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浅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浅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浅论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

浅论以人为本的起源和基本内涵

藏文系09级人文教育专业叶文江 20093111144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不仅是一种执政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所付出的代价和对人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这一矛盾而作出的一种理性反思和回应。以人为本的“人”相对于物而言的,“人”是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和目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有如下三个层次:从主客体关系上,把人当作主体,强调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发展依靠人;从目的和手段关系上,把人作为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本身;从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上,把人看做是尺度,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更要既坚持物的尺度,也坚持人的尺度,把最广大人民群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尊重人。“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主体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包含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以及我们根本的伟大的理想的认识。它既不同于西方早期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更是与社会上出现的“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或者“以虚假的共同体为本”相对立。

【关键词】以人为本; 历史渊源; 基本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倡导的一个基本原则。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所遵循的执政理念,其中的“人”既不是人道主义所指的抽象意义的人,也不是人本主义所提出的生物意义的人,更不是民本主义所理解的仅仅作为手段的人,而是生活于现实、具有创造性、实现目的与手段相统一的人。“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原则,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包括一切为了人和为了一切人两个方面,舍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违背。“以人为本”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主体问题的深刻认识,也包含着我们党对于为什么人的深刻认识,同时还包含着对于社会历史发展趋势以及我们根本的伟大的理想的认识。它既不同于西方早期的人本主义,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民为本”,更是与社会上出现的“以物为本”、“以钱为本”、“以权为本”或者“以虚假的共同体为本”相对立。以人为本既与以神为本相对立,又与以物为本相区别,与以民为本也不尽相同。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如果从哲学上来解读以人为本,它应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价值论的命题。它与中国传统哲学所说的”天地之性,人为贵”相通,也与西方自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与“神性”、“神权”相对立的世俗人本主义有一致之处,与“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相对立,明确肯定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就是说,人是目的,而“物”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这是对中国传统的“人为贵”的思想和“人本主义”的超越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摆正“人”与“物”何者为

目的的关系,这对于克服GDP 崇拜和片面的政绩观,避免重蹈以破坏资源、环境、生态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老路,切实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发展表达的以人为本作为万事万物的开端,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工程图纸,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展开对人性的研究。

一,以人为本的起源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管仲是辅佐齐恒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恒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在他看来,一个君王如果想要成就一番霸业,那么就必须有一个很好的开端,这个开端就是要把人民看作是成就霸业的根本。只有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如果这个“本”颠倒了,那么国家也就危险了。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除此之外,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比如,《尚书?五子之歌》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下》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王制》记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充分认识到劳动人民的重要性,在《民可畏论》中阐述“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染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贾谊《新书、大政上》,“国以民为本”,“民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唐太宗李世民《民可畏论》,等等。这些说法很容易给后人一个错觉,误以为我国历史上只有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而不像西方历史那样有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理论前沿》2005年第18期刊登的一篇文章就提出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有三点区别: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的可贵说法;以人为本发展经济是不断满足和丰富群众物质生活的基础和前提,以民为本发展经济是将仁义道德放在物质利益之上;以人为本是要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造性和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以民为本是中国传统讲述统治者治国利益需要的术略。其实这三点应该说是我们党当今提出以人为本与古代以人为本的区别。

当代国学者在总结我国历史优秀文化遗产时,虽然有人用"以民为本"的提法,但是更有多人用"以人为本"的提法。国学大师张岱年牵头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系国家教委推荐的公用教材),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中年学者张维青、高毅清合著的《中国文化史》四卷本力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系山东省教委的科研项目,作为高校教材),书中第三编春秋战国部分,标题用的也是"动乱世道的人本追求"。总之,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应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今我们既要继承,又要超越。

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古代人本思想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对于封建社会的人本思想,在看到这些思想主张的历史进步性的同时,也应对其

历史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尽管历史上不断地有人提出“民贵君轻”、“民水君

舟”的思想,但“历史的创造者”一直被认为是“圣贤”、“明君”,而不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因此这些思想在一定意义上不过是前资本主义时期社会精英对统治者的曲折劝诫,其目的归根到底仍然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换言之,“民本”主张的背后是“君本”的理念。从哲学的角度看,封建社会的人本思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主要是从手段上来讲,而不是从目的角度来的。

西方人本思想始于古希腊,但真正比较理论化系统化的人本思想大致分三个主要历史时期。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者强调三大方面:人权高于神权,人道高于神道,人的价值高于上帝的价值。这一时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从文化的层面来谈人本思想的。第二个历史时期,是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学派。他们强调六个字: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时期的人本思想是从政治层面来理解的。第三个历史时期,是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他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哲学层面来讲人本主义,并且以此提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人本学”。在他的人本学中,有两个基本的概念,一个是自然,一个是人。而人又是一个最高的最核心的概念,在费尔巴哈那里,把人看做尺度来评价和衡量一切。不过在费尔巴哈这里的人主要是自然人、生物人。

二,马克思的人本思想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精华。他的人本思想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批判基础上提出的。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高度评价资本主义社会的确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期间,资本主义得到

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超过以往几千年的物质文明成果。正如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

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但在资本主义繁荣的背后,工具理性的负面效应也渐渐显露出来,尤其凸显

在人的发展上: 一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被资本所占有,劳动者的劳

动仅仅作为追求高额利润的手段,劳动不再是一种乐趣; 二是在大机器工业条件下,个人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人被机器分割,人失去了全面发展自身的可能和条件,使得人的身体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能力畸形且片面地发展;三是

社会生产以追求物质财富为目的,忽视了人本身,因而造成一部分人的发展以牺

牲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极端的不平等发展。马克思又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要可以概括为资本占有劳动、机器对劳动者的排斥、物对人的统治、分工限制人的发展。针对此情况,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应该克服工人发展的片面性、工具性和有限性状况,以“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未来社会形式将取代资本主义阶级对立的社会,它的本质特征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在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他的人本思想。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主要内容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 阐述了人的现实本质。指出人是历史的人现实的人,认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二,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共产党宣言》当中。在《共产党宣言》当中马克思讲“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当中, 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在未来的理想社会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平等发展、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那里,人的最终解放即人的全面发展更是其毕生追求的目标。第三, 阐述了人的发展的历史性。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客观历史过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要

经历由人的依赖到物的依赖再到全面自由发展这样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他依据生产发展的状况把人的发展分为三种依次渐进的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①这个历史过程中,需要经过建立在只有自然分工基础上的原始全面的人、旧式分工支配下的片面发展的人, 直至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第四,阐述了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可持续地生存和发展下去。人和自然的关系最直接的表现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不断人化的辩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人通过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使得自然和人能和谐相处。人的发展理论是马克思想的精华所在,并贯穿于其各个方面和始终,而这一思想本身也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马克思眼中的“人“是在与“神”相对立的意义上理解的。他多从人的解放入手来分析人的未来发展状况,如“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②,“任何一种解放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③,“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也就是说,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产品的感性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④。当时这些阐述中,其着眼点是“类”和“解放”,相对于原来关注所谓的“神”,人性的因素比较突出,抽象性的阐述和理解更多些。对人的理解具有终极意蕴,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在一定意义上缺少现实性和实践性。之后,马克思逐步地把人拉回到现实生活当中,他的关注点从“类”转到“个体”上,更加关注现实人,特别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试图从现实生活中探寻一条人的发展之路。“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⑤明确指出“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归为理想的未来社会的主要特征所在。并认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人类发展的第三阶段”⑥,也就是从人本身的发展状态来确定社会发展阶段。随后,马克思逐渐丰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更多地把自由与全面结合起来,如“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⑤、“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⑤、“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个阶级的个人。……由于这种集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支配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构的集体,而且是新的桎梏”

③、“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①、“个人的生产力的全面的、普遍的发展”

①、“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们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⑥等等。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既然这样丰富,那在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呢?从社会主体角度来看,可以说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的最高价值追求目标,

是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精华所在,而且马克思本人也是践行以人为本思想的楷模,

他一生都为寻求全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解放而努力奋斗。

三,“人”和“本”的涵义

“人”在哲学上,常常和神和物事相对的,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不是相对于以神为本就是相对于以物为本。

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论语》中有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这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对于人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主要是政治实践两个层次来把握。第一个层次从广义上讲、从理论上讲,以人为本的人指所有的人,而这所有的人,从人的存在方式和表现形态上可以划分为类的存在、群体存在和个体存在。群体,比如说工人、农民、领导干部、知识分子等等;个人,如,张三、李四、王五。第二个层次, 从政治的角度讲也就是从党和群众的关系角度来讲,狭义的人主要指广大人民群众。超过这个范围之外,我们讲的人就是指所有的人,包括人类、群体和个人。这并不是在泛化人的概念,因为民确确实实是个政治概念,而人则是个普遍性的概念。一方面,人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存在,受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制约,以

类和群体的方式存在;另一方面,人也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着,有独特个性的,任

何个体都与他人不同,有自身发展的特殊需求,具有不可复制性。

“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是相对的。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百年大计,教师为本”,“校教育,学生为本”这些地方用的本就是“根本”的本。

本是相对于末而言的。以人为本的“本”是在人和物关系中所使用的一个概念。在人和物的关系当中,它讲的是谁最根本,谁更重要,谁更值得我们关注?显然, 在人和物的关系中,人是最根本的,人是更重要的,也是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人是

本而不是末。比如说,电脑,如果我们不使用它,它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物;正因为使用它,把它作为我们书写、备忘和与外界交流的工具它才有价值。再比如说桌子,它的存在是为人的书写而服务的。这里并不是所谓的“人本主义”,而是针对以前往往更多地关注人以外的世界忽视人本身而言的。社会越往前发展,就越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人本身,关注所有人的生存和发展。

以人为本,不仅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为了谁”的问题;而且主张人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回答了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的问题。“为了谁”和“依靠谁”是分不开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只讲根本目的,不讲根本动力,或者只讲根本动力,不讲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同时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四,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上我们了解了人和本,在了解了人和本之后,我们来具体阐释下以人为本

的内涵。对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目前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表述,甚至存在很多模糊认识。立足于当代实践,站在哲学的高度,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较为全面和准确。

第一,从主客体关系上,把人当作主体,强调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发展依靠人。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是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人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现今,在我国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完全得到真正的很好的发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与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人格有一定关系。这种人格可以概况为:依附性人格有余,

而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人格相对不足。我们要把人当作主体,就需要立国先立人、立企先立人、立校先立人。只有把人真正作为社会、组织和企业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社会和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从目的和手段关系上,把人作为目的。我们在理解和把握人的时候,不

仅要把个人当作社会发展的手段,更应注意到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本身。把人当作目的,我们需要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结构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加以把握, 即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人的能力,注重人的交往,尊重人的自主个性。需求的满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所以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就是把人当作目的;

能力是力量之源,注重人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本身就是把人作为目的;交往是人

的基本生存方式,注重人们之间的平等交往,本身也就是把人作为目的;而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把握人的本质就需要从这四方面来把握。可见,把人当作目的,就需要:不断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充分发挥人的能力,注重人们之间的平

等交往,尊重人的自主个性,即发展为了人。

第三,从事实和价值的关系上,把人看做是尺度。古人就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经典表述,今天,我们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既坚持物的尺度,更要坚

持人的尺度,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即尊重人。就比如说我们的城市建设。从物的尺度来评价我们的城市建设,一片

繁荣,大马路、大立交、大商店, 的确成就很多,应该充分肯定;但是从人的尺度来评价我们的城市建设,的确存在一定问题,值得忧虑。现在我们城市的民生问题主要集中表现为五大难。就是: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保障难、住房难。就是说从人的尺度角度看,我们目前与以人为本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党和国家不断认识到这一点,并逐步加以解决。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际上就是针对这五大难的,就是在以人的尺度来看待和逐步解决中国的当代民生问题。

实际上要真正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还要澄清一点模糊认识,就是以人为本

和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我们讲的以人为本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是根本不同的,应该划清界限;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二者完全一样的,可以划等号。如何看待这两种认识呢?的确二者存在共同点。它们的共同点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达,

那就是: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尊重个人。在这三个方面西方人本主义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想资源,值得我们批判地加以吸收和借鉴。

但是我们讲的以人为本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有根本的区别,而这种区别主要在

于对人的理解不同。

西方的人本主义主要侧重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一个是把人看作是所有的人,不论身份、国籍、民族、信仰和肤色,只要是自然的人都包括进来,这种理解主要是强调平等、强调尊重人权。但这种理解也有它的局限性,它在理解所有人的时候,往往只强调人的抽象共同性而不注重人的社会差异,忽视不同的人之间所面临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比如人权,人权实现到什么程度实际上是与社会历史发展到什么程度息息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物质条件往往影响到人权实现的状况。

西方人本主义对人的理解还有第二个侧重点:个人。强调个人有它的积极方面,那就是尊重人的独立人格和自主个性,而这个方面应该说我们过去做得相对不够。但是对个人不加以正确的理解,很容易误入极端个人主义,这是需要我们加以警惕的。这是人本主义的两个侧重点。我们所讲的以人为本的人,当然包括所有的人,也包括个人。但我们的侧重点是注重从社会历史现实出发来理解人,注重人的社会差异,注重以人为本的实现条件。主要在人民群众,从这个角度讲得比较多。我们今天讲的以人为本,更注重人民,这是应该澄清的模糊认识。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7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6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下)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职工之家”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职工之家” 深入开展建家活动是推动工会各项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工会建设的有效载体。近几年来,我们机关工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家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把建家与建行紧密地结合起来,自觉把建家工作融入全行中心工作,积极开展“职工之家”建设活动,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支机关多次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和“全国金融系统职工体育达标先进单位”。中支机关工会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模范职工之家”、某市“工会工作先进单位”、分行级“模范职工之家”。 一、党委重视,行政支持,构建“职工之家” 行党委历届班子都十分重视职工之家建设,充分认识到,开展建设职工之家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行职工根本利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牢固树立了“建家就是兴行”的指导思想,精心策划建家方案,积极拓宽创建形式,努力实现高起点建家。早在建行初期,在办公楼未开工的情况下,行党委就把“职工之家”活动中心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广泛征求广大干部职工意见的基础上,从方便职工活动和提高活动中心利用率的角度出发,将“职工之家”的位置选在了家属区。行党委克服经费紧张等诸多矛盾,挤出资金200多万元,建起了 800多平米的室内活动场所和占地1400平米的户外活动场所,在建设过程中,行

领导多次亲临现场监督指导,确保工程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职工之家”室内设有健身房、乒乓球室、图书室、棋牌室、台球室、多功能娱乐厅等,户外场地包括篮(排)球场、羽毛球场和水泥跑道。我们先后购买了5000余册图书、征订了各种报刊、杂志、购置多种文体活动器材,安排2名本行职工家属专职管理,为职工提供了宽敞、方便、美观、实用的“职工之家”活动场所,深得机关职工欢迎。 行党委重视不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工会工作的支持上,体现在工会的组织建设上,行党委每年两次听取工会工作汇报,提出指导性意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大力支持,切实解决建家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组织建设上,行党委及时指导机关工会建设,确定工作责任心强、能力强工会委员候选人并通过选举产生,为加强职工之家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创建“学习之家” 职工素质是中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了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我们以“创争”活动和劳动竞赛为抓手,努力创建学习之家,为把机关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分行党委“创争”活动精神上来,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创争”活动的意义,邀请分行工会办的领导来行授课和举办“创建学习型组织”知识讲座,深入了解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强调学习和工作的相互融合及组织成员之间工作与学习的借鉴、合作、提高、创新。开展青年员工户外拓

浅析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社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姓名 学号 学习形式 层次 专业 函授站(分院) 指导老师

摘要 现代管理的着眼点已经从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人的管理,以人为本已成为现代管理的灵魂。那么要想在管理活动中做到以人为本,必须要让管理中的人乃至全社会的人都要转变理念,抛弃过去那种落后的“以物为本”的管理理念,树立起“人的因素第一”、“尊重知识”与“尊重人才”的观念,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关键词:管理;以人为本;人本管理 Abstract The focus of modern management has moved from the management of things into people 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has become a modern soul. So in the management of activities in order to be people-oriented, must make the management of people and society who must change their philosophy, the kind of abandon the past behind "object-oriented" management philosophy, establish a "human factor first"," respect for knowledge "and" respect people "concept, the pursuit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eople-oriented management philosophy. Keywords: management; people-oriented; human management

“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

“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 如今讲到企业文化常用的词汇中必含“以人为本”,在国内外很盛行,很时髦,似乎一讲“以人为本”就表明他理解企业文化十分精透。但现下确实有些人对“以人为本”存在片面理解,甚至走入误区,现从以下两点进行剖析和思考。企业应该以什么为本?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不断涌现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如“以人为本”、“科技为本”、“诚信为本”“价值为本”……那么,企业最核心、最本质、最重要的理念究竟应该是什么? 当前,“以人为本”在企业文化中被一些人理解为:企业要以员工为本,进而又延伸到员工利益最大化上来。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能以“员工利益最大化”作为目标。员工的薪酬和福利都是从客户那里来的,员工不能自己制造利润。在企业价值链上有很多环,但最重要的一个环是客户而不是员工。 企业创造的价值,它是劳动、知识、管理、资源、信息、团队精神等多种因素的整合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所有价值创造都必须在市场上得到客户的认可才能获得。因此,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客户第一”,“以客户为本”的经营理念,任何企业都应该坚持以市场(客户)为导向。所以,作为

一个大的范畴,“以人为本”理念应该包括员工在内,但企业更应该突出强调“以客户为本”,因为它是企业生态和发展的命脉。 企业一旦形成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观,认同“以客户为本”,便会实现一种心灵上的契约。它告诉每位员工如何遵循这个契约,使员工懂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从而实现自我管理,无须制度和人去强制和约束。 企业以什么人为本?现在,许多企业领导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门“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这里的“以人为本”就是泛指依靠员工办好企业;企业经营者要善待员工;做到抓人心、促人和,保发展等等。早期中国企业文化研究和实践,体现上述色彩很浓。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推进,许多企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冲击波增强,大多数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这些变革无不涉及人的利益问题,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生强烈碰撞,令许多人对“以人为本”产生怀疑。 事实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残酷的竞争,如果企业内部一味强调所谓的“以人为本”,希望风平浪静不要变革,大家都温情脉脉地太太平平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企业内部同样创造竞争和优胜劣汰氛围,让适者生存,才能面对企业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杰克?韦尔奇上任GE公司首席执行官后,把GE员工分为20%是优秀的(A类),70%是一般

以人为本 树立安全文化理念(新版)

Advocating a safety culture is to make human life and work safer and healthier under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condition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以人为本树立安全文化理念(新 版)

以人为本树立安全文化理念(新版)导语:倡导安全文化的目的是在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条件下,使人类生活、工作地更加安全和健康。而安全和健康的实现离不开人们对安全健康的珍惜与重视,并使自己的一举一动,符合安全健康的行为规范要求。 安全文化理念是指安全文化的哲学思考。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安全文化理念,是对安全本质认识的升华,是对传统安全理念的突破,是企业安全文化、大众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的理论基础。 安全文化理念对企业的重要性 我国安全专家罗云指出:“没有安全文化的理念,事故就会一个接一个,永远纠缠于事故处理中。”安全天天在讲,安全知识一看就明,一讲就通,但一做就难,甚至有些人明知故犯,主要原因在于安全文化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没有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 企业要实现安全生产,离不开两个要素,一个是人的安全,一个是物的安全。高效的防护物质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而要实现人的安全,首先要转变的是观念,从安全哲学、安全伦理学观点出发,生命是无价的,企业应该从人权观、发展观、人本观的高度,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改变国家、企业财产第一的观念,树立生命第一的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从来就没有个体权利、个体生命神圣的观念,由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姓名:魏秀梅 日期:2018-05-12 我个人认为一个公司是否有竞争力, 则看公司是否有一套适合市场规则, 系统化的企业治理架构, 注重员工自身价值以及员工未来发展的人本管理理念, 必须进行系统化的改造工程,其中以人为主体的组织再造工程在每个公司都显得尤为迫切。因此, 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摆到议事日程上,是公司在管理理念上又一新的飞跃。人本管理即以人为导向的管理思维, 尊重和欣赏自己的员工, 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基础条件。人本管理实际上就是严格管理和感情投资。 观点:一、制度化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前提要素 公司制度是保证大部分人群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的目标随着团队的不断状大变化和外界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创新、完善。从有人类以来, 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社会, 只要有人类居住的地放, 不管是独居或群体生活都一直沿有着规则(如:独处一偶,不喜欢别人侵占自己的领土。群居有着共同的食物分配、作息、分工等规则)。如没有制度化、规则化的约束则相应失去人性。大部分人不敢触犯法律, 是因为都怕被惩罚。因此, 制度化严格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前提条件。 观点:二、尊重人性

在组织中对人的评价必须通过相关层次的沟通, 以共同的价值观和论理评价只能达成大部分的共识。 观点:三、共同价值观是组织理论的基础:双赢价值观双赢价值观实际上是在共同价值取向中, 取得公司与个人长期发展的契合点。据此引伸到公司专业服务为您做得更好经营理念, 不仅对公司, 对个人从长远利益和效应上,都是企业和个人间的双赢。因此,引导员工从专业上发展,给员工个人发展空间是企业育人、留人的必要手段。 观点:四、对事物看法的不同,对人的评价也不同 事物的存在是客观的, 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存在着差异, 每个人不同的个人成长历程及周围环境,决定认识客观事物的差异,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 观点:五、理解人才能管活人 要确实承认认知的差异, 忽略认识的差异是造成沟通以及管理失效的最根本原因。理解人就是善于调动、发挥个人的才能,激发其最大的发展潜能为公司所用。当然,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直都是各国学术界、各公司管理层研究的的主题。因为, 企业管理之说归根结底是管人, 不管是对财务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资材管理、品质管理等及所有的工作都是人在计划、推动、监督、改善,都需具有不同差异性的个人进行管理, 所以管理就是管人之说并不为过。美国行政学家西蒙曾说:从广义上讲,一切行政都是人事行政,因为行政所研讨的,就是人的关系和行为。而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哲学内涵与现实意义》 工科0970 巴聪3090101748 关键词:以人为本哲学内涵现实意义价值 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人”这个概念,马克思提出这里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是着眼于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历史联系的。“主体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一方面变革对象,一方面改造并不断完善自身,从而构成了对人的全面、完整的认识。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 上述的哲学价值论指出,价值是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求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然这里的价值是指哲学意义上的价值,具有极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绝不局限于一般的商品价值等意义。它同时指出:只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才有价值,满足的程度越高,价值也越大,这里的主体指的就是人。因此,对任何客观事物价值的评价,最终结果必须和人相一致才是正确的。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人不是指的个人,由于个人具有主观随意的特征,每个人的价值观和评判并不一样,这里的人应该理解成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 曾经我国为了实现高速增长,全国范围内广泛存在一种物本的发展观: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GDP的高速增长,甚至可以忽视对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的损害。这样片面的发展观虽然在短时间内可能产生提高增长速度的作用,但在长期上造成了腐败、权力滥用、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现在看来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发展观。原因就是它正好与上述价值观背道而行,把GDP放在了比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发展更重要的位置上,实际上却损害了人民的利益,甚至健康。而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杨洪)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推进学校民主管理 宜四中工会 杨洪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 )认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府的形式,它也是一种联合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学校“领导应当是通过和别人交换意见从而激发和指导智慧的领导,而不是那种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专横独断地将教育目的和方法强加给别人的领导。” 学校民主管理的本质就是教师民主参与管理,教师民主参与决策,是以发挥教师主人翁地位为基础,以权责利统一为前提,与校长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相联系的,教师参加并以自己的主体意识影响学校的目标和决策的制定、执行与监督的一种学校管理制度。它本质上是广大的教师与学校党政领导真诚沟通、相互合作和分权的过程。在政治上体现广大教师当家作主的地位;在职能上发挥教师参政议政,对学校工作实现民主监督与民主决策的作用。 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以成为大家的共识。学校是围绕“人”而开展工作的,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以人为本”关键在于尊重人,在管理过程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只有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本,并且将人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捆绑在一起。 一、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选择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中强调指出,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强调人本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这也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不仅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法之中,更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上, 体现在学校建设的整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详解

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主要思想有那些? 最佳答案 最有名的当属: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无疑,儒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与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 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 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 动性的肯定。 第二,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却是十分看重的。一方 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 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 第三,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或类主体价值较之人的自我价值或个体价值更重要。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 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 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的重要性,人民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刘先江 410081)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扎实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 我们地直街长征社区作为铁西区发挥社区优势推进离退休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的试点单位,按照区委老干部局和街党工委的有关要求,认真学习领会《〈铁西区“四就近”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把离退休老干部“四就近”工作与和谐社区的建设结合起来,成立以社区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社区“四就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的协调、落实。为扎实推进老干部“四就近”工作深入开展,充分发挥老干部的特有优势,确保更好地为老干部提供全方位服务,现制定如下方案。 一、社区自然情况 长征社区位于四平市铁西区地直街的南部,成立于2002年5月。社区居委会主任1人,委员3人和协理员13人,社区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每个支部设书记1人,委员3人,社区内有居民2433户4997人。 二、社区辖区内离退休干部情况 目前,居住在我社区的离退休干部党员共计116人,其中离休干部8人,退休干部84人,老干部平均年龄72岁,患2种以上老年疾病的占总数的30%。从以上数字我们不难看出,离退休干部已经进入了高龄期、高发病期,我社区开展离退休干部“四就近”工作已经一年多了。从开展的整体情况看,效果是好的,得到了老干部的认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贯彻落实市、区会议精神情况 我们社区按照市、区的会议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区老干部局“四就近”工作的方案》。9月20日上午,区老干部局召开了街道、社区离退休干部“四就近”工作会议,会上区老干部局长秦隆臻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对下一步工作做了详细部署。9

浅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内涵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这是我们建党和执政以来在国家发展观上的历史性突破。“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核心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概念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1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泛爱众”、“修已以安百姓”。孟子“以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尚书》提出“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解放的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要求全党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 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本。这就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质。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成效的根本标准。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⑤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 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材料 按照县委要求,根据同志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自己对照的要求,又重新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分析,对个人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并明确了今后努力方向。以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修正缺点、增强党性的目的。现将自身存在的问题、原因及下步努力方向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1、政治理论学习自觉性不高。虽说平时比较注重学习,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都能积极参加,并且认真记录、认真思考,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但平时拘于日常工作琐事,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高。特别是学习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全面性,对很多新事物、新知识学习不够透辙,掌握和运用还不够好。在学习上侧重于分管工作有关的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缺乏从全面系统的知识升华。对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满足完成本职工作,没有自觉地去学习,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的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理想信念树立的还不够牢固,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表现的还不够清醒、不够成熟,思想政治素质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2、工作作风还不够深入扎实。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指导工作的不细。虽然自己能够经常深入到企业和部门调查研究,了解情况,随着工作越来越熟悉,对调查研究有所放松,整天忙于事务、忙于应酬,真正铺下身子,带着问题到基层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取得第一手资料少。工作缺乏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掌握,在知人、知事、知情上还有很大差距。二是对同志关心不够。在工作中,安排工作多,发号施令多,压任务、压担子多,与同志们思想交流少,坐下来谈心少,思想工作做得不够,体贴关心不够。有时到基层,也多是检查、督促工作,没能经常、定期地到基层去关心一线工作的同志,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呼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生活上的一些实际困难。三是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在整体工作的安排布置上,都能尽量做到周密细致,有布置、有检查,但缺乏一种执着追求和坚韧不拨的精神。特别是有时受一些阶段性工作的影响,不能统筹兼顾,使一些工作落实的不好,有的布置了,没有回音;有的规划了,没有行动。 3、分管的工作还有薄弱环节。一是对干部缺乏广泛的了解。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干部了解多,对分管工作之外的干部了解少;对正职了解多,对副职和一般干部职工了解少,难以很好的知人善任。二是在基层组织建设上投放的精力不够。把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压给基层单位,很少亲自过问,很少坐下来认真研究,基层组织工作创新不够,一些基层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号召力不强。三是民营经济发展与先进兄弟县市相比还有差距。虽然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结合我县的实际,制订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促使民营经济较过去有了大的进步,但一些政策还有些欠缺,有的落实不到位;对我县特色民营经济挖掘不深,造成我县民营经济发展与先进兄弟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4、在廉洁自律方面还有差距。在廉洁自律方面,自己在重大问题上把握比较好,能够自觉执行党的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把握好“度”的问题。但严格按照标准对照检查自己,在日常工作和生活细节方面,也存在要求不严、标准不高的问题,偶尔也有参加宴请的现象。对分管的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也缺乏深入的督促检查。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剖析个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是主观世界方面的原因。 1、对理论学习认识还不到位。认为自己主要是抓好工作落实,不要求有多高的理论水平,每天读读报、看看电视、阅阅文件,学的就不少了,没有静下心来苦心研读,缺乏学习的压力感和紧迫感。从客观上总是强调工作忙、任务重,只要按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去做,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行了。没有处理好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存有“工作第一,学习第二”的错误想法,造成自身理论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没能很好地把学习理论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2、宗旨观念还不够牢固。自身存在的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其根源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不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不牢,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有时认为自己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滋长了个人的主观意识,没有把自己想法与群众要求相结合。有时过于相信和依赖部门的同志,认为自己出出主意、点点题,多督促检查几次就可以了,不必每项工作都亲历亲为。对分管范围内的工作认为都有专门的干部领导,存有抓细了怕越位,

浅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浅谈“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摘要】本文简述了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实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围绕“尊重、沟通、激励”六个字做文章,具体阐述了:“尊重”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沟通”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有效方法:“激励”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重要手段。把人为的制度管理这种死的东西活用,做到“人性化”。通过“人性化”的管理,实现管理目标,达到管理目的,从而提高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关键词】尊重沟通激励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学校要管理,学校呼唤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能否将教师工作、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管理者的才智和被管理者的作用,这决定于管理者的思想,管理水平。学校管理的目标就是培养人,出质量。然而,在管理者的工作实践中,在教师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时常有意无意地伤害了被管理者的自尊、人格,甚至侵犯了被管理者的权利。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内涵很丰富,其中包括对人的:尊重、关怀、爱护、体谅、欣赏等方面。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呢?就是要在“尊重、沟通、激励”六个字上做文章。 1“尊重”是学校管理“以人为本”的核心 每一个集体、团体,要实现目标,靠的是团结。只有把团队的整体实力展现出来,才能使管理思想更清晰,目标更容易实现。要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其核心是多听意见,维护每个人的权益。实际上,这也是管理者一个调研、分析、、综合的过程。有的学校开学初,特意设计一个征询意见的表格,把每位教师所希望担任的年级、学科;自已有什么特别要求;对学校有什么合理建议都反映出来。对这些意见,学校又很重视。认真对待,专门一桩桩、一件件落实。安排工作尽量满足老师的要求,只要是合理化的建议就采纳,老师称之为“连心卡”。还有一个“帮你了确一个小心愿”为主题的活动,也很有人情味:就是在班会上让每个孩子许一个小小心愿,对特别困难一时不能如愿的学生,班主任就组织学生帮助他、满足他。这种做法都是对人格的尊重,既简单又行之有效。 人人都渴望尊重,教师也不例外,哪怕一句温暖鼓励的话,可以使他干劲倍增,孩子需要一句“你真行”,有可能会改变他的人生,尊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尊重能创造奇迹。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有效方法 在一个集体中,管理者以及每个人的文化层次。思想素质,理解水平参差不齐,有不同意见,不同看法,甚至产生矛盾都是正常的,如何达成一致,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缩小对事物差异,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过程。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让每个人愉悦地工作和学习。

以人为本与人本思想区别

在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样固然有其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重大意义。“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 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不仅简明扼要、正确精辟地概括了实现科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出发点、主体、动力、目的等基本原则,而且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突出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理念。 一、“以人为本”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指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实质就是“以人民为本”,是确认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以人民为根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落脚点。二是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设稽此之,君为轻”。其实,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意义不大,也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境界。因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什么“以人为本”,从来都是“以君为本”、“以官为本”。早在1943年,毛泽东就把所谓封建统治阶级爱民的实质点出来了,他说:“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古代还是现在,剥削阶级的生活都离不了老百姓。他们讲‘爱民’是为了剥削,为了从老百姓身上榨取东西,这同喂牛差不多。喂牛做什么?牛除耕田之外,还有一种用场,就是能挤奶。剥削阶级的‘爱民’同爱牛差不多。”1[①]鲁迅的《狂人日记》说的更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2[②]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也总有人把它和西方人本主义联系起来。确实,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同中世纪宗教神学文化的“以神为本”相对应的。宗教神学文化通过宣扬对上帝、神权的敬畏,束缚了人的发展,压抑了人性。西方人本主义为了强调人的自然主义本性,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③]在一切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主要的社会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形成了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以及行业间的等复杂的社会交往,并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映现着人的本质。离开这些讲人、讲人性、讲以人为本是没有意义的。 说到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也与近代西方的以人为本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其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别的。一方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特别是关于人的发展和解放的思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人在不断地发展,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但谈不上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们的发展受到种种束缚,人的发展是不自由的、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而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强调“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在这个过程中,都要“以人为本”。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以人为本,又是对我们长期发展中的“见物不见人”“以物为本”等不科学发展观的一种制度修正和政策调整,是对过度开发、消耗资源、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的改变,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讲话稿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讲话稿 欢迎来到。这篇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布置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的工作,另一项任务是研究城管执法工作,落实市政府杨雪鸿副市长在全市建设和安全系统警示教育会上的重要讲话及县委刘书记的重要批示,这两项工作是统一的。在我们"保先"教育分析评议阶段,来总结城管执法的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城管执法水平,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保先"教育分析评议阶段的工作,要按照县委、县委"保先"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和城管局的安排认真贯彻落实。我在这里就"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不断提高文明执法水平"讲三点意见,请同志们在城管执法实践中认真研究,认真贯彻,认真落实。 一、认真把握城管执法的特点和规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做任何一项工作,就要对这项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索,只有把每一项工作的特点认识清楚了,规律把握准确了,我们才会把握主动权,才会得心应手,才会事半功倍,即使遇到困难和矛盾也会迎刃而解。我分管城管执法工作两年多来,对此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认为城管执法工作有三大特点。 一是公开性。城管执法不是关起门来执法,而是在现场执法,在众目睽睽之下执法,是在接受方方面面人员的监督下执法。我们做对了,大家看得清楚;我们做错了,做得不够好,大家也看得清楚。因此,这项工作对我们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要求我们必须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工作。 二是艰巨性。城管执法非常艰巨,而主要表现的是市民素质,这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障碍。在大城市违章,不管你是普通老百姓还是高官,只要"红袖章"一来,你就必须尽快的接受处罚。城市越小,要搞好城市管理的难度就越大,其主要症结是市民素质。县级城市的市民大多数是农民,和大城市市民的素质相比是有差别的,而要提高市民的素质又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同时,就城市执法而言,我们的执法对象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是南来北往的。一些流动人员,不知道我们城市管理的有关规定,这就给文明执法提出了严峻考验。

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质内涵

精选资料 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质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内在包含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实践理念。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有必要对其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做一个具体的阐释,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以人为本”是一个一般性的命题,必须坚持作具体的而非抽象的理解,把这个命题放在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做多方面的具体考察,最终认识到这个命题在不同的境况中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强调要对“以人为本”的命题做具体分析和把握的时候,我们首先得搞清以“人为本”的“人”之所指。“人”通常有三种理解,一指“人人、每一个人”;二指“人民”;三指“个体的人”。在以人为本里的“人”,应该是这三种意思的综合,即是所有现实的人,其主体是人民。其次,我们必须明确以人为本的这个“本”,究竟是事实层面还是价值层面上的“本”。从事实层面上来说,“本”就是“基础”、“主体”之意,从价值层面上来说,“本”就是“目标”、“中心”、“根本”之意。我以为,在科学发展观里,“以人为本”主要是一个价值的命题,一个用来指导社会实践的实践理念,带有鲜明的价值定向的意义。也就是说,它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反映了哲学理论的创新成果,更是反映了当代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把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当作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目标和宗旨,又要抵制和防止各种“物化”、“异化”现象,即“以物为本”或“以钱为本”等错误思想。公务员之家 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坚持“以人为本”,而且坚持要在具体的条件下理解和运用“以人为本”,我们在实践中就不仅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且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以人为本”的抽象理解上,而应该在具体的领域里灵活运用。具体说来,如:在经济领域里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宏观上强调社会整体协调的发展。这要求经济政策的制定者、实行者要以所有的社会成员特别是人民群众为本,思考问题、做出决策。在微观上推崇“人性、创造、自由”的企业文化,要求企业管理者要以企业员工为本,把员工当作丰富、全面、有特色的“社会人”而不是单纯的“经济人”对待。在法律领域里的“以人为本”,要求我们的执法、司法部门要关注人的尊严、人权的维护、人性的尊重,改变敌我简单对立的两维思维方式。在教育领域里的以人为本,要求教育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到广大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和地区差异,以保证全体公民更好地享受到公正、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也要求教育者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出发因材施教。在医疗领域里的“以人为本”,就要求管理者既要以医护人员为本以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又要以患者为本,以完成医疗机构的职责等等。总之,人是生活的创造者,生活的主体。每一个社会生活的领域、社会生活的层次和社会生活的方面,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运用以人为本。 当然,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时,我们也要防范两个认识的误区:一是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否定。“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它只是要求我们通过“人”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二是认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搞绝对的平均主义。“以人为本”蕴涵着社会公正原则,它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应该享有作为人的一切权利,但并不主张搞绝对的平均主义,而是主张充分发挥社会各成员的能力,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发展的局面。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教育 杨谈中学杨国梁 杨银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政策评估研究室主任、教育学博士。在关于《教育规划纲要》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内容的解读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他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 创新教育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的核心要义。创新教育应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如我们农村学校,设施和器材方面与城市学校相比有明显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就不断自创器材,开拓体育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地取材。 无论哪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就地取材,就在于我们要去发现有利于我们的东西,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例如:我们学校搞校安工程建设,四处都是砖,我们就把它用来代替哑铃,学生每人两块,做屈臂上举来练习臂部力量,还可以练习脚步的灵活性。把砖摆成人走路时留下脚印的图形,学生可以顺步走,可以交叉步走,还可以倒走,也可以

两人交叉走。走法非常灵活多变,而且图形也可以变多种样式。如果放着音乐,你会看到学生时而翩翩起舞,时而轻若飞燕,特别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其次,发挥当地的优势条件。 扬长避短,一己之长,攻人之短。在战事上如此,在教育上亦是如此,自己优势的地方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例如:虽然我们农村学校没有规格的、标准的大体育场,但是我们有广阔的田野作为我们的活动场所,可以进行野外生活模仿练习,可以进行越野跑,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保证“健康第一”,而且可以使学生接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还有,让学生自制器材。 我们可以利用社会实践课的手工制作时间,把体育自制器材引进去。发动学生自制器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依靠学生群体的力量,每人准备一件,上课后互用。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又使上课的内容丰富多彩。 总之,创新教育能挖掘教师和学生更深层次的潜能,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使学生能健康的成长,使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浅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浅论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依靠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得比较高的利润回报是当前大多数中国企业的生存之道。企业管理者强调目标管理,追求短期效应,忽视管理主体个人意愿和个性发展,是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致命缺陷。以人为本的传统管理文化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内容,反思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吸纳传统管理思想的精华,打造独具东方魅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而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标签:以人为本;儒家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 依靠相对低廉的劳动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得比较高的利润回报是大多数企业的生存之道。然而在这些企业里,铁打的流水线和不断流动的庞大的员工群体形成了鲜明对比,生产管理注重结果,忽略管理主体个人意愿和个性发展,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短板,阻碍着企业的良性发展。本文试从传统管理思想出发,探讨如何在现代生产管理中,通过借鉴吸纳传统管理精髓,形成适合本土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探索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一、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成因 资本全球化扩张带来的激烈的商业竞争压缩了企业成长的空间,出于商业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大多数企业是通过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标准化生产流程达到节约成本的目的,在生产过程中,人被简约化为庞大的代工厂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要求动作统一,操作流程规范,不容许出错,个体的差异性被排斥。企业完全无视工人生产过程之外的生活,员工的生存状态是支离破碎的,生产过程的高度一致性与工人生产活动之外的一盘散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企业不能为员工的自我成长提供上升的空间,生存状态碎片化和无视员工精神需求的价值取向导致企业和员工都把对方当成逐利的手段或工具,人力资源是不可持续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反映了现阶段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即管理以“事”为中心,注重投入、使用和成本控制,个体成为市场运作体系中的一個零件,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自主选择的自由。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标,忽视企业员工多层级生存需求的做法只能给企业带来短期效应。 二、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共存 在儒家价值观的影响下,以人为本、和谐共存构成了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对传统商业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伦理型的管理机制 孔子认为,仁爱源于家庭生活中最基本的人伦关系,一个人孝敬父母(“孝”)、爱护兄长(“悌”),就是仁爱的最原始质朴的表现,推而广之,人人都能以“孝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