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香港文学(一)

香港文学(一)

香港文学(一)
香港文学(一)

第二章香港文学创作概述

本单元重点

?1、了解不同时期小说创作的特点。

?2、掌握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创作状况。

?香港处在大陆与西方的交接地,受着双重文化的影响,因此,香港文学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这种文学融汇了各种思潮的特点。

?因此,香港小说和内地小说既有联系但又有其本地的特色。下面我们就以时间为线索,作

粗略的梳理。

第一节五十年代文学领域:政治、怀乡、爱情题材唱主角

一、政治背景

?五十年代港英当局针对新中国的成立对香港社会的影响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和条例,反映了当时香港政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抵触态度。

?这样的政治背景,使“大量左派作家返回大陆,很多非左派作家则离开大陆,到了香港、台湾和海外。50年代香港,成了逃亡作家的庇护所”。这批南迁作家为沉寂的香港文坛的复苏储存了创作力量。

二、文坛状况

1、五十年代初的文坛状况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封锁台湾海峡,推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台湾国民党在美国

新闻处的资助下在香港创办了亚洲出版社、友联出版社,发行《祖国周刊》、《人人文学》、《今日世界》、《大学生活》等期刊,用高出几倍的稿酬收买反共文稿。所以这个时期的“美元文化”占了上风。沙千梦的《长巷》、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谢冰莹的《圣洁的灵魂》等小说都是为国民党反对新中国服务的。除此以外,言情小说也占了当时文坛的一席之地。

2、五十年代中期的文坛状况

?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香港做文化工作,通过左派力量在香港创办了一

份有规模的文艺月刊《文艺世纪》,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这样便与“美元文化”展开了文学上的政治斗争。

?于是,在香港不同的政治观点通过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政治较量,文学中的刀光

剑影显得格外鲜明。如揭露国民党领袖人物内幕的小说《金陵春梦》(唐人)和《侍卫官杂记》(宋乔)在报刊上连载后,南郭的写共产党领导人的秘密内幕的《红朝魔影》、《烛影摇红》也在报刊连载。双方作家各自为自己的阵营摇旗呐喊。

三、作家情况

1、阮朗

?(1)作家简介

?阮朗(1919年-1981年),原名严庆澍,笔名阮朗、唐人、高山客等,原籍江苏吴

县。抗战初期,曾在长沙参加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和战地书报供应所工作,同时兼任军委会战地文化服务处事务。1946年进上海《大公报》,在业务部门任职。1947年被派往台北,建立《大公报》分馆,任报社驻台北分馆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回香港《大公报》任职。1950年《新晚报》创刊,他自《大公报》业务部调《新晚报》编辑部,开始编报与写稿的生涯。

?(2)作品介绍

?阮朗以一个共产党人的身份来进行文学创作,其作品充满正义感,有一种理直气壮的美学力量。他是一个多产作家。

?《金陵春梦》是其代表作。作品写出了蒋介石的嫌贫爱富,善于耍权术等俗人性格,同时也揭示了中国在特定时期内国民性的特点。

?作家充分运用了历史史料,力图保持事实本身的质朴,让事实说话。而在蒋介石的思想行为中,作家又注入了自己的眼光、情感、思想、倾向、体验。因此,我们阅读到的蒋介石不是一个简单的面具,而是一个呼之欲出的俗人。

2、其他作家

?在香港也有一部分南下的作家,他们对当时的时局感到迷茫,对政治感到厌烦,悲

观厌世,厌倦人生。

?这些作家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他们从事文学创作不仅是理想,更是谋生手段。他

们远离政治,将笔墨转向内心,抒发乡愁,缅怀大陆,迷恋爱情因此,这个时期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也很有市场。这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徐速、无名氏、李辉英等。

第二节六十年代流行文学在香港倾斜,现代主义文学艰难实验,现实主义文学本土化

一、文坛状况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美元文化”在香港开始撤退,怀乡爱情小说逐渐衰退。?香港开始从欧美引入大量文学,从创作角度讲作家也有一个实验阶段。欧美国家的现代派

作品对于当时当地的作家的冲击力很大。

?1956年10月10日的香港暴动直接打击了作家创作的激情。为了生活,他们开始向流行文学倾向,由此促进了文学商业化。突出代表人物有梁羽生、金庸等。

?以促销报纸为目的的流行文学慢慢开始在市场上运作,梁羽生和金庸的创作被称为“新武侠小说”,纳入到流行文学中去。

?另一部分,欧美现代派作品传入到香港,香港的一些作家也在艰难实践,主要代表人物是刘以鬯。他成为华人作家创作意识流小说的元老。

?梁羽生、金庸扛起了流行文学的大旗,而以刘以鬯为主的作家则扛起了现代派小说的大旗,创造了《好望角》期刊。两者虽然在艺术技巧方面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但都脱离了政

治。另外,还有依达的言情小说和三苏针砭时弊的怪论。

二、现实主义本土化

1、夏易和阮朗

?60年代中国大陆在香港文坛的影响逐渐加深,左派作家创作异常活跃,这可以看

作是大陆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香港的再运用。突出的作家有:夏易和阮朗。

(1)夏易

?A、作家简介

?夏易,生于香港,太平洋战争后回到内地就读昆明西南联大社会学系,1946年转入清华大学,选修朱自清的《现代文学讨论与习作》。她的小说倾注了反封建、反压迫、反剥削的倾向,同情下层劳动人民,憎恨剥削者,并将小说变成“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她出版的长篇小说有《香港小姐的日记》、《红冰》等十七部;短篇小说集有《恋爱三十题》、《决不演悲剧》、《橙色的诱惑》等,另外还有在报刊上发表的小说与散文。

?B、作品分析

?夏易小说中的人物大致有两类:

?一类是要求进步的有正义感的正面人物,他们大都以国家的兴衰为己任,公而忘私,不顾自己的安危,他们是社会的栋梁。比如像《香港两姐妹》中的张敏、《激情的日子》中的叶老师等。

?另一类是现实中的芸芸众生,他们都在艰难的环境中奋力挣扎:或深得为人处世之道;或为环境所困,一生劳苦。比如像《香港两姐妹》中的姐姐张云。

?夏易的小说总是以进步的思想、精神和世俗彼此溶汇,形成巨大的感染力,给人以奋进的动力。

(2)阮朗

?阮朗是以共产党员的责任感来从事创作的,他的作品真正发挥了揭露作用、鞭挞

作用、鼓舞作用、振奋作用。在他的作品里充分表现了作家对受难中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对香港社会阴暗面的暴露,如《袭》、《黑裙》、《弹簧刀下》等。另外,他在《天涯沦落人》、《香港大亨》等作品中也刻画了一些为钱而尔诈我虞的人物。

?作为报人的阮朗善于将社会丑闻纳入到小说创作中,烛照出香港社会的黑暗面,

这是他的作品的很显著的特点。

2、香港本土作家侣伦和舒巷城

(1)侣伦

?A、作家简介

?侣伦1911年生于香港九龙,原名李霖,又名李林风。1927年回广东参加国民革命

军,后因为军队动向改变而回香港。1931年任香港体育协会书记,并在香港《南华日报》任职。抗日战争爆发后离港回内地教书,日本投降后回香港,第二年任香港《华侨日报》文艺周刊主编。1955年创办香港采风通讯社。他是香港早期文坛上少数拓荒者之一。近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出版过二十余种著作。

?B、作品分析

?侣伦在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态度建立在对美好人性的充分肯定上。正直、善良、纯洁的人性,忠贞不二的爱情观,是侣伦用以关照现实的人生理想。

?侣伦经历的时代是一个战乱和贫穷的年代,他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反差使得他的小说蕴含了张力,从而使得他的作品产生了令人鼓舞的力量。如小说《穷巷》中,四个背景各异的男主人公,拥挤在一间破屋子里,过着公社式的生活,他们收留了一个无家可归的飘零女,共同在一间小屋里生活,时有矛盾,但仍然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与他们对立的人物是包租婆、恶霸和重利轻义的小生意人。

?《穷巷》将患难中建立的爱情和以钱为目的的爱情作了鲜明对照,表现出作家“在艰苦的

岁月中,仍应保持守正不挠,刚正不阿的浩然之气”的创作理念,传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观念。在《无尽的爱》小说中,作家通过一位普通女子对已经成为战俘的未婚夫痴情等待的故事刻画,对残酷的侵略战争作了无情的鞭挞。

?侣伦的小说创作重情节结构,他的作品悬念叠出,跌宕起伏,自始至终紧紧地吸引着读者,

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舒巷城

?A、作者简介

?舒巷城1921年生于香港,原名王深泉,笔名舒巷城、秦西宁、方维等。1941年赴内地,于

战乱中跋涉颠沛,1948年返港。他曾在洋行、商行、建筑公司、教育机构任职,一边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有多部短篇小说集、诗歌集、散文集。

?B、作品分析

?舒巷城是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作家,他以“美”的感悟选择题材。他的作品不注重悬念但讲求意境,常常会有苦中作乐的幽默。他极珍惜霎时间的人间美好,并在作品中努力渲染人间的温馨,同时在他的作品中更注意刻画世事沧桑、浮尘变迁,使得他的作品常常有着淡淡的伤感,这几乎构成了他作品的基调。

?在《太阳下山了》这篇作品中,作家通过一个身世苦难的小男孩来看世界,虽然生活苦难,但男孩仍然充满了憧憬,这也寄托了作家的人生理想。

?在舒巷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大段大段贴近现实的描摹,这种贴近生活的细致描写,使得作品处处透露出香港本土的特色。

?侣伦和舒巷城都是香港本土作家,因此他们的作品更加贴近香港本土,他们促进了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在香港的还原。

第三节

七十年代香港小说表现出“大陆文化向往”和“海洋文化向往”的双向选择

一、社会背景

?60、70年代,香港逐渐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获得初步繁荣,生活秩序得到恢复,社会逐渐走向富裕。人们对不同生存方式可以作自由选择,处理阶级矛盾不困采取你死我活的做法,这是70年代的香港人新的生活态度。

?这时,一方面是西方意识形态得到香港年轻一代的接受和仰慕,新的文化潮流孕育了香港

年青人共同的思想观念及价值模式,模糊了原有的阶级和传统规范。在文化领域内阶级等分被削平了,民主化作为一种文化潮流,开始不为某一特权阶级所垄断而广及社会大众。?另一方面,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在香港被误解为民主化与反传统,和某些西方观念吻合,

因而扩大了大陆的影响力。直到“文化大革命”后期,香港文坛深思后才发现其实它与西方是不同的。但不管怎样,大陆文化当时对香港各界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

?大陆的一部反映打工妹生活的粤语片,被社会广泛承认与接受。于是,崛起了一批“打工

仔”出身的作家,像海辛、金依、张君默、陈浩泉等,他们以工厂、渔村、小镇生活的纯朴古风来对抗资本主义生活中的厚颜无耻、冷酷无情、斤斤计较、利欲熏心、追求虚荣。

这些来自下层的作家以宣扬下层劳动人民轻利重义、互相帮助、忠贞爱情等美德作为自己创作的方向,并希望以此来拯救社会,也从而来肯定自身的价值。于是,70年代出现了一批“拯救社会和自我”小说创作。

二、作家介绍

1、海辛

?(1)作家简介

?海辛,1930年出生于广东中山县,原名郑辛雄。1947年从中山流浪到香港,当过酒店侍者、面包工人,也曾在田间耕耘。后入南方文艺学院攻读文学。1956年在一家影片公司任职,从事宣传广告工作二十多年。60、70年代他的创作非常活跃出版近几十部作品集。?(2)作品分析

?海辛的作品重在“以榜样的力量对社会作出温情的规劝”。他认为富人是新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践者,穷人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守护者。

?在他的作品中,常把富人生活的明争暗斗处理得阴沉而痛苦,从而赞美穷人生活的群体协

和,互敬互爱的美德。《出卖影子的人》、《叛逆的女儿》、《乞丐公主》等等都很好地体现了他的创作倾向与理想。如《出卖影子的人》就表达了他的做人原则:远离资本主义生活环境,亲近纯朴、真诚的劳动人民。

2、金依

?(1)作者简介

?金依,1927年生于广东中山县,原名张燮雄。抗战期间全家迁入香港。他曾在制衣厂当工人,1949年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51年从事新闻工作,后成为《香港商报》编辑主任。?(2)作品分析

?金依熟悉工人生活,对工人生活有透彻的理解。

?他的代表作《还我青春》反映了香港由五十年代末期开始的社会骤变,给劳动人民的生活

造成的变化,通过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变化直接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同时也对工人中愚昧、落后的国民性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香港水上一家人》则写了下层劳动人民在社会的压力下的变态生活。

?金依小说也很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的家庭伦理。他的作品始终一贯地赞美工人的纯朴、善良、

忠厚等美德。

3、张君默

?(1)作家简介

?张君默,1940年生于广东新会县。原名张景云,还有甘莎、张柳涯等。1949年随父母到香港。曾当过餐厅托盘小厮、商店小工。先后担任过《智者识》半月刊编辑、《循环日报》见习记者、《漫画日报》记者、《明报》记者。

?(2)作品介绍

?他小说大多数写小商人、小市民。这些人物认同自由资本主义的经营手段、经营策略,同

时又不能摆脱内心的苦闷。张君默的小说偏重于人物内心的刻画,把小商人、小市民在社会压抑下的畸形的处世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香港来的商人》写一个外出经商的已婚男子,到处沾花惹草,后遇上了一个清纯女子,

他着了迷,并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追求佩媚时的那种梦一般的感受,后来佩媚成为他的太太后这种感受便消逝了。他知道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女子,但仍然不愿意放弃,于是一方面在太太面前尴尬、内疚,一方面与情人热烈、疯狂,一直到那个情人承受不住,结了婚,他把负心的罪名给了她,自己却心安理得。作家把这个男子的虚伪刻画得入木三分,有很好的审美价值。

?《模特儿之恋爱》写一个服装设计师变态的恋情。他先暗恋上了他的一个顾客,美丽的方小姐,在同事的怂恿下,他向方小姐直接表白自己的爱恋之情,遭到拒绝。设计师感到自

己受到了捉弄,由此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恨母亲将他生得太丑,对所有漂亮的女性都感到恐惧。然后,他借不会动、不会说的假模特寄托感情,这种举止遭到了同事们的嘲笑,他们把他的变态行为传遍了公司,他也越来越与大家为敌。最后,疯了的他放火烧毁了公司。作品借男主人公的遭遇,揭露了一个没有同情心、没有怜悯感的社会现状,有发人深省的审美价值。

4、陈浩泉

?(1)作家简介

?陈浩泉,1949年生于福建南安,13岁只身离开故乡前往香港、菲律宾。1968年初,进入香港《正午报》、1974年进入《晶报》,先后任报社记者、编辑、出版社编辑及电视台编剧等。

?(2)作品介绍

?陈浩泉的小说多取材于娱乐圈,写电视台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写影星们为虚荣出卖人格;

写为应付残酷竞争全力工作而引致的才力俱尽和家庭危机。还有一部分作品写乡村中的纯朴民风。

?陈浩泉笔下那些具有传统意识的主人公遭到威胁的,是日益变坏的世风——拜金主义、名利思想。比如在《我们太年轻》等作品中都有一个原来很纯朴的主人公,但在名利场上,“大染缸”使得她们名利思想变得越来越严重,人格也发生了扭曲。《香港小姐》则揭露了成名后的女人,无情的争名夺利使得她们惨遭不幸的社会现实。

?以上这些作家都曾在内地后又到香港,而且都是从最底层走上来的,对于传统文化美德有很好的颂扬,对社会风气的腐败作毫不留情的批判。

?与这些作家创作中出现的这种“北望”倾向不同,西化教育、留洋热潮、大量译介西方文学作品与理论,也培养了一批香港现代主义作家,如西西、也斯、吴煦斌等,他们作品的体裁形式,主题笔触、表现方式等均受到西方现代主义的强烈影响。

第四节八十年代的流行文学

一、八十年代流行文学中的媚俗化

1、社会背景

?80年代的香港小说创作更强烈的沉浸在自由资本主义既得利益中。新型的社会关

系使传统的忠贞和服从人格已经不合时宜,整个社会培育出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新人格。流行作家们清晰而明确地肯定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性解放的观念,个人主义更加甚嚣尘上。这种新型的人格,要求人们在庞大的政治和经济运作之下,明确而清晰地自觉到自己需要什么,从而毫不畏惧地表达出来。大众文化充当了他们的代言人。

?资本主义积累达到了高水平后,就需要从控制生产进展到控制消费的阶段,以确保大规模

生产的产品的销路。曾经起过纪律作用的道德宣传,已经不合时宜,因为它会阻碍消费的扩张。于是,大众文化与资本主义的经济运作毫不犹豫地结合在一起,鼓吹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于是,资本家制造的潮流,像不可侵犯的权威,无形地引导着大众的文化消费,个人品味及价值判断被纳入到一种共同化的趣味中。作家只能宿命地接受这客观的现实,

不然便会与时代和大众脱节,被孤独及虚无的恐惧所困扰。

?概括地说,这个时期流行小说传播的“金钱就是权力”已成为时尚,“掘金和拜金”已经成为

行为规范,流行小说极尽铺陈的奢华,也成了人们生活的范本,成了确保大规模生产产品销路的承受者。拜金主义、强者人格、开放的性观念以及有品味地生活,构成了香港这一时期流行小说的主旋律。而这些作家又有计划地把自己包装成符合潮流的人物,方便出版商或某个利益集团塑造出一个个流行小说明星。

?主要代表人物:亦舒,林燕妮,西茜凰。

2、代表作家

(1)亦舒

?亦舒1949年生于上海。原名倪亦舒,笔名骆绛、梅峰、梅阡、陆国、叽里呱啦等。童年定居香港并接受教育,曾留学英国,回香港后先任《明报》记者,写专访、新闻、报纸专栏,现任香港政府新闻处。

?亦舒笔下的女性不同于传统女性,她们有着很强的独立自主的性格,既有追求理想、浪漫

脱俗的一面,又有不失理性、入世随俗的一面。根据她观察得来的人生体验,金钱支配一切的香港社会没有真正的爱情,在一切商品化的现实社会中,财富成了衡量区分人的标尺。

有钱人在有钱之前不择手段,昧着良心赚取钱财,待有了钱,便早已丧失人的真情与良知,陷入了空虚无聊和肉欲中;没钱的人则不敢奢谈爱情,整日为生计奔波,劳累困顿而磨灭了感觉。

?《蔷薇泡沫》中的女主人公就是这样的女性。她具有多重性格:平俗和深刻;放荡和自重;

超脱和入世,一方面自尊上进,勤奋好学,善良重情,另一方面又为了获得金钱而出卖自己,委曲求全,自甘堕落。

?亦舒作品中不少女主人公或婚外有情,或离婚,或当妓女。同时,作家在创作中体现出一

些记者的风格:小说中不体现鲜明的观念和态度,很少去谴责和批判,尽量客观地描写;

也不去人为设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主要是以博大的爱心来给这些女子赋予深切的同情。

(2)林燕妮

?林燕妮,广东惠州人,毕业于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主修遗传学,后在香港大学获硕士学位,1973年开始创作。

?林燕妮小说中的女性都是大都市中成熟美丽而有钱的女性。作家利用当代都市中种种时髦

手段把她们包装得雅洁又奢华:有出众的外貌,不俗的举止谈吐,穿名贵的服装,坐名贵的跑车。她们生活在男女关系开放的环境中,很多人都有不少的性伴侣。小说中常常强调女性的自立。

(3)西茜凰

?西茜凰,1952年生于汕头市,1954年随父母到香港。1975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

院英语系。求学期间,兼职电台主持音乐节目,曾任第三届青年文学奖筹委会副主席,毕业后任职某大机构行政主任。

?作者由衷地赞美了健康、自然的人性,写出了在变态、扭曲的社会里,一群蓬勃向上的健

康的大学生和令学生尊敬的年轻老师,作者贬低为学位而学位、为金钱而金钱的生活观,褒贬鲜明。

二、另一类文学

1、简介

?另一种文学现象:一批70年代初移居到香港的作家,他们对香港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刚开始作品中以批判为多,随后在接受香港生活形态之后,作品慢慢也转向接受、客观的态度。

?代表人物有:东瑞、陶然等,他们都是华侨。

2、作家介绍

(1)东瑞

?东瑞,印尼华侨,在南洋生活了15年。新中国成立不久,他随父亲回福建读书,1969年毕业于泉州华侨大学中文系。1972年移居香港。

?作品由于作者自身生活的坎坷,对香港的认识变得更为冷峻和深刻,如《出洋前

后》、《香港的一角》、《老人与狗》,都有着独特的视角。

(2)陶然

?陶然,印尼华侨,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73年秋岛香港。

?陶然带着内地人的目光看待香港,后来慢慢地从批判转向接受、客观。

?代表作长篇小说《一样的天空》写了在风诡云谲、变幻莫测的工商业社会中,人们的生存困境。作者通过王承澜和陈瑞兴的友谊变迁,指出:友谊在商业环境中是走投无路的。?他在小说中指出:“金钱已经腐蚀了社会的方方面面金钱是这个商业世界的统治语汇,它

主宰了商业人生的全部风景。这里,文化被扼杀了,…能够赚钱就是英雄好汉,文化拿它干什么?,亲情被泯灭了,陈瑞兴自认…我纵横商场做生意时有一个坚守的原则便是六亲不认。?人性被扭曲了,商场上吹牛不用眨眼,不会脸红………我不吃人家,人家必会吃我,既然没有调和的余地,我宁可当虎狼,业决不做羔羊?,道德被篡改了,没有是非,没有善恶,也没有了品质和信念。合理的变得荒诞,而荒诞却越发合理。于是,…清高?和…志气?显得抽象、空洞,而…虚伪?和…残酷?则显得意义非凡。”

(3)白洛

?白洛,生于1946年,广东南海县人少年时代侨居柬埔寨金边市,1969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

学中文系。70年代初,赴香港定居。任香港报刊编辑,并从事写作。

?白洛认为,香港是富人的天堂,国际冒险家的乐园,劳苦人民卖血卖命的场所,小市民的梦乡,小商人“博杀”的战场。所以,生活在香港这块土地上心情难以平静,他们在纷纷攘攘的“博杀”中,缺乏了安全感、安乐感,短篇小说集《香港一条街》给读者展现了香港这样的场景。

(4)颜纯钩

?颜纯钩,生于1948年福建晋江安海镇,1978年到香港。

?他主要写了历史和地域跨度都比较大的作品,人性的裂变,实验性很强。

?这是八十年代的第二种现象:一些华侨从内地回到香港,用他们不同的思维目光来看香港,

各有各的不同切入点。

三、八十年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80年代还有一种文学现象:女性意识觉醒,女作家迅速崛起。80年代是香港女作家创作

的全盛时期。70年代发端于西方的女权主义批评,也强化了香港女性作家的创作自觉性,她们确立了女性的叙事中心,以自己独特的经验,借小说的样式来实现自我与权力的幻想。

影视鉴赏名词解释简答题

1、剧本与分镜头剧本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等。它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 2、影视画面 所谓影视画面是指不间断的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静止或运动的对象,能表达一定涵义,并能与上下镜头画面进行组接的有可视影象的一段胶片片段。 3、景别 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4、远景、全景、中景和近景 远景:指从远距离上拍摄的大场面.主要用来表现环境.表现总的气氛.表现空间,而不适于表现具体的动作和情节.全景:指被摄对象的全貌.全景比远景包括的范围小一些.但仍可表现被摄对象的整体.并能包括足够的环境.全景索然能表现出被摄对象一定的动作.但还是不适宜表现具体的细节.中景:中景包括被摄对象的大部分,中景以表现具体的情节动作为主.适合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它对环境的表现的局部的,不适合表现整个环境.近景:近景包括被摄对象最主要的部分.比中景更能突出的表现具体的情节和动作以及人物的情感.能交代具体的细节. 5、特写 特写:是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能鲜明的交代具体细节.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但是不适合表现环境. 6、焦距 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 7、运动镜头P83 拍摄要点移动摄像主要分两种拍摄方式,一种是摄像机安放在各种活动的物体上;一种是摄像者肩扛摄像机,通过人体的运动进行拍摄。这两种拍摄形式都应力求画面平稳、保持画面的水平 8、平视镜头与俯视镜头0P85 平视镜头是一种非常中性化的镜头,镜头中角色对象的力量、善恶等属性随着镜头中其他元素的变化而产生起伏,平视镜头本身无法对视野中的角色对象加以评价. 指的是人眼处于平常生活状态下的俯视镜头,不包含类似鸟瞰镜头这样的极端俯视镜头.俯视镜头没有鸟瞰镜头的统治感和主宰感。 二、名词解释 2、平行蒙太奇P105 又称并列蒙太奇。指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现,揭示一个统一的主题,或一个情节 3、交叉蒙太奇 P105 是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 4、重复蒙太奇 P106 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 5、长镜头P106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

西西小说中的香港意识

西西小说中的香港意识 摘要:摆脱“现实主义”框架的泛泛而论,而从香港本土意识的角度观照西西的小说,更易于把握西西小说创作的内涵,理解她的形式实验的意义。本文从香港本土意识的两个阶段论述西西小说与香港本土意识的关系。 在香港的作家中,西西可称得上是最具本土意识的作家。“香港意识”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六七十年代的随着香港的工业化城市化而滋生的“我城”意识,二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香港“九七”回归的逼近而引发“失城”意识。可以说,在这两阶段中,西西的小说都堪称代表。 六七十年代,随着新一代本土港人的成长,“香港意识”浮出了历史地表。新一代港人或者生于香港,或者生于外地,但都成长于香港,他们不再有父母一代的浓厚的“北望”情节和“过客”心态,相反,他们以香港为家,以香港都市的繁荣为自豪,他们的青春体验凝聚于这个城市的发展中,故而他们对香港自觉地产生了认同感与归属感。西西写70年代后期的《我城》,代表了新一代本土作家对待香港这一城市的认同态度。在西西的笔下,住在这城里的人是轻松、快乐的。阿果找工作不过是为了有点有趣的事情做,在报纸上见到消息后,阿果做了一些“填字游戏”就被录用了,“你去做你高兴的事,我去做我高兴的事。”阿果做的电话修理工,这种工作需要串街走巷、登高爬低,但阿果并没有感到辛苦,“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趣,这么高高地站在大街上空,看得见底下忙碌的路人。有时候,也有一两个路人抬起头来朝我看,我就想问问他,你说我的工作有趣吗,你的工作又是什么呢?”没有事的时候,就玩牌戏,“当这四个人坐在一起作牌的时候,气氛是热闹的,他们会把牌拍在桌子上拍得很响,好象谁拍得最响谁人就赢,即使不赢,那姿式,也赢了。”香港的快乐甚至延续到了难民营里: 在军营里面,他们每人分配得一张床,有的是帆布床。他们就把帆布张开,把钉钉进木架。他们每人有一双筷,有一个铁碗,每天吃饭的时候排队,他们在一间大的房间内选择衣物,房内满是衣物,他们可以高兴拿多少就拿多少。” “到山上来的人,只有少数人特别寻找自己的亲人,其他的都准备粮食和水,

历年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试题

北京电影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电影创意与策划方向)招生考试试题 ■初试 选择题 1.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是( )。 A.月神B.太阳神C.火焰女神D.战神 2.古代诗歌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 )的诗。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李清照 3.“无事不登三宝殿”中的“三宝”是指( )。 A.佛宝法宝僧宝B.金银玉 C.书剑琴D.笔墨纸 4.李娜在澳网中击败运动员( )而夺得了冠军。 A.费德勒B.齐布尔科娃 C.克里斯特尔斯D.莎拉波娃 5.电影《搜索者》是( )类型的影片。 A.科幻片B.西部片C.喜剧片D.恐怖片 6. 2006年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美国电影《无间行者》翻拍自香港导演( )的《无间道》。 A.陈可辛B.刘伟强C.袁和平D.黄真真 7.大侦探波罗是( )的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A.福尔摩斯B.柯南·道尔 C.阿加莎·克里斯蒂D.井原西鹤 8.普洱茶属于( )。 A.红茶B.绿茶C.花茶D.黑茶 9.贾樟柯导演的“故乡三部曲”是指( )。 A.《家》《春》《秋》B.《小武》《站台》《任逍遥》 C.《三峡好人》《站台》《任逍遥》 D.《任逍遥》《小武》《三峡好人》 10.台湾电影《风柜来的人》的编剧是( )。

A.朱天文B.侯孝贤C.杨德昌D.蔡明亮 11.电影《悲情城市》的导演是( )。 A.贾樟柯B.杨德昌C.陈国富D.侯孝贤 12.贾樟柯导演的作品《天注定》在( )上获得作家剧本奖。 A.戛纳国际电影节B.柏林国际电影节 C.东京国际电影节D.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13.最近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女主角的华人女星是( )。 A.赵薇B.章子怡C.巩俐D.马伊玮 14.与“金蝉脱壳”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 A.瓮中捉鳖B.瞒天过海C.脱胎换骨D.焕然一新 15.原铁道部部长( )因贪污受贿,被依法处理。 A.刘志军B.李森茂C.韩杼滨D.傅志寰 16.下列哪部作品不是美国电影导演约翰·福特的作品?( ) A.《关山飞渡》B.《愤怒的葡萄》C.《搜索者》D.《海上钢琴师》 17.《白毛女》属于( )时期的电影。 A.20世纪50年代 B 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70年代D.20世纪80年代18.《三国演义》当中“吕布戏貂蝉”的计谋是( )出的。 A.董卓B.诸葛亮C.司徒王允D.貂蝉 19.BBC是( )的机构。 A.英国B.美国C.德国D.法国 20.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包括弗朗索瓦·特吕弗、让一吕克·戈达尔、埃里克·侯麦以及( )。 A.雅克·里维特B.吕克·贝松C.雅克·贝汗D.梅里爱 21.电影《白毛女》的导演是( )。 A.陈凯歌B.田壮壮C.谢晋D.水华 22. 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的作曲人是( )。 A.许镜清B.蒋大为C.张卫健D.崔京浩 23.下列影片中不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的是( )。 A.《北京杂种》B.《十七岁的单车》C.《头发乱了> D.《甲方乙方》

港台文学

港台文学对比 说起港台文学,我首先想到的是台湾的文学作品,比如《乡愁》、《城南旧事》,香港的电影《无间道》,武侠小说《鹿鼎记》、《射雕英雄传》。 其实,无论在形式或者内容上,港台文学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在形式上而言,台湾的文学作品更倾向于小说、诗歌、散文,而香港则更倾向于电影、短篇、长篇连载小说。 这与两地的历史、政治背景有很大关系。台湾在50年代后,大批大陆人士入住,文化习俗受到强烈冲击,整个社会处于调整期;同时国民党当局对于文化的传播有着严格的控制;而且,台湾的经济比较落后,电视电影等发展水平较低。而香港属于资本主义制度,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生活节奏快,实施以商业为主导的香港模式,电影更符合大众需求。同时香港纯粹的文学期刊不多且很不稳定。因此发达的报业给小说提供了重要阵地。很多长篇小说起初都是在报纸连载,然后再出单行本。发表阵地的“报纸化”,决不仅是发表方式的简单改变,这对小说创作的选材、叙述、结构、语言和手法都有很大影响。 从内容上而言,台湾文学的主旨大多与怀旧思乡有关,同时作品中总免不了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感。 台湾现代派先驱纪弦“槐树叶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以在故国捡到的一片槐树叶作为自我寄托,表现出了深切的怀乡之情。我最喜欢的于右任的《思乡曲》中也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苦!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每每读来总忍不住欷歔慨叹。 白先勇的《台北人》由14篇故事组合而成,涉及到的人物从年迈挺拔的儒将仆公、上流社会的窦夫人、知识分子余嵚磊教授到退休的女仆顺恩嫂、帮佣工人王雄,这些各式各样的人物都拥有着同样的历史背景——他们皆出生于中国大陆,都是1949年到台湾这个小岛的,而且他们在大陆的“过去”并没有随着迁台而完全消逝,在台湾也不真的是“新”生活,那些无法遗忘的回忆,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台北的现实生活。小说中处处充满着今日台北与往昔南京的对比,如钱夫人认为“台湾的衣料光泽扎眼,尤其是丝绸”,而“大陆货”则“细致”、“柔熟”。在她眼里,今是总不如昔的,字里行间渗透着忧伤而无奈的怀念之情。从南京到台北,一切都已时过境迁。潜流于14篇中的撼人心魄之失落感,源于作者对国家兴衰、社会遽变之感慨,对面临危机的传统中国文化之乡愁。 作家陈映真称台湾文学为“在台湾的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支脉”,“是以中国为民族归属之取向的政治、经济、文化运动的一环”。其实,从遥远的年代开始,台湾由于地缘的关系,在文学和社会形态上,承续的便主要是来自中原汉民族的传统。后来,由于政治原因,一大批大陆人士来到台湾,对于整个台湾的文化思想均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他们当中的文人作家也成为整个文坛的中流砥柱。对于旧生活的怀念,对于亲人故乡的思念都将整个文学带向了怀旧思乡路线。

影视文学

影视剧剧本:是摄制电影或电视剧的基础和蓝图。在进入电影或电视剧的拍摄阶段之前,人们需要根据影视思维特点对故事情节、场景和人物等进行文字描述的蓝本,一般分为影视文学剧本和影视分镜头剧本。 情节:指人物在促使他行动的环境变化过程,是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的历史,也是一系列事件的发展和结局的历史。情节由一系列人物、人物关系及矛盾发展的相互联系的事件构成,它的核心要素是矛盾冲突。情节是影视文学最基础的内容。情节包含三个要点,概括地说即时代情境性格,时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时代背景,或称大环境;情境就是可以感知的现实生活环境,或称小环境;性格就是人物性格。 印象派电影的特点:不注重影片的外在故事情节,而善于展示人物的心理活动;着重创造气氛,用环境衬托人物的心理和命运;追求造型美,追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 1.如何评价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理论思想? 法国印象派先锋派电影理论,对电影艺术视觉方面的强调,为电影艺术手段的发展成熟乃至电影艺术语言的形成,无疑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当时大多数电影照搬戏剧演出模式、图解文学作品的倾向给予十分有利的批评,在今天也有着同样重要的理论价值。 法先派理论与实践活动处于欧洲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兴盛的年代,与现代主义艺术理论有着直接的关联,关注艺术自身的特征研究以及个体精神世界的表达问题,而将社会生活、道德、政治、教育等诸多内容剥离其外;他们处于电影的默片时代,法国先锋理论家们在指出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的同时,可以大胆地从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态入手强调它的视觉特征,从音乐舞蹈入手强调它的节奏和动态特点,也从诗歌调度指出它超越现实物象和直抵心灵、精神的诗意特性;法国先锋电影理论家很少关注电影的生存条件问题,即电影的大众接受问题。 2. 请以实例说明镜头匹配现象。①电影中的镜头匹配现象,常常出现在场景转换之间,电影编导可以利用这一场景阻截的特性来推进故事向前发展,也可以借此传递故事新的信息。镜头匹配现象包括画面匹配和声音匹配两种。 ②画面匹配,指两个镜头画面在内容相似的基础上进行匹配剪辑,例如画面中图形、形状、动作、大小或色彩等相似则可匹配剪辑。画面匹配既可以推进剧情,也可以在两个画面基础上形成新的思想。 例:《现代启示录》中“丛林上空飞翔的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叠印出一架四个叶子的电风扇悬在天花板上不停地转动”,这是一个通过形状相似进行匹配的例子,在这里,我们注意到直升机的螺旋桨叶和悬挂在天花板上的风扇的桨叶之前形成了一种匹配关系,巧妙地把战场时空转换到了旅馆中的时空中来。 ③声音匹配,是指两个相似或具有某种联系的声音相继出现时形成的一种新的含义。例:《公民凯恩》中不端在年轻的凯恩监护人与年老的凯恩监护人所说出的圣诞快乐,通过画面与声音的匹配剪辑,在叙事方面巧妙地完成了时空的转换,可以省略许多铺垫,节省时间,加速了情节发展的节奏。更为重要的是,匹配剪辑能够精妙地表现创作者艺术构思以及角色思想意识。

2014年戏剧文学专业艺考文艺常识

2014 年戏剧文学专业艺考文艺常识 2014 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文学复习基础资料,内容包括:古代知识题目、古代分析题目、现代文学分析题目、外国文学知识题目等。 1、古代知识题目 (1)“四书五经”及其中篇章语言风格上的异同。(2) 《诗经》、六义、赋比兴今古例子。 (3)屈原地位及其作品。 (4)《孔雀东南飞》故事及在汉乐府中的地位。 (5)陶渊明及其作品。 (6)用李白作品分析其浪漫主义特色。 (7)杜甫荷马“诗史”“史诗”两个词语能否互换。(8) 《琵琶行》 (9)唐宋八大家及柳宗元ft水小记。 (10)盛唐边塞诗代表及作品及诗风差异。 (11)唐代ft水田园诗代表及作品并细分析某个作家。 (12)苏轼、豪放派、辛词一首分析。 (13)婉约词、宋代代表及一作家作品分析。 (14)元杂剧代表及一部作品分析。 (15)中国著名悲剧、莎士比亚悲剧与此的不同。 2、古代分析题目

(1)一部我国古代戏剧作品(如《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 (2) 《三国演义》中的某个人物。 (3)《红楼梦》中的某个人物。 (4)比较《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的结构。 (5)一般认为《红楼梦》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从大章节看全是现实主义的吗,这些部分能否删掉,为什么? (6)《聊斋志异》部分篇章分析。 3、现代知识题目 (1)阿Q (2)郭沫若、《女神》、《雷电颂》。 (3)曹禺、《雷雨》《日出》话剧。(4) 繁漪 (5)巴金、《家》与《红楼梦》内容有无相同之处? (6)朱自清散文特色风格。 4、现代文学分析题目 (1)老舍作品、《雷雨》与《茶馆》结构、人物设置等方面的不同。(2) 建国以后作家及一部作品。 (3)金庸作品及艺术特色。 (4)名着标准。 (5)评价王朔、分析作品艺术特色。

影视文学创作重点

蒙太奇思维:电影剧作者运用蒙太奇思维得以将一个电影剧本构筑起来。电影艺术家将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拍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把这些镜头组接起来。蒙太奇思维的表现是创造“第三种意义”。蒙太奇思维的实质是电影的形象化能力。 文学剧本:用文字描述,表达未来影片内容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未来影片的基础和框架。它提供了影片的基本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明确了影片的主题、情节、人物性格和风格样式,是影片创作的“施工蓝图”。影视剧本的写作特点是叙事与造型的结合,时间与空间的结合,蒙太奇思维。 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当它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他一个形式。 题材:广义上作为创作材料的社会生活的某方面。狭义是构成影视作品内容的因素。即所描写的具体事务是从客观生活中来的。 悬置:是指在冲突和危机正在迫近的一刻,突然打断动作,让观众自己想像剧作者所省略了的危机。叙事则进入另外一系列事件的讲述,然后再回过头来交待前面的危机或者干脆直接呈现它的结果。 延宕:在悬念发展的主要关头,将悬念拉长,用各种方法拖延揭秘时刻的到来。造成观众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揭秘的欲望。 戏剧性结构: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情、情节和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一个戏剧性的结局。非戏剧性结构:“一系列偶然的时刻被随意地串联在一起”。 悬念:编剧和导演利用观众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关系地期待心理,在剧中设置的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引起观众的注意。总悬念:一部影视剧中贯穿剧情始终并蕴含和激发剧情中主要冲突和对抗悬念。分悬念:剧情发展到某一阶段出现并在这一阶段得到解决。 类型人物:1.性格相对单一、固定和平面化。 2.容易辨认,容易被观众所记忆。3.性格指向性的明确容易赢得观众的认同4.便于创作者把握和使用。 性格人物:1.性格人物有“深度”,比较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况。 2.性格的立体“深度”,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随着剧情的变化逐渐生成和变化的。 场景:①场景是一个空间概念,指同一空间范围内所发生的情节,此范围一般以人的视线再做不跨越障碍物的移动,并没有门、窗、墙等阻挡的情况下所能看到的范围来区分。②场景是一个时间概念,一个场景发生在一个具体、连续的时间段内;若空间不变,时间发生明显变化,即使连在一起,也是不同场景③自然元素:即自然氛围雨雪雾等,若影响到情节,先交代场景里的环境 西方电影改编的几种方式:移植,节选,浓缩,取意,变通取意,复合 我国电影改编的方式:1、忠实于原著基础上的创造2、忠实于原著文字语言的改编3、最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 套层结构又称戏中戏,有两条线索构成,一是在讲述故事的人本身的发展,二是影片讲述的故事。 银幕时间:指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得以展开所经历的叙述时间。其中也故事中人物行为构成的动作时间。 素材:影视剧策划人,剧作家在生活中积累的未经加工的原始性材料。包括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形式。 戏剧性动作:戏剧性动作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活动的第一个特征是它的流动性。 第二个特征是取决于它对于剧情的“意义”和它所引起的人物情绪上的反应 独白:独白实际上就是人物将自己的心理活动直接用语言表达出来。 旁白:旁白则是创作者或是剧中人物说明剧情、抒发感慨的解释性语言。 叙事线:影视剧的情节发展线索,他与人物关系的设置密切相关。分为单线结构,平行结构,网状结构。 故事梗概:按未来剧本的情节结构来直接叙述构思中的剧情。 分场提纲:不是故事梗概的进一步细化,而是将梗概中的故事情节大致分到各个具体场景中,可以了解之间大体连接方式。 将摄像机纳入剧作构思:1将摄像机纳入剧作构思最常见的是,剧作者在构思时已经考虑到景别和构图的变化2还应包括剧作者对生活中光影变化的观察和捕捉,别出心裁地将其运用到剧本中去。意义:把摄影机纳入剧作构思,其好处不仅在于它可以决定凡是能进入电影剧作中的素材必须是运动性的造型素材;而且,它确立了一个电影剧作的原则:使得银幕的造型表现成为电影刷体者在用文字表现时最重要的思考形式。 影视创作开端需要怎么做?:1.开端要包括剧情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和一个开了头的事件。 2.开端要为叙事做准备的说明和介绍,为叙事的发展指明方向。但要避免单纯地交待或说明,开端应当是一个有进

港台小说-西西《我城》评价

“非典型”香港小说——西西《我城》 《我城》是西西被传诵了三十余年的杰作,它风格独特,被认为开创了香港本土意识文学的先河。 《我城》描绘了中学毕业生阿果眼中的70年代香港,我娘秀秀、我妹阿髪、我姨悠悠、花王阿傻和麦快乐等草根百姓逛街、郊游、搬家、求职、讨生活的香港。小说以虚构的形式,“顽童般”的写作手法(全文就像是我小学看的《童话大王》),通过描写社会底层草根的小人物,向我们展现上世纪七十年代香港年轻一代的生活。 高中时,在我姐诱惑下初遇此书,我仅翻了几页就没了兴趣。因为我觉得它跟我心目中的香港小说(金庸巨作)完全不同,没有跌宕起伏的主线,主人公的生活平凡到尘埃里,没有不共戴天的仇敌,没有奇遇和绝世武功,更没有如云的红颜知己,有的只是琐碎的小事和流逝的岁月。如果将金庸的小说比成给人刺激的冰镇可乐,那么西西的《我城》就是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那时候的我喜欢的是可乐。 然而大学闲来无事,又一次信手翻了这本书,竟一次性看完了它。杯中的白开水似乎泛起了层层涟漪,貌似开水味道也是回味深长啊。这本书或许应该被称为人成熟的催化剂。 如果让我评价这本书,我会很俗气的将它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作比较。因为两者都不一定要从头开始看。虽然很多小说,都必须从头开始看,否则,就很难看懂后面出场的人物关系和情节。但对于《我城》,你可以从中间读起,也可以只读一部分。因为,它是多个小故事,彼此独立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亲人的离去是一个故事;搬家是一个故事;求职应聘是一个故事;我妹阿发写信给邻居可以当作一个故事;甚至一档电视节目也可以写成一个故事。它的故事就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琐事,却也是与我们最接近的事。 至于她顽童般的手法,就好像用童话的笔法淡化伤感、矛盾、忧郁。父亲的离去,没有写哭天抢地的场面,没写失去家庭支柱后的茫然慌乱,而是把母亲红肿的眼睛比喻成番茄、南瓜。“捆绑棺材的粗草绳被人一扯,像水蛇一般游走。”童话般的笔法把悲伤用甜蜜的糖衣包裹了起来,而文中也不止一次提到了“漂亮糖”这个意象。“漂亮糖”在文中指感冒药,将苦涩的药丸包裹于糖稀,就像将悲伤的眼泪包裹于欢笑。读者似乎看不到沉重的一面,但其中的哀伤早已溢于言表,糖里的药其实会更苦吧。这种手法在《我城》中并不鲜见。 而主人公阿果看事物的独特视角也是我在别的小说中从未见过的(在童话故事中倒是很常见)。阿果把一切看到的接触到的事物都赋予了生命,将死物变成活物,周围的一切都在岁月的大舞台上起舞。“我看见屋子,它和它的那些房子朋友们排了一种它们自家高兴排的队,占满整条大街两边,如一座林。”这句话如果让我来糟蹋应该是:我看见屋子挤在一起,参差不齐地排在道路两边。“广场上的废纸箱,今天吃进了不少物事”而这一句则会变成:广场上的垃圾桶今天装了很多垃圾。“它叫,尾音拖得老长,并且,朝我仍了一头又如面包屑又如肥皂粉的灰末。我因此连连打了两个喷嚏,我还以为是雪落下来了”这几句如果不用主人公独特的视角,将会是这样的。破旧的门被打开的时候发出刺耳的声音,门上洒下来的灰尘弄脏了我的衣服,还害得我连打了好几个喷嚏。看了以上三个句子和它们分别用成人视角的描述,就能判断出作者的独特视角写的是多么的好。 它在平凡的故事中给人希望。小说中写的尽是些小人物,做的事情也并不惊天动地。但是,他们却做得很有兴致,似乎那不是一份简单或者枯燥的工作。从麦快乐身上,我们看到了乐观积极的心态。他虽然只是一个公园管理员,但他并不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毫无价值的。他认真做着每一件事,随时随地背着公园的管理规则,自己掏钱刊登招领启事,连业余栽培自己并不吃的辣椒也是那样的尽心尽力。而我,阿果,中学毕业进入电话公司,从最基础简单的工作开始做起,认真的上培训课,不断进步。再苦再累的事情在他看来都有美好有趣的一面。小说通过描写这些草根人物,使同为草根的读者不知不觉中产生代入感,与主人公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乐观积极的生活心态。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港台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时数:36 学分数:2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港台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学习香港和台湾文学概貌,掌握香港和台湾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香港和台湾文学与中国内地文学的分合关系。本课程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及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点与课时安排) 第一编台湾文学(27课时) 导论(1课时) 第一节台港文学研究回顾、研究展望 第二节台港文学特色 第一章台湾文学概述(2课时) 第一节台湾文学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台湾文学的分期及文学论争 第二章日据时期的乡土小说(3课时) 第一节赖和、杨奎 第二节吴浊流 第三节钟理和 第四节吕赫若 第三章光复后的乡土小说(6课时) 第一节钟肇政 第二节陈映真 第三节黄春明、王祯和 第四节宋泽莱、李乔 第四章现代派小说(5课时) 第一节白先勇 第二节王文兴 第三节七等生 第四节马森 第五章通俗小说(1课时)

第一节高阳 第二节古龙 第三节琼瑶 第六章女性作家小说(2课时) 第一节林海音、郭良蕙 第二节聂华苓、於梨华 第三节陈若曦、欧阳子 第四节施淑青、李昂、廖辉英 第七章新生代小说(1课时) 第一节黄凡、吴锦发 第二节张大春、王幼华 第三章台湾诗歌(2课时) 第一节从现实主义诗歌到现代派诗潮第二节现代诗社、蓝星社、创世纪诗社第三节乡土诗歌 第四节新生代诗歌 第四章台湾散文(1课时) 第一节台湾散文发展概述 第二节乡土、田园散文 第三节学者散文 第四节女性作家散文 第五节杂文 第五章台湾戏剧影视文学(3课时)第一节戏剧影视文学发展概述 第二节李曼瑰、姚一苇的戏剧 第三节侯孝贤、李安得电影创作 第二编香港文学(9课时) 第一章香港文学概述(1课时) 第一节香港文学的萌芽 第二节香港文学的发展、性质 第二章香港本土作家的小说(2课时)第一节黄谷柳、侣伦、舒巷城 第二节海辛、西西、吴煦 第三章香港的通俗小说(1课时) 第一节金庸、梁羽生

优秀影视文学作品推介

优秀影视、文学作品推介 影视: 1、电影《婚纱》是从高云身患绝症之后开始讲述她与女儿之间来之不易的小幸福和小甜蜜的。在短暂的制造快乐、燃烧幸福之余,作为母亲的她深感愧对自己的女儿少拉,于是,身为婚纱设计师的母亲为年纪尚小的女儿制作一件独一无二的婚纱,想让女儿穿着自己亲手缝制的婚纱走上女人一生一世最为幸福的顶峰。 故事的结尾,小女孩少拉一个人走出学校的大门,一个人行走在瓢泼大雨之中,一个人擦掉眼角的泪水,继续的走她自己才展开的人生之路。母亲追随父亲去了,留下她一个在世上孤苦伶仃的行走和成长。这种延续和担当是很沉重很艰辛的,故事中的人为之痛心落泪,故事之外的我也会为之扼腕动容,很不幸,很残忍,很痛恨。 故事的凄惨兼温馨和人物的纯真兼友爱之外,该部电影感人至深、令人动容的是“婚纱”意象的选取和对“情之为何”的深度阐释。婚纱是女孩子的梦想和期待,是女人最美丽身影最灿烂笑容的见证,是世上最绚烂最靓丽的风景。以“婚纱”为电影的核心意象,既是主人公职业和事业的需要,更是亲情和关爱的体现,还为电影平添了些人气,赚足了泪水。 落地的婚纱,不落的亲情。那么温馨,那么残忍,那么延宕,那么多镜头共同诉说了一段非常岁月母女之间的亲情。此生此世,有一个家,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足以。 2、《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改编自斯蒂芬·金《不同的季节》中收录的《丽塔海华丝及萧山克监狱的救赎》。本片的主题是“希望”,在牢狱题材电影中突破了类型片的限制,拍出了同类作品罕见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觉。时至今日,本片在国内外各大电影网站的电影排行中始终稳坐第一。 忙着去活或是忙着去死?(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肖申克的救赎》把生命变成了一种残酷的选择。肖申克的救赎是我们简单的生 活中值得一再回味的东西。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虽然最后找到了通向天堂的那条路,但是这条追寻的过程中却是充满坎坷。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电视台实习总结完整版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电视台实习总结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生电视台实习总结 有时候,机会总会在你没有准备的时候悄悄来到你身边,即便你没有任何准备,此时的你只需要抓好机会,尽全力迎接它。就像电视剧《小妇人》里的主人翁说的那样:只要努力就行,只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当我第一次踏进xx电视台时,根本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三十天里,我会在这里收获一段快乐而难忘的时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的一个学习广告专业的朋友介绍我和他一起去xx电视台做毕业实习。虽然说我的专业似乎和电视台的工作搭不上边,我是学习电影方面的,但是朋友的好意也不能推脱。说干就干,没什么大不了的。熟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豁出去了,正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第一天去电视台实习,我怀着既激动又有些担忧的心情。之前就听说过很多关于实习的新闻,说他们在单位实习要么被当成透明人,要么就是整天干着各种各样烦琐的杂活。我担心我会和他们一样,不过我也做了一定的心里准备,不管他们安排我做什么,我都会很乐意去做。毕竟我是来这里学习的,而不是来这里玩的。踏进办公室,我热情的和每个人打招呼。xx县实施“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突破年”,县上依托南梁革命纪念馆这个“全国百个红色经典景点”,做大做强红色旅游。xx电视台特举办了“魅力xx”栏目。xx县正在把红色旅游、生态旅游、黄土风情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xx旅游形式。红色文化已经成为xx人民的宝贵财富、教育资源和精神遗。我被安排到“魅力xx”栏目组做编辑与播音工作。到了编辑室,李主任向我介绍了“魅力xx”栏目组编辑与播音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之后我便开始了我的编辑播音生活了。 虽说第一天到编辑部工作就有同事和我开玩笑说,学电影的怎么来这里当编辑了。但我总是笑着说,来和你们学习啊。我并没有把他们说的话当作是“泼冷水”,相反,他们的幽默风趣倒消释了我心中的陌生感。很快,我便和他们打成一片了。从我决定到电视台实习开始,我就一直坚信那句话——只要相信自己就一定能行。也许经过的专业的编辑训练功底不是太厚实,也许我没有编辑部前辈们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但我依旧相信自己能做好自己的工作。

浅谈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元素

浅谈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元素

浅谈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元素 文化传播系10新闻二 王晓艳2010523234 如果把一部影视文学作品比作一个处于自然生态的人,那么主题与人物形象就应该是其“灵魂”与“核心”。情节与结构则应是其“骨骼”,它们搭起了影视作品的基本框架。当然,冲突与悬念对与一部有生命力的影视艺术作品来说,就像人的“血脉”一样重要。而细节与场面则是一个人展示出来的面貌与“肌肤”,是观众最先也最容易感受到的直观因素之一。下面我从主题与人物、情节与结构、冲突与悬念、场面与细节这几个方面来谈谈影视文学创作的基本 元素。 一、主题与人物 主题,又被称之为“主旨”,“主题思想”、“创作意念”、“思想情感意蕴”等等,它是影视艺术作品要表现的意图与焦点所在,是将整个剧作中所有基本元素如人物、情节与结构以及各种艺术手段组合起来的统帅。影视文学创作的主题可

以理解为一种思想观念,一种通过影视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情感意蕴,这种思想观念或情感意蕴,不一定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却应该是观 众可以心领神会的。 正如人不缺少精神观念的指导一样,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不应该缺少主题,因此主题也就成为各种艺术之间互相沟通的坚实基础。有了主题才使得人类通过包括影视艺术作品在内的所有艺术形式,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物质媒介上升到一种精神层次。主题应该同具体的人物与事物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一部文艺作品的主题实际上是完全不能脱离作品而单独存在的,而必须像盐溶于水那样与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结合得天衣无缝。影视文学创作者在创作影视文学时,要注意以下 几点: 第一、创作者要根据自己对现实、历史、生活的观察、思考,然后提出渗透着自己个性的主题来。而不是简单地用一个哲学或政治概念来套用为作品的主题,如果没有素材的有力支撑和作者的个性思考,这种概念性主题是站不住脚的。 第二、创作者的创作态度要真诚,必须把握好现实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

香港文学(一)

第二章香港文学创作概述 本单元重点 ?1、了解不同时期小说创作的特点。 ?2、掌握不同时期代表作家的创作状况。 ?香港处在大陆与西方的交接地,受着双重文化的影响,因此,香港文学是一种边缘性的文学。这种文学融汇了各种思潮的特点。 ?因此,香港小说和内地小说既有联系但又有其本地的特色。下面我们就以时间为线索,作 粗略的梳理。 第一节五十年代文学领域:政治、怀乡、爱情题材唱主角 一、政治背景 ?五十年代港英当局针对新中国的成立对香港社会的影响制定了一系列法令和条例,反映了当时香港政府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抵触态度。 ?这样的政治背景,使“大量左派作家返回大陆,很多非左派作家则离开大陆,到了香港、台湾和海外。50年代香港,成了逃亡作家的庇护所”。这批南迁作家为沉寂的香港文坛的复苏储存了创作力量。 二、文坛状况 1、五十年代初的文坛状况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封锁台湾海峡,推行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台湾国民党在美国 新闻处的资助下在香港创办了亚洲出版社、友联出版社,发行《祖国周刊》、《人人文学》、《今日世界》、《大学生活》等期刊,用高出几倍的稿酬收买反共文稿。所以这个时期的“美元文化”占了上风。沙千梦的《长巷》、赵滋蕃的《半下流社会》、谢冰莹的《圣洁的灵魂》等小说都是为国民党反对新中国服务的。除此以外,言情小说也占了当时文坛的一席之地。 2、五十年代中期的文坛状况 ?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在香港做文化工作,通过左派力量在香港创办了一 份有规模的文艺月刊《文艺世纪》,培养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这样便与“美元文化”展开了文学上的政治斗争。 ?于是,在香港不同的政治观点通过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政治较量,文学中的刀光 剑影显得格外鲜明。如揭露国民党领袖人物内幕的小说《金陵春梦》(唐人)和《侍卫官杂记》(宋乔)在报刊上连载后,南郭的写共产党领导人的秘密内幕的《红朝魔影》、《烛影摇红》也在报刊连载。双方作家各自为自己的阵营摇旗呐喊。 三、作家情况 1、阮朗 ?(1)作家简介 ?阮朗(1919年-1981年),原名严庆澍,笔名阮朗、唐人、高山客等,原籍江苏吴

港台文学研究

大陆关于港台研究 (一) 持怎样的态度去评论香港文学,确实是个值得探讨 的课题。而目前研究、评论香港文学所出现的偏差, 也是值得引起注意的。在我看来,大陆学者不仅研究香港文学出现偏差,而且研究台湾文学也缺乏中肯、持平的态度。 今年二月初,笔者随香港作联代表团赴肇庆参 加粤港澳作家联谊活动。在座谈会上,我针对近年内地研究香港文学出现的不良倾向,坦率地提出自己 的看法。我毫不掩饰地指出:近几年内地学者、教授研究、评论香港文学存在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在80 年代初大陆开放初期,内地评论界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香港文学,对香港文学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并冠之以“文化沙漠”、“通俗文学”、“色情文学”的帽子,有个别评论者甚至武断地认为香港没有峙纯文学”(即没有“严肃文学”).但到了近几年,内地评论者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大肆 把香港文学吹捧上天,往往是长篇大论,肉麻地把香 港文学高唱人云.更可叹的是,这些评论者,有不少 是专家学者、也不乏名校教授,实在令人惘然。 没料到我的简短发言,却引起在座作家朋友们

的热烈反响。广东社科院香港文学研究专家许翼心 认为,大陆研究香港文学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是因 为存在许多“关系学”,有的“老前辈”人情难却.许教授还严肃地指出:内地评论者或许有这么一种想法:反正不在内地发表,便可放弃原则;有的评论者“把三流吹成一流”,从而自降身分。罗琅更一针见血地说,这些评论者是为了“报恩”,以便有机会申请 到香港交流,获得接待。 我们的发言得到在座的刘斯奋、陈国凯、欧阳翎 等广东作家的首肯以及港澳作家的认同。与会者一 致认为,如何正确研究、评论香港文学,或者说应该(二) 如众周知,大陆研究港台文学,是在1979年实 行开放政策以后篷勃发展起来的.此前,出于种种政 治因素,大陆文学评论界一直把港台文学视若洪水 猛兽,设置禁区,谁也不敢问津。后来拜开放改革之赐,评论界终于打破港台文学的禁区,有的人开始从 事研究港台文学。他们无论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或从历史的角度都认识到,港台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港台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两条重要的 支流,必将要汇合到中国文学浩荡的长河中去。 于是,港台文学的身价和地位在中国文坛获得

影视文学

影视文学模拟: 模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电影语汇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 A.场景B.画面C.镜头D.声音A |B |√C |D | 2.著名导演凌子风曾先后将一系列现代文学经典名著搬上了银幕,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名著改编系列,其中电影《春桃》是根据哪位现代作家的小说改编而成的()。 A.李劼人B.老舍C.沈从文D.许地山A |B |C |√D | 3.近年来,意识形态批评越来越成为影视批评中的“显学”,在中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意识形态批评属于以下哪种批评模式()。 A.社会批评B.心理批评C.视听本体批评D.文化与“文本”批评√A |B |C |D | 4.在电影创作上提出了“作者电影”观念,试图确立导演在电影中的核心位置,是下面哪个电影流派的主张()。 A.苏联蒙太奇学派B.意大利新现实主义C.法国左岸派D.法国新浪潮A |B |C |√D | 5.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下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的是()。 A.《红色沙漠》B.《广岛之恋》C.《罗马,不设防城市》D.《四百下》A |B |√C |D |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10分) 1.著名导演凌子风先后改编了一系列现代文学经典名著,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名著改编系列。下面属于凌子风改编的影视作品是()。√A |√B |√C |√D |E | A老舍《骆驼祥子》B沈从文《边城》C许地山《春桃》D李劼人《死水微澜》E曹禺《原野》 2.由于空间特性,电视剧思维除了与文学思维共同遵循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外,还存在不同于文学思维哪些特殊性()。√A |B |C |√D |√E | A.时空的综合性B.时空的跳跃性C.时空的自由性D.视听的交融性E.蒙太奇的聚象性 3.弗朗索瓦·特吕弗是“新浪潮”电影的主将,由于他的大力提倡,“作者电影”成为电影史上评价影片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下面哪些电影属于特吕弗的作品()。√A |B |√C |√D |√E | A、《四百下》 B、《精疲力竭》 C、《枪击钢琴师》 D、《密西西比美人鱼》 E、《最后一班地铁》 4.下面关于法国“左岸派”的有关描述中,正确的有()。 A是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一个现代主义电影流派,因其成员大都居住在巴黎的塞纳河左岸而得名B十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活动,“记忆与遗忘”是其最经典的叙事主题 C提出了“还我普通人”和“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两个响亮的口号 D主要编导大都来自文学界,或深受文学影响,在创作时力图在电影影像与文字叙述之间寻求一种平衡E.代表作有《偷自行车的人》、《罗马,不设防城市》和《广岛之恋》等√A |√B |C |√D |E |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叙事蒙太奇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的一种蒙太奇类型,它包括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连续蒙太奇和隐喻蒙太奇等多种形式。√错 2日本是电视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电视艺术相当发达,其中青春偶像剧是最具日本特色的电视剧类型/对3.电视艺术包含范围很广,其中电视艺术最核心也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电视记录片。√错 4.对于影视作品的分析与评价,社会批评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方法是不可或缺的,整个社会批评中最为成熟也最具生命力的批评模式是意识形态批评模式。√错 5.第四代电影人主动追求电影的纪实性风格,力图通过银幕反映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真实世界,《沙鸥》和《邻居》是其突出的代表作。√对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六、论述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

影视文学赏析教案

影视文学赏析教案 影视文学赏析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的影视配乐、《放牛班的春天》的影视歌曲来了解影视音乐的定义与功能; 2、引导学生感受音色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现与剧情画面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关注影视配乐,初步接触主题音乐这一基本概念,体会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音乐设备:电脑,多媒体 一、影视配乐 导入: 师:你喜欢看电影或者看电视吗? 生:………… 师:你记得你看过的电视、电影里面的歌曲吗? 请同学唱唱你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生:………… 师:那接下来我让大家看这张图片,看大家是否熟悉这部电视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师:那请问同学们熟悉这部电视的主题歌曲吗? 听音乐《敢问路在何方》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说出几部外国电影、电视剧? 师:在这中间出现的音乐你知道是什么名字吗? 师: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仔细欣赏。观看完请回答:这些图片发生了什么故事? 欣赏《辛德勒的名单》图片 师:图片讲述了什么故事?欣赏《辛德勒的名单》 生:谈感受 师:很好。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按类别可以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无歌词的,叫做“影视配乐”; 影视配乐中又分为“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 主题音乐:表达影片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 场景音乐:主要是指某一个单一场景中使用的,只对具体场景发挥作用的音乐。师:那请问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属于? 生:影视配乐。 师:很好。它来自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大家之前有看过这部电影吗?生:没有。《辛德勒的名单》的故事概要主题音乐 师:这位就是辛德勒。他是一名德国商人,也是一名纳粹分子。在二战期间,犹太人的劳动力是最便宜的,因此,

香港新派武侠小说

香港新派武侠小说 如果从被誉为“新派武侠小说之祖”(叶洪生语)的朱贞木1949年发表其代表作《七杀碑》算起,新派武侠小说已经五十多了。 不过,许多学者还是倾向于将朱贞木看作旧派武侠小说的殿军,而把1954年太极派在澳门打败白鹤派之后,香港《新晚报》及时推出的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看作是新派武侠小说的滥觞。梁羽生舞剑鸣鸾三十载,共创作武侠小说35种160余册2000余万言,至1984年宣布“闭门封刀”,不仅是著作等身,而且被公认为是新派武侠小说开天辟地的挂印先锋。梁羽生的小说,堂堂正正,隽雅风流。他笔下的大侠,具有爱憎分明的人性立场,艰苦奋斗的侠义作风,文武双全的过人才干,大公无私的高尚爱情。岳明珂、杨云聪、凌末风、飞红巾、张丹枫、云蕾、南霁云……已经成了正义、善良、勇敢和智慧的化身。梁羽生这个名字,就是正宗武侠精神的代名词,新派武侠小说里倘若没有梁羽生,就宛如《三国演义》里没有关羽,《水浒传》里没有武松。派者众多,这也是香港报刊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报刊经营者的所思所想是如何投合读者的趣味,增加销量,连载武侠小说吸引读者正是出自这一需求而出现的。香港新派武侠小说即是缘此而生。1952年,香港武术界太极门与白鹤门发生争执,他们先在报纸上互相攻讦,后又约定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这件事轰动了整个香港,当地的报刊自然不肯放过对这场比赛的报导渲染。《今晚报》的编者借题发挥,向读者预告从比赛的第二天起将有精彩的武侠小说连载满足读者,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第一部作品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就这样匆匆问世了。这一经营策略果然有效,小说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报纸的销量自然也大增。金庸在自己的《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名声大噪后,自己独立创办《明报》,以自己的武侠小说吸引读者,制造市场。金庸在《明报》连载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神雕侠侣》,在《射雕英雄传》的盛名之下再写这部续集实非易事,但事关《明报》的兴衰,金庸不能不分外注意。在金庸的精心操作下,《神雕侠侣》大获成功,赢得了读者的欢迎,《明报》也由此打开了销路。金庸后来在谈到他的武侠小说时,表示最喜欢这部《神雕侠侣》,这种喜欢恐怕不完全是基于艺术上的原因,其中分明包含了他 的事业成功的喜悦。梁羽生、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创作事实上首先是一种商业行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形态也就不能不受到商业性的规定。研究新派武侠小说,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视角,但从目下对新派武侠小说的研究来看,这一点似乎并未引起重视。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形式是报纸连载,这就要求作者赶时间、抢速度,到时候就一定要交出作品,不容迟疑。在这种作者没有余裕精雕细琢的情况下,小说中出现草率之处势在难免。新派武侠小说中事理逻辑上的错漏颇不缺乏,这一点已有不少人指出过,如金庸的朋友许希哲先生曾专门发表了《忙里偷闲话武侠——读金庸的“天龙八部”与“倚天屠龙记”随笔》一文,(注:三毛等:《金庸百家谈》,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指出了《天龙八部》与《倚天屠龙记》两部小说情节上的多处错误。金庸曾多次谈到,他的小说自报刊连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