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天津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天津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天津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天津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

张长锐 魏广龙 黄晓光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天津300130)

摘要: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叶的经济大发展给天津这座六百年的老城所带来的不仅是机遇、发展。面对历史建筑遗产,人们的取与舍表现出了几多兴奋和些许无奈。建筑的物质寿命总是比其功能寿命长,因此建筑往往可在其物质寿命之内经历多次使用功能的变更。同时改造再利用的方式可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减轻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的压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天津市区的殖民建筑文化遗产应该在改造中运用建筑再循环理念,通过对空间的布局、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精心设计,较好地继承城市肌理和文脉基因。

关键字: 文化、推倒全盘、新功能、整体保护

一、 回顾 建筑遗产是传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依托载体《马丘比丘宣言》中写道:“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护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色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目前对老城厢的改造与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其中推倒全盘,重新换血的建设思想不仅毁掉了天津的古典城市文物,同时也打断了城市文脉的传承。 由于近几十年来年久失修和破坏性地使用,天津老城区及其旧有建筑和现代城市的发展极不协调,迫切需要得到科学地改造。但是,旧城改造必然涉及到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涉及到现存的、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的去留问题。特别是1986年国务院公布天津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后,作为天津之源的老城厢及其传统建筑的保护、改造、开发和利用则成为有关各方关心的焦点。遗憾的是到现在争议还没停止,而老城厢内容的绝大部分己拆除为平地。不管众家争议如何,百姓是否愿意,当推土机的马达轰鸣还没停止时,和原有传统风格迥然不同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己在这块代表天津历史的土地上耸立起来,此时人们是悲是喜很难说清,只是感到无尽的遗憾和眷恋。 二、 反思与现实 天津作为国务院正式公布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建城己有近600年的历史,有着丰厚而

独具特色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一是以老城(亦称老城厢)为中心,具有深厚中国传统和地域特征的城市本土文化;二是以八大租界区为核心,具有浓郁异国风情的外来文化。以多元文化并存为主要特征的城市风貌,在风格、个性、情调和人文环境方而,显示了人津颇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天津旧城区和老城厢尽管街巷狭窄,建筑破旧,看起来没有太多价值,但却代表着天津的历史和传统地域文化。在城市的新陈代谢和改造过程中,人们在期待城市物质功能和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希望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功能不被阻断和割裂,体现城市的历史延续性,体现城市传统文化的积累,并与现代城市的发展相融。然而在世纪之交的天津老城厢的拆除改造中,大量的建筑文化遗产消失,对于在城市文化印记上采取割肉换皮的做法,很多怀有文化责任的有识之士不仅仅是扼腕叹惜,在痛定思痛后,我们又当如何对待天津这座历尽600年沧桑的城市,如何保护代表人津历史的老城和代表地域文化的占建筑,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呢?

w

w w .c i t y u p .o r g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对待天津的另一支建筑文化遗产——八大租界区中的“小洋楼”人们又该如何取舍?她是天津近代殖民文化的见证与文脉主流之一。在对其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吸取“老城厢”悲剧,避免重蹈覆辙。 租界是资本主义列强国家侵占殖民地和经济掠夺的产物。中国近代设有租界的城市共14个,其中天津是中国近代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瓜分较早的城市之一。1860年后,根据《北京条约》,天津被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划出英、法、美、德、日租界;1901年八国联军入侵后,又增加俄、比、奥、意租界,原有租界也一再扩大,天津成为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因此,天津就出现了九国租界的局面。就总面积而言,天津九国租界的面积加起来不如上海一个法租界面积大,但在天津建立租界的国别是最多的,这是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决定的。 英国著名文物保护专家费尔顿博士说过:“维护文物建筑的一个最好办法是恰当地使用它们”。对城市的某些传统街区和建筑文物实施保护的有效途径,在使用中找出解决保护与发展这一矛盾的切入点。从与天津老城区改造、开发与传统建筑保护的共同点上来说,我们对待“小洋楼”应该符合以下几点:①满足城市有生命机体的正常运转,也就是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功能要求;②满足历史文化延续的要求,保持和发扬城市特有的建筑文化特色;③满足人们对老建筑视觉与精神等方而的要求;④满足社会传统教育、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等需求;⑤衍生城市机能,满足旅游、观赏和纪念等需求。

(一)、对天津历史街区的全面探讨: 租界区域城市的风貌特色:一宫花园住宅风貌保护区、解放北路金融建筑风貌保护区、承德道风貌建筑保护区、中心公园住宅风貌保护区、赤峰道名人旧居风貌保护区、五大道住宅风貌保护区、劝业场商贸建筑风貌保护区、德式建筑风貌保护区、日式建筑风貌保护街区等。 1.资源和经济因素方面: 建筑的物质寿命总是比其功能寿命长,因此建筑往往可在其物质寿命之内经历多次使用功能的变更。在租界区的改造中,应在保护建筑文物的前提下制定改造方案。在被确定为受保护的建筑文物区域内围绕其性质、风格和特征进行城市设计,以保持风格的统一和环境的协调。同时,建筑文物保护的基点应确立在不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和不阻碍租界区的改造上来,两者之间应有一定的协调和让步。这样,租界区既能得到合理全而地改造,又能使有价值的建筑文化遗存有效地得以保护。 在旧城改造和建筑文物的保护中,应注意建筑文物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充分发挥建筑文物的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潜能,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发挥其经济潜能。目前,天津古文化街及天后宫所发挥出的巨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就是很好的例证。老城厢内许多建筑文物除了自身的文化价值外,都有很好的潜能可进行挖掘。

2.环境因素方面:

改造再利用的方式可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同时减轻了在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的压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对租界区域的改造中,既要正视城市的文化历史,采取积极措施保护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也应正视现实改造开发中的实际需要,一味强调保护古迹而影响了城市整体机能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是不可取的。所以应从大局着眼,从大环境上有的放矢的解决改造与保护的矛盾。

在居民生活状况方面,由于解放后产权变化的原因,曾经居住一户人家的小洋楼、四合院,现在都成了居住面积狭小,多户人家居住的大杂院,也造成了部分历史建筑改建、院落内部乱搭乱建的状况。为改变风貌区整体环境品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应逐步调整居住密度,制定合理的人口搬迁或保留计划。

3.社会文化方面:

w

w w .c i t y u p .o r g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产业类历史建筑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者。这些遗留物是“城市博物馆”关于工业化时代的最好展品。天津历史文化名城的租界风貌保护区,就是要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相对集中的地段进行保护控制。它涵盖的数量之多、内容之广、保存状况的相对完整,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均属前列。 历史地段同一切有生命的机体一样,总是处于不断的生长与发展之中。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导致了形体环境的变化。使得个体建筑或局部空间的改变成为城市生活中的家常便饭。因为只要是活的社区,大面积的环境就总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没有最终确定而永久的状态。 所以对于天津租界区长期形成的有认同感的城市格局及文物价值、情感价值等容易在不加区别的“大拆大改”中轻易地丧失掉。我们从小片改建有利于对环境作细致的研究和判断着手,我们应当把城市设计和更新整建的尺度放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使其成为一个逐渐增长更新的过程,而不是大面积的一次性再开发在每一小块的更新过程中必须将它置于整个城市形体环境的构架上来考虑,建筑与城市环境有持续性的历史文脉序列,这样的增长和更新才是“可读的”和“可记忆的”。

(二)、对天津殖民文化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方案: 1.“整体保护”的原则: 这里是指保护文物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和情感等各方面的价值。在历史环境保护状况方面,已划定的风貌保护区所体现的历史风貌特色有待完善,也就是其划定范围还有待于向外扩展。历史环境的意义在于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完美融合。天津主要特色是“因水而生,沿水而长”,城市的形成扩展和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在风貌区的划定较少考虑到与水的关系,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其次,对现有的风貌保护区从文物保护单位与近代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状况及整体保护状况等方面,划分等级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目的是让天津城市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政策重视,更新保护观念与技术手段,加强对风貌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2.经过改造赋予新功能 即保持原有建筑外貌特征和主要结构,内部改造后按新功能使用。利用现有建筑文物建立各类专业博物馆和纪念场所,使之成为天津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和旅游观光胜地。在对租界区改造中.提倡保护真古迹,尽量保留有一定价值的现存传统建筑,充分发挥其作为建筑文物的作用。在进行古建筑保护的过程中,尽量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来源,发挥这些建筑文物的社会文化作用和经济开发潜力,加大天津传统建筑文化的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力,以文物养文物。 3.历史地段的改造与再生常常综合采用用地调整、环境整治、增加基础设施的方法。

一方面,零星插建虽能保持城市历史的有机延续,但个体改造的不负责性、短期性、片面性等后果也是严重的,往往这种作法会带来规划设计的盲目性和不可预测性、综合市政管网改造衔接的不协调性以及对周围居民的持久影响等。成片改造有一次性规划设计、一次性投资、一次性建设、一次性见效的优点,各类建筑设施能作到成龙配套,全面更新。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在有充足资金启动的条件下,力争一次性在一个合适的尺度内成片改造。

另一方面正如凯文??林奇所说:“在它的总的轮廓相对稳定时,小的局部的变化从未休止……这些只是过程的延续,并无最后的终结。”由此看来,过多过快的变化会给城市居民造成心理干扰。城市能成为居民认同的“场所”,其形成大多有其独特的历史过程,绝非立竿见影就能获得。因此我们要十分珍惜那些在城市中已经形成的场所,避免对其具体的体型环境作急剧的变革或任意更改。人类生长的最佳环境是同时包含新刺激和熟悉,包含探索的机会和发展的可能,艺术的进步也是在变迁中保持秩序,并在秩序中产生变迁。新建的城市

w

w w .c i t y u p .o r g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往往缺乏过去城市那种不经规划便天生具有的生气与魅力的气质。近年来,有见地的城市设计家多认为,根据整体观点指导下的、零星的渐次开发、重建、改建和调整,将比一次性、移植式地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更为重要、效果更好,这就是近年来在城市设计中所提倡的有机更新理论。 4.城市更新改造和再利用应该带有前瞻性考虑 城市更新改造和再利用应该使其具有社会和经济持续再生的活力;而一般保护工作却相对是后顾的。因此,科学的城市设计可以在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问题起很重要的作用。 为提高开发经济效益,房地产开发商往往置老城区历史和社会文化效益而不顾,将不利于开发利益需求的现状毁坏或全部拆除,盲目进行与老城区原有建筑性质和文脉毫不相干的开发建设。租界区域目前以低矮的民居为主,为获取较高的开发利润,在现有规划中,取代为大型商贸建筑群的手法显然不合适。这样,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的城市风貌、传统城市格局和居住生活形态就将随之消失。因此,在经济利益和社会文化利益发生矛盾时,往往容易注重前者。在旧城改造中,如何兼顾这两者的利益,达成有机的统一,应是政府职能部门和开发商进行决策时着重考虑的问题。 三、结语 天津市区的殖民建筑文化遗产应该在改造中运用建筑再循环理念,通过对空间的布局、建筑风格、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精心设计,较好地继承城市肌理和文脉基因。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之下,努力做到保护与利用相统一,不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使天津的历史文脉“和谐”地延续下去。 The Protecting and Reusing on TianjinOld Block Zhang Changrui Wei Guanglong Huang Xiaogu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esign,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300130) Abstract:Rapid economic progress at the turn from 20th century to 21st century brings opportunities and development to Tianjin —an old city having 6 hundred history. While, facing historical architectural inheritance, people have both excitement and bewilderment on their existing or vanishing. At present, the rebuilding and building on Tianjin old block have been finished. The constructing thought of dismantling and building not only ruins Tianjin classical city cultural relics, but also breaks city cultural continuity. For the material life-span is always longer than functional

life-span, architecture usually experience many functional alterations within its material life-span. Tianjin colonial architectural cultural heritage should apply architectural recycling notion in rebuilding process through elaborate design on space layout, architectural style, sight environment, etc. and preferably inherit cultural tradition.

Key words: culture, destroy completely, new function, whole protection

参考文献:

[1]聂兰生,卫城沧桑——天津旧城的去留,建筑学报,1998.6, 52.

[2]宋昆,李倩枚,历史地段保护与天津老城厢更新改造问题,建筑师,1996.8,33

w

w w .c i t y u p .o r g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个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张利民,解读天津六百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5]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一2010

[6]梁思成,北京文物必须整理与保护,梁思成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w

w w .c i t y u p .o r g 城市规划与交通网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工业历史资源的现状 基于武汉市志工业志、以及各区区志记载,从1860年代至1990年代选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371家企业(解放前132家、解放后239家)作为本次规划的调研对象。通过对371处企业的全面调查,目前全市还存有实物的工业企业为95处。 二、工业遗产的评判标准 一是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在全国或武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二是在全国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先进性,同一时期内开办最早,产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牌影响最大,工艺先进,商标、商号全国著名的工业企业;三是建筑格局完整或建筑技术先进,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的工业企业;四是其他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 三、工业遗产推荐名单 在95处工业遗存中确定29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该29处工业遗产从发展阶段上涵盖了6个时期、13个行业。其中,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等具有“最”字特点的遗产13处,已被列为国家、湖北省、武汉市文保单位的遗产15处(其中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6处);从建筑形式上则包含了建筑群11处,单体建筑16处,附属建构筑物2处。(详见附表1) 四、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 《规划》分为三个保护级别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工业遗产1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二级工业遗产6处,三级工业遗产8处:一级工业遗产: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实施管理。此类工业遗产以保护为主,充分尊重历史特征,对建筑原状、结构、式样进行整体保留,不得随意拆除,应在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 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 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 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控制适当的建筑尺度——高度、体量非常重要,切记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护历史环境: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

在.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保护; 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应暂不拆除.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农村,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却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有相当高的价值.当地人不知道,有没有财力和机会请专家鉴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暂不拆除,以免造成遗憾,待专家论证后在根据情况处理. 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

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钱盛喆 摘要:何为历史文化遗产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及其方法 1.何为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遗产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存在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1.1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 刻、绘画、遗物、铭文等文物;在景观、建筑样式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的建筑或建筑群体;从历史、美学和人种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工物品或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物品和工程,如故宫、秦始皇兵马俑等。 1.2 自然遗产:自然遗产是指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有自然和生 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落组成的自然面貌;地质、自然地理结构和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生长区,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保护区。 2.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所以保护它们的意义也就显而易见了,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体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传承,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保护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黄陂大余湾这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就是我国一处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对之进行保护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文化遗产作为人类自然和社会活动的历史遗存,无论它们最初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先进的还是反动的,都从不同的侧面和领域揭示这一定的历史现象,体现古代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水平,它们价值和作用是永恒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重大:保护文化遗产能够帮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对策考察研究 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 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的引擎”之称。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和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在鲁尔区复兴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的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内容与模式 鲁尔区的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当时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德国最早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是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的保护。此后的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的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

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和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例如,哈姆市的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是由废弃的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的(图2);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的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的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图1 图2 图3 1.哈姆市马克西米连公园 2.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 3.瓦尔特罗普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 2001年,继矿业城镇格斯拉尔(Goslar)和弗尔克林根炼铁厂(V oelklingen Iron Works)分别在1992年和1994年被收录进世界遗产名录(World Heritage Site)之后,鲁尔区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及炼焦厂成为德国第三个(鲁尔区第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业遗产。 1.工业遗产保护的内容

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_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发言摘登

66 专题报道 S p e c i a l R e p o r t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 长兼秘书长,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非常欢迎各位专家参加这 个会议。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是 一个重大课题,又是一个现实话题,也是很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问题。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挑战,工业遗产的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具有很高价值的工业遗产被拆掉,需要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怎么解决传统工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更新改造问题,不仅仅是遗产的物质空间环境问题,更是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并且因此会牵涉到社会结构的调整,比如说工业企业搬迁,带来的产业工人重新就业、新的职住分离问题等,需要大家研究和探讨。全国各地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机制问题,相对而言,技术、资金问题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尖锐,现在更突出的是立法、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跟不上。我觉得归纳起来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如何看待工业遗产的价值,到底是文化价值、遗产价值、建筑价值、土地价值,还是其他的?要从规划、从系统的角度看问题,把工业遗产放到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大背景里看,要把特定的工业建筑放到土地利用、环境质量、就业平衡的环境里考察。二是政府、企业、市民在这个问题上扮演什么角色,特别是城市规划应该做什么,能起到什么作用。三是具体操作问题,如何对待保护和利用两方面的要求,保护和利用的矛盾最核心的问题在哪里,保护和利用有哪些具体的技术,采取什么样的开发模式,等等。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涉及社会、经济、文化诸多方面,我们希望各位专家能够贡献自己的宝贵经验,引起规划行业和社会人士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对于全国规划行业的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伍江(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过去十多年,国外在谈工业遗产保护,我们在埋头搞建设。真正的文物早被列入保护对象,也还面临着破坏,更不用说没有列入文物的东西,我觉得现在来谈工业 遗产保护和利用正是时候,再晚就来不及了。 讲到价值问题,大家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可 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认为首先要找出工业文 化遗产和其他遗产不同的地方,要强调的是产业 本身的历史价值,包括文化的、技术的。工业遗产 的价值在于工业生产特殊的工艺,以及工艺所反 映的时代工业文明,这是工业遗产的第一价值。我 们不能带着过去固有的审美标准,也不能带着现 在审美选择去看待工业遗产,工业遗产是一个时 代的标志。第二,工业建筑往往占地大,空间很 大,抗震能力和结构强度比一般的民用建筑强,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不能轻易认为工业时 代过去了,所以工业时代依赖的文化载体也没有 那么重要了。即便只从物质空间角度来看,也不 要轻易把工业厂房成片拆掉,加以利用会得到很 大价值。简单地把它们列入文物也未必好,不是说 它们没有文物价值,而是在我国目前的法制情况 下,列入文物就意味着死掉了。第三,工业遗产意 味着土地资源,意味着更小的拆迁成本。如果没有 看清楚,如果这片土地不是直接改用于公共活动设 施的话,宁愿暂时保留为工业用地,把这些资源暂 时放一放。假如现在很仓促地把它变成商业用地, 很快下一轮中国建设高潮就会把它拆掉。 在搞清楚保护的对象、保护的目的、保护的 思想的前提下,一定要把保护的内容纳入同一个 规划,不能让保护规划游离在规划体系外面,这 一点非常重要。我们做了一个历史风貌区保护规 城市规划要高度重视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发言摘登

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 朱晓英12号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要求和休闲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越来越流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要。但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 1.申请完毕就没人管理。虎头蛇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没有人管理,使得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的因素,文化遗产被破坏。 2.宣传过大,导致游客众多,致使保护增加困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政府及媒体大力宣传,使得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游客素质又不相同,导致文化遗产的各类认为破环更为严重,管理和保护越为困难。 3.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开发。 文化遗产发现总会有或都或少的损坏,但是恢复和修理技术不没有很完善。还有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政府的后续开发并不是非常有效。 4.管理经常是外行领导内行。 许多文化遗产开发后就交给不同的人管理,而那些人并没有学习过文化遗产的管理,导致不能正确的处理文化遗产,使得文化遗产被破坏。 5.没有传承性,属于过了今天没明天那种,非常盲目 许多文化遗产被开发后,马上向大众人民开放,一时人流密集,使得文化被破坏而不能在传承下去,消失在历史之中。 6.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历史的气息。 现在的历史文化大都向大众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餐馆等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文化气息也越来越现代化。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等。 (一)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根据这些保护对象的不同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以便更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人文、科技、绿色”的发展理念,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底蕴;进一步将工业促进局、市规划委员会和市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落到实处,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规化推进,特制定《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见附件)。 二〇〇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第一章概念与对象 第一条工业遗产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联的,具有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和经济再利用价值的遗存,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遗产是极具风貌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可以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有助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工业遗产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物质遗产包括与工业发展有关的厂房、仓库、码头、桥梁、办公建筑、附属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构筑物等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还包括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历史档案、商标徽章及文献、手稿、影像录音、图书资料等可移动的物质遗存。 非物质遗产包括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原料配方、商号、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相关的容。 第三条市工业遗产的重点为: (1)解放前的民族工业企业、官商合营、中外合办企业等遗存; (2)解放后五、六十年代“一五”及“二五”期间建设的重要工业企业; (3)文革期间建设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 (4)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二章调查与登录 第四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详实的调查,制作登记表格,绘制现状图。同时要将调查的工业资源

旧建筑改造概述

旧建筑改造概述 在西方国家,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一直是建筑界讨论的一个热门问题,1979 年澳大利亚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这种做法因为没有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和推广。改造性再利用的关键是为历史建筑寻找适当的用途。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物(如厂房、仓库) 进行改建,使其转换为有用的另类空间(如商业、娱乐、居住建筑) 的实例大量存在。澳地利威尔海姆·霍兹鲍耶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Flakurm 防空炮塔改建,利用了二战时遗存在维也纳6 座防空炮塔分别设计成水族馆、展室、博物馆和咖啡屋。九十年代初,英国大量建于战后六十年代的居住区因不合时宜而面临拆除,弗洛里安·贝热尔成功地对哈洛地区的住宅进行了改造。内容包括了建筑物的空间完善,新型构件和材料的应用以及适应该地地形的幕墙式正立面,在提供新功能的同时,赋予了该地区的传统地标,对建筑改建这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对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在节约造价、缩短工期以及保存城市肌理方面的益处已逐渐受到建筑界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利用废厂房(库房) 和学校公寓改建方面,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工程实例。 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历程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城市建设大体都经历3 个发展阶段,即大规模和新建阶段、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阶段以及主要对旧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旧城区重赋活力,开始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把城市中的一般性旧建筑同样看作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此类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和生态层面的价值,通过合理地改造,充分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了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旧建筑改造的原因与优势 旧建筑的改造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经济因素。一幢建筑结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1/ 3, 改建比新建可省主体结构所花的大部分资金。同时, 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可减少开发商初期投资( 包括拆迁、土建费用等) , 基地内原有的基础设施

历史遗产保护

1、《威尼斯宪章》《华盛顿宪章》核心内容、基本要求 《威尼斯宪章》(P3)文件扩大了文物古迹的概念:“不仅包括单个建筑,而且包括能够从中找出一种独特的文明、一种有意义的发展或一个历史事件见证的城市或乡村环境。这不仅包括伟大的艺术作品,而且亦适用于随时光流逝而文化意义的过去一些较为朴实的艺术品。”文件还指出古迹的保护“包含着对一定规模环境的保护”,“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关于保护的宗旨,文件说:“保护和修复古迹的目的旨在把他们既作为历史见证,又作为艺术品予以保护”。 《华盛顿宪章》(P5)关于历史地区保护的内容,文件指出以下五点: 1)地段和街道的格局和空间形式; 2)建筑物和绿化、旷地的空间关系; 3)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包括体量、形式、风格、材料、色彩及装饰等; 4)地段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自然和人工的环境的关系; 5)地段在历史上的功能作用。 2.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P9) (1)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 (2)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 (3)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 3.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类型、代表城市?(P20) (1)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或风景名胜为特点的城市,如北京、西安、洛阳、开封、安阳等。 (2)传统城市风貌型——具有完整的保留了某时期或几个时期积淀下来的完整的建筑群体的城市,如平遥、韩城、镇远、榆林等。 (3)风景名胜型——自然环境对城市的特色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其鲜明的个性城市,如桂林、漓江、承德、镇江、苏州、绍兴等城市。 (4)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型——同一民族由于地域差异、历史变迁而显示出的地方特色或不同民族的独特个性,而成为城市风貌的主体的城市,如绍兴、泉州、拉萨、喀什等城市。 (5)近现代史记型——以反映历史的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物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遵义、延安、上海、重庆、天津等城市。 (6)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智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些城市的特征,如自贡以盐城而著称,景德镇有“瓷都”之称,毫州则是“药都”。 (7)一般史记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作为历史传统体现的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正定、吉林、襄樊等城市。 4、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表现方面(P30)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摘要】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建筑,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紧迫任务。本文将以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民大街伪满建筑的保护研究现状,提出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建议和思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作出总结。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再利用;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 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它的每一个细节无不对于当时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生产工艺、结构组成等提供了最好的参考资料。该文将要介绍的伪满建筑所在的时期是长春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段屈 辱史,是在其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压迫中国人民的情况下,建造的这些建筑,它们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对于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爱国情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1 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概述 被称之为“长春市第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民大街,是长春市著名的大街之一,位于市东南,由地质宫广场一直延伸到新民广场,街宽二十多米,长达五华里。它曾是伪满时期的政治中心,这条政治”中央大道”当时被称为顺天大街,大街东西两侧坐落四部一院

一衙。四部是伪满洲国军事部、伪满洲国经济部、伪满洲国交通部、伪满洲国司法部;一院是伪满洲国国务院;一衙是伪满洲国综合法衙。其它还有四部分布在新民大街周围,他们分别是伪满洲国文教部、伪满洲国兴农部、伪满洲国外交部、伪满洲国民生部。这四大部和位于新民大街的四大部,共同构成了伪满洲国八大部(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伪满州国,把长春立为首都,称为新京。日本为了永久占领,在新民大街及附近建起了政府部门。这些建筑大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大部分带有当时的日本宫廷风情,解放后作为文化遗存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统称为八大部。) 2 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保护再利用现状 2.1 保护取得一定成果 新民大街的历史保护建筑占整个街道界面的71.9%,长春市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等有关部门积极采用了三种方式进行修缮,即复原重点建筑,简单修复以及复建建筑等。本文所提到的新民大街伪满建筑在尊重历史的风貌方面,对于历史文脉的延续方面做到了恰到好处,因为四部一院一衙在伪满时期属于政治建筑,在这些历史建筑的修复改造保护过程中,对于其具体对象在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上,没有在其内部空间盲目的大拆大建,而是将内部空间更加有序地重组、分隔,更好地为今天的医疗建筑即吉林大学的教学建筑和办公建筑服务。同时,这些建筑是在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民众等各个部门共同监督下,共同改造、规划和实施完成的。为了避免错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工业建筑遗产在保护再利用应参考本地城市建设模式和肌理,考虑对城市设计、城市空间发展产生的影响,使改造后的建筑回归到城市环境,形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防止孤立性的保护。融入城市整体规划可通过建筑单体和厂区,产业园区与城市整体规划结合,使历史建筑和现代城市规划相互结合起来,而不是让两者互相被动的适应。同时整体改造再利用也复兴了老工业区域,带动城市第三产业,也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之一。 一个城市的空间环境和社会模式密不可分,城市的区域特点是由经济、社会、政治、历史积累体现。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在利用首先要满足生活在周围空间环境的居民的需要,否则所谓的保护再利用就是没有意义的空想、空谈。国外的很多旧工业建筑改造从长远来说都将复兴经济和实现社会目标作为项目的重要任务,济南工业建筑遗产再利用也需亟待解决旧工业区域衰败、失业率激增、生活水平落后等问题,因此对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再利用需考虑到城市各方面的综合效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部顾问理查德·恩格哈迪所说的:“建筑保护的精髓不在于对建筑结构的保护,而是要凸现建筑的社会功能和内涵”。 如何发挥政府、市场、传媒和建筑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利益的平衡指的是如何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看问题的不同方式。政府决策于如何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助于获得更高的税收,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城市的整体形象;公众的目光则投向于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是否能享受到成果;对于开放商来说,项目是否盈利决定了投资与否,还有社会的反响获得长期业务的广告优势。这三者地位有所偏差,应对处于被动、劣势的居民有所倾斜,适当增加居民对项目表达决策的意见。 在维持原有的工业区环境氛围,基本保留厂房设施原貌,充分发掘老工业建筑的市场潜力,增添、整合各种服务产业资源,满足新增的工业遗产旅游服务的功能,建设城市公共休憩空间或各种主题公园,营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展身心,休闲娱乐的场所。例如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等。港口岛公园面积约9公顷,接近市中心。二战时期这里的煤炭运输码头遭到了破坏,除了一些装载设备保留了下来,码头几乎变成一片废墟瓦砾。直到一座高速公路桥计划在附近穿过,港口岛做为桥北端桥墩的落脚点,人们才将注意力转到了这块野草蔓生的地区。拉茨采取了对场地最小干预的设计方法,他考虑了码头废墟城市结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1.概述 历史建筑具体反映了一个城市在某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及历史特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建筑产生了新的要求,很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无情地拆除。显然,这种消极的改造方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当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的保护方式,即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历史建筑做适当的改造和功能置换,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潜能,使它们能够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 比如:年久失修的老住宅被改建成博物馆、美术馆;废弃的厂房被改造成展览馆和艺术中心等。 2.相关概念定义 2.1历史建筑的定义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建筑的定义为: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纪初,并且目前仍处于较好的物质结构状态。 2.2再利用的定义 美国著名景园大师劳伦斯最先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再循环不同于保存或修复,再循环是功能的改变,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能接受的”。1965年,劳伦斯在美国旧金山市吉拉德里广场的改造中实践了再循环理论,将一个意大利家族的巧克力工厂改造为当地具有特色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3.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的发展概况 3.1国外发展概况 从20世纪开始,对于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升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通过了一

系列宪章及建议,确定了保护的原则。1933年,《雅典宪章》的颁布 提出了对于历史古迹保护的框架和建议。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明确了历史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和修复 历史建筑。1979年,在澳大利亚通过的《巴拉宪章》首次提出了改造 性再利用的概念,在改造的过程中尽量使对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用途。这些文献为各国的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提 供了理论指导。 在建筑再利用实践方面,在20世纪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 一批建筑师开始大胆地将新的建筑修复理念融入到再利用的实践中, 在一定水准上打破了原先固有的修复思维。1928年,在巴黎的一栋老 式公寓的改造中,法国建筑师首次运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已有的 建筑中插入一个裸露的钢结构,并将外墙改为玻璃砖墙,以充满想象 力的手法创造出了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宽敞空间,也就是著名的“玻 璃屋”(图3.1,图3.2)。 在第二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历史建筑的保护已经和整个 城市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因为新建建筑将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 对一些旧建筑进行再利用会是更为经济的方式。70年代中期,位于波 士顿的昆西跳蚤市场因为当时的经济危机已衰败不堪,建筑师对其进 行了功能改造,拆除部分隔墙和屋顶,原有帆布棚被改建成玻璃廊, 使其成为娱乐休闲中心。这一实践的成功改变了以往大拆大建的观念,并在之后的类似建筑功能调整工程中被多次借鉴利用。 在第三阶段,历史建筑再利用在西方城市建设中得到大规模普及,保 护的规模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出现了一大批成功的旧建筑、旧城区 的改造实例。人们对于历史建筑再利用产生了空前的热情,产业类建 筑的再利用开始大量普及,越来越多原先被遗忘的废弃工厂被改造成 博物馆、艺术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煤气 厂被改造扩建成商业中心;原先生产螺旋桨的德国蔡瑟工厂被改造为 汉堡媒体中心(图3.3)等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在景县两千年的历史长廊里,积淀了深厚的历史遗存,而随着时间的迁流,许多文化遗产需要抢救挖掘,这对促进我县国民经济的发展,树立积极向上的民风,特别是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政协文史委组织有关委员,对我县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抢救挖掘情况开展了一次调研,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我县文化遗产资源 1、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民间建造、制作与使用的物品,如房屋、古墓、雕刻、碑刻、工具、器皿、服饰等有形文物,我县主要有: ⑴墓葬:高氏墓群、封氏墓群、周亚夫墓; ⑵古建筑:舍利塔、千佛阁、无量殿、董子书院、董子祠、董子故居等; ⑶历史事件:隋末高士达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北伐、义和拳运动、捻军起义等; ⑷古今名人:董仲舒、魏廷珍、刘三章、张胄玄、高适、王任重、刘建章等; ⑸出土文物:我县目前发掘出土的文物有300多件,分瓷器、铜器、陶器、金银器、石刻(40件)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我县主要有: ⑴民间文学 传说:太公井、鹰扬遗泽、高宅、景州塔(舍利塔)、鞑子坟与火牛阵等; 趣闻:仲舒谑狐、高皆破案、脚趾甲多一块、魏探花与无量县、刘罗锅断神案、降河流蛤蟆干鼓肚等; ⑵民间舞蹈高跷、秧歌(寸子、龙灯、狮舞、旱船、车子会、跑驴、莲花落、腰鼓舞、秧歌剧、疯秧歌、七巧灯、烤火舞)等; ⑶民间美术剪纸 ⑷民间工艺杨庄笙、馓子、风筝、; ⑸民风民俗婚礼(八字婚、拜堂、闹洞房、新娘回门等)、寿礼、丧礼、宗教礼(迎神驱鬼)、民俗节庆(春节、中秋节、庙会、猜灯迷、贴春联) ⑹民间音乐兰陵王入阵曲、大逛灯等; 3、待抢救挖掘的文化遗产 董子书院、董子祠、董子故居、运河文化、千佛阁、无量殿、丧葬礼仪(河渠一带的习俗)等。 以上足以说明我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二、我县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情况 长期以来,我县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完整版)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2

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和底蕴;进一步将北京工业促进局、市规划委员会和市文物局联合发布的《北京市保护利用工业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指导意见》落到实处,实现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工作的规范化推进,特制定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见附件)。 二00九年二月二十六日 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工作导则 第一章概念与对象 第一条工业遗产是与工业发展密切相联的,具有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学技术价值和经济再利用价值的遗存,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遗产是极具风貌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化资源,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可以避免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同时有助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条工业遗产分为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

物质遗产包括与工业发展有关的厂房、仓库、码头、桥梁、办公建筑、附属生活服务设施及其他构筑物等不可移动的物质遗存;还包括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生活用具、历史档案、商标徽章及文献、手稿、影像录音、图书资料等可移动的物质遗存。 非物质遗产包括生产工艺流程、手工技能、原料配方、商号、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相关的内容。 第三条北京市工业遗产的重点为: (1)解放前的民族工业企业、官商合营、中外合办企业等遗存;(2)解放后五、六十年代“一五”及“二五”期间建设的重要工业企业; (3)文革期间建设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 (4)改革开放以后建设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第二章调查与登录 第四条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第一步工作就是详实的调查,制作登记表格,绘制现状图。同时要将调查的工业资源 完备的外观特征和场址情况进行梳理并登记、建档。记录应包括对物质、非物质遗产的描述、绘图、照片、影像等资料。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chuan Buil ding Sc i ence 第36卷 第6期 2010年12月 收稿日期:2009 08 10 作者简介:方 舟(1985-),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 -ma i:l 80815045@qq .co m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方 舟,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通过对当前一些历史建筑再利用实例的分析,结合笔者自己的设计实践,对保护城市历史和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城市文脉与记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TU 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10)06-216-05 So m e idels about architectural adaptive reuse F AN G Zhou ,Z HOU Bo (A rchitecture and Env iron m ent Co llege ,S i chuan U niversit y,Chengdu 610065,Chi na) Ab stract :T his a rti c l e ,co m bi ned w it h t he w riter s desi gn practices ,represents an analysis on so m e current practices regard i ng the reuse of h i stor i ca l arch itect ure ,and fi na lly renders a ser i es o f propositi ons and t houghts on t he protection of c ity s h istory and t he adapti ve reuse o f arch itecture .K ey w ords :h isto rical bu il d i ng;adapti v e reuse ;context and m e m ory ;parti c i pate i n 0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历史建筑不是指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迹,而是泛指所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具有能代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建筑风格,某一特定建造背景的能反映城市发展史,能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建筑或建筑群。如果某些建筑的存在能够唤起我们对城市过去的记忆,那么它们就值得保护下来,作为城市发展史中的坐标点,标注着我们的城市是怎样从过去一路走来的。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城市的物质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包括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追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展现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 1 建筑的 适应性再利用 概念 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Architectura l Adapti v e Reuse)这一概念早在1937年就出现在美国的 住宅 与花园 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将华盛顿的马厩改建成一批公寓住宅楼项目的文章中。但它真正被广泛关注始于过去的30年,在我国则要更晚。其含义是指 转化和改造旧的建筑以适合新的使用方式和内 容,而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其历史特色 [2] 。其中, 适应性 并非是指建筑自身的适应力,而是指通过人为的介入改建,使旧建筑 适应 某一新的用途,同时又保留其过去的一些风貌和性格。而 再利用 主要是指旧建筑本身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建造意义,面临废弃或拆除的命运。但因为看重其在某些方面的价值,使得人们乐于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进行改建,让旧建筑适应新的功能需要。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包含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和间接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方面的价值。其中,经济价值是直观的,但并非是促使人们进行改建的最重要目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改建的费用甚至超过了新建一座建筑的费用。旧建筑背后蕴藏的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才是真正被人们所看重的。故无论改建后的建筑使用功能是否发生了变化,体现这些价值的要素:建筑历史风貌、岁月特征在适应性再利用的过程中是必须被保留的。 从适应性再利用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虽然这是一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文物古迹似的 以保为主 ,而是一种动态的保护过程。在注重历史建筑的遗产价值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历史建筑的潜力,让历史建筑适应城市的发展,并可以创造社会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如果都像保护古迹一样的保护历史建筑,仅仅 2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