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庆红旗村干打垒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研究

大庆红旗村干打垒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研究

大庆红旗村干打垒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研究
大庆红旗村干打垒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a15743297.html,

大庆红旗村干打垒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研究

作者:姜伟郑鑫张兆强解国梁张荣花

来源:《科技资讯》2019年第19期

摘 ;要:大庆干打垒建筑承载着大庆石油工业发展的记忆,干打垒精神是大庆油田艰苦创业的传家宝之一,其中,红旗村干打垒建筑群最具特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保护不善,破损严重。该文通过文献资料查询和实地调研,研究大庆红旗村干打垒建筑遗产价值特征,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干打垒 ;价值特征 ;工业遗产保护 ;再利用

中图分类号:TU-87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7(a)-0206-02

“干打垒”为夯土式生土建筑,方便就地取材,施工简便,节约资源,造价低,保温与隔热性能优越,房屋拆除后的建筑垃圾可作为肥料回归土地,属于绿色建筑。大庆油田开发初期,历时100d完成了30万m2干打垒房子,解决了早期石油大会战几万人办公和居住用房,实现了安全过冬搞会战[1]。经过多年的后续扩建,大庆的干打垒建筑已成规模,基本满足了油田

生产发展和职工生活的需要。“干打垒”精神也成为大庆油田艰苦创业的“六个传家宝”之一[2]。随着大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干打垒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大庆的工业遗产,但仍承载着共和国石油工业发展的记忆,也是城市发展的缩影。该文以大庆红旗村干打垒建筑为例,分析问题,探讨干打垒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策略。

1 ;大庆红旗村干打垒建筑概况

大庆市原红旗村(现位于龙凤区前进村)干打垒群是大庆石油会战时期,国家建筑工程部第六工程局为了解决支援油田建设的工人及家属生活问题建造的一处生活聚居区,虽然于2007年被列为市级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14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但是仍缺少保护,现状堪忧[4]。

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卜华烨 (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广州510006) 指导老师:汤国华 一、概说 1.概念 1.1建筑遗产 1)法定保护建筑 世界文化遗产: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最高等级 例如: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了防御与防汛,加之它具有居住功能,所以成为中国乡土建筑一种特殊的类型。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在竞标时即要求需要由中国本土的建筑设计师设计出符合中方文化的纪念建筑,所以,吕彦直所设计的饱含中国建筑精粹的宫殿式建筑在竞赛时脱颖而出,虽外观上呈现中国传统建筑形态,建筑内部采用钢结构、剪力墙、现浇混凝土屋顶等结构形式,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已登记保护的文物建筑 例如:广州市基督教锡安堂 广州市基督教锡安堂在上个世纪30年代由一批旅美爱国爱教华侨捐资建成,绿色的瓦面与红色的砖墙,内部庭院楼阁,是中西方建筑的融合建筑,在经历了十年浩劫的文革之后,被损毁的锡安堂得到了修复,被保存至今。 历史建筑:指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未列入文物建筑和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法定保护建筑物。 广州市近年来一直进行着历史建筑的评定与保护,其评价标准即为:1)地方历史价值、2)建筑艺术、科学价值、3)历史事件载体与名人纪念价值、4)代表性、标志性价值、5)其他历史文化价值。 2)目前非法定保护建筑 传统风貌建筑:未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物,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 1.2.保护

据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内罗毕建议》中指出“保护”的内涵包括“鉴定、防护、保存、修缮、再生”。 维持传统地区及环境并使其重新获得活力。 这一内涵对“保护”的含义作了更为确切的表述,从鉴定开始,排除不利的因素,对建筑遗产进行保存,对破旧部分进行修缮,此外,要使得存封的建筑遗产获得新的活力。 1.3.利用 国家文物法指出“保护为主,合理利用”。 据《中国文物古迹保护法则》指出:利用主要是指服务于当前的实用功能,必须坚持以社会效益为准则,具体功能有“科学研究、纪念场所、教育场所、观光场所、休闲场所、宗教场所”。 保护文物古迹,在保护的基础之上谈合理利用,让文物古迹发挥他的休闲、观光、纪念、教育、宗教等价值。也可以为文物古迹带来新的生命力。 2.硕士研究生应如何研究与实践 1)学习文献,关注媒体报道 研究生在掌握了文献资料后,对文物古迹有了认识与学习,了解古迹的历史与发展,时刻关注媒体的报道,实现相关资料的整理与收集。 2)调查、勘查、测绘,如有可能参与修缮工作。 对文物古迹有了认识与了解之后,对古迹进行调研与测绘会帮助形成对古迹更深刻、更全面的认知;参与修缮工作会丰富自己对古迹的了解。 二.关于建筑遗产认定标准的认识 1.不可移动文物与历史建筑

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民政部关于印发《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北京、天津、上海地名工作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民政局: 地名文化遗产是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部署,根据《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民发〔2012〕106号)要求,民政部决定在全国全面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制定了《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七月四日 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民政部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民发〔2012〕106号),为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联合国地名标准化大会多次做出决议,强调地名是国家重要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要求各国采取行动予以保护。在联合国地名组织的推动下,许多国家开展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名浩如烟海。这些地名记载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有的认识和思考方式,记录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载体,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千年古县”等保护活动扎实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大量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地名不断消失,破坏严重,亟需进行抢救和保护。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保护我国独特地名文化资源、促进地名文化繁荣发展、推动地名事业科学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2017年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历史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复试理论课真题

2017年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建筑历史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 复试理论综合真题(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单选3’*10) 1、宋代屋顶构造 A.举架 B.举折 C.升举 2、故宫太和门的屋顶形式是()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复合式 3、著有《疯狂纽约》《S,M,L,XL》,并创建OMA事务所的城市理论家在中国的设计是() A.国家大剧院 B.建外SOHO C. D.中央电视台大楼 4、清代斗拱所具备的作用不体现在以下哪个方面? A.材分制度 B.装饰艺术 C.结构支撑 D.模数 5、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美国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是() A.格罗皮乌斯 B.赖特 C. D.沙利文 二、填空题(2’*10) 1、雅典卫城建筑群中以女神柱作为廊柱的建筑是。 2、在代以前建筑使用偶数开间,只有都采用奇数开间。 3、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最后是由建成的,使用了作为穹顶的壳体材料。 4、阐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古代园林理论著作是由写的。 5、清代木构架建筑营造的模数制度将材分为等。 6、北京颐和园中的园中园“谐趣园”是仿照的园。 10、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它是在口号的号召下建成的。 三、画图题(5’*4) 1、梭柱和卷杀 2、一斗三升 3、拉丁十字 4、古希腊柱式 四、简答题,并配简图进行说明(10’*4) 1、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功能、空间艺术有哪些特征? 2、古代木构架建筑屋顶构件“踩步金”是什么? 3、北京四合院是如何在建筑和空间层次上体现等级制度的? 4、“推山”构造是什么? 五、论述题(20’,二选一)

1、谈谈你是如何看待“风格式修复”的? 2、北京建筑师在旧城改造时对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docx

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 北海老街是研究北海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是北海古老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北海老街沿街的骑楼式建筑是东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国内外有一些历史学家和建筑学家赞誉北海老街为“近现代建筑年鉴”。 一、北海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现状 20XX年以来,北海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老城保护区规划与管理规定,对临街的骑楼建筑和历史价值较大的原址建筑实行一级保护,并建立了严格的修缮改造审批制度,投入巨资,分三期对北海老街的特色建筑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一期是重点对珠海路段进行保护性修复,主要是立面和视觉修复;二期是改造老城,重点是修复、开发与挖掘重点文物景点,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三期是重点建设珠海路、中山路街区的配套设施与一些文化旅游项目。北海市政F借鉴江浙古镇保护开发模式,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使老街两边的大清邮局旧址、宜仙酒楼、永济隆将军府等历史人文景点,都保持了建筑的原有风貌。修建后的北海老街集休闲、观光、购物为一体,重现了昔日百年商埠的繁华和老街特有的文化气息。北海市政F对北海老街进行保护性开发,经济建设和文化复兴两者并重,举办北海老街文化艺术节和百年老街摄影大赛,创建高校艺术教学创作基地。如今,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学生来到北海老街写生、摄影、采风,让百年老街绽放出时尚的新绿。北海市政F在保护性开发北海老街中,将厚重的文化积淀转化为经济活力,发展旅游经济,让百年老街焕发出新的

活力。 二、北海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存在的问题 1.当地居民与商户保护老街骑楼建筑意识淡漠北海老街被开发成旅游步行街之后,部分原居民将破旧的骑楼建筑或推倒重建,或重新装修,影响了骑楼建筑的本来面貌。北海老街的商户租借骑楼建筑经营酒吧、餐馆,他们在装修铺面时对骑楼建筑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2.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传统民俗技艺后继无人北海老街旅游品牌越来越响亮,原住居民的传统生活习俗的改变就越来越大,他们开始向游客兜售珍珠、贝壳等旅游产品,“以船代轿”的疍家特色婚俗被“以车代轿”逐步取代,一些民间传统曲艺因年轻人不愿学唱而后继无人。 3.北海老街的旅游形象定位存在偏差,旅游开发不合理北海老街在开发之初主打酒吧文化,后来的店铺又充满小资情调,老街的历史文化与民俗文化难以得到充分体现。北海老街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步行街仍有车辆穿行并乱停乱放,休闲座椅、垃圾桶和指示牌等设置较少,给游客带来不便。北海老街没有开发特色小吃,沿街店铺缺乏自身特色,影响了老街旅游业的发展。 三、北海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建议 1.提高民众保护老街特色建筑文化遗产的意识民众要加强学习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提高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增强保护老街特色建筑的自觉性。特别是老街居民和商户,在改建或者装修时,不要破坏或影响骑楼建筑原貌,争取找出双赢的解决方案。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对策考察研究 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 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的引擎”之称。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和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在鲁尔区复兴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的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内容与模式 鲁尔区的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当时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德国最早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是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的保护。此后的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的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

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和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例如,哈姆市的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是由废弃的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的(图2);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的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的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图1 图2 图3 1.哈姆市马克西米连公园 2.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 3.瓦尔特罗普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 2001年,继矿业城镇格斯拉尔(Goslar)和弗尔克林根炼铁厂(V oelklingen Iron Works)分别在1992年和1994年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Site)之后,鲁尔区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及炼焦厂成为德国第三个(鲁尔区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 1.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

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

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 差异 摘要:“原真性”是一个动态、多元和复杂的问题。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强调客体本身衡量标准,讨论建构公认的遗产保护标准体系与技术指标;而旅游研究则强调主体的实地体验,讨论主体对客体“真”、“假”的辨别及其体验效果。旅游与遗产保护是一个互动演进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中要从互动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原真性概念。 关键词:原真性;旅游;遗产保护;演变;差异 原真性是世界遗产保护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但“由于被运用于多个语境和层面,原真性是一个很难被定义的概念”(Golomb 1995)。的确,原真性概念在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艺术、传播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都在相互传播与使用,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不断为原真性提出新问题,再加上国际间的文化差异,使得原真性概念理解越发困难。 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原真性概念在遗产保护与旅游研究两个甚至多个学科领域之间交替出现,关注视角的不同导致对原真性概念理解差异使旅游发展与遗产保护两

个本已经矛盾重重的管理部门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因此理清原真性概念在两个领域间的不同演变路径及其理解差异十分必要。本研究拟从authenticity的中英文词义人手,分析该词两种不同学科语境的词义与概念演变并进行分析比较。 一、“Authenticity”的起源及其中文译法 一般认为,“Authenticity”来自于希腊语和拉丁语“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起源的”(original)两词。在宗教占统治力量的中世纪,“Authenticity”用来指宗教经本及宗教遗物的真实程度(阮仪三、林林,2003)。“authenticity”的英文词义表示“真正”(tr ile)、“真实”(real)、“原作”(original)、“诚实”(honest)、“神圣”(sacred)(Lowenthal,1994)。 “Authenticity”引入文化遗产领域始于《威尼斯宪章》(1964),在汉语中能与“authenticity”相对应的术语是用于鉴定文物的“真品”一词中的“真”,但仅针对可移动文物而言。根据英文辞典中对“authenticity”的“original(原初的)”、“real(真实的)”、“trustworthy(可信的)”三种含义,以及《奈良文献》中的相关理解,曹娟(2005)、徐嵩龄(2005:105)认为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更能准确反映英文原词的含义。但此前,张松(2001)、阮仪三、林林(2003)在讨论文化遗产保护原则时就已经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同是文物背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再利用应参考本地城市建设模式和肌理,考虑对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发展产生的影响,使改造后的建筑回归到城市环境,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防止孤立性的保护。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可通过建筑单体和厂区,产业园区与城市整体规划结合,使历史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相互结合起来,而不是让两者互相被动的适应。同时整体改造再利用也复兴了老工业区域,带动城市第三产业,也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之一。 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社会模式密不可分,城市的区域特点是由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积累体现。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在利用首先要满足生活在周围空间环境的居民的需要,否则所谓的保护再利用就是没有意义的空想、空谈。国外的很多旧工业建筑改造从长远来说都将复兴经济和实现社会目标作为项目的重要任务,济南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也需亟待解决旧工业区域衰败、失业率激增、生活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需考虑到城市各方面的综合效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部顾问理查德·恩格哈迪所说的:“建筑保护的精髓不在于对建筑结构的保护,而是要凸现建筑的社会功能和内涵”。 如何发挥政府、市场、传媒和建筑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利益的平衡指的是如何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看问题的不同方式。政府决策于如何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税收,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公众的目光则投向于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是否能享受到成果;对于开放商来说,项目是否盈利决定了投资与否,还有社会的反响获得长期业务的广告优势。这三者地位有所偏差,应对处于被动、劣势的居民有所倾斜,适当增加居民对项目表达决策的意见。 在维持原有的工业区环境氛围,基本保留厂房设施原貌,充分发掘老工业建筑的市场潜力,增添、整合各种服务产业资源,满足新增的工业遗产旅游服务的功能,建设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或各种主题公园,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展身心,休闲娱乐的场所。例如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等。港口岛公园面积约9公顷,接近市中心。二战时期这里的煤炭运输码头遭到了破坏,除了一些装载设备保留了下来,码头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瓦砾。直到一座高速公路桥计划在附近穿过,港口岛做为桥北端桥墩的落脚点,人们才将注意力转到了这块野草蔓生的地区。拉茨采取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他考虑了码头废墟城市结

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探讨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Vol.39,Supplement ,2009 工业建筑 2009年第39卷增刊 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探讨 李兵营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青岛 266033)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发展迅速,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带来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结构的重组,城市旧工业区进入改造、整合阶段,工业遗产何去何从引发广泛关注,工业遗产属于文化遗产范畴,是物化了的人类工业文化。按照文化遗产的分类,工业遗产包括可移动的工业文物、不可移动的工业建筑群和工业遗址、非物质工业文化等。就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保护性再利用的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 THE INVESTIG ATION ON PR OTECTIVE REUSE MODE OF URBAN -IN D USTR Y ARCHITECTURAL HERITAGE Li Bingying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Qingdao 266033,China ) Abstract :Cities in China grow rapidly during the period of 30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Upgrading adjustments of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brings recombination of f unctional configuratio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a city 1Old urban industrial regions get into the stage of re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1How to deal with industrial inheritance causes extensive concerns 1Industrial inheritance ,which is in the category of cultural heritage ,is materialize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1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inheritance comprises transportable industrial relics ,untransportable industrial architecture and ancient ruins ,and immaterial industrial culture ,etc 1This essay will focus on the value of industri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reform and renewal ,and the mode of protective reuse 1K eyw ords :industrial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reuse 作 者:李兵营,男,1964年出生,副教授。收稿日期:2009-04-20 1 城市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的认知 工业建筑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对工业建筑遗产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的民间研究团体基于“工业考古学”对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业遗迹、遗存的调查和研究工作。1968年大伦敦工业考古协会成立。1969年美国制定《历史性的美国工程纪录法案》。1971年美国的工业考古协会成立。1973年英国工业考古学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届工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1978年在瑞典举行的第三届工业纪念物保护国际会议上成立了世界性的工业遗产组织%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TICCIH )。1986年,英国的铁桥峡谷(Ironbridge G orge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工业文 明世界遗产。到2005年底,全球已有22个国家的30多处工业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96年巴 塞罗那国际建筑协会第19届大会明确提出对“模糊 地段(Wasteland )”———包含城市中诸如工业集合、 火车站、码头等废弃地段的保护与再利用。2003年 7月,在俄罗斯下塔吉尔召开的TICCIH 第12届大会上通过了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标志着国际社会对工业遗产保护达成了普遍共识[1]。2006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的主题为工业遗产,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在无锡召开,通过了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宪章性文件《无锡建议》。 工业建筑遗产并非泛指历史上所有留下来的工业建筑,而是指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用于工业生产、加工、维修的厂房以及为之配套的仓储、办公、居住、服务等功能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基础设施,具有公认历史文化和改造再利用意义的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地 4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第十七届会议于1972年11月16日在巴黎通过)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的第十七届会议,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同时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和破坏现象;考虑到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坏变或丢失都有使全世界遗产枯竭的有害影响;考虑到国家一级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往往不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手段而列为保护对象的财产的所在国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回顾本组织《组织法》规定,本组织将通过保存和维护世界遗产和建议有关国家订立必要的国际公约来维护、增进和传播知识;考虑到现有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际公约;建议和决议表明,保护不论属于哪国人民的这类罕见且无法替代的财产,对全世界人民都很重要;考虑到部分文化或自然遗产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而需作为全人类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加以保护;考虑到鉴于威胁这类遗产的新危险的规模和严重性,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采参与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这种援助尽管不能代替有关国家采取的行动,但将成为它的有效补充;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在大会第十六届会议上,曾决定应就此问题制订一项国际公约。于1972年11月16日通过本公约。 Ⅰ.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定义 第1条: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文化遗产”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成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工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第2条:在本公约中,以下各项为“自然遗产” 构成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境区;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第3条:本公约缔约国均可自行确定和划分上面第1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财产 Ⅱ.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 第4条:本公约缔约国均承认,保证第1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该国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 第5条:为保证、保护、保存和展出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本公约各缔约国应视本国具体情况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一项旨在使文化和自然遗产在社会生活中起一定作用并把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全面规划计划的总政策; 2.如本国内尚未建立负责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保存和展出的机构,则建立一个或儿个此类机构,配备适当的工作人员和为履行其职能所需的手段; 3.发展科学和技术研究,并制订出能够抵抗威胁本国文化或自然遗产的危险的实际方法;

古建筑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_裘国伟

古建筑保护与世界文化遗产 裘国伟 (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武夷山354300) 摘 要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三座古建筑,与之相联系的脍炙人口的文学 作品王勃的5滕王阁序6、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崔颢的5黄鹤楼6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本文拟 从这三座名楼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对古建筑保护和重修的有关措施。 关键词 古建筑;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K92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963(2006)04-0104-02 Ancient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and World Culture Heritage QIU Guowei (Nanping Teachers College,Wuyishan 354300,China) Abstract Yellow Crane Tower,Yueyang Tower,Pri nce Teng .s Pavilion,three famous towers of Southern Yangtze of China,are re - garded as the ancient architectures with full cul ture background.That is because they keep in touch wi th the popular litera - ture works:The Preface of Prince Teng .s Pavilion written by WANG Bo,The Story of Yueyang Tower wri tten by FAN Zhongyan and Yellow Crane Tower wri tten by C UI Hao,which bear a high statu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way to protect and rebuild ancient archi tectures through the different si tuations analysis on three fa - mous towers. Key words ancient archi tectures;protection;world cul ture heritage 中国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是充满了文化底蕴的三座古建筑,与之相联系的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王勃的5滕王阁序6、范仲淹的5岳阳楼记6、崔颢的5黄鹤楼6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也是念念不忘的。现在当地政府花了大力气把黄鹤楼和滕王阁进行重建,对岳阳楼也进行了整修。使这几座名楼高高地耸立在长江、赣江和洞庭湖畔,成为了城市的象征,每天有成百上千的游客到此游览,看着雄伟的名楼,诵读着千古不朽的文章,让人感叹古人的文采和情怀。每当夜色降临,五彩的灯光照射在名楼上,光彩夺目,更有一番风光。尽管如此,它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一个如何保护和重建古建筑的问题了。5世界遗产公约6对作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的认定有严格的规定。它在评选标准中规定建筑物必须/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来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体。0对每一建筑物还定有真实性的标准。即:/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重建只有根据原物的完整和详细的资料并且毫无臆断成分时,才可以接受)0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的约束条件来看,这三座名楼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有的甚至是不可能的。这里涉及到如何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重建方面的问题。本文拟从这三座名楼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对古建筑保护和重修的有关措施。 1 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0的盛誉,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当时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的,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0(/武昌0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望。而民间传说中却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在武昌蛇山黄鹤矶头上,有一家姓辛的妇人开设的酒店,一天,有一位道士路过这里,受到了辛氏的热情款待。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0。至唐朝,黄鹤楼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0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诗圣李白到此,却感叹/眼前有景说不出,崔颢有诗在上)104)*收稿日期:2006-08-21 作者简介:裘国伟(1955-),男,汉族,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语教学。 第25卷4期 南平师专学报 Vol.25No.42006年10月 JOURNAL OF NANPING TEACH ERS COLLEGE Oc t.2006

建筑遗产保护及其价值 课程文章

建筑文化遗产价值及其保护 摘要 在我国, 随着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的开展, 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所谓的建筑遗产既不同于任意标本式的文物建筑, 也并非包括所有老旧的建筑。一般意义上说, 它是指具有一定综合价值的历史建筑, 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 它是介于新生和失传之间的一种存在状态, 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趋于消亡; 其次, 这些位于城市、乡村的建筑遗产又往往是一种见证物, 凝聚着人们对往昔岁月的追忆, 是叠加的历史信息的载体; 此外, 建筑遗产还具有社会性, 即使从物权的角度看, 个体对某一建筑遗产拥有所有权, 但就文化价值而言, 它又为人们的整体利益所系, 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以及不同风格的建筑遗产, 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标志物, 往往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 历史遗产,这一表述指预留给尺度已扩展到全球的人类群体的愉悦的一笔财富,由不断积累的多种多样的物品构成:纯艺术及工艺美术的作品和杰作,人类知识及技能的所有成果及产品,这些物品被共同的对历史的从属汇集起来。在我们这个变迁中的,从未停止对其现实的普遍存在和趋势进行转换的社会,“历史遗产”成为大众传媒的关键词之一。它反过来有赖于一种制度及一种道德观念。建筑遗产,我们以前称之为历史性纪念建筑,但这两种表述不再是同义词。自20世纪60年代始,历史性纪念建筑,只不过是归入的新物品的种类不断增加,其所处时间和地理范围不断扩大的继承物的一部分。 关键词 文化遗产价值保护 建筑文化遗产定义 在文化遗产问题研究引人瞩目之际,在文化遗产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具体、切实的研究成果之际,我们应该特别关注文化遗产学理论的研究。国内文化遗产研究渐次成为学界热点主要是由于中国在新一轮的社会建设与发展中,各级政府高规格地重视文化遗产问题。中国政府不仅首次在中国设立了文化遗产日,而且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互配合,不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屡屡获得成功。中华民族祖先给我们这一代人留下的文化遗产,成为当代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这一事实,鼓舞着人们在实用性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方面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于 1972 年 10 月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会议公布了《世界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公约》。其中说文化遗产包括“古迹(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 、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布局或与周边景色之协调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体或建筑群落) 和遗址( 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合二为一的遗址以及包括有考古遗址区) ”。这里讲到的一些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古迹、建筑群和遗址,没有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器物、工艺品、图书文献等文物。当时公布这个公约主要是为了保

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 朱晓英12号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要求和休闲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越来越流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要。但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 1.申请完毕就没人管理。虎头蛇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没有人管理,使得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的因素,文化遗产被破坏。 2.宣传过大,导致游客众多,致使保护增加困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政府及媒体大力宣传,使得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游客素质又不相同,导致文化遗产的各类认为破环更为严重,管理和保护越为困难。 3.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开发。 文化遗产发现总会有或都或少的损坏,但是恢复和修理技术不没有很完善。还有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政府的后续开发并不是非常有效。 4.管理经常是外行领导内行。 许多文化遗产开发后就交给不同的人管理,而那些人并没有学习过文化遗产的管理,导致不能正确的处理文化遗产,使得文化遗产被破坏。 5.没有传承性,属于过了今天没明天那种,非常盲目 许多文化遗产被开发后,马上向大众人民开放,一时人流密集,使得文化被破坏而不能在传承下去,消失在历史之中。 6.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历史的气息。 现在的历史文化大都向大众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餐馆等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文化气息也越来越现代化。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等。 (一)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根据这些保护对象的不同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以便更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关于建筑历史遗产保护_原真性原则_的理论探讨(精)

一.关于“原真性”的含义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的译名,又译原生性、真实性。“Authenticity”作为一个术语,包含了权威性“Authoritative”+本源“Original”双层含义,其所涉及的对象不仅是有关文物建筑等历史遗产,更扩展到自然与人工环境、艺术与创作、宗教与传说等。对于一件艺术品、文物建筑或历史遗址,原真性可以被理解为那些用来判定文化遗产意义的信息是真实的1 。一般认为:判定一件艺术品应该考虑它的两个基本性质,即艺术品的创作和艺术品的历史。艺术品的问世由创作思维过程和实物营造所组成;历史则包含了能够界定该作品时代性的那些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变化、改动以至风雨剥蚀的现实情况的全部内容2。由此可见,创作和历史(信息共同构成了“原真”的基本价值。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明确规定的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原真性”是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是进行遗产的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规划及登录与管理的依据标准。 自60年代“原真性”引入遗产保护领域以来,有关原真性的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演化和对遗产的认识而发展,时至今日已远远超出了它的正统含义。 二.关于原真性的历史争论 原真性争论的焦点,实际上就是如何定义“真实”的价值标准。这场由来已久的争论始于东西方之间,以至于互扣“伪造”、“编纂”论和“效忠”、“愚忠”论的头衔。 西方原真性概念主要基于唯一性的观点,即艺术品和建筑物被理解为独一无二的作品,而不 摘要“原真性”一直是建筑历史遗产保护中关键的概念性问题,本文基于资料分析,展开针对性的理论探讨,并由此简略总结了现代意义上的保护观念和实践方法。提出有关于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问题的争论和当下的现实困惑,正是促使我们向更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动力。关键词建筑历史遗产保护原真性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建筑保护史》文献综述

《建筑保护史》文献综述 XX大学本科生课程作业 学生:Eugène Emmanuel Viollet-le-Duc 学号:18140127 专业、班级:建筑X班 XX大学建筑院 一〇五四年

《建筑保护史》文献综述 前言:《建筑保护史》这本书的初衷是追溯现代保护原则的根源,修复的现代理念是长期的历史思潮演进的结果。怀旧是人类的心理本能,它能让人与过去建立联系,对历史进行评价分析,进而进行功能性的利用,保护思想的大发展,多发生在社会动荡后各种思潮涌现,每个人需要对过去进行重新解读、并重新凝聚社会力量时。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早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保护观念展开论述,依次写了文艺复兴思潮对建筑保护的影响、启蒙时代的保护实践、法国大革命后古典时代的建筑保护实践、浪漫主义时期的建筑保护思潮、拉斯金、莫里斯的反修复运动、李格尔的价值经典分析和意大利保护流派的修复理论,最后用量章阐述了二战后各个国家的现代保护思潮、国际化的保护实践,并对未来的保护发展做出了展望。书中着重于阐述主流社会思想、建筑保护思潮与建筑保护实践之间的关系、演变和发展。 文献的价值和意义:该文献是建筑保护领域最权威最重要的书籍之一,作者尤嘎·尤基莱托是一位常年生活和工作在罗马的芬兰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建筑遗产保护专家,他在多个国际性的文物保护机构任职,多年来参与了大量国际建筑遗产保护修缮及专业培训工作,在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方面兼具经验,本书是其在实践多年后,根据其博士论文修改而成。作者在《建筑保护史》中以欧洲为主,疏离了关键性的建筑保护实践案例、保护思潮以及与建筑保护相关的人物,阐述了建筑保护思想、观念的演变过程,使得本书成为了解该领域的必读书目。 一. 早期的建筑保护 1.1早期的建筑保护意识 早期的人类文明并没有保护建筑遗产的明确观念,但早期的人们具有“纪念物”的概念:古埃及的石室坟墓与金字塔传递着法老的记忆,虽然受损,但也会受到人们的崇拜;亚历山大在征服波斯时,下令修复居鲁士大帝的陵墓,并搜查破坏者;重建万神庙时,旧的万神庙修建者名字被刻在建筑上;建造君士坦丁凯旋门时,前朝皇帝的头像被君士坦丁的容貌代替,这些对古代遗迹的处理方式反映出,早期人类意识到了古代遗迹具的纪念性,是历史的一种标志物。 1.2对历史的认知演变 现代社会的保护根本上来源于社会对史实性的感知,人类的史观也是随着历史逐渐发展的。修昔底德、希罗多德等古希腊学者开创了历史科学的先河,他们客观记录历史的传统被古罗马学者继承。宗教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对历史的认知,摩西带领人民离开埃及,创立以色列时,书写的《摩西五书》就包含了向后代传递宗教、种族、国家的传统的观念;《圣经》中的提到的圣迹都得到了修缮和维护;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提出了不能逆转的时间概念;伊斯兰教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深入研究了编撰历史的方法,指出历史的本质是人类对过去的理解。 在经过了这些思潮,和千年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很多建筑被毁坏,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后,古代在人们眼中不再是诱人和危险的。西方文艺复兴是历史保护的转折点,向古罗马学习的思潮使得意大利成为文化中心,出于研究和收藏目的,意大利出现了保护古代遗迹的风潮,并出现了最早的考古学意识萌芽。之后,法国大革命及其之后的政治变革再次导致了大规模的遗迹破坏,此时浪漫主义的艺术思潮认为:“每件文艺作品都是独特的,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表达”,这一切使得欧洲相继出现了“修复狂潮”、“反修复运动”,这些运动影响了现代保护中“时间的不可逆转,过去的物品具有独特性”的价值认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