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考试资料参考

心理学考试资料参考

心理学:资料参考。

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期(3—6、7岁)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学科。

3、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4、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一直努力的注意。

5、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

6、关键期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年龄时期,儿童对某种知识或行为十分敏感,学习起来非常容易。错过可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会发生困难,甚至影响终身。

7、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8、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

9、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一直努力的注意。

10、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12、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13、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5、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6、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

填空题:

1、在教育过程中对儿童提出最合适的要求是指经过教师指导并经过主观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

2、儿童语言的发展特点表现在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语法结构的发展、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3、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式是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4、4岁前幼儿喜爱漂亮的画册、新衣服、好看的物品,这是儿童美感发展的体现。

5、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 3 岁能分辨上下方位, 4 岁能分辨前后方位。

6、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

7、从儿童智商分布情况看,大多数儿童智力处于中等或中等上下的水平。

8、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与老师、伙伴对幼儿的态度有一定的关系。

9、幼儿的有意记忆一般发生在学前中期,这是由于在这个时期言语对儿童的行为的调节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10、幼儿经常要问许多个“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是幼儿性格好奇心强的表现。

11、在日常生活中,教室和家长应注意帮助幼儿发展其气质类型的积极方面,消除和改造气质类型为消极方面。

12、快乐和兴趣是儿童最基本肯定的情绪。

13、研究幼儿心理时必须从幼儿的生活、活动中研究,并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这即

客观性原则。

14、视力是指用视觉区分对象形状和大小微小细节的能力,又称视觉敏度。

15、幼儿辨别声音的听觉有两种,一是纯音听觉,二是语音听觉。

16、儿童记忆在质的方面的发展表现在记忆态度、记忆方法、记忆内容和记忆正确性。

17、托马斯根据气质的维度将儿童划分成平易型、行为缓慢型和难对付型三种类型。

18、幼儿情绪从指向事物表面现象不断向事物内在特征发展,这是情绪发展深刻化的表现。

19、从不同的维度可以把能力分成实际能力和一般能力(潜在能力)。

20、进入幼儿期,引起情绪的动因从最初的以生理需要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社会需要为主。

21、幼儿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才是其他实词。

22、幼儿到了 5 岁能以自己为中心。

23、家庭因素中对儿童性格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是父母的教养方式。

24、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遗传起物质前提作用、环境起决定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

25、 4岁以上幼儿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26、同第7题

27、注意分散是由无关刺激的干扰和单调刺激长时间的作用引起的。

28、幼儿记忆是量的方面的发展表现为记忆范围、记忆广度、记忆保持时间三方面。

29、凡是儿童能够正确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30、具体形象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和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31、测定幼儿感知觉能力的发展水平,常常通过配对、指认和命名的方法来进行的。

32、情绪的作用主要有动机作用、组织作用、对性格形成作用、对生长发育作用。

33、心理学上通常将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34、气质理论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教育应当因材施教。

35、由外在要求引起的外在要求和原有的心理水平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36、幼儿注意的分配能力差,主要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和掌握的熟练动作少。

37、幼儿渴望认识世界、喜欢与人交往、喜欢周围的一切事物,但持续时间较短,这是幼儿兴趣广泛但不稳定的表现。

38、同第16题

39、幼儿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直接感知。

40、儿童发展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共同的,这一现象反映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选择题

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是。

A、客体的特点

B、主体的状态

C、客体特点及主体的状态

2、儿童发音器官发育逐步完善,语音发展基本结束是在。

A、两岁

B、三岁

C、四岁

3、幼儿教师教学时使用的贴绒教具或挂图,背景和观察对象的差别应大一些。这是根据知觉的规律。

A、选择性

B、理解性

C、整体性

4、幼儿对不太理解的诗歌,熟读之后也记得住,说明幼儿以。

A、形象记忆为主

B、机械记忆为主

C、意义记忆为主

5、问幼儿“什么是椅子?”幼儿常回答“椅子是可以坐的。”这说明幼儿是。

A、按物体的外部特点进行概括

B、从功能和用途进行概括

C、幼儿不会概括

6、幼儿“人来疯”是情感表现。

A、易冲动

B、不稳定

C、外露

7、气质类型。

A、有好有坏

B、都是坏的

C、无好坏之分

8、人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是。

A、形象记忆力

B、空间观察力

C、一般能力

9、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10、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言语和行为,从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11、幼儿按照教师要求先参加结构游戏,再做智力游戏,这是的表现。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分散

C、注意的转移

12、能够观察到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则体现了观察。

A、组织性

B、精确性

C、概括性

13、幼儿在初步明辨是非的基础上,产生了爱老师、爱小朋友、爱幼儿园的情感体验,此是幼儿发展的表现。

A、美感

B、理智感

C、道德感

14、整个幼儿期,幼儿在进行有明确目的的讲述时,其句子的平均长度大约为含词量。

A、3-8个

B、3-16个

C、5-10个

15、在低常儿童的程度等级中,轻度智残被列为。

A、一级

B、四级

C、五级

16、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时而讲述,时而演示,时而让幼儿操作,这是引导幼儿:。

A、注意分配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散

17、幼儿用语言来提醒自己应该或不应该做某事,这是语言的。

A、概括功能

B、表达功能

C、调节功能

18、幼儿经常把鞋子穿反,这是由于尚未发展好。

A、时间知觉

B、空间知觉

C、方位知觉

19、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顺序、发展速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儿童身上是大致相同的,这表明了儿童年龄特征的。

A、阶段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20、感觉分析器在受到刺激的持续作用后,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A、对比

B、知觉

C、适应

21、以下哪一点最不能说明幼儿的再现常与事实不符的原因。

A、识记有误

B、想象与现实混淆

C、幼儿期健忘

22、从感知的测查来看,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趋势是。

A、配对—指认—命名

B、指认—配对—命名

C、命名—配对—指认

23、年幼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24、衡量幼儿在表述时句子的平均长度的指标是。

A、含积极词汇量

B、含字量

C、含词量

25、婴幼儿发音错误率比较高的是。

A、元音

B、后鼻音

C、辅音

26、同第5题

27、当幼儿开始能掩饰自己的喜悦和痛苦时,说明其情绪的发展逐步。

A、深刻化

B、丰富化

C、稳定化

28、长期生活在噪声中的幼儿,逐渐产生了适应现象,这表明其听觉感受性。

A、提高

B、降低

C、丧失

29、幼儿的自言自语是一种。

A、内部语言

B、外部语言

C、外部内部语言的过渡形式

30、幼儿往往不能理解成人所用的“反话”等,是因为幼儿理解事物具有。

A、深刻性

B、形象性

C、表面性

31、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是。

A、客体的特点

B、主体的状态

C、客体的特点以及主体的状态

32、儿童发音器官发育逐步完善,语音发展基本结束是在。

A、两岁

B、三岁

C、四岁

33、年幼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34、幼儿对不太理解的诗歌,熟读之后也记得住,说明幼儿以。

A、形象记忆为主

B、机械记忆为主

C、意义记忆为主

35、问幼儿“什么是椅子?”幼儿常回答“椅子是可以坐的。”这说明幼儿是。

A、按物体的外部特点进行概括

B、从功能和用途进行概括

C、幼儿不会概括

36、幼儿“人来疯”是情感表现。

A、易冲动

B、不稳定

C、外露

37、气质类型。

A、有好有坏

B、都是坏的

C、无好坏之分

38、人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必须具备的能力是。

A、形象记忆力

B、空间观察力

C、一般能力

39、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40、同第10题

41、幼儿按照教师要求先参加结构游戏,再做智力游戏,这是:的表现。

A、注意的分配

B、注意分散

C、注意转移

42、能够观察到事物本质的能力,则体现了观察。

A、组织性

B、精确性

C、概括性

43、在整个幼儿期,幼儿在进行有明确目的的讲述时,其句子的平均长度大约为含词量?

A、3-8个

B、3-16个

C、5-10个

44、在低常儿童的程度等级中,轻度智残被列为。

A、一级

B、四级

C、五级

45、幼儿在初步明辨是非的基础上,产生了爱老师、爱小朋友、爱幼儿园的情感体验,此是幼儿发展的表现。

A、美感

B、理智感

C、道德感

46、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时而讲述,时而演示,时而让幼儿操作,这是引导幼儿:。

A、注意分配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散

47、幼儿用语言来提醒自己应该或不应该做某事,这是语言的

A、概括功能

B、表达功能

C、调节功能

48、幼儿经常把鞋子穿反,这是由于尚未发展好。

A、时间知觉

B、空间知觉

C、方位知觉

49、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顺序、发展速度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儿童身上是大致相同的,这表明了儿童年龄特征的。

A、阶段性

B、稳定性

C、可变性

50、感觉分析器在受到刺激的持续作用后,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A、对比

B、知觉

C、适应

51、以下哪一点最不能说明幼儿的再现常与事实不符的原因

A、识记有误

B、想象与现实混淆

C、幼儿期健忘

52、从感知的测查来看,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趋势是

A、配对—指认—命名

B、指认—配对—命名

C、命名—配对—指认

53、年幼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标志是

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54、衡量幼儿在表述时句子的平均长度的指标是

A、含积极词汇量

B、含字量

C、含词量

55、婴幼儿发音错误率比较高的是。

A、元音

B、后鼻音

C、辅音

56、问幼儿“什么是椅子?”有的幼儿回答“椅子有四条腿。”这说明幼儿是。

A、按物体的外部特点进行概括

B、从功能和用途进行概括

C、幼儿不会概括

57、当幼儿开始能掩饰自己的喜悦痛苦时,说明其情绪的发展逐步。

A、深刻化

B、丰富化

C、稳定化

58、长期生活在噪声中的幼儿,逐渐产生了适应现象,这表明其听觉感受性。

A、提高

B、降低

C、丧失

59、幼儿的自言自语是一种。

A、内部语言

B、外部语言

C、内外部语言的过渡形式

60、幼儿往往不能理解成人所用的“反话”等,是因为幼儿理解事物具有。

A、深刻性

B、形象性

C、表面性

答案:CCABB BCCBB CCCBB BCCBC CAACC ACBCC CCABB BCCBB CCBBC BCCBC CAACC ACBCC 闵行张雨(961431797) 21:07:38

。。。。。。。。

闵行隐身中(506875016) 21:07:44

简答题、问答题:

1、简述儿童观察力的培养。/如何根据儿童的特点来培养其观察力?

答:①保护幼儿的感官;

②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

③确立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④教给有效的观察方法;

⑤发挥语言的作用。

2、在幼儿园保教工作中如何重视儿童情绪的培养?

答:①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

②和谐的家庭气氛、良好的情绪示范和教养态度;

③文学艺术作品的熏陶;

④帮助幼儿克服不良情绪。

3、简述从背景中分出知觉对象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①客观方面: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对象本身的结构和组合方式。

②主观方面:目的、态度、兴趣、情绪。

4、为什么说家庭是儿童性格形式的摇篮?(补充)

答:①家庭环境、教养态度的影响;

②家庭成员关系、父母文化素养、性格特征的影响。

5、如何根据儿童思维的特点培养其思维能力?

答:①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②发展幼儿的语言;

③教给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

④通过多种形式锻炼幼儿的思考力;

⑤激发求知欲,保护好奇心。

6、简述教育的主导作用。

答:①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施加影响的过程;

②教育可以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③幼儿园的集体教育形式。P19

7、如何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

答:①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充分交往和活动的机会;

②要重视对幼儿语言能力的训练;

③要充分发挥成人语言的榜样作用。

8、简述引起幼儿痛苦的原因。(补充)

答:①分离被认为是最基本和最普遍引起痛苦的原因;

②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被排斥也会体验痛苦。

9、联系实际谈谈儿童性格的培养。(补充)

答:①家庭是幼儿性格形成的摇篮;

②组织各种积极的实践活动;

③发展幼儿道德意识。

10、在组织教学中如何引导幼儿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答:①利用易于引起幼儿注意的外部因素,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②充分运用注意的主观因素,保持幼儿注意的稳定;

③善于引导两种注意的转换。

11、简述从背景中分出知觉对象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同第3题)

答:①客观方面: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的活动性;对象本身的结构和组合方式。

②主观方面:目的、态度、兴趣、情绪。

12、简述非智力因素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自己总结)

13、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幼儿的“说谎”?(补充)

答:①“说谎”在幼儿期的特殊性;

②教师应当如何教。

14、举例说明社会环境如何影响幼儿性格的形成。(补充)

答:①社会环境的影响方面:家庭、幼儿园、活动

②通过例子阐述三方面影响

15、如何根据幼儿感知觉的规律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选两条规律分析)

答:①选择感知觉规律(适应、对比、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2条进行分析;

②阐述该规律的含义;

③论述如何在该规律的指导下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

16、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答:①遗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

②环境在一定条件下对幼儿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教育对幼儿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17、幼儿记忆正确性较差的原因分析。

答:①高级神经系统发展水平较低;

②识记时不求甚解,再现时又不会想方设法;

③容易受暗示,容易把想象与现实混淆。

18、简述儿童语言的培养。

答:①要创造条件,让幼儿有充分交往和活动的机会;

②要重视对幼儿语言能力的训练;

③要充分发挥成人语言的榜样作用。

19、联系实际谈谈儿童能力的培养。(补充)

答:①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

②有目的、有计划、有合理的早期教育;

③培养求知欲、意志等非智力因素。

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规范,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晶体智力: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儿童的行为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与其所处的社会情景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异于常态且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 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正式学习: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工作后的继续教育中发生的学习,是通过课程、教学、实习以及研讨等形式进行的。 非正式学习;由学习者自主的、在非正式的学习时间和场合、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而进行的学习。 强化程序: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也能增强或减弱行为 连续强化程序:如果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这叫连续强化程序 断续强化程序: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 间隔程序:根据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安排强化 比率强化:根据历次强化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排强化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心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知识编辑: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等把这一过程称为知识编辑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学习共同体:{或称,学习社群} ,即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 支架性教学:j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自下而上的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学习者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叫做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知识: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称为自上而下知识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7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心理安全感:指无条件的接纳别人,提供没有外在评价的气氛以及移情理解。 心理自由感:指允许个人有符号表达的自由,使其自由思考和感觉,来增进其经验的开放性,以及知觉和理解的松快自如和自发性。 动机:指激发、引导、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 需要: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推动人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实验心理学试题

题型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全对得2分,多选、错选、 漏选均不得分,共20分)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六、实验设计题(本大题9分) 一、填空题 1. .反应时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 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2.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即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 传统心理物理法 3.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 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 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 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4.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 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 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5.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 6.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四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9.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1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11.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12.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加工单元。 13.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 14.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为形状恒常性。 15.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主要是指:遮挡、、。 16.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着《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着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 17. 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方法,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2014年)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源于哲学和生理学。 2.冯特(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心理学实验室,来从事心理现象的研究,从而使心理学正式脱离哲学。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相关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个案法 (2)实验方法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心理现象产生的过程:感觉通路、运动通路、脑的低级中枢、大脑 3.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脑的基本成分。 4.神经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信息从身体的一个部分传到另一个部分。 5.大脑皮层的三大区域:感觉区、运动区、“哑”区 6.胼胝体:两个大脑半球通过一种特殊的组织而连接在一起,这种组织称为胼胝体。功能:连接左右脑,共享信息 第三章:人的毕生发展 1.儿童的主导活动的表现: 儿童的主导活动从以游戏活动为主导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导 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两方面 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 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转向重视伙伴关系。 2.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 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情绪的发展)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第五阶段青春期阶段最为重要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1. 感觉的概念: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 绝对感受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说需要的刺激量越大,则感受性越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用公式表现为:E=1/R在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4.后像的概念:(名词解释)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

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 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2)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形式不同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3)情绪与情感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影响。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2)感染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情绪与情感的机体变化 1、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2、机体外部的表情变化 ?表情指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包括: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二、情绪与情感体验 (一)情绪的强度 (二)情绪的紧张度 (三)情绪的快感度 (四)情绪的复杂度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 ?心境的特点:弥散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机能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频繁的应激容易破坏身体的免疫机能,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视窗——应激的影响 ?霍姆斯和瑞(Holmes&Rahe,1967)编制了一个应激评定量表。这个量表指出大量应激由43种不同的经历 造成。 ?霍姆斯和瑞把一年中个人所受应激事件的总和150或更高的值定为生活转折点。如果这年的生活事件变化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心理学复习资料

变态心量学: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包括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功能就会完全丧失,帕斯德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不同作者各有侧重1:精神分析的理论:弗洛伊德的两个命题目: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第二个命题认为性的冲动都是神经症和神经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的。命题推也的判断1力必多2口欲期肛欲期生死器期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相对应的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4本我是快乐原则自我是现实原则超我是道德原则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人的异常心理由如下缘由造成的:1固着2焦虑3 压抑。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莆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他认为神经症和神经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上的区别,巴莆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他认为神经衰弱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的抑制过程的薄弱。癔病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提出潜能概念,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心理异常的区分1标准化区分李心天1991 年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提出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映,病与非病三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第三节常见的心理异常症状对于精神障碍的患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要满足如下条件:必须是在经过系统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可基本消失以后才能进行二是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就是社会功能的康复的预防复发,三是须密切配合精神医生一起实施!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此症状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2感觉减退,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病也常有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指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综合症。知觉障碍:1错觉2幻觉感觉到的现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幻觉可以分为幻听包括言语性幻听和非言语性幻听,言语性幻听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多见于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 是患者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产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2假性幻觉的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它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问如脑内牙齿内叙述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 1功能性幻觉指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多见于神经分裂症有时见于气功反致的精神障碍或其分障碍2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回响是特殊形式的幻觉其表现是患者能听见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3心 1思维奔逸: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是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的加快患者多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词汇丰富,诙谐幽默音联,意联多见于燥狂状态和情绪性精神障碍燥狂发作2思维迟缓: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思维奔逸相反,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3思维贫乏: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得简单,回答时语速并不减慢,这是和思维迟缓的鉴别要点之一,多见于精神分裂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4思维松弛和思维散漫表现在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在交谈过程中患者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给人感觉答非所问,多见于神经分裂症早期,5破裂性思维6思维不连贯: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7思维中断,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10病理性赘述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12词语新作 13逻辑到倒错性思维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特点如下A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也不符合实际的结论B圣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 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C具有自己我卷入性 关系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2被害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和偏执性精神障碍3特殊意义妄想患者认为周围

《幸福心理学》期末考试 100分

?《幸福心理学》期末考试100分 60' 08'' 题量: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6-05-29 23:59 提交试卷 一、单选题 1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无意识领域中,存在大量的追求快乐和()的本能倾向。 ?A、 避免痛苦 ? ?B、 解决痛苦 ? ?C、 实现目标 ? ?D、 追求财富 ? 我的答案:A 2 一份英国调查表明,无论现在幸福值是高还是低,人对未来幸福预期值与现在相比()。 ?A、

更低 ? ?B、 更高 ? ?C、 一样 ? ?D、 都有可能 ? 我的答案:B 3 消除消极故事的方法包括()。 ?A、 置之不理 ? ?B、 倾诉 ? ?C、 争论真假 ? ?D、 积极幻想 ?

我的答案:C 4 当一个人以()和自主追求的方式来追求目标的时候,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 ?A、 外在价值 ? ?B、 社会价值 ? ?C、 他人价值 ? ?D、 内在价值 ? 我的答案:D 5 情绪知觉包括图案、故事和()。 ?A、 庆幸 ? ?B、 孤独 ? ?C、

羞愧 ? ?D、 音乐 ? 我的答案:D 6 以下哪项不是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特点()。 ?A、 主观性 ? ?B、 比较性 ? ?C、 稳定性 ? ?D、 整体性 ? 我的答案:B 7 Tal Ben-Shahar的幸福模型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忙碌奔波型

? ?B、 幸福型 ? ?C、 享乐主义型 ? ?D、 快乐型 ? 我的答案:D 8 幸福的人与愁眉苦脸的人相比,()被别人选做朋友和信任对象。 ?A、 更容易 ? ?B、 更难 ? ?C、 同等程度 ? ?D、 都不容易 ? 我的答案:A 9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资料第一讲 1、心理学定义: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行为我们做了什么 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梦境思想信念触觉 科学可观察可检验可重复的理论假设 2、心理学起源标志性事件 1879年,威廉·冯特和他的学生们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3、结构主义- 铁钦纳 用内省法 (注意内心)来寻找组成人类心理构造的基本元素 (人是怎样心动的 1+1=2) 4、机能主义(实用主义)威廉·詹姆斯和卡尔金斯 注重于行为的过程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怎样使有机体适应,生存以及发展兴旺(人为什么这样行动 1+1≠2 可能>或< 2 ) 5、心理学的麦哲伦: 冯特—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詹姆斯—美国哲学家 巴普洛夫—俄罗斯生理学家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 皮亚杰—瑞士生物学家 21世纪心理学迅猛发展并逐渐全球化 6、心理学最大的争论点:天性与教养 (基因和经验的贡献促成了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发展) 7、当前心理学的观点 神经科学进化论行为遗传学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 认知角度社会文化角度 8、神经科学 身体和大脑如何产生情绪、记忆以及各种感官体验 问题:信息在体内如何传递血液中的化学物质与情绪动机如何相关 愤怒——产生“脸红脖子粗”等生理状态的大脑回路 9、进化论(达尔文) 特质的自然选择如何促使基因永存 问题:进化如何影响行为倾向 愤怒——分析愤怒对生存提供了多大的益处 10、行为遗传学 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差异的影响有多大? 问题:智力/人格/性取向/抑郁等心理特质与基因和环境的关系如何 愤怒——研究遗传和经验对气质的个体差异所产生的影响 11、心理动力学(弗洛伊德) 行为如何从无意识的驱力和冲突中爆发? 问题:人格特质/人格障碍如何用性驱力/攻击性/潜在创伤加以解释 愤怒——把愤怒的爆发视为无意识敌意的发泄 12、行为主义(华生): 人们如何从观察到的反应中进行学习 问题:人如何学会恐惧某事物/改变行为最有效的方式-戒烟/减肥 愤怒——研究伴随愤怒情绪所出现的表情或身体状态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整理-简答论述(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为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a.为教育现象解释与研究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b.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

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 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他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智力的个体差异: 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有所不同。 2、结构差异,即智力在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3.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差异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有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个体的主观努力的影响。在后天的影响因素中,学校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就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学校通过以下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时进行早期教育;通过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智力等。 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志方面。中学生的意志特征主要体现在是否遵纪守法(自觉性);有无自制力;对学习、工作的坚持性程度以及胆量的大小上。一般来讲,初中生的意志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到了高中,学生的意志力才日趋稳定。2、情感方面。就情感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情感来说,初中生情绪变化很大,易冲动,情感和爱好都还不够稳定,因而缺乏持久性;到了高中,情感特征基本定型。3、理智方面。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类型上以及智力品质上。一般来说,初中生处于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智能的最活跃时期;而高中生处于理智特征的成熟期,亦即思维的成熟期。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管理心理学_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幸福心理学期末完整版考试答案

幸福心理学期末完整版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分) 1观察者对他人行为易做()。(1.0分)1.0分 ?A、内归因 ?B、外归因 ?C、自我贬损 ?D、防御归因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2有些人既不为现在生活考虑也不考虑未来生活,这属于本·沙哈尔提出的幸福模型中哪种类型的人?()(1.0分)1.0分 ?A、幸福型 ?B、忙碌奔波型 ?C、享乐主义型 ?D、虚无主义型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3《梦的解析》的作者是()。(1.0分)1.0分 ?A、塞利格曼 ?B、弗洛姆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4关于国外幸福感研究处于描述性阶段的是()。(1.0分)1.0分

?A、20世纪90年代至今 ?B、20世纪60年代-9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9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5当一个人以()和自主追求的方式来追求目标的时候,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1.0分)1.0分 ?A、内在价值 ?B、外在价值 ?C、社会价值 ?D、他人价值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6在大脑中,放大恐惧性情绪主要是()工作的结果。(1.0分)1.0分 ?A、下丘脑 ?B、海马体 ?C、杏仁核 ?D、视丘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7以下哪位心理学家发现了很多遗传性的特征。()(1.0分)1.0分 ?A、戴维·吕肯 ?B、塞利格曼 ?C、米哈里 ?D、狄纳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8以下哪本书可以了解罗素的幸福观。()(1.0分)1.0分

?A、《幸福心理学》 ?B、《被遗忘的幸福密码》 ?C、《幸福之路》 ?D、《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9认知的改变从()开始。(1.0分)1.0分 ?A、发现 ?B、行动 ?C、接收 ?D、学习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0人面对问题的策略包括控制策略和()。(1.0分)1.0分 ?A、战斗策略 ?B、逃避策略 ?C、麻痹策略 ?D、转移策略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11关于解构神话爱情故事,不正确的描述是()。(1.0分)1.0分 ?A、这些故事中的男主角往往很软弱 ?B、这些故事带有男权主义色彩 ?C、这些故事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今天的社会已是男女平权 ?D、这些故事的女主角大多符合了男性的幻想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2在很多群体性事件中,民众情绪没有得到疏解,而派去的警察引发群众更大的恐惧感,造成暴力引起暴力,从心理学上看这属于()。(1.0分)1.0分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业绩的那种动机,即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去完成目标的一种动机。 2、课堂教学程式: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而采取的一定的教学组织与操作形式。 3、心理效应:指由于某种刺激或作用的影响使得人产生相应于这种刺激或作用的心理效果或反应。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8、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9、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10、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11、观察法: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12、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问题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13、测验法:测验法是应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 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3、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1.动机: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需要: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3.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征。4.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四、简答题 1、个体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个体心理由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构成(3分)。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注意状态和应激状态;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3分) 2、心理行为的关系怎样? 答: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这表现在: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3分) 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3分) 3、人的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人的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分)。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每个特征1分)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下面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道德性原则。(6分)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一、刺激变量;二个体变量;三反应变量(每点2分,共6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一选择和确定课题;二确定研究设计;三搜集资料;四分析资料;五做出结论(每点1分,共6分) 7、简述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学(psychology)是关于个体的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心理学结论建立在依据科学方法原则收集证据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自然观察法、相关法、实验法(证明因果关系)、临床个案法、调查(问卷)法。 心理学的目标:对行为进行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心理学的诞生标志事件:1879 威廉.冯特德国莱比锡大学心理学实验室 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钦纳方法:内省法,对自己的体验迚行反思 当代心理学观点: 生物学观点:引导心理学家在基因、大脑、神经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中寻找行为的原因。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是由强大的本能和生物驱力产生的(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观点:环境决定论(特定的环境刺激如何控制特定类型的行为) 人本主义的观点:人是被劢发展的?还是主劢发展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心理劢力学:人的个性受无意识力量的控制 行为主义:行为受环境的控制 人本主义:人有自我发展的潜能 认知的观点:中心包括人的思维以及所有的认识过程,注意,思维,记忆,决策,语言 进化论观点、文化观点、 闲暇时间是旅游的必要条件;旅游是休闲的形式和手段之一,而且是综合性的高层次的休闲活动。 西方的独立性自我 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有一种强烈的信念,即不生俱来的独立性。这种文化的使命就是独立于他人、发现并表达个人的独特个性。 独立性自我:自我就是自治且独立的个体;个体也都想方设法证明自己不众丌同;把自己独立于周边的环境和人群,把自己从环境中抽离出来 东方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联结。 依赖性自我:在互相依赖的各种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中找到自我;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我不道同; 依赖型自我的休闲认知: 休闲活劢的集体性:旅游结队,组团,而不是单独骑行、独自探险等(强调归属感)中国家庭责仸与义务(如照顾小孩,侍奉老人),容易让个体牺牲旅游休闲活劢(强调和谐)。依赖型自我的休闲情绪: 中国人更喜欢选择能带来温和情绪而不是剧烈情绪的休闲活劢和行为。更希望能从休闲中获得平和、平静和放松的心情。这种倾向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休闲历史。文房四宝、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等游憩形式,及那些辑录有休闲思想内容的作品,如《诗经》等。 依赖型自我的休闲动机: 西方文化:个体的自主选择跟着感觉走,我觉得好,就是好 东方文化:他人的帮助或者参考更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设计一个研究应该怎么做: 1、问题的提出(研究什么东西、为什么去研究它、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对象、抽样的对象?(怎么样选择对象) 3、研究的工具?调查问卷会问哪些问题? 4、怎么样实施你的研究计划?

最新心理学考试内容整理的答案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认知发展:个体认知功能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不同心理成份不断完善;另一是构成认知系统的各种心理成分之间的关系趋于相互协调。 3.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4.感觉: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觉察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 5.知觉: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形式。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知觉作为一种活动、过程,包含了相互联系的几种作用:觉察、分辨和确认。 6.记忆: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 7.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我们在看小说时,头脑中会出现各种人物和情景的形象;工程师根据自己在建筑方面的知识经验,设计出建筑物的形象。这些都是想象。 8.思维:思维是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问题; 9.需要:需要是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10.动机:动机就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11.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它包括了内部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外在的行为表现形式和独特的神经生理基础。 12.意志: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13.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14.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神组织。 15.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气质反映的是心理活动的动力方面的特征,是一种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天赋性。 16.性格:性格是个体在对现实的态度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的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主要方面。 17.智力:长期以来,智力是一个受争议的概念,至今心理学家对智力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我国心理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五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18.能力:能力是一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9.教师角色:教师的概念应该从狭义的方面来理解,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业人员。 20.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达成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二、辨析题(答案由老师给出,是标准答案) 1、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可以离开物质载体。 错。人的心理现象作为观念的东西,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同样离不开人脑这一物质载体。 2、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特性,但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对。 3、智力的个别差异是由先天素质决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