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新《刑事诉讼法》,推进法治进程

实施新《刑事诉讼法》,推进法治进程

实施新《刑事诉讼法》,推进法治进程

2023年,新《刑事诉讼法》在我国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刑事司法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将进一步推进法治进程,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新《刑事诉讼法》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确立了依法审判、公正司法的原则。该法对刑事诉讼程序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增加了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明确了侦查机关权力的界限,加强了对证据的审查制度,完善了判决的公开和监督机制等。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新《刑事诉讼法》为我国司法体系注入了更多的公正、公平和可信度,有效地防范了滥用职权和徇私舞弊的现象。

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将促进法治进程。首先,它明确了法律规则和司法实践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法律的平等性和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审判程序和规则,减少了司法裁量的主观性,提高了司法公正性,使公民对司法的信任感得到加强。

其次,新《刑事诉讼法》推动了司法体制改革。在新的法律框架下,司法机构将更加注重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高了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责任性。同时,新《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法官和检察官的职责和权利,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工作保障和发展空间,从而提升了司法系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再次,新《刑事诉讼法》强调了证据的重要性,加强了对证据的保护和审查。这一改革措施对于打击犯罪、保护无辜人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范证据获取和使用的程序,可以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提高刑事司法的公信力。

此外,新《刑事诉讼法》还特别强调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针对未成年人和女性等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该法规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程序,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平等的诉讼权利。

然而,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还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司法机关的能力和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尽管新的法律框架赋予了司法机关更多的权力和职责,但如何有效运用这些权力仍然需要相关人员具备高素质的职业能力、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其次,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司法改革不仅仅是司法机关内部的事务,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公民应加强对法律的学习和认知,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推动法治进程。

综上所述,实施新《刑事诉讼法》对于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范刑事诉讼程序、加强权益保护和司法监督,新法将进一步增强司法公正性和效率,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实施新《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将为社会稳定和公民幸福作出积极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刑事诉讼法》的指引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将迈上新的台阶。

新《刑事诉讼法》主要修改内容全面分析

新《刑事诉讼法》主要修改内容解读 2012年3月14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获得人大通过。这部施行了16年的刑诉法,完成了第二次“大修”,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在指导思想方面把握了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二是坚持统筹处理好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三是坚持着力解决在惩治犯罪与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次刑诉法修改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中央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要求,适应新形势下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的需要,着力解决当前司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符合我国国情和司法实际,有很多亮点和创新之处,是一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发展和健全完善。 这次修改内容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宪法原则 本次刑诉法修改一个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刑事诉讼法总则,并在多项具体规定和制度完善中加以贯彻和体现。这是宪法有规定以来,我国部门法第一次有了人权规定。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刑事诉讼法是规范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法律。刑事诉讼活动是国家追究犯罪、惩罚犯罪的活动,其诉讼过程与诉讼结果均与公民的人身自由、财产权利等基本权利息息相关。此次修改刑事诉讼法,坚持统筹处理好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关系,既要有利于保证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又要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公民的诉讼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为此,本次刑诉法修改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刑事诉讼法总则第2条,既有利于彰显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也有利于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更好地遵循和贯彻这一宪法原则。 本次刑诉法修改在很多具体诉讼制度和程序规定中都注意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例如,在完善证据制度中,明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确立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在完善强制措施制度中,完善了逮捕条件和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的程序,强调检察机关在批准逮捕后对羁押必要性的审查,严格限制采取强制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例外规定;在完善辩护制度中,明确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可以委托辩护人,完善辩护律师会见和阅卷的程序,扩大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在完善侦查程序中,完善了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规定,强化对侦查活动的监督;在完善审判程序中,明确第二审应当开庭审理的案件范围,完善上诉不加刑原则,规范发回重审制度;在完善执行程序中,增加社区矫正的规定;在增设的特别程序中,设置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和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等等。

实施新《刑事诉讼法》,推进法治进程

实施新《刑事诉讼法》,推进法治进程 2023年,新《刑事诉讼法》在我国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刑事司法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将进一步推进法治进程,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提高司法公正性和效率。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新《刑事诉讼法》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确立了依法审判、公正司法的原则。该法对刑事诉讼程序进行了全面的规范,增加了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明确了侦查机关权力的界限,加强了对证据的审查制度,完善了判决的公开和监督机制等。通过这些改革措施,新《刑事诉讼法》为我国司法体系注入了更多的公正、公平和可信度,有效地防范了滥用职权和徇私舞弊的现象。 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将促进法治进程。首先,它明确了法律规则和司法实践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法律的平等性和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审判程序和规则,减少了司法裁量的主观性,提高了司法公正性,使公民对司法的信任感得到加强。 其次,新《刑事诉讼法》推动了司法体制改革。在新的法律框架下,司法机构将更加注重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提高了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责任性。同时,新《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法官和检察官的职责和权利,为他们提供了更好的工作保障和发展空间,从而提升了司法系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再次,新《刑事诉讼法》强调了证据的重要性,加强了对证据的保护和审查。这一改革措施对于打击犯罪、保护无辜人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范证据获取和使用的程序,可以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提高刑事司法的公信力。 此外,新《刑事诉讼法》还特别强调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针对未成年人和女性等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该法规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程序,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到平等的诉讼权利。 然而,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还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司法机关的能力和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尽管新的法律框架赋予了司法机关更多的权力和职责,但如何有效运用这些权力仍然需要相关人员具备高素质的职业能力、道德品质和责任感。 其次,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司法改革不仅仅是司法机关内部的事务,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公民应加强对法律的学习和认知,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共同推动法治进程。 综上所述,实施新《刑事诉讼法》对于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范刑事诉讼程序、加强权益保护和司法监督,新法将进一步增强司法公正性和效率,确保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实施新《刑事诉讼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将为社会稳定和公民幸福作出积极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刑事诉讼法》的指引下,我国的法治建设将迈上新的台阶。

《刑事诉讼法》修订后的三大诉讼制度变革

《刑事诉讼法》修订后的三大诉讼制度变革 一、认罪认罚从宽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指对自愿认罪和认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从实体和程序上予以从宽处理的制度。要理解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必须要把握如下几点:1.认罪必须出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2.认罪必须要“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这是对认罪的实质要求。3.是“认罚”而不是“认罪”,有助于消弭认罪认罚从宽不适用于侦查阶段的误解,有助于鼓励真正的犯罪嫌疑人尽早认罪,减少对抗。4.认罪认罚从宽已经成为诉讼法的重要原则,意味着认罪认罚已经成为法定的从宽情节,量刑时应予考量。5.从宽处理必须是依法从宽,而不是法外从宽。6.被告人是未成年人的案件不适用速裁程序,未成年被告人本人认罪认罚,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对其认罪认罚无异议的,只能适用简易程序或者普通程序审判。7.应注意区分案件性质,充分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做到宽严相济。 从试点情况看,值班律师制度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得以正当运行的关键制度。权利告知是程序正当性的必然要求,以保障认罪或者自白的任意性。认罪认罚的自愿性保障,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具有正当性的基础。审判环节增设对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审查程序,对于确保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刑事诉讼法》第190条第2款规定,被告人认罪认罚的,审判长应当审查认罪认罚的自愿性和认罪认罚具结书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认罪认罚是非自愿

的甚至是受到刑讯、胁迫的情况下违背真实意愿做出的,那么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不仅失去了正当性基础,而且容易造成冤假错案。规定程序转化机制赋予被告人反悔权,是认罪认罚自愿性的反向保障。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26条之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被告人违背意愿认罪认罚或者被告人否认指控的犯罪事实的,应当转程序重新审理。 有关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有多种学说:一是“同一标准说”,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不能动摇或者降低“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二是“坚持同一标准,证据规则适当从简说”,即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应坚持法定证明标准,但在证据规则上可以适当“从简”;三是“证明标准隐性降低说”,即认罪认罚从宽案件在证据调查程序上较不认罪案件做一定程度的降低,达到实质上降低证明标准的效果;四是证明标准分层说或者证明标准差异说,即区分认罪与否或者区分不同程度构建差异化标准。从《试点办法》和《刑事诉讼法》第201条和第222条的规定看,对于认罪认罚案件,始终从准入和准出两个环节坚持证据标准不降低,可以说,该选择是对我国国情的充分尊重。 二、捕诉合一 捕诉合一是指检察机关将其侦查监督与公诉部门合并或者重组,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由同一检察官或者同一检察官办案组办理的刑事司法工作机制。在司法体制改革背景下,捕诉合一模式是提升刑事司法公正的适宜举措,有助于加强主证复核,

2012刑诉法修改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 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调整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法律体系里,刑事诉讼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它素有“人权法”之称,也被称为“小宪法”。刑诉法1979年制定,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典,首次较为系统地规定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开启了当代中国刑事诉讼法治化历史进程的“闸门”。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首次修正。 概念解释 刑事诉讼法调整的对象是公、检、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活动。它的内容主要包括刑事诉讼的任务、基本原则与制度,公、检、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相互关系,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义务,以及如何进行刑事诉讼的具体程序等。[1] 修正历程 刑事诉讼法与赋予和规制刑事诉讼中的职权机关权力、追诉犯罪、保障公民权利密切相关,有“小宪法”之称。刑诉法1979年制定,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典,首次较为系统地规定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开启了当代中国刑事诉讼法治化历史进程的“闸门”。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对该法进行了首次修正。 2011年,刑诉法第二次大修正式启动。当年8月24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 修正案草案第一稿有99条,拟将刑诉法从原来的225条增加到285条,主要涉及完善证据制度、强制措施、辩护制度、侦查措施、审判程序、执行规定、特别程序等七个方面。其中,遏制刑讯逼供、排除非法证据、解决证人出庭难、细化逮捕条件、保障律师职业权利、挽救犯罪的未成年人等内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首次审议之后,草案全文向社会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一个月内收到了8万余条意见,同时,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还通过座谈、调研等方式听取了各方面意见。这些意见、建议被立法机关采纳后形成了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 12月26日,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二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与一审稿相比,二审稿增加了严禁以威胁、引诱、欺骗方法收集证据,严格限制采取强制措施后通知家属的例外情况,对追究辩护人伪证罪进行程序限制等内容。 经过两次审议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提请2012年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 2012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赞成2639票,反对160票,弃权57票的投票结果通过该法案。 草案说明(2012年)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说明 ——2012年3月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主要内容

刑事诉讼法在实现法治国家方面的作用

刑事诉讼法在实现法治国家方面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与宪法的关系之中。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一方面体现为其在宪法中的重要地位,以至于宪法关于程序性条款的规定成为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另一方面体现为其在维护宪法制度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是有关刑事诉讼的程序性条款在宪法条文中的重要地位。这些体现法治主义的有关刑事诉讼的程序性条款,构成了各国宪法或宪法性文件中关于人权保障条款的核心。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因为预先存在的程序设计了权力与权利行使的依据和框架,通过预先规定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法律实施官员和诉讼参与人的行为,为秩序、公正、自由等的实现提供基本前提和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程序意味着法治主义。另一方面,是刑事诉讼法在维护宪法制度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维护宪法确认的制度和原则,国家制定实体刑法并通过刑事程序对破坏宪法制度而构成犯罪的人予以制裁。同时,国家要确保宪法所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非依法律规定不得侵犯。刑事诉讼直接涉及公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人身自由,所以必须对国家在刑事诉讼中的权力予以限制。刑事诉讼法就是调整和平衡国家、打击犯罪和保障公民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相互关系的法律,从而承担防止司法滥用而保障公民人身自由等基本权利的任务。各国刑事诉讼法律规范中有关强制措施的适用权限、条件、程序、羁押期限,辩护,侦查、审判的原则与程序等规定,都直接体现了宪法或宪法性文件关于公民人身、住宅、财产不受非法搜查、逮捕、扣押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等规定的精神。宪法的许多规定,一方面,要通过刑事诉讼法保证刑法的实施来实现;另一方面,要通过刑事诉讼法本身的实施来实现。 不论从保障刑法得以实施的角度讲,还是从刑事诉讼法直接实现宪法规定的作用来看,刑事诉讼法在实现法治国家中的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后者,由于刑事诉讼法规范和限制了国家权力,因而成为保障公民基本人权和自由的基石。而国家权力得以规范行使与公民基本人权和自由得以充分保障,正是法治国家的基本标志。

2021刑事诉讼法解释新旧对比

2021刑事诉讼法解释新旧对比 2021年10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正式实施,这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新旧刑事诉讼法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国司法体制的变革和改进。 首先,在刑事诉讼主体方面,新旧刑事诉讼法都坚持了公诉、辩护和审判三方参与的原则。新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明确了辩护人的权益保护和职责义务,要求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应当依法保障辩护人履行职责,切实维护辩护人的合法权益。此外,新的刑事诉讼法还加强了对被害人的权益保护,明确了被害人的申诉权和附带民事诉讼权,为被害人提供了更大的参与空间。 其次,新旧刑事诉讼法在案件审理流程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调整和改进。新的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对于强制措施的执行,必须经过法院的审查和批准。此外,对于涉及罪名认定的案件,新的刑事诉讼法还规定了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提请法院开庭审理的时限,加强了对诉讼进展的监督和控制。 再次,新旧刑事诉讼法在证据收集和运用方面也有明显的变化。新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非法证据排除原则,禁止使用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进行证明。此外,新的刑事诉讼法还拓宽了证据的来源和形式,明确了电子数据证据、网络数据证据等的认定和运用。 此外,新的刑事诉讼法还增加了对监察机关的参与和监督,明确了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的协作和配合机制,加强了各

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同时,新的刑事诉讼法还增加了对非法侦查取证行为和刑讯逼供行为的惩治力度,加强了对侦查和审判过程中的违法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总的来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修订,更加突出了司法公正、人权保障和法治精神。它进一步完善了刑事诉讼制度,增强了人权意识和法治意识,为我国的司法改革和刑事司法实践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新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司法公信力和法治水平,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 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1.02.04 •【分类】新闻发布会 正文 最高法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 诉讼法〉的解释》 2月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刑一庭庭长沈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周加海出席新闻发布会,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副局长王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21〕1号,以下简称《新刑诉法解释》)的有关情况如下: 一、《新刑诉法解释》的制定背景 2018年10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自2018年10月26日起施行。这是继1996年和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后,对中国特色刑事诉讼制度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改革与完善。《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共26条,对刑事诉讼法18个条文作了修改,同时新增了18个条文,主要涉及完善

监察与刑事诉讼的衔接机制、建立刑事缺席审判程序、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增加速裁程序、为与其他法律相协调所作的修改等四方面内容。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从290条增加到308条。 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内容丰富,对刑事审判工作的影响重大。为确保法律准确、有效实施,早在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即密切跟踪立法进程,同步开展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2〕21号,以下简称《2012年解释》)的前期准备工作,向院内相关部门征求司法解释修改意见,并就若干重要专题委托十七家高院、八家中院和三家基层法院开展前期调研,确保司法解释起草坚持问题导向,汇集司法实践智慧。《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通过后,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起草了解释稿,多次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地方法院的意见,并邀请十余位刑诉法专家进行论证。特别是,为准确反映立法精神,解释起草过程中,曾多次征求立法机关意见。2020年12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周强主持召开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820次会议,审议并通过《新刑诉法解释》,现决定正式对外发布,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新刑诉法解释》共计27章、655条,历经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专业委员会八次审议和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全体会议三次审议,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条文数量最多的司法解释,也是内容最为丰富、最为重要的司法解释之一。解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总结我国刑事审判实践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刑事审判程序的有关问题作了系统规定。《新刑诉法解释》的公布施行,对于人民法院严格依照法定程序正确履行审判职责,规范办案活动,保障诉讼权利,确保修改后刑事诉讼法的准确、有效实施,实现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最高法相关负责人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答记者问

最高法相关负责人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答记者问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 •【公布日期】2021.02.04 •【分类】问答 正文 最高法相关负责人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答记者问 2月4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21〕1号,以下简称《新刑诉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刑一庭庭长沈亮,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周加海出席新闻发布会并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问题一:《新刑诉法解释》明确规定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第二审案件一律开庭审理。请介绍一下此项工作的准备实施情况。 沈亮:死刑案件,人命关天,必须适用最为严格、审慎的审理程序。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被告人被判处死刑的上诉案件,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案件也属于死刑案件。为严格落实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新刑诉法解释》规定,死缓二审案件一律开庭审理。死缓二审案件开庭,需要做方方面面

的准备、协调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已于2020年12月17日发出通知,就相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一是要充分认识死缓二审案件开庭的重大意义。死缓二审案件一律开庭审理,是严格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两审终审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完善死刑案件审判程序、保证死刑案件质量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司法人权保障,有利于防范冤错案件,有利于从制度上保证判决的公正和慎重。各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做好死缓二审案件一律开庭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确保相关工作要求不折不扣、有条不紊落实到位。 二是要严格依法做好死缓二审案件开庭工作。开庭审理死缓二审案件,应当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第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全面审查,在此基础上,重点审查对第一审判决有争议的问题或者有疑问的部分。要参照死刑立即执行案件第二审开庭的经验做法,完善死缓二审案件开庭的审理程序和方式,确保庭审质量。要在充分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和庭审质量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调,探索采取远程视频方式提讯、开庭,提高办案效率。 三是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各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要在党委领导下,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切实解决死缓二审案件开庭所涉人、财、物保障及相关问题。要加强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部门的协调,争取支持和配合,保证公诉人和律师出庭,确保死缓二审案件开庭工作顺利进行。

《德法》课程案例:刑诉改革: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

案例:刑诉改革: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在我国,刑事诉讼自古有之;但形成刑事诉讼法典,却不过百余年。 我国现代刑事诉讼法制肇源于1906年清末的《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这部法律文本由晚清修律大臣沈家本主持修订,首次把程序法从实体法中分离出来,拉开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现代化的大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和刑事法治实践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十年和后四十年。从1949年到1978年,受限于阶级斗争观念和不断的政治运动,刑事诉讼制度起步受挫,那躅不前,刑事诉讼活动实际上处于制度的空档期。从1978年到2019年,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恢复和发展,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从无到有,在国家法治建设中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处在最佳的发展时期。 立法为轴:制度改革一直在路上 立法,是新中国刑事诉讼制度从无到有,边行边改,从弱到强的必要支撑。没有立法的一步步推动,固有的诉讼理念难以改变,先进的司法理念难以实行。 1954年,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先后通过并施行,这些法律文件中包含了部分刑事诉讼制度的内容,随着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的陆续建制,刑事诉讼制度在一定范围内得以实行。1957年到1966年,随着“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政治运动的不断兴起,特别是此后“文革”十年里,司法机关被撤销,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1978年,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法治建设和立法工作得以重新起步。从1979年刑事诉讼法出台实施至今,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步伐,刑事诉讼法制已经经历了40年的变革,从立法的角度简言之,是由制定和修改法律的四个回合贯穿起来的。 第一次是1979年刑事诉讼法的出台。这部法典是三大诉讼法中颁布最早的一部法典,结束了刑事诉讼无法可依的格局,确立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标志着我国开始通过正当程序惩罚犯罪和保障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为保障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中共中央于1979年9月9日颁布了“64号文件”,明确绝不允许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殊公民,绝不允许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 第二次是1996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此次修改的一大特点是更加明确司法的人权保障职能,加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害人诉讼权益的保障。首次确立了“疑罪从无”原则,规定对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作出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这一原则否定了“疑罪从轻”“疑罪从有”的做法,体现了无罪推定的法律精神,是我国刑事司法理念的巨大进步。 第三次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大改此次修改明文确认“尊重和保障人权”,对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原则、制度和程序起到了总览全局的指导作用。相应完善了辩护制度,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完善了侦察程序,改革了死刑复核程序。这次修改是在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满足了司法实践的需要,凸显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的理念,使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民主化、法治化。 第四次是2018年刑事诉讼法的“小改”。这次修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

2021年参加新《刑事诉讼法》专题研讨班心得体会

参加新《刑事诉讼法》专题研讨班心得体会 参加新《刑事诉讼法》专题研讨班心得体会 6月12日上午,XXX人民检察院与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检察理论 与实务”高级研讨班开班仪式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来自XXX市两级检察院的94名业务部门 负责人或业务骨干在中国政法大学接受为期10天的培训。本人作为基层干警代表有幸参加此 次培训,觉得受益匪浅、不虚此行。在短暂的几天培训当中,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参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专家学者们立法初衷本意和他们的法理基本理念,而且也听到了来自一线基层优秀业务骨干代表的现场专题授课,特别是课堂师生答疑互动及课余间学员们三五成群的探讨,不仅相互介绍交流了本地好的经验做法,而且对今后如何转变执法理念、贯彻新《刑事诉讼法》的执法思路探讨出了初步共识。在饱尝了一堂堂饕餮盛宴的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检察机关应对新《刑事诉讼法》肩上将要承担的重任和挑战。 一、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将贯穿整个检察工作 培训班的第一堂课是著名诉讼法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樊崇义教授给大家授课,樊老的授课,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匡护正义、崇尚理性、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都说刑事诉讼法是犯罪分子的小宪法,但是,在樊老看来,检察工作应对新《刑事诉讼法》应树立的“五个观念”中,其 中人权保障观念是排在首位的。紧接着的中国政法大学曲新久教授以语言生动、幽默风趣的精辟观点, 让学员们在谈笑中感受到一位资深学者的个人风采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权保障在刑事司法的份量。从两位法律学术界的专家授课话语中,我们得知,立法者在修改刑事诉讼法中所站的角度之高,考虑的范围之广,涉及的部门及问题之多。立法不仅要与相关国际公约接轨,考虑国际上各国的反应,也要有机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才能让一部新颁布的法律最终得以有效地贯彻实施。授课中充分体会到学术界人士对检察机关在行使刑事执法权力时注意以人为本方面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换句话说,检察机关在严格执法的同时,也要懂得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每一个人,无论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差异,或者种族、肤色、宗教、性别及其他特点不同,也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事,触犯了什么法律,都应该受到人性的尊重和关怀,检察机关要学会讲人性,任何人触犯了刑法,刑事责任要追究,但是人格不可辱,所以,在立法中,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刑事诉讼法的总则。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它将贯穿检察工作的全过程中,需要我们在执法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比如在讯问时,我们不得强迫任何人自证其罪,在按照相关程序规定实施的同时,还应当保证犯罪嫌疑人的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对一些重大刑事犯罪案件,还应当对讯问全过程进行录音或者录像。这些新规定,需要每一位检察执法者在今后的执法工作中去认真琢磨、理解和消化,正

浅析我国刑事辩护制度

浅析我国刑事辩护制度 摘要:刑事辩护制度是指关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辩护权和行使方式,辩护的种类,辩护人的范围和产生,辩护人的地位和责任,辩护人的权利和义务等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称。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新《刑事诉讼法》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刑事辩护制度一直以来是理论界和司法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此次新《刑事诉讼法》对于刑事辩护制度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新《刑事诉讼法》体现了先进的司法理念,实现了与2007《律师法》的有效对接,在强化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同时,解决了律师在实务中所面临的会见难、阅卷难等执业难题。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相关权利的保障性和程序制裁性条款,而这有可能会影响到律师辩护权的实质而有效地行使。本文以新《刑事诉讼法》为基点,对我国刑事辩护制度作了探讨。 关键词:新《刑事诉讼法》;刑事辩护制度;法律援助 刑事辩护制度是我国司法制度和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刑事诉讼中确保被指控人行使辩护权的一项法律制度,刑事辩护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是整个刑事诉讼制度发展与完善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刑事辩护制度是现代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刑事诉讼的进化历史可以说是刑事辩护制度的不断扩大、加强的历史。①由于诸多现实和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立法和司法实践一直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新《刑事诉讼法》并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此次通过的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辩护制度的相关规定与新《律师法》进行有效的对接,基本上解决了法律适用冲突的问题。但美中不足的是缺乏相关权利的保障性和程序制裁性条款,而这有可能会影响到律师辩护权的实质而有效地行使。本文以新《刑事诉讼法》为基点,拟对我国刑事辩护制度作一探讨。 一、关于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辩护制度改革的解读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辩护制度的相关条款集中体现在第一编第四章中的第32条至47条。通过学习新《刑事诉讼法》,笔者认为,新《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一)强化了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目的在于让人人都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让司法的正义不能因为个体条件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因为正义应该是无条件的。“刑事法律援助是一种在刑事诉讼领域中为保持控辩平衡、保障社会的弱者获得平等诉讼权利机会以实现司法正义的制度设计,是现代法治国家实现司法公正和保护基本人权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②原《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刑事法律援助的规定将“应当”接受援助的对象限定为盲、聋、哑或者未成年人以及可能被判处死刑的人,同时限定实施法律援助阶段为审判期间;另外还规定对于其他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公诉案件的被告人,也“可以”提供法律援助。而在司法实践中,大多数没有委托辩护人的公诉案件的被告人并没有得到法律援助,就因为不属于“应当”接受法律援助的范围而被拒之门外。律师参与刑事辩护率过低已成为困扰我国刑事辩护最大的问题,迄今都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已成为制约我国刑事司法公正的现实瓶颈。此次的新《刑事诉讼法》第34条的规定一方面扩大了刑事法律援助的适用对象,将可能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纳入刑事法律援助的对象;另一方面将刑事法律援助的时间跨度向前延伸至侦查阶段,涵盖了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和法庭审理阶段,同时还将指定辩护的方式由人民法院直接“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其提供辩护”改为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为其提供辩护”,这样使得更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机会获得法律帮助,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二)界定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身份 律师在侦查阶段是以何种身份的进入诉讼一直是理论界争议的焦点和核心问题,因为任何机关和公民参与刑事诉讼活动中都是以法律上对他们规定明确的诉讼角色为基础的。只有把在侦查阶段的律师的诉讼身份界定为辩护人,才能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合理地阐释律师在侦查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此次新《刑事诉讼法》第33条明确了律师在侦查阶段介入刑事诉讼的身份为辩护人,顺利解决侦查阶段律师身份不明的遗留问题。委托辩护的时间也由审查起诉阶段提前到犯罪嫌疑人在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律师在侦查阶段以辩护人的身份参与诉讼,能从客观上对侦查活动形成有效的外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案)-【议题式教学】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同步教学练(统编版必修

7.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案)-【议题式教学】2022- 2023学年高中政治同步教学练(统编版必修3)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掌握重要事件和背景知识; 2. 分析我国法治建设中的成功因素与不足; 3. 思考当前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事件和背景知识; 2. 分析我国法治建设中的成功因素与不足; 3. 思考当前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三、教学内容: 1. 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 成功因素与不足分析; 3. 当前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课件展示法治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法治以及为什么要进行法治建设。 2. 讲授: (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①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法治缺失,社会动荡,法制建设几乎 停滞。 ② 1954年,第一部宪法颁布,成立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时期。 ③ 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法治建设进入新阶段,实行三权 分立和宪法规定权力制约。 ④ 1997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刑事诉讼法》等重要法律,进一步完善了我国法治建设。 ⑤ 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修正案,明确了“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 (2) 成功因素与不足分析 ①成功因素: a. 合理的法律制度:我国的法制建设,始终以宪法为核心,形 成了一套与国情相适应的法律制度。 b. 全面建设法治政府:从政府事务公开、决策程序合法化、行 政复议、公共参与和司法监督等方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政府 法治化进程。 c. 全面推行独立自主的审判制度:独立的审判机构和公正的审 判程序增强了法治的权威性,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d. 公众意识的逐渐提高:通过宣传教育和意识形态工作,使人 们逐渐理解法治的重要性,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充分发挥公众监 督的作用。 ②不足:

中国法律制度建设建国时期的法治进程

中国法律制度建设建国时期的法治进程 中国法律制度建设的法治进程在建国时期得到了显著的推进和发展,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从国民党时期的法 律体系演变、新中国成立后的法治进程以及主要法律建设成就等方面,系统地探讨中国法律制度建设在建国时期的发展与进步。 国民党时期的法律体系演变 国民党时期,中国法律体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早期的时期,中 国法律体系多受西方法律体系的影响,以德法系为主。随着革命的深入,法律体系逐渐从帝制体制转向了民主法制。这一演变过程中,受 到了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指导,加强了法 律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后的法治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社会秩序的重建和稳定。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新中国政府进行了大量的法律建设工作。首先,在立法方面,新 中国采取了逐步出台法律的方式,建立了一系列法律框架,如《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这些法律为国家治 理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和保障。 其次,在法官队伍建设方面,新中国加大了法官培养力度,推动了 法官队伍的现代化建设。建立了正规的法学教育体系,并通过选拔和 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提高了法官的专业素质和判断能力。

此外,新中国还注重推动法律程序的规范化和公正化。建立了法律 程序中的公正原则,并通过明确的司法程序、审判制度和法律诉讼流程,确保了法律适用的公正性和法律实施的合法性。 主要法律建设成就 在法治进程中,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法律建设成就。首先,新中 国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宪法法律,为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提 供了法律保障。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 法治的基本原则和道路。 其次,中国加强了公民权利的保障。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 利和政治权利宣言》,明确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出版、集会 等自由权利,为人民的自由和公民权利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此外,中国还通过改革完善法律体系,加强了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建立了一系列与法治进程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这些法律为司法 实践提供了指导和规范,加强了法律实施和司法公正。 结语 通过建国时期的法治进程,中国的法律制度建设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和完善。通过建立法律框架、推动法官队伍的现代化以及加强法律程 序的规范化等措施,中国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法治基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法律体系正不断完善和发展, 为建设法治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

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 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为我国刑事司法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引 领了法治进程的新步伐,进一步保障了公民的合法权益,提升了司法 公正的水平。本文将深入探讨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主要内容和其 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首先,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重点加强了对被告人的权益保护。 根据修订后的法律规定,被告人享有更多的权利,如告知权、辩护权、质证权等,这些权利的保障不仅有助于确保被告人的合法权益,更能 够保证审判活动的公正性和合法性,从而提升了司法公正的水平。 其次,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更加注重证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新 的法律要求对证据的收集、固定和审查都要严格遵守程序,明确了认 定证据的标准和要求,杜绝了非法证据的使用,确保了案件审理的公 正性和权威性。 此外,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还增加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例如,在腐败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中,更加强调了对违法所得的追缴 和没收,形成了更为完善的刑事违法责任追究机制,有力地震慑了犯 罪分子。 另一方面,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还引入了一系列创新性的举措, 提高了司法效率和公正度。例如,引入电子数据等新证据,加强了跨 地区追诉的合作机制,加快了案件审理的速度。此外,对非法证据的

排除标准进行了明确,促使律师和执法机关加强对证据的审查,提升了司法公正度。 2018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我国的法治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加强司法公正、保护被告人合法权益、提高司法效率和公正度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法律条文本身的完善只是第一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司法体制的运行效果,不断完善刑事司法制度,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正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

刑事诉讼法实施研究

刑事诉讼法实施研究 引言 刑事诉讼法是规定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法律,旨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事诉讼法的实施与应用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从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及其问题入手,进行研究探讨。 一、刑事诉讼法的实施 1、刑事诉讼法的制定 刑事诉讼法是我国政府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法律成果。它在我国法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刑事诉讼法是我国宪法赋予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基本依据,是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基本法律。 2、刑事诉讼法的实施意义 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具有多重意义,其中包括: (1)维护公正与稳定 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维护公正与稳定的作用。它规定了刑事诉讼程序的各个环节,明确了案件审理的程序和规则,既保障了被告人和当事人的权利,又维护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保证了刑事案件的公正审判。

(2)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刑事诉讼法的实施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在刑事案件审理中,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比较完整的审判程序,有效地推动了司法公正与权威的建立,加强了对案件审理的监督,有力地打击了犯罪行为,维护了国家的法律与社会的公正。 (3)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可以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它明确了被告人的诉讼权,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了公民对司法权的监督,防范了司法行政机关的滥用,并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二、刑事诉讼法的问题及解决 1、证据收集难题 在刑事案件中,证据是重要的材料,对于案件的审理和判决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一些刑事案件目击证人不愿到庭作证,或证据缺乏成套性等问题,均会对案件的审理和判决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加强证据收集: (1)完善证据收集法律制度,加大证据收集和保护的力度,特别是对于保护证人权益,应该采取更加合理的办法。

北京市司法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工作情况的报告

北京市司法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 讼法》工作情况的报告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 •【公布日期】2013.09.26 •【分类】其他 正文 北京市司法局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3年9月26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 北京市司法局局长于泓源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我局党委高度重视,紧密结合司法行政职能定位,对刑事诉讼法关于刑事辩护、法律援助、司法鉴定、刑罚执行等法律规范作出的重大调整逐条分析解读,开展内部专项调研和外部专题会商,深入分析执行中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研究落实举措,推动刑事诉讼法在我市的有效实施。现就有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认真部署学习贯彻工作,为新法实施做好准备 一是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局长担任组长,分管法制工作的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相关处室和律师协会为成员单位。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项任务的主责部门、配合部门、协调单位、办理时限,做到“有任务,有分工,有时限,有落实”,加强对刑诉法实施前后的各项调研和准备工作。 二是印发了《北京市司法局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进一步做好首都司法行政有关工作的通知》,并召开专题会议布置学习贯彻工作,明确提出全系统贯彻落实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市监狱局召开专题会对贯彻刑诉法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围绕新法实施对监管安全、教育改造、劳动生产、队伍建设等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系列专题调研。市劳教局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八个专项课题组,建立例会制度,制定了工作方案。 三是扎实做好新刑诉法学习培训工作。全系统将新刑诉法的学习培训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行业培训计划,坚持“全员培训、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加强学习培训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统一规划,精心组织,分类实施,务求实效。司法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带头学习,我局党委理论中心组及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将进行专题学习;司法行政干警全员学习,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全员辅导,并及时通过网上答题等形式检验学习效果。重点开展监狱人民警察、社区矫正工作者、律师、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司法鉴定从业人员的培训。科学设计学习培训内容,系统、完整地学习新刑诉法,重点理解把握新刑诉法变化对司法行政工作的影响和要求。切实把全系统思想认识统一到新刑诉法的立法原则和精神上来,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提高严格执法、规范执业的能力和水平。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刑事诉讼法的出发点和追求的结果。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和社会公共安全及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秩序有赖于刑法的正确实施;而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等目的的实现,则应当是保证刑法正确实施的必然结果。 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正确实施。 1.刑法的正确实施需要刑事诉讼法的保证。刑事诉讼法不能离开刑法,而刑法的正确实施,也绝离不开刑事诉讼法的保证。 2.刑事诉讼法作为一种程序法,不仅要保护人民的整体利益,也要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这其中也包括所有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包括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刑事诉讼的目的论 摘要:长期以来,刑事诉讼目的一直被视为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这种传统的双重目的论曾经极大地推动了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但由于这种理论范式脱离了现代法的价值目标体系,与民主法治社会的核心理念相悖,违背刑事诉讼基本原理,与有罪推定思想有先天的契合性,司法实践中容易助长法律虚无主义和程序虚无主义,导致冤假错案不断滋生,对宪政秩序和公民权利都构成严重威胁,应予废止。重构以正当程序和保障人权为诉讼目的范式的新刑事诉讼法学,是当前最紧迫的学术任务。 关键词:刑事诉讼目的打击犯罪保障人权正当程序 一、关于刑事诉讼目的的学说 任何一部法律都是为了限制公权力,刑事诉讼法也不该有例外。刑事诉讼的目的也就是立法者预先设定的,进行刑事诉讼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刑事诉讼目的与刑事诉讼法目的,是应该区分的。刑事诉讼就是为解决被告的刑罚权如何适用的问题,主要是为了解决刑罚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