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朝陵墓建筑

-清朝陵墓建筑

-清朝陵墓建筑
-清朝陵墓建筑

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与历代帝王陵园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在陵寝发展史上处于突出的地位。

平庸的天子

96.未被打开的帝陵--清昌陵

清仁宗嘉庆名爱新觉罗·颙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禅让给他而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五帝,与他的父、祖相比,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皇帝的主要性格特点。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内忧外患:内忧外患:

昌陵的三大特点:昌陵的三大特点:

昌陵为清仁宗嘉庆帝的陵墓,位于泰陵以西2里。地宫中还葬有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2年去世)。

昌陵陵址名为太平峪,原是乾隆为自己选定的万年吉地。后乾隆有旨渝:“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意思是父子两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区建陵。所以乾隆又在东陵另选了陵址,与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赐给了儿子嘉庆,让其与祖父雍正为伴。嘉庆于嘉庆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岁。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嘉庆即位后不久,惩办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昌陵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桥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与泰陵皆同。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神厨库位于神道碑亭的左侧,座东朝西独立成院,红色围墙,黄瓦盖顶。院内共有四座建筑,进大门迎面是东神厨,黄琉璃瓦单檐悬

山顶,面阔五间,它是此院的主体建筑,过去内设巨型灶一座,长案五副,是专为祭祀时制作供品的地方,神厨前面南北两侧是神库,皆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是专门储存原料和存放供品的库房。东南角是一座黄琉璃瓦盖顶,重檐歇山式的方形建筑-省牲厅。

省牲厅是礼部屠户杀牛宰羊的地方,每次祭祀的整牛整羊,均在这里宰杀蒸煮。昌陵的省牲厅及室内设施依然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这已成为清代皇家陵寝中唯一的珍品。它既是皇家豪繁祭祀的实物档案,又是人们研究陵寝建筑的佐证。

相关信息

11嘉庆皇帝简介

嘉庆帝颙琰,清高宗弘历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五十四年(1789)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一年正月初一登基,改元为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昌陵。

颙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为皇储。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受乾隆帝禅位即帝位。其后,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后,开始亲政。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囚禁和珅亲信死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褒奖起复乾隆朝以言获罪的官员。诏罢贡献,黜奢崇俭。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力戒欺隐、粉饰、怠惰之风。但其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颙琰即位后,倾尽全力,大举围剿镇压川、楚、陕农民大起义。更易统兵大员,严惩镇压不力的将吏。严密军事部署,实行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实行寨堡团练的坚壁清野政策,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嘉庆十年(1805年),川、楚、陕农民起义被镇压,清统治力量也受到严重削弱。

嘉庆十五年(1810年),镇压了爆发于东南海疆的蔡牵起义军。嘉庆十八

年(1813年),北方爆发天理教起义,部分天

理教

徒,在太监接应下冲进

皇宫,“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颙琰下诏罪已,同时严令对冲进

皇宫的起义军血腥屠戮,无一幸免,并捕杀在城外的头目林清等。天理教起义被镇压。

在对外交涉中,嘉庆帝力主严禁鸦片,对英国侵略者在沿海的骚扰活动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对英国提出的帮助清朝镇压起义军,帮助澳门葡人抵御法国的居心叵测的要求,明智地严辞拒绝。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要求。而闭关锁国的传统观念,也使其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嘉庆帝在内乱频仍、外患渐逼中,倾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稳定巩固,然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使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

表面化,并从此日渐走向衰亡。

昌西陵

昌西陵是仁宗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的陵

墓。位于葬有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的昌陵之西。

昌西陵与其他后陵相比,规模较小,无方城、明

楼和月牙城。昌西陵始建于1851年(咸丰元年),

建成于1853年(咸丰三年),共耗白银四十四万八

千多两。昌西陵与慕陵体制相似,于方台上直接

建圆坟…详细>>

昌陵妃园寝

昌陵妃园寝是安葬嘉庆帝众妃的陵寝,位于

昌陵与昌西陵之间。最南端为单孔拱桥一座,享

殿东西山墙各连一道卡子墙,开一门通往后寝院。

殿后有一道宇墙,正中开一6米宽的豁口,这种

做法与其他妃园寝不同。宇墙北分布着四排17座

宝顶,计皇贵妃2人,妃5人,嫔7人,贵人3

人…详细>>

清仁宗嘉庆颙琰1796年~1820年葬于:昌陵(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陵镇)

清昌陵

3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颙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泰陵以西2里,以一条神道与泰陵相接,是西陵中唯一有神道与主陵相接的陵墓。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乾隆皇帝曾立过两位太子,但都因出天花而夭折,遂改立由妃子生的颙琰。嘉庆即位后不久,惩办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昌陵的建筑形式与布局,跟泰陵基本一致,其豪华富丽亦不亚于泰陵。隆恩殿大柱包金饰云龙,金碧辉煌,地面用贵重的花斑石墁地,黄色的方石板上,带有紫色花纹,光滑耀眼,好像满堂宝石,别具特色。昌陵有清朝建立的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此后清朝皇帝各陵均

不建圣德神功碑亭。

1796年(嘉庆元年),清朝入关第五代皇帝仁宗爱新觉罗颙琰即位,他遵循父亲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陵寝的制度,在泰陵之西500米处选定了陵址,于当年开始兴建,到1803年(嘉庆八年)完工。工程结束后,陵寝定名为“昌陵”。这是清西陵营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寝。与此同时兴建、同时完工的还有嘉庆皇帝17位嫔妃的园寝——昌纪园寝。

昌陵内葬仁宗嘉庆皇帝和孝淑睿皇后,位于泰陵西侧,于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建成,建筑形式与泰陵大同小异,规模并列。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子,乾隆传位给他时并为他在泰陵南西南一公里的地方,选好陵址。

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西边是昌西陵和昌妃园寝,分别葬着孝和睿皇后和妃嫔等人。

昌西陵

昌陵往西三华里有昌西陵,这里葬着嘉庆的孝和睿皇后。昌西陵始建于1851年(咸丰元年),建成于1853年(咸丰三年),共耗白银四十四万八千多两。该陵与其他后陵相比,规模较小,无方城、明楼和月牙城。除具有清代后陵种种建筑规制外,还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一是隆恩殿内藻井彩画为丹凤展翅,独自翱翔;其他后陵则为三朵莲花衬以十八金点的水浪花纹。

二是隆恩殿后与三座门之间有御河一条,河上有三座跨桥,中间一座有栏板,左右两座各为无栏平板桥。

三是三座门前;围墙为方形,三座门后北墙为圆弧形,切入三座门的直墙上。圆形宝顶矗立于北弧墙前,祭台立于三座门的中门内。宝顶前神道正中嵌有回音石,游人至此发出声响,地下可将声响扩大数十倍传出来。弧墙两侧为回音壁,人于东侧细语发声,立于西侧的人以耳贴墙,可听到东侧人的声音如同打电话般地传来。这种被人称为地回声与回音壁的现象,甚为奇特。昌西陵的回音壁在我国现存的古建筑群中,有两处古建筑有回音壁和回音石,一处是北京天坛,另一处就是清西陵中的昌西陵。

昌西陵既不象孝圣皇太后(乾隆生母)的泰东陵那样宏伟富丽,也不如慈禧皇太后的定东陵那样豪华奢侈,它近似于道光皇帝的慕陵那种典雅风格。隆恩门以内的建筑,从前到后,一座高于一座,陵寝围墙前方后圆,表示“天圆地方”。在宝顶月台前面,神道上的第七块石板是块回音石,站在上面说话,无论声音大小,都可以听到宏亮的回音。环绕宝顶的罗锅墙,是回音壁,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两端,面壁低声细语,声音象打电话一样清晰,令人赞叹叫绝。昌西陵回音石与回音壁的构成,是清代建筑学家把声学原理用于陵寝建筑的新创造。罗锅墙为半圆形,声波的波长小于围墙半径,声波以柬状沿墙面连续反射前进,站于围墙两端的人便能听到对方的声音。

孝和睿皇后,钮钴禄氏,满洲镶黄旗人,一等侯恭阿拉之女。颙琰即位前,她是颙琰的侧室福晋,颙琰当了皇帝以后,封其为贵妃。嘉庆二年二月,孝淑皇后薨逝,百日之后,太上皇乾隆敕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居中宫,并举行了册封钮钴禄氏为皇贵妃的典礼。嘉庆六年,加封钮钴禄氏为皇后,其父恭阿拉也由承思公晋封为一等侯。嘉庆二十五年七月,颙琰崩于承德热河行宫,旻宁(道光)继位,将孝和尊封为皇太后。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孝和薨逝,终年74岁。当时,道光帝春秋已高且有病,仍二十七日释缟素。咸丰元年(1851年)为孝和兴建昌西陵,竣工后葬于地宫奉安。谥号全称为“孝和恭慈康豫安成钦顺仁正天熙圣睿后”,这位皇后曾生育两儿一女。

-清朝陵墓建筑

清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另外,明十三陵中,只有长陵有“圣德神功碑”,而清东、西二陵中则有数通。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与历代帝王陵园相比,它的年代距今最近,影响也较大,在陵寝发展史上处于突出的地位。 平庸的天子 96.未被打开的帝陵--清昌陵 清仁宗嘉庆名爱新觉罗·颙琰(公元1760-1820年)乾隆皇帝第十五子,乾隆禅让给他而继位,为清代入关后第五帝,与他的父、祖相比,嘉庆皇帝是一位既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没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于作为品格的平庸天子。“平庸”两个字,是嘉庆皇帝的主要性格特点。嘉庆朝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上承“励精图治、开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康乾盛世”,下启鸦片战争、南京签约、联军入京、帝后出逃的“道咸衰世”。清朝社会的固有矛盾已经积累了180年,嘉庆皇帝扮演了大清帝国由极盛而转为衰败的历史角色。 内忧外患:内忧外患: 昌陵的三大特点:昌陵的三大特点:

昌陵为清仁宗嘉庆帝的陵墓,位于泰陵以西2里。地宫中还葬有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嘉庆2年去世)。 昌陵陵址名为太平峪,原是乾隆为自己选定的万年吉地。后乾隆有旨渝:“嗣后吉地,各依昭穆次序,在东陵、西陵界内分建。”意思是父子两代皇帝不可在同一陵区建陵。所以乾隆又在东陵另选了陵址,与祖父康熙相守,把西陵太平峪赐给了儿子嘉庆,让其与祖父雍正为伴。嘉庆于嘉庆25年7月18日,在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逝世,享年61岁。嘉庆皇帝为乾隆皇帝第十五子,在位25年(1796-1820年)。嘉庆即位后不久,惩办了乾隆皇帝的宠臣——大贪官和珅,对当时朝中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昌陵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沿途三孔平桥一座,西行300米北折,建有清朝最后一座圣德神功碑亭。往北部分与泰陵皆同。从前面的神道到最后的宝城,一应俱全,但昌陵的宝城比泰陵还高大。昌陵的隆恩殿很有特色,地面铺的是很贵重的黄色花斑石,黄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纹,光彩耀目,满殿生辉,素有“满堂宝石”之称。嘉庆皇帝的皇后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绝妙无比,可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相媲美。 昌陵神厨库位于神道碑亭的左侧,座东朝西独立成院,红色围墙,黄瓦盖顶。院内共有四座建筑,进大门迎面是东神厨,黄琉璃瓦单檐悬

陵墓建筑(图)

陵墓建筑(图) 88122009-08-22 16:03:09.0陵墓建筑(图)建筑,陵墓2277文化茶舍/enpproperty-->清朝康熙皇帝陵墓(景陵) 中国古代对于人的生和死是同等重视的。所谓“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荀子·礼论》)。所以在君、亲去世以后,大都厚葬并以时祭享,世代相传,纳入礼制,演为习俗。逐渐形成了专供安葬并祭祀死者而使用的建筑类型——陵墓。陵墓建筑由地下和地上两大部分组成。地下部分用以安葬死者,埋葬他的遗物及其代用品、殉葬品。地上部分专供生人举行祭祀和安放死者神主之用。古代中国阶级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不同身份的死者墓葬的名称和形制有严格的规定。大致说,汉代以后,帝王墓葬称陵,臣庶称墓。 陵墓的地下部分起源要早于地上。旧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按一定方式埋葬死者的情况。新石器时代大部分墓葬都是矩形的土坑竖穴,在公共墓地中排列有序。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圹内出现了垒筑的木椁。竖穴土圹加木椁,从此作为一种墓葬方式沿用下来。不同身份等级的墓葬,其平面格式、规模、木椁的层数和样式,均有悬殊的差别。河南安阳市侯家庄

1001号墓是商代王陵。墓口作 字形,向4个方向伸出斜坡状墓道,总面积约713平方米,深达10.5米。柏木椁室高约3米,板壁雕刻花纹并涂红色,镶嵌野猪牙片,表现了强烈的审美要求。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1号墓,可能是死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的广阳顷王墓。墓圹矩形,面积418平方米。圹内用木材围出甬道、两重回廊、前室、后室等仿照地面建筑的布置。最有特色的作法是用长0.9米、宽、厚各约0.1米的黄心柏木垛成的厚隔墙,将内外回廊隔开,称“黄肠题凑”。 战国晚期,关中及中原地区中小型墓葬出现了横穴式土洞墓,就是在挖掘了竖直向下的墓道之后,再横向掏挖土洞作墓圹。西汉中期,普遍在横穴中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其形制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后人根据筑墓材料的不同给这种墓室作了分类:崖墓,在山崖中穿凿出巨大洞穴作墓室;空心砖墓,在横穴土洞中用大型空心砖作椁室;砖室墓,用普通小砖砌筑墓室,东汉大型砖室墓往往施彩色壁画;画像砖墓,四川境内的砖室墓,有些在砖壁上另嵌一种模印着画像的砖;画像石墓,墓室用石材构筑,或砖石并用,大多在石材上雕刻各种画像。这些墓室以居室为模仿对象,以多室对应地面上的多进房屋,用雕刻和绘画表现室内木构细节,自身也作了多处建筑处理,使用了先进工程技术,故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建筑资料。此外,从东汉到西晋,流行以陶制明器为随

陵墓建筑(总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的陵墓建筑使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社会盛行厚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于陵墓的建筑皆倍加用心,不惜耗费巨额财力、大批人力去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至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如陕西的秦始皇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文化心理特征一.“灵魂不死”观念二.“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三.“厚葬以明孝”、“媚祖以邀福” 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建筑与地面建筑两部分组成。 地下建筑部分主要用于埋葬死者的遗体、遗物和随葬品等,多仿死者生前的居住状况。地面建筑部分主要用于祭祀和护陵之用 地下部分:氏族公社时期:氏族公共墓地(氏族人生前死后都在一起)夫妻合葬(父子合葬 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对立产生出现墓穴和棺椁。 商周时期:出现了墓道、墓室、椁室以及祭祀杀殉坑等。石墓室和砖墓室逐渐替代木椁,利于长期保存。 战国末年:大块空心砖代替木材作墓室壁体, 西汉:大块空心砖墓盛行一时,墓室中已经出现穹窿顶。东汉以后:小砖与拱顶墓室代之而起。唐、宋: 穹窿顶结构得到广泛应用。 明、清: 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用石作拱券结构,形成豪华的地下宫殿,且更讲究棺椁的密封与防腐措施。 地上部分:春秋战国时: 冢墓普遍,墓的称谓由墓丘陵; 秦始皇:营建骊山陵墓,大祟坟台。 汉:起方形截锥体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汉文帝灞陵,依山为陵,是历史上第一个依山凿穴为玄宫的帝陵. 曹魏:主张薄葬,因山为陵,不起坟、以免后世发掘。 唐太宗:因山为陵,以九峻山为坟,茔地高踞山际。 明孝陵:有所创新,地下建宫殿,上起圆形坟称宝顶,用墙垣包绕,称为宝城,南侧建方城明楼。 至此,地面陵体完成由方形土台土山圆形人工构筑物的转变。 陵墓建筑 - 儒家内涵 陵墓特指一种用以瘗葬帝王,墓顶有封土的建筑类型。从殷商开始萌芽,战国正式出现,经秦汉唐宋以至明清,在中国一直受到极大重视。产生于史前时期的原始祖先崇拜,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强化,延续2000多年,体现在建筑上,除了前面谈到的祭祀祖先圣哲的“庙”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陵墓了。儒家特别强调孝道,认为是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秩序的稳固基础,说只要躬行孝道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孝事家庭尊长,不但应该在尊长生前,即使在尊长死后,也要事死如生,按时祭祀,逢事祭告,甚至平日出门进门,也要告于祖先牌位。

古埃及陵墓建筑赏析

建筑艺术赏析 ——古埃及陵墓建筑赏析 姓名:李德星 班级:建筑101班 学号:2 指导老师:罗锐东古埃及陵墓建筑赏析

埃及是世界上做古老的国建之一,在这里产生了人类第一批巨大的纪念性建筑。古埃及建筑规模庞大,其石结构建筑已达到很高水平。古埃及建筑有着与时间一般永恒的纪念性,主要体现在各个时期所建造的陵墓和宫殿上。无论是造型简洁的金字塔,还是整体有序的神庙建筑群,无不述说着古埃及建筑的辉煌艺术成就。 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文明的发源地位于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可以断定,在这个文明时代诞生之初,曾受到与尼罗河相距不远的苏美尔文明的某种影响,然而埃及人在开发尼罗河流域以及三角洲丛林沼泽地带的过程中,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并且极为安宁持久的地区文明。古埃及一般指公元前32世纪左右至公元前343年波斯灭亡埃及这段时间内尼罗河下游地区的埃及文明。古埃及是典型的水力帝国。埃及全名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依斯兰教国家。位于非洲东北部,领土还包括亚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岛,是地跨两洲的国家。海岸线长约2 700千米,境内多为海拔200-700米的高原。沙漠占全国总面积96%以上。尼罗河三角洲为土地肥沃的冲积平原。西奈半岛沙漠遍布。南部山地上的凯瑟琳山海拔6 671千米,在境内长1350千米。埃及现存金字塔107座,主要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的吉萨(Giza)高原。这一地区有三座较大的金字塔,分别是胡夫金字塔(也叫大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孟卡拉金字塔,其中又以胡夫金字塔最为著名,它是吉萨金字塔群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也是建筑成就最高的一座。除了金字塔以外,狮身人面像也是埃及的象征。埃及大部分都是黄沙滚滚的沙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摘要: 本论文将主要从陵墓的构造、布局以及发展来介绍陵墓建筑,并且会通过一些陵墓建筑的实例来表现陵墓建筑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 关键词: 墓室陵园秦始皇陵 正文: 陵墓是中国古代帝王、后妃的坟墓,它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类型,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陵墓的起源,是因为人们相信灵魂不灭的缘故,从氏族社会开始,这种观念就已存在。我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开端是秦始皇陵,到了汉代,帝王修建陵墓形成了一种制度,每位帝王一继位便会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不断地发展,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为我们留下了宏伟的且庞大的陵墓群,在中国的古代建筑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笔。 一、陵墓建筑的布局方式 陵墓建筑的布局分三个方式。首先,是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这种布局方式的封土是覆斗状的,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氛围,以秦始皇陵为代表。然后,是以神道贯穿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一布局方式重在强调正面神道,以神道上起伏、开合的空间变化,来衬托出陵墓建筑的宏伟不凡,如唐高宗的乾陵。最后,是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个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并且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使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陵墓的庄严肃穆之感。 二、陵墓建筑的分类 陵墓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地下墓室、地上陵台和陵园。 陵墓墓室分为木构墓室、砖筑墓室和石筑墓室三种。由于时代的不同墓室的结构形式也不同。从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的墓室都是大型木椁墓室,早期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主要用特殊木材修建墓室,称为“黄肠题凑”,这一形式使木构墓室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汉代的一些王墓就是以这种形式而造的木构墓室。砖筑墓室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型砖砌筑这两类。空心砖墓室起源于战国末期,型砖墓室大致起源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它的使用开始逐渐广泛,如南京南唐李昪钦陵墓室的前、中二室就是砖砌墓室。墓室顶部结构有几种形式,方形墓室顶部是叠涩或拱券,长方形墓室顶部是筒拱等。石筑墓室大多采用拱券结构,如五代时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就是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从明朝开始,墓室建筑发展到了顶峰,开始用巨型条石建造

建筑史名词解释部分

2009外建史复习提纲名词解释部分 1.金字塔Pyramid 金字塔是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的陵墓,是古埃及王权和神权的一种稳固的象征。金字塔底座是方形,越上越窄,聚上塔顶而形成方锥形,其四面都形似汉字的“金”字,因此中文称为金字塔。古埃及文称为“庇里穆斯”,是“高”的意思。 2. 美加仑Megaron 这是个希腊字,它原本是指有内部四根柱子,中间还有一个炉位的房间。(对希腊罗马时代的人们来说,炉火是房屋的重要空间,炉火的燃烧也象征了家庭运势的兴旺)广而推之,也同样可以用来称呼任何长方形,而在短的一侧开有出入口,里面有一串房间的建筑物,而其中位居最内部的房间设有立柱和炉位,有的还有半圆形的屋顶。像这样的建筑物皆可称之。 3. 古典柱式 古希腊、罗马建筑中对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是建筑形象最直观的表现。公元前6世纪对其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形成了稳定、成套的做法,罗马人称之为“柱式”。有希腊三式和罗马五式。 4.古典建筑 古典建筑即古希腊与罗马之建筑,古典主义崇尚古代的希腊罗马建筑,以古典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记功柱作为效法的榜样,主张建筑是理性,井井有条,和谐均匀协调,广泛使用古典柱式和装饰纹样。古典主义在英国比比皆是,代表作有琼斯设计的柏林威治女王行宫,雷思设计的圣保罗大教堂,以及大英博物馆和英格兰银行等。 5. 巴西利卡Basilica 巴西利卡是古罗马的一种公共建筑形式,其特点是平面呈长方向,外侧有一圈柱廊,主入口在长边,短边有耳室,采用条形拱券作屋顶。后来的教堂建筑即源于巴西利卡,但是主入口改在了短边。 6. 罗马风建筑Romanesque 在古罗马的废墟上,利用古罗马废墟的建筑材料,摹仿古罗马建筑的风格进行建造起来,但是工艺比较粗糙,也称罗曼式或者罗马式。 建筑特点:墙体巨大而厚实,墙面用连列小券,门宙洞口用同心多层小圆券,以减少沉重感。西面有一、二座钟楼,有时拉丁十字交点和横厅上也有钟楼。中厅大小柱有韵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在较大的内部空间造成阴暗神秘气氛。朴素的中厅与华丽的圣坛形成对比,中厅与侧廊较大的空间变化打破了古典建筑的均衡感。 Romanesque 被译作“罗马风”,它是用来指定建筑风格的术语,该风格建筑源于早期木质建筑,11~12 世纪流行于欧洲。人们之所以称其为罗马风建筑,是由于它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厚重的墙体和巴西利卡式长方形平面等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类型主要是修道院、教堂等宗教建筑。早期的罗马风建筑敦厚朴实、凝重神秘。后期出现的城市教堂建筑,装饰精致、统一和谐。罗马风建筑中出现的扶壁、肋拱与壁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实物,目前保存下来的很少。曾经显赫一时的宫殿建筑如今大都荡然无存。相比之下,古代的陵墓建筑因为多为砖石结构,且埋藏于地下,反倒基本保留下来。据统计,至今地面有迹可循,年代可以确认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数量之多,技艺之高,享誉中外。在这类建筑中,除了陵寝本身外,还有为数众多的雕刻、绘画和碑帖文字,它们与建筑融合在一起,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份丰富的遗产,也形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陵墓形制的发展阶段 1.方上——秦汉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君王陵墓区。这时帝王陵寝的陵区规划、陵园建筑、陵墓形制以及随葬制度已经初具雏形,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基本定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动用70多万苦力,前后耗时38年,斥巨资修建了始皇陵。秦始皇陵封土采用方上形制,顶部平坦,原高约115米,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陵体四周筑有两层城垣,内城四周共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陵寝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座陵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目前,秦始皇陵尚未开掘,文献记载始终是一个谜。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发掘了始皇陵兵马俑坑。这些威武雄壮的“御林军”气魄宏大,阵势宏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不仅是震惊中外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古代文化遗产。 汉承秦制,墓室深埋地下,累土为方锥形去其上部,作为陵体,形状酷似覆斗。陵园前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1 基本概况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的陵墓建筑使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社会盛行厚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于

陵墓的建筑皆倍加用心,不惜耗费巨额财力、大批人力去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至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如陕西的秦始皇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古代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袄教、景教、摩尼教等,其中以佛教最为兴盛,道教、伊斯兰教次之。现存的宗教建筑无论是数量、技术或者艺术质量,都在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建筑艺术各方面的伟大成就。在古老的中华文化和儒道哲理观念的孕育下,园林艺术立足于师法自然的指导原则、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以山水为骨干,形成了独树一帜、在根本上不同于欧洲园林风俗的东方建筑艺术体系。坛庙建筑也可称为“礼制建筑”,除以“礼”来制约各类建筑的形制以外,同时还有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帝王、官吏和民间祭祀天地、日月、名人、祖先的庙、坛、寺等均属于这类礼制建筑。由于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次坛庙建筑同时也是反映古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方式之一。古代建筑出现的最早的类型当数民居建筑,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深受社会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它的分布很广,建筑形式多样,反映

我国陵墓建筑的发展

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陕西西安附近是中国帝王陵墓较为集中的地方,除了秦始皇陵外,还有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唐代18个皇帝的陵墓。其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是西汉皇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埋藏的宝物也最多;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陵园面积极大,园内还有17座功臣贵戚的陪葬墓,昭陵地上地下都是珍贵的文物,最负盛名的是唐代雕刻精品“六骏图”。 明清皇陵 明清两代皇陵是中国帝王的陵墓中保存最为完整的。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城北天寿山下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内。小盆地内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陵区内共埋葬着13位帝王、23位皇后和众多的妃子、皇子、公主及丛葬的宫女等。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现存陵墓建筑中规模最宏大、建筑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清东陵占地78平方公里,其中埋葬着清朝5位皇帝,14位皇后,百余名嫔妃。清东陵内的主要陵墓建筑都精美壮观,极为考究。 陵墓存在的意义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现代遗留下了极为可观的古代遗迹、遗物以及古籍资料.陵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班级 2013级土木一班 指导老师蔡中奇 姓名王东吉120130301011 包文波120130301012 乔晨光120130301046 郑千元120130301041

目录 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1) (一)、陵墓的主要类型 (1) 1.无陵无墓 (1) 2.有陵墓 (1) 3.有陵墓 (1) (二)、陵墓结构 (2) 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1) 2.地上:封土、园陵建筑 (2) (三)、陵墓建筑的主要代表 (2) 1.秦始陵 (3) 2.唐乾陵 (5) 3.明长陵 (6) (四)、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关系 (6) 二、中国古代陵墓制度 (8) (一)、 (8) (二)、 (8)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摘要: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发展,有不同的制度形成。 关键词:陵墓建筑,发展,制度 一、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陵墓建筑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一)、墓的主要类型 1.无陵无墓 无陵无墓指有天葬、水葬和悬棺习俗的少数民族。 2.有陵无墓 地面上有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地下没有墓穴。有陵无墓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如黄帝陵、炎帝陵。另一种如成吉思汗陵。 3.有陵有墓 即地下有灵柩,地上有祭祀性建筑。 (二)、陵墓结构 1.地下:墓室结构、墓道及墓室的绘画及其随葬品 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一、陵墓构成 陵墓构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和随葬品三部分。 我国现存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第一种,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第二种,地下规模与布局不适于人流行动,多集中、复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二、古陵墓类型 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3类: 1.帝王陵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结构 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 (一)地下部分 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画像砖等。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二)地面部分 1.封土 大约殷末周初,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春秋战国后,坟头封土愈来愈大,特别是帝王陵墓更为高大。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帝王陵墓封土形

中西方陵墓建筑比较

视觉传达八班12530158 许小倩 中西的设计比较———中西陵墓建筑比较 一.陵墓建筑历史文化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并不掩埋同伴的尸体,因为当时的技术和条件不应许的原因外还有就是人们没有意识到同类“死亡”的意义是什么。直到旧石器时期才开始掩埋尸体,因为人类不忍心同类,亲人在死亡之后成为野兽的食物,并开始认为死亡不是他们不存在,而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生活,并向其进行祝福和歌颂。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深据土坑把尸体埋了,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土葬,但因为地区差异出现了不同的方式和意义。一般来说,陵墓分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地下主要是安置棺枢的墓室;地面部分,则是环绕陵体而形成的一套布置。从地形选择到人口、神道、祭已场所、陵体以及绿化,长期积累了不少经验,对于创作纪念性建筑或严肃静穆环境,极有参考价值。 陵墓建筑反映了人间建筑的布局和设计。秦、汉、唐和北宋的帝后陵都有明显的轴线。陵丘居中,绕以围墙,四面辟门;而唐与北宋诸陵在每个陵的轴线上建京殿、门阈神道和石象生等。在唐宋陵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朝各陵,采用公共神道与牌坊、碑亭以及方城明楼和宝顶相结合的处理方法。清朝的皇陵基本上承袭了明朝的布局和形制。 二.中西陵墓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1)在中国夏商周时期和春秋时期‘不封不树’’‘墓而不坟’中原地区土丘坟已经出现了,在当时棺椁的出现时丧葬文化的一个重大的进步。棺椁在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大型的墓葬中出现,或是长方框形,或是长方盒形的,或是井字形的。一些学者认为“原始木椁”,还未定形。大汶口十号墓墓廓有二层台,有遗迹表明这墓有原木卧叠构成的井字形木椁。 翁棺的口缘饰一周长乳钉,束腰尖底,下腹部有一小圆孔。翁棺多用于成殓夭折的婴儿尸体,腹部留小孔以供其灵魂出入。这类翁棺多埋在住房附近,而不是埋入氏族公共墓地,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国封建伦理对孝道的一种规定,也是对帝王生前就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为的维护。“厚葬以明孝”起源于周礼。 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 演化过程。 (2)在西方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是不一样,他们认为这不是死亡时与亡灵的对话的地方。 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精神内涵的区别中国与西方古典建筑精神内涵的区别中国与西方

陵墓的艺术

中国建筑设计史 陵墓的艺术 院系:文学院 学号: 131133112 姓名:郑欣烁 指导老师:高婷 2014.3.30

中文摘要 陵墓建筑,作为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筑群体,在考古发掘中一向居于十分关键的地位。由于战争等人为因素或者自然灾害的影响,陆地上的古建筑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遭到破坏,从而阻碍了人们对于原始资料的研究。与此同时,作为地下建筑的陵墓群,则因为其终年的“与世隔绝”而幸运地保存下来,即使所谓“十墓九空”,发现的较为完整的陵墓数量少之又少,但就其历史研究价值来说,绝对是弥足珍贵的。 关键词:古代陵墓、结构、装饰风格、影响。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为现代遗留下了极为可观的古代遗迹、遗物以及古籍资料.陵墓在中国古代建筑遗产中是数量较为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一类,其中蕴含了大量古代艺术珍品,同时陵墓建筑本身也是古代艺术和技术水平的综合表现.中国古代陵墓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刻意追求山川自然形势的完善,细心探究自然景观美与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这一特点的形成有着浓厚的文化根源,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框架,综合反映了古人的环境观、建筑观、审美观、伦理观等等。 陵墓建筑 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阙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从新石器时代起,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到了后来,帝王的陵墓-地下寝宫装饰得越来越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 由于帝王拜谒陵墓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据考证,我国早期的墓葬既无封土和坟丘,也无树木或标志。大约从周代起,在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到战国时代,就普遍流行坟丘式的墓葬。在封建社会里都以坟墓大小、高低来显示墓主的等级,国王是一国之主,其墓必定是最高大的。其高大之状犹如山陵,而陵又有崇高的意思,所以在战国中期以后,君王的坟墓开始称为“陵”。 根据礼书的记载,在帝王陵园中,除陵以外,还筑有“寝”,“寝”乃是为死者的灵魂饮食起居而设,当时人们迷信死者灵魂就在墓室之中。作为祭祀祖先举行典礼之用的“庙”,当时则在陵园之外的附近地方,而不在园中。 根据考古资料来看,这种陵侧起“寝”、“寝”旁立“庙”的陵寝制度至少在战国中期以后已经实行。到了东汉,明帝对礼制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革,确立了以朝拜和祭祀为主要内容的陵寝制度,对帝王陵园中的“寝”进行不断的扩大和改造,而成为现今的寝殿,以适应由帝王率领公卿百官郡吏举行隆重的“上陵礼”和“饮酣礼”之需,所以这时“寝”的性质已异于战国时期“寝”的性质,寝的功能由原来的

最新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陵墓建筑

全国导游基础第六章考点:陵墓建筑第四节陵墓建筑 古人以为,人死以后,肉体已殁,但灵魂永存,于是产生了祭祀的观念。帝王不同凡民,死了以后,更需要筑陵墓,以祈求祖宗保佑,社稷才能得以永存。中国帝王陵墓的演变,呈现形式多样的特点,陵园建筑十分完整,珍藏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已成为举世瞩目的旅游胜地。 一、封土的沿革自产生灵魂观念以后,人们开始产生筑坟的念头。大约从周代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根据《周礼春官》记载,以爵为封丘之度”,即按照官吏级别大小以决定封土的大小,当然天子、诸侯死了以后,其陵墓封土无疑是的。 (一)秦汉两代的“方上” “封土为坟”的发展,早期帝王的陵墓,是在地宫之上用黄土层层夯筑而成,呈覆斗形。因为陵墓的上部是方形平顶,犹如方形锥体被截去顶部,故名“方上”。现存秦代秦始皇陵以及汉代帝王陵墓,都取方上形式,其中尤以秦始皇陵为典型。 (二)唐代改为“以山为陵” 到了唐代,李世民认为平地筑起高坡太劳民伤财,同时为了防止 水土流失和盗墓,即改为“以山为陵”的形式。唐乾陵即为典型例子。 (三)宋代恢复“方上”的形式,但不是简单重复 宋代的“方上”规模要比秦汉时代小得多。 (四)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形式 一般形式为,在地宫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砖城,于砖城内填上土,使之高出

城墙成一圆顶,这一圆顶即为宝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犹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宝城上建有明楼,楼内立石碑,刻着皇帝的庙号、谥号。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 帝王陵园的主要标志,就是上述的“封土”,或“方上”,或“宝城宝顶”。除此之外,因为帝王在幽冥世界也要享受在现实世界时的至高无上的荣耀,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园建筑也很多。 早在商代,在王陵和贵族墓的墓室之上就出现了供祭祀用的房屋建筑,只是由于时代久远,商至春秋时期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早已毁坏。不过,自秦汉以来,帝王陵的地面建筑有遗址可寻。帝王陵的地面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祭祀建筑区。为陵园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用。主要建筑物是祭殿。早期曾称作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秦始皇陵陵园的北部设有寝殿,开帝陵设寝的先例。唐乾陵曾有房屋378间。明代帝王陵园的祭祀建筑区由棱恩殿、配殿、廊庑、祭坛、朝房、值房等建筑组成。 第二部分为神道。又称作“御路”甬“路”等,是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引大道。唐以前,神道并不长,在道旁置少数石刻,墓道的入口设阙门。到了唐朝,陵前的神道石刻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型的“石像生仪仗队石刻已经形成。如唐乾陵的神道,全长约1 千米,神道人口处有华表l 对,华表之后依次为翼兽l 对、鸵鸟1 对、石马及牵马人5 对、石人10 对,还有无字碑、述圣记碑和61 个“蕃酋”像。到明清时期,帝王陵神道发展到了高峰。明十三陵的神道全长7 千米,清东陵的神道长达5 千米。明十三陵神路中央有“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周围有4个石华表。神路两侧除神道石柱外,又有石兽24 个,都是两卧两立;石人12个,内有武臣、文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班级 指导老师 姓名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及制度 薛航 中文摘要:本论文将主要从陵墓的构造、布局以及发展来介绍陵墓建筑,并且会通过一些陵墓建筑的实例来表现陵墓建筑的特点以及发展过程。 关键词:陵园墓室秦皇陵明陵 陵墓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建筑物。历代朝廷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用当时最成熟 的技术和艺术来营建陵墓。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建筑成就。同时, 陵墓可以反映一个帝王的政治性。下面我从几方面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 及制度。 一古陵墓构成 陵墓构成包括陵墓建筑、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和随葬品三部分。 我国现存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第一种,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 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第二种,地下规模与布局不适于人流行动,多集中、复 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座古墓博物馆。 二古陵墓类型 古墓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可分为3类: 1.帝王陵寝:规模大,随葬品丰富。主要有秦始皇陵、汉高祖长陵、汉武帝茂陵、 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河南巩义宋陵、宁夏西夏王陵、内蒙古成吉思汗陵、 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2.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名人墓地:除个别著名人物外,一般规模不大,墓中随葬物微薄稀少。如孔林、司马迁墓、岳飞墓等。 3.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墓葬:主要有辽宁辽阳汉魏壁画墓、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吉林集安高句丽古墓群、麻浩崖墓等。 三、古陵墓结构 古墓葬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地下部分和地面部分。地下部分包括墓室结构和随葬品,地面部分包括封土和其他陵园建筑。 (一)地下部分 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构造。大型木椁墓室从殷商开始直到西汉达到高潮,出现了“黄肠题凑”的形式。砖筑墓室始于战国末年,此后砖的种类越来越多:空心砖、画像砖等。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五代时已经盛行,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造大型拱券墓室。墓室中雕刻画像,故称“画像石墓”,从打开的墓穴看,五代前蜀王建与清代乾隆墓穴地宫都有石像雕刻。 (二)地面部分 1.封土 大约殷末周初,墓上开始出现封土坟头。春秋战国后,坟头封土愈来愈大,特别是帝王陵墓更为高大。封土形制,是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 “覆斗方上”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逐渐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像倒扣的斗,形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体。因其上部是一方形平顶,好似锥体截去顶部,故称方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