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一、区域经济学概念、研究对象

(一)概念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一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经济问题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生产区域组织的规律性及其作用机制。

2.研究的方法:是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对全国区域体系和每一个经济区的经济、社会过程及经济结构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比例、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区划和经济区综合发展、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和模型等。

(2)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研究内容包括:科技进步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区域社会问题、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域生产的组织形式等。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统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也包括区域经济调节机制,如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建立和法则,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分配、固定基金的利用、价格的地区差异等。

(4)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域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二、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历程

(一)农业区位论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出版《孤立国》一书,首倡农业区位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成本、价格是影响"孤立国"生产布局的决定因素,"孤立国"的农业生产按六个圈境由内向外依次布局,后人简称"

杜能圈"或"杜能环"。《孤立国》全称为《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地租收入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农场主一般选择能获取最大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与生产布局的杜能圈结构。

杜能圈结构模式的实质是强调合理的农业生产空间组织结构是

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圈结构。

杜能首次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加以理论化和体系化,其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农业的土地利用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城市近郊农民因农地转化为住宅等城市用地,可能随时放弃耕种或转为临时性耕作,而远离城市的农民则可能从事相对集约度高、农业利用价值大的经营活动,从而可能出现农业生产方式呈“逆杜能圈”的现象。

(二)工业区位论

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著《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工业布局和厂址选择的理想方案,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判别一般区位因子的具体方法是考察影响工业生产与分配全过

程的成本因素。

由于原料、动力和燃料费用的地区差异可转换为运费的差异,因而影响所有工业的一般区位因子最终确定为运费和劳动力成本两种。

韦伯认为,当集聚节约额大于因运费或劳动力成本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时,便产生集聚

韦伯理论的最大贡献之一是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对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批判:企业家不仅关注最小成本的节约,更多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技术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削弱了运费与劳动力成本的指向作用。本来属于原料地和劳动供给地指向的区位类型现在已变为消费地指向区位类型,特别是一些尖端技术工业布局受地域束缚极小,工业区位的选择范围很广。在这种条件下,工业区位出现了新的指向类型,如临空型、临海型和高智能型等区位类型,这些类型的工业区位无法直接套用韦伯的区位理论。

(三)区域经济学

随着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各国经济的不稳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收入差距的加大,城市人口膨胀、落后地区荒芜;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又受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影响,区域经济学由微观经济分析和静态经济分析向宏观经济分析和动态分析,形成了今天

的区域经济学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在原苏联:60年代,原苏联经济学家涅克拉索夫出版《区域经济学》,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学”概念,侧重于研究区域规划、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在西方:侧重于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地区配置、区位选择和区域规划的技术经济问题。

在中国:

一是地理经济研究,与区域经济研究具有很大的关联性。

二是上个世纪80年代,称谓“地区经济”,90年代开始使用“区域经济”概念。

三、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经济中各类产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

关系。

区域产业组织是促进区域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区域资源要素综合利用的产业空间组织形态。

根据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以及各产业在区域产业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将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三类。产业功能分类法在各种区域产业分类法中居于核心地位。

决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条件包括:区域自然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资金供给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原有产业基础和生产传统等。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外部环境包括:社会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需求、国家产业布局规划和产业政策、区域间经济联系与区际分工、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等。

所谓区域产业结构配置是指为使区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各种产业循着一定规律和比例的动态空间组合。配置区域产业结构的实质是通过主导产业的确立,围绕主导产业的产前服务、协作配套和产后深度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等发展辅助产业,构筑结构紧凑、各具特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高效区域经济有机体。

在战略和策略上,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应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准确选择、优先发展主导产;协调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的关系;积极扶持潜在主导产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及时合理转换。

区域产业链是一种新型区域产业空间组织形态。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由同一产业内所有具有连续追加价值关系的活动构成的价值链,可称之为“产业链”或“产业活动链”。产业链可由若干产品链构成。产业链的本质和基础是价值链。

区域产业链的基本功能:吸聚投资功能、彰显竞争优势功能、促进经济稳健发展功能、舒缓产业冲突功能。

区域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弹性生产组织、中间性体制组织、网络型组织、创新型组织。

波特认为: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四类,另加“机会”和“政府”两类变数,构成完整的钻石体系;产业是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的基本单位,一国的成功并非来源于某一产业的成功,而是来自纵横交织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虽然包含了钻石体系中的一个方面,但它最能体现钻石体系四个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高效的产业空间组织形态,彰显出持续、强劲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外部经济效应、交易网络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区域产业品牌效应、正反馈效应。

产业带的形成一般遵循以“点”带“面”的非均衡路径,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变化,以及极化过程和扩散过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结果

(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即指在一定时期内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

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如果点、线、面要素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呈有机结合状态,在功能上就完全融合为空间一体化系统,具体表现为节点相互依存,域面协调发展,通道配套运行,各种空间经济实体的联系交错密集,呈网络化系统。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是经济高度发达阶段的空间结构模式。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地域构成单元是指构成空间结构的实体,一般是城市、乡村或者其它经济活动的发生地域。

区域经济三元空间结构形成的一般机制具体表现在:不同的交易成本与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城市聚集不经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点轴渐进式扩散是点轴空间结构系统形成的关键。

从空间结构要素组合角度而言,它是点、线、面协调的区域经济系统;从经济发展目标而言,它是谋求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从空间

结构演变而言,它是实现空间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从效应机制而言,在网络式空间结构中,扩散效应大于极化效应。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位势能不断变化的结果。

从资源空间配置的角度看,区域经济开发的目标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提高资源空间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是逐步缩小区际差距,实现合理的空间均衡和经济一体化。前者称为效率或增长目标,后者称为均衡目标。

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落后或者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一般采取极点开发模式;在经济发展已有一定基础或者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一般采取点轴开发模式;而在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或者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则通常采取网络开发模式

区域经济的空间开发模式:增长极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

这种对区域内经济结构进行整体调整,建立新的增长极,全面开发城镇体系、产业体系以适应区域一体化的开发模式,即为区域网络开发模式。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经济活动分布逐步由集中走向分散,这也对空间网络开发提出了时代要求

四、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意义

(一)宏观研究

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研究。

东部加快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

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观研究

地区的区域经济研究。

产业结构研究,培育主导产业。

(三)微观研究

企业的区域经济研究。

在区域产业结构、经济功能分析中,确定本乡镇、本村的经济发展模式。

五、“一区一城”的经济学意义

(一)区域经济的特点

区域经济具有五大鲜明的特征:

中观性

区域性

差异性

开放性

独立性。

(二)“一区一城”

“十一五”时期,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房山区按照“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区”两大功能定位,从服务首都建设大局出发,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依法发展,加速区域城乡统筹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三化两区”发展战略,按照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努力构建“两轴三带五园区”发展新格局,全区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特别是2009年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压力,全区上下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以争创一流的气魄化危为机,夺取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攻坚战的重大胜利。

1.“三化两区”发展战略

2009年,原北京市人民政府秘书长刘伟同志调房山区担任区委书记。在刘书记的带领下,中共房山区委员会,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围绕结合贯彻落实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和绿色北京的战略、如何完成“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大幅度超额完成全年任务,提出了三个问题:全区发展的第一拉动力是什么,什么是制约自身发展的瓶颈?山区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干部党员进行讨论。通过调研和讨论,干部群众认为,近些年房山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首都郊区发展规律的认识,没有从首都发展的大局找准自己的定位,特别是对首都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理解不深,融入市区的主动性不强、紧迫感不够,严重制约了城市化进程。一时间,所有的矛盾几乎指向了一个焦点:城市化。正是城市化的步伐缓慢,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乏力,诸多其他矛盾随之而来。基于这一认识,房山做出

了城市化应该成为发展第一驱动力的判断,提出了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促进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经过反复讨论和广泛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三化两区”的发展思路,即“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建设产业友好、生态宜居新房山”。

“三化两区”提出以后,成为房山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目标三位一体的新思路。“三化两区”的核心,就是要以城市化带动功能区建设,以功能区建设促进全区发展,最终实现城市化和功能区发展的良性互动。在“三化两区”的指引下,2009年,房山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城市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城市化率由2008年的51.3增至52.4,整整增加了1.1个百分点;区财政收入527240万元,为预算的265.7%、比上年增加了306833元,增长139%;税收达到42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4.7倍。充分显示出无比正确性与旺盛的生命力。实践证明,适逢其时,英明正确。

2010年房山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深化,“三化两区”内涵,按照“四位一体”的规划思路,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加快构建“两轴、三带、五园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努力打造以良乡、燕房两个新城组团为中心,以窦店、琉璃河、长沟等重点镇为节点的环状城市群落,高起点、高标准、高速度推进全区的城市化进程。

“两轴”即京石高速公路发展轴和良乡组团、燕房组团连接线发展轴。“三带”即东部发展带,包括京石高速公路以东、永定河以西地区,重点发展休闲购物、现代制造、都市农业等产业,打造城市前沿发展区;中部发展带,包括京石高速公路以西平原地区,以燕房组团为核心,重点发展石化新材料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中部城市集群;西部山区发展带,依托山水文化资源,重点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低碳高端产业,以浅山区发展的突破带动山区整体发展。“五园区”即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窦店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中央休闲购物区(CSD)、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和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五个重点功能区,并列入北京市“十二五”规划和城市南部地区重点功能区发展规划。

2.“一区一城”

20世纪90年代初,房山形成了以建材、煤炭、食品饮料、机电制造、服装纺织、塑料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在全市建材产量中,房山水泥、石灰产量各占1/3,红机砖占1/2、煤炭产量占90%左右。进入21世纪,房山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下决心对五小企业进行治理整顿,到2004年累计关闭了近1200余家“五小”企业。2004

年开始,加大煤矿治理力度,2006年关闭煤矿53座(井口231个),占全部煤矿的38.1%。2006年以来,房山坚决退出低端资源型产业,

2010年,完成了房山发展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产业革命,关闭了全部地方煤矿。至2011年房山累计关闭小水泥、小石灰、小煤窑、小建材等企业2000多家。为了首都的天更蓝,房山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产业革命。

房山功能定位

在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发展趋势,按照与其他区县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个性化突围和瞄准高端、绿色跨越的定位原则,以北京市把房山作为首都重点建设新城和高端制造业基地为依据,从房山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社会基础的比较优势出发,统筹考虑发展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现实性,整体把房山定位为: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

两大定位是对房山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双重功能的丰富和发展,是对“三化两区”发展战略内涵的再次升华,是引领未来房山发展的旗帜和形象。

——产业发展趋于高端。坚持高端发展方向,吸引大企业、大项目和各类高端要素聚集房山,以功能区建设为依托,重点发展在国际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发展潜力巨大、产业控制和带动力强、最能代表我区对外形象和核心竞争力的石化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发电、民用核工业等高附加值、高科技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首都实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创新管理模式,推动技术创新,形成“总部+研发+基地”创新发展模式,发展“房山制造”,推动“房山创造”,以更高水平推进房山科学发展,走出一条体现房山特色的高端产业发展之路,通过5-10年的努力,把房山建设成为首都高端制造业新区。

——城市形态趋于休闲。倡导绿色、低碳、休闲等现代城市理念,加快城市空间战略调整和功能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房山区空间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具备个性化发展的优势,着力打造标准化的休闲设施和国际化的休闲环境,提高城市的基础休闲力。加快绿色山区转型发展,大力加强山区生态涵养和保育,全面改善山区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环境休闲力。创新休闲文化内涵,着力挖掘和弘扬体现房山特色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将文化作为休闲城市的气质与灵魂,提高城市的核心休闲力。大力发展具有首都核心特征的科教创新、商务休闲、金融服务、文化娱乐等现代创意休闲产业,将休闲产业打造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5—10年的努力,使房山城市形态由生活居住、旅游观光向宜居宜业宜游的休闲城市转变,把房山建设成为更加便利而高效、更加宜业有活力、更加宜居有魅力的首都生态休闲之都。

——城市形态和产业发展趋于融合统一。要创新发展模式,按照“城业互动、城业并济”的发展理念,以高端旅游业为媒介,在更高层次和更深内涵上实现两大定位的有机融合。一方面要提高承接首都

产业功能和高端要素外溢的能力,为房山实现创新发展增添核心动力,为首都实体经济培育新的增长极。另一方面要为高端制造业的规模发展提供完善的城市配套功能,承接首都中心区人口疏解,缓解市区交通压力,让高端人群在房山宜居宜业宜游,使房山成为首都市民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促使高端制造业新区和现代生态休闲新城相互包含、相互依存、相互助益,促进城市与产业在对立统一中实现高度凝结和升华。

房山空间发展布局

“十二五”期间,为保持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考虑建设时序和重点,在“十一五”的基础上继续实施“两轴三带五园区”发展战略。

第一,两条发展轴线。

(一)京石高速发展轴——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轴。

这条轴线上贯穿着长阳、拱辰、西潞、阎村、窦店、琉璃河、韩村河等城市和城镇发展群落,以长阳半岛中央休闲购物区(CSD)为龙头,带动中核北京科技园、良乡高教园区、阎村高技术制造业基地、良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等重要产业基地发展,成为首都西南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一条发展轴线。

(二)轨道交通房山线及西延发展轴——石化新材料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轴。

东部以良乡—长阳城市组团为起点,西部以燕房—周口店城市组团为结点,中间分布着阎村—新镇城镇组团,主要有良乡长阳服务业、阎村高技术制造业、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周口店文化创意产业等四大板块,是全区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和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是房山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轴。

第二,三条发展带。

(一)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世界城市的新城示范区和绿色水岸硅谷。

这条发展带是首都城市布局和区域发展的重点,在城南行动计划和促进首都西部地区转型发展中都占有重要位置,是房山区距城市核心区和功能拓展区最近的区域,又隔河与丰台、大兴一体化发展。规划布局中央休闲购物区(CSD)、中核北京科技园、良乡高教园区、新型都市传媒数字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阎村高技术制造业基地、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和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等一大批高端产业功能区,是房山城市前沿发展区,与大兴区共同构成首都南部高新技术制造业产业发展带。围绕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加快小清河河道综合治理,提升地区整体生态环境,集聚高端要素,重点发展高端

商务、高端制造、高端文化创意、高端休闲和高端都市农业,建设一批总部研发基地,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发展的重心。

(二)中部平原发展带——石化新材料和现代新兴产业发展带。

这条发展带主要集中在京石高速与京石二高速之间,北起燕房-周口店,向南经石楼、韩村河和大石窝,与河北省相联,规划布局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和韩村河、石楼生物农业基地。既是房山区发展新兴产业的腹地,又是平原城市群落发展的绿芯,地势平坦,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特别是燕房地区石化工业基础较好,经济实力雄厚,是房山区经济发展的第二梯度。重点发展石化新材料、现代生物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西部山区发展带——世界城市的高端旅游新区。

这条发展带从京石二高速以西浅山边缘地带开始,统筹房山区16个乡镇,是北京市划定的西部生态涵养发展带的最南端,包括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和一大批历史人文景观。是首都西部的绿色生态屏障和首都发展的重要储备资源及战略空间,是首都重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是发展总部基地和商务休闲、国际会展业的理想之地。该区域以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和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为依托,重点打造八大旅游景区和长沟、河北两个旅游集散镇。经过五年建设,使房山西部山区成为首都国际国内旅游的热点地区,并向着首都生态人文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重点发展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和国际会展等产业。

第三,五大园区。

按照核心区、功能区、功能拓展区的思路,将所有街道、乡镇纳入功能区发展范畴,着力打造“5+X”的功能区发展格局,按照“一轴多园、一带多园”的发展布局,实现功能区全覆盖,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二五”时期将重点建设五大产业功能区。

(一)中央休闲购物区(CSD)。

以永定河水岸为依托,以长阳半岛为核心,突出抓好奥特莱斯购物中心、温泉休闲度假城、中核北京科技园、中国绿色建筑示范园、良乡高教园区、橙天嘉禾影视城等项目建设,重点发展商务会展、温泉休闲、体育健身、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产业,打造首都商务休闲产业发展示范区和区域创新驱动的核心区,成为首都西南最具创造活力的智汇城。

(二)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

完成产业基地核心发展区建设,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环保型精细化工类的石化新材料产业,把基地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现代石化新材料产业高地。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

亿元以上,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三)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

以首都构筑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为契机,全面加快基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长安汽车、京西重工零配件、北控太阳能光伏发电、北车城际列车等大型项目建设,打造首都西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和城际列车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成为首都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四)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整合八大景区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的高端旅游产品。按照绿色山区发展的统一部署,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集约空间资源,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人文休闲、旅游休闲等高端旅游产业,加大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品牌营销力度,打造成为首都西南绿色生态屏障和世界城市的旅游目的地。

(五)中国北京农业生态谷。

依托中粮集团在资金、人才、技术、市场、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以11.5平方公里核心区为重点,加快以中粮全产业链为代表的农业加工区、绿色种植示范区、国际农业研发总部区、国际农业博览区和配套生活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建设,吸引国际高端农业产业集聚,建设世界级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成为首都向世界展示现代农业的窗口和名片,把房山建设成为首都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大区和强区。

(三)乡镇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 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 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内涵: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应当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②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部分先富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③提倡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支持、帮助贫困地区及其慢富群体。 3)“两个大局”论:改革开放之初,内地支持和帮助沿海加快发展;到一定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区域经济学》复试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约80%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约20%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各计5%,共计30% 简答题:4小题,各计10%,共计40% 分析论述题:2小题,各计15%,共计30% 二、考试目标、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 2、掌握区域经济学理论,并能用理论解释区域经济现实问题; 3、掌握区域分析方法,能用定量模型分析区域经济问题 考试内容: 一、区域经济学基础知识 (一)区域经济学概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区域的含义和区域的划分标准、区域经济中的行为主体及其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主要问题、区域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企业区位选择理论 区位分析的基本原理:新古典学派(其基本假设和主要观点、对新古典学派的批评);行为科学学派(其主要分析方法和主要内容、启迪式过程、对行为科学派的批评);结构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区位选择因素:潜在的重要区位因素、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区位因素的差别、区位因素的历史发展过程。 新古典区位理论:运输费用的作用、运输费用紧小的区位、区域垄断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三)区位模式和区位结构理论 分散和集中的区位模式、中心地理论(市场区边界、最佳市场区的形成、中心地体系、中心地结构的变化、廖什的解释、局限性)、勃温特对区位结构理论的整合。 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内部效应、外部效应、局部化效应和城市化效应、外部效应与帕累托效率、最佳城市规模。 (四)区域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定义的基础(贝恩的观点:需求的可替代性)、产业的分类、产业集中度的测度方法和指标、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观点、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赤松要的“雁行原理”、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诱因和机制。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筱原三代平提出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区位商的计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党校研究生 区域经济学作业参考

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区域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提出,(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中国学者张敦富提出(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 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

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制度创新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5. 为什么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1)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地区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贸易彼此都能获得利益。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贸易产生的条件是,在生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区域经济学的课后答案 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4.举例说明类型区和系统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5.古典区位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6.古典区位理论向现代区位现论发展的转折点是什么? 7.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 8.当代区域经济学有哪些主要流派? 9.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0.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 11.自然资源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12.如何评价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由哪些要素构成? 14.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15.中国区域资源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6.实现中国区域资源环境合理利用的政策措施有哪些?17. 区域经济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什么? 18.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有哪些? 19.区域经济增长都有哪些模式? 20.增长极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1.发展轴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2.网络模式的基本理论如何表述? 23.区域经济空间转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4. 区域经济产生衰退有几种原因? 25.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26.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内涵的异同。 27.钱纳里是如何论述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 28.如何理解区域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什么? 29.为什么说现代第三产业是工业化高度发展的结果? 30.如何选择地区主导产业? 31.如何构造以地区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框架? 32.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工业化道路? 33.为什么中国存在产业结构雷同的顽症? 3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35.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6.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37.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是什么? 38.产业布局指向的指向的概念 如何表述? 39.产业布局指向都有哪些类 型? 40.什么是产业布局指向的新 变化? 41.产业布局地域合理规模与 产业聚集的关系是什么? 42.新产业的基本概念是如何 表述的? 43.我国高新产业布局有哪些 特点? 44.绝对成本学说决定的区域贸 易是如何实现的? 45.为什么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 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外? 贸易条件是什么?如何实现区 域贸易利益? 46.俄林是如何用双坐标说明区 域要素禀赋与区域贸易格局 的? 47.中国作为大国,如何发挥动 态贸易利益? 48.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 的贸易条件是如何变化的?21 世纪中国如何不断改善国际贸 易条件? 49.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为 例,说明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在 中国的运用。 50.美国是如何打破地区封锁, 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的? 51.中国地区贸易格局最大的问 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52.区域经济合作如何作用于区 域经济发展? 53.如何认识新要素学说?在区 域经济发展中如何培育新要 素? 54.工贸合作对于珠江三角洲地 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如何体现 的?如何评价这种作用? 55.中国地区间资金合作的主要 障碍是什么? 56.如何正确认识旅游业与劳务 输出的关系? 57.如何通过技术合作加快落后 地区发展? 58.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中国 城市设置的特点与问题是什么? 59.论述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59.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9.论述中国城市化的轨迹与特 征。 59.论述城乡结构转换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并对其进行定量分 析。 59.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是如 何揭示城市形成过程的? 60.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贡 献是什么? 61.城镇体系有哪些类型?各有 什么特点? 62.如何评价中国的城市发展方 针? 63.为什么在“严格限制大城市 规模”的方针指导下,中国的大 城市规模却增长很快?如何评 价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政策的 绩效? 65.中国城镇规模体系存在的主 要问题是什么? 66.为什么说“增加城市个数是 调整城市规模结构的主要任 务”? 67.为什么需要降低中国的设市 标准? 68.简述基础设施的概念与特 征。 69.简述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 济发展的关系。 70.对中外基础设施的规模、结 构进行比较分析。 71.计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 源弹性系数,并解释其曲线。 72.论述三峡建设对中国能源现 代化的意义 73.论述中国交通运输结构的特 点及发展趋势。 74.如何确定区域发展重心? 75.中国区域重心的演变轨迹是 什么?请做出合理的解释。 76.核心区与外围区划分的理论 依据是什么? 77.阐述并解释中国核心区与外 围区变化的基本格局 78.如何理解经济区划的功能和 作用? 79.请分析并评价中国现阶段经 济区划的方案。 80.为什么要制订区域经济发展 战略? 8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含 义是什么? 8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预见性 表见在什么地方? 8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各类模 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样的地区? 84.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哪类区域 经济发展战略? 85.区域定位在区域发展战略的 制定中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86.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 系包括哪几个主要类型? 87.区域产业结构与重点产业是 什么关系? 88.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有 哪些? 89.制定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 础由哪几个方面构成? 90.如何理解“超国家层面的区 域经济政策”? 91.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表现在 哪些方面? 92.各类区域经济政策之间有哪 些联系? 93.简述区域经济政策中的区域 产业的投资政策。 9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哪些质 的规定性? 95.区域创新政策作用在区域经 济发展的哪些方面? 96.如何估量地方政府对区域经 济发展的作用? 97.你对目前关于区域经济政策 理论的争论有什么看法? 98.什么是地区投资环境?它由 哪些要素组成? 100.地区经济环境包含哪些内 容?、 101.地区的文化、政治和法律环 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什么作 用? 102.区域投资环境评价有哪些 方法? 103.什么是地区形象?为什么 要塑造地区形象? 104.塑造地区形象要遵守哪些 形象? 105.区域信息标志的建立有什 么作用? 106.为什么说世界经济一体化 为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最 好的历史机遇? 107.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 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 108.区域经济学发展与分化的 趋势是什么? 109.举例说明区域经济理论对 产业选择的作用。 110.请列举出区域经济学未来 主要的发展方向。 答案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 么? 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 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 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 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 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 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 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 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 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 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 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 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 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 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 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 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 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 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 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 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 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 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 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 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 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 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 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 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 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 现的?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 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 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 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 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 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 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 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 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

区域经济学研究报告

课程名称:《区域经济学》 北京市地铁规划与城区布局的“双向”问题 ——以西直门及其周边为例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授课时间: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32课时) 专业与班级: 金融1102班 小组成员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张梅青 提交日期: 2012年10月

目录 第1章前言 (2) 1.1研究背景 (2) 1.2研究目的 (3) 1.3研究方法和思路 (3) 第2章北京市城区布局和地铁站点的“双向”问题 (4) 2.1由城市到地铁——影响地铁站点布局的区位因素 (4) 2.2由地铁到城市——地铁的修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6) 第3章西直门及其周边地区的“双向”问题 (7) 3.1实地调研结果 (7) 3.2由城市到地铁——影响西直门地铁站选址的区位因素 (8) 3.2.1客流集散点的客流分布及强度 (8) 3.2.2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便捷程度 (9) 3.3 由地铁到城市——西直门地铁站对西直门及其周边的影响 (9) 3.3.1对西直门交通的影响 (9) 3.3.2对房地产及租金的影响 (9) 3.3.3对商业发展的影响 (10) 3.3.4对集群效应的影响 (10) 第4章结论 (10)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地铁规划与城区布局的“双向”问题 ——以西直门及其周边为例 第1章前言 1.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输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纷纷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轨道交通系统建设。自1863年伦敦建设第一条地铁以来,目前全世界己经有80多个城市建成轨道交通系统,运营里程达到8100公里。我国也加快了轨道交通建设的步伐,形成了一批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为地铁建设先驱,综合国内外地铁建设经验的轨道交通系统。 北京地铁的规划始于1953年,工程始建于1965年,最早的线路竣工于1969年,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地铁系统。截至2014年1月,北京地铁共有17条运营线路。组成覆盖北京市11个市辖区,拥有231座运营车站、总长465千米运营线路的轨道交通系统,如图1 所示。北京地铁是中国大陆最繁忙、运营时间最久、乘客运载最多的地铁线路,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地铁系统之一。 图1 北京地铁系统 2

区域经济学概念

Regional Economics 区域经济学 区域(地区)经济学的主要问题:是解释在一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生产和人口分布状况,它经常被人们探讨,仿佛经不起通常的经济分析工具的检验。如果比较地区和国家之间的异同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区域经济学是一个性质不同的领域。就与世界其他地方进行商品贸易来看,一个地区就像一个国家。由于要素供给的区位差异造成各地区生产的商品不同,因此使得地区间的贸易也不同,这种情况恰好与国家一样。这些相似点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延伸到生产要素的行为。而资本就是能在国家之间和区城之间流动的一种生产要素。 国家和地区之间要主要的差别之一,则是与另一个生产要素,即劳动有关。劳动力的自由转移,在国家之间是受限制的,然而在一国范围内,区域的绝对必要条件则是劳动力可以在地区之间无限制地流动。除此之外,两者之间根本性的差别,在于所运用的政策工具不同。与国家不一样,一个区域不可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贸易政策。 这种差别使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学迥然不同。和国家相比,一地区对商品的需求取决于该地区人口的内生数量。决定一地区的需求和生产什么的因素,是受劳动力流动程度所影响的劳动供给,当地商品的需求与供给决定地区之间的生活费用的差别,以及地区的舒适程度。区域经济学密切关注对产业布局产生的作用。区域经济学中所关注的主要政策则是地方的税收和支出政策的效果,以及旨在影响地区之间经济活动分布的努力。所有这些都与国际贸易涉及到的关税、汇率和货币政策形成对照,而这些因素在区域经济学中是看不到的。 虽然区域经济学被相对地忽视,但它导致了经济学的其他领域中的对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区分,这在国际贸易文献中只是最近才做出的一种重要的区别,而在地区内乘数分析中早就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区域经济学比其他的经济学更充分地认识到,作为中间投入品的商品的使用,对生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助于生产布局。区域分析的这些要素和其他一些内容将在下面加以讨论.接着再考察用以分析地区的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已被接受的地区分析

区域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区域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20202 授经济学博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坚实宽广的经济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熟悉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经济研究领域能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且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 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政策 研究总结中外区域经济学基础理论、经典理论、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开展拓展性的创新研究;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实问题; 研究总结中外区域经济政策的演变与发展,分析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热点问题,研究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精准性创新问题。 2. 区域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 从交叉学科研究视角,运用区域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统计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区域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总结区域产业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现实问题。 重点研究地方产业体系理论与分析方法、城市服务业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 3. 城市经济转型 借鉴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结合新工业革命、服务业革命、生态文明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研究中外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一般理论、基本规律和典型个案。 重点研究中国特大城市、大中城市经济转型发展问题。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博士生基本培养年限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6年。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经验

兰州大学区域经济学考研经验 一、首先介绍一下我自己:女,本科不是211,会计专业,英语低分飘过六级。高中学理,对于政治理论也是一窍不通的。报考 一、英语篇 首先是关于英语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是一句话:重在学习方法,而非题海战术! 现在还是基础复习期,所以你们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单词,二是阅读。 (一)单词 现在每天必须花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记单词,不管用哪本词汇书,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词汇是我们以后做题的基础。我的单词记了有三遍,你们结合自己的情况,但是至少要两遍。 (二)阅读 另外一小时就是用来做阅读,每天做一到两篇即可。我想说的就是不要在乎题目你做的对与错,现在重在掌握文章的脉络,大致的做题步骤是: 1.快速浏览,读完后试着确认这篇文章作者是如何构思的。不要一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查词典,不管是考研英语还是四六级都是这样的。 2.精读。目的是弄清每段中心思想及联系,能够找到每段的中心及文章主旨更好。因为考研阅读许多题目就是考查中心和主旨的。 3.查不认识的单词和试着难于翻译的句子。这里就插一下长难句的复习,这时候可以带着复习了。可以买本长难句参考书,不用买太厚的,说的全面就行。因为考研是有翻译的,而且这也影响到阅读的效果。 现阶段就要注意这些,并要好好完成! 我当时只准备了词汇和真题这两本,真题很重要,所以个人建议你们早点接触真题。不过暑假报了个强化班,你们可以视自己的情况决定。作文是后期的事情,你们现在时间也不多,不需要过多准备。完形短时期提高的幅度有限,而且考试的时候时间紧,所以完形填空暂时还是不要太注重。 二、数学篇 我复习的时候担心数学拖腿,所以准备的比较早。高数的内容比较多,也算是最难最重要的一部分了,所以花的时间就比较多,首先是看课本,看书是要结合大纲一块看,这个网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学专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20202 专业简介: 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方向于2006年经硕士学位点同意,2007年开始在经济学院招生。该研究方向具有一支实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2人。学科研究方向带头人朱舜教授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研究,累计科研成果250余万字,其中出版《县域经济学》、《行政区域经济结构与增长》等专著、教材18部,在《经济学动态》、《经济学家》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与获省厅级以上课题和优秀科研成果奖各10余项。导师组成员近三年在国内核心、权威期刊上发表有学术影响的论文80余篇,承担省级以上课题10余项。区域经济学硕士点为省级重点学科。 一、培养目标 1.能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养成求实、严谨、科学的作风;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具有合作精神,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牢固地掌握政治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工作能力;具有求实、严谨、创新的科学作风。 3.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重在应用能力的培养。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制与学习年限 本专业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在职研究生的学习年限可延长1-2年。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5年。 优秀研究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者,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学习年限不得少于两学年。正常情况下不能按时毕业者作结业处理;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学习期限,须由硕士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审核,研究生处批准后,最多可延长一学年。 三、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四、培养方式 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一年级以教师讲授为主,二年级逐步从教师

关于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几个问题 一、区域经济学概念、研究对象 (一)概念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一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经济问题的学科。 (二)研究对象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国(或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生产区域组织的规律性及其作用机制。 2.研究的方法:是从国民经济整体的角度,对全国区域体系和每一个经济区的经济、社会过程及经济结构进行综合研究,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内容 (1)区域经济理论。包括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比例、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区划和经济区综合发展、国民经济整体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预测和模型等。 (2)生产力布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研究内容包括:科技进步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区域社会问题、地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地域生产的组织形式等。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统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也包括区域经济调节机制,如各地区经济结构的建立和法则,区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国民收入的分配、固定基金的利用、价格的地区差异等。 (4)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域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二、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历程 (一)农业区位论 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出版《孤立国》一书,首倡农业区位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成本、价格是影响"孤立国"生产布局的决定因素,"孤立国"的农业生产按六个圈境由内向外依次布局,后人简称"

北大区域经济学博士学习安排

区域经济学专业 1.专业与方向介绍 (1)城市与区域经济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理论、方法及应用,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地方政府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与城市公共政策分析,强调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交叉。 (2)区域分析与规划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分析方法以及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城市和区域系统分析的各种定量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以及城市与区域管理、城市与区域规划、经济发展规划与管理、旅游规划、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强调城市与区域数量分析方法及其在规划中的应用。 (3)经济地理方向 本方向主要研究经济地理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企业区位理论、产业转移理论、新产业空间和创新体系理论与方法、产业集群理论等方面。强调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 2.学习年限与学分要求 (1)学习年限:全日制博士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4年,在职博士生4-8年;硕博连读学生的基本学习年限为5年,从硕士入学起在校学习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8年。 (2)博士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19学分 院校必修:7学分 马列主义理论课(公共课) 外国语(公共课) 专业必修:9学分 区域经济学前沿讨论 文献选读 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 专业基础课:9学分 房地产经济与管理(选修) 城市经济与城市政策分析(选修) 交通与土地利用规划专题(选修) 计算空间经济学(选修) 高级区域经济学(选修) 以上学分规定为学生应修学分的最低要求,学生可以在完成以上学分要求基础上在学院与全校范围内选课。具体课程内容由导师与学生围绕培养目标商量确定。

(3)硕博连读学分要求:总学分不少于48学分 院校必修:14学分 马列主义理论课(硕士课程+博士课程) 外国语(硕士课程+博士课程) 专业必修:18学分 高级微观经济学 高级宏观经济学 高级计量经济学 高级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前沿讨论 文献选读 3.学习安排与基本要求 (1)博士学生在其入学后的第三、四学期初进行由考试委员会主持的学科综合考试;硕博连读学生在其博士阶段第二学年初进行由考试委员会主持的学科综合考试。学生进行综合考试前须已修完所有必修课学分,参加综合考试前需提交三篇论文,考试方式为答辩式。 (2)所有学生都需在开题报告会上进行答辩,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一般不低于两年(包括寒假时间),最后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3)所有学生都需在学习期间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至少两篇具有较高质量的论文。

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

区域经济学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和指标 1. 基于GIS 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来剖析区域物流演化的过程 从区位基尼系数的年变化曲线中反映产业集聚的态势 2. 中国省去分布矢量地图(空间属性的表达)MAPINEO6.0软件 3. 用SPSS12.0软件进行多变量或者说事因子分析,算的因子得分总结出几个主成分因子 4. 用生产函数分析方法来测量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作为延伸一般用估计总产出与要素投入测度产业分布部均匀状态的集聚指数之间的关系,是集聚经济一种有效的测度方法 a Y AK L J βλ = 5. 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 AR)以及由脉冲响应函数(IRF)研究区域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 6.专门化空间经济计量软件Anselin 编制的GeoDa 可用于空间分析,而James LeSage 基于Matlap 的计量经济工具箱拥有很多空间统计功能包括时空自回归的估计和Bayesian 估计,Diack Cheikh 编写了一些基于Matlap 的用于空间统计的最大似然估计程序,CSISS 可用于空间计量和空间统计,Kirill Pankrator 基于Matlap 的空间和地质分析工具箱有许多功能,如可用于生成空间权重矩阵 7. MapInfo 软件用于绘制要素的空间分布图 8. 区位基尼系数是描述某种产业在区域中集散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表明产业分布越集中,其计算公式为: 11,2()1n i ir ir k ir r r r i nr n V V V Q G V V V ====?-∑∑,621页 9. 区位商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某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1111 n ij ij j ij n n n ij ij j i j E E L Q E E =====∑∑∑∑ 空间基尼系数,()i i i G x s =-∑,i x 是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i s 是该地 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系数越大代表产业在地理上得集聚程度越高 空间自相关,空间自相关是地理事物分布不同于空间位置的某一属性值之间的统计相关性,通常距离越近两值之间相关性越大,主要包括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

一、农业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他于1862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用地。农村只于该城市发生联系,城市是孤立国中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农村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唯一的交通工具。 3.“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其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呈正比。 5.农业经营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之和,运输费用决定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经营者的最大利润(P),由农产品生产成本(E)、市场价格(V)、运费(T)三个因素组成,有:P = V -(E﹢T)。根据假设,农产品价格由该城市市场决定,而在一定时期“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应该是固定的,因此V为定值;因为“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所以E也为常数。故上式可以写成:P﹢T = V -E=K。K为常数,也就是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即只要运费压缩

到最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 《孤立国》中提出了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 制度构成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以城市为中 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第一圈为自由 农业区,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第二圈为林业区,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为谷物轮作区,主产粮食;第四圈为草田轮作区,主供谷物和畜产品;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1,本圈1/3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或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 由于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因此,杜能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和可通航河流的存在对杜能圈进行修正(如下图)。他假定有一条通航河流可达中心城镇,若水运的费用只有马车运费的1/10,于是一个距城100英里且位于河流边上的农场,与一个同城市相距10英里远,位于公路边上的农场是等同 的。这时,农作物轮作区将 沿着河流两岸延伸至边界。 另外,如果“孤立国”周 围出现其他小城市,这样大 1三圃制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农庄的轮耕制度。耕地被划为条形,封建主的土地和农奴的土地互相交错。耕地大致被分为春耕、秋耕、休闲三部分,轮流用于春播、秋播、休闲。每一块土地在连续 耕种两年之后,可以休闲一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