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公德与私德

黄显中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对此,伦理学工作者应该作出深刻阐释,以指导社会道德实践。

公德是与私德相对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在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动都具有公共的性质,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公德行为。所以简单地说,公德就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动。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梁启超把公德定义为“人人相善其群”,这无疑是正确的。“群”既指公共领域,也指共同生活的公民,“群”就是“公”。“群”是公德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公德的评价者、监督者。“相善其群”就是“德”;它是公民与群的关系。只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活动便无不具有公德的规定性。它影响公民的共同生活和公域的公共秩序,又受到公民的限制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公德行为一般发生在公共领域,但不必然发生在公共领域,并且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公德行为有转为私域的趋势,比如腐败行为就是如此。

与公德相比较,私德行为只是影响自己和家人、亲戚和朋友,它不需要公众评价和监督,也不需要公共组织协调和处置。私德往往发生在私域,但也不完全如此。随着公共领域的扩展,私域的范围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家庭的功能却日益社会化,因而很多私下的行为也移置到公共领域。梁启超把私德界定为“人人独善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能够爱自己和家人、爱亲戚和朋友,无论是在私域还是公域,都是良好的私德。而在私人领域如果不“独善其身”,如果不爱自己和家人、不爱亲戚和朋友,私德行为就会超出私域之外,跃升为公德行为,并受到公域的制裁。所以私德与其说是领域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度”的问题。

划分公德与私德,应该说只是学理上的抽象。任何行为不管是在公域还是在私域,都具有公德和私德双重规定性。二者只有“显”和“隐”、现实和潜在、真象和假象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公德行为可以转化为私德行为;私德行为同样可能具有公德的性质。所以,公德与私德既可以指称不同行为的单一性质,也可以指称同一行为的双重性质;而且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以对方的面目存在。相互转化在于公德与私德同出一源。无论是公德抑或是私德,都是由个人承担的。个人的主体性产生了公德与私德的分殊和并存,又实现着公德与私德的转换和互异。

中国古人强调私德,而公德却极少有人问津。古人所教的道德,私德居十之有九。梁启超论私德时就说:

“故养成私德,而德育之事思过半焉矣。”其原因就在于,“公德者私德之推也”。“推”,就是“推己及人”,就是将心比心。只要“能近取譬”,公德便水到渠成。所以,说古代不思考公德问题,不是公允的评价。毋宁说,他们对公德建设的贡献,正是蕴含于私德建设之中。

但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私域与公域有了各自的空间。此时若再从私德类推公德,那就是以私德否定公域,以思想裁剪现实了。按照梁启超的说法,私德是人人独善其身,但在私域并非人人做到了独善其身。我们期望有德者把善行从私人推至其他公民,但公德良好并不是私德外推的结果。并且即使人人独善其身,也不等于公德良好。所以对于公共建设而言,并非只要私德良好就行了。独善其身的私德在公共领域可以说是被动性质的。没有公德的积极主动建设,社会道德就不可能发展。

公德建设和私德建设是当前道德建设的双重任务。今天公德之所以应该受到重视,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已经大大分化,形成了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相分的格局;是因为每个人都是国家公民,必然生活在公共领域,其行为都具有公德的性质;是因为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和公共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使道德冲突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是因为公德问题的严重性,已经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人们提出公德建设的强烈要求,还在于它对于私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德是“相善其群”,既包含公民善待作为集体的群体,也包含公民之间相互善待。每个公民都应为公德建设作出贡献,促进公德的进步就是爱护自己。公德建设完善了,私德就获得了尺度。公德善恶不分,私德行为就没有标准,没有分寸。所以,私德虽然是公德建设的基础,但是只有公德的兴旺发达,才是群所以为群的根基。

公德建设和私德建设相互交织,不可偏废。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能是找到两者的共同点。公德与私德作为道德,都是长期社会化的过程中模式化了的活动。行为模式是习惯的结果,古往今来的伦理学都强调,道德是在日常生活的习惯中养成的。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就特别强调习惯对于道德的作用。他说我们建造房屋,才能成为营造师;弹奏竖琴,才能成为操琴手。同样,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所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培养优良的道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把良好的习惯等于美德本身。风俗是天下之大事,“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改良道德就要从革除陋习、移风易俗

开始。革除陋习,是我们每个人进行道德建设的必经途径。

个人陋习是私德问题,是个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但这些陋习即使在私人领域,也不为家人、亲戚和朋友喜欢。改造生活并提高生活质量必须革除陋习。目前我们的社会公德状况不尽如人意,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一些人在私人生活中随心所欲,更不用说养成良好的习惯了。

革除陋习才能优化公共生活环境。

革除陋习是一项改写生活历史的工程。人类的历史就是风俗和习惯不断更新的历史,每个人都对革除陋习、改造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改造习惯的艰难有二:一是走出陋习,一是巩固良习。走出陋习需要行动,古人云:“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习惯的养成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程,正是这个原因,很多人在SARS过后,又回到了以往不讲卫生的陋习轨道。所以个人革除陋习,除了自己积极主动之外,还需要“私人”的提醒,需要公众的监督和公域的管理。公德建设对于革除陋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陋习是普遍存在的,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通过革除陋习,养成三大良好习惯:一曰明辨公私;二曰独善其身;三曰相善其群。

社会公共道德演讲稿《我们应该注重社会公德》(完整版)

社会公共道德演讲稿《我们应该注重社会公德》 社会公共道德演讲稿《我们应该注重社会公德》大家好,我是旅游管理学院的于海航,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我们应该注重社会公德 从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进入了这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里,我们如何不再孤单,那就是更好的融入社会之中,注重社会公共道德。 为了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什么是社会公德那?我认为,社会公德就是: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社会公德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那些违反社会公德人,将被人们所不齿。社会公德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变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为了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必须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什么是个人修养呢?我认为,个人修养就是个体在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人,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实践活动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个人修养的讨论和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古人曾经提出过修身养性,现在我国也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其实,再进一步说,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之中,就是遵守社会的公共道德。公共道德有很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这些传统美德深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当然,我们也应当用与时俱进的眼光来看待社会公德,比如在当今社会,保护环境就应当成为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环境保护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现如今却成为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不可否认,环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性的工程,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命运,所以,这也需要所有人的配合与努力。我们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但是它非常脆弱,现在更是受到各种灾难的威胁: 水污染、空气污染、江河断流等等。看看98年的洪水和去年的海啸吧,我们就会知道,地球其实已经千疮百孔。如果有那么一天,地球不堪重负,我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呢?毫无疑问,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作为地球上的一员,我们不能仅仅担忧和抱怨,而必须加紧行动,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地球。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 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虽然这些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来说就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公仆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维系社会公德平衡的支干 [红色的故乡] 于 2004-11-18 19:47:23上贴 公仆公德、职业道德、家规家风,是平衡社会公德、传统美德延续风向标。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弘扬、平衡、延续,必须有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高尚的社会公德,良好的职业道德,美好的家规家风,遵纪守法的示范,来维系来支擎。 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历史上就有读书做官论习俗,历史上为了求上一官半职功成名就,为了金榜题名时负出半身时间去苦读圣贤书大有人在,书越读的多才有可能做官,世上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示范形象,是平民百姓追求的偶像目标。因此官员们的道德行为也就是平民百姓的道德行为。 “子不孝、父之过”,因此切实加强全体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党的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思想品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规家风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教育、党规党纪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是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是党性教育重之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要组成分,是依执政、科学执政、文明执政,是依法治国和依德治迫切要求。 党的主张和意志是要通具体共产党和党的干部来贯彻落实,因此党的指导思想和主张就是一面旗帖、旗帖就是方向、旗帖就是主张,党员干部的公德、尽业精神、家规家风如何,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器风向标,群众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代,共产党员干部“三”德教育是风向舵、指南针,如果牢牢抓住这问题,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因为党员干部文化层次高、法律知识懂得多、政策水平比一般群众知道多的多。领导干部的公道如何、职业道德如何、家美德如何,起着公共道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如何决定性导向。军营有一句名言﹕兵熊熊一堆,强将手下无弱兵。 一个主要官员品德高尚造福一方水土,换只一个私欲严重,公德底下干部,要祸及一方百姓。 一、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必须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环结。 二、为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必须首先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入手。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迫切需要,领导干部道德品质如何,直按关系到一方社会风气的如何,领导干部道德品质,有着示范的作用。 三、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尤其是现在封建虚荣思想在作怪,迎来送往多,机构重复多,会议多,奉承多,批评少,容易滋生骄傲自满情绪。过去说,党员花上5分钱买一个早知道,现在情况不同,新闻媒体传播迅速快,信息社会,领导干部没有时间听,没

2019年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文/孟晓妍仁.一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公德》(节选)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重点注释】1.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良品格。《书?皋陶谟》中“九德”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如《皋陶谟》之九德①;《洪2.三德,三种品德。《书?洪范》:“.unjs.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范》之三德②;《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扣慊”。《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

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虽然,仅有私人之资格,遂足为完全人格乎?是固不能。……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以新伦理之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者三: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关于社会伦理者一,朋友也。关于国家伦理者一,君臣也。……若中国之五伦,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夫一私人之所以自处,与一私人之对于他私人,其间必贵有道德者存,此奚待言?虽然,此道德之一部分,而非其全体也。全体者,合公私而兼善之者也。私德、公德,本并行不悖者。前线2014/2l113m--国学精选舡苷霪辩替:≮《论私德》(节选)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也。夫聚群盲不能成一离娄“、,聚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群聋不能成一师旷l2l,聚群怯不能成一乌获J。故一私人而无所私有之德故我对于我而不信,而欲其信于待人,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交涉而不忠,而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2?春秋晋国乐师,善于辨音。《孟竺养誓个人忠之于团私德,为第娥此其易明…:一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眠必号:音律品人。…3.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且公德与私德,岂尝有一界线焉,区划之为异物哉?德之所由起,起于更古时代之力士后为力士的。链接一:两段值得玩味的文字《论公德》中有这样两段文字:有官吏死而冥王案治其罪者,

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

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 随着社会生活领域日益分化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作为社会生活规范的道德也必然区分为公德与私德。公德建设与私德建设各有其内在的逻辑、适用的领域、主体以及对环境的不同要求,必须各有分工而又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如果相互越位、错位,就无法形成合力和发挥最大效能。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效果差强人意己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囚,对公德与私德末作明确划分,在建设中把公德与私德混为一谈,无法实施分类指导,囚而难以收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之效,是一个重要原囚。公德与私德的联系是以区分为前提的。处理好公德建设与私德建设的关系,必须在理论上厘清公德与私德的关系,而通过对公德和私德的科学界定来划清二者的界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二者的联系,是无法回避、无法绕过的基础性工作。其实,从道德理论木身的发展看,对公德与私德给出学术化界定和区分也是必需的。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分类、细化,研究对象外延变窄内涵加深,既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学科是否发展进步的标志。囚此,将道德区分为公德与私德不仅是对道德建设现实要求的回应,也是促进道德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作为其基石性问题和理论原点的公德与私德概念,目前国内外学界却末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木文拟在反思与总结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把道德行为必然具有的行为主体身份、行为目的的利益指向和行为发生的场域三个要素作为向度来划分公德与私德,尝试重新厘定公德与私德的概念。 一、公德与私德概念的多样性解释 对于道德,依据不同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若根据其调节人际关系的范围和要求的不同,可将道德划分为私德和公德。中外学者对公德与私德的概念的理解各有千秋,概括说来,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定义公德与私德: 以道德律令的内化与外化为依据,把内心的道德活动、内心认同的道德规范、个人在处理自己的事情时进行自我约束的德性要求作为私德,把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中所具有的品质或情操称为公德。早在1875年,日木思想家福泽谕吉(1834- 1901)就在他的名著《文明论概略》的第六章糟德的区别》里,将“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从福泽的说法看“公德”的涵义非常宽泛,可指一切显露在社会生活中的德性。他说“与外界接触而表现于社交行为的,如廉耻、公平、止直、勇敢等叫作公德”。〇〇n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叫作私德’,UJU叫。廖小平先生也认为,私德的根木内涵与其说是所谓“私人生活领域”的道德,毋宁说是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它主要是一种个体道德而非关系道德[LzJ。马奇柯先生也主张私德就是个人品德,即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并适应一定社会利益关系客观要求的道德素质和指导自身行为选择的内心道德准则的总和。而把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追求、体现的德性称为公德,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属于公德」。 以利益指向和美德外在表现的范围为依据来划分公德与私德,把利己之善称为私德,把为他人、 社会、团体之善的德性称为公德。如梁启超就是以“己”与“群”来界分私德和公德的,他在写于1902 年的((i丨公德》中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LaJnm>。刘师培也认为,所谓“公德”即“由公共观念而生者也,”包括“利他 }L}",.“社会伦理,、家之伦理”等。在他看来,欲真止洞悉“公德”,尤需明了“人己相关之义”。所谓社会伦理“即个人对于一群之伦理也”,它主要包括仁爱、止义、义侠、诚信等方lh]。真止的公德在于‘牺牲一己之私益以图公益之保存”。而“私德”则涵盖“个人之资格,、“利己心”、家族伦理等方lh]。 “个人之资格”即具刚柔清和之德,体现人格的尊严和独立精神。所谓“利己心”,SP“自营自私之念”, 但不得只“知利己之为利己”。是将个人品德、近代合理利己观相结合的一种私德观念[Ls J 以道德规范的的适用范围来划分公德与私德,这种方法比较普遍。认为“公”是指与集体、

社会公德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及特点 (一)社会公德的含义 社会公德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 广义的社会公德是指:反映阶级、民族或社会共同利益的道德。它包括一定社会、一定国家特别提倡和实行的道德要求,甚至还以法律规定的形式,使之得以重视和推行。 狭义的社会公德是特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 会公德是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最广泛、最一般关系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尽管存在各种不同阶级的划分,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分工,但处于同一时代的同一社会环境里的全体社会成员,为了彼此的交往,为了维持社会的起码比活秩序,郡必须遵守为这个肘代和这个社会所必需的起码的简单生活规则。 (二)社会公德的特点 社会公德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一种沉淀和积累。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每一个社会都被看做是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在此基础之上还有许多更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要求。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又昭示着一个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程度。 2.全民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适用范围。在同一社会中,任何社会成员不管属于哪个阶级或从事何种职业,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规则,都必须遵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谴责。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单位有时甚至可以以国家权力或行政权力、经济权力予以干预。 3.相对稳定性。社会公德作为“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就知道的、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上反复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是人类世世代代调整公共生活中最一般关系的经验的结晶。这种最一般的关系,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形态里都存在着,因而,调整这种关系的社会公德在历史上比起其他各种道德分支来,具有更多地稳定性。而且社会公德总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保存 和发扬其进步的、合理的方面,剔除其落后的、不合理的部分。 1、文明礼貌 2、助人为乐 3、爱护公物 4、保护环境 5、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的主要特点是: ⑴共同性。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公共成员准则。 ⑵群众性。社会公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社会所有成员的共同利益。 ⑶继承性。它是前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而又代代相传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的经验结晶。 我国宪法把遵守社会公德作为公民的义务,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我国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习惯 大学生应有:

公德与私德

【语文】话题作文“公德与私德”·2010 【作文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公”与“私”相对,如公道、公平、公德、公心……衍射到社会生活中,“公”也无处不在,比如教育公平、政府公信力和公权力、公共安全、公众知情权、信息公开等等。 《人民日报》曾刊发林治波的文章指出,公德就是公共道德,是旨在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规范。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薄弱和缺陷所在。在一些国家里,有人专门用汉字作遵守公共秩序之类的提示,实在让我们汗颜。一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我们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在“亲熟社会”里生成的道德准则,必然是“私德”,而非“公德”。就个人而言,讲公德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而仅仅讲私德不可能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比如为哥们义气两肋插刀是典型的私德,却往往违背公德,甚至危害社会。在公德与私德之间,公德高于私德,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观。从社会来说,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法治社会转型,而以“私德”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观显然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请以“公德与私德”为话题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猜题理由】 尽管近年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占据了高考作文试题的大半,但话题作文以其灵活性和利于展示考生的个性才智依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公”与“私”相对,既涉及人们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影随形。此话题还是这些年的社会热点,话题范围宽泛,考生发挥的余地相当大。 【构思点拨】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而博爱大于私爱。公德证明的是社会人的责任,私德只是个体人的。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未免渺小,为他人和社会活着的人才是高尚的人。私德以修身,公德以成就社会文明。没有公德的社会私德也难以得到保障,这是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大气候比一棵树显然价值意义重大许多。 公共道德是靠每个人遵守和努力营造的,遵守公德更难能可贵,不仅仅需要管住自己,有时还要主动与违反公德行为做坚决斗争。 虽然这个话题范围比较宽泛,要让学生写成文字,还是有话可说的。但必须弄清话题的含义,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来立意。

公德与私德(终审稿)

公德与私德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语文】话题作文“公德与私德”·2010 【作文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公”与“私”相对,如公道、公平、公德、公心……衍射到社会生活中,“公”也无处不在,比如教育公平、政府公信力和公权力、公共安全、公众知情权、信息公开等等。 《人民日报》曾刊发林治波的文章指出,公德就是公共道德,是旨在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规范。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薄弱和缺陷所在。在一些国家里,有人专门用汉字作遵守公共秩序之类的提示,实在让我们汗颜。一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我们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在“亲熟社会”里生成的道德准则,必然是“私德”,而非“公德”。就个人而言,讲公德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而仅仅讲私德不可能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比如为哥们义气两肋插刀是典型的私德,却往往违背公德,甚至危害社会。在公德与私德之间,公德高于私德,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观。从社会来说,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法治社会转型,而以“私德”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观显然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请以“公德与私德”为话题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猜题理由】 尽管近年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占据了高考作文试题的大半,但话题作文以其灵活性和利于展示考生的个性才智依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公”与“私”相对,既涉及人们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影随形。此话题还是这些年的社会热点,话题范围宽泛,考生发挥的余地相当大。 【构思点拨】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而博爱大于私爱。公德证明的是社会人的责任,私德只是个体人的。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未免渺小,为他人和社会活着的人才是高尚的人。私德以修身,公德以成就社会文明。没有公德的社会私德也难以得到保障,这是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大气候比一棵树显然价值意义重大许多。 公共道德是靠每个人遵守和努力营造的,遵守公德更难能可贵,不仅仅需要管住自己,有时还要主动与违反公德行为做坚决斗争。 虽然这个话题范围比较宽泛,要让学生写成文字,还是有话可说的。但必须弄清话题的含义,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来立意。 首先:弄清内涵。“公德”二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作为道德修养的一项内容,它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人们日常行动之中。所谓“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场合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守

公德与文明范文《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

公德与文明征文《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 风》 公德与文明征文 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 **县公路管理段雷声亮 一个人的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而遵守社会公德则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前提。下面我就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什么是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伦理规范。它主要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内容。 1、文明礼貌——诚信是公德的基本规范,是公共交往中公民做人的准则。 2、助人为乐——社会生活是以多数人的活动为表现形态的,因此,它强调的是最少考虑个人的因素,而最多考虑他人的因素。 3、爱护公物——就个人而言,爱护公物也反映了他的道德素养程度,是他一贯的道德行为的表现。

4、保护环境——之所以提出保护环境,是因为存在着环境被破坏的现实。 5、遵纪守法——遵守公共道德规范是与遵纪守法密切相连的。 二、当前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中,在经济、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人类社会信息化的时代,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我们面临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一些人的社会公德观念比较淡薄,如肆意破坏公共设施,认为公共设施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必用心爱护,甚至将公共设施作为发泄情绪的对象。比如县城街道两侧的公益广告牌被损坏的现象随处可见,两侧绿化带花卉被攀折甚至盗挖。 第二,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章、制度、公约等不能得到普遍遵守。比如,银行内营业柜**的一米线形同虚设,医院等公共场所“禁止吸烟”,一些人熟视无睹。 第三,对陌生人警惕、冷漠有余,关心、帮助不足,对与自己有亲情、友情的人,才肯于关心和帮助。 第四,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上缺乏基本的诚信。 第五,在人与人交往中的礼仪规范受到明显的忽视,尊重他人的基本礼仪规范未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展现。文明用语得不到广泛应用。

公德和私德

公德与私德 马克吐温曾经说:“有两种基督教道德,一种是私德,一种是公德。这两种道德是如此不同,如此不相干,以致彼此之间像大天使和政客一样毫无关系。” 我并不赞同他的看法,公德与私德之间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两者虽然适用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两者却藕断丝连,共同构筑了一个人的道德体系。 我认为社会公德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大家共同创建,共同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的公共精神。而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接触到了福泽谕吉关于公德和私德的理论,并将这种关于“公德”和“私德”的说法阐释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由此可见,公德与私德的本体其实是相同的,都是道德,只是当道德这一本体表现在用途上就会区分出公德和私德。在私人领域的道德则为私德,涉及公共领域的道德则为公德。但是,只有私德而没有公德,那么这个人就会自私自利,在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情时,往往表现出冷漠和旁观;如果只有公德而没有私德,那么个人的空间就会受到压迫,公德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母。私德由个人建设,需要个人的“善其身”;公德由社会建设,是每个人私德汇聚而成的“济天下”。是的,我没有说

“独”也没有说“兼”,那是因为我认为公德和私德的建设是同时的。 一个集体之所以成为集体,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并不是因为其地域的相近、种族特征的相似,而是因为有一种能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文化的认同。而使这个集体、这个民族团结起来并使其良性运转起来就离不开公德。同时,公德良好的团体和国家也会反过来促进私德的进步。 因此,公德和私德的区别只是使用范围的不同,其本质都是道德,道德完善的人,其公德与私德也都是完善的。

现代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现代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信息来源]转载[发布时间]2006-9-7 [点击次数]9170 社会公德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不同的场所,具体内容不大相同,但在原则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大概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 秩序是社会正常运转的一种需要,在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中,我们大家都无法正常生活。遵守公共秩序,为的是不妨碍他人的正常生活,同时也是为了他人不要妨碍我们的正常生活。爱护公共财物也是遵守公共秩序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行为文明,礼貌待人 文明礼貌表现了一个人的基本情感和态度,也表示一个人对他人的尊重。我们常说,要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我们尊重别人,对别人文明礼貌,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这说明你是把自己当一个人看待,文明礼貌是人才有的行为,其他动物没有文明礼貌。 三、敬老爱幼,尊师亲贤 这是衡量一个社会风气是否健康和文明的标志。敬老爱幼,是唯心的优良传统,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部分,我们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我们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表现。老师和贤明的人是我们社会文明的主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我们对他们的尊重,其实是对社会文明的尊重。 四、诚实守信,正直友善 诚实守信是人和人之间信任的基础,如果一个社会掉进人与人互不信任的泥潭里,整个社会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一个人不诚实、不守信用,了解他的人就会远离他,最后他就会成为一个孤家寡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言行一致,遵守诺言,有正义感受,与人为善,平等待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与社会融洽相处。 五、保护环境,造福后代 这是新的社会环境对人们提出的新的社会要求。因为最近几百年,人们对自然环境破坏性地开发,我们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环境已经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气候的反常变化,土地沙化等,已经对人类社会形成了很大的威胁,如果人们再不保护环境,我们的子孙后代将面临一个无法生存的地球。人是有理性、有良知的高级动物,不能像那些低级动物一样,吃了今天,不管明天。为了子孙后代,也为了我们自己,保护环境是每个人应当遵守的社会公德。

公德与私德

社会公德现状与反思 一、公德与私德 道德有其复杂的体系结构,依据不同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若根据其调节人际关系的范围和要求的不同,可将道德划分为私德和公德两个基本的方面和层次。[1]公德与私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规范。对于究竟什么是公德和私德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学术界中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公德包括人们在涉及对社会整体具有相应义务和责任的行为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一般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比如不破坏公物,公共场合不吸烟等;私德通常指人们在不直接涉及对社会整体义务和责任的私人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两者是按道德所包涵的社会关系的内容来划分的。 二、社会公德现状与反思 这些年里道德滑坡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有些学者干脆断言,当今的中国人什么都不缺,就缺道德。这种所谓道德的滑坡论断是值得商榷的,也是不太确切的。不能笼统地讲缺道德,准确地讲,我国当今最为缺乏的是公德理念。由于公德是社会显象的道德(相对而言,私德要隐含得多),它是社会道德风貌的窗口和睛雨表,因此,公德的状况也最为人们所注意。 2012年8月23日下午,在杭州K192路公交车上,一位小伙子因没有给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让座,被与该妇女同行的一男子连扇5个耳光,导致鼻血直流,镜框也飞了出去。公交掌掴事件发生后,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并持续发酵。8月24日,被打者的朋友称,被打者实际上是个腿脚不便的残疾人。8月26日14时左右,长春市102路车上,一名中年女子指着一名20多岁的年轻男子说:“挺大一个男的,不知道给女的让个座。”下车时,该中年女子的同伴朝年轻男子的头部就是一巴掌。然而,事后证明,该年轻男子其实是智障人,被打后,他的母亲带着哭泣说:“你和一个有残疾的孩子较什么劲啊。”说完也带着年轻男子下车离去。同样是在8月26日,济南115路公交车上一小伙子因为没给身边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让座,而挨了这位妇女一耳光。小伙被打后分辩说:“我在济南

论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

论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 【摘要】: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不论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还是处于高层的成功人士,道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社会公德的缺失是社会秩序混乱的重要因素。社会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必需,没有人的道德素质,就没有社会和谐,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没有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当明白个人道德与社会公德的的内容和意义,在我们增加个人道德修养的同时也要维护好社会公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个人道德;社会公德;大学生;个人竞争力;社会发展;国际地位 【引语】:道德作为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着引导和促进人们向善的功能。 一个人道德 (一)个人道德的内容 在众多的道德中,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称为个人道德,个人道德是用来指导个人行为的准则或规则,个人道德包括:自立、自爱、自强、诚信、职业道德、家庭观念道德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等。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优劣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一个拥有健康精神生活的人,一个对生活充满追求的人,必定拥有一个健全的个人道德素质。 (二)个人道德的作用 1:拥有高尚道德的人,会更加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在这个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良好的道德素质使你拥有恰当的行为举止,给他人族偶的尊重。因而你也会得到他人对你的赞赏和尊重,使得你更加适应社会生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拥有高尚道德的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我国教育事业“重才轻德”的是实下,有才者济济一堂,有德者寥寥无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一个拥有良好道德的员工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在求职竞争中,一个拥有良好道德的人往往拥有较强的的竞争力,只是随手关灯、不随意丢纸屑这些小小的表现,便会得到成功的青睐。 3:拥有高尚道德的人,更容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我国古代有德无才者往往称为贤者,德才兼备者称为圣者,有才无德者成为祸害。有德者被人崇敬名垂千古,无德者被人唾骂遗臭万年。岳飞与秦桧便是个极佳的例子:岳飞文武双全,以收复大宋江山为己任,风波亭被害无数忠诚之士,甚至于平民百姓无不痛苦不已,为其喊冤;秦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公德与私德 黄显中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对此,伦理学工作者应该作出深刻阐释,以指导社会道德实践。 一 公德是与私德相对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在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动都具有公共的性质,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公德行为。所以简单地说,公德就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动。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梁启超把公德定义为“人人相善其群”,这无疑是正确的。“群”既指公共领域,也指共同生活的公民,“群”就是“公”。“群”是公德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公德的评价者、监督者。“相善其群”就是“德”;它是公民与群的关系。只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活动便无不具有公德的规定性。它影响公民的共同生活和公域的公共秩序,又受到公民的限制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公德行为一般发生在公共领域,但不必然发生在公共领域,并且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公德行为有转为私域的趋势,比如腐败行为就是如此。 与公德相比较,私德行为只是影响自己和家人、亲戚和朋友,它不需要公众评价和监督,也不需要公共组织协调和处置。私德往往发生在私域,但也不完全如此。随着公共领域的扩展,私域的范围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家庭的功能却日益社会化,因而很多私下的行为也移置到公共领域。梁启超把私德界定为“人人独善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能够爱自己和家人、爱亲戚和朋友,无论是在私域还是公域,都是良好的私德。而在私人领域如果不“独善其身”,如果不爱自己和家人、不爱亲戚和朋友,私德行为就会超出私域之外,跃升为公德行为,并受到公域的制裁。所以私德与其说是领域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度”的问题。 划分公德与私德,应该说只是学理上的抽象。任何行为不管是在公域还是在私域,都具有公德和私德双重规定性。二者只有“显”和“隐”、现实和潜在、真象和假象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公德行为可以转化为私德行为;私德行为同样可能具有公德的性质。所以,公德与私德既可以指称不同行为的单一性质,也可以指称同一行为的双重性质;而且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以对方的面目存在。相互转化在于公德与私德同出一源。无论是公德抑或是私德,都是由个人承担的。个人的主体性产生了公德与私德的分殊和并存,又实现着公德与私德的转换和互异。 二 中国古人强调私德,而公德却极少有人问津。古人所教的道德,私德居十之有九。梁启超论私德时就说:

私德与公德

私德与公德 在近几年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经常感慨现行社会的道德滑坡日益严重,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毒奶粉事件、瘦肉精猪肉与地沟油的走上餐桌、染色馒头等恶性的食安全事件:一些医生“推销”检查、手术和高价药;彭宇事件;小悦悦事件;贪官腐败现象;执法不严现象……我们往往感慨的是社会公德的缺失,社会诚信丢失,以往那些传统美德的流失,我们会为我们的社会感到痛心。 然而,在这频发的道德滑坡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人们的私德水平下降,从而危及到了我们的公德。 那么,究竟什么是私德,什么是公德呢? 在我国,公德、私德的区别始于梁启超,他在他1902年写的《论公德》一文中,强调中国人缺少“公德”,而“私德”充斥生活。 而在黄向阳所编写的《德育原理》中,关于公德与私德是这样定义的:简而言之,“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的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 我们知道,公德方面主要有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讲究公共卫生等,以家庭美德为主的私德主要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诚实、忠信等。公德与私德是相对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 我们往往强调加强公德的建设,是因为社会公德在维持我们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现实的稳定与社会公道,发扬惩恶扬善的功能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此时,我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私德是公德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公德状况不是很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私德不好。 试想一下,如果那些商人的私德够好,不贪图金钱利益,能够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本身就不会去做那些损坏他人利益的事情,怎么会有那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果我们的官员们私德够好,能够洁身自好,正真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怎么会有那些贪官污吏的存在?如果我们的普通老百姓私德够好,有一颗

对社会公德的认识与感想

对社会公德的认识与感想 通过对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的学习,我对社会公德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共生活日益成为我们当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成为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在维护公共秩序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社会公德,顾名思义,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公民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表现为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在过去,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诚实守信、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等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仍然要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并要将其发扬光大。当今时代的社会公德,包括我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 当前,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甚至令人担忧的现象。近期发生的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再一次触动了我们全体中国人的心。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8天后,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10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其骨灰被带回山东老家。也许在这时,我只能说,感谢路旁的那个摄像头,感谢高速发展的互联网,让我们看到了这令人心痛的一幕,唤醒了国人的良知!假如第一个路人能够伸手相救,可能也不会有小悦悦父母的痛哭,也不会有国人的悲痛。然而,一切为时已晚。当记者采访陈阿姨时,她说当时没想别的,就是想救人,而正是她毫不犹豫地向小悦悦伸出了援手,为这场冷漠灾难留下了唯一一抹温情。 陈阿姨回忆,事发当晚,她像往常一样在五金城里捡垃圾,远远看到一个小孩躺在路上,但路人和车辆经过却都不理睬。她依稀听到小孩的呻吟,就赶忙跑过去。“我走到女仔旁边,听到她啊啊的叫声,声音不大,但听着很凄惨。“陈阿姨说,她把孩子抱起来,看到她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流着眼泪,嘴里和鼻子都在流血,后脑勺也在流血。孩子全身软绵绵的,扶起来马上就瘫了下去,坐都坐不住。陈阿姨不敢用力,便把孩子拉到路边,并呼吁路过的人们帮忙,无人回应。“之后我就问旁边的几家店铺,是不是他们的小孩,都说不知道。”陈阿姨马上去周围找孩子的家长,不久,她就看到了小悦悦的妈妈。抱起小悦悦后,“她妈妈跑在前面,我拿起孩子的鞋子也跟着跑了上去。“陈阿姨表示,当时虽然天很暗,但不可能看不到有个小孩躺在路上,“我远远就看到她了”。 也许这个社会早已习惯了麻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许是近年来接连发生的老人跌倒事件给了人们一个教训,扶起后,反被老人污蔑为肇事者。因此,躺在路中央的幼儿,被扶起后,会不会被家长认为是肇事者?或许在过去千百年来,这只不过是再简单不过的举手之劳,但简单细微之处彰显出的却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大问题。遗憾的是看起来如今这已经成了一个奢侈的社会公德,甚至可能会让心存善意和道德良知的“好人”们经济破产。当一个简单的举手之劳被全社会、被公众、被媒体热烈讨论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某种程度上这个社会的公德已经破产了。显然,似乎作为社会人,谁也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同样,老人跌倒该不该被扶起,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一个大讨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总感觉心里不是个滋味儿。媒体对所谓跌倒老人该不该扶的讨论我觉得很有必要,

谈谈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

谈谈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每个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能力大小,都能够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做到为人民服务。在新的

形势下,必须继续大张旗鼓地倡导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为人民为社会多做好事,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 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根本上的一致,使集体主义成为调节三者利益关系的重要原则。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反对小团体主

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必须把这些基本要求与具体道德规范融为一体,贯穿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要引导人们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提倡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艰苦创业、勤奋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好逸恶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

《乡土中国》读后感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

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在《乡土中国》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作者提到”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虽然作者没有明确的指出,但是言外之意就是中国人只有私德。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很明显,意思是中国人缺少公德心。书中这整节,可以这样理解作者的核心意思:中国私德很强而且少公德心。早在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就提出了一个着名的、一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人们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类似的论述:叶文宪教授说过“中国人并不是没有道德,我们有良好的私德,只是缺少一点社会公德而已。”关于私德公德,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说明: 1、为什么会产生“差序格局”?

中国是一个家族化社会,家族构成社会基本单位。因此中国人认为家是最亲近的社会关系,父母兄弟等时最亲近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由远及近,产生“差序格局”。 2、对公德私德的理解? 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3、为什么中国人公德较低?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人们一向引以为荣,为什么要被说成是没有公德?实事是,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时常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在意精心。这样的做人态度实际上有一个发端,就是他的家庭。这这其实是作者所说的差序格局”的根源。我认为除了作者说的“差序格局”是造成中国公德低于西方的原因外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类似于政治制度理论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思是人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后才有精神方面(例如维持高的道德的方面)的需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