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新拌混凝土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拌混凝土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拌混凝土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拌混凝土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新拌混凝土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1.用水量对流动性的影响

(在采用一定集料的情况下,流动性混合料的塌落度,如果用水量一定,在实际应用范围内,水泥用量即使变化,塌落度大体上保持不变,这一规定称为固定加水量规定)

2.混合料水灰比和集料比对流动性的影响

A如果水灰比保持不变,减少集灰比,用水量增加,因此流动性提高。如果保持集灰比不变,减小水灰比,用水量减少,因此流动性降低

B集料极限值:当集料体积率变大时,需要的水灰比镯趋近于无穷大,水泥浆要充分稀释到像纯水一样。(集料极限值实质是指能保证水泥浆填满空隙且具有最低浆层厚度的集料最大体积率)

C流动性越大,集料需要越自由,因而最低浆层厚度也越小。

3.含砂率对新拌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A随着砂率的增加,水泥浆膜层增厚,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提高。砂率超过一定值后,砂的填充作用丧失,集料的表面积增加,水泥浆膜变薄,流动性降低。

B砂的增加使得液体数量增加,固体粒子数量减少,屈服应力值减小;砂的增加将引起液体黏度增加,当砂的含量较小时,液体黏度较小。当砂的增加液体黏度增加。

C粗集料的空隙率越大,砂量需要的就越多,最佳砂率也越大。在级配较好的粗集料,空隙率越低,最佳砂率将越小。

.D.较粗的砂表面积较小,对液体黏度影响较小,因此最佳砂率较大些;反之较细的砂表面积较大对液体黏度影响较大,因此最佳砂率较小些。

E在相同水灰比时,水泥用量越少,水泥浆体的数量就越少,增大砂率对流动性影响更显著。在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中,由于胶凝材料用量较少,因此,应才用较大的砂率。在高强度等级混凝土中,由于胶凝材料用量较多,应采用较小的砂率。

4.组成材料特性对新拌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A在用水量一定时,水泥的需水量越大,混凝土的流动度越小。反之,水泥的需水量越小,混凝土流动度越大。

B在相同用水量条件下,针状,片状集料含量越多,内摩擦力越大,流动性就越小,反之针状,片状集料含量越少,内摩擦力越小,流动性就越大。

C粉煤灰的需水量比越小,混凝土的用水量也越少。保持混凝土的流动性不变而较大幅度的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

D硅粉对混凝土塌落度的主要影响是混凝土黏度增大,黏度增大将会增大混凝土的泵送阻力。通过增大减水剂的掺量来解决。

E磨细矿粉对混凝土的塌落度影响不大,沸石粉掺量较大时,混凝土的塌落度明显减小。

F掺用减水剂可以显著提高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或在保持相同流动性时较大幅度的减少混凝土用水量。注意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跟减水剂的品种、掺量以及跟胶凝材料相互适应性有关。

浅谈影响混凝剂投加量的几个因素

浅谈影响药剂投加量的几个因素 据统计,城市净水厂的药剂消耗约占自来水制水成本的20-30%,若在保证供水水质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节药措施,就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水厂的经济效益,实现节能降耗。 影响混凝效果(药剂投加量)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包括水温、pH值和碱度、水中杂质性质和浓度、外部水利条件等。以下仅略述几项主要因素。 水温对药耗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冬季低水温对药耗影响较大,通常絮凝体形成缓慢,颗粒细小、松散。原因主要有:一、无机盐混凝剂水解是吸热反应,低温水混凝剂水解困难;二、低温水的粘度大,使水中杂质颗粒的布朗运动强度减弱,碰撞机会减少,不利于胶体脱稳凝聚,同时还影响絮凝体的成长。三、水温低时,胶体颗粒的水化作用增强,妨碍胶体凝聚,还影响胶体颗粒之间的粘附强度。四、水温和水的pH值有关。水温低时,水的pH值提高,相应的混凝最佳pH值也将提高。所以在寒冷地区的冬季,尽管投加大量混凝剂也难获得良好的混凝效果。 pH值和碱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pH值是表示水是酸性还是碱性的指标,也就是说明水中H+浓度的指标。原水的pH值直接影响混凝剂的水解反应,即当原水的pH值处于一定范围时,才能保证混凝效果。当水中投加混凝剂后,因混凝剂发生水解使水中的H+浓度增加,从而导致水的pH值下降,阻碍了水解的进行。要使pH值保持在最佳范围以内,水中应有足够的碱性物质与H+中和。天然水中均含有一定碱度(通常是HCO3-),可以中和混凝剂水解过程产生的H+,对pH值有缓冲作用。当原水碱度不足或混凝剂投加过量时,水的pH 值将大幅下降,破坏混凝效果。 水中杂质成份的性质和浓度对混凝效果也有影响。天然水中的浊度是因为粘土杂质而引起的,粘土颗粒大小、带电性都会影响混凝效果。一般来说,粒径细小而均一,其混凝效果较差,水中颗粒浓度低,颗粒碰撞机率小,对混凝不利;当浊度很大时,为使水中胶体脱稳,所需药耗将大大增加。当水中存在大量有机物时,能被粘土颗粒吸附,从而改变了原有胶体颗粒的表面特性,使胶体颗粒更加稳定,将严重影响混凝效果,此时必须向水中投加氧化剂,破坏有机物的作用,提高混凝效果。水中溶解性盐类也能影响混凝效果,如天然水中存在大量钙、镁离子时,有利于混凝,而大量的Cl-,则不利于混凝。在汛期,

关于新拌混凝土的稳定性问题

关于新拌混凝土的稳定性问题 0引言 工作性是新拌混凝土的一个重要性能。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我国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在外加剂推广应用前,现浇混凝土的坍落度只有几十毫米,预制建筑构件基本上采用干硬性混凝土;减水剂推广应用后,现浇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大到80~100mm;商品混凝土普遍应用后,为了满足泵送的要求,现浇混凝土的坍落度增大到180mm左右;近年来,现浇混凝土的坍落度还在增大,220~240mm坍落度的混凝土成为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现浇混凝土的主流,坍落度大于240mm的混凝土也不少见。即便如此,建筑工地现场加水现象还是极为普遍。与此同时,混凝土离析现象日益严重,混凝土开裂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建筑工地现场如此,一些建筑构件的生产企业也采用坍落度超过200mm的混凝土。由于混凝土浇筑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目前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大坍落度混凝土可以减轻劳动强度,因而被普遍采用。但是,大坍落度混凝土如果控制不好,极易离析。在现实条件下如何控制新拌混凝土的质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拌混凝土的技术指标主要是坍落度,其它要求很少。坍落度是新拌混凝土流动性的一个表征。一般来说,坍落度越大,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越好。但是,坍落度并不是对新拌混凝土质量的全面表征,至少说它不能反映新拌混凝土的稳定性。以前,我国普遍采

用塑性混凝土,流动性是影响施工的主要因素,很少出现离析问题。在商品混凝土推广应用的初期,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一般不超过180mm,离析现象虽有出现,但一般都出现在C20以下的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中。由于低强度等级混凝土用量较少,而且不用于重要部位,因而离析问题也不太突出。随着新拌混凝土流动性要求的提高,新拌混凝土不稳定现象日益突出。不仅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出现离析,C30混凝土和C35混凝土也出现较严重的离析,甚至C40混凝土也有不同程度的离析,这些都是目前用量最大的混凝土。因此,我国目前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令人担忧。在这样的背景下,新拌混凝土的稳定性应该引起工程界的重视,成为新拌混凝土不可或缺的一个质量控制指标。 文章针对目前大体积混凝土普遍存在的不稳定问题,分析了新拌混凝土不稳定可能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分析了对硬化混凝土性能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也是目前混凝土开裂较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一点目前还没有被人们认识和关注。为了解决好新拌混凝土的稳定性问题,文章结合混凝土工程实际情况,提出评定新拌混凝土稳定性的方法,给出保证混凝土稳定性基本思路。 1新拌混凝土工作性的含义及确定的依据 对于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定义。1932年,Powers将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定义为:工作性是一种确定拌和物浇灌难易程度和抵抗离析能力的性能,它包括了流动性和内聚性

混凝机理知识讲解

3.2混凝机理 3.2.1 胶体的凝聚机理 凝聚主要是指胶体脱稳并生成微小聚集体的过程。 压缩双电层作用 根据DLVO理论,加入含有高价态正电荷离子的电解质时,高价态正离子通过静电引力进入到胶体颗粒表面,置换出原来的低价正离子,这样双电层仍然保持电中性,但正离子的数量却减少了,也就是双电层的厚度变薄,胶体颗粒滑动面上的ξ电位降低。 当ξ电位降至0时,称为等电状态,此时排斥势垒完全消失。 ξ电位降至某一数值使胶体颗粒总势能曲线上的势垒Emax=0,胶体颗粒即发生聚集作用,此时的ξ电位称为临界电位ξk。 叔采-哈代法则:起聚沉作用的主要是反离子,反离子的价数越高,其聚沉效率越高。 聚沉值:在指定情形下使一定量的胶体颗粒聚沉所需的电解质的最低浓度,以mmol/dm3为单位。一般情况下,聚沉值与反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即符合:

(3.1) 双电层压缩机理不能解释加入过量高价反离子电解质引起胶体颗粒电性改变符号而重新稳定的现象,也解释不了与胶体颗粒代相同电荷的聚合物或高分子有机物也有好的聚集效果的现象。 吸附—电性中和 胶体颗粒表面吸附异号离子、异号胶体颗粒或带异号电荷的高分子,从而中和了胶体颗粒本身所带部分电荷,减少了胶粒间的静电引力,使胶体颗粒更易于聚沉。 驱动力包括静电引力、氢键、配位键和范德华力等。 可以解释水处理中胶体颗粒的再稳定现象。 吸附架桥作用(Bridging) 分散体系中德胶体颗粒通过吸附有机物或无机高分子物质架桥连接,凝集为大的聚集体而脱稳聚沉。 ①. 长链高分子架桥 ②. 短距离架桥 三种类型: ①. 胶粒与不带电荷的高分子物质发生架桥,涉及范德华力、氢键、配位键等吸附力。 ②. 胶粒与带异号电荷的高分子物质发生架桥,除范德华力、氢键、配位键外,还有电中和作用。 ③. 胶粒与带同号电荷的高分子物质发生架桥,“静电斑”作用 胶体保护示意图 网捕—卷扫作用 投加到水中的铝盐、铁盐等混凝剂水解后形成较大量的具有三维立体结构的水合金属氧化物沉淀,当这些水合金属氧化物体积收缩沉降时,象筛网一样将水中胶体颗粒和悬浊质颗粒捕获卷扫下来。 网捕—卷扫作用主要是一种机械作用。 3.2.2 絮凝机理

混凝土的工作性

混凝土的工作性 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 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为获得密实而均匀的混凝土结构以方便施工操作(拌合、运输、浇注、振捣等过程),要求新拌混凝土必须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如保持新拌混凝土不发生分层、离析、泌水等现象,并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混凝土。这种新拌混凝土施工性能称之为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 正文: 1.工作性的概念 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是一项综合技术性能,包括流动性、黏聚性和保水性三方面的含义。 流动性:指新拌混凝土在自重力或机械振动力作用下,能够流动并均匀密实地填充模板的能力。 黏聚性:黏聚性是指新拌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之间具有一定的黏聚力确保不致发生分层、离析现象,使混凝土能保持整体稳定的性能。 保水性:新拌混凝土保持其内部水分的能力称为保水性 综上所述,新拌混凝土的流动性、黏聚性、保水性之间相互关联和制约。黏聚性好的新拌混凝土,往往保水性也好,但其流动性可能较差;流动性很大的新拌混凝土,往往黏聚性和保水性有变差的趋势。随着现代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混凝土目前往往采用泵送施工的方法,对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要求很高,三方面性能必须协调统一,才能既满足施工操作要求,又能确保后期工程质量良好。 2.工作性的测定 通常对较稀、自重作用下具有可塑性或流动性的新拌混凝土采用坍落度法;而对于较干硬的新拌混凝土,采用维勃稠度法。

①坍落度法 坍落度法具体测定方法:将新拌混凝土分三层装入圆锥形筒(标准坍落度圆锥筒)内,每层均匀捣插25次,捣实后每层高度为筒高的1/3左右,抹平后将圆锥筒垂直平稳地向上提起,新拌混凝土锥体就会在自重作用下坍落高度即为该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值(单位mm)。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值越大,表明其流动性越好。 在测定坍落度的同时,应观察新拌混凝土的黏聚性和保水性,从而全面的评价其工作性黏聚性的检查方法是:用捣棒轻轻敲击已坍的新拌混凝土锥体,若锥体四周逐渐下沉,则黏聚性良好;若椎体倒塌或部分崩裂,或发生离析现象,则表示黏聚性不好。 保水性的检查方法:根据新拌混凝土中稀浆析出的程度来测定。若坍落度筒提起后混凝土拌和物失浆而骨料外露,或较多稀浆自底部析出,则表示此混凝土拌和物保水性差;若坍落度筒提起后无稀浆或仅有少量稀浆由底部析出,则表明新拌混凝土的保水性良好。另外,常压泌水率和压力泌水率的数值也可以用来表示保水性的优劣。 根据新拌混凝土坍落度值的大小,可将其划分为四个流动性级别的混凝土:低塑性混凝土坍落度为10-40mm;塑性混凝土坍落度为50-90mm;流动性混凝土坍落度为 100-150mm;大流动性混凝土坍落度为>160mm。 坍落度试验方法不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大于40mm或坍落度值为10mm的新拌混凝土。 ②维勃稠度法 对坍落度小于10mm的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采用维勃稠度指标来表征,其检测仪器成为维勃稠度依。 维勃稠度法具体测定方法:将混凝土按规定方法装入截头圆锥筒内,装满刮平后,将圆锥筒垂直向上提起,在新拌混凝土椎体顶面盖一透明玻璃圆盘,然后开启振动台并记录时间,

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

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水平日趋成熟完善,混凝土已作为我国建筑业的最主要结构材料,在各种工程建设中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广泛使用,其质量的优劣已直接影响到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进程。而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水及外加剂或外掺料经拌和凝结而成的。为了提高工程施工质量,为了保证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其安全性,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混凝土建筑物中,由于各个部位所处的环境不同,工作条件也不相同,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也不一样,故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性能的混凝土,达到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经济效益显著的目的。新拌制的混凝土拌和物应具有施工所要求的工作性,硬化后的混凝土要能满足设计强度和耐久性的要求。 1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 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是混凝土的一项综合技术性质。是指混凝土拌和物易于搅拌、运输、浇筑、振捣密实等施工操作,使其不发生分层离析现象,并能获得质量均匀、成型密实的混凝土的性能。它包括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三个方面内容。 流动性是指混凝土拌和物在自重或机械振动作用下能产生流动,并均匀、密实地填满模板的性能。流动性的大小反应拌和物的稠稀,它影响施工难易及混凝土质量。

粘聚性是指混凝土拌和物中各种组成材料之间有较好的粘聚能力,在运输和浇筑过程中,不致产生分层离析,使混凝土保持整体均匀的性能。粘聚性差的拌和物中水泥浆或砂浆与石子易分离,混凝土硬化后会出现蜂窝、麻面、空洞等不密实现象。严重影响混凝土的质量。 保水性是指混凝土拌和物保持水分,不易产生泌水的性能。保水性差的拌和物在浇筑过程中,由于部分水分从混凝土内析出,形成渗水通道;浮在表面的水分,使上、下两混凝土浇筑层之间形成薄弱的夹层;部分水分还会停留在石子及钢筋的下面形成水囊或水膜,降低水泥浆与石子及钢筋的胶结力。这些都将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从而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由此可见,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有其各自的内容,但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因此,所谓工作性就是这三个方面性质在某种具体条件下的统一。 2工作性的测定 工作性的测定通常采用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的同时,以直观经验评定粘聚性和保水性,来评价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性。混凝土拌和物流动性不同,其工作性的评定方法也不同。流动性大的可采用坍落度法;流动性小的可采用维勃度法。 2.1坍落度法 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用坍落筒来测定,将混凝土拌和料分三次装入坍落度筒中,每次装料约1/3筒高,有捣棒捣插25下,刮

大流动度混凝土概述、配合比、主要性能

大流动度混凝土概述、配合比、主要性能 (一)概述 和干硬性混凝土相反,大流动度混凝土具有较大的坍落度和流动性。它与一般的高坍落度混凝土不同,它不是靠增加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和水泥用量来增加流动度,而是采取加入高性能减水剂来达到增大流动度的目的。 有关此类混凝土的名称,包括:流动混凝土、流态混凝土、流化混凝土、大流动度混凝土等。作者认为“流动”与“流态”差别不大,都表明较塑性混凝土的流动性大。“流化”略有差别,应该理解为较塑性混凝土流动性更大些。“大流动度”显然与塑性混凝土差别更大,更能体现此种混凝土具有高流动性的特点。因此,作者认为应统一称为“大流动度混凝土”较符合实际。 大流动度混凝土大流动度的获得,是掺用高效减水剂实现的。高效减水剂,又称超塑化剂、高性能减水剂,也有称流化剂的。主要包括:聚羧酸、氨基磺酸盐、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密胺磺酸盐甲醛缩合物、改性木质磺酸盐等。如果使用在大流动度混凝土中,作者认为称流化剂合适。 根据流化剂加人次序的不同,大流动度混凝土可分为先加入法(P法)和后加入法(F法)两种。先加入法就是传统的加入方法,即与混凝土其他材料同时加入搅拌,因此也称为同时加入法;后加入法就是大流动度混凝土的拌制方法。即先用常规方法制成坍落度为5~8cm的基准混凝土,运至现场后,在浇筑之前再加入高效能流化剂,经二次搅拌,使其成为坍落度达20cm以上的、不易离析的流动混凝土。后加法与先加泫相比,获得相同流态的混凝土,流化剂添加量仅为先加法的50%~80%。后添加的这种效果,是由于水泥粒子和水接触后生成的水化物,直接与高效能减水剂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用后加法时,这些水化物吸附流化剂的量少。一般的做法,是采用后加入法,可以减少坍落度损失。

混凝剂浓度对混凝沉淀实验效果的影响

混凝剂浓度对混凝沉淀实验效果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 1、要求认识几种混凝剂,掌握其配制方法; 2、观察混凝现象,从而加深对混凝理论的理解。 3、了解混凝剂的用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水中粒径小的悬浮物以及胶体物质,由于微粒的布朗运动,胶体颗粒间的静电斥力和胶体表面的水化作用,致使水中这种含浊状态稳定。 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后,由于如下原因:①能降低颗粒间的排斥能峰,降低胶粒的δ电位,实现胶粒“脱稳”;②发生高聚物式高分子混凝剂的吸附架桥作用;③网捕作用,从而达到颗粒的凝聚。 三、实验设备及药品 按每4人一组配置数量如下: 1、设备 ⑴1000mL量筒,2个; ⑵1000mL烧杯,6个; ⑶100mL烧杯,2个; ⑷l0mL移液管,2个; ⑸2mL移液管,1个; ⑹医用针筒,1个; ⑺洗耳球,1个; ⑻2100P浊度仪,1台; ⑼ZR4-6混凝搅拌器,1台; ⑽pH计,1台。 ⑾温度计,1根。 2、药品 ⑴Al2(SO4)3 ⑵FeCl3 四、实验方法 1、方法一混凝搅拌器变速混凝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1)认真了解ZR4--6型混凝搅拌器的使用方法。 (2)用1000ml量筒取6个水样至6个1000mL烧杯中。注意:所取水样要搅拌均匀,要一次量取,以尽量减少取样浓度上的误差。 (3)按10、20、30、40、50、60、70、80mg/L的量将Al2(SO4)3或FeCl3依次加入各水样中。 (4)将第一组水样置于ZR4--6型混凝搅拌器下。(搅拌时间和程序已按说明书预先设定好)与此同时,按计算好的投药量,用移液管分别移取不同体积的混凝剂逐个加到加药试管中。 (5)开动机器,在搅拌器第一次自动加药后,用蒸馏水冲洗加药试管2次。 (6)搅拌器以500r/min的速度搅拌30s,150r/min的速度搅拌5min,80r/min的速度搅拌10min。 (7)搅拌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矾花”形成的过程,“矾花”形成的快慢、外观、大小、密实程度、下沉快慢等。 (8)搅拌过程完成后,搅拌器自动停机,水样静沉15min,继续观察并记录“矾花”沉淀的过

外加剂对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外加剂对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研究 赵津霆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沈阳110866) 摘要: 从生态建筑的内涵出发,以国内外生态建筑实例为理论依据,绿色生态住区为对象性,阐述了绿色生态住区的开发与建设,应遵循生态设计理论和生态美学观念,符合可持续发展规律,并将绿色生态住区的构建视为生态建筑的观察平台,指出生态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必须考虑环境的生态、社会及其经济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混凝土;外加剂;流动性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Zhaojinting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66) Abstrac 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practice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China ,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ecological living environment is discuss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design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hould follow the ecological design theory and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esthetics,an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of the factors of environmental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balance of ecological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 . Key words: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 inhabitation environment effec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随着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混凝土外加剂已成为混凝土中不可缺少的第五组分。20世纪80年代高性能混凝土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应用热潮的兴起,以及随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概念的深化,都源自于各种混凝土外加剂的研制和成功应用。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行业,正在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高层、超高层建筑工程的建设,已不能用传统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满足其施工要求,如由于配筋较密,要求使用较大流动性泵送混凝土施工,因此研究外加剂对大流动性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是有必要的。强度是混凝土中最主要的力学性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工程上要求的混凝土的其他性能往往都与混凝土的强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外加剂的掺入可以显著减小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并改善和提高混凝土的其它力学性能。 1、混凝土外加剂的定义、种类 (一)混凝土外加剂的定义 指在拌制混凝土过程中除了各种组成材料或混合材料外,另外添加的材料,用来改善混凝土的各种性能,掺量应该不大于水泥质量的5%(特殊情况除外),又称外掺剂或附加剂。 (二)混凝土外加剂的种类外加剂的种类繁多,这里只根据它们的功能做一些简单的分类,涉及的也只是外加剂种类的冰山一角。 1.1改善混凝土流动性的外加剂 (1)减水剂 在保持混凝土能够流动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掺入的水量的外加剂。使用这种外加剂,不仅能够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要点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 一、目的要求及适用范围 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各种性能及质量和流变特征,要求统一遵循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从而对工业与民用建筑和一般构筑物中所适用普通混凝土 拌合物的基本性能进行检验。 二、拌合物取样及试样制备 1.混凝土拌合物试验用料取样应根据不同要求,从同一盘搅拌或同一车运送的混凝土中取 出;或在试验室用机械或人工拌制。 2.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取样进行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时,其取样方法和原则应按 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及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3.在试验室拌制混凝土拌合物进行试验时,混凝土拌合物的拌合方法按下列方法步骤进行:(1)试验室温度应保持在(20±5)℃,并使混凝土拌合物避免遭受阳光直射和风吹(当需 要模拟施工所用的混凝土时,试验室和原材料的质量、规格和温度条件应与施工现场相同)。(2)所用材料应符合有关技术要求。在拌合前,材料的温度应保持与试验室温度相同。 (3)各种材料应拌合均匀。水泥如有结块而又必须使用时,应过0.90mm方孔筛,并记录筛余物。 (4)在决定用水量时,应扣除原材料的含水量,并相应增加其各种材料的用水量。 (5)拌制混凝土的材料用量以重量计。称量精确度:骨料为± 1.0%;水、水泥和外加剂为 ±0.5%。 (6)掺外加剂时,掺入方法应按照有关规定。 (7)拌制混凝土所用的各种用具(入搅拌机、拌合铁板和铁铲、抹刀等),应预先用水湿润,使用完毕后必须清晰安静,上面不得有混凝土残渣。 (8)使用搅拌机半只混凝土时,应在拌合前预拌适量的砂浆进行刷膛(所用砂浆或混凝土 配合比应与正式拌合的混凝土配合比相同),使搅拌机内壁粘附一层砂浆,以避免正式拌合 时水泥砂浆的损失。机内多余的砂浆或混凝土倒在铁板上,使拌合铁板也粘附薄层砂浆。 (9)设备:1)搅拌机:容积30~100L,转速为18~22r/min。)磅秤:称量100kg,感量50g;台磅:称量10kg,感量5g;天平:称量1kg,感量0.5g(称量外加剂用)。3)铁板:拌合用铁板,尺寸不宜小于 1.5m*2.0m,厚度3~5mm。4)铁铲、抹刀、坍落度筒、刮尺、 容器等。 (10)操作步骤 1)人工拌合法:将称好的砂料、水泥放在铁板上,用铁铲将水泥和砂料翻拌均匀,容后加 入称好的粗骨料(石子),再将全部拌合均匀。将拌合均匀的拌合物堆成圆锥形,在中心作 一个凹坑,将称量好的水(约一半)倒入凹坑中,勿使水溢出,小心拌合均匀。再将材料堆 成圆锥形作一凹坑,倒入剩余的水,继续拌合。每翻一次,用铁铲在全部拌合物面上压切一 次,翻拌一版不少于6次。拌合时间(从加水算起)随拌合物体积不同,宜接如下规定控制:拌合物体积在30L以下时,拌合4~5min;体积在30~50L时,拌合5~9min;体积超过50L 时,拌合9~12min。混凝土拌合物体积超过50L时,应特别注意拌合物的均匀性。 2)机械拌合法:按照所需数量,称取各种材料,分别按石、水泥、砂依次装入料斗,开动 机器徐徐将定量的水加入,继续搅拌2~3min(或根据不同情况,按规定进行搅拌),将混凝土拌合物倾倒在铁板上,再经人工翻拌两次,使拌合物均匀一致后用做实验。 4.混凝土拌合物取样后应立即进行试验。试验前混凝土拌合物应经人工略加翻拌,以保证质量均匀。 三、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混凝土流动性评价方法

1.1.3混凝土流动性研究方法 从基本组成和施工方式来看,耐火浇注料属于混凝土,也称作耐火混凝土。仅就施工作业性而言,他们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在研究耐火浇注料流动性和全组分流变性时,完全可以借鉴混凝土在这方面的研究方法。 混凝土流动性的传统研究方法有塌落度实验、维勃稠度实验、跳桌实验、重塑实验和变形实验等。传统的实验方法不能令人满意,它们或多或少都带有经验性和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模拟实际施工条件,所获得的实验数据与新拌混凝土的基本性质并无本质上的联系[8]。 近年来,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不断被提出,其中比较典型的几种为: (1)坍落流动度试验 进行坍落度试验时,同时测定塌落度、拌和物扩展到直径50cm所需的时间T50和流动终止时的扩展直径,依据这三个参数可综合判断新拌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吴中伟院士[9]在其专著《高性能混凝土》介绍了一种与之相关的工作性简易评价方法,即用坍落度结合扩展值来评价高性能混凝土的工作性。如图1.1所示。 图1.1 高性能混凝土拌和物工作性的简易评价 S l-坍落度S f-扩展值 Fig1.1 The evaluation of the workability of fresh HPC S l-Slump S f-Slump flow spread (2)Orimet法 英国学者Bartons提出用Orimet法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流速[10-12],实验装置见图1.2。该法用竖管中拌和物的流出速度来反映粘性系数的大小,流出速度小,则粘性系数大,反之则小。拌和物的粘性系数主要影响施工过程中拌和物在自重或外力的作用下填充密实的程度与可泵性。Orimet仪能较好地模拟拌和物在泵管中的运动情形,操作简单,测定快速,而且重复性良好,便于现场施工时工作性的检测与控制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1.水温的影响:水温对混凝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水温过高或过低都对混凝不利,最适宜的混凝水温为20~30℃之间。水温低时,絮凝体形成缓慢,絮凝颗粒细小,混凝效果较差,原因:①因为为无机盐混凝剂水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水温低时,混凝剂水解缓慢,影响胶体颗粒脱稳。②水温低时,水的黏度变大,胶体颗粒运动的阻力增大,影响胶体颗粒间的有效碰撞和絮凝。③水温低时,水中胶体颗粒的布朗运动减弱,不利于已脱稳胶体颗粒的异向絮凝。水温过高时,混凝效果也会变差,主要由于水温高时混凝剂水解反应速度过快,形成的絮凝体水合作用增强、松散不易沉降;在污水处理时,产生的污泥体积大,含水量高,不易处理。 2.水的pH值的影响:水的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很大,主要从两方面来影响混凝效果。一方面是水的pH值直接与水中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和电位有关,不同的pH 值下胶体颗粒的表面电荷和电位不同,所需要的混凝剂量也不同;另一方面,水的pH 值对混凝剂的水解反映有显著影响,不同混凝剂的最佳水解反映所需要的pH值范围不同,因此,水的pH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也因混凝剂种类而异。我公司使用聚合氯化铝的最佳混凝除浊pH值范围在5~9之间。 3.水的碱度的影响:由于混凝剂加入原水中后,发生水解反应,反应过程中要消耗水的碱度,特别是无机盐类混凝剂,消耗的碱度更多。当原水中碱度很低时,投入混凝剂因消耗水中的碱度而使水的pH值降低,如果水的pH值超出混凝剂最佳混凝pH值范围,将使混凝效果受到显著影响。当原水碱度低或混凝剂投量较大时,通常需要加入一定量的碱性药剂如石灰等来提高混凝效果。 4.水中浊质颗粒浓度的影响:水中浊质颗粒浓度对混凝效果有明显影响,浊质颗粒浓度过低时,颗粒间的碰撞几率大大减小,混凝效果变差。过高则需投高分子絮凝剂如聚丙烯酰胺,将原水浊度降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投加混凝剂进行常规处理。 5.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影响:水中有机物对胶体有保护稳定作用,即水中溶解性的有机物分子吸附在胶体颗粒表面好像形成一层有机涂层一样,将胶体颗粒保护起来,阻碍胶体颗粒之间的碰撞,阻碍混凝剂与胶体颗粒之间的脱稳凝集作用,因此,在有机物存在条件下胶体颗粒比没有有机物时更难脱稳,混凝剂量需增大。可通过投高锰酸钾、臭氧、氯等为预氧化剂,但需考虑是否产生有毒作用的副产物。

影响混凝土工作性变化规律的探讨

影响混凝土工作性变化规律的探讨 1概述 混凝土是由水泥、粗细集料和水按适当比例配合,在需要时掺加适宜的外加剂、掺和料等配制成拌和物,并经一定凝结硬化时间后形成的人造石材。混凝土的工作性又称和易性,指混凝土具有流动性、可塑性、稳定性和易密性等几方面的综合性能。流动性是指拌和物在自重或外力作用下产生流动的难易程度;可塑性指拌和物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流动,不发生脆性断裂的性质;稳定性指拌和物在外力作用下,集料在水泥浆体中保持均匀分布,不会产生离析或泌水现象的性能;易密性指拌和物在捣实或振动过程中克服摩阻力达到密实稠度的能力。 2影响水泥混凝土工作性的因素 2.1水泥浆数量 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泥浆,除了填充集料间的空隙外,还可包裹集料,它赋予混凝土一定的流动性。因此,水泥浆的数量对混凝土的和易性有显著影响。在水灰比一定的条件下,水泥浆增多时,流动性增大,但水泥浆过多会出现流浆现象,容易发生离析。若水泥浆过少,则集料间缺少黏结物质,黏聚性变差,易出现崩塌。因此,混凝土拌和物中水泥浆的含量应以满足流动性要求为度,不宜过量。 2.2水泥浆稠度 水泥浆的稠度是由水灰比(W/C)的大小决定的,水灰比为用水

量与水泥质量之比。水泥浆的干稀程度取决于水泥浆黏聚力的大小。在保持混凝土水泥用量不变的情况下,会出现以下情形:(1)当水灰比愈小时,混凝土中拌和用水量也愈小,则水泥浆就愈稠,混凝土发涩而变差,拌和物的流动性便愈小,在一定施工条件下难以成型密实。 (2)当水灰比过小时,混凝土中拌和用水量减少,则水泥浆干稠,拌和物的流动性过低,使黏聚性和保水性较高,会给施工造成困难,不能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 (3)当水灰比过大时,混凝土中拌和用水量过多,则水泥浆过稀,拌和物的流动性虽然较大,但会造成黏聚性和保水性变差,而产生流浆及离析现象,并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无论是水泥浆的多少还是稀稠,实际上对拌和物流动性起决定作用的是单位体积的水量。不能用单纯改变用水量的方法来调整混凝土的流动性,而应采取在保持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用调整水泥浆量的办法来调整拌和物的流动性,使其满足施工要求。 2.3砂率 砂率是指细骨料(砂)的质量占骨料(砂石)总质量的百分率,反应了粗细集料的相对比例。试验证明,砂率的变动会使骨料的总表面积及空隙率发生变化。水泥砂浆在砼拌和物中起润滑作用,可以减少粗集料颗粒之间的摩阻力。所以,在一定砂率范围内,随着砂率的增加,润滑作用也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了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因此,砂率大小对拌和物的和易性有很大的影响。

浅谈新拌混凝土和易性与测定方法

浅谈新拌混凝土和易性与测定方法 文畅霆 摘要: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决定了工程建构筑物质量的优劣。而且,为了获得密实而均匀的混凝土结构以方便施工操作(拌合、运输、浇注、振捣等过程),要求新拌混凝土必须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一项关键技术,其对混凝土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对于工程建设至关重要。本文从和易性的概念和测定两个个方面叙述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 关键词:混凝土和易性和易性测定 一、混凝土的和易性 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是指混凝土拌合物易于施工,并能获得密实结构的性质。混凝土的成分必须正确的设计,混凝土拌合物应具有施工要求的和易性,硬化后应具有设计要求的强度,应满足建筑物耐久性的要求,即最经济地制造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拌合物,硬化后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良好的耐久性,而且不能为了和易性而降低混凝土强度或其他性能。为保证混凝土的质量,混凝土拌合物必须具有与施工条件相适应的和易性。而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是一项综合技术性能,包括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三方面的含义。 1、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新拌混凝土在自重或机械振捣作用下,能够流动并均匀密实地填充模版的性能。流动性反映出拌合物的稀稠程度,流动性的大小直接影响浇捣施工的难易和硬化混凝土的质量。若混凝土拌合物太干稠,则流动性差,难以振捣密实,易在混凝土内部造成孔洞或孔隙;若拌合物过稀,则流动性好,当水泥浆用量大,不经济且容易出现分层离析现象,,影响混凝土的均质性。流动}生是和易性最重要的性质。 2、粘聚性 粘聚性是指新拌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之问有一定的黏聚力,在施工过程中.不致发生分层和离析现象的性能。粘壤性反映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粘聚性差的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浇筑、成型等过程中,骨料容易与砂浆产生分离,即易产生离析、分层现象,振捣后出现蜂窝、空洞现象,造成混凝土内部结构不均匀,严重影响工程质量。黏聚性过强,又容易导致混凝土流动性变差,振捣成型困难。粘聚性对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都有影响。 3、保水性 保水性实质新拌混凝土保持其内部水分的能力。保水性可保证混凝土拌合物在运输、成型和凝结硬化过程中,不发生大的或严重的泌水。保水性差的混凝土中一部分睡容易从内部析出到表面,在水渗流的地方留下许多的毛细管孔道,成为以后混凝土内部的透水通路。。上浮的水会导致形成薄弱层,即界面过渡层,严重时会在骨料和钢筋的下部形成孔隙或裂纹,从而严重影响它们与水泥石之间的界面粘结力。上浮到混凝土表面的水,容易造成混凝土表面疏松。 由此可见,混凝土的和易性的各个方面有其各自的具体内容,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例如加大用水量对增大混合料的流动性来说很有效,可很快降低混合料的稠度,但对粘聚性和保水性不利,并对混凝土的强度影响很明显。因此,所谓混凝土的“和易性”就是这几个方面的性质在某种具体条件下的矛盾统一。

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指标

混凝土的稠度值越大流动性越小,砂浆的稠度值越大流动性越大 水泥混凝土拌和物稠度试验方法(坍落度仪法) (T0522-2005)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本方法规定了采用坍落度仪测定水泥混凝土拌和物稠度的方法和步骤。本方法适用于坍落度大于10㎜,集料公称最大粒径不大于31.5㎜的水泥混凝土的坍落度测定。 二、仪器设备 1、坍落筒:如图所示, 坍落筒为铁板制成的截头圆锥筒,厚度不小于1.5mm,内侧平滑,没有铆钉头之类的突出物,在筒上方约2/3高度处有两个把手,近下端两侧焊有两个踏脚板 2、捣棒:为直径16㎜,长约600㎜并具有半球形端头的钢质圆棒。 3、其它:小铲、木尺、小钢尺、镘刀和钢平板等。 三、试验步骤 1、试验前将坍落筒内外洗净;放在经水润湿过的平板上(平板吸水时应垫以塑料布),踏紧踏脚板。 2、将代表样分三层装入筒内,每层装入高度稍大于筒高的1/3,用捣棒在每一层的横截面上均匀插捣25次,插捣在全部面积上进行,沿螺旋线边缘至中心,插捣底层时插至底部,插捣其它两层时,应插透本层并插入下层约20-30㎜,插捣须垂直压下(边缘部分除外),不得冲击。在插捣顶层时,装入的混凝土应高出坍落筒口,随插捣过程随时添加拌和物。当顶层插捣完毕后,将捣棒用锯和滚的动作,清除掉多余的混凝土,用镘刀抹平筒口,刮净筒底周围的拌和物。而后

立即垂直地提起坍落筒,提筒在5~10s内完成,并使混凝土不受横向及扭力作用。从开始装筒至提起坍落筒的全过程,不应超过150s。 3、将坍落筒放在锥体混凝土试样一旁,筒顶平放木尺,用小钢尺量出木尺底面至试样顶面中心的垂直距离,即为该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精确至1mm。 4、当混凝土的一侧发生崩塌或一边剪切破坏,则应重新取样另测。如果第二次仍发生上述情况,则表示该混凝土和易性不好,应记录。 5、当混凝土拌和物的坍落度大于220㎜时,用钢尺测量混凝土扩展后最终的最大直径和最小直径,在这两个直径之差小于50㎜的条件下,用其算术平均值作为坍落扩展度值;否则,此次试验无效。 6、坍落度试验的同时,可用目测方法评定混凝土拌和物的下列性质,并予记录。 (1)棍度:按插捣混凝土拌和物时难易程度评定,分“上”、“中”、“下” 三级:“上’:表示插捣容易;“中”:表示插捣时稍有石子阻滞的感觉; “下’:表示很难插捣。 (2)含砂情况:按拌和物外观含砂多少而评定,分“多”、“中”、“少”三级:“多”:表示用镘刀抹拌和物表面时,一两次可使拌和物表面平整无蜂窝;“中”:表示抹五六次才使表面平整无蜂窝;“少”:表示抹面困难,不易抹平,有空隙及石子外露等现象。(3)粘聚性:观测拌和物各组分相互粘聚情况。评定方法用捣棒在已坍落的混凝土锥体侧面轻打,如锥体在轻打后逐渐下沉,表示粘聚性

碱度在水处理中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碱度在水处理中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摘要]在水处理过程中,碱度是影响混凝效果的因素之一,在水处理工艺中碱度控制的合理与否,不仅影响混凝效果,而且对铝盐在水中残留的铝离子的浓度有直接关系,本文对这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 【关键词】碱度;混凝剂;pH值;铝离子 一、前言 铝盐作为给水处理中的混凝剂,已使用多年,并且继续发挥着作用,然后由于铝盐净水剂的投入,不可避免导致水中铝的残余浓度的升高,近来人们发现,引用含铝离子的水会引发老年痴呆症。此外,摄铝过多可抑制胃液和胃酸的分泌,使胃蛋白酶活性下降。世界各国相继对饮用水中铝的浓度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最大允许值在0.05~0.2mg/L,因而仅仅靠提高混凝剂的投加量的方法,不但难以满足水处理的要求,而且还会使自来水中引入过量的铝,而产生二次污染。 在配水过程中,一部分铝可能沉淀下来,从而使其浓度逐渐降低,而蓄积在配水系统中,特别是在水流慢的不稳,并可与铁、锰有机物和微生物一起形成沉淀,当流速改变时,这些沉淀易被搅动,而使其出现在用户从感官上不能接受的水。如果铝在出厂水中的浓度超过0.1mg/L,则配水系统中产生颜色的机率增加,因此用户的抱怨增多。 在水处理中,当源水碱度充足时,投加混凝剂后pH略有下降,不致影响混凝效果,作为混凝剂使用的大部分铝能以不溶性的铝盐的形式通过沉淀或过滤而被除去。如果源水碱度不足,则可能导致pH值大幅度下降,造成混凝条件的恶化,铝离子的泄漏。此时须投加烧碱、石灰等来调整碱度和pH值。本文围绕碱度对混凝效果的影响及铝离子的泄漏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 二、试验过程与方法 源水取自牡丹江江水,人工配成不同浊度的水样,投加的药剂为硫酸铝及烧碱。试验目的是研究在不同的源水条件下,投加不同量的硫酸铝(烧碱)时的混凝效果、pH值的变化和残余的铝离子浓度。水样取出后分别加入6个1升烧杯中,在六联搅拌器上进行烧杯混凝试验。投加混凝剂后,以300r/min的转速快搅1min,再以40r/min的转速慢搅10min,静置10min后在液面下1.5cm取上层清液测定余浊、pH、碱度、铝离子浓度。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 图一为硫酸铝投加量与剩余浊度的关系曲线。A试验用水的源水条件为:浊

灌注桩大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优化

灌注桩大流动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优化 摘要:灌注桩大流动性混凝土不但要求有较大的流动性,而且还要求有较好的 粘聚性,不离析、减少泌水。据此,提出了大流动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原理, 通过配合比的设计与优化,配制优良的大流动性混凝土,并应用于实际施工。 关键词:灌注桩混凝土;黏聚性;保水性;配合比设计。 一、概述 当前,为了便于混凝土泵送、运输和浇筑,且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拌合 物坍落度在160 mm 以上的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提高混凝 土的流动性并保证其强度、和易性、密实度等性能,是当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 重点。此次课题的重点是,如何通过优化配合比,设计出高性价比的高强大流动 性混凝土。 烟台港西港区顺岸19#20#通用散货泊位工程顺岸作业区3#立交桥工程是烟台西港区重点工程,该工程对混凝土性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该工程的灌注桩设计 标号为C45,施工要求坍落度为220mm,且水下灌注桩由于在水下成型,施工条 件苛刻,必须连续不间断施工以防断桩;水下混凝土要求满足相应的粘聚性,即 在水中水泥浆体不分散,骨料不离析;同时水下混凝土需要较强的流动性与较好 的保水性,条件约束下水下混凝土不能进行振捣,因此需要其能满足自密实性能。针对该施工部位,原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均要求较高,并且为保证灌注桩实体 检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配合比设计强度指标宜富余较大,根据理论与经验宜按 强度等级C55进行设计与试配,并根据大流动性混凝土的性能指标进行优化设计。 二、配合比设计分析思路 混凝土的受力破坏,主要出现在基体与骨料的界面上以及出现在基体中,因 为这些部位往往存在有孔隙、水隙和潜在微裂缝等结构缺陷,是混凝土中的薄弱 环节。在高强混凝土中,粗骨料被压碎也是一种常见的破坏形式。所以,在骨料 的颗粒强度相同的条件下,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决定于基体强度、基体与骨料间的 粘结强度。 1提高基体的强度 1.1采用高强度水泥。水泥是混凝土的活性组分,其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强度的高低。 1.2采用低水胶比。在水泥品种和强度一定时,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决定于水胶比,水胶比越小,在硬化混凝土中残留的水泡或蒸发后形成的气孔及毛细管道数 量就越少,基体的密实度就会提高,强度就会越高。 1.3改善水泥的水化历程。由于高强混凝土的水胶比很低,水泥的水化反应速度要比普通混凝土快,形成的水化产物没有足够的时间向外扩散而集中于水泥颗 粒外表,形成不透水的凝胶体膜层,阻碍水分向未水化水泥颗粒内部深入,影响 水泥的进一步水化,同时也造成水泥石结构不均匀,影响基体强度和基体与骨料 间的粘结强度。因此,通过掺加缓凝剂来适当延缓高强混凝土初期的水泥水化速度,使水化产物中的晶体分布均匀、发育完善,同时提高水泥石结构密实度,对 其后期强度的发展是有利的。 1.4掺加高效能减水剂。高效能减水剂对水泥有高度的分散作用,使水泥颗粒与水接触的表面积增大;此外高效能减水剂能显著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泥颗 粒表面的亲水性增加,也使水分能较容易地渗入水泥颗粒表面的缝隙内,从而使 水泥颗粒的水化更充分,强度会更高。

混凝实验及影响混凝效果的五种因素教学文案

混凝实验及影响混凝效果的五种因素 发布时间:2010-02-09 点击:121 安徽赛科科技环保有限公司水处理药剂部门在做混凝实验中流程分析目的、原理、方法记录分析和总结出影响混凝效果的五种因素。 目的:观察混凝现象,加深对混凝机理的理解,了解混凝效果的影响因素;掌握混凝烧杯搅拌实验的方法和一般步骤;通过烧杯实验,学会确定一般水体最佳混凝条件的基本方法,包括投药量,pH和速度梯度。 原理:混凝是通过向水中投加药剂使胶体物质脱稳并聚集成较大的颗粒,以使其在后续的沉淀过程中分离或在过滤过程中能被截除。混凝是给水处理中的一个重要工艺过程。天然水中由于含有各种悬浮物、胶体和溶解物等杂质,呈现出浊度、色度、臭和味等水质特征。其中胶体物质是形成水中浊度的主要因素。由于胶体物质本身的布朗运动特性以及所具有的电荷特性(ξ电位)在水中可以长期保持分散悬浮状态,即具有稳定性,很难靠重力自然沉降而去除。通过向水中投加混凝剂可使胶体的稳定状态破坏,脱稳之后的胶体颗粒则可借助一定的水力条件通过碰撞而彼此聚集絮凝,形成足以靠重力沉淀的较大的絮体,从而易于从水中分离,所以,混凝是去除水中浊度的主要方法。在给水处理工艺中,向原水投加混凝剂,以破坏水中胶体颗粒的稳定状态,使颗粒易于相互接触而吸附的过程称为凝聚。其对应的工艺过程及设备在工程上称为混合(设备);在一定水力条件下,通过胶粒间以及和其他微粒间的相互碰撞和聚集,从而形成易于从水中分离的物质,称为絮凝。其对应的工艺设备及过程在工程上称为絮凝(设备)。这两个阶段共同构成了水的混凝过程。 混凝机理:水的混凝现象及过程比较复杂,混凝的机理随着所采用的混凝剂品种、水质条件、投加量、胶体颗粒的性质以及介质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 1.电性中和: 电性中和又分为压缩双电层和吸附电中和两种。通过投加电解质压缩扩散层以导致胶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