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

革研究

一、背景

随着新文科的建设,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

改革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

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美术、设计、文化、心理学等。因此,如何构

建一个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

问题。

二、课程体系改革

1. 课程设置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灵活性指的是能

够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实用性则是指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造型等基本技能训练。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动画制作等。

(3)选修课程: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

2. 教材选用

良好的教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选用教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要丰富,能够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

(2)教材要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3)教材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能够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三、教学模式改革

1. 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因此,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以下几种:

(1)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来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情况,并进行思考和探讨。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2. 实践环节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注重实践环节。具

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外出考察:通过外出考察来了解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情况,并进行实地调研。

(2)实践项目:通过实践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情况。

四、总结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在改革过程中,

需要注重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注意教材选用和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改 革研究 一、背景 随着新文科的建设,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 改革和完善。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多个 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美术、设计、文化、心理学等。因此,如何构 建一个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是当前亟待解决的 问题。 二、课程体系改革 1. 课程设置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灵活性指的是能 够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实用性则是指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造型等基本技能训练。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动画制作等。

(3)选修课程: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 2. 教材选用 良好的教材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选用教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要丰富,能够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 (2)教材要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3)教材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能够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三、教学模式改革 1. 课堂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因此,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以下几种: (1)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来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情况,并进行思考和探讨。

(2)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2. 实践环节 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注重实践环节。具 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外出考察:通过外出考察来了解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情况,并进行实地调研。 (2)实践项目:通过实践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情况。 四、总结 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尝试,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在改革过程中,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可从优化课程结构、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手段以及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设计人才。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教育改革实践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人才、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特殊教育阶段。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反映了时代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因而,优化课程结构,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课题。 一、艺术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当前,艺术设计课程结构的布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课程设置结构单一,没有稳定性,停留在摸索阶段,不能形成具有适应本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结构。对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课程漠视而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局限,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整体素质和质量。某些学校和教师“重功利、轻理论”“重技能、轻理论”,对设计史论课程以及人体工程学、市场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心理学等课程的忽略,造成学生在艺术设计观念上的薄弱,进而限制了学生对艺术思维的空间认识和发展创造的空间开拓。 2.课程结构缺乏更新性。在信息时代,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艺术表现的传媒和形式出现新的内容,文化与审美观念也一直在更新。现代课程的设置既要能体现人类知识的精华,又要能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在艺术设计教育四年的课程安排计划中,每门课程之间的比重关系,课与课之间的逻辑性和连续性,技能课与理论课的有机结合与应用等问题,制约了艺术设计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有机结合。 3.课程缺乏实践过程。现代艺术设计精神提倡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在艺术设

浅析新文科视角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浅析新文科视角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 程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在新文科背景的影响之下,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需要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方式,并且协同与融合多种方式,促进学科的深度发展。而从当前高校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课程改革与实践策略的实行过程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对此,高校专业教师需要不断从实践教学工作当中总结教育经验,从而探究出影响新文科背景下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并以此来探究出有效地解决措施,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新文科视角;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改革实践 引言 数字媒体艺术是国内高等教育学科中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设计专业,该专业的发展,为国内设计市场提供了大量的设计人才。从当前高校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课程改革与实践策略的实行过程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而在新文科背景之下,创新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是教育领域的重要发展任务之一,其中便包括基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创新。在实施一系列课程改革的策略之后,数媒专业课程的发展才能够更加适应新文科发展的要求,且有关课程的建设效果才能够更加明显,学科建设发展的水平才能够达到新的高度。 1专业设置意义 数字媒体技术是互联网时代下新涌现的一个前沿领域,集合了艺术设计、新媒体、网络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各大院校应加强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设顺应时代发展形势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专业课程建设上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思辨能力与收集能力的培养,全面掌握且合理运用数字媒体专业理论知识,积极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交流,并将课程讨论的重点难点融入日常教学中,真正构建一个符合高等院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的完善体系。

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详解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方案 一、课程建设与改革方案: 1、课程体系: 在整个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强化设计与社会、创新与实践、思维与技能等诸多方面紧密关联的意识,教学中全方位构建学生从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设计技能到综合知识应用和表达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和挖掘,同时也强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沟通协作能力、表述能力等,最终让学生在进入社会时具备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设计服务精神,成为真正合格的专业设计人才。 (1)主动适应新时期对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实现知识型向综合能力型转化,拟定目标,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充实课程大纲,其核心是有效地调整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课时权重。 (2)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会展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五个专业方向。现开设公共课19门,专业课87门,实验课19门,每个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完整,设课重点突出。在学习普通教育理论知识后,专业课程方面主要有造型基础、形态学装饰基础、电脑辅助设计、专业设计、专业理论、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2、教学内容 在本科四年的教学中,课程互为依托,交叉贯通,呈复合式、板块式、递进式螺旋状上升进程,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将各模块的知识点串成相关联的知识链,同时各知识链又交复式环环相扣,加强设计学科间的交叉课题,培养学生相对全面的、整合的设计意识。 (1)复合式——设计通识基础教学 在低年级设计基础课程模块中,主要以调整学生的思维模式为主,从应试思维模式向主动思维模式转换。教学中以思维开发和引导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力求训练学生从设计基础向专业设计转换和接轨。这个阶段的教学主旨在于给学生搭建一个从感性到理性思维反复对接的思维平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 (2)板块式——专业基础教学 二年级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延续下,进入以专业方向为主体课程的学习。在此阶段的课程中,在一个或一类系统内容上设置课题,注重

新文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重要的文科专业,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于新型文科人才的需求。在新文科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融合产业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成为面临的重要课题。 首先,产教融合的模式需要建立在对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新文科要求学生在传统文科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学校应该根据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求,及时更新教材内容,引进新的设计软件、技术设备等,并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能够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其次,产教融合的模式需要注重实践教学的质量。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基础。学校应该建立与产业界合作的实验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对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 再次,产教融合的模式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新文科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要培养学生具备综合能力,既要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也要有较强的市场调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并能够与企业、工作组织展开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产教融合的模式需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新文科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道

德修养。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综上所述,新文科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研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建立学校与产业界的合作机制,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新型文科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注入新的活力 综合来看,新文科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机会的提供,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则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产教融合模式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学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与产业界的合作机制建立,可以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新型文科人才的需求。因此,针对新文科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融合模式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艺术设计教学改革10篇

艺术设计教学改革10篇 第一篇: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全球范围内的艺术设计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不断创新和改革。面对越来越高的人才需求,我国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给予了艺术院校很多优惠政策,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促使艺术设计教学向着更加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 一、艺术设计学科教学问题分析 当前艺术设计教学虽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艺术设计的课程体系设计不够科学。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对于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培养出高素质人才的必要基础。但如今,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学科设置方面,存在专业公共课与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践课设计安排不合理的现象。特别是艺术专业课的设置比例远远高于其他文化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知识的掌握,造成知识结构的不平衡,还会影响到自身知识、技能以及创新思维的拓展能力,容易形成固定、僵化的学习模式。第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过分重视,缺乏对学生的知识理论和手绘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但是如果艺术类学生在进行设计时,过多使用绘图软件,并大量使用已有素材展开设计,则不利于自身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身思维模式的发散和创新,学生也很难感受到亲自动手绘制设计图中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过于依赖电子设备进行的设计活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作品整体设计效果,普遍存在作品僵硬、单调、枯燥、肤浅等缺点。除此之外,由于电子设备可以帮助设计专业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绘制工作,但同时也会造成学生不去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从而导致设计的作品缺乏情感和内涵。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更加重视实践研究,忽视对设计理论的深度思考,导致教学学术氛围不够浓厚。部分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行为时,仅仅是要求学生根据传统的教学素材开展设计,没有注意到这种教学方式很难满足社会实际需求,进而使得学生在步入社会后难以发挥在校所学的技能。 二、设计艺术专业教学改革整体思路

新文科背景下影视艺术相关专业交叉融合改革解析

新文科背景下影视艺术相关专业交叉融 合改革解析 【摘要】 基于新文科背景下影视艺术相关专业交叉融合改革分析,首先分析新文科的 主要概念是将传统教学观念做出转变,在教学中增添人文精神;其次分析目前我 国的影视艺术专业存在较多问题,影响学科交叉融合的建设和发展;最后分析需 要改变传统观念,创设相应学术氛围、建立专业教师团队和鼓励机制能够确保对 艺术人才顺利培养。 【关键词】新文科;影视艺术;相关专业;交叉融合;教学改革 引言: “新文科”是当下高等教育领域中最为有争议的话题之一,至我国2018年 提出的努力发展“四新”的建设后,正式发展“新文科”的教育理念,直至2019 年所启动。新文科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更加注重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尤其是与 其他专业的相融合促使该专业更具影响力和有效率。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影视艺术 相关专业交叉融合的改革,就少不了依据此项目标进行发展,多学科之间的相互 交叉与深度融合能够使得学科更具需求导向,引领影视艺术更具创新性。 一、新文科的主要概念 所谓的“新文科”是指与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相比较“新文科”更具科技化、更具发展化,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发展的背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观念 与思维,将其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共享知识理念从而增 进学科之间的有效融合,将推动传统文科的升级与革新、学科转化需求导向作为 更改方向。除此之外,新文科在较多方面都显现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正常特征, 但又基于这一基础之上创造新的特征,像是新文科具备的战略性特征,这不但是

满足于当下的国际国内形式的服务需求背景下还能增添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话语 表达能力,更是体现新文科价值的重要因素,新文科在目前时期还有着引领人们 思想观念与精神价值的重要作用,以此得以实践;同时新文科还具备创新性,可 以将这一特征列为属性特征,因为新文科想要建设势必要依据学科增长点的创新,将传统学科进行深度分析,最终将其进行更新、改造和转型,将其作为引领我国 人文社会科学突破的切入点,从而实现教学模式的革新、机制的转变以及理论基 础的转型;最后新文科还具备一定的融合性,新文科的覆盖面积较广,有效发现 其学科特征,可以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融合与交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 研究就目前而言本就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一些问题因为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 展会受到其影响,需要通过实践操作不停地进行完善【1】。 二、影视艺术学学科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变化,影视艺术学学科也不断改革,当下正面临着较大的 发展机遇和挑战。现阶段我国开设艺术学学科课程的院校仅有二百五十多所,其 中学校性质的不同也意味着影视艺术学学科课程关注点并不相同,想要将艺术学 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融合需要做出一系列的改变。目前来看我国艺术学学科 仍旧存在许多的问题,尤其从三方面尤为突出:第一方面教学相关问题:影视艺 术理论课程和教学活动应当是艺术学学科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的角 度分析,课程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且没有主要的核心课程,师资力量也较为短缺, 在开展艺术学公开课时也是盲目选择,在选择研究理论时不能提供有效帮助,而 且选题之后所做的研究并不一致;第二方面制度缺乏统一性标准;从当下高等院 校开设的影视艺术学专业课程中能够看出,不管是课程还是命名方面,不但没有 按照相关部门的标准进行规范性的命名,课程也是没有统一化,导致教学缺乏了 一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第三方面界限不清晰:就现阶段而言艺术学已经在我国 的学术界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并且在学术领域的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空间较为广泛,但这也导致了这一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缺乏界限,不管是艺术学、美学还是 文学都没有清晰的建设目的,学科之间关系逐步复杂化【2】。 三、艺术学与人文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对策 (一)转变观念,创设学科交叉融合氛围

新文科艺术类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文科艺术类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艺术类课程的需求日益增加,文科艺术类课程改革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针对当前的课程改革需求,制定一套实施方案,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个性化成长,以下为具体措施: 1. 强化核心内容:在文科艺术类课程中,增加核心内容的设置,确保学生接受到系统的艺术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欣赏能力、文学鉴赏能力等,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2. 引入跨学科教学:将文科艺术类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实现跨学科教学的目标。例如,把美术与历史课程结合,让学生通过绘画和创作,深入了解历史文化;将音乐与科学课程结合,通过音乐元素来解释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3.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引入实践性评价,如艺术作品展览、音乐表演等,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 4. 提供个性化学习机会:针对具有特长的学生,开设个性化学习课程,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深入学习机会和专业指导。例如,开设艺术创作工作坊、艺术表演训练班等,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 5. 加强师资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

他们的艺术素养和教学水平。加大对师资培训的支持力度,开设艺术类教育专业培训课程,培养更多的优秀艺术教师。同时,加大对艺术教学资源的投入,提供现代化的艺术设施和材料,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文科艺术类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个性化学习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只有在全方位的改革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研究 1. 引言 1.1 背景介绍 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 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建立起对造型基础知识的理解和 掌握,培养自己的造型能力和审美眼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艺术设计专业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对于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研 究和改进也变得尤为重要。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专业发展历程、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科特点等方 面入手,深入探讨造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将结合当前国 内外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引入相关数据和案例,分析造型基础课程 在整个艺术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影响力。通过对背景介绍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发展历程和教学现状,为后续课 程内容分析和教学方法探讨提供有力的支撑。 1.2 研究意义 研究意义是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 可以探索和发现相关教育领域中的问题与挑战,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 学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这一研究对于完善艺术设计专业课 程设置、培养学生综合造型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造型基础课程内容,可以全面了解该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有助于揭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改进措施。探讨教学方法与实践,有助于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探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和提出优化建议可以帮助学校和教师更好地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对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1.3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本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可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综述、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深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本研究还将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学校在造型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差异和特点。还将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的方式,收集师生意见和反馈,了解他们对当前造型基础课程的认知和需求,为后续的课程体系优化建议提供参考。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

推行美育: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科发展路径探析

推行美育: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科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许奋 来源:《设计》2021年第22期 许奋,湖北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设计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教育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新时代,我们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在民族复兴路上,我们肩负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使命,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当下,国家正在积极倡导新文科教育,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体系,要求打破以往分而治之的学科区隔,追求学科融合创新,倡导“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建设实践,必须着力探索一条兼顾文化自信和时代要求”的教育之路。这都意味着设计学科的跨界建设、学习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亟须革新。 一、关于“美育”概念的发展历程 在人类社会的漫长发展中,“美”一直作为补充人类文明的文化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塑造着人与社会。在我国,春秋时期孔子提倡的诗教、乐教即是美育,他主张通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步骤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孔子的“尽善尽美”论和“文质彬彬”思想表达的也就是关于美育的道理。美育在先,概念在后。 1775年,德国哲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明确提出“美育”概念,他认为人具有两种冲动,一是感性冲动,二是理性冲动,然而无论是感性冲动还是理性冲动都具有强迫性,而游戏冲动则是纯粹自由的活动,其主要对象是美。美是一种活动形象,是感性与理性、质料与形式、物质世界与其形象显现统一而生成的。自此,美育作为一个思想、内容多元,分支、范畴庞杂的学科体系,开始独立登上历史的舞台。 20世纪初,“美育”在中国正式落地萌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锁定在人的心智健全发展之上,高扬“美育”的大旗,把美育作为实施新文化理想的重要策略,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甚至一度将美育上升到了“美育救国”的高度。这促进了中国现代美育的发展——他们把美术教育看作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方式,对美术教育中的“美”有自己的阐释,看到了美的社会作用,认为美术教育有着积极的社会作用。从此,美术和美术教育就成为互为主体、相互支持的两大重要范畴,现代美术教育应运而生。 一百年前,我校创始人蒋兰圃先生亲手接过蔡元培先生“推行美育”的题字,开启了推行美育的创新之路。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学校熔铸了“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主张艺术与应用的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强调培养一专多能、艺技并举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各行业对艺术的需求。改革开放后期,从国家层面上讲,通过在各类学校开设艺术课程的方式开展美育,有力地推动了美育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在认识上将艺术教育等同于美育,在实践上直接用艺术教育代替美育。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在美育实施的过程中,过度注重艺术知识的学习和艺术技能的训练,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审美的体验和兴趣的培养,使得美育对个性发挥、想象力发挥与创造力发挥的重要意义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进入1990年代后,我校美术教育重点转向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创造力,重视学生人格塑造与道德情操的陶冶,提倡以美养心、以美育德、以美启智,师生开展了大量扎根中国大

艺术设计类课程“以展促学”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艺术设计类课程“以展促学”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罗莹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20年第09期 摘要:对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通过对实践与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将“以展促学”作为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途径,探索“以展促学”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为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实施与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以展促学;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6-0138-01; 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6.09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世界多个国家的支柱产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熟悉艺术设计基本知识,掌握从事艺术设计社会活动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课程是专业中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课程体系内容及结构的设置与调整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首要环节。艺术设计的技能培养需在课程实施中体现,如何在教学课程中方激发学生兴趣及才能,实现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 艺术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由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学科性特点,在教学模式改革中课程组织机构、课程体系实施管理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为了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以展促学”理念被引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展促学指的是将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展示给师生。从优秀作品出发,启发师生艺术设计灵感,最终达到人才培养效果的提高。因此,有必要把“以展教学”作为突破点,探索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一、艺术设计类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以艺术设计市场需求为导向,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分为广告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艺术设计、产品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等。专业定位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专业定位的确定以地方行业需求为依据,作用于人才规范要求。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定位除了对能力与知识技能方面做出了要求,还在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因此,现阶段多数院校已经根据专业特色,确立了“技能+项目”的艺术设计课程,从职业范围、能力要求入手加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可以看出专业内学生并不缺乏艺术设计天赋,优秀的构思创意艺术作品产出量也不在少数。然而,这些创新思维之间没有碰撞交流,成果作品或作业在完成之后也被随手搁置,教学效果也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实施与效果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实施与效果 一、实施背景与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这一变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跨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意表达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促进其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与内容更新 在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不仅包括传统艺术门类,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还应融入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等新兴领域。此外,课程设置应注重跨学科融合,将艺术与科技、社会科学等人文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综合性课程体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在新文科背景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兴趣。此外,应注重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演出,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艺术的魅力。 四、师资队伍建设 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新文科背景下艺术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应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引进具有跨学科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优秀教师,为新文科

背景下的艺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五、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通过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在审美能力方面,学生能够敏锐地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在创意表达方面,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特的艺术创作。在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观念,进行有效沟通。 六、社会反响与评价 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实施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反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认可度明显提高,同时学生在各类艺术比赛和展览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此外,家长和学生对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终身发展。 七、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尽管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设置更新速度不够快、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等。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如加强课程研发团队建设,提高课程更新速度;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质量;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八、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未来,新文科背景下的艺术教育将朝着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艺术教育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个性化教育将成为重要趋势,学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群跨专业课程建设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群跨专业课程建设 摘要:高校艺术设计类基础课程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设 计的“启蒙”阶段,对设计意识的产生、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设计思维潜能的训 练具有关键性作用。但传统的专业基础课群存在着课程设置孤立、缺乏学科综合 性和内容连贯性等问题。本文以“新文科”为背景,探索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群的 课程架构、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以便适合新时代的教学语境。 引言: 在信息科技和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逐渐成为一门集艺术、技术、人文、科学、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培养目标为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设计思维表 达能力,又有艺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设计基础课程是设计学科课程结 构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的“启蒙”阶段,对设计意识的产生具有开发性效应,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设计思维潜能的训练具有关键性作用。但传统的设计基础课 群存在着课程设置结构孤立、缺乏学科综合性和内容连贯性等问题。如构成课和 专业课的漏讲或重复;好多课程还停留在技能的巩固阶段,设计思维训练和专业 课的引申形成了断层。为此,教学改革建设基于学科基础的重要性,以推进新文 科为目标,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对设计类基础课群的课程架构、教学内容和授 课方式进行再认识、再讨论、再实践。 一、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群跨专业课程改革内容 1.探索适合教育变革和艺术设计类学科发展的专业基础课群构建 以“新文科” 建设为契机,进行多学科跨界融合,构成设计学科授课内容 的更新升级,力求打破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保障设计基础课群的多维性、全面 性和科学性,培养既有扎实科学技术基础、设计思维表达能力,又有艺术创新能 力的应用型艺术人才是本次改革的重点研究内容。目前,大连艺术学院艺术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思考及实践

新文科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的思考及实践 一、课程功能的转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关于课程的基本 理念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 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习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 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1、注重儿童个性发展 (1)对学生个性的尊 ①语文教育正在转为以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性为本的方向,著重学生创造力的研发、 能力的培育和智力的发展。②特别强调语文基础知识自学的同时,更著重学生的表达能力 和情感态度的培育。③强化语文教育中道德价值和理想主义教育,加强人文学识的构成。 ④著重综合化、个性化自学,包含自学内容和自学方式的综合化和个性化,以消除应试教 育的瑕疵。⑤强化学生个体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和交流。⑥注重课程的立体化和层次感,特 别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和创新性。⑦特别强调语文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用户相同学 生的相同发展须要。⑧著重语文自学的现代特征,直面网络的影响。 (2)学生个性的养成 ①奠定语文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性教育观。②语文教育应当注重人的主体性唤起。 ③强化语文教育内容的资源整合。④转型教学设计方式。⑤加强学生蜕变规律的研究。 2、关注语文素养的形成 (1)语文素养的内涵 《标准》中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突显出来,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20世纪 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年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教育要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语文教 育就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 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 (2)影响语文素养构成的要素 ①不断提升人生境界。②不断完善思维品质。⑧不断内化心灵感悟。④不断拓展生活 世界。⑤不断更新教育资源。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新文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研究 作者:刘沙城 来源:《绿色包装》2021年第05期 摘要:新文科的建设是新时代文科发展的必经之路,也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路径。其打破了传统学科概念,学科之间的重组交叉,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文章在新文科视域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创新研究中,提出“金课”建设的实践教学的课程建设、跨学科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文化传承视野下创新实践教学、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实践教学等内容,整体围绕新文科背景下及信息科技时代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展开。 关键词:新文科;艺术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J50;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1) 05-0056-04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of Art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LIU Sha-cheng(Hu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4140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beral arts in the new era, and it also provides a new path for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art design. It break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disciplines, reorganizes and crosses disciplines, and can provide students with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 In the innovative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art design major under the new liberal arts perspective, 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 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the “golden course” construction, the interdisciplinary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the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based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other content, as a whole, are carried out around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in the era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new liberal arts; art design; practical teaching 新文科旨在基于传统文科基础上形成学科交叉、文理交叉,同时融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人才培养提供综合性跨学科的学习。2021年3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的通知》,通知中根据新文科建设的目标任务,教育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 式改革研究 郭鑫 摘要 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在山东召开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对新时代文科教育作出部署,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会议将守正创新、价值 引领、分类推进作为新文科建设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将把握专业优化、课 程提质、模式创新作为新文科建设的“三大重要抓手”,将抓好中国政法实务大 讲堂、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艺术大讲堂作为新文科建设 的“四大关键突破”,力图推进和加快新时代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培养,提 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在新文科建设这一指导思想下,如何加 快艺术专业建设、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国家、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专业人才 亟须探讨。 引言 传统艺术教育强化学科知识体系的自主性,新文科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要 求打破原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各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解决现实问题。这是对艺 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出新的要求。但传统艺术教育因专业特色 明确,并不特别强调融合性思维。因此,通过教学技术的渗透,使艺术专业的学 生具有较为全面地科技素养,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知道什么样的新技术, 有助于解决某种特定的现实问题,并最终落脚与形成交叉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习惯 与能力,是贯彻新文科理念的重要手段。 一、融入新文科理念,促进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观念革新

从历史来看,艺术一直都是人文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育人职能。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结构、认知模式的改变,艺术学科也面临着 新的机遇、责任和挑战。新文科背景下,艺术专业建设面临着许多问题都缺乏现 成方案,我们应紧扣《新文科建设宣言》的核心精神,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着重 思考如下问题: 1.文理兼招,着力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创新型拔尖人才,以新时代和社会对 学科交融的需求。教学过程中,注重本科教育和研究教育有机结合,助理学生科 研能力养成。 2.大力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与艺术专业的深度融合,加强学生对数据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的培养,对原有艺术课程体系模块进行优化。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对艺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网络作用,达到培养学 生实际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创立校内与校外、国内与国外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专业核心 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专业选修课和创新创业课程,使学生逐步从基础知识的学习 过渡到综合能力的应用,使学生尽早融入社会,适应职业要求,完成职业规划。 同时,校内要促进不同学院之间学科融合,扩展不同专业知识交叉,校外要注重 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 新文科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这并非是简单的传统与现代的转换,更是教育模式和观念的提升。具体到艺 术专业人才培养,学校更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优化培养意识和课程结构。 二、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夯实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内容革新 结合美育工作,在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建立艺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夯实艺 术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革新是新文科背景下艺术专业面临的核心问题。 1.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的课程,开设以应用为导向的 项目训练,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提升对文化的理解和审美感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让学生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

新文科背景下以“双创”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文创产品创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

新文科背景下以“双创”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文创产品创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与艺术设计、信息产业、科学技术及文化传播等学科领域交叉的课程。因此,作为培养“双创”人才的基地,地方高校深化、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创人才尤显迫切[1]。 1 文创产品创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创新居于新发展理念首位,同时,创新创业不仅成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校应结合学科特色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依据新文科建设理念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力求充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 文创产品创意设计课程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因此,将文创产品创意设计课程重实践和重创新创意的特点与“双创”教育高度融合,不仅可满足企业对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的要求,而且可为文创产品创意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提供指导,进而实现文创产品设计相关课程教学的内涵式发展。 2 文创产品创意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 势 2.1 存在的问题 文创产品创意设计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和目标上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充分 结合,让学生实现“做中学”,但对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学科融合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双创”潜能,还有待研究[2]。要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文

创产品创意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该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方式以及课程教学体系方面还有待完善。 2.1.1 教学内容陈旧 文创产品创意设计是一门涉及范围较广的课程,与文化资源学、品牌学、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等学科紧密相关,因此,教学内容也需根据当前学科发展趋势不断更新。目前,该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内容偏重创意设计的理论讲解,课程中的案例大多为操作方式单一的基础应用,缺乏对创新创业应用案例的引用,而且只引用地方文化资源,难以激发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 2.1.2 教学方式落后 文创产品创意设计课程教学要坚持以教师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以案例练习与情景教学为辅。首先,理论的讲解有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进而掌握教学内容的基本逻辑顺序和知识的重难点。传统讲授式教学会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设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上让学生自主练习并对难点进行及时指导,但学生还是难以掌握较难的知识点。除此之外,学生课下疏于巩固练习,导致对知识点的记忆不牢固。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兴趣以及动手能力,但难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创新的积极性。最后,教学条件对教学方式也会产生影响,比如在讲授核心课程Pr 时,学生除了学会视频剪辑外,还应该学习摄影,但一些学校由于缺乏摄影设备,无法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2.1.3 考核机制单一 文创产品创意设计课程一直采用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考核机制。平时成绩将出勤率和平时作业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期末成绩取决于期末作业的质量。但该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与普通课程的考试方式有所区别。传统的测评方式既不能使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也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促进学生发展,更无法满足当前创新型、应用型、创业型文创产品创意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