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胃癌患者预后影响论文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胃癌患者预后影响论文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胃癌患者预后影响论文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胃癌患者预后影响论文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为外科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对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外科住院的胃癌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共483例,其中实施根治切除术187例,姑息切除术93例,剖腹探查及未手术203例,ct诊断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者217例,肿大者266例,用spss13.0软件的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来评估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程度。结果全部患者、姑息切除组、剖腹及未手术组组内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者与肿大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77.13±2.66月、19.73±0.62月、10.16±0.96月vs10.83±0.46月、12.62±0.42月、9.34±0.26月,前两者差异显著,后者无显著差异。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组内姑息切除与剖腹及未手术组平均生存时间12.73±0.42月vs9.34±0.26月,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组内姑息切除与剖腹及未手术组平均生存时间19.68±0.63月vs10.16±0.96月,均差异显著。结论不论实施何种治疗,腹膜后淋巴结无肿大者平均和中位生存时间显著好于肿大者;胃癌晚期患者不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与否,姑息切除者要好于剖腹及未手术者;实施根治切除时应摘除腹膜后肿大淋巴结。

【关键词】胃肿瘤;腹膜后;淋巴结;预后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胃癌重要转移方式,也是手术不能彻底切除肿瘤的重要原因,鉴于目前ajcc和uicc认定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早期胃癌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病理因素

早期胃癌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病理因素早期胃癌的预后很好,各国文献报道的5年生存率均接近或超过90%,而在日本早期胃癌10年甚至15年的生存率也相当高。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率较低,日本的复发率低于5%,我国及欧美稍高,在5%一15%之间。可能与日本早期胃癌发现较早、手术切除范围较大、淋巴结清扫较彻底有关。 ★西安国医肿瘤医院★迄今为止,与早期胃癌预后明确相关的因素只有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患者预后明显好于存在淋巴结转移者。一项研究显示,黏膜下癌中存在淋巴结转移者生存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77.6%vs98.2%,P<0.001),存在3个或3个以上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只有1个或2个淋巴结转移者(P<0.001)。 此外,肿瘤浸润深度与预后也有关系,黏膜内癌预后好于黏膜下癌。但目前的研究并不能证实浸润深度是早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似乎仅仅与淋巴结转移危险性相关。其他一些因素与早期胃癌预后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一些研究发现组织学分化程度与早期胃癌预后有关,但另外一些研究却未能证实。 有意思的是,那些发现组织学分化程度与早期胃癌预后有关的研究却显示高分化/肠型早期胃癌预后较差,有悖于分化差的肿瘤具有高侵袭性的生物学行为这一理论。老年患者预后较差,肿瘤体积越大预后似乎越差,而凹陷型早期胃癌预后较隆起型好。小黏膜癌(<4cm)、浅表性癌(>4cm)和Pen B变异型早期胃癌发生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较低,预后较好(10年生存率达90%),而PenA变异型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为64.8%)。 早期胃癌的间质反应与预后也有关系。间质反应包括四种表现形式:显著纤维化、淋巴细胞浸润、嗜酸细胞浸润和肉芽肿的形成。肉芽肿单个存在或聚集成

原发性淋巴瘤的早期症状

原发性淋巴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体征: 1、霍奇金病 多见于青年,儿童少见,首见症状常是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 占60%~80%),左多于右,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互相粘连,融合成块,触诊有软骨样感觉,如果淋巴结压迫神经,可引起疼痛,少数患者仅有深部而无前浅表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邻近器官,表现的压迫症状,例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可致咳嗽、胸闷、气促、肺不张及上腔静脉压迫症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硬膜外肿块导致脊髓压迫症等。另有一些HD病人(30%~50%)以原因不明的特许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这类患者一般年龄稍大,男性较多,病变较为弥散,常已有腹膜后淋巴结累及。发热后部分患者有盗汗、疲乏及消瘦等全身症状。周期性发热(Pel-Ebstein热)约见于1/6患者。部分患者可有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多为年轻患者,特别是女性。全身瘙痒可为HD的唯一全身症状。 体验脾肿大者并不常见,约10%左右,脾受累表明有血源播散。肝实质受侵引起肿大和肝区压痛,少数有黄疸。肝病变系脾通过静脉播散而来,所以肝较脾肿大为少。 HD尚可侵犯各系统或器官:例如肺实质轻浸润、胸腔积液、骨髓引起骨痛、腰椎或胸椎破坏,以及脊髓压迫症等。带状疱疹好发于HD,约占5%~16%。 2、非霍奇金淋巴瘤 可见于各种年龄组,但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多。男较女为多。大多也以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见表现,但较HD为少。分化不良性淋巴细胞易侵犯纵隔。肿大的淋巴结也可引起相应压迫症状。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仅见于24%患者。大多为晚期或病变较弥散者。全身瘙痒很少见。除淋巴细胞分化良好型外,NHL一般发展迅速,易发生远处扩散。

胃癌的识别及预后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居恶性瘤的第2位,死亡率居各种癌症的首位。全国年死亡率男性为 20.93 / 10 万人口,女性 10.16 / 10 万人口,男女之比 为 2.5 ~ 3比1。胃癌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大多在 40 ~ 69岁之间。由于胃癌病情发展较快,如出现症状后不进行手术治疗,90%以上的患者均在一年内死亡。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的改进和综合治疗的应用,胃癌的治愈率有所提高,但大多数报道的5年生存率仍在20% ~ 30%。 胃癌的发病原因 确切的发病原因至今不清楚,可能有关的因素有: 1.遗传因素:胃癌有家庭集聚性已为一些研究所表明,主要与血缘关系(如父母和兄弟姐妹)有关,其次才是共同生活史。 2.胃部疾患:胃部某些疾病如胃息肉、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等,有学者认为此类疾病有可能是癌前病变。 3.饮食习惯:胃癌高发区居民多吃烟熏的肉干、咸鱼、鱼露和蟹浆等高盐食物,已证实高盐对胃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促进作用。喜吃热烫饮食、进快食,三餐不定时和喜吃熏腌饮食等都有可能引起胃粘膜的损伤,而成为胃癌的发病诱因。

4.亚硝胺类化合物:由于亚硝胺类化合物有很强的致癌性,动物实验已证明可诱发胃癌,而该化合物的前身——二级胺及亚硝酸盐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并且可以在适宜的酸度(如胃内的酸性环境)或细菌的作用下合成亚硝酸类化合物,所以亚硝酸类很可能是人类胃癌的致病因素之一。新鲜蔬菜如果放置几天,亚硝酸盐含量会急剧上升;蔬菜做熟后含亚硝酸盐不多,但隔夜后其含量就会明显升高,特别是大白菜,所以最好不要总吃剩菜;另外买的腊肉等熟肉食里面亚硝酸盐含量也较高。 胃癌的常见症状 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出现一些不适,但即使晚期病人,症状也多种多样,酷似胃炎或胃溃疡的症状,如:上腹痛或饱胀不适,消瘦,食欲减退及呕吐、呕血或黑便最常见,部分病例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而以腹部肿块或转移灶的病状为首发症状。 哪些人群需要警惕胃癌的危险 1.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上腹不适,消瘦特别是中年以上患者。

胃癌淋巴结

什么是第一站淋巴结、第二站淋巴结? 【提问】胃癌治疗里面,胃癌根治性切除术,D1、D2的定义里面,说到第一站淋巴结、第二站淋巴结,什么是第一站淋巴结、第二站淋巴结? 第一站 1.贲门右淋巴结,2.贲门左淋巴结,3.胃小弯淋巴结,4.胃大弯淋巴结,5.幽门上淋巴结,6.幽门下淋巴结, 第二站 7.胃左动脉周围淋巴结,8.肝总动脉周围淋巴结,9.腹腔动脉周围淋巴结, 第三站 10.脾门淋巴结,11.脾动脉利巴结, 12.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13.胰头后淋巴结, 第四站 14.肠系膜根部利巴结, 15.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16.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胃癌的淋巴结分组NO.1-贲门右淋巴结。 NO.2-贲门左淋巴结。

NO.3-胃小弯淋巴结。 NO.4-胃大弯淋巴结。 NO.5-幽门上淋巴结。 NO.6-幽门下淋巴结。 NO.7-胃左动脉淋巴结。 NO.8a-肝总动脉前淋巴结。 NO.8p-肝总动脉后淋巴结。 NO.9-腹腔干淋巴结。 NO.10-脾门淋巴结。 NO.11p-脾动脉近端淋巴结。 NO.11d-脾动脉远端淋巴结。 NO.12a-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肝动脉淋巴结。 NO.12b-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胆管淋巴结。 NO.12p-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门静脉后淋巴结。 NO.13-胰头后淋巴结。 NO.14v-肠系膜上静脉淋巴结。 NO.14a-肠系膜上动脉淋巴结。 NO.15-结肠中血管淋巴结。 NO.16a1-主动脉裂孔淋巴结。 NO.16a2-腹腔干上缘至左肾静脉下缘之间腹主动周围脉淋巴结。 NO.16b1-左肾静脉下缘至肠系膜下动脉上缘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NO.16b2-肠系膜下动脉上缘至腹主动脉分叉之间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NO.17-胰头前淋巴结。 NO.18-胰腺下缘淋巴结。

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策略与效果_余佩武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年8月第5卷第4期Chin J Laparoscopic Surgery (Electronic Edition ),August 2012,Vol 5,No.4 !!!!!!!!!!!!!!!!!!!!!!!!!!!!!!!"!!!!!!!!!!!!!!"!!!!!!!!!!!!!!!!!!!!!!!!!!!!!!!" !!!!!!!!!!!!!!"余佩武,男,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微创胃肠外科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胃肠道肿瘤外科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尤其在胃癌微创外科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内首先进行了腹腔镜胃癌手术的系统化研究,创建了系列行之有效的腹腔镜胃癌手术新技术和新方法。受中华医学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委托,牵头制定了中国《腹腔镜胃癌手术操作指南》,并主编出版国内首部《腹腔镜胃癌手术学》,及主编两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电子音像教材,极大推动了我国腹腔镜胃癌手术广泛开展。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手术,创建了其手术入路、淋巴结清扫和消化道重建的新技术,取得了显著疗效,引领了国内胃癌微创外科治疗新趋势。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胃肠外科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学分会微创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委会常务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全军普通外科专委会腹腔镜与机器人外科学组组长、重庆市医学会普通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西部地区胃癌协作组组长,担任《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先后承担国家、军队及重庆市等科研项目1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 收录16篇,主编参编专著15部。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被评为军队育才奖银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2000年7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正式批准了Intuitive Surgical 公司研发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应用于临床外科治疗,在此后几年中,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相继开展了胆囊切除术、胃底反折术、Heller 肌切除术、胃旁路术、结肠切除术等腹部外科手术[1-2]。在胃癌外科领域,2002年Hashizume 等[3]首次报道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辅助胃癌根治手术治疗早期胃癌,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此后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学者亦有零星散在报道[4-6]。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尝试应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对进展期胃癌行D2根治手术[7-8]。但由于胃周解剖层次复杂,技术要求高,特别是胃周淋巴结分布广泛,彻底清扫难度大,所以淋巴结清扫一直是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制约该手术发展的瓶颈之一。本中心于2010年3月在国内率先成功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9-10],迄今已完成60余例,在淋巴结清扫的路径、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此,本文就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胃癌根治术中淋巴结清扫的策略和效果等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原则 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应同样遵循传统胃癌根治原则:(1)充分切除原发灶以及罹患的周围组织器官,保证足够的切缘。(2)彻底清除胃周淋巴结。(3)完全消灭腹腔内脱落癌细胞。其中,关于胃癌淋巴结清除 达芬奇机器人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的 策略与效果 余佩武郝迎学 ·· 专家论坛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12.04.006 作者单位:400038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普通外科中心 通讯作者:余佩武,E -mail:yupeiwu01@https://www.doczj.com/doc/5916315109.html, 278··

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胃癌预后的因素有哪些 1、性别、年龄:临床发现中老年发病率明显高于青壮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2、部位:许多研究表明肿瘤位置是一独立的预后因素。胃体癌预后最好,依次为胃窦部、近侧部及广泛癌。 3、病理分期:按照胃癌侵犯胃壁的深浅,分早期和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手术根治切除率及术后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进展期胃癌。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大小、侵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而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手术方式等因素与早期胃癌的预后无相关性。淋巴结转移时影响早期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进展期胃癌预后较差,患者常常死于远处转移。胃癌国际TNM分期,能较全面的反应癌肿的进展状况,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其作为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已经被工人。 4、组织学类型:国内常将胃癌分为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硬癌、未分化癌和混合型癌。胃癌形成后,组织学特征程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初期为单一组织学特性的癌细胞,逐渐转化为包含多种克隆细胞的集合体。一般认为分化好的腺癌术后生存率高于低分化者。 5、肿瘤大小:小肿瘤预后较好,肿瘤最大的直径在4cm以下时可能是预后较好的指标之一。 6、淋巴结转移:一般认为无淋巴结转移者预后较好。 7、手术切除:影响胃癌预后的与手术有关的因素包括手术根治度和胃切除范围等。胃癌手术的根治度根据切除淋巴结的站别分为A、B、C3级,A级手术生存率明显高于B、C级。 8、饮食因素:少摄入干硬、腌渍、熏烤、煎炸食品,同时增加豆制品、奶制品、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量可降低胃癌的发生率。饮酒时胃癌患者的一个十分不利的独立预后因素。同时还发现大量摄入维生素E可以提高生存率。 9、其他因素:凡发生肝转移、血管侵润、腹膜播撒、盆腔转移、癌性腹水等情况的均为胃癌预后不良表现。 抗胃癌新利器——人参皂苷Rh2 在世界范围内,胃癌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发胃癌876000例,仅

淋巴结肿大症状图片

淋巴结肿大症状图片 一、简介 淋巴结因内部细胞增生或肿瘤细胞浸润而体积 增大的现象。临床常见的体征。可通过触摸颌下、 颈部、锁骨上窝、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而发现, 但肺门、纵隔、腹膜后和肠系膜等体内肿大的淋 巴结则要靠X射线、CT和B超等才能发现。淋 巴结肿大常见3种情况: ①良性肿大。包括各种感染、结缔组织病和变 态反应等引起的肿大。临床常呈良性经过, 随着病因去除,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完全恢复。 ②恶性肿大。包括原发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 性组织细胞病等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如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临床呈恶性经过,淋巴结持续性进行性肿大,若不积极治疗,常会进行性恶化死亡。 ③介于良性与恶性间的肿大。如血管原始免疫细胞性淋巴结病和血管滤泡性淋 巴结增生症等。开始常为良性,可变成恶性而致命。因此在确定淋巴结肿大后,关键是确定其原因和性质,局部肿大伴明显疼痛者常提示感染;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者常提示恶性肿瘤性疾病。骨髓穿刺特别是淋巴结活检可帮助确诊。淋巴结肿大的治疗以病因而定,如淋巴腺结核可应用链霉素和雷米封等,若为恶性淋巴瘤,应以联合化疗为主,若为癌症晚期转移,则预后极差。 二、原因 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 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 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谈一谈 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常见的淋巴结肿大可分 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腋下淋巴结肿大、颈 部淋巴结肿大、耳后淋巴结肿大。多是由于这 些部位出现炎症所致,下面一一进行分析。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原因: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通常提示腹股沟周围的生殖系统、腹腔各器官病变,也包括 全身性疾病。 此外,恶性淋巴瘤可侵犯纵隔、肝、脾及其它器官,包括肺、消化道、骨骼、 皮肤、乳腺、神经系统等引起肿大。

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与淋巴结清扫_范朝刚

讲座 文章编号:1005-2208(2010)05-0400-03 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与淋巴结清扫 范朝刚,李国立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早期胃癌;手术;淋巴结清扫 Keywords early gastric cancer;operation;lymph node dissection 对早期胃癌治疗的进步主要得益于人们对其临床病理认识的深入与治疗手段的提高。最初人们仅以胃切除术治疗胃癌,以切除胃癌原发灶为主要目的,其时提高胃切除的安全性与消化道重建的合理性是胃癌临床研究的主要目标,却因未对其他转移方式做积极的治疗,所以治疗效果有限。20世纪40年代,日本开始进行以淋巴结清扫为主要特征的胃癌根治术,在进行足够胃切除的基础上对淋巴结转移也进行积极的治疗,使胃癌的治疗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样,胃癌的手术就大致上由两部分组成,以足够的胃切除治疗原发灶的直接浸润,以系统性的淋巴结清除治疗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即淋巴结转移。在胃癌根治术的发展过程中,早期胃癌逐渐为人们所认识,1963年日本胃癌研究会将早期胃癌定义为:癌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论是否伴淋巴结转移。最初日本学者在给早期胃癌定义时也曾试图排除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为此也进行过很多争论。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很难确认某个胃癌病例是否已经出现淋巴结转移,尤其是手术前。而且确立早期胃癌概念的目的主要是对外科手术可能治愈的胃癌作出限定,而非代表癌发生时间的早晚。在浸润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胃癌,即使出现了淋巴结转移,其发生率也不高,而且主要出现在原发灶的邻近。基于这些考虑,最后确定只从浸润深度上衡量早期胃癌,无论是否伴淋巴结转移。 对早期胃癌这样定义的结果也为治疗带来了“后患”,诊断上的困难同样表现在治疗上,即在确定手术切除范围时不得不考虑淋巴结转移问题,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可以采取不同范围的胃切除术进行治疗,而在可能伴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还必须进行相应的淋巴结清除,所以鉴别早期胃癌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对于确定手术范围非常重要。日本学者复习大量以往治疗的病例,从早期胃癌的大小,部位、组织学类型、大体类型等特征来推断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甚至可能出现转移的部位。首先,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与浸润深度及大小明显相关,黏膜内癌的淋巴 结转移发生率为2.7%,黏膜下层癌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则为18.6%,前者的淋巴结转移多出现在与癌周邻近的第1站,后者有时会出现在第2甚至第3站;直径<1cm者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仅4%,直径>4cm者发生率为18%。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还与癌所在部位有关,胃下部癌第1站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4.5%,第1站所属的各组淋巴结均有转移的可能,第2站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6.9%,以No.7(胃左动脉周围)、8a(肝总动脉前方)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而No.1(贲门右侧)、9(腹腔动脉周围)、11p(脾动脉近端)、12a (肝动脉周围)和14v(肠系膜上静脉周围)淋巴结几乎无转移;胃中部癌第1站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13.8%,No.1、3(小弯侧)、5(幽门上)、6(幽门下)淋巴结有可能出现转移,第2站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6.9%,仅No.7、8a淋巴结有转移。从大体类型看,无溃疡的黏膜层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0,而伴溃疡的黏膜层癌发生率为2%~3%;伴有溃疡的黏膜下层癌的发生率则为23.3%。从组织学类型看,未分化型腺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18.8%)明显高于分化型腺癌(7.4%)。 从癌的表面特征能够推测出有无淋巴结转移,甚至可能出现转移的部位以后,早期胃癌的手术模式也就应刃而解,对于有出现淋巴结转移可能的病例在胃切除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范围的淋巴结清除或重点淋巴结清除,而对无淋巴结转移可能的病例仅以足够的胃切除手术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开展胃癌根治术几十年的结果,使日本学者充分地掌握了早期胃癌浸润与转移的规律,以此为据,采取合理的手术切除范围,在完成手术治愈胃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手术创伤,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学者提倡的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与标准胃癌根治术相比,缩小手术包括了胃切除范围的缩小、淋巴结清除范围的缩小以及相关脏器功能的保留等等。近年来,内镜技术与微创技术正迅速地在外科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开展、进步,应用于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更使降低创伤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日本胃癌学会(Japanese Gastric CancerAssociation,JGCA)在2001年出版了《胃癌治疗指南》,正式提出早期胃癌的缩小手术,并对其适应证等作出了详细的规定,2002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2 通讯作者:李国立,E-mail:drguoli@https://www.doczj.com/doc/5916315109.html,

超声对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分析 马新泽

超声对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分析马新泽 发表时间:2016-05-23T13:38:18.3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作者:马新泽,唐淑霞 [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淋巴结是哺乳动物特有器官之一,是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反应的场所,有繁殖、过滤及免疫作用。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 淋巴结是哺乳动物特有器官之一,是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反应的场所,有繁殖、过滤及免疫作用。人体正常淋巴结柔软、光滑,与周边组织相对分离,且不会有压痛感,一旦机体有细菌入侵,淋巴细胞就会因产生淋巴因子、抗体杀菌而有较高组织细胞反应性,变得肿大。临床上通常将淋巴结肿大作为病变依据,对此类患者进行检查可及时诊断疾病、积极治疗。本研究对腹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了超声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腹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共 70 例,男 41 例、女 29 例;年龄~ 81 岁,平均年龄(33.8±2.7)岁,入院均发现腹部淋巴结肿大。 1.2 方法 嘱咐患者空腹检查,帮助调整合适的体位,准备超声检查设备,调节探头频率为 3.5 ~ 4.0MHz,查找淋巴结及原发病灶部位,注意观察淋巴结的形态、位置、大小、边缘、数量、内部回声结构,发现 2 个及以上的淋巴结即为多发,同时观察淋巴结与周围脏器组织是否重叠、压迫和浸润。 重点结合淋巴结肿大情况及患者症状表现、相关病史检查分析是否存在肺癌、胃肠癌、肝癌、妇科癌变等等,观察盆腔、腹部有无占位性病变,若没有发现上述部位占位性病变,对其他部位进行进一步检查,如若检查发现其他部位存在占位性病变,则进一步行腹部检查以了解是否有腹部脏器转移,避免漏诊和误诊,指导之后的治疗工作。 1.3 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 SPSS18.0 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类淋巴结肿大超声表现 70 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共发现 25 例腹部淋巴瘤、32 例转移性淋巴结、13 理例炎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是占比最大的常见腹部淋巴结肿大(P < 0.05)。腹部淋巴瘤大小为 4.2×3.2 ~ 16.3×14.0cm,明显大于炎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P < 0.05);腹部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结、炎性淋巴结单发率分别为 36.0%、21.9%、84.6%,多发率分别为64.0%、78.1%、15.4%,腹部淋巴瘤及转移性淋巴瘤多发患者居多、炎性淋巴结患者单发者居多(P < 0.05)。 腹部淋巴瘤患者超声检查可见巨大的椭圆分叶形态团块,团块回声均匀、大小均衡,有较完整薄膜,其中5例患者超声检查发现回声不均匀、包膜不完整,所有腹部淋巴瘤患者均未见其他癌肿病灶。 转移性淋巴结患者中,10 例显示存在接近圆形的团块,局部呈现分散状;另 22 例团块形状不规则,相互挤压、位置分散、相互重叠,有不均匀回声存在于淋巴结内部,包膜不完整,所有转移性淋巴结患者均经检查发现癌肿病灶(其中有 7 例存在 2 个癌肿病灶)。 炎性淋巴结患者超声检查均发现圆形团块,包膜完整、有均匀回声, 84.6% 的患者为单发病灶。13 例患者中有 9 例发现感染病灶,4例患者因发热而实施进一步检查,均发现有脾部肿大及脾门淋巴结肿大。 2.2 淋巴结肿大与脏器病变关系 腹部淋巴瘤患者中8例位于主动脉、6例位于胰头、4例位于脾肾间、3 例位于肝门、2 例位于盆腔内、2 例位于肝肾间,其中 1 例压迫十二指肠球部、1 例压迫胆总管、3 例胃窦遭侵犯、1 例与肾脏重叠。 转移性淋巴结患者中,23 例位于腹主动脉及肝门处(其中 14 例为原发肝癌、3例肠癌、2例胰腺癌、2例肝癌、1例食道癌、1例子宫内膜癌),9例淋巴结位于胃部周围,即为胃癌。2 例与胰腺重叠、3 例压迫胆总管。 炎性淋巴结患者中 7 例位于肝门处(其中 4 例患者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3例慢性肝炎伴肝硬化腹水),3例位于结肠(均为化脓性阑尾炎),2 例位于脾门(均为轻度脾肿大)、1 例位于盆腔(盆腔内包裹性积液)。 2 例压迫胆总管。 3 讨论 淋巴结的异常提示机体健康状况不良,其好比一个过滤器,可将病毒、细菌等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有害物质清除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机体病理变化会直接影响淋巴结的构造和形态。 通常早期病理变化引起的腹部淋巴瘤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表现,常贫血、消瘦,局部压痛现象,偶有黄染及腹胀症状。本组患者淋巴瘤多于腹膜后常出现,瘤体为分叶状、较大,超声检查可见大量的淋巴结汇聚而形成淋巴瘤,淋巴结大小均衡,无重叠、有均匀回声。多数淋巴瘤包膜完整,无其他的原发病灶存在,可能单发,也可能多发。 转移性淋巴结常伴癌肿病灶存在,不均衡浸润、破坏淋巴结原有构造,有较低的内部回声,常发现钙化点存在,包膜不完整。临床上应结合病灶特点分析病情,需实施癌肿手术,还应观察淋巴结转移状况。超声检查此类淋巴结肿大常可找出肿瘤原发病灶。另外,对于炎性淋巴结,超声检查发现单个淋巴结有完整包膜、不融合,回声均匀。 总之,超声检查可明确腹部淋巴结病变部位、数量、大小、回声及形态,结合对周围脏器的观察有助于准确诊断、分析病因、指导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亚红 , 蔡胜 , 王蕾等 . 腹部结内淋巴瘤的超声诊断 [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35(2):140-144. [2] 张晓燕 , 张波 , 蔡胜等 . 小肠淋巴瘤的超声及大体病理特征分析 [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35(3):318-321.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40例医院收治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观察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40例患者中,病灶位于胃窦部有21例、胃体部有11例、贲门胃底部8例;病灶直径超过2cm的患者有22例;内镜检查中以Ⅱ型例数最多,共计28例;组织学分型中低分化腺癌检出例数最高,有18例;粘膜内癌有24例,粘膜下癌有16例。40例患者中发现有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通过分析发现,病灶大小、浸润深度以及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结论:病灶超过2cm、未分化型且黏膜下癌的早期胃癌患者有较高的淋巴结转移率,可以考虑行胃癌根治术并配合内镜随访,避免癌症出现远端转移。 【关键词】:早期胃癌;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具有较高的致死率。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习惯的变化,胃癌发生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2010年胃癌发生率为5.6/10万,而2015年胃癌发展率为7.2/10万,增幅为6.5%[1]。相关研究指出,早期胃癌患者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过90%,而进展期胃癌患者仅有40~50%[2]。尽早发现是提高胃癌患者存活率的重要途径。早期胃癌的常用治疗方案为胃癌根治术、局部切除术和原发病灶切除术。近些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引导下粘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在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中表现出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因此,通过患者的病历资料来有效评估其有无淋巴结转移对于临床手术方案确定具有重要因此。文章主要针对早期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展开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40例医院收治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为20~65岁,平均为(36.5±10.6)岁。 1.2方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病理特征,分析其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采用日本内镜学会的分型方法:Ⅰ型:隆起型;Ⅱ型:浅表型,包括浅表隆起性、浅表平坦型、浅表凹陷性;Ⅲ型:凹陷性;此外还有复合型。组织学分型主要参照WHO关于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分型标准分为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分化型主要包括管状腺癌与乳头状腺癌;未分化型包括低分化腺癌与、未分化癌和印戒细胞癌。根据浸润深度可细分为粘膜内癌和粘膜下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早期胃癌患者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40例患者中,病灶位于胃窦部有21例、胃体部有11例、贲门胃底部8例;病灶直径超过2cm的患者有22例;内镜检查中以Ⅱ型例数最多,共计28例;组织学分型中低分化腺癌检出例数最高,有18例;粘膜内癌有24例,粘膜下癌有16例。40例患者中发现有5例出现淋巴结转移。见表1。 表1 早期胃癌患者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病理特征未出现淋巴出现淋巴结X2值P值

幽门螺杆菌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幽门螺杆菌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联系,供以后参考所用。方法:对我院60例胃癌患者进行研究,采用PCR法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加以分析,借助Excel和SPS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60例胃癌患者中有37例患者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占比重为61.7%,临床分期III- IV、生存时间在3年以下和淋巴结转移患者发生幽门菌感染患者人数均高于临床分期I-II、生存时间在3年以上和淋巴结转移患者没有发生幽门菌感染患者人数,两者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和患者预后有联系,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根除可改善生存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患者;预后;影响 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胃癌都是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中国排名中均靠前。胃癌患者一经发现多数都到了晚期,对其进彻底治愈存在困难。其中导致胃癌患者的一致病因子是幽门螺杆菌,相关资料显示 90%以上胃癌患者的发病原因均和幽门螺杆菌有密切联系,而彻底治愈该病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且风险较低,但胃癌患者预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确,还处于争议中,为了更好的了解胃癌患者预后和幽门螺杆菌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我院对60例胃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具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60例胃癌患者进行研究,研究时间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其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5例、25例,所占比重分别为:58.33%、41.67%,年龄居于40-69岁段,采用13C 检查出来有657例是阳性,肿瘤长度在2.2cm到7.8cm之间,平均为(5.20±1.01)cm,纳入标准:经诊断均为胃腺癌患者,保守和根治手术患者均在内;顺从性较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取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者;有其他感染疾病者;有精神病史者;患者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思维能力缺失者。 1.2方法 此次研究选用PCR法明确患者体内幽门杆菌感染情况,在提取患者体内癌细胞DNA时使用微量法,将其复制一份作为模板,在次基础上对幽门杆菌做扩增处理,所用仪器为梯度PCR扩增仪,之后借助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检测,基因片段主要为118bp[1]。 1.3疗效指标 观察两组胃癌预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和幽门杆菌感染率情况。 1.4统计学意义 用计算机软件收集数据,将收集的数据输入SPSS20.0软件中,对其分析和统计,用T和X2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幽门杆菌感染率情况 60例胃癌患者中有37例患者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占比重为61.7%。

胃癌淋巴结的合理规范化清扫

胃癌淋巴结的合理规范化清扫 外科手术是胃癌治疗的最重要手段。目前,对于胃癌手术治疗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早期胃癌行缩小手术,进展期胃癌行扩大根治术。早期胃癌:局部仅浸润至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发生淋巴结转移者较少,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行胃局部切除术或保留胃功能的根治性手术;胃癌根治术:包括充分切除原发癌肿及受侵器官,彻底清除区域淋巴结,完全杀灭腹腔脱落癌细胞。应行远端胃次全切除、近端胃次全切除或全胃切除并清扫相应的第2、3站淋巴结。标准的胃癌根治术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胃癌姑息性手术:包括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姑息性胃切除+联合脏器切除、胃肠吻合术、胃肠插管造口。姑息性手术能够改善晚期胃癌患者疼痛、出血、梗阻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由于绝大多数胃癌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因此,为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除应尽可能提高胃癌早期诊断率、合理应用综合治疗外,胃癌根治手术方式的标准化、规范化,对提高胃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不可否认,我国胃癌外科治疗效果与日本比较,尚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早期癌占治疗病例的比率较低,日本占30%以上,有些医院甚至高达50%~60%,而我国一般在10%以下;其二是标准的胃癌根治术虽然在我国部分医院已经开展,但推广很不平衡.目前有许多医院仍沿用20世纪60,70年代的手术方式,即把病变的胃、大网膜和肿大的淋巴结切除当作胃癌根治术,有些颇具规模的医院的胃癌根治术特别是淋巴结清扫不甚规范,手术记录写着D2根治术,实际上第2站的淋巴结并没有全部清扫,致使疗效无法明显提高,数据统计和分析不够严谨和科学。要提高我国胃癌的诊疗水平,必须针对上述原因加以改进。日本的早期胃癌高比率是通过内镜广泛筛选获得的,我国胃癌高发区主要分布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农村,通过内镜广泛筛选来提高早期癌的比率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改进手术方法,推广D2标准术式,规范我国胃癌根治术特别是淋巴结清扫术具有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胃癌外科根治术包括充分切除原发癌肿及受侵器官,彻底清除区域淋巴结,完全杀灭腹腔脱落癌细胞。胃是淋巴组织最丰富的器官之一,有16组淋巴结,这16组淋巴结又分为4站。标准根治术包括远端/近端或全胃切除并清扫相应的第1、2站淋巴结。扩大根治术是在上述基础上淋巴结清扫范围扩大到3、4站。国际抗癌联盟最新规定:至少检出15个淋巴结才能称之为根治术。由于每位患者的淋巴结数目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判断是否是根治术的方法还要看清扫淋巴结的组数和站数。最近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一项包括15738例胃癌的调查显示:淋巴结的清扫范围越大,越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手术切除及病理检查中检出的淋巴结数目能够明显影响术后分期及生存风险的合理评估,它还会对医生选择辅助治疗方案产生影响。不论肿瘤部位如何,7,8,9三组淋巴结永远属于第2站.所以,凡D2手术必须对肝总动脉和腹腔动脉干周围的淋巴结进行认真的清扫.为此,剥离应该在血管外膜和血管鞘之间进行.剥离后,起自腹主动脉的腹腔动脉血管簇包括腹腔动脉干、胃左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起始段应全部裸露,达到既解剖清楚又彻底清除血管周围的淋巴结和其他疏松组织的目的。第12组淋巴结与第5组淋巴结关系密切,胃远侧部癌的12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因此,对这一部位的癌肿,应将肝十二指肠韧带的清扫纳入标准D2的手术常规。要彻底清除肝十二指肠韧带上的淋巴结及脂肪组织,应在十二指肠外侧作Kocher切

胃癌诊疗规范(版)

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胃癌(Gastric Carcinoma)就是指原发于胃得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在我国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死亡率排第三位。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得40%。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仅约20%,大多数发现时已就是进展期,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50%。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得普及,早期胃癌比例逐年增高。 胃癌治疗得总体策略就是以外科为主得综合治疗,为进一步规范我国胃癌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机构胃癌诊疗水平,改善胃癌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所称得胃癌就是指胃腺癌(以下简称胃癌),包括胃食管结合部癌。 二、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得临床表现、内镜及组织病理学、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胃癌得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临床表现 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特异得症状,随着病情得进展可出现类似胃炎、溃疡病得症状,主要有:①上腹饱胀不适或隐痛,以饭后为重;②食欲减退、嗳气、返酸、恶心、呕吐、黑便等。进展期胃癌除上述症状外,常出现:①体重减轻、贫血、乏力。②胃部疼痛,如疼痛持续加重且向腰背放射,则提示可能存在胰腺与腹腔神经丛受侵。胃癌一旦穿孔,可

出现剧烈腹痛得胃穿孔症状。③恶心、呕吐,常为肿瘤引起梗阻或胃功能紊乱所致。贲门部癌可出现进行性加重得吞咽困难及反流症状,胃窦部癌引起幽门梗阻时可呕吐宿食。④出血与黑便,肿瘤侵犯血管,可引起消化道出血。小量出血时仅有大便潜血阳性,当出血量较大时可表现为呕血及黑便。⑤其她症状如腹泻(患者因胃酸缺乏、胃排空加快)、转移灶得症状等。晚期患者可出现严重消瘦、贫血、水肿、发热、黄疸与恶病质。 (二)体征 一般胃癌尤其就是早期胃癌,常无明显得体征,进展期乃至晚期胃癌患者可出现下列体征:①上腹部深压痛,有时伴有轻度肌抵抗感,常就是体检可获得得唯一体征。②上腹部肿块,位于幽门窦或胃体得进展期胃癌,有时可扪及上腹部肿块;女性患者于下腹部扪及可推动得肿块,应考虑Krukenberg瘤得可能。③胃肠梗阻得表现:幽门梗阻时可有胃型及震水音,小肠或系膜转移使肠腔狭窄可导致部分或完全性肠梗阻;④腹水征,有腹膜转移时可出现血性腹水;⑤锁骨上淋巴结肿大;⑥直肠前窝肿物;⑦脐部肿块等。其中,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腹水征、下腹部盆腔包块、脐部肿物、直肠前窝种植结节、肠梗阻表现均为提示胃癌晚期得重要体征。因此,仔细检查这些体征,不但具有重要得诊断价值,同时也为诊治策略得制订提供了充分得临床依据。 (三)影像检查

胃癌清扫淋巴结分组图

胃癌基本知识-胃引流淋巴结的分组 胃引流的淋巴结可分为22组,其名称分别为: N01.贲门右,N02.贲门左,N03.胃小弯,N04.胃大弯(左群为4s,右群为4d),N05.幽门上,N06.幽门下,N07.胃左动脉旁,N08.肝总动脉旁(前表示为N08a,后表示为N08p),N09.腹腔动脉旁,N010.脾门,N011.脾动脉旁(脾动脉干近侧为N011p,脾动脉干远侧为N011d),N012.肝十二指肠韧带(沿肝动脉为N012a,沿门静脉为N012p,沿胆管为N012b),N013.胰头后,N014.肠系膜根部(肠系膜动脉旁为N014a,肠系膜静脉旁为N014v),N015.结肠中动脉旁,N016.腹主动脉旁(祥后),N017.胰前,N018.胰下,N019. 膈肌下,N020.食道裂孔部,N020.下段食管旁,N021.膈肌。 NO16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淋巴结的进一步分组:以膈肌腹主动脉裂孔、腹腔动脉根部上缘、左肾静脉下缘、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上缘及腹主动脉分叉5处为界,将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进一步分为16a1、16a2、16b1、16b2等4个区。根据前后左右的关系,每个区又可分为腹主动脉外侧组(lateroaortic)、腹主动脉前组(preaortic)、腹主动脉后组(retroaortic)、下腔静脉外侧组(laterocaval)、下腔静脉前组(precaval)、下腔静脉后组etroaortic)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间组(interaorticocaval),这样,16组淋巴结可进一步分为28组,临床上较重要的有16a2和16b1区的淋巴结。 胃癌基本知识-D 手术 D 是 Dissection 的简写,即淋巴结清除术(Lymphadenectomy),又称淋巴结廓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巫北海第三军医大学一院放射科400038 一、传统非活体解剖学观察 (一)相互沟通 虽然腹腔的淋巴结可以人为地划分成许多组,但实际上各组、各淋巴结间是相互沟通的,而且,总的淋巴流向是从前向后、从下到上,即腹腔脏器的淋巴向腹腔大血管根部淋巴结集中,然后汇入壁侧(后腹膜)淋巴结。下肢、盆腔的淋巴也流入后腹膜淋巴结。 (二)腹膜后淋巴结的分组 腹部壁侧淋巴结群,也称做腹膜后淋巴结,根据尸体解剖研究,腹膜后每侧约有25-30个淋巴结,分布在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周围,自横膈延伸至主动脉分叉处,分为主动脉旁及下腔静脉旁组。自主动脉分叉向下延续为髂总、髂内及髂外组,分布在相应的动脉周围。 此外,肾动脉旁为肾组淋巴结;腹腔动脉旁为腹腔淋巴结;胰动脉旁为胰组淋巴结;脾静脉旁为脾门淋巴结;肠系膜根部开始,沿肠系膜血管分布为肠系膜淋巴结。 换言之,腹膜后淋巴结甚为丰富,从腹股沟韧带到横膈,形成淋巴结链。许多淋巴结和淋巴管成群地围绕着脏器的大血管干周围,连结着来自于下肢、盆腔、腹部和纵隔的淋巴结链。它也可分为两群:①髂淋巴结,成群地围绕着髂外血管、髂总血管,收集几乎所有盆腔内容、腹股沟区、腹股沟下引流的下肢的淋巴;②腰-主动脉淋巴结,可再分为前组与后组,围绕着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收集肠和肠系膜的淋巴,汇入乳糜池。 二、主动脉外侧淋巴结的非活体观察 (一)最小值与最大值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引流内脏和其它结构主动脉外侧支和背侧支供应者,收集来自于大的伴随于髂动脉的边远群。它们构成了末梢群,为肾上腺、肾、输尿管、睾丸、卵巢、盆腔脏器(部分为肠)和后腹壁。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的左侧,故也称主动脉左侧淋巴结,在标本上观察共有2-14个淋巴结,平均6-7个,有淋巴管相连形成纵行的淋巴结链,其下端在腹主动脉分叉处,与左侧髂总淋巴结连续,上端可达膈的主动脉裂孔。 从淋巴结的数目统计可说明一个问题,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范围相当大,因为是标本观察的统计,无从了解标本生前患病情况,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最小值者为正常健康人的可能性较大。(二)集中型与分散型 在标本研究时,有作者根据此群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及排列形式区分为集中型与分散型,集中型的淋巴结数目较少,但较大,各淋巴结之间的淋巴管较少,见于胎儿及小儿;分散型的淋巴结小而多,各淋巴结之间有较多的淋巴管相连接,仅见于成人,即淋巴结的数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这说明,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机会越来越多,淋巴结肿大的可能性越大。从标本观察的集中型与分散型的比较,前者见于胎儿及小儿,基本是属于正常情况,数目较少也应证了上述的设想,淋巴结比较大说明胎儿及小儿对疾病的反应的敏感性较强;而分散型的淋巴结小而多,仅见于成人,意味着成人患病的机率比小儿高得多,对疾病反应的敏感性较弱。(三)以左肾蒂分为三群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沿腹主动脉左后外侧缘的全长而分布。它可依左肾蒂分为上、中、下三群。在成人标本上观察,上群在左肾蒂之上,数目不定,多为1-3个;中群在左肾蒂后方,多为3-4个;下群在左肾蒂之下,可有1-9个淋巴结,但常为4-5个。 在横断图像上,左肾蒂呈条状,连接着肾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容易识别。而纵行于主动脉外侧的结构很少,可有腰升静脉、神经,在上下层面上它们有其连续性,从而知道是纵行的结构。而淋巴结是结节状,这个层面见到它,其上或下一个层面则不一定可以见到。 以左肾蒂为标志物,在其上、下及后方观察此组淋巴结较为准确,也较为方便。

胃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新进展

胃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新进展 胃癌患者由于早期缺乏特征性症状,因此我国临床诊断的胃癌病例大多数已为中晚期。自1880年Billroth首例胃切除手术成功以来,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不断发展,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已成为治疗胃癌的重要手段,但是总体来说胃癌患者的预后仍是处于不容乐观的状态。有报道显示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通常仅为10%~20%,因此胃癌治疗的疗效及其预后仍是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胃癌患者预后跟多种影响因素有关,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部位等一般因素和肿瘤组织类型、浸润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因素。本文通过对上述两类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总结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标签:胃癌;预后;影响因素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死亡率多年来居高不下,有报告称胃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0%~20%[1]。较差的预后是导致胃癌患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因此影响胃癌预后的众多因素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胃癌预后涉及到较多的临床和病理因素,如腫瘤部位和大小、组织分型、浸润深度、是否发生转移以及切除是否彻底等。本文就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和病理因素及该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1 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研究现状 1.1 临床因素 1.1.1 性别Stephens等[2]认为女性胃癌患者预后普遍好于男性患者;日本学者Sato等[3]提出在部分地区女性预后较差主要是因这些地区男、女性胃癌普查存在不公平,并指出,如果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女性会比男性有较好的预后。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性别对于胃癌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 1.1.2 年龄有关年龄对胃癌预后的影响目前并无统一意见。有报道称在肿瘤彻底根治前提下,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预后并无差异[4]。杨维良等[5]对35岁以下胃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发现,青年患者中以弥漫型肿瘤占大多数,手术根治率低,预后比老年患者低。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学因素后,年龄对胃癌预后影响极小。 1.1.3 部位众多研究表明胃近端1/3部位的肿瘤预后要比中远端1/3肿瘤预后差。Wanebo等[6]发现远端及中部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达到20%,然而近端胃癌患者仅为10%;Tytgat等[7]研究发现胃上部癌患者总体预后比中下部癌差,与Wanebo等人的研究相一致;但也有研究显示胃癌部位对术后患者的生存时间多少没有影响[8]。 1.1.4 大小近年来部分研究认为肿瘤大小可作为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指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