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考试资料[1]

心理学考试资料[1]

心理学考试资料[1]
心理学考试资料[1]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1.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境遗传素质

答: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

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

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2.什么是心理的实质?

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

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1.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2.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

其一,选择功用。其二,保持功用。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

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对于学前期的儿童来说,注意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

值。注意能使幼儿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更清晰、丰富的信息。注意是幼儿活动

成功的必要条件。

3.结合幼儿注意的特点谈谈如何组织幼儿的活动。

答:P18-19: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3、培养

良好的注意习惯。4、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5、不要反复向幼儿

提要求。6、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7、提高教学质量。

例子也在P18-19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1、掌握以下概念:

①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

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反映刺激代表的意

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②视敏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是人们通

常所说的视力。

③听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④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后、左、

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2、如何利用感知觉的适应和对比规律合理组织幼儿的活动?

答: (一)适应现象。 (l)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

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适应现象。 (2)幼儿园各班

活动室应有通风换气设施和制度,以保证空气清新。

(二)对比现象。 (l)同一分析器的各种感觉会因彼此相互作用而使感受

性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的对比,分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教师在制作和

使用直观教具时,掌握对比现象的规律,对提高幼儿感受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不同分析器的感觉,也会因相互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在视觉感性方面

较明显。在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有喧哗声,教师的声音也不应太大.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影响因素有: (l)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

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

实验演示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教材重点的部线条、粗字体

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教学指挥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

象的活动性。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易知觉为对象据此,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及幻灯、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视觉刺激中,凡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分离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据此,教师绘制挂图时,为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位,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色彩;凡说明事物变化或发展的挂图,更应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教师讲课声音应抑扬顿挫。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结合。人的知觉是在两种信号系统的协同中的。由于词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直观材料加教师讲解,幼儿才能很好理解。据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区别,必须和言语讲解结合起来。

3、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保护盒发展幼儿的视觉和听觉。

案例: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率的提高。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

1、掌握以下概念:

①l.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恢复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恢复三个环节,其中恢复又分再认和再现两种形式。

②识记: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③保持:是对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印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④再认和再现:再认和再现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恢复,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形式,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有保持程度上的不同。

⑤机械识记:是在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机械重复所进行的识记。

⑥意义识记:是在对识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

记。

2、什么叫表象?表象的特征是什么?

答: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呈现出来的形象。

表象的特征: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两大特征。1、想象性:表象是在感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形象,因此它和感知觉一样具有形象性。2、概括性:表象产生于感知,但并不是一次感知的结果,而是多次感知积累的产物。

3、什么叫遗忘?

答:所谓遗忘,就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地再认和再现。

4、良好的记忆品质有哪些?简述幼儿记忆有哪些特点。

答:良好的记忆品质有:(1)记忆的敏捷性(2)记忆的持久性(3)记忆的正确性(4)记忆的准备性

幼儿记忆的特点: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机械记忆和形象记忆为主,抽象记忆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却是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得很少。

5、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发展幼儿的记忆力。

答:(1)注意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记忆效果。(2)教学内容具体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培养发展幼儿的形象记忆、情绪记忆。(3)帮助幼儿提高认识能力,提高意义识记水平。(4)正确评价识记结果,合理组织复习。

案例: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五章:学前儿童的想象

1.掌握以下概念。

想象: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P42

无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的引起想象。 P46

有意想象: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它是有一定的预设目的,自觉进行想象。P47

再造想象:是根据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合的示意,而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P48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预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P48

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P48

理想: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P49

空想:是与客观现实相违背的消极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的。P49

2、表象在想象中的作用是什么?P55

答:表象是想象的材料。

3、想象在幼儿心理活动中有什么作用?P44-46

4、如何培养幼儿的想象力?P55-57

答:(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5、在活动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6、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言语和思维。

1、学前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答:自己在书上找。

2、为什么必须重视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P69-70

答:学前儿童语言主要是在社会生活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与智力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人们早期语言的发展直觉影响到今后一生语言发展。因此,成人必须重视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和培养。P70

3、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应该如何培养、发展学前儿童言语?P70

答:(1)、创造条件,让儿童有充分交往与活动的机会。

(2)、帮助儿童扩大眼界,丰富生活,增加词汇。

(3)、加强对学前儿童语言的训练。

(4)、成人语言规范的榜样作用。

4、什么是直觉行动性思维、具体形象性思维和抽象逻辑性思维?P71-72

答:直觉行动性思维:是依靠感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进行的思维。

具体形象性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

抽象逻辑性思维:是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5、学前儿童思维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77-80

答;(1)、学前早期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2)学前中期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3)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4)学前儿童对概念的掌握受其概括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5)学前儿童的判断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6)学前儿童已能进行一些推理,但其水平比较低。(7)学前儿童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6、举例说明成人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学前儿童的问题。

答:自己结合实际举例。

7、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促进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P81

答:(1)不断丰富学前儿童的感性知识。(2)帮助学前儿童丰富词汇,正确理解和使用各种概念,发展语言。(3)开展分类练习活动,培养学前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4)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学前儿童多想、多问,激发其求知欲,保护其好奇心。(5)开展各种游戏(智力游戏,教学游戏),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七章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

1.掌握以下概念。

情绪:从需要的角度来看,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式,如:喜、怒、哀、乐等。83页

情感:情感是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体验形式,如:与人交往相关的友谊感、与遵守行为准则相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等。83页

心境:是一种深入的,比较微弱而又持久的情绪状态。(如:得意、忧虑、焦虑等等)88页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体验。(如:欣喜若狂、暴跳如雷、悲恸、绝望等等) 88页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和危险的情况下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如:火灾、地震、突遭袭击、参加重大的比赛等等)88页

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发生的一种情感体检。89页

理智感:是人们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情感。89页美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美地特征的情感体验。90页

2、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幼儿中期逐渐出现友谊感,幼儿晚期进一步表现出的集体荣誉感等等。

95页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情感。

答:(1)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创设丰富的生活内容,让孩子处于愉快的情绪当中。

(2)和谐的家庭生活、良好的情绪示范、科学的教养态度造就婴幼儿的良好情绪。

(3)通过文学艺术作品培养孩子高级情感。

(4)正确对待孩子的情绪行为,帮助孩子及时疏通和转移不良情绪。95-96页

第八章学前儿童的意志

1.掌握以下概念。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困难,

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97页

意志行动:意志行动包括:1、意志行动中的态度、兴趣。2、意志行动中的需要。3、意志行动中的动机。4、意志行动中的抱负水平。5、动机斗争或生理冲突。6、意志行动中的选择和决策。7、意志行动的实现。8、意志行动中的意志品质。

坚持性:坚持性也称之为持久性。坚持性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连续地自觉按照既定的目的去行动。107页

手眼协调:是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105页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不屈从于周围人的压力,按照自己的信念、知识和行为方式行动的品质。103页

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

103页

坚韧性:是指一个人能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战胜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地向既定目标前进的品质。103页

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品质。103页

2、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类型。

答:意志与认识、情绪是密切联系,彼此渗透的。意志过程包含着认识和情绪的成分,认识和情绪过程也包含着意志成分。它们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从不同的层次、角度反映客观现实,共同组成个体统一得精神世界。99页

3、心理冲突有哪些类型?

答:1、双趋冲突。2、双避冲突。3、趋避冲突。101页

4、什么是优良的意志品质?

答:1、独立性。2、果断性。3、坚韧性,4、自制性。103页

5、学前儿童意志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答:1、开始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2、优势需要有所发展。105页6、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意志品质?

答:1、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2、鼓励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3、启发自我锻炼。4、鼓励孩子做好每一件事。5、通过实践锻炼孩子的意志。6、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帮助孩子实现目标。108页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社会性?P110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是什么?(P110~P111)答: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是:

(1)人际关系的形成

(2)自我意识的形成

(3)性别角色的形成。

(4)社会性规范的形成。

2、学前儿童的亲子交往有什么意义?(P111~P112)

答:

(1)儿童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因素

(2)儿童自信心形成不可或缺的条件

(3)良好的亲子交往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

(4)亲子交往影响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5)亲子交往影响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3、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是什么?(P115)

答: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的影响是儿童与同龄伙伴交往,能够促进其身心全方位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同龄伙伴生理、心理与认知经验的相似性决定的;同伴交往影响的有效性,按照游戏的生活准备理论,儿童在童年所从事的各种游戏活动都是为其成年以后做准备的。

4、你认为应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答:我认为越早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越有助于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形成孩子的领导气质,也有利于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培养良好过硬的素质。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以后需要的知识才干。控制自我、倾听他人、与人合作等这些社会性技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必须具备的。

5、如何对待学前儿童的攻击性的行为?P119~P120

答:(1)正确认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由于整个心理水平,交往方式和自我控制能力的不成熟,儿童很容易因为玩具和物品而发生矛盾与冲突,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2)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应该有效地加以控制与引导。

第十章学前儿童的个性

1、什么是个性?(P122)

个性: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2、气质的内涵是什么?(P123)不同类型气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24表格)

气质: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气质的特点包括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3、什么是性格?(P124)如何塑造幼儿的性格?(

答:(1)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指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想勤劳、懒惰、坚毅、正直、谦虚这些便标示了人的性格特点。

(2)(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二)树立良好榜样。

(三)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四)重视家庭的因素和发挥家长的作用

4、什么是能力?(P125)怎样培养幼儿的能力?

答:(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人物得以顺利完成的必备条件。

(2)(一)正确了解儿童能力发展水平

(二)指导儿童掌握有关的知识技能

(三)激发兴趣

(四)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心理学复习资料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社会化: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获得他所处的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价值规范,知识技能,成为独立的社会成员并逐步适应社会的过程。 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 晶体智力: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情绪或行为障碍儿童:儿童的行为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与其所处的社会情景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异于常态且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 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受意识支配,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正式学习:在学校的学历教育和工作后的继续教育中发生的学习,是通过课程、教学、实习以及研讨等形式进行的。 非正式学习;由学习者自主的、在非正式的学习时间和场合、通过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而进行的学习。 强化程序: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也能增强或减弱行为 连续强化程序:如果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这叫连续强化程序 断续强化程序: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 间隔程序:根据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而安排强化 比率强化:根据历次强化学习者做出适当反应的数量而安排强化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信息的指向和集中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心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知识编辑:个体把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安德森等把这一过程称为知识编辑 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对当前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学习共同体:{或称,学习社群} ,即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 支架性教学:j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自下而上的知识: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学习者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叫做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知识:在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了丰富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个体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经验领域发展,所以称为自上而下知识需要层次论认为人有7种基本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心理安全感:指无条件的接纳别人,提供没有外在评价的气氛以及移情理解。 心理自由感:指允许个人有符号表达的自由,使其自由思考和感觉,来增进其经验的开放性,以及知觉和理解的松快自如和自发性。 动机:指激发、引导、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动机的产生依赖于需要和诱因。 需要: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推动人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

实验心理学试题

题型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全对得2分,多选、错选、 漏选均不得分,共20分)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4分,共16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题6分,共30分) 六、实验设计题(本大题9分) 一、填空题 1. .反应时是一个专门的术语,不是指反应的时间,而是指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 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2. 基于感觉阈限的操作定义,费希纳设计了三种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 即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差误法。这些方法后来被统称为 传统心理物理法 3. 由于信号检测论在感觉敏感性与反应偏向之间作出区分,因此,它 能够分析不同被试、不同操作条件下的反应敏感性;同时,还能够分 析操作的恶化是因为敏感性下降,还是因为反应偏向的变化,并根据 这些分析的资料对操作进行改进。 4.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简称ROC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 线,这就是说,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 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就是了。

5. 从量表有无相等单位和有无绝对零点来分,心理量表可分为顺序量表、等距量表和比例量表 . 6.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 7.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8. 研究课题的来源通常有四个方面: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的研究与文献资料。 9. 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1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11.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掩蔽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12. 短时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所谓组块,是指将若干小单位如字母、联合而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加工单元。 13. 听觉定位是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 14. 从不同角度观看一个熟悉的物体时,虽然这个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映像都不相同,但是我们仍把它知觉为一个恒常的形状,这一现象被称为形状恒常性。 15. 许多深度线索只需要一只眼睛就能感受到,刺激物所具有的此类特征称为单眼线索,主要是指:遮挡、、。 16.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着《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着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 17. 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方法,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2014年) 第一章: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源于哲学和生理学。 2.冯特(1832-1920)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心理学实验室,来从事心理现象的研究,从而使心理学正式脱离哲学。这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相关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档案法、个案法 (2)实验方法 第二章:心理的生物基础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2.心理现象产生的过程:感觉通路、运动通路、脑的低级中枢、大脑 3.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脑的基本成分。 4.神经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信息从身体的一个部分传到另一个部分。 5.大脑皮层的三大区域:感觉区、运动区、“哑”区 6.胼胝体:两个大脑半球通过一种特殊的组织而连接在一起,这种组织称为胼胝体。功能:连接左右脑,共享信息 第三章:人的毕生发展 1.儿童的主导活动的表现: 儿童的主导活动从以游戏活动为主导转为以学习活动为主导 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两方面 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 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脱离对父母的依赖而转向重视伙伴关系。 2.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的特征:不平衡、不稳定、不和谐。 3.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发展、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和情绪的发展) 4.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第五阶段青春期阶段最为重要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1. 感觉的概念: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3.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的关系: 绝对感受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相反,绝对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说需要的刺激量越大,则感受性越大。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用公式表现为:E=1/R在公式中,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4.后像的概念:(名词解释)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

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1、定义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 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2)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形式不同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 (3)情绪与情感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情绪与情感的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2)对人类而言,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表现受已形成的情感的影响。 3、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信号功能 (2)感染功能 (3)调节功能 (二)情绪与情感的机体变化 1、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 2、机体外部的表情变化 ?表情指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包括: ?面部表情 ?身段表情 ?言语表情 二、情绪与情感体验 (一)情绪的强度 (二)情绪的紧张度 (三)情绪的快感度 (四)情绪的复杂度 三、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种类 1、心境 ?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 ?心境的特点:弥散性 2、激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状态下往往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 3、应激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身体机能将得到极大的激发。 ?频繁的应激容易破坏身体的免疫机能,影响身体健康。 心理视窗——应激的影响 ?霍姆斯和瑞(Holmes&Rahe,1967)编制了一个应激评定量表。这个量表指出大量应激由43种不同的经历 造成。 ?霍姆斯和瑞把一年中个人所受应激事件的总和150或更高的值定为生活转折点。如果这年的生活事件变化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30=30分): 1.以下哪种方法不是费希纳在心里物理学中创造的感觉测量的方法(C) A 最小可觉差法 B 恒定刺激法 C加因素法D 平均误差法 2.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这是(A)定律 A 费希纳定律 B 韦伯定律 C 史蒂文森定律 D 艾克玛定律 3.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中不包括(C) A 变量 B 假设 C 结果 D 控制 4. 2×3×4×3有(B)个自变量,共有(D)个水平 A 3 B 4 C 9 D 24 5.想要有效的消除源自实验者效应和被试效应的额外变量的干扰,最有效的方法是(A) A 双盲法 B 恒定法 C 随机化法 D 统计控制法 6.历史上第一个反应时实验是由(B)实施的 A 唐德斯 B 赫尔姆霍茨 C 卡特尔 D 冯特 7.下面哪项实验是应用的开窗实验技术(B) A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实验 B 字母转换作业 C 心理旋转实验 D 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8.以下哪个是差别阈限的操作定义(C) A 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B 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C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 D 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 9以下哪项不是注意的研究方法(A) A信号检测范式 B 提示范式 C 搜索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10被试内设计用来专门解决顺序误差的方法是(C) A 随机化技术 B 匹配技术 C 平衡技术 D多基线设计技术 11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被试因素有(A) A 评价忧虑 B 期望效应 C 投射效应 D 刻板效应 12对于涉及两个变量的试验资料,由于每个变量的总变异既包含了“自身变异”又包含了“协同变异”(是指由另一个变量所引起的变异),须采用(C)法来进行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结论 A 方差分析 B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C 协方差分析 D 回归分析 13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D) A 反应速度的差异 B 反应的难度 C 反应速度 D 口语记录 14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C)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心理学复习资料

变态心量学:变态心理学是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的历史:公元前400年希波克里特提出体液学说,包括了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发现大脑额下回萎缩后,人的语言功能就会完全丧失,帕斯德对身体疾病提出“细菌理论”对心理异常现象的不同作者各有侧重1:精神分析的理论:弗洛伊德的两个命题目: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第二个命题认为性的冲动都是神经症和神经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认识到的。命题推也的判断1力必多2口欲期肛欲期生死器期3人的心理结构由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构成相对应的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4本我是快乐原则自我是现实原则超我是道德原则5人具有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防御机制。人的异常心理由如下缘由造成的:1固着2焦虑3 压抑。2行为主义的解释。巴莆洛夫用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直接说明人的异常心理现象,他认为神经症和神经病的区别是在神经活动障碍的复杂性上或精细特征上的区别,巴莆洛夫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是兴奋和抑制这两个基本神!经过程的冲突造成的。他认为神经衰弱的特征是兴奋过程的优势的抑制过程的薄弱。癔病是抑制过程的优势和兴奋过程的薄弱。3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解释提出潜能概念,第二节正常心理与心理异常的区分1标准化区分李心天1991 年提出如下四类判别标准:医学标准,统计学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社会适应标准。二心理学的区分原则郭念锋提出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应映,病与非病三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原则2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第三节常见的心理异常症状对于精神障碍的患者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要满足如下条件:必须是在经过系统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可基本消失以后才能进行二是心理咨询的主要目标,就是社会功能的康复的预防复发,三是须密切配合精神医生一起实施!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降低而对外界低强度刺激的过强反应,此症状多见于神经症或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2感觉减退,由于病理性或功能性感觉阈限增高而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迟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患者,神经系统器质性病也常有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指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或难以忍受的异常感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神经症和脑外伤综合症。知觉障碍:1错觉2幻觉感觉到的现象不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根据感觉器官的不同幻觉可以分为幻听包括言语性幻听和非言语性幻听,言语性幻听分为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多见于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器质性,心因性,功能 是患者形象清晰生动,位置精确与客观事物一产有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反应2假性幻觉的幻觉形象模糊不生动位置不精确与客观事物不一样它产生于患者的主观空问如脑内牙齿内叙述幻觉不是通过相应的感觉器 1功能性幻觉指在某个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的幻觉,多见于神经分裂症有时见于气功反致的精神障碍或其分障碍2思维鸣响又称思维回响是特殊形式的幻觉其表现是患者能听见自己所思考的内容,多见于精神分裂症3心 1思维奔逸: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是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加和思维联想速度的加快患者多表现为语量多,语速快,口若悬河,词汇丰富,诙谐幽默音联,意联多见于燥狂状态和情绪性精神障碍燥狂发作2思维迟缓: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思维奔逸相反,多见于抑郁状态或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3思维贫乏:患者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对一般性的询问往往无明确的应答性反应或回答得简单,回答时语速并不减慢,这是和思维迟缓的鉴别要点之一,多见于精神分裂或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4思维松弛和思维散漫表现在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在交谈过程中患者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给人感觉答非所问,多见于神经分裂症早期,5破裂性思维6思维不连贯:多见于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7思维中断,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9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10病理性赘述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12词语新作 13逻辑到倒错性思维妄想是一种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特点如下A以毫无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行推理,违背思维逻辑得也不符合实际的结论B圣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坚信不移不能通过摆事 实讲道理进行知识教育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纠正C具有自己我卷入性 关系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2被害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和偏执性精神障碍3特殊意义妄想患者认为周围

犯罪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版)

犯罪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犯罪心理是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2.初犯:是相对累犯而言的犯罪人类型,是指具有犯罪心理发生、发展的复杂过程和激烈的犯罪动机斗争过程的第一次违法犯罪者。 3.投射作用:是个人将自己具有的不良性格、观念、欲望、态度等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同样具有这些特征的一种防御机制。 4.意志过程:下定决心,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便是意志过程 5.犯罪心理的内化机制:是从吸收客观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到形成主体犯罪心理的过程和规律 6.犯罪心理的外化机制:由犯罪心理的整合到发动犯罪行为的过程和规律 7.防御机制:是个体为了消除由心理冲突或挫折所引起的焦虑,维护和恢复心理平衡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 8.天生犯罪论:龙勃罗梭以惯犯和重大犯罪者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解剖罪犯的头盖骨及身体各部位的研究,发现罪犯与正常人在生理构成上有很大不同,罪犯在生理上表现出一种返祖现象,以此提出了天生犯罪论。 9.虞犯:有犯罪征兆者(虞犯),即最有可能犯罪的人 10.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总是伴随着喜、怒、哀、乐、惧、欲等情绪或情感体验,并根据自己或社会的需要采取亲近还是疏远的态度的过程 11.挫折攻击论:当人的一个动机、行为遭到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 12.心理状态:是指人在一定时间内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事实的犯罪行为:是指没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和是精神病患者所实施的犯罪行为。 14.犯罪心理学: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15.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的动态表现形式 16.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静态表现形式 17、自卑感论:人具有保护自己、追求优越的本能,的权利欲,当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形成自卑感。 18、偶犯:指那些存在不良心理因素,在某种情境出现时发生犯罪行为的个体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资料第一讲 1、心理学定义:关于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 行为我们做了什么 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梦境思想信念触觉 科学可观察可检验可重复的理论假设 2、心理学起源标志性事件 1879年,威廉·冯特和他的学生们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3、结构主义- 铁钦纳 用内省法 (注意内心)来寻找组成人类心理构造的基本元素 (人是怎样心动的 1+1=2) 4、机能主义(实用主义)威廉·詹姆斯和卡尔金斯 注重于行为的过程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怎样使有机体适应,生存以及发展兴旺(人为什么这样行动 1+1≠2 可能>或< 2 ) 5、心理学的麦哲伦: 冯特—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詹姆斯—美国哲学家 巴普洛夫—俄罗斯生理学家弗洛伊德—奥地利医生 皮亚杰—瑞士生物学家 21世纪心理学迅猛发展并逐渐全球化 6、心理学最大的争论点:天性与教养 (基因和经验的贡献促成了心理特征和行为的发展) 7、当前心理学的观点 神经科学进化论行为遗传学心理动力学行为主义 认知角度社会文化角度 8、神经科学 身体和大脑如何产生情绪、记忆以及各种感官体验 问题:信息在体内如何传递血液中的化学物质与情绪动机如何相关 愤怒——产生“脸红脖子粗”等生理状态的大脑回路 9、进化论(达尔文) 特质的自然选择如何促使基因永存 问题:进化如何影响行为倾向 愤怒——分析愤怒对生存提供了多大的益处 10、行为遗传学 遗传和环境对个体差异的影响有多大? 问题:智力/人格/性取向/抑郁等心理特质与基因和环境的关系如何 愤怒——研究遗传和经验对气质的个体差异所产生的影响 11、心理动力学(弗洛伊德) 行为如何从无意识的驱力和冲突中爆发? 问题:人格特质/人格障碍如何用性驱力/攻击性/潜在创伤加以解释 愤怒——把愤怒的爆发视为无意识敌意的发泄 12、行为主义(华生): 人们如何从观察到的反应中进行学习 问题:人如何学会恐惧某事物/改变行为最有效的方式-戒烟/减肥 愤怒——研究伴随愤怒情绪所出现的表情或身体状态

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整理-简答论述(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为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a.为教育现象解释与研究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b.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

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 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他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智力的个体差异: 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有所不同。 2、结构差异,即智力在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3.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差异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有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个体的主观努力的影响。在后天的影响因素中,学校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就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学校通过以下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时进行早期教育;通过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智力等。 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志方面。中学生的意志特征主要体现在是否遵纪守法(自觉性);有无自制力;对学习、工作的坚持性程度以及胆量的大小上。一般来讲,初中生的意志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到了高中,学生的意志力才日趋稳定。2、情感方面。就情感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情感来说,初中生情绪变化很大,易冲动,情感和爱好都还不够稳定,因而缺乏持久性;到了高中,情感特征基本定型。3、理智方面。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类型上以及智力品质上。一般来说,初中生处于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智能的最活跃时期;而高中生处于理智特征的成熟期,亦即思维的成熟期。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管理心理学_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2)

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 1、成就动机:就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工作,在工作中创造出优异业绩的那种动机,即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尽可能地去完成目标的一种动机。 2、课堂教学程式:指教师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而采取的一定的教学组织与操作形式。 3、心理效应:指由于某种刺激或作用的影响使得人产生相应于这种刺激或作用的心理效果或反应。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5、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6、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认知活动:是人从环境中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活动,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 8、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独特的心理面貌。 9、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任何学习和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10、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 11、观察法:有计划的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12、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的形式搜集资料以确定各种事实问题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13、测验法:测验法是应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的方法。 1、情绪: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应激: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而产生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3、挫折:一个人目的性行为受到阻碍或者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4、意志: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 2、心理状态:是个体在面临一定情境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状态与特征。 3、意识状态:是指能够被主体清晰觉知到的心理活动,是自觉的心理活动,是人心理的主要方面和基本状态。1.动机: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2.需要:需要是个体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3.气质: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即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特征。4.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四、简答题 1、个体心理由哪几部分构成? 个体心理由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构成(3分)。 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注意状态和应激状态;个性心理主要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3分) 2、心理行为的关系怎样? 答:心理与行为是不同的,这表现在:首先,心理是一种主观的精神活动,而行为则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其次,心理是一种内隐的观念形态,行为则是一种外显的躯体运动和生理变化。(3分) 心理与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表现在:第一,心理支配与调控行为。第二,行为表现与反馈心理。(3分) 3、人的心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人的心理是人脑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分)。人的心理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心理内容的客观依存性;(2)心理现象的观念性;(3)心理活动的主观性;(4)心理反映的能动性;(5)心理发展的社会文化制约性。(每个特征1分) 4.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心理学研究应遵循下面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发展性原则;四道德性原则。(6分)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有一、刺激变量;二个体变量;三反应变量(每点2分,共6分) 6.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答: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一选择和确定课题;二确定研究设计;三搜集资料;四分析资料;五做出结论(每点1分,共6分) 7、简述成就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题库整理版

一、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的控制,但使用真实实验的某些方法整理、搜集、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单组时间序列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先进行周期性测量,之后引入实验处理X,然后再进行一系列周期性的测量。比较插入实验处理前后测量的变化趋势,从而推断实验处理是否产生效果。 2.优点:1.可以较好的控制“成熟”因素对实验处理效果的影响。在O1~O8的系列测量过程中,相邻两次测量的时间间隔基本相同,可以认为在每个时间间隔内“成熟”的发展基本相同。2. 可以有效的控制测验因素的干扰。由于每个被试的成绩都是经过反复测验而得到的一系列结果,这样就能够降低由于只做一次测验而出现的有偏样本成绩的概率,可以有效地减少测量偏差。3.缺点:1、由于无对照组,因而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伴随实验处理发生的偶发事件的影响,不能排除那些与实验处理同时出现的附加变量的影响。2、多次实施前测往往会降低或增加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从而在被试身上产生作用而影响其实验处理后的测量成绩。 4.注意事项:1、研究中要保持实验情境的相对稳定,减少不必要的条件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通过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实验不能得到最后的、确定性的结论,如果想得到肯定的因果关系结论,应选用有控制组参加的实验设计。 3、由于研究中对实验条件控制不是很严格,因此研究者应充分考虑那些突发的或随意事件,详细记录研究中伴随的各种事件,这有利于对结果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科学评估和解释。 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 1.设计方案:对一组被试连续抽取多个相等的时间样本,即选择完全相等的多个时间段,在其中的一个时间样本中实施实验处理,而在后续的另一个时间样本中并不实施实验处理,并通过对两种时间样本的观测分数之间的差异分析来比较实验处理的准实验设计。 2.数据分析:可对结果做三方面的检验:1.处理条件与无处理条件间的比较,以考察存在处理效应的可能性;2.分别在有处理条件下和无处理条件下考察时间因素的简单效应,这主要是分析研究中的时间效应或顺序效应; 3.分析实验处理与处理顺序的交互效应,以考察在时间序列中不同处理的不同效应。 3.优点:在控制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方面是完全有效的,如能较好控制“历史”作用的影响。 4.缺点:1.采用单组设计,实验处理后再重复进行做过的测验可能会增加或降低实验处理实验安排中,实验处理的间断出现会使被试产生新异感,并暴露实验目的,由2.的敏感性。. 此产生实验的霍桑效应。3.实验的重复进行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顺序效应。 多组不相等组前后测设计 1.设计方案:先将实验组和控制组接受前测,然后给实验组处理,再对这两组被试进行后测。 2.优点:首先,增添了控制组,从而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的干扰。其次,前测可以了解实验处理实施前的初始状态,从而也就对选择有了初步的控制。 3.缺点:1.实验组与控制组是不对等的,因而选择与成熟、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效度。2.不能证明实验处理的长期效应。 多组不等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1.数据分析:方法1.求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成绩的平均数,以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成绩的平均数;然后求出实验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以及对照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平均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实验组差值和对照组的差值进行比较。方法 2.回归直线方程。 2.优点:1.既能对一组的一系列的观测成绩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解,也能对两组的前测和后测的系列观测成绩的趋势进行比较,以估计实验处理的效果。2.实际使用较多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准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