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巫北海第三军医大学一院放射科400038

一、传统非活体解剖学观察

(一)相互沟通

虽然腹腔的淋巴结可以人为地划分成许多组,但实际上各组、各淋巴结间是相互沟通的,而且,总的淋巴流向是从前向后、从下到上,即腹腔脏器的淋巴向腹腔大血管根部淋巴结集中,然后汇入壁侧(后腹膜)淋巴结。下肢、盆腔的淋巴也流入后腹膜淋巴结。

(二)腹膜后淋巴结的分组

腹部壁侧淋巴结群,也称做腹膜后淋巴结,根据尸体解剖研究,腹膜后每侧约有25-30个淋巴结,分布在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周围,自横膈延伸至主动脉分叉处,分为主动脉旁及下腔静脉旁组。自主动脉分叉向下延续为髂总、髂内及髂外组,分布在相应的动脉周围。

此外,肾动脉旁为肾组淋巴结;腹腔动脉旁为腹腔淋巴结;胰动脉旁为胰组淋巴结;脾静脉旁为脾门淋巴结;肠系膜根部开始,沿肠系膜血管分布为肠系膜淋巴结。

换言之,腹膜后淋巴结甚为丰富,从腹股沟韧带到横膈,形成淋巴结链。许多淋巴结和淋巴管成群地围绕着脏器的大血管干周围,连结着来自于下肢、盆腔、腹部和纵隔的淋巴结链。它也可分为两群:①髂淋巴结,成群地围绕着髂外血管、髂总血管,收集几乎所有盆腔内容、腹股沟区、腹股沟下引流的下肢的淋巴;②腰-主动脉淋巴结,可再分为前组与后组,围绕着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收集肠和肠系膜的淋巴,汇入乳糜池。

二、主动脉外侧淋巴结的非活体观察

(一)最小值与最大值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引流内脏和其它结构主动脉外侧支和背侧支供应者,收集来自于大的伴随于髂动脉的边远群。它们构成了末梢群,为肾上腺、肾、输尿管、睾丸、卵巢、盆腔脏器(部分为肠)和后腹壁。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的左侧,故也称主动脉左侧淋巴结,在标本上观察共有2-14个淋巴结,平均6-7个,有淋巴管相连形成纵行的淋巴结链,其下端在腹主动脉分叉处,与左侧髂总淋巴结连续,上端可达膈的主动脉裂孔。

从淋巴结的数目统计可说明一个问题,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范围相当大,因为是标本观察的统计,无从了解标本生前患病情况,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最小值者为正常健康人的可能性较大。(二)集中型与分散型

在标本研究时,有作者根据此群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及排列形式区分为集中型与分散型,集中型的淋巴结数目较少,但较大,各淋巴结之间的淋巴管较少,见于胎儿及小儿;分散型的淋巴结小而多,各淋巴结之间有较多的淋巴管相连接,仅见于成人,即淋巴结的数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这说明,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机会越来越多,淋巴结肿大的可能性越大。从标本观察的集中型与分散型的比较,前者见于胎儿及小儿,基本是属于正常情况,数目较少也应证了上述的设想,淋巴结比较大说明胎儿及小儿对疾病的反应的敏感性较强;而分散型的淋巴结小而多,仅见于成人,意味着成人患病的机率比小儿高得多,对疾病反应的敏感性较弱。(三)以左肾蒂分为三群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沿腹主动脉左后外侧缘的全长而分布。它可依左肾蒂分为上、中、下三群。在成人标本上观察,上群在左肾蒂之上,数目不定,多为1-3个;中群在左肾蒂后方,多为3-4个;下群在左肾蒂之下,可有1-9个淋巴结,但常为4-5个。

在横断图像上,左肾蒂呈条状,连接着肾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容易识别。而纵行于主动脉外侧的结构很少,可有腰升静脉、神经,在上下层面上它们有其连续性,从而知道是纵行的结构。而淋巴结是结节状,这个层面见到它,其上或下一个层面则不一定可以见到。

以左肾蒂为标志物,在其上、下及后方观察此组淋巴结较为准确,也较为方便。

(四)前列与后列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也可分为前、后两列,前列位于腹主动脉左前方,淋巴结较少,淋巴结之间的淋巴管较长;后列位于腹主动脉的左后方,淋巴结较多,位置恒定。两列之间借淋巴管相连接,从后列发出左腰淋巴干。

此组淋巴结分前、后两列,在横断图像上容易区分,在冠状断面和矢状断面图像上更易观察,且能在一幅图像上观察其上下的关系。

(五)左腰淋巴干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接受左髂总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以及左侧的肾、肾上腺、输尿管腹段、睾丸、卵巢、输卵管、子宫及胰的集合淋巴管。此外,有时还可接受腹腔淋巴结、肠系膜上淋巴结及肠系膜下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与腰淋巴结的其它群也互相交通。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的输出淋巴管形成左腰淋巴干,注入乳糜池。有时,该淋巴结一部分输出淋巴管直接注入胸导管。

三、可视人体(visible human)的研究

自从1986年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提出虚拟人计划以后,美国率先于1991年和1994年开始选取有代表性的男性和女性的尸体进行冷冻刨切,获取了横向CT、MR和冰冻切片图像,随后韩国和日本先后启动各自国家的虚拟人计划,我国也于九十年代初提出了自已的虚拟人计划,其中香山会议是个里性碑。

一方面,大规模真实的人体数据的获得给人类研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也给基于虚拟人体数据的分割和重建算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如何准确的分割出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并快速重建出人体的三维模型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从分割的角度来说,面对大规模的虚拟人体数据和目标组织器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方面要充分的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又要发挥计算机的快速运算性能。

1995年美国用一具冰冻尸体制成1878片厚1mm的切片。1997年美国和英国将一女子标本进行人体正常解剖切割断面达5190片,片厚0.33mm,最近将三维重构技术进行良好的界面化,在真实标本基础上将各部结构图形化、虚拟以便更好的展现各部分三维结构。日本和韩国也启动了自体的虚拟人体计划,切片更薄,图像更清楚。我校在2002年和2003年已进行3例(年龄分别为31、21、20岁)可视人体切割研究,片厚最薄者为0.1mm,最多者共18380幅横断图像,利用这些横断图像的数据可任意进行各个角度的图像重建。我们选用腹腔动脉起点平面上下的腹膜后结构的横断图像进行观察与重建,在主动脉外侧未见到典型的淋巴结影像。

四、单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观察

选择我院2001年1月~6月半年内240例患者,年龄2~87岁,平均57.5岁。男性180例,女性60例。增强105例。采用Siemens Somatom Plus 4 CT机扫描。常规空腹。检查前半小时口服1.2%泛影葡胺250ml。层厚8mm,螺距1.0,增强扫描用欧乃派克(300mgI/ml)80ml,2.5ml/秒自动高压注射器注射,行三期扫描。以肝门、胰头及肾门三层面观察腹膜后淋巴结影的显示情况。

240例患者中未发现疾病的有52例,腹膜后亦未见淋巴结显示。发现有疾病的188例,其中肝癌34例;肝硬化,和/或腹水21例;肝内胆管或胆囊内结石18例;肝血管瘤14例;脂肪肝13例;肝转移性肿瘤及肝癌介入治疗者各11例;胰腺炎10例;肝囊肿9例;恶性淋巴瘤、肾囊肿及肝癌切除术后各7例;肾癌5例;肝门胆管癌4例;胃癌术后、腹膜炎、肾错钩瘤及肾结核各3例;胃癌及脾梗塞2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例。188例有疾病的患者中腹膜后淋巴结影显示的有23例。其中恶性淋巴瘤7例;肝癌4例;腹膜炎、胰头癌、肝门区胆管癌、胃癌、胃癌术后伴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各2例;食管癌术后、转移性肿瘤引起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各1例。新近资料表明,在正常活体的单排螺旋CT或MRI图像上,主动脉旁或/和下腔静脉旁看不见淋巴结。认为小于5mm为正常,介于5~10mm为可疑,大于10mm为病理异常,但明确有肿

瘤病变存在时,即使小于5mm,也应疑为肿瘤所致。

我们所观察的240例上腹CT检查中未发现疾病的52例,腹膜后未见淋巴结显示。在发现有病变的188例中,仅23例显示腹膜后淋巴结,最小者8mm。说明在一般情况下,单排螺旋CT 腹部增强扫描难以显示腹膜后淋巴结,而不像非活体解剖研究那样认为,正常成人腹膜后有不少肉眼可见的淋巴结。

五、容易与腹膜后淋巴结混淆的结构

(一)腰升静脉与腰奇静脉

腰升静脉连接于髂总静脉、髂腰静脉和腰静脉。它位于腰大肌之后,腰椎横突根之前。在上方,它连接肋下静脉,可形成一干,覆盖第12胸椎椎体侧面,向深层走行,抵达膈脚,上升入胸,在右侧变为奇静脉,在左侧变为半奇静脉。在其转而向上时,常有一钩状弯曲,连接于一支小血管,后者在右侧来自于下腔静脉的后面,在左侧来自于左肾静脉后方,此小血管存在着所谓的‘奇静脉线’,常称为腰奇静脉。

腰奇静脉是从下腔静脉后壁或左肾静脉后面起始,向上与肋下静脉和腰升静脉汇合处相连的小静脉。

腰升静脉常有不同的走行,在有的病人此静脉可邻近于脊神经背根神经节走行,CT横断扫描解释图像时,不应将之误认为神经节,认真观察更尾侧层面,常可见到静脉分支,从而容易作出区别。Dorwart等(1982)曾作详细讨论。

(二)脊神经节

⒈非活体解剖观察

脊神经节(后根节)位于脊神经后根上,是神经细胞体的集团。大多数脊神经节位于椎间孔内,直接位于该处外侧,该处神经根穿过硬脊膜,被延长的硬脊膜所包裹。骶神经的神经节位于椎管内,尾神经的神经节通常位于硬脊膜中。每个神经节呈卵圆形,粉红色,它的大小相当其所在的神经根。它的内侧分叉,该处的背根的两小束从它接近和进入脊髓处会聚。

相对于神经孔来说,61%背侧根神经节位于孔内,21%在孔外,18%在椎管内。并可发现背侧根神经节位置不对称。

⒉位于椎间孔的上份

椎弓根水平的旁矢状面成像,在椎间孔的上份可清楚地见到脂肪衬托下的神经节或神经根。自脊髓发出至背根神经节侧的脊神经根有硬脊膜形成神经根袖包被。背根神经节的远端,前后根汇合成脊神经,提供椎旁组织的运动支配和感觉分布。椎间孔矢状切面显示,腰椎间孔的前壁是上一椎体后外侧面的下半,和相应椎间盘纤维环的后外侧面;后壁主要是椎间关节的上关节突,和融合于椎间关节前份的黄韧带外侧部;相邻椎管的椎骨下切迹和椎骨上切迹则分别构成椎间孔的上下壁。由于椎骨下切迹的上下径和前后径都明显大于相应的椎骨上切迹的上下径和前后径,故在侧位X线片上,腰椎间孔通常上大下小呈耳廓形状。神经根和脊神经节位于椎间孔较宽大的上半,周围通常有较充分的缓冲余地。

⒊可以强化与脂肪抑制技术的应用

脊神经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由于缺乏细胞间紧密连接,而无血-神经屏障,注射对比剂后可强化。辅助以脂肪抑制技术,其强化后的形态更清楚。在根水平的旁矢状面影像上,在周围脂肪的衬托下,可以在神经孔上部清楚地看到神经根或背侧根神经节,背侧根神经节缺乏血-神经屏障,因此注射对比剂后正常强化,强化形式常与伴随使用的脂肪抑制有关。有助于诊断与神经根或神经节有关的间盘侧突出。

Imaging and visible human observation of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Wu Beihai .First Hospital Third Military Medical College.400038

1.conventional anatomic observation of corpes.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 are divided into many groups and they are connected with lymphatic vessel

2.observation of lateral aortic lymph nodes in corpes.There are dramat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inimi and maximal number of lateral aortic lymph nodes. Lateral aortic lymph nodes can be concentration or divergence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y left kidney pedicle and also divided into front and post row. The efferent lymphatic vessel of lateral aortic lymph nodes is lymphatictrunks of left waist and then pour to cisterna chili. Sometimes part of the efferent lymphatic vessel pour to thoracic duct

3.Investigation of visible human.

4.Observation with simplex-row spiral CT contrast examination.We found it is difficult to diplay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 in simplex-row spiral CT contrast examination which is difference with anatomic observation of corpses.

5.The constitution which can be confused with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 is ascending lumbar vein and azygos lumbar vein. Dorsal root ganglion is also included .They may be identified in vivi by CT contrast examination or fat-suppression technique in MRI.

原发性淋巴瘤的早期症状

原发性淋巴瘤症状诊断 一、症状体征: 1、霍奇金病 多见于青年,儿童少见,首见症状常是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的淋巴结肿大( 占60%~80%),左多于右,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也可互相粘连,融合成块,触诊有软骨样感觉,如果淋巴结压迫神经,可引起疼痛,少数患者仅有深部而无前浅表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压迫邻近器官,表现的压迫症状,例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可致咳嗽、胸闷、气促、肺不张及上腔静脉压迫症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可压迫输尿管,引起肾盂积水;硬膜外肿块导致脊髓压迫症等。另有一些HD病人(30%~50%)以原因不明的特许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这类患者一般年龄稍大,男性较多,病变较为弥散,常已有腹膜后淋巴结累及。发热后部分患者有盗汗、疲乏及消瘦等全身症状。周期性发热(Pel-Ebstein热)约见于1/6患者。部分患者可有局部及全身皮肤瘙痒,多为年轻患者,特别是女性。全身瘙痒可为HD的唯一全身症状。 体验脾肿大者并不常见,约10%左右,脾受累表明有血源播散。肝实质受侵引起肿大和肝区压痛,少数有黄疸。肝病变系脾通过静脉播散而来,所以肝较脾肿大为少。 HD尚可侵犯各系统或器官:例如肺实质轻浸润、胸腔积液、骨髓引起骨痛、腰椎或胸椎破坏,以及脊髓压迫症等。带状疱疹好发于HD,约占5%~16%。 2、非霍奇金淋巴瘤 可见于各种年龄组,但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多。男较女为多。大多也以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见表现,但较HD为少。分化不良性淋巴细胞易侵犯纵隔。肿大的淋巴结也可引起相应压迫症状。发热、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仅见于24%患者。大多为晚期或病变较弥散者。全身瘙痒很少见。除淋巴细胞分化良好型外,NHL一般发展迅速,易发生远处扩散。

淋巴结肿大症状图片

淋巴结肿大症状图片 一、简介 淋巴结因内部细胞增生或肿瘤细胞浸润而体积 增大的现象。临床常见的体征。可通过触摸颌下、 颈部、锁骨上窝、腋窝和腹股沟等部位而发现, 但肺门、纵隔、腹膜后和肠系膜等体内肿大的淋 巴结则要靠X射线、CT和B超等才能发现。淋 巴结肿大常见3种情况: ①良性肿大。包括各种感染、结缔组织病和变 态反应等引起的肿大。临床常呈良性经过, 随着病因去除,在一定时间内可以完全恢复。 ②恶性肿大。包括原发于淋巴结的恶性肿瘤如淋巴瘤、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恶 性组织细胞病等及其他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如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临床呈恶性经过,淋巴结持续性进行性肿大,若不积极治疗,常会进行性恶化死亡。 ③介于良性与恶性间的肿大。如血管原始免疫细胞性淋巴结病和血管滤泡性淋 巴结增生症等。开始常为良性,可变成恶性而致命。因此在确定淋巴结肿大后,关键是确定其原因和性质,局部肿大伴明显疼痛者常提示感染;进行性无痛性肿大者常提示恶性肿瘤性疾病。骨髓穿刺特别是淋巴结活检可帮助确诊。淋巴结肿大的治疗以病因而定,如淋巴腺结核可应用链霉素和雷米封等,若为恶性淋巴瘤,应以联合化疗为主,若为癌症晚期转移,则预后极差。 二、原因 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段人群,可见于多种疾病,有良性,也有恶性, 故重视淋巴结肿大的原因,及时就诊、确诊, 以免误、漏诊,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就谈一谈 淋巴结肿大的常见原因。 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常见的淋巴结肿大可分 为: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腋下淋巴结肿大、颈 部淋巴结肿大、耳后淋巴结肿大。多是由于这 些部位出现炎症所致,下面一一进行分析。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原因: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通常提示腹股沟周围的生殖系统、腹腔各器官病变,也包括 全身性疾病。 此外,恶性淋巴瘤可侵犯纵隔、肝、脾及其它器官,包括肺、消化道、骨骼、 皮肤、乳腺、神经系统等引起肿大。

超声对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分析 马新泽

超声对腹部常见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价值分析马新泽 发表时间:2016-05-23T13:38:18.3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6年1月第1期作者:马新泽,唐淑霞 [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淋巴结是哺乳动物特有器官之一,是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反应的场所,有繁殖、过滤及免疫作用。山东省平度市人民医院,266700 淋巴结是哺乳动物特有器官之一,是抗原刺激产生免疫反应的场所,有繁殖、过滤及免疫作用。人体正常淋巴结柔软、光滑,与周边组织相对分离,且不会有压痛感,一旦机体有细菌入侵,淋巴细胞就会因产生淋巴因子、抗体杀菌而有较高组织细胞反应性,变得肿大。临床上通常将淋巴结肿大作为病变依据,对此类患者进行检查可及时诊断疾病、积极治疗。本研究对腹部淋巴结肿大患者进行了超声检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腹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共 70 例,男 41 例、女 29 例;年龄~ 81 岁,平均年龄(33.8±2.7)岁,入院均发现腹部淋巴结肿大。 1.2 方法 嘱咐患者空腹检查,帮助调整合适的体位,准备超声检查设备,调节探头频率为 3.5 ~ 4.0MHz,查找淋巴结及原发病灶部位,注意观察淋巴结的形态、位置、大小、边缘、数量、内部回声结构,发现 2 个及以上的淋巴结即为多发,同时观察淋巴结与周围脏器组织是否重叠、压迫和浸润。 重点结合淋巴结肿大情况及患者症状表现、相关病史检查分析是否存在肺癌、胃肠癌、肝癌、妇科癌变等等,观察盆腔、腹部有无占位性病变,若没有发现上述部位占位性病变,对其他部位进行进一步检查,如若检查发现其他部位存在占位性病变,则进一步行腹部检查以了解是否有腹部脏器转移,避免漏诊和误诊,指导之后的治疗工作。 1.3 数据处理 本次数据采用 SPSS18.0 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数资料的对比应用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的对比应用t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类淋巴结肿大超声表现 70 例患者经超声检查共发现 25 例腹部淋巴瘤、32 例转移性淋巴结、13 理例炎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是占比最大的常见腹部淋巴结肿大(P < 0.05)。腹部淋巴瘤大小为 4.2×3.2 ~ 16.3×14.0cm,明显大于炎性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P < 0.05);腹部淋巴瘤、转移性淋巴结、炎性淋巴结单发率分别为 36.0%、21.9%、84.6%,多发率分别为64.0%、78.1%、15.4%,腹部淋巴瘤及转移性淋巴瘤多发患者居多、炎性淋巴结患者单发者居多(P < 0.05)。 腹部淋巴瘤患者超声检查可见巨大的椭圆分叶形态团块,团块回声均匀、大小均衡,有较完整薄膜,其中5例患者超声检查发现回声不均匀、包膜不完整,所有腹部淋巴瘤患者均未见其他癌肿病灶。 转移性淋巴结患者中,10 例显示存在接近圆形的团块,局部呈现分散状;另 22 例团块形状不规则,相互挤压、位置分散、相互重叠,有不均匀回声存在于淋巴结内部,包膜不完整,所有转移性淋巴结患者均经检查发现癌肿病灶(其中有 7 例存在 2 个癌肿病灶)。 炎性淋巴结患者超声检查均发现圆形团块,包膜完整、有均匀回声, 84.6% 的患者为单发病灶。13 例患者中有 9 例发现感染病灶,4例患者因发热而实施进一步检查,均发现有脾部肿大及脾门淋巴结肿大。 2.2 淋巴结肿大与脏器病变关系 腹部淋巴瘤患者中8例位于主动脉、6例位于胰头、4例位于脾肾间、3 例位于肝门、2 例位于盆腔内、2 例位于肝肾间,其中 1 例压迫十二指肠球部、1 例压迫胆总管、3 例胃窦遭侵犯、1 例与肾脏重叠。 转移性淋巴结患者中,23 例位于腹主动脉及肝门处(其中 14 例为原发肝癌、3例肠癌、2例胰腺癌、2例肝癌、1例食道癌、1例子宫内膜癌),9例淋巴结位于胃部周围,即为胃癌。2 例与胰腺重叠、3 例压迫胆总管。 炎性淋巴结患者中 7 例位于肝门处(其中 4 例患者急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3例慢性肝炎伴肝硬化腹水),3例位于结肠(均为化脓性阑尾炎),2 例位于脾门(均为轻度脾肿大)、1 例位于盆腔(盆腔内包裹性积液)。 2 例压迫胆总管。 3 讨论 淋巴结的异常提示机体健康状况不良,其好比一个过滤器,可将病毒、细菌等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有害物质清除掉,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机体病理变化会直接影响淋巴结的构造和形态。 通常早期病理变化引起的腹部淋巴瘤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表现,常贫血、消瘦,局部压痛现象,偶有黄染及腹胀症状。本组患者淋巴瘤多于腹膜后常出现,瘤体为分叶状、较大,超声检查可见大量的淋巴结汇聚而形成淋巴瘤,淋巴结大小均衡,无重叠、有均匀回声。多数淋巴瘤包膜完整,无其他的原发病灶存在,可能单发,也可能多发。 转移性淋巴结常伴癌肿病灶存在,不均衡浸润、破坏淋巴结原有构造,有较低的内部回声,常发现钙化点存在,包膜不完整。临床上应结合病灶特点分析病情,需实施癌肿手术,还应观察淋巴结转移状况。超声检查此类淋巴结肿大常可找出肿瘤原发病灶。另外,对于炎性淋巴结,超声检查发现单个淋巴结有完整包膜、不融合,回声均匀。 总之,超声检查可明确腹部淋巴结病变部位、数量、大小、回声及形态,结合对周围脏器的观察有助于准确诊断、分析病因、指导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亚红 , 蔡胜 , 王蕾等 . 腹部结内淋巴瘤的超声诊断 [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35(2):140-144. [2] 张晓燕 , 张波 , 蔡胜等 . 小肠淋巴瘤的超声及大体病理特征分析 [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3,35(3):318-321.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腹膜后淋巴结的影像学和可视人体观察 巫北海第三军医大学一院放射科400038 一、传统非活体解剖学观察 (一)相互沟通 虽然腹腔的淋巴结可以人为地划分成许多组,但实际上各组、各淋巴结间是相互沟通的,而且,总的淋巴流向是从前向后、从下到上,即腹腔脏器的淋巴向腹腔大血管根部淋巴结集中,然后汇入壁侧(后腹膜)淋巴结。下肢、盆腔的淋巴也流入后腹膜淋巴结。 (二)腹膜后淋巴结的分组 腹部壁侧淋巴结群,也称做腹膜后淋巴结,根据尸体解剖研究,腹膜后每侧约有25-30个淋巴结,分布在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的周围,自横膈延伸至主动脉分叉处,分为主动脉旁及下腔静脉旁组。自主动脉分叉向下延续为髂总、髂内及髂外组,分布在相应的动脉周围。 此外,肾动脉旁为肾组淋巴结;腹腔动脉旁为腹腔淋巴结;胰动脉旁为胰组淋巴结;脾静脉旁为脾门淋巴结;肠系膜根部开始,沿肠系膜血管分布为肠系膜淋巴结。 换言之,腹膜后淋巴结甚为丰富,从腹股沟韧带到横膈,形成淋巴结链。许多淋巴结和淋巴管成群地围绕着脏器的大血管干周围,连结着来自于下肢、盆腔、腹部和纵隔的淋巴结链。它也可分为两群:①髂淋巴结,成群地围绕着髂外血管、髂总血管,收集几乎所有盆腔内容、腹股沟区、腹股沟下引流的下肢的淋巴;②腰-主动脉淋巴结,可再分为前组与后组,围绕着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收集肠和肠系膜的淋巴,汇入乳糜池。 二、主动脉外侧淋巴结的非活体观察 (一)最小值与最大值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引流内脏和其它结构主动脉外侧支和背侧支供应者,收集来自于大的伴随于髂动脉的边远群。它们构成了末梢群,为肾上腺、肾、输尿管、睾丸、卵巢、盆腔脏器(部分为肠)和后腹壁。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的左侧,故也称主动脉左侧淋巴结,在标本上观察共有2-14个淋巴结,平均6-7个,有淋巴管相连形成纵行的淋巴结链,其下端在腹主动脉分叉处,与左侧髂总淋巴结连续,上端可达膈的主动脉裂孔。 从淋巴结的数目统计可说明一个问题,最小值与最大值相差范围相当大,因为是标本观察的统计,无从了解标本生前患病情况,因此,我们可以设想,最小值者为正常健康人的可能性较大。(二)集中型与分散型 在标本研究时,有作者根据此群淋巴结的数目、大小及排列形式区分为集中型与分散型,集中型的淋巴结数目较少,但较大,各淋巴结之间的淋巴管较少,见于胎儿及小儿;分散型的淋巴结小而多,各淋巴结之间有较多的淋巴管相连接,仅见于成人,即淋巴结的数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这说明,在人的一生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的机会越来越多,淋巴结肿大的可能性越大。从标本观察的集中型与分散型的比较,前者见于胎儿及小儿,基本是属于正常情况,数目较少也应证了上述的设想,淋巴结比较大说明胎儿及小儿对疾病的反应的敏感性较强;而分散型的淋巴结小而多,仅见于成人,意味着成人患病的机率比小儿高得多,对疾病反应的敏感性较弱。(三)以左肾蒂分为三群 主动脉外侧淋巴结沿腹主动脉左后外侧缘的全长而分布。它可依左肾蒂分为上、中、下三群。在成人标本上观察,上群在左肾蒂之上,数目不定,多为1-3个;中群在左肾蒂后方,多为3-4个;下群在左肾蒂之下,可有1-9个淋巴结,但常为4-5个。 在横断图像上,左肾蒂呈条状,连接着肾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容易识别。而纵行于主动脉外侧的结构很少,可有腰升静脉、神经,在上下层面上它们有其连续性,从而知道是纵行的结构。而淋巴结是结节状,这个层面见到它,其上或下一个层面则不一定可以见到。 以左肾蒂为标志物,在其上、下及后方观察此组淋巴结较为准确,也较为方便。

淋巴结肿大(整理)

淋巴结肿大 ,类风湿因子( 蛋白(TP),蛋白电泳,血清球蛋白(G,GL0),催乳素(PR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碘(I),尿本周蛋白(BJP)。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正常人约有500-600个淋巴结淋巴结按其位置可分为浅表淋巴结和深部淋巴结临床实际工作中所检查的淋巴结主要是浅表淋巴结深部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表现需经过一些特殊检果如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才能发现正常淋巴结直径多在0.2~0.5㎝,常呈组群分布,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边,除颌下腹股沟腋下等处偶能触及1~2个外一般不易触及由于炎症或肿瘤等原因时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每一组群淋巴结收集相应引流区域的淋巴液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判断原发病灶的部位及性质有重要临订意义。 病因 感染 反应性增生

结节病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 淋巴结是机体的主要免疫器官其主要有如下三种功能 : 滤过与吞噬功能 收集相应区域的淋巴液经输入管进入淋巴结后首先在被膜下开放为被膜下窦再呈放谢状穿过皮质于淋巴结深部形成管腔扩大迂回并反复分支吻合的腔隙即淋巴结窦然后汇集成中央窦经输出管出淋巴结随淋巴液流经淋巴结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毒素细胞残屑等可在淋巴窦内过滤凝集和吞噬而被清除 免疫功能 在淋巴结输出液中的抗体及淋巴细胞比输入液中的多这是由于当机体受抗原刺激时淋巴结皮质浅层的B淋巴细胞分裂增殖经淋巴母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并向髓质聚集产生大量抗体皮质深层的T淋巴细胞可分化为效应T 淋巴细胞经淋巴管输出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造血功能 在某些情总值下如骨髓纤维化时脾脏及淋巴结都是髓外造血结构可产生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因此甚至可以说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结发生机理 炎症性肿大 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引起急慢性淋巴结感染时淋巴结可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增生有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浆细胞的浸润甚至发生坏死及肉芽肿形成使淋巴结增大伴疼痛急性淋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超声检查的探讨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超声检查的探讨*导读:在淋巴结影像学检查中,超声诊断技术已被认为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无放射性辐射、无需对比剂且比较经济实用的显像方法。…… 在淋巴结影像学检查中,超声诊断技术已被认为是一种操作简便、效果良好、无放射性辐射、无需对比剂且比较经济实用的显像方法。 胆道感染、肝炎常引起肝十二指肠韧带处淋巴结肿大,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表现系膜上淋巴结肿大,阑尾炎引起回结肠淋巴结肿大,由于其固有的淋巴分布,超声可在相应的位置查寻,以上各病所致的淋巴结肿大特点:淋巴结数量少,体积小,无明显膨胀感,多呈卵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内部回声尚均匀,淋巴结门部髓质增宽,皮质变薄,中央见髓质的线条状强回声,其周围组织结构清晰,间质回声无增多, CDF I示血供不明显。 转移性及恶性淋巴瘤的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的声像图与癌细胞浸润生物学行为相关性:肝癌、胃癌、恶性淋巴瘤等淋巴结特点:较早时期的转移淋巴结数量较少、体积小,也无明显膨胀感,与炎性淋巴结在图像上很难说出与炎性淋巴结的明显区别点。转移性继续增大的淋巴结特点:体积增大饱满,回声增强,呈非对称性,宽径增大更明显,这与淋巴结受癌细胞

浸润其结构改变有关; 淋巴结边缘分界清晰不规则,包膜增厚不完整,这与肿大淋巴结同周围组织的阻抗差增大有关,淋巴结向周围组织浸润有关; 淋巴结门部髓质变窄呈细线状或消失,皮质非均匀增宽,癌组织浸润门部导致淋巴结门被破坏变形消失。淋巴结周围的间质组织明显增多, CDF I 示间质内血供丰富,这与淋巴结增大相应的营养供给有关。 腹腔及腹膜后恶性肿大淋巴结生长部位与原发灶及转移途径的 相关性:胰腺、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大多来源于上腹部脏器,如胃、食道、肝、胰腺、胆囊内的原发癌灶; 髂血管附近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大多来源于下腹部,如前列腺、子宫附件的原发灶。本组这种病例很少,所以在此不做详细分析。腹腔及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1) 在肝门区,右侧腹、脐周、右下腹发现淋巴结肿大,数量不多,体积不大,结合病史,一般可追踪随访,可指导临床医生免去不必要的损伤性检查; (2) 腹膜后的淋巴结肿大,应高度警惕恶性可能,患者该做仔细检查,查找原发病灶的来源、性质、部位; (3) 已知原发灶,可了解是否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可作为临床上最有用的观察肿瘤转移的指标; (4) 为肿块的良、恶性鉴别提供有力的影像学证据; (5) 决定治疗方案:让临床医生了解腹腔及腹膜后的情况,给医生提供决定选择手术、化疗、放疗的依据; (6) 定期复查,判定原发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情况。腹腔及膜腹后淋巴结在临床上的触诊是个盲区,超声检查显然优

腹膜后淋巴瘤的CT诊断(附20例报告)

腹膜后淋巴瘤的CT诊断(附20例报告) 谢敏?潘颖奇?张国华 作者单位:214002 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 腹膜后淋巴瘤位置较深,盆腔有一定的扩展空间,早期肿瘤不易发现。腹膜后淋巴瘤是较少见的腹膜后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腹膜后其它肿瘤混淆。CT 是腹膜后肿瘤的重要检查方法,能清晰反映腹膜后肿瘤的位置及其与邻近器官的关系,为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收集近5年来在本院诊治、有完整临床病历、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20例腹膜后淋巴瘤患者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腹膜后淋巴瘤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5-83岁,平均64岁。临床表现发热7例,腹痛、腹胀16例,消瘦、乏力6例,恶性、呕吐4例,腹部包块3例,腰痛2例,体检示肝脏、脾脏肿大4例,腹部触及肿块5例,腹部压痛14例。实验室检查示贫血7例,血淋巴细胞增高11例。1.2 CT 检查 使用西门子Sensation16层多排螺旋CT 机,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先平扫再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延迟20~25s,门脉期延迟60~70s),扫描条件120kV,150~180mA,层厚10mm,层间距10mm,螺距1.0,对比剂用安射力1.5~ 2.0ml/kg,使用高压注射器,速率2.0~2.5ml/s,扫描结束后将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以1.0~1.5mm 层厚进行三维重建。 2?结果 2.1 CT CT 平扫20例患者腹膜后均可见肿大的淋巴结,11例呈孤立结节状(直径均>10mm);9例呈融合或部分融合状(1例沿两侧腰大肌分布且融合成条索状),最大64mm×67mm,最小22mm×37mm,除2例境界不清晰外,其余均较 清晰。20例肿大淋巴结密度均匀或尚均匀,无明显低密度坏死灶或高密度钙化灶。6例肝脏、胰腺受肿大淋巴结推移。增强扫描13例肿大淋巴结轻度或中度均匀强化,2例肿大淋巴结中度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均<50Hu,5例肿大淋巴结无明显强化。2例肿大淋巴结包埋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向前移位;13例伴有其它部位多个孤立淋巴结肿大或融合成团块(颈部3例,纵隔9例,腋下7例,内乳区1例,腹股沟2例,有的患者2个以上部位出现肿大的淋巴结)。2例肝脏内可见多个不规则低密度灶(最大28mm×36mm),增强后其中1例环形强化,另1例轻度均匀强化;2例脾脏内可见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后呈相对低密度影,直径15~20mm ;1例肺内见一34mm×31mm 不规则软组织团块影,增强后呈轻度均匀强化;1例左肾皮质见一70mm×52mm 囊实性团块影,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2例胸椎、腰椎或骶椎骨质破坏;1例侵犯双侧输尿管;5例伴有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例脾脏肿大。2.2 病理 经手术或活检,病理报告非何杰金氏病14例,何杰金氏病6例。 3?讨论 淋巴瘤根据病理分为非何杰金氏病及何杰金氏病,常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瘤位于腹膜后组织间隙,夹在腹腔内脏器官及脊柱、肌肉之间,位置深,因而发现时已经较大,症状主要为腹痛、腰痛、发热、乏力、消瘦等。腹膜后淋巴瘤的CT 表现主要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可融合成团块,推移、包埋血管,伴有周围组织器官受压征象[1]。本组9例肿大淋巴结呈融合或部分融合,趋向中晚期,2例肿大淋巴结包埋腹主动脉,腹主动脉均向前移位,呈主动脉淹没征。由于淋巴瘤血供不丰富,因而CT 增强扫描以轻、中度强化为主;淋巴瘤很少坏死,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检查

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检查 *导读:目前由于B超的普及性、无创性,超声技术不断提高,常规用于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检查,检出率明显升高。…… 目前由于B 超的普及性、无创性,超声技术不断提高,常规 用于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检查,检出率明显升高。 1. 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小儿,临床表现阵发性腹痛、消化 不良。声像图表现: 右侧腹及右下腹探及数个淋巴结回声,体 积较小,一般长径大于横径(很多学者有过报告) ,多呈卵圆 形或椭圆形,无明显膨胀感,内部回声相对均匀,边界清晰,淋巴结周围间质无明显增多及无明显血供。 2. 肝炎及胆囊炎肝门处淋巴结肿大: 多见于乙肝病史及急性肝 炎期,在门脉主干周围见数个小淋巴结,声像图特征淋巴结体 积较小,多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无明显膨胀感,内部回声相 对均匀,边界清晰,淋巴结周围间质无明显增多及无明显血供。 3. 阑尾炎患者右下腹及右侧腹可见肿大淋巴结回声,体积较小,多呈卵圆形或椭圆形,无明显膨胀感,内部回声相对均匀,边界清晰,淋巴结周围间质无明显增多及无明显血供。大部份伴 有典型肿大阑尾声图。 4. 肝癌患者肝门区、下腔静脉及腹主动脉旁见肿大淋巴结体积 较大,数量较多,呈圆形膨胀感,包膜增强增厚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门部结构受破坏,挤压血管,多个淋巴结可见

相互融合呈实质性块,淋巴结周围间质回声增多紊乱,彩色多普勒示间质血供丰富。同时见肝内实质块回声。 5. 胃癌患者表现为左肝后方,胰腺周围、腹主动脉旁见量较多的肿大淋巴结,呈圆形膨胀感,包膜增强增厚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门部结构受破坏,挤压血管,多个淋巴结可见相互融合呈实质性块,淋巴结周围间质回声增多紊乱,彩色多普勒示间质血供丰富。 6. 恶性淋巴瘤患者声像图表现在脊柱及腹膜后大血管周围呈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类圆形低回声淋巴结,皮质回声不均,有点钙化或液化,外周包膜欠清晰或有切迹,对周围组织和血管有浸润挤压,后方回声无明显增强,部份呈融合状分叶状时轮廓境界较为模糊,淋巴结周围间质间质回声增多紊乱,彩色多普勒示间质血供丰富。 7. 本组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男性, 73岁,常规体检时,腹腔扫查见腹腔内充满大量的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团,小至粟粒大,大的呈多个融合状实质块。CDF I 示较大者内可见血流,淋巴结周围间质回声增多紊乱,血供丰富。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发表时间:2018-03-16T14:20:30.7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2月下第24期作者:陈丽仙 [导读] 临床上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状和(或)多系统损害,多数病例手术切除肿大的淋巴结后,效果良好[2]。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方法:选择2017年10月本院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患者1例进行研究讨论,对其临床资料以及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肿物全部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透明血管型。结论:对于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患者,必须要根据病理组织活检的结果来进行诊断,具有特征性的CT增强表现,确诊后进行手术切除,透明血管型CT增强可以确定诊断结果。 关键词:腹膜;巨淋巴结增生症;CT表现 Castleman病(CD)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临床较为少见[1],病理特征为明显的淋巴滤泡、血管及浆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临床上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状和(或)多系统损害,多数病例手术切除肿大的淋巴结后,效果良好[2]。CD的病因未明,本次实验选择2017年10月本院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患者1例进行研究讨论,以便于为今后该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女,50岁,因“左侧腹部疼痛半年”就诊。实验室检查:CA724:18.05U/mlH(0-6.9)余肿瘤标记物(-)彩超:左肾右后方脊柱旁探及实质低回声包块,大小约54mmX32mm,似有包膜;CDFI:其内可见多个粗大血流信号;PW引出动静脉频谱,PS:38.4cm/s,RI:0.26。手术治疗,游离输尿管及左侧肾脏下极,充分游离包块后,以结扎钉、止血夹夹闭并离断包块滋养动脉、静脉,完整切除腹膜后包块,再次探查包块周围组织,见腰大肌前方一2×1cm大小肿大淋巴结,游离后切除,置入标本袋,将包块及肿大淋巴结置入标本袋,取出标本送检。 1.2检查方法 使用单层螺旋CT进行扫描,横断位,电压120kv,电流100-150mAs,层距和层厚5mm,指导患者仰卧位,屏气,两手抱头,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碘海醇1.5ml/kg,速度3.0ml/s,完成全腹动脉和门静脉的扫描,由经验丰富的阅片医生至少两名进行分析探讨,记录大小、形态以及位置等。 2结果 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肿物全部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透明血管型。CT:腹膜后左肾内侧见一肾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大小约59mmx30mm,增强后皮质期明显强化,髓质期及延迟期持续性强化,供血动脉来自椎旁小动脉,引流静脉汇入左肾静脉,左肾受推移向外侧移位,病灶与左肾、肾上腺分界清楚。 3讨论 3.1局灶型 表现为孤立淋巴结或纵隔内某一组淋巴结受累。青年人多见,发病的中位年龄为20岁(男女比例1:4),90%病理上为透明血管型[3]。患者呈单个淋巴结无痛性肿大,生长缓慢,形成巨大肿块,直径自数厘米至20cm左右,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的淋巴组织。儿童胸部少见,一般好发于颈部、腹部。 3.2多中心型 较少见,表现为一组以上淋巴结受累或影像学发现胸外淋巴结受累。发病年龄靠后,中位年龄为57岁(男女比例1:2)。患者有多部位淋巴结肿大,易波及浅表淋巴结。伴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贫血、表浅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常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如肾病综合征、淀粉样变、重症肌无力、周围神经病,颞动脉炎、舍格伦综合征(干燥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4]。20%~30%的患者在病程中可并发卡波西肉瘤或B细胞淋巴瘤。多中心型临床常呈侵袭性病程,易伴发感染。 3.3透明血管型 占80%~90%。淋巴结直径为3~7cm,大者可达25cm,显微镜见淋巴结内许多增大的淋巴滤泡样结构,呈散在分布。有数根小血管穿入滤泡,后期小血管呈玻璃样改变,血液在微循环的时间停留延长,延迟扫描强化更明显。 3.4浆细胞型 占10%~20%。患者常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贫血、红细胞沉降率升高、血液丙种球蛋白增高和低白蛋白血症。淋巴结切除后症状可消失。病理呈滤泡性增生但小血管穿入及滤泡周围的淋巴细胞增生远不及透明血管型明显。动脉早期强化不明显,较晚时相呈中度强化。 3.5混合型 兼有上述二型的特点。CT表现:①病灶多为类圆形结节或肿块影;位于颈部间隙、中纵隔的病灶可因生长间隙受限而呈长椭圆形;位于腹腔和后纵隔的病灶往往较大。②病灶于CT平扫多表现为密度均匀,较少发生囊变、坏死。这与CD血供丰富以及淋巴滤泡组织不易坏死的特性有关。③增强后于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或延迟期持续强化;病灶周边可见明显迂曲的供血和引流血管。④部分病灶内可见点状或细条样钙化高密度影,反映了病灶内血管壁的变并钙质沉积。⑤病灶的周边可见“卫星”结节。⑥混合型主要表现为多组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多表现为轻度或中等程度强化,这与以大滤泡和滤泡间浆细胞浸润为主,而血管增生较少有关。 3.6MR表现 磁共振检查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质地均匀,坏死少见,增强特征与CT相似。虽然对病灶内部的钙化显示率低,但其高软组织分辨力的特点以及采用动态增强技术,对病变的定位和显示毗邻关系较CT优越,并能清晰显示肿块增强特点。嗜铬细胞瘤:肾上腺区肿块,较大者密度不均,可有囊变坏死及钙化灶,增强后实质部分明显强化。临床表现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及代谢紊乱、血、尿中VMA升高。肾上腺淋巴瘤:肾上腺本身并无淋巴组织,受侵肾上腺多为继发、属血行转移的晚期病变。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肾上腺区的肿

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怎么回事

文章导读 淋巴是帮助我们身体排毒的器官,一般来说,只要身体健康,那么腹膜后肯定是有大量淋巴结存在的,如果没有淋巴结存在肯定是出问题了。但是在临床上有一种疾病被称为腹膜后多发小淋巴结,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就让专家来给大家分析,这种情况到底是不是疾病。 对于淋巴结形态、密度及信号的变化可以提示一系列疾病,对于淋巴结我们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大小。这里主要指淋巴结的短径,一般认为短径大于25px,提示淋巴结增大。淋巴结增大可以是炎症等造成的反应性增生,也可以是恶性疾病的累及或转移。单纯从短径上并不容易判断良恶性,整体上,良性淋巴结增大会有一定限度,当淋巴结体积异常增大时常提示恶性可能。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巨淋巴结增生症是良性的但是也可以很大。 2.形态。正常淋巴结呈长圆形,良性增生的淋巴结虽然体积增大,但是常保持其形态,而被恶性病变累及的淋巴结常形态比较圆,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要测量短径判断淋巴结大小的原因。 3.密度与信号。受病变累及的淋巴结会出现CT密度改变或MR信号改变,注入造影剂进行增强检查后也会有相应变化。良性淋巴结肿大一般密度货信号均匀、强化均匀、伴斑片样钙化、有的内可见脂肪密度。恶性病变累及的淋巴结密度和信号不均匀、中央伴坏死,因此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坏死区域无强化。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淋巴瘤是恶性的但是强化也可以均匀。淋巴结结合是良性病变,但是坏死后常形成环形强化。(腹膜后淋巴瘤,强化均匀) 4.伴随疾病和变化。当有病史或影像检查提示引流区有炎性改变时,淋巴结更可能提示反应性增生;反之有恶性肿瘤病史或影像检查提示引流区有恶性病变时,淋巴结的增大更可能提示是恶性病变的一部分或转移灶。当有一系列影像检查可以对比时,淋巴结的变化也可以作为诊断依据,比如恶性肿瘤患者随访时发现引流区域淋巴结较前增大、较前形态圆隆或出现坏死,即使此次测量径线上不符合淋巴结增大标准,我们还是要警惕其存在转移的可能。 综上,淋巴结的改变可以提示多种疾病,良恶性淋巴结各具特征,但是其影像表现又常常彼此重叠,因此要综合病史、临床检查、既往影像检查等资料综合判断。

腹膜后淋巴肿瘤的详细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腹膜后淋巴肿瘤的详细介绍 导语:腹膜后淋巴肿瘤是一种肿瘤,虽然不是癌症那么可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风险,虽然肿瘤二字可能听起来让大家心慌,而且我们也明白并不 腹膜后淋巴肿瘤是一种肿瘤,虽然不是癌症那么可怕,但是在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风险,虽然肿瘤二字可能听起来让大家心慌,而且我们也明白并不容易去痊愈,但是我们毕竟是有希望的,有时候健康的方式,让我们更好的康复,各位患者得了这个病不要害怕,要做好心里准备,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认真接受治疗。病情好转的过程中,心态决定了一切!病虽然难治愈,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减轻甚至痊愈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腹膜后淋巴肿瘤的介绍吧。 淋巴结肿大为本病特征。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其次为腋下,首发于腹股沟或滑车上的较少。霍奇金病首发于戏曲淋巴结者占60%~70%,左多于右。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病灶已有播散,右侧来自纵隔或两肺,左侧常来自腹膜后。肿大的淋巴结可以活动,有罗骨样感觉;随时病程良展,周围出现大小不一的淋能上能下结肿大,并可融合成团块状。如果淋巴结增大迅速,甚至侵犯神经,可引起疼痛。少数患者信有深部而无浅表淋巴结肿大。 非霍奇金淋巴瘤以洒巴结肿大起病者占56%,半数好发于颈部,但更易累及口咽环、肠系膜和腹股沟。纵隔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霍金病,尤以年青患者(结节硬化型者常有双侧肿大),出见于弥漫型淋巴结肿大引起咳金淋巴瘤;预后均相对较差。深部淋巴结肿大可引起压迫症状,如纵隔淋巴结肿大引起咳嗽、胸闷、气促、肺不张、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上腔静脉压迫征;肝门淋巴结肿大,压迫总胆管起黄疸和肝肿大;腹膜后洒巴结肿在,可引起背痛及下肢、会阴部或阴囊水肿,压迫

腹膜后淋巴结炎的症状有哪些

腹膜后淋巴结炎的症状有哪些 腹膜后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可是这种病症在初期是难确诊的,在出去的时候可能是感冒,腹痛等症状,这些很小的症状可能引起一些很大的病症,在确诊之后,要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的检查过程,才可以确诊这种病症。 本病手术前常难确诊,血沉增快,其他部位发现结核病灶(陈旧性或活动性),腹部包块及低热是常见的异常表现,X 线,B型超声及CT,结核抗体或结核菌素试验等均有助于确诊,最后确诊取决于病变部位活检。 一,急性腹膜后淋巴结炎 多以高热及寒战为主要症状,伴有腹痛腹胀,腰背部疼痛,恶心,呕吐等,体温可达39~40℃,呈弛张热或稽留热,检查腹部压痛反跳痛,但肌紧张不明显,重者可有肠麻痹征象,腰背部叩痛,白细胞可有升高。

二,慢性或结核性腹膜后淋巴结炎 结核菌可侵犯后腹膜淋巴结,他可作为原发综合征局部组成之一,或结核菌广泛播散的一种结果,受累淋巴结可在无症状情况下治疗,最后钙化,有的淋巴结肿大,经历干酷坏死,甚至形成脓肿,本病起病多隐袭,症状含糊甚至缺乏,主要症状为腹部持续性或阵发性隐痛或胀痛,伴有低热,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等,本病腹痛可呈间断性发作,经抗感染或抗结核及解痉等治疗性往往效果不佳,曾有人报道,发现近端输尿管和肾脏受压或移位,幽门梗阻,胃壁僵硬,十二指肠有切迹或狭窄,十二指肠肠袢扩大及横结肠移位,少见的表现还有腿肿,乳糜样腹水,门静脉高压,胆道梗阻和瘘管形成等,检查腹部可触及包块或局限性饱满,有深压痛,无腹肌紧张,肠鸣音活跃。 腹膜后腔是一个潜在的间隙,其上至膈肌,下抵盆腔膈;前面界限主要有腹后壁的壁层腹膜,右肝裸区,部分十二指肠,升结肠及直肠;后为椎体,腰大肌,腰方肌,及从腰筋膜来的腹横肌起点,髂嵴以下还有骶骨,腰大肌和梨状肌;侧面以髂肌和闭孔肌为界,间隙内主要器官为肾,输尿管,肾上腺和胰腺,一些大血管,淋巴组织和神经组织,并富有脂肪组织和疏松结缔组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