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例谈模型法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

例谈模型法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

例谈模型法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
例谈模型法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

例谈模型法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

应用

摘要:概念是生物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传统“以教为中心”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机械式的,遗忘率高。模型对概念原型的生动阐释,是将原型高度纯化之后的本质显现,可作为概念呈现的有效载体,模型建构的过程即概念生成的过程。本文通过案例探讨以模型建构的方法提高高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

生物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生命运动规律的学科,自然界生物种类繁多、运动错综复杂,几乎每个具体的问题都涉及许多概念,因此如何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学科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模型方法直观形象,揭示了原型的本质属性,而模型建构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因此将模型方法引入生物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

1. 高中生物学概念特点及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物学概念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功能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精确而本质的阐述,是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客观性、概括性和抽象性[1] 。

高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强。

但对抽象概念缺乏理性认识,因此,概念的生成要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相吻合,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认知。而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概念的本质理解不透,脑子里只有概念的名词表象,无法将概念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科学探究、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的培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 模型方法引入概念教学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 教材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由此定义可知,

模型本身就是对概念的生动阐释,而且是高度抽象化、纯化后的本质显现,因其生动形象、简化的特点,可作为概念呈现的有效载体,模型建构过程即是概念生成的过程。因此,模型方法的引入对于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3. 模型分类

模型方法是通过构建模型研究、揭示原型(概念)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2]。根据模型呈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像形式直观地表达认知对象特征的模型,是对原型的纯化和简化、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人工制作或绘制的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等;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图解等形式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图解、血糖调节模型等;数学模型是指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运行规律的数学形式,如数学公式、算法、表格等[3] 。本文重点论述物理模型与概念模型的应用。

4. 物理模型的应用案例

案例:通过构建目的基因与载体拼接模型理解“自身环化”、“反向拼接”。

活动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向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含目的基因的DNA 片段(黄色卡纸),一个环状质粒(绿色卡纸),卡纸上写有碱基序列,同学们手中的剪刀相当于EcoRI,透明胶带相当于DNA连接酶,请你观察目的基因与运载体序列,在相应的位置剪切并拼接,看看可以拼出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产物?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找到EcoRI的识别序列GAATTC后在G和A之间剪切,目的基因两端都有EcoR I 的识别序列,剪切后得到3 个片段,质粒上也有一个EcoRI 的识别序列,剪开后经观察发现:质粒的黏性末端与目的基因的黏性末端相同。多数小组能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进行拼接,但碱基序列方向有所不

同(“反向拼接”)。有些小组创新思维,将目的基因翻转,首尾衔接(“自身环化”),将质粒翻转,拼接成功。

案例分析: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操作,技术要求高,学生无法实验操作,通过模型模拟演绎,亲身体验基因剪切、基因拼接的过程,理解剪切、拼接的实质

所在,有亲手制作的模型在,原本陌生而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生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5. 概念模型的应用案例

案例1: “DNA半保留复制”模型的建构。

模型情境:有人认为DNA是半保留复制,有人认为是全保留复制。现有一一个双链均为■ N的DNA分子,放到■ N的培养基中培养,若进行半保留复制,则复制后的得到的2个DNA都是一条链为■ N,另一条链为■ N;若进行全保留复制,则复制后一个DNA双链均为?N (保留原状),另一个新生的DNA双链均为?N,若经离心,就会出现轻重中不同的条带(显示图片)。请你根据以上所给资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DNA复制的方式,理解何为半保留复制”

案例分析: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背景资料所给信息,读懂信息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模型)的方式表现DNA的半保留复制。学生积极读取信息,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半保留复制得到的双链DNA,均

为母链+新链的组合,即■ N/■ N;而全保留复制得到的2个DNA,其中一个与模板一模一样(■ N/■ N,最重),另一个DNA双链都是?N/■ N (最轻)。

由此,形成实验设计思路:将复制一次后的DNA进行离心,若只出现中带,则说明是半保留复制,若出现轻带与重带,则说明是全保留复制。这一模型的建构基于实验结果的支撑,为后边学习半保留复制的具体过程奠定基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顺应,不仅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有益训练,还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

案例2:“细胞呼吸”模型的建构。

活动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获得白纸1 张,“线粒体”卡片1 张,各阶段反应物、产物卡片若干,整张白纸代表一个细胞,白纸边缘代表细胞膜,线粒体与细胞膜之间代表细胞质基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将相应的卡片放到它们应出现的位置,并用箭头标注各阶段的反应顺序,物质走向,时间6 分钟,然后展示建构成果,小组互评,最后总结归纳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

案例分析:为完成此模型的建构,学生需要分析各阶段的反应式及发生场所才能准

确找出相应卡片并贴到相应位置。为准确地标注箭头,学生要将各阶段反应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过程。

通过整合素材、图形填充、绘制,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知识构建,最终形成细胞呼吸的直观模型,突破“细胞呼吸”这一概念。

6. 总结与反思

模型建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1)缺少形象化之后抽象出概念本质的思维过程,模型建构就会流于形式,变成游戏;(2)为追求细节上的美观而舍本逐末,出现科学性错误,则背离模型方法简化、抽象出本质的要旨; (3)为建构模型而建构模型,须知模型的引入是为揭示概念实质服务的,若背离这一初衷,则适得其反;(4)善用模型方法,不能滥用,并不是所有概念都适用于建构模型,对于一些事实性概念,一些浅显易懂的概念无需费力建构模型,而对于一些核心概念,抽象概念,有一定思维深度,有探究价值,则要巧妙运用模型进行演绎,抓住概念的本质与核心。

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简称ISD),通常也称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这门学科的发展综合了多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参与教学系统设计研究与实践的人员由于其背景的不同,他们往往会从不同的视野来界定和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因此人们在教学设计的定义上尚未取得完全的统一。 加涅认为:“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事件,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加涅,1992) 肯普提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肯普,1994) 史密斯等的观点:“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史密斯、雷根,1999) 梅瑞尔在其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将教学设计界定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学科学这一坚实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梅瑞尔,1996) 帕顿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提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帕顿,1989)乌美娜等认为:“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何克抗,2001) 上述几种定义反映了人们对教学系统设计内涵理解的不同角度以及各自的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教学必备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概念图汇编

2019-2020年高中生物教学必备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概念图汇编 一、本章核心概念 主要:酶,ATP,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化能合成作用 次要: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重铬酸钾溶液,酶的特性,细胞代谢,活化能,酶活性,高能磷酸键,同位素标记法 二、本章总概念图 三、各节子概念图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5.1.1 酶的作用和本质

5.1.2 酶的特性 第2节细胞的能量“能量通货”——ATP 5.2 细胞的能量“能量通货”——ATP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5.3.1 有氧呼吸

5.3.2 无氧呼吸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5.4.1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5.4.2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2019-2020年高中生物知识点专练(17)新人教版必修2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1形成的配子种类数和F2的基因型种类数分别是 ( ) A.4和9 B.4和27 C.8和27 D.32和81 【解析】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小麦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Bbcc,形成的配子种

类有4种,即ABc、aBc、Abc、abc;F2的基因型种类有9种,即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aabbcc。 【答案】A 2.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 ) A.AABb B.AaBb C.Aabb D.AaBB 【解析】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aabb产生的配子是ab,又因为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由此可见亲本基因型应为AABb。 【答案】A 3.(xx届·三明模拟)蚕的黄色茧(Y)对白色茧(y)是显性,抑制黄色出现的基因(I)对黄色出现的基因(i)是显性。现用杂合白色茧(YyIi)蚕相互交配,后代中白色茧对黄色茧的分离比是 ( ) A.3∶1 B.13∶3 C.1∶1 D.15∶1 【解析】据题信息可知,黄色茧和白色茧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仍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Y_I_、yyI_、yyii为白色,只有Y_ii基因型的个体为黄色,杂合白色茧(YyIi)的蚕相互交配,后代有9种基因型,Y_ii为黄色占3/16,其余个体为白色占13/16,白色茧对黄色茧的分离比是13∶3。 【答案】B 4.(xx届·南昌八一中学月考)下图表示不同基因型豌豆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这两对基因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从理论上说,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浅析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 发表时间:2012-03-29T09:44:02.687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吴秀英[导读] 可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基本要求。 四川省广安中学吴秀英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可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堂改革的关键和基本要求。〔关键词〕高中生物有效性 1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人教社的李红老师说:“从专业角度来看,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通俗地说,就是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有效教学也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确定这一教学理念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减少无用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策略性。 2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2.1 巧妙的导入语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45 分钟里,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25耀30 分钟。如何将学生的思想状态快速引入到课堂内容,导入语是关键。导入语就是开场白,是为了起引导和启发作用的。好的导入语设计需要视教授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因素而定。好的导入语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可以提高老师的自信心,它就像磁石,能把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例如:我在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时,由于问题探讨给予的鲁宾逊漂流记里的吃鸡和吃玉米故事很形象,学生们也熟知,教材给出了两种维持更长的时间来等待救援的生存策略:淤先吃鸡,再吃玉米;于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下的蛋,最后吃鸡。我就直接以此问题导入,当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他们踊跃举手,甚至有的学生提出先将玉米种下去,然后吃种子,让母鸡孵小鸡,再养小鸡吃等等。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导出能量流动的问题,进而引出标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直接用故事引入,生动活泼,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 2.2 联系生活实际,活跃课堂。生物学与生活实际有很大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理论会涉及到生活,学生也会自主联系,从而提出自己的问题。如:在学习“蛋白质”一课时,结合“劣质奶粉”与“大头娃娃”案例理解蛋白质的重要功能。学习了“呼吸作用”时,结合经历,剧烈运动时第二天会觉得肌肉酸痛,说明有乳酸的产生。学习“植物无氧呼吸”时,通过提问苹果放久了,去闻会有一股酒味,推出有酒精的产生。学习完后介绍了如何利用植物的呼吸作用来保存食品等,通过启发结合实例加以理解。讲到“甲状腺激素、性激素”时,学生会联想到甲状腺肿大,甲亢等我们日常常见的例子,课堂气氛就高了,从而将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体现“处处有生物”的真情实感,让他们了解到生物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以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 2.3 创设空间,激发学习欲望。师生情感交流是否体现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是否有趣味性,是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欲望,都是新课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和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课堂上注重双边和多边活动,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那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在讲述自己所了解的生物学新动态时头头是道,这时教师要给予一定鼓励,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表达欲望。在讲到联系生活经验的问题时,那些喜欢思考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提出自己的质疑,激发了他们的再表现欲望。从而使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达到健康发展个性的目的。所以,在平时授课中,教师也要时刻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课堂上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拓展学习兴趣,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课程资料,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2.4 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上恰当设问,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落实启发式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启发性,鼓励学生提问和争论。不论是讲解还是做观察实验,都要设计好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突出启发性,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新陈代谢”时,教师作下列设问:淤新陈代谢是一个什么过程?于新陈代谢通过哪两方面的作用来实现?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代谢?盂新陈代谢的本质是什么?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自然主动地归纳出了新陈代谢的概念。恰当设问,巧用实例和数据,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2.5 精讲精练,提高质量。面对实际情况,提出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向四十五分钟要成绩要质量。这样,作为教师就要熟悉大纲,明确重点、难点,认真备好课,能自学的,教师就不讲,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己得出结论。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等。能根据已有知识推导回答的问题,可由学生回忆总结,前后有联系的问题,由学生发散思维,关键的地方老师点拔。需要老师讲的要做到精讲,讲到点子上,有些知识及应用可通过知识的迁移获得。例如:在讲“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时,子二代各种基因型占总数的比例,学生对数学计算是感兴趣的,在学完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基础上,我们把简单的概率计算引入此处教学,这些数据一算便知,避免了反复练习,死记硬背的弊端。这样就需要教师对每一节课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设计,既节约时间,又活跃了课堂,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对练习只有练习册,每单元搞一次过关测试,重点抓好讲评,讲评时也要以学生为主,老师点拔,注意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所以现在我都注重质量,三本书搞定一切,课本、练习册、错题小测本,减轻学生负担,最后复习时只要这三本书就够了。 因此,笔者以为,就现实的高中教学而言,抛开应试而谈学生发展是不现实的,以追求学生升学为唯一目标的教学是教学的悲哀,是对学生未来的不负责。我们不能期待两者的完全重合,但追求两者的最大交集则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指向学生素养的提高,还应有助于有效提高学生应试的能力。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四川省遂宁市高级实验学校刘鑫 关键词:模型构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此模型方法开始在生物学领域应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强调:学生应"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新考试大纲重新对高考所要考查的能力进行了界定,明确了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在能力要求中的地位.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模型和模型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已将模型纳入基础知识范畴,并且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习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在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的设计中也有所体现.那么,什么是模型,模型方法教育模型方法在新教材的哪些地方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起什么作用呢如何构建相应的模型 一、模型的概念及分类 高中新课程必修1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特征的模型。如必修1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必修2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

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他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等。 二、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1概念模型 新课标中对关于理解能力的要求: 旧: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区别:在"把握"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并能"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解读: 新课标强调图文转换和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提高信息转化能力。 如何绘制概念模型 首先,确定主题并置围绕主题写出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然后,将主题概念放在顶端或中央,向下或四周按概念等级一层一层辐射开来,并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连接词语应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必要地数学学习,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体会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提高运算,处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是新课标高中数学A版必修①中第二章对数函数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在本模块中,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容,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必修一是学生进入高中接触的第一本数学教材,高中开始阶段,学生还不太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所以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等价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 三、设计思路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 结合高一数学组承担的课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反思及有效教学研究》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使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浅谈模型教学在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使用 关键词:模型构建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 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在提出机体系统论概念的同时,主张用数学和模型方法研究生命现象。从此模型方法开始在生物学领域应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明确强调:学生应"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新考试大纲重新对高考所要考查的水平实行了界定,明确了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在水平要求中的地位.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模型和模型方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程标准已将模型纳入基础知识范畴,并且将模型方法规定为高中学习必须掌握的科学方法之一,在近年来的生物高考试题的设计中也有所体现.那么,什么是模型,模型方法教育?模型方法在新教材的哪些地方如何体现,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中起什么作用呢?如何构建相对应的模型? 一、模型的概念及分类 高中新课程必修1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理解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是定性的,也能够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可分为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理解对象特征的模型。如必修1的“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真核生物的三维结构模型”,必修2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如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等。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他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如“J”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Nt=N0λt ,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等。 二、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1概念模型 1.1新课标中对关于理解水平的要求: 旧: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新: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区别:在"把握"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并能"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解读:新课标强调图文转换和知识联系,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提升信息转化水平。 1.2如何绘制概念模型 首先,确定主题并置围绕主题写出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然后,将主题概念放在顶端或中央,向下或四周按概念等级一层一层辐射开来,并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连接词语应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最后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要注意的是在概念图中每个概念只能出现一次。条件好的学校也能够用电脑制作,便于修改和在以后的学习中持续地补充完善。 1.3利用概念图实行生物教学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简析

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方法简析 一、采用分析法全面把握概念 分析法是概念教学中的常规方法,在新授课时尤为适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把握概念。例如:在进行减数分裂内容的教学时,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为:“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所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对该概念进行分析,此概念包含以下信息:(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是进行减数分裂的主体,指明了什么样的生物可进行减数分裂。(2)“产生成熟生殖细胞(配子)时”是减数分裂发生的时间。(3)“染色体数目减半”是减数分裂的结果。如此一来,教材中对减数分裂概念的描述便可以从主体、时间、结果三个方面去把握,既降低了学生记忆的难度,又为后面讲授减数分裂的场所、过程及特点作好了铺垫。 二、合理使用多媒体,让概念“动”起来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常常感到很枯燥,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师不妨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以动画等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生硬的表述生动起来。例如:在讲授《基因的表达》时,转录和翻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原因是仅凭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与插图,学生很难在脑海中形成一系列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相关的动画,生动连贯地展示在真核细胞中,细胞核

内DNA分子先解旋,然后以其中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出mRNA分子,此过程为转录。随后,mRNA从DNA分子上脱离下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作为翻译过程的模板合成蛋白质,此过程为翻译。这样,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脑海中,转录和翻译再也不是几句生硬的表述,而是清晰生动的画面,学生记忆将更加深刻,理解起来也变得容易多了。 三、采用比较法辨清概念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单个概念能基本掌握,但遇到多个相似概念时往往容易混淆,显得比较迷茫。教师要及时对他们施以援手,采用比较法帮助他们辨清概念就是不错的选择,有利于学生弄清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例如:不少学生容易混淆种群密度与丰富度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的个体数,而丰富度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请学生回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和区别进而得出种群密度和丰富度的区别:种群密度是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种群中有多少个个体;丰富度是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可以反映群落中有多少种生物。 四、利用概念图做总结,强化概念之间的联系 概念图是以核心概念为中心,以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纽带构建起的知识网络。学会建构概念图,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普遍联系、体系严整的知识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新课程标准教材比较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浅析

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浅析 发表时间:2017-06-05T10:06:07.503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4月总第233期作者:李晓霞李震 [导读] 生物新课程主张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注重知识的结论,更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陕西省洛川县中学727400;陕西省洛川县教学研究室727400 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生物学课程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的培养包括给学生传授科学的知识,更包括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那么,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精心设计有效教学环节,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呢? 一、指导学生认真解读教材(文本) 生物新课程主张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注重知识的结论,更注重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紧扣生物新课标与生物新教材,让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于新授知识点,首先应引领学生阅读生物教材(文本),进行预习,不懂的内容小组间或同伴间互相讨论、探究。“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一律由学生自己看;凡是学生做得出的,一律由学生自己做。”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然后教师再进行必要的指导、点拨、提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材(文本)中的重点、难点,理解教材(文本)中的概念、规律等,逐步养成阅读和分析的习惯和能力。 例如,教学“细胞分裂”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迁移、发展、延伸到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着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总结、提升两种类型细胞分裂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自主探寻到细胞有丝分裂的特征与价值。这样的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内在的学习动机得到了触发,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感,自主学习的习惯得到了养成,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二、引领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推理 现代生物教学主张学生成为生物学习的主体,主张学生自主理解生物学习过程,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从而探寻到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科学严谨的思维能力;主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点拨者。现代生物教学更关注探究、注重统整、强调过程取向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 比如,学生经过了自主解读教材(文本)、讨论等后基本掌握了教材(文本)知识,这时,教师还要指导、督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生动的知识框架结构。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做学习笔记,要求学生运用图解、表格、小论文等形式将知识概括表达出来。学生的笔记要尽可能做得形式多样,要体现学生各自的思维特色、认识维度。 三、加强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很多知识是通过观察、实验获取的。因此,学习生物学必须注重实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学活、牢记,否则就会导致枯燥无味、死记硬背。 比如,学习了“植物的个体发育”后要组织学生观察植物花的结构和果实的结构,并研究它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学习了“矿质代谢”要做好“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实验。可常领学生到附近酒厂参观,让学生了解白酒的制作过程,在实践中理解关于“发酵”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要尽量做好高中生物教材(文本)中的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将教材(文本)知识与生物现象建立有效的联系,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习惯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认真组织练习和测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生物课与其他课相比,作业和练习的要求较少,但不能轻视它,要精选一些习题督促学生完成,并要精心组织考核。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纠正反馈,真正发挥练习测试的有效功能,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经过互相讨论加以解决。 比如,教学完“遗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开展“近亲结婚有何危害”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练习与测评,让学生写“生物适应环境、影响环境”的实验报告。学生假期间让他们调查当地的生态条件变化情况,从而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并写出调查报告。对于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们很感兴趣,讨论热烈,思维活跃,既学习巩固了生物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概括思维的习惯,还提高了表达知识的能力。 五、结束语 新课程主张生物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成为学习生物的主人。生物教学环节要彰显科学性,教学要体现开放性,注重生物学学习内容来源于社会与生活,强调生物学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现代教学方法要注意引领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学生参与生物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提倡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教学不是学生的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环境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建构而成的,具有特定的有机系统。教学过程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的设计都有独特的任务和目标,要强调以教学问题作为学习起点,注重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表达学习的感受,从而促进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方法的探究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策略探究 临潼田家炳中学姜会民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策略 摘要:学科素养主要是指由学科的核心概念内化而成的“科学观念”,将指导我们在今后的生活生产中做出科学决策和判断。生物核心概念是指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组成的。教学中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构建核心概念,有多种教学策略,需要我们不断探究,交流借鉴,共同提高。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提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要实施的核心任务。《课标》要求“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个主要内容是,理解、掌握、并应用生物学的核心概念。什么是“生物学核心概念”?如何界定“生物学核心概念”?怎样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核心概念?是每个生物教师必需探讨、并明确的。关于核心概念有多种看法,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赫得提出,组成科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应该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它们被称为核心概念。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概念是指位于学科中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了重要概念、原理、理论等的基本理解和认识,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所以核心概念既不等同于我们常说的重点概念,也不是我们认为的生物学观念。核心概念的核心指的是核心(重点)问题,即生物的基本生命活动:概念不是只指基本概念而是指概念性知识,即与某一生命活动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特征、基本意义和应用等相关概念性知识点有机建构的整体认知或概念模型。如光合作用作为代谢的核心概念,不只是简单的名词概念,而是光合作用的基本概念、原理特征,影响因素、意义应用等有机构成的一个概念系统,外化的核心概念可以用概念图来表示。课程学习中学生获得的是多个核心概念,从而形成了生物学观念。今后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研究中始终指导我们的可能就是由核心概念形成的科学观念。生物高考也主要考察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高效课堂深入推进的当下,怎样突破核心概念教学是高效课堂的主要着力点,采用多种策略使学生更好地内化构建核心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同行都在不断探究和实践的课题。查阅并学习有关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理论及资料,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究。现根据自己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和反思,总结一下高中生物学核心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与同行之间交流借鉴,共同提高教学核心概念的效率。 一.现代学习理论关于概念学习的两个主要的学习观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函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Ⅰ必修本(A版)》第一章 概述: 《函数的概念》的教学需要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是一节函数的概念课.如何上好一节概念课,概念不是由老师讲出,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并归纳概括出概念呢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熟练的去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从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运用新课标的理念,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函数的概念是人教版数学必修①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不仅对前面学习的集合作了巩固和发展,而且是学好后继知识的基础和工具.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三个要素,学习了本小节后,为以后学习其他类型的函数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函数反映出的数学思想渗透到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它在物理﹑化学及生物等其他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 2.学情分析 在学生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之前,学生已经会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且比较习惯的用解析式表示函数,但这是对函数很不全面

的认识。由于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思维不成熟、不严密,故而整个教学环节总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我将教学目标分成三部分进行说明: 知识与技能: 1、从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出发,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理解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3、理解函数符号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在丰富的实例中,通过关键词的强调和引导,使学生发现、概括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再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采用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出函数概念的方法,不仅为学生理解函数打下感性基础,而且注重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启发学生运用函数模型表述、思考、解决现实世界中蕴涵的规律,逐渐形成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学会数学表达和交流,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函数的概念及y=f(x)的理解与深化。 【教学难点】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符号f(x)的理解。 【教学关键】在集合与对应的基础上理解函数的概念。

浅谈模型方法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03691413.html, 浅谈模型方法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陈亚羡 来源:《文理导航》2018年第29期 【摘要】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概念教学占有重要地位,搞好生物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如何使學生准确、深刻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呢?通过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的构建来促进高中生物概念的教学。 【关键词】模型方法;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1.研究背景 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中指出:“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或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研制项目的负责人——北师大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刘恩山教授,在解读新版课标时指出:模型建模、科学论证是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有效手段,需要老师们渗透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中。 概念的形成过程首先要基于事实,它是由事实而逐渐归纳所产生的反应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必修教材中“资料分析”这部分内容往往是由一些科学实验得出的事实性知识,由这些事实性知识自然而然形成的往往是生物学的重要概念。例如:必修1第3章第3节由资料分析得出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必修2第3章第4节的资料分析得出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但还有一些概念本身比较抽象、过程复杂、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比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基因的表达(转录、翻译)、DNA双螺旋结构等。利用模型方法构建这些抽象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理解概念的内涵,值得探讨和研究。 2.什么是模型方法 模型方法就是把研究对象(原型)的一些次要的细节、非本质的联系舍去、从而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再现原型的各种复杂结构、功能和联系的一种科学方法。模型方法具有可对事过境迁的自然现象进行研究,将自然现象放大或缩小等优点。 生物学通常构建的模型有3种: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常用来代表非常庞大或者及其微小事物的三维结构,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等。概念模型一般用描述性文字表达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建立某些流程,概念模型大多以概念图的形式出现。数学模型就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学及其它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像、框图等描述客观实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表达式。如:“J”“S”型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概念图作为一种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关于概念图的概述 概念图是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每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连接线和连接线上的词表示。 概念图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的认知教学技术,其构图方式和作用与托尼·巴赞(Tony Buzan)1971年发明的思维导图类似,有人也把概念图称为思维导图。概念图作为开发学生思维的认知工具,在欧美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对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只有当新旧知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时,学生才容易记住这些知识。由于概念图能清晰地呈现概念的整合过程和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概念图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结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建立知识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学会怎样学习。笔者认为,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前景广阔,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二、构建概念图的步骤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可概括为: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概念,围绕主题找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并列举出来,但每个概念只出现一次。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圈中,也可以把概念写在卡片上,便于移动,在绘制概念图的时候根据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放在适当位置。 第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前端,将其余的概念一层一层地排放在列表上。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在连线上注明。概念间的连线可以是单向、双向或无方向的,但向上或向两侧时需加箭头(没有箭头时默认为由上往下)。连接词语应能说明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应尽可能选用意义表达具体明确的词。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连结,并标明连接线。 第五步,把说明概念的具体例子或图示写在概念旁。 三、概念图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 概念图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是否应用概念图来组织教学,如果遇上概念多或陈述性知识较多的章节可采用概念图来组织教学。 2.概念图除了上述一般层级概念图外还可以绘制成链状概念图和环状概念图。 在实际教学中,对那些概念或陈述性知识较多的章节,如果只是通过传统的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得不到发挥。若应用概念图组织教学,学生就会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重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而且充分向学生展示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化。这样就能使学生对习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更持久。从更深远意义上讲,学生如果制作出一个缜密的、直观的概念图,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如果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加思维难度,也可采用不提示相关概念,只提示围绕某一主线,让学生自己建构概念图,更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基于教学案例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导入浅析

基于教学案例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导入浅析-生物论文 基于教学案例的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导入浅析 文/袁红英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有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在本文中,笔者对课堂导入的概念、课堂导入的作用以及课堂导入的类型等进行了简单分析,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导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堂导入;例谈 一、导入的概念及作用 导入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一定的策略或者手段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从而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确学习目标,迅速投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这一环节占用的时间虽然比较短,可是因为这是一节课的开始,所以非常重要。 首先,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一定要能够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其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能够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课堂学习中;再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一定要能够让打开学生的思维,使之思维活跃;第四,一个好的课堂导入,需要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融会贯通;第五,一个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揭示教学内容,让学生快速了解学习目标,从而更快速地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二、导入的类型 1.直接导入:这种导入就是在课堂一开始,直接向学生说明本课的学习目的、

要求以及内容等。 2.经验导入:这种导入通常是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生物知识,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 3.原有知识导入:这种导入通常都是以对旧知识的提问、复习等开始的。4.实验导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5.直观导入:运用直观性较强的教具来导入新课,如生物模型、标本等。6.设疑导入:采用具有启发意义的疑问来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7.事例导入:运用学生熟知或者感兴趣的事例来导入新课。 8.悬念导入:这种导入一般都是在课堂一开始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9.故事导入:用生物史上的故事或者与生物相关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内容举例与导入分析 在本文中,笔者选取了苏教版必修一模块的五个知识内容点作为课例。 例一:第一章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的开篇,对高中生以后的生物学习影响非常大。这一节内容主要包括人类健康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生物科学和社会关系等。因为在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对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都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如艾滋病、癌症、肺结核等等,所以笔者就采用了经验导入法。笔者是这样来设计导入环节的,首先笔者说:“同学们,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那么你们知道肺结核吗?你们知道患有肺结核的人都有哪些症状吗?为什么有些人会得肺结核呢?”这样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学生纷纷地议论起来。接下来,笔者就针对课本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41445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教育数学(基础模块)第一册第四章对数函数内容的第一课时,也就是对数函数的入门。对数函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函数模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而对数函数又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它是在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对函数类型的拓广,同时在解决一些日常生活问题及科研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理解对数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对数模型的认识与理解,为学习对数函数作好准备。同时,通过对数概念的学习,对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三、设计思想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本节课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参与机会。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本节课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实例出发,从中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在教学重难点上,我步步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课堂练习、探究活动,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难点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1)对数概念的理解;(2)对数性质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设计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效运用

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摘要:概念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工具,正在被逐步应用到教学中。本文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探讨了高中生物教学中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的优势,并介绍了高中生物教学中概念图实施的环节。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生物教学;有效运用 the effective use of concept map in biology teaching of high senior school luo xiao-min (no. 1 middle high school of lixin county anhui, lixin236700 ) abstract:concept map is being gradually applied to teaching as an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tool. in this paper, it comb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ology , to explores the advantages of the use of concept maps in high senior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and to introduce the implementation plans of the concept in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keywords:concept map; biology teaching in high senior school;the effective use 高中生物学知识的一大特点就是概念繁杂、知识点分散、系统性不强。学生较难对零散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而概念图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