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

【语文】话题作文“公德与私德”·2010

【作文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公”与“私”相对,如公道、公平、公德、公心……衍射到社会生活中,“公”也无处不在,比如教育公平、政府公信力和公权力、公共安全、公众知情权、信息公开等等。

《人民日报》曾刊发林治波的文章指出,公德就是公共道德,是旨在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规范。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薄弱和缺陷所在。在一些国家里,有人专门用汉字作遵守公共秩序之类的提示,实在让我们汗颜。一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我们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在“亲熟社会”里生成的道德准则,必然是“私德”,而非“公德”。就个人而言,讲公德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而仅仅讲私德不可能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比如为哥们义气两肋插刀是典型的私德,却往往违背公德,甚至危害社会。在公德与私德之间,公德高于私德,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观。从社会来说,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法治社会转型,而以“私德”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观显然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请以“公德与私德”为话题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猜题理由】

尽管近年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占据了高考作文试题的大半,但话题作文以其灵活性和利于展示考生的个性才智依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公”与“私”相对,既涉及人们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影随形。此话题还是这些年的社会热点,话题范围宽泛,考生发挥的余地相当大。

【构思点拨】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而博爱大于私爱。公德证明的是社会人的责任,私德只是个体人的。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未免渺小,为他人和社会活着的人才是高尚的人。私德以修身,公德以成就社会文明。没有公德的社会私德也难以得到保障,这是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大气候比一棵树显然价值意义重大许多。

公共道德是靠每个人遵守和努力营造的,遵守公德更难能可贵,不仅仅需要管住自己,有时还要主动与违反公德行为做坚决斗争。

虽然这个话题范围比较宽泛,要让学生写成文字,还是有话可说的。但必须弄清话题的含义,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来立意。

首先:弄清内涵。“公德”二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作为道德修养的一项内容,它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人们日常行动之中。所谓“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场合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理念和行为规范,是道德领域的“现场秀”,更是私德在公共生活舞台上的曝光。

其次:明确立意。写这类作文切忌就事论事,而要求考生能够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于话题范围较大,我们可以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来立意,寻找小的切入点。

第三:确定文体。对一个话题的含义理解之后,立意确定之后,就要考虑选用什么样的体裁来成文。这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不管选择什么文体,主体部分都要反映“宏扬健康的社会公德,批判不良的社会习气”这一主题。如果写记叙类就要在完整的叙述后,明确表明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如果写成议论文,就要有正确鲜明的观点,典型充足的论据,更要有完整的结构内容,使观点在开头点,中间提,结尾现。如果写创新文体,也要熟悉文体特征,不能非驴非马四不像。

【名人言论】

1、一个人要帮助弱者,应当自己成为强者,而不是和他们一样变成弱者。――罗曼·罗兰

2、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茨威格【奥】

3、赞美人和爱人以及被人赞美和爱都能极大地提高和丰富生活。――罗杰斯

4、聪明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帮助自己的惟一方法就是去帮助别人。――埃?哈伯德【美】

5、当一个人受到公众信任时,他应该把自己看作为公众的财产。――杰弗逊

6、当感到很多人都需要你的时候,这种感情就会使你有旺盛的精力。――高尔基【前苏联】

7、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鲁黎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谚语

9、有一点要注意:不可让孩子说懦夫们常用的词汇,如“我不敢”。常说这句孩子决不会成为有出息的人。为此,父母给孩子讲述伟大人物的故事。--蒙台梭利

10、当父母学会如何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接受时,往往父母就

掌握了一项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产生令人惊讶的效果。--《哈佛才子》【最新素材】

1、闵恩泽: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

现年84岁高龄的两院院士闵恩泽,被业内同行誉为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人、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和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上世纪70―80年代,步入“知天命”之年的他先后开发成功钼镍磷加氢催化剂、一氧化碳助燃剂、半合成沸石裂化催化剂等,使我国的炼油催化剂品种更新换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90年代,已是花甲之年的他又转入绿色化学领域,指导开发成功“钛硅分子筛环己酮氨肟化”、“己内酰胺加氢精制”、“喷气燃料临氢脱硫醇”等绿色新工艺过程,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开启了我国的绿色化工时代;进入21世纪,年近8旬的他把目光转向生物质能源开发,指导开发成功“近临界醇解”生物柴油清洁生产新工艺,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后来居上

2、躲猫猫事件

近些日,“躲猫猫”一词迅速在网络窜红,起因是云南省晋宁县看守所发生的一起死亡事件。据当地公安部门通报,24岁男青年李乔明在看守所中与狱友玩“躲猫猫”游戏时头部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众多网民纷纷质疑,一群成年男人在看守所中玩小孩子玩的“躲猫猫”游戏听起来非常离奇,而这种“低烈度”游戏竟能致人死亡就更加令人难以置信。于是,一场以“躲猫猫”为标志的舆论抨击热潮迅速掀起。

查清事件真相,既是对家属负责,也是任何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政府的本分,这既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在事件成为网络热点后,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并公开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云南省相关部门的这一做法,开邀请网民参与重大敏感问题官方调查之先河,体现了执政者对网络民众舆论的重视与尊重,堪称官民互动的典范之一。

3、90后大学生勇救落水少年

10月24日,长江荆州段宝塔湾河段,长江大学文理学院40多名大一新生在江堤上野炊。14时20分左右,一阵呼救声传来,两个孩子从距岸边不远、四面环水的江中小沙丘上失足落水。跑在最前面的是17岁的学生李佳隆和20岁的徐彬程。来不及脱下衣物,他们就迅速跃入江中。随后,张荣波、方招、龚想涛等人也跳进水中。陡坎,暗流,沙滩崩塌,体力不支……有位同学没有坚持住,他一下子滑入到深水中,人梯一下散开,何东旭瞬间滑入水

中,身后的姜梦淋和孔璇也被带落到水里……正在这时,远处的杨天林、鲁德忠、韩德元3名冬泳队员闻声赶到,他们把救生圈扔到落水的两名女生身边,并上前救起那名少年。姜梦淋和孔璇在救生圈的帮助下成功回到岸上,而何东旭却不幸沉入江底。

网民为3个年轻生命的逝去扼腕痛惜并致以崇高的敬意,网民评价他们是“英雄的群体,新时代大学生的楷模”,此事也引发人们对一度被称为“迷失的、自我为中心的、无社会责任感的、垮掉的‘90后’”的重新认识。

4、三鹿奶粉事件拷问公信力

导致甘肃等地多起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的主要原因是患儿服用的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三鹿牌部分批次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是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结果,除了众所周知的三鹿牌,大家熟悉的圣元、蒙牛、伊利、雅士利、施恩等均榜上有名。三鹿事件为国人敲响了警钟:三鹿企业功利熏心、惟利是图,作出泯灭天良的事情,将使国家、国人的信誉受损;我们绝不能再牺牲我们的青山绿水,我们的矿产宝藏,还有我们的气节尊严了。重塑民族信心,树立民族品牌,还原民族品格,对一个国家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所谓的免检企业,关系到人们身体健康的生产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监管机制是一个重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5、杭州飙车案“替身”说始作俑者被行政拘留

利用网络捏造、散布杭州“5·7”交通肇事案出庭被告人胡斌是“替身”谣言的湖北省鄂州市无业人员熊忠俊,日前被鄂州市公安机关依法作出行政拘留处罚。今年7月20日杭州“5·7”交通肇事案一审判决的消息报道后,湖北省鄂州市无业人员熊忠俊即于7月21日以“刘逸明”名义在网上发布了《荒唐,受审的飙车案主犯“胡斌”竟是替身》一文,造谣说:“让人吃惊的是,受审的“胡斌”竟是一个替身,中国媒体在广传有关消息的时候,竟然都没看出来,实在是可悲。”熊忠俊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胡斌替身”谣言,引发网民猜疑,误导公众舆论,扰乱公共秩序,已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

2009年5月7日晚八时许,谭卓在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被胡斌所驾驶的改装三菱跑车撞飞,后送120后不治。 5月15日,杭州警方以交通肇事罪向检察院提请批捕,并认定本次事故由胡斌承担全部责任。同时杭州警方也就早前的70码说法向公众道歉。

【写作范文】

深夜的烟花

提笔时,夜已深。四周非常寂静,无半点杂音。突然,一声尖锐的炮鸣打破良久的沉寂。

接着又是一声。抬头看看,好似五彩的霞光铺满天空,美丽极了。原来,有人燃放烟花。赞叹的同时不免感叹:难道为了一个人的私欲便可以打扰别人的美好的睡眠吗?

不,不可以!这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会公德问题。

社会公德看似小事,却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人的自身修养。生活在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国人呀,随着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社会公德应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等方面应该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切不可随心所欲。

然而,浮现在我们面前的生活画面,令人触目惊心:无人看守的公用电话在使用后不久即遭破坏,投币口塞进了火柴杆,电话线被扯断,电话亭四周刻画涂写严重。公共场所里随地乱扔果皮纸屑比比皆是;城市塑像往往被刻上了“某某到此一游”的标记:包治百病,疏通水道,房屋招租的牛皮癣广告满天飞;马路上的井盖子不翼而飞;新植的树苗上搭晒着衣物;明明看到红灯已经亮了,依然风驰电掣,吓得路人心惊肉跳。常常不是撞了别人,就是伤了自己。这些都是缺乏公德的表现。

鲁迅说:“凡公物或无主的东西,倘难于移动,能够完全的却很不多。”确实,正由于这种奴才式的破坏,我们的美好家园正变得千疮百孔,丑陋不堪。

不仅如此,有时社会公德的缺乏还会让人失去巨大的财富。

一次,外方欲与中方某厂合作生产一次性输液仪,临签合同,外方代表参观了该厂。正在外方赞叹该厂整洁宽敞的生产车间和先进齐全的生产设备时,该厂厂长疾步走到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擦了一下。见此情景,外方代表转身就走,合同最终没有签成。一个厂长的行为反映工厂的管理水平。谁能放心和在车间吐痰的厂长合作生产人命关天的一次性输液器呢?

一口痰的代价不仅仅是一份合同,一笔财富,它还玷污了我们改革开放的美好形象。

相比之下,物质上的破坏令人担忧,精神上的匮乏更显危急。

面对行凶的歹徒,英雄孤军奋战,围观者无动于衷,眼睁睁看着英雄倒在血泊中;孩子不慎落水,身怀六甲的孕妇下水救人;寒冷的冬夜,临产的孕妇躺在冰冷的墙角无人问津……是什么让你变得如此冷漠啊,人们?善良的国人啊,我们应该警醒。我们在日常道德行为养成上,要敢喊“看我的”:在社会公德建设的重任前,要敢喊“跟我上”;在破坏社会公德的现象面前,要敢于仗义执言、扶正压邪、以身护德。只有这样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日常养成做起,才能真正以自身的正义之举和示范之行感染人们,为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文明、加强社会公德建设作出贡献。

行笔至此,五彩的烟花已逝,但响声仍回绕耳旁。停止吧!深夜的烟花并不美丽,傍晚的才最漂亮。

【点评】

本文突出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立意“化大为小”。本文在立意方面,采用化大为小的方法,便于找到小的切入点。从日常的小事入笔,便于抒发感触。

2、主题“鲜明突出”。本文在行文中表达了对缺少社会公德的人的批判,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使得主题非常鲜明。

3、结构“自然圆合”。本文起于烟花,终于烟花,中间巧妙过渡,层层推进,使得全文结构严谨,圆合自然。

2019年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 梁启超论“公德"与“私德”文/孟晓妍仁.一代文人梁启超对民族道德伦理思想方面进行过深入思考,他写下的《论公德》和《论私德》体现了对于道!德的新见解。这些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论公德》(节选)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重点注释】1.九德,古谓贤人所具备的九种优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无私德则不能立,合无量数卑污、虚伪、残忍、愚懦之人,无以为良品格。《书?皋陶谟》中“九德”指:“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国也。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试观《论语》、《孟子》诸书,吾国民之木铎,而道德所从出者。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如《皋陶谟》之九德①;《洪2.三德,三种品德。《书?洪范》:“.unjs.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范》之三德②;《论语》所谓“温、良、恭、俭、让”,所谓“克己复礼”,所谓“忠信笃敬”,所谓“寡尤寡悔”,所谓“刚毅木讷”,所谓“知命知言”。《大学》所谓“知止,慎独,戒欺,扣慊”。《中庸》所谓“好学,力行,知耻”,所谓“戒慎恐惧”,所谓“致曲”。《孟子》所谓“存心养性”,所谓“反身、强恕”……凡此之类,关于私德者,发挥几无余蕴,于养成私人(私人者,对于公人

而言,谓一个人不与他人交涉之时也)之资格,庶乎备矣。虽然,仅有私人之资格,遂足为完全人格乎?是固不能。……旧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事也……新伦理所重者,则一私人对于一团体之事也。(以新伦理之分类,归纳旧伦理,则关于家族伦理者三:父子也,兄弟也,夫妇也;关于社会伦理者一,朋友也。关于国家伦理者一,君臣也。……若中国之五伦,则惟于家族伦理稍为完整,至社会、国家伦理不备滋多,此缺憾之必当补者也,皆由重私德、轻公德所生之结果也。)夫一私人之所以自处,与一私人之对于他私人,其间必贵有道德者存,此奚待言?虽然,此道德之一部分,而非其全体也。全体者,合公私而兼善之者也。私德、公德,本并行不悖者。前线2014/2l113m--国学精选舡苷霪辩替:≮《论私德》(节选)谓个人对于本团体公共观念所发之德性也。夫聚群盲不能成一离娄“、,聚离娄上》:“孟子曰:‘离娄之明,群聋不能成一师旷l2l,聚群怯不能成一乌获J。故一私人而无所私有之德故我对于我而不信,而欲其信于待人,一私人对于一私人之交涉而不忠,而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2?春秋晋国乐师,善于辨音。《孟竺养誓个人忠之于团私德,为第娥此其易明…:一一义;欲从事于铸国民者,必以自培养其个人之私德为眠必号:音律品人。…3.战国时秦之力士。一说可能为。且公德与私德,岂尝有一界线焉,区划之为异物哉?德之所由起,起于更古时代之力士后为力士的。链接一:两段值得玩味的文字《论公德》中有这样两段文字:有官吏死而冥王案治其罪者,

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

公德与私德概念的辨析与厘定 随着社会生活领域日益分化为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作为社会生活规范的道德也必然区分为公德与私德。公德建设与私德建设各有其内在的逻辑、适用的领域、主体以及对环境的不同要求,必须各有分工而又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如果相互越位、错位,就无法形成合力和发挥最大效能。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效果差强人意己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囚,对公德与私德末作明确划分,在建设中把公德与私德混为一谈,无法实施分类指导,囚而难以收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之效,是一个重要原囚。公德与私德的联系是以区分为前提的。处理好公德建设与私德建设的关系,必须在理论上厘清公德与私德的关系,而通过对公德和私德的科学界定来划清二者的界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二者的联系,是无法回避、无法绕过的基础性工作。其实,从道德理论木身的发展看,对公德与私德给出学术化界定和区分也是必需的。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分类、细化,研究对象外延变窄内涵加深,既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学科是否发展进步的标志。囚此,将道德区分为公德与私德不仅是对道德建设现实要求的回应,也是促进道德理论建设科学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作为其基石性问题和理论原点的公德与私德概念,目前国内外学界却末能形成一个较为一致的定义。木文拟在反思与总结国内外学者有代表性定义的基础上,把道德行为必然具有的行为主体身份、行为目的的利益指向和行为发生的场域三个要素作为向度来划分公德与私德,尝试重新厘定公德与私德的概念。 一、公德与私德概念的多样性解释 对于道德,依据不同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若根据其调节人际关系的范围和要求的不同,可将道德划分为私德和公德。中外学者对公德与私德的概念的理解各有千秋,概括说来,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定义公德与私德: 以道德律令的内化与外化为依据,把内心的道德活动、内心认同的道德规范、个人在处理自己的事情时进行自我约束的德性要求作为私德,把在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关系中所具有的品质或情操称为公德。早在1875年,日木思想家福泽谕吉(1834- 1901)就在他的名著《文明论概略》的第六章糟德的区别》里,将“德”分为“私德”与“公德”。从福泽的说法看“公德”的涵义非常宽泛,可指一切显露在社会生活中的德性。他说“与外界接触而表现于社交行为的,如廉耻、公平、止直、勇敢等叫作公德”。〇〇n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叫作私德’,UJU叫。廖小平先生也认为,私德的根木内涵与其说是所谓“私人生活领域”的道德,毋宁说是道德主体的内在德性,它主要是一种个体道德而非关系道德[LzJ。马奇柯先生也主张私德就是个人品德,即在一定社会生活中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而具备的、并适应一定社会利益关系客观要求的道德素质和指导自身行为选择的内心道德准则的总和。而把自己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追求、体现的德性称为公德,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属于公德」。 以利益指向和美德外在表现的范围为依据来划分公德与私德,把利己之善称为私德,把为他人、 社会、团体之善的德性称为公德。如梁启超就是以“己”与“群”来界分私德和公德的,他在写于1902 年的((i丨公德》中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LaJnm>。刘师培也认为,所谓“公德”即“由公共观念而生者也,”包括“利他 }L}",.“社会伦理,、家之伦理”等。在他看来,欲真止洞悉“公德”,尤需明了“人己相关之义”。所谓社会伦理“即个人对于一群之伦理也”,它主要包括仁爱、止义、义侠、诚信等方lh]。真止的公德在于‘牺牲一己之私益以图公益之保存”。而“私德”则涵盖“个人之资格,、“利己心”、家族伦理等方lh]。 “个人之资格”即具刚柔清和之德,体现人格的尊严和独立精神。所谓“利己心”,SP“自营自私之念”, 但不得只“知利己之为利己”。是将个人品德、近代合理利己观相结合的一种私德观念[Ls J 以道德规范的的适用范围来划分公德与私德,这种方法比较普遍。认为“公”是指与集体、

公德与私德

【语文】话题作文“公德与私德”·2010 【作文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公”与“私”相对,如公道、公平、公德、公心……衍射到社会生活中,“公”也无处不在,比如教育公平、政府公信力和公权力、公共安全、公众知情权、信息公开等等。 《人民日报》曾刊发林治波的文章指出,公德就是公共道德,是旨在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规范。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薄弱和缺陷所在。在一些国家里,有人专门用汉字作遵守公共秩序之类的提示,实在让我们汗颜。一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我们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在“亲熟社会”里生成的道德准则,必然是“私德”,而非“公德”。就个人而言,讲公德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而仅仅讲私德不可能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比如为哥们义气两肋插刀是典型的私德,却往往违背公德,甚至危害社会。在公德与私德之间,公德高于私德,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观。从社会来说,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法治社会转型,而以“私德”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观显然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请以“公德与私德”为话题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猜题理由】 尽管近年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占据了高考作文试题的大半,但话题作文以其灵活性和利于展示考生的个性才智依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公”与“私”相对,既涉及人们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影随形。此话题还是这些年的社会热点,话题范围宽泛,考生发挥的余地相当大。 【构思点拨】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而博爱大于私爱。公德证明的是社会人的责任,私德只是个体人的。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未免渺小,为他人和社会活着的人才是高尚的人。私德以修身,公德以成就社会文明。没有公德的社会私德也难以得到保障,这是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大气候比一棵树显然价值意义重大许多。 公共道德是靠每个人遵守和努力营造的,遵守公德更难能可贵,不仅仅需要管住自己,有时还要主动与违反公德行为做坚决斗争。 虽然这个话题范围比较宽泛,要让学生写成文字,还是有话可说的。但必须弄清话题的含义,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来立意。

公德与私德(终审稿)

公德与私德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语文】话题作文“公德与私德”·2010 【作文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公”与“私”相对,如公道、公平、公德、公心……衍射到社会生活中,“公”也无处不在,比如教育公平、政府公信力和公权力、公共安全、公众知情权、信息公开等等。 《人民日报》曾刊发林治波的文章指出,公德就是公共道德,是旨在维护公共秩序的道德规范。然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薄弱和缺陷所在。在一些国家里,有人专门用汉字作遵守公共秩序之类的提示,实在让我们汗颜。一些人缺乏公德心的社会历史根源在于,我们传统的社会形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在“亲熟社会”里生成的道德准则,必然是“私德”,而非“公德”。就个人而言,讲公德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而仅仅讲私德不可能形成完整健全的人格。比如为哥们义气两肋插刀是典型的私德,却往往违背公德,甚至危害社会。在公德与私德之间,公德高于私德,这是现代公民应有的道德观。从社会来说,我们的社会正在向公民社会、法治社会转型,而以“私德”为主要特征的道德观显然不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请以“公德与私德”为话题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不少于800字。

【猜题理由】 尽管近年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占据了高考作文试题的大半,但话题作文以其灵活性和利于展示考生的个性才智依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公”与“私”相对,既涉及人们的道德水准和价值观,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影随形。此话题还是这些年的社会热点,话题范围宽泛,考生发挥的余地相当大。 【构思点拨】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而博爱大于私爱。公德证明的是社会人的责任,私德只是个体人的。只为自己活着的人未免渺小,为他人和社会活着的人才是高尚的人。私德以修身,公德以成就社会文明。没有公德的社会私德也难以得到保障,这是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大气候比一棵树显然价值意义重大许多。 公共道德是靠每个人遵守和努力营造的,遵守公德更难能可贵,不仅仅需要管住自己,有时还要主动与违反公德行为做坚决斗争。 虽然这个话题范围比较宽泛,要让学生写成文字,还是有话可说的。但必须弄清话题的含义,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采用“化大为小,化虚为实”的方法来立意。 首先:弄清内涵。“公德”二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作为道德修养的一项内容,它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在人们日常行动之中。所谓“社会公德”是人们在公共场合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应遵守

公德和私德

公德与私德 马克吐温曾经说:“有两种基督教道德,一种是私德,一种是公德。这两种道德是如此不同,如此不相干,以致彼此之间像大天使和政客一样毫无关系。” 我并不赞同他的看法,公德与私德之间是有着深刻的联系的。两者虽然适用于不同的领域,但是两者却藕断丝连,共同构筑了一个人的道德体系。 我认为社会公德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大家共同创建,共同遵守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的公共精神。而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梁启超在流亡日本期间接触到了福泽谕吉关于公德和私德的理论,并将这种关于“公德”和“私德”的说法阐释为“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由此可见,公德与私德的本体其实是相同的,都是道德,只是当道德这一本体表现在用途上就会区分出公德和私德。在私人领域的道德则为私德,涉及公共领域的道德则为公德。但是,只有私德而没有公德,那么这个人就会自私自利,在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情时,往往表现出冷漠和旁观;如果只有公德而没有私德,那么个人的空间就会受到压迫,公德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母。私德由个人建设,需要个人的“善其身”;公德由社会建设,是每个人私德汇聚而成的“济天下”。是的,我没有说

“独”也没有说“兼”,那是因为我认为公德和私德的建设是同时的。 一个集体之所以成为集体,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并不是因为其地域的相近、种族特征的相似,而是因为有一种能将一群人凝聚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文化的认同。而使这个集体、这个民族团结起来并使其良性运转起来就离不开公德。同时,公德良好的团体和国家也会反过来促进私德的进步。 因此,公德和私德的区别只是使用范围的不同,其本质都是道德,道德完善的人,其公德与私德也都是完善的。

公德与私德

社会公德现状与反思 一、公德与私德 道德有其复杂的体系结构,依据不同标准可作不同的分类,若根据其调节人际关系的范围和要求的不同,可将道德划分为私德和公德两个基本的方面和层次。[1]公德与私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规范。对于究竟什么是公德和私德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学术界中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理解。比较一致的认识是:公德包括人们在涉及对社会整体具有相应义务和责任的行为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一般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比如不破坏公物,公共场合不吸烟等;私德通常指人们在不直接涉及对社会整体义务和责任的私人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两者是按道德所包涵的社会关系的内容来划分的。 二、社会公德现状与反思 这些年里道德滑坡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有些学者干脆断言,当今的中国人什么都不缺,就缺道德。这种所谓道德的滑坡论断是值得商榷的,也是不太确切的。不能笼统地讲缺道德,准确地讲,我国当今最为缺乏的是公德理念。由于公德是社会显象的道德(相对而言,私德要隐含得多),它是社会道德风貌的窗口和睛雨表,因此,公德的状况也最为人们所注意。 2012年8月23日下午,在杭州K192路公交车上,一位小伙子因没有给一位抱着孩子的妇女让座,被与该妇女同行的一男子连扇5个耳光,导致鼻血直流,镜框也飞了出去。公交掌掴事件发生后,在公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并持续发酵。8月24日,被打者的朋友称,被打者实际上是个腿脚不便的残疾人。8月26日14时左右,长春市102路车上,一名中年女子指着一名20多岁的年轻男子说:“挺大一个男的,不知道给女的让个座。”下车时,该中年女子的同伴朝年轻男子的头部就是一巴掌。然而,事后证明,该年轻男子其实是智障人,被打后,他的母亲带着哭泣说:“你和一个有残疾的孩子较什么劲啊。”说完也带着年轻男子下车离去。同样是在8月26日,济南115路公交车上一小伙子因为没给身边一位带小孩的妇女让座,而挨了这位妇女一耳光。小伙被打后分辩说:“我在济南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公德与私德 黄显中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对此,伦理学工作者应该作出深刻阐释,以指导社会道德实践。 一 公德是与私德相对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在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动都具有公共的性质,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公德行为。所以简单地说,公德就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动。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梁启超把公德定义为“人人相善其群”,这无疑是正确的。“群”既指公共领域,也指共同生活的公民,“群”就是“公”。“群”是公德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公德的评价者、监督者。“相善其群”就是“德”;它是公民与群的关系。只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活动便无不具有公德的规定性。它影响公民的共同生活和公域的公共秩序,又受到公民的限制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公德行为一般发生在公共领域,但不必然发生在公共领域,并且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公德行为有转为私域的趋势,比如腐败行为就是如此。 与公德相比较,私德行为只是影响自己和家人、亲戚和朋友,它不需要公众评价和监督,也不需要公共组织协调和处置。私德往往发生在私域,但也不完全如此。随着公共领域的扩展,私域的范围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家庭的功能却日益社会化,因而很多私下的行为也移置到公共领域。梁启超把私德界定为“人人独善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能够爱自己和家人、爱亲戚和朋友,无论是在私域还是公域,都是良好的私德。而在私人领域如果不“独善其身”,如果不爱自己和家人、不爱亲戚和朋友,私德行为就会超出私域之外,跃升为公德行为,并受到公域的制裁。所以私德与其说是领域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度”的问题。 划分公德与私德,应该说只是学理上的抽象。任何行为不管是在公域还是在私域,都具有公德和私德双重规定性。二者只有“显”和“隐”、现实和潜在、真象和假象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公德行为可以转化为私德行为;私德行为同样可能具有公德的性质。所以,公德与私德既可以指称不同行为的单一性质,也可以指称同一行为的双重性质;而且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以对方的面目存在。相互转化在于公德与私德同出一源。无论是公德抑或是私德,都是由个人承担的。个人的主体性产生了公德与私德的分殊和并存,又实现着公德与私德的转换和互异。 二 中国古人强调私德,而公德却极少有人问津。古人所教的道德,私德居十之有九。梁启超论私德时就说:

私德与公德

私德与公德 在近几年的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经常感慨现行社会的道德滑坡日益严重,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毒奶粉事件、瘦肉精猪肉与地沟油的走上餐桌、染色馒头等恶性的食安全事件:一些医生“推销”检查、手术和高价药;彭宇事件;小悦悦事件;贪官腐败现象;执法不严现象……我们往往感慨的是社会公德的缺失,社会诚信丢失,以往那些传统美德的流失,我们会为我们的社会感到痛心。 然而,在这频发的道德滑坡现象背后,隐藏着的是人们的私德水平下降,从而危及到了我们的公德。 那么,究竟什么是私德,什么是公德呢? 在我国,公德、私德的区别始于梁启超,他在他1902年写的《论公德》一文中,强调中国人缺少“公德”,而“私德”充斥生活。 而在黄向阳所编写的《德育原理》中,关于公德与私德是这样定义的:简而言之,“私德”是指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及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公德”是国家及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通常所谓的国民公德与社会公德。 我们知道,公德方面主要有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讲究公共卫生等,以家庭美德为主的私德主要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诚实、忠信等。公德与私德是相对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 我们往往强调加强公德的建设,是因为社会公德在维持我们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现实的稳定与社会公道,发扬惩恶扬善的功能方面,都有促进作用,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此时,我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私德是公德的基础,目前我们的公德状况不是很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私德不好。 试想一下,如果那些商人的私德够好,不贪图金钱利益,能够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本身就不会去做那些损坏他人利益的事情,怎么会有那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果我们的官员们私德够好,能够洁身自好,正真的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怎么会有那些贪官污吏的存在?如果我们的普通老百姓私德够好,有一颗

《乡土中国》读后感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

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在《乡土中国》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作者提到”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虽然作者没有明确的指出,但是言外之意就是中国人只有私德。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很明显,意思是中国人缺少公德心。书中这整节,可以这样理解作者的核心意思:中国私德很强而且少公德心。早在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就提出了一个着名的、一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人们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类似的论述:叶文宪教授说过“中国人并不是没有道德,我们有良好的私德,只是缺少一点社会公德而已。”关于私德公德,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说明: 1、为什么会产生“差序格局”?

中国是一个家族化社会,家族构成社会基本单位。因此中国人认为家是最亲近的社会关系,父母兄弟等时最亲近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由远及近,产生“差序格局”。 2、对公德私德的理解? 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3、为什么中国人公德较低?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人们一向引以为荣,为什么要被说成是没有公德?实事是,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时常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在意精心。这样的做人态度实际上有一个发端,就是他的家庭。这这其实是作者所说的差序格局”的根源。我认为除了作者说的“差序格局”是造成中国公德低于西方的原因外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类似于政治制度理论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思是人满足了基本的温饱需求后才有精神方面(例如维持高的道德的方面)的需要。

私德与公德的角度剖析“扶”与“不扶”现象

私德与公德的角度剖析“扶”与“不扶”现象 看到有人摔倒了,无论是谁,上去扶一把是天经地义的事,或许十几二十年前的中国人根本不需要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放在现代中国社会,到底“扶”还是“不扶”竟成了困扰几乎所有人的大问题。虽然有人选择了勇于担当道义责任,但更多的还是居于各种理由选择了围观,或者是走过路过然后错过……诸如此类事件层出不穷,让我们不禁思考: 那些选择“不作为”的人们看到了邻居家或是熟识的老人摔倒时,是否也会选择视而不见?如果不扶现象仅仅发生于陌生老人身上,那么中国的社会道德究竟哪里出了偏差?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本文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私德与公德的角度来剖析“扶”与“不扶”的现象,并通过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机制、教育机制、法律机制和舆论监督等路径和手段,去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公德与私德,进一步培育和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私德与公德概述 何谓私德?何谓公德?梁启超先生是中国伦理史上最早使用私德与公德概念的人,他说“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私德就是独善其身,而公德则是相善其群。除梁启超先生以外,对于私德公德的定义还有多种解释,普遍被接受的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其一是与日本思想家福泽谕吉相类似的理解,即“凡属于内心活动的,如笃实、纯洁、谦逊、严肃等叫作私德”和“与外界接触而表现于社交行为的,如廉耻、公平、正直、勇敢等叫作公德”;其二则是被一般接受的定义,即私德是私人生活中处理私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是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邻里关系中体现的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等,而公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处理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群体利益而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比如爱国爱民、保护公共财物、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等。 本文探讨的私德与公德,主要是采用第二种定义,认为从其调节的对象来看,私德调节的是自我和那些与自己有恒常联系而且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特殊“他者”的伦理关系,“他者”主要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和同事三个方面的直接的、具体的对象;公德调节的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

公德与私德 xxxx 公德与私德的关系,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对此,伦理学工作者应该作出深刻阐释,以指导社会道德实践。一公德是与私德相对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在共同生活中,公民的所有行动都具有公共的性质,不可避免地是一种公德行为。所以简单地说,公德就是公共领域中公民的道德活动。它关系到其他公民的公共生活,关系到公共领域的正常秩序。 梁启超把公德定义为“人人相善其群”,这无疑是正确的。“群”既指公共领域,也指共同生活的公民,“群”就是“公”。“群”是公德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公德的评价者、监督者。 “相善其群”就是“德”;它是公民与群的关系。只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中,公民的活动便无不具有公德的规定性。它影响公民的共同生活和公域的公共秩序,又受到公民的限制和公共组织的管理。公德行为一般发生在公共领域,但不必然发生在公共领域,并且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公德行为有转为私域的趋势,比如腐败行为就是如此。 与公德相比较,私德行为只是影响自己和家人、亲戚和朋友,它不需要公众评价和监督,也不需要公共组织协调和处置。私德往往发生在私域,但也不完全如此。随着公共领域的扩展,私域的范围越来越小。但与此同时,家庭的功能却日益社会化,因而很多私下的行为也移置到公共领域。梁启超把私德界定为“人人独善其身”,也是不无道理的。能够爱自己和家人、爱亲戚和朋友,无论是在私域还是公域,都是良好的私德。而在私人领域如果不“独善其身”,如果不爱自己和家人、不爱亲戚和朋友,私德行为就会超出私域之外,跃升为公德行为,并受到公域的制裁。所以私德与其说是领域的问题,不如说是一个“度”的问题。 划分公德与私德,应该说只是学理上的抽象。任何行为不管是在公域还是在私域,都具有公德和私德双重规定性。二者只有“显”和“隐”、现实和潜在、真象和假象的区别。这就决定了公德行为可以转化为私德行为;私德行为同样可能具有公德的性质。所以,公德与私德既可以指称不同行为的单一性质,也可

《乡土中国》读后感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和私德

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公德 和私德 欧阳学文 在《乡土中国》这本书里,作者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概念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即“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为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的大小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子,同时又从属于以优于自己的人为中心的圈子。在这种关系格局中,自己总是这种关系的中心,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作者提到”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虽然作者没有明确的指出,但是言外之意

就是中国人只有私德。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公德心被自私心驱走”,很明显,意思是中国人缺少公德心。书中这整节,可以这样理解作者的核心意思:中国私德很强而且少公德心。早在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就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一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人们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类似的论述:叶文宪教授说过“中国人并不是没有道德,我们有良好的私德,只是缺少一点社会公德而已。”关于私德公德,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说明: 1、为什么会产生“差序格局”? 中国是一个家族化社会,家族构成社会基本单位。因此中国人认为家是最亲近的社会关系,父母兄弟等时最亲近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由远及近,产生“差序格局”。 2、对公德私德的理解? 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是社会生

议论文:公德与私德议论文600字

心存公德,完善私德 东野圭吾曾说:“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机器,每个人都是正运转的齿轮。”所谓公德正是维持机器平稳运行的基础,而要做不一样的,自己偏要以公德为基础来完善个人之德。 如梁启超所言,屈身就群者的确做到了守住公德赞正像《乌合之众》忠曾写到“一个人如果陷入群体,他便失去了自我的价值。”功德之上的境界,便是功德与私德,二者兼备,相互促成,相互完善。 违背公德者定遭唾弃。 诚然,功德是人人都应拥有的道德底线。无论是网络曝光的高铁拦车者,还是破坏治安的公交站,这这社会法律都以用相应的态度与惩罚,使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当今时代下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暴露在大众视野的观察之下,工作的光芒也以照亮了整个大地。因此,不违背公德是所有公民应对自,自己要求的最低标准是做好自己的稳固基础。 仅存四则者尚需变革。 个人至得因人而异,而背叛公德的似得拿货正果。在电影我《我不是药神。》中,男主人公因医院药价高难以支付,而选择从印度走私仿制药,虽然以药效好价格低而拯救了许多白血病患者,但却因违法而入狱,令人惋惜,他实现了私德,却为建立在升的的基础之上,最终如无根之木,难以长存。 公司兼具者视为高尚。 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公德与私德兼具,是

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方式。如吕宝明在闹市中唱段暴徒伸张正义茹其美多吉在高原上传递信件不畏风雨,如刘传建在高空中冷静操作挽救乘客,他们之所以能瘦人在养,这是由于在工作之上实现了私德,因而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时代背景之下,我们更应重新审视自己,唤醒心中的公德与私德,将二者调和,并融入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精神血脉中坚定脚步,迈向更好的自己,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使公德的人坠落,施私德的人平庸。平庸,兼备二者,完善自我。

公德和私德的议论文_公德与私德

公德和私德的议论文_公德与私德 身为汽车媒体记者也有十余年了,此间每年都有机会去国外试驾新车,每次回来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就是突然不太会开车了,驾驶习惯还停留在地球那边,经常被后面的车主报以白眼和喇叭,于是在几天的纠结后又开始变成他们中的一员。环境使然也好,心态变化也罢,在外国总会不自觉的让一下,回来后总会不自觉的抢一下。为什么大多数国人平时彬彬有礼,一上车之后立刻变得无比“疯狂”,我想这里面不仅仅是国民素质的问题,或者说仅仅是这一点使然。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引用了梁启超在《论公德》中的一句话:“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100多年前,这位改革派先驱就已经洞察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劣根,而这种习性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汽车文明中。造成这种冲突的主要根源还是在于国人对于公德与私德的截然不同理解,对于车里面的人与车外面的人的两种境界。我们更善于将自身高尚或者完美的一面表现于家人、领导、朋友面前,以体现自身素质与品德的修养;而在素不相识的外人面前,个人利益则变得高于一切。而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重公德轻私德是普遍的社会现象,比如他们会在陌生人面前维护自身的形象与品德,尽可能地保持谦卑、礼让的习惯,而对于家人、朋友的亲情显然没有我们那么崇高。笔者有一个大学同学在德国定居十年,无论同事还是邻居在公共场合的道德素质都令他敬佩不已,但即使是德国人自己之间,所谓的关系也只停留于此,想要有更深得交

往或者融入对方的圈子几乎不太可能,而与父母、与孩子、与朋友之间的亲情同样让他无法接受,比如回父母家吃顿饭、去朋友那喝顿酒、临时有事借点钱,对于德国人来说都是需要反复斟酌和义正言辞的交涉。但是一旦到了公共场合,比如马路上,停车场等,似乎周围的人瞬间变成了亲密无间的好伙伴,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说到底他们对于公共规则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对于人与人关系的定义,这一点正好与我们截然相反。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公德与私德的关系就会发现,所谓公德,即大家共同遵守的公共道德和规则,一般是通过严格的法律和普世信仰来约束,无疑这两种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太过缺失;所谓私德,既对于周围圈子里关系密切的人的责任,一般是通过家教和人际关系维系,中国历代典籍里对此也大加推广和弘扬,但对于公德的弘扬,除了宗教道义里与人为善的教诲,几乎找不到只言片语。由此不难发现,目前道路上的种种行为,其实折射出中国社会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人性短板,我并不赞同西方社会重公德、轻私德的意识形态,只是有感于在物质生活进步的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缺失的那部分精神家园。其实中国对于公德的认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盛世,都带来了国民公德的提升。一次是战国时秦国的变法,成就了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法治国家,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历史上法制化最彻底的社会,无奈还未等到一统天下,商鞅就被重私德的老氏族们车裂于荒野;另一个时代则是以宗教治国的盛唐时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最好的体现,无奈随着儒家思想的复兴,这个时代也是昙花一现。汽车,这个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将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