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初探——以美国联邦环境法为参照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初探——以美国联邦环境法为参照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初探——以美国联邦环境法为参照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初探——以美国联邦环境法为参照

https://www.doczj.com/doc/5210346111.html,

2010.08 21

2010年 第8期

法学之窗

美国环境公民诉讼制度初探

——以美国联邦环境法为参照

文/武宏杰

中图分类号:DF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0)08-0021-02公民诉讼(Citizen Suit)制度是美国环境法律制度体系中的一朵奇葩。在1970年《清洁空气法》当中,国会创造性地引入了公民诉讼条款:在法定条件下,“任何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对污染者或联邦环保局长起诉。此后颁布的多个联邦环境法律都规定了内容近似的公民诉讼条款,从而为公民参与环境管理和保护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一时间,公民诉讼运动风气云涌,给环境法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美国公民诉讼制度的成功经验已为诸多国家所吸收借鉴。对该制度进行深入探析,也必将有利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创建。

一、公民诉讼制度的目的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环境危机严峻,由此引发的社会环境保护运动规模空前、声势浩大。彼时,美国公众普遍质疑政府环境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他们积极、主动地争取对于环境管理的参与权。公民诉讼制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意识到联邦机关很长一段时间对环境问题没有反应,国会试图通过公民参与,确保法律被有效地实施和执行。” 因而,“确保环境法律有效的实施和执行,以解决严峻的环境问题”,是国会创立公民诉讼制度的最终目的。

按照被告性质的不同,公民诉讼可以分为两类:(1)针对污染者的公民诉讼;(2)针对联邦环境法律的执行机关(以下简称执行机关)的公民诉讼。前者,乃公民直接监督、督促环境污染者遵守排放标准、限制及相关命令;后者,即公民监督、督促行政机关履行法定的非自由裁量的职责,使之有效地管制污染者的行为。此二者可谓公民诉讼制度的直接目的。

二、公民诉讼条款的基本构成

考察美国联邦环境法中的公民诉讼条款,可知其基本构成包括原告、被告、可诉范围、诉讼限制、诉讼费用和救济方式等法律要件。这些具体的规定集中反映了国会的立法目的,是公民诉讼顺利进行的法律保障。以下将对这些基本构成要件及其实际运行中的状态、效果进行分析。

(一)原告

美联邦环境法中,通常将公民诉讼的原告设定为“任何人”。如《清洁空气法》规定:在法定情况下,“任何人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提起民事诉讼”。在《清洁水法》中,则进一步要求原告是“利益遭受或可能遭受不利影响的人。”总体来看,原告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公民、公司、社团甚至政府都包含在“任何人”的范围之内。不难推测,国会的意图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填补行政执行的不足,保障环境法的有效实施。

尽管立法中对“原告”几乎无实质性要求,司法中却是确立了“起诉资格(s t a n d i n g)”的法律屏障。“联邦最高法院基本否认了公民诉讼制度对起诉资格的开放性规定,认为即使环境法上公民诉讼的原告,也仍需具备宪法规则确立的‘不可降低的最起码的起诉资格’,环境立法上的规定不能超越宪法的规则。”[1]在不同时期,联邦法院对于“起诉资格”要求的宽严限度是不尽相同的。在20世纪70—80年

代的联邦环境公民诉讼中,法院对起诉资格的审查证明要求是比较宽松的;1992年鲁坚诉野生生物保护者(L u j a n V. Defenders of wildlife)一案确立了严苛的起诉资格要求,给公民诉讼以沉重的打击;而2002年地球之友诉雷德劳环境服务公司(Friends of the Earth V. Laidlaw Environmental Services)一案,又表明了法院对起诉资格要求的松动。法院态度的“飘忽不定”,给公民诉讼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上述情况表明,宽松的“原告”资格要求有利于激发公民诉讼的热情;相反,严苛的要求则导致公民对于此类诉讼持犹豫、观望态度,影响其法律执行作用的发挥。但是,若无任何“原告”资格限制,则又恐相关诉讼泛滥,使得司法机关不堪其重。所以,如何根据社会背景状况确定原告资格的维度,是公民诉讼制度的关键点。

(二)被告

依据美联邦环境法,公民诉讼的被告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被告为环境的污染者,不仅包括普通的污染者,也包括美国政府、宪法第十一修正案所允许的政府部门或机构。第二类被告为特定联邦环境法的执行机关的首长,主要是联邦环保局长,也包括内政部、劳工部、商业部等部门的首长。

针对污染者提起的诉讼,被称为“执行之诉(c i t i z e n enforcement action)”;针对执法机关的诉讼,被称为“强迫履职之诉(agency-forcing litigation)。虽然二者最终目的一致,即督促环境法有效实施以解决环境问题,但其直接指向毕竟不同,各有侧重。在公民诉讼制度确立之初,“强迫履职之诉”占据主导地位,环保主义者认为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此类诉讼中更具影响力。1992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疏于履行环保职能,使得环保主义者意识到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亲历一线、直接对抗污染者的违法行为;他们以CWA为突破口,发起“执行之诉”的运动。最近的情况是,“执行之诉”依然保持着活力,而“强迫履职之诉”则有明显的衰落迹象。[2]可见,这两类诉讼各有深意,实际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鉴于现行法律中对政府行为的监督不足,我国学者中多有主张引入“强迫履职之诉”者;本文认为针对污染者的“执行之诉”也须深入研究,此种诉讼以污染者为直接被告,回避了我国民众对于“民告官”的畏惧心理;同时,此类诉讼中,也可设计主管机关的介入程序,一方面消除主管机关对于公民诉讼的对立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使公民与主管机关形成合力,共同对抗环境污染者的违法行为。

(三)可诉范围

根据美国联邦环境法,公民诉讼的范围并非是“任意”的,即不是所有违反环境法的行为都属公民诉讼的“可诉范围”。每部联邦环境法都在公民诉讼条款之中明确规定了哪些违法行为是可诉的。以《清洁水法》为例,它规定的“可诉事项”有:(1)污染者对“排放标准”、“排放限制”和联邦环保局长或州发布的相关“命令”的违反,且这种违法行为是正在进行的。(2)联邦环保局长不履行法定的非自由裁量的职责。

https://www.doczj.com/doc/5210346111.html,

22 2010.08

2010年 第8期

法学之窗

司法实践中,联邦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将可诉事项进一步界定,实际效果是缩小了可诉范围。例如,公民提起“强迫履职之诉”须满足两个条件:(1)明确的法定责任,(2)明确的履职日期或可以明确的截止日期。有关TMDL(total maximum discharge load)的案件说明,法院不愿在缺乏明确截止日期的情况下强迫行政机关作为,不管执行机关是履职是如何的拖沓、无效率。

总的来说,对可诉范围进行规定是有必要的。立法机关可以以此引导公民诉讼的矛头,使其指向最严重的违法行为,从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公众参与的最大成效。同时,这种规定必须是明确、具体的,以防止任意解释,便于法律适用。

(四)法定限制1、诉讼意图通知

依美国联邦环境法,诉讼意图通知是公民诉讼提起的前置程序。如《清洁空气法》规定,原告在发出违法通知后60日内,不得提起诉讼。以污染者为被告的诉讼,通知的发送对象为:联邦环保局长、违法行为发生地所在的州政府和违法者;以联邦环保局长为被告的诉讼,通知发送对象为局长本人。公民必须以EPA 规定的方式发出诉讼意图通知。EPA规则通常要求通知指明违法行为违反的特定标准或限制、负责人、违法的地点、违法的日期和发出通知者的全名和地址。实践中,联邦法院对此通知的要求趋向于严格,“完美”、“充分”的通知才能保证公民诉讼顺利进入诉讼程序。

将诉讼意图通知设定为公民诉讼的前置程序,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够督促执法机关依法履行环保职责,警示违法者自觉遵守环境法律;如上述作用得以发挥,则节省了公民诉讼的成本和有限的司法资源。

2、行政机关的勤勉履职行为

公民诉讼条款通常规定,若行政机关或州政府已经发起并正在勤勉地进行对违法者的民事或刑事诉讼,该执行行为即可阻却相关公民诉讼;同时,公民有权介入该诉讼之中。这就避免了行政执行和私人执行的重复性,节约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民的参与权。判例表明,联邦法院对于“勤勉履职”的解释非常宽泛。尽管此类“排除”有明确的法定条件,但是,州或者是联邦环保局采取的几乎任意种类的执行行为,甚至非针对违法者的执行行为,都可能阻止公民诉讼。[3]实际上,这反映了司法权力的自我抑制和对于行政权力的尊重,客观上限制了公民提起诉讼的积极性。

(五)诉讼费用

为了鼓励公民诉讼,联邦环境法对于诉讼费用进行了特别的规定,大致有两种类型。其一,如《清洁空气法》规定,法院在认为合适的情况下,可将诉讼费用(包括合理的律师费和专家费用)判给任意当事方;其二,根据《清洁水法》,原告只有在获得“胜利或实质胜利”时,才可获此奖励。

环境诉讼具有复杂性,时间和金钱的投入往往非常巨大,被称为“无畏者”的游戏。诉讼费用奖励条款目的便是减少原告的经济压力,鼓励公众提起公民诉讼。其设计理念无疑非常先进,但具体的实施状况显示诸多不足之处。“胜利或实质胜利”的标准如何?即便在判决上获得了奖励,实际上是否落实?即便确能

获取,这也是对原告损失的事后恢复,整个诉讼期间的投入还是

需要原告有充足的财力支持。这一点决定了“公民诉讼”并非个体受害者寻求正义的有效途径,公民团体较之更具经济优势。

(六)法律救济

公民诉讼条款规定的法律救济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强制令(Injunction), 内容是要求违法者停止违法行为或命令执行机关履行法定职责;二是民事罚款(Civil Penalty)。

值得注意的是,公民诉讼的法律救济方式并不包含对受害者的损害赔偿。这是它与普通民事、行政诉讼的重要区别。由此也可以推断,国会对公民诉讼的期待主要是其对环境公益的保护作用,而非单纯的私益救济。

三、公民诉讼制度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公民诉讼制度及其引发的公民诉讼运动极大地推动了美国环境法的发展。“公民诉讼规则是推动环境法领域前进的发动机。”[4]自公民诉讼制度创立以来,大量的环境案件被提交到联邦法院。这使得联邦法院有机会对环境法律进行明确性甚至是创造性的解释。这些司法解释填补了制定法的漏洞和空白,利于法律的遵守和执行。相关的经典判例被频繁引用,成为美国环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公民诉讼促进美国环境法律的有效实施,利于国家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尽管保护环境是联邦政府的“持续性责任”,但是,政府的人力、物力资源毕竟有限。公民诉讼制度则能够调动公民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发挥社会资源在环境法律实施中的作用。詹姆斯?R ?梅研究发现,自1995年(至2003年),大约提起了400件公民诉讼,平均每周1件;同时公民提交了超过4500个诉讼意图通知,平均每天1.5件。数量庞大的公民诉讼有力地对抗着污染者的违法行为;同时,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和决心,也对潜在的违法者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震慑。可见,公民诉讼实际上是环境法律的“私体执行”,有利于国家环境质量的维护和改善。

再次,公民诉讼对环境执法机关形成了外部监督,督促着政府履行环境管理责任。除了执法资源有限性的限制,政府是否始终愿意执行环境法律?回答是否定的。首先,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处于直接竞争地位,在环境危机较为缓和的情况下,政府通常趋向于经济发展而懈怠履行环保职责。

其次,公共利益和官员的个人利益也可能存在冲突,执法机关一旦为污染者所贿买,必然放松环境执法。所以,有效的外部监督必不可少。公民诉讼制度下,公民可以直接针对执法机关的提起诉讼;这样,公民起诉与法院的“司法审查”即形成合力,迫使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环保职责。

最后,公民诉讼制度开辟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法律途径,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在缺乏参与制度的情况下,面对严重的环境危机,公众往往会选择激烈的抗争方式,容易引发群体性骚乱,给社会秩序的造成巨大的隐患。公民诉讼制度恰恰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制度化途径,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盲目的社会冲突。同时,公民提起诉讼创造了法院介入的机会,利用公正的司法力量,能够有效的定纷止争,疏通激化的社会矛盾。

作者简介:武宏杰,女,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09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研究生。

注:[1]陈华:《环境公民诉讼制度探究——兼论对我国的启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2006年,第1025页.[2]James R May: now more than ever: environmental citizen suits trends, ELR news &analysis, 33ELR10704-10720.[3]James R May: now more than ever: environmental citizen suits trends, ELR news &analysis, 33ELR10704-10720.[4]同上,33ELR10706.

环境保护法试题 含答案

环境保护试题一、填空题(将答案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空格中。每题1分,共15分)1.1973年,联合国成立了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机构,即联合国___________署。2.所谓___________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3.由于城市化、工业化、交通现代化以及人口暴增和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等原因,使得地球温度明显上升,出现“___________效应”。 4.环境保护法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_______。 5.___________原则的核心是要解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以及治理污染所支付的费用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6.凡对环境有影响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基建和技改)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编制(或填报)___________书(表)。 7.排污单位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___________,经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 8.环境管理概念是在本世纪___________年代初提出的。 9.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和___________标准四类。

10.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___________。 11.生态农业是在吸取我国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克服___________农业的弊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 12.___________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防治海洋污染的综合性法律。 13.目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分为两种,一种是排污许可证,一种是___________。 14.各级人民政府的___________部门,负责对机动车辆引起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15.环境法律责任主要由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和环境___________法律责任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 号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环境标准作为一种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属于一种()A.强制性标准 B.指导性标准 C.参照标准 D.普遍适用标准 2.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在环境民事责任方面适用()

新环保法试题及答案

新环保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法是 B 年制定的。 A、1984 B、1989 C、1990 2、新修订的《环保法》自 C 起施行。 A、2014年6月1日 B、2014年12月31日 C、2015年1月1日 3、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项 A 。 A、基本国策 B、政策 C、方法 4、新修订的《环保法》规定每年的 C 为环境日。 A、4月22日 B、5月31日 C、6月5日 5、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十九条规定,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 A 。 A、环境影响评价 B、环境监察 C、环境监测 6、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 A 连续处罚。 A、日 B、月 C、周 7、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 A 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低碳、节俭 B、自给自足 C、奢华、浪费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 C 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A、经济发展 B、节约资源 C、环境保护 9、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二十八条规定, A 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B、一切单位和个人 C、各级环保部门 10、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 C 。 A、环境保护税 B、经费 C、排污费 11、新修订的《环保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 C 和有关部门备案。 A、国务院 B、地方政府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环境保护法试题库

环境保护法试题库 一、填空题 1、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2、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环境保护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4、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5、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6、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7、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 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 8、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9、《环境保护法》确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10、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施。 11、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12、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13、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 14、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施行。 15、2014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 16、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共7章70条。 17、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18、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19、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20、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21、《环境保护法》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 22、《环境保护法》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23、进入生产单位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24、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

环境保护法案例分析

1、 该法院的判决违反了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法》。在我国,该判决违反了《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以及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该法院已经认定该公司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灰尘、噪音和震动的行为对附近的居民确实造成了妨害,并已经符合判罚禁令的条件,而且居民已经对此表现出不满,并诉请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地方法院颁布禁令,勒令该公司停止生产并进行赔偿,这些程序符合法定程序要求,法院理应按照法律规定勒令该公司停止生产并进行补偿。但是该法院在判词斟酌中,考虑运用利益均衡原则解决纠纷,最终判决该公司仅仅赔付一定的安慰金。所以,该法院的判决不符合基本法内容。 按照环境保护基本法的具体内容,应该判决该公司赔偿并停止生产,进行环境影响评估、限期整改,保证灰尘、噪音、震动等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应该将居民生存权益、环境保护置于重要地位。 2、 本案中蒙光发电厂的开工投产违反了《环境保护法》、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条例》、申报许可制度(2003 年的《行政许可法》)等。 由于该发电厂在运行中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并对当地环境和居民造成了很大影响,引起当地群众强烈不满。此外,该发电厂选址位于严禁建设工业项目的黄河河道滩涂区,且开工前未向环保部门报送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违反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申报许可、利用自然环境申报许可法律制度,严重违反了《环境保护法》。 根据超标排污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污染事故报告处理制度以及《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应该按评估责令该发电厂进行赔偿和收取排污费,让其说明超标的原因,并责令关停转移或拆迁发电厂,然后对其生产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根据评估和申报决定该公司是否需要停产。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doc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单选题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 A. 其他领空 B. 其他岛屿 C. 其他海域 D. 其他大陆架 正确答案: C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2. 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 A. 教育网络 B. 科学知识 C. 行政法规 D. 技术措施 正确答案: B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3.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 A. 大气质量 B. 水环境质量标准 C. 污染物处理标准 D. 污染物排放标准 正确答案: D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4.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环境监测和管理。 A. 建立监测机构 B. 组织监测网络 C. 建立管理机构 D. 制定监测程序和标准 正确答案: B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5. 建设项目的(),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影响作出评价,规 定防治措施,报各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A. 可行性研究报告文件 B. 环境质量报告书 C. 环境影响报告书 D. 污染防治报告书 正确答案: C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6. 已经建成的设施,其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 A. 限期治理 B. 限期拆除 C. 停产治理 D. 上报处罚 正确答案: A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7. 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的目标和任务。 A. 制定大气防污染及治理 B. 确定江河流域的环境保护 C. 制定交通改善 D. 确定保护和改善环境 正确答案: D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8. 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使用。 A. 关键工程 B. 主体工程 C. 被警告 D. 防污工程 正确答案: B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9. 排放污染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 A. 被罚款 B. 被通报批评 C. 被警告 D. 负责治理 正确答案: D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10. 违反国家环境保护法,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人身伤亡的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 A. 开除公职 B. 进行重罚 C.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D. 依法行政拘留处罚 正确答案: C 本试题为2.1 章节试题

环境保护法试题库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共200题) 一、单项选择(共100题) 1.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第五条规定,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B)、损害担责的原则。 A.政府为主 B.公众参与 C.部门配合 2.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A)。 A.举报 B.检举 C.报告 3.对超过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质量目标的地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B)其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A.停止审批 B.暂停审批 C.减缓审批 4.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规定每年的(C)为环境日。 A.4月22日 B.5月31日 C.6月5日 5.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A)应当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和治理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B.一切单位和个人C.各级环保部门 6.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C)和有关部门备案。 A.国务院B.地方政府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7.我国新《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A)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A.建设单位 B.审批单位 C.监督单位 8.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C)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A.一 B.二 C.三 9.向已制定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B)的有关规定。 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B.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10.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B)。 A.按份连带责任 B.连带责任 C.损害赔偿责任 11.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C)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 A.生态补偿 B.优化环境 C.污染防治 12.我国新《环境保护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C)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A.生态保护 B.新能源 C.环境保护 13.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B)。 A.责令停产停业 B.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C.移交司法机关

国外环境保护的做法及经验启示

国外环境保护的做法及经验启示

摘要: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时防止环境污染,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在环境法执法、提高公民自身的环保意识、发展生态文化、减少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灾难等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键词:环保意识环境执法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全球性影响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当前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危险性废物越境转移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地球是一个有机整体,地球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密切。人类是地球系统的核心,已经成为地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类活动对某一圈层施加的影响,将会通过各圈层之间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对其他圈层产生作用,针对某一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也会对其他圈层产生影响。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水圈、土壤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所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变化问题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一、我国环境发展现状 1、我国的土地在持续荒漠化多年来的气候变化和人们漫不经心的活动,对土地的破坏作用甚 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及重用轻养的恶习使草地逐渐退化,加上水土流失的不断侵蚀,致使这盲目改造自然的恶果悄然袭来。我国沙漠化速度在不断升高。目前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7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而且每年还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整个生态系统在急剧恶化。其中草原沙化很突出,一些牧区牲畜存栏大幅度下降,绵羊的体重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下降了一半以上。 2、我国水环境在不断恶化。多年来,我国向水环境中排放的废水总量年均值约为500亿吨,其 中199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高达约1356亿吨,早已超过环境容量的80%。据几年前统计,只有5%的生活污水和17%的工业污水在排放前经过了处理,其它都直接排入江河湖泊。迄今为止,全国745个地表水国控断面中,28%的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我国已有90%以上的城市河段、湖泊受到严重污染,辽河、海河为重度污染,大部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1.太阳与人类得生存与生活有密切关系,但在现有得科技条件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还不能把它作为保护对象,这就是因为( ) A.它就是人类共同财产 B.人类不能对它产生影响 C.它可以作为民法得保护对象 D.它得价值无法计量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就是指在开发、利用、保护环境与资源活动中产生得( ) A.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得关系 B.人类与环境要素之间得关系 C.既包括人类与环境之间得关系又包括人与人之间得关系 D.人与人之间得社会关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得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得关系体现人与自然得关系。 环境法律关系就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关系得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 3.我国首次规定“国家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污染与其她公害”得宪法就是( ) A.1954年宪法 B.1972年宪法 C.1978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4.1989年制定得《中华人民共与国环境保护法》( ) A.在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占有核心得最高地位 B.就是在我国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健全得基础上制定得 C.就是其她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得制定依据 D.就是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完善得重要标志 5.我国《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等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报告得时限就是( ) A.半小时内 B.1小时内 C.2小时内 D.3小时内 6.我国自然资源保护管理中最基本得法律制度就是( ) A.自然保护区制度 B.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C.土地资源管理制度 D.自然资源规划制度 7.体现环境目标得要求、据以评价环境就是否受到污染与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依据得环境标准就是( ) A.环境质量标准 B.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C.环境保护方法标准 D.环境基础标准 8.国家为加强环境保护管理而采取得最主要手段就是( ) A.建立与强化环境行政管理机构 B.应用环境经济调节措施 C.强化环境刑事制裁 D.与企业订立环境协议 9.与其她行政决策相比,环境行政决策往往具有( ) A.范围广泛性 B.科学不确定性 C.事后反应性 D.手段多样性 10.依照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得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得,必须经( ) 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B.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C.国务院备案 D.国务院批准 11.依照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得规定,经我国管辖得内水与领海以外得其她海域转移危险废物得,必须事先取得( ) A.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得书面同意 B.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得书面同意 C.国务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得书面同意 D.国务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得书面同意 12.依照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在重点水污染总量控制区域内得企业排污超过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得,应当限期治理,限期治理期间发给( )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标准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单位:姓名:得分: 一、选择题(30个小题,共30分,每个小题1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新环保法明确规定,本法自起施行。每年6月5日为。(C ) A、2014年10月1日;联合国环境日 B、2014年11月1日;世界环境日 C、2015年1月1日;环境日 D、2015年1月1日;世界环境日、 2.新环境保护法第四十六条中规定,禁止引进不符合我国环境保护规定的。(ABC) A、技术; B、设备; C、材料和产品; D、工艺; 3.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损害担责的原则。(ACD) A、预防为主; B、防治结合; C、综合治理; D、公众参与; 4.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CD ) A、社会教育机构; B、职业技术学校等; C、教育行政部门; D、学校;

5.新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中规定,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 和负责。(BC ) A、科学性; B、真实性; C、准确性; D、及时性; 6.新环境保护法第十六条中规定,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和,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AB ) A、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B、国家经济、技术条件; C、国际环境质量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协会标准; 7.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ABC) A、环境保护技术装备; B、资源综合利用; C、环境服务; D、环境保护研发; 8. 新环境保护法规定,和,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AC ) A、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B、地区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C、军队环境保护部门;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环境法试题及答案 1.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依据就是( )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形成的原因 答案:D 2.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被称为( ) A.原生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 C.第一环境问题 D.继发环境问题 答案:B 3.首次提出“人类环境”这一概念的就是( ) A、1945年联合国大会 B、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 C、1982年内罗毕峰会 D、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 答案:B 4.按照环境的功能不同,可以将环境分为( ) A.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B.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C.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 D.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答案:B 5.我国宪法中将环境分为( ) A、城市环境与乡村环境 B、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C、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 D、水环境与大气环境 答案:C 6.下列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述有误的就是( ) A.环境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B、人类能够主动地适应与改造环境 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可以逐步摆脱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D、人类就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B 7.在日本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般称为( ) A.公害法 B、污染控制法 C、环境保护法 D、自然保护法 答案:A 8.在环境保护的综合调整机制中,属于市场调整机制的主体有( )

B、营利性企业 C、非政府组织 D、非营利性组织 答案:B 9.首先提出了“预期的环境政策”的法律文件就是( ) A.《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B、《21世纪议程》 C、《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 D、《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答案:D 10.标志着我国的污染防治工作已经从末端治理为主进入到以源头预防、综合治理的阶段的事件就是( ) A、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大会 B、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实施 C、1989年《环境保护法》实施 D、2002年《清洁生产促进法》制定 答案:D 1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特征不包括( ) A、环境法具有科技性 B、环境法就是社会法 C、环境法就是私法 D、环境法就是综合部门法 答案:C 12.ISO环境标准属于( ) A.国家标准 B、企业标准 C、国际标准 D、行业标准 答案:C 13.下列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的说法正确的就是( ) A、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与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环境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作规定的项目,不得制定地方标准 C、凡就是向已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区域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执行地方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必须严格于国家标准 答案:B 14.根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实行多少小时报告制( ) A、半小时 B、一小时 C、二小时 D、三小时 答案:B 15.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的哪一阶段报批( )

《环境保护法》知识题库

环境保护法考试题库 一、判断题 1. 新环保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 2.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错) 3. 新环保法规定:一切部门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错) 4.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对) 5. 新环保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保护宣传日。(错) 6.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对) 7.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错) 8.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 9. 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对) 10.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对) 11.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对) 12.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对) 13. 未达到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重点区域、流域的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限期达标规划,并采取措施按期达标。(对)

国外环境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环境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字:国外环境法现状发展趋势; 国外的现代环境法,是从本世纪六十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而迅速崛起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环境法在许多国家已形成一个复杂的环境法体系,并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 首先,环境保护已成为许多国家宪法的重要内容。瑞士是世界上最早在宪法中规定环境保护的国家。早在1874年5月29日公布的《瑞士宪法》里,就有关于管理山川、支持水流发源地造林工程、保护森林、制定渔猎法律、保护禽兽和益鸟的规定。后来为了适应新的条件下环境保护的需要,又先后多次增补环境保护的条款。希腊于1975年、葡萄牙和印度于1976年、加拿大和菲律宾于1987年、波兰于***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于1991年也都修改宪法,增加了保护环境的内容。巴西1988年的宪法甚至专设了一章“环境”。有的国家还通过对宪法条款的扩大解释将原来宪法里的某些条款解释为具有环境保护的作用。例如,美国的学者、律师、法官在解释美国宪法修正案第9条关于“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凡由人民所保留的其它权利可以被取消或抹杀”的规定时,就认为“人民所保留的其它权利”当然包括环境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环境保护被写进宪法,使得具体的环境立法有了宪法依据。 ; 其次,许多国家制定和颁布了环境保护基本法,对环境保护进行全面综合的法律调整。环境保护基本法是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牵头的法律,它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基本环境政策、原则和制度,其作用

是能够对环境保护法律关系进行全面综合的调整。卢森堡在1965年制定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法》;日本于1967年通过了《公害对策基本法》,1972年又通过了《自然环境保全法》,并与1993年颁布了全新的《环境基本法》;1969年,美国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瑞典颁布了《环境保护法》;1973年,罗马尼亚和丹麦分别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匈牙利于1976年制定了《人类环境保护法》;1977年菲律宾颁布了《菲律宾环境法典》;波兰于1980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并在***年和1990年两度进行修订;印度、英国、保加利亚也分别在1986年、1990年、1991年颁布了《环境保护法》。目前,其它国家还在陆续制定和颁布这种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 其三,各国制定和颁布了大量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随着各国对环境管理的不断强化,环境立法越来越全面具体,因而便颁布了大量的各方面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比如日本,在1970年第64届国会上,一次就通过了《废弃物处理和清扫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等六部环境法律,并对《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八部法律进行修改。此后又陆续颁布了《恶臭防止法》、《特殊鸟类转让法》、《关于公害损害健康补偿法》、《公害纠纷处理法》等一系列单行环境法律,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环境法体系。有的国家甚至对某一具体污染物质就可以颁布一部法律。如瑞典就有《硫法》、《多氯联苯(PCB)条例》、《镉条例》等法律、法规。正因为如此,所以目前许多国家都有大量的单行环境法律、法规和规章。美国颁布了有关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修订稿

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新环境保护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法立法的目的( C) A、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B、保障公众健康 C、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D、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A、12 十一 B、12 十二 C、11 十一 D、11 十二 务。(A) A、保护环境单位和个人 B、环境保护企业和个人 C、环保优先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 D、生态立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 (B) A、县级 B、县级以上 C、地市级 D、省级

5.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 (A) A、听取 B、接纳 C、参考 D、借鉴 6.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 A、主体功能区 B、土地利用总体 C、地方环境保护 D、国家环境保护 7.与旧环保法相比较,新法在关于环境定义的规定中,新增了下列哪一个环境要素( B) A、冰川 B、湿地 C、绿洲 D、植被 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D) A、县级 B、地市级 C、省级 D、各级 环境保护意识。(A) A、教育行政部门、学校 B、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D、高等院校 10.下列哪一项条文表述是不正确的( D)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B、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C、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D、环保宣传部门应当开展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11.对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表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B、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C、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低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D、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12.下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表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C) A、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

2018年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新《环境保护法》考试试题 部门: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0分) 1.以环境的构成要素为标准进行分类,环境可分为:() A.农业环境、工业环境、生活环境等 B.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 C.城市环境、区域环境、流域环境等 D.人工环境、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等 2.直接体现预防为主原则的环境法基本制度是:() A.排污收费制度 B.限期治理制度 C.“三同时”制度 D.环境事故报告制度 3.根据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制度,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必须编制: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保护方案 D.环境污染防治方案 4.破坏环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责任原则 B.无过错责任原则 C.公平责任原则 D.危险责任原则 5.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主要针对的是:() A.大气污染 B.水污染 C.自然界中的灾害性事故 D.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与损害 6.国家对直接从地下或者江河、湖泊取水的,实行()制度。

A.征收水资源费 B.取水许可证 C.节约用水 D.合理开发利用7.排污费的()部分可适当用于补助环境保护部门监测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等业务支出。 A.20% B.80% C.50% D.40% 8.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连续处罚。 A.季度 B.月 C.日 D.年 9.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 A.环境监察 B.环境影响评价 C.环境检查 D.安全验收评价 10.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A.自给自足 B.节约低碳 C.奢华 D.铺张 11.《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规定,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和有关部门报告。 A.地方政府 B.安全监督管理部门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公安机关 12.新修订的《环保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

环境保护法试题库(判断单多选)

《环境保护法》考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新《环境保护法》规定每年的( C )为环境日。 A. 4月22日 B.5月31日 C.6月5日 D.4月24日 2、2015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 D )。 A、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B、拯救我们的海洋 C、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 D、促进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3、2014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 A )。 A、向污染宣战 B、可持续消费和生产 C、同呼吸、共奋斗 D、警惕全球变暖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14年4月24日修订通过,自( A )起施行。 A.2015年1月1日 B.2014年12月1日 C. 2015年6月5日 D. 2014年3月24日 5.环境保护基本法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中,除宪法外占有( B )地位。 A.中心 B.核心 C.统制 D.重要 6.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 C )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受到损害时起计算。 A.一 B.二 C.三 D.四 7、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 A )。 A.开工建设B.竣工验收 C.正式投产运行 D.招聘劳动人员 8、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 C )和有关部门备案。 A.国务院 B.地方政府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省级人民政府 9、依据新《环境保护法》之规定,环境受到污染,可能影响( A )时,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措施。 A.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 B.生产受严重影响 C.自然资源受极大损害 D.企业正常经营时 10、《环境保护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 C ) A. 其他领空 B. 其他岛屿 C. 其他海域 D. 其他大陆架 11、按照《环境保护法》,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B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A. 乡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B.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C. 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 省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12、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 C )。 A、环境保护税 B、经费 C、排污费 D、环境保护基金 13、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 C )和

美国环境保护制度

美国环境保护制度 篇一:环保:美国的垃圾管理机制 环境产业研究 第19期 20XX年7月27日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 美国垃圾管理机制 ——商业模式下的系统化垃圾管理 作为经济大国的美国同样也是一个消费大国,持续增长的垃圾排放对其环境质量也造成了极大地威胁。据美国环境署最新公布数字显示,20XX年,美国城市固体垃圾产量达2.5亿吨,如果用卡车运送这些垃圾,组成的车队足以绕地球6圈。但是,在清晰的垃圾管理战略的指导下,美国垃圾处理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垃圾管理商业模式,足以应对日益增长的垃圾排放量。 一、美国垃圾管理概况 (一)垃圾管理战略 美国确定的固体废弃物治理战略方针是实施源头控制政策,从生产阶段抑制废物的产生,减少使用成为污染源的物质;最大限度地实施废物资源回收,通过堆肥、焚烧热能回收利用实现废物资源、能源的再生利用,最后进行卫生填埋。 近年来,美国一直坚持垃圾减量、分流和再利用这个主题,以废物变

资源、废物变能源(焚烧和生物制肥)作为垃圾治理的主导方向,制定的20XX年的垃圾处理目标是:回收利用(包括直接回收、路边分类、堆肥、综合利用等)50%,填埋40%,焚烧10%。 为实现这些目标,美国各州普遍采取垃圾源头控制和减量措施,提出垃圾分流的概念,将食品垃圾、庭院垃圾和餐厨垃圾等按类别作为分流目标,直接进入适用的处理程序,既促进了不同成分垃圾的分类处理,也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再生,垃圾处理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模式。美国垃圾管理战略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垃圾填埋已经从1980年的89%降为20XX年的54%,而垃圾资源回收再利用则从1980年的9.6%提高到了20XX年的33.4%,垃圾焚烧处理从1980年的1.8%上升到了20XX年的12.6%。 (二)垃圾处理方式的演变 全美国1988年共有垃圾填埋场7924个,1999年为2514个,20XX 年下降到1767个,20XX年又降为1654个,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垃圾焚烧厂数量从1997年的131座下降到20XX年的101座,包括焚烧和生物制能的废物变能源工厂。20XX年全美国共有废物定点回收场地12694个,路边资源垃圾分类回收项目也从1989年的1042个增长 到20XX年的7689个,成为废物资源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美国的不同地区,垃圾处理方式的比例各不相同。如:新英格兰地区的填埋占36%,回收占33%,焚烧占31%。美国西部的填埋

环境保护法试题(含答案).doc

环境保护试题 一、填空题(将答案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空格中。每题1分,共15分)1.1973年,联合国成立了专门从事环境保护的机构,即联合国___________署。 2.所谓___________发展,简单地说就是指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3.由于城市化、工业化、交通现代化以及人口暴增和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等原因,使得地球温度明显上升,出现“___________效应”。 4.环境保护法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_______。 5.___________原则的核心是要解决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以及治理污染所支付的费用究竟应该由谁来承担的问题。 6.凡对环境有影响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和非生产性建设项目(基建和技改)以及区域开发建设项目,都必须编制(或填报)___________书(表)。7.排污单位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申报、登记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___________,经核定后,作为征收排污费的依据。 8.环境管理概念是在本世纪___________年代初提出的。 9.我国的环境标准分为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标准和___________标准四类。 10.勘查矿产资源,必须依法___________。 11.生态农业是在吸取我国传统农业优点的基础上,克服___________农业的弊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

12.___________年颁布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防治海洋污染的综合性法律。 13.目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分为两种,一种是排污许可证,一种是___________。 14.各级人民政府的___________部门,负责对机动车辆引起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15.环境法律责任主要由环境行政法律责任、环境民事法律责任和环境___________法律责任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 母标号填入“答卷”纸上相应题号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10分) 1.环境标准作为一种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属于一种()A.强制性标准B.指导性标准 C.参照标准D.普遍适用标准 2.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定,在环境民事责任方面适用() A.因果关系推定原则B.举证责任转移原则 C.无过错责任原则D.特殊责任原则 3.每年的4月22日是() A.世界环境日B.地球日C.土地日D.爱鸟日 4.1983年底,在全国第二次环境保护会议上,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的一项() A.基本国策B.基本政策C.基本方针D.基本策略 5.环境保护法最早规定的三项基本制度是指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

新环保法试题库及答案

新环保法试题库及答案 一、正误判断题(A或者B选项中只有一项正确,请在答案中填写相应的英文字母。每题1分,共20题) 1.新环保法的立法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参考答案:A) A.对 B.错 2.新环保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参考答案:A) A.对 B.错 3.新环保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参考答案:B) A.对 B.错 4.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

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参考答案:A) A.对 B.错 5.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参考答案:B) A.对 B.错 6.新环保法规定:一切部门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参考答案:B) A.对 B.错 7.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参考答案:A) A.对 B.错 8.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参考答案:B) A.对 B.错 9.新环保法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参考答案:A) A.对 B.错 10.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参考答案:A) A.对 B.错 11.新环保法规定: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给予奖励。(参考答案:B) A.对 B.错 12.新环保法规定:每年6月5日为环境保护宣传日。(参考答案: 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