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及改造再利用实例浅析

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及改造再利用实例浅析

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及改造再利用实例浅析
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及改造再利用实例浅析

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及改造再利用实例浅析

摘要:通过对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及相关法规的介绍,并以昆西市场改造项目为例,总结了美国在建筑遗产保护上的经验。借鉴其建筑遗产保护,中国应当结合国情,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建筑遗产保护道路。

关键词:建筑遗产保护,昆西市场,改造,启示

前言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由单个文物的保护到历史地段的保护,再到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保护的范围和内容在不断地扩大。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其历史文化遗存远不能同欧洲和中国相比,但美国的保护制度和市场化体系都具有自身的特点。美国的建筑遗产大多在两三百年以内,其年龄组成与我国很多城市有相似之处,这无疑为我国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1 新国新梦——一个独立民主国家的崛起

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做“美国”。虽然她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在15世纪欧洲人发现这片新大陆之前,这里曾是印第安人世代生活的家园。随后,欧洲各国的移民蜂拥而至,一个个殖民地相继出现。到18世纪,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起13个殖民地,而这13个英属殖民地正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起源。

1754~1783年的独立运动,使得美军终于摆脱了英国在美洲的殖民统治,巴黎条约的签订,标志着独立战争的结束。1776年,一个新兴的国家—美国成立了。1820~1849的西进运动,成为美国的开拓者们寻求美好生活的标志。1861年,南北内战爆发,经历了漫长的四年战争,北方战胜了,这项胜利不但显示美国回复统一,而且,从此全国各地不再施行奴隶制度。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化。

从内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她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被卷入大战漩涡,并且在世界上扮演了新的角色。从此,美国逐渐在经济上崭露头角,跃升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度,从詹姆斯顿第一个永久定居地的建立至今,不过三百年时间。但在美国的城镇中,大量各个时期的建筑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城市的个性与历史得以完美地展现。即便是在纽约这样的现代大都市中,也明显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积淀。

2 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及相关法规

美国保护运动发展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发展了成熟的理念和技术手段,从单体的历史地标到历史建筑群落和历史区域,从建筑到历史环境和文化遗产,历史保护的内涵外延在不断地扩展。

第一阶段(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

美国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运动始于19世纪中叶的华盛顿故居弗农冈。 1853年,一些商人打算将弗农冈买下改为俱乐部。虽然不少人意识到华盛顿故居的重要性,但因没有相关法规保护,人们

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安·康宁海姆领导的弗农冈女士协会最终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获得了弗农冈的所有权。弗农冈的巨大成功,对于19世纪的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影响颇深,成为许多保护组织的蓝本。

威廉·埃伯——美国早期重要的建筑遗产保护学者,在波士顿创立了新英格兰古迹保护协会,成为当时最大的专业建筑遗产保护组织。埃伯顿扩展了建筑遗产保护的视野,发展了保护的方法和理念,开创了新的管理和运作方式。此外,埃伯顿还发展了住宅博物馆的修复理念和操作方法,使其成为美国早期建筑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

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其经济实力居世界首位。建筑遗产保护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1926年威廉斯堡的修复工程是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史上第一次试图保留一个整体的历史环境,专业人员成为了建筑保护的主角,标志着美国建筑遗产保护专业化的开始。

从康宁海姆对弗农冈的拯救,到威廉斯堡的修复,虽然受到了欧洲历史保护思潮的影响,但美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始终是一种本土化的运动,并且与美国的国家主义、地域主义和清教伦理有很大关系,其中不乏个人英雄式的努力和社会改良的愿望。

第二阶段(20世纪早期~1945年)

1931年,查尔斯顿在美国采用历史地段区域规划法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历史区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地方历史保护,例如新奥尔良、路易斯安那、安纳波利斯、马里兰等。查尔斯顿历史区域的建立对当今美国历史保护格局影响颇为深远。1929年至1939年的经济大萧条,为美国的建筑遗产保护获得了一次自我审视的机会。联邦雇用失业建筑师对美国境内的大量建筑遗产进行测绘整理,一些相关的建筑史和建筑保护研究也开始出现。1935年,联邦通过了《历史古迹法》。1937年,国家公园组织出版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专业的历史建筑保护和修复导则,对建筑遗产修复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总结。

20世纪初的50年是美国建筑遗产保护的专业化发展期,建筑测绘和建筑史研究的发展拓宽了历史保护的视野,一系列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使建筑遗产保护的思想和方法初步形成,美国当代建筑保护体系的基础在这一时期得以建立。

第三阶段(二战后至今)

二战结束后,美国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期,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美国经济空前繁荣。1949年,联邦政府通过了《住房法案》,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历史地段被新的公路网割裂,历史区被成片铲除,城市的历史核心区面临一场灾难。城市更新实践中的失败和60年代的经验,催生了一套全国性的系统的历史保护法案。1966年,联邦通过了《国家历史保护法》,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涉及最广的保护法案。国家历史保护法建立了国家历史场所登录制度,并第一次包括了归属各州的和地方的历史遗产。这一法案同时设定了对于各州的拨款,用于历史建筑测绘、保护规划、国家历史场所登录制度的提名、以及对于历史建筑的购买和保护;成立了一个专门监督实施情况的机构——历史保护顾问委员会。

1976年和1981年的一些税法激励了历史财产再利用,同时消除了建筑拆除的任何利益补偿。1981年的《经济复兴税收法》则进一步加强了对历史建筑再利用的经济激励。1976年,被认为是城市幻想家的发展商詹姆斯·鲁斯开始了对昆西市场的复兴工程,这一工程被认为是城市中心复兴和历史建筑更新的优秀范例。

80年代后,历史保护所涵盖的范围在不断拓宽。不同的组织将许多其他产业的服务建筑纳入遗产保护的范围内。这一时期,少数种族和黑人文化受到重视,在这种潮流下,美国印第安人的历史遗产也开始得到政府的保护。

二战后的50年,美国的建筑遗产保护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建筑遗产的再利用自60年代出现以来,成为了发展趋势,并受到大众消费文化的影响。1966年《国家历史保护法》的建立为市场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动力,建筑遗产保护走向了市场化、制度化和专业化的道路。1976年《圣萨尔瓦多公约》成为美洲保护考古、历史及艺术遗产的国家间协作的标志。1987年的《华盛顿宪章》,明确了

保护历史城镇和街区的原则、目标和方法。而1996年的《圣安东尼奥宣言》,则对有关美洲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问题进行了相关讨论。1999年的《美国保护历史城镇与地段宪章》,美国保护历史城镇和地段的四个目标与十八个基本原则得到确立。

美国城市没有经过一战和二战的毁坏,其现代主义建筑发展较欧洲晚,城市建筑更多地延续了新古典和装饰艺术派的风格。这点上与中国近代的一些殖民城市,特别是上海有类似之处。美国城市在二战后兴起的“城市更新”浪潮,也曾以大拆大建的方式毁掉了大量历史遗产,导致了后来一系列“城市病”和社会问题。作为对城市建设的反思和对城市中心的重塑,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兴盛,并开始运用市场手段,维护城市中心和社区特色。今天,“城市更新”式的大拆大建在我国很多城市中上演,而规模尤甚。以史为鉴,美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历程本身就是一本城市发展的教科书。

3 昆西市场的改造——美国建筑遗产的都市复兴

美国的建筑遗产保护经由了住宅博物馆、室外博物馆到历史保护区的空间扩展,初步建立了现代的历史保护思想和建筑遗产的环境观念。二战后,城市复兴与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地方历史区域保护和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成为美国建筑遗产保护最重要的两大趋势。

位于美国波士顿市中心区滨水地区的昆西市场,是美国著名的步行商业街和旅游胜地之一(图1)。从1826年开始运营后,昆西市场成为波士顿最热闹的地方。和波士顿大部分地区一样,兴建的目的在于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需要。这些建筑主要用于储藏农产品并作为肉制品交易市场。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市场格局比较混乱,众多的商铺、摊点令市场显得过于拥挤(图2),到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100多年风雨的昆西市场逐渐衰落。

图1 波士顿昆西市场区位图2 19世纪波士顿昆西市场混乱的情形

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图片来源:《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1961年,为了重新开发城市滨水地区,波士顿再开发局将昆西市场列入波士顿市的改造计划。由建筑设计师汤姆森主持设计,开发商劳思公司负责承建。整个昆西市场由3栋两层高的建筑组成,长535英尺、占地2.7万平方英尺,由花岗岩建造而成。

改造初期许多居民组织和建筑师对重建提出异议,认为重建会破坏原有的市场文化。但波士顿再开发局表示,昆西市场不会被简单地当作历史遗迹来处理,规划将会对旧有的建筑进行修护,为昆西市场逐步添入新鲜的元素。与一般通过大型拆毁重建不同的是,昆西市场的改造过程没有彻底废除旧有的市场,而是采取了渐进式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方式,使昆西市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相吻合。

改造着重对市场中已有的3栋建筑进行修复,尽可能多地保留了建筑中已有的希腊风格的内部装修,清洗干净了积累了多年污垢的花岗岩墙壁,红色的墙砖也被仔细地修复保留了下来。为昆西市场营造了干净、优美的购物环境。与此同时,设计师们还为市场添加了新的元素,如窗户、照明和招牌广告都是20世纪后期的风格,与历史的大理石构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图3、4)。在市场主楼旁边通往咖啡馆和小摊铺的路上,还沿着建筑特意修建了一条玻璃拱廊(图5、6),为人们营造出惬意的步行环境。

图3 波士顿昆西市场改造后的外景1 图4 波士顿昆西市场改造后的外景2

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图片来源:Google Earth

图5 市场主楼旁边玻璃拱廊图5 夜幕降临的昆西市场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图片来源:百度搜索

目前,昆西市场的改造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城市商业区重建的模板,她每年都吸引着超过1200万的游客。改建不仅没有给波士顿造成税收和债务方面的负担,反而为城市增添了一笔永久的、富有巨大生产力的财富。

中国不乏具有一定历史沉淀的滨水城市,重庆就是其中之一,渝中半岛拥有其独特的滨水风貌(图7)。在城市化的进程下,城市更新速度加快,重庆正面临着与美国城市在二战后兴起的“城市更新”浪潮同样的困境,许多建筑历史遗产以大拆大建的方式毁掉了,昔日的吊脚楼已不复存在。

如何使重庆滨江区域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留,如何更好的反映重庆的地域特征,昆西市场

改造的成功值得我们借鉴。

4 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其建筑遗产相对于欧洲的许

多国家来讲历史较短,但其建筑遗产保护发展较为迅速,

保护理论也愈发成熟。这得益于其完善的保护体系、市场

化的运作方式和其良好的市民参与机制。在对国家历史文

化的保护中,美国率先提出遗产廊道的概念,这一概念及

做法在美国正处于逐渐深化的阶段。美国建筑遗产保护的

经验可以作为今后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借鉴。

国内的建筑遗产保护起步较晚,但在最近的十年里发

展迅速,公众的历史保护意识也逐步建立。一些城市的政

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法令法规,并开始建立建筑遗产登

录制度,指定了一些优秀历史建筑。但对于城市来说,单

单依靠政府指定的保护建筑难以保留城市中有价值的历史

环境,仅凭政府的财政支持难以为继。

图7 渝中半岛鸟瞰首先,国内建筑遗产保护缺乏保护对象的分级制度和图片来源:Google Earth相应技术标准。目前的相关法律基本上还是以文物保护的态度来面对城市中的大量建筑遗产。第二,在今日国内的市场环境下,建筑遗产再利用与新建项日相比不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三,一些受到法律保护的历史建筑因缺少投资而得不到维护,日渐凋敝。应当通过经济杠杆,制定适当经济优惠政策,例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和投资等。第四,国内应当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专业人才培养的学科设置,在建筑院校建立历史保护专业和改造技术的相关专业。

结语

美国经历了一个由破坏到大规模建造、再到产品因过剩或其他原因弃置不用、再到建筑改造这样一个四阶段更替的过程,中国正重复着这条道路,目前还在进行大量地兴建。我国现存有大量可再利用的建筑资源,也有丰富的建筑遗产亟需保护和更新。结合本国国情,积极探索出一条符合本国特色的建筑遗产保护道路,善待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尽快使我国的旧建筑改造领域进入良性发展与结构优化的新时期。适宜改造,创造属于当代的“活”的传统,是建筑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参考文献

[1]王红军.美国建筑遗产保护历程研究—对四个主题事件及其相关性的剖析.同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陈蔚.张兴国.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45~52

[3]郑宁.关于建筑改造之中西比较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刍议古建筑保护与利用

刍议古建筑保护与利用 发表时间:2019-11-29T14:11:45.493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2卷21期作者:赵旋 [导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我国的古建筑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升,我国的古建筑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它们具有非常可观的文化价值。古建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的发展情况,能够展示出当时的政治、人文、经济状况,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在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国内古建筑破损的程度也在日 益增加,有些甚至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大面积的消失,有些因为人为的因素致使破坏或损毁,当前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日益严峻,文章从当前保护、利用工作现状着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现状;发展利用;探究 一、古建筑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地位及其利用的价值 古建筑是一个国家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从建造至今仍保存较好的古代建筑。不同时期的古建筑承载着不同时期所特有的生活、社会、宗教(包括祭祀)活动等,具有很强的标志性。从古建筑的特征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人类物质生活水平,还可以看出当时的科技发展和社会文明水平。不仅如此,古建筑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也是非常有价值的。古建筑是各民族、各地区历史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和其他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文明,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欣赏古人艺术成就,了解不同时期的思维领域。古建筑不仅有单纯建筑的功能,还承载历史的信息。关于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已经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该如何在不损失、浪费其真实价值的情况下持续地开发、利用并且合理而有效地发挥其最佳价值,是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的重要课题。因该问题的忽视而造成的损失数不胜数。无论是将古建筑作为市场(就像大中寺、开化寺、泰山庙),还是将古建筑变为工厂(就像城隍庙、黄庙等);无论是化为民居,还是学校,都没有将古建筑的作用很好地发挥出来,甚至造成了古建筑的损坏或毁灭,导致古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跟着消失。种种现象表明对古建筑开发的不合理性。 二、古建筑保护和利用工作中的现状和问题 2.1保护和利用意识薄弱 首先,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群众和相关工作人员对其不够重视,很多地方政府对古建筑的利用也没有出台相关的计划和方案,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些地区的古建筑尚未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充分的利用。有些地方政府和相关管理人员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不够了解,也没有意识到古建筑发展利用的空间和价值,对于历史遗产缺乏责任心,缺少保护好和利用好它们的使命感。政府对于这件事的关注程度也远远不够,未能将保护和利用古建筑这一事情提到议事日程上,也没有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方案,如今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将注意力都放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上,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计划少之又少。对于基层文物管理部门来说,管理的范围和手中的权力有限,有些地方的基层文物管理部门虽提出了想法,但并未得到政府的重视和认可。另外,由于资金的缺乏和财政补助的不足,文化部门很难独立做到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古建筑的损坏速度也在逐年提升,甚至有毁灭的迹象出现。 2.2法律法规不健全,责任制度不完善 社会群众的古建筑保护意识也非常低下,由于没有充分的保护措施和足够的宣传力度,乱刻乱画的现象在各个地区的古建筑上时有发生,人们对于古建筑存在的意义认识非常浅显,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追究其责任,只是罚款了事,这就造成了他们对于损坏古建筑的行为不以为意。如果古建筑的破坏行为缺乏法律的追究,相关的处罚缺乏足够的威慑力,那么古建筑的乱刻乱画现象将难以得到遏制,长此以往古建筑的保存状况堪忧。另一方面,古建筑乱刻乱画现象的遏止,不仅需要法律来保障、相应的处罚来威慑,也需要管理和保护人员的看护及社会群众的自觉。 当一些古建筑被破坏之后,多数地方政府往往采取翻修或直接拆除的方式,没有将责任切实落实到个人或单位的头上,这样就会导致相关人员对古建筑保护不重视、不严管的情况发生。有些古建筑的原材料具有一定的市场价值。例如,古建筑中常见的琉璃瓦、玉石等都是不法分子的觊觎之物,他们会为了一己私欲而损坏古建筑,再进行材料倒卖,这些原材料倒卖的价值不菲。如果缺乏足够的管理和保护,未形成相应的保护责任制度,这种偷盗古建筑的原材料将愈演愈烈,加剧古建筑的破坏。有些古建筑所处的地区生态条件恶劣,由于没有相关的责任制度,也没有相关人员进行看管和保护,往往会造成古建筑破损却无处追责的情况发生。此外,由于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现代建筑越来越多,在此影响之下一些古建筑的本来面貌发生了人为的改变,逐渐出现了现代风格的建筑取代古建筑的趋势。例如,丽江古城经过多次翻修已经有了浓厚的现代气息,大量原生态的传统古建筑被改造、改建,原本蕴藏在古建筑中的历史、文化、工艺信息随着古建筑本身的改变而消失殆尽,但鲜有相关单位和责任人对此负责。 三、我国古建筑保护和发展利用探究 3.1提升保护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 政府要提升其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要充分的重视起此项工作,并进行大力的推广及宣传。例如,在各大文化景点、景区及古建筑的门前摆放大屏幕,播放文物保护的宣传片,普及文物保护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进行文物保护的推广工作,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意识。 开发利用是古建筑保护之后又一个重大问题。只有做到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古建筑才能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价值,从而带动地方的经济增长,在彰显自身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各个地方要根据古建筑的特点、兴建朝代、文化类型及特点打造相应的旅游景点和文化景区,突显出自身的独特性与价值,要尽可能地开发出新颖的旅游方式与独特的旅游文化,在带给游客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让其感受到古代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文化气息。在有重大意义古建筑开发的过程中,要开发其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持文物建筑独有的文化气息,这样才能实现既保护文物又获得商业价值的最终目的。 3.2完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责任制度,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建立起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责任制度,一旦出现问题,严惩责任单位及责任人,促使相关单位和个人重视保护、慎重开发,制定相应的计划、规划,最大程度减少不保护、乱开发的现象发生。例如,对于破坏古建筑或进行二次改造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严重的作出降级或撤职处分并追究其法律责任。一直以来,在古建筑上乱刻乱画、随意触摸、乱攀爬的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国家和地方应出台相应的专门法律,严惩这些不良的且会给古建筑造成不可逆损伤的行为,而不仅仅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19世纪60年代,第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宪法——《威尼斯宪法》由文物保护专家和建筑师等共同提出。宪法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定义并设定了新的标准,认为历史古迹是以能见的某种文明或历史事件的城乡历史环境。直至现在该宪法仍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理国际文化遗产事务的准则。1976年颁发的《内罗毕建议》,在《威尼斯宪法》对历史遗产的认识基础上将保护范围发展到“历史地段”,保护内容包括史前遗迹、历史城镇、老村庄遗迹相似的古迹群等。其后的1987年美国编制的《华盛顿宪法》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历史城镇”,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建筑、街区及城镇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并提出对于历史建筑等考虑保护与部分牺牲的态度。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宪法》,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法》,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Square)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改造,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又如著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LOFT)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问题分析

古建筑保护与利用问题分析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也不断的推进。城市商业利益的诱惑等使古建筑保护也在现实中受到到冲击。城市化发展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与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 1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 历史古建筑是城市文化延续的物质载体,是城市形象的外在体现。由此古建筑的保存与延续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实中,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1城市化进程对古建筑的威胁 在注重发展经济的今天,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发展的旗帜下的更新与建设,使越来越多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被拆除[1]。“孪生”的高楼林立,商业繁华,现代化的都市建设让我们应接不暇,“千城一面”是我国几乎每个城市面临的问题。 1.2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 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文物的开发利用是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的进行的,目前对文物建筑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文物分布分散,日常管理不到位;部分单位只管收门票,却没有按照文物法的规定投入资金进行文物建筑的维修;

有的文物建筑内部设有香案,组织烧香拜佛活动,而对建筑本体置之不理。还有的文物管理单位在没有正常履行审批的情况下对文物景点内部乱拆乱建严重影响了文物保存的历史环境。 1.3对外宣传力度不够及资金短缺 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就连当地的居民都觉得古建筑离自己遥远而陌生,更多的是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甚至问起某个文物建筑都不知道,何谈保护意识,更不用说公共参与了。由于资金短缺,打造精品工程、新形式的文物建筑利用方式受到局限,很多文物景点安于现状,其它有较高价值的文物建筑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 2针对古建筑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2.1单体古建筑建筑的保护 单体古建筑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修缮性保护,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原来的建筑形制、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工艺技术做到“四保存”。 2.1.1遵循“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修旧如旧”和“延年益寿”的原则是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他提出“经过维修的建筑应当保持原有的品格和个性,给人以‘老当益壮’,而不是‘还童’的印象”。这与文物法规定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要求相一致。由于我们身边的古建筑大都是木结构体系,用材的制约让我们在古建筑辅修过程往往要把握一个“度”,维修既要有时代痕迹,又要尽可能的恢复原有风貌。所以,要慎重对待单体古建筑好的修缮问题。

旧建筑改造概述

旧建筑改造概述 在西方国家,旧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一直是建筑界讨论的一个热门问题,1979 年澳大利亚编制了《保护具有文化意义地方的宪章》,简称《巴拉宪章》,其中针对建筑遗产的保护,明确提出了“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即对某一场所进行调整使其容纳新的功能。这种做法因为没有实质上削弱场所的文化意义而受到鼓励和推广。改造性再利用的关键是为历史建筑寻找适当的用途。在发达国家,利用废弃建筑物(如厂房、仓库) 进行改建,使其转换为有用的另类空间(如商业、娱乐、居住建筑) 的实例大量存在。澳地利威尔海姆·霍兹鲍耶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Flakurm 防空炮塔改建,利用了二战时遗存在维也纳6 座防空炮塔分别设计成水族馆、展室、博物馆和咖啡屋。九十年代初,英国大量建于战后六十年代的居住区因不合时宜而面临拆除,弗洛里安·贝热尔成功地对哈洛地区的住宅进行了改造。内容包括了建筑物的空间完善,新型构件和材料的应用以及适应该地地形的幕墙式正立面,在提供新功能的同时,赋予了该地区的传统地标,对建筑改建这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国,对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在节约造价、缩短工期以及保存城市肌理方面的益处已逐渐受到建筑界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利用废厂房(库房) 和学校公寓改建方面,涌现了一些优秀的工程实例。 旧建筑改造与城市更新历程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城市建设大体都经历3 个发展阶段,即大规模和新建阶段、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阶段以及主要对旧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从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旧城区重赋活力,开始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把城市中的一般性旧建筑同样看作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此类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和生态层面的价值,通过合理地改造,充分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了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旧建筑改造的原因与优势 旧建筑的改造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经济因素。一幢建筑结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1/ 3, 改建比新建可省主体结构所花的大部分资金。同时, 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可减少开发商初期投资( 包括拆迁、土建费用等) , 基地内原有的基础设施

工业建筑改造分析

工业建筑单体改造策略分析 1.概况与本文概要 工业遗存改造源自美国苏荷区的历史建筑保护。它不推倒建筑重建, 而是在忠实于旧建筑历史的同时,对原有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将旧工业厂房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价值更清晰的显示,使之焕发第二次生命。近年来,这种改造再利用方式在我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风潮。国内逐渐兴起的L OFT 、创意产业园等都是工业遗存改造的典型。 纵观当前国内工业遗存改造项目, 改造模式主要集中为以下几种:1.博物会展,如世博会的特钢大舞台、中国船舶馆2.城市休憩空间,如广东中山的岐江公园3.创意产业园,如北京798艺术区、上海M 5 0创意园、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等。4.将购物旅游与工业遗产旅游结合起来,成为集购物、娱乐、休闲、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开发,如深圳OC T当代艺术中心、上海 1 93 3 老厂房。[1] 本文针对工业遗存改造中对建筑单体的改造,对其改造策略和改造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中外的案例,旨在对大三下学期的工厂改造项目做预备。 2.方法归类与案例分析 工业建筑的更新不仅局限于对建筑本身的改建,而是从城市角度使建筑所处的整体环境质量得到提高,许多单一功能的旧建筑被改建为混合功能的建筑。具体方法可归纳为:内部空间再利用、外部特征再利用和环境特征与建筑遗存整合三种。 2.1内部空间再利用 产业建筑空间对于日常的空间体验而言,具有超尺度和不确定性两个特征。当改造时,建筑功能进行了置换,与之相对应的空间形状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对其实现再利用,就是根据原有内部空间的特征对其进行空间的功能替换、重新整合和扩充增加。 2.1.1案例解析 案例1:澳大利亚渥石湾码头区8/9号码头改造 该项目由贝斯马特事务所改建,目的在于将其转变为 商业办公多功能的建筑。原先场地上的8/9号码头最早用 于羊毛出口贸易,该建筑建于1912年,特色鲜明,拥有大 面积的室内空间,同时,其处理操作羊毛捆的一体化斜槽 与水力升降系统亦很有特色。 建筑的改造设计中,原建筑中大部分的历史肌理被保留下来,而新建筑利用现代语汇,与旧有肌理形成强烈反差。具体设计 为:1.在原来的通廊方向上建立两层新的夹层空间, 将原本的两层建筑内部划为四个空间。夹层有镂 空部分,长条形的孔槽位于嵌入中央斜屋顶的天 窗下方,从而使整个建筑沐浴在天光里。 2.电梯设计为精细透明的元素,崭新又具备工 业化的特点,形成强烈对比。 3.玻璃栏杆包围的空槽嵌入夹层内,货物仓库 的原有支柱穿过空槽,将其作为主要的结构元素进行表达。 4.在长向东西里面为商业用途添 加新的窗户,新的低窗被嵌入外墙板,

家乡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家乡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如何保护和发扬光大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整体水平的好坏,反映了这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传统性,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关于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要求全力保护隍庙古建筑群,不主张开发利用和开展经营活动,保持原样,恢复祭祀活动场所。另一种意见是在充分保护好古建筑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反哺古建筑保护。这两种不同意见,说明政府的管理水平执政理念在不断上台阶,市民的文明程度在提高,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现就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以下探讨。 一、兰州府城隍庙的历史简介 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202号商业步行街中段。创建于北宋,系奉祀汉大将军纪信为城隍而建。据《汉书》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一名武将名叫纪信,为甘肃成纪人。当楚霸王兵围荥阳,眼看刘邦要成为俘虏时,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汉王刘邦,乘车直出东门,佯装投降项羽,从而巧妙地掩护刘邦由西门逃出。纪信被项羽识破后用火活活烧死。因此,纪信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誉。刘邦念其忠烈,便将纪信封为忠烈公兰州城隍。隍爷,唯独兰州府城隍爷有名有姓,具有很强的故事传承性。隍庙现存古建筑为明清建筑,主体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为一座四进式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群,并有保存完好的大量精美砖雕,以及保存有部分清代名人扁额。院内有200多年的石狮子一对。现为省市两级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府城隍庙规模宏大,建筑壮丽,结构严谨,雕绘精美,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隍庙自创立到清末,一直作为纪念隍爷的祭祀之地以及开展各种道教活动的场所。民国初年,政府利用隍庙的一些殿廊,创办了国货陈列馆,组织一些艺术品、农产品、矿产、药材等进行展示,供市民参观。解放后,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1956年5月1日,由政府批准在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院内,成立了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成为兰州市职工之家,开展各种群众性文化活动,为兰州市民提供一个休憩、娱乐、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综合平台,成为兰州市干部职工学习娱乐的活动中心。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摘要】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座城市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建筑,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紧迫任务。本文将以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民大街伪满建筑的保护研究现状,提出历史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建议和思考,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作出总结。 【关键词】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再利用;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 历史建筑作为历史记忆和历史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诉说着城市某一时期的发展历史,它的每一个细节无不对于当时的生活状况、工作状况、生产工艺、结构组成等提供了最好的参考资料。该文将要介绍的伪满建筑所在的时期是长春人民乃至全国人民的一段屈 辱史,是在其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压迫中国人民的情况下,建造的这些建筑,它们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对于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增强爱国情感,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1 长春新民大街伪满建筑概述 被称之为“长春市第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民大街,是长春市著名的大街之一,位于市东南,由地质宫广场一直延伸到新民广场,街宽二十多米,长达五华里。它曾是伪满时期的政治中心,这条政治”中央大道”当时被称为顺天大街,大街东西两侧坐落四部一院

一衙。四部是伪满洲国军事部、伪满洲国经济部、伪满洲国交通部、伪满洲国司法部;一院是伪满洲国国务院;一衙是伪满洲国综合法衙。其它还有四部分布在新民大街周围,他们分别是伪满洲国文教部、伪满洲国兴农部、伪满洲国外交部、伪满洲国民生部。这四大部和位于新民大街的四大部,共同构成了伪满洲国八大部(日本占领东北,建立伪满州国,把长春立为首都,称为新京。日本为了永久占领,在新民大街及附近建起了政府部门。这些建筑大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造,大部分带有当时的日本宫廷风情,解放后作为文化遗存及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统称为八大部。) 2 新民大街伪满建筑保护再利用现状 2.1 保护取得一定成果 新民大街的历史保护建筑占整个街道界面的71.9%,长春市政府、文物保护单位等有关部门积极采用了三种方式进行修缮,即复原重点建筑,简单修复以及复建建筑等。本文所提到的新民大街伪满建筑在尊重历史的风貌方面,对于历史文脉的延续方面做到了恰到好处,因为四部一院一衙在伪满时期属于政治建筑,在这些历史建筑的修复改造保护过程中,对于其具体对象在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上,没有在其内部空间盲目的大拆大建,而是将内部空间更加有序地重组、分隔,更好地为今天的医疗建筑即吉林大学的教学建筑和办公建筑服务。同时,这些建筑是在政府、文物保护单位、民众等各个部门共同监督下,共同改造、规划和实施完成的。为了避免错

徽派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与对策

徽派建筑保护与利用现状与对策 汪光耀 安徽省徽州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徽派传统建筑更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本文说明了徽州传统建 筑的保护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对策。 关键词:徽派传统建筑;中国建筑艺术;保护对策 [Abstract]Hui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is a miracle of the ar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garding the protection and problems that exists.Then the author recommends protection measures from five aspects. [Key Words]Huizhou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Art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Protection Measure 皖南古徽州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世界所瞩目,享有“文献之邦”、“文物之海”的美誉。徽派传统建筑更被誉为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因此,为切实保护好徽派古建筑,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安徽省皖南古民居保护条例》尤为重要。 1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1.1保护形势,局面严峻。 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受利益驱动,全市范围内盗卖古建筑和古建筑构件时有发生。一些人打着“易地保护”的幌子,不择手段购买国有祠堂和私有建筑,然后堂而皇之重建起来,以为奇货可居。有的将古建筑迁建到旅游景区,作为生财之道。皖南有部分民宅、祠堂因无人居住或无人看管,构件多有被盗。即使在有人居住的房子也时有发生砖雕、石雕构件被盗的事件。还有一些群众文物意识不强,图一点小利,被一些文物贩子所利用,私自出卖古建筑构件。此外,近年来,整幢购买古建筑的现象频频发生。 1.2量大面广,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 (GB50357-2005) 1总则 1.0.1为确保我国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切实的保护,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及其实施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有效进行,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 l.0.3保护规划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l保护历史真实载体的原则: 2保护历史环境的原则; 3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 1.0.4保护规划应全面和深入调查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及现状,分析研究文化内涵、价值和特色,确定保护的总体目标和原则。 1.0.5保护规划应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改善城市环境,适应现代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0.6保护规划应研究确定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与利用途径,充分体现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并应对历史文化遗产利用的方式和强度提出要求。 1.0.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应成为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组成部分。城市用地布局的调整、发展用地的选择、道路与工程管网的选线以及其他大型工程设施的选址应有利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1.0.8对确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未列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和未列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地段,保护规划应提出申报建议。 1.0.9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城区、历史地段、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以及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规划可依照本规范执行。 1.0.10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除应遵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历史文化名城 historic city 经国务院批准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研究历史建筑再利用以及功能转变进步状况 1.概述 历史建筑具体反映了一个城市在某个时代所特有的文化、特色及历史特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建筑产生了新的要求,很多优秀的历史建筑被无情地拆除。显然,这种消极的改造方式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应当采用一种更为积极的保护方式,即结合历史建筑本身的特点对历史建筑做适当的改造和功能置换,挖掘原有建筑的新潜能,使它们能够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 比如:年久失修的老住宅被改建成博物馆、美术馆;废弃的厂房被改造成展览馆和艺术中心等。 2.相关概念定义 2.1历史建筑的定义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对历史建筑的定义为: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多建造于20世纪初,并且目前仍处于较好的物质结构状态。 2.2再利用的定义 美国著名景园大师劳伦斯最先提出了建筑的“再循环”理论:“再循环不同于保存或修复,再循环是功能的改变,是将其内部组成再重新调整成为人能接受的”。1965年,劳伦斯在美国旧金山市吉拉德里广场的改造中实践了再循环理论,将一个意大利家族的巧克力工厂改造为当地具有特色的综合性休闲娱乐场所。 3.历史建筑再利用研究的发展概况 3.1国外发展概况 从20世纪开始,对于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升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组织通过了一

系列宪章及建议,确定了保护的原则。1933年,《雅典宪章》的颁布 提出了对于历史古迹保护的框架和建议。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明确了历史建筑的概念,要求必须利用一切科学技术保护和修复 历史建筑。1979年,在澳大利亚通过的《巴拉宪章》首次提出了改造 性再利用的概念,在改造的过程中尽量使对结构的改变降到最低限度,赋予建筑新的功能和用途。这些文献为各国的历史建筑再利用实践提 供了理论指导。 在建筑再利用实践方面,在20世纪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以及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的涌现, 一批建筑师开始大胆地将新的建筑修复理念融入到再利用的实践中, 在一定水准上打破了原先固有的修复思维。1928年,在巴黎的一栋老 式公寓的改造中,法国建筑师首次运用了新材料和新工艺,在已有的 建筑中插入一个裸露的钢结构,并将外墙改为玻璃砖墙,以充满想象 力的手法创造出了适应现代生活要求的宽敞空间,也就是著名的“玻 璃屋”(图3.1,图3.2)。 在第二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调整,历史建筑的保护已经和整个 城市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因为新建建筑将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因此 对一些旧建筑进行再利用会是更为经济的方式。70年代中期,位于波 士顿的昆西跳蚤市场因为当时的经济危机已衰败不堪,建筑师对其进 行了功能改造,拆除部分隔墙和屋顶,原有帆布棚被改建成玻璃廊, 使其成为娱乐休闲中心。这一实践的成功改变了以往大拆大建的观念,并在之后的类似建筑功能调整工程中被多次借鉴利用。 在第三阶段,历史建筑再利用在西方城市建设中得到大规模普及,保 护的规模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出现了一大批成功的旧建筑、旧城区 的改造实例。人们对于历史建筑再利用产生了空前的热情,产业类建 筑的再利用开始大量普及,越来越多原先被遗忘的废弃工厂被改造成 博物馆、艺术中心和休闲娱乐场所。例如,奥地利维也纳的一座煤气 厂被改造扩建成商业中心;原先生产螺旋桨的德国蔡瑟工厂被改造为 汉堡媒体中心(图3.3)等等。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 摘要: 结合国际上和国内对老建筑改造的不同手法,并分析国 内外多个改造成功的经典案例,通过临平绸厂创意园改造项目的实例,总结各种改造手法在工业建筑中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 保持、保护,修复,适宜性再利用,重建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Combination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ifferent techniques for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old buildings, and analyze the successful classic cases, through LinPing ChouChang creative park renovation project as an example, summarizes various techniques used in the industrial building. Key words:preservation,restoration,adaptive reuse,reconstruction 临平老绸厂位于杭州市余杭区河南埭路108号,建于八十年代,厂区共由十多栋建筑组成,厂区背面临河,南面靠近沪杭铁路。是临平目前仅有的保留较为完整的工业建筑,厂区内绿树成荫,光影斑驳。 国内外改造项目成功的案例很多,经实地考察及分析,我们发现这些案例各有特色,克拉码头改造后功能业态为餐饮、娱乐、酒吧、零售,建筑设计上完整保留了改造前的建筑形式,最突出的是在内街之上设计了一个膜结构天篷,形成了局部微气候;设计了具备景观价值的亲水开放式休憩餐饮空间,改变了克拉码头原本临水不亲水的局限性。红坊原先为上海炼钢厂,改造后功能业态为商业、餐饮、办公、展示,新建筑比重为1:1,建筑设计上以原有红砖为主要元素、保持工业时代粗犷的特质,纯粹、简单,其另一特色为园区中央7000平方米的超大面积草坪,为举行大型艺术展览提供了很好的先决条件;部分大空间厂房室内保留原样,包括原先钢铁厂设备的基坑,用作室内会场和大件雕塑品展示。 800show的点睛之笔是120米长的 活动长廊,设计大胆拆除了建筑第一个柱距的外墙,玻璃立面的设计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古建筑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试论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的 保护利用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科干班徐家良 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已是新时期各级政府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保护和发扬光大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大课题,也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一个国家对古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整体水平的好坏,反映了这个国家、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传统性,民族

性,体现时代性。 关于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的保护和利用,是这几年政府、政协委员、热心市民普遍关心的对象,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是要求全力保护隍庙古建筑群,不主张开发利用和开展经营活动,保持原样,恢复祭祀活动场所。另一种意见是在充分保护好古建筑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适当开展经营活动,增加经济收入,反哺古建筑保护。这两种不同意见,说明政府的管理水平执政理念在不断上台阶,市民的文明程度在提高,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现就兰州府城隍庙古建筑群及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利用问题,以及如何处理保护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做以下探讨。 一、兰州府城隍庙的历史简介 隍庙位于兰州市城关区张掖路202号商业步行街中段。创建于北宋,系奉祀汉大将军纪信为城隍而建。据《汉书》记载,楚汉战争时期,刘邦的一名武将名叫纪信,为甘肃成纪(今天水)人。当楚霸王兵围荥阳,眼看刘邦要成为俘虏时,纪信将军毅然扮作汉王刘邦,乘车直出东门,佯装投降项羽,从而巧妙地掩护刘邦由西门逃出。纪信被项羽识破后用火活活烧死。因此,纪信赢得了“汉代孤忠”的美誉。刘邦念其忠烈,便将纪信封为忠烈公兰州城隍。隍爷,唯独兰州府城隍爷有名有姓,具有很强的故事传承性。隍庙现存古建筑为明清建筑,主体建筑为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为一座四进式宫殿式木结构古建筑群,并有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历史建筑改造更新阐述 1964年5月,第一个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宪章——《威尼斯宪章》由文物保护专家和建筑师等共同提出。宪章对历史建筑进行了定义并设定了新的标准,认为历史古迹是以能见的某种文明或历史事件的城乡历史环境。直至现在该宪章仍然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处理国际文化遗产事务的准则。1976年颁发的《内罗毕建议》,在《威尼斯宪章》对历史遗产的认识基础上将保护范围发展到“历史地段”,保护内容包括史前遗迹、历史城镇、老村庄遗迹相似的古迹群等。其后的1987年美国编制的《华盛顿宪章》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历史城镇”,明确提出保护历史建筑、街区及城镇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并提出对于历史建筑等考虑保护与部分牺牲的态度。中国知识写作网,包过。 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于历史建筑的理论研究开始关注到历史建筑保护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层面。1999年,澳大利亚编制了《巴拉宪章》,依据本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提出“改造性再利用”的概念,强调对于历史建筑的改造应该注入“相容”的功能。这一概念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2003年国际颁发的《有关产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对产业遗产的概念、价值、保护措施等作了明确规定,为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了评价依据和标准。 一、产业类建筑改造的实践发展 随着历史保护思想、人文主义思想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业遗存得到了更好更多的保护,产业类历史建筑的改造与更新也达到了全新的阶段。设计师们利用创新的设计手罚,赋予了历史建筑新的生命。产业类历史建筑不再是文明衰落的象征,而成为了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为城市形象的多样化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魅力。从全球范围来看,欧洲和北美产业类历史建筑遗产与地段保护工作比较成熟,有十多处工业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综合体改造模式。1965年,美国的设计师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在旧金山的吉拉德里广场(GhirardelliSquare)将一个巧克力工厂改造成为一个集娱乐、居住、餐饮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购物广场。这是第一个产业建筑商业性再利用的成功案例,运用了建筑再循环理论。该项目在改造之初就本着对原有产业建筑充分尊重的原则,并镶嵌一些现代设计元素,使得人们在享受娱乐服务的同时感受到建筑带来的历史底蕴。很快,吉拉德里广场作为商业性改造的成功典范,在美国开始被大规模地效仿,比如波士顿昆西市场(QuincyMarket)改造,将码头仓库区改建为商业综合体,又如著名的旧金山渔人码头,将军工厂改建为展览中心。这种改建模式甚至影响到世界的其它区域,比如澳洲的岩石区也是直接套用这种改造模式。 “阁楼”(LOFT)模式。这种模式最早是美国自发式地探讨产业类历史建筑改造与更新,苏荷(SOHO)区的改造是一个典型案例。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纽约作为世界的艺术中心,许多艺术家租用了租金低廉的苏荷(SOHO)区的旧产业建筑,他们运用全新的设计思想和技术将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docx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划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浪潮中,也伴随着对历史文化遗产不同程度的破坏。出现该局面的因素是多元化的,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为此,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重视起来,从起初的典籍、器物的保存,到现在的遗址、建筑物保存,内容越发广泛。而与此同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政Z性,需要对保护意识的不断强化,才能够达到社会文化发展共识。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 二十世纪初期我国就开始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最先起源的是考古研究所的成立,于1922年XX大学成立;紧接着,我国在1929年成立了营造学社,对古代建筑采用了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于是1年后,我国开始出台了第一步涉及到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条文,在国民政F颁布的《古物保存法》的17条以及《实施细则》中均有体现。经过了10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诞生,是清华大学梁思成先生于1948年主持编写的,全篇共计450余条,是作为我国后续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性依据存在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在我国国务院颁布,对我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公布,将其作为“文明保护单位”,并制定了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的制度,目前,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经超过1500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务院对24个历史文化名

城进行了首批,创立了历史古城保护制度,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超过100于个。紧接着,我国相继出台了《文物保护法》,《城市规划条例》,《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城市法规划》等,据初步统计,国家文物局、建设部公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村均已经超过12个。 二、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中国市长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中,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结合其固有属性采用针对性的保护方式,为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要分层次进行,从而全面落实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1、文物古迹的保护文物古迹的保护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首要层次,涵盖多方面内容,例如,古墓葬、文化遗址、石窟寺、壁画、石刻、近现代代表性建筑以及重要史迹等。《文物保护法》规划了保护内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所保护的对象有着明显的差异,要根据文物的科学、历史以及艺术价值来确定。现阶段,损害文物价值多指破坏文物环境,《文物环境法》指出,除了保护文物,还要“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进行划定,继而通过城市规划,来控制该地带的建设工作,主要包括对新建筑的建筑高度、色彩、功能、形式、体量等方面的控制。对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的保护,不仅仅是保障其观赏价值,还可以将其在建筑历史上的功能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使人们对文物建筑的艺术效果和设计匠心做出一个准确的认识,帮助其更好的了解历史事件。保护文物的重要对象是对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早在20XX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S ichuan Buil ding Sc i ence 第36卷 第6期 2010年12月 收稿日期:2009 08 10 作者简介:方 舟(1985-),男,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E -ma i:l 80815045@qq .co m 对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思考 方 舟,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摘 要:通过对当前一些历史建筑再利用实例的分析,结合笔者自己的设计实践,对保护城市历史和建筑适应性再利用提出一些看法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建筑;适应性再利用;城市文脉与记忆;公众参与 中图分类号:TU 2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933(2010)06-216-05 So m e idels about architectural adaptive reuse F AN G Zhou ,Z HOU Bo (A rchitecture and Env iron m ent Co llege ,S i chuan U niversit y,Chengdu 610065,Chi na) Ab stract :T his a rti c l e ,co m bi ned w it h t he w riter s desi gn practices ,represents an analysis on so m e current practices regard i ng the reuse of h i stor i ca l arch itect ure ,and fi na lly renders a ser i es o f propositi ons and t houghts on t he protection of c ity s h istory and t he adapti ve reuse o f arch itecture .K ey w ords :h isto rical bu il d i ng;adapti v e reuse ;context and m e m ory ;parti c i pate i n 0 引言 本文所讨论的历史建筑不是指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的古迹,而是泛指所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的具有能代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某一特定建筑风格,某一特定建造背景的能反映城市发展史,能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建筑或建筑群。如果某些建筑的存在能够唤起我们对城市过去的记忆,那么它们就值得保护下来,作为城市发展史中的坐标点,标注着我们的城市是怎样从过去一路走来的。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关于过去和成长的记忆,城市也一样,也有从出生、童年、青年到成熟的完整的生命历程。城市对于我们,不仅是可供居住和使用的场所,而且是有个性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城市的物质遗产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城市最大的物质遗产便是一座座建筑,包括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字号、名人故居等。它们追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承,展示着城市宽广深厚的阅历,并展现每个城市独有的个性。 1 建筑的 适应性再利用 概念 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Architectura l Adapti v e Reuse)这一概念早在1937年就出现在美国的 住宅 与花园 期刊上发表的一篇将华盛顿的马厩改建成一批公寓住宅楼项目的文章中。但它真正被广泛关注始于过去的30年,在我国则要更晚。其含义是指 转化和改造旧的建筑以适合新的使用方式和内 容,而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保留其历史特色 [2] 。其中, 适应性 并非是指建筑自身的适应力,而是指通过人为的介入改建,使旧建筑 适应 某一新的用途,同时又保留其过去的一些风貌和性格。而 再利用 主要是指旧建筑本身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建造意义,面临废弃或拆除的命运。但因为看重其在某些方面的价值,使得人们乐于用新技术、新材料对建筑进行改建,让旧建筑适应新的功能需要。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包含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和间接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方面的价值。其中,经济价值是直观的,但并非是促使人们进行改建的最重要目的,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改建的费用甚至超过了新建一座建筑的费用。旧建筑背后蕴藏的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才是真正被人们所看重的。故无论改建后的建筑使用功能是否发生了变化,体现这些价值的要素:建筑历史风貌、岁月特征在适应性再利用的过程中是必须被保留的。 从适应性再利用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虽然这是一种保护历史建筑的方式,但却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文物古迹似的 以保为主 ,而是一种动态的保护过程。在注重历史建筑的遗产价值的同时,合理地开发历史建筑的潜力,让历史建筑适应城市的发展,并可以创造社会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如果都像保护古迹一样的保护历史建筑,仅仅 2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