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价值、价值观

(一)价值:人的需要和事务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二)价值观

1、含义:人们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2、社会存在与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①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价值观石油社会存在决定的;

价值观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不同;

价值观不同,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同

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价值正确的价值观

①含义: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

②标准:

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

符合人类根本利益

③具体标准: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三个代表: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标准

④坚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集体主义

(一)核心:为人民服务

(二)内容:

1、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

2、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3、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4、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三)性质

1、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

2、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3、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四)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1、相互统一: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

Ⅰ)个人利益的实现要靠社会集体事业的巩固发展

Ⅱ)社会集体利益由个人创造

Ⅲ)社会集体利益通过个人利益表现出来

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

Ⅰ)个人推动社会集体的发展

Ⅱ)社会的发展为个人利益的满足提供物质基础

Ⅲ)个人发展得以巩固发展社会集体利益

2、相互对立:①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

个人利益是局部利益、眼前利益

②要求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经济:相一致的,集体经济的调节作用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问题及要点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 一、时代背景 二、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问题6: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

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恩格斯也和马克思一样,还处在开始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源问题上,看到了“工业国”所必然引起的矛盾,看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冲突,但还没有进一步同资本主义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也还没有指明这种革命的性质。在物质利益和思想原则的关系问题上,看到了在英国现实生活中物质利益对人们思想、行动的支配作用,但还没有得出物质利益决定思想原则是普遍规律的结论。 而且,1843-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表明他们已实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具体来说,有(1)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揭示“市民社会”对国家和法的决定作用(2)马克思批判鲍威尔,揭示“人类解放”和“政治解放”的区别,论证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马克思从针对“副本”的批判,进到针对“原本”的批判,揭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4)恩格斯在深入工人和研究经济学中,完成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问题7:论述异化劳动的含义及其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如下: 1、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及其规定。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的研究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结合起来,这使他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经济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出发,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其次,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第三,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从而把劳动异化和私有制联系起来,因而要消除异化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异化是现实的、客观的。异化借以实现的手段本身就是实践的,异化劳动概念及其四个规定就是对现实劳动异化的概括。 马克思还认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因为正是自我异化的发展为自我异化的扬弃创造了条件;而自我异化的扬弃、人的本质的复归是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因而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劳动对象化、异化和扬弃异化的历史。 2、异化劳动理论在唯物史观形成中的作用。异化劳动是《手稿》的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取得了对于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成果。首先,由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把社会历史归结为劳动异化和扬弃这种异化的历史,因而也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劳动看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他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 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而这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劳动。其次,由于《手稿》把生产劳动看作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因而在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哲学的直观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人的社会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属性的缺陷。第三、《手稿》在阐发异化劳动理论的过程中,还提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第四、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贯穿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总的来说,马克思首先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他说:从异化劳动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还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地研究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他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杨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3、异化劳动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就其实际思想内容来说,虽然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越费尔巴哈而向唯物史观接近,但是作为说明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却还没有摆脱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人本主义模式。其次,就其与旧哲学的关系来看,马克思对自己的哲学思想同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区别是明确的,对费尔巴哈也有所批评和保留,但还没有从哲学体系上同费尔巴哈区别开采,因而对费尔巴哈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直到1844年8月还认为费尔巴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免费下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History of Marxism Philosophy 课程编号:0223324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专业:政教专业先修课程: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后续课程:西方哲学思潮评介总 学 时:54 总 学 分:3教学目的和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描述15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欧洲的传播,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发展以及多样化的探索和研究的全过程,对其发展中的是非曲直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如实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并能对今天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对建构其当代形态有所促进。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锻炼理论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析力、免疫力,为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服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学时分配学时分配序号 章目名称讲授实验序号章目名称讲授实验 1绪论65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期的验证和发展62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6第五章 马克思在经济学和人类学研究中哲学思想的发展73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新世纪观的探索167第六章 恩格斯晚年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94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问世6绪 论(10学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特点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意义 四、分期和主要内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的历史条件(4学时)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政治经济条件、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电气课件中调试,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

唯物史观知识归纳

社会历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③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人类社会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社会历史的主体 原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价值观 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推动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2)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不同,人们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选择不同。 方法论: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征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⑵.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两个标准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人生价值观 ⑴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同时体现在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 ⑵人的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①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方法论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原理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注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 小题,第小题 1 分,共30 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b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c 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c a物质的唯一特性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c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a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 d 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 d、抽象的可能性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d a主观精神的产物b、客观精神的显现 c、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c 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 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 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d 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16、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 a —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b

关于唯物史观与价值观关系的思考

关于唯物史观与价值观关系的思考 价值论研究在中国已进入而立之年,在通过了破题和初步进展的时期之后,正面临着理论深化,专门是重大理论突破的新考查。价值论研究要取得实质性成果,就要从理论上总结近代以来核心价值体系变迁的体会、教训,准确把握历史观与价值观相互制约的差不多事实,自觉地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推进价值理论的研究。 一 研究哲学咨询题不能无视哲学史上的重大争辩。把握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本质联系,总结哲学史上的有关争辩,能为现实的理论研究和价 值论学科建设提供许多启发。 1923年的“科学与人一辈子观”的论战,表面上是两派,实际上是三派。除了直截了当论战的科学派和玄学派外,陈独秀以“序言”的形式代表唯物史观派参与了论战,提出了“唯物史观的人一辈子哲学”的命题。陈独秀指出:“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缘故能够变动社会,能够讲明历史,能够支配人一辈子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在这次论战中,以丁文江、胡适为代表的科学派并不曾取得胜利,缘故在于他们素来不相信也不肯运用唯物史观。因此,陈独秀期望胡适通过这次辩论之后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相信唯物史观为解决人一辈子观的真理。胡适在序言的“附注”中回应了陈独秀,不赞成运用唯物史观讲明人一辈子观咨询题,其理由是:“独秀讲的是一种‘历史观’,而我们讨论的是‘人一辈子观’。人一辈子观是一个人关于宇宙万物和人类的见解;历史观是‘讲明历史’的一种见解,是一个人关于历史的见解。历史观只是人一辈子观的一部分。”言外之意,唯物史观并不能解决人一辈子观咨询题。针对胡适人为地割裂人一辈子观与历史观的联系,否认唯物史观是一种哲学的见解,陈独秀明确地指出:“‘唯物的历史观’是我们的全然思想,名为历史观,事实上不限于历史。”胡适仅从字面上懂得唯物史观,“不承认唯物史观也是一种哲学”,有鉴于此,陈独秀直截了当把唯物史观的理论称为“唯物史观的哲学”。陈独秀号召要依据唯物史观的理论来讨论人一辈子观和价值观,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学术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一、简答题 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条件? 2、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转向黑格尔主义并超越黑格尔哲学 的? 3、 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超越费尔巴哈走向黑格尔哲学的? 4、 如何评价《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 意义? 6、 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7、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开问世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 8、 马克思早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如何深化和发展的?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1848年欧洲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中 是如何得以验证和发展的。 10、《资本论》对唯物史观的意义如何? 11、简述《资本论》中的生产力思想。 12、《资本论》中马克思是如何发展社会形态理论的? 13、《反杜林论》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1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是如何阐述唯物史观和辩证法思想的? 15、分析《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构想。 16、分析马克思晚年理论研究是基本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17、《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马哲史上有何独特的地位与意义? 18、《费尔巴哈论》中, 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及其方法与体系的矛盾的?如何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及其局限性的? 19、恩格斯是如何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0、《费尔巴哈论》中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的阐述有何特点?

21、阐述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发展。 22、普列汉诺夫在马哲史上的地位如何? 23、说明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24、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思想的? 25、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在经典作家那里是如何深化发展的? 26、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如何发展唯物史观的? 二、论述题 1、如何理解和评价异化劳动理论? 2、述评《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学说。 3、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规定的“现代唯物主义”? 4、阐述《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认识发展辨证发的思想。 5、恩格斯的如何阐述自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 6、列宁是如何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7、如何评价《唯物主义河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在马哲史上的地位?

必修四唯物史观和价值观复习讲义

唯物史观与价值观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方法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要求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社会意识具有反作用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方法论】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变革生产关系,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②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2、【方法论】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1)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3、【错误倾向】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二、价值观的主要观点 (一)、价值观 1、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1)【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2)【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称为价值判断。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就是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

历史唯物主义

专题八人生观和价值观 贺丹 一、专题备考引擎 1.考向预测:2011年备考要注意运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价值和 集体主义的知识说明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说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理,说明倡导低碳生活的意义。 2.考向储备:本专题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 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复习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合理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通过对社会基本发展规律的探究,引导学生树立与社会发展规律相适应,立足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同时以此为标准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3.复习策略:本专题核心内容在如何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和价值观,内容包括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复习时,可以从人生观与价值观两条线展开,先从理论着手,进而掌握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体系。命题选用的“情景” 多为社会生活中的事例,有较强的时代性,因此复习时要注意结合当前弘扬的社会精神,分析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注意联系新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尤其要关注本年度出现的如抗震英雄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分析人生真正价值的内涵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提高运用能力,如人生价值的实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要多进行概括总结,总结出答题套路,例如只要在材料中看到关注民生之类的,那历史唯物主义道理一定有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等观点。 二、专题网络构建 三、重点要点探究 1.价值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 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的标准(“两个符合”) →现阶段应该提倡和奉行集体主义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 2.人生价值观: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要求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分为静态:人与社会的 关系;动态: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怎样实现人生价值→树立崇高的理想 3.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自觉同人民群众的实 践想结合→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两个统一,达到两种境界 4.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 (1)历史唯物主义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 (2)历史唯物主义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哲学常识》第一课中的“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第六课中的“价值观”,第七课中的“人生价值观、人生观”和第八课第一节第二框“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二节“在实践中锻炼成才”,都列为历史唯物主义体系。(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哲学 (2)世界观 (3)唯物主义 (4)辩证法 (5)马克思主义哲学 (6)方法论 (7)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 (二)自我测试参考答案 1.名词解释答案 (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 (一)练习测试题 1.名词解释 (1)物质 (2)意识 (3)运动 (4)静止 (5)时间 (6)空间

马克思主义哲学八大原理

八大原理 一、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和统一。斗争性体现了对立属性,同一性体现了统一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体静止的相对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二、同一性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三、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二、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大纲 课程号:02330101 新课号:PHI-0-100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开课学期:春季 周学时: 2 学分:2 先修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 一、基本目的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精神实质,学习、借鉴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经验。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是突出发掘马克思哲学源头,重新理解马克思,真正看清马克思哲学创新的思想底蕴、精神实质与当代价值、现代意义;二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全球化与中国化的时代潮头,为建构新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哲学奠基。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 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历史规律、历史经验。 第一阶段,即“第一个五十年”,大体是1844—18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为教学内容的第一篇或第一单元,包括四个时期:第一,青年马克思哲学创新铺垫期,——青年马克思的理论来源、三大理想、三大转变;第二,1843—1848年,早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关键期;第三,1848—1871年,中年马克思哲学创新深化;第四,1872—1883年,晚年马克思哲学创新升华期、恩格期著作,尤其是晚年的《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自然辩证法》、后期书信,应结合以马克思为主的哲学创新来理解。 第二阶段,即“第二个五十年”,约1895—194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次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俄国化为主要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东西两大潮头,重点突出列宁哲学三部曲:《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的认识论、《哲学笔记》中的辩证法、列宁最后著作中的社会主义观;对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等人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新的反思。 第三阶段,即“第三个五十年”,约1945—1995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为主流形态;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曲折的历史教训;世界之交,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新走向与新问题。 三、教学方式 四个要点:“问题引入,原著铺路,还原历史,面对当代”。“问题引入”,就是开门见山地提出当代现实给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的尖锐问题,以及同学们先入为主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迷惑,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和本来面目究意是什么样”的问题,激发大家在课内、课外自己读原著。“还原历史”,我们力图突破原来苏联模式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哲学简单化的理解,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面对当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当代,为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作出哲学奠基。 四、推荐教材或参考书/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卷本),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原理梳理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原理梳理 原理表述: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2)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1)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2)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规律: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2、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3、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