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2.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区域经济学,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以胡佛为代表。第二种观点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第三种观点是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第四种观点认为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

3.(1)对“均衡”与“非均衡”、“公平”与“效率”的反思

(2)开展区域发展战略研究;(3)区域经济关系与调控体系的研究。

第二章区域产业布局

一、名词解释

1、杜能农业区位论

2、韦伯工业区位论

3、产业布局

4、原料指数

5、地域生产综合体

6、布局指向性

1、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从成本最低的角度,分析了运输成本等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和土地利用格局的深刻影响,以此建立起农业布局与区位选择理论。

2、德国经济学家韦伯从工业生产总成本最低的角度,抽象出影响工业布局的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并通过数学模型演绎出工业布局与区位选择的理论。

3、根据产业布局的有关理论,通过分析影响产

业活动区位选择的因素,并确定合理产业活动区位的过程。

4、由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提出,指地方性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表示工业区

位是趋向于原料地或市场地。

5、是前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地域生产组织形式,指以某一大型联

合企业为核心,将与该联合企业有紧密技术经济联系的辅助和外围企业布局在该联合企业周围,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综合体。

1、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

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

二、判断题

1、区位地租是仅仅由于土地的位置差异而出现的超额利润。()

2、韦伯的原料指数只能大于或等于1,不能小于1。()

3、交通枢纽尤其港口城市也是工业的最佳区位之一。()

4、自然因素只对农业和矿业布局有影响,对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布局没有影响。()

5、人口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对产业布局具有双重影响。()

6、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核心都是寻找成本最低区位。()

1、对

2、错

3、对

4、错

5、对

6、对

三、简答题

2、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及其应用。

3、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及其意义。

4、简述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

5、简述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及其特点。

6、简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理论标准。

1(1)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是寻找成本最低的农业生产区位作为最佳区位。(2)决定农业生产利润的主要因素是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成本和运输费用,杜能据此推导出区位地租概念。(3)土地区位地租、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农产品价格决定了不同农产品的最优区位,形成杜能环。(4)区位地租概念不仅应用于农业生产布局,也应用于城市内部产业活动布局,是城乡土地利用优化的基础理论。

2、(1)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核心是将成本最低区位作为工业布局的最佳区位。(2)影响工业布局的一般因素可归纳为运费、劳动成本和集聚经济,寻求运费最低是工业布局的最基本指向,劳动成本和集聚经济只是对运费最低区位的补充和变形。(3)韦伯工业区位论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影响我国工业布局活动,要求我们在工业布局和工厂选择时必须考虑尽量降低工业营运成本、提高效益。

3、(1)影响产业布局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等。(2)人口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从而对产业布局产生不同影响。(3)资金及投资对区域经济具有乘数效应,由于它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出现马太效应。(4)能否便捷地进入市场是现代产业布局必须首先考虑的重要问题,从而加大了市场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吸引力。(5)空间距离的存在使运输因素始终对产业布局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随着运输技术的发展而有所减弱。

4(1)产生布局指向的类型主要有原料、动力指向,原料地指向,消费地指向,劳动力指向,交通运输枢纽指向,无固定指向。(2)原燃料指向性产业一般是原燃料耗费占生产成本比重大的工业,消费地指向性产业主要是为当地消费服务的产业和产品不宜运输或运输成本高的产业,劳动力指向性产业一般是劳动工资成本比重大的产业等。

5、(1)地域合理规模主要由地域的环境容量来决定。(2)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下列四点:a)资源要素,聚集企业不能超过可获取的区内外资源的限度。b)基础设施要素,聚集企业不能超过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c)自然环境要素,聚集企业的污染不能超过自然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d)管理要素,聚集企业规模不能超过管理者的管理能力。

四、论述题

1、试述战后西方国家的现代农业布局理论及其在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布局中的应用。

2、试述胡佛经济区位论及其在我国产业和城市布局中的应用。

3、试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缺陷以及战后西方国家学者的补充和改进。

1、(1)简要阐明战后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布局理论要点。(2)概述我国农业区域专业化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3)探讨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布局理论在国外应用状况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可行性。(4)提出将西方国家现代农业布局理论应用于我国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2、(1)阐述胡佛经济区位论的要点。(2)胡佛经济区位论在国外实践的典型事例。(3)我国产业和城市布局有哪些基本类型。(4)探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未来我国产业和城市布局的基本趋势和胡佛经济区位论应用的前景。

3、(1)阐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理论缺陷及其与现代工业布局实践的差距。(2)阐述西方国家学者对韦伯理论缺陷的主要补充与改进以及形成的区位论新流派。

五、案例分析

昆明钢铁公司是二十世纪50年代在安宁富藏铁矿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钢铁工业规模扩大以及长期开采,安宁铁矿石资源已经远不能支持昆明钢铁公司生产的需要,目前昆钢公司的铁矿石主要来自四川攀枝花和玉溪鲁奎山,煤矿来自曲靖和禄丰。试问昆钢公司现在的区位合理吗?为什么?

(1)概要阐述影响产生布局的主要因素。(2)分析昆钢目前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布局指向。(3)提出自己对昆钢现有区位合理性的看法及其理由。

第三章城市(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城市

2、城镇体系

3、中心地

4、中心地职能

5、城市基本职能

6、城市(镇)空间结构

1、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非农产业活动的主要场所。

2、城镇体系指区域内各城市(镇)形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根据规模等级体系、职能分工体系和空间结构体系。

3、中心地指为周围地区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地方,小到一个商店,大到一个城市,均可称之为中心地。

4、中心地职能指中心地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种类。有不同的中

心地职能划分方法,其中一种重要分类是按某职能服务的市场区大小划分为高级、中级、低级等中心地职能。

5、城市基本职能指支撑城市发展、主要为城市以外区域提供产

品和服务的职能类型,它们大多数是城市专业化部门。

6、城市空间结构指城市的空间分布状况,包括宏观、中观、微

观三个层次的空间结构。

二、判断题

1、城市是由于社会分工出现非农产业活动而产生、发展的。()

2、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

3、某中心地的需求圆锥体等于它的最大需求量。()

4、中心地体系的最佳市场空间结构是圆形。()

5、中心地理论中的K=3等级体系是按交通原则配置的。()

6、理论上每个城市都有一个合理规模,但实践上很难确定最佳城市规模的数量界限。()

1、对

2、对

3、对

4、错

5、错

6、对

三、简答题

1、简述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功能。

2、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中的顺序——规模法则及其应用。

3、简述最佳城市(镇)人口规模的理论标准。

4、简述城市(镇)职能差异形成原因与划分依据。

5、简述城市(镇)中观空间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1、(1)聚集功能,它是区域人口、经济、信息、技术、活动、智力、金融集中地。区域经济实力越强,城市的聚集程度越高。(2)创新功能,它是区域新技术、新观念的创新地,是带动区域进步与发展的驱动器。(3)辐射功能,城市(镇)的发展,必然要对周围区域产生扩散作用,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1)顺序-规模法则的理论依据来自于中心地理论所推导出的城市(镇)等级体系系统。(2)理论上,一个国家或较大区域某一城市(镇)人口规模与其在所有城

市(镇)排序之间有某种数量关系,哲夫将这种关系表达为r P P r 1 。(3)运用顺序-规模法则,可以研究考察区域城市(镇)规模等级体系是否合理。

3、(1)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最佳城市(镇)人口规模的理论标准。(2)从行政管理角度分析,最佳城市(镇)人口规模应具备行政组织便利、管理有序高效、居民人均服务支出费用最低的要求。(3)从市民角度,能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生产、生活、交通、娱乐等需求的城市(镇)人口规模为最佳。(4)从企业角度,能获得最大利润的城市(镇)人口规模为最佳。

4、(1)城市(镇)职能着重体现在城市(镇)在区域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等方面所居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2)城市(镇)职能的差异源于劳动地域分工的差异,要求某区域及其中心——城市(镇)必须发挥优势,形成一定的职能专业化。(3)可以根据城市(镇)的基本职能尤其是主导专业化职能, 在城市(镇)体系中进行职能分工,使城市(镇)体系中各城市(镇)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

5、(1)城市中观空间结构发展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城市发展初期,呈聚集向心型发展,城市形态以单一中心为主。(3)城市进一步发展,进入分散离心型阶段,城市的工业、居住、科研等功能向城市郊区扩散,卫星城镇出现。(4)城市规模继续扩大,卫星城镇规模实力增大,地域上逐步与母城相连,出现城市(镇)群和区域性城市(镇 )连绵带。

四、论述题

1、试述中心地理论的要点及其应用。

2、为什么区域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在区域中城市的竞争力?

3、试述城市(镇)体系布局合理性的基本标准。

1(1)阐明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要点。(2)战后西方国家学者对中心地理论的主要补充和应用。(3)中心地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2、从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功能进行分析,通过案例(如云南省)阐明清楚以下三个问题:(1)城市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和重心,城市不发展,区域也难发展。(2)城市是区域发展的动力源泉,没有城市的创新产业和结构升级,区域产业难升级和持续发展。(3)区域是城市的腹地,必须通过城市极化和扩散效应,带动其发展。

3、(1)城市(镇)体系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等级规模结构、职能分工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城市(镇)体系合理应该是这三方面结构合理。(2)城市(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性的一般标准及方法及其在我国的应用。(3)城市(镇)职能结构合理性一般原则及其在我国的应用。(4)城市(镇)空间结构合理性一般原则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第四章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区

2、城市经济区

3、中心城市

4、保税区

5.综合经济区

二、简答题

1、简述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的不同。

2、简述中心城市需具备的三个条件。

3、简述保税区的主要政策(不少于五项)。

4、简述我国三大地带的划分。

5、简述城市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三、计算题

试用断裂点公式计算昆明相对于成都而言,昆明的城市吸引力范围。

四、对错题(对的打“√”,错的打“×”)

1、在我国原东中西三带的划分中,西部不含海南。()

2、经济开发区的生产性或非生产性企业均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

3、“863”计划指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化工、钢铁技术属高技术。()

4、保税区是国境以外,关境以内的一个区域。()

5、非保税区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口,保税区产品进入非保税区视同进口。()

五、论述题

1、试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2、试述经济区类型及其特点。

六、实践分析题

3、根据平时收集的资料或实地考察,对比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

开发区的异同、分析存在的开发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4、就把昆明建设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经济区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

第四章经济区与经济区划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区:经济区是具有全国意义专业化的地域生产统一体,是基于劳动地域分工而形成的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2城市经济区:以一个或数个经济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把周围的农村地区通过社会经济活动而联系起来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3中心城市:是指在全国或区域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起着经济活动枢纽作用的城市。

4保税区:是国境以内,关境以外的区域,是国际自由贸易区的一个形式。

5、综合经济区:区位相依、功能相对一体化的不同地域单元组成的经济功

能区,区域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具有重要意义。

二.简答题

i.简述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经济特区的不同。

答案要点:1)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差异,经济特区相对独立,而经济开发区由所在地政府领导和管辖。2)经济结构上的差异。经济特区以外向型制造业为主,经济开发区以发展先进的工业生产和科研为主,第三产业依托所在城市,服务及基础设施主要为区内服务。3)经济特区企业执行15%企业所得税,经济开发区的生产、科研性企业才享受这一待遇。4)经济特区进口生产和生活物资免征或减免关税,经济开发区按规征收关税。

ii.简述中心城市需具备的三个条件。

答案要点:1)较大的城市规模 2)综合性的城市功能 3)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区位。

iii.简述保税区的主要政策(不少于五项)。

答案要点:1)非保税区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口,保税区产品进入非保税区视同进口。2)允许建立生产性的外商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从事出口产品的生产制造。3)允许生产性企业从事企业生产用的原材料、零配件、设备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4)可以设立国内外金融机构,经营区内的外币业

务。5)区内生产企业之间的贸易往来实行保税,免征生产环节的工商统一税或产品税。

iv.简述我国三大地带的划分。

答案要点:80年代以来,陈栋生等学者提出了三大地带的划分,作为地域经济活动的依托。东部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中部为黑、吉、内蒙古、晋、豫、鄂、湘、赣、皖,西部为陕、甘、青、宁、新、川、云、贵、藏。

v.简述城市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市化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

三.计算题:

试用相互作用划分法,即断裂点公式,计算昆明相对于成都而言,昆明的城市吸引力范围。提示:昆明的人口为300万,成都为600,两者距离1300公里。也可用两城市的GDP值。公式如下:

四、对错题(对的打“√”,错的打“×”)

1、在我国原东中西三带的划分中,西部不含海南。(√)

2、经济特区的生产性或非生产性企业均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

3、“863”计划指出,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

新能源技术、化工、钢铁技术属高技术。(×)

4、保税区是国境以外,关境以内的一个区域。(×)

4、非保税区产品进入保税区视同出口,保税区产品进入非保税区视同进口。(√)五.论述题

1.试述经济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答案要点:1)经济区内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域差异性,2)

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化发展相结合,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3)地区经济中心

与经济腹地相结合。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5)同级综

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

2.试述经济区类型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根据经济区的结构和职能特点可分为部门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

根据地域属性还可分为行政经济区和自然经济区。部门经济区是指内部结构

和条件相对一致的均质区。综合经济区的各成员通过相互关联或共同利益的

存在,形成地域生产和联系的综合体,具有功能联系相对一体化的特征。行

政经济区兼具经济区和行政区的双重特点,它既具有区际意义专业化的地域

生产综合体,又在地域范围上与行政区相一致。自然经济区是指以自然特征

基本相似的地域自然单元为基础而形成的经济区。

六.实践分析题

3.根据平时收集的资料或实地考察,对比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

济技术开发区的异同、分析存在的开发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要点:根据平时布置的作业,收集有关资料,分析两大开发区的位置、定位、产业结构、功能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态势、存在问

题、发展规划等方面,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提出应对措施。

4.就把昆明及周边建设成经济实力雄厚的城市经济区提出你的看

法和建议。

答案要点:1)充分发挥昆明中心城市的作用,合理组织专业化协作生产2)合理经组织商品流通 3)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繁荣 4)信息交流和传播文

明。

第五章区域产业结构

一、名词解释

1.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产业部门关系,即是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出发,立足于基础支撑功能、经济增长功能和创新功能等各种目标之间持续协调原则,通过区域产业类型划分,以反映区域的优势和区域分工的要求。

2.地区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阶段处于支配地位的地区专门化产业(或产业群),它具有参加区际服务分工(即产业链定位)和带动区内其他产业发展(即增长极辐射功能)的双重功能。

3.区域产业组织——是指一个区域内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的数量、一般规模、主导性产权结构、产业分布情况等反映区域内各产业生产、经营关系的组织安排和演变结构。

4.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之间在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等)以及产出(包括产业GNP、产业国民收入等)上的比率关系。

5.产业结构转化——又称产业结构演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及整个产业结构随主导产业更替而发生的质的变化。一般来说,随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断加快,收入增长和资源配置状况发生变化,促使新产业不断出现,产业结构相应发生转化。

二、判断题

1.解放以来,我国一直是通过计划机制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错。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我国已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变化。

2.发挥区域优势的关键在于建立能够充分体现区域优势的区域产业结构。

对。

3.从原则上讲,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建立一个部门齐全的产业体系是领导者的最优抉择。

错。建立一个围绕主导产业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是最优抉择。

4.区域优势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阶段优势,不包括经济制度优势。

错。包括经济制度优势。

5.在产业结构转换中,发展中地区适时有效地迅速转换产业结构的成功因素是充分利用“后起国优势(或后发优势),发达地区则要保持创新能力。

对。

三、简答题

1.判定某一产业是否为地区主导产业的标准是哪几项?

答案要点:

(1)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

(2)区外相对比较优势度

(3)产业关联度

(4)市场潜在需求率

要求将上述四项标准的计算公式均列出。具体公式见教材P.108~120。

2.什么是生产要素?克拉克定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生产要素”是西方经济学的factor of production的国内中译。囿于马克思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党校研究生 区域经济学作业参考

1.请简述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三个基石。 答: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结构与经济布局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等区域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三个基石:埃德加?胡佛提出,(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可分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中国学者张敦富提出(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2.为什么产业部门会在区域之间互相转移? 答:(1)按照梯度转移理论,地区间存在梯度高低之分。处于高梯度的地区其创新活动比较频繁,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和新技术等都不断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对新产品需求的增加和旧产品成本的上升使高梯度创新地区在产业的发展上必须有所杨弃和取舍,所以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有了原动力。而处于低梯度的地区,往往是处于发展的传统阶段,所能够发展的大多是技术简单、劳动密集的低水平的产业,与高梯度地区存在明显的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或者由于资源耗竭而经济停滞,迫切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新的产业部门改善部门结构,因此低梯度地区有接受梯度转移的必要性和主动性。 (2)按照产业的生命周期理论,每个产业都要经历的一个由成长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当一个产业在一定区域走向衰退时,必然促使生产要素空间上的转移,从产业衰退区域转出到处于创新

活动阶段的区域。 (3)产业的发展存在着积聚和分散的关系,产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实现产业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当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过度积聚就会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引发产业向周围空间的扩散。 从上述三个方面来看,产业部门在区域间的转移,既是不同梯度地区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产业集聚与发散发展的一种平衡。 3.请简述产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标准。 答:现代区位理论对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提出了三个标准:成本最低的选择(运费、劳动力);市场份额最大的选择;获得聚集效益的选择。 4.请简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答: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和市场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因;农村生产力的提高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制度创新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因素。 5. 为什么说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进行贸易对双方都有好处?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1)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地区差异是引起贸易的基本原因之一,通过贸易彼此都能获得利益。在此基础上,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认为贸易产生的条件是,在生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

2021年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一_0005(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显示的全为正确答案) 1.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 综合性 满分:3分 2.()的创新理论是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 熊彼特 3. 在区域经济的环境条件下,()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与自然资源环境、人力资源环境一起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 制度 满分:3分 4.()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 5. 人力资源最基本的特点是() 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 满分:3分

6. 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是由()提出的。 赖宾斯坦 满分:3分 7. 德国学者()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杜能 8.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学科。 综合性 9. 区位论对()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市场 满分:3分 10. 区域经济学是治病的科学,这是对区域经济学()的深刻总结。 应用性 二、多项选择题(共10道试题,共30分。从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 1.了解区域经济学必须把握几个概念即()。

区域 区域经济学 2. 区域开发的特点有:()。 开发的明确性 开发的时效性 开发的综合性 3. 连锁效应包括:()。 前向关联效应 后向关联效应 旁侧关联效应 4. 区域管理由三部分组成,即()。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人口管理

环境管理 5. 区域经济发展必备的三大环境是()。 自然资源环境 人力资源环境 制度环境 6. 胡佛在其《区域经济导论》一书中,最早构建了一个区域经济学体系,这个体系包括()。 区域的空间结构及变化趋势 区域发展问题 区域政策问题 区域文化问题 7. 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即()。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免费下载】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课后习题总结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 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 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 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 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着进入2l 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中国没有理由再次错过历史的发展机遇也没有时间再次走经济发展的弯路。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御经济活 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 究的核心问题。 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的资源条件使处于传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地区根据各自的区情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在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需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官员需要一种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使命。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本书是从广义的角度去构筑区域经济学框架并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每一章的分析都包括理论和实证分析两大部分。理论分析部分阐述相关的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证研究部分以大量的具体资料揭示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历史根源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第一章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主 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和方法介绍区域、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区域经济学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区域经济学》单元作业题(1) 1-4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区域发展是一个主观的过程,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开发过程的主观行为。(×) 3.区域经济开发有明确的开发主体,该主体自始至终控制着开发进程。 (√) 4.区域规划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两大类,其中政府是第一主体,企业是第二主体。(×) 5.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6.广义的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 (×) 7.区域内部产业部门的更替,就是把区域经济要素从衰退部门转到兴旺部门来,使相同的投入能够有更多的产出。(√) 8.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 9.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 10.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形成于(B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2.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是(C )。 A.农业区位论 B.工业区位论 C.市场区位论 D.运输区位论 3.三次产业的划分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B )首先提出来的。 A.库茨涅兹 B.科林·克拉克 C.配第 D.熊彼特 4.容易陷入纳克斯所说的“贫困恶性循环”之中的是( D )区域。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 1 / 14 5.下列哪种产业拥有的影响力系数最大?(A ) A建筑业B农业C采掘业D商业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A C D ) A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B单纯从事某项活动的小区 C全国国土D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2.古典区位理论包括(B C D)。 A中心地理论B农业区位论C工业区位论D运输区位论 3.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A B C )。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 第一章导论 一、本章要点 1.现在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94个独立国家 2.现在中国有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3.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 围。 4.区域可以分类为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5.狭义的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科学 6.广义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7.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8.区域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之不同包括主体不同、对象不同、时效不同 9.区域开发与区域规划之不同在于行为不同、主体不同、 10.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区际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政策 1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12.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这是一 种静态的排列。 13.差异研究是区域研究的生命,有差异才有类型。 14.系统区的划分是将位置相连的区域放在一起,并不强求自然和经济的统一性,而仅仅是去研究它们之 间的相互关系。 15.先研究整体的特征,再研究各部分的特征。 16.区域经济学的第一个理论来源是经济地理学,第二个来源为古典区位理论 17.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 18.杜能于1826年撰写了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 19.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20.韦伯理论基本框架是:先研究运费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1.韦伯将原料分为广布原料和地方原料 22.韦伯将地方原料分为地方纯原料和地方失重原料 23.韦伯认为地方纯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其重量几乎完全转移到成品中的原料 24.韦伯认为地方失重原料: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一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另一部分作为废料排出了的原 料 25.企业规模越大,布局越集中;反之则布局越分散 26.胡佛认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铁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 27.运输区位论建立以后,引出了人们对市场区位的研究.加速了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28.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 29.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30.中心地等级越高,提供的商品与劳务的种类越全 31.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不是杜能提出的寻求最大收益或韦伯提出的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 利润,也就是总收益和总成本之差最大。 32.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3)

区域经济学作业234及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区域经济: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外部的国际影响、政府行炎、区际互动三方面和区域内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要素。 2、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新区域经济观:知识经济的显现,给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许多新概念、新特点和新观念。同时,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催生了许多不同特点、不同规模和不同地区性质的区域经济组织。因此,21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应有新的区域经济观。 4、国际区域经济:当代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国际一体化。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作为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式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欧洲联盟:最早是由法国联办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于1957年3月签订《罗马条约》,并于1958年元旦成立的,最早称为欧洲共同体。 6、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7、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立于1989年,成立之初是由12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组成的一个非正式论坛组织,后来发展为一支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力量。 二、问答 1、从五个层次上阐述新区域经济观?: 答:(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3)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所以人们把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创立视作人类20世纪末的伟大创举。(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5)把特区经济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将它作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系统地介绍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全面研究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条件以及经济特区的类型、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2、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经济区域要与区域经济相区别.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区域经济学作业

区域经济学作业 200920171004 产业经济郝晓华 1.增长极、点轴开发、网络开发模式的内在关联性 增长极的概念最早是由法国著名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 1950)提出。起初它是用来描述关键产业(Key industry)对相关产业的联系效应、乘数效应等经济关联。布代维尔等将增长极概念赋予空间内涵后,增长极理论逐渐演变为一种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战略理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极化过程而不是平衡的,增长并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是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极上,然后沿着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造成影响。增长极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即增长极通过其吸引和扩散力的作用,不断地增大自身的规律,对所在地区产生支配性影响,从而不仅使所在地区经济获得优先增长,而且带动周围地区的迅速发展。佩鲁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论述增长极的形成条件。他认为增长极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的存在;二是产生规模经济效益的能力;三是适当的周围环境的配合。此后,一些学者将增长极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区域范围,提出了区域增长极的概念,应用增长极模式进行区域经济开发。60年代初,L·罗德文(L.Ro,lwin)首次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应用于区域规划中,并提出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到60年代中期,布尔维尔(J·B·Bouolevile)又重新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提出并改进了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首次基于外部经济和集聚经济分析,系统地从理论上将增长极的经济含义推广到地理含义,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与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着重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他说:“一个区域增长极是指区位在一个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进一步增长发展的一系列推进性产业”。 增长极开发布局模式通过集聚、创新和扩散三阶段的发展,集聚功能与规模效应、创新功能与示范效应、辐射功能与扩散效应于一身,忠实地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是一种极具效率的经济布局模式。增长极理论通常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点轴布局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增长极理论是点轴系统理论“点”的思想源泉。点轴开发理论最早由波兰经济家家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点轴开发模式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这种经济中心既可称为区域增长极,也是点轴开发模式的点。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逐

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三_0005

13秋《区域经济学》形考作业三_0005 一、单项选择题 1. ()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模式。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2. ()是发达国家中修建铁路最晚的国家,但却是铁路现代化进 程最快的国家。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3. 在双中型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4. 世界能源结构随社会()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A. 政治 B. 经济 C. 科学 D. 生活

5. ()于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对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 理论作了补充。 A. 杜能 B. 韦伯 C. 廖什 D. 艾萨德 6. 经济区是()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地域单元。 A. 国家 B. 企业 C. 政府 D. 团体 7. 努力发展()是世界各国电力发展的方向。 A. 水力 B. 石油 C. 电力 D. 核电 8. 1825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铁路。 A. 美国 B. 英国 C. 法国 D. 日本

9. 于洪俊和宁越敏教授在他们的著作《城市地理概论》中介绍了 ()地理学家贝里提出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 A. 美国 B. 德国 C. 英国 D. 法国 10. ()是指对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来的能源又称其为二次能源。 A. 水力 B. 石油 C. 电力 D. 煤炭 二、多项选择题 1. 高速铁路有三大优势即()。 A. 安全 B. 快速 C. 节能 D. 节约土地 E. 平稳 2. 关于中心地理论的研究者包括()。 A. 克里斯塔勒 B. 廖什 C. 艾萨德 D. 杜能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课后习题总结

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答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2.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 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伴随着进入2l 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中国已经多次错过参与世界发展的机会并因此受到太重的历史惩罚。中国没有理由再次错过历史的发展机遇也没有时间再次走经济发展的弯路。为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御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这正是中国区域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核心问题。第二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需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利用各地区的资源条件使处于传统工业化不同阶段的地区根据各自的区情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在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需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因此中国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第三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自区域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参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官员需要一种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使命。 3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答本书是从广义的角度去构筑区域经济学框架并且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每一章的分析都包括理论和实证分析两大部分。理论分析部分阐述相关的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实证研究部分以大量的具体资料揭示半个世纪以来区域经济的运行轨迹产生的主要问题及其历史根源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包括第一章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第二部分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

区域经济学网上作业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1题(已答).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 A. 区位理论 第3题(已答). 1957年,经济学家()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A. 缪尔达尔 第4题(已答).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的优势 及其转移。 B. 产业结构 第5题(已答). 在()的要素禀赋论中,劳动不再是比较优势形成的唯一原因。 C. 赫克歇尔-俄林 第6题(已答). ()是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基本的形式。 B. 自由贸易区 第8题(已答). 区际分工具有可发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C. 区域优势 二、多项选择题(共8题,每题4分) 第10题(已答). 设立经济特区的条件主要有:()。 A. 优越的地理位置 B. 完善的基础设 施 C. 优惠的经济政策 D. 完善的法律制度 第11题(已答). 科技工业园区的机制有() A. 人才激励机制 B. 要素流动机制 C. 市场选择机制D. 政.产.学.研互动机 第12题(已答). 考察城市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测度指标有() A. 就业量 D. 国民收入 第13题(已答). 经济特区的类型有() A. 贸易类 B. 工业类 C. 科技型 D. 旅游型 第14题(已答). 以下哪些是APEC存在的问题() A. 部门提前自由化失败 B. 经济技术合作进展缓慢 C. 以亚洲金融危机反应迟缓 D. 政治化倾向越来越重 第15题(已答). 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有() A. 引进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B. 增加就业机会,扩大社会就业 C. 获得更多地土地出售出让与出租收益 D. 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 第16题(已答). 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静态经济效应包括()。 A. 贸易转移效应 B. 贸易创造效应 三、判断题(共9题,每题4分) 第17题(已答). 自由贸易区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基本形式,也是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内容。错 第18题(已答). 共同市场是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基本形式,也是国际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内 容。错 第19题(已答).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研究 中讨论得最热烈的话题之一。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