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皇家陵寝课件

明清皇家陵寝课件

-清朝陵墓建筑

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与历代帝王陵园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在陵寝发展史上处于突出的地位。 平庸的天子 96.未被打开的帝陵--清昌陵 清仁宗嘉庆名爱新觉罗·颙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禅让给他而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五帝,与他的父、祖相比,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皇帝的主要性格特点。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内忧外患:内忧外患: 昌陵的三大特点:昌陵的三大特点:

昌陵为清仁宗嘉庆帝的陵墓,位于泰陵以西2里。地宫中还葬有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2年去世)。 昌陵陵址名为太平峪,原是乾隆为自己选定的万年吉地。后乾隆有旨渝:“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意思是父子两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区建陵。所以乾隆又在东陵另选了陵址,与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赐给了儿子嘉庆,让其与祖父雍正为伴。嘉庆于嘉庆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岁。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嘉庆即位后不久,惩办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昌陵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桥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与泰陵皆同。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神厨库位于神道碑亭的左侧,座东朝西独立成院,红色围墙,黄瓦盖顶。院内共有四座建筑,进大门迎面是东神厨,黄琉璃瓦单檐悬

明清皇家陵寝

论文 世界文化遗产属于世界遗产范畴,世界文化遗产全称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书藉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其宗旨在于促进各国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为合理保护和恢复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作出积极的贡献。 世界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和文化景观以及近年设立的非物质遗产等5类。截止2008年,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878处,其中文化遗产679处,自然遗产174处,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双重遗产25处,分布在145个国家。自2007年11月起,已经有18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世界遗产公约。 中国已有43处世界遗产,仅次于意大利(45处),居世界第二位(西班牙43处)。 其中文化遗产30项(其中文化景观3项),自然遗产9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而其中明清皇陵更因为保存的完好和宏大的规制备受瞩目。 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皇帝悉心规划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习俗,也体现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陵寝分布于北京、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湖北等地,主要建筑保存完整,反映了明清皇家陵寝原貌。现保存完好的是明皇家陵寝有:明皇陵、明孝陵、明祖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清皇家陵寝有: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清东陵和清西陵。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3年7月,明十三陵和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为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的。 明孝陵代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明孝陵从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达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处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术品,整体布局宏大有序,单体建筑厚重雄伟,细部装饰工艺精湛,凝聚了当时政治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才智。 明显陵 明显陵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纯德山的明显陵,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壑献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是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最具特色的一座帝王陵寝。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中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显陵之奇特主要源于王墓改帝陵而形成的一陵双冢举世无双的孤例而弥足珍贵。联合国专家视察显陵后感到十分惊讶,将显陵称之为“神奇的明显陵”,对至今已历时115年仍保持完好的外逻城感到“简直不可思议”。同时对显陵的保护维修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明十三陵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

浅谈中国帝王陵墓风水

建筑系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帝王陵墓风水 课程名称:堪舆概论 任课教师:张奕 学生姓名:安先锐 年级:2015级 学生编号:1049721502519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导师:陈李波 时间:2016年7月10日

浅谈中国帝王陵墓风水 【摘要】:帝王陵墓规模宏大,地位至高无上,是墓葬中等级最高的,浓缩了当时的政治制度、礼制思想、地理环境、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也是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重要表现和“事死如事生”思想观念的充分流露。人们认为,帝王陵墓风水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子孙繁衍、朝代更替、国家盛衰等,所以历代皇帝对于陵墓选址极为重视,不惜耗费毕生的精力、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选择最佳陵址,修筑气势雄伟的皇陵。本文从清东陵和明显陵的选址及其建筑规划布局出发,阐述了其中所涉及的传统风水学观念在陵寝选址和布局中的体现,为深入理解古代帝王陵墓建筑风水提供材料。 【关键词】:帝王陵墓风水清东陵明显陵选址 墓葬, 起源于灵魂观念的产生。灵魂观念的产生,大约在原始社会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古人认为, 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 人死了以后, 虽然肉体死了, 但灵魂还会存在着, 由此而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人死后, 灵魂何去何从是一个抽象的问题, 但对死者的埋葬问题, 却是一个具体而实 际的问题。遗体如何处理, 怎样入葬, 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和因民族信仰不同而异的。在古人看来, 尸体是灵魂的附体, 人的灵魂要和人间的活人一样生活, 尸体便是灵魂的归宿处,于是墓葬便成了灵魂的安托之所。如陕西临渔姜寨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中, 居住区和墓葬区是以壕沟隔开的, 氏族成员、夫妻伴侣、子孙儿女们共同埋葬在一处, 到另一个世界去欢聚。许多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装饰品, 意即便于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使用。坟墓成了死人灵魂的住所和遗体安息处, 因此后来的风水家以“宅”相称, 把坟墓叫做“阴宅”。 中国古代帝王对于陵墓选址是极其重视的,首先,对皇帝本人来讲,选择一个万年吉地是一大心愿,他希望死后继续享受帝国的荣华富贵和皇帝的威严,希望他的威严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延续。其次,对于整个皇族而言,这是关系到龙脉兴旺的重大事情,所以不得不慎重。最后,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也是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一般来说,政府会设立专门负责修皇帝陵墓的机构,比如,在明朝主要是工部负责,而负责的大臣,主要是内阁大臣。主持修陵工程不但是一种荣誉,而且也是被皇帝信任和重用的表现,主持者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都会获得丰收。 按风水的说法, 一家之主坟墓的风水, 会影响一家人的命运; 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 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 以图皇权永固。皇陵一般都是位于京师附近, 以便就近拜祭洒扫, 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 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在长安附近; 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 所以这三代的皇陵大多集中在北京附近。由此可知, 皇陵集中在京师附近是历代的惯例。 唐朝帝王陵墓区, 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 陕西渭水北岸乾县、礼县、径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 , 不像秦汉陵墓那样采用人工修筑的封土高坟, 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 仅献陵、庄陵、端陵三陵位于平原, 余均利用天然山丘, 建筑在山岭的顶峰之下, 踞高临下, 形成“南面而立, 北向为朝”的形势。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 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 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 层峦起伏,

北京十三陵详解

北京十三陵详解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座落于北京市西北约44公里处昌平区天寿山南麓,陵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从1409年营建长陵到清顺治初年营建思陵,长达200多年间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陵内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和数十名殉葬皇妃。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古墓葬群,建筑宏伟,体系完整,历史悠久,起到极高的历史及其文物价值。 明朝崇尚“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认为人死后,灵魂犹在,还有饮食起居的需求。所以,这十三座皇帝的陵寝建筑比拟皇宫,显示了帝王的尊宠地位及其君临天下的浩大气势。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及其植被的美满统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设”的完美境地,用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区域的设置,早在战国中期就已出现。到了唐宋时期,出现了相对集中又各自独立的皇家陵园群落。而明十三陵的特点在于它第一次体现了中国皇家陵寝建筑群的整体性。每一位皇帝的陵墓虽有各自的享殿、明楼、宝城,但陵区之内,长陵神道成为一条贯通各陵的“总神道”。共用的石牌坊、石刻群,加上各陵尊卑有序的布葬方法,使陵区的建筑密切相联,构成了一个整体。 明十三陵自然环境起到青山环抱、明堂开阔、水流屈曲横过的特点,而各陵所在位置又都背山面水,处于左右护山的环抱之中。这一陵址位置的经营方法与建在平原之上的陵墓相比,其自然景观显得更为赏心悦目,更能显示皇帝陵寝肃穆庄严及其恢宏的气势。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评价说:“明十三陵建筑价值极高,长陵的楠木殿其规模是全国唯一的,石雕精湛,明十三陵无论是从建筑形式,还是建筑结构,或建筑艺术上看,是明代建筑的实物历史。” 来自德国的游客在定陵参观石雕 在各陵中,仅定陵于1956年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他陵寝墓室建筑均保存完整。各陵陵前的神道,主神道的石牌坊、大红门、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龙凤门等主要建筑都保持原来的风貌。明朝时陵宫内外及神道两旁栽植的大量松柏,现在仍长势茂密。陵区内的妃子坟、太监墓虽于清末时相继被垦辟为农田,但其地下墓室仍保存完好,地上陵寝建筑存有残垣断壁及部分石雕。

从定陵玄宫看明代皇家陵寝设计

从定陵玄宫看明代皇家陵寝设计 摘要:2003年7月3日,世界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一致通过,明十三陵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建筑宏伟,具有非常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本文通过对十三陵中唯一开掘的皇陵——明神宗定陵的地宫布局设计的研究,想简单的探讨一下“事生如事死”的礼制观念和“天人合一”的“道”的观念在古代中国陵墓建筑设计特别是明代陵墓建筑中的影响。 关键词:定陵朱翊钧五室三隧九重法宫 九宫格坟墓本是埋葬死者的地方,在原始社会初期,人死了只是随便掩埋而已,甚至有将其弃置不加掩埋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宗教迷信的产生,对死者的埋葬问题,逐渐发展成一件大事,今天世界上保存下来的许多重要文物古迹,不少就是坟墓的遗迹、遗物。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就是四、五千年前奴隶主的陵墓。由于我国的历史连绵不断,封建社会的时间很长,历代帝王陵寝几乎遍布青山绿野,难以胜计。它的占地之广,建筑规模之大,达到了惊人程度。 我国古代的墓葬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特别是帝王级陵墓,因墓主社会地位至尊,以及当时推崇宗法礼治、追求墓葬防盗耐久、讲究风水择吉而葬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其不仅在建筑规模的宏大方面远胜人臣墓葬,而且更富于神秘莫测的特点。因此,古代的帝王陵墓不仅是当时墓葬的最高等级形式,而且也是当时政治制度、宫廷礼俗,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反映。 一、十三陵——中国的“帝王谷” 熟悉世界考古知识的人都知道,埃及尼罗河西岸的帝王谷是世界著名的皇家陵地,埋葬着古埃及自中王朝以后的60多个法老。殊不知,我国的明十三陵皇家陵园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规模、出土文物等等,都不逊色于它,而且在陵园布局设计上更胜一筹。 十三陵距北京约50公里,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陵内除葬有十三位皇帝外,还葬有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宫人。此外,陵区内还建有7座妃子墓和1座太监墓,以及为帝后谒陵服务的行宫、园囿等各式建筑。陵域周围则因山设险,在10个天然山口修建了城垣、拦马墙等军事防御工事。 明十三陵的领域面积达80余平方公里。巍巍燕山山脉自西北逶迤而来,在陵域周围形成了天然屏障。环山之内,使洪水冲刷而成的小盆地,山壑中的水流在平原中部交汇后曲折东去。绿树浓荫之中,一座座红墙黄瓦的陵园建筑金碧辉煌,坐

清东陵三次被盗此陵逃过劫难因康熙一句忠告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东陵三次被盗此陵逃过劫难因康熙一句忠告 导语:清东陵是清朝皇家陵寝,里面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及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有大小15座陵园 清东陵是清朝皇家陵寝,里面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位皇帝及15位皇后、136位妃嫔、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有大小15座陵园,是清朝三大皇家陵园中规模最大、葬人最多、最具特色的一座,也是被盗较为严重的一座。 清朝灭亡后,东陵遭到了三次大规模浩劫。第一次发生在1928年7月,盗墓头子是孙殿英,后人称之为“东陵大盗”孙殿英以为祖先报仇为名,盗挖了东陵,盗走宝物无数。因时值战乱,此案不了了之。 东陵第二次被盗,发生在1945年8月。因东陵地区的民主政权尚未正式建立,一些不法分子和土匪便乘机制造了第二次东陵大盗案。这次被盗的陵寝有康熙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陵寝被盗之多,损失之惨重,超过了第一次。此案发生后,其他陵寝也相继被盗,陵区外围陪葬墓几乎无一幸免。 东陵第三次被盗,发生在1949年,这是第二次东陵大盗案后的一次扫仓。一些不法村民对地宫进行二次搜查,将幸存的文物一扫而空,就连地宫金井中的珍宝都被捞净。 东陵三次被盗,大部分陵墓遭到严重破坏,却有一座陵墓安然无恙,这座陵墓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孝陵。这座陵位于瑞山主峰南麓,背后靠昌瑞山,前朝金星山,位居陵区主轴线上。 按理说,孝陵是清东陵的祖陵,盗墓者第一个就应该盗它呀,为什么它没有被盗呢?到孝陵一看,答应有了。 原来,康熙为了防止孝陵被盗,在孝陵大碑楼的神功圣德碑了一句 生活常识分享

明清皇家陵寝

明清皇家陵寝包括明孝陵、明十三陵、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和关外四陵,即东京陵、永陵、福陵、昭陵。明帝陵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陵寝建筑及其历史遗存物较之前历代帝陵都保存得更完好,主要是满清入主中原后,采取怀柔政策,对明陵采取保护措施,故终清之世,明陵未曾遭遇大的破坏。清东陵、清西陵和明显陵,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逝世后,葬于南京市东郊,是为明孝陵。太祖传位皇孙朱允炆,即明惠帝。后来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陷南京,夺取帝位,明惠帝不知所终,故没有陵墓。朱棣在北京西郊昌平选定陵址,历时8年修成长陵。此后,继任的皇帝除了明代宗葬于北京西郊金山外,其余十三个皇帝均在长陵左右相继建陵,是明代皇帝的主要陵墓区,通称十三陵。 十三个明代皇帝陵寝分别是成祖朱棣的长陵、仁宗朱高炽的献陵、宣宗朱瞻基的景陵、英宗朱祁镇的裕陵、宪宗朱见深的茂陵、孝宗朱佑樘的泰陵、武宗朱厚照的康陵、世宗朱厚熜的永陵、穆宗朱载垕的昭陵、神宗朱翊钧的定陵、光宗朱常洛的庆陵、熹宗朱由校的德陵和思宗朱由检的思陵。 此外,第十一个皇帝朱厚熜(明世宗,年号嘉靖)是由于其前任明武宗死后无子而得以入继皇位,继位后他便追尊其父兴献王朱佑杬为恭睿献皇帝,并将其位于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的陵墓进行大规模改建,并改称为显陵。显陵的建筑规模和祭扫制度与其他皇陵大体相同。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郊天寿山燕山余脉,自西向东形成一个山环,气势磅礡,雄伟壮观,十三陵陵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营建时期历经二百余年,整体建筑布局有周密规划,一条神道从石牌坊起,蜿蜒曲折长近20里,两翼的建筑、装饰繁而不乱。在陵区南北长达7公里的中轴在线有一条显示帝王“尊严”的神道。陵区正门前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过了石牌坊,为陵园之大宫门,这是陵园的总门户,是“祭陵”必经之道。两侧各有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大宫门居两山间,东为蟒山,西为虎峪山,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 清人入关前的皇家陵寝称为关外四陵,即永陵、福陵、昭陵和东京陵。这四处陵寝的建筑风格与清人入主中原后的东陵、西陵不同,具有独特的艺术传统和明显的地方风格,修建时值清朝初兴,一切典制均属草创,规模虽不及明陵和入关后所建东陵、西陵,但论其建筑艺术,自有不可估量之价值。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遵化县西北部马兰峪的昌瑞山,距离北京125公里,是清朝三大陵园中最大的一座,共有帝陵5座,为世祖顺治孝陵、圣祖康熙景陵、高宗乾隆裕陵、文宗咸丰定陵、穆宗同治惠陵,慈禧太后的菩陀峪东陵也建在此。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距北京130公里。若以北京为中心,东西二陵等距离居于两侧。清西陵共有帝陵4座,为世宗雍正泰陵、仁宗嘉庆昌陵、宣宗诡光慕陵和德宗光绪崇陵。

世界文化遗产——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为明朝 (公元1368年至1644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 氏的合葬陵墓。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 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 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 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寝,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 和模式营建的。 史料记载,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 建陵。第二年8月,马皇后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 “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 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明孝陵永乐3年(1405年)建成,历时25年。明皇室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因屡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寝地宫外,现仅存神道、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等。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孝陵殿、大石桥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 去世,礼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 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 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大字。宝城厚实坚 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1米, 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之后,近 年来宝城墙体出现了局部坍塌,墙面剥落,个别地方因为地基 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南京市文物部门先后投资30 0多万元,采用东南大学古建筑专家的保护方案,按照修旧如 旧的要求,对墙体进行了维修,如“缝合”裂缝,整平“墙面”, 对变形的墙体进行修补和防水防渗漏“手术”。为方便游客一睹“龙脉”真容,还修建了一条青石板游览步道,让游客能登上宝顶看到明孝陵全貌。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会副会长、东 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刘叙杰说:“明孝陵代 表着明初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 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明孝陵从 起点下马坊至地宫所在地的宝顶,纵深 达2600多米,沿途分布着30多处 不同风格、用途各异的建筑物和石雕艺 术品,整体布局宏大有序,单体建筑厚 重雄伟,细部装饰工艺精湛,凝聚了当 时政治家、艺术家和建筑师们的才智。 明孝陵的开创性地位还体现在其依山势地形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陵墓的神道从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