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不成熟

人格不成熟

人格不成熟

在现代心理学中,“人格不成熟”的概念主要指的是,由于缺乏与他人互动以及与他人关系方面的经验,导致自己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等。有研究表明,个体发展出成熟人格所需要经历的五个阶段:婴儿期:婴儿一出生就是一个完全自我中心的个体,这使得他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常常会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和社交困扰。儿童期是人格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儿童期人格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道德性发展。如果一位教师将注意力放在儿童身上而忽视了对他(她)们人格上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观察、评估以及教育的话:那么这位教师就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糟糕透顶、令人厌恶的印象,这对于这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当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如果出现了问题,不能够进行有效交流,甚至出现了“敌意”或“仇视”,就会让我们对这个人产生强烈排斥感和压抑感。孩子有可能形成一种不良性格——“坏孩子”(horrible bad);因为在他(她)们心里,如果一个人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他(她)们就无法真正地与他人相处。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坏孩子”呢?

1.对父母有强烈的不信任感,甚至是“恨”父母。

在中国,我们把“坏孩子”叫做“熊孩子”,而西方国家把“淘气包”叫做“问题儿童”。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父母有强烈不信任感,甚至是对父母“恨”;而在西方国家里,往往叫他们:“问题儿童”。因为当他们的身体出现问题或者行为习惯出了问题时,他们总是想找一个健康的原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找一个可以理解的原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我们应该认识到,有些儿童(或者成年人)因为心理上的创伤、家庭关系等原因而不愿意或者无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儿童心理创伤,并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的话,就能减少他们因为心理上创伤而导致的行为异常。

2.认为自己和其他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所以没有什么不同。当我对一个孩子说:“你真聪明,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或者是说:“你太聪明了,要是我早知道就不会帮你收拾书包。”(这个时候的孩子就会很不高兴地看着我)他(她)们的想法是:“我想要变得更好,然后他们就会跟到学校里去”。当他(她)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能够很好地与人交往。

3.总是批评别人、攻击别人。

如果你想知道孩子们是如何对待批评的,那就请他们来这里吧!孩子们总是喜欢批评别人,但是如果这些孩子的批评方式不正确,那么就会给人留下一种难以相处的印象。而“坏孩子”和“好孩子”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言行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好孩子”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他人的关心,而“坏孩子”却什么也做不到。

4.不相信自己或别人,并且把批评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

5.不能够接受批评,总是抱怨。

6.他们没有耐心和意志力去面对他们的问题。

7.对人缺乏信任,甚至连基本的自我认知都没有。

8.他们喜欢把别人的事情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或者说他(她)们没有权利这样做。

9.这类孩子总是认为别人也同样会对自己做同样的事情,并且认为他们也应该拥有同样的权利,因为他们自己不能够独立地处理这件事情。

10.这类孩子不能接受批评,并且将批评当成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

人格障碍的分类与概述

第一节概述 一、异常人格的概念 1.统计学标准 2.社会标准 3.定义: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特定的文化背景,以及一般的认知方式,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病人为此感到痛苦,并已具有临床意义。 二、异常人格的分类 1.按性质分类 (1)古怪性/怪癖性人格障碍(A类人格障碍) (2)戏剧性/情绪性人格障碍(B类人格障碍) (3)焦虑性/恐惧性人格障碍(C类人格障碍) 第二节古怪性/怪癖性人格障碍(A类人格障碍) 一、偏执型人格障碍 1.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定义性特征是敏感性。 2.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有:多疑、不信任他人、妒忌、敏感、易怒、心怀怨恨、自负。 二、分裂样人格障碍 1.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定义性特征是社会性分离。分裂样人格似乎对与人建立关系,很少或者就没有什么兴趣。 2.分裂样人格障碍的特点有:感情冷淡、疏远、孤僻、缺乏愉快体验、内向。 三、分裂型人格障碍 1.分裂型人格障碍会表现出古怪的言谈、行为、思维和/或感知。 2.分裂型价格者有着不同寻常的情感反应,表现为呆傻、古怪、情感倒错。 第三节戏剧性/情绪性人格障碍(B类人格障碍) 这一范畴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即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其定义性特征是,对他人的掠夺性态度-非常漠视并侵犯他人的权利。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可以概括为五个基本要点。 1.年龄特点。在15风之前开始,并且在成年期继续违法,或有社会不支持行为的历史。 2.缺乏忠诚和责任感。在工作、性关系、亲子关系或财务职责中,没有表现出忠诚和责任感。 3.易怒性和攻击性。有反社会型人格的人容易被激怒,他们愤怒的表达,不仅仅是街头怒骂,还常常会虐待配偶和孩子。 4.鲁莽和冲动的行为。他们常常采取的是没有目标的、寻求刺激的方式。5.漠视真理。常常会把撒谎当作家常便饭,即便被当面揭穿也会脸不变色心不跳。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点(重点) 冷酷无情 短暂的人际关系 不负责任 冲动和易激惹 缺乏罪恶感和悔恨 不承担责任 二、边缘型人格障碍 莫瑞把边缘型人格障碍,描述为一种涉及四催眠术发言权素的综合征。 1.难以建立稳固的自我同一性 2.不信任 3.冲动的和自我毁灭性行为 4.难以控制愤怒和其他情绪 三、表演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分类

人格障碍的分类 人格障碍的分类 人格障碍的分类迄今为止尚无统一的见解。世界卫生组织(who,1986)在国际疾病分类(icd一10)中曾提出10类人格障碍,我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ccmd一2r)中的人格障碍类别除了未列入焦虑型和依赖型人格障碍外,其余类型与who基本一致,主要分为下述几类: 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分裂样人格障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冲动型人格障碍; 5.表演型人格障碍; 6.强迫型人格障碍;

7.其他人格障碍; 8.未特定的人格障碍。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悖德型人格障碍,是最多见的一类人格障碍。prichard在1935年首先提出悖德狂(moral insanity)的诊断名称,描述这样一类患者:他们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和道德修养方面有异常改变,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的障碍,无妄想或幻觉。后来,悖德狂的名称逐渐被反社会型人格所取代。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引起犯罪的问题最多,患者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为主要特点,情绪具有爆发性,行为冲动,对社会对他人冷酷和仇视,缺乏好感与同情心,缺乏责任心和羞愧悔改之心,目无法纪,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吸取教训,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是焦虑感和罪恶感缺乏。 ccmd一2r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提出了下述诊断标准:

(一)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二)患者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述表现中的三项 1.经常逃学; 2.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而至少停学一次: 3.被拘留或公安机关管教过; 4.至少有二次未经说明而外出过夜; 5.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惩罚); 6.习惯性吸烟、喝酒; 7.反复偷窃; 8.反复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9.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95%的人不同程度存在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你有没有

95%的人不同程度存在人格缺陷或人格障碍,你有没有? (2015-01-24 20:49:45)转载▼ 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织。并在不同时间、地域下影响着人的内隐和外显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人格的属性包括整体性、稳定性、个体性、动机性、适应性、自然性、社会性等。由于人格的心理属性的变异(心理疾病)所导致的人格缺陷,成为家庭暴力、社会危害的重要源头和成因之一。 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人格障碍有时与精神疾病有相似之处或易于发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尚非病态。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灾难性生活体验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人格改变。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篇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关于人格障碍流行学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某些机构如监袱、福利部门中的发病率高;认为最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发生率较最高层大三倍;则认为社会秩序混乱地区的发生率较安全地区的总发生率大三倍。 主要的人格障碍类型有以下十种: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2、偏执型人格障碍 3、分裂样型人格障碍 4、分裂型人格障碍 5、强迫型人格障碍 6、自恋型人格障碍 7、边缘型人格障碍 8、表演型人格障碍 9、回避型人格障碍 10、依赖型人格障碍 以上几种又可以分为三类: A类——特点:奇特或怪异包括偏执型、分裂型、精神分裂型人格障碍 B类——特点:表演性、情绪性或不稳定性包括反社会型、边缘型、表演型和自恋型人格障碍

C类——特点:焦虑或恐惧包括回避型、依赖型和强迫型人格障碍 病理 迄今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在素质基础上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 异常人格也可以由疾病造成,主要是脑额叶的疾病(如脑外伤、脑炎等),精神分裂症也可以出现人格障碍症状,也可能是额叶功能障碍所致。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 家系调查资料提示先证者亲属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呈正比,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率越高。双生子与寄养子调查结果都支持遗传因素起一定作用的观点,但家庭、社会环境及教育因素也不容忽视。 2、脑发育因素: 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型性格障碍的人有较多的神经系统软体征,神经心理学测验也提示轻微脑功能损害。脑电图显示与年龄不相符的不成熟型,57%具有异常脑电图,且多表现在前颞区,他认为问题可能在网状激活系统或边缘系统。 3、染色体异常 47XYY综合症和47XXY综合症患者中有人格障碍的患病率也非常高。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因素:

人格不成熟

人格不成熟 在现代心理学中,“人格不成熟”的概念主要指的是,由于缺乏与他人互动以及与他人关系方面的经验,导致自己不能很好地理解他人、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等。有研究表明,个体发展出成熟人格所需要经历的五个阶段:婴儿期:婴儿一出生就是一个完全自我中心的个体,这使得他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常常会有强烈的情感需求和社交困扰。儿童期是人格发展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儿童期人格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和道德性发展。如果一位教师将注意力放在儿童身上而忽视了对他(她)们人格上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观察、评估以及教育的话:那么这位教师就会给学生留下一个糟糕透顶、令人厌恶的印象,这对于这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当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如果出现了问题,不能够进行有效交流,甚至出现了“敌意”或“仇视”,就会让我们对这个人产生强烈排斥感和压抑感。孩子有可能形成一种不良性格——“坏孩子”(horrible bad);因为在他(她)们心里,如果一个人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他(她)们就无法真正地与他人相处。那么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坏孩子”呢? 1.对父母有强烈的不信任感,甚至是“恨”父母。 在中国,我们把“坏孩子”叫做“熊孩子”,而西方国家把“淘气包”叫做“问题儿童”。我们通常所说的对父母有强烈不信任感,甚至是对父母“恨”;而在西方国家里,往往叫他们:“问题儿童”。因为当他们的身体出现问题或者行为习惯出了问题时,他们总是想找一个健康的原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而不是找一个可以理解的原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我们应该认识到,有些儿童(或者成年人)因为心理上的创伤、家庭关系等原因而不愿意或者无法与他人进行交流。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儿童心理创伤,并加以正确引导和帮助的话,就能减少他们因为心理上创伤而导致的行为异常。

心理学—人的18型人格及分析

心理学—人的18型人格及分 析(总27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引言: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18型人格为心理学人格论最全新诠释 简介:是中国学者尧谷子(原名张鹏)的最新人格理论,他以人性为根本出发点,先分析出人性的十大层次,且在研究九型人格理论、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人格大五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十八种人格类型。其内容囊括人格的方方面面,在纵向上能把握人格的静态结构,在横向能解释它的发展及动态过程,同时具有主动、灵活、开放的属性,这样一个框架就基本能使整个人格研究系统化。 人性就是人的性质,性格是性质发展的格调(级别或程度),人格是人性发展的格调。人性、性格、人格的关系: 性格是性质发展的格调,万物皆有性格。 人的性质就是人性,人格是人性发展的格调;人格是人的性格。

18个人性,每个有两个维度,这样有36个人格,每个维度有两个等级,这样共有72个人格类型。 人类所追求的是18个均衡性人格。(一般18型人格特指18个均衡性人格) 基本概念:人性 从空间的结构上讲,人性的要素包含行为、感觉、情绪、情感、记忆、判断、推理、精神、劳动、和成长十个基本层面。在时间的作用下,行为决定关系,形体造就特征,情感影响态度,精神成就气质,认知左右能力,目的决定计划,历史带来经验,未来设定理想,从而人性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行为关系、形体特征、情感态度、精神气质、认知能力、目的计划、历史经验、未来理想、多面多维和多变多态十大类,各类之间有过渡,因而产生新的性质,总共十八大类。 1.感觉性:描述健康的程度; 2.知觉性:描述好色的程度; 3.情绪性:描述快乐的程度; 4.气质性:描述活跃的程度; 5.情感性:描述善良的程度; 6.态度性:描述真诚的程度;

人格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人格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倾向和性格等。人格是产生特定价值观的基础,是统一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和人格形态的产物,它决定着人生的发展方向。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在人格的发展中,遗传是基础,但环境和教育是主导因素。在人的成熟与衰老过程中,一些人格特征会发生变化,而另一些特征则比较稳定。人格的稳定性与变化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人格的整体,对一个人的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表现出相似的行为方式,而变化性则指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情境下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一个人格发展成熟的人,在面对各种情境时,能够运用自己的稳定特征来做出适应性的反应和行为。而一个不成熟的人格,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从而影响其发展。 人格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可以从多个角度来阐述。首先,它是人生价值观念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基础,是统一而稳定的

心理过程及其人格形态的产物。人格对于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进取心有推动作用,它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内在心理依据。一个人格健康的人,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也比较健康。其次,人格对于个体的能力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一个人格发展健全的人,其能力和潜力更容易得到发挥和发掘。最后,人格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人格健康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高,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然而,人格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并不是绝对的。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教育、社会文化等。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情境时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人格特征,而这些特征可能与其成功或失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评价一个人的人格时,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和标准,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 总之,人格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非常重大。它不仅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内在心理依据,还对个人的道德素质和进取心有推动作用,同时对于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和社会环境中,应该注重培养健康的人格特质,以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心理缺陷特征

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心理缺陷特征 大学生人格发展缺陷的不健康心理因素,不仅影响活动效率,妨碍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会给人蒙上一层消极、阴暗的色彩。它主要有以下特征:悲观的心理缺陷 心理学认为,悲观是一种由于自我感觉失调而产生的不安情绪,表现为心理上的自我指责、安全感缺失和对预期的负性思维方式。悲观就是对人生失去信心,对任何事情都不积极,总是消极地看问题的一种心理状态。 引起悲观的既有人生态度、意志品质方面的原因,也有认知错误、人格不成熟的因素。有些大学生一遇到不如意或失败时便会怨天尤人,就自认为无能为力,对前途失去信心,心灰意懒等等,这些都是悲观的表现。这种悲观心理的发展,会使我们的大学生浑浑噩噩、毫无生气,甚至厌世轻生。悲观是一个致命的缺陷,是成功的障碍。悲观心理是一种严重的不健康心理,对大学生身心的危害极大。 羞怯的心理缺陷 社会心理学家泰姆马社教授认为,羞怯的根本原因是对于安全感的过分追求,只求太平,不想冒风险。所谓羞怯心理,就是害怕与人打交道,羞怯总是表现为从社会情境中退缩,囿于自成。它包括生理和心理不适,退缩,过度关注自我,过度注意自己和他们的思维,情感和躯体反应。 一些大学生不敢在公共和大众场合发表自己的意见,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路上见到异性同学就会心跳加速、手足无措,见到老师也觉得难为情,说话感到紧张等。重度羞怯者则会表现为两腿发软,呼吸困难,浑身哆嗦,说话变调。其特点表现为:一是过于胆小怕事、谨小慎微,而且往往为说过错话、做过的错事时常后悔、沮丧和自责;二是过于关注自己。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总觉得自己时时处在众目睽睽之下,于是感到拘束。 猜疑的心理缺陷 猜疑的心理表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总觉得什么事情都会与自己有关,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猜疑心理太重,不但会影响工作和人际关系,还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好猜疑的学生对人对事敏感多疑,因而往往缺乏事实根据,有时也缺乏合理的思维逻辑。有的大学生看到同学背着自己

浅析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浅析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教师招聘考试中心理学这一学科中的人格这一内容是经常考查到的知识点,本文主要帮助大家理解并掌握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通过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知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 鲍姆宁将父母的教养行为分成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并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教养模式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专制型教养模式下的孩子不太知足,缺乏安全感,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放纵型教养模式下的孩子是最不成熟的,他们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探索精神,有极强的依赖性,遇到新奇事物就会退缩。民主型教养模式下的孩子是最成熟的,他们有能力,独立性强,自信,知足,爱探索,善于控制自己,喜欢交往,自我肯定。 2.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这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所以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经验、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其人格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同时,学校教育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因此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的方向和基本质量。 3.同辈群体 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孩子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

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其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其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一方面,同辈群体是儿童学习社会行为的强化物;另一方面,同辈群体又为孩子的社会化和人格发展提供社会模式或榜样。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父母的影响。 4.大众传媒 电视、电影、文艺作品等大众传媒的内容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影响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家长和教师要多给孩子推荐内容健康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使他们接触、了解、学习正面的榜样、优秀人物的行为,以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

人格对人生的影响文章:拥有健康的人格

人格对人生的影响文章:拥有健康的人格 人生感悟:一个人,应该具备一个好的人格,健康的人格是我们孜孜以求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健康的人格,甚至可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常态的人格。现在就跟店铺的小编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感受人格与人生的重要性吧! 在这大千世界里,人格的障碍、人格的缺陷确也困扰着许多人的生活,使美好的人生陷入了误区,这确实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因为这种误区是人生的障碍,更是成才的大敌。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指不伴有精神症状的人格适应缺陷。 一般表现为行为受原始欲望所驱使,知行脱节,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羞愧、自责和责任感。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是各类人格障碍的突出特征。常见的人格障碍有以下几种。①反社会型人格。情绪不稳,常为一时的冲动所左右,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别人的痛苦和社会的损失,易发生违纪行为和不正当的意向活动。 ②偏执型人格。敏感多疑,主观固执,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易冲动和诡辩,常怀疑别人的用心,报复心强。③分裂型人格。极端内向、孤僻,回避社交,言行怪异,情感冷漠,退缩,敏感,羞怯,易沉溺于白日梦。 ④强迫型人格。病态的认真和自我克制,十分注意细节和追求完美,做事反复检查,仍放心不下,常感紧张、苦恼和焦虑,常有不安全感,易发生强迫型神经症。⑤自恋型人格。自我评价过高,孤芳自赏,不接受批评和建议,唯我独尊,唯利是图,人际关系方面多彼此利用。 ⑥依赖型人格。缺乏独立意识,过多依赖他人,总想求助于他人的帮助,被动服从他人的愿望。⑦癔病型人格。人格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往往由细微刺激引起爆发性情绪,反应过强,表现具有戏剧性。 ⑧循环型人格。情绪波动大,兴奋时情绪高涨、热情善交往,内心充满了希望和喜悦;抑郁时一言不发、悲观失望。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 心理发展尚不成熟 出现矛盾和困

“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出现矛盾和困扰在所难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估计要客观,不要因为某个事件的发生,就夸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在谈到大学生心理问题时这样说。 A 大学生成长中伴随的问题 问题:具有新特点 樊富珉教授认为,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心理是比较健康的,有一般心理困扰如恋爱、学习、交往问题的占20%至30%,对正常学习生活明显产生影响、有严重困扰的约占7%至8%,患精神疾病的不到1%。绝大部分学生不是心理障碍,而是走向成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扰,如果主动关注、及时调节、加以引导,这些成长中的问题是可以克服的。 樊富珉教授根据多年的研究提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以往主要表现在学业、人际关系、恋爱情感、求职择业等几个方面,近几年又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自杀问题。大学生自杀近几年有上升的趋势,但大学生自杀率总体仍低于社会自杀率,不到十万分之十。但是遇到问题就自杀或者他杀,对生命的不珍视也反映了大学生中一些人心理脆弱、经受不住挫折、缺乏危机应对办法。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课题。 网络依赖问题。有研究发现,60%的大学生网络活动正常,主要集中在发邮件、学习、查资料。但也有不少人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一天上网六七个小时或更长时间,主要用于玩游戏、聊天等,这势必影响作息、健康,减少对学习的投入和与同学的交往,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生涯发展问题。大学扩招使更多的青年人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也应该看到,工作岗位毕竟有限,不少大学生担心毕业即失业,出现从未有的盲目考研热。低位高就使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受到冲击。考上大学就是为有好的未来,而上了大学又感到未来渺茫。 性问题。随着社会开放,人们对性开放和接纳程度有所提高。北京大学不久前做的中、日、韩三国青年价值观比较研究发现,在对性问题的态度上三国青年没什么差别,对性行为的包容者高达89%。对性问题更包容预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实际生活中,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发生确实增多。 贫困生。专家研究发现贫困生心理问题比非贫困生多,他们需要承受的压力更多一些。经济压力会带来不良心理反应,如自卑、自我封闭、孤僻等。如果贫困生能客观看待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及不平衡,可以对社会现状有理性的认识并接纳现实,但如果引导不当会引发问题。另外,对贫困生的政策上有不当之处:一说到帮助贫困生就是捐款献爱心,一部分贫困生觉得是被施舍,而一部分人拿到金钱不知感恩,甚至产生依赖心理,自立自强教育不够。 中学:心理问题潜伏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连续8年进行的滚动调查表明,入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国农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人施钢分析认为,大学生的一些问题在中学就有,主要是:生活适应问题,中学时就适应能力差;学习问题,由于大学和中学教学方式方法和要求的不同,中学是严格监督下的应试教育,而大学是相对自主的独立学习。导致进大学严重不适应;人际关系问题,中学时就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性格情绪问题等。这些问题被非常明确而单一的考大学的目的和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给掩盖了。进入大学这个缺少了监护、相对独立自由的环境,面临新的压力、人际关系和独立生活使问题迅速爆发出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主任王建中教授认为,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过度保护,导致依赖、被动、胆怯,缺乏自制能力和自信心;过度严厉导致淡漠、盲从、不灵活、缺乏自信;溺爱导致极端利己、骄横、情绪不稳定;专制导致消极、懦弱、无主见;

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出现于婴儿期,成年中出现于 较轻的精神患者。1、内向投射即把原本是外在的东西 吸收到自己的内心里,变成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称为内 部投射。其特点通常的是毫无选择地,广泛的吸收外在 的东西,并产生仿同作用,又进一步分为"反感性仿同", "向强暴者仿同","向失落者仿同",这些都是儿童早年 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未成熟的心理活动。内投射或仿同 的对象,常是所爱,所恨和所怕的人,尤其是父母。严 厉父亲的言行经过仿同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就不觉 得可怕了。所爱的对象通过内投射,在心情上可接近那 个对象而使他常在。例如有些人失去了所爱的人,会无 意识地模仿所爱的人的特点,使其在自己身上出现以减 轻内心的痛苦。内投射也可能是自罪感的表现,他们常 常模仿死者的一些性格特点来减轻对死者的内疚感。同 样的道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良,也通过内投射成为 子女性格的一部分,形成偏差心理。病态的仿同多见于 歇斯底里。2.倒退也称为退行,是指一个人遇到困难的 时候放弃已学到的比较成熟的对应技巧和方式,而使用 原先比较幼稚的方式去应付困难和满足自己的欲望。退 行现象常见于儿童,也常发生于成人。临床上歇斯底里 和疑病症常见这种退性行为。譬如一个成年人,当遇到 困难无法对付时,便觉得自己身上的"病"加重了,需要 休息,以此来退回到儿童时期被人照顾的生活中去,这 就是无意识地使用精神防御的退行机制。3,幻想是指 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利用幻想方法,使自己在现实中脱 离开,存在于幻想境界,已得到内心的满足。这也是思 考上退性作用的表现,这些现象在小孩子身上是正常现 象,但在成人里出现就可能是病态心理了。譬如一名体 弱的儿童受到大孩子的欺负时,就幻想自己变成一个大 力士,使别人都怕他。这是正常儿童常见的心理。但在 成年人里出现这样的幻想多是病态的表现。 发表于: 2003/07/23 06:24pm 三、“神经症性”心理防御机制 神经症性心里防御机制在少年期得到充分利用,在成人中常以神经症患者应用而得名。

正常个性心理学理论

正常个性心理学理论 总论 一、犯罪的正常个性心理学概念 是指对精神正常的犯罪人的心理学研究 二、犯罪的正常个性心理学特点 1、研究的是精神正常的犯罪人; 2、研究的是单个的人的犯罪心理; 3、研究的是有意识的犯罪心理现象; 第一节发展理论 一、含义 发展理论是指用人的心理与社会方面的发展和成熟程度(水平)的差别来解释犯罪行为产生原因的一组理论学说。 二、基本观点 个人之所以犯罪,是由于在其心理与社会方面的发展中没有达到成熟程度(水平)的缘故;犯罪人的发展程度和成熟水平低于非犯罪人。 三、分支 (一)道德发展理论 1、基本观点 道德发展理论认为,个人之所以犯罪,是由其道德发展水平低造成的。由于道德水平低,对社会道德规范的理解有偏差,对个人行为的道德控制力较差,因而会进行违反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违法犯罪行为。 2、代表人物 (1)麦孤独一一最先研究了道德发展问题 提出儿童道德发展理论: 儿童道德发展的过程包括4个阶段: 1)行为手本能冲动决定的阶段; 2)本能的冲动作用受到外界权威赏罚的影响而被纠正的阶段; 3)个人学会自我控制的阶段; 4)不管社会环境可能给予的奖励或惩罚如何,个人都是完全按照他自己的道德原则行动的阶段。 (2 )让•皮亚杰一一将认识发展与道德发展联系起来 人的道德发展分为4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大约2岁一一5岁) 其特征是情绪的满足处于优势,不顾他人和社会,因而没有恰当的道德观念。 2)权威阶段(大约6岁一一& 9岁) 其特征是服从成人的要求,完全按照有权威的他人的要求去做,根据别人的价值标准作出道德判断, 因此,这是一个他律阶段 3)可逆性阶段(大约 & 9岁一一11岁) 其特征是儿童根据平等的精神互相适应,逐渐有了一定的自律,并且对道德准则进行修改和创造。 4)公正阶段(大约11、12岁一一) 其特征是儿童能过根据公正的感情来考虑问题,要求有适应每个人的特殊情况的平等权利。评价: 为以后的道德发展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但是其本人并没有直接研究犯罪问题,他的理论只是间接的涉及到了犯罪人的心理发展阶段,特别是

当代大学生性格特点

(1)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其特点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我及与周围环境的认识、 体验与评价。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点:大学生与其同龄青年相比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所不同: ①强烈关注自己的发展:不像普通青年直接进入社会,他们有四年左右的知识技能储备期,在这段缓冲期里会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有关自我的一些问题:我聪明吗?我风度如何?别人会怎么看我?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什么工作较适合我?等等。 ②自我评价能力趋于客观。知识的增多,生活经验的积累,感性和理性都趋于成熟,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对自己的分析、评价逐渐变得客观、全面。据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度比较高,即差距较小。 ③自我体验丰富而复杂。比如落榜同学去打工,他们的社会角色已经开始定位, 自我情感体验稳定简单些,而大学生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最善感”的群体,自尊、好胜、敏感,得意、失意时易有正负两极情绪。 ④矛盾性和不成熟性。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盲目自卑或自大。 (2)大学生自我观念的矛盾及其调节 ①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大学生活相对范围较窄,交往多限于老师、同学、父母,相对简单直接,他们对自我的认识的参照点少,局限性大,很容易染上光环色彩,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很平凡,和想象中的自己有较大差距,就会给自己带来一些苦恼。 ②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大学生富于理想,成就欲望较强,对未来充满信心, 但不容乐观的残酷现实不得不思考现实中的我的诸多困境,这种差距可能会引起自我 的分裂,导致一些心理疾病。 那么如何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关键是你站在什么位置上看问题。人有一种可贵的智慧,便是给每一种现象赋以意义。 ③独立与依附的冲突。希望在经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独立,摆脱成人的管束, 但在心理上又不成熟而依赖成人,从而很苦恼。 ④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大学生迫切需要友谊、渴望理解、寻求对某种团 体的归属以及获得爱情,但同时又自觉不自觉地存在戒备心理,总与人保持适当的距离,特别是从二年级之后,所以总有一种孤独感在里面。 3、大学生的气质特点 “气质”既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比如有的刚生下来就爱大声哭闹而有的则安静乖巧、、、 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和俄国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分别根据人体体液及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明人的气质类型。一般分为四种。 典型的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人不是典型的某种类型,而是混合型的。 胆汁质:精力旺盛、直率热情、情绪体验强烈、易感情用事、外倾型。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思维灵活、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但做事粗枝大叶、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转移。外倾型。

表演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 一概述 表演型人格障碍又称寻求注意型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 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主要特点。以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为特征。 患者常显得不成熟、情绪不稳,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人表现欲。 病人富含敏感而夸张的情感,追求感官刺激,喜欢成为被关注的中心。夸张、情绪爆发、甚至自虐倾向是戏剧人格的几大特点。往往很难用 正常方式与他们沟通,因为戏剧人格者对真实有许多歪曲的体验。他 们极度重视他人的赞同和保证,却又善于玩弄、威胁别人。 二病因 原因目前尚缺乏研究。幼年期的家庭环境对人格障碍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父母的教育模式教、家庭状况、受虐待史对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影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父母使孩子受到过度保护,造成生理年龄与 心理年龄不符,心理发展严重滞后,停留在少儿期的某个水平,因而 表现出表演型人格特征。 三临床表现 1.行为表现:引人注意,装腔作势 好表现自己,且有较好的艺术表现才能,唱说哭笑,演技逼真,有一 定感染力。有人称这类人为伟大的模仿者、表演家。常表现出过分做 作和夸张的行为,甚至装腔作势,以引人注意。 2.认知方式: 浅薄、散漫

表演型人格障碍者认知方式是只注意表面,不注意细节和本质。这种认 知方式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肤浅、散漫和印象化。 3.情绪体验:情感易变 情感丰富,热情有余,而稳定不足;情绪炽热,但不深,因此这类人 情感变化无常,容易激情失衡。对于轻微的刺激,可有情绪激动的反应,大惊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动几乎都是反应性的。由于 情绪反应过分,往往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甚至无 病呻吟的印象。 4.人际行为:视玩弄别人为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 玩弄多种花招使人就范,如任性、强求、说谎欺骗、献殷勤、诌媚, 有时甚至使用操纵性的自杀威胁。这类人的人际关系肤浅,表面上温暖、聪明、令人心动,实际上完全不顾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此外,此 类患者还有性心理发育的不成熟,表现为性冷淡或性过分敏感,女性 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过分娇羞样的诱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觉。 5.自我评价:高度的自我中心 喜欢被别人注意和夸奖,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悦一切时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现出欣喜若狂,否则会攻击他人。 四诊断 DSM-5表演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 2.症状至少符合下述项目中的五项: (1)在自己不能够成为他人的注意中心时感到不舒服。

成熟就是从自我中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成熟的人解决问题而不成熟的人制造问题各种幼稚

成熟就是从自我中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成熟的人解决问题,而不成熟的人制造问题。各种幼稚 成熟就是从自我中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成熟的人解决问题,而不成熟的人制造问题。成熟的人解决问题,而不成熟的人制造问题。不成熟的人是包裹在孩子外壳下的成人,他们有孩子般的想法、放肆和天真,像孩子一样常常把责任推卸给别人,不愿承担责任。一些人成熟得早,一些人成熟得晚,还有一些人则永远不会成熟。原指还未系统接受教育的小朋友,思想天真无邪,简单不复杂,说话总是很直接,自我意识较强。后引申为成人思想不成熟,见识不够开阔,看问题难以洞悉实质,总是喜欢主观想象。每个人对成熟与幼稚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例如在你父母面前,你永远是小孩,在你孩子面前,你却永远是他的依靠。单纯和幼稚并不代表纯洁。幼稚与成熟是相对的,就如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一般。心中只有自己,不是自私,是幼稚我们每多一点知识,就会失去一分对没有这个知识的人的理解。显得不自私、善解人意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一次我们试图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时,都以自己为出发点,经验可以帮我们走得更远,体会到别人的感受。成熟就是从自我中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和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联系的生命体,他分不清什么是自己,什么是外界,心中还不存在“我”

这样一个概念。当我们渐渐感受到他人和自己的不同时,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社会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曾说:当我们能够想象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时,自我就出现了。当我们进而能够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我们所知觉到的他人的期望时,就成了社会人。成熟就是这样一个从自我中心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年龄越小越不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是因为人生来自私,而是因为幼儿的大脑还不具备这个能力。如果给一个三岁小孩儿讲故事:梅梅和雷雷一起玩球。雷雷回家吃饭,先把球放在了门后面。在雷雷走的时候,梅梅把球装进了沙发旁的绿盒子里。那么,雷雷回来回到哪找球呢?作为一个六岁以上的人,你很容易就能答复出“到门后面找”,因为雷雷不知道球被转移了。但是三岁孩子会答复“到绿盒子里找”,因为他们体会不到人与人视角的不同,认为自己知道的别人也都知道。“自我透明感错觉”不要以为自己比三岁小孩强多少,成年人也常常陷入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是透明的,别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透明感错觉”。你几乎意识不到自己什么时候犯过这种错误,但你很可能经常抱怨:“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怎么这么笨,就是不明白呢!”这时你很可能产生了自我透明感错觉。别人不会像你想的那样理解你,不信试着在心里哼一段经典旋律〔比方,《欢乐颂》,至少要保证听者一定会〕,边在心里哼边用手敲击,你觉得别人有多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