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超声检查的探讨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超声检查的探讨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超声检查的探讨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超声检查的探讨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超声检查的探讨*导读:在淋巴结影像学检查中,超声诊断技术已被认为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无放射性辐射、无需对比剂且比较经济实用的显像方法。……

在淋巴结影像学检查中,超声诊断技术已被认为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无放射性辐射、无需对比剂且比较经济实用的显像方法。

胆道感染、肝炎常引起肝十二指肠韧带处淋巴结肿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表现系膜上淋巴结肿大,阑尾炎引起回结肠淋巴结肿大,由于其固有的淋巴分布,超声可在相应的位置查寻,以上各病所致的淋巴结肿大特点:淋巴结数量少,体积小,无明显膨胀感,多呈卵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内部回声尚均匀,淋巴结门部髓质增宽,皮质变薄,中央见髓质的线条状强回声,其周围组织结构清晰,间质回声无增多, CDF I示血供不明显。

转移性及恶性淋巴瘤的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的声像图与癌细胞浸润生物学行为相关性:肝癌、胃癌、恶性淋巴瘤等淋巴结特点:较早时期的转移淋巴结数量较少、体积小,也无明显膨胀感,与炎性淋巴结在图像上很难说出与炎性淋巴结的明显区别点。转移性继续增大的淋巴结特点:体积增大饱满,回声增强,呈非对称性,宽径增大更明显,这与淋巴结受癌细胞

浸润其结构改变有关; 淋巴结边缘分界清晰不规则,包膜增厚不完整,这与肿大淋巴结同周围组织的阻抗差增大有关,淋巴结向周围组织浸润有关; 淋巴结门部髓质变窄呈细线状或消失,皮质非均匀增宽,癌组织浸润门部导致淋巴结门被破坏变形消失。淋巴结周围的间质组织明显增多, CDF I 示间质内血供丰富,这与淋巴结增大相应的营养供给有关。

腹腔及腹膜后恶性肿大淋巴结生长部位与原发灶及转移途径的

相关性:胰腺、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大多来源于上腹部脏器,如胃、食道、肝、胰腺、胆囊内的原发癌灶; 髂血管附近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大多来源于下腹部,如前列腺、子宫附件的原发灶。本组这种病例很少,所以在此不做详细分析。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1) 在肝门区,右侧腹、脐周、右下腹发现淋巴结肿大,数量不多,体积不大,结合病史,一般可追踪随访,可指导临床医生免去不必要的损伤性检查; (2) 腹膜后的淋巴结肿大,应高度警惕恶性可能,患者该做仔细检查,查找原发病灶的来源、性质、部位; (3) 已知原发灶,可了解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临床上最有用的观察肿瘤转移的指标; (4) 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提供有力的影像学证据; (5) 决定治疗方案:让临床医生了解腹腔及腹膜后的情况,给医生提供决定选择手术、化疗、放疗的依据; (6) 定期复查,判定原发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情况。腹腔及膜腹后淋巴结在临床上的触诊是个盲区,超声检查显然优

于临床触诊检查,可以发现临床检查遗漏的隐匿的异常淋巴结。超声对腹腔及腹膜后的淋巴结诊断技术也有其不足的一面:受腹腔肠道气体干扰,有些部位淋巴结检出率较低; 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一些超声征象有一定的交叉性。超声易于发现腹腔内肝门区,系膜区,右下腹区,腹膜后大血管旁,胰腺周围的淋巴结,并观察其结构回声改变;超声检查方便,分辨率高,重复性好,范围广,无创性,可做为寻找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原发性淋巴瘤的早期症状

原发性淋巴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体征: 1、霍奇金病 多见于青年,儿童少见,首见症状常是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 占60%~80%),左多于右,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互相粘连,融合成块,触诊有软骨样感觉,如果淋巴结压迫神经,可引起疼痛,少数患者仅有深部而无前浅表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邻近器官,表现的压迫症状,例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可致咳嗽、胸闷、气促、肺不张及上腔静脉压迫症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硬膜外肿块导致脊髓压迫症等。另有一些HD病人(30%~50%)以原因不明的特许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这类患者一般年龄稍大,男性较多,病变较为弥散,常已有腹膜后淋巴结累及。发热后部分患者有盗汗、疲乏及消瘦等全身症状。周期性发热(Pel-Ebstein热)约见于1/6患者。部分患者可有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多为年轻患者,特别是女性。全身瘙痒可为HD的唯一全身症状。 体验脾肿大者并不常见,约10%左右,脾受累表明有血源播散。肝实质受侵引起肿大和肝区压痛,少数有黄疸。肝病变系脾通过静脉播散而来,所以肝较脾肿大为少。 HD尚可侵犯各系统或器官:例如肺实质轻浸润、胸腔积液、骨髓引起骨痛、腰椎或胸椎破坏,以及脊髓压迫症等。带状疱疹好发于HD,约占5%~16%。 2、非霍奇金淋巴瘤 可见于各种年龄组,但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多。男较女为多。大多也以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见表现,但较HD为少。分化不良性淋巴细胞易侵犯纵隔。肿大的淋巴结也可引起相应压迫症状。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仅见于24%患者。大多为晚期或病变较弥散者。全身瘙痒很少见。除淋巴细胞分化良好型外,NHL一般发展迅速,易发生远处扩散。

淋巴结肿大症状图片

淋巴结肿大症状图片 一、简介 淋巴结因内部细胞增生或肿瘤细胞浸润而体积 增大的现象。临床常见的体征。可通过触摸颌下、 颈部、锁骨上窝、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而发现, 但肺门、纵隔、腹膜后和肠系膜等体内肿大的淋 巴结则要靠X射线、CT和B超等才能发现。淋 巴结肿大常见3种情况: ①良性肿大。包括各种感染、结缔组织病和变 态反应等引起的肿大。临床常呈良性经过, 随着病因去除,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完全恢复。 ②恶性肿大。包括原发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 性组织细胞病等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如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临床呈恶性经过,淋巴结持续性进行性肿大,若不积极治疗,常会进行性恶化死亡。 ③介于良性与恶性间的肿大。如血管原始免疫细胞性淋巴结病和血管滤泡性淋 巴结增生症等。开始常为良性,可变成恶性而致命。因此在确定淋巴结肿大后,关键是确定其原因和性质,局部肿大伴明显疼痛者常提示感染;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者常提示恶性肿瘤性疾病。骨髓穿刺特别是淋巴结活检可帮助确诊。淋巴结肿大的治疗以病因而定,如淋巴腺结核可应用链霉素和雷米封等,若为恶性淋巴瘤,应以联合化疗为主,若为癌症晚期转移,则预后极差。 二、原因 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 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 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谈一谈 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常见的淋巴结肿大可分 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腋下淋巴结肿大、颈 部淋巴结肿大、耳后淋巴结肿大。多是由于这 些部位出现炎症所致,下面一一进行分析。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原因: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通常提示腹股沟周围的生殖系统、腹腔各器官病变,也包括 全身性疾病。 此外,恶性淋巴瘤可侵犯纵隔、肝、脾及其它器官,包括肺、消化道、骨骼、 皮肤、乳腺、神经系统等引起肿大。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肿瘤 第一节概述 一.腹膜后间隙和腹膜后器官 腹膜(peritoneum)是由间皮细胞和弹性纤维所组成的一层浆膜,薄而透明,表面光滑湿润,其总面积甚大,根据其被覆的部位不同,可分为壁层和脏层,两者相互延续。 腹膜后间隙(the retroperitoneal space)指横膈以下和盆膈以上,腹后壁和后腹膜之间的区域,常简称为“腹膜后”。是一个疏松组织构成的大间隙,范围甚大。腹膜后隙内有胰、十二指肠的大部分、肾、肾上腺、输尿管腹部、大血管、淋巴结和神经等器官结构。并有大量疏松结缔组织。 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是指发生在腹膜后间隙的肿瘤,腹膜后肿瘤主要来自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疏松结缔组织、肌肉、筋膜、血管、神经、淋巴组织等,并不包括原在腹膜后间隙的各器官(肾、胰、肾上腺及输尿管等)的肿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肿瘤。以恶性居多,约占70%。良性肿瘤以畸胎瘤、神经鞘瘤、纤维瘤为多见,恶性肿瘤以脂肪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胚胎癌、神经纤维肉瘤和恶性淋巴瘤为多。 第二节正常腹膜后器官超声表现 第三节常见腹膜后肿瘤超声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一.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 (一)脂肪肉瘤(liposarcoma)超声表现:①一般生长缓慢,肿块大,形态不规则或呈分叶状,大多可有包膜回声,境界叫较清;②肿瘤内部回声大部分呈分布不 均匀,多为弱回声或中等强回声;③CDFI:肿瘤内部无或见点状血流信号。 (二)脂肪瘤(lipoma):超声表现:类似圆形或椭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内部回声一般稍强,比较均匀,有时可见细线状回声,后方回声可稍增强,与脂肪 肉瘤难以鉴别。 (三)纤维肉瘤(fibrosarcoma):超声表现:腹膜后可见椭圆形的低回声肿块,内部回声欠均匀,有完整包膜。 (四)纤维瘤(fibroma):超声表现:大多为低回声、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内部回声尚均匀。CDFI:低回声内部常可见条状的彩色血流信号。 一.神经组织起源的肿瘤 (一)神经鞘瘤(neurilemmoma):超声表现:肿瘤多呈圆形、椭圆形,内部回声均匀,多有完整包膜,当肿瘤生长较大时,内部易出血坏死,彩色多普勒显示, 肿瘤内部多无血流信号或仅见稀疏点状血流信号。 (二)恶性神经鞘瘤(malignant neurilemmoma):超声表现:类圆形的实质性非均质性肿块,包膜完整,其内可见点状强回声为主,间夹有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 无回声区,肿块似有包膜。 (三)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超声表现:腹膜后可见分叶状的实质性肥均质性肿块,其内一般呈低回声为主,间夹有点状机斑片状强回声,部分区域有 不规则无回声,边界模糊,肿瘤内部可见散在的彩色血流信号,这边可见丰富 彩色血流绕行。 二.生殖细胞起源的肿瘤 (一)囊性畸胎瘤(cystic teratoma):超声表现:可有多种形态,诸如脂液分层征、面团征、瀑布或挂面征及杂乱无章征。囊肿可呈圆球形,也可是分叶状或不 规则的。

超声对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分析 马新泽

超声对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分析马新泽 发表时间:2016-05-23T13:38:18.3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作者:马新泽,唐淑霞 [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淋巴结是哺乳动物特有器官之一,是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反应的场所,有繁殖、过滤及免疫作用。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 淋巴结是哺乳动物特有器官之一,是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反应的场所,有繁殖、过滤及免疫作用。人体正常淋巴结柔软、光滑,与周边组织相对分离,且不会有压痛感,一旦机体有细菌入侵,淋巴细胞就会因产生淋巴因子、抗体杀菌而有较高组织细胞反应性,变得肿大。临床上通常将淋巴结肿大作为病变依据,对此类患者进行检查可及时诊断疾病、积极治疗。本研究对腹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了超声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腹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共 70 例,男 41 例、女 29 例;年龄~ 81 岁,平均年龄(33.8±2.7)岁,入院均发现腹部淋巴结肿大。 1.2 方法 嘱咐患者空腹检查,帮助调整合适的体位,准备超声检查设备,调节探头频率为 3.5 ~ 4.0MHz,查找淋巴结及原发病灶部位,注意观察淋巴结的形态、位置、大小、边缘、数量、内部回声结构,发现 2 个及以上的淋巴结即为多发,同时观察淋巴结与周围脏器组织是否重叠、压迫和浸润。 重点结合淋巴结肿大情况及患者症状表现、相关病史检查分析是否存在肺癌、胃肠癌、肝癌、妇科癌变等等,观察盆腔、腹部有无占位性病变,若没有发现上述部位占位性病变,对其他部位进行进一步检查,如若检查发现其他部位存在占位性病变,则进一步行腹部检查以了解是否有腹部脏器转移,避免漏诊和误诊,指导之后的治疗工作。 1.3 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 SPSS18.0 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类淋巴结肿大超声表现 70 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共发现 25 例腹部淋巴瘤、32 例转移性淋巴结、13 理例炎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是占比最大的常见腹部淋巴结肿大(P < 0.05)。腹部淋巴瘤大小为 4.2×3.2 ~ 16.3×14.0cm,明显大于炎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P < 0.05);腹部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结、炎性淋巴结单发率分别为 36.0%、21.9%、84.6%,多发率分别为64.0%、78.1%、15.4%,腹部淋巴瘤及转移性淋巴瘤多发患者居多、炎性淋巴结患者单发者居多(P < 0.05)。 腹部淋巴瘤患者超声检查可见巨大的椭圆分叶形态团块,团块回声均匀、大小均衡,有较完整薄膜,其中5例患者超声检查发现回声不均匀、包膜不完整,所有腹部淋巴瘤患者均未见其他癌肿病灶。 转移性淋巴结患者中,10 例显示存在接近圆形的团块,局部呈现分散状;另 22 例团块形状不规则,相互挤压、位置分散、相互重叠,有不均匀回声存在于淋巴结内部,包膜不完整,所有转移性淋巴结患者均经检查发现癌肿病灶(其中有 7 例存在 2 个癌肿病灶)。 炎性淋巴结患者超声检查均发现圆形团块,包膜完整、有均匀回声, 84.6% 的患者为单发病灶。13 例患者中有 9 例发现感染病灶,4例患者因发热而实施进一步检查,均发现有脾部肿大及脾门淋巴结肿大。 2.2 淋巴结肿大与脏器病变关系 腹部淋巴瘤患者中8例位于主动脉、6例位于胰头、4例位于脾肾间、3 例位于肝门、2 例位于盆腔内、2 例位于肝肾间,其中 1 例压迫十二指肠球部、1 例压迫胆总管、3 例胃窦遭侵犯、1 例与肾脏重叠。 转移性淋巴结患者中,23 例位于腹主动脉及肝门处(其中 14 例为原发肝癌、3例肠癌、2例胰腺癌、2例肝癌、1例食道癌、1例子宫内膜癌),9例淋巴结位于胃部周围,即为胃癌。2 例与胰腺重叠、3 例压迫胆总管。 炎性淋巴结患者中 7 例位于肝门处(其中 4 例患者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3例慢性肝炎伴肝硬化腹水),3例位于结肠(均为化脓性阑尾炎),2 例位于脾门(均为轻度脾肿大)、1 例位于盆腔(盆腔内包裹性积液)。 2 例压迫胆总管。 3 讨论 淋巴结的异常提示机体健康状况不良,其好比一个过滤器,可将病毒、细菌等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有害物质清除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机体病理变化会直接影响淋巴结的构造和形态。 通常早期病理变化引起的腹部淋巴瘤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表现,常贫血、消瘦,局部压痛现象,偶有黄染及腹胀症状。本组患者淋巴瘤多于腹膜后常出现,瘤体为分叶状、较大,超声检查可见大量的淋巴结汇聚而形成淋巴瘤,淋巴结大小均衡,无重叠、有均匀回声。多数淋巴瘤包膜完整,无其他的原发病灶存在,可能单发,也可能多发。 转移性淋巴结常伴癌肿病灶存在,不均衡浸润、破坏淋巴结原有构造,有较低的内部回声,常发现钙化点存在,包膜不完整。临床上应结合病灶特点分析病情,需实施癌肿手术,还应观察淋巴结转移状况。超声检查此类淋巴结肿大常可找出肿瘤原发病灶。另外,对于炎性淋巴结,超声检查发现单个淋巴结有完整包膜、不融合,回声均匀。 总之,超声检查可明确腹部淋巴结病变部位、数量、大小、回声及形态,结合对周围脏器的观察有助于准确诊断、分析病因、指导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亚红 , 蔡胜 , 王蕾等 . 腹部结内淋巴瘤的超声诊断 [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35(2):140-144. [2] 张晓燕 , 张波 , 蔡胜等 . 小肠淋巴瘤的超声及大体病理特征分析 [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35(3):318-321.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巫北海第三军医大学一院放射科400038 一、传统非活体解剖学观察 (一)相互沟通 虽然腹腔的淋巴结可以人为地划分成许多组,但实际上各组、各淋巴结间是相互沟通的,而且,总的淋巴流向是从前向后、从下到上,即腹腔脏器的淋巴向腹腔大血管根部淋巴结集中,然后汇入壁侧(后腹膜)淋巴结。下肢、盆腔的淋巴也流入后腹膜淋巴结。 (二)腹膜后淋巴结的分组 腹部壁侧淋巴结群,也称做腹膜后淋巴结,根据尸体解剖研究,腹膜后每侧约有25-30个淋巴结,分布在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周围,自横膈延伸至主动脉分叉处,分为主动脉旁及下腔静脉旁组。自主动脉分叉向下延续为髂总、髂内及髂外组,分布在相应的动脉周围。 此外,肾动脉旁为肾组淋巴结;腹腔动脉旁为腹腔淋巴结;胰动脉旁为胰组淋巴结;脾静脉旁为脾门淋巴结;肠系膜根部开始,沿肠系膜血管分布为肠系膜淋巴结。 换言之,腹膜后淋巴结甚为丰富,从腹股沟韧带到横膈,形成淋巴结链。许多淋巴结和淋巴管成群地围绕着脏器的大血管干周围,连结着来自于下肢、盆腔、腹部和纵隔的淋巴结链。它也可分为两群:①髂淋巴结,成群地围绕着髂外血管、髂总血管,收集几乎所有盆腔内容、腹股沟区、腹股沟下引流的下肢的淋巴;②腰-主动脉淋巴结,可再分为前组与后组,围绕着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收集肠和肠系膜的淋巴,汇入乳糜池。 二、主动脉外侧淋巴结的非活体观察 (一)最小值与最大值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引流内脏和其它结构主动脉外侧支和背侧支供应者,收集来自于大的伴随于髂动脉的边远群。它们构成了末梢群,为肾上腺、肾、输尿管、睾丸、卵巢、盆腔脏器(部分为肠)和后腹壁。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的左侧,故也称主动脉左侧淋巴结,在标本上观察共有2-14个淋巴结,平均6-7个,有淋巴管相连形成纵行的淋巴结链,其下端在腹主动脉分叉处,与左侧髂总淋巴结连续,上端可达膈的主动脉裂孔。 从淋巴结的数目统计可说明一个问题,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范围相当大,因为是标本观察的统计,无从了解标本生前患病情况,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最小值者为正常健康人的可能性较大。(二)集中型与分散型 在标本研究时,有作者根据此群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及排列形式区分为集中型与分散型,集中型的淋巴结数目较少,但较大,各淋巴结之间的淋巴管较少,见于胎儿及小儿;分散型的淋巴结小而多,各淋巴结之间有较多的淋巴管相连接,仅见于成人,即淋巴结的数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这说明,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机会越来越多,淋巴结肿大的可能性越大。从标本观察的集中型与分散型的比较,前者见于胎儿及小儿,基本是属于正常情况,数目较少也应证了上述的设想,淋巴结比较大说明胎儿及小儿对疾病的反应的敏感性较强;而分散型的淋巴结小而多,仅见于成人,意味着成人患病的机率比小儿高得多,对疾病反应的敏感性较弱。(三)以左肾蒂分为三群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沿腹主动脉左后外侧缘的全长而分布。它可依左肾蒂分为上、中、下三群。在成人标本上观察,上群在左肾蒂之上,数目不定,多为1-3个;中群在左肾蒂后方,多为3-4个;下群在左肾蒂之下,可有1-9个淋巴结,但常为4-5个。 在横断图像上,左肾蒂呈条状,连接着肾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容易识别。而纵行于主动脉外侧的结构很少,可有腰升静脉、神经,在上下层面上它们有其连续性,从而知道是纵行的结构。而淋巴结是结节状,这个层面见到它,其上或下一个层面则不一定可以见到。 以左肾蒂为标志物,在其上、下及后方观察此组淋巴结较为准确,也较为方便。

淋巴瘤的总结

诊断是从影像表现中,经过思维,得出来的结论,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找出影像表现。说出诊断时,请先说出依据,最好有图片说明 这也是我诊断的第一例儿童淋巴瘤 我看片子首先发现是右下腹有一软组织密度块影 腹腔内肠系膜增厚明显 标示下,,这个是什么? 回盲部的肠管肠管壁明显增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

这个标示的肿块向盆壁浸犯, 这些箭头指的是什么? 错,是肠系膜 是增厚的肠系膜,肠管在旁边咧

这个才是肠管 中间是强化的血管 这些都是增厚的肠系膜 中间有强化的血管 大网膜 腹膜播散的 双肾淋巴瘤 肾淋巴瘤的影像诊断、鉴别诊断与最新影像诊断进展之一(图文并茂)https://www.doczj.com/doc/8416836281.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6&fromuid=2

胰腺淋巴瘤 男,24岁。阵发性腹痛伴消瘦半年。 病理: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结核是属于炎症性病变,有一般慢性炎症的规律,肠系膜也会增厚,但边缘一般是模糊的

我之所以能诊断对,是因为对淋巴瘤有一定认识,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下,自己也是个总结 淋巴瘤全身各处都可以发病,各处有各处的影像表现 结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男,75岁,腹胀,进食后不适,大便次数增加10天。 肠道淋巴瘤特点:CT表现: 1.肠壁增厚明显,范围较长。 2.肠梗阻征象不常见(淋巴瘤引起肠壁固有肌层增厚但不引起结缔组织增生)。 3.病变肠段内局部积气—回肠NHL特征性征象(①肠壁蠕动能力下降;②肠壁粘膜破坏,病变肠段的气体不能通过血液循环吸收)。 4.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固有层内的植物神经丛受侵,导致肠壁肌张力下降. 5.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发生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瘤都有自身特点 但也有共性,我没看过相关文献,自己工作总结,不一定对,大家姑且听之 我总结几个字 浸润结节均质强化高中低 全身各处淋巴结,要不就是浸润,要不就是结节表现 均质是指淋巴瘤一般只有两种密度,均匀软组织,和坏死 很均匀的那种,当然,坏死很明显的,就很难诊断 强化高中低,是指: 颅内和腮腺强化明显 纵隔,腹膜后中度强化 肾,脾,胰等器官是轻度强化 腮腺占位病变读片之一(病理回复可见) https://www.doczj.com/doc/8416836281.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5&fromuid=2 这个也是小孩淋巴瘤,也就是burkitt淋巴瘤

淋巴结肿大(整理)

淋巴结肿大 ,类风湿因子( 蛋白(TP),蛋白电泳,血清球蛋白(G,GL0),催乳素(PR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碘(I),尿本周蛋白(BJP)。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果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边,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订意义。 病因 感染 反应性增生

结节病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淋巴结是机体的主要免疫器官其主要有如下三种功能 : 滤过与吞噬功能 收集相应区域的淋巴液经输入管进入淋巴结后首先在被膜下开放为被膜下窦再呈放谢状穿过皮质于淋巴结深部形成管腔扩大迂回并反复分支吻合的腔隙即淋巴结窦然后汇集成中央窦经输出管出淋巴结随淋巴液流经淋巴结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毒素细胞残屑等可在淋巴窦内过滤凝集和吞噬而被清除 免疫功能 在淋巴结输出液中的抗体及淋巴细胞比输入液中的多这是由于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淋巴结皮质浅层的B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经淋巴母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并向髓质聚集产生大量抗体皮质深层的T淋巴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 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输出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造血功能 在某些情总值下如骨髓纤维化时脾脏及淋巴结都是髓外造血结构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因此甚至可以说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结发生机理 炎症性肿大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急慢性淋巴结感染时淋巴结可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甚至发生坏死及肉芽肿形成使淋巴结增大伴疼痛急性淋

淋巴瘤晚期死前症状是什么

淋巴瘤晚期死前症状是什么? 1、发热 热型多不规则,可呈持续高热,也可间歇低热,少数有周期热,后者约见于1/6霍奇金病患者。早期发热者霍奇金病约占30%~50%,但非霍奇金淋能上能下瘤一般在淋巴癌的晚期症状病变较广泛时才发热。热退时大法淋淳可为本病特征。 2、皮肤瘙痒 这是霍奇金病较特异的表现。局灶性瘙痒发生于淋巴癌的晚期症状病变部淋巴引流的区域,全身瘙痒大多发生于纵隔或腹部有病变的病例。 3、酒精疼痛 约17%~20%霍奇金病患者,在饮酒后20分钟,病变局部发生疼痛。其症状可早于其他症状及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当淋巴癌的晚期症状病变缓解后,酒精疼痛即行消失,复发时又重现。酒精疼痛的机理不明。 4、结外病变的症状 1)胃肠道:淋巴结外淋巴组织发生淋巴瘤病变最多于胃肠道,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占13%~25%,霍奇金病仅2%.临床表现有食欲减退、腹痛、腹泻、腹胀、肠梗阻和出血等。侵及部位以小肠为多,其中半数以上为回肠,其次为胃。结肠很少受累。原发性小肠肿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多见,可以吸收不良综合征或脂肪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多发生于空肠。胃肠道病变一般通过肠系膜淋巴管,由腹膜后淋巴结播散而来。 2)肝胆:肝实质受侵可引起肝区疼痛。肝内弥漫浸润或肿大淋巴结压探测总胆管时,可发生黄疸。霍奇金病累及肝脏者约15%有黄疸。 3)骨骼:临床表现有局部骨骼疼痛及继发性神经压探测症状。 4)皮肤:非特异性损害常见的有皮肤瘙痒症及痒疹。瘙痒在霍奇金病较为多见(占85%),可先于其他皮疹而出现,严重汗闭也偶可见到。 5)扁桃体和口、鼻、咽部淋巴瘤侵犯口、鼻咽部者,临床有吞咽难、鼻塞、鼻衄。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超声检查的探讨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超声检查的探讨*导读:在淋巴结影像学检查中,超声诊断技术已被认为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无放射性辐射、无需对比剂且比较经济实用的显像方法。…… 在淋巴结影像学检查中,超声诊断技术已被认为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无放射性辐射、无需对比剂且比较经济实用的显像方法。 胆道感染、肝炎常引起肝十二指肠韧带处淋巴结肿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表现系膜上淋巴结肿大,阑尾炎引起回结肠淋巴结肿大,由于其固有的淋巴分布,超声可在相应的位置查寻,以上各病所致的淋巴结肿大特点:淋巴结数量少,体积小,无明显膨胀感,多呈卵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内部回声尚均匀,淋巴结门部髓质增宽,皮质变薄,中央见髓质的线条状强回声,其周围组织结构清晰,间质回声无增多, CDF I示血供不明显。 转移性及恶性淋巴瘤的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的声像图与癌细胞浸润生物学行为相关性:肝癌、胃癌、恶性淋巴瘤等淋巴结特点:较早时期的转移淋巴结数量较少、体积小,也无明显膨胀感,与炎性淋巴结在图像上很难说出与炎性淋巴结的明显区别点。转移性继续增大的淋巴结特点:体积增大饱满,回声增强,呈非对称性,宽径增大更明显,这与淋巴结受癌细胞

浸润其结构改变有关; 淋巴结边缘分界清晰不规则,包膜增厚不完整,这与肿大淋巴结同周围组织的阻抗差增大有关,淋巴结向周围组织浸润有关; 淋巴结门部髓质变窄呈细线状或消失,皮质非均匀增宽,癌组织浸润门部导致淋巴结门被破坏变形消失。淋巴结周围的间质组织明显增多, CDF I 示间质内血供丰富,这与淋巴结增大相应的营养供给有关。 腹腔及腹膜后恶性肿大淋巴结生长部位与原发灶及转移途径的 相关性:胰腺、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大多来源于上腹部脏器,如胃、食道、肝、胰腺、胆囊内的原发癌灶; 髂血管附近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大多来源于下腹部,如前列腺、子宫附件的原发灶。本组这种病例很少,所以在此不做详细分析。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1) 在肝门区,右侧腹、脐周、右下腹发现淋巴结肿大,数量不多,体积不大,结合病史,一般可追踪随访,可指导临床医生免去不必要的损伤性检查; (2) 腹膜后的淋巴结肿大,应高度警惕恶性可能,患者该做仔细检查,查找原发病灶的来源、性质、部位; (3) 已知原发灶,可了解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临床上最有用的观察肿瘤转移的指标; (4) 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提供有力的影像学证据; (5) 决定治疗方案:让临床医生了解腹腔及腹膜后的情况,给医生提供决定选择手术、化疗、放疗的依据; (6) 定期复查,判定原发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情况。腹腔及膜腹后淋巴结在临床上的触诊是个盲区,超声检查显然优

胃肠道淋巴瘤

胃肠道淋巴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最常累及胃(50%~70%),其次是小肠(20%~30%)。胃淋巴瘤最常累及胃窦及胃体部,小肠淋巴瘤,常发生于回盲末端,结直肠淋巴瘤常发生于直肠及盲肠。胃肠道淋巴瘤起自胃肠道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的淋巴组织,绝大多数为NHL,以弥漫大B细胞型最多见,肿瘤常在胃肠道黏膜固有层和黏膜下层沿器官长轴生长。大体形态分为:肿块型、溃疡型、浸润型(粘膜下浸润,使粘膜皱襞增厚、隆起)及多结节型,以浸润型多见。胃肠道淋巴瘤无成纤维反应,受累肠壁蠕动存在,当病变破坏肠壁内自主神经丛时,肠壁肌张力下降,出现肠腔“动脉瘤样”扩张。 临床特点:好发于40~60岁,常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体重下降及贫血等,腹部可扪及肿块。 影像特征 ?造影:胃淋巴瘤表现为息肉样肿块、溃疡、胃壁浸润及粘膜皱襞增粗,可多种表现同时存在。肠道淋巴瘤表现为肠壁增厚、多发小结节样或肿块样充盈缺损、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可多种表现同时存在。 ?CT o多数病变与相邻管壁无截然分界,可伴有病灶周围、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瘤肿大,淋巴结坏死少见。 o浸润型:(1)管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可多节段受累,呈均匀较低密度,表面光滑,多呈波浪状。(2)胃淋巴瘤常伴胃黏膜增粗;肠道淋巴瘤肠腔可不变窄,甚至呈“动脉瘤样”扩张,此为肠道淋巴瘤的特异性征象,一般无肠梗阻。(3)增强后肿 瘤轻中度均匀强化,表面粘膜可呈明显线样强化,线样强化的黏膜与相邻胃肠黏膜相延续(淋巴瘤的黏膜下生长的表现);如果表面伴浅大溃疡,则表现为增厚黏膜轻度不规则凹陷,增强后黏膜线样强化的连续性中断,浅溃疡凹陷区无强化。 o肿块型:肠腔内或肠腔内外的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锐利,密度较均匀,少有液化坏死,增强轻中度均匀强化。 o可合并肠穿孔及肠套叠。 o肝脾肿大。 MRI: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 技术:胃肠钡餐常常只能显示本病的一些间接征象,对胃肠道淋巴瘤的诊断特异性较低,CT对诊断胃肠肠道淋巴瘤有重要价值。

腹膜后淋巴瘤的CT诊断(附20例报告)

腹膜后淋巴瘤的CT诊断(附20例报告) 谢敏?潘颖奇?张国华 作者单位:214002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腹膜后淋巴瘤位置较深,盆腔有一定的扩展空间,早期肿瘤不易发现。腹膜后淋巴瘤是较少见的腹膜后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腹膜后其它肿瘤混淆。CT 是腹膜后肿瘤的重要检查方法,能清晰反映腹膜后肿瘤的位置及其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为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收集近5年来在本院诊治、有完整临床病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20例腹膜后淋巴瘤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腹膜后淋巴瘤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5-83岁,平均64岁。临床表现发热7例,腹痛、腹胀16例,消瘦、乏力6例,恶性、呕吐4例,腹部包块3例,腰痛2例,体检示肝脏、脾脏肿大4例,腹部触及肿块5例,腹部压痛14例。实验室检查示贫血7例,血淋巴细胞增高11例。1.2 CT 检查 使用西门子Sensation16层多排螺旋CT 机,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先平扫再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20~25s,门脉期延迟60~70s),扫描条件120kV,150~180mA,层厚10mm,层间距10mm,螺距1.0,对比剂用安射力1.5~ 2.0ml/kg,使用高压注射器,速率2.0~2.5ml/s,扫描结束后将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以1.0~1.5mm 层厚进行三维重建。 2?结果 2.1 CT CT 平扫20例患者腹膜后均可见肿大的淋巴结,11例呈孤立结节状(直径均>10mm);9例呈融合或部分融合状(1例沿两侧腰大肌分布且融合成条索状),最大64mm×67mm,最小22mm×37mm,除2例境界不清晰外,其余均较 清晰。20例肿大淋巴结密度均匀或尚均匀,无明显低密度坏死灶或高密度钙化灶。6例肝脏、胰腺受肿大淋巴结推移。增强扫描13例肿大淋巴结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2例肿大淋巴结中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均<50Hu,5例肿大淋巴结无明显强化。2例肿大淋巴结包埋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向前移位;13例伴有其它部位多个孤立淋巴结肿大或融合成团块(颈部3例,纵隔9例,腋下7例,内乳区1例,腹股沟2例,有的患者2个以上部位出现肿大的淋巴结)。2例肝脏内可见多个不规则低密度灶(最大28mm×36mm),增强后其中1例环形强化,另1例轻度均匀强化;2例脾脏内可见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后呈相对低密度影,直径15~20mm ;1例肺内见一34mm×31mm 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增强后呈轻度均匀强化;1例左肾皮质见一70mm×52mm 囊实性团块影,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2例胸椎、腰椎或骶椎骨质破坏;1例侵犯双侧输尿管;5例伴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例脾脏肿大。2.2 病理 经手术或活检,病理报告非何杰金氏病14例,何杰金氏病6例。 3?讨论 淋巴瘤根据病理分为非何杰金氏病及何杰金氏病,常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瘤位于腹膜后组织间隙,夹在腹腔内脏器官及脊柱、肌肉之间,位置深,因而发现时已经较大,症状主要为腹痛、腰痛、发热、乏力、消瘦等。腹膜后淋巴瘤的CT 表现主要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可融合成团块,推移、包埋血管,伴有周围组织器官受压征象[1]。本组9例肿大淋巴结呈融合或部分融合,趋向中晚期,2例肿大淋巴结包埋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均向前移位,呈主动脉淹没征。由于淋巴瘤血供不丰富,因而CT 增强扫描以轻、中度强化为主;淋巴瘤很少坏死,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检查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检查 *导读:目前由于B超的普及性、无创性,超声技术不断提高,常规用于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检查,检出率明显升高。…… 目前由于B 超的普及性、无创性,超声技术不断提高,常规 用于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检查,检出率明显升高。 1. 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小儿,临床表现阵发性腹痛、消化 不良。声像图表现: 右侧腹及右下腹探及数个淋巴结回声,体 积较小,一般长径大于横径(很多学者有过报告) ,多呈卵圆 形或椭圆形,无明显膨胀感,内部回声相对均匀,边界清晰,淋巴结周围间质无明显增多及无明显血供。 2. 肝炎及胆囊炎肝门处淋巴结肿大: 多见于乙肝病史及急性肝 炎期,在门脉主干周围见数个小淋巴结,声像图特征淋巴结体 积较小,多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无明显膨胀感,内部回声相 对均匀,边界清晰,淋巴结周围间质无明显增多及无明显血供。 3. 阑尾炎患者右下腹及右侧腹可见肿大淋巴结回声,体积较小,多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无明显膨胀感,内部回声相对均匀,边界清晰,淋巴结周围间质无明显增多及无明显血供。大部份伴 有典型肿大阑尾声图。 4. 肝癌患者肝门区、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旁见肿大淋巴结体积 较大,数量较多,呈圆形膨胀感,包膜增强增厚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门部结构受破坏,挤压血管,多个淋巴结可见

相互融合呈实质性块,淋巴结周围间质回声增多紊乱,彩色多普勒示间质血供丰富。同时见肝内实质块回声。 5. 胃癌患者表现为左肝后方,胰腺周围、腹主动脉旁见量较多的肿大淋巴结,呈圆形膨胀感,包膜增强增厚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门部结构受破坏,挤压血管,多个淋巴结可见相互融合呈实质性块,淋巴结周围间质回声增多紊乱,彩色多普勒示间质血供丰富。 6. 恶性淋巴瘤患者声像图表现在脊柱及腹膜后大血管周围呈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类圆形低回声淋巴结,皮质回声不均,有点钙化或液化,外周包膜欠清晰或有切迹,对周围组织和血管有浸润挤压,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部份呈融合状分叶状时轮廓境界较为模糊,淋巴结周围间质间质回声增多紊乱,彩色多普勒示间质血供丰富。 7. 本组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男性, 73岁,常规体检时,腹腔扫查见腹腔内充满大量的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团,小至粟粒大,大的呈多个融合状实质块。CDF I 示较大者内可见血流,淋巴结周围间质回声增多紊乱,血供丰富。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发表时间:2018-03-16T14:20:30.7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下第24期作者:陈丽仙 [导读] 临床上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状和(或)多系统损害,多数病例手术切除肿大的淋巴结后,效果良好[2]。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方法:选择2017年10月本院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患者1例进行研究讨论,对其临床资料以及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肿物全部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透明血管型。结论:对于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患者,必须要根据病理组织活检的结果来进行诊断,具有特征性的CT增强表现,确诊后进行手术切除,透明血管型CT增强可以确定诊断结果。 关键词:腹膜;巨淋巴结增生症;CT表现 Castleman病(CD)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临床较为少见[1],病理特征为明显的淋巴滤泡、血管及浆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临床上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状和(或)多系统损害,多数病例手术切除肿大的淋巴结后,效果良好[2]。CD的病因未明,本次实验选择2017年10月本院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患者1例进行研究讨论,以便于为今后该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女,50岁,因“左侧腹部疼痛半年”就诊。实验室检查:CA724:18.05U/mlH(0-6.9)余肿瘤标记物(-)彩超:左肾右后方脊柱旁探及实质低回声包块,大小约54mmX32mm,似有包膜;CDFI:其内可见多个粗大血流信号;PW引出动静脉频谱,PS:38.4cm/s,RI:0.26。手术治疗,游离输尿管及左侧肾脏下极,充分游离包块后,以结扎钉、止血夹夹闭并离断包块滋养动脉、静脉,完整切除腹膜后包块,再次探查包块周围组织,见腰大肌前方一2×1cm大小肿大淋巴结,游离后切除,置入标本袋,将包块及肿大淋巴结置入标本袋,取出标本送检。 1.2检查方法 使用单层螺旋CT进行扫描,横断位,电压120kv,电流100-150mAs,层距和层厚5mm,指导患者仰卧位,屏气,两手抱头,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碘海醇1.5ml/kg,速度3.0ml/s,完成全腹动脉和门静脉的扫描,由经验丰富的阅片医生至少两名进行分析探讨,记录大小、形态以及位置等。 2结果 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肿物全部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透明血管型。CT:腹膜后左肾内侧见一肾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大小约59mmx30mm,增强后皮质期明显强化,髓质期及延迟期持续性强化,供血动脉来自椎旁小动脉,引流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左肾受推移向外侧移位,病灶与左肾、肾上腺分界清楚。 3讨论 3.1局灶型 表现为孤立淋巴结或纵隔内某一组淋巴结受累。青年人多见,发病的中位年龄为20岁(男女比例1:4),90%病理上为透明血管型[3]。患者呈单个淋巴结无痛性肿大,生长缓慢,形成巨大肿块,直径自数厘米至20cm左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淋巴组织。儿童胸部少见,一般好发于颈部、腹部。 3.2多中心型 较少见,表现为一组以上淋巴结受累或影像学发现胸外淋巴结受累。发病年龄靠后,中位年龄为57岁(男女比例1:2)。患者有多部位淋巴结肿大,易波及浅表淋巴结。伴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贫血、表浅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常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如肾病综合征、淀粉样变、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颞动脉炎、舍格伦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4]。20%~30%的患者在病程中可并发卡波西肉瘤或B细胞淋巴瘤。多中心型临床常呈侵袭性病程,易伴发感染。 3.3透明血管型 占80%~90%。淋巴结直径为3~7cm,大者可达25cm,显微镜见淋巴结内许多增大的淋巴滤泡样结构,呈散在分布。有数根小血管穿入滤泡,后期小血管呈玻璃样改变,血液在微循环的时间停留延长,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 3.4浆细胞型 占10%~20%。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贫血、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液丙种球蛋白增高和低白蛋白血症。淋巴结切除后症状可消失。病理呈滤泡性增生但小血管穿入及滤泡周围的淋巴细胞增生远不及透明血管型明显。动脉早期强化不明显,较晚时相呈中度强化。 3.5混合型 兼有上述二型的特点。CT表现:①病灶多为类圆形结节或肿块影;位于颈部间隙、中纵隔的病灶可因生长间隙受限而呈长椭圆形;位于腹腔和后纵隔的病灶往往较大。②病灶于CT平扫多表现为密度均匀,较少发生囊变、坏死。这与CD血供丰富以及淋巴滤泡组织不易坏死的特性有关。③增强后于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或延迟期持续强化;病灶周边可见明显迂曲的供血和引流血管。④部分病灶内可见点状或细条样钙化高密度影,反映了病灶内血管壁的变并钙质沉积。⑤病灶的周边可见“卫星”结节。⑥混合型主要表现为多组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多表现为轻度或中等程度强化,这与以大滤泡和滤泡间浆细胞浸润为主,而血管增生较少有关。 3.6MR表现 磁共振检查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质地均匀,坏死少见,增强特征与CT相似。虽然对病灶内部的钙化显示率低,但其高软组织分辨力的特点以及采用动态增强技术,对病变的定位和显示毗邻关系较CT优越,并能清晰显示肿块增强特点。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区肿块,较大者密度不均,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灶,增强后实质部分明显强化。临床表现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及代谢紊乱、血、尿中VMA升高。肾上腺淋巴瘤:肾上腺本身并无淋巴组织,受侵肾上腺多为继发、属血行转移的晚期病变。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区的肿

腹膜后淋巴肿瘤的详细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腹膜后淋巴肿瘤的详细介绍 导语:腹膜后淋巴肿瘤是一种肿瘤,虽然不是癌症那么可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风险,虽然肿瘤二字可能听起来让大家心慌,而且我们也明白并不 腹膜后淋巴肿瘤是一种肿瘤,虽然不是癌症那么可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风险,虽然肿瘤二字可能听起来让大家心慌,而且我们也明白并不容易去痊愈,但是我们毕竟是有希望的,有时候健康的方式,让我们更好的康复,各位患者得了这个病不要害怕,要做好心里准备,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真接受治疗。病情好转的过程中,心态决定了一切!病虽然难治愈,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减轻甚至痊愈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腹膜后淋巴肿瘤的介绍吧。 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特征。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其次为腋下,首发于腹股沟或滑车上的较少。霍奇金病首发于戏曲淋巴结者占60%~70%,左多于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病灶已有播散,右侧来自纵隔或两肺,左侧常来自腹膜后。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有罗骨样感觉;随时病程良展,周围出现大小不一的淋能上能下结肿大,并可融合成团块状。如果淋巴结增大迅速,甚至侵犯神经,可引起疼痛。少数患者信有深部而无浅表淋巴结肿大。 非霍奇金淋巴瘤以洒巴结肿大起病者占56%,半数好发于颈部,但更易累及口咽环、肠系膜和腹股沟。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霍金病,尤以年青患者(结节硬化型者常有双侧肿大),出见于弥漫型淋巴结肿大引起咳金淋巴瘤;预后均相对较差。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引起压迫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引起咳嗽、胸闷、气促、肺不张、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上腔静脉压迫征;肝门淋巴结肿大,压迫总胆管起黄疸和肝肿大;腹膜后洒巴结肿在,可引起背痛及下肢、会阴部或阴囊水肿,压迫

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怎么回事

文章导读 淋巴是帮助我们身体排毒的器官,一般来说,只要身体健康,那么腹膜后肯定是有大量淋巴结存在的,如果没有淋巴结存在肯定是出问题了。但是在临床上有一种疾病被称为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就让专家来给大家分析,这种情况到底是不是疾病。 对于淋巴结形态、密度及信号的变化可以提示一系列疾病,对于淋巴结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小。这里主要指淋巴结的短径,一般认为短径大于25px,提示淋巴结增大。淋巴结增大可以是炎症等造成的反应性增生,也可以是恶性疾病的累及或转移。单纯从短径上并不容易判断良恶性,整体上,良性淋巴结增大会有一定限度,当淋巴结体积异常增大时常提示恶性可能。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巨淋巴结增生症是良性的但是也可以很大。 2.形态。正常淋巴结呈长圆形,良性增生的淋巴结虽然体积增大,但是常保持其形态,而被恶性病变累及的淋巴结常形态比较圆,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要测量短径判断淋巴结大小的原因。 3.密度与信号。受病变累及的淋巴结会出现CT密度改变或MR信号改变,注入造影剂进行增强检查后也会有相应变化。良性淋巴结肿大一般密度货信号均匀、强化均匀、伴斑片样钙化、有的内可见脂肪密度。恶性病变累及的淋巴结密度和信号不均匀、中央伴坏死,因此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区域无强化。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淋巴瘤是恶性的但是强化也可以均匀。淋巴结结合是良性病变,但是坏死后常形成环形强化。(腹膜后淋巴瘤,强化均匀) 4.伴随疾病和变化。当有病史或影像检查提示引流区有炎性改变时,淋巴结更可能提示反应性增生;反之有恶性肿瘤病史或影像检查提示引流区有恶性病变时,淋巴结的增大更可能提示是恶性病变的一部分或转移灶。当有一系列影像检查可以对比时,淋巴结的变化也可以作为诊断依据,比如恶性肿瘤患者随访时发现引流区域淋巴结较前增大、较前形态圆隆或出现坏死,即使此次测量径线上不符合淋巴结增大标准,我们还是要警惕其存在转移的可能。 综上,淋巴结的改变可以提示多种疾病,良恶性淋巴结各具特征,但是其影像表现又常常彼此重叠,因此要综合病史、临床检查、既往影像检查等资料综合判断。

腹膜后淋巴肿瘤的详细介绍

腹膜后淋巴肿瘤的详细介绍 腹膜后淋巴肿瘤是一种肿瘤,虽然不是癌症那么可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风险,虽然肿瘤二字可能听起来让大家心慌,而且我们也明白并不容易去痊愈,但是我们毕竟是有希望的,有时候健康的方式,让我们更好的康复,各位患者得了这个病不要害怕,要做好心里准备,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真接受治疗。病情好转的过程中,心态决定了一切!病虽然难治愈,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减轻甚至痊愈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腹膜后淋巴肿瘤的介绍吧。 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特征。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其次为腋下,首发于腹股沟或滑车上的较少。霍奇金病首发于戏曲淋巴结者占60%~70%,左多于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病灶已有播散,右侧来自纵隔或两肺,左侧常来自腹膜后。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有罗骨样感觉;随时病程良展,周围出现大小不一的淋能上能下结肿大,并可融合成团块状。如果淋巴结增大迅速,甚至侵犯神经,可引起疼痛。少数患者信有深部而无浅表淋巴结肿

大。 非霍奇金淋巴瘤以洒巴结肿大起病者占56%,半数好发于颈部,但更易累及口咽环、肠系膜和腹股沟。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霍金病,尤以年青患者(结节硬化型者常有双侧肿大),出见于弥漫型淋巴结肿大引起咳金淋巴瘤;预后均相对较差。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引起压迫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引起咳嗽、胸闷、气促、肺不张、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上腔静脉压迫征;肝门淋巴结肿大,压迫总胆管起黄疸和肝肿大;腹膜后洒巴结肿在,可引起背痛及下肢、会阴部或阴囊水肿,压迫输尿管,引起肾孟积水。累及深部淋巴结时,临床上常以发热为主要表现。 皮肤特异性皮肤损害多见于T细胞成人白血病/淋巴瘤综合征或蕈样肉芽肿,表现多样化,包括肿块、皮下结节、浸润性斑块、溃疡、丘疹等,常先见于头颈部。带关疱疹也好发于霍奇金病,占5%~16%。鱼鳞癣、剥脱性红皮病也偶可见到。淋巴瘤有皮肤累及者,常提示病变已进入晚期并有血行播散。但少数原发皮肤的霍奇金病和蕈样肉芽肿,则可以长期存活。 大家也都了解了这个病,所以得了腹膜后淋巴肿瘤的朋友不要失望,不要觉得就没有方法去治疗了,因为,我们已经给大家讲述了一些腹膜后淋巴肿瘤治疗方法,需要大家坚持治疗,并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