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岛屿生物地理学中衡模型 名词解释

岛屿生物地理学中衡模型 名词解释

岛屿生物地理学中衡模型名词解释

岛屿生物地理学中的衡模型(Equilibrium Model in Island Biogeography)是指根据岛屿的面积和距离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岛屿上物种分布、迁移和灭绝的模型。该模型是由罗伯特·马克亚瑟(Robert MacArthur)和爱德华·威尔森(Edward O. Wilson)在1967年提出的。

衡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物种数量在岛上达到一个稳定平衡状态。根据该模型,岛屿的面积决定了可容纳的物种数量,岛与大陆的距离影响物种迁移和灭绝的速率。在岛屿上,需求较大的物种会相互竞争,进而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同样,物种的迁移和灭绝也会影响岛屿上的物种多样性。

在衡模型中,物种的移民和灭绝被认为是通过物种残存面积和连接性(连结大陆和其他岛屿的能力)来控制的。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可容纳的物种数量也增加,因为较大的面积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生境。此外,较大的岛屿也有更高的概率从相邻的大陆或其他岛屿引入新的物种,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

与面积相似,岛屿与大陆的距离也对物种分布和多样性产生影响。较远的岛屿通常与大陆之间的物种迁移概率较低,因为迁移的距离更远。物种迁移对于岛屿上的物种多样性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引入新的物种,增加岛屿的物种丰富度。相反,较近的岛屿更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侵袭和群落重建的影响,从而减少物种多样性。

尽管衡模型提供了解释岛屿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框架,但它并不意味着岛屿上的物种分布总是达到平衡状态。其他因素如岛屿的年龄、生境复杂度、物种特征以及自然和人为干扰等也会影响物种的迁移和灭绝。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岛屿生物地理学领域不断发展,许多补充模型也被提出来,以更好地解释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总结来说,衡模型在岛屿生物地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模型,通过考虑岛屿的面积和距离对物种的迁移和灭绝速率进行建模,进而解释了物种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然而,该模型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补充,以全面地理解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保护物种多样性浅谈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保护物种多样性浅谈 赵江晨 (北京农学院,生物工程142班,201020142031) 摘要: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 人类活动强度加剧, 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在以空前的速度迅速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 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仍在加剧。如何有效地保护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多样性便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于是生物地理学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也建立起了联系,本文通过对生物地理学保护物种多样性方法入手,重点谈论了岛屿生物地理学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物地理学,岛屿生物地理学,物种多样性,物种保护 从达尔文时代起到20世纪末,生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代表时期:1) 19世纪后半叶起,起源中心和扩散用于解释生物分布;2)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生态学具备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岛屿生物地理学发展起来;3) 同样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和分支系统学理论的发展,隔离思想出现并促进泛生物地理学和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后者后来被称为分支生物地理学; 4)20世纪80年代末,在线粒体标记应用和溯祖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兴起并迅速发展。 (一)生物多样性问题: 生物地理学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历史成因。关注的科学问题包括以下方面。1) 物种多样性格局,利用生物地理学在空间格局分析上的优势研究多样性格局,包括大空间尺度及全球多样性梯度;2) 遗传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包括遗传多样性的地理格局、格局的历史成因、揭示隐存多样性等;3) 大尺度多样性格局的历史机制,关注地质运动、生境保守性、灭绝事件等历史事件对大尺度多样性格局的影响。以下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将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的最有效途径。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为一些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 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造成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建立基因库 英国曾斥巨资建立“千年种子库”,自1997 年启动以来,已实现了保存全部的英国植物物种和全球10% 的植物物种的目标。我国也有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建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于2005 年动工建设,2009 年11 月通过了国家验收。“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成,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因为,如果在某个物种灭绝以前,能把它的种子(基因)保存下来,那么就有希望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安全的复制。 (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其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2.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 很久以前人们就意识到岛屿的面积与物种数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但是本世纪60 年代以前在岛屿生物地理学中基本上没有定量的理论。MacArchur 和Wilson[的岛屿生物地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应用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应用 摘要:全球面临着生境破碎化的危机,物种保护已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详细了解,具体分析了岛屿生物的种—面积关系与岛屿生物地理学的平衡理论,物种迁入率与绝灭率的动态变化决定着岛屿上的物种丰富度。通过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研究,来研究保护生物群落与生物种的问题。 关键词:岛屿生物地理学,物种,种—面积关系,平衡理论一、引言 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大至海洋中的群岛、高山、自然保护区、小到森林中的林窗,甚至植物的叶片,都可以看成是大小、形状、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例如,湖泊可以看成是“陆地海洋”中的岛屿,林窗可以认为是“森林海洋”中的岛屿。二、理论内容及来源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是由1967年麦克阿瑟与威尔逊创立的。他们认为岛屿中的物种多样性取决于物种的迁入率与灭绝率,而迁入率与灭绝率与岛屿的面积、隔离程度及年龄等有关。麦克阿瑟与威尔逊提出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阐述了岛屿上物种的数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由于新物种的迁入与原来占据岛屿的物种的灭绝,物种的组成随时间不断变化。 其实早在19世纪,达尔文就首先注意到,生存在岛屿上的所有物种的数目比大陆上同样面积上生存的生物要少,且其中大

部分又是本地所特有的种类,岛屿上特殊的生物多样性变化为揭示生物进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后来又经过麦克阿瑟与威尔逊的卓越贡献,形成了著名的岛屿生物地理学。 三、平衡理论 麦克阿瑟与威尔逊认为,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与原来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当迁入率与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但物种的组成却不断变化与更新,这就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所以,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也称为平衡理论。关于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一个岛屿物种的数目代表了迁入与灭绝之间的一种平衡。 麦克阿瑟与威尔逊的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说明了岛屿生物群落的平衡点与拓殖与灭绝速度的关系。拓殖的或新物种移入者已经是岛上的拓殖种,故出现新物种的速度下降。同时新进入的每个物种都有灭绝的危险,进入种越多,每个种的平均种群大小因竞争加剧而缩小,于是种的灭绝速度升高,直到与拓殖速度相等的平衡点,这时即维持岛屿区系的现有物种。生物群落平衡点还取决于岛屿的大小与拓殖者来源的远近。 在岛屿生物群落里,物种的多样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某个物种的数目也随着岛屿的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岛屿上的物种数却不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决定于迁入物种与灭亡物种的平衡,而且是一种动态平衡,即不断有物种灭绝,

岛屿生物地理学中衡模型 名词解释

岛屿生物地理学中衡模型名词解释 岛屿生物地理学中的衡模型(Equilibrium Model in Island Biogeography)是指根据岛屿的面积和距离与物种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岛屿上物种分布、迁移和灭绝的模型。该模型是由罗伯特·马克亚瑟(Robert MacArthur)和爱德华·威尔森(Edward O. Wilson)在1967年提出的。 衡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物种数量在岛上达到一个稳定平衡状态。根据该模型,岛屿的面积决定了可容纳的物种数量,岛与大陆的距离影响物种迁移和灭绝的速率。在岛屿上,需求较大的物种会相互竞争,进而导致物种数量减少。同样,物种的迁移和灭绝也会影响岛屿上的物种多样性。 在衡模型中,物种的移民和灭绝被认为是通过物种残存面积和连接性(连结大陆和其他岛屿的能力)来控制的。随着岛屿面积的增加,可容纳的物种数量也增加,因为较大的面积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生境。此外,较大的岛屿也有更高的概率从相邻的大陆或其他岛屿引入新的物种,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 与面积相似,岛屿与大陆的距离也对物种分布和多样性产生影响。较远的岛屿通常与大陆之间的物种迁移概率较低,因为迁移的距离更远。物种迁移对于岛屿上的物种多样性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引入新的物种,增加岛屿的物种丰富度。相反,较近的岛屿更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侵袭和群落重建的影响,从而减少物种多样性。 尽管衡模型提供了解释岛屿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的框架,但它并不意味着岛屿上的物种分布总是达到平衡状态。其他因素如岛屿的年龄、生境复杂度、物种特征以及自然和人为干扰等也会影响物种的迁移和灭绝。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岛屿生物地理学领域不断发展,许多补充模型也被提出来,以更好地解释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总结来说,衡模型在岛屿生物地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模型,通过考虑岛屿的面积和距离对物种的迁移和灭绝速率进行建模,进而解释了物种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然而,该模型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补充,以全面地理解岛屿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演化。

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命表:生命表是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是最清楚、最直接地展示种群死亡和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2最小因子定律(Liebig):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群落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是群落的建造者,往往是主要层次的优势种。但随着时间推移和群落演替的发生,建群种可能被其它优势种替代。优势种并不一定是建群种。4原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以前完全没有植物的地段,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甚至植被下的土壤条件也不复存在)的群落演替。 5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植物现已被消灭,土壤中仍保留原来群落中的植物繁殖体)的群落演替。 6生态位:物种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7林德曼定律:能量沿营养级的移动时,逐级变小,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只能达到前一营养级能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8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9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一般分为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 10生活型:不同物种对于相同生境进行趋同适应而形成的外貌上相同或相似的类型。 11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群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12生态效率:营养级内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3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4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15初級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速率称为生产率,或生产力。 16种间关联:在一个特定群落中,有的种经常生长在一起,有的种则互相排斥,即种间关联。 17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环境要素。 18生态型:同一物种内因适应不同生境而表现出具有一定结构或功能差异的不同类群。 19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20互利共生(mutualism):不同物种的两个个体之间互惠关系,可以增加双方的适合度。 21 生态幅:一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耐受性的上下限之间的范围,为生态幅。 22次级生产: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的产品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形成自身的物质,称为次级生产,亦称第二性生产。 23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 :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净初级生产量。 24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25他感作用:植物产生次生代谢物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通过信息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发育并加以排除的现象。 2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种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

景观生态学-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六、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1.岛屿的概念 岛屿性(Insularity)是生物地理所具备的普遍特征。岛屿通常是指历史上地质运动形成,被海水包围和分隔开来的小块陆地。许多自然生境,例如溪流、山洞以及其它边界明显的生态系统都可看作是大小、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有些陆地生境也可看成是岛屿,例如,林中的沼泽、被沙漠围绕的高山、间断的高山草甸、片段化的森林和保护区等。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景观的片段化(Fragmentation),也是产生生境岛屿的重要原因。由于物种在岛屿之间的迁移扩散很少,对生物来讲岛屿就意味着栖息地的片段化和隔离。 2、岛屿的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早在60年代,生态学家就发现岛屿上的物种数明显比邻近大陆的少,并且面积越小,距离大陆越远,物种数目就越少。在气候条件相对一致的区域中,岛屿中的物种数与岛屿面积有密切关系,许多研究表明,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Preston(1962)将这一关系用简单方程描述: S=CA Z 该公式经过对数转换后,变为:logs=ZlogA+C 式中S是面积为A的岛屿上某一分类群物种的数目,C,Z为常数。 3、物种数目分布的机制与假说 对于物种数目随面积和隔离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假说: (1)平衡假说(Equilibrium hypothesis) MacArthur 和Wilson(1967)认为,岛屿上物种数目是迁入和消失之间动态平衡的结果。如图,物种迁入率(I) 随物种数(S)增加而逐渐下降,而消失率(E) 却逐渐上升,这主要是由于竞争压力的作用。当I=E时,达到平衡物种数(S)。当面积增加时,迁入率曲线上升至I1,消失率曲线下降至E1,当I1=E1时,达到新的平衡数目S1,比原平衡数目S大。反之亦然。当迁入率(I)=消失率(E)时形成平衡物种数目S,若面积增加,则形成新的平衡物种数目S1,且S1>S;反之,有S2,S2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影响其生存的全部因素 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对种群数量具有调节作用的生态因子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热源进行体温调节的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内温动物:通过自身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鸟兽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 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气候驯化:在自然界中产生的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性的改变 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苏醒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内温动物这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称为适应性低体温 发育阈温度/生物学零度:外温动物和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贝格曼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往往比低纬度相对温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阿伦规律: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生物种: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种群,并与其他种群间具有繁殖隔离 哈代-温伯格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即达到遗传平衡 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种群中随机增减的现象 遗传瓶颈:如果一个种群在某一时期由于环境灾难或过捕等原因导致数量急剧下降,就称其经历过瓶颈。经过瓶颈后,若种群数量逐步恢复,由于小样本效应而引起的基因频率变化会在种群大小经历一次锐减后再恢复时出现,这种现象称为遗传瓶颈 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植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将越来越大 适应辐射:生物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生活史: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生活史的关键组分包括身体大小、生命率、繁殖和寿命。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地球 太阳系的行星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在绕太阳运动的前提下,能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他天体而形成为其所在空间的最大天体;2、具有足够大的质量,能依靠自身的引力使形状成近似球形;3、内部不发生核聚变反应。(P12) 矮行星:指围绕太阳运动,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固体应力而使自己呈圆球状,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冥王星是典型代表。(P14)地球自转的意义:1、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2、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3、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4、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5、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P25) ★根据开普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日地连线在地球轨道面上扫过的面积相等;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最大,在远日点最小。(P28) 地球轨道面:在地球轨道上并通过地球中心的一个平面,地轴并不垂直于这个轨道面,而是与之成66o33′交角。(P28) 黄道:太阳位于地球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终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动。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黄道所在的面就是黄道面。实际上,黄道面和地球轨道面是重合的。赤道面与黄道面约为23°27′交角,即为黄赤交角。(P28) 极移: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又将围绕新极点旋转。这种现象就是极移。实际上也就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者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P31) 赤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表相交而成的圆,就是赤道。(P31) 纬线:所有与地轴相垂直的面,都和地表相交而成圆,就是纬线。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赤道是最大的纬圈。(P31) 纬度:该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也可表示为:指某点与地球球心的连线和地球赤道面所成的线面角,其数值在0至90度之间。位于赤道以北的点的纬度叫北纬,记为N;位于赤道以南的点的纬度称南纬,记为S。(P32) 经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的经线,一条经线则只是一个半圆弧。所有经线都在两极交会,所以经线都是呈南北方向,长度也彼此相等。(P32) 经度:就是该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亦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也可定义为地球面上一点与两极的连线与0度经线所在平面的夹角。(P33) 岛屿:同样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称为岛屿。实际上,不仅海洋中有岛屿,河流、湖泊,甚至水库中都有岛屿。海洋中的岛屿可以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类:(P39)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海岸带成为三相界面;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化,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粘土矿物、沉积岩、各种地貌形态,等等。这些表成物质乃是地球表层这一有序系统的负熵[shāng]增长表现。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如水循环、地质循环、化学物质循环等,井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P40) 第二章地壳 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与玄武质壳层组成。(P44)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P44) 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个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或地壳的基本单元。自然界中单质矿物为

生态学考研试的题目

生态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40分,每体4分)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生态因子生活型谱构件生物 原生演替林德曼效率群落排序生态对策种间关联 二、填充(共15分,每空1分) 1、生物多样性一般有三个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群落演替按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 3、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 4、种群动态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5、生物地化循环可分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三、问答题(共30分,每题10分) 1、简述群落的基本特征。 2、试述种群两种进化动力的关系。 3、用能量流程图简述在最适条件下植物利用太阳能形成净初级生产力(千卡·米-2·天-1)。 四、计算题(15分) 用比例重叠法计算A、B两物种利用食物资源(以食物大小表示)的生态位重叠值? 物种食物资源大小(mm) 1-10 11-20 21-30 A 11 2 0 B 5 2 1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生态型协同进化生态入侵演替群落排序 生态位食物链初级生产力负载量(carrying capacity) 同资源种团(GUILD) 二、问答题(70分) A 必答题(10分) 绘图说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和基本特点。 B选答题(任选4题,每题15分) 1、试论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中各参数的生物学意义及该模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2、试分析野生生物管理应遵循的生态学原则。 3、试述捕食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4、比较三种演替理论模型的异同点。 5、试论“冷血生物——温血生物(cold-blood vs warm-blood)";"同温生物——异温生物(homentherm vs poikilotherm)";"内热生物——外热生物(ectotherm vs endotherm)"三对术语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一、名词解释 生态位内禀增长能力生物地化循环生态入侵生活型顶极群落

森林生态学2016年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2016年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把地球上的各 个圈层的关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并推动着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2、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的温度、水分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 物发育节律成为物候。 3、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 同或相似的适应途径和方式,产生生活型。 4、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成为建群种。 5、冗余种: 6、生态位:一个物候在群落中占有的空间、资源情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 能作用和地位,及上述因素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7、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 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狭义概念)。 8、生物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 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物入侵。 9、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 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10、全球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的变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4分,共计84分) 1、生态因子根据性质的分类。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类有: (1)、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 (3)、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 (4)、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5)、人为因子: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 2、旱生植物适应干旱的机制。 形态特征包括:根系发达;叶子变小或变厚;叶细胞小,细胞壁增厚;气孔变小,排列紧密,深陷;叶面被毛;角质层加厚;栅栏组织发达,海绵组织不发达;细胞间隙变小。 生理特征包括:含糖量高,淀粉与糖的比率降低;细胞液浓度大,渗透势低;原生质透性高;单位叶面积光合作用速率高;对萎萎焉的抵抗力强;开花结实早,寿命长等。 (1)缩短生活史,如短命植物,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生活史,这类植物降水后,当土壤水分满足植物需要时,几周内,使完成萌发、生长、开花和结实等全部生长发育阶段,而以种子或孢子度过干旱季节。(2)通过降低水势和扩大根系来改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能力。(3)及时关闭气孔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利用角质层防止水分蒸发,同时缩小蒸腾面积。(4)在植物体内贮存水分并提高输导能力。

真题分类--纯题目版841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Biological) 二.成对名词辨析 三.问答题 1. 简述生态学发展的理论与人类发展的关系 2. 论述Tansley ,Haeckel,,Odum ,马世骏Clements Elton (还有几个人想不起来了)的主要贡献,并据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趋势 3. 列举生态学的主要分支学科 4. 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 5.如何通过生态学的研究手段(即研究中应该注重收集哪些方面的数据?采用什么研究技术?),研究斑尾榛鸡集合种群的生存状况,进而为斑尾榛鸡的保护提出对策 四.论述题 2. 生态学的概念及其分支,并谈谈你对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趋势的理解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 名词解释 1.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2.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 3.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 4.谢尔福德氏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4.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或者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5.光周期现象 6.光饱和点 7.有效积温法则(Law of 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8.温周期现象 动物生理生态学: 1..适应 2. 表型适应 3.自然选择 4.权衡 5.适合度 6.驯化 7.权衡 二. 成对名词辨析 1. 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与限制因子定律 2. 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 3. 表型适应(Phenotypic adaptation)与进化适应(Evolution adaptation)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互相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 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人口、社会、国家、民族、民俗、语言、文化等地域分布特征和组成结构,还涉及各种人群对周围事物的心理感应和相应的社会行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 部门自然地理学(Sectional Physical Geography):分别研究组成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各种自然要素与过程本身,强调以某个要素为核心的分析与综合,包括的学科主要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动(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 区域自然地理学(Regional Physical Geography):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某个地域组合的自然特征与过程,强调具体区域的个体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主要研究地球表层物质系统的形成历史、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理分异和发展演变,它是自然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部分,强调综合性。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地球自转偏向: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使在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的力。它使所有在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上水平运动物体无偏向。物体运动速度决定偏转力的大小。 恒星年:地球连续两次通过太阳和另一恒星连线与地球轨道的交点所需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9.5秒,称为一个恒星年。 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平均时间为365日5时48分46秒,称为一个回归年。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 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 -90°—地理纬度?直射点纬度。 纬度与经度:纬度是某地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经度是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经线之间的角距。 本初子午线:所有通过地轴的平面,都和地球表面相交而成为圆,这就是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包含两条相差180度的经线,一条经线则是一个半圆弧。最初经线的起始线并不统一,1884年经过国际协议,确定以穿过伦敦当时的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本初经线,或称本初子午线。 180度经线:从本初子午线(经度的零度线)向东和向西各分180度,称为东经和西经,东经和西经180度线是重合的,通常就把它叫做180度经线。由于,在同一时刻,180度经线

生物地理重要知识点

生物地理重要知识点 生物地理重要知识点 什么是生物地理学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在地球上分布、演化和形成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生物物种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出现与消失、演化和适应,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环境因素和地理过程。 生物地理的研究方法 •传统方法:通过收集大量实地数据和标本,进行物种分布的绘制和分析,如绘制物种分布图、建立物种数据库等。 •分子生物学方法:使用分子标记(如DNA指纹)对物种进行分类和识别,以及研究物种的遗传演化和迁移。 •生态学方法:通过研究物种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探讨生态位的分布和环境对物种分布的影响。 生物地理分类 •区域生物地理学:研究物种在地理区域内的分布和演化。 •全球生物地理学:研究物种在整个地球上的分布和演化。 •岛屿生物地理学:研究岛屿上的物种分布、迁移和演化。

•地貌生物地理学:研究地形地貌对物种分布和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地理的基本理论和模型 •接宇竞争理论:解释了物种在不同区域内的分布和生态位划分。•岛屿生物地理理论:解释了岛屿上物种的丰富度和分布。 •中心地带理论:解释了物种的多样性沿着地理梯度变化的规律。•阈限理论:解释了物种在生境条件边界上存活和繁衍的限制。生物地理的重要意义 •揭示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和规律,为保护和管理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预测和评估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提供指导,减缓物种灭绝和生境退化的风险。 生物地理的应用领域 •自然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根据物种分布和特点,制定保护策略和措施,保护重要物种和生态系统。 •物种分布模型:基于环境因子和物种分布数据,预测物种的分布范围和适应性。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通过分析物种和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价值和贡献,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中科院生态学考博真题题汇总全解-共18页

2019 年中科院生态中心考博生态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1、Climax 2、Biological invasion 3、Fundamental niche 4、Energy pyramid 5、Landscape process 6、Heat island 7、Ecosystem service 8、Allelopathy 9、r/k selection 10、Direct grandient anylisis 二、简答(六选四) 1、简述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2、简述氮循环过程。 3、简述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类型及特点。 4、简述植物对光照因子的响应方式。 5、简述生态敏感评价方法。 6、简述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三、论述(四选二) 1、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特征,并讨论其研究方法。 2、从碳循环的角度,论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的影响。 3、举例说明景观生态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或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4、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角度,举例论述污染物的产生、传输、危害过程及控制对策。 1何谓R 对策和K 对策?简述r-K 选择理论的生态学意义(10 分)。 2简述演替顶极理论的三个假说(10 分)。 3简述三级营养关系的概念并举例加以说明(10 分)。 4简述物种和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生物多样性的测定方法(10 分) 二论述题 1我国近年来兴建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工程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试举例说明并提出环保对策(15 分) 2外来种(exotic species)和入侵种(invasive species)有何不同?如何防止一种外来种成为入侵种?试举例说明(分)。 3水生植物在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有哪些?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大型水生植物保护水环境(15 201X 年中科院生态中心考博生态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简述题(每题8 分,共48分) 1.岛屿生物地理学(Island Biogeography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2.碳(C)、氮(N)、磷(P)循环研究的重要性。(8 分)3.湖泊的富营养化形成机制及生态修复技术。(8 分) 4.流域中水陆交错区(河岸带)的生态学意义。(8 分) 5.生物入侵机制及生态效应。(8 分)15 1、MacArhthur 平衡说 2、恢复生态学 3、净初级生产量5、邻接效应 7、湿地 9、同资源种团 4、空间异质性 6 、群落排序8、他感作用

生物模型的名词解释

生物模型的名词解释 生物模型是指对生物现象、生物系统或生物体的抽象和描述。它是科学研究中 常用的工具,能够帮助科学家理解生物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生物模型可以是理论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模型、实验模型等多种形式,其目的在于模拟和预测生物现象的发展和变化。 1. 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是对生物现象或生物系统进行逻辑和理论分析的抽象描述。它是基于 已有的知识和观察结果,并结合理论假设而构建的。理论模型通常使用数学符号和方程来表示,并通过逻辑推理来解释生物现象背后的规律。例如,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它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理解释了物种的演化和多样性。 2.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一种将生物现象转化为数学方程和模型的方法。通过数学模型,科 学家可以对生物系统的行为和动态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数学模型通常包括微分方程、差分方程、代数方程等等,用于描述生物体内的物质传输、反应动力学、能量平衡等过程。例如,在生态学中,捕食-繁殖-死亡模型常用来描述物种数量的动态 变化。 3. 计算机模拟模型 计算机模拟模型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具实现的生物模型。通过建立 生物系统的计算机模型,并运行模拟程序,可以模拟和分析生物现象的发展和变化。计算机模拟模型可以模拟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比如遗传、环境、生物化学反应等等。它能够更形象地展示生物系统的动态过程,帮助科学家观察和理解生物现象。例如,脑科学中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模拟大脑中神经元的相互连接和信息传递过程。

4. 实验模型 实验模型是一种通过实验手段来模拟生物系统或生物过程的方法。它可以使用真实的生物体、组织或细胞作为模型对象,进行实验观测与研究。实验模型可以重现和控制研究对象的特定条件和环境,通过观察和测量来研究生物现象的特征和规律。例如,在药物研发中,常采用小鼠或小猪等动物模型进行药效测试和安全性评估。 总之,生物模型是生物学研究中重要的工具之一,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和解释生物现象的规律。无论是理论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机模拟还是实验模型,它们都提供了不同的观察和分析角度,为生物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不断改进和发展生物模型,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探索生命的奥秘。

植物地理学

1.物种:可发育的自然群体,与其他自然群体之间是生殖隔离的。 2.个体发育:指某种生物从其生命的某个阶段开始,经过萌化,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繁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 3.系统发育:一种生物或一类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进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 4.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两者不可分割,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的前提基础,同时,任何个体发育也受系统发育的影响和制约。新一代的个体既有继承和保持上一代个体特性的遗传性,又或多或少不同于上一代的变异性。一种生物的个体发育,在很多方面受其祖先的遗传物质所控制,而且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往往重现其祖先的某些特征。 5.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包含于起源于共同祖先,形态和生物学特征极为相似的植物个体。 亚种:一般认为是一个种内的类群,在形态多少有变异,并具有地理分布上,生态上或季节上的隔离,这样的种群极为亚种。 种内如有某些个体积累了一定的形态变异,而且比较稳定,又分布在一定空间地域,据此可划分为变种。 如果一些个体,虽有形态变异,但零星分布(没有一定分布区)可列为变型。 物种内具有共同来源和特有性状,经过长期演变,其遗传性稳定,且具有同一共性的物种。 6.植物分类原则:人为依据植物经济用途和形态、习性的一个或几个特点;自然是利用现代自然科学的先进手段,从比较形态学、比较解剖学等不同角度。 7.原核生物特征:均是单细胞生物,没有核膜包围核质,没有质体、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壁简单,由非纤维组成,繁殖方式为细胞直接分裂(无性繁殖),包括细菌门和蓝藻门 8.苔藓植物门特征:植株通常呈叶状或茎叶分化,自养型,营光合作用,没有完善的输导组织(维管束),没有根的划分,只有简单的假根,吸收功能全部由营养体表面执行。孢子繁殖,配子体生存能力强,孢子体弱小,有胚,细胞分化不完全。葫芦藓,黑藓,地钱。 9.蕨类植物门特征:体内有专营输送水分和营养物质的组织—维管束,形成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大多数草本阴生植物,孢子繁殖,配子体生存力强,孢子体弱小,有胚。 10.裸子植物门特征:营养体全为木本,枝茎里木质部很发达,一般只有管孢而稀具导管。叶呈针形,鳞形,线形,稀为扇形、椭圆形或退化为鞘状,花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有丰富的维管组织、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胚珠裸露。 11.被子植物门特征:植物界最高级群类,具有形态多样的营养器官,效率很高的输导组织和保护组织,有真正的花、种子被果皮包裹。 12.植物界的发生,发展自始至终变现为新陈代谢的过程,随着地球上自然环境的变迁,植物界自身在不断的矛盾中运动和发展着。一些类群的自然灭绝常伴随着新类群的形成。植物界的发展就是这样由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各大类群虽然进化程度和速率不同,却都各自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周围环境和其他生命的作用。共同构成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物种丰富,不断演化的生物圈乃至地球表层系统,地球系统受生物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中的动力学交互作用的控制。耦合系统就是有机体的物质交换过程控制了地球系统。使当时存在的生命空间不断变化,如一类生物改变当时的地球环境而适合另一类生物生存发展,如此反复。 13.特有种:除去极少数世界种外,各种植物的分布都限于某一地区范围内银杉,水杉 14.成对种:异域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 15.地理代替种: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在空间上依次排开 16.植物区系:是一个地区或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物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 影响植物分布区的因素:辽阔的海洋,陆地内部高大的山脉;大沙漠,宽阔河谷和大面积森

生物地理学名词解释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生物地理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生物的分布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球表层的生物群。生态因子:环境是有许多因子所组成,在环境因子中给予生物影响的因子成为生态因子。 耐性定律: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之间,即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性范围。生态幅度: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范围,称为生态幅度。 适应: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遗传形状而是自己顺应环境,称为适应。 趋同进化:又称趋同适应,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并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成为趋同进化。趋异进化:又称趋异适应,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黄化现象:植物在黑暗条件下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的现象。 光周期现象:生物的活动性深受光照时间长短变化的制约,称为光周期现象。 寄生: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一方得利而另一方受害的现象。 共生:凡是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并产生一定的联系,都可以称为共生。 附生:一种生物附着在另一种生物体上,相互之间并无营养关系。 绞杀:一种植物将另一种植物绞杀致死,存在于植物界。 群栖:许多植物、许多动物或许多动物与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竞争:生活在某一区域的同种或异种生物,为了争取有限的生存空间、光线、水分和其他营养条件等而产生的对抗性的相互作用。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群落: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多度:某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 盖度:盖度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投影盖度是指植物枝叶所覆盖地表的面积。基部盖度是指植物基部所占的面积。结构:群落中所有生物及其个体在空间的配置情况 层片:它包括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称为层片。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段,或者原来生长过植物,但被彻底地消灭了,没有保留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物被影响下的土壤。 次生裸地:指原来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后拉又有的植物已被破坏而不存在,但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条件仍基本存在,甚至还残留原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 演替:一个生物群落被另一个生物群落所代替的过程。 草甸:一类生长在中等湿度条件下的多年生中生草本植被类型。 沼泽:在水中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以沼生植物占优势的植被类型。 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一般处于每一层中个体数量最多,并且有最大的盖度的种群。生物分布区:指某类生物种在地表的分布区域。 生物区系: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称。遗传多样性:存在于生物个体内、某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遗传变异的总称。 物种多样性:某一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度或物种的总数目。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内生态系统之间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学过程的多样性。

考研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所有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物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衰退或不能生存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水分氧气CO2生物等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个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 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如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生理分布区和生态分布区:前者只考虑生物的生理耐受性而排除其它生物对其分布的影响,后者是生物在自然界的实际分布区,这种分布区是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体对外界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条件的适应能力 春化现象: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的作用叫春化作用 黄化现象: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生物学零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 阿伦定律: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贝格曼定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更少,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光周期现象:生物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动态:研究种群大小或数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多态现象:在种群中许多等位基因的存在导致一种群一种以上的表型 单体生物: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生物,构件和发育可以预测 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个构件 集合(异质)种群: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相互联系 内禀增长率:指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与空间不受限制,同种其它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