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帝王陵墓风水

浅谈中国帝王陵墓风水

浅谈中国帝王陵墓风水
浅谈中国帝王陵墓风水

建筑系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浅谈中国帝王陵墓风水

课程名称:堪舆概论

任课教师:张奕

学生姓名:安先锐

年级:2015级

学生编号:1049721502519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导师:陈李波

时间:2016年7月10日

浅谈中国帝王陵墓风水

【摘要】:帝王陵墓规模宏大,地位至高无上,是墓葬中等级最高的,浓缩了当时的政治制度、礼制思想、地理环境、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也是古代等级制度森严的重要表现和“事死如事生”思想观念的充分流露。人们认为,帝王陵墓风水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子孙繁衍、朝代更替、国家盛衰等,所以历代皇帝对于陵墓选址极为重视,不惜耗费毕生的精力、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选择最佳陵址,修筑气势雄伟的皇陵。本文从清东陵和明显陵的选址及其建筑规划布局出发,阐述了其中所涉及的传统风水学观念在陵寝选址和布局中的体现,为深入理解古代帝王陵墓建筑风水提供材料。

【关键词】:帝王陵墓风水清东陵明显陵选址

墓葬, 起源于灵魂观念的产生。灵魂观念的产生,大约在原始社会中期就已经开始了。古人认为, 人是肉体与灵魂的统一体, 人死了以后, 虽然肉体死了, 但灵魂还会存在着,

由此而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

人死后, 灵魂何去何从是一个抽象的问题, 但对死者的埋葬问题, 却是一个具体而实

际的问题。遗体如何处理, 怎样入葬, 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和因民族信仰不同而异的。在古人看来, 尸体是灵魂的附体, 人的灵魂要和人间的活人一样生活, 尸体便是灵魂的归宿处,于是墓葬便成了灵魂的安托之所。如陕西临渔姜寨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中, 居住区和墓葬区是以壕沟隔开的, 氏族成员、夫妻伴侣、子孙儿女们共同埋葬在一处, 到另一个世界去欢聚。许多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装饰品, 意即便于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继续使用。坟墓成了死人灵魂的住所和遗体安息处, 因此后来的风水家以“宅”相称, 把坟墓叫做“阴宅”。

中国古代帝王对于陵墓选址是极其重视的,首先,对皇帝本人来讲,选择一个万年吉地是一大心愿,他希望死后继续享受帝国的荣华富贵和皇帝的威严,希望他的威严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延续。其次,对于整个皇族而言,这是关系到龙脉兴旺的重大事情,所以不得不慎重。最后,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也是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一般来说,政府会设立专门负责修皇帝陵墓的机构,比如,在明朝主要是工部负责,而负责的大臣,主要是内阁大臣。主持修陵工程不但是一种荣誉,而且也是被皇帝信任和重用的表现,主持者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都会获得丰收。

按风水的说法, 一家之主坟墓的风水, 会影响一家人的命运; 而一国之君陵墓的风水, 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皇家陵寝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 以图皇权永固。皇陵一般都是位于京师附近, 以便就近拜祭洒扫, 如西周、秦、汉、隋、唐均以长安为京师, 故此,这五个朝代的皇陵大多集中在长安附近; 而元、明、清三代均以北京为京师, 所以这三代的皇陵大多集中在北京附近。由此可知, 皇陵集中在京师附近是历代的惯例。

唐朝帝王陵墓区, 分布于关中盆地北部, 陕西渭水北岸乾县、礼县、径阳、三原、富平、蒲城一带山地,东西绵延三百余里。唐陵的特点是“依山为陵” , 不像秦汉陵墓那样采用人工修筑的封土高坟, 而开“山陵”之先河。十八座唐陵中, 仅献陵、庄陵、端陵三陵位于平原, 余均利用天然山丘, 建筑在山岭的顶峰之下, 踞高临下, 形成“南面而立, 北向为朝”的形势。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的九峻山主峰。九峻山山势突兀, 海拔1888米,南隔关中平原, 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 层峦起伏,

沟壑纵横, 愈加衬托出陵山主峰的险峻雄伟。除了四周山峦的围护之外, 更有径水环绕其后, 渭水萦带其前, 山水俱佳, 越发显得气势磅礴, 蔚为壮观。

昭陵主峰逝迪而南, 有167座功臣贵戚陪葬墓, 占地约三十万亩。李世民的玄宫居高临下, 陪葬墓列置两旁,衬托出昭陵至高无上的气概。当时陪葬墓各立弯碑, 园内广植苍松翠柏, 巨槐高杨。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 坐落在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梁山海拔1049米, 呈圆锥形, 山巅三峰耸立, 北峰居中最高, 即乾陵地宫所在, 为陵之主体, 与九峻山

遥相比峻。南面两峰较低, 东西对峙而形体相仿, 犹如天然门朗华表捍陵。上面各有土阔, 望之似乳头, 俗称“奶头山”。梁山东有豹谷, 西有漠谷, 整个地势像似一个头北脚南仰卧在大地上的人体, 似有附会“生者南向, 死者北首”的制度。乾陵因山为陵, 以山为阔, 气势雄伟, 规模宏大。陵园可分为内城和外城, 墓位于内城正中梁山山腰上, 陵园南面设有道门。

北宋帝王陵墓, 从宋太祖赵匡撤父亲的永安陵起, 至哲宗赵煦的永泰陵止, 共计八陵, 集中于河南巩县境内洛河南岸的台地上。陵区以芝田镇( 宋永安县治) 为中心, 在相距不过十公里左右的范围内, 形成一个相当大的陵区, 这种集中陵墓为区的方式与汉唐陵墓长距

离拉开绵延百余里的做法有显著不同, 这种集中陵区以后成为了制度, 影响了宋以后各代

的形制。

北宋王朝建都开封, 陵区却设在巩县, 远离京师沐京(今开封), 其主要原因是这里山

水秀丽, 土质优良, 水位低下, 适合深挖墓穴和丰敛厚葬。陵区南有篙岳少室, 北有黄河天险, 可谓“头枕黄河, 足登篙岳” , 自古被风水家视为“山高水来”的吉祥之地。

明代以后, 风水学特别注重关于山川形胜的形法, 因而明清两代的帝陵“风水”格外讲究。加之建筑的配合, 皇陵选择及规划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明十三陵, 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 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 至1644年明朝灭亡, 十三陵的营建工程历经二百余年, 从未间断过。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后, 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

( 1407年) 皇后许氏死, 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 却派礼部尚书和江西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

去北京寻找“吉壤”。

长陵是明成祖朱棣及其皇后许氏的合葬墓。长陵背依天寿山, 因山为陵, 居高临下, 在十三陵诸陵中是建造年代最早、地面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帝陵寝, 是诸陵的首陵, 其轴线北对夭寿山主峰, 南以龙山为案。其它诸陵均以此为中心而建, 并又各有对景, 自成垣局。长陵中最引人注目的首推棱恩殿, 它是明朝帝后陵寝的主要建筑之一, 是渴陵祭祀举行仪

式的场所。长陵陵恩殿建于宣德二年( 1427年), 起初叫享殿, 嘉靖十七年(1538年) , 世宗皇帝传谕改享殿为棱恩殿。棱恩殿建在三层重叠的须弥座台基上, 殿面阔九间, 进深五间, 取“九五”之尊, 平面呈长方形。殿内木结构构件如梁、朽、柱等全部由楠木为之, 共用整根的楠木柱子60根, 其中32根金柱直径都在1米以上, 中间最粗者达1.12 米, 高达12.5米以上。殿内装修不尚华丽, 朴素大方。该殿采用重檐庆殿式屋顶,檐下用七踩和九踩重昂斗拱, 梁杭檐柱施以金线大点金旋子彩画等, 均使棱恩殿成为封建社会后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殿堂之一。当年, 这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 而今, 已成为了旅游胜地, 每年都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往参观

1、清东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境内,始建于1661年(顺治十八年),占地2500平方公里,共葬有皇帝、皇后、皇妃陵寝14座,其中皇帝陵5座。它是我国现存的规模宏大、环境优美、风水最佳、保存完整的皇家陵墓群。

图1 清东陵

一、清朝把入关后第一座帝陵选在河北省遵化市的马兰峪,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清朝祖陵都在东北沈阳,皇帝定期去沈阳祭祀祖先路途遥远,耗费人力物力,十分不便也不现实,而遵化马兰峪,距京城125公里,皇帝定期祭祀祖先节省路途时间和艰辛;二是清东陵的地理环境是山环水抱必有气,符合兴建多座帝陵的条件多且堂局开阔,这里龙、砂、穴、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达到“天人合一”,是理想的风水宝地;三是顺治皇帝当年在昌瑞山狩猎,看中了此地,遂宣谕日:“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用“投环定穴论”,后经钦天监杜如预、扬宏量等人进一步踏勘卜定修建了孝陵;四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也看中此地推说:“天寿山已无佳穴可卜”,“遂有别营遵化之议”。可惜崇祯帝“壮志未酬身先死”大明朝烟消云散了。于是,大清王朝捷足先登,在这里兴建了庞大的陵墓群。

二、形势风水与山川I胜势相结合,中国古代,陵寝建筑历来有,“筑陵以象山”,或依山为陵的风尚。清代帝陵的兴建继承了明代帝陵的风格,运用风水也达到了顶峰。清代陵寝兴建是尊循“地臻全美”,风水好坏是建陵的决定因素。清朝两处陵寝的选址,都是以龙、砂、穴、水、向五大要素为原则,“不在宫殿壮丽侈观瞻”。从清东陵各陵墓的实地考察,也进一步证实了“尊照典礼之规定,配合山』112__胜势”。如慈禧、慈安的定东陵兴建,慈安地位高于慈禧,所以慈安在慈禧的西面,离咸丰帝的定陵近,这就是祖制规定,慈禧权利再大也不能改变。寝陵建筑处理不论从风水大势上看,还是从局部安排处理都是按“地形之所宜,乘势随形而经营”。整体布局体现的是直观的感受,着眼于山川胜景与建筑外部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统一。

图2 清东陵布局规划

三、雾灵山是东陵龙脉的发源地“龙”一般指山脉,所以,山脉又被称为“龙脉”。一处风水宝地,从理论上来讲,必须具备龙、砂、穴、水、向这五大要素,但龙脉又是一个最重要因素。分析清东陵风:水好与坏,必须先分析龙脉从哪里来,而后再分析其它要素。自古至今,龙脉是一处风水好坏的关键因素,因为龙脉是输送生气的“管道”,是开帐结穴的前提条件,没有好的龙脉谈不上风水宝地。清东陵龙脉来自燕山余脉,也就是今天承德地区海拔2116米的雾灵山主峰。雾灵山雄奇高峻,是东陵龙脉的发源地,山高四十余里,峰顶摩天,左右峰峦拱列,其问群山卓立,万岭奔腾,气势雄伟壮观,属风水之禁地。密林深盖、雨量充沛,俗有每年七十二场浇陵雨,是来龙之正脉,风水之大源。从卫星图分辨龙脉的走向,雾灵山主峰为东陵太祖山,少祖山呢?有的说是九龙潭的苍龙岭,有的说是“御屏帝座”,不论哪一种说法,龙脉确是从东北方向奔腾而来,长而有劲,曲而有情,行而有止,势而有威。真龙行脉,必多顿伏,断而又连,连而又断,形断而势不断,山不连而气连,龙脉起伏变化直达昌瑞山这就是清东陵的来龙。

四、孝陵占据清东陵最好龙脉

什么是龙入首?就是指“龙头”。简单讲就是穴后或左右二三节的落脉。风水学有六种“龙入首”,孝陵是“直龙入首”,是发富发贵的真龙。孝陵是东陵的立祖陵。对其j宠脉从三个方面分析。便得出结论。

(1)从五孔桥处观望孝陵的后山来龙,有四五层似金水相生龙脉,由高向低层层涌动而来,又经过层层剥换,褪尽煞气后束气、起顶、落脉,最后在昌瑞山南坡开帐结穴。

(2)是站在孝陵石象生的神道上向北远看孝陵背后群山层层环抱,昌瑞山如古人官帽形稳稳戴在孝陵头顶,目视远方。以五行而论官帽形似土星山,土星山怀中又突起一圆顶金星山,环环相生于孝陵地宫,是风水家追求最好龙脉。

(3)是从则面看:昌瑞山主峰碗蜒南下,隐隐浮浮,仿佛生龙从天而降,这股气势实是世间少有的好龙脉、:是陵区风水的最精华之处。进一步应验了山主人丁,水主财,难怪有的风水大师根据其孝陵龙脉预知其子孙必出康熙大帝这样的杰出人才。

五、整体风水布局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尊卑有别

昌瑞山是东陵的靠山也是陵区南北的分水岭。历史称后龙和前圈。其整体环境就象盆地,四面环山,北高南低以次递进。东侧,鹰飞倒仰山千岩错落,文笔插天,势尽西朝,俨然右辅;西侧,黄花山层峦叠翠,势皆向东,宛如右弼;南面,金星山特起一峰,丰而不浊,形如覆钟,巍然端峙,有执笏朝天之势。整个陵区是:后有靠山昌瑞山,前有案山影壁山,远有朝山金星山,左有象山为青龙,右有烟墩山,天台山为白虎,形成左右护卫,四面环山的空间。昌瑞山作为陵区主峰,呈月牙形状向中央环抱,挡住了东北、西北两个方向吹来的刚风,迎纳南方充足的阳光,确保陵区的生气不被风吹散。东西两侧起伏的山峦,曲曲柔媚的水流,葱郁茂盛的生态环境及良好的土质地气,选择这样环境作为万年福地,是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体现。清东陵从整体看,在选址规划设计上,有长远考虑,按照“居中尊”、“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观念安排,凸显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孝陵为整个陵区的左右中心点,是风水墙内辈分最高的一位。其左边为儿子康熙的景陵,右边为曾孙乾隆皇帝的裕陵及其他晚辈陵寝等。按祖制规定,各皇后陵及妃园寝的墓地伴随在帝陵左右。其他如王爷、公主园寝在风水墙之外黄花山及周边地区以体现尊卑有别原则。

2 明显陵

明显陵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城东7.5公里纯德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恭睿皇帝和其母亲章圣皇太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历时47年建成。园陵墓面积1.83平方公里,其围陵面积183.13公顷,是我国中南地区唯一的一座明代帝王陵墓,是我国明代帝陵中最大的单体陵墓。明显陵是18座明陵中的第12座帝陵,在明代帝陵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和意义,其“一陵两冢”的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是绝无仅有的。

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的影响下,皇陵的选址事体重大,古人认为这个直接攸关国运,明王朝亦不例外。在《明代帝王陵墓选址规划研究》一文中,刘毅对明代帝王陵寝择址的规划做了详细的研究,他认为制约明皇陵择址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即地理因素、政治因素、风水理论及陵区制限制。明显陵的主人兴献王生前为一藩王“国安陆”,受地理因素的限制,死后应在王府附近择吉地按藩王礼安葬。由于明显陵不在帝陵区,故而不受陵区制制约。而在政治因素这一块,大礼仪只影响到显陵的规格,并未影响其择址。因此,根据《明代帝王陵墓选址规则研究》一文,我们可以知道除受到地理因素影响外,明显陵的择址最重要的依据就是风水理论。

之所以将显陵定址在钟祥(见图3),是因为我国山脉走向,西部呈西北向东南,东部呈东北向西南,而在中部稍偏东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山脉多呈南北走向,且东西对峙,节节“八”形传递。东边外有太行、内有吕梁,西边外有贺兰、内有六盘;再往南东边外有大别、内有大洪,西边外有秦岭、大巴,内有巫山、荆山。在这东、西两派峙立的群山北端,阴山呈东西向横亘,形成东西北三面丛屏,钟祥就在大洪、荆山的东西余支脉屏里,显陵则处钟祥中心,位于吉地中心。

图3 钟祥地理位置简略图

从风水角度看,明显陵的地理形势(见图4),颇具典型:松林山前的台地呈南向延伸,符合“负阴抱阳”的理想图式,松林山后,群山巍峨,“来龙生旺”,吻合帝王所要求的王气葱郁;山东西两侧的余脉,呈现“左青龙,右白虎”的格局,成拱卫之势;前有屏山、水口,又形成护气之形;东有寨子河,西有洋子河,汉水自西向东南蜿蜒,对陵区呈环抱之势。玄

宫枕山望川,负阴抱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

神完备!

嘉靖《兴都志》在对显陵的风水环境进行

了如下描述:“夫兹山之体,则峻而不激,雅

而不缓,层峦叠帕,含藻藏蕴奇,虎踞而龙蟠,

鸾翔而凤舞,然后翼翼绵绵盘纡前结,实为天

子之岗,佳名素定,非假人为也”。

2 明显陵整体陵园建筑体现的风水特点

从整体上来看,明显陵的建筑格局宛如一

个巨大的“宝瓶”,分内外围城,外围城南端为两重陵门,分别称为新、旧红门。红门内似如游龙的神道连接着陵寝,神道两侧建有龙凤门,石雕文武臣、将军、立马、臣马、麒麟、象、狮子、骆驼、獬豸、华表、御碑亭,同时九曲河蜿蜒其间,其上架有五道汉字白玉石拱桥。内围城建有棱恩门、棱恩大殿、明楼、茔城、瑶台等。其中两大茔城呈“8”字形结构,两座隐秘的地下玄宫由瑶台相连(见图5)。

显陵的规划设计严格遵循了“千尺为势,百尺为形”的风水建筑理论。在竖向设计上,最高建筑方城明楼和睿功圣德碑楼的高度都不超过工部营造尺的一百尺(约合32米);在平面设计上,明显陵确切的与“百尺”——“千尺”经纬网进行设计,具体的做法是先在山水格局中选定穴位,即陵寝地宫的核心“金井”,作为整个设计的中心点,按中轴线铺开的方格网,最后决定建筑布局,组群划分规模不超过一千尺,单体建筑的高度不超过一百尺。

图4 明显陵卫星图

图5 明显陵整体陵园布局

显陵的神龙道长约290m,其一反陵区神道通直和左右对称的原则,在原本平坦的路面上,蜿蜒延伸,实为了迎合风水梨“大陆弯环玄字体,阳神三折穴前萦;直来直去无生意,乙字弯身最有情”。尽管没有太多的科学道理,但弯曲的神道在客观上确实起到了与大自然山川风貌相和谐,收敛视野,从而造成“曲径通幽”的艺术效果(见图6)。

图6 明显陵龙形神道

而显陵内的九曲御河和内外明塘的处理也体现了风水原理。九曲御河是一条人工开凿弯曲的河流,贯穿于整个陵园,穿插陵园中轴神路,因此,在中轴神路就设置了五座石拱桥,横跨九曲御河之上,而这里“九”泛指多,在数理上,也合乎《易经》之理。易卦阳为九,又以第五爻为“飞龙在天”称得位。皇帝称为“九五之尊”,而“九”数通龙,表示天。“五”数居中,中为人,在古代中间是最重要的位置,是核心位置,充分表现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又由“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及“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两句可以看出,九曲河的建造无疑出自风水上通脉互气的要求,同时其又将陵区分割为几个不同的区域,恰到好处的发挥了山、水、树木的空间限定作用,将景观与建筑有机地融为一体。

明显陵在规划布局中,设置内、外明塘。在当时,可能与献皇帝和嘉靖皇帝笃信道教有关,按风水意向设计了内、外明塘。“明塘”取“明堂”谐音,而“明堂”是风水理论中的

重要概念,原意为陵区内部开阔空地。靠近核心“穴”的为内明塘,不宜太宽阔,可“藏风聚气”。靠近外围的为外明塘,要宽阔忌狭窄,以为长久发展之计。明塘为聚气之所,为风水格局中有关“生气”的关键部分,外明塘是根据原有的天然池塘改建,正好位于陵区的前端,是风水术中明塘的方位,对纯德山的地气有界护的作用,但如今的外明塘是1999年复原的,东西长120米,南北长98米,呈椭圆形。根据《兴都志》记载,外明塘应“南至山曲脚下”,而如今的外明塘实际上只有原始面积的三分之一;内明塘位于棱恩门前,是一个位于中轴线上的人工开凿的圆形池塘,根据实地勘察,内明塘有聚集地下水的功能(见图7)。

图7 明显陵内明塘

显陵陵寝建筑的布局手法上充分的利用了地形,使“陵制与山水相称”[8]。其陵寝建筑规制不同于传统帝王陵寝的突出表现高大陵体的布局和环境处理的手法,特别注重建筑与自然山水的协调相称,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其“一陵两冢”陵寝结构为历代帝王陵墓中绝无仅有。

纵观整个陵寝,以人工建造风水使明显陵整体风水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从砖瓦到楼殿,从河道到地宫,从灵兽到仙草,其形状、颜色、数量、大小、位置、方位、用途及意义等都有严格的规制和讲究,因此陵园建筑从部分到整体精致壮丽,陵寝风水从内到外灵动庄重。

参考文献

[1] 刘毅,《明代帝王陵墓选址规划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中华书局,2001年;378-384。

[2] 吴惺修、方远宜,《兴都志》卷7,传抄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刻本。

[3] 郭璞(晋),《葬经》,《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堪舆部汇考》第665卷,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7年影印本。

[4] 天津大学建筑系王其亨:《明显陵保护规划》,1998年(未刊本)。

[5] 蒋平阶:《地理古镜歌》。

[6] 周红梅,明显陵探微[M],香港:中国素质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42-43。

[7]祝建华、邓士祥,《奇特的明代帝陵—显陵的建筑艺术》,《江汉考古》,1999年第2期。

[8] 《明实录—世宗实录》卷24,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095-1096。

中国墓葬制度

人类将死者的屍体或屍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屍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著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后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有序。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屍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坑内。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有些合葬墓﹐埋著两个或数个完整的屍体﹐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妹。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而齐家文化的合葬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后以妻妾殉葬的情况。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屍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後者可能是由于凶死。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仰韶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东。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著不同的葬俗。 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屍体。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地区已用木棺作葬具。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少数墓坑面积甚大﹐坑内沿四壁用木材垒筑﹐上面又用木材铺盖﹐构成了木椁﹐这大概是由於墓主人在社会上有特殊的地位。幼儿死后一般埋在房屋附近或房基下﹐利用陶器作葬具﹐称为“瓮棺葬”。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在有些墓地里﹐男子墓内多石斧﹑石铲﹑石刀﹐女子墓内多陶制或制的纺轮﹐显示了男女在生产活动中的分工。由於地区和部族的不同﹐各地墓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颇有差异。但是﹐在同一墓地中﹐各墓随葬品的多寡﹑厚薄往往差别不大﹐可见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的经济地位是平等的。但到了后期﹐出现了穷富分化的现象﹐例如﹐大汶口文化后期的少数大墓﹐随葬的陶器有多至100馀件﹐猪头多达十馀个的﹐说明墓主人拥有远比一般人为多的财富。 商代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著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著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侯家庄的一座最大的亚字形墓﹐墓室面积约33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18 00平方米﹐深度在15米以上。类似的墓葬在山东益都也有发现﹐是属于诸侯或方国的首领的。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武官村的一座最大的中字形墓﹐墓室面积近17 0平方米﹐加上墓道﹐总面积达340平方米﹐深度为7米馀。除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形状虽然类同﹐但规模则有很大差别。大贵族的墓﹐面积可达20馀平方米﹐在安阳小屯发现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的墓即如此。一般小贵族的墓﹐面积往往不足10平方米。而平民的墓面积更小﹐有的甚至不足2平方米。 商王和各级贵族的墓﹐都用木材筑成椁室。亚字形墓的椁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其馀各种类型的墓﹐椁室平面呈长方形。敛屍的葬具都是木棺﹐放在椁室正中。平民的墓﹐有的有棺有椁﹐有的有棺无椁。屍体的放置方式﹐主要是仰身直肢。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妇好墓随葬各种青铜器460馀件﹐玉石器750多件﹐骨角器560馀件﹐另有海贝近7000枚(见彩图鴞尊显示图片﹑三联甗显示图片﹑偶方彝显示图片﹑玉龙显示图片﹑玉凤显示图片﹑玉鹰显示图片﹑玉显示图片﹑玉

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2014年10月8日

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摘要: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无处不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本文阐述了风水理论,概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并举例论述风水理论在中国古代城市中的运用。 关键词:中国古代城市;风水;城市建设;城市选址 正文: 一、风水理论阐述 一说起风水,很多人都会认为这是迷信。其实不然,风水一词最早出于伏羲时代,太昊伏羲根据自己研创的简易图,推理出地球有过一段是风与水的时期。《简易经》里记载:“研地说:一雾水,二风水,三山水,四丘水,五泽水,六地水,七少水,八缺水,九无水。”这里所指的风水应是风水的原义。可见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理学、地质学、星象学、气象学、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概述 中国古城市的形态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城市出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城市中各种要素分布还处于散漫而无序的状态,中间并有大片空白地段相隔。 第二阶段是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产生:全城分割为诺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统治者们的宫殿、衙署占有全城最有利的地位,并用城墙保护起来。 第三阶段是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中,组成“里”。 第四阶段是开放式街市期,即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开放式的城市布局取代了里坊制。 通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选址、防御、规划、绿化、防洪、排水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风水在中国古代的发展 根据己有的考古发掘资料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初步推断出我国古代的风水学是从商周时代(公元前16世纪至前7世纪)的占卜发展起来的。说风水学渊源于古代占卜,其理由为以下3方面: (1)商周的占卜己有相土勘察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例如《史记》、《尚书》记载周代建洛邑,进行了占卜。(2)至少到了西汉,占卜已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称之为“术数”,“术数”之中包括风水分支学科;《史记日者列传》说,汉武帝时已有“术数”堪舆家。(3)风水学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是建立在周易八卦基础之上的。 风水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商代,风水学处在朦胧状态。 (2)西周,原始风水学萌芽。 (3)东周、秋风水学呈多样化发展。 (4)秦汉,风水学大量吸收天文观测和天体探索成果,同时受天人感应哲理影响,迷信成分大大增加。 (5)三国、晋、南北朝,风水学渗进环境形胜观念,宗教意识进一步强化。 (6)隋、唐、宋、元风水学开始向民间广泛发展。 (7)明、清风水学不断完善、深化、成熟,迷信成分大增。

中国古代墓葬设计研究

题目中国古代墓葬与设计史 姓名沈正阳 学号 3110103281 指导教师胡小军 年级与专业材料1104 所在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摘要:现存不少古代工艺美术品都来源于墓葬的考古发掘,墓葬是研究一个文明文化习俗及工艺设计变迁的最直观方式之一。墓葬所处的时代,墓葬制度的发展,墓室装饰与随葬品以及墓室的建筑结构对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工艺美术史的研究都有着极其总要的作用。关键词:墓葬工艺美术随葬品墓室构造墓室装饰 一、墓葬形式与发展变迁 墓葬,是考古学对坟墓的称呼。坟墓,民间又称为坟,或称为墓。坟,原意是水边的高地,后引申为高处,大凡高出地面的小山包或土堆均可称“坟”。墓,是埋葬死者的地下空间,即墓圹、墓穴。所谓筑土为坟,穴地为墓,地下的圹穴与地上的坟冢(封土),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坟墓”。 中国古代的墓葬形式通常有天葬、树葬、水葬、崖葬、火葬、土葬、塔葬、船棺葬,其中比较有研究价值的是土葬和塔葬。相比于塔葬通常是处理佛教活佛和僧侣遗体的丧葬方式,土葬则更具有普遍性。土葬墓一般葬一个遗体,但也有数人或氏族(家族)成员合葬的。原始公社时期,氏族均有固定的墓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家族(宗族),通常也有固定的墓葬场。土葬一般均有不同质地的棺和殉葬品,统治阶级墓葬的殉葬品甚丰,甚至还有以人殉葬的。最早的土葬多在人类居住的洞穴内外地表搁置死者,然后垒以土石,或掘一浅坑埋葬。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原始社会就已出现了原始墓葬。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下层的深处为死者的墓地,在墓地中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化石喝一些躯干骨,配有装饰品,身旁安放着生产工具,骨架周围有赤铁矿粉末撒成的圆圈。到了新石器时代,很多墓地的墓葬普遍发现有随葬品,种类繁多,主要有日常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装饰品等。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中随葬品的分化加剧。同一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已经一目了然。 之后在商周时期,丧葬制度有了明显的规范,不同地位的人拥有不同的墓室棺椁以及鼎簋等随葬品。秦汉时期的墓葬实行“汉制”,是以等级为核心的严格埋葬制度,当时盛行厚葬,有“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力主“薄葬”,实行“晋制”,对汉代的“厚葬”进行了改革,随葬品数量大为减少,地面不树不封、墓室数量逐渐减少为1-2个墓室,没有墓葬装饰,以至最高统治者的墓葬与一般墓葬没有明显差别,使得至今无法确定魏晋时期各代帝王的陵墓所在地。隋唐五代由于生产力的恢复,崇尚厚葬,有关丧葬礼仪的等级制度非常森严,主要体现在墓葬形制和规模、随葬品的数量上。 宋代时期形成了以皇帝为中心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东汉以来形成的士族门阀制度被彻底摧垮。在丧葬礼仪上,由于皇权的加强和士族阶层的消失,皇陵和皇族墓葬等级森严,而一般品官和士庶墓葬并无明显的等级。而同时期的辽金元墓葬,在接受中原埋葬传统的同时,依然保留了相当多的本民族文化因素。明清时期的丧葬制度基本上仍沿汉唐以来的旧制,规模宏大,同时墓多数有碑,易于识别。

《中国风水发展简史》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风水发展简史》 内容提要: 全书叙述了中国风水从古代萌芽、发展到近代的风水门类流派纷呈,大部份风水流派逐渐误入江湖化的全过程。 文章概述了各类风水流派的主旨和理论观点以及它们的异同。 重点介绍了东晋郭璞、唐代杨益(筠松)的具有唯物辨证思想的风水观、理论依据及其典籍。 作者还就如何历史地看待中国风水的问题作了较为正确、科学的论述。 本书作为读者了解、研究中国风水的发展及其主要文史典籍,不失是一篇导读的好文章。 第一章中国风水的萌芽第一节原始风水据传我国远古是有巢氏发明了巢居,轩辕氏发明了穴居。 巢居是人们依树而居的方式。 这种树居的方式在地势低洼和气候湿热地区或季节是广泛使用的,后来发展为干栏居。 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的民族和地区在使用这种居住方式,如非洲、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以及我国的西南地区。 而在地势高亢或寒冷的地区或季节,原始人类则选择天然洞穴作为他们的栖身之地。 这已为考古学所证明了的,如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广东马 1 / 3

坝人等均是依洞而栖的。 正所谓古人云: quot;夏则居橧巢,冬则居营窟quot;。 原始社会的人类,为了抗御外来自然界的侵袭,如野兽的袭击,气候寒暑等,而择居于树上或山洞。 这种择居条件,除考虑树木是否牢固,土洞会不会塌方的安全以外,可能也会考虑到阳光的照射、气候的变化、位置的适宜、通风采光等等。 这种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观点,就是中国风水的原始观点,即是中国原始风水术。 巢居树上或栖居山洞的实施,如树上的造巢或山洞除去杂草污泥等,可以说就是我国建筑工程或者是建筑学的开始,这一漫长时间的风水,可称为中国的原始风水,或原始建筑。 第二节氏族风水大约到 6、 7 千年前,人类已发展到氏族社会,人们过着母系氏族群居生活,由原来的动荡不定的游牧、采集、渔猎的生活,发展到相对稳定的农耕生产生活,为了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便利,也就必须择地而居。 仰韶文化的氏族村落都分布在河流两岸的黄土台地上。 著名的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村落遗址,就坐落在一块面临浐河的台地上,南依白鹿原,白鹿原林木茂密,浐河河水清澈,人们在这里劳动生产,安居乐业。 这个遗址有 1 万多平方米,由居住区、制陶作坊和公共墓地

浅谈中国“风水”理论中关于选址的说法

浅谈中国“风水”理论中关于选址的说法 中国的“风水”理论是我国古代先民通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在探索建筑住宅选址和自然环境互相协调方面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虽然由于一定的历史原因,“风水”常常会与迷信联系到一起,但这不能否认其在生态环境学方面所具有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它灵活地运用于我国古代建筑中,同时在现代的建筑的许多地方也处处体现着它的独特价值。 1.“风水”对于村落选址的影响 根据“风水”理论,村落的选址应满足山水交汇,负阴抱阳,阴阳相济。最佳村落基地选址的背面要求有座山,“来龙”,“玄武”,北面有连绵的高山,左右是“青龙”和“白虎”环抱围护;前有“朱雀”,池塘或者河流,水溪流淌而过,水前是远山近丘的“朝山”为对景,从而在最佳宅址的基础上,不断向四周扩展开来, 以至最后形成最佳城市的布局和选址要求。 应该说这种村落的选址,有着许多方面的考虑。 首先,这种模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在早期 的村落选址上,人们往往考虑到防御性的要求,通过 山水的自然阻隔,形成了一道道天然屏障,增强了村 落的安全性,可以使居住者免受外界纷争的影响,如 金华诸葛八卦村的选址,村中建筑格局按“八阵图” 样式布列,由外围的八座小山组成天然的“外八卦”, 包围住由内部村落所形成的“内八卦”。诸葛八卦村一 带地形如锅底,中间低平,四周渐高。这一布局就曾 在历史上多次帮助村落成功躲避过数次天灾人祸。 其次,这一选址可以较好的适应我国的气候和地 形特点。我国夏季盛行东南风,因此南面开阔可以得 到充足的水汽和光照,而冬天南下的西北风可以被山峦所阻挡,使得村落能够因此减少受到的寒潮的影响。而靠近水源不仅可以获得方便的水运交通和生活,灌溉用水,还可以用于水中养殖,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农产品,满足人们的出行和日常所需失食物。此外山水的环绕,水汽的蒸腾等使村落周围外形成一个小气候,使居住在这之中的人能够更好的适应大自然的变化。 2.“风水”对于住宅选址的影响 在古人看来,风水直接影响家族的兴旺和发达,因而往往在建房之前先考虑“风水”问题。按照“风水”理论,居室基址的选择应讲究“山水聚合,藏风得水”。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因此,负阴抱阳,背山面水,这是建筑选址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基本格局。 所谓负阴抱阳,即基址后为主山“来龙山”,左右有次峰,山上要保持茂密植被,门前要有池塘,称为“朱雀”,水的对面还要有一个对景山“案山”,轴线方向最好是坐北朝南,

中国风水最好的六大城市

中国风水最好的六大城市 中国古老的风水里面勘测和相地有一个流程,分五个方位:第一个叫寻龙、第二是点穴、第三是查砂、第四是问、第五是切相。就是说如果根据整个城市找到龙脉,找到穴眼之后一定要锁住,就是锁住城市的命脉。而排行第四个城市的衡阳,衡阳的三座宝塔分别锁住了衡阳三个河眼,这是很特殊的城市,也是一个风水城市。 1、伊犁:成吉思汗建立八卦城 据大陆媒体报导,第一个城市新疆的伊犁,中国大陆的八卦城。在新疆的伊犁河上游有一个这样的城市,叫特克思,这个城市就是以八卦建成的,叫八卦城,以中心城市公园为基心,向周边辐射。 八卦城是南宋时期建成的,公元1230年,由道教的龙门教教主邱处机应当时的蒙古大汗成吉思汗的邀请来建立的。在700年后(1992年),邱处机的后人也是一个风水大师,他又把这个城市进行了改建,就是现在这个面貌,已经成为大陆研究城市走向风水的一个重要历史性的标志。 2、昆明 第二个城市是昆明。昆明有句话说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在乾隆年间的一首诗描述了昆明的状况:“五百里滇池奔来言底,批巾按及,喜茫茫空军无边,北走蜿蜒,南下高速,高人遇势,何妨选胜登篱。”这首诗是说昆明的几个面,东面像神驹一样,像一匹骏马奔腾。在西面像一只挥舞灵动的大鸟。北面像长蛇一样的蜿蜒曲伏。 3、温州 第三个城市是温州,温州山如北斗,城似锁,是中国风水第一人郭浦建建的。在晋朝的时候,郭浦建流难到温州,受温州当地邀请来建了一个州府,他是根据温州的地理地貌,面北朝南建造的。 温州有瓯江,有南溪江。郭浦建在建的时候不光是考虑到风水,还考虑到地质的实际情况,因为温州的北岸的土是比较松软的,受沙石的冲刷,地基不稳,所以他把整个城市建到南面。

最新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

中国古代墓葬制度(上) 1 2 3 人类将死者的屍体或屍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4 “葬”。用以放置屍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5 者常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著各种随葬的器物。古代墓葬作6 为考古调查发掘的对象之一﹐所提供的资料远远超过了研究墓葬制度本身的范7 围。但墓葬制度仍是考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8 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9 以後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10 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在阶级社会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阶级关11 系。在各个时代﹐民族和地区的特点﹐在墓葬制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12 石器时代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13 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墓圹一14 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中﹐数以百计的墓坑排列15 有序。多数的墓是单身葬﹐也有不少的墓是合葬。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前期16 的合葬墓﹐往往采取“二次葬”﹐将许多已经埋葬过的屍骨迁移而葬入同一墓17 坑内。这些死者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紧密的血缘关系。 18 有些合葬墓﹐埋著两个或数个完整的屍体﹐他们的性别相同﹐应系兄弟或姐 19 妹。大汶口文化後期和龙山文化﹑齐家文化的合葬墓﹐所葬多为两个成年男女20 ﹐说明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婚姻关系﹔而齐家文化的合葬21 墓﹐则证明存在男子死後以妻妾殉葬的情况。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22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屍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23 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後者可能是由于凶死。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24 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仰韶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25 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屍体头多向东。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著不同的葬俗。 26 新石器时代的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屍体。新石器时代晚期﹐有些地区

“堪舆”一说从何而来-中国高端风水

“堪舆”一说从何而来 来源:中国高端风水网作者:中国高端风水网2014-10-31 10:43 “堪舆”一说从何而来 汉朝淮南王刘安主编的《淮南子》一书认为:“堪,天道也;舆,地道也。”堪即天道,舆即地道,堪舆学即地之学。第三卷《天文训》中写道:“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于子,月从一辰,雄左行,雌右行,五月合午谋刑,十一月合子谋德,太阴所居,辰为厌日,厌日不可以举百事,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故为奇辰。” 这是“堪舆”一词最早的出处。它以河图洛书为基础,结合八卦九星和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天道运行和地气流转以及天地之间的人三者完整地结合在一起,据此推断或改变人的吉凶祸福、寿天穷通。因此,堪舆即天地运行之道,与人的命运休戚相关。 东汉许慎对此的解释是:“堪,地突也”,“舆,车舆也”。 司马迁在《史记·日者列传》中提到了当时卜筮者有“堪舆家”的说法,东汉班同著的《汉书·艺文志》中,开始见到有关堪舆理论专著——“《堪舆金匮》十四卷”的记载,与言阴阳五行、时令时辰、灾应等诸书同列“五行家”类,为当时“术数”六种之一。班固评五行家为,“其法亦起五德终始,推其极则无不至,而术数家因此以为吉凶,而行于世,浸以相乱”。又在《术数略》末总论云:“术数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堪舆术在汉、唐盛极一时,其中对后世影响颇深的是唐代吕才《堪舆经》的五音姓利之说:“言五姓者,宫、商、角、徵、羽等,天下万物,悉配属之,行事吉凶,依此为法。”这一时期,风水家们又创立了“建除十二辰”之说,十二辰,即将周天配位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分为十二等 份,划分方向则与十二辰相反,以北斗星斗柄旋指十二辰,序称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以定日辰吉凶之说。此即建除十二辰,简称”建除”。在汉、唐之际,人们认识到天、地、人应为一和谐整体。 汉、唐以来,堪舆师又融星象、占家、时辰吉凶诸说于风水之中。“法天地,象四时”,注重天、地、人之间的多重神秘契合关系,使得堪舆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了。

中国风水家协会

- 中国风水家协会 中国风水家协会注册商标 中国风水家协会是经政府批准成立的合法专业性团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民族风水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风水家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中国风水家协会于2009年1月在北京成立,著名作家、导演、音乐家、书法家、风水家高占全首任主席,协会先后成立中国占全风水文化园、中国风水文化报、中国风水艺术学院等机构。多次承办全国性风水家、易学家大型高层研讨会议活动及风水文化节,协会组织专家开展风水家、易学家职称评审,风水考级活动及风水擂台大比武等。 中文名:中国风水家协会 成立时间:2009年1月 协会通联:(100038)北京100038—26信箱协会主席:高占全现有会员:6200人现有团体会员:50 协会简介 中国风水家协会是经政府批准成立的合法专业性团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民族风水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风水家的桥梁和纽带,是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风水家协会于2010年1月在北京成立,风水家高占全首任主席,协会先后成立中国占全风水文化园、中国风水文化报、中国风水艺术学院等机构。多次承办全国性风水家、周易家大型高层研讨会议及中国风水文化节活动,协会组织专家开展风水家、周易家职称评审,风水考级活动等。 协会地址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17号中兴家园A座 通联:(100038)北京100038—26信箱

职能部门及主要任务 组织联络部 组织联络风水家,推出新人新作并组织各类风水活动(风水节、研讨会)。 会员工作部 发展会员,维护会员权益,为广大会员服务。 对外联络部 组织联系与世界各国和港澳台地区风水团体,风水家开展互防、勘察、学术交流活动,负责国际风水家中国国家委员会有关工作及多种活动。 社会风水部 组织风水考级等各种社会风水活动。 办公室 负责协会的行政管理及后勤服务工作。 人事部 负责协会干部的调配及人事、工资管理。 风水勘察者保障中心 是维护风水勘察者权益的集体管理机构。 中国风协组织举办全国香山中原易学论坛大会 协会主要领导 1.李燕杰 2.高占全

对风水文化的认识

对风水文化的认识 姓名:李桦班级:材料化学101 顺序号:31 风水是一种文化,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风水涉及天地人三才文化、负阴抱阳的崇阳文化、趋吉避凶的择吉文化,还有善待万物的和谐文化、居中平衡的中庸文化,等等。中华民族文化心态如进取、谦让、孝道等在风水文化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提到“风水”两字,可能大家都会暗暗打一个问号:到底算是科学的呢?还是算迷信。这个问题,确实难以确定是非。我们看问题的方法,也要调整一下。因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的形态也是多姿多彩的,人们的需求也绝不是吃饱穿暖就行的。人是有思想、有向往、有追求的。所以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吃、穿、用,还需要精神上的营养,需要理想、需要科技、需要艺术、需要文化。 风水是一门大科学,很难归于一门科学。风水是一种文化。是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统思想一脉相承,紧密结合的传统文化。积累了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难免清浊混杂。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一杯清水,清彻见底,果然可贵。但一股浊流,澄清了就有无数杯清水在。”我们应当用理性科学的态度去看待我们炎黄子孙普遍认同的这种风水文化现象。中国风水中包含着深刻而系统的思维理念,与中国人的行为准则相一致,这就是易理易构;包含着系统的操作技术和方法,其中"形法"和"理法"集中包括了五千年来所形成的浩繁庞杂体系;中国古代的风水大师发明了中国独有的风水操作工具--罗盘;在现代中国大地上,从皇宫到民宅,从城市到乡村,尚保留着诸多风水古建筑,这是风水的活化石;乡村里还有可以给你随便聊起自己家乡风水特色的老人。用现代观点分析,尽管其中包含了许多与现代科技相矛盾的方面,但这是因将近一百多年来间断研究所造成的结果。

中国墓葬文化

中国古代墓葬文化 □由于中国的建筑物以木头为主要材质,所以地面上的古国景象很难被保留住,但在地面以下却还有另一个世界。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石室墓在中国开始出现。实际上,木构的宫殿和石室墓的建造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两条并行发展的线索。 西汉一代留给今天的人们最深刻的印象也许就是数不清的古墓,以及同样多的遗憾。 在陕西渭河的北岸,分布着9位西汉皇帝的陵墓,其他贵族墓葬一共500多座,它们中的很多都曾被盗墓贼光顾。 今天看这些皇帝的陵区,显得有些荒凉。实际上,当年的陵园里面有很多建筑,祭祀用的寝殿、便殿和庙宇,还有几千名常备工作人员住的房子。寝殿一般直接建在封土上。 汉阳陵博物馆副馆长王保平介绍说:当时史书明确记载,为了修陵,他把东方豪强、达官显贵,还有南方的一些官僚贵族,都迁徙到这陵邑里居住,也是当时相对一个稳定国家的举措,像当时的长陵有25万人左右,茂陵住了有28万人左右,阳陵我们推测也有十多万人,所以说是一座中小的比较繁华的城市。 但是,好景不长。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占领首都长安,公然盗掘皇陵。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中,下一个朝代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看到了这种惨痛的景象,他在即位后命令废止陵邑制度,提倡薄葬,同时,也废除了烦琐的祭祀活动。原来建筑在封土上的豪华寝殿被搬了下来,在墓园中专门建筑房屋,进行日常祭祀。 但是,这并不是中国古墓历史的主流。 □到公元7世纪唐朝建立后,皇帝陵墓的建造又开始了气派庄严,唐朝的皇陵一般建在山中,依托山体的自然形态,营造出皇家的威严。 唐朝皇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是乾陵。 乾陵的主人是唐太宗的儿子李治和他的妻子武则天。和中国其他陵墓不同的是,这座陵墓的两位主人地位完全颠倒了———妻子的名声远远超过丈夫,乾陵总是被人们说成是武则天的陵墓,而不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 也正是这位雄才大略的女人用自己的陵墓完善了中国的陵寝制度。 乾陵位于梁山上,以山为陵,海拔1049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南侧两座山峰较低,像天然的门户,衬托出陵墓的雄伟。神道从两峰之间直通地宫墓门,长约4公里,两旁放置着石像,象征文武官员。

风水理论对园林的影响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风水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园林规划布局、园林植物的种植培植、园林借对点补组景手法、水口园林等,都是从风水理论中借鉴和变化而来的。 风水,又名堪舆、相地术、阴阳术、青乌术和青囊术,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它是中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 学问。近十多年来风水理论研究不断升温,在建筑学、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但风水对中国传统造园理论的影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正是风水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研究中必须涉及的重要问题,对今天的园林建设及保护工作也极具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园林选址 园林选址是造园的首要工作,也就是“相地”,进行造园前的园林环境选择。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理论无疑受风水理论的支配和影响,深得其精要。北宋时著名皇家园林“艮岳”的选址就是按风水理论来进行的。南宋张淏《艮岳记》记载宋徽宗刚登上皇位时,没有皇子,于是询问擅长风水的堪舆家,言“京城东北隅,地协堪舆,但形势稍下,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倘少增高之,则皇嗣繁衍矣。”[1] 八卦中东北方为“艮”,据《易经》,“艮”与子孙宗族的兴旺相关。由低变高,唯一的办法是筑山,一座以堆山为主的皇家园林开始兴筑,精于绘画的宋徽宗亲自规划,园成题名“艮岳”,并引开封城中的景龙江水入园,使之成为一座具有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 从明代造园理论巨著《园冶》书中关于园林选址(相地)的理论,可以看出风水思想的影响,书中写道:“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涉门成趣,得景随形,或傍山林,欲通河沼。探奇近郭,远往来之通衢;选胜落村,藉参差之深树。村庄眺野,城市便家。新筑易乎开基,袛可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如方如园,似扁似曲;如长弯而环壁,似扁阔以铺云。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疏源之去由,察水之来历。……架桥通隔水,别馆堪图;聚石垒围墙,居山可擬。……相地合宜,构园得体。”[2] 从这些文字可知,园林选址是因地制宜,依地势高低曲直布置园内景致;依山带水,以山水为基本结构,山因水活,水随山转;遵从风水理论厌宅“卜筑”的原则,选择一种“天时、地利、人和”的理想环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园冶》在“相地”过程中把造园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六种类型,尤以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受

《周易》对中国“风水理论”的影响

《周易》对中国“风水理论”的影响 摘要:《周易》对中国“风水”理论 有深远影响,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阴阳理论、方位观念、吉凶观念、气论和乐天知命观念等。“风水”理论讲究阴阳平衡、五位相得、趋吉避凶、气感而应和天人合一等思想,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风水”与“迷信”划等号,而应该辨证地去看待它。 关键词:周易;风水;阴阳;吉凶; 乐天知命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周易》这部奇特的中国古代哲学文 化典籍,体现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和整体思维,对中国思想、文化、艺术和民俗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陈立夫在为黎凯旋《易数浅说》撰的《序》中写道:“易经一书,不但是中华文化的本源,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枢纽,凡我国古代的哲学、科学、兵学及艺术,莫不依此本源

而衍生,也莫不依此枢纽而向前发展!”[1]中国“风水”理论也不例外。 “风水”的定义,最早见于晋代郭璞《葬书》:“葬者,乘生气也。五气(五行之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葬者反气纳骨,以荫所生之法也。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郭璞是从《周易》“气”论基础上提出“风水”这个概念的。由《周易》而生发的“风水”概念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旧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自然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在1989年版《辞海》中,“风水”之定义“亦称‘堪舆’。一种迷信。认为住宅基地或坟地周围的风向水流等形势,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祸福。也指相宅、相墓之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尤其是建筑界对“风水”研究者日益增多,发表了

中国10大风水宝地

中国10大风水宝地 1、杭州湾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此桥梁在杭州湾,是地地道道的祖国紫气东来之风水。 2、挂壁公路挂壁公路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而出的,我国一共有六条挂壁公路,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及晋东南,有锡崖沟(陵川县)、郭亮(辉县)、陈家园(陵川县)、回龙(陵川县)、昆山、井底(平顺县)。其中郭亮被称为“第九大奇迹”、“世界最险要十条公路之一”、“世界十八条最奇特公路之一”。此风水为位理学上的“玉带环绕”,类似改革开放之初说的:要想富先修路。玉带环绕

才能获得宝藏、才能富甲天下。 3、终南山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国家高速公路包头至茂名线控制性工程,也是陕西“三纵四横五辐射”公路网西安至安康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部分。单洞长18.02公里,双洞共长36.04公里,建设规模世界第一,中国公路隧道之最,需15分钟才能穿越。终南山因公路隧道而出名,钟南山因抗击非典而出名:都是 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才出名。位理学上称为顶级正能量闪现。 4、矮寨盘山公路矮寨盘山公路,为国道319干线(旧称湘川公路)公路奇观。自下而上经13处弯道始达坡顶。山势陡峭险峻,近坡顶处有一公路天桥,全国罕见。山顶建有“湘川公路死事员工纪念碑”及“开路先锋”铜像。 佛滔居士点评:过去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位理学则认为曲径通幽

好运来,风生水起在此山。 5、矮寨大桥矮寨特大悬索桥,位于湖南湘西矮寨镇境内。矮寨悬索桥,距吉首市区约20公里,跨越矮寨镇附近的山谷,德夯河流经谷底,桥面设计标高与地面高差达330米左右,全长1073.65m,悬索桥的主跨为1176m。该桥跨越矮寨大峡谷,主跨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佛滔居士点评:祖国有许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奇观,位理学上是链接阴阳彼此,让好风好水延伸四面八方。

我国古代墓葬的特点及演变

从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 看我国古代墓葬的演进 (王皓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0) 摘要:古代墓葬在历史阶段中各具特点,但又显示了一定的演进趋势,简言之,墓葬形制跟从于地上建筑的发展,随葬品的设置逐渐向人们的生活情趣靠拢,葬具的变化表现了古人灵魂信仰的松驰。 关键词: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 古代墓葬作为考古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为我们展现了其所处时期生产、生活、阶级斗争以及宗教信仰的真实情况。今天我们从电视、电影等媒体上看到的古代面貌,80%有赖于墓葬的发掘而还原。作为地上世界的真实表象,墓葬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各自的特点。其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断演变,也体现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客观规律,本文试仅从古代墓葬包含的重要层面——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三方面来浅显地探讨墓葬在历史进程中的特点与演进,侧重关注墓葬形制、随葬品、葬具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一)墓葬形制与地上建筑的跟从 最晚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就出现了有一定葬制的墓葬,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墓坑一般为长方形竖穴墓,小而浅,仅仅够容纳下尸体”。[1]即使是氏族首领的墓葬,墓坑也比较小,与氏族成员的墓葬比起来,也仅是随葬品比较多而已,这是因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为磨制的石器、骨器,磨制工具在建筑上是很难有大作为的,当时的人类在建筑方面只是处于起步的阶段,这不仅表现在墓葬的建造方面,也表现在居址的建筑上。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地上建筑,由旧石器时代的岩洞进入到地穴、半地穴时代,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人们的居住条件,主要为地穴房屋或半地穴房屋。“半地穴式房屋,是在平地向下挖出方形或圆形的房身,或者是利用坑壁作墙,屋顶直达地面,好象今天的窝棚,或者是在坑边地面修起矮墙,再搭屋顶。”[2]用简单的石凿、石锛、石铲等磨制工具在平地向下挖出房身,这是艰巨的工程,在社会产品极不丰富,经常受饥饿困扰的新石器时代已经是生产生活中的大事。因而新石器时代人们的墓葬形制受社会条件的制约,整体表现为墓坑狭小、浅显,距地表的深度大体在2米以内。而磨制工具的盛行,使得氏族首领和宗教领袖的墓中玉器的随葬比较多,这正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对玉器等坚硬石材的磨制比较娴熟。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文化景观

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文化景观 ?简介: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与文化景观,介绍了风水理论对文化景观的影响。 ?关键字:风水,文化景观,传统文化 前言 在Nassauer(1995)提出的景观生态学中文化现象研究的基本原理中有:文化习俗强烈地影响着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景观外貌反映文化准则。文化习俗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景观的注意力,影响人们对有趣景观的发现以及对景观的偏爱,习俗也直接影响着人们创造景观,尤其是创造本地景观的行为。人们是按其对自然界的认识、按其美学追求以及各种需求、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来建造或改变景观的,因而,除纯自然景观外,景观的外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准则。 风水理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宇宙观、自然观、环境观、审美观的一种反映,它将自然生态环境、人为环境以及景观的视觉环境等做了统一的考虑。可以认为,“风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景观设计理论和东方的环境科学。 1. 风水理论与文化景观的内涵 1.1 风水理论主要内容 风水又称堪舆。风与水是自然界万物的二个代表,堪代表高处,舆代表低处,表明地势的变化与自然环境。风水用抽象的气来解释自然环境,认为按照气的运动变化规律,也即按自然的秩序,采取自然的行动,就会获得平安与快乐。在地理学中,这阴阳二气交流而生出各种变化。概括而言,风水通过对气的控制、迎合、引导使人类与之产生和谐,从而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及后世的昌盛。 风水术是一种有关城市、村镇、住宅、园林等建筑环境的基本理论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它集自然地理学、建筑景观学、心理学、美学等知识于一体,运用于古代建筑规划之中。它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注重建筑本身的布局安排,从时空的角度考察人体与自然地理环境、地极磁波变化的关系,力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1.2 文化景观的概念 在地理学中,景观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由于地理现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现象,另一类是人文现象,所以景观也分成两类,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人文景观亦称文化景观。文化景观一词是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尔于19世纪末在他的《人类地理学》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并认为文化景观(当时称历史景观)是一个独特组合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

浅谈中国原始社会墓葬制度

浅谈中国原始社会墓葬制度 摘要:根据迄今的调查发掘,中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墓葬。此后,经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秦、汉及以后各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著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不断演变,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性。本文着重探讨原始社会墓葬制度,从墓葬制度出现、墓葬形制、墓葬埋葬方式的概述,反映出在原始社会阶级关系当中,墓葬制度突出地体现了原始社会阶级关系,以及在原始社会时期,民族和地区的特点。 关键词:墓葬、形式、埋葬方式 一、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出现 1.1墓葬的概念 墓葬俗称山坟,古墓葬是清代以前的墓葬。中国古墓葬“墓”与“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种事物。“墓”是指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葬”则是指安置尸体的方式。在考古学上,二者常被合称为“墓葬”。在墓葬中﹐往往还包含着各种随葬的器物。自古以来,由于受“祖先崇拜”以及“事死如生”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丧葬十分重视。因此,墓葬资料所提供的就不仅仅是埋葬习俗和墓葬制度本身,往往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生活、风俗、宗教、观念等方面的情况。所以,墓葬所展现的埋葬习俗与埋葬制度常常被视为当时社会的缩影,墓葬研究就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墓”作为放置尸体的固定设施,是随着人类文化的进步而发生的,并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最初的时候,对尸体的处理非常简单。《周易·系辞下》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即用茅草裹尸,弃置荒野了事,并不挖墓穴。后来,人们可能不忍心看到亲人尸体被禽兽所食,开始掩埋尸体,于是就出现了专门放置尸体的墓穴。 二、原始时期墓葬 2.1 原始时期的墓葬形式 2.1.1 墓葬形制分类 一般说来,史前时代的墓主要可分为五种形式,各种形式的墓不仅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而且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中国古代墓葬的发展史》的内容,具体内容: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尸体的残馀按一定的方式放置在特定的场所,称为"葬"。用以放置尸体或其残馀的固定设施,称为"墓"。在中国考古学上,两者常合称为 "墓葬"。下面我整理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石器时代墓葬文化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埋葬的发现,说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的方式埋葬死者。到新石器时代,墓葬已有了一定的制度。墓圹一般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竖穴式土坑。 黄河中、下游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尸体在墓内的放置方式以仰身直肢的为多,偶然也有屈肢葬和俯身葬,后者可能是由于凶死。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除仰身直肢葬以外,还流行屈肢葬。仰韶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西;大汶口文化墓中的尸体头多向东。这些都说明不同的部族有着不同的葬俗。 墓中随葬品以陶器皿为最普遍,其次是石制和骨制的工具,装饰品亦偶有发现,有时还有谷物和家畜。 商周时代墓葬文化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

的奴隶主贵族统治着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阶级的陵墓有着十分宏大的规模。 河南省安阳的商王陵墓,有"亚字形墓"和"中字形墓"。亚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巨大的方形或亚字形的竖穴式土坑,四面各有一个墓道。中字形墓的墓室,是一个大型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南北两面各有一个墓道。了王陵以外,其他贵族的墓也有中字形的,但规模略逊。在贵族的墓中,还有一种"甲字形墓",只在墓室南面有一个墓道,规模一般都较中字形墓为小。商代绝大多数的墓,都是没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式土坑。 商代统治阶级墓葬的特点之一,是使用大量的人和牲畜殉葬。殉葬者的葬式各有不同,其中颇多采用俯身葬。殉葬的牲畜,以马与狗为最多。各种类型的墓,都在墓底的正中设一长方形的小型坑穴,其位置正当墓主人尸体腰部之下,故称"腰坑",坑内埋一殉葬的人或狗。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的墓,墓主都只有一人,尚未发现夫妻合葬的情况。商王和各级贵族墓的随葬品极其丰富、精美。包括各种青铜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骨角器等。 西周的墓制承袭商代。由于尚未发现王陵,不知当时是否有亚字形墓。据记载,周代的棺椁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即所谓"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例如,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国墓地中,有一些大型和中型的贵族墓分别随葬七鼎、五鼎、三鼎或一鼎;墓的规模也依次减小。其中"七鼎墓"已被证实为虢太子墓。 发掘工作证明,西周已经有了合葬制度,其方式为夫妻分别葬在两个互相紧靠的墓坑中,即所谓"异穴合葬"。

风水与中国传统文化

风水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与道家阴阳五行等学说有很深的渊源。 风水的现实作用和科学性(后面有例子),再加上人们趋利避害的需要,使得风水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风水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背山靠水、前面开阔的地带可以种植桑麻禾稻。有池塘可以养鱼,右边有道路出行,左边有道路环抱,可以汲水洗涤。你看,这就是后来人们总结经验的理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一.风水起源 所谓“风水”的全称就是“风光山水”,无论天文地理、生态景观,“风光”和“山水”是主要纲目,核心概念是“气”,风水之学的基本原则是“藏风聚气”,有利于生命的发育,寻求最佳生态效应,实现理想的人生境界,这就是“风水”。“风水”的大纲是看“山水”,如果是山“有情”、水“有意”就是良好的生态景观,所谓“穷山恶水”就是不好的生态景观。所谓“龙穴”就是“藏风聚气”的生态和谐的优美环境。所谓“凶地”就是散而不聚、“无情无义”的消耗性环境,无“养育”之功而具“杀伐”之力,不能“养人”反而“害人”,生态恶劣,环境破坏,在这样的环境生活,得不偿失,徒劳无功。 风水起源于远古自然崇拜中对地形的崇拜。风水可分为阳宅和阴宅两部分,阳宅是活人的居住活动场所,阴宅是死人的墓穴。风水的所有理论基本上都围绕“气”展开,通过对气的控制、迎合、引导使人类与之产生和谐,从而有助于改善居住环境,保证人类的身心健康和后世的昌盛。说到“气”便离不开形,形也古代文化与揭密迷信就是形状,这里就有地形、地貌之义,指环境状况。形与势凝聚而成气,形为气之所依,气为形滞,形为气之表,气为形之体,因而古代风水又有形势派和理气派之分。两派各有偏重,前者重在以山川势论吉凶,后者重在以阴阳、卦理论吉凶,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使人与自然和谐,人适应自然,自然为人所用,顺其自然,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这种“天人合一”体现了一种和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风水学从原始“葬经”开始就非常讲究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它强调“聚气”的根本,强调避开冲击性的伤害。它说“气”随风则散,界水则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深浅得乘,风水自成。这些简单地概括起来便是:好的来气,能聚气,留气,和应该缓缓地散气。便是好的外部“风水”。借助风水来表达“气”的存在,这种抽象性学说,乍看似乎很玄,其实如果你从经验的体会中马上就会意识到,比如,借助风来形容“气”就非常形象。人类对风的认识也是借助于有动感的物件来体会的。古人诗句里的“风吹帘动”,是因帘动才知风。风吹可追溯到古人谓之气的解释。现代则不同,气可以经由许多不同元素而产生,故此在解释气的时候,知识更深厚,探讨更广泛。“深浅得乘,风水自成”这话里的学问很重要。深浅要靠丰富的风水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太深,则伤害;太浅,则气不足。恰到妙处,并且阴阳互补,刚好。易学里讲:孤阴不生,独阳不长。这也是气的主要学说理论。风水从“葬经”到利用指南针作为室内调候的东西命,这种演化的过程都有很原始的科学原理,它是以人类生存发展取向为目的的。怎样选择优势加以利用,怎样发现劣势加以驱除,这便是风水学里常说的趋吉避凶。故此,购买新居时,大处着眼,高处有开阔地,顺势有承接地,平地有屏障,急水有湾,缓水临池,前不攻,后不冲,和平相处,绝佳风水。 二..中国古风水学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是非常实用和朴素的,是中国古代先贤在经历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摸索和总结一整套风水文化,这些风水文化随着后来科技的发展,经过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