如“不到长城非好汉”那样,不 去兵马俑就谈不上去过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位于西安市东30公里的 临潼城区东。1974年3月在打井时发现,轰动全国,震撼世界,随 后1976年又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一号坑和二号坑都经过人为的 火焚,据说是项羽所为,三号坑自然塌陷,但塌陷前亦有遭人破坏 的痕迹最早是在1974年发现的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 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 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 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档的过洞中。兵马俑发现之后,随后 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举世罕 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 奇迹,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 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 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 我所看见的兵马俑,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 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 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 木质战车性,能使欣赏者减少隔离之感,好像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这正是宗教宣传所需要的,画传也因较多地反映了生活百态, 而成为富于现实意义的宋元社会风俗画卷,这是一号坑。二号坑为“左军”呈曲尺形方阵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 由步兵、骑兵、战车、弩兵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 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 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 缩影。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秦始皇的陵 寝如同一座庞大的地下宫殿,真可谓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兵马

盛唐气象优秀教案

盛唐气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简要叙述唐朝历史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乱”的大致历史走向。 (2)学生通过对曲辕犁和筒车的学习,能理解科技推动人类进步的道理。 (3)了解盛唐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交流、社会生活方面的具体表现。体会认识到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体会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4)了解唐朝时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知道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 2.能力目标: 通过一些提问,如:“你认为出现盛唐气象的原因有哪些?”等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了唐朝经济居当时世界的先进地位。从中体会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朝经济的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诗歌的兴盛。 难点:唐朝时期开放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解题释义,连旧引新)。 同学们,通过之前“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唐朝繁荣的由来,那就是得益于唐太宗休养生息的政策和居安思危,臣子敢言直谏以及民众的努力,而开元盛世则主要得益于玄宗统治前期的清明。所以唐朝前期的百余年出现了盛世繁荣的气象。主要涉及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诗歌等方面。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来一起探讨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只要跟着老师的脚步不难找到问题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经济繁荣。 农业方面:请大家翻开书本相关内容,归纳出唐朝的农业成就。

师:生产工具的进步必然带来开垦土地的增加,粮食产量的上升可以养活更多人口(到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全国共有615万户,3714万人,这在古代是一个惊人的数值,即使在现代很多国家也达不到这样的人口数)。 手工业方面:最著名的就是唐三彩,看小字部分有关于唐三彩的简介,三彩除了三彩马还有其它的器具,比如:金银器。唐代的瓷器比较著名的还有青瓷和白瓷。 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唐代手工业方面有什么特点?有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下吗? 提问后教师总结:规模大,工艺精美,种类多门类齐。 商业方面:通过阅读我们知道都城长安是当时的著名的商业大城市(点击),除此之外还有其它几个,他们分别是(引导学生读出洛阳,扬州,益州)。 城市中是有专门区域经营工商业,称为“市”。例如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而且“市内生产和出售的”。 (二)社会开放。 唐朝的开放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唐朝为什么会以高度开放的心态接纳呢?在之前其实有提到,唐朝本身就是北方势力建立,跟外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才有风靡一时的“胡风”,就像现在你们很多人追的韩国明星,什么宋仲基之类的。我们会发现当时来访的使者来自很多国家,比如(西域的商贾)他们来观光学习。到这里大家可以回过头来思考课前我提出的那个问题,即开放风气形成的原因?老师接下来展示课本图片,大家认真观察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图是一尊女子骑马带帽的雕塑,大家发现什么信息呢(女子可以骑马,服饰也比较贴身轻便);另外一张敦煌壁画,接下来请大家思考:从图中可以看出什么? 师:展示总结:就是平等开明,宽容开放。 (三)诗歌兴盛。 唐朝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它的特点是讲究声韵,发展趋于成熟和定型,其次创作兴盛,体现盛唐格调风貌。大家知道哪几个大诗人,学生回答并说出他们的代表作。(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陈子昂。七绝圣手王昌龄等等),我们来欣赏一下他们的代表作。问:李白和杜甫诗歌各自有什么特点?师:分析这两人诗歌特色与所处时代背景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哪些历史条件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发展? 1.政治因素:唐玄宗时进士科主考诗赋。 2.个人因素:诗人自身的努力。 3.技术因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唐代边塞诗人

唐代边塞诗人 【诗派简介】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适、岑参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代表诗人】 高适 高适(700―765) ,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 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岑参 岑参(约715年―770年),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 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摘要:执教《夜归鹿门歌》,紧扣教学目标,引领学生走近孟浩然,走近诗歌,体悟诗人盛世之隐的乐趣与享受,理解诗歌冲淡之美与隐逸之乐。 关键词:孟浩然;冲淡隐逸;盛唐气象 设计说明 每一位诗人都曾是一个鲜活热腾的生命,每一首诗都是一段真实且充满故事的人生。文字本身并不是目的,还原时代,用先贤们充满魅力的人格来引领年轻的学生,让他们成为一个个更美好的自己才是语文教学最终极的目标。因此,本节课试图用生活化的陈述,让学生走近孟浩然。并通过对孟浩然潇洒恣肆人生的再现,传达给学生一点诗意的感染,一点使人格更独立的精神力量! 教学目标 一、了解盛唐气象,感受时代特征; 二、把握诗歌内容,了解情感主旨; 三、学习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讲解介绍,鉴赏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走近孟浩然 1.回顾复习:我们眼中的孟浩然 (1)对作者了解多少? 明确:孟浩然,田园诗人,生于盛唐,他与李白、杜甫以及王维、张九龄、高适等人都是诗酒唱和的好友。我们学过的孟浩然诗歌有:《春晓》《过故人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宿建德江》。 (2)对作者诗歌有何印象? 明确:亲切、温暖、豪壮。虽然隐居于田园,但是作者生活与心情都很愉悦,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或者壮阔,或者清新而温暖。这是文学史中所说到的“少年精神、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 2.诗人眼中的孟浩然 (1)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下扬州”:风神潇洒之人。 (2)相关链接:李白《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仙风道骨、潇洒无羁,令李白无比尊重。曾与韩朝宗相约进京却又与友人喝得酩酊大醉而爽约,洒脱且对名利淡泊。

第3课 盛唐气象期末试题选编 2021-2022学年下学期福建省各地七年级历史(含解析)

1.3盛唐气象 一、选择题 1.(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列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农业的是 A.B.C.D. 2.(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以下内容中,属于研究唐三彩第一手史料的是() A.书籍《唐三彩窑研究》B.舞蹈《唐宫夜宴》 C.陕西出土的三彩骆驼载乐俑D.论文《唐三彩的艺术特点》 3.(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如图所示的图文,印证了唐代的() A.农业生产状况B.社会风气表现 C.商业繁荣程度D.手工制作水平 4.(2022春·福建福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唐朝对外通商往来十分频繁,最主要的原因是() A.文化昌盛B.疆域广大C.经济繁荣D.交通便利 5.(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唐朝初年,世界著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等外,还有内陆的扬州、益州和西北的沙州、凉州等。这一现象体现出唐朝()A.文教昌盛B.商业繁荣C.政治清明D.社会稳定 6.(2022春·福建南平·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文物可以佐证唐朝时期()

A.农业工具革新B.制陶工艺高超 C.纺织技术先进D.水陆交通发达 7.(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校考期末)《全唐诗》提到的茶产地有6道、27州,主要分布在江南道,占17州。春季采茶季节,茶商云集江南地区,长途贩运现象屡见不鲜。这说明了()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B.唐朝茶树种植普及各地 C.茶树种植促进了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D.景德镇是中国著名茶都 8.(2022春·福建龙岩·七年级统考期末)如下图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该工具用来() 筒车示意图 A.灌溉田地B.耕种田地C.鼓风冶铁D.纺织丝绸 9.(2022春·福建厦门·七年级校考期末)唐人陈陶《陇西行》记载:“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句诗歌反映了() A.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B.吐蕃吸收汉族文化的深远影响 C.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D.唐朝时期兼收并蓄的宏伟胸怀 10.(2022春·福建漳州·七年级统考期末)“远从汉族地区,来了王后公主。把三千八百种粮食,带到咱们藏土。藏地从此开始,种上了各种粮谷。”材料所述的历史人物是() A.文成公主B.武则天C.金城公主D.李清照 11.(2022春·福建泉州·七年级统考期末)下图内容印证了唐朝()

登幽州台歌(精选12篇)

登幽州台歌(精选12篇) 登幽州台歌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诗的阔大而悲凉的意境,品尝诗人的悲叹,并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2.背诵这首诗。 说明: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广为传唱的经典诗作,读经典就要读出经典中的文化。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语文课一项重要的任务。唐朝是悠悠历史中一座奇峰,唐诗是诗歌王国的奇葩。读唐诗,品唐朝之气象,会滋润我们年轻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 《登幽州台歌》是体现陈子昂诗歌主见的代表作。它的消失,标志着齐梁浮艳、织弱诗风的影响已一扫而空,盛唐诗歌创作的新潮即将涌现。韩愈《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指出了他对唐诗的开启作用。读《登幽州台歌》不仅要读出陈子昂的怀才不遇的悲慨,还应当读出盛唐的端倪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感受诗的意境,品尝诗人的悲叹。 2.难点:通过此诗初步感受盛唐气象。 说明:诗歌是心情的抒发,读诗的重点首先是读出诗人的心情情感。当然,诗无达诂,老师不要强求统一答案。另外,为了更好的读懂诗歌,也应当留意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盛唐气象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宝,但是,从初唐诗歌中读出这点来对于一个六班级的同学是有难度的。老师适当讲解,让同学有初浅的感受也就可以了,不必急于求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老师活动预设同学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初步感受诗人的情怀。范读,或者放录音; 指导齐读。 在听读中感受; 在朗读中沉醉。带动同学乐观的主体体验,更好、更快地走进文本。 描述诗人形象提问:用几句话描述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提示:外貌、动作、语言等。)同学沟通各自的感受与想象。 朗读。 朗读。诗歌是形象的,也是共性化的;读诗首先也应当是感性的,想象是读诗不行缺少的环节。 理解诗人的悲慨。补充解释与背景资料,更好读懂全诗。 (①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蓟丘、燕台。因燕昭王置金于台延天下士,又称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德胜门外。②者:古音“诈”,与“下”押韵。③涕:眼泪。) (背景资料略)理解诗句的内涵。 背诵。 (以北方苍茫宽阔的原野为背景,俯仰古今,视通万里,抒发天地之大、知音难觅的孤苦哀思的情感,感喟岁月无情时不我待。全诗呈现出苍凉悲壮的气氛。)知人论世; 推敲词句; 认真品尝。 初识盛唐气象借助前人评论,感受诗歌的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 (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柳宗元:“张说工著述,张九龄善比兴,兼备者子昂而已”;马端临:“惟诗语高妙,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胡应麟:“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胡城亨:“大泽一呼,为众雄驱先。”)理解评论。 回忆境界宏大的唐诗。 背诵本诗。读出文化,读出经典的价值。 思路点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