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导学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导学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导学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https://www.doczj.com/doc/5c4766190.html,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2、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标画并记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范围、最远、规模、意义等相关知识。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可分组讨论完成)

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分组讨论完成)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3)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

(四)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

(五)巩固训练: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

B、温州

C、福州

D、泉州

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

B、1554年,2000年

C、1355年,1999年

D、1533年,1997年

4、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

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

5、看教材95页的资料和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朝代什么事情?反映出一种什么精神?

(2)这件事起了什么作用?

(3)观察郑和下西洋图片,你能想象并描绘一个片断吗?

(4)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日趋明显,你觉得材料中反映的几百年前的这件事对我们今天有何启发?

(六)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八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方案)

( 历史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八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方案) History is a highly comprehensive subject, and its effect on student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outlook on life, world outlook, and moral beliefs.

八年级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方 案) 第16课 彭志文主讲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重点: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 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04.docx

第十六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常 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论从史出”的模式,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 门的居住权的实。的历史知识,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史 料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 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 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 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学设想 本堂课我想采取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的方式来完成. 教学活动设计 补充内容 教学用具 文字、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讲述法 讨论法 归纳法 郑和下西洋(1405—1433 板书设计 明朝的对外交往 目的、条件、过程、影响 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 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33 年) 年 ) 教学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第十六课一一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3页,在讲这一课之前,我给大家放一段视频。 大家请注意看,等一会我会提问大家 现在我想问大家,在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大家看了这个视频,觉得郑和这个人怎么样? 是啊,郑和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那么就让我们來了解一下郑和这个人。 (多媒体展示郑和以及郑和简介等) 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云南的贵族,信奉伊斯兰教,都曾去遥远的圣地朝拜过。郑和在幼年时,常在其父膝下听其讲述朝圣麦加途屮的种种见闻。父亲跋山涉水的惊险旅程,远方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给小郑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说不尽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谭,像磁铁般深深地吸引了他。身受家庭父辈这种冒险精神的熏陶,小郑和从小就立下鸿鹄之志,准备将来远航西洋,朝圣麦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学习划船、使帆、游泳,还潜心于航海史籍的研读,好像刻意要成为一代航海家、冒险家似的。 我们从这个简短的介绍中能不能看出郑和小时候的志向?那么他的志向是什么?他的志向长大后有没有实现? 是的,郑和从小就给自己立下了要当航海家的远大志向,并且向这个志向奋进,最后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那么,郑和的船队到达了那里呢?那明代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冃的是什么?下面我们來看地图,从图上我们看一下西洋到底在那里。明代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从什么地方可以找到答案? 我们已经搞清楚了明代的西洋指的是哪里了,现在就让我们来弄清楚,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也就是说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出示史料,并出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那郑和远航是从那里出发?是怎么走的?最后到了哪里? 那么,郑和下两洋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看课本95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图表播放《郑和下西洋》视频学生讨论冋答 学会回答:伟大、威武 多媒体展示 学生回答 多媒体展示相关地图 学生看图看书回答 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出示图表 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冋检查指导。 审阅人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学习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讲述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文和“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㈠郑和下西洋 1、三宝指的是谁? 2、找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双方交流。 3、思考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㈡戚继光抗倭 1、找出“倭寇”指的是什么人?分析沿海人民为什么要抗击倭寇? 2、思考明朝中期为什么会出现倭寇? 3、思考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4、你认为他有什么高尚品德值得学习?我们该如何评价他? ㈢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找出侵略时间 2、概括葡萄牙侵略的基本情况 三、互动探究 探究一: 郑和为什么能多次前往西洋?(从明朝当时的国力、科技水平等角度思考) 他去的目的又是什么? 探究二: 读材料,学会根据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探究三:(分组讨论)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探究四: 岳飞、文天祥名垂千古,但都不被称为民族英雄。而戚继光却被称为“民族英雄” ,为什么?那什么人才是民族英雄? 四、学习反思 1、理一理:本课知识框架 2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明朝的“西洋”是指现在的。 A、文莱以东的菲律宾、日本等地 B、欧洲各国 C、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D、大西洋沿岸地区 ()2、郑和下西洋最根本的原因是 A、明成祖的即位 B、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 C、东南沿海地区倭寇的荡平 D、与北方蒙古的交往比较友好 ()3、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A、给皇帝购买外国的贵重物品 B、促进对南洋的开发 C、进一步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D、发展对外贸易 ()4、下列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郑和船队上装有指南针 B、郑和航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C、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D、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5、下列关于明朝抗倭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倭寇是指日本武士②明朝中期我国沿海地区倭患严重③倭寇只在海上骚扰过往商船④戚继光曾率戚家军取得台州大捷 A、①② B、③④ C、① ③ D、②④ ()6、戚家军先后给倭寇以沉重打击的地区是 ①江苏②浙江③福建④广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 ④ D、①②④ ()7、明朝的“戚家军”与南宋的“岳家军”最相似是的方面是 A、抗击金军 B、肃清倭寇 C、抵抗蒙古 D、作战勇敢,军纪严明 ()8、“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出自谁的诗词。 A、戚继光 B、岳飞 C、文天祥 D、郑和 ()9、1553年,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是 A、荷兰殖民者 B、西班牙殖民者 C、英国殖民者 D、葡萄牙殖民者 二、材料题 请回答: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真题历练(无答案) 新人教版(1)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3. (2013·安徽)小芳同学在班级举行历史人物图片展,下列图片符合“民族英雄”主题的是(B) ①岳飞②戚继光③郑成功④林则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13·广东)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指日本)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D)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48.(2013·珠海)有学者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中国古代航海家郑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不同的是(D) A.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B.进行环球航行 C.进行殖民掠夺 D.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51. (2013·珠海)某班同学准备以“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为主题办一期历史板报。他们应该收集哪些历史人物的资料(D) ①陈胜②项羽③文天祥④郑成功⑤岳飞⑥戚继光 A.①③⑤⑥ B.①④⑥ C.③④ D. ④⑥ 22.(2013·南宁)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事件中,能反映 这一优良传统的是(B) A.设置台湾府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D.设置驻藏大臣 23.(2013·南宁)下列人物中,曾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的是(A) A.郑和 B.戚继光 C.李时珍 D.宋应星 11.(2013·黄冈)“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豪迈诗句与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C) A.郑和下西洋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戚继光抗倭 D.雅克萨之战 15.(2013·黄石)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连,下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C) A.汉武帝——打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 B.成吉思汗——建立元朝 C.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D.戚继光——收复台湾 6.(2013·湘潭)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锁国”③郑和下西洋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word教案文档: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 冲突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初中初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西洋” 1405~1433年7次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1504年4次1000~1500人17艘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 120吨100吨50吨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学生讨论、归纳。 (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 (2)指南针的广泛使用; (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

课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

课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 课文《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 反思一: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节课,虽然教学环节比较完整。但是总体上感觉比较沉闷,没有激情和闪光点,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比较紧张。 平时上课,这个班的学生是比较活跃的。但是公开课有老师在后面听课,大家就都显得很拘束,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紧张得连话都说不完整。因此举手发言的学生只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学生身上。 二、学生思维受课本影响较大。本课的内容比较充实,所以为了让教学内容能在指定的时间里完成,要求学生课前按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随郑和下西洋的经历》预习课文。结果学生由于紧张、怕出错,答案都局限在课本上,课本上找不到答案就不知道如何回答了。而本课在其他班讲授时,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可学生思维很活跃,抢着回答,答案超出了课本范围,而且讲得合情合理,可是时间花费较多,教学任务没有完成。 三、教学设计有所欠缺。 有关"郑和下西洋的经过"设计得不好,本想让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路线、贸易、困难条件等内容进行讨论描绘,结果却变成了老师提问、学生读书的局面,思维没有发散。而"戚继光抗倭"一目,抗倭史实讲述得比较简单。

课后根据学生上交的评价表来看,三维目标基本上达到,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大部分小组在>心得体会上写到:为中国感到自豪,要学习郑和吃苦耐劳和戚继光英勇无畏的精神。还有小组说到:今天不仅学习了历史,而且还学会了如何做人;从小养成好的品质,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步。第三单元测试卷中第六大题是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内容,学生在测试中本题的正确率较高,其中问道"如果你是明朝皇帝,你会继续进行大规模的航海活动吗?"大部分学生回答:"不会,因为会大大损耗本国的国力,给其他国家以可乘之机,但是也不能放弃海外交往和贸易。"这些说明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反思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反思 我认为历史课堂所传授的不仅是历史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为精神的培植与做人道理的启蒙比知识的传承更为重要。本节课主要讲述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等方面的历史,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通过引导、设问、识图、讨论、主题探究、分析等方式,突出了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了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多角度、多方位、客观全面的分析问题。 让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意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让学生体味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了作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第1页(共2页)张洪中学七八年级政史备课组 1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方法】自主交流 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一、郑和下西洋 1、明朝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遣郑和下西洋。西洋指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年,郑和率领________多人,乘坐__________,从________出发,第一次下西洋 。到_______年,郑和先后______次下西洋。到过亚非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______世纪。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___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举例说明) 2、戚继光抗倭:在 __________ 九战争九捷,荡平了_________倭寇。后来又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肃清倭寇。 3、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其_______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__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___________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__________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二、课内学习 活动一、、试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自主学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试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意义。郑和有什么品质使其成为航海家?(自主学习) 活动四、动手绘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自主学习) 活动五、戚继光抗倭为什么会取得胜利?戚继光有什么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小组内合作讨论) 活动六、葡萄牙什么时间攫取澳门居住权?澳门什么时间回归祖国?(自主学习) 活动七、拓展延伸(分组讨论展示) 1、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的壮举?结合当今的中国的发展什么启示? 2、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为什么不能称民族英雄?什么人才能称民族英雄? 3、落后就要挨打,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情况? 活动八、课堂检测(个人展示) 1.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 A.1405年 B.1421年 C.1433年 D.1565年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说课稿 张洪中学赵亚飞 各位学校领导,政史组的全体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将我这节课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和教学过程等八个方面阐述一下。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基于教材内容,可以拓展延伸两个方面: 一、郑和下西洋经验教训。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前六次航海)跨越了半个地球,使明王朝的声威最大限度地远播到海外。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一方面表明了在这一时期国力强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明初我国对外交往中仍以开放为主。促进了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遗憾的是这次航海并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反而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基础,助长了中国统治者不思进取、故步自封的思想。再加上当时的统治者缺乏真正的远见,注重政治和外交,忽视了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负担,而且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而悄然结束。 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给我们的启示:学习郑和开放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对外开放;和平交往;应该关注海洋,因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总结:600多年前郑和扬帆起航承载了太多的光荣与梦想,大洋铭刻着民族的骄傲和遗憾,今天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精神和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经验:1、中国一定要走海洋强国之路;2、走对外开放之路,以开放的精神、开阔的胸襟融入变革中的世界; 3、国力强盛,才能在外交中占据主动权;4、爱国必须努力强国,强国必须奋斗不止。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借助历史地图等感性材料来学习历史。与此同时注意指导学生将优秀人物的品质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这样做都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绘制郑和下西洋的路线简图,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讲述戚继光的抗倭斗争,说出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后期的外交概况。 过程与方法: 学生分析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学生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本课图文资料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评事评人的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宋素芹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学科:中国历史(人教版)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本课内容,收集和阅读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一些材料。 5、教师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室及投影设备 教学的PPT课件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利用百度引擎查阅有关郑和和戚继光的视频资料,再现历史让学生直观感受,引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概况、影响;知道戚继光抗倭;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能力目标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提高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学习,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 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郑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吻合,意义深远。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微,倭寇猖獗,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冲突与战争又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作了铺垫。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的旗帜。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郑和下西洋影响至今,意义深远,是一个重点。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反抗外来民族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而他的优秀品质对端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作用,故确定为另一个重点。 难点: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由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执行明代初期的对外政策,并不是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所以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其航海活动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西方学者的肯定和恰当的评价,但这并不能抹杀郑和远航是史无前例的空前的壮举,以及郑和远航中传递的那种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所以郑和本人作为一名伟大的航海家、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积极地创设历史情境与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 【学法、教法】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 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习带来不便 【知识梳理】 一、郑和下西洋 1、明朝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派遣郑和下西洋。 2、______年,郑和率领________多人,乘坐__________,从________出发,第一次下西洋。到_______年,郑和先后______次下西洋。到过亚非_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_______世纪。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___________,日本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 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举例说明) 2、戚继光抗倭:在__________ 九战争九捷,荡平了_______ 倭寇。后来又进入______、_______,肃清倭寇。 3、评价:戚继光是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____,其_____________永载史册。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_________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 2、________________ 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3、__________ 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问题探究】 1、试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2、

七年级历史下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试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的历史人物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中国历史》七年级下P93——98,明朝建立后,明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有利于本课内容的把握。但是学生对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实,学生并不十分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对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经验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本课重点之一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 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 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 需重点掌握。 (2)戚继光抗倭是另一重点。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史上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02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三、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比较、讨论法学习历史。 2、幻灯片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阅读课文“导入框”的内容,思考提出的问题。 第二步:学习新课 知识点一:郑和下西洋 幻灯片出示郑和图像,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的正文和小字部分,对郑和作大致了解,教师补充郑和生平资料。 问题①: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是今天的什么地方?郑和远航的目的是什么? 问题②:郑和下西洋是怎样一种盛况呢?完成表格填写(幻灯片出示表格)。 问题③:观察《中国历史地图册》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或教材第94页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最远到达的地方? 问题④:郑和下西洋能成功远航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⑤:在这些众多的成功远航的因素中,郑和下西洋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问题⑥:今天在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郑和有关的一些遗迹,你知道的有哪些?这些保留下来的遗迹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⑦:在郑和首航87年后,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我们比较一下,从中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问题⑧:通过我们前面的自我学习,讨论探究,思考一下,郑和下西洋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知识点二:戚继光抗倭 出示戚继光像,了解戚继光生平;出示戚继光诗句:“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了解其志向和品德。 问题①:什么是“倭寇”?明政府派谁去进行抗倭斗争? 问题②: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问题③:说一说抗倭斗争的简要经过。(出示幻灯片:抗倭斗争形势图,胜利图) 问题④:戚继光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那么,抗倭斗争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点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①欧洲殖民者侵略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 ②葡萄牙攫取我国在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时间和手段。 ③澳门回归的时间你知道吗? 第三步: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 人物地点时间次数人数船数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7次 27800人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 哥伦布到达美洲1492~1504年4次1000~1500人17艘 达?伽马绕过好望角,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到达印度 2.为什么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 客观条件,包括当时经济发展,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天文、历史知识的积累等。 主观方面,郑和本人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同时他还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另外郑和出生在回族家庭,又皈依佛教,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教义,西洋各国大都信仰佛教或者伊斯兰教,这也是远洋航行成功的重要条件。当然,船队中其他成员也是功不可没的。然而,最重要得是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时关键所在。 第四步:课堂小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

七年级历史下册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同步训练 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训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单项选择题 1.航海家郑和是 A.维吾尔族人B.女真族人 C.回族人 D.汉族人 2.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时间是 A.1402年 B.1405年 C.1417年 D.1421年 3.郑和下西洋的出发地是 A.北京 B.松江 C.刘家港 D.泉州 4.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满刺加和红海沿岸 5.倭患严重的时期是在 A.元朝末年 B.明朝初期 C.明朝中期 D.明朝晚期 6.“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句出自 A.戚继光 B.俞大猷 c.郑和 D.于谦 7.戚家军抗倭取得台州九战九捷是在今天的 A.山东 B.浙江 C.福建 D.广东 8.1533年,取得我国广东澳门居住权的殖民国家 A.西班牙 B.荷兰 C.英国 D.葡萄牙 二、填空题 1.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年,派遣郑和首次出使西洋。 2.明代的西洋,指以西的东南亚和沿岸地区。 3.郑和前后下西洋,到达亚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沿岸和东海岸。 4.戚继光组建的抗倭部队,人称“”。戚继光率军开赴浙江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的倭寇。 5.年,葡萄牙殖民者取得在广东的居住权。 三、材料解析题 材料l:阅读历史人物图片 材料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回答:(1)图片中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2中,所谓“海波”不平的原因是什么? (3)这位历史人物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

四、列举题 列举明朝中外关系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五、问答题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一.1.C 2.B 3.C 4.C 5.C 6.A 7.B 8.D 二.1.1.405年,明成祖(朱棣)2.文莱,印度洋3.七,红海,非洲4.戚家军,台州 5.1553 年,澳门 三.1.戚继光,明朝人; 2.日本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中国奸商骚扰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倭患。 3.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平息东南沿海的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四.1.郑和七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3.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加强我国同海外各国的联系。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次数多,前后共七次;到达范围广,到达亚非三十多国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设备先进,航海海船大,船上装有航海图和罗盘针;航海时间早,比欧洲航海家的首次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

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的史实,分析明朝对外关系概况背后的原因及转变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提高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地图,提高识图能力;通过分析史料,提高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分析,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通过对戚继光的学习,树立爱国观念,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视频讲的是什么事?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什么意义?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郑和下西洋 1.教师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郑和的故事。接着出示郑和的相关资料及明朝前期与之相关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明成祖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学生根据史料及课本知识可以回答出来。 教师再加以总结:郑和的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郑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郑和对朱棣忠诚。这些使得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建文帝,及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这也是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 2.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相关的'史料及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并提出问题:汉朝及宋朝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哪里?郑和下西洋到了什么地方?西洋指的是什么地区?画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画出路线图。教师加以总结: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教师展示路线动态图,引导学生认识古今地名。教师接着让学生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扮演跟随郑和下西洋的船员,说一说下西洋的所见所闻,及当地现存的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遗迹。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范文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经过、意义等,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国古代史上,从1368年到1644年是明朝统治时期,在这二百七十六年间,中国和世界形势发生了剧变。明朝前期随着统一的完成和经济的发展,雄才大略的明成祖朱棣继续汉唐对外友好交往的做法,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千古绝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到了明朝中后期,西方开辟了新航路,开始进行殖民扩张,葡萄牙人进入了澳门,东方的日本也经历着有分裂到再次统

一的进程,这期间,日本的海盗不断侵犯我国沿海,造成倭患,因此反侵略也成为这一时期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这节课就让我们的思维穿越历史时空,共同探究明朝时期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二、学习过程 明朝时期中外友好交往的杰出史实——郑和下西洋 1、教师指导学生观看《郑和》像,并阅读小字内容,认识郑和。 2、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路线》的挂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3、郑和是如何出使西洋的?让我们一同探寻郑和的足迹。 请大家依据路线图描述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讲述过程中注意:时间、出发地、途经今天哪些重要地区、国家、城市?穿越哪些重要海峡、港湾?最远到达哪里?)(学生准备) 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 郑和的第一次航行有二百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多人。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多丈,能容一千多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船上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具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和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戚继光抗倭图》等图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戚继光抗倭背景、功绩和取胜原因的学习和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分组活动,培养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以问题带动学生思考,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通过分析图表,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对于疑难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2)开展一次探究活动“探寻郑和的足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2)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

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导入:2005年,我国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举行活动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并把七月十一日作为我国的航海日。今天,让我们回到600年前的明朝,共同学习人类历史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知识1:中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播放视频——郑和下西洋 1、极富传奇色彩的郑和是怎样一个人呢?阅读课本回答三个问题。展示问题。问题一:请你说说郑和的历史事迹。 问题二:西洋指什么地方? 问题三:郑和下西洋的目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一: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今晋宁)人,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洪武时入宫充太监,初在燕王藩邸任职,后随朱棣起兵有功,赐姓郑,升为内宫监太监,历事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世称“三保太监”,也称“三宝太监”。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总计28年间(1405—1433年)七次下西洋,途径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后病逝。 学生回答问题二: 我国古代将文莱以西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学生回答问题三: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航海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相信郑和会取得成功,600年前的中国没有卫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 马富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学生 2,学科:中国历史(人教版)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本课内容,收集和阅读有关郑和下西洋的一些材料。 5、教师课前准备: 多媒体教室及投影设备 教学的PPT课件 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查阅有关郑和和戚继光的视频资料,再现历史让学生直观感受,引发学生的求知探索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概况、影响;知道戚继光抗倭;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过程与方法 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提高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 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郑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吻合,意义深远。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微,倭寇猖獗,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冲突与战争又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作了铺垫。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的旗帜。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郑和下西洋,影响至今,意义深远,是重点。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反抗外来民族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而他的优秀品质对端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作用,故也为重点。 难点: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由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执行明代初期的对外政策,并不是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所以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其航海活动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西方学者的肯定和恰当的评价,但这并不能抹杀郑和远航是史无前例的空前的壮举,以及郑和远航中传递的那种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所以郑和本人作为一名伟大的航海家、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