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盛唐气象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盛唐气象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盛唐气象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摘要:

1.盛唐气象的定义与背景

2.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3.盛唐气象的影响与价值

正文:

一、盛唐气象的定义与背景

盛唐气象,是指唐朝(公元618-907 年)中期,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公元713-756 年)所呈现出的繁荣昌盛的政治、经济、文化景象。这一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家之一。盛唐气象不仅在物质层面表现出来,更在精神层面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创造。

二、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1.诗歌创作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的诗人们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诗歌形式,如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

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以及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欣欣向荣和一代人的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

2.散文创作

盛唐时期的散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韩愈、柳宗元等散文家的作品,既有批判现实的尖锐,又有抒发理想的豪迈。他们的散文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与诗歌相似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而在艺术形式上,则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三、盛唐气象的影响与价值

盛唐气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诗歌、散文等,而且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盛唐气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代表着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总结:盛唐气象是唐朝中期的一种繁荣昌盛的政治、经济、文化景象。在文学上,盛唐气象表现为诗歌和散文创作的空前繁荣,以及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等特有的精神风貌。

名词解释盛唐气象

名词解释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名词解释是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 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 ,一是浑厚 ,二是雄壮,它表现在盛唐大多 数作家作品中间,而与初唐、中晚唐诗显示出区别来。“浑厚”是盛唐气象的精神底蕴,“雄壮”是盛唐气象的表现形态。盛 唐气象的概念可上溯至宋代的严羽。 “盛唐气象”是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帝国文治武功极盛与古典 诗歌高度繁荣成熟所结出的硕果。 首先,“盛唐气象”是盛唐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开元、天宝的40多年间,是唐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富强繁荣的 顶峰。唐玄宗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有成效的改革,使全国迅 速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在贞观以来劳动人民创造的物 质财富的基础上,盛唐社会经济发展,国势强大,人民生活 安定,前期政治也比较开明。此外,玄宗改革科举制度,推行 以诗赋取士,为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政治舞台提供了更 大的方便。 但是,“盛唐之音”中所寄寓的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其中有高亢、自信、雄壮、飘逸,也有低抑、苍凉、孤独与悲怆。 第二,“盛唐气象”又与唐代诗人的思想解放密切相关。由于 大唐帝国的开疆扩土、对外交流及国内的统一安定, 也由于唐 代统治者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思想文化政策,所以盛唐时期出现 了空前的古今中外思想的大交流大融合,呈现出儒、道、佛、侠、纵横、阴阳、隐逸各家并存、自由发展的局面。 第三,“盛唐气象”的产生,还有文学继承方面的原因。杜甫 在《戏为六绝句》的第六首中论及了文学继承中的两个极重要 的问题,一是“别裁伪体”,一是“转益多师”。如果我们 把初、盛唐诗人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加以比较,我们就不难发现,盛唐诗人在“转益多师”的问题上,要比初唐诗人成熟 得多。

盛唐气象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盛唐气象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摘要: 1.盛唐气象的定义与背景 2.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3.盛唐气象的影响与价值 正文: 一、盛唐气象的定义与背景 盛唐气象,是指唐朝(公元618-907 年)中期,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公元713-756 年)所呈现出的繁荣昌盛的政治、经济、文化景象。这一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家之一。盛唐气象不仅在物质层面表现出来,更在精神层面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和文化创造。 二、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1.诗歌创作 盛唐时期,诗歌创作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当时的诗人们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诗歌形式,如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 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以及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欣欣向荣和一代人的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

2.散文创作 盛唐时期的散文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韩愈、柳宗元等散文家的作品,既有批判现实的尖锐,又有抒发理想的豪迈。他们的散文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与诗歌相似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而在艺术形式上,则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三、盛唐气象的影响与价值 盛唐气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诗歌、散文等,而且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盛唐气象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代表着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总结:盛唐气象是唐朝中期的一种繁荣昌盛的政治、经济、文化景象。在文学上,盛唐气象表现为诗歌和散文创作的空前繁荣,以及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等特有的精神风貌。

唐宋文学史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名词解释(20分)1、出现的时间段2、重要主张及成就3、代表人物 1、贞观诗风:指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身边文人在贞观年间所形成的创作的风气。他们在理论上主张综合南北,去短合长,形成既有南朝诗风宫商发越、清绮华丽的一面,又有北朝诗风贞刚朴厚,刚健开朗的一面,形成新朝诗风。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如李世民、李百药、杨师道、许敬宗、虞世南等人的创作还有贵族化和宫廷化的倾,比较重视声律、典故和辞藻的运用,缺乏美的情思意味。 2、上官体:上官仪活跃于贞观诗坛的后期,“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旧唐书》本传)上官仪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提出“六对”“八对”之说,是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范。他的创作比贞观时期的诗人在艺术上更为成熟,但同样缺乏慷慨激昂的雄杰之气。 3、初唐四杰:所谓“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他们生活在7世纪下半期,才高位下,凭着自己的创作登上诗坛,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狭小的范围,扩大了诗歌的内容,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4、沈宋体:沈宋指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活跃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主要成就是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 5、陈子昂的风骨兴寄说:为初唐诗人陈子昂提出,兴指兴发,寄指寄托,要求诗人在比兴咏物的同时要有所寄托,即对人生、社会等重大问题有所关怀;风骨本为刘勰提出,指风文章风格而言,气韵沉雄则有风,刚健爽朗则有骨,陈子昂提倡做诗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其实是在提倡一种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英雄主义的艺术风格。 6、盛唐气象:盛唐气象首先是由南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提出,他用“气象浑厚”来形容唐诗的特质。表现在盛唐诗歌里的盛唐气象,其实是盛唐诗人以其青春的热情和朝气,以其开阔的胸襟和抱负,用丰富的想像和形象,创作出来的质朴、纯美、壮阔、浑厚,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和无限的感染的诗。 7、白体: 代表者为王禹偁,效法白居易,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易流畅,富于情味。 8、晚唐体: 代表者为林逋、九僧,继承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内容多写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与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风格细致精密,语言清淡自然。 9、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宋立国后,文人多反对晚唐五代以来侈丽浮华的文风,初期以石介、柳开为代表,学习韩愈,以道统自任,但创作上矫枉过正,形成险怪艰涩的“太学体”。其后欧阳修为文坛领袖,他既反对“西昆体”,也反对“太学体”,主张文道并重,提倡自然晓畅的文风,逐渐形成了宋代诗文的独特风格。 10、山谷体: 黄庭坚的诗歌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刻意求深,形成生新瘦硬的整体诗风特点,被称为山谷体,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刘克庄《江西诗派序?黄山谷》云:“至六一、坡公,巍然为大家数,学者宗焉。然二公亦各极其天才笔力之所至而已,非必煅炼勤苦而成也。豫章稍后出,会粹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遂为本朝诗家宗祖,在禅学中比得达磨,不易之论也。” 11、江西诗派: 吕本中于崇宁元年(1102)至二年之间,戏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选入黄庭坚、陈师道等26人之诗,其中以黄为首的十二个作家为江西人,称江西诗派。诗歌理论上强调向古人学习,在诗律、句法、字眼、篇章等艺术技巧上下功夫。宋末元初方回以杜甫、黄庭坚、陈师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大都出生于唐贞观年间,四人创作个性不同,所长亦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因此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四杰”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是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如卢照邻《行路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2.文章四友:唐代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世号“崔李苏杜”。四人皆进士及第,诗歌内容上为宫廷诗风的延续,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诗律和诗艺上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很大贡献。李、苏、崔均至高位,杜审言由于仕途不畅,诗作富有真情实感,成就最高。李峤的咏物诗在当时影响较大。 3.龙朔变体:即上官体,以贞观后期出现的重要诗人上官仪的名字而命名的一种诗风。唐初五十年间多应诏奉和之作,内容不外是艳情咏物之类,仍承陈隋风流靡相,其中宫廷诗人上官仪是初唐前期最为著名的诗人。上官体“绮错婉媚”,体现出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上官体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敷衍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是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不过,在当时已经是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是人们模仿取法的新诗体。在唐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4.盛唐气象: 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是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是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顿挫、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顿挫之间有紧密联系,是指感情特别充沛身后而又无法一下子倾吐出来,仿佛有东西梗塞其间,几经反复终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和他的经历、思想,特别是美学观有密切的关系,杜甫诗歌歌咏的主题是忧国忧民,安史之乱后,诗人的忧愤更加广阔,因此在忧国和忧民之间总横亘着激烈的矛盾,因此在其诗歌立意上必然导致“沉郁”风格。其次,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很自负,但是政治思想受到压抑,美学思想开始转变。其典型作品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韩孟诗派: 7.元白诗派:中唐元和时期诗歌流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还有张籍、王建、李绅等。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与韩孟诗派是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在诗歌内容上,他们打起衰时济世的旗帜,着力揭露社会现实生活的各种弊端,表现人民生活的疾苦,力求用诗歌干预社会现实,因而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在艺术上,他们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王、元、白等人还自觉地向民歌学习,写下了不少颇具民歌风味的诗歌。这一诗派的创作在当时与后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词:中国古代文体,是曲子词的简称,后代又称诗余、乐府、长短句。最早产生于隋代,起源于民间,后经文人创作到宋朝形成高潮。它的特定含义是依照燕乐府乐曲所定的乐段乐句和音节声调而填写的歌词。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忆江南》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词是供演唱用的,一只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阕,或称一片。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分上下两阙。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作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词根据篇幅的大小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 9.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一派,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共收录了17位诗人的247首诗,作者是一个关系相当密切的诗人群体,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三人成就较高。西昆集中的诗人大多师法李商隐诗,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但缺乏李诗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题材狭窄,缺乏自理精神。其诗体多为近体,有步趋李商隐、唐彦谦诗体的倾向。如刘筠《汉武》、杨亿《南朝》 10.永嘉四灵: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赵师秀和翁卷。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各人的字中都带一个“灵”字,所以叶适把他们合称为“四灵”。曾编选《四灵诗选》,为之揄扬。“四灵"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生活面狭小,诗歌内容也比较单薄,只有少数写到民生疾苦或时事,多数作品是题咏景物,唱酬赠答。他们的诗集取名于书斋名,创作局限于书斋之中。宋末方回批评“四灵”说:“所用料不过‘花、竹、鹤、僧、琴、药、茶、酒’,于此几物不可离,而气象小矣。”他们是一群格局较小的诗人。“四灵”作诗以贾岛、姚合为宗,“四灵”的作品以五律为主要诗体。如徐照《山中》和赵师秀《龟峰寺》 11.辋川集 《辋川集二十首》,是盛唐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业写的一组小诗。 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让人感受到一片完全摆脱尘世之累的宁静心境,似乎一切情绪的波动和思虑都被净化掉了,只有寂以通感的直觉印象,难以言说的自然之美。 简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2.无题诗 李商隐用无题为名的爱情诗,称无题诗。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 无题诗的范围,一般认为是作者抒写不原明言的生活遭遇或思想感情的诗篇。包括以《无题》为题的十五首,和以句首二字为题“准无题”近三十首。主要包括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13.江西诗派

名词解释盛唐气象

名词解释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简称盛唐,是指中国古代盛世时期(即唐朝)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景象。盛唐气象主要体现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荣以及国家强盛等多个方面。 首先,在政治方面,盛唐时期国家政权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唐太宗李世民建立唐朝后,实行了察举制度,任用贤能之士,实现了让贤者居于重要职位的目标,为国家的政治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后的贞观之治,更是使唐朝达到了政治上的鼎盛。统治集权,民众生活安定,社会风气恢宏,盛世气象十分明显。 其次,在经济方面,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财政收入丰盈。随着边塞的稳定,唐朝开拓了外部贸易,通过丝绸之路与西方国家进行商贸往来,各类商品纷纷进出国门,为国家经济带来了极为可观的财富。同时,盛唐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极大的发展,农田开垦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盛唐时期还实行均田制,使土地的分配更加平均公正,从而激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再次,在文化方面,盛唐时期文化繁荣,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重大的文化成就。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人墨客,如王勃、杨炯、杜牧等,他们的诗词歌赋流传千古。盛唐时期,文人鼓吹“建章立仪”,即通过文化建设来达到国家安定发展的目标。同时,盛唐时期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造纸术、火药、印刷术等,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最后,在国家强盛方面,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对外征战大获成功。盛唐时期的陆海丰功,使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之一得以形成,边防稳固。当时的唐朝在对付外族入侵时,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如打击突厥、回纥、吐蕃等敌人的军事行动,为保卫边疆、拓展国土,维护国家统一建立了良好的局势。 总之,盛唐气象是指中国古代唐朝盛世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景象。它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以及国家的强盛。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特定表达,盛唐气象反映了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国家建设等各个方面的迅速发展和辉煌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分享日志热门日志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分享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来源:徐木的日志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8、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9.李杜:特指李白和杜甫,二人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成就最高,且生当同时,交谊深笃,故唐人习惯将其并称。 1、“诗史”:“诗史”是后人对杜甫诗的评价。杜甫用他的诗,反映了他所生活时代的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所提供的史实,甚至可以补充历史记载的不足,具有史的认识价值。不仅如此,他的诗还提供了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

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论述题(本人总结的,考试时很有用哦!)

复习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名词解释论述题(本人总结的,考 试时很有用哦!) 第六章建安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景,悲歌慷慨,是汉魏风骨的代表诗人,在五言诗歌发展史上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地位。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 2、建安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他们均以诗文显赫当世,是曹魏文学集团核心成员,与三曹同为建安时代的重要作家。其中以王粲、刘桢成就最高。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4、《悲愤诗》:诗歌篇名。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其中五言体较可信。全诗五百四十字,自述在汉末动乱中的不幸遭遇,反映了整个汉末动乱时期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共同命运,具有典型意义。全诗叙事波澜曲折,抒情如泣如诉,有强烈的感染力。 二、论述题 1、建安时期有哪些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有何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建安时期著名的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都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表现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现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理想精神,情调慷慨激昂,语言刚健爽朗,“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形成所谓“建安风骨”。

中国古代文学史(唐~~清)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十六章隋及初唐诗歌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4、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第三,他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之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这就指出了文学发展的新方向。 第十七章盛唐诗歌 一、名词解释 1、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

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名词解释和诗歌鉴赏)

名词解释(4个) 1.古文运动:唐贞元元和年间,在韩愈的倡导下及柳宗元的支持下,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古代散文文体,史称古文运动。意在恢复先秦两汉以散文单句为特征的散文,推动散文的核心和发展,实质上是一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 2. 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3.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变文的“变”的变是变更了佛经的文本成为俗讲的意思,“文”的体制是散文和韵文相连接,代表作品有伍子胥的《伍子胥变文》。 4.郊寒岛瘦:指中唐代著名诗人孟郊、贾岛。二人都以苦吟诗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 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幻等。“沉郁顿挫”概括了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广和表达上的波澜起伏的特点。 6.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自命新题,抒写实事,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主要诗人,用乐府诗形式进行创作、都提倡以现实和事实题材入诗,主要运用写实、比兴和讽喻的手法,重视诗歌的社会地位,也重视表达和语言的浅显通俗,这一运动的最高要求是把艺术写实和政教公立结合在一起。 7.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以绮错婉媚,讲究技巧、追求对仗工整,音韵协和,但音韵内容狭窄,他的诗被争相效仿,称上官体。 8.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9.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10.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11.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李商隐以爱情诗为代表。 12.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13.韩孟诗派:唐贞元年间,韩愈和孟郊在丽都高踞盛唐巅峰,后代诗人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以艰险、力矫大力诗风的平庸,勇于创新,开创了以新奇横放为特色的新诗派,代表诗人孟郊、韩愈、李贺、贾岛、姚合。文学史上称韩孟诗派。这一诗派不重视客观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形式上创新出其,创作上讲究苦吟。他们创作各有所失,但都为诗歌做出了贡献。 14.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因诗集《西昆酬唱集》得名,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宋初三体内容上均离政治、社会较远,形式上多为近体诗。 15.王安石体:王安石体称半世体或半山绝句,王安石的晚年罢官隐居后生活和心情发生了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较多的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这些诗风格趋于含蓄深沉,注重对艺术的锤炼。其特点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也有生硬奇绝之处,成为江南诗派的先驱。

中国古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第一章隋及初唐诗歌 一、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4、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 5、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二、论述题 1、为什么诗歌在唐代取得了高度的成就? 参考答案: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使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使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互相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初唐诗歌革新经历了几个阶段? 参考答案: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二阶段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开拓了唐诗正确发展的道路。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如下特点:第一,诗采用的是乐府旧题,诗中表现的也是游子思妇的传统主题,但赋予了全新的内容。第二,全诗以浩瀚幽远、静谧瑰丽的春江花月之夜为背景,将传统诗歌中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升华为极优美动人的艺术境界。第三,表现了对年华、青春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全篇熔诗情、画意、哲理于一炉,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第四,韵律和谐婉转,富有音乐美。 4、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第三,他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

古代文学史第二学期.doc

古代文学第二学期 一、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所谓“风”指诗歌思想内容,“骨”指诗歌的语言风 格,“建安风骨”指建安诗歌继承并发扬诗经、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比较广泛真实的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表现建安作家积极奋发的进取精神,呈现出情辞慷慨、清新、刚健的风格特征。 2、建安七子:建安七子之称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的 是这个时期七位负有盛名的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均以诗文显赫当时,他们为五言诗体确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 3、左思风力:所谓左思风力是钟嵘对左思诗风的形象概括。左思的 诗歌继承并发扬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抒发了远大理想和豪迈情怀,激荡着高亢的格调,笔力矫健,气势雄浑,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其诗歌愤世嫉俗的思想,刚劲豪迈的诗风对后世影响较大。 4、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所形成的一种自觉运用声律的 诗体,也叫新体诗。当时沈约、周( )等人总结前人创作经验,创立了“四声八病说”,积极倡导声律,文人竞相付诸创作,形成一种自觉运用声律,讲究藻饰用典,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的作诗风气,代表人物谢眺。 5、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指唐初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年少才高、官小名大、积极进取而又仕途坎坷,他们的文 学创作都充满郁愤不平之气,他们的诗歌以革新创造精神成为 唐代转变诗风的先驱人物。 6、盛唐气象:指盛唐诗歌的风格特征、美学风貌,也就是指盛唐 是笔力雄健,气象浑厚(宋·严羽),而且声律、风骨兼备(唐·殷 璠)。 7、李贺:字长吉,是中唐韩孟诗派的重要诗人,因其诗奇诡变幻, 善写仙界鬼域,后人称为诗鬼,而其诗意境奇异瑰丽,结构自 由随意,修辞新颖华丽,语言华美新尖,人称长吉体。 8、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 “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 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 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9、李商隐:字义山,号玉(奚谷)生,又号樊南生。著名诗人。 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 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 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作品收录为《李 义山诗集》。

山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复习要点及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学自觉(名解、问答):文学的自觉始终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它有三个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帓尚实,诗赋欲丽);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文学自觉的理论体系表现:由简单的文论向论著发展;由简单的批评现象的描述到理论的深化;一般、面上的描述到纵向源流的探索、历史挖掘 (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体系,也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2、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4、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建安诗歌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生活,赋予浓厚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慷慨悲壮的风格; 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特点: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正始之音/文学:正始文学是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作品表现彷徨苦闷、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6、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三曹的出现,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操苍劲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7、七子:指东汉建安年间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七位文学家的并称。以王粲、刘祯成就最高,王粲的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刘祯的诗俊逸而奇丽。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8、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 9、田园诗: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由陶渊明在晋宋易代之际开创。在唐朝时更是得到了繁荣发展。陶渊明的田园诗,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 10、山水诗: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这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由谢灵运开创。山水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新隽永,恬淡高远。代表诗人还有王维、孟浩然等人。 1)谢灵运山水诗特点:善造画境、缘情而绮靡、鲜丽清新、自然可爱 2)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大进步。 11、山水田园诗派: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谢眺、唐代王维、

中国古代文学(二)

中国古代文学(二) 中国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1、贞观诗风:贞观时期宫廷诗风较之前代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是诗歌意境的拓展, 表现出对“大”的事物的普遍兴趣;其次,诗歌中体现了南朝宫廷诗所缺少的强烈个性色彩;第三,不少大臣开始自觉地用诗歌来干预政治。 2、上官体:也称龙朔变体,是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体。 (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3、文章四友:指高宗武后朝的四位宫廷诗人,即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他们 都工于律诗。 4、“初唐四杰”:指初唐诗坛上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他们名高而 位卑,官小才大,心中充满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共同的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诗中始见壮大的气势,具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5、“汉魏风骨”:即主张诗歌创作要继承建安文学的传统,要有“风骨”,有“兴寄”(34 页) 6、“兴寄”:它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7、“风骨”:它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

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8、盛唐气象:是后人对盛唐诗歌时代特征的一种概括,盛唐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形式完美,技巧精纯,风格明朗,诗歌洋溢着昂扬进取、积极振奋的时代气息,回荡着热烈奔放、乐观浪漫的青春旋律。 9、大历诗风:承盛唐余绪,缺少新变。“气顿衰颓”多追求冷寂闲谈,低回感伤的情调。 10、大历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 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而齐名。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11、五言长城: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曾自称为“五言长城”。(126页) 12、新乐府: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136页) 13、新乐府运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 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14、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以韩愈、孟郊为核心的一群诗人,在理论上提出 “不平则鸣”之说,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在诗歌创作中积极创新,追求雄奇怪异之美,后人称之为韩孟诗派。 15、元白诗派:指中唐时期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大象无形”由此类推。这对文艺美学来说,涉及艺术形象创造的虚实结合、有无相生问题。对后世的“意境”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 6“坐忘”“心斋”:庄子提出的命题,是对老子“涤除玄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虚静的方法是心斋和坐忘。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即超越功利的审美心境、审美态度。坐忘指端坐而全忘一切物我的出世思想和精神状态。原意是讲对“道”的体认,须有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这一理论和审美心理、艺术心理是相通的。在艺术创造或艺术欣赏时,也须空明虚静的心理状态。所以对后世影响很大,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7得意忘言:出自庄子《外物》篇,他认为“言”的目的在“得意”,但“言”本身并非“意”,它是不尽意的,“忘言”,并不是排斥或抛弃言辞,而是在理解“意”的时候,不拘泥于言辞所已表达的范围,而应由此去领会和把握“言外”的部分,获得更为丰富和完整的“意”。故必须“忘言”而后方能“得意”。“言”只能起一种暗示,象征作用。“得意忘言”这是庄子解决言不尽意然而有要运用语言文字的矛盾之基本方法。认为语言可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如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去获得“言外之意”。 8永明声律论:南齐永明时,由沈约、谢眺等人提出的关于诗歌语言的声音、韵律的理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